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有关西安事变作文(经典19篇)

浏览

3051

作文

38

故事片《西安事变》观后感

全文共 1118 字

+ 加入清单

1958年11月23日,张学良与刘乙光同行,约4点多到大溪,等了10分钟,由蒋经国,刘乙光陪同进入“总统”行辕客厅,相见之下,敬礼之后,一同进入小书斋。张学良与蒋介石再次相见,一晃20多年过去了,对于张学良来说,是整整二十余年的“管束”,往事如烟,恩仇纠缠……此情此景,非笔墨所能形容。

张学良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见面的情形:

总统召见:下午两点,老刘通知我,五点总统在大溪召见。三点一刻蒋经国派其坐车来接,我同老刘同乘,约四点三时抵大溪。先在一空军上校家中候等,约十余分钟,总统已到,蒋经国同老刘来会同至总统行辕。我将到客厅,老先生亲自出来,相见之下,不觉得泪从眼出,敬礼之后,老先生让我进入他的小书斋。我说“总统你老了!”总统也说“你头秃了!”老先生的眼圈也湿润了,相对小为沉默。此情此景,非笔墨所能形容。我恭问总统“身体安好,精神、饮食如何?”总统答曰:“都好。”总统问我,“眼病好些否?”余详答眼疾近情。又问我近来读些什么书?我答两三月来因眼疾,未能看书。自从到高雄以后,我专看《论语》,我很喜欢梁任公的东西,近来看了些梁氏著述。总统说:“好好!看《论语》是好的,梁氏文字很好,希望你好好的读些书,反(返)回大陆,你对于国家,还能有重大的贡献。”

……谈话时,赐以茶点。我问总统:“我应该看些什么书?”总统说:“《大学》和《阳明传习录》很好。”总统说西安之事,对于国家损失太大了!我闻之甚为难过,低头不能仰视。总统又言:“我(蒋介石)到高雄,我们再谈。”我立起辞行,总统亲自送我到廊外,使我非常的不安,总统止步,乃招呼经国先生送至大门之外,总统对我太客气,使我真不能受用。经国先生行进时,我对他握手感谢,此番召见,乃是他的从中力量。经国讲他将南下,到高雄再会,并很关心北投的住所,叫老刘可否生火,侍卫长亲到门外送。乘原车六点半返抵寓所。(共谈话约半小时)

这是张学良到台湾12年后,蒋介石第一次秘密召见张学良。

张学良的“忏悔”表明自己认识“提高”,希望老先生推荐“应该看些什么书?”并能请教“有道之士”一同读书。从谈话中可以看到,蒋介石仍提到“西安之事,对于国家损失太大了”。看来蒋介石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西安事变”,并且将自己失败的责任都推到张学良身上,即便张学良已付出二十余年的“管束”时光。两人谈话仅半小时,蒋希望张学良“好好读些书反(返)回大陆,你对于国家,还能有重大的贡献。”丝毫未提关于“解禁”或“恢复自由”的字句。“管束”生活依旧。张学良可以感受到的是,自从迁到高雄,蒋经国频频召见刘乙光询问情况,“此番召见,乃是他的从中力量。”……看来“子承父业”,自己要接受经国老弟的“管束”了。蒋介石后来也到过高雄,却没有再约见张学良。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参观西安事变作文

全文共 642 字

+ 加入清单

西安事变又叫“双十二事变”,指的是为了劝谏蒋介 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以及 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华清池发动的兵变。

西安事变纪念馆是以"西安事变"重要旧址张学良公馆、杨虎城止园别墅为基础而建立的遗址性博物馆。

1982年2月23日,西安事变旧址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二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10月,成立西安事变纪念馆筹建处。1986年12月,在纪念西安事变五十周年之际正式建成西安事变纪念馆,并对外开放。

西安事变纪念馆馆址设在原张学良公馆。

在讲解员的生动讲解下,大家认真观看了纪念馆陈列的各种照片、实物,了解了西安事变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详细情况,对这段历史的背景和重要意义有了更加清晰和直观的认识,切身感受到了在事关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革命先烈们深明大义,置个人得失、私人情谊于度外,不计前嫌、不计恩怨,以国家利益为重,一致对外、共御外敌的伟大精神。

参观过程中,大家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将革命先烈为中华民族建立的不朽功勋铭记在心,继承并发扬先烈的优良传统,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内在动力,以此鞭策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全心全意服务祖国、服务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3

几十年过去了,西安事变纪念馆,已成为峥嵘岁月的历史见证,当年的一代风流,一个壮志未酬年轻爱国将军,在这里,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多少年过去了,人们并没有忘记张、杨二位将军,他们的名字将记录在千古功业的史册,将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自豪。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年西安事变观后感

全文共 322 字

+ 加入清单

假期正好无事,闲来打开电视正在播放西安事变的电视剧,每天连续四集,看得很过瘾.让人血脉沸腾,荡气回肠.东北少帅与西北将军联合上演一场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的兵谏行动,为全国一致抗日奠定了基础.

