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红楼梦作文10篇 优秀作文大全怎么写(精品20篇)

读书笔记指读者将自己在阅读时获得的资料或者心得体会记录下来的一种笔记文体下面是相关的读书笔记,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浏览

2091

作文

971

红楼梦个人读书心得感想

全文共 522 字

+ 加入清单

红楼梦》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读过《红楼梦》的人无不赞叹作者曹雪芹的文采,更感慨贾府人物的命运!

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写出了一个封建社会贵族之家由胜而衰的命运。宝玉和黛玉的“木石前盟”,是来自天上的爱情,象征着感情的高尚与纯粹;宝玉与宝钗之间的“金玉良缘”,则是贾府的权势与薛家财富的结合,把可怕的现实原则,带到了爱情之中。

《红楼梦》,刻画了多少鲜明的人物:宝玉的天真、叛逆和软弱;黛玉的多愁善感,诗人气质;宝钗的深沉,世故与冷静。在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大观园,青春的欢笑和烦恼都是那么动人心弦的;然而,花样年华的“大观园”,却被残酷的现实社会轻而易举地摧毁。《红楼梦》成为万千少女心中的一曲哀歌......黛玉的《葬花吟》,唱出了小说中所有天真少年的共同心音“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书中,有神话式的高远奇特的想象,让我们的心灵仰望无限的天空;又有童话般美丽纯洁的爱情,使我们的情感净化,升华;更有诗歌一样抒情的境界,大观园的每一片风景,都象征着一种人生!

读《红楼梦》我们被美惊醒!“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红楼梦读后感

全文共 795 字

+ 加入清单

我读不懂《红楼梦》,读不懂《红楼梦》中的人,更读不懂人中的那朵奇葩——林黛玉。

“宝玉,宝玉,你好——”在我耳边回荡,我不懂,“好”什么?一个“好”终结了黛玉的一生。正如书中所说:“香魂一缕随风散,潇湘馆在人已去”。

也许人死了才会有人缅怀吧。黛玉短暂的人生,如同昙花一现,却留给我丝丝遗憾。她有绚丽的才华,“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碎解诉秋心”。“秋心”就是愁吧,愁向纸诉?她觉得烦了,“题素愿”。

繁华富贵的大观园中,黛玉不像贪图荣华富贵之人,只顾享乐,她有自己的愁怨,哀思,是什么?父母离世,大观园人网复杂,知心者几人?仔细看了几首诗,确是黛玉自认“满纸自怜题素怨”。黛玉重立桃花社,《桃花行》更是体现出她的悲哀。“泪、冷、倦、憔悴”成了黛玉诗中的常见词,对于这些,我并没有共鸣,这大概就是曲高和寡吧。懂黛玉的只有宝玉。书中说:“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黛玉听了,一定满心欢喜。

李清照因“物是人非”而“人比黄花瘦”,黛玉因离丧而作“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我真嫉妒这花儿,能与她们同悲愁。我有心但无力,她们那样高的峰,我无力一睹风采,也许她们的悲愁在与云儿徜徉吧!要是我与黛玉同在大观园,我恐怕只能做她远远的观望者吧!

我又为黛玉高兴,死了也好,也许她早就明白死了好。宝玉答应娶宝钗的那一刻就注定她要永远失去一个知己,一个唯一懂她的人。因此,她焚稿断痴情。没了知己,黛玉的坚定与坚决让我佩服,走得痛痛快快,不留一丝一毫,诗词上寄托着她的愁思,也许是烧光了它们,一块儿去另一个地方吧!我看到了一个封建制度下的婚姻悲剧,就她而已,死去就是最好的结局,干干脆脆。贾迎春嫁给了中山狼孙绍祖,贾探春远嫁他乡,贾惜春出家,贾元春,下一个呢?比起她们,黛玉是可喜的,她不被迫,心定义决地走了。

“生不同人,死不同鬼,无魂无魄”,我不懂,百花枯荣,就黛玉一朵奇葩,若隐若现了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红楼梦读书笔记

全文共 275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开始读《红楼梦》。我把它分为六回读。

读完第一回,我了解到了贾宝玉是一块儿通灵的玉石变的,那块儿玉石是女娲娘娘补天剩下的没用的一块儿玉石。

这第一回主要讲了:林黛玉离开父亲,来到了荣国府。初次见到众姐妹,初次见到贾宝玉。她在荣国府的生活。

我不仅知道了主要内容,还收获了几个好词,几句优美句。

好词有:

乐善好施、气派不凡、悲喜交集、仪表堂堂、惶惶不安、有凤来仪……

优美句有:

黛玉想不知是怎样一个顽童时,进来一位年轻公子,面如中秋月,色如春晓花,头戴紫金冠,项上系一块美玉……

我用笔把好词,优美句都标上了记号,还收集到采集本上。这样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红楼梦读后感600字

全文共 640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一一《红楼梦》。未翻开书时,我只单纯地知道,它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翻开后,我才真正知道了它为什么堪称名著了,我甚至认为它应该是四大名著最厉害的一部。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架构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繁盛到衰败的过程。小说刻画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多愁善感的黛玉,沉稳乖巧的宝钗,叛逆多情的宝玉,精明能干的熙凤……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这一小节。它主要讲:黛玉得知实情后重病,薛姨妈答应了婚事,黛玉生命垂危,将手镯和诗稿往火盆里扔。当宝玉成婚时,黛玉气绝身亡。看到这儿,情不自禁地流泪了。想到林黛玉虽然那么优秀,那么有才气,却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寄居贾家,真正可怜。或许,她真的是那美丽的绛珠仙草,到人间来只为了“还泪”吧。有时候,我甚至恨贾府,恨宝玉,为何要这样对她?若不是在封建社会,那宁荣两府应该是一座“世外桃源”吧。而结局也不会是黛玉泪尽而亡,宝钗独守空房,探春远嫁他乡……那样悲凉吧。

爸爸告诉我:封建社会是不允许女孩子读书的。我想,黛玉、宝钗她们真是生不逢时,若是现在,她们都那么知书达理,肯定会有一番好事业。不是女强人也应该是女学者吧?

读完这本书,我真是悲喜交加!悲的是红楼里人物命运的悲惨,家族命运的衰败;喜的是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代,如此和谐民主、公平公正。我们是多么幸福啊!

一曲红楼悲歌,唱尽了旧社会的悲惨辛酸,也正映射出新社会的幸福安康。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共建国家,人民前途光明永恒!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红楼梦人物读后感心得感悟

全文共 470 字

+ 加入清单

提起《红楼梦》,大家也许会立马想起那位娇弱的林黛玉林妹妹吧。当我第一次看了一遍《红楼梦》时,不禁感到悲伤。

本书先说明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前世;然后再讲他们今生的悲惨遭遇;最后表明黛玉去世,宝玉离开。

在这些人当中,我最同情的是林黛玉。林黛玉从小体弱,经常生病。当我读到“瞒消息凤姐施掉包”时,就觉得待遇很悲惨,为了成全别人而利用黛玉;而当我读到“宝玉和宝钗在前院成婚,唯独黛玉这个院子寂静无比”时,就觉得那是社会真黑暗;又当我读到“黛玉病死”时,就觉得很欣慰,想黛玉终于可以离开那个伤心地了。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集成一泓清泉,澄清这她的悲剧。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是悲惨的、是值得被人怜悯的,她和宝玉的爱情在那样的社会是不容许不的。她对宝玉太痴情了,她的一生无限伤感······

看完这本书,我明白了:人的一生忙碌奔波,幸幸苦苦,到头来本就是一场梦而已。不管人生有多么辉煌,仕途有多么顺畅,到头来,结局莫不过“树倒猢狲散”,追求得再多也是徒劳,使人时刻保持健康的平衡心态,这才是最实际的生活方式,也许这也是现代人最需要的生活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红楼梦读书笔记及感想

全文共 1254 字

+ 加入清单

每独坐窗前,总是频生感伤。那似乎,源于不知名的忧愁和怅惘。直至翻开了那卷忘在角落的书卷,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总有人将它荐于我,嘴里还满是赞叹。他们是想让我明白,什么真的值得感伤,什么真的可以为此叹息流涕而后泣不成声。

红楼梦》,我在百度百科里寻到这样一段简述:”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我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可是我倒并不这么认为。我无法做出那样宏观的概述,也无法从这本书里读到什么手法、底蕴、价值。我看到的,只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样的无奈和辛酸,还有那可以与我突生泪水的人走茶凉的哀莫结局。

忆及黛玉初来贾府时,虽说是孤苦伶仃,可那一大家子说笑喧哗、门庭若市的场景,是多么红火、热闹、令人心生向往,那场诗文之赛多么令人钦羡、赞叹,而那贾府上下人与人之间的羁绊、感情,又多么难得可贵。可随最终还是家道败落、家破人亡,只留一个人活下来。这,便是现实而残酷的结局。

对于这个令研究红学的人苦苦哀叹的结局,我则是带着一分不敢言说的窃喜和九分浓浓的悲痛。窃喜这个故事不是俗套,是孤傲作者的点睛绝笔,而悲痛,则与常人无异。

“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在贾家之人走的走、散的散时,我明白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兴衰,可我同时也明白,这只是一个作者呕心沥血创造出的虚拟环境,不是真实的。可对于其中林黛玉这个角色,我却宁愿相信这是真的,是真实存在的,她的离去,是我唯一悲痛的事情

依记我儿时,体弱多病。老师和同学总把我称作“林黛玉”。彼时我还不知林黛玉是谁,又和我有什么关系,后来我终于知道了,林黛玉是终日沉绵伏塌却满腹才情,多愁善感却孤独叛逆。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刹那明白后,我才始了悟,原来我不是她,我没有她的才情,更没有她的伤感。虽然我依旧体会得到她死前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痛,可我比她坚强。

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每个人都有悲惨的命运,而我唯唯记住了黛玉泣血的一生。这便是我所悲痛的结局,一个女子香消玉损让我看到的结局,犹如曹雪芹给我们的结果。林黛玉犹如儿时的我,我感叹她红颜薄命,也为她的柔弱而而掩面跺脚。

沉思良久,我终于懂得人要为何伤感难过,不是凭空掉泪,是要经历大风大浪后,是在经历了像贾府家破人亡的风雨后,而再次站起奋斗而后收获留下的喜悦的泪珠。没错,现实是残酷的,可我们却可以在领教了它的残酷后,重新获得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读《红楼梦》有感800字

全文共 1196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红楼梦里的林黛玉,那是在《红楼梦》中给读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每次伤心落泪都是因为她,因为她是个人见人爱的才女,她具有那种弱不禁风的气质,让人忍不住去喜欢她,理解她。她的才华,在大观园是出了名的。每次赛诗,都是技压群芳,一举夺魁,让人望尘莫及;别人作诗都是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她却"等大家都写的得差不多了,她才提起笔来,一挥而就,龙飞凤舞写下一首诗。

林黛玉之所以爱哭,那是很明显的。黛玉的哭,是为自己的身世而哭,是为自己无依无靠而哭,是自己情感的宣泄,是对着世界的愤恨…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大观园,敏感的她,满身是刺,除了哭,她还怎么办?她又能怎么办?处处受束缚,处处受为难。

