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郎读者观后感【实用20篇】

朗读者第九期的主题是“家”,各位,我们看看下面的相关观后感,欢迎阅读。

浏览

879

作文

181

朗读者观后感500字

全文共 532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是一件人人都会做的平凡事,对于小学生来说朗读恨不得天天必做,对朗读无比反感,但今天我在《朗读者》节目听到这段朗读时潸然泪下。

朗读者是斯琴高娃,她扮演的孝庄太后已是家喻户晓。她读的是贾平凹献给母亲的一篇散文,声情并茂,句句动人心弦,微微颤抖的声音却坚强有力,当我听到“我在地上,她在地下。”一句心灵一震,想起了那一幕。

那时我还小,那天的事已很模糊,记得是我做错了事,母亲罚我面壁思过。我不高兴,一心想着玩儿,便开始闹。踢坏了小板凳,弄翻了花瓶,踩脏了沙发……躲在卫生间里大哭大闹,突然我听见了几声抽泣—是母亲在哭,我不知怎的,心痛了,一下冲出来,紧紧的搂着她,莫名的乐了……记忆的长河中这段已是记不清了,也很少回忆它,如今竟因看一个节目,听一段朗读,唤起了那段儿时的记忆。现在拨开母亲的黑发,那一根根银丝闪烁的岁月光芒,有几根是那时添的呢!去问那已逝的光阴吧,我也猜不到啦!时间啊,慢下你的脚步,让我再多看几眼母亲那年轻的容颜;记忆啊,慢下你的流逝,让我再多回想一下母亲那灿烂的笑脸…………泪花在我心头绽放。那是一朵坚强的花,一朵充满爱的花,一朵永不枯萎的花。

晶莹的泪花里有多少讲不完的故事呢?母亲坐在阳台上读着海子的诗,让她静静地读下去吧!我愿做她永远的听众。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

全文共 612 字

+ 加入清单

在朗读中品味文字的魅力,我们都可以是朗读者。4月15日,“一起来做朗读者——儿童专场”在太原市青年宫演艺中心举办。50多个自愿报名加入朗读者行列的孩子和他们的爸爸妈妈,一起感受了朗读的魅力,同时也过了一把小演员的瘾。

为了现场的互动性更强,孩子们除了带着自己准备好的故事、诗歌,做了一次“朗读者”,还在太原市话剧团演员们的指导下,做了一回小演员。演员为孩子们现场演绎了《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梦的N次方》《红孩子》3个深受大家喜爱的著名儿童剧片段。孩子们不仅近距离欣赏了专业的话剧表演,还有幸成为话剧中的一个角色,演绎剧中对白,对比谁的表演更有味道。

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因其文字诉说情感的成功,让大众再次认识到朗读之于文字的意义。“一起来做朗读者”公益活动正是希望《朗读者》节目的成功能够在太原落地,为那些热爱朗读的人们,搭建一个平台,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朗读的氛围中来,感受文字的魅力。太原市话剧团李静介绍,“这已经不是我们第一次开展此项活动了,3月的活动主题是曹禺先生的经典三部曲,演员和观众共同演绎了《雷雨》《日出》和《原野》的片段。这一次的儿童专场,想让孩子们也参与其中,对熟悉语感、爱上语文都有好处”。

在活动的尾声,大家集体朗诵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的孩子已经熟记于心,有的孩子则指着诗词一字一顿,脸上的认真劲却如出一辙,诗词的美好似乎正在他们的心里埋下希望的种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朗读者一切为了尊严观后感

全文共 1937 字

+ 加入清单

写下这题目时,不仅让我想起小仲马曾说过一句话:女人有时候会容许别人欺骗她们的爱情,却从来不容许伤害她们的自尊心。

《朗读者》整部影片以独特的方式诉说着两个主人公之间发生的一切,让我们在故事的进展中身不由己地跟着思索,跟着反思。自身的利益、爱情、当时的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这几者之间产生的一切影响,都在震撼着我们。女主角Hanna的人生也就展现在我们面前……

(1995年1月,落叶满地,Michael选择了在Hanna的墓前对女儿讲述自己一直不敢与人讲起的往事,在他15岁时邂逅一位名叫Hanna的女人,这位他曾爱过,曾给过他快乐的女人……影片结束了,而我还在沉浸在其中,跟随着他的讲述,回忆他与Hanna相遇之后的一切。)

Hanna拥有美丽的容貌,美丽的身材,但是她却没有拥有文化,因而她内心有了极度自卑感。尽管我无法猜透她在遇到Michael时为何选择与一个可以做她儿子年仅15岁的Michael开始,是为了成全Michael对她的爱慕?还是为了别的什么?

房间的摆设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独生女人是如何度过平常日子的,直到Michael的出现,让一个处于沉闷中的女人多了一份了活跃的气息,尽管他们之间由性开始的,性是他们之间唯一的交流。

Hanna虽然是文盲,但她的内心是渴望拥有文化的,所以当她第一次听到Michael的阅读后,便喜欢上了他的朗读声。Hanna希望在Michael的朗读声中自己能学到一些知识,也可以从书中的内容看到别人的世界。从那刻开始,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了变化,阅读占据了第一。在之后的交往中,Michael的真心打动Hanna的心,她抛却了所有的顾忌,开始与Michael一起出去旅行。

