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钻木取火的传说故事原文(汇编19篇)

春节里千门万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而大家又有什么难忘的故事呢?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我的春节故事,欢迎大家浏览。

浏览

3652

作文

76

中秋节传说故事一:嫦娥奔月

全文共 201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写照。后来,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全文共 931 字

+ 加入清单

很久以前,汝南县有个青年名叫桓景。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着几片地,安分守己的过日子。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汝河两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夺走了不少人的性命。桓景小时候曾听大人说过,汝河里住了一个瘟魔,每年都会出来散布瘟疫,危害人间。为了替乡民除害,桓景打听到东南山中住了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他就决定前去拜师学艺。

桓景带上一袋干粮上路了。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翻越了千山万水,还是找不到仙人的纵迹。有一天,他忽然看见面前站着一只雪白的鸽子不断地向他点头,桓景走近前一看,鸽子却飞出了两三丈远,落地后又不断地向桓景点头。就这样,桓景跟着白鸽,终于找到了费长房的仙居。桓景走到门口,恭恭敬敬的跪了两天两夜。到了第三天,大门开了,一个白发老人笑眯眯的对他说:“我看你一心想为民除害,就收下你这个徒弟吧。”他交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又教他降魔的武艺。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把剑术练得炉火纯青。

有一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过来对他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先让乡亲们登高避灾,然后再去斩妖除魔”。说完,就用手招来一只仙鹤,把桓景载回汝南去了。

桓景回到家乡,把费长房的话向大伙儿说了一遍。到了九月九那天,他带着全村老小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分给每人一片,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说是可以避瘟疫。安排妥当后,他就带着降妖青龙剑回到村中,等着斩杀瘟魔。

中午时分,汝河里狂风怒吼,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出水走上岸来,趾高气扬地走进村里。他发现村里一个人也没有,就四处张望,最后发现村民们都躲在山上,便狂叫着向山上冲去。刚到山脚下,突然一阵浓郁的茱萸叶香和菊花酒气迎面扑来,瘟魔顿时头晕眼花,哼哼呀呀地在原地打转。桓景手持宝剑从村子里直奔瘟魔而来,和瘟魔斗了几个回合。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嗖”的一声射出了宝剑,宝剑闪着寒光,一眨眼就把瘟魔钉死在地上。

从此,汝河两岸再也不闹瘟疫了,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因为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伏羲降龙的传说故事

全文共 658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伏羲是古代传说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伏羲:伏羲(生卒不详),风姓,又称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史记中称伏牺。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传说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

很早以前,西边很远的大山里有个深水潭,人们都靠潭里的水浇地、做饭过日子。

有一天夜里刮起了大风,刮得树倒屋塌。原来有一条黄龙从别处飞来,钻进了深潭里。它吃人吃畜生,害得百姓往外地逃。

人祖爷伏羲正在八卦台推算八卦,掐指算出这个事情。他拿起青龙拐杖,说声“变”,青龙拐杖变成了一条青龙。

伏羲骑着黄龙来到深潭边儿,青龙又变成拐杖。

伏羲从身上掏出个小铜锅,用火石打着火用柴草烧起来,烧一个时辰能烧干四海的水。

黄龙顶不住,变个老头儿从潭里钻出来,指着伏羲问:“我跟你没冤没仇,你为啥来害我?”说着,还要拼个你死我活。

伏羲说:“小小恶龙,还不跪下认罪,看我要你的命!”

这时,老头儿现出了黄龙原形,张牙舞爪,口吐黑气,直向伏羲扑来。伏羲不慌不忙,拿起青龙拐杖迎了上去。这青龙拐杖是老天爷送给伏羲的,不管遇上啥妖怪,只要用它去打,没有打不胜的。

黄龙不知道这拐杖的厉害,一个劲地往伏羲跟前蹿。伏羲一拐杖打在黄龙身上,打得它鲜血直流。黄龙害怕了,眼看斗不过伏羲,赶紧朝东逃窜,拱到东边的大海里。

黄龙经过的地方,拱出一条曲里拐弯的大沟,这就是黄河。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情人节传说故事

全文共 680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有个古罗马青年基督教传教士圣瓦伦丁,冒险传播基督教义,被捕入狱,感动了老狱吏和他双目失明的女儿,得到了他们悉心照料。临刑前圣瓦伦丁给姑娘写了封信,表明了对姑娘的深情。在他被处死的当天,盲女在他墓前种了一棵开红花的杏树,以寄托自己的情思。这一天就是2月14日。现在,在情人节里,许多小伙子还把求爱的圣瓦伦丁的明信片做成精美的工艺品,剪成蝴蝶和鲜花,以表示心诚志坚。姑娘们晚上将月桂树叶放在枕头上,希望梦见自己的情人。通常在情人节中,以赠送一枝红玫瑰来表达情人之间的感情。将一枝半开的红玫瑰作为情人节送给女孩的最佳礼物,而姑娘则以一盒心形巧克力作为回赠的礼物。

关于邱比特跟情人节的关系,上述辞典说:“邱比特(拉丁文cupido,意思是欲望、爱),罗马爱神,相当于希腊爱神厄洛斯。他通常由一个可爱的小男孩所代表,背部长有两只翅膀,眼睛给布蒙住,手持弓箭。”

《世界书籍百科全书》提供进一步资料表明关于情人节的起源,其实众说纷纭。该百科全书指出:“据说在公元200期间,罗马皇帝克劳狄二世禁止年轻男子结婚。他认为未婚男子可以成为更优良的士兵。一位名叫华伦泰的教士违反了皇帝的命令,秘密为年轻男子主持婚礼。……传闻说华伦泰于公元269年2月14日被处决。据《天主教百科全书》指出,公元496年,教宗圣基拉西乌斯一世在公元第五世纪末叶废除了牧神节,把2月14日定为圣华伦泰日。”这个节日现今以“圣瓦伦廷节”——亦即情人节——的姿态盛行起来。

14世纪以后,人们就开始纪念这个日子。现在,中文译为“情人节”的这个日子,在英语里被称为Valentines Day,用以纪念他。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元宵传说故事

全文共 836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的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全文共 797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赛龙舟的习俗。

三闾大夫屈原的传说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据司马迁《史记》记载,他内“与王图议国事”,外“接遇宾客,应付诸侯”,是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

战国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混乱时期,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常对六国发动进攻。当时只有楚国和齐国能与之抗衡。鉴于当时形势,屈原主张改良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国贿赂的楚怀王的宠姬郑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挤和陷害。

糊涂的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把他放逐到汉北,结果楚怀王被秦国骗去当了三年阶下囚,死在异国。

屈原看到这一切,极端气愤。他坚决反对向秦国屈辱投降,这遭到政敌们更严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亲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汉北更偏僻的地方。

屈原在长期的流放跋涉中,精神和生活上受到极大的摧残和打击。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个打渔的隐者,隐者见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劝他“不要拘泥”、“随和一些”,和权贵们同流合污。屈原道:“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公元二七八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诗人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眼看国破之难,却又无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忧心如焚,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诗人来到了长江东边的汨罗江,抱石自沉。他死时大约六十二岁,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关于元旦的传说故事

全文共 315 字

+ 加入清单

直到西汉武帝时,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等人重新制定历法,并规定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从此历代不改。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决定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于是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而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新中国成立之时,开始正式使用"公元纪年法",把每年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把每年1月1日作为元旦,因为他们多采用了国际通行的公历。但也有一些国家和民族由于本地的历法传统及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季节气候的不同,因而他们的元旦日期也不一样,这也使得这个世界多姿多彩,更显民族的特色了。 元旦是全世界人民传统的新年。元旦,就是一年的头一天。元旦是合成词,拆开来讲,元是第一或开始的意思,旦字的原意是一轮红日从地面升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长城的传说故事

全文共 465 字

+ 加入清单

毛主席曾经说过:“不到长城非好汉。”今天,你们要登长城做好汉了!祝贺你们!你们知道吗?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的时间是1987年12月。长城是中国的像征,身为中华儿女的我们,又怎么能不骄傲呢?

