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朗读者观后感第二季第八期优秀19篇

浏览

3294

作文

181

朗读者观后感600字

全文共 750 字

+ 加入清单

在老师的强烈要求下,我迫于无奈地观看了一档我毫无兴趣的节目——《朗读者》。

作为一个宁可躺着无所事事,也绝不愿意在课外手沾书籍的“厌学者”,我本实在不懂得,一档只有朗读的节目,会有什么精彩的看点,哪些地方,会惹人眼球。而当我真正走入它的时候,毫不夸张的说,我彻底被它吸引了。

正是朗读者,将书籍的底蕴与魅力放在了一个聚光点上,让那些书籍中难以言会的一切都像蜡烛般在骤时间明亮起来。本期朗读者来请来了一位我十分喜爱的明星嘉宾。TFBOYS-王源。作为一个年少成名的高一学生,年纪轻轻便走出了世界,享受舞台的灯光和无数粉丝的追捧。这又是多少少男少女梦寐以求而不能及的呢。然而节目中的他却表明,一切的一切,都绝不是这样。一个人的能力与名声越大,他所承受光鲜的同时,也决然少不了质疑和否定。一个16岁正值意气风发的少年,却承受着同龄人绝不能及的关注,也许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并非是一件十全十美的好事。那些不堪入目的文字和那些刺人入骨的言语,无异于是一座山的压力。然而他,16岁的王源,并没有泄气或停滞不前。面对那些糟心的种种,他选择了坦然。正如他的朗读里:这世上大多数人都清楚别人该怎么过活,而对自己却一无所知。在他去联合国发言时,他看见自己座位前的名牌上竖立着“China”,脸上露出阳光般的笑容。那种真实,灿烂,洒在了每个人的心里。在这个和我同龄的人气偶像身上,在他的朗读里,在他温柔灵动的声音中,我看到了他一颗红彤彤,赤裸裸的心。那种能让冰雪融化的力量。

或许这就是朗读者的魅力,在朗读里,温柔而又透彻的剖析每一个我们所熟识的明星,或者说是偶像。在某些灵魂清澈的池里,他们或许和我们一样,并不因为自己备受瞩目,而忘记了生活,在他们身上,依然能透过《朗读者》,找到人性的光辉,拾取我们都不舍得丢弃的最初的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2024年朗读者第八期观后感

全文共 626 字

+ 加入清单

本周六、日央视一套、三套播出的《朗读者》节目,将以“勇气”为主题词。节目中,董卿将与热衷公益支教的演员江一燕、养育了一对自闭症孩子的秋爸秋妈、“敦煌女儿”樊锦诗、“体操王子”李宁、单人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中国第一人翟墨以及著名演员汪明荃、罗家英夫妇一起,聊一聊“勇气”。

热衷做公益的演员江一燕是个“多面手”:拍照拿过《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奖,做公益支教入选过《感动中国》候选人,此外她还写书、拍电影。但在《朗读者》现场,江一燕却坦言:“我小时候是一个很孤独的孩子,不知道跟谁交流。”后来是“燕子老师”给了她许多勇气,几乎重塑了她的生命。节目中,江一燕为燕子老师朗读了一段真挚的文字。

“体操王子”李宁说,到目前为止他做过的最有勇气的事不是在世界大赛上挑战各种高难度动作,而是当初离开运动队直接去了一个大家都不知道的小县城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李宁坦言:“作为运动员,个人的挑战会大一点,成功也是你,失败也是你。作为一个企业大股东,一个有决策权的人,是否能平衡好最终往哪走,需要勇气。”现场,李宁朗读一篇文章献给带给他勇气的李宁团队和那些伴其成长的人。

从1987年认识到现在,汪明荃和罗家英相识相恋了整整30年。两人谈了22年的恋爱,直到2009年,61岁的“阿姐”汪明荃才和62岁的罗家英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注册结婚。在《朗读者》的现场,汪明荃坦言这是她做过的最有勇气的事:“因为我们俩单身了很久,然后在60多岁的时候才决定结婚,我觉得这实在需要很大的勇气。”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第九期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1258 字

+ 加入清单

浮躁的时代需要优雅的朗读。国内上了年纪的人大概都知道俄罗斯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名字。当年,朗诵他的诗,是一代青年的时尚和荣耀。马雅可夫斯基本人也经常在广场上朗诵自己的诗作,这就是他独特的"发表方式"。在深情的朗读声中,一座喧嚣的城市会变得安静,变得从容。诚如上海电台朗诵节目《午夜星河》主持人所说的那样:"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就是人声,干干净净。朗诵这种听觉的艺术,能直抒情怀,让人直接感受到社会中的种种正能量,最直接抵达人们的肺腑。"在人心日益浮躁的现在,面对物欲横流的世界,能够真正静下心来、发出声音读一本好书,整个社会能经常听到抵达肺腑的诵读之声,浮躁之心经常被洗涤,那么对于人心的净化,无疑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文化情感类节目 《朗读者》自播出以来,备受关注,各方好评不断。《朗读者》的热播,既让支持人董卿火爆一时,更令朗读这种传统的阅读方式重归大众视野。古往今来,知识分子之所以被称作"读书人",就在于他们的学习是以朗读为根基的。在古代,幼童开蒙后即要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基础读物,之后是学习各类经史典籍,且要 "逐句玩味""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在现代教育中,朗读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很多学校至今仍保有晨读的传统。

我们有没有扪心自问,自己究竟有多长时间没有"读"书了?这里的"读"书,是指发出声音的朗读,而非手捧一卷静默地阅读。如果真要对朗读做一项调查的话,情况恐怕不容乐观。因为在2016年发布的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我国成年人人均阅读纸质图书4.56本,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8.1%,日均看手机的时间超过半个小时。就算我们认为看手机的很多人也是在读书,那么读书的数量和时间也远远少于世界阅读大国。在整个社会阅读量尚差强人意的情况下,朗读的处境可想而知。