一直延续,直到Hanna在自己工作的公车上看到Michael站在她后面的车厢里,两个人有了第一次分歧,站在第二节的Michael希望Hanna在见到他的那一刻,能跑到他面前扑进他的怀里,而偏偏是他的出现地方触及了Hanna内心的自卑感,她的心受了伤害。也就在此时,因为平时有Michael的朗读,Hanna学到了一些词语并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很快得到了提升,但她很明白自己是无法胜任提升的工作的。两件事凑在了一起,因为不愿意被揭露,也为了她可怜的尊严,她选择了离去。走之前,她为Michael洗净了身子,希望这每一擦拭就能让Michael少一份对她的记忆。然后她就消失了,就如瞬间变成了空气,无论Michael怎么思念,怎么找也没有任何结果。

再次相遇的地点是揪人心疼的,实习的Michael在被告席上发现这一熟悉的人影之后是极度的震惊。

此时站在被告席上的Hanna神色茫然,她不明白自己明明是忠于职守,怎么会被推站在这个地方。面对法官的提问,她如实说着自己当时的想法,在她的思维里,她认为自己的做法是最正确的,所以每次回答完她用一种不解的目光注视着法官,会反问一句: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此时的她,无法意识到在这些所谓文化人面前,她已败露了自己的无知,可她还是想极力地维护着自己的尊严,即使面对所有曾与她一起共事的把责任推给了她,她也不愿意去向世人讲明真相。她不想让人知道她其实是个文盲,又是为了她可怜的尊严,她付出了坐牢20年的代价。

若干年后,Michael的婚姻到了破裂的边缘,他又想起了牢中的Hanna。于是他又开始为她朗读,只是不再是面对面,而是用磁带传递着他的朗读。他的朗读声在Hanna的失望时出现,一直陪伴着她牢里剩余的时间,而Hanna也在他的朗读声中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犯下的错误。在逐渐的明白中她越来越无法原谅自己,她对生活渐渐失去了希望。

当Michael终于出现在她面前,当她的手伸向Michael,Michael的手只是应酬般地放了一下之后缩回,她顿时明白了他们之间已成了过去,当Michael告诉她给她安排了住处而不是和他一起生活时,她彻底失望了,她的自尊心也在此刻及时提醒了她。她向Michael说起了当时她的无知及现在的忏悔,也告诉他因为有了他的朗读声才让她明白了这些,学到了许多,她对他是感激的。此刻的她已下了决定。

为了尊严,也为了忏悔,她站在自己已阅读过的书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Hanna的人生就这么结束了,一个生长在这样的社会环境极力维护着自己的尊严的一生就如此结束了,留给我们的有太多的遗憾,而她的经历也让我们看到文化知识对于一个人性的重要性,让我们懂得,人在一生中,除了拥有完美的外貌之外,文化知识与内涵其实才是最重要的。拥有这些,无论处于任何的社会,我们才可以依然发挥自己的光彩。

Hanna的扮演者凯特·温丝莱特以出色的演技把Hanna演得如此逼真,眼神,神态,每个细微的部位都恰到好处,能获得第81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是当之无愧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朗读者第六期观后感

全文共 725 字

+ 加入清单

你上次落泪是什么时候?你是因为什么流泪?你又是为谁流泪?泪有时候是咸的,有时候是甜的,你尝到的是什么味道?

失恋的人会哭,忍受病痛折磨的人会哭,创业失败面临绝望的人会哭,收到家书异常想念的人会哭,历经高考锤炼最终金榜题名的人会哭,相爱十年步入婚姻殿堂的人会哭……眼泪是宝贵的,每一次哭泣都是内心情感的宣泄。希望哭过以后的你,可以一如既往地勇敢和坚定。

1、斯琴高娃在朗读《写给母亲》时,用情至深,感染力超强,让人止不住地落泪。母亲虽然已经在土地下面了,但她依然能够听到她在唱歌,依然能够感受到母亲给予她的精神力量。她很认真很认真地告诉我们:趁父母健在,一定要好好孝敬他们,不然后悔可来不及了。有时间的话,多去陪陪父母吧,他们需要你的爱和拥抱。

2、丁一舟和赖敏的爱情是我所看到的平凡生活中最真挚也最感动的故事。他们相貌凡凡,来自农村,是生活中最普通也最常见的一个。他们没有傲人的相貌,没有富人的奢华,但他们拥有一颗最炽热的心,他们在用心感受着这个世界,用爱温暖彼此。原来,真的有人会不顾疾病,不顾出身,奋不顾身地爱上一个人赖敏的乐观与笑容深深地刻在脑海里,她是那样的明媚,那样的欢快,那样的美丽动人。她需要的从来不是装饰,她需要的是与他一起感受这个世界的丰富与多彩。

3、我身边也有一位乳癌患者的亲戚,我希望她也可以战胜病魔,早日康复。其实,癌症并不可怕,只是压力带给你太多负担,生命是脆弱的,同时也是坚强的。每个人对生的渴望都很浓烈,我相信信念和努力可以战胜一切。

4、一生奉献给青藏铁路事业的人是默默无闻而伟大的。虽然我还不曾跨越山水去领略西藏的壮美,但我谢谢这些科学家和工作者为我们创造了条件,给了我们便利的机会去亲眼目睹一望无垠的草原和沙漠。谢谢你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胡忠英

全文共 238 字

+ 加入清单

他是杭帮菜的掌门人,中国十佳烹饪大师之一,四十余年的从业生涯让他的菜系无可挑剔,成为独领风骚的国家级烹饪技师。《朗读者》第十期,真正的味道大师,胡忠英

提起味道,我们率先会想到的一定是舌尖上的满足。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的地域给了中国饮食丰富多样、变化多端的味道。

