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文化传承的优秀作文(汇集20篇)

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当中,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那么你知道中华传统文化观后感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文化传承的优秀作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

浏览

2342

作文

385

家训家风与文化传承作文

全文共 10235 字

+ 加入清单

经验证明,追求家庭的和睦、富裕、安定、幸福的价值和理念,正是现代家训文化建设之所以可能的内在动力和基本依据

家训在中国具有长达3000年的文化传承,是我们建设现代家训文化的深厚渊源。家训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或者说,家训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础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厚的社会和家庭的基础。其根本的原因,正如梁漱溟所说,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伦理社会”。具体而言,一是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国之本在家”,因而十分重视“齐家”,而“齐家”在于“修身”;修身就是家庭成员个体的道德修养。这就决定了家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修身齐家也就成了家训的主要目的和基本内容。第二,传统社会的家庭是以父家长制为主体的宗法制结构。宗法制家庭、家族的特点,就是家或家族通过立子立嫡的继承法而代代相传。家训就是达到家庭、家族得以代代延续的文化基础。以上二条决定了中国古代家训的发达。就是说,家训不仅是一个家庭、家族代代延续的文化基础,而且也是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基础文化。问题在于,在今天,产生家训文化的社会根基和内在动力还存在吗?重建家训文化还有没有可能?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古代家训产生和发展有一个内在的动力机制,这就是父家长为权威和立子立嫡代代延续的宗法制的家庭结构。传统家训主要是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父祖对子孙的教诲训示。以往乡里的孩子吵架,邻居就会做这样的评判说:“没爹娘戒训。”事实上,家训文化之所以有效和得以传承,关键在于父家长对于家庭成员具有无可撼动的绝对权威。不听父言、反抗父训,就是不孝,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甚至是法律的惩处。所谓“家训”,实际上就是“父训”。著名的有汉刘向的《诫子歆书》、三国蜀诸葛亮的《诫子书》、东晋陶潜《与子俨等书》等,所谓《曾国藩家书》中的家训,基本上全是曾国藩对弟、对子的训示。正是由于家长的权威决定了其家训的权威性,而这种权威性决定了家训的可行性。而在今天,父家长制已经瓦解,父亲在家庭中的权威不是靠制度,而是靠作为父亲的道德威信和经济地位,就是说,父在家中的权威没有了强制性的制度保障。家人可以听也可以不听。也就是说,“家训”的建设失去了制度的保障。这是今天建设家训所遇到的最为困难的地方。其次,由于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子女的生育政策的长期实行,以及“生男生女一个样”的宣传,改变了几千年来的“传种接代”的生育观念,这就冲击了中国人重视光宗耀祖、维护家族荣誉的传统观念。随之也就消解了立家训的这一动力机制。而在古代,家训是与家族荣誉的代代相传同行的,因而才有立家训、尊家训的动力。包拯家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包拯训示:“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下又嘱其子包珙说:“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那么,在今天,还能看到这样的家训吗?无疑,现代社会已经失去了产生传统家训文化那样的社会基础。而这正是我们今天要想重建家训文化的困境所在。也就是说,在现代,我们已经没有了像古代那样建设家训文化的内在动力机制。显然,今天要重建家训文化必须要有新的建设家训的动力机制。而这,正是一个难点!回答这个问题,才能建立今天建设家训文化的信心。否则,所谓家训建设,很可能是形式的、一时的。可见,我们在家训建设中所遇到的难题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这也就提出了传统家训文化现代转化的任务。为此,必须找到今天建设家训的动力机制。

这里,我想与大家来探讨这个难题。

在传统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家庭,不仅是社会结构的细胞,而且是一个经济单元,因而更是社会存在的微观经济基础。在现代,一般来说,家庭已经不是生产性的经济单元,其对社会的重要性不及传统家庭,但还是社会最基本的生活单元,是社会结构的细胞,因而家庭的稳定对于社会的稳定仍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家庭建设依然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这也就决定了现代家训文化培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是现代家训建设的外在动力。当然,问题在于它的内在动力,即家庭自身是否有着建设家训文化的内在需求。

在现代,无论是主干家庭还是核心家庭,家庭和睦、富裕,家庭生活的安定、幸福是每一个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内在的共同要求。因而,“家和睦邻”、“家和万事兴”这一传统的伦理理念仍然是现代家庭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而这正是现代家训文化建设的内生性的根本动力。而且,在现实的社会大环境下,人们在外工作繁重、心理紧张,更加需要家庭这一情感寄托的精神港湾,因而追求家庭和睦显得格外的强烈。这就增强了建设家训文化的内在动力。调动和发挥这一动力来重建家训文化,正是有些社区成功建设家训文化的基本经验。经验证明,追求家庭的和睦、富裕、安定、幸福的价值和理念,正是现代家训文化建设之所以可能的内在动力和基本依据。

我认为,现代家训文化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和睦、富裕、安定、幸福”这一现代家庭的核心价值。例如,通过家庭成员的民主协商,在如何实现家庭和睦、富裕、安定、幸福价值目标上制定出为全家所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当然,由于各家的情况不同,家训也会各有特色,不可能千篇一律,但都有一个核心的价值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家训成为家庭成员的自觉要求。而能达成家庭核心价值共识的精神基础——也是最基本最牢固的因素,就是“亲情”——“亲缘”。因此,要建设好现代家训文化,就应充分而持久地激发和保持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亲缘这一强大的人文力量,从而充分发挥建设现代家训文化的内在动力。这就是我对“今天,重建家训文化何以可能?”的回答。

当代家训文化能够和应当如何建设

重建家训文化,有两个问题要面对:一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二是,核心价值观与家训文化的结合或者说同构问题

从上海市文明办在有“贤文化”的奉贤区开展的好家训好家风试点经验来看,形成了一些传承和创新的特点,如:以地缘关系为纽带聚楼和村社而居的家庭为基础,以文明创建和节庆活动为载体,重视妇女在家训主体方面的抓手作用,以征集评选表彰展示为提炼,以社校联动为促进,以政府组织培育为推手,在继承传统家训文化一些做法的同时,形成与传统家训文化不同的作用空间、载体、抓手和机制。

由此来看,与传统家训文化建设相比,当代家训文化建设具有许多史无前例的优越性,因而具有提升和建设新型家训文化的条件和前景。除了上述这些外,笔者认为还有一些新的倾向和条件值得重视:

现代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个人竞争某种程度是家庭文化、家训文化的竞争,现在狭隘化的家教也反映了这方面的需求,尽管偏向智力化了。传统家训文化鼎盛时期,家族之间相互比较袭用之风也是鼎盛的一个原因。人们意识到,越是重视家训,家庭家族越发达,反之,则越衰落。

传统家族的某种复兴,原因有许多:民营企业家百年老店的需要,因此开始重视家训文化;地方经济的拉动,重视当地名门望族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中国梦、中华文化复兴、对中华文化遗产的修复和重新评价等,这些也有利于家训文化在今天的复兴和重建。

重建家训文化,有两个问题要面对。一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传统家训精华,例如在为人处世上,主张宽宏大量,忍让为怀,与人为善;在修身自处上,强调慎独,完善自我,不可有欺心欺天之举;在持家治业上,提出勤俭,反对懒惰;在应举为官上,首重读书做人其次应举,提倡为官当清廉,鄙弃贪赃枉法。与今天特别开卷有益的是,如《颜氏家训》有: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温公家范》有:为人祖者,莫不思利其后世,然果能利之者,鲜矣;《朱子家训》有: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也存在一些糟粕,例如在家庭关系上,有严重的上下尊卑等级观念;在对待妇女问题上,有明显的性别歧视;在择业上,重仕农,轻工商,鄙弃杂艺;在认识事物上,缺乏科学指导,有许多封建迷信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传统文化的讲话中,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我们在家训文化重建上要考虑的课题。

与此有关,对当代家训文化建设或者说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转型或重建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核心价值观与家训文化的结合或者说同构问题。传统纲常文化通过家训文化而通俗化的经验值得重视。传统家训文化是传统意识形态的家庭化和通俗化。传统家训文化的成功在于它与传统纲常文化的同构性。因此,对当代家训文化建设来说,更重要的是内容上的同构或内化。目前的家训文化建设还是新一轮建设的初始和形成阶段。

