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名人伟人宽容的事例故事介绍(通用20篇)

浏览

7516

作文

1000

名人故事:神一样的科比

全文共 1409 字

+ 加入清单

科比是NBA最好的得分手之一,生涯赢得无数奖项。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名人故事:神一样的科比,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

神一样的科比:你知道凌晨四点的洛杉矶是什么样子吗?

我不关注NBA,但是一直听着科比神一样的存在,一个在篮球界让人畏惧的男人。让我敬佩科比的是那个“你知道洛杉矶每天早上四点钟是什么样子吗?”的采访:

记者问:“你为什么能如此成功呢?”

科比反问道:“你知道洛杉矶凌晨四点钟是什么样子吗?”

记者摇摇头:“不知道,那你说说洛杉矶每天早上四点钟究竟什么样儿?”

科比挠挠头,说:“满天星星,寥落的灯光,行人很少。”

说到这科比笑了,“究竟怎么样,我也不太清楚。但这没有关系,你说是吗?每天洛杉矶早上四点仍然在黑暗中,我就起床行走在黑暗的洛杉矶街道上。一天过去了,洛杉矶的黑暗没有丝毫改变;两天过去了,黑暗依然没有半点改变;十多年过去了,洛杉矶街道早上四点的黑暗仍然没有改变,但我却已变成了肌肉强健,有体能、有力量,有着很高投篮命中率的运动员。”

我去查了一下百度百科:科比是NBA最好的得分手之一,突破、投篮、罚球、三分球他都驾轻就熟,几乎没有进攻盲区,单场比赛81分的个人纪录就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除了疯狂的得分外,科比的组织能力也很出众,经常担任球队进攻的第一发起人。另外科比还是联盟中最好的防守人之一,贴身防守非常具有压迫性。

对于科比凌晨4点训练,美国知名的训练师罗伯特·阿勒特的《我和科比的训练故事》这本书对科比所说进行了翔实的佐证。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罗伯特和美国男子篮球队一同来到拉斯维加斯。

那是队员们开始合练的前一个晚上,已忙碌到深夜的阿勒特正准备上床休息,而就在这时,罗伯特的手机响起来了。他想,这时还会有谁打来电话呢?因为时间已是凌晨3点30分。

该没有发生什么意外吧!罗伯特有些紧张地接听电话,是科比。“罗伯特先生,希望没打扰你。”科比说。如此有礼貌,没有一点大腕的架子,尽管罗伯特犯困得快要支持不住了,但他仍然很客气地说:“怎么会打扰呢?科比,有什么事吗?”电话那头说,“我想知道,你是否能帮我做点体能训练?当然,一会儿在训练馆里见!”罗伯特挂了电话,匆匆往训练馆里赶,他想,不能让科比在那儿等着。

到了训练馆,竞让罗伯特吃了一惊,科比不知是什么时候到达那里的,只见他已训练得浑身被汗水湿透了,仿佛刚从水中爬起来的一样。

见罗伯特故意装出一副很有精神的样子,科比一见,说:“要辛苦你了,我们开始吧?”在罗伯特的指导下,用了1小时15分钟进行体能训练,然后是45分钟的力量训练。时间已快到早上6点。罗伯特觉得实在有些坚持不住了,说:“对不起,我要回酒店休息了。”科比说,“让你辛苦了,谢谢你!也好,我去练投篮。”

按照安排,上午11点,只休息了4个多小时的罗伯特得去训练馆指导全队合练。当他到达训练馆时,已到齐了的队员们有的在聊天,有的和教练讨论着什么,可科比仍然满头大汗在练习着投篮。“你啥时候结束呢?”罗伯特特别感动地说。科比反问道:“结束什么呢?”罗伯特说,“投篮训练。”看着手中投出的篮球划了一个弧,稳稳落入篮框内,科比说,“这不就结束了。”原来那一个球是他那天投中的第800个球。

罗伯特书中的这次记载,只不过是科比漫长运动生涯中的一天、一个片段。其实自从进入NBA后他几乎都是这样,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他已出现在湖人队的训练房中了,不过并非常常有训练师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英语作文介绍一个名人篇

全文共 1068 字

+ 加入清单

Whenever you turn on a light,listen to recorded music,or watch a motion picture you are enjoying one of the discoveries of Thomas Alva Edison.In fact,its difficult to go through a single day without using one of his many important discoveries.Having received 1093 patents in his lifetime,Edison helped us communicate better through his improvements to the telegraph and telephone.He brought music into our homes with his invention of the phonograph.He lit our houses with electricity by designing and building the first indoor electric lighting system.

Experience Edisons music as it was originally recorded before CDs!

Credited with the invention of the first phonograph,you will hear Edisons early recordings played on vintage "hand-cranked" cylinder and diamond disc model phonographs.Then try to guess the many different uses proposed by Edison for this remarkable invention.

Transmit messages in Morse Code via working telegraph keys.

Explore the period boarding room which depicts Edisons life in Louisville in 1866-67,and discover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elegraph.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名人故事作文

全文共 485 字

+ 加入清单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名人和我们一样,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着丰富情感的人。他们同样有过多彩而快乐的童年,同样经历过痛苦和挫折的考验。所不同的是他们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地向着成功的目标前进。

大家都知道孔子吧!下面我来讲讲孔子的故事吧!孔子三岁时,他母亲就叫他读书写字。有一天,母亲问孔子:“你能把我所有教的字,都背出来吗?”孔子说:“今天不行,明天再背。”晚上睡觉时,孔子虽然上了床,可一点睡意也没有。他问旁睡的哥哥:“明天娘要考了,你都会了吗?”哥哥说:“娘教的那些字都很简单,我都背得滚瓜烂熟了。”孔子说:“我在你肚皮上写,你帮我看一下对不对,好吗?” “好”,哥哥回答。当孔子通过时,孔子才安心睡觉。第二天一早,母亲考他,孔子一下就通过了考核。母亲惊奇地说:“孩子你真聪明!将来一定会做个大官。”看到母亲那么高兴,孔子心理也喜滋滋的。

看了孔子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孔子是一个自幼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也正因为严格要求自己,才有了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的称号。

名人,他们的身上集中体现着人类的智慧、勤劳、勇敢、顽强等各种优良品质。他们像一颗明珠在我的心中闪闪发光。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名人家教故事

全文共 1338 字

+ 加入清单

家风,就是家庭的信仰。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受良好家风的熏陶,那么在生活、处世上则会有“法”可依,坚守内心。《梁启超家书》《曾国藩家书》《颜氏家训》与《傅雷家书》并称我国“四大家教范本”。除此之外,许多历史名人的家风家训,也令人称道。

南宋诗人陆游,一生写下26条家训传给后人,告诫后代:“仕宦不可常,不仕则农,无可憾也。但切不可迫于衣食,为市井小人事耳。戒之戒之。”意思是说,当官不如务农,一辈子不做官也不要紧。自己耕种,衣食无忧,这样的生活是非常好的,人生没有什么遗憾。切记,千万不要为了生存而去做坏事。除了这条家训外,他还殷切期望自己的后代能够注重道德层面的修养,成为一个善良、正直的人。有错必改,谦虚谨慎。淡泊名利,志向高远。严于律己,宽容待人。勤俭持家,俭朴生活。胸怀宽广,心系苍生。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风:“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意思是,节俭能使家庭兴旺,勤快会使身体强健。既勤劳又节俭,人生才能高枕无忧。他不肯将金钱留给后人,曾写信对女儿曾纪芬说:“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盖子孙若贤,则不靠父辈,亦能自觅衣食;子孙若不贤,则多积一钱,必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以银钱予后人。”意思是,为官应当清廉,当为民请命,不是为了发财。子孙全靠自己,何须我来帮衬。所以,我绝对不留一文钱给后人。

