0

越南人的风俗(20篇)

导语:据越南青年报1月2日报道,在越南首都河内医疗专家的帮助下,越南东北部的太原省ThaiNguyen铸钢医院的医生日前从54岁患者M.V.N腹中取出一把医用剪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相关的时事论据素材,欢迎查阅,供参考。

浏览

4725

作文

1000

家乡的风俗

全文共 860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在杭州,杭州人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都会和自己的家人聚到一起,包汤圆、吃汤圆,寓意来年“团团圆圆”,永不分离。

元宵节这天清早,我们全家一起出动,准备制作汤圆的材料。有人和面,有人准备馅心。和面的讲究可多着呢!妈妈手把手地指导我:“快把水加入糯米粉里,水一定要适当,不多不少,然后反复揉搓”我连忙按照指示,拿出糯米粉和水,用手不断揉面,加水。在“锤炼”之下,糯米粉渐渐和水融合在一起,摸上去恰似橡皮泥,韧性十足。我家的汤圆有很多种馅心,香甜的芝麻馅儿、鲜美的肉球馅儿、咸咸的蛋黄馅儿,这些都是我的爱。而我最喜欢,每年制作个数最多的还是芝麻馅儿,即使还没包进汤圆中熟,单单是芝麻那香甜的味道早已在空气中弥漫开来,闻一闻,足以让我咽下两三口唾沫了。

糯米面团和好了,馅心也已备齐,终于到了我最期待的环节包汤圆!我小心翼翼地扯下一块糯米面团,用擀面杖将面团均匀地擀薄,摊在手心上,再用勺子取出一大块芝麻馅儿,稳稳地放在面皮正中间。接着,最关键的步骤来了,将面皮完美合拢。要知道,一个汤圆的成败就取决于这一步,如果合拢时没合牢,有了裂缝,那么汤圆可就露馅儿了。合拢面团更要注意力气的把握,一旦用力过猛,汤圆里的馅儿就会被“挤”出来,这个汤圆就彻底报废,没有丝毫挽回的余地。我慢慢地将摊在手心的面皮转移到两手中间,再用手指轻轻捏起面皮两端,用一股韧劲把两端牢牢地黏合在一起,然后是另一边的两端。所有边缘都黏合后,汤圆基本上就包好了。接着,我把汤圆放置手掌中心,两手均匀用力,轻轻揉搓,揉至球形就可以了!一个个“小圆胖子”整齐地、舒服地躺在竹筛里,看着可爱的他们真叫我喜欢。

包完汤圆,便开始煮汤圆。我把汤圆一个个放入锅中,汤圆在水里一会儿漂浮,一会儿下沉,仿佛顽皮的孩童在水中玩耍,不亦乐乎。我的心情也跟着上上下下的,生怕有个调皮的“小鬼”把自己“玩”坏了!

很快汤圆就煮熟了,我把汤圆盛入碗中分给大家,所有人围坐在桌子旁,吃着晶莹剔透的汤圆,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此刻,汤圆真是连接亲人心灵的桥梁,让我们享受了无可替代的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过年风俗作文300字

全文共 481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春节的习俗有很多,比如:贴对联、放鞭炮、吃年夜饭……其中我最喜爱的便是年夜饭。

假期里,我宣布今年由本大厨来为你们做饭,因此我学会了很多美味菜品的做法,

盼着盼着,终于到了除夕早上,我和妈妈先列了一个菜单,然后我们就去采购食材,一路上天空上的太阳开心的咧开了嘴,花儿也笑眯眯的看着我们三人,超市里人山人海,挤满了采购的人,终于,我们气喘吁吁地“逃”了出来,我和妈妈抬起一袋子东西走回了家,然后,我们就先把要腌制的,先腌制上。

五点整准时开始做,我先做了糯米丸仔,我先在盘中倒入了许多糯米均匀将它们平摊开,我再拿绞肉机将生肉和姜葱等佐料放入一起,搅成肉馅,加入了生抽等酱料,将它们用力搅拌,只见我顺时针一圈,一时针一圈一直转,终于弄好了,我累得好像有几斤的担子要压垮我一样,休息了一会儿,我拿起了手套,并带上抓了一点肉馅放在手里,并团成圆形,在装有糯米的玻璃盘中向左滚了几下,又向右滚了几下。红色的肉馅,穿上了雪白的外衣,做完几个后,我便将他们一并放入蒸锅蒸,随后我和妈妈做了辣子鸡、鲫鱼等。

晚上,我们一家吃出了美味,吃出了幸福,吃出了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家乡的风俗六年级

全文共 640 字

+ 加入清单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描述出了春节万象更新的一派景色。

春节的来历说法众多,其中最为普遍认同的一种说法是,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作为我国最为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习俗自是数不胜数的。例如:置办年货,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放鞭炮,看春晚,拜年……

家乡的清晨,街上鞭炮的“噼噼啪啪声”响彻云霄,将熟睡的孩童们从美梦中拉了出来。

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眼前的春联、灯笼,增加了节日的味道。

大人们凌晨四五点便起来忙活了,因为他们得为一家人团聚准备好丰盛的年夜饭。无忧无虑的孩童们则与伙伴分享自己新年快乐的源泉之——各式各样的鞭炮。有仙女棒,冲天炮,擦炮,甩炮,魔术弹等等。

过年使我们小孩儿最欣喜的莫过于能收到压岁钱了。压岁钱一般是长辈给孩子们,妈妈从小叮嘱我要懂规矩,收下红包时,必须双手接过,并向长辈道谢。

在我们家,过年时收到的压岁钱都是交予父母保管的。从书上我还得知了关于压岁钱的小故事呢,让我来跟你们一起分享吧!

以前每年大年三十的夜里,会有一个名叫作“祟”的小妖出来伤害小孩子。它会趁夜里偷偷潜入人们的家中,摸一下熟睡的小孩子,从而导致小孩子生病、发高烧。当时的人们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会让小孩子用红纸包八枚铜钱玩,将“祟”吓跑

因此,人们又将这八枚铜钱叫做“压祟钱”。后来又因“岁”与“祟”谐音,又被称为了“压岁钱”。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欢乐而又喜庆的节日,家乡的习俗与春节的快乐如一首美妙的乐曲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春节的风俗

全文共 291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过年,我的外公都要杀猪。今年过年,我正好赶上了现场杀猪的场景,真的是刺激极了!