大家记得古时候有一个传说吗?那是勤劳的孟姜女为了找被官兵捉去建筑长城的丈夫,经过许多艰难困苦,来到长城边。当她四处打听,才知道丈夫被活活地累死了,于是,她在长城哭了三天三夜。突然,只听”轰隆“一声,长城被哭倒了800里。游客们,这是多么感人的故事啊,可见,万里长城凝结了千万人民的血汗,是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

长城总长约6700千米,最有名的八达岭长城随山势起伏,南北两边都有高峰耸立着。大家请跟我来。看,长城主要由关隘、城墙和烽火台三部分组成的。城墙是长城的主要工程,特别坚固,是用巨砖、石条等材料砌成的。关隘就是长城沿线的重要驻兵据点。大家请看看旁边,城顶上有一个垛口,每个垛口上都有一个小口,那就是嘹望口。垛口下面都有一个枪击口。至于烽火台,是有军情时点燃烽火来传递信息的建筑。现在,大家站在长城上远眺,是不是前看不到头,后见不着尾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关于七夕的传说的故事

全文共 4827 字

+ 加入清单

七夕中国情人节是我国有悠久传统的民族节日,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少女节、七娘会、仙缘会、双七节、香桥会、仙桥会、天缘会、巧节会等。农历的七月七日这一天还有魁星节、晒书节、神仙节、七夕水、盘古王节(七月节)以及耕牛生日等节日名称。名称不同,其过节的民俗内容也不同。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名称,这么多的不同过节方式,就是因为这个日子积淀了太多的感情因素和人们对生活诠释,所以难以放弃。纵观"七夕"在我国的发展史,凡是动乱时期它是最容易被人们淡化的,凡是安定时期又是最让人挂牵的。现在又到了一个重新挂牵"七夕"的时期 了。

农历"七夕",俗谓"中国情人节"--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即与七夕密切相关。宋人秦观词云:"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千载以降,这凄婉的词句与天河中的牵牛织女双星一起在人们的心头闪耀--

超越时空的美丽传说

牛郎和织女的故事经过两千多年的流传、发展、演变,有各种不同的版本,主要情节是:

天上王母娘娘的孙女织女,其工作是在天上织云彩,也称云锦天衣;牛郎是人间的放牛郎,父母早亡,受兄嫂虐待,每天和一头老牛在一起生活,日子过得很苦。

有一天,老牛告诉他,天上织女要和她的姐妹到银河洗澡,叫他去"偷取"织女的羽衣,这样没有了羽衣,织女就不能飞回天上了,就会做他的妻子。

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

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

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

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就会得到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后来有一天,王母娘娘听说织女"不守天规","私奔"凡间,大为恼怒,就派天兵天将捉拿织女。

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

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想起老牛告诉他急难时披上牛皮会得到帮助的话,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了出去,牛郎也飞到了天上。

就在牛郎要追上织女的关键时刻,王母娘娘拔下头簪,在织女身后一划,那划痕就成了波涛汹涌的天河。牛郎再也过不去了。

从此两人只能隔河相望,日夜泣啼。现在牛郎星旁的两颗小星,称扁担星,人们说那是牛郎织女的一对儿女。最后,牛郎织女的真情感动了天上的喜鹊,它们每到七月七日就拔下自己美丽的羽毛,架成一道彩虹桥,让这对相思一年的夫妇在这一夜相会。

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与爱情无关的七夕传说

古人吟七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如今的七夕,已经找不到这古诗中的浪漫,而只留下商家忽悠的"中国情人节"了。

人们甚至忘了七夕还有"乞巧"的习俗,就更别说"晒书"、"拜魁星爷"了。

倒是李商隐这首《七夕偶题》还能让人想起很多:

"宝婺摇珠佩,常娥照玉轮。灵归天上匹,巧遗世间人。

花果香千户,笙竽滥四邻。明朝晒犊鼻,方信阮家贫。"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而且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而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就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相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主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关于魁星爷,还有一些传说故事:说魁星爷生前长相奇丑,脸上长满斑点,又是个跛脚。有人甚至还写了一首打油诗取笑他的长相。但这位魁星爷志气奇高,发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试时,问他何脸上全是斑点,他答道:"麻面满天星";问他的脚为何跛了,他答道:"独脚跳龙门"。皇帝很满意,就录取了他。

而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传说则有点悲伤,说魁星爷生前虽然满腹学问,可惜每考必败,便悲愤得投河自杀了。岂料竟被鳖鱼救起,升天成了魁星。

"晒书"的习俗也有一些有趣的故事:

《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是在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

李商隐诗中的"方信阮家贫",则另有其他的意思,说的是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关于七夕的习俗很多,希望这些传统习俗不要在我们的手中失传。

"七夕"的发展

节日是一种文化现象,不管它的产生有多少个理由,如果不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就会被无情地淘汰。"七夕"能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存在并发展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七夕正式定为国家节日是在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朝廷宣布在全国实行夏历,并将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并明确:除夕、元旦、元宵、上巳、寒食、清明、端午、七夕、重阳及春秋社日、冬祭腊日等为节日,形成定制。七夕在汉代是个重要的庆祝日,因为汉武帝的生日是乙酉年(公元前156年)七月七日诞生与漪兰殿。又传说元封五年(公元前110年)时,王母娘娘曾到皇宫会见过汉武帝,更给七夕加上一层神圣的光环。(2)神话故事的嵌入。牛郎织女故事起源何时,口头传说时期的事目前不好确定,就是古代所指的牛郎星、织女星究竟是哪颗星星,争议也是比较多的。从现在据有的文献资料看,把牛郎和织女说成相互爱恋、结婚、生子、被银河分离、七夕相会形成完整故事是在南北朝时期。当时社会震荡,传统的儒学受到冲击,学术思想比较自由,民间文学非常发达。国家分成南北,战争使人民妻离子散,人们渴望统一安定的生活,于是牛郎织女一对恩爱夫妻被人为分割大河两岸的悲剧引起同情,越传越广,越传内容越丰富,以至进入许多文人的作品中,使七夕从汉代以宫廷为主的欢庆节日,演变成以民间为主的情感节日。七月七日的民俗活动更加生动具体,传说也越来越贴近平民百姓,如织女可以使妇女手巧,黄牛可以使人致富,神仙可以下凡接人上天离开人间苦难......为了延长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时间,有的地方甚至出现这样的习俗:七月七日白天杀公鸡,以免打鸣惊醒正在相会的牛郎织女。有人说西方节日以宗教为主,中国节日以亲情为主,是有道理的。

