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朗读者第二季20180616观后感(实用20篇)

浏览

6572

作文

181

2024中央台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752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定位为文化情感类节目,通过节目中嘉宾的朗读,让观众感受文学之美、声音之美和情感之美。

蒋雯丽分享与艾滋病患者“亲密”故事

从2002年开始,蒋雯丽已经做了十五年的预防艾滋病宣传员了,她说当初只是有这样一个愿望,想做一些好事、善事,结果一做就是这么多年。蒋雯丽与先生顾长卫合作的电影《最爱》就是以艾滋病感染者为背景,而片中就是找了这群感染者来拍摄。在《朗读者》访谈中,蒋雯丽谈起了电影拍摄时的幕后故事:她要求剧组工作人员和艾滋病感染者们同吃同住。值得一提的是,今晚在《朗读者》的现场将会出现神秘嘉宾,让蒋雯丽感动不已。

“同桌妈妈”16年陪读 儿子以朗读感恩母亲

除了蒋雯丽分享与艾滋病患者“亲密”故事外,另一位感动无数国人的“同桌妈妈”陶艳波也将和儿子杨乃斌一起走上《朗读者》的舞台。因为16年坚持陪伴患有听力障碍的儿子杨乃斌读书,“同桌妈妈”陶艳波曾获评“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从无法说出一个词汇,到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杨乃斌16年的学习生涯,全部都有母亲陪伴,这中间历尽艰辛,旁人无法想象。不过,陶艳波从未有过怨言,她说,“教育乃斌是我一辈子的职责。这是一个母亲会做的,为了孩子,一切都值得。只是坚持走的路比别人长一点。”

为了报答母亲的付出,在《朗读者》的舞台上,杨乃斌将朗读冰心的散文《不为什么》,“献给我的母亲,如果不是她16年的陪伴,可能也就没有我的今天,当所有人都想要放弃的时候,只有她还一直坚持,一直鼓励我。”他还分享说,之所以来到这个舞台,是因为这么多年,他都想跟妈妈说一声谢谢,但是一直没有好的表达方式。杨乃斌还推荐听障孩子以朗读作为康复训练,“对于一些听障孩子来说,这样的朗读相当于一次康复训练,是有实质帮助的,我小时候也每天都朗读训练。朗读对于听障孩子来说是有特殊的意义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朗读者优秀观后感

全文共 663 字

+ 加入清单

首期节目的主题是“遇见”,董卿是这样阐释这个选题的:“世间的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就有了生命。”

什么是生活中的遇见呢?

遇见某个人,你的命运会因他改变。

年少时期的濮存晰是一位残疾少年,从小在同学们不理解和排挤的眼光中长大。后来,他遇到了一位医生,不仅获得了站立的权利,命运也从此发生了转变。

时过境迁,濮存昕仍然铭记着医生的恩情:“我的一生中获得了很多人的帮助,但是这位医生永远是第一个真正帮助我改变命运的人。”

谁是第一个改变你命运的人呢?是年少时循循善诱的老师,还是危险时仗义出手的陌生人?

遇见父母或子女,则是一种命中注定的缘分。

联想总裁柳传志在报考飞行员失败后非常难过,他的父亲曾这样鼓励他:“只要你是一个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么,都是我的好孩子。”

光阴荏苒,柳传志在儿子的婚礼上再次讲出了这句话,这是真正的血脉传承,也是一位父亲对儿子最大的期许。

那妈妈对女儿呢?首位华人世界小姐张梓琳在2017年遇见了自己的女儿,初为人母的她坦言抱着孩子的时候“总觉得内心软软的”。也许女人都是这样,一旦当了母亲,内心最柔软和最坚强的部分便都给了子女,从此有了牵挂,也有了盔甲。

她们对子女的爱,正如张梓琳朗诵的《愿你慢慢长大》一文中所写的,“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如今,你正在被父母怎样目送着?而未来,又会目送着谁呢?

遇见对的人,就是真爱。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朗读者家为主题的观后感

全文共 484 字

+ 加入清单

新一期的《朗读者》中董卿就邀请来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院士——潘际銮。

他是中国焊接科学的奠基者、学术权威,清华大学焊接专业的创始人。他参与解决了我国众多重大工程问题,我国第一条高铁、第一座自行建设的秦山核电站,都有他的功劳。他开创了高铁钢轨的焊接技术,为中国高铁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他担任了秦山核电站的唯一焊接顾问,为中国核电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如今,潘老研究成果价值早已超过千亿,可他却依然朴实得像个还在奋斗的青年人。90高龄的他,每天还骑着自行车到研究室上班。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在潘老与同侪们的共同奋斗下,当初那个任人欺凌的国家已经雄起于世界的东方,让整个世界为之瞩目。

当年那个立志要救国报国的少年,已经实现了他的诺言,却仍然精益求精,终身奋斗。

他们是民族的英雄,是时代的丰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我们终于告别了吭哧吭哧的绿皮车,乘坐着平稳舒适的高铁一日万里;我们终于不再担心临时停电,能坐在凉爽的空调房里惬意地工作生活;当我们由衷地感叹:“中国,牛!”,为祖国自豪的时候……

别忘了我们的英雄!

