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红军长征不畏艰险的故事(推荐20篇)

浏览

6075

作文

340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全文共 677 字

+ 加入清单

你知道红军吗?今天,我们就要去红军长征路过的地方——泸定。

我们开着车前往泸定走,这次走的路可和前几天的不一样,不是往山上,而是往山下走。天气也变得越来越热。我们沿着康定河行驶一段路,就来到了大渡河边。大渡河的河面比康定河的河面要宽很多,大概有380多米,而且河水全是黄的,陈伯伯告诉我这是因为河里面有很多泥沙。

不久,我们就到了第一个景点——泸定桥。在这里发生了一次著名的革命事件——飞夺泸定桥。当时红军战士们手拿冲锋枪,背挂马刀,腰插手榴弹,渡过了有重兵把守的泸定桥。我一踏上泸定桥,桥就剧烈摇摆起来,再看看波涛凶涌的大渡河,我心里不禁感到一丝丝寒意。试想,当时红军战士们要渡过这座桥,空中有国民党的飞机袭击,后面有国民党的追兵,前面还有国民党的部队拦截,真是难上加难啊!

接着,我们又去了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在那里,我才知道红军的真正故事。原来,红军在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攻失败后,人员减半,被迫长征。在长征途中经过泸定桥,后面有国民党的追兵,他们必须与泸定桥对面的红军汇合。可是,他们的所在地离泸定桥还有320里。为了让红军战士们按时与对面的红军汇合,毛泽东向红军一军团第24团下了在两天之内赶到泸定桥并占领它的死命令。于是,第24团以第一天走80里、第二天走240里的神速赶到泸定桥。可是国民党部队把桥上的木板全都拆掉了,只剰下3根铁索。于是,23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沿着铁索往前爬,最终攻占了泸定桥,创造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纪录。

红军为了我们的祖国而献生!同学们,在红军长征80周年到来之际,让我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2024年红军长征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812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纪录片是历史纪录片,也是现实政论片。因为它可以借过往而懂大局知全局,明当下。因此有了那么多观众的共鸣,得到了那么多观众的响应。其实,这是历史进程的自然而然。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至今,争取民族独立 争取国家富强 争取人民幸福 争取世界和平的初心恰似漫漫“长征”路,是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永远不变的信仰与追求,信仰的方向引领着代代“长征”,闪耀信仰的坚定。

假如,把世界文明暂划为“人类探寻生存与发展的漫漫征途史”,那中国,为世界文明持续增添着辉煌与成就。

古代中国,17世纪中到18世纪末,中国清王朝康熙、雍正、乾隆统治的“盛世”,三朝持续了134年。而西方之间进行了持续迅猛的“工业革命”。西方国家大踏步前进。

工业革命为世界带来划时代变化,相形之下,近代中国确是日渐落后了。中华民族,在秦汉时期,开辟丝绸文明的中西方交流古道,唐代鼎盛时,向世界持续传播着“礼尚往来”的和睦交往,宋代,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占有世界贸易总量的极大比例,持续以和平贸易、相互往来的方式,开展友邦友好文明交流。马可波罗游记中写中国是“文明、礼遇,佯和、富足的东方神奇”。明代,世界第一的浩大郑和船队,为邻国与世界带去的依然是中国丰美物产与优秀文化。这是历史印证数千年的基本事实。“万里长城”的辽阔与伟大,见证了中华文明古国走过的漫长征途,中华民族一向是爱好和平的民族。

从不依强凌弱的中华民族,当近代历史大门开启时,猛然遭遇面对的忽是各国列强的“魔牙利齿”。1840年起始的西方坚船炮利的轰鸣与硝烟,逼迫中华子孙警醒与振作,由而开始了气壮山河、可歌可泣、英勇无畏的近代中国救国自强的漫漫征程。

确实,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生根中国,仅二十八年建立了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自一九二七年诞生,仅二十二年建立新中国,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只六十多个春秋,成就了当代中国的宏大气象,这绝不是吹牛,而是鲜活的历史事实。客观注定标注着当代纪念“长征”伟大意义的现实存在。

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实践的先进性,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愿与期望。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时俱进本质特征的必然结果。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永葆先进生命活力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人除了人民大众利益以外没有本党的利益,红军队伍是人民自己的武装,由此中国共产党永远与广大人民群众心心相连,永远为争取与捍卫人民大众利益不懈努力奋斗,政党与军队视人民为父母,人民就信任与拥护其并视其如亲人。

在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有过一段精辟的概括:“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是我们这支军队的唯一宗旨。”

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探索进程中凝聚的历史经验,也是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始终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毛泽东同志在1958年同非洲青年代表谈话时就曾谈到,马列主义普遍真理要相信,但一定要同各个地区的实际相结合,我们这样“结合了,就灵了,就胜利了”。“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实践与探索确是自“遵义会议”起始走向自觉的。这在“长征”本片学习中加深了更为牢固的确定。

特别可喜的是,“长征”纪录片对遵义会议进程客观准确表现了系列会议关联的发展经过。既突出了遵义会议的旗帜标志作用,也交代了前期通道会议黎平会议及猴场会议对遵义会议起的累进合力作用,也表现了随后而来的“鸡鸣三省”等后续会议累积进程的推进。政治路线决定着军事与其它,是灵魂。为此,遵义会议成为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之所以隆重纪念,其指导意义在当下同样是意义非凡的。“长征精神”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进程中始终有着不可或缺的鲜活生命力。

理想铸就了坚定的信念,信仰突显出始终如一的乐观,大局意识决定了坚如磐石的团结,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全心全意服务的方向决定了共产党人的忠诚,这是万里长征事业薪火传承的永恒守则。有了这些理想信念,就有了彪炳史册的红军长征的胜利,也催奋出人民共和国当今屹立世界的大国风采,这是本片得以生发而出的现实意义。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为实现中华民族壮丽伟业正进行着新的长征,这是凝聚几代中华儿女的共同夙愿,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是毛泽东等老一代先辈对长征万里征程必须不断步步奋进的前瞻判断,是艰巨而伟大的壮丽事业。为此,也是“长征”纪录片的现实意义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任弼时长征时三过草地的故事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红四方面军的长征路最长,三过草地,第一次过草地时,我的右脚便被反动军队布下的竹签阵穿透了”。

那是一次夜间急行军,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任老带着一支十几人的队伍迅速向阿坝前行。任老走在最前面,他小心地穿过反动军队布下的铁丝网,突然脚心一阵剧痛,落在地上再也迈不动步子。战友提来马灯一看,一根近0.1米长的竹签穿过了他的右脚脚掌,脚背上还露出长长一截。

受伤只是一瞬间,此后几个月任老被伤脚折腾苦了。队伍连续行军,根本没有机会停下来养伤。伤口化脓了,战友便将纱布裁成窄长的细条,蘸了水穿过伤洞,来回扯动,清除里面的脓血和息肉。每拉扯一下,都伴随了钻心的疼痛,但有什么办法,那是缺医少药环境中遏制进一步感染的惟一办法。 和平年代现在的年轻人谁还能忍受这样的痛苦呢?”讲到这里,任老喃喃地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年《隐秘征程——红军长征在四川》观后感