清代第一才子纪晓岚家教很严,对子女有“四戒”“四宜”的要求。四戒是:一戒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四宜是: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四戒”与“四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补充,相映生辉。既告诉了后人什么不该做,又告诉了后人应该怎么做。这样的家训,既简洁明了,又深刻透彻。

民族英雄林则徐曾写过一副对联传给后代:“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意思是说,如果子孙像我一样正直、果敢,那我留钱做什么?贤良的人拥有了大量钱财,就会玩物丧志,失去了远大志向。如果子孙不如我,那我留钱做什么?愚蠢的人手中有了钱,不仅不思进取,还会去做坏事。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52岁时才有了一个儿子。虽晚年得子,但家教甚严,从不溺爱。传说73岁时,病危的他把儿子叫到床前,说想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父命难违,时年21岁的儿子只得勉强答应。可他从未做过馒头,请教了邻家大娘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做好了馒头,喜滋滋地送到父亲床前,谁知父亲早已断气。案头上有张信笺,上面写着父亲的遗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无独有偶,民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这样说过:“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他的这句话,激励着当时一大批年轻有为的青年志士,努力奋斗,坚持不懈,走向成功,不辱门风。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时至今日,也依然深刻地影响着当今的人们,成为许多有志之士为人处世的标准。

可见,好的家训家风,会成为一个人一生的航标。让他在人生的大海上不仅不会迷失,还会走得更远。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道德名人故事

全文共 4148 字

+ 加入清单

道德名人故事能让我们向其看齐,以其为榜样。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道德名人故事,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1.卓琳 平凡至伟

原中央军委办公厅顾问、邓小平同志夫人卓琳。

1937年,卓琳离开北平,转到延安。

1939年认识邓小平并与邓小平结为连理。为了支持抗日,鼓舞士气,卓琳跟随邓小平不避炮火连天。从太行山到大别山,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邓小平率领部队每解放一个地方,卓琳随后就带着孩子们也赶到那里。

卓琳在解放后,邓小平成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后,依然默默无闻甘当无名英雄,遵循着党的原则,有着共产党人不可动摇的信仰。

在动乱中,卓琳陪伴邓小平在江西度过流放生活,1997年邓小平逝世后,她仍然以顽强精神,赴港见证香港回归。细心的人可以发现:卓琳与她的丈夫邓小平同样是农历牛年逝世,逝世同样是九十三岁……

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她毅然把个人的积蓄10万元全部捐给汶川大地震灾区人民。

2.宋文骢 壮志凌云

宋文骢(1930.3.26-),飞机总体设计专家,歼10飞机总设计师。原籍云南省大理。

1960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现任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型号总设计师、自然科学研究员。

20世纪60年代初,宋文骢就和同志们一同首创了我国飞机设计第一个气动布局专业组并担任组长,开始了对飞机新式气动布局的深入研究。

80年代中后期,上级发文提出要研制一种适合我国空军2000年以后作战环境的歼击机,并列为国家重大专项,代号为“十号工程”。56岁的宋文骢,被国防科工委正式任命为歼-10飞机总设计师。

今年,歼-10在国庆阅兵中大显身手,让世界瞩目。这是我国自行研制,具备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一代、高性能、全天候战斗机。随着歼-10 飞机的研制定型和装备部队,我国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战斗机设计技术。

200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盛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到这里。上午11时11分,由空军151架飞机组成的空中梯队准时飞越广场上空,由我国自行研制,有着自主知识产权的"歼-10"战斗机编队惊艳亮相,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歼-10的横空出世,令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能够独立研制第三代战斗机的国家。

3.阿里帕·阿力马洪 母爱最真

这是中国最西北的一个小县城。连日的降雪给这片广袤的草原披上了银装,气温也骤降到了零下30多度。2009年12月10号上午,回族青年王作林急匆匆从一百多公里外的村里赶回了清河县城,看望他病重的维吾尔族妈妈——阿里帕老人。

这个普通的院落,是王作林和他的18个不同民族、不同血脉的兄弟姐妹们一起长大的地方。如今,他们已各自成家立业,但这个宁静的小院和70岁的老母亲阿里帕一直是他们心中最大的牵挂。

和所有的家庭一样,全家福记载着一家人最幸福的时光。

1963年,阿里帕已经是6个孩子的母亲,丈夫阿比包在县公安局工作,加上弟妹,10口之家的生活全靠着丈夫每月45元的工资支撑着。生活拮据但日子过得却其乐融融。可是就在这年冬天,和阿里帕一墙之隔的哈萨克邻居亚合甫夫妇不幸相继去世,撇下了3个不满十岁的孩子。

阿里帕看到这三个失去父母的孩子十分可怜,就把他们接回了自己的家。阿里帕心里明白,在当时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多一张嘴就意味着多一份生活的艰难。

今年已经53岁的托乎提是阿里帕老妈妈最初收养的三兄弟之一,那时他只有8岁,回想起当年阿里帕妈妈收养他们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

之后的十年间,阿里帕又先后收养了回族孤儿王淑珍,王作林兄妹4人,汉族孤儿金海、金花和金雪莲,这时,她和丈夫抚养的孩子增加到了19个。

流浪街头的小淑珍当时头上长满了头癣和癞疮,头上没有一根头发,满是脓血。

阿里帕带着她四处求医问药,经过两个多月的清洗和治疗,小淑珍的头上终于长出了黑茸茸的毛发。

一直到现在,王淑珍始终保留着长长的黑发,她说这是妈妈给她最珍贵的礼物。

为了保证全家20多口人的一日三餐,阿里帕专门买了一口直径1米2的大铁锅,她几乎把家里的全部收入都换成了食物,春天粮食不够吃,她就去地里挖野菜,秋天还要出去捡麦子、收土豆。尽管如此,生活依然捉襟见肘。为了多赚些钱为孩子们交学费做衣服,丈夫阿比包下班后就去为工地打土块,而阿里帕也在县食品厂找到了一份洗羊肚和羊肠的工作。

阿里帕夫妇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孩子们能吃饱,还要让孩子们有学上。家里用不起电灯,阿里帕就用破棉絮搓成条,做成小油灯,19个孩子们就在这一盏盏跳动的灯光下读书学习,上完了小学、中学。孩子们没有一个因为家里贫穷而辍学。

正是因为阿里帕对这个特殊大家庭付出的艰辛,让兄弟姐妹们早早就懂得了珍惜,懂得了相互关爱。今年已经三十三岁的热阿黑是阿里帕最小的亲生女儿,回忆起当时的生活,她的心里充满了辛酸和感动。

阿里帕的19个孩子在她含辛茹苦的照料下渐渐长大,四十年的岁月,这份大爱也逐渐打动了周围的邻居们。

每到逢年过节,是阿里帕老妈妈最快乐的时候。因为这时,全家老小都能聚到一起。这是一段拍摄于2005年春节时的一段录像,享受着天伦之乐的阿里帕老妈妈和阿比包爸爸无比幸

4.张正祥 勇者无敌

26年来,张正祥保卫滇池,用牺牲整个家庭的惨重代价,换来了滇池自然保护区内34个大、中型开矿、采石场和所有采砂、取土点的胜利封停。

他只是一个农民,妻子因不堪家庭落魄而离开,小儿子因被多次恐吓而精神分裂,自己因被人报复而导致残疾,被恐吓与被打成了家常便饭。但他坚持着。坚持绕滇池一千多圈,他被别人叫成疯子,他却说:“那些人才疯了,滇池养育我,疯子才不认爹妈,只认钱。”朴实的话透出纯洁而执着的灵魂!