(3)祭祀和宗教内容的渗入推动节日民俗发展。南北朝以后,唐朝统一了全国,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在唐宋时期,牛郎和织女进一步神化,由被人同情的拆散夫妻而变成能主宰天下耕作和织绣的神仙,成为上至朝廷下至平民百姓共同祭祀的神灵。唐朝皇宫内白天用阳起石染轻彩,作连理花千余朵,当午散于庭中,随风而上为"渡河吉庆花";晚上以锦彩结成楼阁,列花果酒炙,设坐以祀二星。宋代时又把牛郎、织女这一对神仙和佛经天龙八部中的“摩 罗”联系起来,每到七夕把牛郎、织女制成土偶泥人形象,摆在桌上供奉。供奉摩 罗代表牛郎、织女到明代仍很盛行,不过除了泥制的还有木雕,甚或还有金银制品。到了清代,七夕的民俗活动更加成熟,丰富,除了沿袭历代流传下来的供"五子"、贺双星、求灵巧、水浮针、看巧云、拜魁星......以外,还增加上演《天河配》、《长生殿》节令戏,使七夕成为娱乐性很强的传统节日。

"七夕"的文化特征

节庆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研究节庆文化应从这个节庆的文化精神、节庆用具、节庆用语、节庆饮食、节庆禁忌、节庆日期等方面内容入手。每个节庆均有自己的文化特征,我觉得七夕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情"字,表达了中国人对夫妻情的态度和理想。老百姓说:"久别赛新婚",宋朝秦观在《鹊桥仙》中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反映了家庭与社会关系,道出了"千秋不仗片时争"的处世哲学。牛郎织女相会,满天的喜鹊都向天河扑去,互相咬着尾巴为他们搭桥,这是一幅壮丽的天人和谐的图画,善良和博爱的凯歌。中国人追求的是爱情的永久,而不是一时的欢娱;是情感的相互交流夫妻恩爱,而不是一时的男女相互吸引。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说"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追求永恒,是七夕节庆文化的特征,我相信七夕这个传统节日也确实有它的永恒性,这是因为:(1)只要能看到银河,人们就会联想到牛郎织女这个美丽的传说故事。七夕正值夏末秋初之时,白天巧云布天,夜晚星光灿烂,是人们在户外观天的好季节。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加速,街区照明亮度大,影响了观天的效果,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终究要追求"回归自然"。七夕到户外观天,会成为节日"时尚"的,七夕由于和天象联系在一起,使其具有长期的生命力。(2)七夕歌颂的是夫妻恩爱,和谐稳定。只要有家庭存在,夫妻白头到老就是人生幸福的一大追求。社会竞争越激烈,夫妻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越重要,现在讲银婚、金婚、钻石婚......都是对夫妻生活的赞美。七夕的文化内涵与社会生活联系如此紧密,人们需要有一个展示夫妻情感和周边为其进行祝福的机会。所以七夕在当代更具时尚性。(3)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有效载体,中华的振兴必然要表现在文化的繁荣。七夕这个节日的综合性和独特性,是中华节庆文化的重要代表又是每年节庆周期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有了它才使得节庆文化丰富多彩,失去它就失去了节庆文化的完整性,所以它不会被人们忘记。 七夕这个节日从先秦到现代,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在这几千年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社会的原因这个节日有兴有衰,历经风雨洗礼,不断变化发展,形成了能够满足民众生理和心理需求的传统节日,调节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万物间的种种关系,是不可替代的宝贵精神财富。现在我们应该是一要尊重,二要研究,三要发展,使传统节日在凝聚中华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各地七夕节风俗习惯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 ,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 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 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 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关于清明节的故事及传说

全文共 594 字

+ 加入清单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绵山景区景点之一:母子石像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所在地原叫“定阳”,被晋文公更名为“介休”,意为介子推休息之地。现绵山已由当地人民开发为著名旅游景区,其中一重要景点就是高大的介子推母子石像,介子推成为当地人民效忠两全的人物的代表。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关于清明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万圣节的传说故事

全文共 1501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为了摆脱鬼魂的纠缠,万圣节这天晚上人们会把家里的炉火灭掉,营造一个寒冷阴森的环境,并把自己打扮成鬼怪的模样,大声怪叫。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万圣节定在每年的十一月一日,称为AllSaints-Day。旧名叫作Hallowmas,不过万圣节的同根词Halloween更为响亮万圣节,一直沿用到现在,意思是万圣节前夜,即十月三十一日夜晚。大约公元前五世纪,爱尔兰凯尔特人开始在每年的十月三十一日,也就是夏季结束的时候庆祝他们的万圣节,表达对丰收的喜悦以及对太阳的膜拜。

有趣的是,凯尔特人有一个类似佛教轮回转世的万圣节说法,他们认为在新年旧岁交接的时刻,也就是十月三十一日夜晚,鬼魂会现身阳世,寻找替身以获得新生。万圣节凯尔特人不采用拜祭灶王爷,请他老人家上天言好事的做法,而是用一种“以夷制夷”的严厉手段来对付鬼魂。

为了摆脱鬼魂的纠缠,万圣节这天晚上人们会把家里的炉火灭掉,营造一个寒冷阴森的环境,并把自己打扮成鬼怪的模样,大声怪叫。即便吓不走鬼魂,也要让鬼魂分不清谁是活人、谁是鬼魂,从而无法找到替身。

这么恐怖的万圣节演变到今天,竟成了一个最令人开心的万圣节,历史又跟我们开了一个善意的玩笑。这一天是一年之中,国外小孩子最兴奋的一天。万圣节早上孩子去上学的时候,就拿了服饰和糖果,准备参加学校组织的万圣节聚会。孩子们自己动手布置会场,装饰环境。

桔色、黑色和白色是万圣节传统的装饰主调。万圣节中桔色的南瓜灯笼、黑色的猫、蜘蛛和女巫、白色的蜘蛛网和骷髅都是必不可少的角色。万圣节孩子们装扮成女巫和海盗,在朦胧的桔黄色灯光下表演万圣节玩游戏。最流行的万圣节游戏是“咬苹果”。苹果或者悬挂在空中,或者飘浮在装满水的盆子里,孩子们则在不许用手帮忙的条件下用嘴去咬苹果,谁先咬到,谁就是优胜者。这个万圣节传统节目大概可以追溯到罗马人用果仁和苹果来庆祝丰收的习俗。

万圣节令人眼花缭乱的装饰物品中,最有创意的要数万圣节南瓜灯。万圣节南瓜灯英文里叫作Jack-O’-Lantern。制作时把南瓜掏空,用刀刻出眼睛嘴巴,里面插一根蜡烛,形像要狰狞些才好。

