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自信有关的名人故事(合集20篇)

青春,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属于你。也属于我!小编收集了我的青春故事作文,欢迎阅读。

浏览

6077

作文

1000

濮存昕的报恩情怀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1547 字

+ 加入清单

几年前,濮存昕凭着自己在电视连续剧《来来往往》中的出色表演,红透了半边天。各种片约雪片似的飞来,制片商为了拉他加盟,较着劲儿提高片酬。而濮存昕却谢绝片约,一心一意做他的公益事业,令很多人困惑不解。

在演艺界,濮存昕是个热心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人,很多重大的公益慈善活动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其实,做公益慈善事业,对于濮存昕来说,已经是一种日常生活,不管多忙,哪怕推掉报酬丰厚的片约,也要抽身完成自己的公益慈善计划。

一天,一位制片商朋友带着剧本、合同、片酬定金,特地赶到北京来找濮存昕,想重金请他出演一部完全可能火暴的情感电视连续剧的男一号。而濮存昕却不管朋友怎么恳求,就是一个劲地婉拒:“对不起,不是我不想演这部戏,而是我正在做‘防艾大使’公益活动,有很多事情要忙,确实没有时间演戏,怕耽误你的拍摄,你还是另请演员吧。”

濮存昕态度坚决,但是,制片商朋友还是不甘心地直言相劝道:“恕我直言,一个人难得几个事业高峰,你目前这么走红,是机会难得啊。就像一锅水烧到了99摄氏度,再添一把火就到100摄氏度了,而我这部戏,很可能就是这一把火,如果冷一下,温度就降下去了。现在影视界是人才济济,各领风骚一两年,你不抓住机遇,也许过不了几年,别人就取代了你,到时后悔就来不及了。”濮存昕听罢,笑着说:“我做公益事业,是自己自觉选择的,就是自己的事业,我不会后悔的。这世界有赚钱的事,有不赚钱的事,来钱的事需要人去做,不赚钱、赔钱的事也要人做,如果大家都去做赚钱的事,不赚钱的事没有人去做了,恐怕世界就没有钱赚了。”朋友见无法说动他,又问道:“你这样做的价值在哪里?你多拍戏,多赚钱,有了钱多向慈善机构捐善款救济穷人,不也一样吗?何必自己亲历亲为,影响了自身事业?”濮存昕固执地摇头答道:“不一样,我们身边不缺有能力做慈善公益的人,而是缺少愿意做慈善公益事业的人,所以我才要亲历亲为,想唤起全社会做公益慈善事业的热情,这比捐多少钱都有意义。”

制片商朋友只好失望地离开北京,另外去找主角了。电视剧拍摄成功,投放市场,果然火了,在剧中饰演角色的演员们都借此走红,身价倍增。濮存昕很真诚地祝贺朋友成功,没有半点后悔之意。

几年后,濮存昕去上海参加一个慈善公益活动,又与那位制片商朋友相逢了,两人相约走进咖啡厅聊天。制片商朋友见濮存昕虽然拍戏少了,但是观众并没有忘记他,只要有他的角色,照样火,不由感叹道:“存昕啊,我服你了,好多人削尖脑袋上角色,而你却不断拒绝角色,观众还那么认可你,喜欢你,你真是演艺界的常青树啊!”濮存昕听了,谦虚一笑说:“什么常青树,其实我这些年担任了国家青年话剧院的领导职务,演话剧多,演电视剧少了。可能是我经常在公益活动中露脸,观众忘记了我的角色,记住了我本人这张脸吧。”制片商朋友突然问起了另一个问题:“我见过很多热心公益慈善事业的人,但是像你这样执著,把公益慈善当作自己事业的人还真是不多见。你这样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濮存昕淡淡一笑说:“报恩。”

濮存昕见制片商朋友惊讶不已,马上撸起自己的裤管,让他看自己的两条腿,他的两条腿很明显地一粗一细不太对称。接着,他动情地说起了自己的身世:“我儿时得过小儿麻痹症,一条腿险些残疾了,走路很困难,我是凭着不断治疗和锻炼恢复正常的。在我最困难的日子里,不知得到过多少善良人们的无私帮助和鼓励,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鼓励,没有他们的风雨相伴,我一步也走不出。今天我成功了,有了帮助别人的能力,一定要以报恩的姿态,去无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谜底揭开了,濮存昕不用投桃报李的传统方式报答当初帮助过他的人,而是用执著于社会公益事业来实现报恩目的,他的报恩最终演绎成了人间大爱,显得更加珍贵。作为一个具有感恩品德、善良心地、大爱情怀的演员,没有理由不得到人们的喜爱。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马湘兰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3775 字

+ 加入清单

马湘兰(1548—1604)明代女诗人、女画家。据《秦淮广记》载,她名守真,字湘兰,小字玄儿,又字月娇,因在家中排行第四,人称“四娘”。她秉性灵秀,能诗善画,尤擅画兰竹,故有“湘兰”着称。她相貌虽不出众,“姿首如常人”,但“神情开涤,濯濯如春柳早莺,吐辞流盼,巧伺人意”。

马湘兰在绘画上造诣很高,当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接连三次为《马湘兰画兰长卷》题诗,共72句,记载在曹寅的《栋亭集》里。《历代画史汇传》中评价她的画技是“兰仿子固,竹法仲姬,俱能袭其韵”。在北京故宫的书画精品中也间杂着马氏的兰花册页,发着独异的光彩,她的绘画在国外一直被视为珍品。在文学上马氏亦颇具才华,曾撰有《湘兰子集》诗二卷。另有传奇剧本《三生传》剧本。已佚,《群音类选》中尚存若干曲文。马氏多才多艺,还通音律,擅歌舞,并能自编自导戏剧。在教坊中她所教的戏班,能演出“西厢记全本”,随其学技者,备得真传。

马氏生长于南京,自幼不幸沦落风尘,但她为人旷达,性望轻侠,常挥金以济少年。她的居处为秦淮胜处,慕名求访者甚多,与江南才子王稚登交谊甚笃,她给王稚登的书信收藏在《历代名媛书简》中。在王稚登70大寿时,马氏集资买船载歌妓数十人,前往苏州置酒祝寿,“宴饮累月,歌舞达旦”,归后一病不起,最后强撑沐浴以礼佛端坐而逝,年57岁。马氏死后葬在其宅第,今白鹭洲公园的碧峰寺附近。

在日本东京博物馆中,收藏着一幅中国明代的“墨兰图”,此画并非出自名家大师

之手,而是明神宗时期的秦淮名妓马湘兰所作,却被日本人视为珍品。“墨兰图”上题着这样一首诗:

何处风来气似兰,帘前小立耐春寒;

囊空难向街头买,自写幽香纸上看。

偶然拈笔写幽姿,付与何人解护持?

一到移根须自惜,出山难比在山时。

马湘兰虽然谈不上是诗画名家,但她的兰花图和兰花诗却堪称一绝,是当时文人雅士争相收藏的宠物。马湘兰之所以能把兰花描绘得出神入画,栩栩如生,全赖于她的爱兰、知兰,她不但将院宅里种满各色兰花,日日勤加灌护,而且凭着自己的兰心蕙质,能深悟兰花清灵清雅的气韵,所以才能将兰花的品态展现于画笺和诗笺上。而她自己的品格,因受兰花的熏陶,也化成一种如兰的圣洁;她的一生,则象一株空谷幽兰,吐芳于世,却又遗世独立,痴心恋系情郎王稚登,终又未成婚嫁,正如题画诗中所述=囊空难向街头买,自写幽香纸上看。“

马湘兰本名马守真,小字玄儿,因祖籍湘南,又酷爱兰花,所以常在画幅中题名

”湘兰子“,所写的两卷诗集,也命名为《湘兰集》,因而人们渐渐称她为马湘兰,真名反而被人淡忘了。谁也不了解马湘兰的身世底细,只听说她本是湘南一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至于为何只身流落到金陵,在秦淮河畔高张艳帜、卖笑为生,则不得而知。

当时的秦淮河一带,楼馆画舫林立,红粉佳人如云,是金陵的烟花柳巷之地。马湘兰算不上是个绝色美人,她纤眉细目,瘦弱如柳;却也皮肤白腻,娉娉婷婷。凭着她这只是中等的姿貌,能在步步美人的秦淮河畔崭露头角,主要得力于她清雅脱俗的气质和出类拔萃的才华。她除了能吟诗作画外,还善谈吐,与人交谈,音如莺啼,神态娇媚,依依善解人意,博古知今,每能引人入胜。就这样,她在秦淮河畔渐渐成为红人,门前宾客穿梭如织,而且多是些有身份,有教养的文雅客人。

