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杜甫的作文作文精品19篇

《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四川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秋兴八首·其一》译文及创作背景,欢迎阅读。

浏览

7672

作文

155

杜甫代表名句

全文共 836 字

+ 加入清单

1、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4、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

5、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

6、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兵车行》

7、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11、昔闻洞庭湖,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登岳阳楼》

12、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小寒食舟中作》

1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14、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阁夜》

15、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咏怀古迹五首》

16、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咏怀古迹五首》

17、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兴八首》

18、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

19、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2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绝句四首(其三)》

2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绝句二首(其一)》

22、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2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4、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

25、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2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7、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28、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

29、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江村》

30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参观杜甫草堂作文

全文共 808 字

+ 加入清单

春是生机的,春是五彩的,春是游览的好天气,好时光。

三月二十日,同学们兴高采烈的踏上春游之旅。一上车,同学们如同顽皮的小鸟叽叽喳喳闹个不停,车里一下乐开了花。

我们游览的地点是杜甫草堂,它位于二环路浣花公园旁,整个草堂大约有二百七十多亩。大门前有一个用水泥做的罩壁,做得精美极了。进入大门,我们走过一条林荫小道来到大雅堂,大雅堂里塑刻的各朝著名诗人:正中央是杜甫,旁边是李白、王维、白居易、陈子昂等。走出大雅堂,我们来到花径,花径两旁是一道红墙,红墙边上有各种各样的竹子:绵竹、茅竹,青丝竹。

走出花径,就能看到杜甫以前居住的茅屋。我们还在茅屋前背诵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深深表达了杜甫在草堂生活环境的辛苦,诗中那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深深表达了杜甫对生活的理想和追求,一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反映了诗人的忘我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令人感动不已。茅屋里设有中客厅,厨房,书房,卧房等。

来到史诗堂,就能看到杜甫的铜像,那是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雕刻的,这个雕像很清瘦,最能表达出杜甫一身的艰难曲折,在铜像旁,还有朱德撰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听导游阿姨介绍:成都的杜甫草堂是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入蜀,靠亲友支助在浣花溪修建茅屋居住,因为成都是远离战乱的中原,草堂又地处郊外,所以杜甫在这里写下了具有田园风情的著名诗歌,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杜甫一生写了XX多首诗,在草堂就完成了240首,杜甫草堂共收集了1000多首,这些诗歌创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所以,后世把杜甫草堂誉为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再往里走,还有大廨、工部祠、柴门、唐代遗址等景区,它们各有特色,展示出不同的魅力,让人留恋往返。短短的时间过去了,通过这次的游览,让我们对中国诗人的才华赞叹不已,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依依不舍的走出来,和杜甫草堂说声再见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诗圣――杜甫

全文共 22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明清文人叶燮有“诗圣推杜甫(《原诗》)”之说。其诗广泛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被人们誉为“诗史”。杜甫诗歌艺术造诣特别高,他以博大精深的内容和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与李白一起成为唐代诗坛上熠熠生辉的双子星座。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杜甫草堂

全文共 489 字

+ 加入清单

陶彦宇

春天的早上,我从睡梦中醒来,唐代大诗人杜甫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他笑着对我说:“咱们走吧。”我的脑子里全是问号,好奇地问:“我们去哪里呀?”杜甫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去我的杜甫草堂了。”我急急忙忙穿上衣服,跟着杜甫出门了。

到了杜甫草堂,我一眼就看见了一棵高高的柳树,我的脑海里立刻想到了一句贺知章的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阵风轻轻吹着,柳树把垂在水里的柳条拽了出来,像钓到大鱼了一样。柳树下面有两只黄鹂,在草地上踱来踱去捉着虫子,吃饱了,嗖的一声,像离弦之箭一样飞到了柳树上,叽叽喳喳地唱着春之歌。草塘边的小河里,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白鹭正在捕鱼,当然也有在戏水的,因为受到了惊吓,扇了扇翅膀,排成一字形飞上了青天,渐渐的,飞远了,就像一朵流动的白云。

走进屋里,我顺着杜甫指的方向,往窗外望去,窗户好像画框,连绵起伏的西岭山存着千年不化的雪,山下的小河边停泊着大大小小的船,互相映衬,就像一幅画,我自己宛如画这幅画的画家,正在欣赏我的作品,连我自己都忍不住赞叹。