谢谢您!潘际銮先生!谢谢你们,中国的科学家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朗读者12期青春观后感

全文共 405 字

+ 加入清单

青春是什么?董卿说青春是一首诗,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往往并没有读懂它,而当我们能够读懂它的时候,它却早已远去。青春是那么美好,在这段不可复制的旅途当中,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记忆,它是最闪亮的日子。

青青是什么?我个人觉得,青春是梦想,青春是冲动,青春是健壮的体魄,青春是旺盛的精力,青春是敢想敢干,青春是敢作敢为……

青春是短暂的,也许一眨眼一挥手,就过去了,就消失了,就成为我们的记忆的一部分了。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青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在那激情澎湃的青春岁月中,却有无数的美丽瞬间感动着自己,感动着他人。

看《朗读者》第十二期,在这场以“青春”为主题的朗读中,歌手老狼、导演冯小刚、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还有余秀华、丁一舟和赖敏等,有名的无名的,我们认识不认识的,熟悉的不熟悉的,他们用自己平凡的人生故事讲述着自己不平凡的青春岁月,从他们的故事中,我感受到了他们最美的那一瞬间,感受到了最让人感动的那一瞬间。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朗读者第11期观后感

全文共 1223 字

+ 加入清单

央视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第十一期于上周六播出,该期主题为“那一天”。当天,作为朗读嘉宾之一的江疏影一袭简约黑白装优雅亮相。不仅现场声情并茂地诵读了美国著名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飘》,还与观众分享独属于自己“那一天”的背后故事,最后更认真走心坦言:“最美的青春要留给梦想”。

江疏影:想走属于我江疏影自己的路

2004年江疏影以专业课第一的成绩考进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本科班。毕业后,她并没有像同学陈赫、郑恺那样立刻投入演艺事业。而是偏偏反其道行之,选择出国留学深造。节目中她坦言,当时做这个决定,身边出现了很多反对的声音。但她坚定:“我想走属于我自己江疏影的路,这条路没有什么错误和正确,因为那是我的选择”。

留学的现实情况与江疏影想象的相差甚远。由于语言障碍,她从零开始学习英文,大多数人用一年时间便获得的MA,她却用了足足两年半的时间,期间付出的努力更是不胜枚举。由于选择的是经济学科,所以需要同时学好英文、经济以及数学,这三门她基本都是从头开始。江疏影淡淡地讲述那段往事:“当时有一本1000多页的经济学科书,对于我来说简直是天书,但又不想放弃,只能通过一个个查字典的方式在每个单词上面备注中文意思,最后把这本书成功‘拿下’,这本书至今都还保留着。”

除了学业上的困难,独自一人漂泊在外,身边没有熟悉的朋友,没有亲人陪伴的江疏影更被孤独感、无助感包围。一种情感的脆弱亦发明显,如果网络连接出问题,她就会控制不住地大哭起来。但庆幸的是,她都坚持了过来。随后她表示:“那段经历造就了现在的我,造就了我是有价值的,我和其他人不一样”。

也正是如此,江疏影在《花少3》的异国冒险旅途中,作为团队的“姐姐”担当,不仅承担起照顾队友的角色,更成为沟通协商的关键人物。遇事临危不乱,能够有序的逐一解决。在感情方面,也可以较好地协调队友间问题,成为了团队中的“定心丸”。

江疏影:最美的青春留给梦想动静皆可两相宜

在被问及为何会选择《飘》作为分享读物时,江疏影认真表示:“自己与小说主人公斯嘉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同样的倔强、不服输、勇于挑战、果敢”。同时她也表示:“想把这段朗读献给那些徘徊在梦想跟现实的那些人,想告诉他们,应该把最好的、最美的青春留给梦想。”正式朗读前,江疏影更说道:“谨以此篇献给那些并不想索然无味过一生的自己和你们”。

朗读过程中,江疏影展现出科班出身的专业水准,全情投入,时而开心微笑,时而悲伤愁眉,抑郁沉稳的语调,将对小说逐字逐句透彻的理解展露无疑。读到动情处,手掌更不由自主的贴在心脏一侧,仿佛她就是主人公,感受着她的心跳,带领观众一同进入《飘》的世界。

相比于《朗读者》舞台上静若处子的江疏影,冒险真人秀《花少3》以及《快本》中的她则动若脱兔,展现出幽默活泼的一面。无论是舞台上沉稳内敛的江疏影,又或是真人秀中坚强独立的江疏影,虽然看似动静皆宜甚至有些“分裂”,却在每一次出现的时候都带来惊喜,让人不禁期待去发现她更多的不同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年朗读者王蒙观后感

全文共 389 字

+ 加入清单

本期节目以“告别”为主题,邀请到嘉宾程何、姚晨、曹文轩、李立群、张国强、王蒙,他们将与董卿分享关于“告别”的故事,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收看本期《朗读者》。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由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央视创造传媒有限公司承担制作,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与综艺频道黄金时间联合播出。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节目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