全文共 443 字

+ 加入清单

10月19日,大型纪录片《隐秘征程——红军长征四川》在成都举行媒体看片会。据了解,该纪录片篇幅为8集,每集长度为25分钟。将带领观众通过新的角度认识长征,感受长征,并从中获得前行的力量。该片10月19日21:30在四川电视台新闻资讯频道播出后,10月24日20:00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21:20在四川卫视播出。

为了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四川广播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倾力合作,精心制作了八集纪录片《隐秘征程——红军长征在四川》。作为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伟大征程,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并通过各种文学艺术载体特别是影视作品得到充分展现。而作为纪录片创作的一次全新实践,《隐秘征程》无论在内容线索或表现形式上都传达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作为长征题材纪录片创作的一次全新尝试,《隐秘征程》正如片名所言,意在透过大众所熟悉的故事表象,走进历史的深处探微索隐,挖掘最“隐秘”的叙事元素,换一个角度解读历史,实现伟大长征的另类表达与当代诉求。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心得体会

全文共 708 字

+ 加入清单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7月13日上午,“重走长征路青春心向党”上海青年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红色寻访活动启动仪式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举行。

本次活动通过招募选拔,汇聚了来自沪上15所高校的20名90后大学生以及25名青联委员、青年企业家等青年群体参与。他们将在12天时间内跨越五省,从上海出发,寻访于都、遵义、泸定、吴起、延安等地,重访长征沿途重要地点以及长征亲历人物,追忆历史并从中发现国家在改革中发生的巨大变化,重温长征精神、开展公益活动、参与社会实践,深刻感受和学习长征精神,为实现“中国梦”奉献青春智慧。

团市委书记徐未晚在讲话中指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带领上海青年重走长征路,就是为了从这段历史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时刻提醒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希望全市青年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了解长征历史,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用青春梦托起中国梦。

新民晚报党委书记、总编辑陈启伟指出,这批90后大学生队员将通过文字、摄影、摄像等全媒体表现手段,运用微博、微信、网络直播、粉丝互动等丰富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地宣传展示这次活动,吸引他们的同龄人关注,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和传递新时代的长征精神。

启动仪式上,上海红军后代联谊会会长、曾经11次重走长征路的邓玉平老师结合自身经历,为队员讲述了她心目中的长征故事;上海广播电视台主播雷小雪、臧熹在启动仪式上与出征的青年队员们一起朗诵了《长征组歌》。支持单位代表为队员们送上了包括药品、背包、衣服在内的统一装备和《长征》书籍,主办单位领导为出征队伍授旗。

本次活动由团市委、市青联、市学联、市青基会、新民晚报社、上海广播电视台等单位联合主办。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精选

全文共 1597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伟大的长征早就以其英雄的史诗永远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今年是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央视四套前不久重播了以长征为题材的电视剧《长征》。这是一部感天撼地的剧作。这部电视剧几年前就已经看过,这次重播,相信许多人会一集不拉地再看,会再一次地被震撼,被感动。 长征的艰难是远远超出一般人想象的,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长征途中,我们英雄的红军,每天要面临几十架敌机的侦察轰炸,面对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途中又没有根据地可作为依托,红军所经过的地方,又多数是贫穷落后的地区,部队要想筹集到自己所需的给养该是何其艰难。

可以想象,红军是在怎样缺衣少食,缺医少药的情况下每天还要行军打仗,但是,在毛主席的英明指挥下,英雄红军二占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不仅巧妙地调动了敌人,迷惑了敌人,拖垮了敌人,而且达到了消灭敌人,使战局始终朝着有利于我的方向发展,而长征途中最精彩,最惊心动魄的一仗,要数飞夺卢定桥了,为了粉碎国民党妄想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梦想,我们的英雄居然在下雨路滑的山路上,在一天的时间里奔袭240里!要知道,他们是在长途行军,连续作战,是在吃不饱,睡不好的极端疲惫的情况下完成这一壮举的。这该是怎样的壮举啊!如果没有这一天240里,如果国民党增援部队抢先到达卢定桥,红军的命运会如何,是人们不敢想象的。由于缺衣少食,饥寒交迫,有多少英雄倒在了雪山,长眠在了草地!整个长征,我们英雄的红军,由离开江西苏区时的9万多人,到长征结束时仅剩一万多人!可以说,烈士的鲜血洒满了漫漫长征路!巨大的牺牲,也从一个侧面宣示着长征的艰难。

说到长征,还不能不说到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前,由于王明左倾路线把持了中央的领导大权,不仅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致使红军损失惨重,使无数英雄的红军牺牲了生命,最终导致根据地的丢失,红军被迫长征,而且,在长征途中,又执行了一条错误的逃跑路线,搬着各种装备辎重,坛坛罐罐长征,最终导致湘江一役,红军牺牲大半!如果不是遵义会议确立了毛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红军长征会是什么结局是不可想象的。

说到长征,也不能不说到张国涛分裂红军,另立中央的罪行。用主席的话说,同张国涛的斗争是长征中最大的危险。在同张国涛的斗争中,如果不是叶剑英机敏果敢地把张国涛欲加害中央的电报给了主席,中国革命恐怕只会是悲惨的结局。由于张国涛的错误,不仅使我英雄的红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五、九军团三过草地,而且在其后的近一年的时间里,使红四方面军八万多红军损失过半!历史的事件似乎反复说明,中国革命的危险不在党外,而在党内。

电视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贯穿全剧的如泣如诉的红军歌曲《十送红军》,那是一首歌吗?那是一首歌,那是一首摄人心魄,撼人心灵的歌,那是一首用鲜血写成的怀念亲人,歌颂英雄的歌,那是一首激励后人勿忘历史,奋发向上的歌。史诗般的长征,虽然已经过去八十年了,但是,我们英雄的红军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慨,藐视一切敌人和困难的勇气,坚韧顽强的品质,不屈不挠的精神,将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有时,人们会想,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什么呢?难道不是为了绝大多数人民的幸福,难道只是为了少数人的富有?当然不是。因为旧中国本身就是少数人的天堂!如果只是为了少数人,而不是为了大多数人的翻身解放,中国革命还有必要进行吗?中国革命还能够进行吗?还能够取得成功吗?显然不能。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谋幸福,才是中国革命的初衷,才是中国革命不变的选择。如果这些革命前辈能够活到今天,看到中国只是少数人富有,甚至在逐步成为少数人的天堂,会不会象有的人说的那样,会被气死,有可能的,因为事物已经走向了革命初衷的反面。

伟大的英雄的红军万岁!伟大的英雄的红军不朽!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红军长征的故事征文

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电影《长征》向现代人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红军长征的感人情景,其中有几个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彭德怀:‘何止我们在饿肚子啊!主席也断了粮昏迷中的恩来同志也没有吃的......彭德怀的这句话道出了千千万万红军的苦,生活艰难,连最基本的粮食都没有一点,但他们并没有就此倒下,没有物质就用精神食粮来弥补。他们靠自己对革命的忠诚,对全国人民的关爱,对人民的责任支撑着自己,他们告诉自己,要坚持!他们一直撑到最后,一直撑到革命胜利了才终止。

“彭德怀猝然拔出手枪,对准战马扣动了扳机。”没有粮食了,为了救战士们,彭德怀把目光投向了跟随自己多年的战马他想用战马来挽救战士们的生命,终于他横着心,对准自己心爱的战马扣动了扳机。战马倒下了,战士们又重新站起来了。我知道,他们一定会胜利。

......