中国传统社会是用“三纲五常”来概括和表述、维护和支持中国社会的四种关系(人自身的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思想意识的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生产)的道德根基和伦理秩序。以伦理为本位的中国传统社会,是以人自身的生产为基础而展开的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社会,因而形成了以维护人伦关系进而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为特征的道德根基,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和“仁义礼智信”这三纲五常以及在它们背后可称为“纲常的纲常”的家国原则。这些也构成从先秦以来传统家训文化的核心纲常要求。

解放初至“文革”前的中国社会,笔者认为,这个时期,在国家、社会和民心三方面,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核心理念,或者更具体的,还是形成了维护和支持这四种关系,即家庭、经济、社会和精神生产的道德根基和伦理秩序的。那时候讲的是为人民服务,共产主义道德,大公无私,还有妇女能顶半边天,所以我认为可以用“民为政纲、公为私纲、夫妇同纲”来概括,代替传统五常的是“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而在这背后的核心价值,是用共产主义道德来阐释的新的家国原则即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原则。所以这时期的家书,如《给刘若允的信》、《傅雷家书》等,反映的也是这些新的核心价值要求。

“文化大革命”打倒一切,损害了建立不久的新社会的道德根基。本来式微的家书文化也遭到了沉重打击。

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的道德建设理想,不仅是恢复和重建解放以来至“文革”前的新道德根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更是要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道德体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特别是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党和政府在这方面的高度重视。

对新时期的家训文化建设来说,不仅是形式,更重要的是内容,不仅是传统家训文化精华的继承,而且是在核心价值观与家训文化的同构上如何走出一条新路,不仅是政府社区推动,而且是家庭、社区自身的需要,是社会整体的建设。有多少家庭就有多少家训主体,不只重视名门望族的资源,更重视普通百姓家训主体的积极性,这也是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传播上的群众路线。

家风是社风的基础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基础,良好的社会风气,是以良好的家庭风气为前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提高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当从建设好家风始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谐会带来社会的和谐。同理,家风是社会风气的基础,良好的社会风气,是以良好的家庭风气为前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提高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当从建设好家风始。

家风又称门风。是指家庭成员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传延下去的价值观念、生活作风、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生活习惯等总和。家风的好坏,关系到一个家庭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地位,直接影响家庭成员的成长和发展,因此,中国传统家庭,十分重视家风建设,重视家风对家庭成员的引导作用。

一个家庭的家风形成,不是偶然的,它是家庭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有几个因素是起决定作用的:一是有着符合家庭实际情况的家训、家规,要求家庭成员一体遵守。这种家训家规,有的是倡导性的,让家庭成员努力去践行;有的则是强制性的,家庭成员不得违背,否则会受到家法惩戒。家庭中这一软一硬的家训家规,保证了对家庭成员的引导和约束。二是家庭中家长、长辈的表率示范作用。在家中,凡订立家训或制定家规者,都处于家庭尊长和权威地位,他们不仅对家庭成员提出种种口头或书面的要求和戒条,而且自己往往能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为儿孙作出榜样。长辈对孩子无论是有形的耳提面命还是无形的潜移默化,都会对家庭成员起到巨大的影响。三是中国家庭中固有的尊祖敬宗观念,使家庭成员易于接受祖训,形成门风。尊祖敬宗是中国家庭道德和家庭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体现,祖宗的话不能不听成为家庭成员的共识,否则就是不孝。著名的《钱氏家训》为什么能一代一代传延至今,这是钱氏后人对钱氏宗族的始祖钱镠的敬仰和认可。包拯留下的家训说:“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宋史·包拯传》)包拯此说,一方面体现了包拯治家的严厉,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在包公那个时代,家族成员对“家籍”的重视,被清出家门所背负的社会道德谴责压力是极大的。这种对祖宗的敬畏,是家训家规得以制定和遵从的一个重要前提。

一个家庭好家风的确立和表现,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有几条是必须做到的。一是家风正,体现在家庭成员能立德为本、勤俭持家、诗书传家、忠贞爱国等诸方面;二是与时俱进,符合社会发展,具有与时代相适应的价值标准;三是具有持久性。一个好的家风,往往绵延不坠,几代相传。西汉武帝时大臣张汤,出身一般。但从张汤起,七代显贵,门风不坠,一直绵延到东汉时期。而与张汤同时代的那些封侯拜爵者,甚至那些比张汤资格要老得多,追随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开国功臣权贵们,其家族往往经过几代就衰败了。正如《汉书》的作者班固说的:“汉兴以来,侯者百数,保国持宠,未有富平者也!”富平是指张汤的儿子富平侯张安世,为汉武帝、昭帝、宣帝的三朝重臣。为什么张汤家族能富贵绵延,其他一些家族却不能保长富之安,这与张汤的家风是大有关系的。张汤位居三公,可以说官高爵显,死时“家产直不过五百金,皆所得俸赐,无它赢(馀)”。家里原打算厚葬张汤,张汤的母亲反对,结果仅“载以牛车,有棺而无椁”,以薄礼葬之。汉武帝知道以后,感叹道:“非此母不生此子。”这是对张汤的家教和母训作了充分肯定。张汤本人和他的母亲,为张汤门风的确立作出了表率,后世子孙严遵家训,代代相传。班固讲到张汤家族世代兴旺,说张汤“推贤扬善,固宜有后”,而其子“(张)安世履道,满而不溢”。“推贤扬善”、“满而不溢”可以说是班固对张汤、张安世家族门风的一个总结。

家风正与不正,对家庭成员的一生影响很大。好的家风,能泽被后代,保证子孙走正道,生活安定,远离灾祸;家风不正的家庭,则会祸延子孙。唐初大将李勣官居宰相,临终前将子孙托付他的弟弟李弼并留下遗言说:“我见房玄龄、杜如晦、高季辅皆幸苦立门户,亦望诒后,悉为不肖子败之。我子孙今以付汝,汝可慎察,有不厉言行、交非类者,急榜杀以闻,毋令后人笑吾,犹吾笑房、杜也。”(《新唐书·李勣传》)房玄龄、杜如晦、高季辅和李勣同朝为官,都是唐初的名相,为大唐的建立和政权的巩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本人作为高官,清廉自守,都多次受到皇帝表彰。但是,在家庭教育方面,却都失败了。房玄龄两个儿子,次子遗爱参与谋反被处死,长子受牵连被废为平民;杜如晦的儿子杜荷参与谋反被杀,其兄杜构受株连遭流放;高季辅的儿子高正业因受上官仪案牵连被贬于岭表。李勣在遗言中,深以房、杜、高三人“辛苦立门户”,最终“悉为不肖子败之”为教训,托其弟李弼从中汲取教训,负起李家门风建设的责任。宋代司马光在他的家训名篇《训俭示康》中,着重和儿子司马康谈到家风的重要性,指出近世的寇准“豪侈冠一时”,但由于他的功业大,当时的社会舆论对他还是略显宽容。可是他这种豪侈生活作风,却养成一种奢华的门风,结果“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从唐代李勣和宋代司马光的两篇家训我们可以看出,树立良好家风对一个家庭、对子孙来说有多么重要。

当前,家风问题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一方面我们看到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那么努力投身到家风家训的建设活动中去,另一方面,我们又从报章上不断读到“富二代”、“星二代”种种辱没其老爸老妈的负面新闻。由此,门风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古代家训在当代的转换原则

古代家训的精华要用来培养当代合格的公民,而不是用来培养圣人。让古代家训“活”在当下,需要与时俱进地创新家风、家教

古代家训产生于宗法小农自然经济的农耕社会,今天是信息化、网络化和金融时代的现代和后现代社会,古代家训的诸多理念和思想观点已经不合时宜,失去了它原来意义上的历史价值。但是历代家训中所阐发的深层意蕴如“道”、“仁”、“义”等的抽象价值则是可以经创造性诠释彰显其当代意义和价值。如家训中所揭示的天道的阴阳,地道的柔刚和人道的仁义,并没有随着时间流逝失去它的价值。任何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包括治国理政都不能“离经叛道”,都不能搞歪门邪道,都不能离开人间正道。读家训就是要读出文字背后的深层的哲学意蕴,这种价值是可以超越时代的,因为无论古代还是当代,人的生老病死、得失荣辱、理欲义利、立志、为人、处世、交友等人生的主题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在这里是变与不变的有机统一,犹如冯友兰先生当年所说的具体继承和抽象继承,不变的是抽象继承,变化的是具体继承。如“孝”在传统社会是做人的首要德行,在当代“孝”仍然是做人的第一德行,这是抽象继承,即对“孝”的深层原则的肯定、继承和弘扬。在当代,一个人不能孝养、孝敬父母,何谈爱亲戚朋友、同事、社区、社会上的陌生人和祖国、人民?孝道是通行天下的,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尽管对其的理解有所不同,其基本的内涵是普适的。但具体的行孝的行为有愚忠愚孝,有以孝装潢门面为谋取权威的伪善行为,则是应该彻底摒除的。