突然,谁轻轻拍了一下我说:“都快迟到了,你怎么还在睡?”我从睡梦中醒来,原来刚刚是一场梦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杜甫死因

全文共 529 字

+ 加入清单

多少年来,杜甫给后人留下的最大疑惑是他的死因

文学、史学界针对杜甫的死因提出了五种死因,而且各执一词,发人深思。

一、病死说

翻阅莫砺锋、童强著《杜甫传》,关于杜甫的死,书中是这样写的:“冬天到了,诗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岳阳的舟中。……一颗巨星就在这无限的孤独、寂寞中陨落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316页)。

二、溺死

此说最早出自于假冒唐朝李观的名义写的《杜拾遗补遗》。这种说 法自提出后,后来历朝历代的学者对此说进行批驳,并明确指出此段文字中的“硬伤”,唐玄宗死于宝应元年,也就是公元762年,怎么能又在770年赐死子美杜甫呢?

三、自沉于水而死

此说源于伪托唐朝韩愈名义撰的《题杜子美坟》提出“三贤(指屈原、李白、杜甫)同归一水”的说法。三人怀沙自沉,这显然是一种没有丝毫根据的想象。

四、食物中毒而死

提出此说的是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郭沫若的这种说法同样具有猜测性,几乎没有文献作为依据纯属于个人的文学创作。

五、消化不良而死

此说较为可信。杜甫的死和饥饿有着斩不断的联系,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9天。当地县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来,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因许久未进食,肠胃难以承受,最终因消化不良而死。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我眼中的杜甫作文600字

全文共 613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蒙上厚厚的尘埃,抹去了它本来的印记,添上触目惊心的伤痕。可有一样东西例外,它在人们口中代代相传,它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它与我们时隔千年,却惚然昨日,是诗歌,透过千年的尘埃,射出璀璨的光华。

若说诗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那么,杜甫便是诗歌的精神之魂。在我的印象中,杜甫是一个遥远的古人,所以我将他想象的衰老。而透过他的诗句“漫卷诗书喜欲狂”我又将他想象的如青年人一般的热情、奔放。但这又似乎不是完整的他,他既有着高贵的灵魂,又有着平凡的身躯。高贵的灵魂使他悲悯苍生,平凡的身躯又使他痛苦万分。他的形象,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是概括不来的。我只能说:他像一个苦难的巨人,饱含热泪的轻抚一个时代的创伤。

战争、饥荒、苛税,病痛、生死离别、漂泊异乡……没有使他麻木,反而让他变得更加清醒,我仿佛看到了他枯瘦的身影奔走在衰败的山河间。这是多么沉重的痛苦啊!压得这个巨人发出痛苦的悲鸣;这又是多么的悲哀,让他一个人背负起一个时代。这一刻,天地变色,鬼魂哀嚎,他望着这世间的流血漂橹,发出长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甚至不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他是一个斗士,双目散发出雄雄的火光,想要燃烧罪恶、战争与不公,他与这“大势”斗争,他望着残破的江河,受难的人民,凶残的虫豸,发出悲坳的痛哭,他是杜甫,一代诗圣,却又“忧国忧民”“鞠躬尽瘁”,他那铁一般沉重的身影,存在于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中,而那无声的叹息,深深地敲击着我的心魂!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怀杜甫

全文共 625 字

+ 加入清单

我本是个爱词远胜于诗的人,但杜甫这个诗人,我是打心底尊敬他的。

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杜纵使一生潦倒,但不忘国家人民。“大蔽天下寒士”又怎是一隐遁世俗之人、一贪利忘义之人所能为?

杜本是一个上天降来扭转盛唐转衰的大将,但他和李白力挽狂澜也不济。两个天才生不逢时,才华无法施展实是一憾事。杜少与李同游,练就一身胆色,但入仕后一生潦倒。杜居无定所,能有稳定的生活也是住在茅屋里。夏不挡雨,冬不避风,床头无干处,家人互抱取暖,岂不悲哉。