刚到外公家的时候,我看到小猪被关在猪笼里,一点都不知道自己等会就回没命了,还吃东西吃得津津有味的。看着小猪吃着它的“最后的晚餐”,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不一会儿,外公就把小猪架到桌子上,用绳子把小猪的脚给绑起来。小猪这才意识到自己命不久矣,试图反抗,但已经太晚了。只见外公麻利地把刀插进小猪的脖子里,小猪还在垂死挣扎。很多血从猪的脖子里流出来,我吓得把眼睛给闭上了。听着小猪的惨叫声,我觉得我们人类太残忍了。

刚才的杀猪场景让我心有余悸,晚上看着母亲烧得香喷喷的红烧肉,平时狼吞虎咽的我再也提不起兴趣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壮族的风俗

全文共 480 字

+ 加入清单

壮族女子有带银手镯辟邪的传统,多见小女孩、少女佩戴。未婚女子喜爱长发,留刘海(以此区分婚否),通常把左边头发梳绕到右边(约三七分)用发卡固定,或扎长辫一条,辫尾扎一条彩巾,劳作时把发辫盘上头顶固定。已婚妇女则梳龙凤髻,将头发由后向前拢成鸡(凤)臀般的式样,插上银制或骨质横簪。裹青纱白帕的已少见,多用黑帕或花帕头巾,梳髻多是中年以上妇女,且喜欢戴绣花勒额,冬季妇女多戴黑色绒线帽,帽边花式因年龄而异。男女都穿布鞋,中年妇女上山劳动爱穿自己制的猫耳布鞋,俗称鞋猫,形似草鞋、有耳、有跟,用一条扁纱带将鞋耳和鞋跟串起来,任意绑扎调节松紧。儿童头饰:童帽是用二三寸宽的绣花布条缝制成的无顶遮额帽。古籍中记载壮俗“露顶跣足”、“布帛勒额(束额)”,在童帽上获得再现,这种遮额帽既能保护头部也是一种装饰品。婴儿的背带比常见的汉族的大得多,呈蝴蝶状,“蝶身”长三尺,宽二尺四寸,中绣花样图案或八卦乾坤图,但很少见绣有文字,两边“蝶翼”长九尺,宽一尺二寸,这种背带壮话称“腊”。建国后,这种背带逐渐改小尺寸,有些背带身刺绣上如“出入平安”“美满幸福”的文字,代替原有的图案。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春节风俗议论文

全文共 499 字

+ 加入清单

大年三十儿,家家户户都来庆贺新年,但是大部分人都会选取同一种祝福方式——我老妈十几分钟就收到许多条信息,其中有一条信息我很喜欢,开头是这样的:“昨日拜年早了点儿;明日拜年挤了点儿;后日拜年迟了点儿;此刻拜年正是点儿!”

这日还是去探亲拜年的好日子,于是我和老爸老妈一齐去我姥姥家。当然,去那里的人不光只有我们三个人,还有我的舅舅、舅妈、大姨和大姨父,以及我想念以久的两个姐姐。吃完那顿丰盛的年夜饭,大院里顿时热闹起来,大家开始放烟花了。我们穿好外衣,拿着两大包的烟花爆竹向中心广场走去……

“当,当……”12点的钟声刚刚敲响,无数的礼花腾空而起,又带着满身的光焰洒向大地,把大地映的光彩夺目。啊!烟花五彩缤纷,千姿百态,争奇斗艳,把节日的夜空装点成了漂亮的大花园!人们抑制不住激动的情绪,纵情地欢笑、歌唱。变幻无穷的焰火映照着人们兴奋的笑脸。这边的“闪光雷”刚刚炸开;“蹿天猴”又鸣叫着飞上高空;那边紧追着“金龙狂舞”;这时一朵烟花又炸开了,里面喷射出火花,越喷越高,越闪越大,慢慢呈现出一棵树型,一朵朵金色的火花从“树”上摇落下来。“噢,发财了!”人们望着“摇钱树”欢呼雀跃起来。

啊!新年是多么完美!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民族风俗作文推荐

全文共 525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的五十六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民族习惯,我们要尊重他们的民族习惯。

我国某些少数民族还有忌食的习俗,如游牧民族忌食狗肉;藏族忌食鱼类;穆斯林忌食猪肉等,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习俗。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占大多数,他们虽然都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但饮食习惯不尽相同。北方的朝鲜族、回族,新疆的维吾尔族和南方大部分民族主要食用粳米,而傣、侗和水族等嗜食糯米。居住在高原、山区以及北方平原地区的民族主食品种繁多,五谷杂粮俱食。在食品做法上,各民族之间也不完全相同。佤族、黎族喜欢用竹筒做饭,做出的饭带有新竹的清香;流动性较大的游牧民族常以青稞、燕麦等做成炒面;广西山区的瑶、侗等族爱吃用油炒后泡开的茶叶加盐煮成浓汤,然后冲泡炒大米花和炒黄豆的“大油茶”;新疆少数民族将面粉、玉米或高梁面烘烤成馕(波斯语“面包”之意)作为日常主食;他们还特别喜欢吃“帕罗”,这是一种用羊油、羊肉、葱头、胡萝卜、葡萄干等做的甜米饭,用于捏团抓食,通常被人们称为“抓饭”,此外,新疆维吾尔族的烤羊肉串、朝鲜族的冷面和回族的炸馓子,也都各具特色。这些少数民族现在在生活中已经很少见到了,所以,我们在大街上很少看见过少数民族的风味小吃。

我们要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让他们更好地生存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家乡的风俗六年级

全文共 548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家,每个家也就有自己的风俗。今天我就要给大家介绍我的老家——阜新

阜新是辽宁省很小的城市。那里比北京冷,也没有像哈尔滨天天下雪那么冷。

阜新有很多风俗,比如在除夕夜里要开门迎财神。年夜饭里要有鱼和丸子,有鱼是因为“年年有鱼”,丸子是因为希望家人团聚在一起。然后就要放烟花 ,放完了烟花才能回家吃饭,还有除夕当天只能吃两顿饭。

说了一些除夕的风俗,初五的风俗也有很多,而且都很有意思。只要到了初五,除了要放烟花还有我认为最好玩的一项活动,还要吃一样东西。

吃的东西是一个小朋友很爱在夏天吃的,那就是冰棍。冬天吃冰棍是只有在东北人们才做的习俗,但大家也就吃一两根。好多人都会去冰场滑冰,因为阜新是一个小城市,所以只能在湖面上在冻一层结实的冰。

爷爷告诉我,好多老年人从小就在那里滑冰。直到现在,他们还有很多人来到冰场上坚持滑冰呢!