靠着客人的馈赠,马湘兰也积蓄了一些钱财,便在秦淮河边盖了一座小楼,里面花石清幽,曲径回廊,处处植满兰花,命名为”幽兰馆“。马湘兰出则高车驷马,入则呼奴唤婢,虽为青楼女子,却有着贵妇人一般的气派。马湘兰是个仗义豁达的女性,自己挥金如土,左手来右手去,对别人也十分大方,曾周济过不少无钱应试的书生、横遭变故的商人以及附近的一些老弱贫困的人。

送张迎李、老友新客,她的生活看上去多姿多彩,热闹非凡;然而,在别人心目中,她究竟是一个飘若浮萍的烟花女子,以客人的身份,多是来去匆匆,少有深交者,所以马湘兰的内心深处其实是寂寞难言的。细雨轻寒的暮春午后,庭院寂寂,花落遍地,客人一时绝了踪影。马湘兰独对满院残春,平日里压在心底的孤寂之情涌了上来,结成一阕”蝶恋花“:

阵阵残花红作雨,人在高楼,绿水斜阳暮,新燕营巢导旧垒,湘烟剪破来时路,

肠断萧郎纸上句!三月莺花,撩乱无心绪,默默此情谁共语?暗香飘向罗裙去!

置身繁华之中,却独品落寞滋味,灯红酒绿的陪伴下,马湘春却绝少知心人儿;直到她二十四岁那年,认识了一位落魄才子——长洲秀才工稚登。相传王稚登四岁能作对,六岁善写擘窠大字,十岁能吟诗作赋,长大后更是才华横溢。嘉靖末年游仕到京师,成为大学士袁炜的宾客。因当时袁炜得罪了掌权的宰辅徐阶,王稚登受连累而未能受到朝廷重用;心灰意冷地回到江南故乡后,放浪形骸,整日里流连于酒楼花巷。

王稚登偶然来到”幽兰馆“,与马湘兰言谈之中,颇为投缘,深交之下,都叹相见太晚。于是,王稚登经常进出”幽兰馆“,与马湘兰煮酒欢谈,相携赏兰,十分惬意。

一天,王稚登向湘兰求画,湘兰点头应允,当即挥手为他画了一幅她最拿手的一叶兰。这种一叶兰图,是马湘兰独创的一种画兰法,仅以一抹斜叶,托着一朵兰花,最能体现出兰花清幽空灵的气韵来。画上还题了一首七言绝句:

一叶幽兰一箭花,孤单谁惜在天涯?

自从写入银笺里,不怕风寒雨又斜。

诗中描写了兰花的幽寂无依,其实是马湘兰在倾诉自己的心曲,并以试探的口吻,隐约表达了以身相许的心意。画毕一叶兰,马湘兰意犹未尽,又醮墨挥毫画了一副”断崖倒垂兰“,上面也题了诗:

绝壁悬崖喷异香,垂液空惹路人忙;

若非位置高千仞,难免朱门伴晚妆。

因马湘兰是欢场中人,最怕王稚登把她看成是一个水性杨花,并无真情的女子,所以特地作了这副图,表明自己决非路柳墙花,而似悬崖绝壁上的孤兰,非凡夫俗子所能一睹芳泽。

王稚登是何等聪明的人,他当然明白马湘兰诗画中的情义,然而他却顾虑重重。他觉得自己三十七岁的人了,依然无位无职,前途茫茫,却壮志不灭,不知何时还要赴汤蹈火,拼搏一番,如此一来,便很难给马湘兰带来庇护和幸福。他深知湘兰是个明敏多情的女人,自己稍有不慎就可能伤害,甚至毁灭她,不如早早就不作什么承诺,交往起来还能轻松些。因此,王稚登故意装作不解诗中情怀,随意地收了画,客气地表示谢意。马湘兰只以为他是不愿意接受自己,暗自伤心不已。但她又无法忘却王稚登,于是两人仍象好朋友一样密切交往,再也没谈过嫁娶之事。

不久后,京都大学士赵志皋举荐王稚登参加编修国史工作,王稚登以为幸运降临,意气风发地准备登舟北上,去奔前程。心里还盘算着:等到在京城有所发展后,再回来接马湘兰同享此生幸福。马湘兰心情复杂地为他设宴饯行,她既为王稚登的离别而伤悲,又为他的得意而欢喜,悲喜交加,不知所以。王稚登稍稍透露了一些将来要与她共荣的心意,但马湘兰限于上次的隐伤,没敢接口把事情挑明,只是暗暗在心中种下了希望。辞行席上,马湘兰百般叮嘱,依依不舍,并即席赋了一首”仲春道中送别“诗相赠:

酒香衣袂许追随,何事东风送客悲?

溪路飞花偏细细,津亭垂柳故依依;

征帆俱与行人远,失侣心随落日迟;

满目流光君自归,莫教春色有差迟。

送走王稚登后,马湘兰竞然悄悄地闭门谢客,以期静待王郎仕途得意而归,自己也好相随左右,从此脱离这迎张送李的青楼生涯。独守寂寞,百无聊赖之际,马湘兰也曾想借酒消愁,举杯却慨然而叹:”自君之出矣,不共举琼扈;酒是消愁物,能消几个时?“

春去秋来,寒意渐浓,迟迟不见王郎的音讯,马湘兰却在”幽兰馆“中牵挂着他的冷暖,吟一首”秋闺曲“,聊寄情怀:

芙蓉露冷月微微,小陪风清鸿雁飞;

闻道玉门千万里,秋深何处寄寒衣。

不料这次王稚登进京并不得意,因宰辅徐阶手下一批文人的排挤,他虽然参加了编史工作,却尽派给他一些打杂的事,他忍气吞声,日子很不好过。勉强撑到岁末,看到实在无什么前程可言,索性收拾行装,铩羽而归。

王稚登回江南后,不愿再面对一片痴情的马湘兰,索性把家搬到了姑苏,以绝与马湘兰相守终生的念头。

两人虽不能成为同林鸟,马湘兰却依然是一往情深,打听到王稚登失意而归,连忙赶到姑苏去安慰王稚登。也许是两人那种朋友似的相知太深,反而无法结为夫妻,王稚登定居苏州后,马湘兰每隔一段时日,总要到姑苏住上几天,与王稚登畅叙心曲,却始终没有发展到嫁娶那一步。不知情的人都不理解他们那种特殊关系,只当他们兄妹之类的亲戚,许多人还把马湘兰误认为姑苏人氏。

岁月便在这种清淡如水的交往中流逝着,不知不觉中过去了三十余年。这三十年的日子,马湘兰除了偶尔去姑苏作客外,便是这样度过的”时时对萧竹,夜夜集诗篇,深闺无个事,终日望归船。“

年岁渐老,华颜日衰,门上宾客也愈来愈少,天天陪伴着马湘兰的是落寞和凄怆,正如她的一阕”鹊桥仙“词所记:

深院飘梧,高楼挂月,漫道双星践约,人间离合意难期。空对景,静占灵鹊,还

想停梭,此时相晤,可把别想诉却,瑶阶独立目微吟,睹瘦影凉风吹着。

就这样,马湘兰为王稚登付出了一生的真情,自己却象一朵幽兰,暗自饮泣,暗自吐芳。王稚登七十寿诞时,马湘兰抱病赶到姑苏,为他举办了隆重的祝寿宴会,宴会上,她重亮歌喉,为相恋三十余年的王郎高歌一曲,王稚登听得老泪纵横。在姑苏盘桓了两个月后,马湘兰返回金陵,已是心力交瘁,油残灯将熄。不久的一个午后,已有预感的马湘兰,仔细地沐浴更衣,然后端坐在”幽兰馆“的客厅中,悄悄地走完了她五十七岁的人生,临终前,她命仆人在她座椅四周,摆满了含幽吐芳的兰花。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乐观向上名人故事

全文共 767 字

+ 加入清单

古希腊的大哲学者苏格拉底还是单身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小屋里。尽管生活非常不便,但是他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

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可乐的?”

苏格拉底说“朋友们在一块儿,随时都可以交换思想,交流感情,这难道不是很值得高兴的事儿吗?”