张学良,一个伟大的中国人,一个豪爽的东北人,带着国破家仇而又不抵抗将军的耻辱,背井离乡,漂泊在外,一心为打回东北而努力,收拾河山而奋斗.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从始至中以民族大义为众,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东北汉子.

东北少帅年轻有为,具有军事指挥天才和谋略,但在政治面前,他却缺少蒋介石的诡计狡诈,或许当他护送蒋介石踏入飞机那一刻起,他也知道自己未来的结局.但仍然义无返顾,心甘情愿.

政治,很伟大,更可怕;玩得起政治的人,无论是英雄还是枭雄,都是烈火炼出来的真金.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西安事变观后感

全文共 2014 字

+ 加入清单

近来无事,我就观看了《西安事变》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深有感触。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即蒋介石),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若没有这次事变,国共合作抗日不知要推后多少年。若没有这次事变,还会发生什么……

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撤出了东北,退入山海关内。1933年1月1日,榆关抗战爆发。同年1月3日,山海关失守。1933年2月21日,热河抗战爆发。同年3月4日,承德失守,热河抗战失败。张学良引咎辞职,出国考察。1935年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经过被毛泽东命名为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转移,抵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保安县吴起镇会师。1935年12月9日中共在北平举行了大规模的大学生示威游行,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获得全国民众积极响应,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涨,给实行“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政策”的国民政府巨大压力。

在《西安事变》中,张学良看到周恩来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达到西安后,联想到国民党中那些所谓哥们的表现,说了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共产党最仗义!而重新拍制的《西安事变》也以雄辩的事实说明,在国民党内部,最讲民族大义的张学良也是最讲哥们情谊的人。张将军为了抗战,扣压了他的“大哥”蒋委员长,应该说是一种为民族大义牺牲哥们情谊的表现,不过从以后的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看,他的这一壮举也是最够哥们的,由此成就了蒋委员长的历史地位。试想,如果不是在张学良、杨虎城的兵谏促进下,经过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和谈,蒋介石改变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他怎么能成为抗战的总司令,又怎么能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一定地位呢?直到今天,陈水扁将蒋介石的灵堂拆除,人们还能对他表示同情,也正是由于他在抗战中有一些名副其实的表现。如果当年他没有转过来抗战,继续打内战,他就会像汪精卫那样成为“不齿于中国人的狗屎堆”。

以“大历史”观来看在“西安事变”历史舞台上表演的各方,其“历史逻辑”也清晰可见:蒋介石有着使中国真正统一的“雄伟抱负”,其在日强中弱的现实下是否真有“攘外”的决心暂且不说,但先“安内”以解除后顾之忧的策略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只是他缺乏了一点儿审时度势的眼光;中共高举“抗日”大旗自然是出于国家和民族的意识,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显然首先还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只不过其巧妙地将生存需要附着在了“国家大义”的口号之中;张学良,有“大少爷”的狂傲自大脾气,怀着杀父失地之恨,其亟欲以“抗日”洗刷“不抵抗将军”的耻辱和想开创自己的“新局面”的冲动自然强烈,蒋介石想单纯以“亲如父子”的感情驾驭他显然是过于自信了。由此可以说,当年国、共、张三方在“西安事变”舞台上的表演都有其“合理性”,这“合理性”既包括他们从各自思想理念出发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也包含他们对自身利益的考量,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受“大历史”操纵的结果。