世界上有两种人,第一种人你初次和他见面时觉得他和蔼可亲,容易亲近,相处日深,你会发现他的心思高深莫测;第二种人恰恰相反,初次见面你会觉得和他在一起别扭,不舒坦,心有所惧,然而相处日深,你会慢慢发现他襟怀坦荡,亲切可人。很明显,黛玉和宝钗就是很鲜明的对比。人们对黛玉的偏见,就是因为她爱"耍小性","性情孤僻"、"尖酸刻薄"。其实,当你真正细细去关注她时,黛玉其实是很平易近人的。在大观园里,黛玉虽说是贾母的外孙女,可是进了贾府之后,又什么时候听见贾母对黛玉说过一句贴心话?倒是宝钗,把贾母唬得服服帖帖的,于是贾府的人便认为宝钗是个贤惠儿媳。但是黛玉,由于她寄人篱下,比别人更敏感,对自己的身世敏感,对自己的遭遇敏感。但是敏感的她也有尊严,她处处都要维护自己,又不能完全发泄出来,她只能像个小刺猬似的活着,得罪了许多人。她的那张嘴,像刀子一样尖利。对于人情世故,她也是懂得的。黛玉的才气,是古今中外少有的。重要的是,她具有一般写诗的人所没有的诗人的气质。她的诗是跟她的思想、感情、生活连在一起的,可以说她是为了诗而生的。她的诗,可以说在整本《红楼梦》里是最好的。(宝钗认为作诗没有用,她的心不是属于诗的,尽管她能和黛玉媲美,但是她没有诗人的气质、情怀。没有诗人的气质和情怀,不能说是个诗人)每首诗,她都是用心写的,但是每次写诗,她又总是不费吹灰之力的。我喜欢她的《葬花吟》,她的情感能深深刻在人的心里;我喜欢她的《问菊》,她写的菊花能问得人无言应答;我喜欢她的《咏白海棠》,最喜欢一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还把海棠当做人来写;我喜欢她的《五美吟》,美人都在她风流、清新、新奇的诗风表现得活灵活现…读她的诗,也可以用一句诗来形容--"一片冰心在玉壶。黛玉的死,至今牵动着无数红迷的心。黛玉临终前"睁开眼睛一看,只有紫鹃和奶妈并几个小丫头在那里",这似乎对应了她写的那首《葬花词》里的一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句;她向紫鹃交代了自己的后事"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对应"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掉陷渠沟"。更让读者把黛玉的形象深深刻在自己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

全文共 1551 字

+ 加入清单

我觉得中国诗词有两句诗有难以描摹的霸气,一句是李太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另一句是杜子美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巧合一样同是以“安”字开头“颜”字结尾,它们却各自代表了中国士人两种境界,出世则旷达不羁、入世则心怀天下。

李唐几百年以后,在清初,有位伟大的作家用他细腻独特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他眼中的这两种士人,同时渲染出那个君主专 制达到鼎盛时期的大悲剧。

读尽红楼,只得一世伤。红颜伤逝的背后,便是中国古代士人们悲剧的写照。

黛玉在大观园中格格不入,可没有人否定她超凡脱俗的才华谈吐和细腻优雅的生活态度;宝钗在大观园中受到老少妯娌的喜爱赞美,她有男子都少有的治家能力,她温婉贤淑,她谦逊怜下,是那个时代女子的典范。如果说黛玉是小家碧玉柔娟风流,宝钗则是大家闺秀的冷艳风骨,一个细声“嫁与东风春不管”,一个韵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无论是出世的黛玉还是入世的宝钗,在这么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时代中,她们都无路可走,无处可逃。

黛玉隐寓着超凡脱俗的士人们,她代表的是奔波辛劳的徐霞客,是医者仁心的李时珍,他们有不同于世俗之人的理想抱负,又或只为自己而活,不理睬世人的目光,甚至不能被世人所容,但活出了自己的味道,他们的成就也被后世人肯定,可是他们所生之年,必定不会被大众理解,必定有人笑他们痴傻,出世者,不被世所容,怎一个孤寂了得。

宝钗隐寓着兢兢业业的士人们,她代表的是鞠躬尽瘁的张居正,是心忧天下的王安石,他们把社稷乾坤当成自己的归处,他们为了这个时代,为了这个天下而活,文死忠谏,武征沙场,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是,树大招风,那些嫉妒怨恨他们的人又怎么会少呢,他们用一生之力守护的东西,最终也会破碎、消融在历史中。

红楼梦以一种毁灭的绚丽在中国文学写下了浓浓的一笔,悲剧不可怕,可怕的是,彻头彻尾而无法避免的悲剧。

林黛玉是天上的飞鸟,命运却把她牢牢锁在海底,要她眼睁睁地被海底的暗波汹涌吞没,生不逢时不自由,是千万孤高者的写照,他们明明比时代站得更高,却不得不接受这时代的潮流;薛宝钗是海底的游鱼,命运却在她有生之年,一点一点的把她生命中的水抽走,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是千万权谋者的悲哀,他们真挚的热爱自己的时代,他们为之努力过,却无力改变,只得消融。

有人说林黛玉尖酸刻薄,有人说薛宝钗圆滑世故,却忘了他们无法决定自己命运,却忘了只要是人都会有弱点,人们只记得孤高者不与时同,是怪人,只记得权谋者殚精竭虑,是奇人,却忘了他们也有弱点。

我们既不是怪人也不是奇人,我们只是常人,曹公用草蛇灰线温雅绚烂的文字却逼得我们一跳,红楼梦十年而作字字是血,似乎在提醒我们做一个早就该做的选择,人这一辈子,无论是出世还是入世,都该做一个非常人,做一个凤颜龙骨的人,哪怕泯灭,也不该浑浑噩噩过一辈子。

红楼梦中不仅隐含了士人们的抱负和追求,还凸显了在那个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士人们所追求的爱情。林黛玉之所以在花团锦簇环肥燕瘦的大观园中脱颖而出成为红楼梦的第一女主角,不是因为她小家碧玉姿态倾城,不是因为她才情天赋出口成章,甚至不是因为她境界高远令人敬悟,而是因为她拥有,红楼梦中真挚动人的爱情。而给她这份殊荣的,正是她的宝哥哥。因为爱,所以结合,是士人们真挚的所求。

千万人中读红楼梦,读出千万种心得体会,这才是红楼梦魅力所在。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折射的是整个时代的兴衰沉浮,你可以从红楼梦中读出人生百态,读出世态炎凉,但不可遗忘的是,红楼梦在本质上是一部唯美的爱情,所以,读这样的名作,必定要刻骨铭心深深沉思,但也未必不可以小儿女情态,默默泪流。

红楼的泪,不仅仅是红颜的泪,亦是士人的泪;红楼的血,不仅仅是红颜的血,亦是士人的血。大哉,红楼。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红楼梦经典语录

全文共 5370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红楼梦》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说明了封建王朝必将衰落的历史命运。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经典语录,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1.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出自《金陵十二钗》

2.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贾宝玉语

3.必得两个女儿伴着我读书,我方能认得字,心里也明白,不然我自己心里糊涂----贾宝玉语

4.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甄士隐语

5.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贾雨村名字的由来

6.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二仙师对石头语

7.这女人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的这两个宝号还更尊荣无对的呢!你们这浊口臭舌,万不可唐突了这两个字,要紧。但凡要说时,必须先用清水香茶漱了口才可,设若失错,便要凿牙穿腮等事----贾宝玉语

8.里面女儿们拿他取笑:‘因何打急了只管叫姐妹做甚?莫不是求姐妹去说情讨饶?你岂不愧些!’他回答的最妙。他说:‘急疼之时,只叫‘姐姐’妹妹’字样,或可解疼也未可知,因叫了一声,便果觉不疼了,遂得了秘法:每疼痛之极,便连叫姐妹起来了。’

9.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

10.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11.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描述贾宝玉容貌

12.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出自《西江月》,评价贾宝玉

13.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出自某大石牌坊

14.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描述林黛玉的容貌

15.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

16.一龙生九种,种种各别---某俗语

17.音注云不离不弃;音注云芳龄永继----薛宝钗项圈上的字

18.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临别时,秦氏对王熙凤语

19.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描写宝玉将北静王所赠??香串珍转赠黛玉,掷而不取一事

20.宝玉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

21.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汝今独得此二字,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某仙姑对贾宝玉

22.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描述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关系

23.靠东边板壁立着一个锁子锦靠背与一个引枕,铺着金心绿闪缎大坐褥,旁边有雕漆痰盒。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描述王熙凤的容貌

24.亲戚们不大走动,都疏远了。知道的呢,说你们弃厌我们,不肯常来,不知道的那起小人,还只当我们眼里没人似的----王熙凤对刘姥姥语

25.此此后生较宝玉略瘦些,眉清目秀,粉面朱唇,身材俊俏,举止风流,似在宝玉之上,只是怯怯羞羞,有女儿之态,腼腆含糊---评价秦钟的容貌

26.天下竟有这等人物!如今看来,我竟成了泥猪癞狗了。可恨我为什么生在这侯门公府之家,若也生在寒门薄宦之家,早得与他交结,也不枉生了一世。我虽如此比他尊贵,可知锦绣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根死木头,美酒羊羔,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富贵’二字,不料遭我荼毒了!--------贾宝玉对秦钟的评价

27.果然这宝玉怨不得人溺爱他。可恨我偏生于清寒之家,不能与他耳鬓交接,可知‘贫窭’二字限人,亦世间之大不快事-----秦钟对贾宝玉的评价

28.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髟赞}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描写薛宝钗的容貌

29.宝玉头上戴着{?糸}丝嵌宝紫金冠,额上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身上穿着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系着五色蝴蝶鸾绦,项上挂着长命锁,记名符,另外有一块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描写贾宝玉的穿着

30.黛玉笑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我更不解这意。”黛玉笑道:“要来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姐姐如何反不解这意思?”

31.姨妈不知道。幸亏是姨妈这里,倘或在别人家,人家岂不恼?好说就看的人家连个手炉也没有,巴巴的从家里送个来。不说丫鬟们太小心过余,还只当我素日是这等轻狂惯了呢--------林黛玉语

32.这才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呢,那里有这样禽兽的人呢。他如果如此,几时叫他死在我的手里,他才知道我的手段!-----对于贾瑞对自己的非分之想,王熙凤语

33.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秦氏对王熙凤语

34.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此时若不早为后虑,临期只恐后悔无益了--------秦氏对王熙凤语

35.以下五件实是宁国府中风俗: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执,临期推委,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王熙凤语

36.合族中虽有许多妯娌,但或有羞口的,或有羞脚的,或有不惯见人的,或有惧贵怯官的,种种之类,俱不及凤姐举止舒徐,言语慷慨,珍贵宽大,因此也不把众人放在眼里,挥霍指示,任其所为,目若无人-----在贾珍之妻秦氏的葬礼,对王熙凤的评价

37.头上戴着洁白簪缨银翅王帽,穿着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系着碧玉红?带,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真好秀丽人物----描写北静王水溶的容貌

38.戴着束发银冠,勒着双龙出海抹额,穿着白蟒箭袖,围着攒珠银带,面若春花,目如点漆---描写贾宝玉的容貌

39.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可量也-----对宝玉的评价,水溶对贾政语

40.逝者已登仙界,非碌碌你我尘寰中之人也。小王虽上叨天恩,虚邀郡袭,岂可越仙?而进也?----贾政让水溶回舆,水溶婉言谢绝

41.我那里照管得这些事!见识又浅,口角又笨,心肠又直率,人家给个棒槌,我就认作‘针’。脸又软,搁不住人给两句好话,心里就慈悲了。况且又没经历过大事,胆子又小,太太略有些不自在,就吓的我连觉也睡不着了。我苦辞了几回,太太又不容辞,倒反说我图受用,不肯习学了。殊不知我是捻着一把汗儿呢。一句也不敢多说,一步也不敢多走。