在这样的背景下,伴随着央视《朗读者》节目的走红,广州、北京、杭州、西安等城市还延伸出了"朗读亭"这样的线下朗读模式,给了人们一个回归传统阅读的契机。通过朗读文学作品,感悟文字的魅力,让久违的朗读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走入人们的生活,这无疑是下了一场及时雨,促使人们不由自主地关注朗读的意义。

朗读的意义是什么?有两个例证大抵可以说明:据媒体报道,2014年4月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访华,有一个活动项目便是,玛格丽特二世与彭丽媛女士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为中丹两国小朋友朗读著名的安徒生童话 《丑小鸭》。清亮柔美的女声加上童话的意境,这是多么诗情的享受!无独有偶,数天后的"五四"青年节,习总书记来到北大,北大安排的一个欢迎节目也是朗诵,同学们在静园草坪朗诵 《沁园春.长沙》。朗读的意义就在于,它有利于提升人的文化品位和诗意情怀。

董卿在《朗读者》中说道:"朗读者分为两部分,朗读和人。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朗读者。"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朗读者,在朗读中荡漾诗意、浸润书香,在朗读中愉悦身心、提升修养,在朗读中净化心灵、体悟人生,让人生有更多的情感体验,让生命变得智慧而芬芳。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朗读者第六期主题“眼泪”观后感

全文共 936 字

+ 加入清单

鸡年伊始,文化类节目火爆荧屏,文化类节目制造了令人欣慰的小高潮。实际上,从2013年至今,文化类综艺未曾缺席过。从2013年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2014年的《中国成语大会》,再到如今的《朗读者》,标志着中国电视文化类节目迎来了一个春天。《朗读者》等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热播,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随着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深入人心,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还会有更强劲的表现。如果我们能发挥出高度的文化智慧,必定还会出现更多现象级文化节目,让观众从中受益匪浅。

虽说,电视文化类节目要成功突围,还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有所改善。但是起码它是个风向标,它让我看到了在真人秀独霸荧屏的今天,观众对文化类综艺节目也是有庞大需求的。要知道,内容庸俗、格调低下已成为很多电视综艺节目的一大通病。夸张代替真实,搞笑当作幽默,表象打败内涵,形而上的关怀让位于形而下的消费,综艺节目“繁花似锦”的背后是思想和艺术的“贫乏”。提起电视综艺,这些年一个“霸屏”的现象就是各种明星真人秀。起初,这类节目也曾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然而随着复制、模仿的节目越来越“滥”,就会令人感到审美疲劳。

尽管文化类综艺节目与娱乐性综艺节目之间并没有鸿沟,两者之间需要深度融合,核心价值都应该是专业素养与文化情感。但那些一味奔着庸俗、无聊而去,明星的矫揉造作、绯闻隐私成为卖点,甚至被煞有介事地过度解读的娱乐性综艺节目,裹挟着观众们眼球,让观众们的心灵逐渐变得麻木、粗糙、焦虑。综艺节目亟须重新接洽文化的源头活水,回归内心里最普通的情感悸动,在此语境下,正本清源的《朗读者》等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走红可谓正逢其时。

应该说,《朗读者》等电视文化综艺节目的走红,说明观众并不是一味地“娱乐至死”,他们追求久违的纯净、美好、真诚、朴素,也充分说明,电视综艺节目亟须回归文化内涵之魂,才能真正赢得观众。在电视荧屏一片喧嚣的背景下,《朗读者》等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回归”,赢得各类观众的一片叫好,充分说明人文内涵是综艺节目的灵魂,只有诉诸文化与情感,电视综艺节目才能焕发生命力,也一定程度上说明,在消费主义比较流行的当下,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依然旺盛。这一热点现象与当代国人强烈呼唤传统文化回归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年朗读者王蒙观后感

全文共 389 字

+ 加入清单

本期节目以“告别”为主题,邀请到嘉宾程何、姚晨、曹文轩、李立群、张国强、王蒙,他们将与董卿分享关于“告别”的故事,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收看本期《朗读者》。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由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央视创造传媒有限公司承担制作,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与综艺频道黄金时间联合播出。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节目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

王蒙朗读自己所著小说《明年我将衰老》选段献给妻子和三个孩子。告别虽然有酸楚,但也在丰富着生活。王蒙将青春挥洒在新疆,告别新疆后他一直在想念那片土地。年岁已大,但心却不老,在王蒙的朗读中、文字中,是他对生活的理解,是人生不悔的信念。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朗读者第七期主题观后感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维和部队,一个庄重神圣的名称。无数的维和战士前往危险、贫瘠的地区守护世界的和平。2016年6月1日凌晨,中国驻马里维和部队遭到火箭弹袭击,三级士官申亮亮不幸遇难,年仅29岁,危险时刻发生在他们的身边。维和部队的战士们来到《朗读者》的舞台上将朗读献给他们的兄弟。

他是《士兵突击》里的高城,是《我的团长我的团》里的张迷龙,是《我的兄弟叫顺溜》中的司令员陈大雷,他就是张国强。这次来到《朗读者》,他不是讲述自己的故事,而是为了维和部队战士们朗读。

离家与父母的告别,毕业与老师同学的告别,分手与恋人的告别,转身与陌生人的告别……这是生离;还有亲人、爱人、友人离世的告别,这是诀别。那些你还未说出口的告别,我们在这里倾听。本期主题词“告别”,说一说那些来不及说出的告别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朗读者陆川观后感