看着这部感人的电影,读着这篇感人的文章,就如同走一走长征路,就会更加理解长征的伟大意义,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要珍惜这靠无数战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生活,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周恩来在长征路上感人的故事

全文共 806 字

+ 加入清单

刚过大渡河,周恩来就病了。经常高烧不退,有时甚至处于昏迷状态。

红军什么药品都没有,平时普通战士受伤了,也只能用盐水给伤员洗洗伤口,这就是最好的治疗了。

他的医护人员刘江萍很着急,总是和其他医护人员千方百计到各个部队去找药。

周恩来知道了这件事,就把刘江萍叫来,对她说:“战士比我更需要药品,决不能到部队去找,我们有什么就用什么!”

每到一个宿营地,刘江萍第一件事就是赶紧到处买药,偶尔能买到一点止痛退烧药,就立即让周恩来服用。有一次他们在一个集镇上,买到了二两木耳,刘江萍喜极而泣,这在整个长征途中可以算是最高级的补品了。

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周恩来整天高烧不退,经常处于半昏迷状态,翻雪山前部队专门为周恩来准备了担架,可他坚持自己走路。最后,他实在走不动了,才躺到了担架上。

周恩来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从来没有把自己当领导看待,而是把自己当做普通战士,别人能吃苦,他也能。而且他比别人操的心多,费的神多。

过草地时,医护人员好不容易给周恩来煮了一碗粥,他严厉地问刘江萍:“部队现在吃什么你们不知道吗?”刘江萍说:“怎么不知道,吃草根、吃树皮,可你病得这么重,还协助毛主席工作,分担全军的重担,难道吃一小碗稀饭都不应该吗?”

“小刘呀,我们是革命的队伍,一定要官兵一致,好坏大家都要一样。”周恩来最终也没吃那珍贵的稀饭。

红军进入甘肃时,正是收获的季节,队伍经过一片梨园时,长途行军的红军看到,树上果实累累,黄莹莹的,看见了都忍不住流口水。可是谁也没有上前去拿梨子吃。房前屋后,梨子成堆。周恩来却坐在梨树下,一手端水喝,一手拿铅笔,聚精会神地看地图。刘江萍看到生病的周恩来没吃老百姓一个梨子,睡在梨堆边的他也一个梨都没拿。

第二天,有战士请求可不可以买点梨子,周恩来答应了。可当地群众受国民党的欺骗宣传,没人敢说价钱,只是说:“吃吧、你们吃吧!”梨农不接钱,战士们就不吃梨。结果,在盛产梨的地方,红军没吃上一个梨子就离开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爱国征文

全文共 973 字

+ 加入清单

尊敬的领导:

每当五星红旗随太阳一同升起,耳边又响起雄壮昂扬的《义勇军进行曲》,总会令我感动,每次我感动就会忆起我们人民革命的艰苦历程,想起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八十二年前的今天,由于王明的“左”倾错误,八万红军被迫离开中央根据地,从南中国的崇山峻岭中开始了漫漫长征。长征路上,面对着自然界种种艰难困苦,地方军阀、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他们都毅然挺过去了。瞧!那冰冷的空荡荡的十三根铁索,他们“飞”过去了;瞧!那高耸入云的大雪山,他们翻过去了;瞧!那杳无人烟的草地,他们踏过去了。在整个长征的368个日日夜夜里,他们一共爬过了18座崇山峻岭,渡过了24条湍急的河流,穿越了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大小小的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部队的包围,挺进和顺利通过了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这支由年轻人组成的红色大军,面对着30万武装精良的敌军,携带着数量庞大的辎重,在一个地球上最为险峻的地带迂回穿插,最终征服了二万五千里的艰难险阻。这一切,让今天的人们,长久地发出神奇的感慨。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毛泽东主席写的《七律.长征》

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眠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正是这些肩负着伟大使命的中华儿女,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走完了如此漫长的道路。是他们,吓得敌人闻风丧胆,狼狈而逃;是他们,突破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娄山关;是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将共和国的国旗抹成了红彤彤的颜色;是他们,凭着一股执着的精神,创造了这样一个历史的奇迹,走向抗日的最前线,提起了祖国生死存亡的重担!

怪不得毛主席会这样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史上曾经有过像我们这样的长征吗?12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到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个人的两只脚,长驱2万余里,纵横12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

没错,这正是我们这些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引以为骄傲的。我们不会忘记这一辉煌的斗争业绩。今天,我们要从红军长征的精神中汲取勇气、力量和智慧,继承先烈们的遗志;把我们祖国建设成现代化强国,让我们的人民自由幸福!

我们年轻一代,正走在先烈们为我们开辟的社会主义大道上,走向现代化灿烂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

全文共 1417 字

+ 加入清单

青春,是一个美好到极致的字眼儿。处在这极致美好的时光里的我们,年轻张扬,锋芒毕露。而梦想是青春的航标,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召唤,是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蹉跎和诠释,更是一种气势,一种力量,只有向梦前行,青春才更有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青年人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每一个青年人都应从自己实际出发,加强学习、提高德行品质,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决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腐蚀。青春没有彩排,不能重演;人生也不是铅笔字,橡皮是擦不掉的 ,为了不让青春留遗憾,我们青年人都应怀抱着自己的理想,在这流光溢彩的年华里奋勇前进,实现梦想。把握现在,唱响未来。这不是简单的口头宣传语,它应该是浸透在每一个有目标、有理想的奋斗者的心里。这需要的是一种坚持、 一种勇气、一种执着和一种奉献,更需要的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而我的选择是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共党员,在党旗下实现五彩的理想。

成为一名中共党员,是光荣,更是责任。当我们握起拳头,面向党旗庄严宣誓的时候,就应该认识到这份光荣肩负的责任。我们这一代人有幸成长在祖国高速发展、日益强大的伟大时代,没有经历过战争的硝烟,也没有经历过饥寒交迫。也许我们没有机会像刘胡兰、 黄继光、董存瑞等革命烈士一样,用轰轰烈烈的人生壮举来表示对党的忠诚,但这挡不住我们为祖国和人民奉献的脚步。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平凡岗位上践行我们在党旗下的誓言。