过了一段时间,朋友们一个个相继成家了,先后搬了出去。屋里只剩下了苏格拉底一个人,但是他每天仍然很快活。

“我有很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可以向它们请教,这怎能不令人高兴呢?”

几年后,苏格拉底也成了家,搬进一栋大楼里。这栋大楼有七层,他的家在最底层。底层在这座楼里环境是最差的,上面老是往下面泼污水、丢死老鼠、破鞋子、和杂七杂八的脏东西,那人见他还是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好奇地问:“你住这样的房子,也感到高兴吗?”

“是啊!你不知道住一楼有多少妙处啊!比如,进门就是家,不用爬很高的楼梯;搬东西方便,不必花很大的力气;朋友来访容易,用不着一层楼一层楼地去叩门询问。。。。。。特别让我满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养一丛一丛的花儿,种一畦一畦的菜,这些乐趣啊,数之不尽啊!”苏格拉底情不自禁地说。

过了一年,苏格拉底把的一层的房间给了一们朋友,这位朋友家有一个偏瘫的老人,上下楼很不方便。他搬到了楼房的最高层--第七层,可是他每天仍是快快乐乐的。

那人又故意问他:“先生,住七楼是不是也有许多好处啊?”

苏格拉底说:“是啊,好处可真不少呢!仅举几例吧:每天上下几次,就是很好的锻炼机会,有利于身体健康;光线好,看书写文章不伤眼睛;没有人在顶干扰,白天黑夜都非常安静。”

后来,那人遇到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问道:“你的老师总是那么快快乐乐,可我却感到,他每次所处的环境并不那么好啊!”

柏拉图说:“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在乎环境,而在于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纽约市长的旧鞋名人故事

全文共 566 字

+ 加入清单

不久前,美国纽约市长布隆伯格与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一起谈话时,双腿往座位后缩,好像要把双脚藏起来似的。原来,布隆伯格穿着一双很旧的皮鞋,可能是在穿着由高档设计师设计的名牌衣服的第一夫人面前觉得不好意思,他才试图将脚上的旧皮鞋“藏起来”。

现年68岁的布隆伯格是一位身家超过180亿美元的富翁,在《福布斯》世界富豪榜上排名第23位。和许多一掷千金的富豪不同的是,家财万贯的布隆伯格数十年如一日地过着“抠门”的生活。虽然贵为一市之长,布隆伯格却不坐专车,也没有自己的办公室。他每天都乘地铁回家,在拥挤的车厢里,布隆伯格经常找不到座位,只好站半小时。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布隆伯格总共只有两双工作皮鞋,而且已穿了整整10年!

布隆伯格两双皮鞋穿了10年的秘闻曝光后,令许多美国民众大跌眼镜。早在2001年参选市长前,布隆伯格就已开始穿这两双皮鞋了,由于皮鞋实在太旧,有时候连他自己也觉得它们太不上台面。尽管如此,布隆伯格仍然觉得两双皮鞋已经足够,这可能与他长期养成的节俭习惯有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布隆伯格虽然节俭,却一点也不吝啬。美国富翁比尔·盖茨夫妇以及沃伦·巴菲特倡议全美的亿万富翁宣誓,在有生之年或死后将自己的一半家产捐给慈善机构,这被称为“日落条款”。这位舍不得为自己买双皮鞋或大份咖啡的市长,成为首批承诺签署“日落条款”的美国富翁。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艾萨克·牛顿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2799 字

+ 加入清单

艾萨克·牛顿是曾出现过的最伟大、最有影响的科学家。他于1642年圣诞节出生在英格兰伍尔斯索蒲村,这一年正值伽利略与世长辞。和穆xxx一样,牛顿也是一个遗腹子。童年时代的牛顿就显示出巨大的力学天赋。他有一双非常灵巧的小手。他聪明伶俐,但对功课却总是粗心大意,在学校并未引起特别的重视。十几岁时,母亲让他辍学,希望他能成为一位象样的农民。幸亏他的母亲被说服了,她相信了儿子的主要天赋不在于务农,而是另有所为。十八岁的牛顿进入剑桥大学后,迅速地掌握了当时的科学和数学知识,很快就开始进行独立的研究工作。他在21到27岁期间为科学理论奠定了基础,使随后的世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十七世纪中期是一个科学鼎盛的时期,该世纪初期望远镜的发明,使天文学的研究发生了彻底的革命。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和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尔都极力劝告所有欧洲的科学家,再不要依赖亚里士多德的权威,而要亲自做观察和实验。培根和笛卡尔的倡导为伟大的伽俐略所实践。他用新发明的望远镜所做的天文观测给天文学带来了革命,他的力学试验建立了现在人称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其他伟大的科学家,如发现血液循环的威廉·哈维和发现行星绕日运动定律的约翰尼斯·开普勒都为科学领域提供了新的基本知识,而且纯科学成了知识分子的一种消遣,但还无法证明弗朗西斯·培根的预言:当科学被运用到技术领域时,就会使人类的全部生活方式发生革命。

虽然哥白尼和伽俐略澄清了古代科学中的一些错误观念,为人类更好地了解宇宙作出了贡献,但是还没有一套系统的定律来把这些似乎是互不相干的发现变成可以做科学预测的统一学说。是艾萨克·牛顿提出了这种统一的学说,从而使现代科学进入了它一直所遵循的航程。

牛顿一般不愿意发表他的研究成果。早在1669年他就在他的大多数着作里对基本概念作了系统的阐述,但是他的许多学说却在很久以后才公开发表出来。他公布的第一个发现是有关光的性质的一项突破性的贡献。牛顿经过一系列认真的试验,发现普通光是彩虹所有的不同色光的混合光。他还对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的结果做了认真的分析,根据这两个定律,1668年他设计并真正制造出了第一台反射望远镜,如今大多数天文台都使用这类望远镜。牛顿29岁时把他的这些发现及其许多其他光学试验结果呈交给英国皇家学会。

仅就光学方面的成就或许就可以使他在本书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他在这方面的成就比起他在数学或力学方面的成就来,那就相形见绌了。他对数学的贡献主要是发明了积分,这一成就可能是他在二十三、四岁时做出的,这一发明是当代数学中最伟大的成就,它不仅仅是许多现今数学学说产生的种子,而且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没有这一工具现代科学在随后就不会取得进展。如果牛顿仅仅发明了积分而别无所获,也可以使他在本册中排到相当高的名次。

但是牛顿最重要的发现是在力学方面,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的科学。伽俐略发明了第一运动定律,这一定律描述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物体运动的情形。当然在现实中所有的物体都受外力作用,力学中最重要的问题是这种情况下物体怎样运动。牛顿提出的最着名的第二运动定律,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一定律可能被理所当然地视为经典物理学中最基本的定律。他的第二定律(其数学表达式为F=ma)可表述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即速度变化率),与作用在该物体上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除了这两个定律外,牛顿又提出了着名的第三运动定律(这定律可表述为,有作用力即外力就必然有反作用力,且两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和他的科学定律中最着名的定律──万有引力定律。这四条定律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体系,实际上所有的宏观力学体系都可以利用这一体系来加以研究和预测,从单摆的振动到行星绕日在其轨道上运动都用得上。牛顿不仅提出了这些力学定律,而且还利用积分这一数学工具说明了如何利用这些基本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牛顿定律可以而且已被用来解决极其广泛的科学和工程学方面的问题。牛顿在世时,他的定律的最有戏剧性的应用是在天文学领域里。他在这个领域里也处于领先地位。1687年发表了他的伟大着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人们通常只称作《原理》),在该书中他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定律,并说明如何利用这些定律来准确预测行星绕日的运动。牛顿的这一壮举圆满地解决了动力天文学的主要问题,即准确预测星体和行星的位置和运动。因此牛顿常被认为是所有的天文学家之魁。

应该怎样评价牛顿在科学中的重要地位呢?如果我们翻阅一部科学百科全书的索引,就会看到提到牛顿及其定律和发现的条目比任何其他一个科学家都要多(也许多二到三倍)。况且我们还要考虑其他伟大的科学家对牛顿的评价。莱布尼兹决不是牛顿的朋友而是与他进行过唇枪齿剑之争的对手,他写道:“从有世以来,到牛顿所处的时代,他在数学领域所做的工作占了整个的绝大部分。”伟大的德国科学家拉普拉斯写道:“《原理》一书比任何其他天才的作品都出类拔革。”拉格朗日常说牛顿是曾经出现过的最伟大的天才。厄恩斯特·马赫在1901年写道:“自从牛顿时代以来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牛顿力学在演绎上、形式上和数学上的进展。”这也许说出了牛顿的伟大成就的关键所在:他发现科学是一门由孤立的事实和定律构成的杂学,它能描述一些现象,但只能预测几种现象,他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统一的定律体系,这个体系能解释大量的物理现象,能用来做准确的预测。