42.刘老老只是千恩万谢的,拿了银钱,跟着周瑞家的走到外边。周瑞家的道:“我的娘!你怎么见了他倒不会说话了呢?开口就是‘你侄儿’。我说句不怕你恼的话:就是亲侄儿也要说的和软些儿。那蓉大爷才是他的侄儿呢。他怎么又跑出这么个侄儿来了呢!”刘老老笑道:“我的嫂子!我见了他,心眼儿里爱还爱不过来,那里还说的上话来?”二人说着,又到周瑞家坐了片刻。刘老老要留下一块银子给周家的孩子们买果子吃,周瑞家的那里放在眼里,执意不肯。刘老老感谢不尽,仍从后门去了。

43.黛玉正自悲泣,忽听院门响处,只见宝钗出来了,宝玉袭人一群人都送出来。待要上去问着宝玉,又恐当着众人问羞了宝玉不便,因而闪过一旁,让宝钗去了,宝玉等进去关了门,方转过来,尚望着门洒了几点泪。自觉无味,转身回来,无精打彩的卸了残妆。紫鹃雪雁素日知道黛玉的情性: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的不知为着什么,常常的便自泪不干的。先时还有人解劝,或怕他思父母,想家乡,受委屈,用话来宽慰。谁知后来一年一月的,竟是常常如此,把这个样儿看惯了,也都不理论了。所以也没人去理他,由他闷坐,只管外间自便去了。那黛玉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一宿无话。

44.须臾茶毕,早已设下杯盘,那美酒佳肴自不必说。二人归坐,先是款酌慢饮,渐次谈至兴浓,不觉飞觥献起来。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笙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雨村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占一绝云。

45.故绝圣弃智,大盗乃止;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彩,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工垂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

46.黄花满地,白柳横坡。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接天台之路。石中清流滴滴,篱落飘香;树头红叶翩翩,疏林如画。西风乍紧,犹听莺啼;暖日常暄,又添蛩语。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之榭;近观西北,结三间临水之轩。笙簧盈座,别有幽情;罗绮穿林,倍添韵致。

47.一时宝钗凤姐去了,黛玉向宝玉道:“你也试着比我利害的人了。谁都像我心拙口夯的,由着人说呢!”宝玉正因宝钗多心,自己没趣儿,又见黛玉问着他,越发没好气起来。欲待要说两句,又怕黛玉多心,说不得忍气,无精打彩,一直出来。

48.贾蓉等两个常常来要银子,他又怕祖父知道。正是相思尚且难禁,况又添了债务,日间工课又紧;他二十来岁的人,尚未娶亲,想着凤姐不得到手,自不免有些“指头儿告了消乏”;更兼两回冻恼奔波:因此三五下里夹攻,不觉就得了一病:心内发膨胀,口内无滋味,脚下如绵,眼中似醋,黑夜作烧,白日常倦,下溺遗精,嗽痰带血,诸如此症,不上一年都添全了。于是不能支持,一头躺倒,合上眼还只梦魂颠倒,满口胡话,惊怖异常。百般请医疗治,诸如肉桂、附子、鳖甲、麦冬、玉竹等药吃了有几十斤下去,也不见个动静。

49.天下竟有这等人物!如今看来,我竟成了泥猪癞狗了。可恨我为什么生在这侯门公府之家,若也生在寒门薄宦之家,早得与他交结,也不枉生了一世。我虽如此比他尊贵,可知锦绣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根死木头,美酒羊羔,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富贵’二字,不料遭我荼毒了!

50.一时宝钗凤姐去了,黛玉向宝玉道:“你也试着比我利害的人了。谁都像我心拙口夯的,由着人说呢!”宝玉正因宝钗多心,自己没趣儿,又见黛玉问着他,越发没好气起来。欲待要说两句,又怕黛玉多心,说不得忍气,无精打彩,一直出来。

51.至次日坐堂,勾取一干有名人犯。雨村详加审问,果见冯家人口稀少,不过赖此欲得些烧埋之银;薛家仗势倚情,偏不相让,故致颠倒未决。雨村便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冯家得了许多烧埋银子,也就无甚话说了。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之言寄去。此事皆由葫芦庙内沙弥新门子所为,雨村又恐他对人说出当日贫贱时事来,因此心中大不乐意。后来到底寻了他一个不是,远远的充发了才罢。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红楼梦》读后感800字

全文共 840 字

+ 加入清单

合上书,浮现的是贾宝玉满心欢喜地结婚,掀开盖头,却不是自己深爱的新娘;是薛宝钗出闺成大礼,林玉却焚稿断痴情,最后离世。这该是怎样的命运如此,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明明是天生一对,却最后让人如此意难平。她是这样一个女子,即使是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生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的病态,在旁人看来,亦是美的。就是如此女子,最终也没能逃脱悲惨命运。可纵览此书,唯有那黛玉,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值得一说的是,疾病主题在《红楼梦》中的地位和作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是《红楼梦》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中似乎所有人的身体都不好,黛玉素体虚弱,宝钗身有热毒,王熙凤的血山崩漏等等,也似乎暗示着当时封建社会已病入膏肓,大厦将倾了。黛玉便被安排成最明显的角色,这也造就她悲惨的命运。

黛玉是一个敏感而善良的女子,她寄人篱下的处境使得她处处小心翼翼,却弄巧成拙却为“生怕被人看轻了去”的高傲心态。黛玉只是想要爱情,只是想一个专心只对她好的宝玉。然而宝玉终究只是一个纨绔子弟,给不了她想要的爱情,保护不了她的脆弱。

黛玉是一个自尊的女子,即使寄人篱下,也未曾低声下气。周瑞家的送宫花来这一段,更是把林黛玉的自尊体现到了极致。这一日,周瑞家的送宫花,本来只是抄便道走,未分高低贵贱,却恰巧最后给了黛玉,这便引起了这位姑娘的惊觉:“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等周瑞家的回答:“各位都有了这两枯是姑娘的了”黛玉立即来了个顶门针:“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这里,我更愿意看做是“惟恐被人耻笑去了”的自尊,而不是人们常说的‘惟恐被小人看了他去”的自卫。

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但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地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

宝玉和黛玉最终有缘无分,我们不知道他们是否有来世,抑或来世是否有缘再相遇。但数百年后的我们必将知道一个惹人泪下的宝黛爱情悲剧,了解一个因爱而不得而甘愿一死的黛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高中生《红楼梦》读后感

全文共 788 字

+ 加入清单

新教育实验开展以来,我们校园处处弥漫着“书香”,而我在书香校园的活动中,最大收益莫过于读《红楼梦》。“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花落人亡两不知。”这些诗句我已默诵能吟,欣赏品味。

《红楼梦》是一部章回体小说,作者曹雪芹不仅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金满箱”“银满箱”到“陋室空堂”的惊天巨变,而且赞美了封建礼教下宝黛二人的纯真爱情: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良姻;一边是封建社会下所追求的功名,一边又是心有灵犀的脾气秉性。

想想大观园中那些可爱的女孩儿:才情艳艳的林黛玉,沉稳乖巧的薛宝钗,温暖善良的迎春,志气清高的探春,孤僻冷然的惜春,宽宏豁达的湘云……每一个人都冰雪聪明,惹人喜爱,但她们的结局却令人感到悲哀:黛玉泪尽而亡,宝钗独守空房,迎春受虐致死,探春远嫁他乡,惜春遁入空门,湘云不知所归……其中的心酸又有谁能懂,又有谁能理解?真不愧为“千红一窟,万艳同悲”。

我最喜欢红楼梦中“黛玉葬花”这一情节,这也是体现黛玉个性的所在,她的自卑自怜都体现在《葬花吟》中: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诶,还真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合上书,回顾整部小说,我对作者曹雪芹先生的佩服之情油然而生,他把每个人物都描写得栩栩如生。你读《红楼梦》时,眼前好似真有贾宝玉、薛宝钗等人在结社吟诗,谈论人生,这足以说明作者的写作功底十分深厚。

易中天教授盛赞过“红楼之后再无诗”。《红楼梦》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它是一段沉重的历史,写满了世间人的悲欢离合。人们都说《红楼梦》展现的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碎了让别人看的悲剧”,对于这“悲剧”,我们只能说这是“历史的必然”,但无论如何,这曲“红楼悲歌”真让我不忍,让我感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红楼梦读后感200字以上

全文共 279 字

+ 加入清单

在这个寒假里,我看了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

红楼梦主要讲了:红楼梦一书,主要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感情杯具为主线,透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述,展示了广阔的生活视野,森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人们称红楼梦内蕴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容量,是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红楼梦一书令我时而高兴时而愤怒时而忧伤,我明白了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是如此。

贾宝玉有一个表妹叫林黛玉,她很爱哭,我觉得我和她有一点相似,是一个样样精通的小女孩,也很爱哭。但是,我必须要保证,我会改掉这些缺点,因为现代的孩子,要坚强一点,去克服困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

全文共 1065 字

+ 加入清单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每每读到这一句,脑海里总会浮现林黛玉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的情态。人人皆说黛玉不及宝钗脸若银盆,眼如水杏,我却独爱她那笼似蹙非蹙罥烟眉。玉雪为骨冰作魂的黛玉,你还好吗?

黛玉,就像她的名字,天然纯净的璞玉,却不是世俗妖艳的浓翠,反而是一股烟语朦胧般墨色流淌的黛青。从她的名字,便结着一股轻飘幻渺的忧愁、明澈。也如她那双总是氤氲着水汽的泪眼,带着一抹风露清愁,在我心里晕染开像溪水般纯净的美好。

其实黛玉本就是自然给予的清韵啊!幼时的她,便如窗外的那朵白莲,淡雅,清新。小小的身躯,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间,品读自然的神奇与秀美。曾记得这样的一幅画面:小女孩端坐在那一池幽泉边,几股青丝伴着叮咚作响的水声静静垂落在一袭素衣上。纤纤瘦影投在一池碧秀中,幽邃,清婉。抬手采撷那带着春色的花蕾,侧耳倾听那融于自然画眉的轻吟。我能感受得到她的一颦一笑,都带着天真的欢愉。她的情思,不只从书本中获得,更从自然中获取。自然给予了她非比寻常的才思,也赋予了她细腻的心灵。一场花飞花落的雨,竟也让她凉薄难当。“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细细品读,她的文字,透着她的哀婉与忧愁。人们只道她尖酸刻薄,可她那葬花的寂寞哀愁又有谁人知晓?她只能用泪水浇灌那份孤芳自赏的忧伤了吧。

不管世人怎样评价黛玉,在我心里,她永远是那朵莲,娴静如她,顾影自怜。她是高傲的,却也是凄凉的。自从母亲病逝,寄人篱下的生活就像命运给她开了一场天大的玩笑。偌大的贾府,试问除贾母的疼爱以后,又有谁可以倾诉依靠?少不的谨小慎微。在她的生命即将结束之时,却没有人来看望。清冷寂静的潇湘馆,只有紫鹃雪雁暗自垂泪。可叹人性之悲凉?可她在我心中亦是高傲的。我喜欢她骨子里的率真直接。并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屏气凝神,察言观色,恪守淑女风范。她敢于做出自己,做自己的林黛玉,在我心中也渲染开那一份烟雨朦胧。她是多愁善感的。她的寂寞,也许只有潇湘馆的几曲幽竹能够触及;她的情思,也许只有纷扬漫天的花瓣可以寄托;她的泪水,也许只能报答完甘露浇灌之恩,再无缘了却心中那剪离愁。她终是他生命里的过客,渐行渐远了。儿时清脆如银铃的笑声只余清梦。抚琴吟诗也只是聊以自慰内心的凄楚。

我坐在窗前,看一场花飞花落的雨,聆听那恍若隔世的哀愁。还记得深宅大院里,她惟恐寒水无情践踏了落花单薄的身躯;还记得梨花落雨下,她轻锄泥土为花瓣寻找归宿。

亭亭玉树临风立,冉冉香莲带露开。黛玉,世外的幻境还好吗?深掬一捧花瓣,等待你为她们叹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红楼梦读书笔记初3

全文共 735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有四大名着《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部部皆是精彩绝伦,前三部对我而言没有多大兴趣,它们涉及到了军事、政治、神话,所以最吸引我的非《红楼梦》莫属了。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红楼梦》书籍读后感

全文共 677 字

+ 加入清单

轻轻翻开厚厚的历史之书,迈着轻盈的脚步走进红楼,我遇见了一群风姿绰约的女子,她们个个举世无双,个个如花似玉,个个令人难忘……

品味红楼,我遇见了她——林黛玉,她柔弱美丽,“娴静处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她才华横溢,被称为“咏絮才”她的诗文堪称举世无双。

品味红楼,我遇见了她——薛宝钗,她端庄美丽,容貌丰满,待人随和,处处想得周全,处处惹人喜爱。贾母生日时,她会按贾母的胃口、喜好和心思选食选戏;她会在金钏儿跳井后,用冠冕堂皇的话安慰王夫人,却不掉一滴眼泪。可是,她这样做不是显得更虚伪吗?