杜晚年百病缠身,有肺病,长卿病,耳聋,臂废,间歇性瘫患,等等等等…但也难免奔波往来投奔亲友以活命,最终死在奔波中。

公元670之后多年中杜的亲朋相继逝世,这给失意的杜是一个莫大的打击,他也失去了别人的支持,断绝了生活来源。

为了生存,他必须沿江南下到江陵投奔他的一个好友,但这个人并没有伸出援。杜只好继续南下去投奔他的族舅崔健,但当他到了崔健那,崔健又被调上北处,不久就病死了。这时杜一愁莫展,而天又降大雨,江水上涨,杜停在江上,直饿了几天。幸好这时当地县令送酒肉才渡过困境。因为当时安史之乱已过去了,唐玄宗当了太上皇,寻觅当年老臣,杜在其中。当地县令怕杜饿死要怪罪下来,因此送来食物。水落后,杜不在南下,而是希望回到故乡洛阳,但他最终不能。他是北方人,如今久居江上,疾病缠身,死在归途。

杜虽穷困潦倒,但无时无刻不在忧国忧民,此情足胜天。只是今天,这个经济大爆炸时代,有才之士携家带子奔向国外,置祖国于不顾,实为人所唾弃。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杜甫遇李白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639 字

+ 加入清单

李白杜甫相遇,在744年。那年,李白43岁,杜甫32岁,相差11岁。

其实,李白不仅在实际年龄上比杜甫大11岁,而且在诗坛辈分上整整先于杜甫一个时代。

两人见面时,李白已名满天下,杜甫还只是崭露头角。杜甫早就熟读过李白的很多名诗,此时一见真人,崇敬之情溢于言表。一个取得巨大社会声誉的人往往会有一种别人无法模仿的轻松和洒脱,这种风范落在李白身上更是让他加倍地神采飞扬。眼前的杜甫恰恰是最能感受这种神采的,因此他一时全然着迷。

李白见到杜甫也是眼睛一亮。他历来不太懂得识人,经常上当受骗,但那是在官场和市井。如果要他来识别一个诗人,他却很难看错。即便完全不认识,只要吟诵几首,交谈几句,便能立即作出判断。杜甫令他惊叹,因此二人很快成为好友。他当然不能预知,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将与他一起成为执掌华夏文明诗歌王国数千年的最高君主而无人能够觊觎;但他已感受到,无法阻挡的天才之风正扑面而来。

他们喝了几通酒就骑上了马,决定一起去打猎。

他们的出发地也是见面地,在今天河南省开封市东南部,旧地名叫陈留。到哪儿去打猎呢?向东,再向东,经过现在的杞县、睢县、宁陵,到达商丘,从商丘往北,直到今天的山东地界,当时有一个大泽湿地,这便是我们的两位大诗人纵马打猎的地方。

当时与他们一起打猎的,还有一位着名诗人高适。高适比李白小3岁,属于同辈。这位能够写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种慷慨佳句的诗人,当时正在这一带“混迹渔樵”“狂歌草泽”。也就是说,他空怀壮志在社会的最底层艰难谋生,无聊晃悠。这是他的“地盘”,沟沟壑壑都了然于心,由他来陪猎,再合适不过。

挤在他们三人身边的,还有一个年轻诗人,不太有名,叫贾至,比杜甫还小6岁,当时才26岁。年龄虽小,他倒是当地真正的主人,因为他在这片大泽湿地北边今天山东单县当县尉,张罗起来比较方便。贾至还带了一些当地人来凑热闹,其中也有几个能写诗的。

于是,一支马队形成了。在我的想象中,走在最前面的是高适,他带路;接着是李白,他是马队的主角,由贾至陪着;稍稍靠后的是杜甫,他又经常跨前两步与李白并驾齐驱;贾至带来的那些人,跟在后面。

当时的大泽湿地,野生动物很多。他们没走多远就挽弓射箭,扬鞭跃马,奔驰呼啸起来。高适和贾至还带来几只猎鹰,这时也像闪电般蹿入草丛。箭声响处,猎物倒地,大家齐声叫好,任何人的表情都不像此地沉默寡言的猎人,更像追逐嬉戏的小孩。马队中,喊得最响的是李白,而骑术最好的应该是高适。

猎物不少,大家觉得在野地架上火烤着吃,最香最新鲜,但贾至说早已在城里备好了酒席。盛情难却,那就到城里去吧。到了酒席上,几杯酒下肚,诗就出来了。即席吟诗的不是别人,是李白和杜甫,连高适也只能躲在一边了,真是奢侈至极。

诗有典雅的面容,但它的内质却是生命力的勃发——无论是诗的个体、诗的群体、诗的时代都是这样。没有生命力的典雅,就不是我们喜欢的诗。因此,由诗人用马蹄写诗的旷野,实在可以看作被我们遗落已久的宏大课本。