由于篇幅有限,不能把牛顿所有的发明都一一包罗进来,因此他的小发明就其本身来看虽然也是重要的成就,但这里只好忽略不提了。牛顿对热力学(对热的研究)和声学(对声的研究)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提出了极其重要的物理学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和角动量守恒定律;他发现了数学中的二项式定理;他第一次对星体起源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

现在读者虽然会认定牛顿是曾出现过的最伟大、最有影响的科学家,但是仍然会提出为什么把牛顿排在如亚历山大大帝和华盛顿这样重大的政治人物以及如耶稣·基督和乔达摩·佛伦这样重大的宗教人物之前呢?我自己的观点是:尽管政治变化是重大的,但仍有理由认为在亚历山大之死前后1000年间的大多数生活方式并没有发生变化。同样,就主要的日常活动而论,大多数人在公元前后3000年间的生活方式也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在过去的500年中,随着现代科学的出现,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但是与1500年的人们相比,我们的吃喝穿戴有了变化,我们的娱乐活动也有了很大的改观。科学发现不仅仅使技术和经济发生了革命,而且使政治、宗教思想、艺术和哲学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科学革命使人类所有的活动方式均有变化。正因为如此,许多科学家和发明家才被列入本册。牛顿不仅仅是无与伦比的科学家,而且是科学理论发展中最有影响的人物,因此在任何一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人物册上,他名列前茅是当之无愧的。

1727年,牛顿这颗巨星陨落了,他安葬在西敏寺大教堂,是被赐予这种荣誉的第一位科学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名人故事爱迪生发明电灯节选

全文共 2450 字

+ 加入清单

爱迪生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

助手的脸红了。

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通过这件小事,我们不仅看到了爱迪生的睿智,更多的是看到了爱迪生惜时间如生命思想,这也是为什么爱迪生能够吧所有精力集中在试验上的原因之一吧!

爱迪生在为我们创造出那么多的新型发明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许许多多的的人生道理。

众所周知,爱迪生未成名之前的生活并不富裕。一次,他的老朋友在街上遇见他,关心地说:“看你身上这件大衣破得不象样了,你应该换一件新的。”“用得着吗?在纽约没人认识我。”爱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 几年过去了,爱迪生成了大发明家。有一天,爱迪生又在纽约街头碰上了那个朋友。“哎呀”,那位朋友惊叫起来,“你怎么还穿这件破大衣呀?这回,你无论如何要换一件新的了!”“用得着吗?这儿已经是人人都认识我了。”爱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答。

表面上的光鲜靓丽永远比不上踏踏实实的做好手上的事情。爱迪生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不是因为他的着装华丽,而是因为他的成就卓越。电灯的发明知识他众多发明中的一点,但它带来的影响却是无可比拟。 小组成员:彭爽 张孝斌 何松 胡训亮【网络综合 - 少儿综合素质训练】

这篇《名人故事大全:爱迪生发明电灯》,是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世界闻名的“发明大王”爱迪生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不耻下问的习惯被人们认为他是低能儿,而他的学问是靠母亲的教导和自修得来的。他的成功,大部分应该归功于母亲自小对他的谅解与耐心的教导。

爱迪生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长大以后,他就根据自己这方面的兴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他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磁力析矿机、压碎机等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爱迪生的强烈研究精神,使他对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现在我为大家讲一下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趣事!

早在1821年,英国的科学家戴维和法拉第就发明了一种叫电弧灯的电灯。这种电灯用炭棒作灯丝。它虽然能发出亮光,但是光线刺眼,耗电量大,寿命也不长,很不实用。因此,爱迪生就暗下决心:“电弧灯不实用,我一定要发明一种灯光柔和的电灯,让千家万户都用得上。”

他的实验开始着手于灯丝的材料:用传统的炭条作灯丝,一通电灯丝就断了。用钌、铬等金属作灯丝,通电后,亮了片刻就被烧断。用白金丝作灯丝,效果也不理想。就这样,爱迪生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失败,很多专家都认为电灯的前途黯淡。英国一些著名专家甚至讥讽爱迪生的研究是“毫无意义的”。一些记者也报道:“爱迪生的理想已成泡影。”爱迪生面对失败,面对所有人的冷嘲热讽,爱迪生没有退却。他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每一次的失败,意味着又向成功走近了一步。

1879年10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爱迪生的老朋友麦肯基来看望他。爱迪生望着麦肯基说话时一晃一晃的长胡须,突然眼睛一亮,说:“胡子,先生,我要用您的胡子。”麦肯基剪下一绺交给爱迪生。爱迪生满怀信心地挑选了几根粗胡子,进行炭化处理,然后装在灯泡里。可令人遗憾的是,试验结果也不理想。“那就用我的头发试试看,没准还行。”麦肯基说。这句话深深的触动了爱迪生,但他明白,头发与胡须性质一样,于是没有采纳老人的意见。爱迪生走身,准备为这位慈祥的老人送行。他下意思地帮老人拉平身上穿的棉线外套。突然,他又喊道:“棉线,为什么不试棉线呢?”

麦肯基毫不犹豫地解开外套,撕下一片棉线织成的布,递给爱迪生。爱迪生把棉线放在在U形密闭坩埚里,用高温处理。爱迪生用镊子夹住炭化棉线。准备将它装在灯泡内。可由于炭化棉线又细又脆,加上爱迪生过于紧张,拿镊子的手微微颤抖,因此棉线被夹断了。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爱迪生才把一根炭化棉线装进了灯泡。此时,夜幕正在降临,爱迪生的助手把灯泡里的空气抽走,并将灯泡安在灯座上,一切工作就绪,大家静静地等待着结果。接通电源,灯泡发出金黄色的光辉,把整个实验室照得通亮。13个月的艰苦奋斗,试用了6000多种材料,试验了7000多次,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但是,这灯究竟会亮多久呢?1小时,2小时,3小时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这盏电灯足足亮了45小时,灯丝才被烧断。这是人类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后来1879年10月21这一天被人们定为电灯发明日,标志着可使用电灯的诞生。

虽然这样,爱迪生并没有满足,他没有陶醉于成功的喜悦之中,而是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45小时,还是太短了,必须把它的寿命延长到几百小时,甚至几千小时”。

有一天,天气闷热,他顺手取来桌面上的竹扇面,一边扇着,一边考虑着问题。“也许千篇竹丝炭化后效果更好。”爱迪生简直是见到什么东西都想试一试。试验结果表明,用竹丝作灯丝效果很好,灯丝耐用,灯泡可亮1200小时。经过进一步试验,爱迪生发现用炭化后的日本竹丝作灯丝效果最好。于是,他开始大批量生产电灯。他把生产的第一批灯泡安装在“佳内特号”考察船上,以便考察人员有更多的工作时间。此后,电灯开始进行寻常百姓家。

后来,人们便一直使用这种用竹丝作灯丝的灯泡。几十年后,又对它进行了改进,即用钨丝作灯丝,并在灯泡内充入隋性气体氮或氩。这样,灯泡的寿命又延长了许多。我们现在使用的这是这种灯泡。 在爱迪生发明创造的过程当中,爱迪生常对助手说:“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他又低头工作了。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 ”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正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便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关于勇敢的名人故事:闵采尔勇敢的故事

全文共 1665 字

+ 加入清单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州震荡风雷激",这两句诗若用来形容1524年的德国国内革命形势,那是再恰切不过了。在托马斯.闵采尔,这个德国农民的儿子,杰出的农民领袖的大力宣传、鼓动和组织下,欧洲历史上一场最大的农民战争正处在一触即发的状态之中。闵采尔为何要领导这场震惊历史的农民大起义呢?这与他个人的苦难家世和他对农民们的深切同情是分不开的。闵采尔出身农民家庭,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被当地伯爵处死了,这使他对贵族统治阶级有着深仇大恨。在学校读书时,他就曾组织秘密团体,反对天主教会,后来又在茨维考城作神父。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正值德国的多难之秋。