万圣节关于南瓜灯的传说有很多版本,以“骗魔鬼变六便士”的万圣节说法最为流行。万圣节其中有不少是这样开头的:传说爱尔兰有一个名叫StingyJack的男子……。其实,“astingydrunkardJack”本来应该译作“一个吝啬的酒鬼杰克”,却被原译者疏忽为“一个名叫StingyJack的男子”。后来以讹传讹,Stingy竟成了Jack甩不掉的名字。

万圣节另有一个“苹果树”版本也很著名:吝啬的爱尔兰酒鬼JACK骗魔鬼爬进了苹果树的树洞,然后迅速在树干上刻了一个神圣的十字,困住了魔鬼。JACK逼着魔鬼起誓永远不再追索、或以任何其它方式谋取他的灵魂,才把魔鬼放了出去。然而这却挡不住死亡的来临。JACK死后,由于酗酒、吝啬和欺诈,他未被允许进入天堂。而由于魔鬼的誓言,JACK也不能进入地狱。“那么我去哪里呢?”JACK不知所措地问。

“哪儿来的回哪儿去!”魔鬼恶狠狠地回答。回去的路冷风四起,黑暗无边。魔鬼从地狱之火拣了一块烧得通红的火炭扔给他。为了照路又不被风吹灭,JACK将火炭放进了他手里拿着的大头菜中。JACK就这样举着他的“灯笼”寻找自己在地球上的存身之处。

后来苏格兰人在万圣节中模仿他,挖空大头菜,放入蜡烛做灯笼;在万圣节爱尔兰人用的是土豆或大头菜;而在万圣节英格兰人则用甜菜。后来他们移民到美国,发现了一个更好用的灯笼——万圣节南瓜灯!这个万圣节故事其实是在告诉人们,无论什么情形,都不要和魔鬼做交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郑板桥的传说故事

全文共 1110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而他的书画价格,也颇多传奇色彩……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雍正十三年(1735年)早春二月的一天,郑板桥到郊外踏青赏花,信步走进一个花树掩映的小院。抬头一看,只见亭壁上贴着自己写的词。小院的主人是一位老妇人,当她听说眼前这人正是郑板桥时,万分高兴,忙给他准备午饭,又将自己17岁的女儿饶五姑娘喊出来,拜见这位她仰慕已久的大艺术家。饶五姑娘果然是郑板桥的铁杆粉丝,一见面就高兴地说:“久闻公名,读公词,甚爱慕,闻有《道情十首》,能为妾一书乎?”时年43岁的郑板桥对这位美丽的姑娘也一见钟情,不但为她书写了《道情十首》,还题了一阕《西江月》赠给她:

微雨晓风初歇,纱窗旭日才温。绣帏香梦半蒙腾,窗外鹦哥未醒。

蟹眼茶声静悄,虾须帘影轻明。梅花老去杏花匀,夜夜胭脂怯冷。

母女俩将题词收下。老妇人听说郑板桥丧偶,又主动提出将自己的小女儿嫁给他。郑板桥见这姑娘年轻貌美,聪明伶俐,心里自然高兴,说了两句客气话后,便愉快地答应下来,并相约两年后他中了进士,再来迎娶。

这件事被商人兼诗人的程羽宸知道了,他对郑板桥非常崇拜,便拿出500两银子替他作聘金交给饶家。雍正十五年(1737年)郑板桥自京城回来迎娶时,他又拿出500两银子送给郑板桥,作为娶新妇的费用。

当然,程羽宸的银子并不是白送,补偿的代价就是郑板桥的字画。这1000两银子,按1两白银当时能买120斤大米计算(1740年前后价),一共能买12万斤大米。如今大米按2元1斤计算,则相当于今天的24万元人民币。这“稿费”自然不低,但以此换来的美妾,与郑板桥恩爱终生,更是“无价之宝”。

郑板桥还有一些“稿费”收入,不是银子,而是实物。试举两例。

例一:

一个叫江秩文的艺人,长得很美。他家中养着12名梨园子弟,能演奏“十种番乐”,也都年轻貌美。然而只要主人江秩文一出场,他们全都黯然无光。一天江秩文求郑板桥给他家的园亭写副对联,郑板桥便写道:“草因地暖春先翠,燕为花忙暮不归。”江秩文看了高兴地说:这对联不仅切合园亭的景象,而且切合我的情况。于是将席上的一个玉杯撤下,送给郑板桥做润笔费。

例二:

一个叫常书民的人,求郑板桥为他的花园写副对联。郑板桥写道:“怜莺舌嫩由他骂,爱柳腰柔任尔狂。”常书民非常喜欢这副对联,遂将自己喜爱的一个童仆送给郑板桥做“报酬”,这童仆一直在郑板桥身边服侍多年。

乾隆元年,郑板桥考中进士。乾隆七年春,他被任命为山东范县知县,两年后又改任山东潍县知县,连任七年。但他不满官场的黑暗腐败,在请求赈济灾民时又得罪了上司,所以主动称病辞官,重新回到扬州卖画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日月潭的神话传说故事

全文共 966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我国台湾省,有个闻名遐迩、风光迷人的日月潭,一个关于她的美丽神话,久久地流传着。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我国台湾省,有个闻名遐迩、风光迷人的日月潭,一个关于她的美丽神话,久久地流传着。

古时候,台湾大清溪边住着一对青年夫妇。男的叫大尖牙,女的叫水社姐。他俩捕鱼过活,小日子过得挺甜挺甜的。

一天中午,忽然一声巨响,太阳不见了,大清溪也变得浑浊起来。到了晚上,又是一声巨响,月亮又不见了。从此,大清溪的日日夜夜都是墨黑墨黑的。禾苗枯黄了,果子不结了。大尖牙叹气道:“这日子怎么过呀?”水社姐看到丈夫唉声叹气,就说:“太阳月亮一定都落在地上,我们去找它,要回光明。”于是夫妻手执火把,翻过座座高山,穿过丛丛密林,踏过多少湍急河流……

这一天,他们爬上一座大山。终于远远地望见那边水潭一亮一黑。夫妻俩立即奔到大潭边。忽地看见一对大恶龙在潭里游来游去,象玩大水球一样,吞吐着太阳和月亮,发出咕咕怪响。

夫妻俩越看越恼火,便商量要杀死恶龙,夺回光明。他们向前走去,忽然发现一个岩洞。大尖牙说:“这洞可能是龙的家。”说着,他俩钻进洞里,走了很久,终于看到亮光,看到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婆婆在烧饭。夫妻俩向老婆婆说明来意。老婆婆很佩服他俩的勇敢精神,告诉他们,她是被恶龙卷到岩洞里来的,每天替龙做饭。还告诉他俩说,恶龙就怕阿里山底的金斧头和金剪刀。老婆婆说完,给他俩一把铁铲和一柄火叉。

夫妻俩告辞了老婆婆,日夜兼程来到阿里山脚,拼命挖呀挖呀,凿呀凿呀,不知过了多久,在他俩身后堆起了一座座小山峰。有一天,深深的洞里放出了红光,金斧头和金剪刀出现了!他俩拣起金斧头和金剪刀,跑出了洞,直奔双龙居住的潭边来。