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每天所做的平淡无奇的工作让年轻气盛的我觉得离梦想越来越远。但是一件小事,改变了我的想法。有一天,一位四十多岁的男子来到办公室,在他语无伦次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他的父母想办一件委托。而他父亲的眼睛看不见,母亲腿残疾,来不了我们单位。我跟他去北寨父母的家中了解情况。二位老人的小儿子在外地打工期间遭遇车祸,老两口带孙子,看到一家四口人挤在大约30平方米的房间里,那样窘迫的生活状况是我初次遇见的,单位为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免去全部费用,老奶奶竟然感动得哭了,这对我来说是应该做的事,没想到对他们竟然如此重要,那一刻,我对自己从事的工作产生了敬意。原来,我们从事的司法行政工作看似简单不起眼,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却是如此神圣。这更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我们多开展一次法治宣传,就能教育更多的不良少年弃恶从善,回归正道;如果,我们多办一件法律援助案件,就能让更多的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得到法律的保护,让他们的困难得到解决的同时,感受到来自政府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如果,我们多调解几件矛盾纠纷,就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平安建设就会快马扬鞭;如果,我们多帮教几个社区矫正对象就能让他们尽早的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其实,没有如果,年轻的我们已经在路上,永远在服务群众的路上,服务群众永远没有休止符!勇于担当,扎实做好本职工作,这是我们的责任!

青春是汗水在挥洒,青春是热血在奔流,青春是梦想的源泉在涌动。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之独立,振兴国家,匹夫有责。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作为国家的明天,民族的希望,作为党的新生力量,我们更有责任、有义务牢记先辈们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珍惜今天得之不易的幸福。“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未来的路还很长,让我们一起努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让梦想时刻在心中闪烁,从自己做起,从踏踏实实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相信有一天,一个个小小的梦,终会筑成大大的中国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长征的故事作文

全文共 1035 字

+ 加入清单

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有一位普通的红军叫做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看了这个故事,心中无比的沉重啊!谢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己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每天,自己在饥饿中煎熬,也不愿连累队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询问那母子三人的情况,在得知“他们很好”的回答后,嘴角才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对战友的深厚情谊,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们铭记在心中的“长征精神”。

长征,对于我们新世纪的一代,或许已经太遥远了。我们未曾经历过这样的艰难困苦、这样的惊心动魄,但这段历史,还是带给我们无数的深思。种种永垂不朽的“长征精神”,值得我们去揣摩,去学习。当然,在新世纪,在我们学生中,这些“长征精神”,需要在学习中发扬,在校园中发扬,在做人处事中发扬,在一点一滴的成长道路上发扬,在为祖国的建设中发扬。我们要将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让这些瑰宝,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红军长征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593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文秘工作者共同的天地!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同时,它又像一块取之不尽的艺术宝藏,吸引着中外的新闻记者、战史专家和艺术家。毫不夸张地说,仅就国产影视作品而言,几乎长征的每一个局部事件都做了不同的反映。因此,当人们听说中央电视台又斥巨资拍摄一部大型电视连续剧《长征》的时候,都发出这样的提问:"为什么又要拍《长征》?"

对此,《长征》一剧的编剧王朝柱回答说:第一,至今没有一部全方位反映长征的史诗问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第二,长征不但是战争史上的奇迹,而且还是20世纪中华民族灵魂最壮美的写照--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华民族是无敌的:它走过了万水千山,也战胜了人体自身的权限;它打垮了数倍于己的敌人,也解剖了各种各样的美的丑的灵魂……这就是长征精神。一句话,大型电视连续剧《长征》不仅要全方位地反映长征,更重要的是要高昂长征精神,化做时代的号角,催人奋进!

《长征》的文学剧本虽然得,文秘工作者共同的天地!到了有关领导、专家很高的评价:是一部洋溢着长征精神的革命史诗;但是有些领导和专家又不无担心地认为:若想把长征这一历史壮举拍摄成一部具有艺术震撼力的史诗,必须像当年红军那样真的重走万水千山,战胜人体的自身极限。言外之意:我们有这样一支电视队伍吗?

《长征》剧组全体艺术家骄傲地回答说:"有!只要我们以长征精神拍摄《长征》,不仅能爬雪山、过草地,创造电视人的奇迹,而且还能把大型电视剧《长征》拍摄成一部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绝唱!"历经一年多的艺术实践,他们不仅交了一份最完美的答卷,而且还从艺术诠释《长征》中对历史的长征获得了各自不同的人生感悟。请看:

唐国强自从拍完电影《长征》之后,长征情结就根植在他的心底最深处。为此,他作为大型电视剧《长征》的导演之一,花了两年多的时间研究长征史实,还主动向编剧贡献自己的艺术才智。他在拍摄过程中不仅和其他导演合作驾驭全局,而且还把自己的各种艺术构想传达给周恩来的扮演者刘劲、朱德的扮演者王伍福,并转化成他们各具特色的精湛表演。他作为mzd的扮演者清醒地知道:必须在这部《长征》中,重塑一个既不同于自己创造的开国领袖mzd,又有别于自己在电影《长征》中的mzd。唯有如此,才能得到上亿观众的认同。可以想见,他将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更令人感动的是,为了真实地再现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苦,他和《长征》剧组的艺术家们在海拔300xxxx至480xxxx--当年红军走过的雪域高原上一住就是5xxxx个日日夜夜,三次登上海拔近500xxxx的雪山拍戏;他为了征服已经结冰的草地,冒着倾盆大雨挽着战友的臂膀,高唱《国际歌》……观看拍摄的化妆大师王希钟感动地滴下串串热泪,动情地讲了这样一句话:"我想起了当年参加长征的红军,革命真是来之不易啊!"

或许唐国强和《长征》剧组的艺术家们真的体验到了什么是长征精神,他们一致认为:拍摄长征是对自己灵魂的一次净化。戏后他们都在让名、让利,全戏就要杀青的前夕,唐国强当着中央电视台副台长胡恩同志的面说:"作为导演,我认为扮演周恩来的刘劲十分用功,进步最大,我希望在未来申报各种评奖的时候,最佳男主角不要提我,提刘劲。"为此,唐国强和金韬、刘劲吵了起来。事后,胡恩同志很是感慨地说道:"我很受感动!时下像这样的剧组实在是太少了,我们应该宣传这些用长征精神拍《长征》的艺术家。"

《长征》拍得很大气,很成功,具有史诗品格。它不仅是国产影视作品中第一部全景式、全方位反映红军长征全过程、展现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电视力作,更重要的是它艺术地再现了长征精神。《长征》再现的长征精神,会激励广大干部和青年不畏艰险、不怕挫折、奋力拼搏,去实现党在新世纪的伟大战略目标。长征精神,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仍将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要永远继承发扬!