王蒙朗读自己所著小说《明年我将衰老》选段献给妻子和三个孩子。告别虽然有酸楚,但也在丰富着生活。王蒙将青春挥洒在新疆,告别新疆后他一直在想念那片土地。年岁已大,但心却不老,在王蒙的朗读中、文字中,是他对生活的理解,是人生不悔的信念。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朗读者第五期第一次观后感

全文共 1888 字

+ 加入清单

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各方好评不断。在2月18日第一期节目播出后,该节目在豆瓣上的评分就已经高达9.0分,在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榜上连续两小时排名第一,张梓琳、许渊冲等嘉宾的名字纷纷登上微博热搜,许渊冲先生多部作品也登上当当图书板块热搜榜……《朗读者》收获了观众“零差评”的好口碑,被追捧为“综艺节目的一股清流”。

将值得尊重的生命与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

《朗读者》采用“明星结合素人”的嘉宾阵容,既有著名作家麦家、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等人们熟悉的名人,也有来自四川金堂县的周小林、殷洁夫妻俩这样的普通百姓。节目将他们的人生故事与文学佳作相结合,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

“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cctv《朗读者》第五期第一次观后感cctv《朗读者》第五期第一次观后感。”这是节目制片人、主持人董卿在《朗读者》中的开场白。

“做《朗读者》,一方面是因为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应该承担起文化传播的职责和使命;另一方面是我个人的兴趣,我对文学很感兴趣,同时对人也很感兴趣。”董卿认为,“从《朗读者》中像是寻找到了其高吻合度,因为这档节目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结合在一起,让时代背景和个人兴趣同步共鸣。”

总导演之一田梅认为,真诚是《朗读者》最大的特点。事实证明,“非市场化手段”一样能够赢得收视率与口碑双丰收。当下,艺人参加真人秀综艺的片酬水涨船高是公认的事实,但田梅认为,《朗读者》在邀请嘉宾时更多是靠真诚与情怀而非其他,“很多人是花钱请不来的,比如马云先生,他很愿意参加我们的节目”。

“节目为观众打开了斑斓的情感世界,情感是人类共通的,它让我们团结在一起。”对于这样一个清新脱俗又平易近人的节目的走红,另一位总导演刘欣并不感到意外,他认为随着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升级,文化类综艺确实迎来了“突围”的时机,“直击观众内心最深处的那份感动,才能引发最大程度的共鸣,做到这点很难,但是却很重要。”

从文学出发,走向情感和生命体验

饱含书卷气,是这档综艺的另一显著特征。朱自清在《文学的美》一文中写到:“文字的艺术,材料便是‘人生’。”当一对来自四川的普通夫妇念起《朱生豪情书》中的语句,“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也一定很可爱”,我们很难不被感动;翻译家许渊冲已96岁高龄,却仍坚持每天工作至凌晨三四点,说到动情处,他感慨“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记住了多少日子”,我们心中也很难不起敬意。

“理学家朱熹说,凡读书需字字读得响亮。朗读是一种学习方法,但更多时候,朗读也是传播思想、传递情感、传承精神的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成风化人,也正是我们做这个节目的初心。”董卿表示cctv《朗读者》第五期第一次观后感中小学辅导

文汇报首席记者王彦谈道:“汉语之雅驯,文化之宽广,情感之丰厚,全都在节目不疾不徐的节奏中渐次打开。”

为了让《朗读者》能拥有期望中的独特气质,董卿邀请了北京奥运会闭幕式导演陈维亚、作家刘震云、导演陆川等人,一起加入策划,还邀请了著名作家铁凝、王蒙、余秋雨、冯骥才担任文学顾问。在朗读者的选择上,不管公众人物或普通人,唯一的标准是必须具有阅历和感染力,这样才能很好地勾勒出文字所描绘的情感。而至于读什么,节目策划之一的刘震云认为:每个人都有朗读的原动力,他们读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要读这段文字,这段文字会与我们产生怎样的共情。说到底,《朗读者》想做的是从文学出发,走向情感和生命体验,将每个人连接到一起。

文化类节目未必“冷”

“我参加《朗读者》,是因为看了第一期以后,闻到了它的气息,这是一个在泛娱乐时代下的反时尚节目。如今我们正缺少这样的节目。”节目嘉宾麦家说,“《朗读者》让你可以感觉到它在向经典致敬,那种庄重性正是时下所需要的东西。”

目前,每个省会城市的电视台都有一两档自称为“金牌节目”的综艺节目,各地方台也或多或少“跟风入市”,砸钱做综艺、搞真人秀,但真正值得一看的节目却寥寥无几。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发文点评:“如今越来越多没营养的综艺节目占据了市场的主体,而《朗读者》却别具一格,‘慢下来’用朗读做电视,这才是真正稀缺而有价值的电视文化。《朗读者》证明文化类节目未必‘冷’。”

“其实文化类节目该怎么突围,我觉得首先还是我们期待着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有所改善。”董卿说。《朗读者》节目组除了把这份对精神文化的尊重移植到节目中来,还在节目之外扛起了更多责任。节目组在北京、广州、杭州等城市设置的流动朗读亭引起很大反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朗读者第七期主题观后感