影片中的国民党政府的晚宴更是层出不穷,没有为国民做过什么实事。此时以毛泽东、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却艰苦的为人民的美好未来奋斗,为将日本帝国主义军队赶出中国而做了不懈的努力,可是面对军事力量强大的法西斯日本,中国共产党的军力也是不能抵的,此时只有联合国民党,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能将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可是要想蒋介石放弃原有的错误思想是何等的难!国民党顽固派的不抵抗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他们的心里只有争权夺位,人民的死活和安慰不是国民党反动派所思考的。这时,伟大的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发动起撼动历史的“西安事变”,将反动派蒋介石软禁起来,使他放弃自己原有的错误主张。二位将军冒着生命危险,他们深知,倘若再不抵抗日本鬼子,东北三省的死亡惨剧将在全国上演,张学良将军再也不愿意被老家人成为“不抵抗将军”,发动事变终于成功将蒋介石软禁,用真诚几经周折没有感动蒋介石,不得不邀请中国共产党代表来做蒋介石的工作,在周恩来总理和所有坚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人一道努力下,蒋介石终于口头答应:放弃原有的不抵抗政策,联合共产党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鬼子赶出中国。然后,张学良将军冒着大无畏精神将蒋介石送回南京。整个影片让我感动最深的是张学良将军的一句话:我们的枪不是打中国人自己的,更不是打大学生的,我们是打日本人的!英雄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不用经历战火,当然也没有机会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但是我们能够在学习上在工作上在生活中做出贡献。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踏实工作,为共和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电影西安事变观后感

全文共 236 字

+ 加入清单

这不是军事片,这是演给天下有情人看的

老蒋自己没有看,他也看不懂

我们常常需要是自己的局外人

去路过自己的人生

我有些累,我从来都是半块木头

嵌在自己的房子里,挪动它就是朽木

楼下的人,一圈一圈地,整天跑来跑去

我奇怪他们不累。那些在各个角落里谈恋爱

一句情话就说上一百遍的人

我也惊诧,他们怎么不累

我这一生,生活在钟表中

指针一秒一秒地在动

那是我的手臂,在一秒一秒地

拨动着时间,毫无间歇,历经疲倦

钟表以外的时间,是你们的

绿色的或者红色的感情,也当然是你们的

与我无关。与西安事变, 也当然无关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西安事变观后感

全文共 1114 字

+ 加入清单

张学良到底有么有才华?肯定是有的。蒋介石到底是不是英雄?肯定也是。只是,他们的军事能力,都远远及不上毛泽东。

万事都有限度。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总管中华数千年的历史,也是有前车之鉴的。然而,过分的坚守某个原则,无论这个原则本身是多么的精辟,也只是过犹不及。蒋介石并不是卖国贼,他也是爱国的,甚至是很爱国的。只是,乱世永远只是留给英杰的,蒋介石还不够这个级别。

每个有良知有理智的中国人,在那个年代都应该想到,为什么中国人要自己人大自己人,为什么国名党宁愿打共产党,也不愿与日本军队作战?是因为作为最高指挥的蒋介石,坚持要先消灭共产党,才肯对日本出兵。所以,无数的国民党人,茆足全力剿共,也只是为了最后能抗日,无奈中的选择罢了。

共产党的领导人都是草根阶级,本身就一无所有。一并如洗,反而成了大家团结起来的动力,因为反正也没有什么好失去的。但国民党就不一样。当南京政府拒绝继续供给张学良军饷之日开始,国民党这支军队,早就是强弩之末了。

我想用两个方面来看西安事变的必然性。

其一,是张学良的幼稚。面对剿共的节节败退,心高气傲的张学良在南京第一次收到了冷遇,不但得不到南京方面的上网抚恤,败退的两个师还被撤了编制。蒋介石更是不知所谓“让张汉卿去向地方政府要钱”。这是非常讽刺的,因为早在张学良领导东北军剿共的一千年,他就在蒋介石的指示下,完全不抵抗的放弃了东北三省。现在根本就没有张学良的“地方政府了”。这其实是莫名的讽刺。这下惹怒了张学良,从此他无法忠心效忠蒋介石了。一时之气,给西安事变埋下了伏笔。后来又因为认股人到的相信推背图(这是电视上演的,我觉得不可信),认为主事者当属红军。

其二,是蒋介石的不智。想想张学良当时东北易帜,宁可臣服于南京政府,也要保证国土的统一性,避免战乱。那么,在张学良被强烈的抗日情绪所笼罩,并且一而再再二三的跟蒋介石请命,蒋介石就应该知道,张学良已经跟他的政见大不相同。人的个性是很难改变的。张学良为国土统一可以臣服于蒋介石,那么再一次的,为了国土的统一,为了全国抗日,他整出西安事变,也就不是惊人一笔了。

我心中泛出无数无数的如果。如果,张学良坚持到底,杀了蒋介石,中国会不会少受些苦难?如果没有西安事变,红军变成国民党的一个师,毛泽东变成蒋介石的高参,抗日会是怎样的状况?如果今天的中国是国共两党轮流执政,中国今天又是什么状况?如果蒋介石不是生在乱世,而是给把稳稳的交椅,比如胡景涛今天的位置,又会是什么样子?