诗人用马蹄写诗的地方也不少,但这儿,是李白、杜甫一起在写,这如何了得。

在那次打猎活动中,高适长时间地与李白、杜甫在一起,并不断受到他们鼓舞,决定要改变一种活法。很快,他就离开这一带,游历去了。

李白和杜甫从秋天一直玩到冬天。分手后,第二年春天,二人又在山东见面,高适也适时地赶了过来。不久,又一次告别,又一次重逢,那已经是秋天了。当冬天即将来临的时候,李白和杜甫这两位大诗人永久地别离了。

当时他们都不知道这是永诀,李白在分别之际还写了“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的诗,但金樽再也没有开启。因此,这两大诗人的交往期,一共也只有一年多一点,中间还有不少时间不在一起。

世间很多最珍贵的友情都是这样,看起来亲密得天荒地老、海枯石烂,细细一问却很少见面。相反,半辈子坐在一个办公室的,很可能尚未踏进友谊的最外层门槛。

就在李白、杜甫别离的整整10年之后,安史之乱爆发。那时,李白已经54岁,杜甫43岁。他们和唐代一样,都青春不再。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我眼中杜甫

全文共 788 字

+ 加入清单

或许,他并没有诗仙李白的洒脱豪放,也没有陶渊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乎只有愁苦,心系祖国,他甚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谈起杜甫,我甚至不愿提起他诗圣的称号,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思寄祖国的爱国者。

忧国,是杜甫诗中的灵魂主干,他的所有诗作中,多数都透露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感叹和愁苦。面对日益衰败的唐朝,面对支离破碎的大唐国土,他含泪提笔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昨日祖国繁荣,而今日却破亡了,面对依旧的山河,试想,是否人人都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时泪、怀着恨别心?杜甫就是这样一位爱国的诗人,他因国破而忧,因国盛而乐。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他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他快乐,因收复河南、河北而快乐。他的快乐,不仅仅是自己的,更是属于祖国的。这种纯粹的快乐,只是真心爱国的人才配拥有。生活亦是如此,不需要游遍山水,更不需要荣华利禄,杜甫快乐的根源,只是祖国的繁盛。

在杜甫生活的时代,是最黑暗的时期。尤其是在安史之乱时,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各地官吏,残暴无情地压迫、剥削百姓。在这水生火热的时候,杜甫毅然选择站出来,用慧笔揭露出一桩桩事件,将同情、理解的思想灌输到每一句诗句中。《三吏》、《三别》正是他思想的表述。《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吏的冷酷让杜甫愤怒却无奈,自己无能为力,只能愁苦地独与老翁别。他也曾通过仕途改变现状,无奈,官场污浊,导致他屡遭贬谪。最终,他选择回到百姓中去,以笔作枪,抒发他对人民真挚的同情。他亲民,他愿意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似乎他并不是一位诗人,更不是一位本可以升官发财的诗圣。

今日,又一次翻看杜甫句句沉郁顿挫的诗句,对他的敬仰油然而生。敬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更敬仰他敢于揭露和批判黑暗、腐朽的无畏和正义。

若说千百年后诗作不一定会流传于世,但杜甫的精神永垂不朽。今,人人居安思危于祖国,还恐祖国不盛乎?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我眼中杜甫小学作文

全文共 864 字

+ 加入清单

句佛语说:掬水月在手。也就是说从另一个角度有时可以办到根本不可能的事。同样,当我们虔诚地拜读杜甫的诗作时,一个鲜活的形象也可以很生动的跃出于面前。

杜甫不同于李白,他把自己推到一个压抑的屋檐下。背负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沉重责任感,杜甫凝视着流血流泪的大地,忠实的描述着时代的面貌和人民内心的悲苦。

杜甫的诗犹如大唐由盛到衰可悲历史的一面镜子折射着他不同时期的真实景观和社会生活矛盾。又如一个历史宝库,包含着浑涵汪洋、千汇万状的丰富内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和“百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的忧过忧民的深衷和“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个惊人死不休”的鸿鹄壮志,形成了他沉郁顿挫的独特格调和精益求精的诗艺,也铸就了这位彷徨者无数铿锵凝练脍炙人口的绝妙好辞。于是他便成了诗中的圣人。