品味红楼,我遇见了她———晴雯,她会笑会闹,敢爱敢恨。想那在怡红院树下,把宝玉的扇子斯得极响,宝玉在旁笑着,把麝月的扇子也给她撕,麝月却让宝玉把扇匣搬出来给她撕,就是这样的女孩儿,最终也难逃厄运。

品味红楼,我遇见了他——贾宝玉,他面似中秋之月,色如春晨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目似秋波,却“行为偏僻性乖张”,“愚玩怕读文章”。虽生在富贵至极的贾府,最后却因黛玉出了家。

品味红楼,我遇见了她——王熙凤,她精明能干,处处好强,从金陵王府的大小姐到独揽大权的大管家,她花费了多少心血?可她“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么大的家产不也败光了吗?

掩卷沉思,《红楼梦》最终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及贾府的败落告终,作者又想借此告诉我们什么呢?黑暗的三从四德的封建社会制度是导致这场悲剧的主要原因,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统治阶级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不正是这本书的真实写照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红楼梦》鉴赏之文学特殊性

全文共 14626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都知道,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只传世80回,现存的120回本其后40回是后人续写的。许多人都说是高鹗,其实不是。在程伟元、高鹗之前,已有不知名者续写了40回,程、高是在这个续书的基础上分工整理补足成120回的。小说既非由曹雪芹一个人构思、从头到尾写成的,它就不可能是一个完全统一的整体。前80回与后40回相比,无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都有明显的落差,情节安排和形象描绘,也有前后不一致、甚至矛盾抵触之处。所以,我们在谈其文学特殊性时,主要还是依据曹雪芹的原作文字,以及可以确知的作者意图。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红楼梦》鉴赏之文学特殊性,欢迎阅读。

一、以切身感受的事为题材

写小说以切身感受的事为题材,这有什么特殊的呢?现在凡是写小说的人,哪一个不是这样做的呢?除非他写的是历史小说、武侠小说、科幻小说或者童话故事之类。是的,这在今天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可是回顾中国小说发展的历史,就发现后来的小说是在以前的史传文学、笔记小说、民间传说以及各类话本的基础上逐渐成长、发展起来的。因此,我国传统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总是在述说前人的故事,或取材于史书,或据传说演绎;即便有取自当代社会的,也多为奇闻轶事之类,则属不相干者在说他人的故事。所以,小说是小说,作者是作者。读者、评论者也只看小说写得如何,却没有人去关心小说的作者。因为谁都知道,无论是罗贯中、施耐庵还是吴承恩,都与诸葛亮、宋江、孙悟空拉不上任何关系。《红楼梦》则不然,它是在作者亲见亲闻、亲身经历和自己最熟悉的、感受最深切的生活素材基础上创作的。这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史上还是第一次。从这一点上说,它已经跨入了近代小说的门坎。

但有一点必须说清楚:我们说曹雪芹以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来作为创作小说的题材,并不等于说《红楼梦》中描写的那种风月繁华生活,就是曹雪芹自己经历过的生活,或者说曹雪芹也曾有过像贾宝玉那样的“富贵闲人”的经历。--这是迄今为止许多《红楼梦》研究者认识上都还存在着的误区。说误区,是因为这不符合史实。曹雪芹亲身经历过的只能是《红楼梦》80回后贾府事败被抄没后可能有的那种生活;至于前半部所描写的种种繁华盛况,只能属于他的“亲见亲闻”。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得不在这里插上几句曹雪芹的生卒年问题。我完全赞同梅节先生最能令人信服的说法:曹雪芹死于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春天(详见其《曹雪芹卒年新考》,原载《红楼梦学刊》1980年第3期,后收入梅节、马力:《红学耦耕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这和“癸未说”的公元纪年相同。至于“壬年除夕”(早一年)四字,那是畸笏叟批语“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之下所署的时间。同年他尚有“壬午春”、“壬午季春”、“壬午孟夏”、“壬午九月”、“壬午重阳”等数十条批语。甲申春,敦诚写过两首《挽曹雪芹》诗,其中一首有两稿,一曰“四十萧然太瘦生,晓风昨日拂铭旌。”一曰“四十年华付杳冥,哀旌一片阿谁铭?”这是可确定曹雪芹生卒年最可靠的材料。理由有三:①写挽诗是不可以将死者的岁数减少的。若雪芹活了四十几岁,而只举其整数四十,是完全不合适的。说四十就只能是四十。②死者的年龄,活着时可能连好朋友都搞不太清楚,但死了就清楚了。因为那时要发讣告,要将享年书于“铭旌”。所以此时提到死者的年龄是最可信的。③挽诗写了又改,但前后两稿别的话都有改换,独独起头“四十”二字不改,更说明这“四十”不是随便写下的大约岁数。卒年和享年既可确定,从1764年上推40年,曹雪芹应生于1724年,即雍正二年便无问题。这与周汝昌先生考定的生年一致。雪芹出生时,伯父曹?病故(1715)已九年;祖父曹寅病故(1712)已十二年。朝廷下旨抄曹?家是雍正五年底,执行在六年初,同年曹氏家人便迁回北京,靠拨还崇文门外蒜市口少量房屋度日。其时,雪芹才四、五岁,还是个学龄前的幼儿,当然不可能有过风月繁华的生活经历。若说到了北京后,曹家渐中兴了,后来又遭第二次抄没,才彻底败落的,这实在是既无可能性也没有任何史料依据的揣测。

作这样揣测的人,与主张曹雪芹是曹?遗腹子曹天佑或者总想雪芹能活到四十八、九岁的人一样,他们大概都卡在两个问题上了:一是曹雪芹如果没有风月繁华生活的亲身经历,就写不出《红楼梦》来;二是小说中的贾宝玉就是曹雪芹自己的化身。所以总想让曹雪芹有机会过上一段那样的生活。可是事实上,从雪芹懂事起,曹家已经败落了,大观园里的怡红公子的那种富贵悠闲生活,他连一天也没有过过。

那么,《红楼梦》又是怎么写出来的呢?

曹雪芹随家人回北京后,在他成长的岁月中,曹寅、曹两代孀妇即其祖母、伯母,以及父母辈、亲友、家人(拨还曹家少量房屋时,还发还家奴三对)等,毫无疑问地会常常绘声绘色地给他讲述家中昔日的盛况,在这位天才的幼小心灵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从而激起他无比活跃的想象力,令他时时神游秦淮河畔老家已失去了的乐园。直至二十多年后,他仍会忍不住向友人说起先祖当年荣华富贵的盛况,说得又是那么具体生动、有感情,仿佛曾身临其境,竟使比他年轻得多的敦敏、敦诚兄弟误以为那些风月繁华的盛事是雪芹早年自己经历过的事情,所以有“秦淮风月忆繁华”(敦敏《赠芹圃》)、“废馆颓楼梦旧家”(敦诚《赠曹雪芹》)等诗句;更笑话的是还说:“雪芹曾随其先祖(曹)寅织造之任。”(敦诚《寄怀曹雪芹》诗“扬州旧梦久已觉”句原注)其实,雪芹要真能回忆起他祖父曹寅时的种种盛况,那就非得再早出生二十多年不可。

由于雪芹祖上几代人与皇家的特殊亲近关系(如其曾祖母孙氏曾为康熙的保母,被诰封一品太夫人;曹寅少年时即近侍康熙,一直都是亲信),曹家在京城跟高层有姻戚关系或世交旧谊者必不少,尚为孩童的曹雪芹是可毋须避嫌地被人领着进那些豪华的大宅深院的,这会使他增长见识和加深感受。此外,宗室贵族中由往昔的玉堂金马,现如今的陋室蓬窗的升沉变迁,雪芹所见所闻一定也多。这些都会深刻地影响他对政治、社会和人生的看法,也给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都来眼底复心头,辛苦才人用意搜。”(永忠《吊雪芹三绝句》之三)曹雪芹把广泛搜罗所得的素材,结合自己家庭荣枯的深切感受,加以酝酿,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一部描绘风月繁华的官僚大家庭到头来恰似一场幻梦般破灭的长篇小说构思,便这样逐渐地形成了。

所以,《红楼梦》写的不只是一家一事一人,它不是自传体小说,也不是小说化了的曹氏一门的兴衰史。虽然在小说中毫无疑问地融入了大量作者自身的见闻、经历和自己家庭兴衰变化的种种可供其创作构思的素材,但作者搜罗并加以提炼的素材的来源和范围,都要更广泛得多。作者的目光和思想,更是从几个家庭扩展到整个现实社会和人生。《红楼梦》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最大胆、最巧妙、最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艺术虚构。所以它反映的现实,其涵盖面和社会意义是极其深广的。

贾宝玉常被人们视为作者的自我写照,以为曹雪芹的思想、个性和早年的经历,便与宝玉差不多,甚至以为曹雪芹也自幼爱弄脂粉钗环,爱吃女孩儿嘴上的胭脂。其实,这是很大的误会。两者的生活环境、贫富条件完全不同,其意识和言行也不可能处处相似。当然,作者确有将整个故事透过主人公贾宝玉的经历、感受来表现的创作意图,所以虚构并撰写了此书的“石头”亦即”通灵宝玉”伴随宝玉入世,并始终挂在他的脖子上,以示书中的一切“离合悲欢,兴衰际遇”,都是作者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并非任意编造。同时,也必然在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自己的许多生活体验,注入了自己的某些思想观点,但这毕竟与作者要写自传或照着自己来写贾宝玉是两码事。发生在贾宝玉身上的事和他的思想性格特点,也有许多根本不属于作者。

贾宝玉是曹雪芹提炼生活素材,综合和强化某些典型性格特征后,成功地创造出来的全新艺术形象。如果找人物的原型,无论是作者自己、他的叔叔或别的什么人,只怕谁也对不上号,因为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这样的一个人。脂砚斋是熟悉曹家和雪芹自幼情况的,连他也看不出宝玉究竟像谁,他说:

按此书中写一宝玉,其宝玉之为人,是我辈于书中见而知有此人,实未目曾亲睹者。又写宝玉之发言,每每令人不解,宝玉之生性,件件令人可笑,不独于世上亲见这样的人不曾,即阅今古所有之小说传奇中,亦未见这样的文字。……合目思之,却如真见一宝玉,真闻此言者,移之第二人万不可,亦不成文字矣。(第十九回脂评)