蒋介石的失败是必然的。第一,他不能领导一个国家,用先进思想来启发人民,而是让国内的抗日情绪主导他。第二,他不能站在真正的高处,正确的看清全局。对日本的过分退让,是无法收到全国人民的爱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西安事变观后感

全文共 519 字

+ 加入清单

看完央视播出的《西安事变》,感触颇深,不禁为张杨两位将军的浩然正气和英雄气概所折服。

发生在七十多年前的西安事变改变了中国历史,停止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抗日寇的侵略。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出于民族大义,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正确主张,却遭到了蒋介石的拒绝。在形势危急、别无他法的情况下于1936年12月12日毅然发动了兵谏,扣押蒋介石,逼蒋抗日。

事变发生后举世震惊,全国一片口诛笔伐之声,南京国民政府受亲日派控制准备进攻西安,各地军阀也是蠢蠢欲动,而国际上更是一致反对强烈谴责,甚至连苏联也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背信弃义,只有中共为了维护团结顾全大局,主张通过谈判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面对国内外的巨大压力和严峻的军事形势,张杨二位将军审时度势,提出了八项主张,并积极与中共方面联系,力求通过和平手段化解危机。最终经过各方面的努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使中华民族摆脱了亡国灭种的危难,开创了团结抗日的新局面。

遗憾的是,张杨二人一被终身软禁,一被残酷杀害,没能实现征战沙场、收复失地的心愿。两位将军在危难关头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必将名垂千古、万世流芳,为后人所景仰!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年西安事变观后感

全文共 504 字

+ 加入清单

78年前的今天,12月12日,发生了西安事变,一个挽救中国的生死存亡的兵谏。有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将军发起了这次兵谏。它——便是张学良。

直到现在,我还对这位为国鞠躬尽瘁的将军心怀敬意。如果不是他发起兵谏,或许不会有今天。当时的张学良一方面面对着国仇家恨;一方面面对着人民群众所给予的“不抵抗将军”的骂名;更令人发指的是另一方面还要面对着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后的围歼红军的压力。但是,张学良不愧是少帅,他始终把国家兴亡摆在了第一位!他发起兵变,促进了中华民族抗战统一战线的形成。

西安事变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极大意义的。他代表了当时的人心: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之后经过中国共产党的调解,停止了我国的十年内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西安事变拯救了中国,他的和平解决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是维护了中国利益;张学良,这位忠心为国,一心为民的将军,将永远名垂青史!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钓鱼岛,黄岩岛的主权问题层出不穷,而我们所应该做的是:学习张学良的爱国精神。家是最小国,有国才有家。今天,是西安事变后的78年,为了纪念这次救中国于水火的军事活动,我在此呼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让我们从今后开始,献身于伟大的祖国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有关西安事变的

全文共 462 字

+ 加入清单

x月x日,我去了唐代遗址建筑——华清池。

华清池里著名的景点有:梨园、五间厅、飞霜殿、长生殿、九龙湖、御汤遗址……

每年,游览华清池的旅客、旅团都络绎不绝。这儿可真是一处好风景啊!

游后,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五间厅。当年,西安事变就是在这里发生的。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联合发动兵谏,凌晨五点就包围了五间厅。与蒋介石的士兵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蒋介石听到枪声后,从卧室出逃,隐藏在骊山上,而当士兵冲到五间厅、闯入卧室时,室内空无一人,有人发现后墙下有一只蒋介石的鞋子。他们很快就断定蒋介石越后墙逃到骊山上去了。最后,他们在骊山上抓住了蒋介石。

还有飞霜殿,听妈妈说:“飞霜殿之所以叫飞霜殿,是因为每到落霜时节,飞霜殿门前的霜都浮在空中。”现在,飞霜殿里主要接待国外来的重要客人。

在这里,发生的传奇故事可真不少。“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就是其中的一个,还有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杨贵妃与唐玄宗在七月七日这个中国情人节上,面对牛郎织女星双双许下“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心愿。

华清池景色迷人,真是名副其实呀!