本期嘉宾胡忠英,就是一位从业50年的名厨,也是杭帮菜的掌门人。在去年杭州G20峰会上,他担任餐饮文化组的组长,为全球几十位政要人物奉献了独具特色的宴席,展示中国味道的独特魅力。他将味道融入故事,用中国文化惊艳世界舌尖。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朗读者那一天观后感

全文共 1945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当我们见证各类以文字为生的平民明星横空出世、“一战成名”时,应当感谢的绝不是什么“祖师爷赏饭吃”,而是新文化运动的各位先贤干将。没有他们整整一个世纪前的艰难推动,就不可能有现代文学革命,更不可能有这类文化领域的“庶民胜利”。

新文化运动从白话文开始,白话文的推广从标点符号开始。“句读之不知”似乎比“惑之不解”更低级。但是,当胡适等人试图引入现代标点符号来解决这个初级问题,竟然遭到那样强烈的抵触:“秤钩(指问号)也能入文吗?”

白话文革命的最根本动机和最深远影响在于达到“言文一致”的效果。所谓言文一致,简单说来,就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表达一致。晚清的黄遵宪说“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胡适说“一部中国文学史也就是一部活文学逐渐代替死文学的历史”。人们常常用“说一套做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来描绘人的言行分离。在新文化运动之前,人们的言行分离之间还有一个过渡状态,就是言文分离。说的是一套,写的另一套;日常语言是一套,文化积淀又是一套。

“言文一致”有助于消除言说经过文字最终过渡到行为的中间环节。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并轨,当然是前者对后者的兼容并包、雅俗共赏,让文学飞入寻常百姓家,不离乎人伦日用。由此,从文学革命而至伦理革命,再由伦理革命发展到五四时期的政治革命。五四青年们的街头演说,一定不会是大臣们的奏折体,也不大可能是西游水浒红楼体,而只能是一种更彻底的平民话语体系。只有这种言文一致的文体能够发挥出政治动员的巨大能量。

大俗之中蕴含着大雅。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非要表达出某种民粹主义的腔调,那未免做作,也沦为乡愿。然而雅俗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通道。诗三百篇不过是时人口耳相传的歌谣,传至今日已被人们奉为大雅,正所谓“思无邪”;诗为正统时,词体被认为是轻佻浮躁,太过世俗,陆放翁生逢诗词相交之际,诗有九千首,词却不多,不过是用作世俗消遣;待后人将词奉入庙堂,民间的曲又成为世俗的代表;再后来是小说,然后是白话小说,到今日白话小说也已登上大雅之堂了。这雅俗之辨,实在是亘古不绝,绵绵不断。

为了推广白话文,当年胡适曾与古文派在诗歌层面上“斗法”。相对温和的保守派文学团体“南社”并不反对在小说和演讲中使用白话,但坚持认为诗歌是个例外,因为诗歌是“文学的高级形式”。胡适偏不信这个邪,闲来无事写了不少白话打油诗作,这些当时的旧派文人以为俗不可耐的作品有不少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其中就包括上世纪70年代的台湾流行歌曲《兰花草》。

我们完全无须抬高这些年不断出现的某些现象级平民文人,他们的文风之所以让人眼前一亮,并非有多么的清奇超凡。恰恰相反,这些“新风气”正合于陈独秀1917年在《新青年》杂志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摇旗呐喊时,所撰的《文学革命论》中那几句标志性口号:“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白话文的推广固然有新文化运动先锋们冲锋陷阵、左冲右突的功绩,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制度背景则是数量庞大的“阅读受众”群体被批量化地生产出来了。各类新式学堂层出不穷,培养出大量现代知识阶层,他们具有一定的购买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是有钱有闲的市民阶层。

在当时的脉络中,农村被视为文化荒漠,没有哪家媒体是旨在为农民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今天则不同了。文盲几乎不存在了,文化传播的载体也一跃进入智能化、数字化阶段。技术进步貌似让世界变得更“平”、也给城乡设置同样的文化议程。因而,掌握了先进的文化手段和工具的农民,也可以在今天写出动人心弦的文字。

问题在于,为什么我们今天热捧的很多平民文人,不过是做到了“我口道我心,我手写我口”这样的最基本要求,平实记述自己生活,居然就被大家如获至宝一般孜孜以求、推崇备至?难道说,一百年来,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的成果遭到蚕食,以至于我们对这类返璞归真的文字感到新鲜、稀罕起来?抑或是,今天很多专“以文字为生”者,偏离这些基本要求太过遥远,以至于回归到“言文一致”、说真话、讲人话,似乎又成了一个很高的标准?再或者是,我们使用白话文一百年之后,又“增生”出某种文化的“赘疣”(官话、套话、空话、大话),以至于一些朴素的文字扑面而来时,有一种久违的感动,进而视如珍宝?