当时,德国境内有七个大诸侯,二百多个中小诸侯以及上千个独立的帝国骑士,天主教会占有全国三分之一的地产,他们都是骑在农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土皇帝。在他们的残酷压迫和奴役下,农民们过着饥寒交迫、牛马不如的生活,毫无生存保障和人身权利,贵族、地主可以象处理财产一样处理农民本人及其妻儿。农民们若稍作反抗,立即就会招致割耳、割鼻、挖眼、断肢、斩首、车裂、火焚、夹火钳、四马分尸等悲惨的下场。

在这样深重的苦难面前,农民们要想过人的生活,唯一的出路就是拿起武器反抗。闵采尔对农民的疾苦有着切肤之感,也能感受到农民胸中翻卷着的怒潮,他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到处宣传自己的革命主张,公开提出:整个世界必须来一个大震荡,一切政权都应交给普通人民,没有压迫、剥削的天堂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建立天堂的办法只有一种,即拿起武器推翻一切不正义的事物和残暴的统治者,而不是消极地等待和向上帝乞求。他一面宣传,一面建立了"基督教同盟"组织,广泛吸收城市市民和农民们,在他的大力宣传和鼓动下,农民们开始组成各种秘密团体,积极策划反抗封建贵族和教会的斗争。阿尔萨斯的农民们组成了"鞋会",在旗上画一只草鞋,表示和穿长靴的贵族对抗。

以后,"鞋会"中又发展出一个名叫"穷康拉德"(康拉德是农民常用的名字)的秘密组织。他们不断地策划起义。到了1524年夏,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农民们参加了这场大起义,他们组织成一支支声势浩大的队伍,捣毁城堡,杀死恶贯满盈的恶霸领主,占领了许多中小城镇。他们一边冲杀着,一边唱着嘹亮壮伟的战歌:我穷康拉德,我就在这里,在田野,在丛林!钢盔亮晶晶,盾牌清又净,英雄扫敌人!教皇和贵族,靠战斧根除。我自设法庭,判领主死刑。我穷拉德,我就在这里!猛刺吧,长矛!横扫吧,棍棒!闵采尔本人除了到士瓦本、阿尔萨斯等地作鼓动、组织以外,还亲自领导了图林根和萨克逊地区的农民起义。他指挥工人、贫民、农民推翻当地的反动政府,建立了新型的革命政权"永久会议",闵采尔被推选为主席。为了实现建立人间天国的理想,闵采尔宣布:没收教会的财产;贵族与农民订立的一切契约全属无效;废除封建特权等。

起义农民到处焚城堡,烧寺院,惩办罪恶的封建领主,声势越来越大。为了扑灭农民起义的熊熊大火,贵族和教会进一步勾结在一起,甚至曾经名噪一时的宗教改革家路德也站出来指责农民。由于他在农民军中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他的指责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贫民和手工业者的斗志。1525年5月,闵采尔率领的部队与前来围攻的诸侯部队,在弗兰肯豪森进行决战。当时闵采尔手下只有八千人,而菲力浦率领的诸侯军则有好几万。

有人劝闵采尔先撤出弗兰肯森豪,与其他军队汇集在一起,再寻机与敌决战,可怒火中烧的闵采尔斩钉截铁地说:"豺狼已经从四面扑来,我们只好作殊死战斗。与其与恶魔们同活于世,不如与恶魔们同归于尽!"农民们都意气风发,振臂高呼:"誓与恶魔血战到底!"他们个个奋勇杀敌,打得敌人丢盔弃甲,死伤累累,但终因装备不足,训练不够,寡不敌众,经过一场血腥搏斗,起义军惨遭失败,闵采尔也因头部受伤被敌人俘获。敌人对闵采尔施用了各种酷刑,但闵采尔宁死不屈,义正辞严地说:"如果我会投降,上帝也会向你们投降!"闵采尔终于壮烈就义了,当时年仅35岁。他死后,反动统治更加严酷,社会止步不前,而这也正是德国在欧洲发展史上之所以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名人小故事大全

全文共 348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古今中外,有很多著名的人,我们不仅要看到他们光鲜亮丽的一面,更要看到他们背后的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名人小故事大全,欢迎大家参考!

【名人小故事篇一:孔子吃饭】

孔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整整10天没有饭吃。有时连野菜汤也吃不上,真是饿极了。学生子路偷来了一只煮熟的小猪,孔子不问肉的来路,拿起来就吃;子路又抢了别人的衣服来换了酒,孔子也不问酒的来路,端起来就喝。可是,等到鲁哀公迎接他时,孔子却显出正人君子的风度,席子摆不正不坐,肉类割不正不吃。

于路便问:“先生为啥现在与在陈、蔡受困时不一样了呀?”孔子答道:“以前我那样做是为了偷生,今天我这样做是为了讲义呀!”

【名人小故事篇二:王羲之练书法】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 "书圣"。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 "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刻苦精神很受世人赞许。传说,王羲之的婚事就是由此而定的。王羲之的叔父王导是东晋的宰相,与当朝太傅稀鉴是好朋友,稀鉴有一位如花似玉、才貌出众的女儿。一日,稀鉴对王导说,他想在他的儿子和侄儿中为女儿选一位满意的女婿。王导当即表示同意,并同意由他挑选。王导回到家中将此事告诉了诸位儿侄,儿侄们久闻稀家小姐德贤貌美,都想得到她。稀家来人选婿时,诸侄儿都忙着更冠易服精心打扮。惟王襄之不问此事,仍躺在东厢房床上专心琢磨书法艺术。稀家来人看过王导诸儿侄之后,回去向稀鉴回票说:"王家诸儿郎都不错,只是知道是选婿有些拘谨不自然。只有东厢房那位公子躺在床上毫不介意,只顾用手在席上比划什么。"郡鉴听后,高兴地说:“东床那位公子,必定是在书法上学有成就的王羲之。此子内含不露,潜心学业,正是我意中的女婿。”于是,把女儿嫁给了王素之。王导的其他儿侄十分羡慕,称他为“东床快婿”,从此 "东床"也就成了女婿的美称了。

【名人小故事篇三:徐陵妙答】

陈国(为隋以前周代诸侯国)散骑常侍(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的官)徐陵出访隋国。隋文帝正在洛阳,赶忙选派朝官中机敏善辩者去接待。当时初夏已热。徐陵是陈地来的南方使者,隋官中有—人以此戏说徐陵道:“今天天气真热哪,大概是徐常侍带来的吧?”

徐陵笑答:“太妙了,想不到我到洛阳,使你们懂得了寒暑。”从官无对。

徐陵这年已75岁,又一官问他:“徐常侍高龄多少?”想以此发挥作些文章。

徐巧妙答道:“小于如来5岁,大于孔子2年。”众人都笑,隋文帝为朝官中无人能对深感耻辱。

【名人小故事篇四:阿基米德的故事】

公元前215年,罗马将领马塞拉斯率领大军,乘坐战舰来到了历史名城叙拉古城下,马塞拉斯以为小小的叙拉古城会不攻自破,听到罗马大军的显赫名声,城里的人还不开城投降?然而,问答罗马军队的是一阵阵密集可怕的镖箭和石头。

罗马人的小盾牌抵挡不住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石头,他们被打得丧魂落魄,争相逃命。突然,从城墙上伸出了无数巨大的起重机式的机械巨手,它们分别抓住罗马人的战船,把船吊在半空中摇来晃去,最后甩在海边的岩石上,或是把船重重地摔在海里。船毁人亡。马塞拉斯侥幸没有受伤,但惊恐万分,完全失去了刚来时的骄傲和狂妄,变得不知所借。最后只好下令撤退,把船开到安全地带。罗马军队死伤无数,被叙拉古人打得晕头转向。

可是,敌人在哪里呢?他们连影子也找不到。马塞拉斯最后感慨万千地对身边的士兵说:“怎么样?在这位几何学‘百手巨人’面前,我们只得放弃作战。他拿我们的战船当游戏扔着玩。在一刹那间,他向我们投射了这么多镖、箭和石块,他难道不比神话里的百手巨人还厉害吗?”马塞拉斯说的“百手巨人”是谁呢?原来,当时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知道,在叙拉古城里住着一位人间奇才阿基米德。年过古稀的阿基米德是一位闻名于世的大科学家。

在保卫叙拉古城时,他动用了杠杆、滑轮、曲柄、螺杆和齿轮。他不仅用人力开动那些投射镖箭和石弹的机器,而且还利用风力和水力,利用有关平衡和重心的知识、曲线的知识和远距离使用作用力的知识等。难怪马塞拉斯不费劲地就找到了自己惨败的原因。当天晚上,马塞拉斯连夜逼近城墙。他以为阿斯米德的机器无法发挥作用了。