他的诗便是他的情感发泄,发泄他对现实的不满而又无可为的无可奈何。读他的诗,俨然在接受清除心灵污垢的洗礼,高档格调的文辞、深刻压抑的真实的真实感情在读者的心中荡起一圈圈涟漪。于是人们便想起了大海的浩淼,想起了弯月的宁静,也想起了杜甫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杜甫是一位集大成者和承前启后的诗人,汉魏的浑朴古雅,六朝的藻丽纤秾、淡远韶秀杜甫无一不备。杜甫之后没有一个诗人不直接、间接学他的:韩愈跟着他将诗进一步散文化;而又造奇喻,押险韵,铺张描写,逞才使气,是“沉着痛快”的诗,元稹、白居易将杜甫写实的表现人生的态度理论化,导引了“新乐府”运动。也是元稹,在为杜甫写的墓志铭中,对杜甫的创作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并许以最高的地位。两宋诗之冠冕的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宗都以杜甫为祖、金、元、明之诗坛巨擘都是杜甫为之开先。

陆游有诗曰:千载《诗》亡不复删少陵谈笑即追还尝憎晚辈言“诗史”《清庙》《生民》伯仲间。他视人们尊杜诗为诗史为不足,必置于雅、颂之音中犹若诗中之经才好。秦观在《韩愈论》中,将孔子与杜甫同提并论,孔子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总结整理之功可用集大成者来赞,“呜呼,杜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虽未直接称圣,实亦许之矣。到了明代,杜甫已经正是被称为诗圣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我心中的杜甫作文800字

全文共 843 字

+ 加入清单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我国人人皆知的诗圣杜甫就是这样一位“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的伟大诗人!

白雪国学课堂仿佛是一部时间机器,每一节国学课都是一次时间旅行,带领我们穿梭千年的历史长河,来到每一位伟人的身边,感受他们的儿女情长,感慨他们的忧国忧民,学习他们的崇高理想,赞叹他们的才华横溢,佩服的他们民族气节。

这一次,我仿佛亲眼看到了暴风骤雨中的一代诗圣——杜甫。一心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的杜甫虽然是心存高远,但是不幸生于乱世。在经历了求官、贬官之后,关中大旱,杜甫为生存而辞官逃荒,历时一年多的时间,他辗转迁移终于到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杜甫一家人终于有了栖息之所,在浣花溪旁建了一座草堂,即杜甫草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在这一座小小的草堂中创作出来的。阴历八月的一天,天公不作美,狂风怒号,屋上的茅草被卷起来,大雨如注,整个屋子一点干的地方都没有。亲眼看到自己的茅草被孩童抱走,自己的被子如同一片冷铁。这一切,杜甫都无能为力。然而,即使这样,他还是写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般铿锵有力的语句,这是从自己切身的痛苦生活中迸发出来的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感情,是咏歌不足以表达的。所以这时的杜甫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感。通过自己的苦难经历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劫难,“天下寒士”的痛苦。为自己所热爱的祖国而魂牵梦绕,放声大号!

忧天下之忧,乐天下之乐,杜甫一心想改变黑暗现实的理想感动着、影响着千百年来无数的读者,我也在其列。每当寒秋时节,风雨交加,我就会想起诗圣杜甫。

杜甫,今夜,注定为你无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杜甫故里景区观后感

全文共 439 字

+ 加入清单

乙丑7月26日回故乡祭祖,同时拜谒了我国唐朝诗圣杜甫故里纪念馆暨杜甫出生地。能与诗人同乡深感骄傲和自豪,踱步在古槐旁,吟诵着千古诗篇,不禁思绪万千····· 杜甫故里位于巩义市区东10公里的站街镇南窑湾村的笔架山下,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公元712—770年)就诞生在笔架山下的窑洞里。杜甫,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他的曾祖父在巩县任县令时,将家迁于此。杜甫一生创作了3000多首诗,流传下来的有1400多首,他的诗深刻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矛盾,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诗人忧国忧民的呐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诗人怒斥权贵的声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反映民众疾苦的铿锵之声穿过一千二百多年的时空隧道,抨击人们的耳膜,震撼人们的灵魂。

巩义市政府斥资一个多亿扩建、修缮杜甫故里纪念馆,今天在这里纪念这位卑未敢忘国忧的诗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我心中的杜甫作文600字