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亦即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有机统一。精英文化原本来自民间,例如儒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仁爱”来自于东夷少数民族的淳朴民风,《说文解字》、《汉书·地理志》、《后汉书·东夷传》都记载“东夷仁”。孔夫子的最核心的思想原来出自少数民族部落,把少数民族部落的民俗转化到中华民族的核心思想之中,可见精英与民间的相互依存和有机统一性。儒家是传统文化的表征,孔子把人格分为圣人、君子和小人,圣人是完美人格,孔子说他自己都没有见过。孔子说他见到的是君子,君子会犯错误,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会坚决改正。孔子明知没有圣人,为什么要将圣人作为理想人格的楷模呢?因为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理想人格,我们就连君子也做不到。这就是所谓“取法乎上,仅得乎中”的道理。圣人是超越性的人格典范,君子是现实性人格,理想人格不能离开现实的土壤,当然人格的设计也不能过于理想化,这就叫“极高明道中庸”,既要有高明的理想目标,又要有合于中庸的行为;要在每天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达到最高的人生境界。君子人格的最关键的要素是讲情义、道义和正义,讲责任、担当和义务。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儒学是讲内在超越的,是讲先内圣后外王。当代社会最重要的是要求正义、求群体利益的满足或实现,因此当代社会的人格完善不能仅靠内修,儒家的君子人格只讲责任、义务和担当在今天是不够的,光讲传统的情义、道义和正义也是不够的,而应该在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实践中去一步一步完善自己的人格。这就要确立起现代意义上的法权人格,在日常行为中能体现出权利和义务的高度统一。还有一点,在传统社会,儒家崇尚安贫乐道,也是其有问题的地方,那就是把道德束之高阁,使它脱离了现实,甚至导致一部分人的人格分裂,表面一套,背后搞另外一套。所以,今天我们的要务是要培养真正的公民个体,讲求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使得每一公民都懂得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能够为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古代家训的精华要用来培养当代合格的公民,而不是用来培养圣人。首先要成为合格的公民,然后成为当代意义上的君子。用林安梧的话来说,“要使君子儒学转化为公民儒学,再生发新的‘公民君子’”。在这里,要强调的不仅仅是人格的完善,而是整个社会要完善,不是要牺牲小我完善大我,而是要在珍视小我、实现小我中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追求和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完善每一个小我——成为当代公民。

传统的中国社会之所以两千年来形成超稳定的社会结构,家训、家教、家仪、家规和家书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人格培养的第一所学校即爱的学校。传统的孝道应转化为子女之爱、手足之爱、夫妻之爱和父母之爱,以及对社会上的陌生人、团体、国家和民族之爱。孩子的人格应通过爱的四大领域成长。家庭又是人际关系的训练所,真爱首先从家庭中完成。

培育现代家风铸就公民品格

传统家风进行现代转化的内在依据在于:家庭是社会成员道德生命成长的重要环节,家风的社会性,家风是具体、历史的范畴

公民道德建设的目的是要培育现代公民品格,而现代公民品格培育的社会语境是日渐开放性、公共性、流动性的现代社会。家风在公民道德建设中能否担负培育公民品格的职责?

这在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并不成为问题。一个人在家庭里面就能得到如何走向社会的教育内容,家风成为传统道德教化的重要载体。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家庭在传统社会结构具有的基础性地位与功能日渐受到动摇和挑战。家庭与公共领域之间的紧张关系出现,以传统家风推进公民品格塑造就会出现张力。传统的家风就不再适应现代社会,掣肘现代公民品格的培育:

一是公与私的紧张。家庭属于人们生活的“私”领域,而社会公共生活是人们生活的“公”领域。公民品格是现代公民在社会公共、政治生活中需要的道德品质,是社会公共生活对人的伦理要求,是人的公共维度的体现。家风传递的内容主要是以孝悌为主的小共同体内部的家庭关系。

二是等级意识与平等观念紧张。传统家风背后的社会结构是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与专制统治的政治统治,传统家风是以血缘关系、人伦以及情理为前提,在道德品质方面等级制、爱有差等,长幼有序,忽视对他人、其他社会成员的关怀。“棍棒之下出孝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如此等等。现代公民品格是基于社会成员的民主与平等之上,需要社会成员相互之间的尊重、关怀、宽容。

三是传统家风的封闭性与现代社会风气的开放性紧张。现代社会的家庭、国家、社会虽然相互独立、区隔,但却相互流动,家庭之风与社会之风相互流动。家庭相对封闭、静止,家风具有相对稳定性,而现代社会风气具有开放性,容易侵袭家风,侵蚀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与道德价值。现代社会风气中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习气对家风的影响十分强烈,孝顺、尊老等观念让位于“我爸是李刚”、啃老、坑爹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

传统家风面临崭新的社会语境,遭遇充满开放性、流动性以及公共性的现代社会,社会基础由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罗尔斯揭示了“理性多元化”,沃尔则也指出“社会诸领域”事实。

但是,我们可以在对传统家风创造性转化中建构现代家风,化解传统家风与公民品格培育之张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培育现代公民品格。

家风之所以能够成为现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传统家风进行现代转化的内在依据在于:

第一,历史地看,家庭是社会成员道德生命成长的重要环节。家风在人的道德人格形塑中承担重要的功能。尽管公民品格培育需要在公民的政治、公共生活实践中实现,但家庭生活却为个人走向社会生活提供“试验场”。家庭这个微型的共同体是个人由私人领域走向社会生活的中介。家庭是现代社会人们培养社会参与和公共精神的“操练场”,特别是在原子化的现代社会,家庭也是难得的组织化、集体生活的场域。从人的成长历程来看,个人在家庭不仅获得自然意义上的生理情感,而且获得了对待社会成员的道德情感。家风在现代社会依旧能够发挥作用。家庭成员为人处世的态度、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彼此影响,尤其是会影响子女。

第二,从内容上看,家风的社会性能够为其公共转化提供依据。家风所内蕴的道德价值一般分为两大类:一是为人处世的道德规则、道德规范,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之道,也包括如何与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准则;二是个人安身立命的道德价值和行为方式,旨在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道德修为,为个人的安身立命提供道德担保。家风的内容上体现为人的社会化与人格培育所需要的社会性内容,成就社会人需要的道德品质,社会生活中需要的社会情感、道德价值与行为模式。这些内容并不与公民需要的现代品格相违背,公民品格是公民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综合体,是公民能够自觉地在公共生活发挥良善品质、优良德性的体现。家风熏陶下的公民能够形成社会性的道德品质,为公民品格的形成奠定基础。

第三,从唯物史观看,家风是具体、历史的范畴。家风是一个家庭的成员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的精神状态和道德氛围,是家庭的社会意识形式,根本上受制于社会存在,根据家庭的生活水平、生存语境以及社会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家风不是僵死、封闭的条条框框,也不是恒久不变的历史古董。家风与社会大的道德氛围相互贯通,会根据社会环境变化以及现代社会的需要对家庭的变化调整、丰富完善家风的内涵。家风的演进不仅吸纳传统道德价值观的内容,还需要伴随现代社会发展吸纳当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这也反映家庭的与时俱进。家风中的一些不合时宜的成分,过分守旧、等级意识、违背人性以及有背现代精神的内容也会伴随时代发展逐渐剔除。

建构符合现代公民品格的家风,需要以现代家风建设为着手,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可以考虑如下具体途径:一是重视和充分发掘家庭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和价值。二是家风建设在内容上吸纳传统家庭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创新家庭美德的实践方式。

[家训家风与文化传承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传统文化的传承作文600字

全文共 732 字

+ 加入清单

前不久,我和其他小记者看了一场木偶戏。

这场戏主要讲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故事,因为全程都是说本地土话,实在听不清楚,只能靠妈妈翻译。不过也很开心,毕竟第一次看木偶戏,很新奇,想不到家乡还有这么有趣的艺术。

后来才知道,木偶戏是我们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了不起。不禁对木偶戏的演员们充满了钦佩。

演出结束,我们找到演员们采访。这些老艺人的年龄都已有70多了,他们自己说“快不能演了”。

老演员们告诉我们,玉林本地的木偶戏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唐朝的时候就有了。天啊,原来是那么久远的了,太不可思议了。“今天演的《薛仁贵三箭定天山》,就是为你们警醒,这是我们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你们好好传承下去!”