这是文学作品中典型性格创造理论在我国出现之前,最准确、最生动的描述。可知,贾宝玉形象完全是曹雪芹创造出来的,犹鲁迅之创造了阿Q。

其他如林黛玉、薛宝钗也是这种情况。脂砚斋说:“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第四十二回脂评)“合而为一”是指“蘅芜君兰言解疑癖”一回中钗、黛释疑和好了。此话无论正确与否,也无论你是否同意他那样解释钗、黛之间的关系,有一点却不可否认:即熟知雪芹生平情况的脂砚斋,也不认为生活中实有此二人,书中写成二人,只不过是作者的“幻笔”。这也足可证明钗、黛也不是按生活原型实写的,而是艺术虚构的形象。

二、再现生活的广阔画面

《红楼梦》具体、细致、生动、真实地展示了作者所处时代社会环境中广阔的生活场景,礼仪、习俗、爱情、友谊、伦常关系,种种喜、怒、哀、乐,以至饮食穿着、生活起居等等琐事细节,无不一一毕现。这也是以前小说从未有过的。

我国小说历来受史传体文学很深的影响,总着眼于事件本身,着眼于故事情节,而忽略表现生活和生活环境。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大家都很熟悉。书中虽写到他有个儿子叫关平,却从不提及关公的家庭、妻室等私生活,这一点与史书《三国志》无异。至于刘备,是写了他的几位夫人,可那是在什么情况下才写到的呢?甘、糜二夫人曾被围于曹营,不写此事,又怎能写关云长封金挂印,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和古城会呢?糜夫人在长坂坡把儿子阿斗托付给了赵子龙,自己投井而死。不写此事,就没有后来继位的刘禅了。再有一位孙夫人,因为有她,才有“吴国太佛寺看新郎”,新房后埋伏着刀斧手,因诸葛亮的妙计,使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看来,一无例外地是在写事件而非生活。所以,我们读了《三国演义》,终究也无法知道汉末三国时代人们的现实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

爱情在人生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大量动人的情歌。这一传统在诗歌领域中一直保诗着。李商隐以《无题》为代表的许多诗作,尽管可能都另有政治寄托,但它们在许多读者心目中,都是被作为爱情诗而受到普遍喜爱的。词,在这方面就比诗更花繁叶茂了,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再后来是戏曲,《西厢记》和《牡丹亭》使《红楼梦》中宝、黛等少男少女都为之而痴迷了,可见其艺术感染力之强。可独独在小说中,它迟迟未能开花结果,有的只是如《红楼梦》开头部分所说的“终不能不涉于淫滥”的才子佳人书,那些书中“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窃玉,暗约私奔而已,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至于传奇、话本之外的长篇小说,就更没有爱情描写的地位了。如《水浒传》中有一点涉及男女关系的情节,却也没有深入到人物真正的感情世界中去,有的只是淫夫淫妇的贪色、勾引、私通、谋害和仇杀。《红楼梦》把爱情描写从诗词、戏曲的领域中搬到了小说里,并极大地加以发展和提高,使之更深刻、真实、动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重要的首创。

再说人人每天都离不了的饮食吧,又有哪一部小说认真写过呢?读《水浒传》,大家会有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印象,或者还记得鲁智深把吃剩的一条狗腿揣在怀里,荒山野坡的黑店里甚至还卖人肉包子。但我们毕竟无法知道水泊梁山寨子里好汉们每天的伙食究竟如何,早点吃的是什么。《红楼梦》则不然,一顿螃蟹宴就写得令人仿佛亲临其席。从螃蟹的价格、吃一次的花销,到煮好放在蒸笼里,须趁热拿出来吃,体弱的人只宜尝点夹子肉,还得喝一小口烧酒之类,无不写得头头是道。现在餐馆里供应顾客吃蒸螃蟹,常常只有醋,不上姜。我想,如果他们记得《红楼梦》中有诗说“泼醋擂姜兴欲狂”,又说“性防积冷定须姜”就好了。因为螃蟹只有就着生姜末一道吃,才不易闹肚子。现在许多大中城市都有餐馆请名厨师设计做“红楼宴”,各色点心,还有刘姥姥吃过的“茄鲞”等几十种菜肴,其名目甚至是做法都是从《红楼梦》中来的。却未闻有“水浒宴”、“三国宴”。还有写喝茶,光《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一回,便把中国茶文化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精彩动人。总之,《红楼梦》令人耳目一新地将当时一个封建官僚大家庭的实实在在的生活场景,多角度地、生动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了。

曹雪芹当然不可能知道恩格斯关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这一著名的现实主义理论。但他在强调自己所写的小说特点时说:

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第一回)

这是一个非常崇高的美学理想,也正是曹雪芹的《红楼梦》之所以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他坚持这一美学理想和忠实于这一理想的艰苦实践,又使其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小说创作,自然而然地符合了恩格斯所说的这一普遍性法则。相比之下,后40回续书中,有着明显任意性的“调包计”,以及宝钗、黛玉在同一天、同一时辰内一个拜堂成亲,一个含恨咽气等非现实的戏剧性情节的安排,就难免失之于“穿凿”了。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人类历史无尽的长河中,过去的就永远过去了,有谁能将它留住?现代科技进步,还能将历史的某一瞬间的画面和片断情景用摄像、录音手段保存下来,至于看不见也听不到的人们的思想活动和内心的声音,就只能是一个永远叫人猜想的谜了。史书、笔记可以记下某些历史人物的命运、事件的始末,却无法像《红楼梦》那样再现两个半世纪前的生活画面,让我们仿佛也进了大观园,亲身领略和感受到早已逝去年代里所发生过的一切。《红楼梦》的这一不可替代的价值,是绝不应该低估的。

三、突破传统的旧方法写人

《红楼梦》一出来,传统的写人的手法都打破了,不再是好人都好、坏人都坏了。作者如实描写,从无讳饰,因而每个人物形象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这一看法是鲁迅先生首先提出来的。

在《红楼梦》之前,长篇小说中创造的人物形象,多数是善恶分明的,作者的倾向性也表现得比较明显,不像现实生活中的活人那样,往往一时难辨其好坏。比如说诸葛亮吧,在小说中他是一个十足理想化甚至神化了的人物,已成了智慧的化身,你很难从他身上找出什么缺点来。再比如高俅,他先是流氓无赖,后成了奸邪权臣,坏事做绝,除了踢得一脚好,你再也找不到他还有哪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倒是神怪人物孙悟空、猪八戒性格、品行还复杂一点。这当然不是说那些小说中的形象塑造得不成功,不是的,而只是说在小说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不同美学理想和创作思想支配下写成的小说,其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和价值各不相同。当然,形象的社会意义自然也不一样。《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贾探春、史湘云、晴雯、鸳鸯,都非十全十美;贾琏、贾蓉、薛蟠、甚至贾雨村,也并未写成天生的十足的坏蛋。至于像王熙凤那样形象最鲜明生动、最丰满复杂,又最能引起读者兴趣的人物,更不能简单化地将她归之于好人或坏人、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之列。

香港中文大学已故教授、著名红学家、翻译家宋淇说,曹雪芹写了四百多个人物,与莎士比亚所写总数差不多。但莎士比亚的人物是分散在三十几个剧本中的,而曹雪芹则将他们严密地组织在一部作品中,其中个性鲜明生动的形象也不下几十个(参见其《红楼梦识要》,中国书店2000年12月版)。这话是不错的。小说中主要人物或用较多篇幅写到的人,固然形象生动,但有时即便是只有几句话的人物,也能惟妙惟肖地将其身份、个性勾勒出来。如写秦氏之丧,贾珍为使丧榜上能写得风光些,想花钱给贾蓉捐个官衔,恰值宫中太监总管戴权来上祭,贾珍顺便说出要给儿子捐个前程的话。戴权不但对其用意领会得极快,还开口就称贾蓉为“咱们家的孩子”。脂砚斋评曰:“奇谈!画尽阉官口吻。”

在《红楼梦》诸多人物中,贾宝玉形象具有特殊的美学意义和社会意义。脂砚斋曾想为读者剖明宝玉之为人,但却因评不出他“终是何等人物”而感到无奈。他说:

听其囫囵不解之言,察其幽微感触之心,审其痴妄委婉之意,皆今古未见之人,亦是未见之文字。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不肖,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账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说不得好色好淫,说不得情痴情种……(第十九回评)

脂砚斋的话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这是个“今古未见之人”,他是曹雪芹创造出来的全新的艺术形象;二、他并没有被写成一个完人,反而是一个相当矛盾复杂、很难用世俗的道德观念或为人标准来评说清楚的人物。这实在并不奇怪,刚刚从污浊腐臭的淖泥中冒出来的新苗头,怎么能立即被庸人俗眼完全认识和理解呢?

我们今天看来,贾宝玉是一个封建传统观念中“行为偏僻性乖张”、“古今不肖无双”的贵族子弟。他怕读被当时封建统治者奉为经典的《四书》,却对道学先生最反对读的《西厢记》、《牡丹亭》之类的闲书爱如珍宝;他厌恶封建知识分子的求仕道路和以八股文章取士的科举制度,讥讽那些热衷功名的人是“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流”;嘲笑道学所鼓吹的“文死谏,武死战”的所谓“大丈夫名节”是“胡闹”。特别是他一反“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他向往的是一种不沾尘世污浊和俗念,能保持自然天性和彼此友爱的无拘束、无压迫、无欺诈的自由幸福生活。在丫环、僮仆、小戏子等下人面前,他从不以为自己是“主子”,别人是“奴才”,总是平等相待,给予真诚的体贴和关爱;他往往关心别人超过关心自己,有时竟会达到忘我的境地。从这个“于国于家无望”的封建逆子的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时代的征兆,封建主义正在趋向没落,民主主义思想已逐渐萌芽。

四、全书有机的整体结构《红楼梦》全书的结构,与我国其他古典长篇小说相比,可以说是有着根本性区别的,具有一种成熟的艺术性精巧结构。《三国演义》是在客观的历史框架基础上,据基本史实的脉络,把人物活动和故事情节巧妙地结构编纂起来的。尽管这也极不简单,需要作者有丰富的写作经验和很强的史料组织能力,但毕竟人物和故事的安排,大体上是有规定的:汉末的天下大乱、群雄割据,到三分鼎立,最终晋朝的统一,以及其中各方势力的强弱盛衰、重要战事的胜败结局、人物的存亡命运等等,都是确定了的,不能改变的。所以其结构也不同于一般小说,且不细论。《水浒传》则是“板块结构”,总的是前后两大板块,前面是各路英雄被逼上梁山,后面是受招安、为朝廷利用、起义归于失败。其中又有若干小的板块,如宋江、林冲、武松落草前,都有相对独立的大段故事情节;受招安后又有打方腊和征辽等相对独立的故事。这与小说原本是在民间传说特别是在说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最终才由小说家连缀、组织,统一加工而成的有很大的关系。《西游记》也分前后大小不等的两块,前面是齐天大圣大闹天宫的故事,后面是唐僧取经的故事。取经故事是书的主体,其情节则是“念珠式结构”,即唐僧师徒一路上遇到九九八十一难,每一难就像一颗念珠,由一条西去取经的线串连了起来。外国人翻译此书,有嫌念珠过长的,有重复之累,就把一些他们认为较次要的难关和妖魔删去,只保留最精彩的章节,如斗铁扇公主过火焰山、三打白骨精之类,结果也挺不错。本来嘛,念珠串可长可短,珠子也未必定要八十一颗才行。《儒林外史》则像是很多短折子的连缀,一个故事接着另一个故事,写到后面,丢了前面,并无什么关照和呼应;读着前面,也不知后面写的会是什么,可称之为“集锦式结构”。《红楼梦》构思完整,精细而严密。情节的安排、人物的言行、故事的发展,都置于有机的整体结构中,没有率意的、多余的、游离的笔墨。