不料,阿斯米德早准备好了投石机之类的短距离器械,再次逼退了罗马军队的进攻。罗马人被惊吓得谈虎色变,一看到城墙上出现木梁或绳子,就抱头鼠窜,惊叫着跑开:“阿基米德来了。”阿基米德出生在叙拉古的贵族家庭,父亲是位天文学家。在父亲的影响下,阿斯米德从小热爱学习,善于思考,喜欢辩论。长大后飘洋过海到埃及的山历山大里亚求学。他向当时著名的科学家欧几里德的学生柯农学习哲学、数学、天文学、物理学等知识,最后通古博今,掌握了丰富的希腊文化遗产。

回到叙拉古后,他坚持和亚历山大里亚的学者们保持联系,交流科学研究成果。他继承了欧几里德证明定理时的严谨性,但他的才智和成就却远远高于欧几里德。他把数学研究和力学、机械学紧紧地联在一起,用数学研究力学和其它实际问题。保护叙拉古战役中的机械巨手和投石机等就是最生动的一个例子,有力地证明了“知识就是力量”的真理。在亚历山大里亚求学期间,他经常到尼罗河畔散步,在久旱不雨的季节,他看到农人吃力地一桶一桶地把水从尼罗河提上来浇地,他便创造了一种螺旋提水器,通过螺杆的旋转把水从河里取上来,省了农人很大力气。它不仅沿用到今天,而且也是当代用于水中和空中的一切螺旋推进器的原始雏形。

【名人小故事篇五:徐悲鸿三请齐白石】

草庐三顾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海上清风明月满,杖藤扶梦访徐熙。

这是齐白石为赠与徐悲鸿的《月下寻归图》的题诗,由衷感激徐悲鸿“草庐三顾”的识拔之恩。

久慕其名

一九二九年秋,近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出任北京艺术学院院长。他深信只有优秀的师资,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为此用心物色遴选教授,意向聘请的第一人,便是齐白石。

齐白石少年习画,经半个世纪刻苦精勤不懈努力,终于跻身画坛大家之列,于一九二零年定居北京,专业卖画刻印。徐悲鸿一向十分赞赏他的人品画技,称他是真正的艺术大师。

两顾草庐不果

九月初的一天,徐悲鸿来到西单跨车胡同齐白石的寓所。问候过后,道明来意:“先生是扬名遐迩的画坛大师,想请您来艺术学院任教。”齐白石婉言辞谢:“承蒙徐院长看重,只是老朽年逾花甲,耳欠聪,目欠明,恕难应命,但只心领了。”

“高等院校的教授中,古稀之年还不少呢,齐先生老马识途,点拨指导,谁能及得上?正是大有用武之时。”徐悲鸿挽请说。

齐白石还是不答应:“教授责任重大,还是另请高明的为好,以免误人子弟。”

两天以后,徐悲鸿再次登门拜访,又是盛情邀请,齐白石又以年老为由推辞。冒雨三顾金石开

求贤若渴的徐悲鸿不愿就此放弃。百忙中三顾齐宅,而且是顶风冒雨而来,再次表敬爱之心,诚恳迫切相邀。齐白石感动之余,解释了“恕难应命”的真实原因:“年老体衰而外,是因为老朽木工出身,并未进过学堂,登台教授缺少经验,恐引教师非议,又恐顽皮学生捣蛋,连课都上不成。”

“齐先生的顾虑不无道理,但似可不必。”徐悲鸿情真意切道:“教授的资格,在于真才实学,不计出身如何。有些留过洋的不也是徒有虚名?齐先生融合传统写意和民间绘画的表现技巧,艺术风格独特。不但能教学生,也可教我徐悲鸿。”

“不敢,不敢,徐院长太谦逊了。”齐白石摇手不迭。

“事实正是这样,并非过谦。”徐悲鸿继而保证道:“齐先生上课时,不必做长篇的理论,只要作画示范稍加要领提示即可。开学之初,我陪着您上课,为您护驾。以防真有个别学生不守纪律。”

齐白石发自内心的感动,终于点头了:“那就试一试吧。”

开学那天,徐悲鸿亲自乘着马车把齐白石接到学校,向全校师生恭敬有加介绍了齐白石的高超造诣。又言出行随,为齐白石“护驾”。考虑到齐百石的确年事已高,徐悲鸿还给予多方照顾:入冬以后天气寒冷,给他在讲台边生个火炉;到了夏天,又给他装个电扇;刮风下雨,又派车接送往来。可谓无微不至。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名人故事

全文共 286 字

+ 加入清单

莫扎特被公认为音乐史上的神童,他很早就显露出了在音乐方面的非凡天赋和卓绝才能。从莫扎特的童年中,你能看到一个孩子对待音乐的用心心态,对艺术事业的执著追求。虽然不能人人皆为天才,但对广大孩子来说,“神童莫扎特”绝对是具有传奇色彩、又值得学习的好榜样。

小时候,莫扎特常常走到钢琴前面,按着琴键细听,并努力弹出他以前听到过的音乐。一次,莫扎特的父亲和朋友一齐回家,看到4岁的莫扎特正坐在桌旁写东西。父亲问他在干什么,莫扎特说他正在写钢琴协奏曲。父亲把五线谱纸拿过来一看,激动得流出了眼泪,他对朋友说:“你看,他写的这些又正确又富有好处啊!”天资加上勤奋和用心,这就是神童莫扎特!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名人有趣的故事

全文共 706 字

+ 加入清单

乔治。费多是着名的法国戏剧家,特别擅长于写滑稽剧,《马克西姆家的姑娘》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可是该剧在首场演出时却不被观众看好,但该剧演出时却深深打动了观众,剧院里的喝彩声此起彼落。费多那天晚上也在看戏,而且也和其他人一样大喊的叫。

“费多,你难道疯了吗?”朋友迷惑不解地问。

“没疯!”费多解释说,“只有这样我才听不见观众谩骂的声音,使自己不会因此而伤心难过。”

大衣

爱因斯坦成名之前,生活拮据,衣着随便。有一位朋友曾劝他说,应该添置一件大衣,否则难以进入社交界。他笑着答道:“我本来就默默无闻,就是穿得再漂亮也没有人会认识。”几年后,成了大科学家的爱因斯坦和从前一样,依然衣着简朴。那个朋友再次提醒他,快去做件像样的大衣,以便与自己的身份相符。他还是笑着回答说:“现在即使穿得更随便些,同样也会有人认识我。”

契约

俄国寓言作家克雷洛夫一生贫困,但却生性乐观。

一次,他与房东签订租房契约,看见上面写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房客因为用火粗心大意,致使房子起火,必须赔偿15000卢布”。

克雷洛夫不但没有异议,而且在“15000”后再加上两个“0”。

“1500000卢布!”房东大为惊喜地喊道。

“先生,不要大惊小怪,”他不动声色地回答说,“我反正赔不起。”

玩笑

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是比较解剖学的奠基人,对古生物学也很有研究。一天,他的学生和他开了一个玩笑。

当时,居维叶正在工作室里忙于实验。突然,门被两只犄角顶了开来。一个怪兽随后冲了进来,张着血盆大口,獠牙又尖又长。居维叶听到声响,抬头看了一眼,又低头做事了。

事后,学生们好奇地问道:“先生,您怎么一点也不害怕?”