不过说是这样说,老演员们感叹说“要想传承下去也是困难重重”,因为“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去高档次的电影厅看3D、5D电影,根本不愿意来这,更别说传承下来,到时候可能连会拿木偶的人也找不到……”,说到这儿,面前的这位老艺人眼里有一丝丝亮光,他流泪了。

木偶戏虽结束,我耳边却动荡着那位老艺人的声音,回想着老艺人说的话。真的,就连爸爸--电脑和手机几乎成为他最重要的宝贝,有谁有兴趣去关心那么“落后”的东西呢?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下去,确实值得人们思量呀!老艺人们和我外公那辈人的兴趣爱好,我们不可能只凭着学业单一地来传承。要想跨过这一个门槛,必须要接好这一棒,告诉后代们,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才可能永久地使它成为我们的骄傲。

就比如说我们的敦煌壁画,日子是一年年地过去,可是,总有一天它终究会消失,那我们的后代,就只能在它没有消失之前,尽量去把它拍成记录片,放在文学馆里存放着,给后人们看……我们的木偶戏也不例外,当然少不了影音资料,但如果我们继承了文化的传承,它就不会消失!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传承文化共建精神家园

全文共 491 字

+ 加入清单

6月的第二星期六是“文化遗产日”。6月12日,我们将迎来我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文化遗产”吗?你们知道如何继承和保护“文化遗产”吗?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

从万里长城,到秦兵马俑;从剪纸雕刻,到蚕桑丝织……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一地之宝、一省之名、一国之盛,更是整个世界的财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今年的“文化遗产日”正值上海世博会召开期间。从1851年伦敦创办首届世博会到如今的一百多年里,世博会始终保持了文化博览会的特性,被誉为文化、科技的竞技场。已经拉开大幕的上海世博会也必将成为世界文化的一次大展示、大荟萃。你看,异域风情和中国元素正在这里交相辉映,打造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传承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同学们,让我们继承并发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在绵延万里的文化之河上泛起一叶文化扁舟!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传承经典文化

全文共 1567 字

+ 加入清单

文明美德,你犹如一泓清泉,滋润我幼小的心田,你犹如阳光雨露,沐浴着我健康向上、茁壮成长。

从小,爸爸妈妈就教育我做一个大写的人。是啊,“人”字是一撇一捺相互支撑起来的,是顶天立地的。它写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我也常常在思考,我要做一个怎样的人呢?答案毋庸置疑:做一个文明的人!做一个具有中国传统美德的人。文明是什么?美德是什么?是路上相遇时的微微一笑,是他人有难时伸出的热情之手,是平时与人相处时的真诚付出,是见到师长时的深情问候,是不小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弯腰将一片片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动,是看到有人随地吐痰时的主动制止……文明美德是尊重,是礼让,是诚信,是宽容……是一种品质,一种修养,是一种受人尊敬并被大家广泛推崇的行为。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年儿童,我必须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家庭里,我孝顺长辈,关爱兄弟姐妹,主动帮助父母亲分担家务,不让爸爸妈妈操心;在学校里,我文明礼仪,团结友爱,勤奋学习,当好老师最满意的小助手,做同学最好的朋友;在社会上,我尊纪守法,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守公共秩序,做一个文明的小公民。正是这些良好的美德,所以我经常得到人们的信任、夸奖和喜爱。

我用我真诚的心,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记得去年冬天,快放寒假时,六二班的杨椿枫同学家里不幸着了火灾,看着他伤心的样子我真的好难过。我和同学们一样,把自己积攒了一年多的零花钱,全部捐给了他们家,还把自己的衣物、学习用品送给了他。当我看杨椿枫同学的妈妈,拿着大红纸书写的感谢信来到学校时,我觉得心里暖烘烘的!张超同学是从乡下转学到我们班来的,由于他家境贫穷,学习成绩也不太好,他总是显得有些恐惧与不安。我要主动地向他伸出温暖之手,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我向班主任要求和他同桌,和他一起学习,下课和他聊天,帮他熟悉学校环境,邀请他参加同学们的活动,我还发动同学们捐给他许多课外书籍和学习用品,帮助他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渐渐的,他的脸上的笑容增多了,成绩也有了飞速的进步!重阳节,我和班里的几位同学,买上几个大的西瓜,到敬老院去看望老人们,为老人们唱歌、跳舞,陪老人们开心地玩了一整天。像这样的小事,我总是在默默地做着。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文明美德之花,装扮了我心灵的春天,让我感到无比快乐。

大家一定听过《让地三尺》这个具有中国传统美德的故事。清代礼部尚书张英在京在官,他的家人修治府第,因地界的问题与邻居发生了争执,两家谁也不让谁。张英知道此事后,给家人写了一封书信,内容是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他劝解家人,对人要宽容,主动谦让。张英的家人接到信后依照他的意思,在原地界上让出了三尺土地,以示不再相争。邻居看到张家这样心胸宽广,非常感动,也朝里让了三尺,过道多了六尺,为此陡然开阔,行人不再感到狭窄,一时间,两家处理问题的做法传为佳话。

尊重、宽容和谦让,是一种美德,令人间平添许多温情!古人尚且如此,那么作为现代社会的我们,更应该学习。星期一的那天,我特别高兴,因为我穿着姑妈从上海给我寄来的漂亮的群子去上学。可是意想不到地事发生了,当我蹦蹦跳跳地去学校食堂吃早餐时,突然与端着一碗粉只顾埋头走路的张明宇同学撞了个满怀。明宇一个趔趄,将一碗粉全泼在了我的身上。突如其来的意外,让所有的人都楞住了,似乎等待着一场“唇枪舌战”暴风雨的来临。明宇也吓呆了,结结巴巴地说:“对不起……对不起……”我微微一笑,关切地问“你没烫发着吧?”瞬间,矛盾在微笑中变得云淡风清。是啊!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其实,文明美德,离我们不远,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所做的一切,不都是在承继和弘扬传统美德吗?让我们从小播下文明美德的美好种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争做一位名副其实的文明美德好少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传承中华文化作文1200字

全文共 2244 字

+ 加入清单

【例文一】

生活如酒,或芳香,或浓烈,因为经典,它变得醇厚;生活如歌,或高昂,或低沉,因为经典,它变得悦耳;生活如画,或明亮,或素雅,因为经典,它变得美丽······其实从文字在仓颉手中诞生的那一刻起,经典便注定要以无限的魅力,支撑起一个名族的脊梁。请留心观察,在斑驳岁月的甲骨上,在风尘历史的竹片里,在绚烂千年的锦帛中,处处记录着经典的美丽容颜。

汉唐,中华民族五千年里最辉煌的岁月,它遗留下的风韵洒入我们的血液里,像阳光一样,熠熠生辉。唐朝是我国古典诗词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在所有古代经典中,兴许是我们最熟悉的。很小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和老师一字一顿地教我们“鹅鹅鹅,曲颈向天歌”,但当时也只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殊不知,唐诗也有她的美丽与哀愁。唐诗,它记载了中国千年的悲与苦,蕴含了千年来人民的喜与乐,蕴藏了中国千年来的宝贵文化。每一首诗,就像一杯茶,难受时尝到的是苦,愉快时品到的是甜,如果你想喝到一杯好茶,得入情入心。每每品唐诗,我的心情随着诗人的忧而忧,随着诗人的乐而乐。在忧中学会思考,在乐中学会享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清幽明静的自然美,宛若一缕清风,渗入心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俯仰古今,写出时间之绵长;登楼远眺,写出空间的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照应,分外动人。仿佛出现了一幅苍茫广阔的北方原野的图景,图景面前兀立着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悲伤的诗人。