全文共 1587 字

+ 加入清单

从境界上,《朗读者》显然要高过《贫民窟》一筹;但是Reader在后半程明显失去了力量,或者说失去了方向。

Reader的前半部分,堪称绝对的大师气派。

看到半程,心中不得不叹服,情不自禁地会想:今年是电影的大年了,真有传世的佳作问世。Reader的细腻,人性,微妙,从容;竟让我有了开眼界的感觉。怎么说呢,就是微风拂面的感受,导演审视的角度,触角之细腻,微妙,深入;女演员演绎的准确,真的让人感到惊异;展现人性,其切入点之奇特,之大胆……当美国电影文艺的时候,不得不说,也相当的有实力。

另一方面,心中有些凛然,竟然今年有这样的强手出现。半程已经如此强悍,高潮部分将会迎来怎样的的景象……

然而电影的力道就在庭审的段落中不知不觉地停止了推进,进入后半程,电影突然失去了力度和方向……结尾,竟然有虎头蛇尾的感觉……

为什么呢?

看完已是深夜,竟然没有了睡意。麦克的挣扎,岂不就是创作者的挣扎?当作者/导演决意以这样一个危险话题来描绘他对于成长/性/政治的看法的时候,注定了他可能会比一般的电影更能接近人性的本源,也比一般的电影更容易被捆绑和束缚……我从电影中看到了麦克的矛盾和挣扎,在行文用笔中,也体验到了导演的困惑和挣扎……甚至,彷徨和忧郁……导演能否在一个成熟的工业体制中,以《午夜守门人》这样的胆魄,去掀翻整个世界的公众认知,决定了这样一部电影最终的成败,可惜,导演颓在了中途。

麦克没有能够给自己一个答案,他的挣扎缺乏思索的深度,缺乏更高的提炼;而女看守则没有能够给出令人信服的行为动机,而麦克对于女看守的爱恋,也因为没有在电影中展现出更多令人惊异的勇气和不顾一切,失去了让世俗争议的可能,一切变得表面柔顺起来,但是骨子里,整部电影失去了应有的触碰心灵本质的机会和力量。

可惜了。

但是又能怎么写呢?写麦克被这个成熟女性所深深吸引,因为她成熟的性技巧/她的母性/她温暖的怀抱,于是当刽子手的身份被揭之后,依然不离不弃的依恋?

因为负面过于强大,无论用什么言辞都无法修饰女看守亲点犹太孩子们给她深夜高声朗读这一场景的惊悚和恐怖……所以以致于导演也无法在体制内认可的意识形态范畴中去合理地阐述男孩依恋的依据……所以只有朗读,这一貌似温情的行动失去了动人的可能,而推动朗读的动机和依据,都缺失了,至少不充分。不怪导演,因为如果充分了,那就是一个万全颠覆公众道德准绳和历史判断的作品,作为一个本质上非常保守的美国电影工业,他们从业人员的自律已经不允许他们离经叛道到这个地步。

有什么更可怕的写法马?

或许更邪恶的写法是这种带有恋母情结的畸恋性爱关系,彻底改变了一个孩子的信仰,然后去讨论人的成长中,有多少是被性所左右,有多少是服从公众意识的这一潜意识所决定的?男孩百折不挠地希望拯救这个女人,因为这个女人对他而言,可能不仅仅意味着一个可以随时征用的阴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做爱的机会在每个未成年少年心目中而言,都可能有无法摆脱的巨大魔力),可能意味着进入整个成人世界的大门;我们可以去做各种假定和阐释,然而谜底,电影很重要的,是作者要解开怎样的谜底,说出怎样的事实……当然谜底应该更为惊悚可怖……是我,又能走多远呢?当法庭说出300起谋杀这样的事实的时候,当法庭开始讨论将犹太人锁在房屋中活活烧死这些事情的时候。我觉得作者已经在自己的面前砌起了万丈高墙,穿过去,要冒被绝大部分电影观众和电影工业唾弃和抛弃的危险,但是回报是能够触碰到人性的最深处,最核心私密的地方;这个时候,作者化身麦克,转身走了,失去了探班女看守的机会,也永远失去了探班真理的机会。

这个世界不存在任何“可能”“如果”

看完电影,没有因为貌似的强敌在最后一秒的垮塌而暗自庆幸,我在想,当我们作完整部电影的那天,当我们能够在狂热消退的时候,能够冷静审核自己作品的时候,我能在黑暗中,凝视着自己的心灵说:这道墙,我们穿过去了吗?

我有些忐忑。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第6期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818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亭设立在新清华学堂广场,亭内设置有录音及录像设备。朗读者们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诗歌或经典作品选段,走进朗读亭,通过诵读讲述埋藏在心底的故事,用声音传递温暖向上的力量。朗读结束后,还可以获得清华大学研究生会颁发的专属证书,并可在合影墙前进行合影。

清华大学图书馆教师张秋和孩子一起走进朗读亭,希望将热爱读书的火种传递下去;计算机系研究生矣晓沅选读了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自强不息的精神;现于中国文联工作的校友李丽朗读了原创作品《难忘铁凝为我改稿》,纪念难忘的师生情。

清华大学原创话剧《马兰花开》中许鹿希女士的扮演者蔡丹阳,通过朗读《两弹元勋邓稼先》,表达了对“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敬意;苏世民书院学生李施军朗读了《祖国不会忘记》,送给那些和他一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当代青年。

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白本锋老师也走进朗读亭,朗诵了朱自清的著名篇章《荷塘月色》,希望同学们能够记住清华这个可爱而美丽的园子。

好读书协会的会员们走进朗读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好读书、多读书的约定;清华大学的国际学生们用各自国家的语言朗读了自己国家的经典作品;来自研究生支教团的同学们朗读了《酿了又酿的青稞酒》《西藏支教日记》等文章,重温在雪域高原支教的时光,更加坚定自己的责任与信仰。