5.李灵 心灵放歌

为关注留守儿童,李灵2002年师范毕业后,在家乡周口淮阳许湾乡创办希望小学,任校长兼思想品德老师,目前已有7个班300多名学生。由于所有学生全部免费,学校无力为学生购置教辅读物和课外书籍,而且7年来,李灵为建学校已挪用家中20万元,并欠下8万元外债,暑假期间,李灵向爸爸要了200元只身来到郑州,买了一辆破旧三轮车,开始收购旧教辅读物以及儿童读物。

6.陈玉蓉 母爱齐天

今年55岁的陈玉蓉,是湖北武汉一位平凡的母亲,她的儿子叶海滨13岁那年被确诊为一种先天性疾病——肝豆状核病变,这种肝病无药医治,最终可能导致死亡。前不久,叶海滨的病情恶化,住进医院,生命危在旦夕。为了挽救儿子的生命,陈玉蓉请求医生手术将自己的肝移植给儿子。

然而,就在手术前常规检查中,叶海滨被查出丙肝,必须全部切除,需要母亲切1/2甚至更多的肝脏给儿子。可是,母亲患有重度脂肪肝,1/2的肝脏不足以支撑其自身的代谢。无奈,捐肝救子的手术被取消。

陈玉蓉从医院出院后,当天晚上就开始了自己的减肥计划——每天走十公里。在随后的7个多月里,她每餐只吃半个拳头大的饭团,有时忍不住夹块肉送到嘴边,可是她一定帮助自己的儿子,所以只好将肉塞回碗里去。

陈玉蓉说自己有时太饿了,控制不住吃两块饼干,吃完了就会很自责。7个多月来,她的鞋子走破了四双,脚上的老茧长了就刮,刮了又长,而几条裤子的腰围紧了又紧。

当她再次去医院检查时,奇迹出现了。脂肪肝细胞所占小于1%,脂肪肝没有了。就连医生都感叹:从医几十年,还没有见过一个病人能在短短7个月内消除脂肪肝,更何况还是重度。没有坚定的信念和非凡的毅力,肯定做不到!

2009年11月3日这对母子在武汉同济医院顺利地进行了肝脏移植手术。

7.朱邦月 一家之主

福建省南平市邵武煤矿71岁的退休工人,40多年前迎娶朋友的遗孀,并将朋友的两个儿子养大;20多年前因骨折病退休,照顾同时因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生活不能自理的妻儿三人。

朱邦月是福建省邵武市晒口煤矿的一名退休工人。1967年,他的工友顾伟祖因病临终前恳求朱邦月收养自己的儿子并迎娶他已怀孕5个月的妻子朱玲妹。其实,朱玲妹此时已经身有残疾.朱邦月与朱玲妹母子组成新的家庭后,让老大依旧保留姓顾,老二姓朱。为了更好地照顾母子三人,老朱放弃了生育亲生子女的念头。

最初的日子虽然艰辛,但依然是幸福的。1985年,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由于遗传的原因,两个儿子高中毕业就先后患上了与母亲同样的疾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由于国内没有有效治疗的办法,两个孩子的肌肉开始萎缩,渐渐生活无法自理。朱玲妹的病情也逐渐加重,母子三人的日常生活全要靠老朱来打理。

8.沈浩 践行信念

沈浩是安徽省财政厅派驻小岗村的选派干部,其任职期间小岗村有诸多发展。在2006年底沈浩任

职三年届满即将离开时,村民们派了十个代表,按下手印到安徽省组织部、财政厅要求沈浩留在小岗村,再带领他们干三年。

沈浩1986年学校毕业后分配至安徽省财政厅综合处工作,历任省财政厅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副调研员等职,2004年2月作为省财政厅优秀年轻干部下派至凤阳县小岗村任党支部书记,2009年11月6日在小岗村不幸辞世。

安徽省财政厅11日发出《关于确认沈浩同志为因公牺牲的决定》。《决定》写道:2006年底,沈浩任期即将届满时,在小岗村98户农民强烈挽留下,沈浩义无反顾地选择继续留任,成为当时全省唯一连任两届的下派干部。6年来,他以振兴小岗为己任,带领小岗村群众呕心沥血求发展,凝心聚力奔小康;他舍小家、为大家,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一心扑在了小岗村;他不畏艰辛,迎难而上,敢于突破,勇于创新,大力弘扬小岗村精神,为加快小岗村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各级组织充分肯定和小岗村广大干群一致好评,先后荣获全国农村基层干部“十大新闻人物”特别奖、安徽省第二批选派干部标兵、安徽省改革开放“三十人三十事”先进个人、“全国百名优秀村官”等荣誉称号。

安徽省财政厅认为,沈浩的业绩,生动诠释了一名新时期党员的崇高境界,他那种对党忠诚、一心为民的坚定信念,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高尚情操,任劳任怨、乐于奉献的无私情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为人正派、忠厚老实的高尚品德,永远值得学习,决定在全省财政系统深入开展向沈浩学习活动。

根据安徽省民政厅、人事厅、财政厅《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人民警察、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的工作人员因公牺牲、病故审批确认及一次性抚恤金发放问题的通知》有关规定,经财政厅党组研究决定,确认沈浩为因公牺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励志名人经典故事:齐白石晚年的感悟

全文共 564 字

+ 加入清单

齐白石是著名的书画大师。1952年的一天,诗人艾青前来拜访已是88岁高龄的齐白石,艾青还带来了一幅画,请他鉴别真伪,齐白石拿出放大镜,仔细看了看,对艾青说:“我用刚创作好的两幅画跟你换这幅,行吗?”

艾青听后,赶紧收起这幅画,笑笑应道:“您就是拿20幅,我也不跟你换。”齐白石见换画无望,不禁叹了一口气:“我年轻时画画多认真呀,现在退步了。”原来,艾青所带来的这幅画正是齐白石数十年前的作品。

艾青走后,齐白石一直愁眉不展,一天夜里,儿子起来上厕所,发现父亲没在房间,正要四处寻找时,却发现书房里的灯是亮着的,走进一看,原来父亲正坐在书桌前,一笔一画地描红。

儿子不解,便问道:“您都这么大年纪了,早就盛名于世了,怎么会突然想起来要描红,而且还描这般初级的东西?”