关于初五吃冰的这个习俗,好多人都是吃冰棍。我在网上查到,据说以前没有钱去买冰棍吃,人们就在井边上挖冰块去吃。这样吃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好多人都认为初五吃冰就可以让你在新的一年里腰不酸、腿不疼、牙也不痛,干活浑身有劲!到现在为止,东北人一直没有忘记这个习俗,我们家一直遵循这些习俗呢!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家,每个家也都有很多有趣的风俗。希望你的家乡里也一样有很有趣的风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三年级家乡的风俗

全文共 549 字

+ 加入清单

粽子,是在端午节一定要吃的食物。据传,在端午节那一天,我国古代著名诗人屈原投江自杀。人民为了不让江底的鲛鱼啃噬屈原的尸体,纷纷往江中投放粽子。

家乡,包粽子这个风俗在端午节时尤为盛行,可以说是家家都在吃的食品。它用糯米制成,三角形、长方形都有,中间加入蜜枣,也有加肉馅的,最后用粽叶包起来。

儿时的端午节,在家乡温馨的祖宅里,最难忘的是一家人包粽子,煮粽子,吃粽子。奶奶会教全家人包粽子。她先用水把粽叶洗干净,然后把糯米一勺一勺放进粽叶里铺平,再放入一颗蜜枣,接着放入糯米直到把蜜枣给盖住,最后把粽子裹起来用草或者绳子扎紧。

我们也跟着一起包,小手上、衣服上,还有地上到处都是撒掉的糯米。因为力气不够跟经验不足,包出来的粽子有的像三角形,有的尖尖的,有的扁扁的,还有的都露馅了!我们看着那些包得不好看的粽子笑,奶奶看着我们笑。这包进去的,是我们的笑声,是我们美好的回忆;这包进去的是甜馅,是甜甜的心,也是大人们对我们的关怀和对我们的耐心。

粽子一个个被放进了水里,过了一会,这一个个翠绿色的粽子就漂浮在沸腾的水花里了,老远就闻到了粽子的香味,真叫人馋!我们这些小孩子迫不及待的去尝了一口,哇好烫好烫,把舌头都烫坏了,果然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啊!

我的家乡的风俗啊!我们自己包的粽子,凝聚了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彝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全文共 1089 字

+ 加入清单

云南彝族有许多古朴的习俗,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制。建国前,流行交错从表婚和转房制,某些地方有不落夫家和抢婚遗俗,既反映了奴隶制、封建制婚姻的特点,又保留有原始社会的残余。不落夫家就是指新娘婚后长住娘家,怀孕后才到夫家居住。抢婚一种是当女方不满包办婚而另自寻夫家时,夫家即刻抢婚;另一种是假抢,如男女相爱,遇到阻力,双方事先约好暗号,男家亲友设埋伏圈,女方按时借故外出劳动,到预约地点,男方亲友就出来抢婚,女方佯装呼救,女家及其邻居闻声追赶,也只凑个热闹,过后男方又请人圆场。这种风俗在佤、傣、哈尼和纳西族中都有。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中或坝子里,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彝族婚俗,联系感情的一个主要途径是对歌。红白喜事,上山砍柴,甚至男女相遇也要对歌。青年人多通过对歌互相了解,认识,加深感情,定下终身。彝族的姑娘房,也称公房,是彝族青年的乐园,婚前,公房就是男女青年幽会和娱乐的地方。彝族的婚姻相对来说是比较自由的,也有请媒人说亲的。彝族的婚礼是五花八门的,背新娘就是婚礼中的一个十分有趣的风俗,新娘出嫁时,先由媒人从楼上背下来,送到大门外交给新郎,再由新郎的男朋友伴郎背起,在讨亲队伍的护送下一直到家。彝家山寨,山高路远,一路上,背新娘的伴郎累得汗流浃背,喘息不止,新娘的陪伴--伴娘就在地上铺上事先准备好的新草席和毛毯,让新娘坐地休息,待伴郎喘过气来,又继续上路。新娘必须在太阳落山前背回男家。新娘一到,就举行迎亲仪式,让新郎、新娘坐在大门前的凳子上,乐师们奏起热烈的迎亲调,亲朋好友燃放爆竹,点起火把,祝贺新人。然后,伴娘背起新娘,前面一个举着火把,一人撒青松毛铺路,新郎和伴郎随之于后,在众人簇拥下人洞房。迎亲仪式一结束,就开始跳舞,歌声合着舞步响了起来,大家通宵达旦的欢乐。这场喜事刚结束,许多青年男女便找到了自己的对象。

彝族也有非常俭朴的婚礼,彝族支系,居住在弥勒县的阿细人自古以来婚姻自主,婚礼俭朴。他们选择对象的条件不是相貌,而是勤劳。阿细青年自由恋爱。婚姻程序,一般是女的先到男家劳动两天,以此向男方父母认亲,男家不摆酒席,不请客。这样往返几次,共同劳动,以示情投意合,同甘共苦。这时,双方中,有一方心有悔意,婚事可以就此罢休;若都表示满意,婚事就算完毕了。以勤劳取人,奠定了阿细人婚姻幸福,美满的基础,所以在阿细人中,因草率成婚而酿成不幸结局的为数很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我们最爱的家乡风俗作文800字