不同的诗人会有不同的人生经历,笔下诗句的感情也会迥然不同,或喜、或悲。而唐诗,也正因此而变得瑰丽多彩。

如果说唐诗是中华经典的根,那么,宋词就是中华经典的枝。

宋词从唐诗发展而来,汲取了《诗经》《楚辞》的营养,一直到现在陶冶着人们的性情。柳永、李清照、晏殊用柔软的文笔,细密的心思,写尽人性感情中委婉、哀愁的一面,《雨霖铃》中的一句“多情自古伤离别”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现了柳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反之苏轼、辛弃疾的便气魄如虹,高昂之调用一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便能震撼住人心。宋词,无疑是古代经典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宝石。

文学,当我真正地走近她之后才发现,千百年来,她承载了人们太多太多或喜,或悲,或豪壮,或婉约的情感,使人们心中的话语得以倾诉,更是拉近了人们心灵之间的距离,使得人类文明的车轴不停地向前滚动。江水滔滔,荡涤了风花雪月的旧梦;滚滚黄沙,湮没了悲欢离合的故事。然而,文学那其间的悲欢恋情,却如激弦,如幽曲,掩卷犹余音颤袅;文学那之中的奇句妙语,却如泉涌,如露凝,读起仍口角噙香。于是,在缤纷的文学艺苑之中,我爱觅几朵奇葩,去细细品味那亘古的芬芳。

【例文二】

雷锋,一个响亮的名字。在中国,他家喻户晓,他的事迹温暖了一颗有一颗心,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这凭借的就是他做好事不留名的精神。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他已经成为了现代乐于助人任的标志。

雷锋的模范事迹和高尚思想在中国产生巨大影响。雷锋有句名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是雷锋崇高的愿望。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无时无刻不实践着自己的理想。

生活在现代化生活中的我们更需要雷锋精神来引领我们前进,雷锋,这个名字,在我们的心中闪烁着不灭的光辉。他把自己旺盛的青春全部献给了党,献给了国家,献给了人民,他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必将在我们青少年一代身上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他那不可磨灭的形象,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人们将永远记住它,他为中华留下一段不朽的诗篇。

现代社会不可否认有一些现象不尽人意,例如三聚氰胺危害人类健康,一些不法商家出售不合格的产品,以及一些个人不文明现象。但无论是作为学生,还是作为公民,我们更需要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以前有雷锋激励人们做好事,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现代社会也有这样的好人,汶川地震,一名名伟大的教师,牺牲自己,护住学生;一名名救护员竭尽全力救助伤员。

从最美教师张丽莉,拼命推开学生,自己却被卷入车底,造成双腿截肢,到最美司机吴斌,在生命的最后几十秒他缓缓换挡、减速、停车、拉手刹,告诉大家安全下车,然后他倒下了。他用自己生命挽救了34位旅客的生命。一件件感人肺腑的事迹,一个个令人肃然起敬的英雄,一次次使人潸然泪下的壮举无不诉说着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有榜样,我们不缺活雷锋!

每年都有感动中国的人物,今年的有

胡忠谢晓军夫妇: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的并蒂雪莲。

吴菊萍:危险裹挟生命,呼啸而出,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拖住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

他们就是我们的榜样,他们就是现代的雷锋,他们就是我们应该高举的旗帜,他们的精神会引领我们前进。我们应该传承华夏文化,发扬雷锋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汉字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作文700字

全文共 768 字

+ 加入清单

高耸的金字塔是法老们权杖下尼罗河的智慧;神秘的锲形文字是古巴比伦流逝的文明见证;在长江黄河孕育的神州大地,有我们炎黄子孙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历经五千年的锤炼与沉淀之后,汉字,这个充满古代人类智慧的结晶的传承者,最终成就了整个世纪的辉煌。

从甲骨文到金文,从篆书到隶书,从行书到草书。在广阔的历史长河中,汉字作为时代的连接者,从未泯灭。写字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见乐的艺术。任继愈曾说过:“中华民族的伟大在于文化传统,而继承传统最重要的靠历史教育。唐太宗酷爱写字,所以才有了《晋词铭》《温泉铭》的问世。王羲之酷爱写字,所以才有被世人所赞叹的《兰亭集序》。还有那虞世南,欧阳询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多少文人志士都把写字当作人生当做人生最有价值的一件事。

不仅艺术风格多样,它那深层的内涵更是让无数人折服。

一首《定风波》道出了苏轼那豪放洒脱的情怀。“竹枚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如此的不羁傲爽,世间又有几人能留下这样的文字。李白那“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又曾让多少文人墨客欣然折服;王博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唱,有曾让多少人怦然心动;韩愈那“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绝句,又曾让多少仕途不顺的人重鼓勇气;还有那林黛玉“今日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的忧伤,又曾让多少人黯然神伤。

汉字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一次的组合,每一次的书写,都代表着独特的意义。汉字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它的象形之美,结构之美,意蕴之美,音韵之美,独步世界,举世无双。因为我们优美的汉字,我们成了举世无双的汉字大国。所以,当你在为不会写一个字而发愁时;当你不理解古文所表达的情感所叹息时,请不要忘记,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灵魂丧失了,留下的只不过是一个空壳,毫无价值。所以请珍爱我们的汉字,同时也珍爱我们的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

全文共 536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文化是一种美好的礼仪,是优良品质的体现。

现在的中国人,具有中华文化的人大多数都很不文明。记者曾经报道过很多次:中国人很不文明,在许多景点里乱涂乱画,真没有素质,上面还写这某某某到此一游。随地乱吐痰、乱扔垃圾的人也不在少数,可是也没有人来阻止,导致不文明的人越来越多。如果我们能捡起一片树叶,世界会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应当注重礼仪。见到老师要去打招呼,见到同学要问好我们都知道要尊老爱幼,孔融四岁便会让梨,一个个的例子都在我们身边,我们何不也这样做呢?优秀传统是一个国家,代表一个民族。以前我在电视上看过一个广告:在公交车上,一站到了,上来一位老奶奶,可是这时车上已经没有空座了,老奶奶看看这边,瞧瞧那边,只见车上有个女人对他的孩子说:‘‘你让座吧!’’她的儿子却理直气壮的说:‘‘你怎么不让啊?我不要。’’有的年轻人在玩手机,有的在看窗外,全部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这时,一个大个子青年站起身为老奶奶让座老奶奶笑着说:‘‘谢谢你,小伙子。’’车上的人脸都红了。这个广告使我感动。中国的科技越来越好,人口也越来越多。可是,为什么人们素质越来越差呢?

所以,我们要行动起来,要尊老爱幼,还要文明。让我们一起把文明搞好,要时刻切记: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征文

全文共 572 字

+ 加入清单

寒假里我认真阅读了《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受益匪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颜回煮饭敬师》这篇文章。文中讲了孔子带领学生们周游列国,一连几天都没吃上饭。颜回向人讨了一些米,做成米饭。孔子要将米饭祭奠老人,颜回告诉他说,米饭上粘有灰炭的部分,刚才被自己吃掉了,不能用来祭奠。孔子还误以为颜回偷吃米饭,现在明白了事情的真相,深感颜回是个贤德之人。

颜回对老师孔子的尊敬,值得我们学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以实际行动来表达对老师的尊敬。

四年级上学期的一天中午,放学时,天空中下起了倾盆大雨。同学们陆续被家长接走了,教室里只剩下我和班主任孙老师。我知道老师没带伞,就把伞递给她,说:“老师,您用我的伞吧。工作一天了,早点回家休息吧。”老师抚摸着我的头,亲切地说:“你先走吧,我等雨停了再走。”“您快走吧,您的孩子还等您回家做晚饭呢!麻烦您给我爸爸打个电话,让他再给我送把伞来。”我依然坚持自己的意见。老师只好答应了。爸爸十分钟后赶到了教室。孙老师撑起我借给她的伞,走进了滂沱大雨中。望着老师远去的背影,我感到很欣慰。爸爸夸我做得对,我说:“老师为我们付出了太多,我为老师做一件小事是应该的。”

“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老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颜回煮饭敬师》的动人篇章,时刻激励着我做一个对老师尊敬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读《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有感

全文共 379 字

+ 加入清单

这本书里面讲了很多关于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也讲了一些节日的习俗和事情,主要讲了中国文化血脉、民族精神、传统美德、节日习俗。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本书告诉了我诸子百家,四大发明,四大名著一些文化成果和孔子、老子这样的文化名人,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除此以外,其中讲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更是值得让我们学习。还有中国的节日习俗,这些节日习俗多姿多彩。张骞,郑和一些人让中国文明走向世界。