谁知齐白石却摇了摇头,不紧不慢地回答道:“现在我的声望高,很多人说我画得好,觉得我随便抹一笔都是好的,我也被这些赞誉弄得有些飘飘然了,无形之中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直到前几天,我看见年轻时画的一幅画,才猛然惊醒——我不能再被外界的那些不实之词蒙蔽了,所以还要重新认真练习,要自己管住自己。”

此后,即便是年龄越来越大,齐白石依然坚持每天必画画,从不敢慢怠,甚至有时为了画一幅画,往往要花上好几个月的时间。

不被赞誉冲昏头脑,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也许正是这位书画大师成功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名人的读书故事

全文共 530 字

+ 加入清单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写……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两夜就读完了。

爱因斯坦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名人故事作文300字

全文共 386 字

+ 加入清单

读了这本《名人故事》,让我了解了八十三位名人以及他们的八十八个名人故事。当我一翻开它,就好象走进了名人的世界里,阅读它时,就好象在跟名人们对话……

在这么多的故事里,让我最受感动的是:马寅初为了读书而宁愿放弃经营家业,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他终于成为著名的经济学家。他的这种不读书,宁愿死的精神让我感动。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学生,更应该向他学习,长大对社会做出一些贡献。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更让人敬佩。大禹为了黎民百姓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历尽艰辛,吃苦受累了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让我铭记在心,我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将来一定也要为国家出一份菲薄的力量。

正所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境地”,小故事能给人启发,明白道理,它如同一抹云彩,照亮了美好的人生。书中还有许多这样的名人故事,朋友,你如有兴趣不妨一阅。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定能让你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王学奇教授的“自嘲铭”名人故事

全文共 674 字

+ 加入清单

著名元曲专家王学奇教授九十岁了,还在工作着。前不久,我登门求教,看到他的案头摊放着《宋元明清曲辞通释》书稿,旁边是高及天花板的卡片箱,里面是他数十年辛勤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中的每一个小抽屉都可以形成数篇论文和一部专著。王老告诉我:“这部书出版好几年了,需要修订,我要再补充一百万字。”

“一百万字”!王老不会使用电脑,也没有助手帮忙,完全要靠手一笔一画地写,这对于我们壮年人来说,尚是畏途,何况是一位九十岁的老人呢?但王老却表现得自信而轻松,他说:“明年就可以出书了,到时送你一部。”

不久,王老在一封复信中,示以他仿照刘禹锡的《陋室铭》所做的一首《自嘲铭》:

钱不求多,够用就行。名不在高,务实是崇。我虽愚鲁,不甘认命。下定治学心,笑对斥责声,迈开两条腿,一路向前冲。可怜半世纪,扑个空!如今两鬓斑斑,枉叹一事无成。幸喜傻气在,还想战一程,唯乏经验敢复命。

王老的退休金虽然不是很多,但也不算少。他的生活依然十分节俭,他不雇保姆,不请小时工,买菜、发信,都是自己动手。他的钱大多都买了书。他的每一个房间里都放满了书,除了书,似乎没有其他多余的东西。很长一段时间,潜心治学者被视为“走白专道路”,王老屡遭批判、指责,但坦然面对,终于闯过重重关口,取得了丰硕成果。

他的《元曲释词》、《元曲选校注》和上面提到的《宋元明清曲辞通释》在学界颇负盛誉。最近,他又主编了《笠翁传奇十种校注》,达150万字,对清代李渔的剧作做了全面的整理和研究。在治学上,王老主张单篇论文和成本著作结合进行,即“两条腿”走路,认为这样做可以互相促进。对此,王老也戏称为“轻、重工业并举”。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名人读书小故事

全文共 902 字

+ 加入清单

高士其从小就用功读书,他的学习成绩,年年都是班级里最好的,全校老师和同学,都夸他是个好学生。

他是一位科学家。他六岁的那年,要上学读书了。开学的那天,大蒙蒙亮,高士其就穿上新衣服,背着新书包,上学去了。

一路上,高士其乐得象只小鸟儿,又蹦又跳唱着歌。他跑到学校门口一看,大门还紧紧地关着呢。他不敢去敲门,只好站在门口等着,不知道等了多久,学校的大门开了。

开门的是位老伯伯。高士其恭恭敬敬鞠了一躬,又叫了声“老伯伯早!”

老伯伯心里真高兴,笑眯眯地说:“多懂礼貌呀,孩子,你是一年级新学生吧!”

高士其点点头。老伯伯把高士其领到一年级的教室里。

过了好一会儿,小朋友们才一个个来到学校。

在开学的典礼上,校长站在台上讲话。高士其一双乌溜溜的眼睛,专心地盯着校长,他听得可仔细啦。

校长讲完了话,叫高士其站到他身边来。高士其不知道有什么事,一颗心象小鹿似的怦怦乱跳。

校长摸摸高士其的头,表扬他是一个守纪律、懂礼貌的好学生。

高士其把校长的话记在心里,每天,他上课用心听讲,放学回家就认真的做功课,他跟全班的同学都是要好,跟同桌的一个小朋友更要好,下课以后,两个人一起游戏,可高兴呢。

可是有一天,这个小朋友嘟着嘴,冲着高士其说:“你到底认识我吗?”

高士其觉得很奇怪,说:“咱俩是好朋友呀,怎么会不认识你呢?”

这个小朋友气呼呼地说:“那你刚才上课的时候,为啥不理睬我呢?”

高士其一听,笑了起来。原来,刚才上课的时候,这个小朋友拿出纸头,折成一只只小青蛙,悄悄地玩了一阵子,玩着玩着。觉得一个人玩没有劲,就凑到高士其的耳朵边,轻轻地说:“我们来玩斗青蛙吧!”

高士其坐得端端正正,正用心听老师讲课,这个小朋友的话,他根本没有听见。这个小朋友又轻轻地碰了碰高士其,高士其还是坐得好好地在听课。这个小朋友心里挺不高兴,使劲拉了拉高士其的衣服,这一来,高士其回过头来了。那个小朋友指指膝盖上的两只纸折的青蛙。高士其明白了,是叫他一起玩斗青蛙呀,他对那个小朋友白了一眼,又用心地听老师讲课了。

高士其想到这里,笑起来了,他对那个小朋友说;“下课的时候,咱俩一起玩,是好朋友。可是上课的时候,我就不认识你了。”

高士其的话,说得这个小朋友也笑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关于李四光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1540 字

+ 加入清单

李四光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造者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关于李四光的名人故事,欢迎查看。

一、李四光艰苦读书的故事

李四光出生在湖北黄冈,家里很穷,是家里的第二个儿子,家里供不起他上学。村里有个老秀才叫陈二爹,李四光经常去他家玩,跟着他读书识字,算是启蒙。    李四光聪明好学,受到陈二爹的夸奖,就免除李四光的学费,免费授课。李四光更是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

那个时候农村里已经有煤油灯了,不过不是带灯罩的,只有一根灯论儿,插在一根铁皮管盖上,就着瓶里的煤油燃烧着。这种灯,冒出来的火焰红红的,还带着一股又黑又难闻的煤烟;它的火花,是一闪一闪的,飘忽不定。时间稍微长一点儿,就会熏得人的鼻孔里和牙齿上都留下一层黑,脑袋也疼,眼睛也累。父亲怕把儿子熏坏了,所以特地关照要给孩子点清油灯。

清油灯的优点比煤油枪子灯要强多了,它灯光清亮,轻烟不起,也没有怪味。

晚上,李四光坐在一张桌子跟前,他不忙打开自己的书包,却先看了看油盏里的灯芯。妈妈在里面放了两根灯芯,李四光用拨灯轻轻拨去一根,只剩下一根。

“就点两根灯芯吧,孩子。”妈妈疼爱地说,“这是你爸爸关照过的。”