全文共 786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赛龙舟,相信大家应该都不陌生。船头高高隆起,上面端坐一个人,负责击鼓指挥船员;船尾站一个人,负责掌握方向。船两侧共二十个人,负责划船。别看它形式简单,寓意却不一般。赛龙舟可是古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希冀呢!不过可惜了,这个风俗现在已经不多见了。不过,在我的软磨硬泡之下,妈妈还是带我回老家看了一次赛龙舟。虽然那已是去年端午节的事了,但仿佛昨天刚发生的一样历历在目。

天很热,太阳像火炉似的炙烤着大地,隔着太阳帽还把我晒得头皮生疼。我和父母一起穿过田野向村外的河边走去。树叶一动不动,知了聒噪得让人心烦,村庄却越发地显得寂静了。

登上河边的堤坝,眼前豁然开朗,一条宽阔的大河闪着碧波出现在我们面前。多像一柄无瑕的翡翠做成的宝剑啊!我不由得赞叹道。前面锣鼓的喧闹声打断了我的思绪。“看来就是这儿了!”爸爸抹了一把额头的汗水,说道。我看了一眼河边的“人海”,下意识地退了一步,不过还是跟着爸爸妈妈挤了进去,第一次看见了真正的龙舟。

十几条龙舟一字排开,威武的龙头高高扬起,面向太阳,仿佛不惧怕它的热量;龙尾微微翘起,似乎下一秒就要拍击水面;龙身笔直修长,鳞甲鲜明。龙舟上的人们穿着五颜六色的盛装,凝神贯注,整装待发。随着一声尖厉的哨音,比赛就开始了。龙舟上的船员随着船头的鼓点整齐地划着船,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沿着河道向前射去。刹那间,鼓声震天,水花四溅,两岸观众的呐喊声此起彼伏。

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拼命地挥舞着手中的红丝带,大声叫喊,就连她怀中的小孩子也兴奋不已;两位年事已高的老人,拄着拐杖,激动得手直哆嗦,露出了满口假牙;一个大汉更是振臂高呼,汗水流入了眼睛也没有察觉……我们也拼命地喊着加油,忘了炎热。

比赛在电光火石之间结束了。人们高声欢笑着,不管是赢的还是输的都互相彼此祝福着,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应该多学习,多了解一些关于赛龙舟的知识,努力把这个宝贵的风俗传承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腊八节的风俗说明文

全文共 1727 字

+ 加入清单

1、腊八节的习俗:祭祀

应劭《风俗通》云:“《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其起源甚早,《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夏代称腊日祭为“嘉平”, 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代改为“腊”。

祭祀的对象凡八: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始创田间庐舍、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沟、昆虫神。先秦的腊祭日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南北朝以后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其节俗主要是熬煮、赠送、品尝腊八粥,并举行庆丰家实。同时许多人家自此拉开春节的序慕,忙于杀年猪、打豆腐、胶制风鱼腊肉,采购年货,“年”的气氛逐渐浓厚。

2、腊八节的习俗:吃腊八粥

腊八粥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

过腊八,要喝腊八粥。关于腊八粥的起源,民间还流传的一个有关腊八粥的故事,倒是颇有生活情趣。相传很久以前有户人家,小伙子游手好闲,媳妇屡劝不听。到了腊八这天,家里实在揭不开锅,饥肠辘辘的年轻人遍搜米缸、面袋,只搜得些许杂粮米粒,下锅熬了一顿粥喝。最终小伙子悔悟:勤劳才能过上好日子。老人们常在腊八节念叨给晚辈听,借此教育子女勤俭勤劳,同时又祈盼丰衣足食的好年景。这个传说使腊八节多了几分警世的意味。

腊月初八清晨,家家户户熬腊八粥。腊月初八,适逢隆冬,此时食粥进补,对身体大有裨益。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就有“食之养人,全赖五谷”之论调。普通人家抓些麦粒、小米、大黄米、高粱米、绿豆、豇豆、黄豆等入锅。殷实人家注重养生,腊八粥里少不了莲子、栗子和大枣。后来,粳米、花生等逐渐加入熬腊八粥的食材中。

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

3、腊八节的习俗:泡腊八蒜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据说“腊八蒜”还真有些说法呢。“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近年关了,各家商号在这天要把这一年的收支算出来,可以看出盈亏,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一天算清楚。但是快要过年了,中国人总讲个面子和头彩,总不能杀到人家家里大喊:“欠债还钱”。于是收债的就会泡上“腊八蒜”送人。欠债的 人收到了自然心里明白:年关了,一年的债务该清算清算了。“蒜”与“算”同音嘛。在我国北方民间有句老话说:“腊八粥、腊八蒜,放帐的送信儿,欠债的还 钱。”用“腊八蒜”当作催债提示,倒也算是难得的苦心。

而且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4、腊八节的习俗: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5、腊八节的习俗: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6、腊八节的习俗:腊八面

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春节风俗

全文共 527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在民勤,每到舂节,家里就显得格外忙碌而热闹。

大年三十那天,是全家人最忙碌的一天。因为从早晨起来,全家大小都在忙着做包饺子的准备。最忙的要数大妈、妈妈和奶奶了。她们一个在忙着做饺子馅,一个在忙着和面,一个在准备盛饺子的家具。只要她们三个准备就绪,其他人才可以大显身手。

一切准备就绪,奶奶一声令下“包饺子了”全家男女老少围坐在大圆桌周围。开始动手包饺子了。就连我这个小不点也忙的不亦乐乎。因为我是大家的运输兵,妈妈赶的每一个饺子皮都要经过我的手才能到达圆桌。所以我是不可缺少的 一员。大家都夸我是他们的好帮手。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干的更卖力了。

下午,先贴对联,后吃年夜饭。可奇怪了。饺子、拉面、哨子面下在一个锅里,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这就叫“金绳钓元宝”。意思是来年人人心想事成。