另一个大问题是,今天的阅读环境和氛围,在表面繁盛之下,也有着迥异于以往的乱象,这很像波兹曼对奥威尔和赫胥黎的比较:也许今天更值得我们担忧的,是那种淹没在一地鸡毛下的生活琐事、汪洋大海的信息浪潮之中的精神文化需求。每每看到世界读书日所披露的国民阅读质量每况愈下,我就不由得想起那句老话:“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相对于物质需要的满足,文化需要的满足谈何容易?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朗读者董卿观后感

全文共 530 字

+ 加入清单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因为很多人都觉得朗读那是学生时代的事情或者说它只属于一小部分人。不,朗读属于每一个人。”

这段作为《朗读者》的开场白,击在了每位观众的心里。

“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敬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这是这档节目的自白,也是出彩之处。重点放在挖掘人的百态——每位嘉宾带来的不是干巴巴的选取片段,而是自身的真实写照,自己的人生感悟。

既然名为“朗读者”,那让谁来朗诵就显得尤为重要。节目的嘉宾设置没有一味地追求大牌,而是采用“明星+素人”这样荤素搭配的巧妙结合。在2月18日第一期节目中,明星阵容包括表演艺术家濮存昕、世界小姐张梓琳、联想创始人柳传志、著名翻译大师许渊冲,还有鲜花夫妇周小林殷洁,无国界医生志愿者蒋励这样的普通人。

在节目设置中,更是看出了节目组的独具匠心。每一期设置一个主题,配上董卿的阐释,再选择相关联的嘉宾和朗读的作品。第一期的主题定为“遇见”,每位嘉宾都结合自己的故事选取最触动自己的一段文字进行朗读。还设置了开场曲的演奏和结尾的弹唱。此番用心在综艺节目中实在是少见。

央视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是大手笔。

[董卿《朗读者》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朗读者优秀观后感

全文共 663 字

+ 加入清单

首期节目的主题是“遇见”,董卿是这样阐释这个选题的:“世间的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就有了生命。”

什么是生活中的遇见呢?

遇见某个人,你的命运会因他改变。

年少时期的濮存晰是一位残疾少年,从小在同学们不理解和排挤的眼光中长大。后来,他遇到了一位医生,不仅获得了站立的权利,命运也从此发生了转变。

时过境迁,濮存昕仍然铭记着医生的恩情:“我的一生中获得了很多人的帮助,但是这位医生永远是第一个真正帮助我改变命运的人。”

谁是第一个改变你命运的人呢?是年少时循循善诱的老师,还是危险时仗义出手的陌生人?

遇见父母或子女,则是一种命中注定的缘分。

联想总裁柳传志在报考飞行员失败后非常难过,他的父亲曾这样鼓励他:“只要你是一个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么,都是我的好孩子。”

光阴荏苒,柳传志在儿子的婚礼上再次讲出了这句话,这是真正的血脉传承,也是一位父亲对儿子最大的期许。

那妈妈对女儿呢?首位华人世界小姐张梓琳在2017年遇见了自己的女儿,初为人母的她坦言抱着孩子的时候“总觉得内心软软的”。也许女人都是这样,一旦当了母亲,内心最柔软和最坚强的部分便都给了子女,从此有了牵挂,也有了盔甲。

她们对子女的爱,正如张梓琳朗诵的《愿你慢慢长大》一文中所写的,“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如今,你正在被父母怎样目送着?而未来,又会目送着谁呢?

遇见对的人,就是真爱。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朗读者汪明荃罗家英夫妇观后感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走过的每一步都伴随着自身或他人给予的勇气。本周日晚,央视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上演以“勇气”为核心主题的朗读。

著名演员汪明荃罗家英夫妇在朗读中分享那些和勇气有关的故事。

普通人或许很难理解汪明荃和罗家英之间的情感,与外界的猜想有所不同,虽然两人相恋了那么久,但其实在结婚之前,他们一直都是分开住的,各自保持着各自的生活。而在持续了几十年这样的“分居恋爱”后,突然要住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家庭,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况,两人的生活理念和性格其实很不相同。

现场汪明荃“吐槽”罗家英:“我这个人喜欢干净整洁,他就东西扔的到处都是。”罗家英也忍不住腹诽:“她是个大女人,我也是个大男人,不晓得谁听谁的。”现场这样的斗嘴小插曲几乎伴随着整个访谈,一会罗家英说:“吵不过她们,她们说的都是歪理。”阿姐立刻反击:“现在看的主要都是女观众,你要小心。”于是罗家英只好败下阵来,灰溜溜地表示“不说了,喝茶”,可爱的表现令场面显得温情至极。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综艺节目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486 字

+ 加入清单

Ever yongful,ever weeping. 这是昨晚看了《朗读者》后最大的感受。 许渊冲先生在台上侃侃而谈,说起曾经翻译的《别丢掉》, 情不自禁的念起其中几句

一样是明月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繁星,只有人不同 梦似的挂起

不知不觉中内心哪里最柔软的地方被触动,有一种流泪的冲动。 这大概是文字的力量,隔着几十年, 隔着满是灰尘的历史,隔着那氤氲的山山水水, 也能在某一个特殊的时刻,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和我们的内心合奏一曲。

这一段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 老先生声音颤抖,热泪盈眶,我看他却是那么可爱。 作为快见证一个世纪的老人,经历远比普通人复杂波折 然而依然保留着赤子之心,疏狂又深情,会为那些美好的文字而感动 反观自己,慢慢的变的不愿意去认真的读书了,宁愿去听别人讲 身体的懒惰会带来疾病,精神的懒惰会使人变蠢 曾经想鲜衣怒马改变世界 而今日浑浑噩噩随波逐流 被迫成为了不愿意成为的人 却从不肯大刀阔斧改变一切 现在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 就多读读书吧 建立自己的阅读体系 成为一个思想上比较丰富厚重的人 而不是半瓶子水晃荡 这句话对自己讲了很多次了 认真的去做啊少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2024年朗读者观后感勇气

