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作文课课后教学反思选集(汇总19篇)

浏览

644

作文

244

小学《春联》教学反思

全文共 1059 字

+ 加入清单

春联》是一篇介绍春联的小品文。本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春联的作用、种类、特点及读背春联的好处。中心突出,通俗活泼,短小精焊,语言生动优美。是引导学生去赏读春联,感受春联丰富多彩、情致优美的内容,讲究对仗、用词精当的技巧和抑扬顿挫、和谐动听的声律,熏陶、感悟、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无穷奥妙。

一、创设情境,在良好情境中学习课文

施教之功,先在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教学伊始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且要为学生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兴奋起来,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作好准备。再让学生融入浓浓的文化气息中,在这样的情境中赏读课文,品味春联内容之美与形式之美,感受汉民族语言文字魅力,了解中华民俗文化。

二、赏读感悟,在阅读感悟中欣赏春联

对春联丰富多彩、情致美好的内容之美的欣赏以及对春联对仗之美、声律之美的品味,都要建立在学生对春联阅读、感悟、体验的基础上。在学生找到课文中的春联后就尽情地诵读这些透着美的文字,插上想像的翅膀,借助绚丽的图片,将春联描写的美妙意境描述出来,这是以读促悟。再引导学生带着理解读好这些对联,这是以悟促读。在读中领略春联所表现的丰富多彩、情致美好的内容。再接下来,让学生按照春联的内容来送春联就水到渠成了。在美美的朗读中,学生自然体会到了春联讲究对仗及具有声律美的特点,这时,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将这一点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即可。语文的教学重在让学生积累,在本课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和提供积累优美语言文字的机会。

三、自主探究,把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

学完课文,我们应安排一系列练习,以巩固今天的所得。本课教学中安排了几个有意思的练习,在练习中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春联内容丰富,对仗工整,读起来抑扬顿挫的特点,并掌握了使用文字的一些技巧。在练习中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一些自我表现和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自由平等、自主探究中自己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求得发展,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更高,教学效果更好,更能激发他们课后再学习。

四、拓展延伸,在联系中建立语文大课堂

好的结尾会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结尾处要令学生对本课内容咀嚼不已,欲罢不能,促使他们在课后开展拓展阅读,使他们的文学品味得以提升。所以,学完课文,在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要引导学生充分地开发和利用课外学习资源来充实对文本的解读,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渠道,让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学语文、用语文,把生活看成是学习语文的大课堂,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和产生的情感更加立体、丰厚、久远。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作文教学课后反思

全文共 428 字

+ 加入清单

曾于十三周的时候开了一场关于作文选材方面的作文课,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积极反映,可自己却总觉得似乎只是面上的效果,学生真正的收获只是获得意识层面的一种认同感。

究其原因,本人事后反思以为:关于作文的选材这个话题,本身是和立意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而我的这节课则是将二者割裂开来而单独讲选材这个话题。这样处理的结果是循环往复,老是会将二者再次结合讲解。绕来绕去,话题不干脆,拖泥带水。

另外,此节课上,以教师选材方法的讲析为主,配以例子进行分析,但缺乏学生的实战演练环节,对于学生的课堂听课效率的检测,作为教师并不了解,也不清楚,无法把握学生的听课效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课堂的缺失。

还有一种感觉便是选材这个话题还会和谋篇布局搅在一起。就曾有听课的老师提议是否采用“老酒装新瓶”的方法来引导学生选材。我当时并未在会上进行反驳。其实,这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一个是关于选材,一个是关于谋篇布局,二者其实是不可混为一谈的。试想,老师对其竞也不了解至此种程度,更何况是学生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散文诗两首教学反思

全文共 934 字

+ 加入清单

课堂气氛还不够活跃。在情感升华后,我设计了一个仿写环节,让学生再次感受母爱的伟大。由于时间仓促,只点评了几个学生仿写的句子,没给更多学生发言的机会,情感教育还不是很到位。另外,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在过渡时,衔接得不够好,对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加以改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范例三人们总说冰心的文章犹如一池春水,风过后,心中漾起阵阵涟漪久久不能散去,又犹如涓涓小溪,或平沙细淌,或曼杨轻拂,或叮咚有韵,或温馨氤氲。这样的诗文,似乎是夜空中的星星,晶莹剔透。

《荷叶母亲》的语言很适合我们初一的孩子拾掇珍藏,透过那清丽的文字,我们能感受到浓浓的母爱。《荷叶母亲》以景物为依托,它描述了定格在儿时记忆中的两个对比强烈的画面。一朵白莲在雷雨之夜,被打得四处漂散,身是泘萍。没想白天繁密的雨又至,作者不由得担心起那一朵刚刚展开花瓣的被雨打得“左右欹斜”的红莲。正当敏感的小冰心倚在细心的母亲身旁“无法可想”之时,红莲旁的一片大荷叶“倾侧了下来,正好覆盖在红莲上”,无惧无畏地守护着红莲,正如母亲呵护着儿女一般,这一刻在作者的心中定格成为永恒……

在讲授《荷叶母亲》这节课时,我决心把课堂交给学生,按照“朗读——探究——发现”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这篇课文的文质之美,探究诗文的构思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层次。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感悟出荷叶对红莲的荫蔽也就是母亲对儿女的庇护,从而清楚地认识借物抒情的写法。在课堂上学生动脑还动手,运用同类写法发表个性化的见解,抒发对母亲的爱。

我总在想《荷叶母亲》,荷叶并不美,为何我们的孩子能在淡淡地钢琴声中读得如此声情并茂呢?或许情浓是本文的关键。家庭的和睦、水乡儿女的敏感、母亲的细心都在作者包含深情语言中娓娓而致。特别是文章描写的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场景,温馨感人,既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又让人顺理成章地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无微呵护和关爱。

当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还有许多问题值得商榷,现在只能摸索着走,在摸索中不断地改进,不断地提高。力争达到“文章由学生自己读懂,疑问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知识由学生自己发现获取,规律由学生自己概括掌握”的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兴趣爱好作文教学反思

全文共 4992 字

+ 加入清单

近30年的中国作文教学改革史,是一部成绩辉煌的历史,其显著标志是涌现出了许多有影响的作文教学流派。

重视“模仿”的作文教学流派

这一作文教学流派以“文体中心”为理论依据。上世纪初,以美国现代修辞学家希尔为代表的英美学者的“文体学”传入中国,自此以后,我国的作文教学基本上以“文体为序”、以“文体为中心”。这种以“文体为中心”的写作教学模式,其结构基本上是先记叙文后说明文,再议论文,并相对应于初中、高中作文教学。具体来说,就是初一以记叙文为主,初二以说明文为主,初三以议论文为主;高一以复杂的记叙文为主,高二以复杂的说明文为主,高三以复杂的议论文为主。“文体中心”的作文训练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对每种文体的特征及模式的把握能力,通过训练掌握每种文体的写作知识、写作方法,从而形成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文体写作规范。