[有关西安事变的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历史记录片《西安事变》观后感

全文共 861 字

+ 加入清单

西安事变的起因就是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一声巨响,南满铁路柳条湖一小段铁轨被炸,打破了东北大地的宁静,原来是日本侵略有预谋制造的,但他们的目的却是侵略东北,他们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了,而这件事变的真相在战后才被揭开。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的想法是借用日本人的刀杀掉共产党。只是出于这一目的,他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他密电给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只有四个多月,东北一百多平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但是当时中国还有局部的抗战力量。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东北沦陷以后,日本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博仪,在长春建立起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从此在日寇的铁蹄下,东北三千万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又出现了西安事变。

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

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国民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亲临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进攻陕北的红军。

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他们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西安事变后,西安局势极为动荡。处死蒋介石,中国就有可能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局面而内战一齐,必使虎视眈眈的日本有机可趁,从而利于其进一步独霸中国,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不记宿怨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的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方向转变。

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发奋。蒋介石被迫理解“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西安事变的作文

全文共 510 字

+ 加入清单

xx年前的今天,12月12日,发生了西安事变,一个挽救中国的生死存亡的兵谏。有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将军发起了这次兵谏。它便是张学良。

直到现在,我还对这位为国鞠躬尽瘁的将军心怀敬意。如果不是他发起兵谏,或许不会有今天。当时的张学良一方面面对着国仇家恨;一方面面对着人民群众所给予的“不抵抗将军”的骂名;更令人发指的是另一方面还要面对着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后的围歼红军的压力。但是,张学良不愧是少帅,他始终把国家兴亡摆在了第一位!他发起兵变,促进了中华民族抗战统一战线的形成。

西安事变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极大意义的。他代表了当时的人心: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之后经过中国共产党的调解,停止了我国的十年内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西安事变拯救了中国,他的和平解决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是维护了中国利益;张学良,这位忠心为国,一心为民的将军,将永远名垂青史!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钓鱼岛,黄岩岛的主权问题层出不穷,而我们所应该做的是:学习张学良的爱国精神。家是最小国,有国才有家。今天,是西安事变后的78年,为了纪念这次救中国于水火的军事活动,我在此呼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让我们从今后开始,献身于伟大的祖国吧!

[西安事变的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观《西安事变》有感

全文共 1073 字

+ 加入清单

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华北相继沦陷,红军三大主力长征后胜利会师。当时的形势是国难当头,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 但蒋介石倒行逆施,顽固抱住“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战政策不变,仍然调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东北军、西北军继续“进剿”陕北延安的红军。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东北军打回老家去的希望日渐渺茫,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在民族大义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逼蒋抗日的兵谏“西安事变”。

以“大历史”观来看在“西安事变”历史舞台上表演的各方,其“历史逻辑”也清晰可见:蒋介石有着使中国真正统一的“雄伟抱负”,其在日强中弱的现实下是否真有“攘外”的决心暂且不说,但先“安内”以解除后顾之忧的策略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只是他缺乏了一点儿审时度势的眼光;中共高举“抗日”大旗自然是出于国家和民族的意识,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显然首先还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只不过其巧妙地将生存需要附着在了“国家大义”的口号之中;张学良,有“大少爷”的狂傲自大脾气,怀着杀父失地之恨,其亟欲以“抗日”洗刷“不抵抗将军”的耻辱和想开创自己的“新局面”的冲动自然强烈,蒋介石想单纯以“亲如父子”的感情驾驭他显然是过于自信了。由此可以说,当年国、共、张三方在“西安事变”舞台上的表演都有其“合理性”,这“合理性”既包括他们从各自思想理念出发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也包含他们对自身利益的考量,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受“大历史”操纵的结果。

周恩来说:“政治是无情的。”的确,张学良、蒋介石金兰之交,座上宾、阶下囚转瞬间,令人叹息和扼腕。张学良和杨虎城当时的悲壮和后来的命运又使人伤感,但我总以为,我们通过对“西安事变”这一历史事件的客观研究,以史鉴今,从而对现在和将来的社会发展方向有所思索,这却是十分必要的。

西安事变也教训了蒋介石。事变的成功发动使蒋介石认识到人心向背,抗日的怒潮非几十万大军所能阻挡,不得不正视历史发展趋势,择善而从,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所以他离开西安后,虽然违背诺言,扣押张将军,陈兵潼关,但并不敢再发动内战。而是以军事为后盾进行政治分化。最后蒋介石在南京和周恩来多次谈判,终于于1937年9月建立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而这一切变化都与西安事变密不可分。中共中央对西安事变一直评价很高,认为是挽救国家民族一大危机,“成为当时停止内战、发动抗战的一个历史上的转变关键”。