伴随“朗读亭进清华”活动,校研究生会同期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相关活动:“时光慢递”活动邀请同学们在订制明信片上写下自己近期的读书计划并投入邮箱中,一个月后由工作人员将明信片寄到同学手中,帮助同学们自查读书情况;“书香校园”活动鼓励同学们捐出自己阅读过的书,用于图书漂流活动。校研究生会希望借此次活动,推广校园读书活动常态化,着力营造全民读书氛围。

《朗读者》栏目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栏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朗读者第四期观后感

全文共 441 字

+ 加入清单

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对于创新节目的要求,首先是从社会价值出发,但目前电视市场中沉得下心的文化节目却是稀缺资源。大型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的出现,正是在喧闹娱乐中的一股清流,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央视资产管理中心主任任学安说:“《朗读者》的出现绝对不是孤立的,中国的电视节目太需要一档有文化价值的节目来滋润我们的心田。《朗读者》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来朗诵出文字背后的价值。”

《朗读者》是董卿从主持人到制作人的转型之作,她坦言这档节目对她来说是一次难度极大的挑战,朗读的文章必然是温暖的,有态度的,具有的撞击灵魂的力量;嘉宾的标准更不是一般和娱乐节目的要求,“朗读者”要有丰富的阅历、动人的人生故事和真诚的情绪感染力。在已经结束的前几期《朗读者》录制中,很多参与嘉宾的动情朗读让全场震撼,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写给母亲》,更是让董卿当场泪奔。“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董卿希望《朗读者》能够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推动人心相互靠近。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悟

全文共 696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带给观众的感受,无论是企业家、世界小姐、大明星、大学者、医生和普通人,他们虽各有身份之别、建树之差,但都有着同样浓度的性情之真。一对平凡的夫妇上台念情诗,丈夫为妻子的愿望种下满谷鲜花,更让人击节赞叹的是丈夫遇到妻子后的所有荒唐举动。妻子说,如果当年我有一万个结婚对象可以选择,他也只排在一万名之外,却被丈夫先通知了所有亲朋好友结婚的消息,收了礼金后再求婚的破釜沉舟之势反攻,妻子说更打动人的是那一往无前的勇气。从此一生,丈夫偕着妻子,以开阔的胸襟践行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古谚。

濮存昕带来的散文与故事,属于半个多世纪前那个弱小的、不名一文的孩子。“我小时候有绰号濮瘸子,直到小学三年级还踮着脚走路。”鲜为人知的往事里,是一位名叫“荣国威”的大夫,医好了孩子的腿,也救赎了一颗幼小的、自卑的心。所以,当濮存昕从老舍散文里遇见那个改变作家的宗月大师,“便如同看见了改变我生命轨迹的荣医生,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濮存昕”。墙外是炮火隆隆,围墙内有人生的初啼,这是无国界医生蒋励的真实经历。太多战争中降临的“生”给“死”带去希望,她朗读鲍勃·迪伦《答案在风中飘扬》,“一只白鸽要飞过多少片大海,才能在沙丘安眠。炮弹要多少次掠过天空,才能永远被禁止……”

96岁高龄的翻译大家许渊冲译作等身,《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牡丹亭》……他荣获过国际翻译界的最高奖项之一“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然而舞台上直指人心的是当念及生平翻译的第一首诗,林徽因怀念徐志摩的一抔深情,瞬间令这位老人泪盈而泣,在舞台上抽噎。由此可知,许渊冲先生能够在翻译上不止步于“美”,更追求“真”的心性源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朗读者观后感600字作文

全文共 1143 字

+ 加入清单

上周日无意间打开电视看到央视频道正在播出朗读者,董卿主持正在采访濮存昕,看了一段被这个节目深深吸引。它和以往的访谈节目大不相同,除了简短的采访,嘉宾还会朗读一段文字分享给特定的人群。一期节目会有四到五位嘉宾,满满的温暖。

《朗读者》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故事。我认为《朗读者》是央视从《中国诗词大会》之后打造的又一爆品。

边看节目边发朋友圈谈了一点感触,没想到很多朋友留言有共鸣。此刻我从我的角度给各位朋友做一点分享。

董卿变得柔和起来

前几年在看董卿主持节目的时候我就判断董卿是一个控制型的女人。节目中不断展现她的强势,经常打断嘉宾和评委的话,让人觉得有些反感。之后就没怎么关注她,直到诗词大会董卿的蕙质兰心让很多观众惊讶,这次《朗读者》让我对董卿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发现董卿变得柔和起来,无论主持还是表达让人觉得很舒服。董卿作为制作人及主持人,用一个个“遇见”的故事和精美的文字展现出有血有肉的人生经历。

这就是她的成长。我们每个人都会接触各种不同的人,有很多人很有才但是未必懂得和别人交往,做事的时候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我想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在很好表达自己的同时还让别人舒服。

如何与人交往?我认识的李局有几句经典的话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与人合作要学会:

三把最管用的钥匙:尊重、微笑、谢谢。

三个带来:带来快乐、带来利益、带来希望。

世界小姐张梓琳分享为人母的故事

世界小姐张梓琳与大家分享了人生中母亲角色的转变,世界小姐带给她的是惊喜,而作为一位母亲则是更多感性和感动。也正如她在节目中给孩子朗读的《愿你慢慢长大》:“愿你被许多人爱,如果没有就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能够睡到自然醒。”

许渊冲老爷子诠释热爱的力量

第一次知道许袁冲是源于《朗读者》,老爷子今年已是96岁的高龄,每天却工作到凌晨三四点。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系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他的名片上印着“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第一人”看完这个是不是觉得老爷子很狂?其实不然。

许渊冲的人生格言是"自信使人进步,自卑使人落后",此言非虚。诚如钱钟书先生所言:"足下译著兼诗词两体制,英法两语种,如十八般武艺之有双枪将,左右开弓手矣!"迄今为止,有哪一位外国学者能够用中英文互译?有哪一位中国学者用英法两种外语翻译过中国的诗词?"