至上世纪80年代,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等以“文体中心论”为指导,创造了“模仿---创造”的作文训练体系。这一体系着重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的写作能力培养进行探索,其基本程序是“模仿——改写——仿作——评析——借鉴——博采”

这样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系列。这一训练模式在我国当代作文教学界有普遍影响,其优点是学生写作文体意识强,作文也容易入门,效果明显。但“文体中心”训练模式对我国作文教学的消极影响也较大,整个中学语文教学基本上围绕这些文体知识转,淡化了学生写作整体素养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湖南特级教师杨初春的“快速作文教学法”也是“文体中心,模仿为主”这一流派中有影响的教法。不过,与“模仿---创造”不同的是,“快速作文教学法”最为关注的是学生作文的速度问题。杨初春把自己的体系概括为“五步四法两课型”。“五步”即基础训练、思维训练、技巧训练、速度训练、综合训练。“四法”即写作限期限时法、指导先“实”后“虚”法、评阅浏览自改法、训练分步达标法。

“两课型”即写作实践型课和理论指导型课。尽管这个体系很强调基础训练和思维训练,但是这个体系真正落实的是技法模式训练,概括出的写作技法有数十种。例如,在写作的“一般技巧模式”方面,他提出了“快速审题15法”、“快速构思10法”、“快速行文4法”、“快速修改4法”。在记叙、说明、议论三种文体的写作技巧模式方面,他提出“快速写景状物3法”、“快速抒情达意4法”、“快速记人记事3法”、“说理议论4法”、“快速给材料作文3法”等。这一训练模式广受学生欢迎,但受到理论界一些人士的质疑,认为是“为考而教,为考而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并且“缺乏理论依据”。

笔者认为,随着现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快速作文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中国作文教学界需要重新认识“快速作文教学法”的价值。

重视“思维”的作文教学流派

“文体中心,模仿为主”的作文教学方法,并没有真正解决提高学生实际作文素质、水平和能力的问题,因为决定文章成败的并不是文体和文章模式的模仿,而是学生的写作智能,也就是作文所需要的观察、思维等心理习惯和能力。于是,作文教学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其中常青、刘胐胐、高原、章熊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常青很早就提出了“作文分格训练教学法”。分格训练所谓的“格”,是单一的基本训练单位,具体地说是把说话、写话、片断训练到篇章训练,从写人记事到写景状物,从审题立意、选材组材到开头结尾,从培养观察能力到发展语言、思维能力,把众多的作文难点分解成一个一个具体训练的基本单位---“格”。例如,把一年级的说话训练分成两大格、若干小格。两大格:第一大格,说一句完整的话;第二大格,说几句连贯的话。把“说一句完整的话”又分成五个小格:第一格,敢说;第二格,说顺;第三格,说实;第四格,说活;第五格,说准。也就是把某一年级的作文教学要求分解成若干个具体小要求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为命题作文综合训练准备好“预制件”。

对每一格训练都提出了要求,说明了道理。他把每种文体按观察、思维、想象、表达等五条线索系统组织成256格,每一格就是一种“语段写作公式”。例如,分格训练中的“加格”语段,有这样三种格式:

人+动作+话,人+动作+表情+话,人+动作+心理活动+话。这样的“语段写作公式”实际上是用概括出的文章内容的思维语法或一般思维模式来训练提高学生观察、思维、想像、表达的能力。从主观上看,分格训练法已经注意到写作智能的培养,也有利于推动作文教学的科学化,但是,它关注到的写作智能只是一种表层的语言思维模式,而不是写作思维过程的深层思维操作模型,因此从客观效果来看,也一定程度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

北京著名特级教师刘胐胐和首都师大教授高原提出的“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体系,侧重于学生认识能力的培养。三级训练体系的总体结构是:观察是基础,分析是核心,表达是结果,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初中一年级着重进行观察训练,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方式是写观察日记、观察笔记,这一阶段侧重练习记叙和描写。观察又分为一般观察和深入观察,前者指定向观察、机遇观察、科学现象观察、日常生活观察、人物观察、内心世界观察;后者指比较观察,反复观察,观察与体验、联想、想象、调查的关系。初中二年级进行分析训练,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训练方式是写分析笔记,这一阶段侧重进行议论和说明的练习。

分析训练又分为“分析起步”和“分析入门”两个阶段。前者是指提出问题、给予解答、了解情况、实事求是、分析角度(条件分析、因果分析、演变分析);后者指多角度分析、特点分析、本质分析、意义分析、分析和知识、分析与联想、分析与情感。初中三年级进行表达训练,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训练方式是文章结构的训练,后来增加了语感训练,采取的训练方式是进行语感随笔和章法训练,侧重于语言运用和文章结构训练。表达训练也分为“语感训练”

和“章法训练”两个阶段,前者主要包括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形象感训练,后者主要包括角度、裁剪、层次、衔接的训练。这一训练体系符合写作“物——意——文”转化规律,是写作规律“双重转化”与“三级飞跃”的具体运用,比较符合学生的写作学习规律。

“语言与思维结合”训练模式是由北大附中章熊提出并成功实验的作文教学模式。章熊认为,各种不同的文体在语言上要求有所不同,而思维的条理性则是相同的,作文教学应该是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结合。他认为写作训练应该包括语言练习、形式逻辑训练、想象与联想、综合与概括的训练、写作技巧的局部练习、阅读与分析练习等五个方面。这种训练体系的特点是:它不是以语言知识和思维知识为体系的核心,而是以思维训练为手段,并通过思维训练来设计训练系列,通过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开阔学生视野,培养思维能力。这一模式符合心理学、语言学的基本原理,语言与思维对应,以语言表达思维,以思维寻求语言,语言思维同步共进,能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

重视“过程”的作文教学流派

上世纪80年代,许多有远见的语文教师意识到作文教学效率低下是不重视“写作过程”的结果,如果重视“过程训练”,必能快速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于是出现了许多重视过程的作文教学方法,其中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模式。

“文体为纬---过程为经”训练模式。这个模式以北京景山学校周蕴玉和上海于漪为代表。他们的做法是:以各种文体的写作特点为纬线,以写作的一般能力——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语言运用等为经线,精选典范作品为例文,按照单元要求设计训练方案,组成一个读写结合、分阶段、有层次的训练序列。这种作文教学体系既摆脱了“熏陶式”的中国古代作文教学方法的影响,又摆脱了“模仿式”作文教学方法的束缚,是我国作文教学开始由经验主义走向科学主义的有益尝试。但是在这种训练体系中,写作基本能力及写作过程能力的训练还处在手段地位,它仍以训练文体写作能力为基本目标。

“文体、过程双轨训练”模式。这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教科所实验教材《作文》(1-6册)所设计的写作训练体系。这套作文教材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训练来安排初中第一、第二、第三学年的作文基本训练,同时又按“作文过程”---列提纲、写初稿、修改、打开思路、收集积累作文材料、语言和文风、审题和构思等的训练项目来组成初中作文的另一训练线索,故可称“文体、过程平行双轨”训练模式。这是一个螺旋上升式的作文过程训练体系。