我们要代代高呼:长征精神万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征文: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

全文共 644 字

+ 加入清单

井冈山之行虽然短暂,但井冈山给我的震撼是我来井冈山之前是无法想象和感觉到的。特别对江泽民总书记概括的井冈山精神内涵:“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有了深刻的理解,我体会到革命胜利成果来之不易,是许多革命前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应加倍珍惜。并坚信井冈山精神与与时俱进的时代品质相结合,熔铸成新的时代精神,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我们定能“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现结合本人在工作中的实际情况谈谈这次井冈山之行的心得体会。

一、坚定工作立场,做到有冠涛主人翁精神

认真贯彻、落实公司“负责、进步、和谐、共赢”的核心价值观,坚定工作立场,做到有冠涛主人翁精神,爱护自己的家园,也要坚持公司发展的指导思想,牢牢把握发展这“一个核心”;努力做到“两个务必”;认真践行“三个体现”;要严守“四个核心价值观念”。

二、学习井冈山精神,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作风

我要继续保持戒骄戒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作为公司的一员,要一直时刻保持低调创业的心态,努力学习发展观,结合党的先进思想,学习先进的经营理念,求可持续发展,希望自己能在公司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冠涛一起成长。

三、坚持实事求是,做事就要做踏实的事

经过井冈山之行我受益颇深,让我懂得做人要实事求是,做一个负责任的人,做事就要做踏实的事。我有责任并且必须做好的是在冠涛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无私奉献,为事业挥洒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以实际行动来报答先烈们的英勇捐躯,这才是对井冈山精神最好的继承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红军长征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532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小书橱里一直静悄悄地躺着一本《红军长征故事》。它是怎么来的,我已经想不起来了。只记得我一见这书名就想过:这些老掉牙的故事肯定没有我喜欢的童话故事有意思……所以,我一直不愿意碰它。

在妈妈一次次的“软磨硬泡”下,我终于一篇一篇地往下读,最平淡最朴实的语言简单直白地叙述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字里行间、点点滴滴中,我被深深地吸引了:

战地英雄故事中,贺子珍在敌人飞机的轰炸与机枪扫射下,不顾生命危险从安全的隐蔽处冲出掩护伤员,头部、上身、四肢被17块弹片击中。由于没有麻醉药,医生在给她做手术时,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

一袋干粮故事中,13岁的小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因照顾伤员自己的干粮袋被河水冲走。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没告诉战友,拔了许多野菜将挎包塞得鼓鼓的装作干粮。后来她的身体不行了,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争着分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家的温暖……

现在的我无法体会红军战士当年真实的生活,我只有努力地想象着红军战士:穿着单衣草鞋爬雪山;啃着野菜树皮过草地;面对死亡他们无畏无惧;面对艰险他们一往无前;面对困难他们坚毅忍耐;面对战友、同志和亲人他们又体贴关爱、无私奉献……我的心一次又一次被深深震撼,久久不能平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红军长征诗词20首

全文共 1364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长征对于中国近代史来说,是一个奇迹,ta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坚强意志和伟大的信念。下面是相关的诗歌,快来看看吧。

马嘶人叫角号吹,万面红旗天际挥。

赤水金沙辗转渡,雪山草地等闲飞。

横空出世入天将,绝地逢生穿铁蹄。

一曲悲歌多壮烈,千秋正气树丰碑

滚滚红流染碧空,飘飘巨练舞长虹。

千山飞越云追月,万马奔腾虎啸风。

天地低昂歌正气,江山驰骛走英雄。

梦随万里长征路,凭吊忠魂觅旧踪。

千古江山吊英雄,红流磅礴走工农。

湘江血战连天浪,泸定飞行绝地风。

走马南天人似铁,挥鞭北地气凌虹。

江山不负英雄志,遗有风流天地中。

博古先生羞博古,翻云覆雨一言行。

兵临赣水狼烟滚,苦战湘江腥雨倾。

将士阵前纵喋血,书生纸上尚谈兵。

古城遵义英雄出,力挽狂澜日月擎。

古城遵义出真龙,一代伟人毛泽东。

赤水河边遗妙笔,金沙江畔走神工。

兵胜诸葛不毛地,将越达开绝境中。

三面红旗期陕北,英雄弯弓引雕弓。

一曲悲歌天地荡,红军血雨染湘江。

惊涛骇起连天雪,烈火熊燃彻夜光。

战马长嘶偎侠骨,飞鸿凄唳俯沙场。

湘江呜咽湘君泣,今古英灵是国殇。

一代枭雄石达开,安顺兵败不胜哀。

江河横断英雄路,风雨终消霸世才。

身陷重围孤奋战,军临死地久徘徊。

风云巧遇百年后,万里长征走疾雷。

一桥飞越风云里,大渡河头兵马行。

号角齐鸣穿地裂,炮弹俱发向天倾。

满腔正气冲霄汉,千古悲歌泣鬼灵。

深褐斑斑看铁索,终为壮士血凝成。

天风浩荡天神怒,一面红旗上雪峰。

背顶寒天吹面雨,足踏冻土打头风。

漫山壮士猛如虎,动地豪情矫胜龙。

一代伟人衣雪点,风流儒雅赋苍穹。

窃国窃军张国焘,红军队里一飞枭。

朝违北上搞分裂,暮作南冠降敌曹。

狼子心肠血开口,阴阳权术暗藏刀.

奴才面目一朝现,人物风流也折腰!

十一

万里长征歇远行,茫茫草地久纵横。

兵濒死地不曾灭,祸起萧墙但又生。

同室操戈千古恨,扬镳分道五更星。

才超益德板桥上,喝退曹操万甲兵。

十二

地缘深处莽千里,天宇尽头红一边。

千曲蜿蜒过草地,三军磅礴走泥丸。

马革饥餐粮食尽,河流渴饮血拼干。

人间风雨出奇迹,正气悲歌动九天。

十三

一道鬼门腊子口,长征北上挡头行。

三军号角震深谷,万道火光封险陉。

绝壁飞梭下云脚,横空出世走神兵。

当年鏖战风云急,侠路相逢死后生。

十四

气压风云天帝惊,红军横越陕川中。

长缨共舞千年雪,赤练齐飞七彩虹。

西指昆仑王母地,东临渭水汉秦宫。

巍巍宝塔锋芒露,万丈金光映碧空。

十五

一剑丰碑刺碧空,六盘山上气如虹。

百岩峻峭履平地,万马轩昂飞巨龙。

拔地千层迎旭日,插天一线送归鸿。

行吟高处今何在?一代伟人回首中。

十六

千山飞越关前月,万马嘶鸣垄上秋。

战士欢呼将台堡,红旗漫卷会师楼。

三江云歇高原上,四海风停陇水头。

万里长征魂不死,古看铁血尽风流。

十七

西路红军开后方,全军覆没泣沧桑。

男儿纵死极边土,女子不从马匪帮。

大漠孤烟血流海,黄昏落日骨如霜。

孤兵深入穿西域,抗日烽火在北疆。

十八

走马江天人未歇,长征万里几人回?

南天烽火沉沉灭,北国狼烟滚滚来。

指点江山回世力,肩挑日月挽天才。

西安事变惊雷动,抗日风云从此开。

十九

红军万里几消磨?人困马乏三万多。

西接穹庐北近漠,南连烽火东临河。

飞行瀚海征马匪,挺进太行抗日倭。

不是张扬戳天日,又多风雨几悲歌?