全文共 1162 字

+ 加入清单

基于朗读艺术庄严的诗意体验和脱俗的端庄气质,诵读文化一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特别是近些年,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兴盛和传播,《为你读诗》《为我读诗》《我们读诗》《读首诗再睡觉》等微信公众号和各种文学群、诗词文化朗读群相继活跃起来。人们通过手机APP软件录制配乐音频,借此表达对优美文字的赏读和对生命灵性的体悟,为奔忙的灵魂探寻一片诗意的栖息地。此外,北京单向街书店的流动朗读盛宴、北京植物园曹雪芹文化中心的品红课等读书沙龙活动和网络电台,也通过现场和微信平台互动等方式,定期与观众诵读曹雪芹、鲁迅、加缪、海明威、苏珊·桑塔格、伍尔夫、辛波丝卡等大师的作品,通过文字音律之美回望历史、品鉴经典,享受与大师同频共振的情感体验和精神快感。在欧美国家,朗读作为新书销售的“敲门砖”一直是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心灵倾诉和情感交流的有力手段。欧美作家在新书签售时往往要面对公众朗诵自己的作品,借着朗读,作家向读者展示自己的新作和心路历程,读者也借这个机会满足了“看下蛋鸡”的好奇心。在台湾文学界,朗读在有些作家眼里被视为另一种凝视。

台湾文化总会为台湾著名作家录制了“为台湾文学朗读”的录音,为台湾文学界保留了几代文学家真实而深情的声音文本。这其中有黄春明开朗说故事的笑声,郑愁予时而激昂时而柔情的朗读,白先勇用温柔的声音朗读《永远的尹雪艳》,王文兴以地方口音朗读《背海的人》,司马中原用诙谐的声音说鬼故事等,百位作家不同的声音质地和口音,一如他们的作品般特色鲜明,交融出台湾文学深情多彩的面貌。在台北城南历史博物馆到中正纪念堂的南海路一带的站牌边,设置有文化总会“为台湾文学朗读”的录音,只要用户连上手机,就可以聆听郑愁予、余光中、洛夫、痖弦、张默等台湾著名诗人用他们自己的声音朗读的自己的诗作。不仅如此,台湾文化总会为监狱里的服刑人员制作了文学录音节目,以期透过文学艺术这种温柔、安静的力量让犯人们走上新的人生路。

实践证明,他们看到了生命改变的可能。可见,朗读不仅能使语言凝结成诗,使文学插上翅膀,还能消除身体里淤积的浊气,冲刷心灵的尘埃,撞击生命的火花,触动心底最柔软处的神经,使人生的价值得以光亮。更重要的是,它是读与思的结合、口与心的交汇,既悦耳又悦心,兼具美学品格和力量,蕴含着强大的生命感召力。

在当前这个过度娱乐化的年代,综艺节目《朗读者》如一股清流,把人们从单纯娱人耳目的视觉和听觉的暴力中超拔出来,为公众构建了一个朗读的空间,召唤出人们心底潜藏的读书热情,这正是它积极的文化意义之所在。固然,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几档文化综艺节目就能改善阅读的贫瘠并抵达文化的深处,但它至少为诵读营造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情境,用深沉而朴素的情怀守望了初心,让国人从中重拾对生命的感动和敬畏,在淡淡书墨香、琅琅读书声的缭绕中走向雅致、走向深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朗读者第11期观后感

全文共 1796 字

+ 加入清单

周六晚上,准时与《朗读者》相约。

昨晚八时零五分,伴随着青年钢琴家吴牧野悦耳动听的钢琴声,央视一套主持人董卿身着一套干练的白色职业装向观众款款走来,拉开了《朗读者》第十一期的序幕。这一期的主题词是“那一天”。

董卿的开场白是“那一天,一定是让你难忘的一天,也许是金榜题名时,也许是洞房花烛夜,也许是19世纪的某一天,左拉、雨果、巴尔扎克,在左岸咖啡馆构思着传世之作,也许是阿姆斯特朗自身的一小步,代表着人类的一大步,被载入史册。如果说时光的藤蔓攀爬着光阴的故事,那一天,一定是千回百转的一枝,今天就让我们和一位又一位朗读者一起来回顾那一天。”

在科学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离不开想象力,所以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第一位朗读者,他的想象力一定是超乎寻常的,他也把我们中国的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水准,他的六部长篇科幻小说和三十多篇短篇科幻小说共计四百多万字,都创作于一个偏僻的小城。刘慈欣朗读的是史蒂夫·霍金的《时间简史》中的片段。谨以此篇,献给把他带上科幻之路的阿瑟·克拉克。

我们常说时间留不住,但是总有一些美好的、激动人心的时刻,被摄影师用他们的镜头定格下来。中国照相馆,已经有八十年的历史了,称得上是中华老字号。接下来的这位朗读者,就是中国照相馆的特技摄影师姚建中。1947年10月12日那天,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是个普通的日子,但是对于王起洪、吴文霞夫妇这对夫妇来说,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是他们俩结婚的日子。他们走进中国照相馆,而后每隔五年,夫妻俩都会去中国照相馆拍一张结婚纪念照,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1947年10月12日的那张结婚照,是姚建中的父亲拍的,2007年之后的照片,都由姚建中来拍摄,今年是王起洪(93岁)、吴文霞(88岁)夫妇这对夫妻结婚七十周年,已经牵手走过白金婚。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为了那一天,中国人等了一百五十年,所以当米字旗缓缓降下,当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冉冉升起,当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三军齐发,那一天,所有中国人的心绪久久难以平静。接下来这位朗读者,那天就在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现场。作为外交官,他见证了外交世界的风云变幻、暗潮涌动,他就是安文彬。他朗读的是革命先烈方志敏用血和泪写出的一篇文章《可爱的中国》,献给二十年前的那一天——7月1日香港主权回归中国。