“三线并行”写作训练模式。这是扬州师范学院上世纪80年代编写的《中学作文教学设计》所创设的一种写作训练体系。所谓“三线并行”是指写作内容---写作手法---写作过程三线索的并列安排。第一条线索是“写什么”的由简到繁的序列---单纯的一事、一人、一景、一物、一番情、一种理,复杂的一事多人、一人多事、多人多事、由物及人等。另外两条线索是关于“怎么写”的:一条是写作手法---结构手法、表达手法等;一条是写作过程---立意、选材、结构、布局、表达、修改和思维能力。这个体系完全消解了文体中心论的作文教学观念,在把训练方向转向写作过程的同时,还将思维能力的训练纳入了作文训练的视野。

重视“过程”的作文教学流派是对“熏陶模式”、“模仿模式”的超越,它形成了以“过程为中心”的训练模式,是对“文体中心”作文教学思想的反思,为新课程改革提出“淡化文体,重视过程”开了先声。

重视“兴趣”的作文教学流派

针对学生大都怕作文、恨作文的心理,许多优秀教师开始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作文教学改革进行思考,于是诞生了一批以增强作文兴趣、作文乐趣为宗旨的作文教学模式。下面简要介绍几种产生较大影响的体系。

“兴趣作文”教学法。这是上世纪90年代中央教科所中学语文教研室申报的一个题目为“农村兴趣作文教学训练体系研究与实验”的课题。这个训练体系的目的就是运用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改变目前农村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这一课题在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实验。

“广义发表”作文教学法。这是将学生的作文用多种形式发表来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发表方式多种多样,有全班宣读、学校广播站广播、利用手抄报或校园报刊发表乃至公开出版,等等。

“活动作文”教学法。“活动作文”训练模式又称“现场演示”

作文教学法或“题型作文”教学法。它是由上海大学李白坚教授提出的一种作文训练模式。李白坚在2000年第1期《写作》杂志上介绍说:

“演示作文教学法是一种以小学五、六年级及初中一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以在作文课上设计可记叙的生动、活泼、有趣的游戏演示活动为作文内容,通过游戏演示活动,激发学生情绪,诱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从思维到文字的转化,并大规模提高思维创造力及写作水平的作文教学法。”李白坚的作文教学体系是一个“大作文”训练体系,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其中小学部分称“快乐大作文”,初中部分称“趣味大作文”,高中部分称“创新大作文”。

在教学方法上,小学的“快乐大作文”运用的是“现场演示”的作文教学法,而在初中和高中的训练则运用“题型作文”教学法。所谓“题型”,就是“题目类型”,相当于问题、话题,是复合性、开放性、活动性的概念。题型作文向生活汲取素材,更依靠课堂现实活动创设情境。题型作文本质上可以理解为“活动写作、写作活动”式的作文,或者“游戏性”作文。“活动作文”模式主张“训练大于理论”、“训练先于理论”、“活动大于技法”、“活动先于技法”、“实践大于理论”、“实践先于理论”。这一模式的最大价值在于真正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产生了写作的动力,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写作的心理思维活动,从而完成了写作任务,符合“趣味性”教学原则,符合“活动课程原理”。

除了以上四大流派之外,颇值得一提的是“新概念”作文。1998年由上海《萌芽》杂志社等发起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催生了新世纪新的写作训练模式。“新概念作文大赛”组委会《征文启事》中说,“新概念”提倡“二新一真”:“新思维”---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打破旧观念、旧规范的束缚,打破僵化保守,无拘无束;“新表达”---不受题材、体裁限制,使用属于自由的充满个性的语言,反对套话,反对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真体验”——真爱、真切、真诚、真挚地关注、感受、体察生活。这一模式是“新时期”作文教学改革的“先声”,是对传统作文教学的“扬弃”。它为中小学生写作学习探索出了一条新路:表达真情性、真感受,自由写作,放飞心灵!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有关作文教学反思

全文共 907 字

+ 加入清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新形势下,我们每位教师都必须思索的现实问题。

我根据名师的经验和专家报告的思想去年在初一尝试了“预习――质疑――讨论――反馈”的四环节小组学习方法,也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发现问题的能力,但学生自学的习惯还没有很好地养成,更谈不上学习的兴趣了。我们语文学科的博、杂更决定了兴趣、爱好及习惯的重要性。摆在面前的即是作文的老大难问题。以往的作文教学是“老师命题,提出要求,学生思考成文,批改收交”,学生被动接受,对于作文毫无兴趣可言,书写起来更谈不上真情流露,相关的批改反馈的针对性及实效性也较差。如何改变作文课这种被动消极的局面。我思考了好久决定尝试一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在开学的三周内,先在12班进行了试验,现把初步的思路简单介绍:

周四的作文课,一反常态,先分析上次学生作文的得失,由此定出作文的要求及目标。针对上次对新闻事实的叙述交待不清,而提出“合理交代清记叙的要素,交待清楚一件事”的总体要求。

然后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讨论拟题并简单说说构思,组长示意,老师计时。

静思独立,老师观察各小组的情况。

成文后,组长示意可以写读书笔记。

统一完成后,合作批改。

第一步:交换找优点,评价闪光点,写出主要内容,概括大意。

第二步:再交换挑毛病,指不足(比如错别字,病句等)。

第三步:本人小声读文,动情优美处,大声的读,后品味反思别人的评价,结合自己的感受,对自己提出中肯的建议。

最后,交流心得。每组推一篇美文大家共赏,由作文负责人根据各小组记分、上交,由老师根据各小组的情况,找出优缺点,并概括不足(共性的东西),思考下一次作文的要求及目标。

经过这样一改动,作文课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全部动起来,全身心地积极投入,每位同学至少读了三篇同类的作文,又听读了六篇美文,不论从听觉、视觉上都能获得很大的收获。相对以往单一、枯燥的形式,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小组之间的凝聚力、向心力增强。

由于刚刚开始,此方法毕竟有它极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时间的分配,各小组时间的不均衡,小组之间成员能力水平的差异等等,因此,我今后将会更加努力地去探索、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学写景作文教学反思

全文共 1440 字

+ 加入清单

写一次游览的经历”有些同学从早晨起床,刷牙漱口洗脸开始,到游览结束,晚上睡觉为止,不分大小巨细,主次轻重,点滴不漏,照写不误,结果写出的文章像一笔流水帐。有的甚至把记叙重点放在游览过程中的一些吃了玩了等的小事上,严重偏离了本次训练目标。那么怎样指导小学生写好写景作文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细致观察,抓住特点。