“这很简单,因为所有带蹄子的动物都是食草动物。”他笑笑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关于传递信息的名人故事2:风筝通信

全文共 271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今天娱乐用的风筝,在古时候曾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传说早在春秋末期,鲁国巧匠公输盘(即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种以竹木为材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

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纸糊之,便成了“纸鸢”。五代时人们在做纸鸢时,在上面拴上了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风筝”这个词便由此而来。

最初的风筝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军事侦察,或是用来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到了唐代以后,风筝才逐渐成为一种娱乐的玩具,并在民间流传开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古今中外励志名人经典小故事:拉斯顿断臂求生

全文共 1158 字

+ 加入清单

4月的一天,27岁的亚伦·拉斯顿只身来到位于犹他州东南部的布鲁庄峡谷攀岩。

出发前,他将手机留在了家里,并决定不告诉任何人他要去哪儿,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这是一个令他后悔的决定。

就在他攀上一块重达800磅的大岩石时,岩石突然松动了,拉斯顿的手顿时失去了抓攀点,惯性把他一下子甩到岩壁上。与此同时,大岩石迅速向他滚来,压在了他的右臂上,然后戛然而止。

那一刻,除了剧痛,还有恐惧。一开始拉斯顿就意识到,靠自己绝不可能把手臂弄出来,因为不管他怎么摆动身体,大岩石就是纹丝不动。在随后的几十分钟时间里,拉斯顿拼命用自己的身体去顶撞大岩石,希望大岩石能挪动一点点。但这一番挣扎除了使得他精疲力竭外,没有丝毫作用,拉斯顿就这么被困在那里整整5天,靠身上所带的少许食物和水维持着生命。

为了防止脱水,他还喝了自己的尿。

第六天,食物与水都已经耗完。拉斯顿看着那块巨石,心里冒出了一个可怕的念头:用刀子切断胳膊。只有切断自己的胳膊,才能有生还的机会。

为防万一,拉斯顿打开数码摄像机,给家人记录下他最后的信息。“真对不起……”他说,“你们每一个都让我感到骄傲。”然后,他开始用自己的身体做杠杆,使劲往下拧胳膊,越拧越低。不知过了多久,他的耳边响起了“啪”的一声。那声音就像一声枪响,在山谷里回荡。拉斯顿知道他的骨头断了。那一刻,他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钻心的痛。

接着,拉斯顿小心翼翼地切臂肉。在开始切手臂前,他先拽下水囊的软管塞子上的绳子当止血绷带,牢牢扎住血管。然后迅速把血管切断,再切断大动脉。那一瞬间,拉斯顿觉得自己就像被人活生生放进了炽热的岩浆中。但是,伴随着剧痛的,还有一种感觉,那就是痛快。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获得自由之后所产生的美好感觉。然而拉斯顿远没脱离危险,因为要走出峡谷,他还要走将近4个小时的山路。

血,一直不停地顺着他的双腿往下流,湿透了他的鞋子。拉斯顿靠着坚强的意志力一步一步往外走。终于,他碰上了一个徒步旅行的家庭。这家人在上山时曾碰到了正在峡谷入口搜救拉斯顿的搜救队。看到拉斯顿,他们马上帮他联系搜救队。前来搜救的直升机迅速赶到。搜救队长查看了拉斯顿的伤势后,马上对驾驶员说:“他把自己的手臂切断了,我们必须赶快把他送往医院。”

伤愈出院后,拉斯顿把这次痛苦的经历按时间顺序写成了一本书,起名为《生死两难》一这本书于2004年出版,并成为当年的畅销书。他也成为一名励志演说家,在一场场演讲中,他把自己从那场苦难中学到的经验、教训和感悟传播给更多的人。

“我必须下决心勇往直前,尽管不知未来还会发生什么事情。”拉斯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在关键时刻战胜恐惧而断然采取行动,这才是最重要的,”

今天,拉斯顿还在继续新的行动。他已安装了度身定做的假肢,前不久还登上了位于阿根廷的海拔高达23000英尺的阿空加瓜山的最高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名人与书的故事

全文共 496 字

+ 加入清单

恩格斯

恩格斯的读书方法之一是重视读原著,一般不轻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1884年8月6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格奥尔格?享利希?福尔马尔给恩格斯写了一封,说有一位女士对社会主义感兴趣并打算研究社会科学,但是不知道是进哪一所高等学校才。恩格斯复信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大学里每一门科学尤其是经济学被糟蹋得很厉害,关键是要自学,并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

恩格斯在信中说:“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而不是从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国经济学简述读物或这些读物的作者的讲稿学起。”“最主要的是,认真学习从重农学派到斯密和李嘉图及其他学派的古典经济学,还有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著作,以及马克思著作,同时要不断的努力得出自己的见解。”也就是说,要系统地读原著,因为“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从其阅读过的书目来看,他虽然也读过大量的通俗小册子,报刊等,但花功夫最大,读得最多的还是那些经典原著。他认为,系统读原著是从事研究的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这样,可以了解一个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不仅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可以掌握其发展过程,了解这一理论的全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国古代名人励志故事

全文共 362 字

+ 加入清单

有人说一个历史的瞬间,也许就能改变整个历史发展的轨迹。那么一个古代名将的死会改变什么呢?蒙恬作为秦帝国著名的战将,在他的有生之年,不仅在战场上帮助帝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彻底打败了不断骚扰中原的匈奴,而且在他的主持下,修建了现今我们眼中的万里长城,开辟了当时规模空前的秦直道。

这样一个功勋卓越、才华出众的战将,却没有想到,在他的背后一直隐藏着一个与他对立的集团,在秦始皇病死后,蒙恬在他们的阴谋策划下无辜惨死。这个集团篡夺了秦帝国的政权,也改写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

唐朝皇帝唐太宗,于贞观某日对臣僚说:“朕欲上比尧舜,不使冤案现于本朝。各位不妨说说,古代哪一将相死得最冤?”当时在场的有丞相房玄龄、谏议大夫魏徵等人,或答“白起”(战国时秦将);或说“伍子胥”(春秋时吴将)。听罢臣僚们的议论,太宗摇摇头说:“朕观最冤的是蒙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名人哲理故事

全文共 451 字

+ 加入清单

屈原出身于楚国没落的贵族。曾任楚国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主张对内改善政治,对外连齐抗秦,可由于怀王昏聩,小人当权,因而不断遭到、打击,后被放逐汉北。而后继位的顷襄王更为昏庸,亲秦卖国的小人更加猖狂,—腔爱国热血的屈原再次被放逐到江南,最后投汨罗江而死。

按当今史家流行的说法,屈原流放江南,主要指湖南沅湘一带,忽略了涉足澧水的可能性。但就是,值得注意的就是,屈原在他的着作中,多次颂

扬澧水风光,试举例: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湘君》)

屈原为何不把佩玉丢在沅江、湘江,而偏偏丢在他所不熟悉的澧水?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湘夫人》)

按理,屈原把随身穿的衣服丢在澧水,以表达他决绝的意志,这个地方就应就是他所熟悉或所喜爱的,如果他连澧水的面都没见过,又怎能轻率地作出这种庄重的抉择?

这天门山下、武陵源景区内流传着不少有关屈原的古老传说。而天子山着名的“屈子行吟”景点简直就就是屈原的化身。

哲理: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有许多障碍物阻挡着我前进,我务必历尽万难,来体现我的价值和好处的高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名人故事

全文共 420 字

+ 加入清单

1910 年春,十二岁的周恩来,随伯父从祖籍淮安来到东北,先在铁岭银州镇银冈书院读书半年。到秋季,又插班考进奉天(今沈阳)东关模范学校。

东关模范学校是一所新式学校,既教经书,也教数理、外文等西方资产阶级的“新学”。有一天,学校姓魏的校长给同学们上修身课。当讲到“立命”这一节时,老校长突然问:“诸生为什么读书啊?”有的学生回答:“为明礼而读书!”也有的回答:“为做官而读书!”还有的回答:“为家父而读书!”一些家境贫穷的学生则回答:为挣钱,为吃穿,为改换门庭、不受欺侮而读书,等等。

老校长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连连摇头。最后问到周恩来:“你是怎样想的呢?”周恩来肃然起立,一板一眼地答道:“我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这铿锵有力、不同凡响的回答,使老校长为之一震。他万万没有料到十几岁的周恩来,竟有如此宏图大志,高兴地称赞不已:“好,好哇!为中华之崛起!为中华之崛起!”接着,他又慷慨激昂地对全班同学说:“诸生们,听见了吗?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和校长的一面名人故事

全文共 809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点了,准备从图书馆回去,就在四楼那里等电梯,突然走来了一身穿军装的人也来等电梯,这不是我们的邱校长吗?还没等我说话,他对我笑了笑,好像还说了一句你好,我叫了一句“邱校长”,以前只是在学校的屏幕上看到他,今天这么近距离的看见他,反倒有点不太确定,但还是觉得就是,所以叫了那句“邱校长”。

我们在四楼等,原来电梯还在升去五楼,校长摁那个按钮,觉得奇怪它怎么不在四楼停,后来恍然大悟,其实,以前我也有过这样的困惑,原来五楼没人按按钮,它还是会上去。又来了一个人,大叔级别,我们三个人就一起从四楼开始坐电梯,那大叔对校长很热情,让校长先上先下电梯,我却不然,我倒第一个进了这个电梯。

二楼停了,进来个小伙子,校长问,你学什么专业的?他好像说是了,广告设计,然后还问他大几了,邱校长说,四楼那里在弄一个面试还是什么东西,说这个同学等下可以坐电梯上去看一下,说他的专业可能会被需要,还说到了那里,说是邱校长介绍我来的。

这个时候我突然想起电视里的那些画面,我应该借这个机会,好好跟校长沟通,说我是什么专业的某某,因为一般电视情节就是这样的,我没有选择说话,因为不知道说什么,因为明白太多话会是客套,明白我还没到那可以自荐的地步。

接着二楼又停了下,是两个女生,我敢保证,她们肯定不认识眼前这个人是校长,而校长,也正和那个小伙子一路都在交流。

一楼到了,我们都下去了,校长走到了图书馆左侧的咖啡厅,说着这里要怎样摆放的事宜,那时候我在想,要是等下一起出门,我会说一句再见,那是一种礼貌,礼貌而已!