金士杰是一位来自台湾的演员,被人们称为老戏骨,台湾有媒体评论他说虽然入行晚,但是能够震动江湖,在他六十五年的人生岁月里,一定有许许多多难忘的时刻,但是他却用奇幻来形容那一天,是怎样的一天呢?就是2011年5月,他的龙凤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他六十岁,才有了自己的第一胎孩子,他朗读的是《相约星期二》,献给他两个可爱的孩子。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首诗描绘的是梅花清雅香逸的形态,接下来的这位朗读者,不仅她的名字暗合着这首诗,而且在她身上,她的性格也颇有一些梅花不畏严寒的倔强劲儿,江疏影朗读的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唯一的作品,也是经典小说《飘》,谨以此篇献给那些并不想索然无味过一生的自己和人们。

1984年11月20日的那一天,一个由科学家、军人、建筑工人、记者等五百九十一人组成的南极科考队从上海出发,奔赴南极,他们将要在南极建设我国第一座南极科考站长城站,而那样的一支庞大的科考队的领队叫郭琨。到目前为止,我国建成的四座南极科考站中,有两座是他亲自率队指挥建设而成的。可以说他经历过暴虐的环境,经历过与死神的擦肩,接下来有请科学家,南极考察站长城站站长郭琨(82岁),他们几乎是斜穿了太平洋,而后到达了世界上最南端的一个国家阿根廷,稍作补给之后,再开往南极的乔治王岛,这一路,穿越五个风带,两个季节,十三个时区,大家伙编了一个顺口溜:“一言不发,二目无光,三餐不食,四肢无力,五脏翻腾,六神无主,七上八下,九(久)卧不起,十分难受”南极的暖季只有三个多月的时间,那时留给我们科考队的时间只有两个多月了,他们却仅用四十天的时间建成了长城站,创造了不可思议的神话。从1984年中国人第一次登上南极乔治王岛到现在,南极科考队经历了三十多年的艰苦奋斗,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一代又一代的南极科考人员把足迹留在了那样一个充满科学之谜、冰封雪埋的世界里,虽然那一天已成为过去,但是那几代人愿意为了科学,为了国家,为了人类,献出了青春乃至生命的精神,值得永远被铭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

全文共 1032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故事。我认为《朗读者》是央视从《中国诗词大会》之后打造的又一爆品。

边看节目边发朋友圈谈了一点感触,没想到很多朋友留言有共鸣。此刻我从我的角度给各位朋友做一点分享。

董卿变得柔和起来

前几年在看董卿主持节目的时候我就判断董卿是一个控制型的女人。节目中不断展现她的强势,经常打断嘉宾和评委的话,让人觉得有些反感。之后就没怎么关注她,直到诗词大会董卿的蕙质兰心让很多观众惊讶,这次《朗读者》让我对董卿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发现董卿变得柔和起来,无论主持还是表达让人觉得很舒服。董卿作为制作人及主持人,用一个个"遇见"的故事和精美的文字展现出有血有肉的人生经历。

这就是她的成长。我们每个人都会接触各种不同的人,有很多人很有才但是未必懂得和别人交往,做事的时候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我想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在很好表达自己的同时还让别人舒服。

如何与人交往?我认识的李局有几句经典的话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与人合作要学会:

三把最管用的钥匙:尊重、微笑、谢谢。

三个带来:带来快乐、带来利益、带来希望。

世界小姐张梓琳分享为人母的故事

世界小姐张梓琳与大家分享了人生中母亲角色的转变,世界小姐带给她的是惊喜,而作为一位母亲则是更多感性和感动。也正如她在节目中给孩子朗读的《愿你慢慢长大》:"愿你被许多人爱,如果没有就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能够睡到自然醒。"

许渊冲老爷子诠释热爱的力量

第一次知道许袁冲是源于《朗读者》,老爷子今年已是96岁的高龄,每天却工作到凌晨三四点。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系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他的名片上印着"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第一人"看完这个是不是觉得老爷子很狂?其实不然。

许渊冲的人生格言是"自信使人进步,自卑使人落后",此言非虚。诚如钱钟书先生所言:"足下译著兼诗词两体制,英法两语种,如十八般武艺之有双枪将,左右开弓手矣!"迄今为止,有哪一位外国学者能够用中英文互译?有哪一位中国学者用英法两种外语翻译过中国的诗词?"

当老爷子和董卿聊起翻译时,活力四射、两眼发光、乐在其中。我想这就是爱好的最高境界,翻译乃老爷子的真爱。他说自己有一个小目标,如果能活到100岁,他要把剩下的不到30本的莎士比亚的著作翻译完。老爷子都如此努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撸起袖子加油干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朗读者12期青春观后感

全文共 405 字

+ 加入清单

青春是什么?董卿说青春是一首诗,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往往并没有读懂它,而当我们能够读懂它的时候,它却早已远去。青春是那么美好,在这段不可复制的旅途当中,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记忆,它是最闪亮的日子。

青青是什么?我个人觉得,青春是梦想,青春是冲动,青春是健壮的体魄,青春是旺盛的精力,青春是敢想敢干,青春是敢作敢为……

青春是短暂的,也许一眨眼一挥手,就过去了,就消失了,就成为我们的记忆的一部分了。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青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在那激情澎湃的青春岁月中,却有无数的美丽瞬间感动着自己,感动着他人。