“不是这个意思,妈妈。点一根灯芯,我可以多学一倍的时间。” 李四光说。

妈妈也就不再勉强。李四光就这样默默地读呀,写呀,谁也不打扰谁,一直坚持到灯盏里的油点完。

妈妈坐在他们的桌子旁边,就着这一根灯芯所发出来的亮光,摇着她的纺车。晚上纺点纱线,还能换得几个零钱,好买点火柴、油盐,也给孩子们买点读书用的笔墨纸张。

李四光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创造出精彩的人生,而他留下的这段学习经历依然激励着我们。

二、从小爱动脑的李四光

李四光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兄弟姐妹7人,爷爷又卧床不起。父亲是教书先生,收入微薄,妈妈一人种田,日子很艰难。李四光排行老二,年岁很小,但十分懂事。他平时看到妈妈一人干活,心里难过,就千方百计帮助妈妈干活。天刚亮,他就起床,把水缸装得满满的;上山砍柴,总要挑得满满的才回家。

李四光从小爱动脑。他帮妈妈舂米,用脚踩踏板,人小踩不动,他动脑筋用绳子绑在石杵那一头的踏板上,当脚往下踩时,同时用手使劲拉绳子,这样石杵就动起来了。他和小朋友去荷塘采藕,小伙伴大多嘻嘻哈哈,打闹取乐,半天只能采几节断藕带回家。而李四光精明能干,他先顺叶踩到藕,再用脚小心地探出藕的方向,然后依着它生长的方向一点点把泥踩去,收获一根根完整的鲜藕。

后来,李四光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官办小学堂。考试发榜,李四光名列第一,在小学堂,他勤奋攻读,刻苦钻研,成为小学堂一位优等生。14岁那年,他被学校保送到日本深造。在日本上大学期间,他对地质学发生了兴趣,立志探索地质构造的奥秘。

几十年来,他在地质构造上悉心研究,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并用这个理论去寻找石油天然气资源、矿产,预测地震,开发地热,在中国地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三、会说话的石头

李四光热爱地质科学,那可以说是到了走火入魔的境界,他一忙起来一连好多天都不沾家,时间长了,难免夫人徐淑彬有微词。

又是一个寒夜,夜已很深了。李四光才从办公桌上站起身来伸了伸懒腰,扬起双臂摔打了几下,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然后蹑手蹑脚地走进了家门,他怕惊醒熟睡的妻子,轻手轻脚的上前去替妻子把脱在床下被子向上拉了拉,这一掖被子,是他吃了一惊。原来被子下堆了几块石头,妻子也不知到哪儿去了。李四光心知肚明,那是妻子对他的抗议,虽然没有明说,也跟明说一样:“四光啊,你爱石头,那你就和石头过日子去吧!”

第二天,李四光早早起床,火速的赶到了徐淑彬的娘家,给夫人做了慰藉,亲自把爱人接回了家。这件事对李四光的触动很大,从此以后,他更体恤妻子,热爱事业,家里充满了和谐温馨的气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书法名人励志小故事:张旭判状得教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张旭是一位草书大家。他十分爱喝酒,经常喝得酩(mǐng)酊(dǐng)大醉,并呼喊着奔跑,然后他才拿起笔来作书。他所书写出来的作品都是狂草。有时他还发疯般地用头蘸墨写字,清醒以后,他反复观赏自己书写的作品,世人称他为“张颠”。张旭真草兼擅,他的书法为时人所喜爱。

有一年,他被派到常熟当县尉。上任后十多天,有一个老人拿着状纸来告状。张旭了解案情后,作了判决,老人走了。过了几天,老人又来了,张旭生气地问老人:“你怎样能因为这样一件小事,再来麻烦我呢?”老人说:“其实,我不是来告状的。因为看到你写的字是那样美妙,想收藏它作为珍品!”张旭听了,觉得不寻常,就问他为什么这样喜爱书法。老人说:“我父亲活着的时候十分喜爱书法,留下了许多书法作品。”张旭请老人拿来作品观看,的确是天下难得的佳作。于是,他反复学习、研究,从中明白了许多书法的奥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名人故事作文600字

全文共 609 字

+ 加入清单

巴尔扎克是法国著名的文学巨匠。他与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太太之间,曾发生过一件趣事。

一天,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太太拿着一本破旧的作业本问巴尔扎克:“大作家,你给我瞧瞧,这小子有没有天分,将来是不是块当作家的料?”

巴尔扎克接过作业本后,认真地看了看,胸有成竹地说:“嗯,这小子天赋不高,灵气不多,凭这很难当作家。”

老太太听后,发自内心地笑道:“好小子,我以为你们当作家的什么都懂,没想到,你连自己30多年前的小学作文都看不出来!”

巴尔扎克也禁不住笑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个老太太竟是自己30多年前的小学老师。

巴尔扎克的判断显然是错了,因为他只看到了孩子的基础,却忽视了孩子将来的努力。

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出世就名扬天下,誉满全球。巴尔扎克在成名之前,他写的那些文稿不断地被退了回来,他陷入困境,负债累累。最困难的时候,他甚至只能吃点干面包,喝点白开水。但是他挺乐观,每当就餐,便在桌上画上一只只盘子,上面写上“香肠”“火腿”“奶酪”“牛排”等字样,然后在想象的欢乐中狼吞虎咽。

正是在这段最为失意的日子里,巴尔扎克破费了700法郎,买了一根镶着玛瑙的粗大手杖,并在手杖上刻了一行鞭策自己的字:“我将粉碎一切障碍。”

正是这句无所畏惧、一往无前的座右铭,支持他度过了难关。后来,柳暗花明,他果然成功了,成为享誉世界的大文豪。

巴尔扎克的作业和手杖,又一次证明了无数成功人士坚信的箴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成功就是一直在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名人故事作文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仰望历史的天空,那些优秀的人犹如天上的星星,他们伟大、高尚的精神永远在人们心中闪烁。现在,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国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小时候的故事吧。

欧阳修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本来不富裕的家庭就变得更困难了。欧阳修还有一个妹妹,一家三口人的负担全落在他母亲的肩上。小欧阳修天生好学,聪颖过人,嗜书如命。但家里穷,怎么办呢?母亲郑氏粗通文墨,她就教儿子和女儿读书。没有纸笔,母亲就把沙土铺在地上,让他们用芦秆当笔练习写字。

欧阳修读书专心致志,10岁时已经读了不少的书。许多书根本买不起,他就到处借书来读。就这样凭借他过目成诵的本领,背了一本又一本借来的书。而他写文章的本领也有很大的进步,很快地就可以写出漂亮的诗文。母亲看到儿子的进步很是欣慰,不时鼓励他立志考取功名。

欧阳修23岁时便中了进士甲科,最终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伟大文学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关于名人赫兹的故事-赫兹与电磁波

全文共 927 字

+ 加入清单

赫兹1857年2月 22日生于德国汉堡。

他小时候想当一名建筑工程师,于是在汉堡学校毕业后,又到慕尼黑去继续求学。

在1878年,他偶然在柏林听了著名物理学家亥姆霍兹的演讲,改变了原来的求学初衷,又对物理学电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因此进了柏林大学学物理。