罗丹曾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个观察能力很强的人,他的眼睛就好比一架照相机,能把景物的颜色、形态拍下来,印在脑子里,画起画来就会逼真,写起文章来就会活灵活现了。鲁迅先生就是因为儿时细致地观察了生活,注意了身边的景物,他才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出了“紫红的桑椹,高大的皂荚树,光滑的石井栏,肥胖的大黄蜂,轻捷的叫天子”那样的名段。这就要求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什么是观察?怎样观察?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首先要选好观察点。观察点就是描写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抓住景物的特征,全面细致地观察。观察和感受景物还需要发动各种感觉器官。从不同感觉、有动有静地写景,让人读来身临其境。如著名诗人苏轼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写出了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庐山的样子。又如:老舍先生笔下的大兴安岭的山势是“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绵延起伏,温柔可亲。他写林海,工于调色,在他的调色板上,绿色是那样变化无穷:宛如一位技艺精湛的丹青妙手,在他的“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特别是“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这一囊括比喻、拟人、反问三重修辞格的句式,简直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立体、绚丽的画卷,使人感到一种说不出来的美。他写花更具特色,你看:“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恰当的比拟,敏锐的观察,绘声绘色的描绘,美不胜收,妙不可言,怎不令人折服?

观察还要有顺序、从局部到整体,或从静态到动态,也可以从上到下或由远及近。特别要注意的是要抓住景物最明显的特点,要指导学生努力发现和描绘景物的色彩特征。我们平时常说,要观察和描绘出多彩多姿的景物,所谓“彩”就是指颜色,“姿”即姿态。任何景物都有它自身独特的形状色彩,比如,同是山,桂林的山又“奇”,又“秀”,又“险”,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大兴安岭却是“群岭起伏,连绵千里”,“每条岭都是那么轻柔”,两处山景截然不同,我们就是要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去捕捉各自的特点,再写出来,这是最基本的一点。

二、展开想象,运用修辞。

文章写得细致传神还要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合理运用修辞。

在写景时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充满情趣。在描写时,要尽量运用生动的语言、贴切的手法。如:联想、比喻、夸张等。只有这样枯燥的景物描写才会变得充满生机,富有情趣,才会吸引读者。如在课文《三峡之秋》中,文章恰当的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如,“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跳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表现出长江的气势、生机和灵性。本文语句优美、简洁,比拟生动形象,仿佛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又如《可爱的草塘》一文中的“走进去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写得很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我们在写作中也要准确、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就会把景物写得具体、形象、真实感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四年级小学生作文教学反思

全文共 1777 字

+ 加入清单

作文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作文教学的难点其实在于学生无素材写。无素材可写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作文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在两千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的话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知识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作文创作的源头活水。作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

一、作文教学要体现生活

“体现生活”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最具生命个性的教学层面,是具有个性的学习主体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放飞情感,表明态度,实践人生价值的体现。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学生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

二、让生活成为习作的来源

生活,永远是作文创作的源头活水。在日常生活中听、说、读的活动总陪伴我们左右。我认为引导学生“多读、多听、多想、多说、多记”是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作文、应用作文。“生活处处皆作文”,报刊杂志要看,广播电视要听,中外名著要读,名胜古迹要赏,山川河流要游。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读、多听、多说、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习作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广阔,习作就有多广阔。

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重要的部分,家庭是小社会,在这其中学生品尝了成长过程中的苦乐酸甜,也体味到了亲情的可贵。然而,许多学生认为每天都和父母接触,实在没有什么让人激动的事情。在这时,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让学生动情的东西。如让学生回家参加家务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和父母一起体会劳动的甘苦;父母节日或生日的时候,给父母送上自己亲自做的礼物等等。体验亲情,积累写作素材。还可以让学生和父母每周谈一次心,把成长的困惑告诉家长,把成长的成果和家长一起分享。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中,享受到了亲情,也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情感的基础,同时也积累丰富的习作材料。有了丰富的习作材料,学生将必克服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难题。

三、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作文是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语文是否学的好、学的扎实,是作文成败的前

提。“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把语文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学好语文。四五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提高了,并学会了做读书笔记。在每节课的组织教学时间里,我指名一、二位学生将课外书中抄录的好段落、好句子念或背给大家听。。一方面,更多的学生主动去阅读课外书,另一方面,写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做生活的有心人,并为写作提供素材。渐渐的,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了会听、会想、会说的习惯。充分利用班级举行的各种活动学习语文。如班委选举,上台作竞选演说;运动赛场,小记者在行动;新年到了,让学生写《新年的快乐》??班级的这些活动“语文化”,真可谓一举多得:学生既是在实践语文,又是在搞班级建设;教师既是在进行语文用法训练,又是在进行班级教育。每月学生独自出一份手抄报。由于学生平时能留心班级生活中的闪光点,一篇篇感情真挚,内容鲜活的文章,由此诞生了。对学生而言,这些手抄报是他们小学时代的成长纪念册;对老师来说,则是班级生活与语文素养和谐统一的结晶。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吧,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味各色别样人生,书写心中的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学会生存作文教学反思

全文共 851 字

+ 加入清单

学会生存》是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口语交际课,教材安排这次话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自我保护的本领,培养学生用列举实例表达自己的观点。

上完后,第一感觉是孩子在交流过程中的语速过快,提问的问题没有价值,是值得深思的,我就仔细分析了学生现存的原因有三:

1、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情感估计不足,在布置前置性作业的时候,教师忽略了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至于孩子们在谈论后交流时涉及的面就太窄,思路不够广。设计如下:a、你遇到、听到、或从电视、报纸等媒体上了解到的有关自我保护的事情。b、读综合学习中《智慧之花》想到的。c、从电视上看到或者听到的别人是如何进行自我保护的。d、我们可能遇到哪些危险或灾难?应该如何应对?学生课下都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我要求学生分成小组的形式来讨论,结果有些学生不喜欢参与到其中去,或许是孩子们过于紧张,导致个别的学生不敢发言了。学会生存,是一个内容很广的话题,包括的范围很大,学生可以从生活方面入手,可是孩子却仅仅限于走丢,迷路,溺水,地震、火灾、遇见歹徒等等,学生的思路没有更深层次的。

2、教师的语言过于单一,没有什么特色,鼓励和评价的时候忽略了学生的想法。其中有个学那个在讲述自己在迷路的时候,如何解决问题的,教师没有及时评价,而是一句话带过。

3、对教材的把握还不够深入,过于注重教材,而忽略了教材的工具性,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4、总结时,设计了一个环节: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自我感觉跟前面的有点重复。

5、前面布置的作业改为:对于“学会生存”这个话题,你想说什么?相信孩子们会给我更多意想不到的精彩?