看《朗读者》第十二期,在这场以“青春”为主题的朗读中,歌手老狼、导演冯小刚、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还有余秀华、丁一舟和赖敏等,有名的无名的,我们认识不认识的,熟悉的不熟悉的,他们用自己平凡的人生故事讲述着自己不平凡的青春岁月,从他们的故事中,我感受到了他们最美的那一瞬间,感受到了最让人感动的那一瞬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朗读者第八期观后感600字

全文共 485 字

+ 加入清单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比赛的激烈程度能与抢救室里的生死一线相提并论,也没有哪一种竞赛的紧张程度能与抢救室里的争分夺秒相提并论,因为在这里与我们较量的是死亡,谁先触碰到疾病的真相,谁就能赢的生命的希望。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述的正是我们急诊科抢救室里的故事。

只有在急诊抢救室里,你才会真正的感受到什么叫做:“生命转瞬即逝、生死就在一念之间”。每一个抢救患者对于急诊科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挑战,每一次抢救对于急诊科的人来说都是一次与时间的赛跑。

呼啸的救护车声由远及近,匆忙的脚步声混杂着担架车轮的滚动声还有家属焦急的催促声,像这样的场景每天每天都在急诊科上演,无论白天还是黑夜。一眼望不到头的挂号队伍,永远无法停下来的护士,数小时都没有休息的医生。有的人来了,笑着从这里走出去,而有的人来了,生命便止于此。伤痛、无奈、悲愤、委屈、无助、绝望。这注定,是一个永远都无法让人安静的地方。

汗水一滴一滴的流下,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负责胸外按压的这几名护士早已衣衫湿透,有的人的眼镜更是顺着汗珠从鼻梁滑到了鼻尖。但是,她却都不敢用手去扶一下,生怕这扶眼镜的一瞬间就会左右患者的生,患者的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朗读者第12期观后感

全文共 1056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一档名为《朗读者》的节目成为了荧幕上的新星。它采取情感座谈、舞台式朗读等方式,通过名人效应、舞台音乐效果、朗读内容等的完美融合,并在线下设立“朗读亭”,形成二次传播,打造了极好的节目效果,并获得了广泛好评。

像《朗读者》这样以经典文化感染人的节目不在少数,而且每一档这样的节目往往都能获得社会极大的认可,例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听写大会》《见字如面》等等。诚然,这些节目的确是当下鱼龙混杂的荧屏节目中的一股清流,对于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也不失为一剂良药。但在这些荧光灯的渲染下,在朗读者情感流露的动作里、在音乐声的烘托中,真正属于文学的部分却被一再地压缩。换句话问,《朗读者》带来的真是文学吗?

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茨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提出——电视不能延伸或扩展文字文化,相反,电视只能攻击文字文化。他认为,“一切试图用电视来提高文化素养的行为都是妄想”。他提出,电视带给我们的是不可避免的娱乐性。电视不断切换着画面、不断改变着声音、滚动播放着世界各地的新闻,试图牢牢抓住观众的目光。这种不间断却不连续的方式,吸引着我们的眼球,刺激着我们的感官,却让我们丧失了思考的能力。

有一句话我十分赞同——媒介的表现形式越丰富,人的参与感便越低。这话一听好似悖论,但是认真思考却发现的确是那么回事。打个简单的比方,当你在书中读到《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时,浮现在你脑海中的孙悟空形象肯定是各式各样的,正如莎士比亚所言“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一旦你在电视上观看了《西游记》,那么在你脑海里的孙悟空形象便就此固定下来了。两者之间最为显著的差别就在于你作为受众的参与度降低了。简单来说,读一本书,你需要揣摩、体味、咀嚼;而看一个节目,你只需要舒舒服服坐在沙发上,手上抱着一袋薯片。这两者哪种才能真正领略到文学,我想是不言而喻的。

《朗读者》作为一档电视节目,它在用经典文学之美打动人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加入了表演和娱乐的成分。虽然经典的文学加上恰如其分的故事、配之以动人的旋律,的确能带来感官上极大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但是每每想到,当翻开一篇文章,品味到的不是朴素的文字,感悟到的不是每个人不同的心得,而是电视中所传递千篇一律的感情,这何尝不是对文学的误解呢?文学从来不属于一个人,而是每个人;在对文学的理解中,应该有不同,却不应该有对错。

《朗读者》这类节目虽好,但是我们也应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它。它鼓励的不是让大家多去看这类节目,而是鼓励大家在感受到文化之美后,能自发地翻开书籍,全身心地投入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朗读者陪伴观后感

全文共 831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在中央一台上,有一档很火的节目,《朗读者》,这个节目触动了我的心,教会了我很多东西。

记得我看的那期节目,主题是眼泪,感动的眼泪、幸福的眼泪、成功的眼泪……这期的朗读者共有四位,第一位是导演陆川。他在拍摄电影《可可西里》时,参透了生命的本质,理解了眼泪的含义,他让读的是王守仁的文章——《藏羚羊的跪拜》。谨此献给可可西里里还在奔跑着的生灵。第二位是演员斯琴高娃。她在生活里很坚强,但对于母亲,就会流泪。她朗读的是贾平凹的文章——《献给母亲》。谨此献给挚爱的母亲。第三位是张家敏,一个癌症患者。她用乐观积极的态度,赶走了病魔,还用热线电话,帮助更多的人走出心理阴影。她朗读的是泰戈尔的不朽诗篇——《生如夏花》。献给还在为病痛折磨的患者们,早日康复。最后一位,是一个民族英雄,冻土科学家,张鲁新。他和无数科学家一起,打通了西藏铁路上的山洞。他朗读的是美国诗人塞缪尔的《青春》。献给为祖国事业尔牺牲的同事们。