贾府是一个与史、王、薛三家皆联络有亲的大家族,要写到的人物极多。如何先给读者一个总体的初步印象,不至于读下去弄不清彼此的关系,是颇费心机的。这才有《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一回,通过酒店闲话,把宁、荣二府的人物关系,不知不觉地作了概况介绍。小说的故事情节,主要在大观园背景中展开,而园子的规模是很大的。如果没有贾政携宝玉与清客们察看刚竣工的园景并“试才题对额”的情节,一一描绘各处山水庭院的位置、特点,我们能获得如此深刻的印象吗?正如乾嘉时一位叫二知道人的红学家所说:“写荣国府之世系,从冷子兴闲话时叙之;写荣国府之门庭,从黛玉初来时见之;写大观园之亭台山水,从贾政省功时见之。不然,则叙其世系,适成贾氏族谱;叙其房廊,不过此房出卖帖子耳。雪芹锦心绣口,断不肯为此笨伯也。”(《红楼梦说梦》)我转而想到有些外国小说,为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往往用很长的篇幅,去作静止的环境描写,或者故事刚开始不久,就出场了一大批人物。这样一来,读者不是感到沉闷,失去读下去的耐心,便是搞不清、记不住谁是谁,须不断去翻看人物表才行。诸如此类的文字,恐怕不能算作是很高明的写法吧。

《红楼梦》的文字往往前后照应,彼此关合。绛珠仙子要为神瑛侍者眼泪还债的神话,已在小说一开头就预示了男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性质;太虚幻境薄命司中的册子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曲,也都注定了女儿们的归宿和贾府一败涂地的结局。以个人为例来说,后来遁入空门的四姑娘惜春,书中首次描写到她时,她正同水月庵小尼姑智能儿在一起玩,周瑞家的送来宫花,惜春笑道:“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她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哪里呢?”你看这是随便写的吗?故脂砚斋批曰:“闲闲一笔,却将后半部线索提动。”(第七回评)

小说中人物的吟咏、制谜、行令,更常有带“谶语”性质的地方。从消极方面说,它在某种程度上含有宿命论和神秘主义成分,这与曹雪芹思想上确实存在着深刻的悲观主义有关。从积极方面说,它能增强艺术表现上因暗伏灰线蛇踪、蛛丝马迹,而使人叹服其全书结构之谨严奇警的效果。这方面拙著《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一书(中华书局2001年版)中逐一地都有详细的说明,可以参看,这里就不一一赘举了。

《红楼梦》还有个现象很值得研究,就是它的各种续书数量最多。不算今人新近续作的,就有十五六种,这是小说史上从未有过的。曹雪芹原作极能吸引人,又在二十多年内“神龙见首不见尾”,只能读到八十回;后来出了一百二十回“足本”,对后四十回续书,一些人又有这样那样的不满意等等,自然都是原因。但倘若此书不是如此完整的结构,可激发起读者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种种遐想(比如像知前不知后的“集锦式”结构的《儒林外史》),是否也有这多人想到要去续它,实在是大可怀疑的。

总之,曹雪芹在落笔时,总是胸中有全局、目光贯始终的,所以读来让人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感觉。这样的结构行文,不但为我国其他古典长篇小说中所未有,即便是近代小说也不曾见过。

五、以假存真的特殊手法

《红楼梦》第一回以“甄士隐”、“贾雨村”两个名字标为回目,实有“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寓意在(曹雪芹一定对为他的书加评语的脂砚斋说过这一意图,可脂砚斋将后半句“假语存焉”错听成“假语村言”--说错,是因为这四字组不成短语,除非是说“假语虚言”或“俚语村言”方可;若只谐音三个字,则“假语村”更不成短语;还将听错的话写入《凡例》末段,后来这一段又移作首回回前评,并被传抄者混为正文,“假语村言”四字,遂讹传至今)。作者想以假存真(用假的原因自有政治的、社会的、伦理道德的、文学创作的等等),实录世情,把饱含辛酸泪水的真实感受,用“满纸荒唐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其内涵和手法,自然都很值得研究。本来,文学创作上的虚构,也就是“假语”、“荒唐言”。但《红楼梦》的虚构,并不全同于创作文学作品时不可或缺的那种一般意义上的虚构,它有相当特殊的地方。至少有两个方面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

一、除实写都中的贾府故事外,又虚写一个在南京的甄府。这两家“是老亲,又系世交”,且各方面都一样,甚至有一个从外貌、性情到境遇都处处相同的宝玉,甄府简直就是贾府的镜中影。这样虚构的用意何在呢?有一点是明显的,即“贾”既可谐“假”,“甄”既可谐“真”,那么,贾假甄真,必要时就可用来互补、点醒。所谓将贾府视作甄府时,甄府也就是贾府了。这也是小说两次强调的“假作真时真亦假”对联的一种隐义。比如,小说中大家庭由盛极而衰败,其故事的地点,作者本想:既用自己家事为多,应说它是南京;但如果当真那样写,便太显眼了,难说没有明眼人会将它与曹家的荣枯联系在一起。所以,不得已,只好将地点移至都中。在这一点上,都中是假,故称贾府;南京才是真,故有甄府。为此,作者也还虚点了一笔说,贾府的老家本也在南京。还通过贾雨村之口说:“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从它(贾府)老宅门前经过……”你看,特地点出“石头城”来,可知书名本也叫《石头记》,不但表示是石头所记叙的故事,也暗示是石头城的故事。同样,小说中的群芳总称为“金陵十二钗”(虽然有的根本不是金陵人),而不叫“燕京十二钗”,怕也是这个原因。

再比如,曹雪芹不能在小说中明写他祖父曹寅曾四次亲自接待南巡的康熙皇帝这段荣耀的家史,却又不甘心将如此辉煌的自家盛事埋没,能写的只是大小姐元春回到自己家里来省亲这样的虚构故事。于是就通过人物聊天,从省亲说到当年皇帝南巡,带出江南甄家“独他家接驾四次”的话来。这样,叙述描写的对象虽属贾家,却以甄家来点真事。故脂评于此说:“甄家正是大关键、大节目,勿作泛泛口语看。”“借省亲事写南巡,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感今!”后四十回续书作者既不了解雪芹的家世,也不明白这样写的意图,呆呆地添出一个走上正路的甄宝玉来,而使这一有特殊用意的虚构变得完全多余和毫无意义了。

二、有意识地以小寓大,以家喻国。这一方面也许更为重要。我们说过,小说所写不限于曹氏一家的悲欢,经过搜集、集中、提炼和升华,它的包容性要大得多。我们发现,作者还常常有意识地以小寓大,以家喻国,借题发挥,把发生在贾府中的故事的内涵扩大成为当时整个封建国家的缩影。从这一角度看,小说把主要故事情节限于贾氏一个家庭之内,更把人物的主要活动范围圈定在一个好像是与世隔绝的大观园女儿王国之内等等,也都带有“假语”、“荒唐言”的成分。

“文革”期间,我国著名的文艺批评家陈企霞遭江青迫害,下放在杭州大学安吉“五七”干校受管制,分在炊事班里。当时我恰巧当炊事班长,与他很谈得来,常聊天,当然只能在夜深人静、“五七”战士们入睡之后。一次,谈到《红楼梦》,他说自己有个荒谬的想法:总以为贾府中王夫人、王熙凤等人与邢夫人、赵姨娘等人的矛盾,是在写政治上当权派与在野派的矛盾斗争。我当时就说他的看法有道理。的确,像凤姐岂是通常的管家婆形象?她有很强的政治性。在“协理宁国府”一回中,她分析弊病之所在,采用“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分工和自己以身作则,严格制度,不徇私情的办法,很快地就整顿好了宁国府的烂摊子。作者在回末对句中赞曰:“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由治家联想到治国,凤姐就像是一位能干的国务大臣。在她擅权敛财或害人时,脂砚斋也将她与贾雨村比作“一对乱世奸雄”。贾府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有点像一个小小的封建社会、封建国家:有掌实权的,也有无权过问的;有能沾到好处的,也有发生利害冲突的;有制度改革,也有阴谋陷害……正好借题发挥。产生这种写法可能性的基础,是在封建时代的家与国,都存在着严格等级区分的宗法统治,两者十分相似。在一个权势地位显赫的封建官僚大家庭中,尤其如此。

大观园是曹雪芹的胸中丘壑,早岁吞之于胸,撰书时吐之于笔罢了。在当时的任何豪门私宅中是找不到的。它被放大成圆明园那样只有皇家园林才有的规模,这不是偶然的。试想,如果只有一般花园那样,几座假山、二三亭榭和一泓池水,故事又如何展开呢?不但宝玉随父察看园林时,每见一处风景便题对额的“乾隆遗风”式的情节无法表现,连探春治家,将园林管理采用承包制的办法来推行兴利除弊的改革,也没有必要和不可能写了。大观园里,从“琳宫绰约,桂殿巍峨”被称作“天仙宝境”的省亲别墅,到有山门、花木繁盛、环境清幽的佛院禅堂栊翠庵,无不应有尽有;就连鹅鸭戏水、禾蔬分畦,杏花桑柘之中,数楹竹篱茅屋的田庄稻香村,也都能见到。虽然那些农村景象乃人力所为,不是真的,但被邀来游大观园的刘姥姥却是货真价实的乡村农妇。“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元春这首总题大观园的诗,不是也可以解读成:这花费多年时间、辛苦构思写成的小说,所描写的是从皇家到百姓、形形色色、包罗万象、蔚为“大观”的情景吗?

六、中华文化的综合体现文艺的式样、种类,随时代前进的脚步,逐渐从单一趋向综合。唐传奇往往在叙述故事的主体文字外,加入一二首诗,篇末有一点议论,被人称之为“文备众体”。自从戏曲本子上了舞台后,表演、音乐、舞蹈、服饰、布景等等都加进来了。现代的电影、电视艺术,其综合因素更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而大大增加,这是谁都知道的。可是在小说这一文学形式中,要多方面展现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就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了。可以说,古往今来还没有哪一位作家、哪一部小说能够做到。《红楼梦》却能在极大程度上综合体现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红楼梦》的主体文字是早期的白话,但它又吸纳了文言文及其他多种文体表现之所长。有时,对自然景物、人物情态的描摹,也从诗词境界中泛出,给人以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和美感。这一点是脂砚斋最先指出来的。宝玉惦记着丫头红玉(小红),却不见她在,便出房门东瞧西望,“一抬头,只见西南角游廊底下栏杆外,似有一个人在那里倚着,却恨面前一株海棠花遮着,看不真切。”脂砚斋于此批道:“余所谓此书之妙,皆从诗词句中泛出者,皆系此等笔墨也。试问观者,此非隔花人远天涯近乎?可知上几回非余妄拟也。”(第二十五回)所引“隔花”句出自金圣叹批《西厢记·寺警》中莺莺所唱《混江龙》曲。

小说中描绘人物形象,少见其用眼、鼻、唇、齿、脸、体态如何等实写,而往往只借设喻,用空灵的虚笔,来引人体会其风度神韵。如形容警幻仙子的美丽:

其素若何?春梅绽雪;

其洁若河?秋菊披霜;

其静若何?松生空谷;

其艳若何?霞映澄塘;

其文若何?龙游曲沼;

其神若何?月射寒江。(第五回赋)

这样的写法,大概很为金庸所欣赏,于是在他的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的开头,描写一位回族侠女“翠羽黄衫霍青桐”时,便不客气地借用了过来,说:那女郎秀美中透着一股英气,光采照人,当真是丽若春梅绽雪,神如秋蕙披霜;两颊融融,霞映澄塘;双眉晶晶,月射寒江。(第一回)

对林黛玉的描写也如此。说她“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第三回)。本来,花、柳的外形,与人毫无相似之处。然而,凭借文学中的传统意象和人的丰富想象力,却能把差距极大的两者联系起来。在诗词中,这已是司空见惯的。李清照的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即是。