1880年,赫兹从柏林大学毕业,发表了论文《电运动的功能》。

亥姆霍兹很赏识他,将他选为自己的助手。

赫兹在大学学习期间,一直探讨麦克斯韦的“电磁说”,想在电磁研究上有所突破,但因学识水平不足,只好暂时放下。

直到1883年,他在基尔时,又正式开始对电磁进行研究,但仍然没有结果。

两年后,他到卡尔斯鲁赫高等工艺学校当物理教授,继续实验麦克斯韦的电磁学说。

一次,电磁火花在赫兹长期刻苦的探索中终于偶而闪烁出了成功的光辉。

赫兹在实验室里,把两条光滑的钢球杆,各自系在两片锌板上,同时又把钥杆接触到感应圈的两端。

当锌片通电时,奇异的现象发生了:两个铜杆自然相近起来,并且冒出微弱的小火花。

这一现象启发了赫兹,他赶紧用检波器来检查这些光中是否含有电磁波

他的检波器很简单,只用一根钢丝弯成一个圆圈,然后在相对两端各系住一个小铜球,铜球上面装有螺旋机,使两球可以自由移近它们的距离。

他把这个检波器靠近锌片那端爆火花的钢球杆时,铜丝圈两端也有火花爆发出来。

赫兹的这个实验充分证实麦克斯韦的电磁说是正确的,也证明了这火花的发生是由于铜球的震动所发出的电波。

因为这是无线电发明第一步的开始,所以人们称这电波为“赫兹波”。

多少年以后,赫兹又以精密的实验,更集中精力研究这些电波。

每一次实验他都记下它们的路线、长度,它们的反射和曲折。

他发现了许多有关电磁波的有趣现象:这些神秘的电波速度极快,它和光速一样快;它可以毫无阻碍地迅速通过很厚的墙壁或高山,但却透不过金属片。

赫兹这些电磁波的巧妙实验证明了光含有电磁波的性质,因而后发了科学家们对光和电的重新认识,开辟了无线电时代的新纪元,为俄罗斯科学家波波夫、意大利科学家马科尼的无线电发明铺平了道路。

如波波夫在赫兹逝世一年后??I895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架无线电接收机。

马科尼1897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无线电公司。

后来的无线电话、无线电广播以及整个的电讯业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源于名人故事的成语:兵贵神速

全文共 561 字

+ 加入清单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他足智多谋,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

曹操打败了据有冀、青、幽、并四州的袁绍,杀了袁绍长子袁谭,袁绍的另外两个儿子袁尚、袁熙就逃走,投奔辽河流域的乌丸族首领蹋顿单于。蹋顿乘机侵扰汉朝边境,破坏边境地区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曹操有心想要去征讨袁尚及蹋顿,侣有些官员担心远征之后,荆州的刘表乘机派刘备来袭击曹操的后方。

郭嘉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对曹操说:“你现在威镇天下,但乌丸仗着地处在边远地区,必然不会防备。进行突然袭击,一定能消灭他们。如果延误时机,让袁尚、袁熙喘过气来,重新收集残部,乌丸各族响应,蹋顿有了野心,只怕冀州、青州又要不属于我们了。刘表是个空谈家,知道自己才能不及刘备,不会重用刘备,刘备不受重用,也不肯多为刘表出力。所以你只管放心远征乌丸,不会有后顾之忧的。还有,你要慎重!”

曹操于是率领军队出征。到达易县(今属河北)后,郭嘉又对曹操说:“用兵贵在神速。现在到千里之外的地方作战,军用物资多,行军速度就慢,如果乌丸人知道我军的情况,就会有所准备。不如留下笨重的军械物资,部队轻装,以加倍的速度前进,乘敌人没有防备发起进攻,那就能大获全胜。”

曹操依郭嘉的计策办,部队快速行军,直达蹋顿单于驻地。乌丸人惊慌失措地应战,一败涂地。蹋顿被杀,袁尚、袁熙逃往辽东后被太守公孙康所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哲理励志的名人故事:总对自己“吼一嗓子”

全文共 1331 字

+ 加入清单

单田芳很早就出名了。那还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他年纪轻轻的,就住上了小洋楼,骑上了凤凰牌自行车——这车可不亚于当今的小汽车,平日也总是趾高气扬的。这很遭人嫉妒。“文革”一来,他可就倒了大霉,他被打成了现行反革命,下放到农村被管制劳动。

一天,单田芳来到村前的小河边,他向着河水对自己“吼了一嗓子”:“单田芳,你有今天,活该!”这一吼,似乎让他吼上了瘾。

1979年,单田芳被平反,时年44岁的他重新回到了阔别10年的三尺书台。很快,单田芳坐进了鞍山市广播电台的录音棚。接着,他从东北拥书入关,接二连三地推出了长篇评书《明英烈》《三国演义》《白眉大侠》《水浒传》《三侠五义》等,可以说当时整个中国无不为他嬉笑怒骂的东北方言所折服。当时他还是单位的一位负责人。

他想自己可以吃上一碗安稳饭了。就在他又有些洋洋得意时,单田芳对自己又“吼了一嗓子”:“不可安于现状,要砸烂自己的‘铁饭碗’,去做一名文化个体户!”

这年单田芳50岁,他办了提前退休手续,开始挑旗单干。此时,单田芳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了《三侠剑》等评书作品后,于1993年,他的近代历史评书《百年风云》又在各个电台热播。这种钱也没有少挣,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爱干啥就干啥的日子让他感到无比惬意。

正在他心满意得之际,单田芳又对自己“吼了一嗓子”:“你不要总想着待在鞍山老家自在,要移师北京,去干一番更大的事业!”

在一次活动中,正好有供职于《北京青年报》的肖建陆对他说:“单老,您老的书迷数以亿计,不如我们合作成立一家文化艺术传播公司,包装您的评书作品,绝对市场广阔!”肖建陆的话正合单田芳的心意。1995年夏天,北京市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营业。

老天爷大约总喜欢考验人,他们公司的第一单生意就做砸了。公司投资录制的单田芳的评书盒带鲜有人问津。投入了一定资金的北京广播学院视听中心觉得公司前景堪忧,于是立即撤股。

单田芳对也入了股份的肖建陆说:“公司就剩我俩了,还有啥突围的好办法吗?”肖建陆似乎早就考虑好了:“单老,可以将您的传统评书改编成电视剧。”

这可是一种很有前途然而风险也更大的尝试。单田芳负责剧本,肖建陆张罗资金。剧本好办,单田芳的脑子里有的是东西,可资金难求,因为这种投资不是一个小数目。终于有一位是单田芳的“粉丝”的房地产公司的老板愿意投资300万元。

他们常常日以继夜地连轴转,通过一年多的苦干,先后拍摄出了《风尘豪客》《山河泪》两部电视连续剧。初涉影视圈的他们终究只是门外汉,因“行业壁垒”,片子的销售一时竟成了“老大难”,公司入不敷出。

可单田芳并没有退缩之意。通过苦苦摸索,两三年后,他们的公司终于有了转机。5年后,他们找到了既适合自身也适应市场的经营模式。从2000年开始,公司每年上缴利税多达100多万元。

如今,年逾70的单田芳俨然成了一位财大气粗的阔老板。可他并不满足,他说,在前进的道路上,总不要忘记对自己“吼一嗓子”,要回归自己的评书事业,要在评书上为中国人民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对自己“吼一嗓子”,是对自己的一种解剖,是对“昨日之非”的一种坚定的告别,展示出的是勇于进取、敢于开拓的精神与风范。