书里面讲的非常好,让我知道了一些知识,作为祖国未来的下一代接班人,应该从小树立爱国意识,铭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学习,为祖国更美丽的明天作贡献。我们应该从身边点点滴滴小事做起,文明用语,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生活中,我们要尊敬长辈,遇到长辈要打招呼。

让我们珍惜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中华文化的传人,共同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展开阅读全文

篇9:2024弘扬朱子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书信

全文共 910 字

+ 加入清单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近年來,福建官方正致力於弘揚以朱子文化為核心的閩派文化。

民進福建省委在調研中的發現,伴隨著朱子文化復興,福建各地呈現出各自為政,爭相哄搶“朱子文化”的局面。

記者梳理發現,福建多地已規劃投入重金打造朱子文化相關產業。其中,作為朱子出生地的三明市尤溪縣,投資3億元人民幣致力於建設佔地4.4萬平方米的朱子文化園﹔南平市建陽區是朱子墓地所在地,投資10億元建設佔地8000畝的朱子文化旅游度假區等﹔朱熹學習生活50多年的武夷山五夫鎮,則規劃建設成為弘揚、交流、體驗朱子文化的第一重鎮。

民進福建省委在調研后提出建議,要改變長期以來將朱子文化看作只是一個地域文化的思維。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委員、民進福建省委副主委何強說,沒有統一規劃和統籌,難做出特色,文化保護難以落到實處。

原福建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福建省政協委員馬照南建議,根據朱熹在福建的理學足跡,政和、尤溪、建甌、武夷山、建陽、延平、福州、廈門同安、泉州、漳州、寧德等,策劃開發覆蓋福建全省“朱子理學尋蹤游”活動等。

鄭家建則進一步指出,不僅要加強省內城市合作,也要聯合省外有關地市,共同打造朱子文化項目。他說,朱子在江西、湖南、浙江等地都留有足跡,如其祖籍地婺源、開風氣之先的朱張“會講”之地岳麓書院、完成其理學思想轉變的白鹿洞書院等,都是朱子文化遺存不可或缺的部分。

2015年開通的合福高鐵,途經福建武夷山、建陽、安徽黃山、江西婺源多個朱子文化要地,正串聯起一條“朱子之路”。鄭家建舉例說,目前,武夷山到婺源的時間不到半個小時,這意味著兩地聯合起來推動朱子文化的時機已經到來。

正是看好“朱子之路”,福建省旅游局已先行探路。2015年,該局邀請了200名歐美知名旅行商蒞臨武夷山開展“朱子之路再出發”武夷新發現活動,探訪絲路茶路傳奇,打造朱子文化旅游黃金線路。

朱熹在武夷山學習生活長達50多年。該市市長徐春暉稱,武夷山將探索會同“朱子之路”沿線城市聯手打造朱子文化旅游精品線路。

朱子文化在台灣地區影響力也十分巨大。鄭家建還建議,由海峽兩岸聯手,調動海內外資源,建設一個國家級朱子文化博物館,不斷激發保護發展朱子文化遺存的動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

全文共 1093 字

+ 加入清单

2月11日至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福建调研时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针,做到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扬红色文化和革命传统,不断培植全体人民的共有精神家园。(2月13日中国文明网)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翻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民族其实就是一部宏篇巨幅的文化发展长卷。从我们祖先创造发明甲骨文开始,到老子、孔子、墨子等诸子百家盛况,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以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等,都无一不是中华文化贯穿始终、一脉相承,都无一不是把中华文化作为民族振兴和独立解放的精神支撑和动力。因此,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既是历史责任,更是光荣使命;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时不我待,需多措并举。

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要加强学习宣传。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去年全国文艺座谈会等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党员干部要身体力行、以身示范,做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践行者、先行者和引领者,切实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进一步加大中华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让优秀的中华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工厂、进农村,让中华文化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让全社会能够接受到中华文化的涵养和熏陶。

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要创新体制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人民、依靠人民,惠及人民。因此,要想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改革目标”,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拆除制约文化发展的各种藩篱,解开捆住文化发展的手脚,让文化自由地在市场遨游、自主地呼吸新鲜空气。

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要主攻薄弱环节。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文化发展极不均衡,资源配置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在许许多多的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山区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文化基础设施差、文化人才严重缺乏、文化教育普遍落后,由此直接导致许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迟缓。因此,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必须要调整发展方向,要主攻农村这个重点和薄弱环节,让大量的文化扶持资金、优质的文化资源、专业的文化人才投向农村、用在农村、留在农村,真正让文化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让我们携起手来,众志成城,把中华文化传承好、发展好,共同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文化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传承中华文化需自觉作文

全文共 1450 字

+ 加入清单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活水,也是世界思想文化发展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然而,中国传统文化正处于危机中。青少年儿童只有亲近中国传统文化,重温经典文化,从现在做起,才有可能传承文化传统,化解危机。因此,重视青少年儿童传统经典著作的阅读势在必行。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流传下来,有着博大精深的内涵和鲜明的特质。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具有影响,有益于子孙后代的优秀精神遗产,有利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意识、信念、价值追求、走向文明的思想、品格、伦理、气质、观念、道德风范以及是一个有着的与时俱进总的概念。它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即具有传统型,又具有时代性;既蕴含着对优秀传统精神的继承,又在不断结合着当今时代特点,是历史传统精神、革命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古往今来,一个民族的兴盛往往与民族精神的高扬同步,一个民族衰落时半响的往往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残音。可以说,民族精神是民族存续的精神命脉、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民族兴盛的精神资源,对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着极端重要的意义。传

统优秀文化是培养民族精神的资本,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晶,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不竭动力,凝聚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文化心理、审美旨趣,是世世代代华夏儿女安身立命的共同精神家园,这就是独特的本组文化和知识结晶,是历经数千年发展而积淀下来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内涵深刻,蕴藏着大量的人文内涵。它将作为人的精神个体和文化艺术,上升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乃至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它将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对塑造人们的精神灵魂,开启人们的智慧,陶冶人们的情操,拓展人们的视野,可见,这就是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传统经典著作,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根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情感的载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支柱。 当今时代需要我们重新唤起关于本民族精神的记忆,找回那些已经被人们遗忘的优秀经典著作。阅读经典是为了汲取传统优秀经典文化的精华,弘扬传统优秀经典著作。特别是青少年对阅读传统经典著作来说,传统优秀经典的世界:就是塑造心灵的世界;开启智慧的世界;陶冶情操的世界;拓展视野的世界;唤醒的世界。阅读经典对他们洞察人生,精华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方法。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人类的智慧、世界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纽带,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华,是民族文化和知识的结晶,犹如“精神母乳”,是哺育一

个民族的精神源泉。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是我国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通过阅读搜集和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开拓视野、陶冶情操,积累文化,不断增大词汇量、扩大阅读量、增加诗文诵读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掌握诵读技巧,培养阅读习惯和能力,使学生在诵读中增强语感,感受语言精华,有利于语言能力的培养,语文水平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阅读经典著作可以让青少年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将来博览群书打下基础。使青少年学生养成自学能力,即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眼界,从而又了解到我国优秀的文化和民族精神,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文化传承作文700字

全文共 753 字

+ 加入清单

在这座奇妙的城市里,既有着寸草不生、热浪滚滚的火焰山,又有着盛产瓜果,发展着绿洲农业,养育了一群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儿女。今天我便满怀着好奇与向往走进了这座奇妙的城市——吐鲁番。

吐鲁番的火焰山是全国最热的地方,刚一下车,一股热浪便扑面而来。远望,在烈日的照射下,赭红色的山体仿佛烈火在燃烧。早在吴承恩的笔下见识了火焰山的威力,但今日见到才真正感受到了这山间的灼热。可当我们走进维吾尔族人的小院,一切却又是另一番的景象。翠绿的葡萄藤构筑起一方绿色天地,主人热情好客,载歌载舞。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在吐鲁番这座城市中相辅相成,究竟是什么成就了这样独特的景色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探访了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齐名,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的坎儿井。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以及涝坝四个部分组成。看似结构简单,但却利用了吐鲁番特殊的地理构造,将地下水引出地面,充分解决了当地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坎儿井的出现,不仅灌溉了农田,还使这片原本寸草不生的土地上出现绿洲,同时也延续了生命,哺育了这片土地上千千万万个儿女。坎儿井,它不仅仅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我眼中,它更是绿洲的母亲河,火洲的生命源。