当老爷子和董卿聊起翻译时,活力四射、两眼发光、乐在其中。我想这就是爱好的最高境界,翻译乃老爷子的真爱。他说自己有一个小目标,如果能活到100岁,他要把剩下的不到30本的莎士比亚的著作翻译完。老爷子都如此努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撸起袖子加油干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关于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

全文共 604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第七集节目中,董卿邀请到“微博女王”姚晨、影视演员李立群、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著名作家王蒙、维和英雄、音乐剧译配程何等嘉宾,一同在朗读中分享那些有关“告别”的人生故事。

在我们的一生中,要告别的人有太多太多,大部分人印象最深的都是与至亲的告别。但对于姚晨来说,提起“告别”,她首先想到的却是那些萍水相逢的“陌生人”。

14岁那年,姚晨就独自一人北上来到北京求学。二十多年来,在火车旅途中、在小影楼勤工俭学的过程中、在刚生完孩的那段时光里,姚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遇见与告别,结识了一波又一波陌生人。这些在姚晨生命中短暂出现的面孔到现在都时常出现在她的脑海中,现场姚晨坦言:“我觉得可能没有这些人,我的人生轨迹会被改写,会是另一番景象。”

当年报考北影之前,姚晨曾有一段时间无处可去,好在之前勤工俭学时认识的一位“胖姑娘”收留了她。直到现在,姚晨还记得那个名叫王栋的“胖姑娘”的小屋在北京六环外的一个远郊小村里,当时一进门,姚晨直接吓了一跳,“我觉得那个房间的宽度可能就这一张沙发这么宽吧,摆了一个木板,下面用一些东西垫起来,就是一张床。”

在那个现在看来甚至“不太适合人居住”的小屋里,姚晨和“胖姑娘”一起挤了一个月,“基本她睡就占了三分之二的床,然后我占了三分之一,趴在墙上睡。”虽然时隔多年,但谈起那段经历姚晨依然记忆犹新。对于这些虽是萍水相逢但却给她过无数温暖的陌生人,姚晨会选择为他们朗读怎样的文字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朗读者第十期味道观后感

全文共 2002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总导演之一刘欣曾说,这不是一档读书节目,强调的是情感,不是孤立地读一篇文章,而是挖掘文章背后的人和事。

这项人类几乎天然习得的技能,因为电视节目《朗读者》的热播,被带到我们的面前。当我们在谈论朗读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教授王明军,近日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

《朗读者》总导演之一刘欣曾说,这不是一档读书节目,强调的是情感,不是孤立地读一篇文章,而是挖掘文章背后的人和事。看了节目,最打动王明军的不是濮存昕[微博]这些名人,而是那几个无国界医生的从容淡定,那对来自成都的普通夫妻的文艺生活,还有老翻译家的率真与深情――那些普通人。

王明军笑言,最初很担心节目会找一堆明星,变成明星朗诵会,现在看来多虑了。不过,他还是有些担心:“节目不能用力过猛,不要变成朗读版的‘艺术人生+感动中国’。朗诵是一个往里走、走向内心的过程,是个让人安静而自得的过程,而电视手段又不得不往外走,让更多人共鸣就不容易安静。当然,这样的节目,有总比没有好。”

节目组还在杭州设置了移动“朗读亭”。一天,一名75岁的老奶奶在亭子里读了老伴给她写的情书。那天是他们结婚50周年的纪念日,病床上的老伴用唯一能动的手,把圆珠笔绑在手臂上,用了两个小时,给妻子写了一封歪歪扭扭的情书。这份别人难以辨认的书信,老奶奶每一个字都背得出。走出朗读亭,她泪如雨下。

王明军说:“声音有色彩、有温度、有个性,能直扑人的心灵。声音的意义在于人类情感的唤起,营造一个更加鲜明的意象。朗读一定要回到具体的人、具体的故事。哪怕你不专业,读得不顺、有口音,但那是从你心里发出来的声音,与你的身体、生活结合在一起,与我们共处的语境产生共鸣。”

有一首歌这样唱:“有没有那么一首歌,会让你心里记着我,就算日子匆匆过去我们曾走过。”歌声总有跨越时空的力量,唤起当年的情感。而在《朗读者》中,96岁的大翻译家许渊冲,讲到自己翻译的第一首诗是因为喜欢一个女同学时,依然露出少年般的笑容。

王明军说,听到一首歌,也许你会想起某个时代,但如果这首歌是某个人当年给你唱的,那就是你的私家记忆与时代记忆的交融。所以,同样的,我们读一篇文章,也能回忆想起当年读的时候,在你身边的那个人、那些事。

王明军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中国古代,文章一定是要读的,甚至“词”这种文学形式,本身就是为了唱;而像“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也说明了朗读的必然。而且,很多文章形式在诞生之初就是为了朗读,比如宣言、公告、诏书,“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古代,无论是关于祭祀还是战争的文章,都是要读出来的。

现在,我们从小学语文,顾名思义,语和文是连在一起的,而且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先语后文――先说话,再写字。只是到了更高年级,除了专业学生,考试只考写文章,朗读就被慢慢弱化,脱离了教育范畴。

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中,朗读变成了纯艺术活动,更多与艺术演出画上等号,不再是口说我心,而是变成了表演。以至于很多年轻人一听“朗读”,脑海中会浮现出那些夸张的表演,“啊!母亲!”“啊!祖国!”