廿

盘古开天一代中,千山万水走红军。

铁蹄荡漾山前月,铜号徘徊岭上云。

慷慨悲歌天地泣,轩昂遗曲古今闻。

将军自古沙场死,壮士当年岂顾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黄克诚曝红军长征前绑架土豪的故事

全文共 1286 字

+ 加入清单

黄克诚将军,湖南永兴油麻圩下青村人。父黄清主,性懦弱,凡事犹豫不决,致家境穷困不堪。将军自言,自幼至十九岁,未知过冬穿棉衣是何滋味。二十岁考取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后,才穿上有生以来的第一件棉衣。

熟悉黄克诚将军者,皆称之“黄老”,上至领袖、元帅,下至战友、同事,均以“黄老”呼之。毛泽东亦呼之“黄老”。1958年6月,毛泽东于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说:“我四年未管军事。讲责任,第一是我,第二是彭德怀,第三是黄老……”“黄老”即黄克诚将军也。是时,将军任职中央军委秘书长,五十六岁,毛泽东、彭德怀均年长于黄克诚。

黄克诚将军戴金边眼镜,清瘦儒雅,风骨岸然。因深度近视,目力所及仅三四米,常错认对面之人,故人称“黄瞎子”。将军心善慈悲,待人随和,但不修边幅。军帐中,帽戴不正,衣不扣纽,鞋不拔跟,常事也。衣破,露肌肤;鞋破,露脚趾,照常出没大庭广众之中。与人谈话,喜蹲踞于地,裤腿上卷,如乡村老汉。

红军时期某日,邓逸凡将军至黄克诚处汇报工作,见几位团长正于其屋中闹腾,解包袱,翻箱子,吵吵闹闹。忽然一人大叫:“这里有一条烟!”众皆来抢,你一包,我一包,一散而光。黄克诚将军则安坐一旁,笑眯眯、慢悠悠曰:“不要拿光了,留点给我啊!”其时,黄克诚将军任职红三军团第三师政委。

1931年11月,时任红军第三师政委的黄克诚随王平团部行军。将军眼近视,目力不支,警卫员以木棍拉其手,导其行。某夜,王平与其同行。王平走,他亦走,王平停,他亦停。后王平佯装跳沟,他亦使足气力跳。如此多次,始觉上当,斥之曰:“捣蛋鬼。”此后,凡见王平皆以“捣蛋鬼”戏称,直至古稀。1996年3月26日,笔者至北京访王平将军,王平将军谈及此事仍忍俊不禁。

长征前夕,红三军团于江西苏区绑架一王姓土豪之子,索其财以做军饷。王土豪宁舍其子不舍其财。红军无奈,携其子长征。黄克诚将军善待之,爬雪山,过草地,皆命伙夫以箩筐担其行,并与其同拽马尾巴攀山越岭。解放战争中,王土豪之子升任团长,战死沙场,年仅二十。将军厚葬之,哭之甚切。南方人“王黄”不分,皆以其为黄将军亲生骨肉也。

黄克诚将军长兄,一农夫也。湘南暴动失败,将其弟藏匿于猪圈顶棚。官府追捕,乡绅逼供,无所畏惧也。新中国成立后,黄克诚将军官至总参谋长,兄仍居乡下。乡人劝其进京谋职,兄曰:“他当他的官,我种我的地。”1959年,庐山事件后,黄克诚将军长兄急赴京探望。将军告之已解职,兄喜曰:“这些年,你做了大官,叫人担心死了,现在不做官了,太好了。”又曰:“做官,太险,官愈大愈险。不如青菜萝卜保平安。”一介农夫,有此真知灼见,非凡人也。

1959年8月,黄克诚将军以“右倾反党”罪被解职,以观后效。将军有诗记其时心情云:

少无雄心老何求,

摘掉纱帽更自由。

蛰居矮屋看世界,

漫步小园度白头。

书报诗棋能消遣,

吃喝穿住不发愁。

但愿天公勿作恶,

五湖四海庆丰收。

将军被解职后,虽赋闲在家,仍心忧天下。他极关注农事,常备一花瓷脸盆,置院中接雨雪,以测水量、断农事。久旱逢雨,则喜形于色;阴雨连绵,则愁眉不展。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皆不变其法。雨为天公所降,感天而喜,揽天而悲,为大境界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长征路上英子魂驻小虹桥的故事

全文共 1273 字

+ 加入清单

出征的队伍绵亘十几里,风萧马嘶秋冷,红军将士们行色悲壮。每次突破敌人的封锁线,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战斗队减员严重,而担架队却越来越长,任务也随之越来越艰巨。一个清瘦干练的姑娘穿梭在队伍里,像踩着风火轮似的,跑前跑后,安排抬担架的、照顾负伤的。这是她的职责,她是担架队队长。

据说她是自己从家里跑出来参加红军的,英子这个名字也是当兵后她自己取的。

20岁的她,已参加红军4年、入党3年麻利、果断、机智、勇敢的作风常让人忘了她是个姑娘。因此在长征前她受领了队长一职。临危受命,意味的不再是权力,而是用性命兑现所有的责任。困难、问题、危险,接踵而来。

担架不够用,伤员有增无减!有的担架员受伤了,雇来的民工逃跑了。十几个担架被扔在路上,重伤员血污模糊地躺着,较轻一点的伤员发出阵阵痛苦的呻吟。触目的情景让她心如刀绞,血直往头上冲。年轻的队长杏眼瞪圆,咬着嘴唇,狠狠地说:“背也要背着走!”她对担架员的任务进行了分配,尽力找回逃走的民工,尽量安顿好每个伤员。

可安排到最后,再也匀不出担架和人来抬一个伤势严重、生命垂危的小战士了。看着前方的路,看着奄奄一息的小战士,英子决定背着他走。队员们反对,劝她留下这个伤员。

因为矮小、单薄的她看上去实在不堪重负,而且这个伤员伤势太重。可英子看着四周的荒山野岭,说:“丢下他,不就等于让他死吗。

决不能!”于是,再没有多说什么,她背着他在崎岖泥泞的路上,迈开了沉重的步子……伤员的手无力地搭在她的肩上,微弱地声音说:“放——下——我,放——下——我吧……”英子充耳不闻,薄薄的嘴唇坚强地抿起。是奇迹吗?弱小的她,背着比她高、比她重的战士,翻山越岭,竟然走过了许多路程。

而受伤的战士,也顽强地抗争着,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居然开始好转!一路辛苦,一路历险,一路化险为夷。担架队艰难而曲折地前进着。而英子却越来越瘦,她总是将少得可怜的食物分给担架员和伤员;她也越来越弱,她总是将金贵的盐和水送进战友的嘴里……