对于这节课我也有满意的地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

1、积极的参与到学生中,对学生的发言及时作出评价。

2、落实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一人在家遇到事情,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应对,不如说煤气泄漏,骗子等等。

3、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能够大胆质疑,对学生的某个话题全班进行讨论,让学生爱上口语交际,努力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我的理想作文教学反思

全文共 865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篇较为特殊的作文,“教书”与“育人”两大目标必须有机结合才能有佳作产生。

由此,教学前,我布置学生自读习作要求,查字典明确“理想”含义,查资料搜集理想名言,名人为理想不屈奋斗的故事,为学生正确理解“理想”含义,受到名言集名人故事的熏陶教育,从而反问自己有没有理想,是否该树立较为远大、有益于他人的理想,即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又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了铺垫。

教学伊始,学生便交流对理想含义的理解——理想,是对未来的想象和希望,是切合实际的可实现的,不同于幻想、空想,有益于他人的理想才算是有意义的。接着,他们结合名言及名人故事分析理想对于人生的导航作用。教学进入重要环节,围绕三大习作要求导写。他们谈及自己的理想,当教师、当医生、当兽医、当导游、当作家……言谈中充满自信自豪。问及产生理想的原因,有的学生有些茫然,似乎忆不起其中原因,或不知如何表述。思考了一会儿,几个“写作高手”,陆续举手发言,我便及时小结板书:产生理想的原因——一件事、一个人、一句话、一本书、一种爱好……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发言者便越来越多。谈起实现理想的方法,与我预设的一样,学生以一句好好学习作为万能公式。我便引导他们从“反思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三个方面进行思考描述,学生便能根据不同理想,不同职业、工作特点具体而实在的谈自己实现理想的打算、方法。到此,写作材料准备齐全,便引导学生确定详略,安排写作顺序,运用写作技巧。

一节课下来,绝大多数学生对这篇文章写些什么、怎样写了于心胸,部分学生似乎对如何写好以心中有数,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令我比较满意。

通过听课老师的评议,结合学生课后的习作,我也发现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教师似乎在牵着学生鼻子走,不敢放手让学生谈看法;习作指导游离于本单元课文之外,未体现“读写结合”的理念;名言与名人故事将学生向“崇高”的境界导向,让学生背离心愿唱高调迎合师生;课堂发言面较窄,对学困生关注不够,导致他们的习作依然是“无米之炊”,三言两语难以成文。

如何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我们要思考的还有很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感悟亲情作文教学反思

全文共 1564 字

+ 加入清单

亲情之爱,是一切美好感情的基石。通过这次“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的设置,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亲情,接受一次爱的洗礼,感激亲情,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并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了解亲情的丰富内容和多样表现,进而丰富对于亲情的感悟和认识;最后通过“亲情”主题写作活动,内化关于亲情的感悟和认识,学习用适当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真挚情感。我认为教学重难点:1.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2.学会表达学会感恩,学会用适当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课讲完后,感觉不是很顺畅,有一种不是很透彻的感觉。其实,作文教学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独特体会,在上课中要有个性化的理解。但无论如何解读,终极目标一定是唤醒学生体验,然后引导去写。体验被唤醒后,学生就有了可说的话,也就是有了写作素材。在引导写作中,在技巧的指导中,一定结合具体的材料,或文本或学生的当堂作文。

一、 放平心态。

虽然是一堂竞赛课,但一定要淡化竞争性,当成普通课来上。课备的再熟练,准备的再充分,紧张都会让课变形,效果大打折扣。老师的紧张会传染给学生,心态的失衡,会影响交流沟通。本节课由于莫名的紧张,节奏有点乱。在“说一说”环节后,本来设计板书“点滴言行”四个字,也即解决选材的问题。结果遗漏了,当发现的时候已经到了“议一议”的环节了。本打算本环节后板书,可是又莫名其妙地忘记了。于是只好在快结束的时候补上了,虽然也算完整,但时机不好,应写在该写处,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二、 关注生成。

在备课时,往往预设了多种情况。预设不能不考虑,但是预设往往偏离此课此生此时的具体情形。预设会出现与学生交流时产生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交流成了各讲各话的表述,很难形成统一意见,难以达成具体目标。学生的回答本来很好,但如果缺乏及时的肯定,就会错失激活更多学生思维的有效时机。有一个女生在回答亲情故事时,讲了一个书上的事,并补了一句经典的话,亲情不能等。此时应该顺着此生的不能等往下引导,我们该怎么办?这样一引,就会转到如何感恩,如何表达对亲人的理解上来。可我当时的处理,仅仅是一句重复:是啊,亲情不能等。

三、 直指目标。

任何一堂课,都应该有一个具体可行的目标,课就应该围绕这个目标去推进,去展开。无关的或不要紧的细枝末节,一笔带过。所谓的精彩,只包括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教师的巧妙点播,学生的有机生成。在讲述亲情故事中,我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也许太投入,没把握好情绪,在说的时候数次哽咽,以致影响了教学的进度。作为一名老教师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导演的任务是营造氛围让演员去表演,如果自己失控了,演员去做什么?

四、用好材料

在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时,用材料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个别的特殊的例子没有代表性。例如韩红的《天亮了》创作及背后的故事,虽然感人,但不具备普遍性。我选用的是《天堂午餐》,极其贴近生活。其内容是《天堂午餐》讲述的是一个年少轻狂的儿子,平时对母亲的辛劳不以为意,甚至对唠叨的母亲发脾气。当母亲擦地时,儿子不耐烦地说:哎呀,别挡着我!当母亲叫儿子吃饭时,正在上网的儿子却回答说:别叫了,烦死啦!面对母亲“我什么时候才能吃上你给我做的饭”的期盼,他毫不在意地回答:“妈,等您老了,我天天做给您吃。”而当母亲猝然过世后,追悔莫及的儿子悉心给母亲做了一顿午餐,可是再也见不到妈妈的身影……在让学生谈一谈哪一点让你感动时,我的引导不是很到位。导致了材料使用不充分。再好的材料,不能化为自己的东西,也会给人以言犹未尽的感觉。

整节课虽然有遗憾,但是我迈出了这一步,对我的教学生涯,对我的成长意义非凡。我从来没有这样思考过平时随意布置的作文该怎样去上,一番探索,一番比较,一番纠结,收获多多。它让我懂得了该如何去引导学生写作,让我对自己也有了更深的认识,让我知道了下一步我前进的方向在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农村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反思论文

全文共 1640 字

+ 加入清单

成功的教学不仅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学习,即,不仅要学生“学会”,而且要学生会学,要学生会独立、主动地去获取已有知识。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是农村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反思论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语文是一门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增长智慧的学科。它不仅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以后的工作中更为重要,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可是在多年农村中学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学习语文兴趣不高,甚至有的学生还歧视语文,表现出种种消极、抵触的心理,似乎语文是可学可不学的学科。下面结合我在农村中学教学的经验,略谈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及反思。

一、当前语文学习的现状

1.基础差。我们所在学校的生源大多来自山区和坝子,优秀的学生大部分被民族中学、城里的学校所选择,条件稍好一些的少许学生也纷纷到城里读书,剩下的优秀学生甚少。我校有百分之五十的学生对拼音学习很吃力,不会正确注声调,不能完整的拼读生字,多音字不能正确区分,同音字、同义字相互代替,滥用成语,作文记流水帐、病句多、重复嗦、没有内容、写字潦草,不会预习、不会复习,做综合性学习更是难上加难,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状态。百分之三十的学生稍微能跟上老师,但思维不灵活;百分之十五的学生很聪明,但不愿意多学,投机取巧;只有百分之五的学生学习有奔头。