全文共 640 字

+ 加入清单

搔尽了白头,愁浸了时光。

杜甫,现代主义诗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一直怀着报效国家的远大理想。以前不熟悉杜甫的我,只知道他愁容满面,却不了解他为何而愁,本学期学了许多杜甫的诗,我知道他的愁是从何而来的了。“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句诗是杜甫老年时期写的,当时他正漂泊在外,好比一叶孤舟,但他依旧担忧着国家,忧到“雨脚如麻未断绝”还在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位把自己一生都倾注在国家中却始终得不到重用的人,就是我们学生也会为他感到可惜啊!杜甫想要在政治上取得成就,但老天就偏不让他完成心愿,混了几十年还是个小官,他想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华,却无奈因为写诗而出了名。从某方面来说老天是不帮他,但换个角度,如果没有那些跌宕起伏、离愁别恨的时光,也就不会成就一个诗圣,一部史诗。

杜甫的一生,也不全是悲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他参加科举考试落榜之后,来到泰山。泰山是五岳中最气势磅礴的一座,“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明了杜甫的决心,他想成为一个征服泰山,征服人生中所有困难的人,充分展现出了他的豪情与气魄。这种积极进取的的心,使杜甫跨上了圣化之路的第一步。

就像阳光总会被黑暗吞噬,杜甫的生命流逝,成了历史长河中永远令人仰望的人物。在他临终前,写下一首诗,始终写的是他对未来社会生活的美好期望,士兵不再与家人离别,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恢复,永远是一个和谐社会。由此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到,杜甫究竟有多放不下国家了。

一阵风,激起了历史长河的波澜,留下了读不尽的一本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杜甫草堂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李理正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我和爸爸妈妈,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成都杜甫草堂

在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边,千万片柳叶挤满了纤细的柳枝,柳枝千条万条,垂落到小河里,轻梻绿波。你看那柳,枝条柔媚,颜色清翠,在春风的吹拂中微微摆动,那羞涩,飘逸的情态仿佛是一窈窕少女。柳枝上有两只黄鹂鸟,金黄色的羽毛在阳光地照射下闪闪发亮,他们时而在枝头欢快的唱歌,那歌声真动听;时而交头接耳,仿佛两个好朋友在说悄悄话;时而飞到草坪上,一边悠闲地散步,一边欣赏着美丽的景色。突然,一行行白鹭扑打着翅膀,扑棱棱地飞过天空,穿梭在白云之间,直上青天。

远远望去,高大的西岭上连绵起伏,高高的山顶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雪,积雪在太阳的照耀下寒光闪烁,更显苍山肃穆。近看门前,小路的尽头是一条江,江水清澈碧绿,波光粼粼,江岸两边停泊着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船,那正是从远方而来的东吴商船。不久,他们就会南下回到他们的家乡。

杜甫草堂的美景,真让人念念不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我与杜甫在诗海中相遇作文1000字_[第三单元]写一首诗

全文共 1094 字

+ 加入清单

浩瀚的诗海波澜壮阔,撑一叶轻舟,随著起伏的浪花荡漾.

我与你初次相遇是在包罗万象,气韵超然,宏伟壮观的五岳之首——泰山,我眺望著《望岳》中所描绘的天地万物间变化的情景,脚踏著挺拔在齐鲁两地间,连绵不断的东岳泰山之上,和你一起享受这"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虽然你科举不第而游历齐赵,但你仍欲将自己远大浩茫之思想与高奇苍莽的泰山合为一体,你正是抱著登最高处的理想,创最辉煌业绩的心情来望岳的."荡胸生层云"通过山中层出不穷,飘浮不定的云雾,表现出泰山的深邃;从而随山云层出而使你心胸高远,思绪万千."决?入归鸟",把你开阔博大的胸襟进一步展现开来!