队伍来到山里的一座小桥时,仿佛春天正好等在这里,娇嫩的小花与新绿扑面而来。劳顿不堪的战士们愣了一下,然后,都恍然大悟似地停下脚步,深呼吸……

那个重伤的战士已经可以拄着棍子走了,也许是受了这美景的鼓励,他走到英子队长面前,说:“队长,我要编个花环给你!”英子笑了,那开心而生动的笑脸让人想起她也只是个孩子,她点点头回答:“嗯,好。”可接着又故意板起脸说:“但是,你现在还需要休息。”这是她一生中所说的最后一句话。

为了给伤员舀水喝,她坠到了桥下的河水里。她坠落的声音那么小,她甚至没有挣扎,就顺水飘去……一去七十年!白云苍狗,世事变迁。很多事情改变了,但有些故事永远不会褪色。

就像此刻——一个垂暮老人,站在小桥边,凝视远方。山青水碧、草青花艳,和平的阳光照耀大地。

他的眼睛湿润了,半晌才说:“不一样了,但又一点都没有变。”过了许久、许久,老人又开口说:“如果英子队长多吃一点东西,可能就能坚持下去,可能就……”老人缓缓地在草地上采来缤纷的野花,用颤抖的手认真地编起一个花环,轻轻挂在桥头……

1.博古李德在长征前夜想甩掉毛泽东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观后感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走好新的长征路,团结才有力量。众志成城,无惧山高水长。万里长征千回百折,没有全党的上下一心,红军“官兵一致同甘苦”的紧密团结以及始终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不可能赢得胜利、创造奇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尤其需要凝心聚力,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弘扬长征精神,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我们就能万众一心,奋力跨越前行中的“雪山草地”,征服改革进程中的“娄山险关”。

走好新的长征路,实干成就未来。长征是走出来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在浴血奋战中开拓向前,在攻城拔寨中闯出生路,红军长征所展现的奋斗精神惊天动地、永不磨灭。今天,迎着民族复兴的曙光,肩负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无论是践行新发展理念,还是实现“十三五”规划描绘的宏伟蓝图,归根结底要靠真抓实干。新的长征路上,始终保持勇毅笃行的定力、艰苦奋斗的干劲,以钉钉子精神一锤一锤接着敲,以自我革命的勇气一步一步朝前走,我们必能积小胜为大胜,以实干为阶梯不断抵达新的发展境界。

十月的江西,秋意正浓。当年红军搭起浮桥开始长征的于都河上,一座座现代化大桥横跨两岸,连通着人们脚下的幸福之路。“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重温长征历史,传承长征精神,让我们不忘初心、团结奋进,用我们这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写下民族复兴伟业的崭新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全文共 1531 字

+ 加入清单

“捐躯赴国难,视死念如归”,当我读到《中华传统美德格言》这句格言的时候,我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行军二万五千里红军战士。我会想到: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古以来,中华传统美德就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今年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其实“长征是宣言书,和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70年过去了,长征精神依然鼓舞着我们每一个人。

在我眼里,红军能完成“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的长征,每一位红军将士都是英雄好汉。要是没有长征,就不能保存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军队和平共处革命根据地,就不会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不会有新中国,更不会有现在改革开放的成就。

是什么样的精神让我落泪?那就是宁可牺牲自我,去保全集体的团队精神。还记得当年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部为红军殿后。掩护主力队伍撤退以后,他们只剩下四五百人。等到他们撤退的时候,湘江已经被国民党封锁了。他们又饿着肚子翻山越岭退回到湘西打游击。撤退途中,陈师长腹部中了敌人的子弹,他命令其他的战士撤退,自己来掩护,不幸被敌人抓住,敌人非常得意,在抬着他去邀功的时候,陈师长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扯断,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9岁。这个故事使我感动至深,难以忘怀。

长征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红军战士为了大部队的安全,牺牲了自己。如果一支军队、一个民族拥有这种精神,那就无坚不摧了。

长征精神就是一个宝库,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能让我们受益匪浅。七十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受命于危难之际,转战于生死之间,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不畏艰险,纵横神州十一省,长征二万五千里,铁流三万北上抗日,其悲壮历程,感天动地。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的时间长,活动的范围广,面临的环境艰险,进行的斗争艰苦,创造的业绩丰富红军过草地,天空像用锅底黑刷过的一般没有太阳;眼前是一望无边的茫茫草原,看不见一棵树木,更没有一间房屋。如果一不留神,踏破了草皮,就会陷入如胶似漆的烂泥里。只要一陷进去,任你有天大的本事,也别想一个人拔出腿来。山上的冰雪还没有融化,残冬的威严仍然统治着大地,但是,红军战士,万里长征考验了他们的意志,锻炼了他们的性格他们要坚决地走出出去。

长征途中的故事感人肺腑的太多太多。在过祁连山时,祁连山被一片严寒封锁着,没有人烟,没有草,也没有路,只有参天的原始森林和密密层层的刺丛。红军战士只好边行军边开路,衣服被刮破了,皮肉被刺开了。起初,有的同志还撕下块布条缠一缠,后来干脆就不理会它了。由于频繁的战斗,打进山那天起,就没有半粒粮食了。头几天,红军战士采些野果子充饥,还可以勉强度日,后来渐渐地感到不行了,饥饿夺去了不少战士的生命。山上的风很大,红军战士没有棉衣,只穿着一件很单薄的衣服,行起军来还不觉得怎么样,可是停下来稍歇会儿,身上就要起鸡皮疙瘩,浑身打起哆嗦。晚上睡觉他们只好捡起野牛粪和枯树枝生火取暖,人靠人围成一圈。大家疲倦得连眼都睁不开,靠着靠着就睡熟了。天气太冷,火越烧越小,同志们的腿就尽量靠边火的旁边,有时裤子烧了几个洞也不知道,直到被刺骨的寒风吹醒,才发觉身上堆了一层厚厚的雪,连眼睫毛也是白的,活象一个雪人。有时冻得实在熬不住了,干脆就围成一堆,天南海北地摆起龙门陈来。忘掉了疲劳,忘掉了寒冷,共同的理想鼓舞着我们,天还没亮就又继续行军了……

山好象越爬越高,路一天比一天难走了。每个同志都清楚地知道,怕困难就不当红军,当红军就不怕困难,一定要翻过山去,这是红军战士的本色。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真是人类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红军精神将永远伴我同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3000字征文

全文共 3966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举世无双的壮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强无畏的历史丰碑,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史诗。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阐明了怀抱强国梦想与焕发前进力量之间深刻联系,更揭示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路径。今天,全国人民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凝聚中国力量,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先后进行长征。在长征路上,英雄的红军在毛泽东等同志的领导和指挥下,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转战乌蒙山、激战嘉陵江,在川黔滇鄂豫陕广大地区调动敌人,击退了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了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了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取得了长征的胜利。红军长征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弘扬伟大革命精神的胜利。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学习和弘扬长征精神,对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伟大中国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弘扬长征精神,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使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中国共产党人无论在发展顺利之时,还是身处逆境之时,始终秉持理想信念的力量,秉持崇高精神的力量,所向披靡,无坚不摧。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梦强大的精神支柱。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最基本的思想内核,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始终鼓舞着广大红军将士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在缺衣少食,弹药匮乏,吃草根,咽树皮,头上敌机轰炸,四周敌军围追堵截等艰苦的条件下,走出了雪山草地,翻越了高山峻岭,实现了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走上了抗日救国前线。前进的道路被敌人封锁了,就在崇山峻岭或深山峡谷中辟路前进;部队被敌人截断了,就以钢铁般的意志实行突围;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抛石块,血战到底,广大红军将士正是靠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的支撑,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一位红军老战士在回答“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你们在那么艰难的条件下也不倒下?”的提问时,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理想!革命理想大于天”。