2.环境影响。丽江旅游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许多家庭卖地租房,手头也就宽裕,他们不再追求知识改变命运。同时,现在村子毕业的大学生进入服务业的较多,因为考取事业单位、公务员难上加难,村民们认为反正自家的孩子以后只有进入服务行业,晚进不如早进,读不读书效果都一样,对孩子的要求也就降低了。村民的价值观一发生了变化,孩子学习更加失去了兴趣,没了奋斗目标,更不要说学好语文了。

3.学校理念。众所周知,语文在所有学科的比例中最重,但依学校实际情况来看,却是语文次于数学和英语。因为他们认为在农村语文再提高也不会超过城里的学生,能提高的幅度小,而且费时费力。而理科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提高。到了初三,更是如此,甚至有些班主任还会对课后看语文的学生进行干涉。在这样理念的灌输下,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就可想而知了。

二、对当前状况的反思

谁都知道语文是需要日积月累,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面对这些具体情况,我不断探索,总结了两点:

1.在课堂中创设诱人情境,点燃激情的火花。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就要在语文课堂中,根据教材特点积极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如讲到杜甫的《石壕吏》,有的同学提出他们要自己诠释,在课堂占主权的我有点诧异,但看他们真诚的眼神,我同意了,给他们课后准备一周的时间。等到一周以后,他们准备了话剧,同时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把拓展题也完成了。不但把握了人物特点,记住了课文内容,理解了人物的情感,还当堂完成背诵,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场表演,对于城里的学生来说不足为奇,可是,对农村学生来说,这一次大胆的尝试,让他们尝到了甜头,找到了自信。以后的古诗词可以尽量让他们去展示,不拘泥于一格。通过这次,我发现,尽量可以朝这个方向发展。

2.学习李元昌老师“不求一日分数高低,但求未来无限发展”的大语文素质教育,致力于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内在动力,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潜能,循循善诱。因为在农村,只要你考不上高中,父母不会再强迫你读书,很多同学都走上各行各业的道路。鉴于这样的考虑,教会学生写通知、失物招领、告示等各种应用文体;同时,让学生读名著,提高自己的素养,拓宽自己的眼界,这样,对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会建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至于失去人生目标;对于继续深造的同学来说,会成为一个你不断发展的宝库,引你不断发掘。

总之,农村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写植物作文教学反思

全文共 537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单元教学大纲建议学生亲自种植凤仙花,让学生在种植的过程中通过观察、纪录了解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凤仙花的生长周期是4个月的时间)。

在这个单元进行前我总觉得空洞的说教材是在纸上谈兵,也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虽然我会在理论上告诉了学生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以及植物根、茎、叶各部分的作用。但坐在下面的学生,感兴趣的又有多少人呢?于是我决定亲自种给学生种种看。四处打探凤仙花种子终于在学生中间得到了。从家里翻出废弃的几个塑料花盆,楼下挖点土,种植的条件具备了。搬上课堂学生可轻易地了解种植的过程。

《种植我们的植物》这一课,我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种植植物的方法和步骤,布置课后让他们回家后亲自种植看看。课堂上学生的活动氛围非常活跃,早就蠢蠢欲动想自己亲自播种,可是我却压制学生对播种的好奇心,将播种的方法等一系列要注意事项束缚了孩子们的思维方式,让他们中规中矩的按照我设计的方式进行播种实验。播种完后为了更好的观察种子在土壤中成长过程。学生的反应和积极性被束缚起来,学生的思维被圈牢,教学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

老师不应只是传授方法,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疑惑的难题,而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究得出自己的结论,老师最后概括总结学生的结论,得出正确科学观点,这才是最终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寓言故事《一路花香》教学反思

全文共 902 字

+ 加入清单

一路花香》是一则寓言故事,讲了一只有裂缝的水罐在完好的水罐面前感到惭愧,挑水工却告诉他说,从它的裂缝漏出的水浇灌出了美丽的花。我挺喜欢这个故事,因为这个故事的题目很美,一语双关,既写了花美、花香,还暗含着对浇灌鲜花的挑水工和破水罐的认同。更重要的是告诉学生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和别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世上任何一件东西一个人,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即不要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其本身的特点,就能充分发挥作用。其蕴涵的人生哲理学生是容易理解的,但对于四年级的孩子,多元解读文本、辩证分析问题却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把“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真正寓意,学会正确地看待别人和自己。”确定为本课的学习目标。为了更好地达成目标,我将学习目标分解为两个学习任务:

如何让学生真正读懂“我们即不要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其本身的特点,就能充分发挥作用。”为此,我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惊醒一分为二地辩证地分析:那只完好无损的水罐,它总是能将水满满地送到主人的家,是值得骄傲的!主人家不都需要这样的好水罐吗?但是这只好水罐如果为自己的成就而感到骄傲自满,看不起别人那就不可取了。用同样的方法分析了破水罐,让学生在辩证的思想中揭示了课文的寓意,“收获了一路花香”。这种说话练习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也帮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但是教学中还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一、读得形式不够多:

在教学时由于时间紧张,导致给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较多,各种形式的朗读和展示较少。语文教学课堂上没有把握好读书的时间,缺乏一定的读的训练,特别是文中的一些重点句,孩子们朗读的不够到位,学生的情感没有在读中深化。

二、牵着学生走:

课上完了,课上呈现孩子氛围较好,但总感觉牵着孩子走的痕迹严重。也是这节课的最大缺陷,因为教师的理性和牵制过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思维浮于表面,不能深入思考,课堂上没有生成,所以也没有火花。我感到问题的设计,教师的引导,特别是运用学生的生成性资源,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放手让孩子学感兴趣的人物,让学生多思考、多读书是我下次磨课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大数的改写教学反思

全文共 880 字

+ 加入清单

亿以内数的改写和省略,是在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读写的基础上进行的。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改写和省略,难点是亿以内数的省略。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大数的改写方法和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