到了晚上,大人小孩都在放鞭炮。我最高兴了。

等到新年的钟声一响,全家人就要放开肚皮大吃一顿,那叫“装苍”。然后大人们开始娱乐,小孩子去睡觉, 大人们晚上都不得休息。还没等天亮,又把我们叫醒,说是要去跳天盆。没人口袋装一个馒头,然后再门口烧一堆很旺的火,再从上面跳过来跳过去,还要放炮。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以后的日子也很平淡了,我们主要以放炮取乐。

家乡的春节可真有意思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秋节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317 字

+ 加入清单

每当中秋节,我就想起了赏月,所以我在中秋节那天,吃饭吃得很快,吃完后,就高高兴兴地到阳台赏月。

月亮圆圆的、黄黄的。我看到了月亮,好像看到了一块香喷喷的玉米饼。表妹在我身旁说道:“我觉得月亮像一个美味可口的奶油蛋糕,要是能吃就好了。”我的妈妈说:“你们仔细地看看,月亮的旁边有几颗星星呢!好像星星在围着月亮跳舞。”然后,爸爸拿来口味多样的月饼,我们就大口大口地吃月饼。我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我看着月亮,想起了嫦娥奔月这个故事。

中秋节的月亮真美啊!我希望天天都是中秋节,那么我就天天能看黄黄的、圆圆的月亮了,又可以天天吃到美味的月饼了。表妹也说:“要是月亮真的能变成美味的蛋糕就好了。”

难怪俗话都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徐州的风俗

全文共 1970 字

+ 加入清单

按照徐州的规矩,春节一般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这一天还要和腊八粥,腊八这一天又是佛教释迦牟尼生日,所以又称之为“佛粥”徐州地区旧时多用杂粮熬制,后来用红豆、花生、红枣、江米等混合熬制,分甜、咸两种。过去儿童多去邻家讨腊八粥喝,说是“喝了腊八粥,孩子好拉巴”。

腊月二十以后,城乡均有乞丐到殷实人家送财神像、张贴财神像。到正月初五前后,乞丐们分别拿着木版,去各家对证,向各家索取年馍。有的年前给店铺送柴,高喊:柴到了!寓意财神到了,所以店铺多少都要收进些,表示招财进宝,图个吉利。

年廿三是小年,传说这一天是灶王爷升天宫汇报工作的日子,所以家家要祭灶。祭灶是在灶台前,摆上供品,主要是麦芽糖、酒,抹在灶王爷像的嘴上,再烧掉,同时祷告一番,叙说一年来全家勤恳劳动,感谢灶王爷保佑,希望他多说好话:“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到了腊月中旬与下旬之间家家开始办年货,除鸡鱼肉蛋外,另准备一些传统食品,徐州地区习俗是熬摭糖、炸麻叶子、炒花生、油炸果、丸子等。同时,赶集买肉,剁上够吃好几天的饺子馅,春节期间不能动刀,必须提前准备好。之后还要准备和面,蒸发面馒头(年馍),蒸馒头很有讲究,有实心的、包馅的、枣花的等多种样式,准备食用和祭祖、供神等。由于馒头蒸的多,放久了变干龟裂,俗称“发笑”。寓意新的一年丰衣足食,幸福快乐。

进入腊月下旬,家家要“除尘”(俗称“扫屋”》,即进行一次较为彻底的室内外卫生和个人卫生扫除,干干净净过春节,年前家里不留垃圾。个人卫生一般在除夕那天进行,除沐浴外,一定要理发,徐州风俗一个正月不剃头。俗称“不留隔年头”。

腊月二十七,送节礼多在亲戚中间进行。最迟不得超过除夕。旧时节礼是几斤糕点,送男性长辈的,往往加一二瓶酒。新女婿,或即将结婚的女婿,送节礼极为讲究,要送四样或八样,每样四斤或八斤;活鸡、鲜鲤鱼、糕点、酒是必不可缺的。岳父家只收一半,要回一半。

春节前,人们要购买新年画装饰住房,一是喜庆,二是祛灾。徐州年画多是民间作坊印制的,有历史神话人物、世俗吉祥图案,如和合儿童、雄鸡鲤鱼、仙草瑞兽、天官赐福、九凤朝阳、美人图、送财童子等。年轻妇女则爱把“胖娃娃”类的年画张贴在卧室里。贴春联多在除夕午前,先从大门贴起,依次在院门、房门张贴。春联右为上,左为下,上有横批。大门外贴“出门见喜”;另有单幅字,写上“福”、“喜”、“寿”等贴在家具及大件器皿上。

除夕,把枣花馒头、扁食、炸果,连同栗子、白果、红枣、桂元、核桃等水果一起放在供桌上,称为“素供”。点燃蜡烛铜灯。或把鸡、鱼、肉、丸子、海味放在供桌上,俗称“荤供”。,夜半全家人更换新衣敬神,然后分长幼叩拜,敬天地、神像、祖宗,迎诸神下界。稍歇,全家人再拜祖宗,家长夫妇端坐在椅上,晚辈们依次叩一个头,之后卑幼者逐一向尊长者叩头,俗称“磕辞岁头”。除夕晚上要守岁,过去守岁时,一家人围炉而坐,吃着各种茶点、包着饺子直至子夜,寓意“交子”;老幼话旧谈新,庆贺合家欢乐,大团圆。“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 先在院内焚烧松籽,俗称“熬岁”。黎明前,燃放鞭炮。电视普及以来,守岁改成看电视,鞭炮也多改在午夜零时燃放。

春节早晨起来,第一件大事便是拜年。先由家长率全家到祖宗神龛前跪拜,向祖宗拜年,然后全家人向家长,卑幼者向尊长者逐一拜年。未成年者,拜年时可得到“压岁钱”。全家人拜完后,即出门向亲友、近邻中的长辈、同辈们拜年。此时熟悉的人在路上见面,也互相揖拜问好,同贺“新年好”、“恭禧发财”。借此化解矛盾,和谐邻里关系。春节第一顿饭必定吃素扁食,不准吃荤馅,以求得一年素净平安。吃饭前先敬神敬祖。扁食(饺子)中有包入铜钱的谁吃到了,表示新年发财,事事顺遂。主妇往往在扁食(饺子)上做记号特意盛给老人及孩子们吃、以娱全家。俗话又说:“初一不动荤,初二肉里蹲”。从初二起,“接闺女带女婿”,可以喝酒吃肉了。