全文共 369 字

+ 加入清单

似乎一夜之间,人们都从撕名牌的狂热爱好者变成了诗词歌赋和历史正剧的拥趸。无论综艺节目,还是电视剧,突然发生了一次风格上的逆转。《朗读者》《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刷爆朋友圈,《大明王朝1566》十年后复播被重新发现,惊为神作,《大秦帝国》引起的诸多热议与争议,这一切似乎都在证明着某种“正剧”的复兴。

看似巧合的背后其实有着深切的原因。政策的推动、大众接受美学的嬗变、文化心理的基础,都在这个时刻与那些节目的风格互相印证。这是娱乐至死的拐点,还是多元化选择的开端,或者只是附庸风雅的昙花一现?答案只能留给时间。

《朗读者》舞台上的董卿和春晚舞台上的董卿不太一样。她不再身穿华服,也不再把发髻高高竖起,她穿着一身浅粉色套装,搭配白色的丝质围巾。她所讲的那些话也不再是导演给她的主持人文稿,她开始讲她心里的话。这一次,她的身份是主持人兼制作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朗读者第八期观后感勇气

全文共 1387 字

+ 加入清单

除了《中国诗词大会》,最近又有个电视节目火了,就是央视的《朗读者》。

主持人,都是董卿。

这两个节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蕴藏于节目中的人文精神。《中国诗词大会》选手比较的是中国古代诗歌的记忆,已经播出过很多期,观众比较熟悉了。《朗读者》却是一个全新的节目,正像主持人董卿解释的那样:“朗声者我认为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就是传播文字,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朗读者。”

如果我们留心的话,我们不妨简单梳理下这几年中国综艺节目的脉络。最开始火的是什么呢?是以湖南卫视《玫瑰之约》为代表的相亲节目;后来是《快乐大本营》,再后来就是《爸爸去哪了》、《奔跑吧兄弟》以及《我是歌手》这类节目;然后才是《中国诗词大会》以及现在的《朗读者》。发现什么了吗?如果说中间有规律的话,那就是《玫瑰之约》这类的相亲类节目,其实是打破了中国人的“害羞之心”,《快乐大本营》是让人尽情地释放和恶俗搞笑,释放人的“本心”,怎么闹腾怎么来;到了《爸爸去哪了》、《我是歌手》这类节目,就已经开始强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家庭的感情、兄弟的感情都成了抓人眼球的东西,相比以前,节目开始变得内敛;《中国诗词大会》表面上强调的是记忆力,但根本上比较的还是嘉宾选手中国人文的修养;到了最新的《朗读者》这里,董卿花一年时间打磨的这档节目,王牌核心就是知识、人文,而这些知识和人文区别于《中国诗词大会》根本不同的地方,就是她更强调出席嘉宾的人文底蕴份量。

说到这里,我们是不是都明白了点什么?包括从我们的国家上层建筑层面上,我们这几年一直在提倡家风、在提倡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里找到我们国家的“存在感”,那么具体到社会上,汉服在被很多人开始注意和接收,茶文化、香文化以及许许多多中国传统的东西,开始渗入平常人的生活。手工的东西、绿色生态的东西,“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健康生活方式,成了中国人流行追求的东西和存在状态。这种种的迹象表明,当我们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迷茫,当我们的生活被各种选择所迷惑,我们终于开始回归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开始回归我们中华民族最优秀的那部分文化和生活积淀。而这部分积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被国人所重视,甚至是鄙夷。这种重视和回归,表面上是喝茶、闻香这类东西,但更深层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东方化,即便是家风、养生这些东西,也是这种东方化在思想上的进一步延伸和表现。

《朗读者》的走红,也是这种更深刻社会和人文变化,在综艺节目上的体现。这是一个大的土壤环境,即便这次不是《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我们也相信会有同类的人文节目走红,而且在这两档节目的带动下,相同的节目也会很快出现。

我们曾经一度感慨中国人文精神的失落,很多人也试图通过不同的渠道挽回中国的人文精神,但多是“曲高和寡”,并不能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响应。这是当时大的社会环境,还并不能让中国人文精神得到很好的灌溉,即便是有个别人种一棵小苗,也会因为营养和水份不足,而很快枯死,即便是成活下来,也是细弱不堪。但是现在却正好是中国人文精神得以复活和快速成长的好时候,这种中国人文的东西,已经不是个别人的个别行为艺术一样的表达,而是一种被大众所普遍认可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

注重人文,注重传统文化,特别是开始注重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东西,在中国人文整体复苏的土壤之下,才有《朗读者》的一夜爆红和茁壮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朗读者第八期观后感勇气

全文共 432 字

+ 加入清单

董卿形容,当初筹建《朗读者》之难是“一个念头在脑中,两页策划在手上,三个散兵起步,四处磕头化缘”,为此她和同事调侃“现在明白了吧,做制作人要学会低下你那已经习惯了高昂起来的头。”

除了钱,真正困难的还是“怎么样让文化节目引发大多数人的参与和共鸣。”为此,董卿和模式研发者以及国内的众多学者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去研究“《朗读者》谁来读?读什么?怎么读?”最后大家形成的共识是,朗读者的情感、所要朗读的文本的写作者的思想、听节目看节目的观众情感,这三种元素要和谐凝结,一定要凝结起来。