此时,大尖牙把金斧头丢下潭去,只听“轰隆隆”一声巨响,两条恶龙从潭底翻起,掀起几丈高的浪花。水社姐急忙把金剪刀也丢下潭,只听“卡嚓”一声巨响,两条恶龙头被剪断了,从口里吐出了太阳和月亮。

大尖牙和水社姐照老婆婆教的办法,吞下龙的眼珠。忽然,他们变得又高又大。他们捧起太阳和月亮,用力抛回天空。从此,日月轮番放出光明,人们又开始了正常的生活。但是,为了不让太阳和月亮再掉进潭里。夫妻俩笔挺挺地守在潭边。年复一年,大尖牙和水社姐变成了两座雄伟的大山。

后代的人们就把这个潭叫做日月潭。把这两座山叫大尖山和水社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故事

全文共 2223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大禹是古代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伟人。他治水是与治国养民结合进行的。在治水害的同时,还指导人们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以下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禹治水的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大禹简介

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字高密,号禹,后世尊称大禹,夏后氏首领,传说为帝颛顼的曾孙,黄帝轩辕氏第六代玄孙。他的父亲名鲧,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相传禹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禹死后安葬与浙江绍兴市南的会稽山上,现存禹庙,禹陵,禹祠。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都有来禹陵祭禹。

传说故事

大禹,他的名字叫文命。禹的父亲叫鲧,算起来,他还是黄帝的后代。他是我国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

当尧还在世的时候,中原地带洪水泛滥,无边无际,淹没了庄稼,淹没了山陵,淹没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离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离乡,水患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之下,尧决心要消灭水患,于是就开始访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一天,他把手下的大臣找到身边,对他们说:“各位大臣,如今水患当头,人民受尽了苦难,必须要把这大水治住,你们看谁能来当此大任呢?”

于是群臣和各部落的首领都推举鲧。尧素来觉得鲧这个人不可信,但眼下又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于是就暂且将治水的任务委任给鲧。

鲧治水治了九年,大水还是没有消退,鲧不但毫无办法,而且消极怠工,拿国家这一艰巨的任务当儿戏。后来舜开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问题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鲧的职务,将他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那里。

舜也来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看谁能治退这水,大臣们都推荐禹,他们说:“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比他的父亲德行能力都强多了,这个人为人谦逊,待人有礼,做事认认真真,生活也非常简朴。”舜并不因他是鲧的儿子,而轻视他,而是很快把治水的大任交给了他。

大禹实在是一个贤良的人,他并不因舜处罚了他的父亲就嫉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他暗暗下定决心:“我的父亲因为没有治好水,而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我一定努力再努力。”

但是他知道,这是一个多么重大的职责啊!他哪里敢懈怠分毫。考虑到这一特殊的任务,舜又派伯益和后稷两位贤臣和他一道,协助他的工作。

当时,大禹刚刚结婚才四天,他的妻子涂山氏是一位贤惠的女人,同意丈夫前去,大禹洒泪和自己的恩爱妻子告别,就踏上了征程。

禹带领着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走遍了当时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穷乡僻壤,人迹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大禹感到自己的父亲没有完成治水的大业而空留遗憾,而在他的手上这任务一定要完成。他沿途看到无数的人民都在洪水中挣扎,他一次次在那些流离失所的人民面前流下了自己的清泪,而一提到治水的事,相识的和不相识的人都会向他献上最珍贵的东西,当然他不会收下这些东西,但是他感到人民的情意实在太浓太浓,这也倍增了他的决心和信心。

大禹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矩,走到哪里就量到哪里。他吸取了父亲采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训,发明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其要点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地东流入海。大禹每发现一个地方需要治理,就到各个部落去发动群众来施工,每当水利工程开始的时候,他都和人民在一起劳动,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挖山掘石,披星戴月地干。

他生活简朴,住在很矮的茅草小屋子里,吃得比一般百姓还要差。但是在水利工程他又是最肯花钱的,每当治理一处水患而缺少钱,他都亲自去争取。

他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他治水路过自己的家,听到小孩的哭声,那是他的妻子涂山氏刚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他多么想回去亲眼看一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是他一想到治水任务艰巨,只得向家中那茅屋行了一个大礼,眼里噙着泪水,骑马飞奔而走了。

大禹根据山川地理情况,将中国分为九个州,就是: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他的治水方法是把整个中国的山山水水当作一个整体来治理,他先治理九州的土地,该疏通的疏通,该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变成肥沃的土地。

然后他治理山,经他治理的山有岐山、荆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挝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华山、大别山等,就是要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往下流去,不至于堵塞水路。山路治理好了以后,他就开始理通水脉,长江以北的大多数河流都留下了他治理的痕迹。

他治水讲究的是智慧,如治理黄河上游的龙门山就是如此。龙门山在梁山的北面,大禹将黄河水从甘肃的积石山引出,水被疏导到梁山时,不料被龙门山挡住了,过不去。大禹察看了地形,觉得这地方非得凿开不可,但是诺大一个龙门山又如何是好,大禹选择了一个最省工省力的地方,只开了一个80步宽的口子,就将水引了过去。因为龙门太高了,许多逆水而上的鱼到了这里,就游不过去了。许多鱼拼命地往上跳,但是只有极少数的鱼能够跳过去,这就是我们后人所说的“鲤鱼跳龙门”,据说只要能跳龙门,马上鱼就变成了一条龙在空中飞舞。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时间,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驯驯服服地平缓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嵘,农田变成了米粮仓,人民又能筑室而居,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后代人们感念他的功绩,为他修庙筑殿,尊他为“禹神”,我们的整个中国也被称为“禹域”,也就是说,这里是大禹曾经治理过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秋传说成语故事

全文共 1125 字

+ 加入清单

嫦娥奔月

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没有外出。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持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已逃走,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嫦娥,这时他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时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玉兔捣药

嫦娥身边有只玉兔。据说嫦娥身体变轻,开始升空时,惶恐中抱起了一直喂养的白兔。白兔便随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宫有一只捣药杵,夜晚在药臼中捣制长生不老的灵药。这个神话传到日本后,变成了玉兔在捣年糕。

吴刚折桂

相传月宫里有一个人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把他贬谪到月宫,每天都砍伐月宫前的桂树,以示惩处。这棵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会立即合拢。李白在《赠崔司户文昆季》一诗中写道:“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

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邵雍传说:富于传奇色彩的哲人故事

全文共 1457 字

+ 加入清单

近日,省政府公布了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扩展项目,我市有7个项目入选。至此,我市已有58项省级“非遗”。这些古老的传说、技艺魅力何在?其入选“非遗”对于当今的我们有什么意义?今起,本报特选部分新入选项目进行报道,为您展现河洛文化的多姿多彩。

从一个“筷”字,能预测出三个人不同的遭遇,分毫不差;生前所做的10首《梅花诗》,预测了身后从1077年至1977年900年间中国历史上的大事,而且异常准确……在百姓的口口相传之中,北宋思想家、易学家邵雍似乎成了一位能预知旦夕祸福的“算命仙儿”。

今年,伊川的邵雍传说入选我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带有神话色彩故事何以入选省级“非遗”?记者进行了探访。