西安事变的硝烟早已散尽,这段历史离我们也越来越远。但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巨大,我们不能忘记。若没有这次事变,国共合作抗日不知要推后多少年。若没有这次事变,还会发生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西安事变》观后感

全文共 455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人姓氏中的“字”或“号”是他人尊称姓名人的,如用于自称则是唐突和失于礼节的。在戏中蒋中正自称“介石”,张学良自称“汉卿”,戴笠自称“雨浓”,这是不妥的,正如自己的父母可称“家父”、“家母”,如果他人也随之如此称呼就贻笑大方了。

二、唐人李淳风在《推背图》中已预测出日军侵华、西安事变时间以及张学良以后的命运。编导杜撰这个牵强附会的情节实际上削弱了主题力度和深度,不知编导是出于宿命论、娱乐论还是真想八卦一番?《推背图》原文---“谶曰:鸟无足,山有月。旭初升,人都哭。颂曰:十二月中气不和,南山有雀北山罗。一朝听得金鸡叫,大海沉沉日已过。”

三、蒋介石官邸中居然高悬着红军书法家舒同的作品,这是道具师和编导对“舒体”失于了解所误。众所周知,舒体是首任中国书法协会主席舒同先生创立,舒体初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兴于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收录到国家标准电脑字库。

四、杨虎城义女与日本侨民谈恋爱一场戏实与剧情无关且过于冗杂,编导貌似想说明“日本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的人性区别,但在剧情安排上已是狗尾续貂,鸡肋般无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西安事变纪念日散文

全文共 646 字

+ 加入清单

打上这个日期我才发现今天是西安事变纪念日。我不仅out了,还与世隔绝了,趁着今天还没过完赶紧写点东西。

首先为我的历史卷子节哀。一半的白卷,交了我就后悔了,于是下午认认真真的把语文做了,真的比高考还认真,不知道能弥补点吗。以后不这么干了。

下午心血来潮兴致昂然的跟某位同志查大学,他查上海,我查北京。结果很心灰意冷的发现我看得上的大学根本考不上,凑合着应该能考上的大学我又看不上。干脆扔一边吧,车到山前必有路。我的任务就是学习。大学不过是个目标,冲着它向前闯,闯过去了目标实现,即使没闯过去,也比没有目标走得远,问题是我现在根本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目标。

又开始查专业,大家都冲着经济金融一窝蜂,我是在一窝子这方面人才堆里长大的,坚决不跟他们同流合污。只是觉得一个出色的经济师真的很伟大,比如姥爷,能埋在一堆数字里头都不抬的作研究,有的是真正的钱乃身外之物的高尚节操,于是我从小也是受他这思想的熏陶,没那气质罢了,所以还是不去沾这个边。

看了蜗居,是卧在被窝里看了一个晚上,起来天都亮了。感觉只是PSP屏幕太小,下次拿移动电视下高清的。在上高二的时候看了奋斗,好象有了那么点奋斗高三的动力,在高考前一个星期看了我的青春谁作主,又有了点奋斗高四的信念,在再次要考大学的时候看了蜗居,刚看完又去看2010,得,家庭事业车房前途都得毁,还是默默小生笑傲生命吧。我也不去争什么盆满钵满了。

我有预感,明天早上…我还是念叨阿巴拉契亚吧…有空设个密码,第一层用塔罗牌,第二层用K线图,第三层是甲骨文,累死丫的翘密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央视《西安事变》观后感

全文共 266 字

+ 加入清单

我用了两天的时间把30多集的电视连续剧给看完了,真是感慨颇多啊!以前在历史书中看到有关西安事变的文字十分有限,而通过这次观看电视剧之后,对西安事变的整个经过有了一个详细,深入的了解.从这次事变中我更加对张学良的深明大义,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感到钦佩,而对蒋介石的老奸巨滑,言而无信而所不耻.

也对爱国将士张学良将军的悲惨遭遇(被幽禁了55年)所同情,这样一名爱国将士竟然遭到如此待遇,真是太不公平了.虽然张学良将士已离我们而去了,但是他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我们永远都怀念这位爱国将士,民族英雄!相信他将名垂青史,千古流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西安事变观后感

全文共 722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这段时间中央八台在热播《西安事变》,最开始看的时候特别不喜欢胡兵演的张学良,他的长相与我心目中张学良的形象相差太远,他不是我以往看到的任何一届“张少帅”那样帅,那样英俊。虽然胡军本人并不太难看,也挺潇洒,但他外形的感觉和味道实在是与张学良的味道相差太远。但随着剧情的深入和转折,我觉得在本剧中胡兵还是把张少帅那种匪气给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昨天看的那三集。胡兵是我看过的,把张学良演得最具匪气的一个。虽然不喜欢胡兵演的张学良,但我还是觉得胡兵演出了张学良的另一面。