王明军说:“这用行里的话说,就是拿腔拿调。自诩专业的人,一上台,就自然地做出了抒情状、叙事状、激动状。当然,也许他是真激动,但因为有了‘腔调’,就削弱了个性。其实朗读离普通人不远,只是它展现出来的样子离我们远,形式主义带来疏离感。”

《见字如面》《朗读者》等节目的出现,重新定义了朗读。

王明军说:“让朗读重回我们的情感和生活,这是《朗读者》正在寻找和回归的方向,也是这类节目带来的意义,优秀节目的意义也在于引领和示范。对普通人来说,朗读可以随时发生,但在读的同时还要去听,多听一些好的作品,多看一些好的节目。”

至于什么是适合朗读的文章?王明军认为,这与每一个朗读者的认知阶段相关。同样一句“白日依山尽”,小学生和大学生都能读,只是大学生会有更广阔的意境和更深远的想象。王明军不认可壁垒鲜明地把各个年龄段分隔开来,“你怎么知道孩子不能听大人读的东西呢”?

欧阳夏丹读过一套“家庭背景声”,里面收录了罗素等多位名家的文章,关于哲学、艺术、科学、人类社会等。“声音是一种特别好的伴随状态。把这样的朗读作为背景声在家里放,给孩子听,孩子不一定能跟着读,也不一定能听懂,但听着听着,就会进入到他的脑海中,孩子也许会受到影响”。

现在,线上有《朗读者》等朗读节目的热播;线下,也有不少年轻人热衷参与各类独立书店、出版文化机构组织的朗读活动。

在王明军看来,这些活动并非只是大城市文艺青年的专属:“朗读是表达情感的方式,而情感不分年龄与身份。设想,一个打工者,辛苦了一天,突然收到从老家寄来的一封孩子的信,他轻轻读出来,一定会心潮起伏――这是我们人类所共有的感情。不同艺术形式的流行程度不能一概而论,朗读可能无法超越KTV,但随着我们阅读习惯、思维习惯、心理安静程度的增加,朗读会被越来越多人接受并喜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朗读者观后感600字作文

全文共 925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亭是我特别喜欢的设置。当初我们创意是希望能够让普通人也慢慢地开始接受有这样一种传递感情的一种手段。其实朗读真的应该像唱歌说话一样,我们有时候可以用这种方式借文传情。”正如最近爆红的节目《朗读者》的制作人董卿的初衷一样,朗读亭是带着《朗读者》节目的使命,打通线上与线下的距离,走近每个朗读者的身边,将一段六十分钟的客厅文化转变为一场2017最具热点的全民文化活动。它的推出旨在让各行各业的人在步伐匆忙的日子里稍作暂停,走进“朗读亭”朗读名篇片段,用简单的方式呈现内心中最想表达的情愫,用发至心灵的声音朗读自己的人生梦想,感受文字的力量。

作为《朗读者》节目播出后抵达的第一个城市,朗读亭在杭州迅速成为爆款,将杭州人民的朗读热情全数激发,引得媒体争相报道。浙江大学微信号发布关于朗读亭的文章也瞬间突破100000+的阅读量,可见朗读亭的备受追捧。

京杭运河畔,是朗读亭在杭州的第一站,一位大爷在亭前挥毫写意,洋洋洒洒写下“朗读亭”三个大字,引发路人围观。紧接着,朗读亭来到第二站杭州市图书馆,穿戏服的女子、外国留学生各行各业的人都在朗读亭前驻足,其中,75岁的王佩英奶奶朗读了病床上老伴写的情书,走出亭子时,她泪流满面,在场的众人也纷纷为之动容。

前日,朗读亭移动到浙江大学站。这是朗读亭到杭州的第五天,当天寒风冷雨的恶劣天气状况却丝毫没有影响到朗读亭的热度。源源不断的人撑着伞来到朗读亭前排队,仅从从上午十点到下午四点,朗读亭就已倾听了80多位朗读者的故事。他们中有浙大的学子,也有特地赶来的中、小学生,还有不同职业的人、不同年龄的人都聚集在这小小的朗读亭周围,渴望朗读出自己内心的情感。原定晚上十点的录制,也到接近零点时才录完最后一个朗读者。

一天下来,朗读亭已经收录了超过170位朗读者的朗读片段,连节目组的导演和摄像,都被杭州人民的这股热情和毅力吓到,表示:“今天我看到好多教授学者进亭子朗读,这种状况我还是第一次碰到。很多人在冷风里排了几小时队,脸上还是笑呵呵的,这在别的城市也难以想象,没想到,杭州人为了朗读这件事,这么有恒心,有耐力。

杭州朗读亭在哪里?本周末,朗读亭将会移动到浙江图书馆。相信还会有更多的人走进朗读亭,在其中朗读出自己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朗读者选择观后感作文

全文共 1650 字

+ 加入清单

自从《朗读者》开播以来,周六晚上收看这个节目成了我最期待的事情。昨天晚上八点,我们一家人锁定央视一套,静待《朗读者》播出。制作人兼主持人董卿依旧一袭白裙,依旧笑容绽放,依旧口吐莲花……这一期的主题是“选择”。

每个生命都有不同的华彩,每个人生都面临多样的选择。演员王千源选择自己热爱的电影角色,成就影帝梦想;托福满分的耶鲁学霸秦飞,选择回国做“大学生村官”,将青春奉献基层;著名作家麦家,选择小心翼翼陪伴儿子度过焦躁的青春期;著名演员徐静蕾的人生,因为选择坚强而更加精彩;“汉字叔叔”理查德选择为汉字贡献所有;曾是医院院长的郭小平,选择了做国内唯一一所红丝带学校校长,为艾滋病儿童提供教育。这些选择使他们走向不同的人生。