民间文学的成功范例

邵雍是一代易学大家,其传说自然与占卜有着密切的关系。记者翻看邵雍传说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书,其中所附的14则故事均独立成篇,结构严谨,读来趣味十足。

例如,在《三根筷子》中,文雅老汉、贪婪的商人、莽夫三人分别在正午、午后、傍晚请邵雍测字算命。三人所拿的纸卷上均写了一个“筷”字,邵雍仔细观察了三人的装束和言语行动,并查阅了卦谱、推测了天干地支,预言老汉一天之内定有大吉、商人会遭受水淋之灾、莽夫会有关笼之祸。最终邵雍的预言一一应验。

伊川县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于红卫表示,邵雍传说千百年来经过民间传播和文人加工的循环互动,千锤百炼,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传说中邵夫子的儒者气象十分浓厚,说文解字,出口成诗,而这些诗句琅琅上口,易懂易记,雅俗共赏。

至于这些传说的真实性,于红卫笑言:“邵雍是个治学严谨的哲学家,他研究和探讨的是天人合一的自然界的演变规律,怎么会跟江湖算卦沾上边?”

“比如传说中邵雍所作的《梅花易数》《梅花诗》,在其任何著作中找不到,应该是后人附会的。”于红卫说,但是这并不妨碍这些传说故事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方面的特殊价值。邵雍传说中塑造的邵雍形象被神化而没有被巫化,兼具学者风范、仁者心胸、道家气派,同时故事的语言朴素生动,富有豫西山区地方特色,是民间文学的成功范例。

邵雍哲学思想值得深入研究和弘扬

2011年10月,纪念邵雍1000周年诞辰暨邵雍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市举行。中宣部原副部长龚心瀚、人民日报社原社长邵华泽等易学界名人悉数到场,有关邵雍的传说在会议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伊川邵雍易学研究学院院长常铵家告诉记者,在研讨会上,不少专家都认为,邵雍传说虽然有夸大的成分,但那是对邵雍思想的世俗化表达,精彩的故事更有助于吸引更多人来关注和了解邵雍。

常铵家认为,邵雍主要有两方面的贡献:一是继承和发展了先天八卦之学,首度公开了先天图的秘密,以先天六十四卦有规律的排列,为后世二进制、数码科技的发展开了先河;二是运用易理和易数,推究宇宙起源、自然演化和社会历史变迁,用八卦学说开列了宇宙历史年表,并对中国宋代以前四千年历史大事,逐年记述,无一疏漏,尤其是对公元前841年前的夏商周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梳理得十分清晰,至今无人能够超越。

与之相对应的,在邵雍传说中“邵康节闻鹃声而知天下将乱”和《梅花诗》等故事,折射出“安贫乐道,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研究邵雍哲学思想有一定借鉴价值。

邵雍是河洛文化的代表人物,邵雍传说入选省级“非遗”,对于洛阳文化、旅游建设也有重要意义。“洛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又是邵雍长期生活、学习和著书立说的地方。通过深入研究邵雍思想,传承弘扬好河洛文化,必定会不断提升洛阳的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常铵家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作文长城的故事传说

全文共 634 字

+ 加入清单

万年灰与燕京城

人们都说,是秦始皇最早修的万里长城。其实开始的长城并不是他修的。早在秦始皇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有个燕王,他的国土小、兵马少、力量弱,随时都有被邻国吃掉的危险。为了保住国土,燕王就征用了民夫,在他的国土边界山顶上筑起高高的城墙,以防外敌入侵。

因为那时还没有石灰,他筑的城墙,石、砖都是用泥抹的。为了抢时间,早日修好城墙,他下令冬天也不停工。天冷,和泥得用热水,因此,民夫们就把大铁锅抬到工地上,用三块石头支起来,添柴烧开水。天长日久,铁锅被烧了个大窟窿,满锅的水全漏光了;把锅下的火浇灭了。可民夫们也意外地发现,水洒在支锅的石头上,热石头遇到水就炸开了,炸出许多白面面,民夫们瞅着、想着,好生奇怪。有个人把这白面面用水和和,觉得比泥还滋润,还有粘性,就把它抹在石条和砖缝里。

第二天,民夫们发现,用这白面面抹的石条和砖缝,要比用泥抹的结实的多。燕国人得到了启发,从此,就烧石灰,来抹城墙缝。

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为了保住他的皇上宝座,也仿照燕王的办法兴工修起了万里长城。动工时,他下了一道旨令,让原来的燕国人包揽烧石灰的活儿。因此,那时修长城所用的百灰,全是燕国人烧的。长城修到哪儿,就在哪里山坡上烧灰,而且烧的灰质量非常好,被后人称为万年灰,意思是万年不变质。

长城修完后,别的民夫各回各地。因燕国人烧灰有功,秦始皇又拔下金银,建了个城镇,专为燕园人居住,这城镇就是现在的北京。因此,那时北京叫燕京,燕国人烧灰用过石头的山统称为燕山山脉。

[作文长城的故事传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话说“田上秀才比驴多”传说故事

全文共 1907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风陵渡田上村村南有一面坡,由南往北的行人每到坡前,便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坡上的田上村。嘴里念叨起“上了田上坡,秀才比驴多”的典故来。以下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这里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田上村村东有一座魁星楼,这魁星楼活脱脱象一只老虎卧在村旁,警惕地守护着村庄、田野和人群。田上村村西有一条涧,涧里流淌着一股小溪,溪水清亮,透澈见底。这条涧水从古流到今,父辈们常说它是一条青龙。传说这左青龙,右白虎是田上村的风脉哩,人们言语之间也常常流露出一种神圣和自豪。

光绪十四年(1888年)任山阴县令的常袖文回祖籍风陵渡服丧丁忧期间,在这青龙背上的西涧里创办了晋南第一书院,名曰“考磐书院”。开始先设准科一班,由其弟弟袖海主讲,授《大学》、《论语》、《孟子》,书院里的生员们允许参加乡试。由于常袖文治学严谨,不到一年学生多达三百余人,山西、陕西、河南等地秀才们都争相进了“考磐书院”。仲春季节,书院周围桃花红、梨花白,柳丝飘絮,流水潺潺,生员们苦读诗书,谈文论道,切磋文章,进步不凡。第三年为了评试学业,常袖文在村中摆桌设台,让书院的学生人人上台,由先生命题出对,让生员们书写作鉴,百姓们围观评点,这样从初一直到十五,男女老幼到村中观看文人书生习文练字,渐渐成了习惯,一直延袭下来。每年从正月初一到十五,当劳作一年的人们热热闹闹蜂涌似的去羁马城看背花、锣鼓匼河背冰的时候,这个村里的老少爷们却热心于“赛秀才”,正月初一天刚亮,一阵鞭炮声响过后,在最繁闹的十字巷口,摆桌铺纸,出题作对,挥笔泼墨,男女老少争相登台,媳妇闺女指指点点,煞是热闹。至今这“赛秀才”已有百年历史。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清政府****无能,八国联军又打了进来。七月攻陷天津,八月打进了北京城。慈禧太后惊慌失措,慌乱之间带领光绪皇帝和一帮亲贵大臣逃离了京师,一路南下进雁门关,经娘子关,来到太原,所经之途官逃偱,吃喝无着,人心惶惶,一路之上风餐露宿,煞是辛苦。一到山西境内巡抚岭春煊赶来护驾,方才惊魂初定。八月二十四日行至永济县的蒲州城,二十五日西太后一行驻足在首阳山的上坑头村。此时飞马已报到蕉芦里,常袖文知晓后,亲率书院三百生员,到匼河镇迎驾。二十六日中午,羁马城下的匼河镇河坡街及楼门巷,到处都是黄土填道,清水洒街,众百姓在里正和常袖文带领下跪道两旁接太后鸾驾,并献呈鲜苜蓿菜一道。