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过了年初四,最重要的是接财神。特别是商家,初四晚上,在院子里摆供置办酒席,迎接财神。初五一早,商人要起大早赶到财神庙烧第一柱香请财神,有的到大路口烧香迎接财神。过了初五,店铺商家才能开始营业。

初五一过,春节的又一个高潮来了——正月十五元宵节。

十五花灯又称为元宵灯,始于汉代。徐州农村多是蒸面灯,边缘捏出花纹,形成兔灯、龙灯、虎灯、牛灯,倒点油,棉线做捻子点亮,让孩子端着,房前屋后照一遍,口里念叨些祝福的话。有的习俗是把扫帚点燃,扔向夜空,落下了捡起再扔,还唱:“刷帚把子琉璃灯,扔到天上告神灵,一颗秫秫打半升。”来祈求丰收。城里儿童是挑各种花灯,有的地方举行灯会、猜灯谜、舞龙耍狮子,年俗花灯到了高潮。

元宵节一过,春节也就画上了休止符。此时,气温回暖,万物复苏,人们又开始了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的自然轮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用风俗编织成爱作文

全文共 1917 字

+ 加入清单

村里的游神活动正式开始了,锣鼓声声震天,身置热闹非凡场面的我,思绪却化作一缕轻烟,飘向远方。

儿时,因为父母亲要出外打工,我便被安置在家中与姥爷、姥姥相依为命。记得小时候,我总喜欢在门前大榕树下,伏在姥姥的膝盖上听姥姥讲故事,姥爷也总喜欢拿著大扇子在一旁替我们扇风,待到姥姥的故事讲到高潮时,姥爷总是习惯性地插入几句閒话,这时姥姥总会嗔怪他几声,说姥爷破坏了紧张的气氛。每当这个时候,祖孙仨人总能笑个不停,欢乐在绿叶间缠绕。

鞭炮喧天的年味点缀著整个春节,贴对联、穿新衣、点鞭炮、收红包……这些都成为村里必不可少的活动。哦!还有一项最受欢迎的游神活动呢!

月初开始,村村便鸣擂锣鼓地开始筹备,姥姥也赶快准备祭品——煎年糕、摆杂果、叠银宝……元月十五的时候最为热闹了。每年这个时候,姥爷总会积极去报名,参加这一令人“光宗耀祖”的游神活动。当游神队伍准备祭祖时,姥姥会穿著她那件有些许花哨的小棉袄,像个怀春少女般牵著我钻进密集的人群里,找了个最佳位置观看醒狮表演。在这一长长的队伍中,村里的壮汉们穿著绿色或金色的服装,腰间缠著一条红色的腰带,精神抖擞地列队站在“各路神仙”面前,两条金龙在两侧,似在闭目冥想,又似乎在养精蓄锐,其中最为醒目的便是姥爷了。他穿著一套白色的服装,双手提著醒狮的道具,眉毛上挑,好不威武!待锣鼓声响起时,姥爷便套上道具,立刻化身为狮子,威武霸气地耍起狮来,那动作、神态无一不与活狮一般!两条金龙也被锣鼓声给唤醒了,双眼咋地睁开,神飞色舞地和周围村民戏耍起来。姥姥边看边说:“舞龙耍狮庆祝新年,是为了纪念村民勤劳、庆祝丰收的活动,这也是为咱们的生活风调雨顺作祈福。”当醒狮又夺得一个彩头时,姥姥便兴奋地鼓掌叫好!用她那小喇叭般的嗓喉为姥爷喊加油。

游神队伍祭祀完庙里的“神仙”后,便开始出村游神。长长的队伍,“神仙”领队,双龙戏珠居次,醒狮随后,后面便跟随著锣鼓、旗手,锣鼓声声,彩旗飘扬,鞭炮喧天,场面非常热闹。姥姥说:“游神队伍出村后,便会进入到每一条村子,将‘神仙’的恩泽播撒遍地,保护人民生活风调雨顺。”最精彩的便是村与村之间的游神队伍在路上“斗狮”了,这时,车主们便会自觉停车,路人驻目观看,还有群众自发拿出红包放在大鼓上作彩头。醒狮们或站或立,时而前脚伏地,准备待蓄而发;时而闭目假寐,用以诱敌;时而交缠一起,似乎嬉戏,又似在困斗……醒狮们各显“招数”去争夺彩头,引得群众扯开嗓喉为醒狮们打气加油,口哨声、欢呼声、鼓掌声在群众中漫开。待醒狮们斗完狮后,道路两旁已人满为患,旗手们不得不帮忙疏通道路,为游神队伍“开路”。

当游神队伍巡完村后回到庙里时,天空已,换上了黑幕。然而,这时的游神活动才开始最高潮的部分。村里建有一座“灯楼”,精美的“灯楼”是用青瓦铺盖而成的,簷牙高啄,牆壁上雕有“观音送子”、“仙桃贺寿”、“牛郎织女”等民间故事的壁画。灯楼挂有多盏花灯,上面绘有“福娃”等图案,并附有对联,每盏花灯都代表著村里的每位满月婴儿。待到庙里的大钟敲响时,游神队伍便有序地列队在灯楼两侧,两条金龙在门口放下对联,迎请村里的“庙仙”出场。“庙仙”用竹叶沾水后便洒向村民,这便是“共沾雨露”了。随后,“庙仙”进入“灯楼”,依次点著花灯,称之为“延续香火”。待“庙仙”跪叩祖先,步出“灯楼”时,村民们便自发点燃烟花,“嘭嘭”几声巨响后,烟花在空中光芒四射,天空如白昼般,将每一位村民的笑容映照得非常灿烂。

天有不测风云,一向健朗的姥爷因为在楼梯摔了一跤,终究撒手人环,离我们远去了,姥姥也因此受不了打击,病倒了。姥姥躺在病床上,总和我刀念说:“你姥爷年轻时可是个帅气的小伙子,我呀!就是在他舞狮时被他那雄姿给迷倒了才和他在一起的,往后的每年,也总是随他一起去游神……”边说边用手轻轻擦拭著姥爷的照片,眼泪浸在苍老的皱纹里。

一年后,姥姥因为中风,下半身瘫痪了,终日只能与床为伴。当每年的游神队伍经过家门口时,她总是挣扎著要出去瞧瞧,流下无奈身体的不中用,她只能失望地捶打著自己毫无知觉的双腿,留著无奈的眼泪。见到姥姥如此痛苦,在去年的元宵节,我便拍了几张醒狮的照片拿回给姥姥,姥姥如获珍宝似的端详著这几张照片,像个孩子般咧嘴吃笑起来。一个月后,姥姥安详地走了,手里握著姥爷和醒狮的照片,嘴角残留著一丝满足的笑。姥姥,此刻你见到姥爷了吧!