而当人们的生命得以延续,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扎根,传承着这片土地上特有的文化,发扬着古代劳动人民的精神。他们的传承,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了坎儿井,并满怀着向往踏上这片美丽的土地,走进那段过往的历史。坎儿井造就了这片热情的土地,延续了这片土地的命脉,而命脉的传承发扬了这片土地,成就了这片土地。

生命的延续,文化的传承,坎儿井像一根细绳将绿洲和戈壁穿在了一起,也让这片土地上的儿女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

离开吐鲁番,我却久久不能平静,火焰山、绿洲、坎儿井……这片土地上的一切都在我脑海中徘徊,交织。所谓延续与传承,或许就是这般景象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传承汉字文化的作文

全文共 810 字

+ 加入清单

那是情感的爆发,或橫,或竖,或撇,或捺。那是心灵的乐曲,或轻,或柔,或美,或重。那是诗意的展现,或冷,或暖,或醉,或醒。一切都来源于它——汉字

“呯呯嘭嘭“这是敲打键盘的声音,”悉悉唰唰“这是有手写字的声音。当这两种声音碰撞在一起,你是否会深发感触——那一个个有着生命的方块字还会继续传承下去吗?它们会不会被电脑上那些死气沉沉的”新同胞“所替代呃?是啊!在这个信息时代,哪里还有这些小生命的地位呢?

可是,你是否想到:当你沉醉在唐诗宋词中时,你可知它是怎样传承下来的。当你欣赏着某位书法大师的作品时,你可曾想过是谁的功劳让你看见这美的享受。当你听着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点头称赞时,你是否体会到这心的滋养。就是这样一个个小小的方块字,让你体会到诗的意境,眼的美丽和耳的重要。它忽而气势磅礴宛如高山,忽而轻柔平静宛若流水,却又忽迷茫神秘好似星辰,一撇一捺,一音一律,一意一景,无不透露着生活的灵动,汉字的刚劲以及中华民族的魅力。

作家之所以可以写出好文章,那是因为汉字的多层含义。音乐之所以可以打动人心,那是因为汉字优美的声韵。诗歌之所以可以催人泪下,那是因为汉字的柔美情趣。一笔一划之间,互相辅助,互相衬托,那是中华民族团结友爱的体现。汉字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笔划中都蕴含着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心血,每一个音节中都体现着我们国家的雄健和骨气。所以让我们离开手中键盘,拿起手中的笔,让我们为能写出汉字这样美好又神圣的东西而骄傲吧!

如果在你面对一个个英语字母时,你会想起汉字那一张张充满生机的脸。如果在你听到躁音时,你会渴望朗读一篇优美的文章。那么恭喜你,你已经体会了汉字的美丽,你已经感悟到了汉字的深层意义。从今往后,让我们用汉字来体会高山巍峨,用音节来体会人民的大方,用笔划来体会国家的繁荣富强!

看,看橫,那竖,那撇,那捺!听,那轻,那柔,那美,那重!悟,那冷,那暖,那醉,那醒……

[传承汉字文化的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传承优秀文化,争做美德少年

全文共 545 字

+ 加入清单

传承优秀文化,争做美德少年。怎样传承优秀文化呢?多读书呗!多读书才能多了解传统文化知识,这样才能传承嘛!

怎样争做美德少年呢?还是多读书呗!读书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能使人修身养性,保持一种良好的心境。美德少年自然就做成了嘛!

由此看来,多读书是有好处的,但是要选对书。像我们现在,应多读一些历史类的书,经典的中外名著等。这样才能传承,做美德少年。

读书可以给人带来快乐和宁静。当你不开心的时候或情绪低落时,打开你最喜欢的书,随着主人公同他们一起走进故事中去吧!当你真正的与主人公连为一体的时候,你会感到一种快乐在你心海里荡漾。这时,你内心里的不愉快,已经让快乐给挤出心房,飘向远方去了。此时,你的内心里只有快乐!

快乐是书给你的,书是最大的功臣。在书本里,我们可以扮演着多重角色,体会着多个人不同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这是在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

在书海里,你可以尽情的在你的幻想王国里飞翔,做属于你自己的梦,扮演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角色。

我们只有在书本里才是最放松,最快乐的。书带给我们的快乐有很多,而我们带给书的又有什么呢?

所以,认真读书是对书最大的回报。

人不可一人不学习,人更不可一日无书,所以,让我们认真去体会书带给我们的快乐和人生的道理。

传承优秀文化,争做美德少年,从现在做起,让我们多读书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传承中华文化需自觉作文

全文共 1059 字

+ 加入清单

当我们踏上这片土地,站在新世纪的春风里,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下时,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一种使命,那就是: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

回顾过去,无数革命先烈、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守护我们的家园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虽然没有枪林弹雨,但也有像雷锋、焦裕禄、孔繁森那样的人默默地奉献;在新世纪,更有做好人不留名的人出现。他们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造福于社会,而我们,拥有美好生活的我们,享受着他们创造的未来的我们,是否也要考虑一下为我们的生活添加一些色彩,为社会做点什么呢?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灿烂辉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人人皆知,借用南怀瑾先生的一句话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得翻身。”说的很对,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生存的条件,是每个国家都必不可少的。我们的责任就是传承,重视古文训练和中国传统思想的熏陶,以培养“德、智、体、群、美”均衡发展为宗旨。我们的任务,一句话就可以概括,那就是: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学习中华传统文化,领略中华传统文化!

但是说来容易做来难,中华的传统文化慢慢地被人们所淡忘,传统佳节在社会里日益冷清,这怎么能不令人担忧,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呢?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老祖先留给我么的无形财富,传统佳节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这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我们必须重视起来,不可怠慢,不可轻视,应好好学习,珍惜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中华文化的传人。中华民族孕育了几千年的博大文化,21世纪中国文化,就在我们手中,我们要共同传承,让中华文化发扬广大!

一个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并不等于文化强国。我们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果光自己人了解别人不了解,就不会对我们的文化给予认同;如果我们在对外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中,始终停留在“自说自话”的层面,中华文化就不可能真正被世界所认同,因为它缺乏感染力和影响力。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文化传播就是一种制造和传播软实力的能力。海外华文媒体虽然只是传播中华文化的“民间大使”,但其特有的属性和力量不可小觑。它把中国文明推向世界,让中华文明在世界也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不要以为这只是海外华文媒体的任务,宣传中华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任务,我们也要积极参加。要知道,尽自己的能力造福于社会,你也是雷锋。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以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为己任,优秀的文化不只属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它更属于世界,我们要尽力让中华文明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加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传承文化共建精神家园

全文共 556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上下五千年,通过这五千年的延续和发展,我国形成了泱泱大国的民族精神。我们也要学习这种民族精神。

我们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

中国神话,中华文化与历史的瑰宝,通过口耳相传或书面文字记载等各种形式流传在寓言,小说,宗教,舞蹈,戏曲中。某方面而言,上古神话会被假定是历史真实的一部分。

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也是作为中华民族信奉的图腾,龙身上寄予了美好的品质和神奇的传说。在龙的身上集中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也常把世间的杰出人物称为人中之龙。

无论是什么中华文化,我们都应传承下去,从现在开始,"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要行得正,坐得端。”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境界。努力学习优秀文化,传承传统美德。

二十一世纪,人类第三次站在了世纪的起跑线上,未来的中国面临严重的挑战,迎接跨世纪的挑战,关键在于人的素质。试想一下如果未来的接班人连修身也做不好,更不用说什么“齐家、治国、平天下”了。

所以,应当站在培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理解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提高学生道德认识,使他们知道懂得什么是美德,什么是非美德,从中能正确分辨真与伪、善与恶和美与丑,知荣辱、明爱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弦扬朱子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全文共 718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美德这一方面我们都可以做到的。在学校了见到老师问好,有礼貌,于同学团结友善,学习生活上勤俭节约,在社会中,多为他人做好事,乐于助人,无私奉献,默默无闻。我们只要想做,一定会做到的!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本身就要有一正确的观念,从子身观念意识上做到弘扬中华美德。