所以,观众看到:麦家很纠结地讲述完他和他父亲、他和他儿子这两代父子之间挣扎的故事之后,再来读他写给儿子的一封信;许渊冲老先生,他讲一个人一辈子重要的不是活过了多少日子,而是记住了多少日子,之后再来读林徽因;得了罕见疾病的“企鹅人”夫妇,依然乐观、依然相爱、依然行走在路上,这样一对年轻人讲完他们的故事之后,再来读同样一直在路上的三毛……这个时候,文字的魅力就产生了叠加效应,充满了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朗读者第八期观后感600字

全文共 485 字

+ 加入清单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比赛的激烈程度能与抢救室里的生死一线相提并论,也没有哪一种竞赛的紧张程度能与抢救室里的争分夺秒相提并论,因为在这里与我们较量的是死亡,谁先触碰到疾病的真相,谁就能赢的生命的希望。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述的正是我们急诊科抢救室里的故事。

只有在急诊抢救室里,你才会真正的感受到什么叫做:“生命转瞬即逝、生死就在一念之间”。每一个抢救患者对于急诊科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挑战,每一次抢救对于急诊科的人来说都是一次与时间的赛跑。

呼啸的救护车声由远及近,匆忙的脚步声混杂着担架车轮的滚动声还有家属焦急的催促声,像这样的场景每天每天都在急诊科上演,无论白天还是黑夜。一眼望不到头的挂号队伍,永远无法停下来的护士,数小时都没有休息的医生。有的人来了,笑着从这里走出去,而有的人来了,生命便止于此。伤痛、无奈、悲愤、委屈、无助、绝望。这注定,是一个永远都无法让人安静的地方。

汗水一滴一滴的流下,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负责胸外按压的这几名护士早已衣衫湿透,有的人的眼镜更是顺着汗珠从鼻梁滑到了鼻尖。但是,她却都不敢用手去扶一下,生怕这扶眼镜的一瞬间就会左右患者的生,患者的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朗读者第九期的观后感

全文共 499 字

+ 加入清单

邹市明、冉莹颖一家朗读意外频频 却被赞"有爱"

毕飞宇的分享引发了对于家人的爱的思考,邹市明、冉莹颖一家人的朗读则像是一种可以借鉴的表达爱的模板。节目中,邹市明、冉莹颖带着两个孩子邹明轩、邹明皓一同朗读了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画面令人羡慕。

然而在号称真实现场的"幕后花絮"中,由于两个小朋友正值活泼好动的年纪,在朗读的过程中,时常不听指挥,淘气捣乱,令"拳王"都颇感无奈。不过对于这种失控的场面,董卿却表示:"这是我看到的最困难的一次录制,但也是最生动、最真实的一次录制。"网友们也纷纷点赞直言:"有爱的一家人,最后简直要乐翻,看了心情会变好。"尤其是这次他们朗读的就是关于家人之间表达爱的故事,在一家人的互动中,书中的故事仿佛变成了现实,有网友在看过节目后留言:"这本绘本内容真的太棒了!爱,就要勇敢的表达出来!推荐给亲子阅读的父母们。"

关于家,每个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都有自己的故事。但关于家人之间的爱,不同人的人却有许多相似的感受。在《朗读者》中,观众们就在毕飞宇、邹市明、冉莹颖一家和其他嘉宾的朗读、分享中学会了如何从新的角度思考和表达这份爱,或许能让今后的生活有所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朗读者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897 字

+ 加入清单

这部电影向观众展示了一段凄美的爱情,友情与人性尊严的故事,观后让人唏嘘不已。

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病的少年麦克与中年妇女汉娜相遇,在她的帮助下,少年回家并得到治疗,之后两人相爱。汉娜不识字,于是让少年给她读书,在读书的日子里两人产生了感情,这段忘年之恋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欲求,而是一种灵魂的依靠。但汉娜却一直没有向少年说出自己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她是个文盲。于是她不辞而别。

然而在一次麦克去观摩审判纳粹战犯时,无意中发现被告正是汉娜,她为了保守自己是文盲的秘密而放弃减刑,直到出狱前为了自己的尊严自杀。而所谓的尊严便是不让别人知道自己是个文盲。

此片中讲述了关于爱,尊严与秘密的故事。正是书让两人走在一起,彼此产生爱情;也是因为汉娜的文盲使其不让他人知道自己的秘密,同时她也会因为这个原因向麦克莫明其妙的发脾气,之后又让麦克为自己读书;她本可以以自己是个文盲将其在二战中的罪责推脱,但也因为自己文盲的身份与尊严,将这个责任承担。“保密是西方文学的重要部分,你可以说角色的所有想法在小说中都被人们所持的特定信息所否定,这是有很多原因的,也许是因为固执,也许是因为高尚,他们决定不去揭露。”这是在影片进行到20分钟时,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讲解的内容,这一内容也成为了解构影片后半段的关键。()少年只能默默的在台上流泪,他没有向法官说出汉娜的秘密,因为他爱汉娜并为汉娜保守秘密。