振奋人心的鼓声将我的思绪拉回了热闹的场面,我追随著游神的队伍经过每一条村子,走著你们年轻时走过的路,感受著你们那海枯石烂的爱。当游神队伍经过那片山时,我的鼻子开始泛酸了。姥姥,你终于可以再次亲眼目睹这场盛大的活动了。

游神队伍走过每一条村子,用锣鼓声和舞龙耍狮编织成爱,给每个人带来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春节风俗

全文共 1254 字

+ 加入清单

过年到了,大家都回家过年了,我们坐时光机和大家一起去看看吧!

为什么过年不叫“过日”或是“过喜”?也许,大家头上都满头问号。

这也是由一个故事引起的,不,应该说是一个传说。从前,天庭有一只怪物,有鹿角、虾须、鹰爪、蛇身、鱼鳍,这只怪物到处兴风作怪,吃人、吃兽,人见人怕,兽见兽躲,天庭把它锁在囚房,除夕之夜可以放它出来,神仙们叫它“年”。每除夕之夜“年”就出去吃人吃兽,谁见了它就倒。终于有一天,人们发明了烟花,红对联,红纸。除夕之夜,人们放着烟花点着火把,把房子添上了红家具,红对联。这时,“年”来了。可是,红色刺的它睁不开眼睛,火把烤着了它的尾巴,对联搞的它满身都是,人们见它怕红色,使用红家具扔它,小孩子用火在它身上点烟花,搞的它头咬尾巴转圈。年气愤的回到了天庭,人们就叫这一天过年,有时也叫过年。

过年大家都会包饺子,吃年饭,有时,一些较有钱的人家里,还会回老家。

我现在在湖南过春,湖南都是一些唱戏的人来表演的。湖南人都是去卖对联,对联也是象征幸福美好。过年大家都去看过年联欢晚会,大家也会去包饺子。

东北,除夕,首先全家一起祭祖,依尊卑长幼,向宗亲三代神主叩首辞岁,随后举行家宴,长辈们坐上了首,晚辈团团而坐,取“阖第团圆”之意。饭果必要丰富让人有充实感,预示来年丰衣足食。饭后男女老少都要彻夜不眠,进行不同的娱乐,最后全家吃饺子,百十个饺子中,只有一个饺子有硬币,吃到的诸事顺遂。

河北:年初一,祭拜天地;年初二,家里小狗过生日;初三初四,走亲访友,媳妇回娘家;初五,“破五”祭财神;年初六,百无禁忌,出门活动筋骨;年初七,吃面条;年初八祭玉皇大帝;年初十、十一、十二、十三,大吃大喝;年初十四,准备闹元宵;年初十五,吃元宵,看灯火;年初十六,回归清淡;年初十七,过年落幕。

我们湖南人,先是去先辈坟上祭祖。除夕,一定会吃鸡鱼肉三样,而且得是大鱼,大肉!鸡要整只的清炖,要选公鸡,炖到后,鸡头立起来放,鱼蒸到后,上面撒满红辣椒,而且,三十晚的鱼千万千万不能吃完,要留到初一吃,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辣椒当然是红红火火了,初一早上吃点东西后,就可以做米酒了,也叫甜酒。

对了,过年父母亲朋友家人都会给小孩子红包,压岁钱,传说是除夕络绎年的,年就不吃小孩子了。

除夕家宴菜都有自己的特色,旧时北京天津人一般人家家做大米干饭,炖猪肉,牛羊肉,炖鸡,再做几个炒菜,陕西家宴一般为:四大盘,八大碗,四大盘为炒菜和凉菜,八大碗以烩菜,烧菜为主。安徽南部仅肉类就有红烧肉,虎皮肉,肉圆子,木须肉,粉蒸肉,炖肉,猪肝,猪心,猪肚制品,还有各种炒肉片,炒肉丝等,湖北东部为三蒸,三糕,三丸。

占岁。旧时民间进入新日初几日的天气占本年年成。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八日为谷,当日晴,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阳,所主之物不昌。

过年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花生,苹果,瓜子,糖为主。

过年,你快乐吗?总之我很快乐。我们要把过年传下来,它是我们的骄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贵州过年风俗

全文共 363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我去贵阳过年,就讲一讲贵阳的春节习俗。

年夜饭,是最隆重的一餐,是一家人的团圆饭。全家老小欢聚一桌,先要向老人祝福敬酒,敬菜,然后,大家相互敬酒,祝福平安。守岁,满室灯火通明,炉火旺盛,表示全家兴旺。全家人围炉团座,嗑瓜子,剥花生,品香茗,谈古论今,笑语诙谐。

初一,初二是不能出门访亲拜友的,主人家也是闭门不会客的。宾客往往是明明知道将以闭门羹待之,又因礼节非去拜望不可,为了使主人知道来拜望过,便将自己红笺印的名片一张,从门缝投入,主人常以同样的方法回拜。

春节时,贵阳人家要特意去郊外拣回松叶铺在地上,以免瓜子,果皮弄脏了地,这天是不准扫地和向外倒水的,传说这会冲走财运,扫走财气。

春节期间,不准讲不吉利的话和谈鬼说虎的,如果小孩无意说了,便要用手纸给他檫嘴,赶走晦气。

不论是什么样的习俗,春节对我们小孩来说,总是快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过年风俗作文300字

全文共 471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的传统节日可真多啊!有春节、元宵节、中秋节……其中,我最期待的节日是春节,而且春节还是中国人最热闹最重大的节日。

每年过春节,我们全家都要回老家跟爷爷奶奶一起过。平时,老家也很冷清,但是过年就不一样了,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贴春联,到处都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我们家就更热闹了,叔叔全家也都回来了,平时不常往来的堂兄弟齐聚一堂,嘻戏打闹,别提有多开心!