与你再次相遇是在一个天地肃穆,日昏月暗的世界,一个情谊淳厚,绵绵不尽的瑶池仙境,一个悲怆掩泣,雄心不泯的夜空."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诉说著边塞的苦寒,苍凉与悲壮.在那空旷寂寥的边塞,明月高悬的深夜,本应是人马安歇,进入甜美梦乡之时.事实却否,在胡笳的悲鸣声中,在寂寥高挂的明月之下,在军令严肃的氛围裹,士卒不敢放松,不能懈怠,只能默然惨然,听凭战争的摆布,没有丝毫的自由可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让我和你一起体味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警世之句的深远."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你始终关心著国家的兴衰,人民的安危,你深深体会到人民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你亲眼目睹了百姓妻离子散,战场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万民无辜牺牲的惨状,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你深夜经过嘶杀拼搏的战场,在一弯凄清的寒月映照下,那累累白骨,正在诉说著一幕幕让人心痛的悲剧,控诉著安史之乱带给人民不尽的灾难.这?充满著你忧民的情思,怀抱著你对国家复兴的愿望!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连年战乱,风尘连绵,家书已绝,关塞萧条,前途渺茫,这样的伶俜生活你已忍受十年之久,现在又别无他途.蜡烛已残,秋月凄冷.你拙於生计,命途多舛,依靠朋友接济,且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正是这身世之叹和思念之情萦绕在你心头脑际,面对此情此景,怎能不忧心重重呢

"入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你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孤独的,凄凉的.惟有那苍穹的月亮陪伴著你度过无数个不眠之夜,月是你的精神伴侣,你的理想寄托.在幽静朦胧的月色中,你敞开心扉,倾诉你的孤寂和苦闷,寄托你的思念和希望.月是你坎坷岁月,匆匆行旅,悲情一生的见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参观杜甫草堂的作文

全文共 666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和佳佳姐、杨杨姐一同来到成都杜甫草堂参观

听解说员说,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靠亲友的帮助,杜甫在成都西郊风景入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在这里,诗人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所 作诗歌流传到现在的有240多首。

由于成都远离战乱的中原,而草堂又地处郊野,因此诗人的 生活比较安定,心绪也较为宁静,这就使他在草堂的诗歌创作大都具有田园风味,如 >、>、>等篇章都是如此。然而杜甫毕竟是一位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诗人, 匡世济民的责任感始终存在于他的心底,使他始终不能忘怀现实,因此一旦现实中出现促使他 的忧患意识复苏的因素,诗人便又回到忧国忧民的创作轨道上,著名的 >以及>、>等诗篇,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写成的。正因为杜甫写下了这些不朽的诗作,所以后世把杜甫草堂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我们依次递进是大庙、诗史堂、柴门、工部祠。其中大庙、柴门是杜诗中提到的草堂原有建筑,诗史堂正中是杜甫立像,堂内陈列有历代名人题写的楹联、匾额。工部祠内供奉有杜甫画像,并有杜诗传人陆游、黄庭坚陪祀。

1985年,杜甫草堂更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馆内珍藏有各类资料3万余册,文物XX余件。包括宋、元、明、清历代杜诗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种铅印本,还有15种文字的外译本和朝鲜、日本出版的汉刻本120多种,是有关杜甫平生创作馆藏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参观完后,我们恋恋不忘地离开了杜甫草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参观杜甫草堂的作文

全文共 793 字

+ 加入清单

寒假里的一天,妈妈带我去杜甫草堂游览。

一进门,便看见一棵棵参天古树,有的四季常青,有的只剩光秃秃的树枝,有的粗壮无比,有的还挂上了许多漂亮的红灯笼,还有的享有“独木成林”的称号,真让人惊叹!

走着走着,便有一个荷塘,此时,荷叶已经枯萎,荷花也不见踪影,仿佛有些凋敝。可是塘边却盛开着我不知名的小花,红的、黄的、白的、橙的、粉的、紫的、蓝的,竞相开放,美丽极了,给荷塘带来了一丝生机。

我们来到杜诗书法木刻廊,长长的走廊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书法作品,字都写得非常漂亮。上面有些是楷书,有些是隶书,有些是篆书,还有一些是几乎看不懂的草书。我正在学习写毛笔字,看到这些优美的书法,我更激起了兴趣,盼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写出这样漂亮的字体。

接着,我们又来到杜甫的居住地——一处小稻草屋。它的屋顶是用稻草盖的,很厚很厚,墙是泥土和草砌成的,柱子和家具全都是木头做的,虽然很旧了,但看上去十分古朴。茅屋有好几间,分别是杜甫的书房、卧室、客厅和厨房,每间都小小巧巧的,里面的家具也十分简单——卧房里一张小床,客厅里一个卧榻,榻上一张小几,另有两把椅子,厨房里一张小小的方桌而已。看到这些,我的眼前便浮现出,当年杜甫住在这件小小的茅屋里,吟诗作赋的情景。

我们转着转着,又来到了一个大花园里,里面万紫千红,和郁郁葱葱的竹林相得益彰,简直无与伦比!我好像走进了龙宫的大花园,被这优美的仙境陶醉了。这里还有许许多多的盆景,它们弯弯曲曲的,长着碧绿的叶子,摆着不同的姿势,好似活了起来,扭着腰儿跳起了舞!