仲秋时节,天气渐凉,但中午的日头还是红红的,禁卫军护卫着太后和光绪帝的鸾驾行至匼河镇时,人困马乏,停歇下来。这些轿车有二十多辆,都是王公大臣的乘坐,由于长途跋涉,行至永济境内时,除了太后、光绪帝坐轿外,其余轿子都是驴拉。只见光绪皇帝走下轿来行至一乘绿丝绒轿子前,垂首而立。侍卫们呈上生员们烧好的苜蓿汤,太后此时又饥又渴,喝了一口顿觉香甜可口,精神一振,心想:“这是何种菜肴,这样好吃,宫内又不曾吃过。”转头询问军机大臣,大臣们如实奏曰:此菜名曰“苜蓿菜”,乃是考磐书院的生员们所采,因中条山的秀色,黄河水的灵气所孕育,故而好吃。太后一时兴致,唤常袖文驾前回话,询问了风陵渡当地的民情风俗,渡口摆渡船只及书院情况。

午饭后急忙启驾,出了楼门巷,要上裴家坡,过西阳壕。一来这里地形复杂,二来为表当地人们一片敬意,常文袖率三百生员,沿途一里二人,直到渡口,并协助禁卫军勘定渡船,寻找船夫,把兹禧太后送上了渡船。船行止河心,总算长出了一口气,太后知道这下子红毛子洋人再快也寻我不得。面对太华之脉,祖国山河,连日来的心酸痛楚一齐涌上心来,此时一轮夕阳映在河面,黄河浊浪拍打船舷,滚滚东去。慈禧太后站在船仓,顿时感慨不已,她命人送上笔墨,饱沾笔端写出了“黄河北来,太华南依,总水陆之形盛,壮山河之气色。”这一前朝诗人的佳句来。

船靠对岸后,常袖文和生员们一直送驾到潼关东城门。此时陕西巡抚也带队迎侯,书院生员们跪道送太后启程。太后掀帘下轿,双目凝视着护驾有功的三百生员,深为他们履职不懈高品亮节所感动。心想:古魏之地有众多文治之才,皆是国家栋梁,一喜之间,并当即从腰间解下银牌一面,当众馈赠于常袖文,这面银牌边上刻着纹龙戏凤,中央有“钦示”二字,虽至今历时百年,现仍保存在侯马文史馆内。

当时太后传内阁拟旨宣常袖文为皇清例授修职郎,赏赐已毕,西太后扭头上轿之际,瞅了一眼西去关中的大道和轿车瘦驴,随口说了一句:“田上秀才还真比咱皇家的驴还多哩!”便上了轿。

从此,田上的秀才比驴多的佳话便在黄河两岸流传开来,一直到了今天。

注:丁忧 祖制朝廷官员的父母亲如若死去,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关于甘罗的传说故事

全文共 1832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甘罗,战国时代著名大臣甘茂之孙,从小聪明过人,是著名的少年政治家。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甘罗的相关材料,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甘罗:战国末期下蔡(今安徽风台县)人,历史上被称为神童。秦左丞相甘茂之孙,12岁做秦相吕不韦家臣。

战国时期,秦国宰相甘茂,公正廉明,深受百姓的爱戴。可秦王听了奸臣的坏话,故意找茬儿要杀甘茂。满朝文武纷纷跪下求情,恳求赦免老宰相。秦王不好推托,就说:“看在众卿的面子上,饶你不死。不过,死罪虽免,处罚难饶,限你三天以内,送上两个公鸡下的蛋和一盏晚上点起来最亮的灯。如不能照办,罪加一等。”其实,秦王还是想治老宰相的罪,故意出了这样的难题。

老宰相说:“谢万岁不斩之恩。”就起身退出宫廷,长吁短叹地回家了。

眨眼间,三天的期限已经过了两天。老宰相饭不思,茶不饮,愁眉不展,唉声叹气。两天的工夫,头发全愁白了。

他的小外孙甘罗,见老爷唉声叹气,就缠着问为嘛愁成这个样子?甘茂说:“小孩子家,懂得什么,一边玩去吧。”甘罗说:“您不是常说‘有志不在年高’吗?老爷,您就说说嘛,俺准给您出个主意。”老宰相经不住甘罗的纠缠,就把秦王出的难题,从头至尾讲了一遍。末了,他又说:“你小小年纪,能办得了这样的事?”

甘罗想了一会儿,就说:“老爷,这有什么难处,赶明儿,我替你上朝回复秦王。”老宰相说:“胡扯!你想去送死吗?”甘罗不急不躁,附在老爷耳朵上叽咕了一阵子。老宰相说:“好孩子,事已如此,那就这样试试看吧。”www.gs5000.cn

第二天,甘罗代替老爷上朝,到了金銮宝殿,秦王问:“你是何人?”

甘罗答道:“甘茂的外孙甘罗叩见万岁。”

秦王问:“你老爷为何不来?”

甘罗答道:“在家里生孩子。”

“一派胡言!男人怎么能生孩子?”秦王生气了。

甘罗接过话,说:“男人不能生孩子,那么公鸡怎么能下蛋呢?”

秦王被甘罗说了个愣,一时无言以对。停了一霎,秦王又说:“那盏最亮的灯拿来了吗?”

甘罗说:“这灯要在晚上才好送过来。”

秦王叫甘罗暂时回去,到晚上带灯来见。到了晚上,甘罗空着手到王宫来了。秦王问:“最亮的灯在哪里?”

甘罗指指天上的一轮明月说:“万岁,这就是俺给您送来的最亮的灯。”

秦王生气地说:“那是月亮,怎么说它是灯?欺骗寡人,该当何罪!”