除夕夜,我们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丰盛可口的年夜饭,一边欣赏着精彩绝伦的联欢晚会。大人们举杯畅饮庆祝春节的到来。而我也兴奋地跟他们讲起关于“年”的传说。从前,每到过年,有一个叫“年”的怪兽就会跑出来吃人,但有人知道它怕红红的和声响大的东西,于是一到过年,人们就放爆竹,贴春联,这样就把年兽给吓跑了,所以把这个时候就定为“春节”。

但过年为什么要吃年糕呢?我挺好奇的。妈妈告诉我:“年糕,年糕,表示年年高升”。原来还有这个寓意,真有意思!

过年的习俗还有很多,压岁钱、守岁、祭祀、拜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你带给我们多少快乐,我喜欢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694 字

+ 加入清单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及风俗

身为土家族的我,就要向大家介绍自己家乡的文化与风俗。

早在2000年前,土家族先民就在贵州等武陵地区一带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单一的民族。土家族自称华兹卡,历史上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为古代巴人后裔。

土家族人民热爱艺术的魔力,是所有人都无法抗拒的力量。村里过喜事,都要请村里的艺术团唱歌跳舞。土家歌舞有山歌、蓑秧歌、摆手舞、八宝铜铃舞、茅古斯、肉莲花等歌舞,并特有唢呐,木叶、咚咚喹乐器伴奏。这些歌舞要演到深夜才结束。在哪家表演哪家就要弄宵夜招待表演的人们,旁观者与长者也要起吃宵夜。整个寨子沉浸在那高声激昂的歌声与人们大笑声和震耳欲聋的掌声中。

土家族食品虽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土家族的食物却有着香浓、地道的味道。土家族以大米、包谷为主食,以小麦、红薯、土豆为副食,饮食普遍喜酸好辣,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茶文化、酒文化异彩纷呈,饮食器具和烹饪器具中铁器具具有铁锈的味道而不影响主菜的味道;木器具有木香的味道,吃着有一种大自然的美味;竹器煮的竹筒饭,甚是好吃干燥、香浓的米饭吸收竹子的味道特香。烹饪的方法灵活多样有煎的、煮的、熬的、蒸的、炒的,生活在土家族这个寨子里简直像到了美食仓库里任你吃任你选。

土家族手工艺品各式各样,种类很多。土家族的工艺美术包括土家织锦、挑花刺绣。制陶、印染、雕刻。编织等各种门类。在土家寨里可以欣赏到各种工艺品时常让人流连忘返。它们既为世世代代土家族人所创造,又为其所享用。从而深深植根于土家族风俗习贯之中,默默地与土家族人的生活常在,真真切切地表现自己着为土家族人的审美观和艺术魅力。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家乡的风俗800字作文

全文共 930 字

+ 加入清单

哇,盼望已久的春节,终于又到了,人们是多么高兴啊!新的一年来了,我早早起床,穿上新衣和新裤子,还换了新鞋,洗好脸,怀着兴奋的心情和大人一起去燃放喜庆的烟花炮竹。之后,就是吃年早餐了。

过年的早餐与平常的不同。心情自然是很高兴的,再有大人们是不让我们乱说话的,否则不吉利。记得前三年,妈妈还用纸擦过我的嘴,那样,说错话也就百无禁忌了。现在我长大了,昨天,妈妈提醒了我,所以我今天早上特别地乖,每吃一样都说了一句好话。吃一颗红枣,说句“上学天天起得早。”吃上圆圆的鸡蛋,说句“今天我们一家大团圆。”端着肉丝长面,说了“吃了长寿面,长命百岁。”哥哥也是和我一样乖巧。其实不只是我家,我们这儿家家都一样。就算今天小孩犯了错,长辈都原谅了,决不会骂,更不会挨打。

今年的春节,有外公、外婆和我们一起过的。吃好了早饭,外公和外婆都给我和哥哥每人一个红包,说:“你们大一岁了,又比以前更懂事了,祝你们在新的一年里有新的气象。”我和哥哥早就准备了一对喜娃,回敬给两位老人,以示双双对对,和和气气,幸福百年。堂前的桌上,摆着在苏州工作的舅舅为外公捎来的水晶玻璃酒杯和水晶玻璃的酒罐子。我仿佛看到了舅舅全家人对我们的祝福。

喜庆的快乐充满了整个大年初一。人们都穿着崭新洁净的衣物走家串户,三五成群地诉说一年里劳动的收获;有的玩牌,打麻将取乐;有的听音乐,唱歌;我和村子里的小朋友们点放鞭炮、爆竹为节日增添快乐的气氛;各家各户的彩色电视机都全天播放着精彩的节目,有全国各大剧种的戏曲,有各省市的联欢晚会等等,我最爱看中央一台重播的《春节晚会》了,那精彩的小品,常常逗得我捧腹大笑。我在这一天里发现有些人家里,来了陌生人,那些肯定是来拜早年的客人。

到了晚上,妈妈和外婆为我们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晚餐。有年年有余的红烧鲫鱼、带鱼、鳜鱼;有红烧肉片、清炖猪肉;有烤鸡、腌鸭肉;还有做成我叫不出菜名的各种豆腐品,各种各样新鲜的蔬菜看得我眼睛都花了,津津有味的美食填饱了我的肚子。

欢乐喜庆的夜宴结束了,大年初一的夜空也正别有一番景象。明明是繁星满天,然而四周围的夜空确是“闪电”不断。我看不见其它村庄人们快乐的情景,可他们的祝福的火花和我们这儿庆祝的焰火却一起腾向蓝蓝的天空,普天同庆这欢乐无限的春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