在整个连续剧中,我个人认为演得不错的当属杨虎城、毛泽东、周恩来、赵四小姐。

在整情节转化和人物表演中,我觉得杨虎城演得非常不错,他把一个爱国、抗日、联共、一方军阀的特点都表演的很是到位。他抗蒋,不唯蒋是从,就是一方军阀的思想的表露,但他很会为人处事,万事不轻易从口中说出,他比张学良老谋深算多了。但他的本质是好的,他联俄联共抗日,是民族英雄的代表。在整个西安事变中,他的角色是极其重要的。

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戏虽然不多,但我觉得他们的对白和演技都非常的精彩,让我不住的喝彩,尤其是毛泽东说的那句:“给我狠狠地打,打出谈判桌上的发言权。”还有昨天那集:苏联报纸上对张、杨行为给予否定,毛和周说的对白及演技,都是非常的精练和精彩的。

此戏中的赵四小姐,让我看到了四小姐聪明、机智、乖巧的一面,戏不多但也讨人喜欢。

我们的蒋夫人虽然对白不错,演技不错,但外形和气质与本人相差甚远,以致感觉略逊一筹了。

当然整部戏里扮演蒋介石的演员表演得也是非常优秀的,他把内心的那种矛盾、武断、自私、自负都刻划得很深刻。

西安事变无论是对于中共还是中国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他的历史意义是永远值得世人谨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西安事变

全文共 300 字

+ 加入清单

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富戏剧性也是最神秘的一个重大事件。其主要参与者为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蒋介石、宋子文和宋美龄 。其中,宋子文一方面说服蒋介石妥协,

一方面稳住南京政府不要轰炸西安,一方面代表蒋介石与张学良、杨虎城和周恩来谈判。尽管有关西安事变内幕的许多说法或当事人回忆已陆续见诸报刊和书籍。但宋子文的亲笔日记,因其不是为发表而写,反而是最有可能真实记述历史事实的。

张学良和杨虎城1936 年12 月12 日发动兵变扣押蒋介石后,宋子文日记记述的时间从20 日抵达西安当天“ 探路” 开始,到25 日蒋介石获释离开西安为止。日记用英文写成,为打字稿,其中要点和人名均为中文亲笔手写,共1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在“西安事变”起了作用

全文共 1026 字

+ 加入清单

1936年冬,蒋百里奉命考察欧洲军事返国,飞赴西安向蒋介石汇报。不料次日拂晓,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当天,住在西安西京招待所的蒋百里与陈诚、蒋鼎文等十多名蒋系军政大员同被羁留。

蒋介石被囚,张学良多次拜见,劝他同意8项抗日主张。蒋很顽固,毫无商量的余地。张学良对杨虎城说:“蒋百里德高望重,请他出面斡旋,局面可能改观。”蒋百里听了张学良的请求,不假思索地说?“如果你觉得有这个必要,我可以照办。”他原来就主张和平解决,因而一口答应。

12月16日傍晚,张学良陪同蒋百里,来到软禁蒋介石的新住处西安金家巷一所军官私宅。蒋百里一进门,蒋介石立刻笑脸相迎,欠身握手,请他坐在床边沙发上。蒋百里比蒋介石大5岁,且是中国近代较早的军校保定军官学校首任校长,所以蒋介石对他很尊重。张学良自行退出,二蒋关起门来密谈。蒋百里不急于引入正题,拐弯抹角地说:“我刚从国外考察回来,消息比较灵通。目前日本海军和陆军为侵华而互相争功,日本天皇已秘密接见过陆军大臣,看来明年(1937年)一定会大举入侵我国!”言下之意,你蒋介石要“安内”已来不及了。他还引经据典,叙说中国历史上亡国之痛,当“儿皇帝”均无好下场的教训。蒋介石听后,心有所动,蒋百里遂将话题转入解决“西安事变”的对策,他提醒蒋介石:“中央军不能急攻,更不能用飞机轰炸西安,否则会危及你的生命。为保持国家元气,应避免内战,以和平解决为好。”