最后,我们又参观了杜甫的雕塑,就在“诗史堂”里面,他满面忧愁,似乎在思虑着什么——是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吗?我不得而知,只久久地凝望着他。后来,我们还参观了诗书画院美术馆,里面有许多精美的书画作品,让人流连忘返。

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我怀着对杜甫深深的敬仰,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个意义非凡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绝句杜甫扩写

全文共 286 字

+ 加入清单

经过时长好几年的“安吏之乱”,我终于回到成都,回到我的茅草屋,我十分欢喜。

早上,我一开窗,就发现柳树的枝头上,传来“叽叽喳喳”的啼叫。我一看,呀,原来是两只黄鹂在啼叫!它们好像在说:“多么翠绿的柳树,真好看呀!”

我又看见行白鹭正扇动她那双灰白的翅膀往云霄飞去!

我把目光往远处眺望,看到了西岭山,寻雪仿佛过了几千个秋天!这么厚的雪,使我感觉窗户都有那西岭山的千秋雪。

门一开,我就发现门前离这儿这万里的东吴船。

我把这些景像联想起来,感觉到了春天的到来。光阴似箭,我突然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妙笔生花,写下了一首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春天的杜甫草堂

全文共 567 字

+ 加入清单

朱轩甫

我喜欢诗仙李白,喜欢诗魔白居易,但我更喜欢诗圣杜甫春天来了,带着无限憧憬,我来到成都杜甫草堂

一进杜甫草堂,就看见几棵高大的柳树立在小河边,像一个个小姑娘对着河面梳理自己浓密的头发。春风一吹,柳条随风摇摆,伴着小河的哗哗声,跳着轻快的舞蹈。从这里路过的人忍不住停下脚步,静静欣赏这多姿的柳树。柳叶小小的、绿绿的,好像一块块碧玉。柳条细细的,长长的,好像无数丝绦。这么美的柳树,这么温柔的春风,难怪贺知章赞叹“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几只黄鹂飞来了,在树上唧唧喳喳地唱着歌,那歌声真动听,这是我今年听过的最好听的一首春之歌,简直比任何有名的音乐家演奏的歌都要动人心弦,这时我才理解了:“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意思。

当我还沉醉在黄鹂的歌声和柳树这个跳舞的舞者时,又有几只白鹭飞了过来。一会儿往高飞,一会儿往低飞,一会排成人字形,一会排成一字形,越飞越快,越飞越远,直到飞过雪山,渐渐消失在蓝天深处。等等,有点奇怪啊,这是春天,为什么西岭山上会有雪呢?当我问了当地人才知道,原来西岭山很高,气温低,山顶的雪很难融化,日积月累就成了终年不化的雪,给西岭山增添许多神秘。西岭山脚下有一条小河,河岸边停泊着大大小小的小船,让小河变得更加漂亮。

这么美的杜甫草堂,怪不得杜甫舍不得离开,怪不得杜甫在杜甫草堂写了那么多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杜甫《月夜》读后感

全文共 435 字

+ 加入清单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战火连天,被困长安。寂静的月夜,他暂时放下心中的忧国忧民,抬头看那轮清冷的长安月,可心中挂念的却是“今夜鄜州月”。他不担忧自己前途艰险,却担忧妻子对自己处境的焦虑。一轮明月寄寓着两地思念。他神驰千里,看见了妻子“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夜半灯火依旧,待君归家。妻子独看月,小儿女却未谙世事,天真懵懂,不懂想念。可远在万里的父亲却深深挂念着他的孩子妻子,半夜思及却只见长安落雪。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夜色渐深,雾气氤氲,湿了她的头发,清冷的月光照在手臂渐渐生寒。夜越深思念越深,他想象着妻子遥远却深切的思念,惦记,更加思念妻子儿女。期盼着“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将牵挂与对未来的期盼都寄予月,只愿能并倚虚幌,共照明月,战乱平息,国家安定,家人团圆。

以妻子望月写自己的思念,一顾只影阑珊,一曲长歌婉转,愿再无离散。悲婉微至,精丽绝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