“回万岁,这是天灯,它照耀整个大地,六合之内无处不明。大王威镇四海,德配天地,只有这盏灯,才能使秦国国土到处是明亮的。万岁要最亮的灯,我看没有比它再亮的了。”

甘罗的这番回答,把秦王说笑了,就不经意地说:“这孩子真够个相国的材料。”

“谢万岁封赏。”甘罗赶忙跪下磕头。

秦王后悔自己不该说这样的话。君王口中无戏言,只得任甘罗为相。但是,小小年纪,怎么能掌管国家大事?便派在宰相吕不韦手下,做了辅臣,很少上朝议事。

有一天,秦王又提出了个问题:什么高?什么低?什么东?什么西?要满朝文武对答。回答得好,加官晋爵;回答得不好,就撤职查办,贬为庶民。有个说甘茂坏话的奸臣,升官心切,就找到甘罗,问他该怎么回答。甘罗想:想铲除这个国贼,正愁找不到机会哩,这回他自己找上门来了。于是就对那个奸臣说:“老大人,这很好答,‘茄子高,萝卜低,冬瓜东,西瓜西’嘛。”这个奸贼就是逢迎拍马爬上去的,他一肚子青苔屎,狗屁不通。他认为甘罗说得对,就记在心里。

第二天,群臣来到金銮宝殿,那个奸臣抢先把甘罗说的那套话向秦王说了,秦王一听,就生了气,说:“你身为国家大臣,却说了几句小孩语,真是地地道道的庸才!要你何用?”秦王要撤他的职,贬为庶民。这么一来,那个奸臣没招了,忙说:“万岁,这是辅相甘罗说的。”秦王就把甘罗传上金銮宝殿,问:“茄子、萝卜、冬瓜、西瓜,这些话出自你口?”

甘罗说:“万岁,这是什么话?臣从来没说过这样的话。”

秦王说:“你能回答我提出的那个问题吗?”

甘罗随口答道:“君王高,臣子低,文官东,武官西。”

秦王听了点头称赞,满朝文武也都暗暗佩服。甘罗又说:“万岁,这位老大人的回答,是恣意侮辱圣明,谩骂满朝文武,还要嫁祸于人,其罪当斩!”

“再说得明白些。”秦王命令道。

“他把大王比作茄子,把文武百官比作人们常说的‘憨瓜’,还要加害为臣,难道不该斩首示众吗?请万岁裁夺。”甘罗添油加醋,众文武也趁热打铁,把这个奸臣所作所为全都抖搂出来。秦王听了勃然大怒,就下令把这个奸臣斩了。

【历史评价】

司马迁:“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後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彊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司马贞:“甘罗妙岁,卒起张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七夕的传说故事

全文共 202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牛郎织女相会的七月七日,无数成群的喜鹊飞来为他们搭桥。鹊桥之上,牛郎织女团聚了!织女和牛郎深情相对,搂抱着他们的儿女,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传说天上有个织女星,还有一个牵牛星。织女和牵牛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是,天条律令是不允许男欢女爱、私自相恋的。织女是王母的孙女,王母便将牵牛贬下凡尘了,令织女不停地织云锦以作惩罚。

织女的工作,便是用了一种神奇的丝在织布机上织出层层叠叠的美丽的云彩,随着时间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幻它们的颜色,这是“天衣”。自从牵牛被贬之后,织女常常以泪洗面,愁眉不展地思念牵牛。她坐在织机旁不停地织着美丽的云锦以期博得王母大发慈心,让牵牛早日返回天界。

一天,几个仙女向王母恳求想去人间碧莲池一游,王母今日心情正好,便答应了她们。她们见织女终日苦闷,便一起向王母求情让织女共同前往,王母也心疼受惩后的孙女,便令她们速去速归。

话说牵牛被贬之后,落生在一个农民家中,取名叫牛郎。后来父母下世,他便跟着哥嫂度日。哥嫂待牛郎非常刻薄,要与他分家,只给了他一条老牛和一辆破车,其他的都被哥哥嫂嫂独占了,然后,便和牛郎分家了。

从此,牛郎和老牛相依为命,他们在荒地上披荆斩棘,耕田种地,盖造房屋。一两年后,他们营造成一个小小的家,勉强可以糊口度日。可是,除了那条不会说话的老牛而外,冷清清的家只有牛郎一个人,日子过得相当寂寞。牛郎并不知道,那条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

这一天,老牛突然开口说话了,它对牛郎说:“牛郎,今天你去碧莲池一趟,那儿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红色的仙衣藏起来,穿红仙衣的仙女就会成为你的妻子。”牛郎见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兴,便问道:“牛大哥,你真会说话吗?你说的是真的吗?”老牛点了点头,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莲池旁的芦苇里,等候仙女们的来临。

不一会儿,仙女们果然翩翩飘至,脱下轻罗衣裳,纵身跃入清流。牛郎便从芦苇里跑出来,拿走了红色的仙衣。仙女们见有人来了,忙乱纷纷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飞鸟般地飞走了,只剩下没有衣服无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织女。织女见自己的仙衣被一个小伙子抢走,又羞又急,却又无可奈何。这时,牛郎走上前来,对她说,要她答应做他妻子,他才能还给她的衣裳。织女定睛一看,才知道牛郎便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牵牛,便含羞答应了他。这样,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们结婚以后,男耕女织,相亲相爱,日子过得非常美满幸福。不久,他们生下了一儿一女,十分可爱。牛郎织女满以为能够终身相守,白头到老。

可是,王母知道这件事后,勃然大怒,马上派遣天神仙女捉织女回天庭问罪。

这一天,织女正在做饭,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赶回,眼睛红肿着告诉织女:“牛大哥死了,他临死前说,要我在他死后,将他的牛皮剥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飞上天去。”织女一听,心中纳闷,她明白,老牛就是天上的金牛星,只因替被贬下凡的牵牛说了几句公道话,也贬下天庭。它怎么会突然死去呢?织女便让牛郎剥下牛皮,好好埋葬了老牛。

正在这时,天空狂风大作,天兵天将从天而降,不容分说,押解着织女便飞上了天空。

正飞着、飞着,织女听到了牛郎的声音:“织女,等等我!”织女回头一看,只见牛郎用一对箩筐,挑着两个儿女,披着牛皮赶来了。慢慢地,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织女可以看清儿女们可爱的模样子,孩子们了都张开双臂,大声呼叫着“妈妈”,眼看,牛郎和织女就要相逢了。可就在这时,王母驾着祥云赶来了,她拔下她头上的金簪,往他们中间一划,霎时间,一条天河波涛滚滚地横在了织女和牛郎之间,无法横越了。

织女望着天河对岸的牛郎和儿女们,直哭得声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来。他们的哭声,孩子们一声声“妈妈”的喊声,是那样揪心裂胆,催人泪下,连在旁观望的仙女、天神们都觉得心酸难过,于心不忍。王母见此情此景,也稍稍为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所感动,便同意让牛郎和孩子们留在天上,每年七月七日,让他们相会一次。

从此,牛郎和他的儿女就住在了天上,隔着一条天河,和织女遥遥相望。在秋夜天空的繁星当中,我们至今还可以看见银河两边有两颗较大的星星,晶莹地闪烁着,那便是织女星和牵牛星。和牵牛星在一起的还有两颗小星星,那便是牛郎织女的一儿一女。

牛郎织女相会的七月七日,无数成群的喜鹊飞来为他们搭桥。鹊桥之上,牛郎织女团聚了!织女和牛郎深情相对,搂抱着他们的儿女,有无数的话儿要说,有无尽的情意要倾诉啊!

传说,每年的七月七日,若是人们在葡萄架下葡萄藤中静静地听,可以隐隐听到仙乐奏鸣,织女和牛郎在深情地交谈。直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他们日日在盼望着第二年七月七日的重逢。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