他们先后两次密谈,加之当时各方面的工作形成的抗日大趋势,使蒋介石态度渐渐转变。他亲笔书写两封信,一封交宋美龄,一封交何应钦,致何函里明确指出:”星期六日以前,万不可冲突,并即停止轰炸。”派亲信蒋鼎文搭机将信送至南京。宋美龄接信后,由宋子文等陪同,飞赴西安。这时蒋百里向蒋介石建议:“中共方面竭力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委员长不妨找周恩来谈谈。”蒋介石沉思一会儿,点头赞同。此后,蒋百里对此事就不再介入。事后,蒋介石的《西安半月记》曾较详细地记载了蒋百里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的作用。,蒋介石虽很器重蒋百里,但从不授予他兵权,1938年秋,蒋介石任命蒋百里为中国最高军事学府陆军大学代理校长,仍由自己兼校长。蒋百里随校携全家搬迁,取道湘桂。事必躬亲,心力交瘁,因操劳过度,罹病于11月4日在广西宜山与世长辞,年仅57岁。噩耗传来,举国震悼,陪都重庆各界举行公祭,蒋介石亲临主祭。国民政府明令褒扬,追赠蒋百里为陆军上将。抗战胜利后,蒋百里遗体迁葬浙江杭州西子湖畔南山公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西安事变的抗战历史典故

全文共 1155 字

+ 加入清单

张学良自从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之后,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都被拒绝。蒋介石调集嫡系军队约30个师准备从河南开入陕甘参加“剿共”。之后,蒋又于1936年12月初到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把军队全部开赴陕北“剿共”前线。12月12日凌晨,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协同行动,扣留了蒋介石,并囚禁了陈诚、卫立煌等国民党军政大员,随即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抗日主张。

西安事变发生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如何对待事变的问题上,南京当权势力中出现了两种对立的主张。以军政部长何应钦为代表的亲日派竭力策动“讨伐”,轰炸西安,企图取代蒋介石的统治地位;而亲英美派的蒋介石亲属宋美龄、孔祥熙、宋子文等则不顾何应钦的反对,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而积极努力。

中共中央在对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进行正确分析之后,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引起的问题,反对新的内战;同时中共中央还主张用一切方式联合南京的左派,争取中派,反对亲日派,以推动南京政府走向抗日。

南京方面在弄清张学良、杨虎城和共产党并不想加害蒋介石,而希望和平解决此次事变的态度后,于22日派宋子文、宋美龄到西安谈判。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全权代表也参加了谈判。他遵照中央的有关指示,在与张学良、杨虎城共同商讨并进行同南京方面的谈判中,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经过两天的商谈,宋美龄等人作出“停止剿共”、“三个月后抗日发动”等项承诺。12月24日晚,周恩来会见蒋介石,当面向蒋介石说明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政策。蒋介石表示同意谈判议定的六项条件,允诺“只要我存在一日,中国决不再发生反共内战”。

25日下午,张学良决定释放蒋介石,并亲自陪同蒋介石乘飞机离开西安回南京。一到南京,蒋介石立刻扣留张学良。消息传出后,西安出现动荡不安的局势,东北军中坚决主张联共抗日的王以哲军长被东北军中一部分过激分子杀害,内战危险重新出现。周恩来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坚定而细致地进行工作,巩固了红军和东北军、十七路军的团结,基本上保持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伟大成果。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社会政治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内战在事实上大体停止下来了,国共关系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开始了国内和平的新时期;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张学良、杨虎城将军是历史的功臣。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解除了杨虎城的兵权,又强迫改编了东北军和西北军。杨虎城被蒋介石长期囚禁,1949年9月17日在重庆惨遭杀害。张学良在国民党撤退到台湾前被蒋介石胁迫到台湾,2001年10月15日在美国夏威夷逝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年西安事变观后感600字

全文共 301 字

+ 加入清单

西安事变中周恩来对张学良说:1、一失足成千古恨,2、政治是无情的。

一个人可以发动一个事变,但解决不了事变。

很多利益不同体掺到一起,会改变美好的初衷。

发动事变的人最终是受害的人,这是政治的规则。

不同的解决办法,不同的团体得到不同的利益。

决策者并不是局中之人。局中人把握不了全局。

置身事外方能解决事内之事。

女人重要的是头发,男人重要的是头脑。

和谈的共同损失最小,但参与和谈各方单独计算各自损失最大。因为大家都要让步。

和谈迎来一个欣欣向荣的局面,但会把各方决战的时间延迟。

要谈的地方就有矛盾,暂时和谈了,但最终有决战的一天。

有一个共同的大背景才能促使和谈的局面。没有大背景只有决战一条路。

有政治就必须有牺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