数学知识于生活。亿以内数的改写和省略的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多。在复习铺垫时,由于学生已经学过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我出示了一些整万数和一些非整万数,让学生先通过读数和写数发现整万数和非整万数的特点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效果很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认为课前预习是非常好的一种学习方法,通过预习可以使好学生在学习时更有自信,不好的学生先预习如果不懂经过第二天老师的点拨会豁然开朗。所以本节课我让学生在课前自己预习了本节课的内容。在教学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时候教学效果非常好。我以身体里流淌着很多血液,在血液里有很多的白细胞和红细胞,你知道白细胞和红细胞的作用吗?学生由于课前已经预习所以说的非常好。然后我又问你知道一小滴血液里含有多少红细胞和白细胞吗?学生马上就说出了红细胞和白细胞的个数,我自然而然引出万以内数的改写。学生很快得出了把末尾的四个零去掉,在加上一个万字就可以了。这个环节完成的比较顺利,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合作者,引导者这一理念。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例6教学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亿以内数的省略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在这个环节我先出示了课本上的例6,地球的直径大约是多少万千米?太阳的呢?出示地球和太阳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我怕学生不会就一步一步的引导,问题是地球的直径是多少万千米就是让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要看哪一位上的数?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虽然程度好的同学掌握了方法,但是在学习程度不太好的同学却似懂非懂。反思这个环节的教学,我觉得主要是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让学生先尝试完成,在集体交流订正,这样教师在巡视时可以把错的和正确的都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去判断讲解,虽然有点浪费时间,但是效果会好些。

作为年轻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研读教材,多请教组内其他教师,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好课堂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一作文教学反思参考

全文共 2070 字

+ 加入清单

执教一个半学期以来,最让我头疼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写作水平没有多大的提高。经过多次与老教师交流,以及自己工作之余的学习钻研,我对作文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反思如下:

一、 认清学情,夯实基础,不盲目追求作文形式。

从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作文水平来看,大部分学生基础不扎实,存在着句子表达不通顺、用词不恰当、词汇积累太少、选材较狭隘、立意不高等情况。因此,作文练习不应该追求字数和技巧,而要立足于强化用词造句的训练、拓展阅读面。

写文章最基本的就是做到“文从字顺”,为此,在每天的作业中加上“造句”这一项,由科代表选择难度适中的1~2个词语造句。把句子写通顺了,表达的基础才能提高。

更重要的工作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在两个班中,我组织学生创建班级图书库,鼓励学生多读好书,读文学作品,并给他们介绍《读书笔记8种方法》和《读书三种方法》等。多读还要多写,鼓励学生勤写读书笔记,准备定期举行班级优秀读书笔记展览和名著电影欣赏。另外,组办班级文学兴趣小组,定期交流,推选出优秀作品向学校《绿洲》文学社投稿。试图通过一系列活动把阅读引向深处。

二、 解放教学思想,还学生更广阔的写作空间。

新课程呼唤作文教学的开放,指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

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为学生的自主写评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然而,繁杂的作文教学程序、陈旧的作文教学内容、单一的作文教学方法、一成不变的作文评改方式——这些是不可忽视的传统的束缚力量。如何突破传统,取其精华、取其糟粕?这是我反复思考的问题。

1、 解放老师的教学思想。

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储备一桶水。客观条件对学生

创造力的束缚是显而易见的,但这是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假如老师的教学方式也是单一陈旧的,那么我们就等于在制造教育成品,而不是在创造人!工作虽繁忙,但还要以学习为主。多借鉴名师的经验,多与老教师交流,多读书。

在借鉴余映潮老师的方法后,我尝试了这样的作文批改方

式:小组合作。

第一步:交换找优点,评价闪光点,写出主要内容,概括大意。 第二步:再交换挑毛病,指不足(比如错别字,病句等)。 第三步:本人小声读文,动情优美处,大声的读,后品味反思别人的评价,结合自己的感受,对自己提出中肯的建议。 最后,交流心得。每组推一篇美文大家共赏,由作文负责人(苗甜甜)根据各小组记分,上交。由老师根据各小组的情况,找出优缺点,并概括不足(共性的东西),思考下一次作文要求及目标。

经过这样一改动,学生的作文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全部动起来,全身心积极投入,每位同学至少读了三篇同类的作文,又听读了6篇美文,不论从听觉、视觉上都获得很大的收获,相对以往单一,枯燥的形式,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小组之间的凝聚力。

2、 还学生更广阔的写作空间。

(1)、让他们亲近大自然,走进社会,丰富他们生活和精神世界,在生活实践中获得更多的人生感悟。

抓住每一次人性教育的机会,让学生关注时事,写相关的周记。比如学期初,跟学生讲今年春节的雪灾,让他们周末回去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形式关注灾区的情况,体会人间冷暖。

(2)、让他们勤于思索,乐于想象。

抓住每一篇课文的闪光点,让学生写读后感。比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让学生写《从小学到初中》等类似的短文,让他们抒发自己的成长体会。

(3)、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感受、体验,“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他们从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中,体会成长的快乐。布置《成长的烦恼》、《成长的快乐》等作文题,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灵成长。

(4)、提供优秀的视听材料,给予学生足够的视觉刺激和听觉刺激,还要引导他们“于无影处见有影、于无声处闻有声”。

给学生观看一些人性教育的电影,让他们写观后感。比如看了《跑吧,孩子》这部电影以后,他们很多在观后感中都感叹自己的幸福生活,增加了幸福感,学习就更加有动力了。

3、 开放写作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作文教学更是如此。

为此,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习作资源,实现阅读文本的超越,是开放写作内容一个较可行的途径。如补写(补写背景、补写结尾、补写文中的空白点等)、改写(改变体裁写,改变人称写,改变时空写等)、仿写、扩写、缩写等等。在阅读教学中开发学生感兴趣的习作资源,创出习作教学的新洞天。

如学生续写《皇帝的新装》,展现了他们无穷的想象力和天真的思想;改写《丑小鸭》,体现了他们唯美的童话情结。

通过这些写作活动,我发现其实学生的创造能力不是我想象的那么差,关键是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让他们在写作中表现自己,

获得成就感。只有有所获,有所得,学生才会有兴趣,进而才有动力。当学生的写作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时,我的教学也就成功了。

这些尝试只是初步的,也需要时间不断的关注教学成果,不断的反思,才能进一步完善。

[初一作文教学反思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英语作文课教学反思

全文共 307 字

+ 加入清单

这次作文课要求学生图文并茂,可以通过画图和作文来说明要写的内容。作文的题目是“我的梦中小屋”。我们作文时不受钱、时间、地点等任何外界条件的限制,任凭我们自由发挥想象作文。

作为老师,该如何组织好本次习作教学,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呢?结合班级实际,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以“谈谈自己的梦中小屋”和“评评同学的梦中小屋”为本次习作教学的话题,通过谈关于房子方面的亭、台、楼、榭等单词入手,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经过思考琢磨后,开始动笔画的画,写的写。课后同学们全都积极的把作文交了上来。

同学们描述的“梦中小屋”美妙绝伦,他们想象丰富,无论是图画还是作文都令人感觉舒适、安逸、有趣和奇特。

[学写景作文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写人作文的教学反思

全文共 813 字

+ 加入清单

写人作文是最常见的作文题目之一。表面上看,写人作文是一种类型的文章,但是它却是贯穿了整个中学阶段各种类型中。只有将人物写好了,其他类型的文章才能更加的深入。

首先,我讲了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几种描写形式。我将这一环节的重点放在怎样安排人物的外貌描写。在这一点上,初中生和小学生是不一样的,小学强调五官描写,而初中更注重细节描写。