写景物的就更多了。如写贾宝玉在石上看《西厢记》时,“只见一阵风过,把树上桃花吹下一大半,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第二十三回)。相仿的还有史湘云醉卧石上,“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红香散乱”(第六十二回)。我们读时,只觉得这景象写得很美。殊不知唐代诗人李贺早有“曝背卧东亭,桃花满肌骨”(《题赵生壁》)的诗句了。

《红楼梦》中写入了大量的诗、词、曲、辞赋、歌谣、联额、灯谜、酒令、谏文……这才是名符其实的“文备众体”,且又都让它们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他小说也有把诗词组织在故事情节中的,比如某人物所写的与某事件有关的诗等等,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则是可有可无的闲文。如一百回本的《明容与堂刻本水浒传》,其中的诗和骈体赞文,就比后来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或七十回本多得多。但多数都是无关紧要的附加文字,若将它们删去,并不影响内容的表达,有时倒反而使文字更加紧凑、干净。《红楼梦》则不然,它的绝大多数的诗词曲赋,都是溶合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的。如果跳过去不看,常常不能把前后文意弄明白,或者等于没有看那一部分的情节。比如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看到的十二钗册子判词和《红楼梦曲》,倘若我们略去不看,或者也像宝玉那样“看了不解”,觉得“无甚趣味”,那么,我们能知道的至多是宝玉做了一个荒唐的梦,甚至连自己也有点像在梦中。

小说中拟写人物所吟咏的诗词作品,能“按头制帽”(茅盾语),做到诗如其人,一一适合不同人物各自的个性、修养、志趣、气质。林黛玉的风流别致,薛宝钗的雍容含蓄,史湘云的清新洒脱,都各有自己的风格,互不相犯,这一点最为难得。林黛玉作《桃花行》,宝玉一看便知出于谁手。宝琴诳他说是自己写的,宝玉就不信,说:“这声调口气迥乎像蘅芜之体”,还说:“姐姐断不许妹妹有此伤悼之句,妹妹虽有此才,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第七十回)这些话表明作者在模拟小说中各人所写的诗时,心目之中先已存有每人的“声调口气”,“潇湘子稿”绝不同于“蘅芜之体”,而且在赋予人物某些特点时,还考虑到他的为人行事以及与身世经历之间的联系。因此,还有些就诗歌本身看,写得或平庸、或幼稚、或笨拙、或粗俗、或猥亵,但就模拟对象来说,却又是惟妙惟肖、极其传神的作品。从中也可看出,作者在小说创作上坚持“追踪蹑迹”地忠实模写生活的美学理想。

有一次,有人问我:“你是研究《红楼梦》的,你说说,那里写到的许多方子能不能吃?”我想了想,说:“曹雪芹写的前八十回中的方子多数不能吃,而后人续补的后四十回中的方子倒能吃。”他觉得很奇怪,我向他解释:曹雪芹是精通医理的,但他只以其博学来写小说,而非写医药手册;只考虑刻划人物、描写情节的需要,并不是给人作治病参考的,所以不能呆看,随便搬用。何况他谈笑风生,极富幽默感。这一点恰恰是后四十回续书所没有的。我说不能吃,因为有的方子根本治不了病。比如用“秋梨一个,二钱冰糖,一钱陈皮,水三碗,梨熟为度”的“疗妒汤”,疗效如何,郎中自已就已说了:“一剂不效,吃十剂;今日不效,明日再吃;今年不效,吃到明年。横竖这三味药都是润肺开胃不伤人的,甜丝丝的,又止咳嗽又好吃,吃过一百岁,人横竖要死的,死了还妒什么?那时就见效了。”(第八十回)有的方子几乎办不到,如所谓能解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的“冷香丸”,要用白牡丹、白荷花、白芙蓉、白梅等四季花蕊,加雨水日的雨,白露日的露,霜降日的霜,小雪日的雪拌和……这样玄而又玄的海外方,谁又曾试制出来并临床实验过?有的方子的组成无可挑剔,效果却让人猜不透,如太医为秦可卿开的药方,众人都佩服得很,而患者却令人“疑心”地死了。胡庸医给外感风寒的晴雯开处方,书中未详列,只写宝玉看时,上面有紫苏、桔梗、防风、荆芥等药,后面又有枳实、麻黄,便说:“该死,该死!他拿着女孩儿们也像我们一样治,如何使得!凭她有什么内滞,这枳实、麻黄如何禁得起!”直至玉太医将麻黄、枳实换了当归、陈皮、白芍等药,又减了分量才罢。所言全是内行话,道出了传统医学施治因人而异的特点。还有贾瑞因妄动风月之情得病,书中说他“诸如肉桂、附子、鳖甲、麦冬、玉竹等药,吃了有几十斤下去,也不见个动静”,就像老中医讲笑话,说得何等风趣!诸如此类,都只诙谐谈笑,从不炫耀自己的医药知识,却又字字不背医理。这才是真正伟大的艺术家。续书的作者不懂得这一点,每写一张方子,必一本正经地去抄医书。所以只要你的病状与书中所写相同,倒是不妨去照着服用的。可话得说回来,我国历来名家医案又何止数百,尽可供医者患者参阅,又何必到小说中寻找方子来吃呢?

《红楼梦》写到的东西太多了,举不胜举。诸如建筑、园林、服饰、器用、饮食、医药、礼仪典制、岁时习俗、哲理宗教、文赋诗词、音乐美术、戏曲游艺……无不头头是道,都有极其精彩的描述。故小说曾被比作“百科全书”,这就其内容的丰富性来说,自然是恰当的。只不过百科全书是百科知识的简单集合和罗列,彼此并不相关。而《红楼梦》则是将这些五花八门的东西,有机地组合在一个完整的极精巧的艺术作品之中。这需要作者有多么广博的知识和高深的修养啊!在这方面,曹雪芹的多才多艺是无与伦比的;也只有他这样的伟大天才,才能写出《红楼梦》这样一部涉及领域如此之广,能综合体现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奇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红楼梦》读后感

全文共 480 字

+ 加入清单

提起《红楼梦》,我相信大家是一点儿也不陌生。因为向后楼梦这样的好书,大家怎么会没读过呢?《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是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情僧录》《风月宝鉴》《石头记》《金陵十二钗》《还泪记》《金玉缘》等,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

《红楼梦》一书,是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故事情节由主次两条矛盾线索构成的。本书以宁、荣二府及其社会关系为中心,由一些彼此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情节组成的。它以封建的阶级压迫、等级制度以及封建遗族封建腐朽、荒淫糜烂的生活所造成的封建制度自身的矛盾为线索,它以贾府及其亲族的一一衰败为结局。

在《红楼梦》中,除却著名的金陵十二钗,其他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400多个,这众多的人物纷繁多姿,个性鲜明,生气勃勃,绝无重复,囊括了时间各色人形,即便在同一个人的塑造上,也是一人千面,令人叫绝。

《红楼梦》这本书的作者是曹雪芹,祖籍在河北省丰润县。清初,入满洲正白旗籍。他本人出生于南京。少年时代,他过了一段豪门公子的奢侈生活,他父亲因事受株连,被革职抄家。

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想亲身到《红楼梦》的世界里遨游一番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经典名著《红楼梦》读后感作文

全文共 960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五千年的文化成就是各有千秋的伟业,则《红楼梦》必是不赞一词,千秋万代的惊世巨著。

如果色彩斑斓的文化阵地是一代伟人梦想的天堂,则《红楼梦》必是其中最耀眼的一方。

如果历史遗留的文化巨著是大海里的浪涛,一浪高过一浪,则《红楼梦》必是浪涛的波峰,屹立在珠穆朗玛的顶峰,独现其风采,俯视其万物。

《红楼梦》的横空出世,使千篇巨著都甘拜下风,俯首称臣。

走进《红楼梦》,顷刻间大观园的大门为我们打开,使我们认识了温顺世故的袭人,出世孤高的妙玉,怯懦的迎春,忍气吞声的尤二姐,敢于反抗的尤三姐和晴雯,以及泼辣能干的探春。

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的来历和曾经繁盛的景象,也写尽了大观园里豆蔻年华的热烈,但在那个年代,“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造成了大观园里的重重悲剧:跳井而死的金钏,孤守青灯泥佛的惜春,含冤而死的可卿,青春守寡的李纨,被折磨至死的迎春,还有远嫁的探春……在封建社会的残害下,那一个个灵动鲜活的生命,那纯洁如雪善良的心灵,那如天使般的笑脸,无不让人为之叹息。

而晴雯却是这重重悲剧的典型代表,她性格倔强,敢怒敢言,敢爱敢恨,她不卑躬屈膝,也绝不向封建势力低头。她说:“难道谁比谁高些……即使冲撞了太太,我也不受这口气。”她谁都不愿奉承,也不想奉承,宁愿得罪别人,也不受窝囊气,可见她是多么的狂傲。

抄检大观园时,在气势汹汹的势力面前,众人无不战战兢兢,俯首帖耳。唯晴雯不然,她“挽着头发,闯了进来,豁锒一声,将箱子打开,手提箱底,往地下一倒,箱里之物都被倒了出来。”这正显示了她对权势的蔑视,但也预示着她悲惨的结局。

然而红楼梦的主旋律在于宝黛之间的爱情故事。在大家的心目中,宝玉的形象简直坏透了,他被家长们看成是“不肖的孽障”、“混世魔王”。唯有和他从小一起长大,从不向他讲那些“混账话”的。在贾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刁剑严相逼”下生活的林黛玉,是她,也只有她,才是的知己。社会相逼,使他们产生了爱的火花,而他们的爱情却是不被支持的,他们爱的越深,当时的社会也就会对他们伤害的越大,他们俩的弱小力量加之黛玉有病在身,怎能和社会力量相较量的。最终,他们的爱情被当时封建社会酿成悲剧,黛玉离开了大家。

读完了《红楼梦》,仿佛走进了这座深宅大院,使我们把一切美景尽收眼底,开阔了眼界。我不得不拍手惊呼:“此书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重读《红楼梦》_600字作文

全文共 684 字

+ 加入清单

在高鹗续书中,有一段江南甄家少爷进太虚幻境,见了什么册子,仙姑变骷髅,暗示贾宝玉也必将遭此劫,搞得甄宝玉好像是贾宝玉的提示牌,真的怎么了,假的也好不了,有几个疑点:

1、贾政对甄宝玉的事必有耳闻,再加上甄宝玉的历史与贾宝玉极其相似,讨厌儿子也要打个预防针!