周末无趣加之众人推荐,满怀期待打开《朗读者》,没有失望,反而给了更大的念想。惊现于文字的同时,也从心底感动,看了两期看得热泪盈眶。开始喜欢这档节目,感觉它如山间清爽的风,如古城温暖的光,是综艺界的一股清流。

继春节期间央视刚刚播毕的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引爆全国观众对于中国诗词的热情后,2月18日晚,央视一套三套联合播出了董卿主特并兼制作人的又一文化综艺新作《朗读者》。

此间一众娱乐综艺节目热闹上演之际,春节前后,《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综艺刮起一股清新之风,其中,《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更是一举夺得实时收视冠军。

已播出两周的《朗读者》引起新一番的热潮。

首度“发声”的《朗读者》,第一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邀请了知名演员濮存昕、知名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著名翻译大家许渊冲等嘉宾。

在节目中,濮存昕第一个亮相,他讲述了自己鲜为人知的一段人生经历,童年时竟被同学起绰号“濮瘸子”。年少时曾患有腿疾的濮存昕,加之强烈的自尊心,他很盼望小学六年级快结束,离开这个学校,没人再叫他“濮瘸子”。没想到到了中学,“地不平”成了他的新外号。他以一篇老舍散文节选《宗月大师》致谢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恩人。

以前濮存昕也会讲述他的这段经历,但是在《朗读者》中,他首次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人:荣国威医生。正是这位医生,帮助他扔掉了拐杖,让濮存昕拾起了自信。现在他可以骑马、打球、演戏,用更好的心态面对自己,都与和荣国威医生的遇见分不开。

柳传志畅谈因拙成巧的人生轨迹,高三时为何与成为百里挑一的飞行员的机会失之交臂。节目现场柳传志重现“父亲的演讲”,朗读儿子婚礼上的家信,“柳式家训”让观众深受启发。

张梓琳首度透露自己一举夺魁,当选世界小姐的决定性因素,并分享了为人母近一年的惊喜与感动。

压轴出场的是曾翻译《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牡丹亭》,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的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董卿在现场与许先生娓娓互动,许渊冲道出了曾用翻译林徽因诗词追求女同学的独家趣闻。已为中外文化传输做出杰出贡献的许渊冲老人,近百岁高龄每天依然坚持工作到凌晨3、4点,他活到老、学到老,永远用年轻人的心态努力工作,感动了观众。

《朗读者》第一期节目,还特别邀请了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的著名钢琴演奏家李云迪,从头到尾弹奏《朗读者》主旋律,成为一大亮点。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弹唱经典歌曲《匆匆》,充满了意境。

朗读者选择观后感

上周《朗读者》将迎来第三期的播出,这次的主题是“选择”。每个生命都有不同的华彩,每个人生都面临多样的选择。才女徐静蕾此次选择分享的故事关于一份特殊的感情,与观众分享“选择”的故事。

除了节目的内容注重人和情感之外,节目在包装上也用了许多心思。记者了解到,节目设置的主题形式很丰富,每期根据主题,回顾古今诗词、文学经典、电影桥段。节目邀请到李云迪、胡德夫等为朗读者伴奏,除了邀请柳传志、郑渊洁、蒋雯丽、徐静蕾、刘震云等诸多大家熟悉的各行各业名人外,有故事的普通人也可能参与朗读,节目组希望能“高而不冷”。

虽然节目尚未开播,不过从目前流出的一些片段,已经引起了网友们非常大的兴趣了,有网友表示很期待再有一档“爆款”节目。

[朗读者选择观后感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

全文共 375 字

+ 加入清单

15日,央视第九期《朗读者》请来90岁的焊接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潘际銮,他朗读了当年清华大学救国会写的著名檄文——《告全国民众书》。节目组还邀请了多位清华大学的功勋校友在场外一起朗诵,感动了无数网友,不少人评论“真正的大师,国家的脊梁”。

潘际銮和江西有着很深的渊源,潘老祖籍瑞昌,是新组建后的南昌大学首任校长。如今走在南昌大学校园,我们能看到很多与潘老有关的印记。

如今,潘际銮是南昌大学名誉校长。漫步在南昌大学前湖校区,很多地方可以看到“潘际銮”的名字。在1栋学生公寓西侧有“际銮书院”,五四中大道旁的“机电工程学院”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都是潘际銮题的字,正气广场西侧还有“际銮路” 。

南昌大学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年来,尽管潘老年事已高,但每逢南昌大学有大事喜事,他和夫人总会抽空回校。潘老多次说:“每次回到南昌大学,都有一种回老家的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

全文共 612 字

+ 加入清单

在朗读中品味文字的魅力,我们都可以是朗读者。4月15日,“一起来做朗读者——儿童专场”在太原市青年宫演艺中心举办。50多个自愿报名加入朗读者行列的孩子和他们的爸爸妈妈,一起感受了朗读的魅力,同时也过了一把小演员的瘾。

为了现场的互动性更强,孩子们除了带着自己准备好的故事、诗歌,做了一次“朗读者”,还在太原市话剧团演员们的指导下,做了一回小演员。演员为孩子们现场演绎了《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梦的N次方》《红孩子》3个深受大家喜爱的著名儿童剧片段。孩子们不仅近距离欣赏了专业的话剧表演,还有幸成为话剧中的一个角色,演绎剧中对白,对比谁的表演更有味道。

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因其文字诉说情感的成功,让大众再次认识到朗读之于文字的意义。“一起来做朗读者”公益活动正是希望《朗读者》节目的成功能够在太原落地,为那些热爱朗读的人们,搭建一个平台,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朗读的氛围中来,感受文字的魅力。太原市话剧团李静介绍,“这已经不是我们第一次开展此项活动了,3月的活动主题是曹禺先生的经典三部曲,演员和观众共同演绎了《雷雨》《日出》和《原野》的片段。这一次的儿童专场,想让孩子们也参与其中,对熟悉语感、爱上语文都有好处”。