我总结了初中作文外貌描写中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1、描写要细致,即用放大镜来写人,将人物外貌的细微之处写出来。

在这里我重点将小学和初中对人物描写做了对比。打个比方:小学生写人物外貌就像是画漫画:鼻子、眼睛、嘴巴、耳朵画出大概的轮廓就可以了,从人物外貌很难推测人物经历。初中生写人物外貌就像是画素描,对画画的功底又有了进一步的要求:人物脸上的皱纹,胡须等轮廓要进行细致的描写,人物衣着和身上附着物都要进行仔细的刻画。这样,我们可以从这幅画上面看出人物的年龄,猜出他的职业甚至他的某些不为人知的经历。

2、对人物有特色的地方,需要进行具体且详细的描写,一些与文章主题关系不是很大的其他地方可以忽略不写。外貌描写主要是为了突出人物性格和隐藏人物经历等与主题密切相关的东西。

3、人物外貌描写安排详略要得当。我举了一个例子,就比如说鲁迅所写的《孔乙己》多次提到他的那件衬衫,而对于其他地方则一带而过。我们在写的时候也可以让同样的描写贯穿到文章的各个地方,使之成为文章主题的一条线索。

为了加强学生的写作基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专门让学生任选一个人物(班级内),还给学生展示了卡通人物,将其外貌写出来。大家猜猜看他写的是谁。这样,学生就会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去写,刻画出来的人物也往往比较成功。

这样,通过精心的准备和积极的引导,学生写人物的兴趣和欲望不知不觉就被激发出来了。通过这种授课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学会写人的方法和技巧,更能让他们体会到写作的乐趣,真正寓教于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学会生存》习作教学设计与反思

全文共 897 字

+ 加入清单

学会生存》是六年级的一次口语交际课,教材安排这次话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自我保护的本领,培养学生用列举实例表达自己的观点。

上完后,第一感觉就是没能更好地调动起孩子们情感,积极发言的孩子不多,并且重点没有突出。尽管我多次用鼓励性的话激励学生参与到其中去,但是学生对这种口语交际课的应对还是不能轻松的应对。我就仔细分析了学生现存的原因有三:

1、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情感估计不足,在布置前置性作业的时候,教师忽略了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至于孩子们在谈论后交流时涉及的面就太窄,思路不够广。设计如下:a、你遇到、听到、或从电视、报纸等媒体上了解到的有关自我保护的事情。b、读综合学习中《智慧之花》想到的。c、从电视上看到或者听到的别人是如何进行自我保护的。d、我们可能遇到哪些危险或灾难?应该如何应对?学生课下都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我要求学生分成小组的形式来讨论,结果有些学生不喜欢参与到其中去,或许是孩子们过于紧张,导致个别的学生不敢发言了。学会生存,是一个内容很广的话题,包括的范围很大,学生可以从生活方面入手,可是孩子却仅仅限于走丢,迷路,溺水,地震、火灾、遇见歹徒等等,学生的思路没有更深层次的。

2、教师的语言过于单一,没有什么特色,鼓励和评价的时候忽略了学生的想法。其中有个学那个在讲述自己在迷路的时候,如何解决问题的,教师没有及时评价,而是一句话带过。

3、对教材的把握还不够深入,过于注重教材,而忽略了教材的工具性,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4、总结时,设计了一个环节: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自我感觉跟前面的有点重复。

5、前面布置的作业改为:对于“学会生存”这个话题,你想说什么?相信孩子们会给我更多意想不到的精彩?

对于这节课我也有满意的地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

1、积极的参与到学生中,对学生的发言及时作出评价。

2、落实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一人在家遇到事情,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应对,不如说煤气泄漏,骗子等等。

3、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能够大胆质疑,对学生的某个话题全班进行讨论,让学生爱上口语交际,努力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散文诗两首》教学反思

全文共 353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过程中,如果朗读形式单一,课堂上即使再多的朗读,效果也会打折扣,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笔者在教《金色花》时,注重了朗读,形式多样,学生范读,配乐全班读,选择喜欢的段落感情读,男女配合分角色读,然后体会感情,效果很好。因为读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另一种形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进课文,理解内容,品味感情。

在提倡有效教学的当下,教师的有效朗读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通过有针对性的朗读指导,能让学生准确地把握课文激发出学生的情感,读出课文的真正味道;能让学生真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朗读指导,相信它将会将会是语文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因为通过有效朗读指导,学生的语言和精神一定能得到同构共生。让有效朗读指导成为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常态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反思

全文共 97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们教研组的听课轮到我了。自然,教研组长而已,你不是第一个,谁是第一个?有老师来听课,就像家里来了客人一般,自然要好好准备一下。在上这节课之前,在四班先是试讲了一下。本来四班是打算让学生们来进行复习的,但还是对自己不放心。讲了一下,果然发现课件制作的顺序有点问题,需要再次的进行调整一下。

开始上课是在上午的第二节。由于是常态课,就把常态课中的一些平常的做法拿了出来,先是对作业问题进行了点评,然后是对上一节课的复习提问。再就是进入学习新课的环节。但是在开始的时候,没有设计上教学目标,这是一个存在疑问的地方。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方式,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

本节课的学习中,特别注重增加了一些材料题的练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接触较多的材料题,增加对当时历史的认同感。通过出示材料,发现学生的思维还是比较的不错的。例如,本来我以为“阳光下的地盘”,学生会不知道是什么内容,结果,很多的学生回答上来了;再比如,“火星”值得是什么?本以为学生也难以回答的,结果,学生都顺利的回答上了。真是出乎我的意料,看来学生的潜力,需要教师努力去挖掘,只要教师创设好的情境,就一定能够发挥出学生的最大潜力。另外,一个比较得得意的地方就是让很多学生起来回答问题,这也是我慢慢的在探索中得出的一个经验,就是一定要让很多的学生回答问题,这样,才能保持他们上课的专注力。总体感觉还算是比较的流畅、自如。再者,对于拓展的地方,自己也算是比较的不错,例如,讲到了中国参加一战及战后中国的窘境;对于意大利参加一战的的根本原因,也是探讨的很到位的。另外,学习本课的时候,对前后知识的联系,也是尽量的做到温故而知新。例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飞机的发明者等等。

本节课,尚有遗憾之处,就是,练习的设计上,记得还有一些深刻的题目没有设计上。罗曼罗兰对一战的评价,一些文学家对一战的描述等。都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搜集整理。课堂气氛还是不够活跃,需要教师个人改进的地方还是很多的。当然,如果,从更高的标准来要求的话,就是对本节课的课堂设计上,基本上是按照课本内容平铺直叙的下来的,内容整合上基本没有。常态课的话还是可以的,如果进行评选的课,是需要作进一步的准备的。

常态课,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最基本形式,只有将常态课上好了,才能在以后的优质课评选中得心应手,遇到各种评比活动不至于手忙脚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