2、贾宝玉梦中与甄宝玉相会,情节一样,只是点明江南是作者原住地,被高先生这么一写,活像《红楼梦》版《真假美猴王》。

我问同学,她最喜欢《红楼梦》中哪个人物?答案是晴雯。

本是林黛玉,但她太清高了,遥不可及,毕竟是小姐,难免有“清高脾气”,没几个人受得了。晴雯有林黛玉的影子,但脾气又大众化,至少不像林黛玉那样话中带刀,那样伤人。她身上也有一种史湘云式的豪爽,从她敢撕宝玉扇子可以看出,虽说是宝玉自愿,可拿给袭人绝对不敢撕,一撕绝对婆婆妈妈。

就因为她的矛盾,使她最后惨死,黛玉和湘云是贾母心爱的孙女,晴雯不过一小丫环,没黛玉和湘云的地位,搞砸人缘,像个刺球,王夫人喜欢袭人那样低眉顺眼的,晴雯自然成了“眼中钉”,又不是贾环,还有个靠山,想让她走轻而易举。

可以说,晴雯的魅力和结局,都因为她的脾气。

其次是史湘云,史湘云的爽快和聪明,都是公认的,她没有黛玉的娇弱,也不会算计天下人,一般股侠义之气,对丫环够仁爱,说到阴阳问题,宝钗会对莺儿说:“女孩子家,不本分做针线,问分外之事做什么?”惜春或许爱理不理,或说:“我的丫头不干不净,快撵出去!”可见,史湘云还是个开明的主子。

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我们在可怜那些冤死的丫环同时,要看她自身和处理人,一个问题,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千人不一面。

[重读《红楼梦》_600字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红楼梦读后感800字

全文共 856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中华民族千年积淀的底蕴是博大精深的。如果把古典文学比作星河,那么《红楼梦》绝对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它是曹雪芹耗尽毕生心血所创作的一部巨著。

《红楼梦》讲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巨变,以及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也侧面描写了贾府中贵人的生活,是一部关于封建社会的小说。

在《红楼梦》中,各位如花似玉的姑娘命运都是悲惨凄凉的,她们在贾府中的生活随着贾府的变化而变化,其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林黛玉和史湘云。

林黛玉,体弱多病,从小寄人篱下,形成了她孤僻多疑的性格,令我最为神伤的就是她那有名的《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这首诗借物喻人,可以看出林黛玉已看透了自己的人生。一位花中仙子,无论容貌、才华都是一流的,却要像飘落的花瓣,随尘土归于地下,这是多么令人惋惜!在葬花时,宝玉与他心灵相通,听到“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时,竟也悲痛得大哭起来。那时,黛玉的一声长叹,带着无尽的伤感,又裹着悲痛的眼泪和即将腐烂的花瓣,悠悠飘于天地之间,回响在我们的耳边。

贾府呵,你为何能让众多人产生无尽向往,又让许多女子红消香断?

史湘云,则与黛玉截然不同。一个极为崇拜宝姐姐(宝钗)、活泼开朗、大大咧咧的女子,能在刘姥姥讲出笑话时,毫不拘束地喷出一口饭;能被宝玉要求编发时,温婉地编起来并对他的头发了如指掌,可以说,这也是一个被大家族培养得很好的女子。然而曾经的诗会,花灯都已过去,仙境的预言已成真,她在成亲后的偶然回来,脸上布满愁容,为她的夫君担忧,再也没法做到巧笑嫣然地作诗,毫不做作地嬉戏。贾府,不,应是时光,终是改变了她。

岁月流逝,再没法返回到宝黛之恋的开端,再没法想起“一怒摔玉只为伊人”,黛玉临终的呼唤,也已随风无声的飘散……

细读这本《红楼梦》,内心的波澜无法平息,在《红楼梦》中,我看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斗争;透过众多红楼女子的人生,我看到的是一场场悲欢离合的人生大戏;从贾府的兴衰史中,我看到了一本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哦,《红楼》,繁华落尽终是空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

全文共 3111 字

+ 加入清单

在《红楼梦》中,到访过大观园的宾客数不胜数,但是他们其中有一位却是特别的。她见证了贾府的荣光辉煌,同时也目睹了其衰败没落的过程。她和蔼可亲,纯朴直爽,又有着一双明亮,会观察的眼睛。分享农家趣事,牺牲自身形象取悦贾府上下,她的到来为沉重,腐朽,混沌的大观园带来愉悦和欢笑。她在大观园的角色从最初的受惠者转变为最后的拯救者。她的存在是《红楼梦》中惹人发笑,又促人深思的一大亮点。她就是刘姥姥。

刘姥姥在贾家中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虽然与京城大家王家有着连宗的关系,但是知者甚少,两家早已疏远。但是在《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笔下,她却成为了中国家喻户晓的一个形象,甚至有关她的谚语“刘姥姥进大观园”也沿用至今。在小说中,作者用了第六回一整个章回来叙述刘姥姥初访贾府时的情景。之后又在三十九回至四十二回着重描写其第二次拜访荣国府,参观大观园的场景。在《红楼梦》近千个角色中,刘姥姥到底有什么魅力使得曹雪芹用相当多的笔墨来突出她的特色,塑造这个人物?刘姥姥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太太?曹雪芹创造“刘姥姥”的目的是什么?这就是我在下文中想要探讨的。

当我在网上搜索他人对刘姥姥的人物分析时,我发现大多数人都将其归为了一个“丑角”,其中张欣伯在其文章《再谈刘姥姥中》的评论最为犀利,他说道:“曹雪芹十分熟悉这种「打抽丰」的人物,也深深厌恶这种「打抽丰」的人物,所以笔端带著嘲笑……他是刻意糟蹋刘姥姥的。尤其刘姥姥二进荣府的时候,作者写他装疯卖傻,磕头跌跤,更把「打抽丰」的种.种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然而,我却认为刘姥姥在《红楼梦》中扮演的是一位带有正能量的形象。

在第六回中,曹雪芹是这样描述刘姥姥,将她带入我们的视线中的,他说:“这刘姥姥乃是个久经世代的老寡妇,膝下有无子息,只靠两亩薄田度日。如今女婿接了养活,岂不愿意呢,遂一心一计,帮着女儿女婿过活。”这两句话涵盖了大量的信息,从中我们也可以大致了解到刘姥姥的情况。我们能从第一句话中看出,刘姥姥不仅是一位生活经验十分丰富的人,更是一位坚强的老太太。她没有丈夫帮忙,儿子孝敬,孤苦伶仃一个人凭着“两亩薄田”贫穷却又顽强地活着。从第二句中的一个词“一心一计”,我们便可以得出刘姥姥是一位踏实勤劳,热爱家庭子孙的人。之后当女婿因家中冬事未办,忧心重重,四处抱怨时,刘姥姥的一句话让我更加喜爱这个人物。她说:“这倒也不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咋们谋到了,靠菩萨保佑,有些机会,也未可知。我倒替你们想出一个机会来……”从这番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姥姥的大智慧。一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告诉女婿狗儿天无绝人之路,要正面对待自己的生活,而她想要去找过去连宗王家的举动,更是在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勇于突破困境的同时,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积极乐观,不怨天怨地,有勇气的老太太形象。她在第六回后文中,只身带着孙子前往贾府,与荣国府看门人沟通等行动更明显地突出了刘姥姥坚强勇敢,有毅力,开朗向上的特点。

而在三十九至四十一回中,刘姥姥的形象被更全面地刻画出来。刘姥姥第二次进荣国府带了当令的瓜果蔬菜,很明显是对第一次进贾府时王熙凤的补给进行还礼。这个行动不仅体现出刘姥姥善良,知恩图报的美德,还体现出了她一个新的特点——机智。众所周知,在人们交换礼物,送、还礼物的同时,其实是发展关系的最佳时间。往往人们在几次礼物的轮换后,距离被拉进,成为了朋友。刘姥姥这第二次进大观园的隐藏目的便在此——与王家打好关系的同时,与贾家的联系也更近一步。在贾家上下面前,她善于察言观色。与贾母对话开始时,一句“请老寿星安。”取得了贾母的欢心。仅仅从“老寿星”这个称呼,便不难得出刘姥姥深谙大户人家的长辈渴望长寿的心理,对人们尤其是富贵人家拥有着丰富的观察。接下来的几句“我们生来时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我们要也这么着,那些庄稼活也没人做了。”,“这正是老太太的福了,我们想这么着不能。”,将贾母捧得心花怒放。从两位老人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姥姥说话说得得体机敏,几乎把贾母的每个缺点都说成了优点。刘姥姥说话的艺术在刘姥姥向贾母,贾家各位公子小姐讲述农家趣事时也可以体现。她为了安抚贾老太太停止讲有关穿大红袄儿的姑娘抽柴火的事,她为了迎合王夫人与贾母的心理变出老妪祈祷重得孙的故事(恰好与王夫人和贾母失去贾珠,又得宝玉一事符合)以及第二天参观大观园刘姥姥投贾府众人所好,在饭桌上爆出乡村俚语,做出可笑举止的决定都显现出刘姥姥虽是农家老妇,实则明察秋毫的特点。从她和凤姐的一句对话“姑娘说哪里的话?咋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笑儿。我要恼,也就不说了。”中清楚地突出刘姥姥会“说话”,也会“听话”。若她真的如同张欣伯先生所说是一个只会卖疯卖傻的老太太,她怎会说出这般有水平的话?在四十一回中,“刘姥姥醉卧怡红院”也帮助塑造了一位可爱纯朴的刘姥姥。

然而曹雪芹不可能仅仅想要创造一个朴素,智慧,勇敢的老太太而写出了刘姥姥。这个人物身上一定还背负了能够影响,推动《红楼梦》进展和意义的作用。子息研读刘姥姥出现的几回后,我认为曹雪芹创造刘姥姥这个形象的目的有四个。首先,是为了突出当时上层贵族生活,大家生活与贫民百姓的劳苦生活间的巨大差别。农民是当时社会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而刘姥姥作为耕作者中的一员,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来到贾府后,竟然将其看门的大爷称为“太爷”,由此可以看出贾家的显赫光耀,连这个世家中最底下的仆人都能被外人当作无比高大,有权势的人。这其中所折射出的阶级不平等,财富不平等,劳动与所获社会等级和报酬的不对等,让人不禁为刘姥姥感到遗憾和愤怒。其次,当刘姥姥对平儿感叹道贾家吃一顿饭的钱够农村人过一整年,曹雪芹通过数字和金额,为大家展现当时现实的情况,从侧面反射出贾府的挥霍,为其逐渐败落的原因做铺垫。再次,在第二次拜访大观园时,已经身为耄耋老人的刘姥姥面对还比自己小几岁的贾母十分自然地说到:“请老寿星安!”其中的心酸和无奈,有谁能够体会到!因此,曹雪芹通过写刘姥姥来向我们传达他对当时社会畸形的制度的惆怅,不满和关心。

曹雪芹写刘姥姥的第二个原因便是通过刘姥姥对大观园的拜访,向读者展现大观园的全景以及其中的布置和各住所的位置。你也许会疑问,之前贾政带着贾宝玉题匾时不是已经带着我们参观过了吗?但是别忘记,那时候大观园还没住人。随着这次刘姥姥的引领,读者可以感受到一个更亲切,更活泼,更有人情味儿的大观园。

第三个目的是为了从刘姥姥访大观园这个引子,来完整对妙玉的塑造。贾母在刘姥姥到大观园的第二天中午吃完饭后,将其带至栊翠庵参观喝茶。在妙玉看见刘姥姥喝了贾母的茶杯后,便在收拾时欲将那只上等的成窑茶杯留了,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妙玉有洁癖,孤高的特点。接着,从妙玉收藏众多高级华贵的茶杯,以及费心思收着的雪水,雨水来看,她也是一个志趣高雅,极有品位的人。

在我眼中,曹雪芹构造刘姥姥的最后一个目的便是为贾家最后的衰败,为没落后王熙凤孩子巧姐的结局做铺垫。我们都知道,在红楼梦的末尾,因荣国府的不振,巧姐遭遇不幸,最后被刘姥姥所救。在第六回和三十九至四十一回这几回中,刘姥姥与王熙凤之间的来往都是在为后文做铺垫。另外,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细节其实也是在为刘姥姥救巧姐的情节作伏笔。刘姥姥在参观大观园时摔了一跤,有可能很多读者把这一小段不当一回事,但其实这其中蕴藏着大奥妙。刘姥姥再爬起来后说过:“那里说的我这么姣嫩了?那一天不跌两下子?都要捶起来,还了得呢!”这句话也是体现了刘姥姥的健康和结实,因此在最后才有能力救巧姐,并且将她养大。

刘姥姥是一个值得研究,值得喜爱,值得尊敬的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