在活动的尾声,大家集体朗诵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的孩子已经熟记于心,有的孩子则指着诗词一字一顿,脸上的认真劲却如出一辙,诗词的美好似乎正在他们的心里埋下希望的种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年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或朗诵,不是突然热起来的,几十年来,它一直在这片土地上酝酿着。”上海图书馆会展中心主任吴敏说。上图朗诵团凝聚孙道临、秦怡、曹雷、童自荣等一批老艺术家,他们以练代学,与业余朗诵团员们同台演出,培养了一批朗诵会的常客。这个朗诵团如今已有50多名成员,除老艺术家外,更有律师、教师、企业家、记者、主持人等各行各业的朗诵爱好者,年龄最小的七八岁,最大的已90多岁。

与此同时,朗读也跨越艺术门类,进入沪上多种艺术场所。2012年,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创“诗歌来到美术馆”项目,邀请诗人与诗歌爱好者一起朗读,讲述诗歌背后的故事。在“诗歌的魔方——2015首届上海诗歌艺术节”上,欧阳江河等10位知名诗人嘉宾穿梭于淮海路上的“诗歌巴士”里,朗读作品,感受诗意萦绕的美妙瞬间。

欧阳江河说:“诗歌巴士很有创意。在双层巴士上,看着高楼和树叶,和外国诗人一起读着诗歌,我恍若身处另一个时空,这种恍惚感和移动感反而带来了诗歌的确定感,让我们感受到诗是真实存在的。”

朗读也可以成为一种纪念的方式。去年上海书展期间,巴金故居的钢琴第一次为来客奏响。诗人在琴声中,用朗诵“截句”的方式向大师致敬。“在今天的场合,我是一个文学少年,小时候很难想象,有一天能在巴金故居朗诵诗。”从西安专程赶来的诗人伊沙感慨万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cctv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

全文共 605 字

+ 加入清单

据了解,未来几期节目中,航天英雄杨利伟、作家刘震云、配音演员乔榛,以及演员斯琴高娃、蒋雯丽、梅婷等人都将成为“朗读者”,分享他们喜欢的文字和故事,

其中说话略有口音的作家刘震云,成为朗读者中的“另类”。而董卿极力说服他来参加,并向他解释:“朗读的技巧、字正腔圆并非这个节目最想展现的,换句话说技巧不是核心,真情实感才是最打动观众的地方。”

董卿认为:“这个舞台属于每一个人,为所有人开放。你想说的话,你的情感,都可以从朗读的篇目中传递出来。”录制节目时,她为那些非专业的朗读者们传授经验:“随着音乐酝酿情绪,不要着急,你们读得都很好。”她还告诉观众:“你们的倾听很重要。如果你们给朗读者一个聚精会神的眼神,会让他们更有信心。你们读过情诗吗?没读过情诗的人生不完整,读过后你的人生会升华的。”

首播之后,来自好友和观众的反馈令她兴奋不已。董卿透露,娄乃鸣导演用了两个字儿来形容第一观感“惊了”,“就是完全没有套路的一个节目,哪里请来的大神。”她笑:“很多人通过濮存昕的朗读才知道,原来老舍(shě)是念老舍(shè),真是长知识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身为制作人,董卿直言文化类的节目难做:“我并不认为因为《中国诗词大会》或者《朗读者》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就标志着今天中国文化类节目开始大火,或者说真的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但是起码它是个风向标。另外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类节目真的是不好做,它需要更精心的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872 字

+ 加入清单

继春节期间央视刚刚播毕的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引爆全国观众对于中国诗词的热情后,2月18日晚,央视一套三套联合播出了董卿主特并兼制作人的又一文化综艺新作《朗读者》。

此间一众娱乐综艺节目热闹上演之际,《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综艺均刮起一股清新之风,其中,《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更是一举夺得实时收视冠军。此番,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朗读者》,在“热身”阶段便引发关注。董卿曾介绍称,《朗读者》不是朗诵节目,不是语言节目,而是人生节目和情感节目,这里不仅有在各领域推动社会进步的人,而且有很多普通人。

《朗读者》第一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邀请了知名演员濮存昕、知名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著名翻译大家许渊冲等嘉宾,在节目中,濮存昕第一个亮相,他讲述了自己鲜为人知的一段人生经历,童年时竟被同学起绰号“濮瘸子”,他以一篇老舍散文节选《宗月大师》致谢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恩人,濮存昕感谢了一位医生,改变了他的命运。柳传志畅谈因拙成巧的人生轨迹,高三时为何与成为百里挑一的飞行员的机会失之交臂。节目现场柳传志重现“父亲的演讲”,朗读儿子婚礼上的家信,“柳式家训”让观众深受启发。=张梓琳首度透露自己一举夺魁,当选世界小姐的决定性因素,并分享了为人母近一年的惊喜与感动。

在第一期节目中,还特别邀请了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的著名钢琴演奏家李云迪,从头到尾弹奏《朗读者》主旋律,成为一大亮点。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弹唱经典歌曲《匆匆》,充满了意境。以朗读和访谈为核心的节目内容,加上经典音乐艺术的组合,《朗读者》首期获得了巨大成功,实现了董卿当制作人的开门红。

压轴出场的是曾翻译《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牡丹亭》,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的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董卿在现场与许先生娓娓互动,许渊冲道出了曾用翻译林徽因诗词追求女同学的独家趣闻。已为中外文化传输做出杰出贡献的许渊冲老人,近百岁高龄每天依然坚持工作到凌晨3、4点,他活到老、学到老,永远用年轻人的心态努力工作,感动了观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