此片前半部给人以轻松愉悦的氛围,但中部的厅审与后部麦克探监与两人信件不断地情节,将这份忘这恋的感情推向了一个高潮,汉娜也在不断的在学习文化,并以简短的文字向麦克问候:你好吗?小子。而这几个字却让汉娜费尽周折。

麦克对韩娜的爱一种无形而深刻的,他知道汉娜的尊严,知道她的骄傲,更知道她的无知,可他宁愿给他所爱的人最好的爱——替她隐瞒这样一个事实,他的爱是伟大的。

当然在片中汉娜与麦克的爱是在一种忘情的基础上的,他们忘记伦理,但是他们的爱却在无形中记麦克多年后离异,只因这一段忘情之恋,使其在心中永远无法忘记汉娜在其心中与感情中的地位。

汉娜是个罪犯,但也是个受害者。她无微不至的执行命令,但这样的小错却在铸成一个大错,最终成为一个战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朗读者皱市明一家观后感

全文共 292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家,我们有着太多复杂的情感,也有太多值得分享的故事。今天晚上,《朗读者》以“家”为主题词,邀请到中国拳王邹市明一家四口与大家一起分享和“家”有关的故事。

邹市明夫妻带着两个可爱的儿子一上台,主持人董卿形容这一家是“刚柔并济”。相比邹明轩的活泼,弟弟邹明皓则文静不少。

原本父母朗读,孩子配合表演的设计在小朋友们不断“抢戏”的过程中逐渐变成了一个游戏。连董卿都不得不承认:“这是我们节目录制到目前为止,我觉得最失控的一次。”不过紧接着“失控”,董卿又补充了一句“但是也是让我们觉得最快乐的一次”。

但不管怎样,丝毫不会影响到拳王邹市明的家庭幸福指数。《朗读者》只是他们一家的秀恩爱大舞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胡忠英

全文共 238 字

+ 加入清单

他是杭帮菜的掌门人,中国十佳烹饪大师之一,四十余年的从业生涯让他的菜系无可挑剔,成为独领风骚的国家级烹饪技师。《朗读者》第十期,真正的味道大师,胡忠英

提起味道,我们率先会想到的一定是舌尖上的满足。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的地域给了中国饮食丰富多样、变化多端的味道。

本期嘉宾胡忠英,就是一位从业50年的名厨,也是杭帮菜的掌门人。在去年杭州G20峰会上,他担任餐饮文化组的组长,为全球几十位政要人物奉献了独具特色的宴席,展示中国味道的独特魅力。他将味道融入故事,用中国文化惊艳世界舌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年朗读者节目观后感

全文共 1022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荧屏涌出一股清流,节目的本质都是一致的,参与者朗读或者背诵经典文本,以此唤醒受众心中对于往昔时光的美好记忆,以及回望曾经熟悉而今模糊的审美方式。这些节目是《见字如面》、《中华诗词大会》以及新近被关注的《朗读者》。

“朗读者”三个字,也是见字如面,是一个很清爽的词,似乎能看到一个有生活阅历的人出现在面前,于喧嚣中放缓节奏,将那些字节从心灵深处放出,冲出唇齿,闯入听者的耳膜,最终走进对方心里,于是完成以心对心的沟通方式。

因为工作关系,看了这些节目,脑海里很自然地联想到了电影,想起几部华语影片里的朗读片段。比如许鞍华十五年前拍摄的 《男人四十》,粤语版里,梅艳芳曾用广东话背诵了一段苏轼的 《前赤壁赋》,以此怀念男主角当年意气风发的文艺青年情状。东坡先生的赤壁系列,本身就有大开大阖的豪迈气质,又透露些许壮士悲歌,导演用这段古文自然寓意张学友扮演的中年教师在不惑之年不得志的尴尬,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年危机,而感情的出逃似乎是比较容易实施的冒险。另一方面,这种朗诵也可见导演本人不让须眉的内心沟壑,她的电影出现豪放的古文就是她的趣味,被朗读出来更是她的情怀。所以,今年她的抗战题材电影 《明月几时有》 预告片,开头就是周迅特有的低回嗓音朗诵了茅盾先生的散文 《黄昏》,画面配音相得益彰。

娄烨有一部文艺片直接取名郁达夫的名篇,就叫 《春风沉醉的夜晚》,片中有人物在情爱间隙朗读这篇文章的段落,文中的“乱走”恰好也与角色的迷乱、边缘的状态吻合。这一段朗读用得虽然刻意,但确实很是娄烨的味道。

还有徐静蕾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改编自茨威格的短篇小说,将故事放在了民国时期。看过原著的读者或许不会太满意,好在片中还保留了一部分“见字如面”的情节,就是姜文扮演的风流作家在深夜挑灯夜读这个打死也想不起来的女人的来信,有些台词来自原著,比如“现在我在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别的人可以爱,只除了你,可是你是我的什么人啊,你从来也没有认出我是谁。”错过已是一重悲剧,错爱则再加一重,电影里最让人动情唏嘘的部分就是被念出来的部分。