突然想起我们现任的一个老师,她说她以前看见领导就躲,胆子特别小,后来自己慢慢克服了这个,现在看到领导会打招呼,因为其实那些客套寒暄的话,其实很重要,毕竟我们需要和很多人打交道,那种寒暄的本领需要,它不是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它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礼仪了。

我们不需要自命清高,也不需要去刻意讨好,只是需要把握好这个度,不容易,尤其是踏入社会的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关于传递信息的名人故事3:通信塔

全文共 249 字

+ 加入清单

18世纪,法国工程师克劳德。查佩成功地研制出一个加快信息传递速度的实用通信系统。该系统由建立在巴黎和里尔230千米间的若干个通信塔组成。

在这些塔顶上竖起一根木柱,木柱上安装一根水平横杆,人们可以使木杆转动,并能在绳索的操作下摆动形成各种角度。在水平横杆的两端安有两个垂直臂,也可以转动。

这样,每个塔通过木杆可以构成192种不同的构形,附近的塔用望远镜就可以看到表示192种含义的信息。

这样依次传下去,在230千米的距离内仅用2分钟便可完成一次信息传递。该系统在18世纪法国革命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柳公权发愤图强名人故事

全文共 563 字

+ 加入清单

柳公权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小时候,他和几个小伙伴举办了一次书会。他们各自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写了不少毛笔字。

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了柳公权写的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几个字,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了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听到这话,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也写几个字让我看看!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就到华京城去看看吧。

第二天,小公权五更天就起床了,并独自去了华京城。一进华京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有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而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

看到此情景,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倒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了闻名天下的书法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名人故事:数学只考了15分的钱钟书

全文共 290 字

+ 加入清单

钱钟书是我国著名的大作家,也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

1929年夏,钱钟书高中毕业,报考当时的全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就在入学考试时,钱钟书拿到数学试卷,一道道数学题看起来像天书一样,他几乎都不会做,但迫不得已,就硬着头皮做了几道题,也不知对错。

发榜的时候,钱钟书看到自己的数学只考了15分。而按照清华大学的招生规定,只要有一门课程不及格,就不予录取。他的数学考得这么差,应当说是一点儿希望都没有了。可是他的国文和英文成绩都是满分,当时的校长罗家伦看到钱钟书的英文、中文成绩俱佳,高出一般考生一大截,就决定打破常规,破格录取。

正是罗家伦的这一次破例,成就了学贯中西的一代学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丘索维金娜名人故事

全文共 1798 字

+ 加入清单

里约奥运会,奶奶级选手丘索维金娜又登场了。

41岁。七次参加奥运会。这在20岁就被称为“老将”的体操界,真心是个绝无仅有的神话。

丘索维金娜第一次在奥运会上拿金牌时,她如今的对手大部分都还没出生。

而她为儿子而战的故事,更是感动过全世界。

很多中国的年轻人,都是在作文素材里认识她的。他们背诵过她的传奇经历,甚至在中考或高考作文里写过她。

所以,当她鲜活地出现在今天的奥运赛场上,奔跑、腾空、旋转,无数网友都震惊了:天呐,她居然还在!

是的。她还在。而且依然强大。

丘索维金娜出生于乌兹别克斯坦。7岁开始体操训练,16岁就在世锦赛获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17岁,她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夺得了女子体操团体比赛的金牌。

乌兹别克斯坦训练条件比较滞后,几乎是体操的荒漠,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丘索维金娜一个人在支撑乌兹别克斯坦的体操门面。

虽然几乎是一个人在战斗,但丘索维金娜从1993年到2006年,为乌兹别克斯坦赢得了70块奖牌。

当年见过她的记者至今仍记得,她当年“很漂亮,很可爱。”“身材矮小,但有力,跳马尤其出色,像个弹簧一样。”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后,21岁的丘索维金娜曾经功成身退,结婚生子。

她老公是乌兹别克斯坦一名优秀的摔跤运动员,也参加过奥运会。

做了几年幸福小女人后,丘索维金娜的平静生活戛然而止:她三岁的儿子患上了白血病。

噩梦开始。

作为一个妈妈,她当然要竭尽全力去救儿子的命。可之前做运动员的那点积蓄,完全不足以支撑十几万美元的治疗费用。

她选择复出。因为她能赚钱的手段,只有体操。她老公则放弃了热爱的摔跤运动,在家照顾儿子。

26岁,丘索维金娜朝重回赛场,并朝着全能型发展,艰苦训练,到处比赛。

有时候,她会在一场巡回赛中参加全部女子项目的比赛,而不是专注于一两项,她说,“一枚世锦赛金牌等于3000欧元的奖金,这是我唯一的办法”。

她参加所有比赛的理由,都是为了钱。对于这一点,她从不回避。她不敢生病、不敢受伤、不敢休息、不敢懈怠,不停地比赛。赢得奖金,为孩子治病,是她生活的全部。

因为儿子的病,在乌兹别克斯坦得不到很好的治疗,丘索维金娜辗转带他去了德国医院。这回治疗费用更高。夫妻俩卖掉了小公寓和汽车,四处筹钱,依然付不起。

为了拿到更多奖金,丘索维金娜加入了德国国籍,为德国征战。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丘索维金娜为德国斩获了一枚宝贵的跳马银牌。就在那一次,很多中国人认识了她。

而三个月后,她在又一次国际比赛中,不幸跟腱断裂。这对于体操运动员来说,是致命的伤害。当时所有人都推测,这名33岁的老将一定是要退役了。

让人意外的是,2011年,她再次出征。并在两场国际比赛中,都获得跳马银牌。面对世人的惊叹,她平静地说:“只要儿子还没病愈,我就要一直坚持下去。他就是我的动力。”

这句“你未痊愈,我不敢老”,曾让无数人瞬间泪目。幸运的是,在这位英雄妈妈的全力以赴下,孩子的病大为好转,如今已经不必接受治疗,只需要每年去医院做个检查就好。

不必再为儿子奔命,但丘索维金娜依然没有离开体操赛场。她重新回到了乌兹别克斯坦,继续着她热爱的体操事业。

她状态依然很好。现在,她终于可以纯粹为自己而战了。

41岁的丘索维金娜站在赛场上,身边的对手,都是跟她儿子同龄的小姑娘。她显得有点另类。她不漂亮了。皮肤松弛,皱纹显露,腰肢略粗。

但是,这又怎样?她说,“我不觉得我老,我总感觉自己还是十八岁。”“年轻的对手不会给我压力,她们有压力才对,因为我有经验。”

她应该是本届奥运会上,最值得敬佩的选手。她的人生,是个大写的赞。我们给她多少掌声和敬意都不为过。

也许你跟我一样,喜欢说“我老了”。

二十岁想学钢琴,会说,我老了,手指僵硬,学不了了。

三十岁没结婚,就很焦虑,想着自己这么老,一定找不到合适的人了。

四十岁要换工作,也不敢——一把年纪了,难道要跟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一起从头开始吗?

五十岁想创业,更胆怯。心里再悸动,也还是放弃了——这么老了,还是别瞎折腾了。

因为自己设定的“老”,我们不知错过了多少美好。看看丘索维金娜,也许你会对横亘在自己心头的“老”,有一个新的认识。

其实,你未必真的老。你只是缺少一个足够强大的动力,足够盛大的热爱,足够强韧的坚持。

“我老了”,只是你对人生懈怠的借口。

或许,我们更该像丘索维金娜那样,对自己和世界说:我不服。我想再试一次。我要坚持下去。

我们的身体里,可能也藏着洪荒之力。

不给自己设限,人生必将有所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