一个总能对自己“吼一嗓子”的人,那种清脆而又激越的吼声会让他青春永驻、前途宽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关于名人故事阅读有感

全文共 2100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苏凡的名人故事阅读1500字中篇

“我最喜欢的电影是《阿甘正传》,它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人生就是一个奇迹,凡事需要尽力,但不要太苛求。”苏凡说。是的,只要肯努力,平凡的生命,也会有不平凡的人生。

成长与蜕变

苏凡从小就是个安静的孩子,不爱说话,不常露面,再加上成绩不好,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特点,他几乎是班里最“沉默”的孩子。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际遇,没准在哪一个路口你就能踏出改变人生的一步,而苏凡的这一步,是从高中时看过《阿甘正传》后开始的。电影主人公阿甘的智商只有75,但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对生命的执着,对生活的热望,对信念的坚定,他用双脚跑出了自己的人生轨迹,用双手缔造了自己的传奇,他的故事似乎是冥冥之中对苏凡的一个指引,帮助苏凡描绘出了不一样的人生色彩。

进入大学以后,苏凡成为学生会主席,做英语协会会长,是电台主持人……一改以前的沉默,苏凡变得开朗积极起来,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做一名英语教师。上帝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就像“傻子”阿甘拥有跑步的天赋一样,再平凡的人也会拥有异于常人的优点,在学校电台主持双语节目的时候,苏凡发现自己对英语有一定天赋和浓厚兴趣。(励志一生)于是,他抓住了这一优势并潜心修炼起来。“我的大学可以说是一个‘小学级别’的本科,也许这在一般人看来起点很低,但正是这个看似不够优越的环境给了我更多个人空间,大学四年我是在自己喜爱的英语世界中度过的。”吃饭时他会看英语书,把英语知识当做营养“吃进肚子”消化掉;睡觉时他塞上耳机听英文歌,在睡眠状态下让潜意识也接受英语的熏陶;在空无一人的教室里,唯有他独坐桌前苦读英语语法,苦背英语字典,映衬着窗外欢声笑语的是他朗朗的读书声……

把个人优势转化为职业优势

“发现你的优势,并淋漓尽致地发挥它,总有一天你会成功。”经过四年的学习和积累,苏凡这个进校门前英语水平几乎为零的人,在走出校园时已是名副其实的“英语达人”。就如同阿甘凭借着一双腿开始了“一生的奔跑”——苏凡凭借英语的优势走上了教育之路,并从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和价值。

苏凡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中央教育电视台的“开口ABC”栏目组做主讲教师,按说能拥有这样一份令人艳羡的工作苏凡应该很满足才对,但苏凡却说:“我想拥有一个更具挑战性的人生。”于是他想到了新东方,这个朝气蓬勃,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地方。凭着优秀的英语水平和出色的表现,他顺利成为了新东方EliteLearning精英英语的一名教师,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生活。

时至今日,年轻的苏凡已有八年的教龄,上到六十多岁的老人,下到几岁的儿童都曾是他的学员。在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他教了一位年龄很大的学员——63岁的老奶奶。一头的白发和布满皱纹的脸,却掩盖不住老人那双对英语学习充满热忱的眼睛,这让苏凡明白在知识面前没有年龄的划分。老人住在北京的远郊区,每次上课都要花4个多小时的车程才能到,但她从来都没有因为路途遥远和身体原因而放弃过,每天都按时上课,每节课都认真听、仔细记,甚至比其他学员都学得起劲。这位老人的学习态度也影响着班上的其他学员以及苏凡本人,“她学习时的认真劲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感到了身为教师的光荣和重大责任,也更加坚定了我做好一名教师的决心。”

为了做好一名教师,为了教好每一位学员,苏凡可以每天早上5点开始与学员们一起晨读,而且这一读就是一年,每天都坚持不懈;他会在凌晨1点还接到学员求助英语问题的电话,无论一天的工作多么艰辛疲惫,他都一一细致解答,尽职尽责;他更是学员的心理咨询师,是他们最信任的朋友,成长中的快乐与苦恼也许学员们不会告诉父母,不讲给同学,但一定会说给他听。

好老师也是“好朋友”

“记得我教过的一个6岁小学员,她很内向,有些孤僻,总不愿意与别人玩。我在课下就特别注重与她交流,给她鼓励。我感触最深的是,即使是小孩子也是需要被尊重和信任的。”后来,在苏凡的引导下小女孩变得开朗了很多,而且总是“粘”着他,课间会找“苏凡哥哥”玩,活动的时候总要拉着“苏凡哥哥”的手才可以……在他教完那期课程的时候,小女孩甚至哭着喊着不愿让他离开。

相比小学员来说,苏凡会与高中或大学年龄段的学员有着更多的“交集”。踢球、唱歌,一起去旅游……苏凡就像是学员们的“孩子王”,带领着学员们挥洒着青春的激昂与色彩。在球场上没有人把他当成老师,而是一个球技稍逊的队长——这个“大龄儿童”往往还踢不到半场就已经体力不支了,于是只好退下阵来坐在一旁擦汗喘粗气。听到这,我不由得暗自窃笑:原来他这个精力充沛的人也会有嫌累的时候,他却话锋一转:“我这个队长也许进不了几个球,但我是团队的‘精神领袖’啊!只要我在场,我们队就很少输过。”苏凡“豪情万丈”地说。

在我眼中,苏凡朴实的外表下是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他稳重而不死板,激情而不张扬,温和而不怯弱。他并没有什么非凡之举,甚至不是什么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但他用自己的真心和热心关怀着每一个学员,用自己的热心和诚心去做好每一件事。因为热爱着教育行业,所以他坚定地走下去,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成功,赢得了无数学员的信任和肯定。就如同阿甘用跑步丈量人生,他用三尺讲台在点滴中筑起自己的辉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盘点曾经高考落榜的名人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1793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人都有失败的时候,失败不能决定个人能力,更不能决定个人命运,而真正决定命运的是面对失败的态度,看看这些曾经高考落榜名人是如何面对失败的。

落榜后成功典范——俞敏洪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曾在1978年和1979年两次参加高考,都名落孙山。但怀抱着“不断面对失败的人,成功的机会比普通人多得多”的信念,终于在1980年又一次参考,考取北京大学。他努力抓住每次得之不易的机会,终于,在他第一次被美国签证官拒签25年后,“新东方”在美国上市。

落榜后求职典范——汤唯

汤唯出生于一个艺术家庭,母亲施西凤曾是浙江乐清小有名气的演员,父亲汤余铭是个画家。1997年汤唯高考落榜,父母让她进了职业模特队。但他们提出:“要想真正在演艺圈有前途,还得有文化,在考上大学之前,不准谈恋爱!”在职业模特队,每天训练、表演完毕,别的女孩忙于恋爱、逛街,汤唯却捧起了书。经过3年不懈努力,2000年她终于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

落榜后求职典范——蒋雯丽

蒋雯丽因《牵手》、《中国式离婚》而大红大紫,但是,当年这个心怀梦想的女孩儿居然高考(微博)落榜,然后被分配到安徽蚌埠的自来水厂当工人。蒋雯丽后来回忆道:“我觉得我是一个很不认命的人。”当时,蒋雯丽给厂里组织文艺演出,一个舞台总监跑过来对蒋雯丽说,我看你表现力不错,可以去考电影学院。这是蒋雯丽第一次听说电影学院。后来,她就这样“自以为是”地真的去考试了,没想到文化课高考落榜已经参加工作的她最后竟然考上了!