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证明:坚定的理想必定产生伟大的动力,坚定的信念必然激发不懈的追求和坚强的努力,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就有了坚定的奋斗目标,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用之不竭力量源泉。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然之路,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正确道路,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一次伟大而艰巨的长征。进行新的长征,同样需要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及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信心。用长征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比较有效的一种途径。在新形势下弘扬长征精神,要不断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矢志不渝、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的坚定信念。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理想信念,经受考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二、弘扬长征精神,发扬顾全大局、紧密团结、凝聚合力的精神,形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维护党的集中统一,是取得长征胜利的首要条件,是长征精神的核心内容。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共同为梦想努力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会无比强大。要实现全国13亿人的中国梦,我们每一个人就必须要有大局意识,凝聚一切正能量。大局意识,就是要看的长远,不计眼前得失,从而得到最长远,最广最多的利益。长征中,尽管各路红军出发的时间、地点、路线不同,但都能从革命的根本利益出发,自觉服从大局,勇于牺牲奉献,互相配合支持,使长征形成了一个形散而神不散的整体。长征的胜利是党和人民军队铁的纪律的胜利。长征途中,广大红军指战员从革命利益出发,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严守纪律,只要上级一声令下,坚决完成战斗任务,可谓“军令如山重,纪律似铁坚”,真正做到了个人服从组织,局部服从全局。

大局意识是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做好各项工作,尤其是领导工作的重要前提。大局意识首先反映的是政治立场,就是高度自觉地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从群众根本利益出发,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高度来思考处理问题,贯彻落实上级决策指示,做到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大力弘扬长征精神,使每一个党员干部都树立大局意识,提高关注大局、理解大局、维护大局的能力。自觉地站在党的事业高度上,自觉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自觉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要识大体、顾大局,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三、弘扬长征精神,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的传家之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红军长征史,就是人民军队的艰苦奋斗史。万里长征中,红军将士与天斗,与地斗,与敌人斗,斩关夺隘,抢险飞渡,具有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雪山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为艰苦的历程,千里沼泽吞噬了多少红军战士的生命。肖华上将后来在《长征组歌》中写道: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这正是当年的真实写照。红军战士在“爬过雪山就是胜利”、“走出草地就有希望”口号的鼓舞下,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雪山死神和草地恶魔,表现出了崇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长征胜利的历史表明,艰苦奋斗的作风是战胜一切困难的重要法宝。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军队,只要有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长征胜利的宝贵历史经验启示我们,艰苦奋斗的作风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

党员干部的作风体现党的形象,关乎党的生命。我们今天的富裕,离不开昨天的艰苦奋斗,我们明天的更加富裕,需要今天的艰苦奋斗。因此,发扬红军长征胜利的法宝——艰苦奋斗,是我们共产党人实现中国梦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在大步走向富裕的时候,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我们不但不能丢,还应该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使之成为自觉。党员干部有了艰苦奋斗这个“本”,有了这个基本政治素质,就会有进取之气,在思想上、感情上热爱人民,关心群众;在工作上努力拼搏,为民谋利;在作风上,虚心倾听百姓意见,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在生活上,力戒奢惰,克服享乐主义和娇奢之气。

四、弘扬长征精神,发扬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精神,使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就是13亿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集起来的力量。要实现伟大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良好的党群关系就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实根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长征时期,党始终坚持这一宗旨,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为取得长征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长征途中,在物质极其匮乏,甚至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红军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实现了战略目标的转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忠实践行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长征之路,红军所经之地绝大多数是偏辟的山区、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作战环境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红军纪律极为严明,不侵占民宅、不违犯禁令,公平买卖、救死扶伤。并且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赢得了劳苦大众的爱戴。由于红军所到之处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好事,打土豪分田地,帮助穷苦人翻身解放,因而广大群众把红军视为自己的子弟兵,为红军长征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沿途各族群众帮助红军筹款筹粮、烧水送饭、传递消息、掩护伤员,以各种方式支援红军作战,这一切都有力地支援了长征。

今天,广大党员干部忠于职守,无私奉献,创造了优秀的工作业绩,形成了基本和谐的党群关系。但是,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在纪念建党90周年之际,曾对党的优良传统的传承流失状况进行了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密切联系群众”满意度最低,仅为35.6%,党群关系不容乐观。民心向背直接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及时改善,党最终就会丧失执政的社会基础。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克服官本位思想,端正对群众的态度,增进对群众的感情,秉承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群众做到思想上尊重、感情上贴近、作风上深入、生活上关心、工作上依靠,与群众同甘共苦,最大限度地凝聚民心、团结群众,切实增强党在各族群众中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影响力,以实际行动为民造福、为国兴利。未来的征程中,只要13亿人团结一心,这种不可战胜的中国力量,必将成为我们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的胜利之本、力量之源。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举世无双的壮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强无畏的历史丰碑,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史诗。只有理解长征,才能理解中国共产党。长征精神是我们党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是全国人民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只有理解长征精神,才能理解我党由弱胜强,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回顾长征,缅怀先烈,就是要继承红军的光荣传统,弘扬长征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新的长征胜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新的辉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长征小故事坐筐过绳桥会师

全文共 479 字

+ 加入清单

1935年6月14日,中央红军一部和红四方面军一部在达维镇会师。红三军团担负中央交予的维护交通、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任务。彭德怀亲自率领十一团来到维古村。

这是个依傍高山、面临大河的村庄。河上的桥已被敌人破坏,隔河而望,红四方面军的队伍正向这边走来。双方虽是面貌可辨,可使尽力气喊话,对方仍是听不清楚。急中生智,他们互掷石头,在石头上缠上字条,相约在这里架设悬桥。听说在上游的以念有一道桥,彭德怀又来到以念。这里的绳桥也受到破坏,上下两条绳,只剩一条,河的对面就是红四方面军,双方仍然沿用维古的方法,向对岸掷石头。

十余分钟以后,接到这样的一个字条:“我是徐向前,率领红四方面军之一部到达了”,“我们是三军团之一部,在此迎接你们。”虽然取得了联络,但双方依然不能讲话,也不能渡河,仍是隔河相望着。

就在为难之际,红军战士在河岸的树林中找到了。于是四方面军的一个战士坐在筐子里将筐子拴在绳子上,从河对岸慢慢地荡过来了。接下来便是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以及其他官兵一个又一个地渡过来。双方终于会师成功。

两天后,维古的悬桥经红军一方面军与四方面军共同努力,终于架设成功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