现在社会的现代化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冲突。在这场冲突中要不要保持中华美德,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问题。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要把传统价值思想体系中德优秀精华发扬光大,把它和现代化结合起来。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文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鬓繁的国际交往带来了许多外来的价值观念。“麦当劳文化”正在侵蚀着中国文化。对于西方文化,我们不是一概排斥,而是要加以选择和改造,要丢起一切腐朽落后的,或者我国国情不符合的的价值观念。弘扬中华美德就是要振奋民族精神,抵御一切不健康的价值观念的侵蚀,树立健康的社会主义美德。

当前我们这样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现状迫切要求加强中华美德的教育。长期以来,我们中国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理想化,空泛化,形式化的缺点。青少年知道一些空洞的大道理,但对最初步的道德教育要求却不清楚,不实行:不能判断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的东西,有的甚至还受到社会上丑恶行为的影响。因此急需告诉他们中华美德是什么,让他们知道中华民族创造了中华传统美德,同时又是在中华美德的哺育下壮大发展起来的;今天我们要建设祖国,振兴中华,需要身体力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遵守“爱国守法.名利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今天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努力学习。

弘扬中华美德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要从小做起,成为社会建设的骨干,因此我们必须有健康的价值观念,树立健康的社会美德。让我们一起奔向现代化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征文

全文共 1513 字

+ 加入清单

利用闲暇时间,我阅读了《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从中,使我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漫长的历史积淀,使他具有了非常鲜明的民族特点。中华文化有着最顽强的生命延续力,这种无与伦比的延续性使之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代代相传并发展至今的文化类型。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的辉煌历史堪称独一无二。在书中我发现中华文化中,传统的伦理思想处于中心地位而起着支配作用。古时候对人价值的评价就是以伦理原则为尺度,强调知行统一,认识与道德统一,提倡美与善相结合。古代的教育也是把伦理道德放在第一位。就像现在老师也常教育我们的一样“先学做人,再学做事。”由于如今的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所以中华文化也有着强烈的民族性。各民族的文化既有共性又各有各的民族特点,从而使中华文化呈现出丰富的多元化状态。在文化交流中相互借鉴和相互吸收其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各个民族的和睦相处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它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主流和精华,是我们民族统一自强自立的精神支柱,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纽带,是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宝贵精神财富。

民族精神的代代相传,在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体现。南宋的著名将领岳飞,自幼喜欢武艺,从小苦练的他练就了一身强健的体魄和丰富的制敌谋略。当金兵入侵时,他毅然辞别母亲出征抗金。临行前,母亲在他背上刻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在战场上他牢记着母亲的教诲,不但英勇无畏奋勇杀敌,还根据金军的武器与习惯研究出了一种克敌制胜的方法,以至于他率领的“岳家军”先后六次与金兵交锋,全都大获全胜所向披靡。使得金军闻风丧胆,就连金军统帅也不由得赞叹:“撼山易,憾岳家军难啊!”岳飞就在被奸人所害送入狱中后仍用满腔热血写下了大气磅礴的《满江红》。

这些事例古时候有,现代也有。有千古流芳传为佳话的英雄,也有平凡普通的平民百姓,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所作所为来传承着民族精神。比如我们的“最美老大爷”王福顺,凛冽的寒冬中年已花甲的他在雪后的早晨被一位骑电动车的年青人撞到在地。当年青人停车询问他是否需要就医时,王大爷见小伙子急着去上班,就摆了摆手告诉他,自己有医保不用担心他,你赶快去上班吧。然后就一瘸一拐地离开了现场。结果事情被曝光后,人们才知道大爷说的医保只是个善意的谎言。了解了真相的小伙子被感动的热泪盈眶。而王大爷的那句“没事,我有医保”更是让无数的国人觉得这个冬天不太冷。

可惜的是,如今仍有一些人在肆意破坏传统文化,亵渎民族精神。那些常在各类媒体中曝光讽刺的碰瓷现象却屡屡发生。“扶起了一位摔倒的老人,我就成为了被告。”已不再是一句玩笑。而习大大上台后所打的大老虎们的“光荣事迹”更是骇人听闻。一次受贿几万块那只是小数目,心安理得的地把纳税人的血汗钱收入囊中的他们实在是令人唾弃,这些人就是社会的蛀虫,民族的败类。

为了使中华文化能更好的传承,精神家园更加美好。我辈应当做到如下几点:一是勤学,下苦功夫做真学问。既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又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二是修德,加强修养,注重实践。既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同时还要踏踏实实修好公德,乐于助人。三是明辨,明辨是非,决断选择。如今的世界丰富多彩,鱼目混珠的现象也比比皆是,所以我们要善于分析明辨。四是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老老实实做人。做到稳重自信,坚定自励。

就让我们用自己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共筑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吧!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得以实现,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得以弘扬,使我们自信地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共享文化,传承心态作文1000字

全文共 991 字

+ 加入清单

当我再一次穿上土布衣裳,一抹怀念的微笑就浮现在脸上,它将过客的思念在此刻唤醒。每每穿上那暖暖的土布衣裳,心中就有一种暖暖的期待。

幼年时,我身上围的围兜,穿的衣裳,睡觉时的被单都是奶奶用织布机一线一线织出来的。各式各样的花色和整齐划一的纹理就像奶奶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穿在身上暖洋洋的,留下一种质朴的香气。每个寂静的夜晚,我都在织布机啪嗒啪嗒的声音中进入梦乡。月光如镜,这匹布偶尔送来树木与河水的呼吸。

曾经每家每户都有的土布,现在已经很少很少了。常听奶奶提起,在他们那个年代,过的都是男耕女织的生活。妇女们常常会聚到一起,讨论谁织的布精致,谁搭配的色彩更美观……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妇女们常常以此为乐,用织布机拼凑着简单、幸福的生活。现在从父母辈口中,也很少再听到关于土布的一些事了,偶尔提起,一抹怀念的微笑就浮现在他们脸上。那份光彩,已经被岁月隐没了。

再次与土布邂逅,已是过了好些年了,在小镇上的一家布店。布店在小巷的拐弯处,很少有人问津。在大堆缤纷色彩的布里,几捆青色的土布静静躺在其间,显得格外醒目。细腻的情感向外翻涌,使我情不自禁地走向它。

朴素清新的色调,抚摸时略带粗糙的质感,带我听到织布时发出的循环往复的声音。我注视着它,就像注视着久别重逢的朋友。时而有几个外国游客来到店内,买走几匹土布,他们说,他们喜欢传统的手工艺制品,更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我向店长打听,店长说这些土布都是一些收藏家喜欢买的了,已经很难再进到货了。

店内有一台织布机,仿佛是许久未曾用过的了,覆盖上了一层薄薄的灰尘,我情不自禁地走向它,童年所有的记忆在此刻被唤醒。当我再一次坐上织布机,那是一种怎样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我拿起木梭,双脚轻轻放在木质的踏板上,踩动它,发出无序或有序的声韵之美。光滑的木梭,穿引着素色的丝线,在时光的长河里穿梭、往复,混着木质的清香和尘土的踏实感,我闻到了一种叫做年月的香气。我循着记忆,把时光拼凑,木质的清香,淡淡的,有着沁人心脾的安定力量。

我清晰地看到我的手迹与奶奶的手纹重合,连接起几代人的青葱岁月。青春的花纹在丝线的交错中渐变,填补着失落的时光之衣,也连接起文化的桥梁。手纹在此刻重合,我体会到了祖辈的乐观、坚强,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直到现在,我依然会把那匹承载着我童年所有回忆的土布拿出来,骄傲地向别人介绍:这就是土布!这份情愫,在此,我愿与你共享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024年传承朱子文化书信

全文共 311 字

+ 加入清单

“崇文重教、明礼诚信、人格修养,是朱子文化最大特色和内涵。第六条建议中,广泛开展朱子文化教育,可否改为从这三方面做好宣传,将朱子文化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9日上午,市政协召开朱子文化建设座谈会,讨论《充分发挥朱子文化在对台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议稿。

来自武夷山、建阳、建瓯等地政协领导和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对该建议进行座谈讨论,认真推敲,群策群力,畅所欲言。

听取了大家发言后,市政协副主席林文志表示,朱子文化是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是打好海西牌、与海西对接最紧密的文化。各县(市、区)以及相关部门都要行动起来,推进朱子文化建设,打造朱子文化品牌。会后,要将建议稿进一步修改完善,推动朱子文化在对台交流中发挥积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