落榜后求职典范——郭晓冬

从沂蒙山区走出来的郭晓冬笑称自己是“著名的北漂”,在考上北京电影学院前,他曾经当了三四年的“北漂”,当过雕刻工人,养过虾,当过邮递员、歌手、主持人……本来过着与娱乐圈不搭边的生活,可是机遇巧合被朋友拉去一同报考北京电影学院,结果一试就给刷了下来了。此后的郭晓冬继续“北漂”,时隔一年后他决定再给自己最后一次机会,于是第二次考试郭晓冬顺利过关,正式成为北京电影学院1996级表演系本科生。多年以后,电影《暖》的导演霍建起评价说:你当演员简直就是奇迹。

复读生的典范——袁立

杭州美女的袁立,当年参加高考时第一次投考上海戏剧学院的时候,虽然通过了一试、二试,却在最后的一场考试中落了榜。但自信的她并没有就此放弃自己的梦想,而是辗转北上,到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参加考试。(励志电影 )在当年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招考老师的鼓励下,袁立不仅通过了入学考试,还取得了北京电影学院92级第一名的成绩。

宋丹丹初恋使其学习一落千丈

宋丹丹说她高考那年19岁,但却遭遇初恋。那时候刚恢复高考没两年,许多已经不是学生的青年走回中学校门,和我们这些应届生一起复习高考。现在回想起来,我是第一眼就爱上他了,因为他长得比我们班任何一个同学都高大一圈儿。从那一眼开始,我的学习一落千丈,从班里的前5名,一直到高考落榜。

孙红雷落榜源自太胖

《潜伏》里的优质男人孙红雷,当年可是小胖子一个,想考中央戏剧学院,戏主任一看就说:“哎呀,回去吧,太胖了。”好在孙红雷没有放弃,硬是减去了快40斤,然后通过了高考。

李安曾二度高考落榜

李安在上高中的时候,他的父亲是台南一中校长。但李安却在上高一时的梦想就是当导演,第一年考大学,李安以六分之差落榜,第二年重考,数学甚至差了零点六七分,再度以一分之差落榜。“二度落榜在我们家有如世界末日,我根本没想到会发生在我身上。”李安当时最大的情绪发泄,不过是把桌上的台灯、书本一把扫到地上,然后跑出家门透透气。李安后来考上艺专影剧科,据他形容,是“灵魂第一次获得解放”,那时才发现,原来人生可以不是千篇一律的读书与升学。他在舞台上找到真正的自己,学芭蕾、写小说、练声乐,甚至是画素描,各方尝试后在电影领域里渐放光芒。

陈建斌报考北京体院失败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陈建斌最初的梦想并非当演员,而是当一个运动员。“其实,当演员并不是我的梦想。我父亲是一个运动员出身的体育工作者,所以小时侯我在体委大院长大。”从小就想子承父业当一个运动员,但是父亲却认为他不是当运动员的料。“我也觉得没有运动员的天赋。因为我小时侯学了很多东西都无法取得优异的成绩。”陈建斌透露,他最初报考的大学不是中央戏剧学院,而是北京体育学院(现在叫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系,准备当个中小学体育教师。但可惜没有考上,自己第一次高考却失败,成了高考落榜生。直到两年后,他才考上中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小包拯审蛋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478 字

+ 加入清单

包拯,是我国人民非常熟悉和敬佩的“清官”。他铁面无私,执法严峻,有许多佳话流传于世。

公元 999 年,包拯出生在庐州合肥(今属安徽省)。他十岁那年,有一天和姐姐一块儿到花园里游玩。游兴正浓时,姐姐问道:“你长大准备干什么事?”“做个为民办好事的清官。”包拯眼睛一眨,干脆利索地回答。“做清官可不容易,你能行吗?”姐姐又问了一句。包拯胸有成竹地答道:“只要大公无私,善动脑筋,案件总能审得清的。”

包拯的一番话,说得姐姐心里暖烘烘的。她嫣然一笑,若有所思地说:“那好,明天让我考你一下吧!”

第二天一早,姐姐来到学堂,把一个煮熟的鸡蛋悄悄送给一个同学吃了,然后要包拯查出来是谁吃的。

包拯不慌不忙。他首先看了每个同学的面色和嘴巴,然后敏捷地端来十碗清水放到桌上,叫每个同学从碗里喝一口水,在嘴里咕噜咕噜地漱一下,再吐入碗内。

轮到第五个同学漱口时,包拯发现,他的碗内有蛋黄和蛋白的残屑。但他没有马上断案,而是让其余的同学继续漱口,直到每个同学都漱完口,他才郑重其事地宣布:“只有第五个同学吃了鸡蛋。”

一直站在旁边的姐姐这才服了弟弟,啧啧称赞说:“包拯长大能做清官!”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名人小故事:正视自己的恐惧

全文共 709 字

+ 加入清单

寒冷的冬夜,大伙儿群聚在小客栈里烤火聊天。

不知怎地,聊着、聊着,大家话题一转,讨论谁的胆子最大。一大群男人,再加上烈酒的催化,谁也不服谁,个个抢着说自己天不怕、地不怕、仿佛全天下就他一人的胆量最大。

这时,在客栈的角落,“刷”的一声,剑客狄慈拔出了他的长剑,对酒馆里的众人道:“单靠嘴巴说,比不出一个高低,有本事的拿我这把剑,去插在城堡外的那块坟地上。”

狄慈指着一个年轻小伙子阿尼费,说道:“喂,刚才就你的讲话声最大,怎么样,不敢去吗?”

阿尼费经此一激,再加上腹中的烈酒作怪,登时跳了起来:“怎么不敢去,就怕你不敢跟我赌,100个金币如何?”

剑客狄慈豪爽地大笑。将长剑掷了过去:“爽快,好,100个金币,我在这儿等你回来拿金币!”

阿尼费接过长剑,头也不回地走出客栈,刺骨的寒风迎面吹来,他的酒意立时醒了一半。暗忖自己怎么如此冲动,城堡外的那块坟地,一直有着传说,不是很干净,在这样的夜里,唉……

有了三分悔意的阿尼费加紧脚步赶向坟地,心中只想快去快回,也好交差了事。好不容易终于来到了那块坟地上,也不知是不是自己心里犯嘀咕,阿尼费只觉得坟地四周仿佛鬼影飘忽、阴气重重。

阿尼弗不敢多作逗留,闭上双眼,慌忙地将手中的长剑往地上一插,转头便想急奔而去。却不料,阿尼费此时竟无法移动分毫,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从背后紧紧抓着他不放,阿尼弗不敢回头,大叫一声,便昏了过去。

第二天一早,大伙儿来到坟地,只见剑客狄慈的那柄长剑,将阿尼弗的燕尾服紧紧地钉在坟地上,一旁,则是阿尼弗满脸惊骇的尸体。

通常让我们陷入低潮甚至把我们钉死的,正是愚昧无知的恐惧力量;只要能回过身来,看清楚自己所恐惧的究竟是什么,你将发现,一无所惧,原来竟是这么容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