这是我还能记得的“朗读者”情节。它们并非电影原创,全都是被作者一笔一笔写出来的,在被胶片影像化之前就已经以白纸黑字的形式被传播,但很显然我们已经不在那个从前慢,车马慢、一个人只爱一生的时代。什么文字被朗读以及以什么样的形式被朗读,几乎成为一个不可预期的邂逅。撞见了说原来你还在这里,撞不见就进入黑屏模式了。这么想,也确实蛮伤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2024年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

全文共 650 字

+ 加入清单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写道: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或许因为它只存在于心里,所以提起“味道”这个词,伴随的往往都是记忆。4月22日,央视《朗读者》将以“味道”为主题,邀请到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著名导演张艾嘉、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得主叶锦添、都市爱情小说掌门人张小娴、杭帮菜掌门人胡忠英、青年钢琴演奏家吴纯等嘉宾一起在朗读中分享记忆中与“味道”有关的故事。

古诗词大师叶嘉莹为中华文化而“吟诵”

从第一期节目中的“中国英法翻译第一人”许渊冲到后来的“敦煌女儿”樊锦诗、“中国焊接学科奠基人”潘际銮,《朗读者》的舞台上时常会出现一些值得用生命去尊重的真正的大师。本期节目中,又有一位这样的大师登台,她就是已经93岁高龄的中国古典文化教育研究大师叶嘉莹。

叶嘉莹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诗书,后师从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学习,深得老师的赏识。1945年大学毕业后,叶嘉莹便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先后于多所世界著名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化,去年还获颁“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生成就奖。她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的教学,获得了使古典诗词于当代「再生」的赞誉。

叶嘉莹曾说过:“我以为中国古典诗歌之生命,原是伴随着吟诵之传统而成长起来的。古典诗歌中的兴发感动之特质,也是与吟诵之传统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对于吟诵诗词这一活动,叶嘉莹一直十分倡导。而吟诵,其实也就是古典版的朗读。在本期节目中,这位著作等身的教育大师将在《朗读者》中畅谈古典诗词文化对自己人生的影响,并为中华文化而吟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779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定位为文化情感类节目,通过节目中嘉宾的朗读,让观众感受文学之美、声音之美和情感之美。

蒋雯丽分享与艾滋病患者“亲密”故事

从20xx年开始,蒋雯丽已经做了十五年的预防艾滋病宣传员了,她说当初只是有这样一个愿望,想做一些好事、善事,结果一做就是这么多年。蒋雯丽与先生顾长卫合作的电影《最爱》就是以艾滋病感染者为背景,而片中就是找了这群感染者来拍摄。在《朗读者》访谈中,蒋雯丽谈起了电影拍摄时的幕后故事:她要求剧组工作人员和艾滋病感染者们同吃同住。值得一提的是,今晚在《朗读者》的现场将会出现神秘嘉宾,让蒋雯丽感动不已。

“同桌妈妈”1x年陪读 儿子以朗读感恩母亲

除了蒋雯丽分享与艾滋病患者“亲密”故事外,另一位感动无数国人的“同桌妈妈”陶艳波也将和儿子杨乃斌一起走上《朗读者》的舞台201x中央台朗读者观后感201x中央台朗读者观后感。因为1x年坚持陪伴患有听力障碍的儿子杨乃斌读书,“同桌妈妈”陶艳波曾获评“感动中国”201x年度人物,。从无法说出一个词汇,到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杨乃斌1x年的学习生涯,全部都有母亲陪伴,这中间历尽艰辛,旁人无法想象。不过,陶艳波从未有过怨言,她说,“教育乃斌是我一辈子的职责。这是一个母亲会做的,为了孩子,一切都值得。只是坚持走的路比别人长一点。”

为了报答母亲的付出,在《朗读者》的舞台上,杨乃斌将朗读冰心的散文《不为什么》,“献给我的母亲,如果不是她16年的陪伴,可能也就没有我的今天,当所有人都想要放弃的时候,只有她还一直坚持,一直鼓励我。”他还分享说,之所以来到这个舞台,是因为这么多年,他都想跟妈妈说一声谢谢,但是一直没有好的表达方式。杨乃斌还推荐听障孩子以朗读作为康复训练,“对于一些听障孩子来说,这样的朗读相当于一次康复训练,是有实质帮助的,我小时候也每天都朗读训练。朗读对于听障孩子来说是有特殊的意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672 字

+ 加入清单

首期节目的主题是“遇见”,董卿是这样阐释这个选题的:“世间的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就有了生命。”

什么是生活中的遇见呢?

遇见某个人,你的命运会因他改变。

年少时期的濮存晰是一位残疾少年,从小在同学们不理解和排挤的眼光中长大。后来,他遇到了一位医生,不仅获得了站立的权利,命运也从此发生了转变。

时过境迁,濮存昕仍然铭记着医生的恩情:“我的一生中获得了很多人的帮助,但是这位医生永远是第一个真正帮助我改变命运的人。”

谁是第一个改变你命运的人呢?是年少时循循善诱的老师,还是危险时仗义出手的陌生人?

遇见父母或子女,则是一种命中注定的缘分。

联想总裁柳传志在报考飞行员失败后非常难过,他的父亲曾这样鼓励他:“只要你是一个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么,都是我的好孩子。”

光阴荏苒,柳传志在儿子的婚礼上再次讲出了这句话,这是真正的血脉传承,也是一位父亲对儿子最大的期许。

那妈妈对女儿呢?首位华人世界小姐张梓琳在2017年遇见了自己的女儿,初为人母的她坦言抱着孩子的时候“总觉得内心软软的”。也许女人都是这样,一旦当了母亲,内心最柔软和最坚强的部分便都给了子女,从此有了牵挂,也有了盔甲。

她们对子女的爱,正如张梓琳朗诵的《愿你慢慢长大》一文中所写的,“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如今,你正在被父母怎样目送着?而未来,又会目送着谁呢?

遇见对的人,就是真爱。

[朗读者观后感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朗读者观后感600字作文

全文共 1143 字

+ 加入清单

上周日无意间打开电视看到央视频道正在播出朗读者,董卿主持正在采访濮存昕,看了一段被这个节目深深吸引。它和以往的访谈节目大不相同,除了简短的采访,嘉宾还会朗读一段文字分享给特定的人群。一期节目会有四到五位嘉宾,满满的温暖。

《朗读者》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故事。我认为《朗读者》是央视从《中国诗词大会》之后打造的又一爆品。

边看节目边发朋友圈谈了一点感触,没想到很多朋友留言有共鸣。此刻我从我的角度给各位朋友做一点分享。

董卿变得柔和起来

前几年在看董卿主持节目的时候我就判断董卿是一个控制型的女人。节目中不断展现她的强势,经常打断嘉宾和评委的话,让人觉得有些反感。之后就没怎么关注她,直到诗词大会董卿的蕙质兰心让很多观众惊讶,这次《朗读者》让我对董卿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发现董卿变得柔和起来,无论主持还是表达让人觉得很舒服。董卿作为制作人及主持人,用一个个“遇见”的故事和精美的文字展现出有血有肉的人生经历。

这就是她的成长。我们每个人都会接触各种不同的人,有很多人很有才但是未必懂得和别人交往,做事的时候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我想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在很好表达自己的同时还让别人舒服。

如何与人交往?我认识的李局有几句经典的话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与人合作要学会:

三把最管用的钥匙:尊重、微笑、谢谢。

三个带来:带来快乐、带来利益、带来希望。

世界小姐张梓琳分享为人母的故事

世界小姐张梓琳与大家分享了人生中母亲角色的转变,世界小姐带给她的是惊喜,而作为一位母亲则是更多感性和感动。也正如她在节目中给孩子朗读的《愿你慢慢长大》:“愿你被许多人爱,如果没有就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能够睡到自然醒。”

许渊冲老爷子诠释热爱的力量

第一次知道许袁冲是源于《朗读者》,老爷子今年已是96岁的高龄,每天却工作到凌晨三四点。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系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他的名片上印着“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第一人”看完这个是不是觉得老爷子很狂?其实不然。

许渊冲的人生格言是"自信使人进步,自卑使人落后",此言非虚。诚如钱钟书先生所言:"足下译著兼诗词两体制,英法两语种,如十八般武艺之有双枪将,左右开弓手矣!"迄今为止,有哪一位外国学者能够用中英文互译?有哪一位中国学者用英法两种外语翻译过中国的诗词?"

当老爷子和董卿聊起翻译时,活力四射、两眼发光、乐在其中。我想这就是爱好的最高境界,翻译乃老爷子的真爱。他说自己有一个小目标,如果能活到100岁,他要把剩下的不到30本的莎士比亚的著作翻译完。老爷子都如此努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撸起袖子加油干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朗读者第九期的观后感

全文共 534 字

+ 加入清单

毕飞宇与"爱"和解 独特解读亲情打动网友

对于普通人来说,家是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是一个无论外面如何变幻,都始终不会拒绝自己的归宿。然而对于毕飞宇来说,家最深刻的印象却是漂泊。

作为一名文艺创作者,毕飞宇有着远超普通人的敏感内心。节目中,毕飞宇坦言由于父母不断调换工作和父系长辈缺失的缘故,自己从小就有种"没有根"的感觉。以至于后来,毕飞宇还曾和父亲商量,说:"你行行好,必须给我们做儿孙的有一个跪的地方。"这种看似独特的想法其实代表着一种大众习以为常的中国传统思维,令不少网友感叹:"其实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就很容易理解,每个人都知道落叶归根,这种“没有根”的感觉该有多孤独。"

而父亲的个性同样影响着毕飞宇。由于对工作生活的失望,毕飞宇的父亲平时沉默寡言,面对毕飞宇也无话可说。这种疏离感持续了很长时间,以至于后来父子俩第一次亲密接触甚至令毕飞宇感到"煎熬"。好在这种情况正在改变。现在,毕飞宇已经学会了向父亲表达爱意,节目中他就为父亲朗读了自己写的小说《推拿》中的选段。毕飞宇说:"爱的习惯需要好几代人一点点建立。"这种独特的亲情解读为观众们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不少观众在看过节目后深受触动,直言:"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父亲,总是含蓄内敛不善于表达,这种现象应该改改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