在节目的开头,陆川曾说过,“这个世界上的假眼泪的太多了,根本让人分不清是真是假,这是在经历了这起车祸后,我才明白的。以前,我经常哭,现在看来,太可笑了。”我也感同身受,就拿生活中的例子来说吧。班里的小娜,经常一言不合就哭起来。某同学多说了几句,哭,本身小娜自己做错了事,非但不改正,还是哭,因自己的缺点朋友疏远了,还是哭,真是受够了她了。在刚开始的时候,同学们还会劝她几句,安慰一下,但到现在,大家也都麻木了,不再理她。可见,掩盖的力量多大。有一些同学受了伤,是真的哭,可大家以为是虚假的,不去关怀,那个同学的思想就会被改变。我们现在该尽力去做的,就是打击虚假,不能让世风继续败坏下去。这个节目教会了我一个道理,我们应该做社会的小主人,要为社会做贡献。并且,朗读者们的朗读,非常有感情,我们在读书时要向他们学习,读出感情。

这个节目教会了我在书本上学不到的许多东西,我觉得,我应该多看看这样的节目,让脑袋里多装些处世之道,让我们开始学习并体会节目中的道理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朗读者第十期味道观后感

全文共 1253 字

+ 加入清单

由著名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也在此后不久接棒央视黄金档。“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董卿介绍,《朗读者》力求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来朗诵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希望这档节目能够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推动人心相互靠近。

对于充斥满眼的娱乐与喧嚣,《朗读者》节目就像慢慢地翻开一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画面,更无跌宕起伏的情节,随着董卿那亲切温和的语速,观众情不自禁地投入、并静静欣赏着倾听着。此时,每个朗读者面带表情,所朗读篇章诗文、或唱首歌,都是根据自己亲身经历感受所选,或轻淡细腻如和煦的春风、或如涓涓流淌的溪水,拨动并滋润着每个人的心弦。

这是继诗词大会后,央视又一次在一套黄金时段,推出的一档由董卿主持的又一个好节目《朗读者》。我看了首播的第一期的一部分,没看全,又在二月十九日即周日晚央视三套、于7点半进行的重播,感悟颇深。

从这几档节目的共性中不难看出,当下,观众对于高品质的文化节目,已经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此,成功制作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见字如面》的关正文介绍:“每个人都需要了解和思考自己以及所处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生命的价值,很多体验若不能亲历,就会期待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启发和依据。这是人们离不开故事阅读的根本原因,也是《见字如面》等节目最坚实的底气。”

同时,关正文直言,“当我们不断地亲近经典,真正地进行经典传播时,我们找到了更利于扎根的沃土,这个沃土是我们整个中华文化的源头。”更能带来启发意义的是,从几档节目的热播能够看出,其实文化与娱乐并不矛盾。在清晰的赛制、良性竞争的氛围中,好的内容不仅不会被遮蔽,反而会焕发出更富有朝气的生命力。

《朗读者》的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他们自己的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非常融合、恰到好处。针对不同主题,每一位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说起做《朗读者》的初衷,董卿说,几乎所有综艺节目形态她都已经尝试过,她需要改变,这是《朗读者》诞生的偶然性。

"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可能朗读者所朗读的内容,我们自己也会去读,去品味。但那与《朗读者》的现场氛围与感染力还是大有不同。

泡一杯香茶,在熟悉又清淡的味道缭绕中,在欲望纵横的嘈杂中,随着朗读者的思绪,读出生活的本真和美好,读出一天的灿烂和启迪,让这份洗尽世间铅华的情思、荡涤或冲淡腐臭污浊的蔓延,让精神家园变得落英缤纷,青春常在。岁月静好、静美,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去感受吧。《朗读者》等你。

“正如一封封触动人心的书信、一段段不因岁月流逝而失去光泽的文学作品可以跨越时间的长河、空间的隔阻,与今时今地的观众心灵相通,那些真正好的文化产品,一定能获得更长久的生命力和更广阔的空间。”有学者分析。

有的节目可以做一时,但有的节目可以做一世。让观众在电视荧屏上邂逅“诗与远方”,需要电视创作人对人文精神的坚守,正如关正文所说,“一个精神上特别丰富的人,生产的产品才具有深厚的精神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朗读者第六期主题“眼泪”观后感

全文共 936 字

+ 加入清单

鸡年伊始,文化类节目火爆荧屏,文化类节目制造了令人欣慰的小高潮。实际上,从2013年至今,文化类综艺未曾缺席过。从2013年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2014年的《中国成语大会》,再到如今的《朗读者》,标志着中国电视文化类节目迎来了一个春天。《朗读者》等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热播,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随着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深入人心,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还会有更强劲的表现。如果我们能发挥出高度的文化智慧,必定还会出现更多现象级文化节目,让观众从中受益匪浅。

虽说,电视文化类节目要成功突围,还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有所改善。但是起码它是个风向标,它让我看到了在真人秀独霸荧屏的今天,观众对文化类综艺节目也是有庞大需求的。要知道,内容庸俗、格调低下已成为很多电视综艺节目的一大通病。夸张代替真实,搞笑当作幽默,表象打败内涵,形而上的关怀让位于形而下的消费,综艺节目“繁花似锦”的背后是思想和艺术的“贫乏”。提起电视综艺,这些年一个“霸屏”的现象就是各种明星真人秀。起初,这类节目也曾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然而随着复制、模仿的节目越来越“滥”,就会令人感到审美疲劳。

尽管文化类综艺节目与娱乐性综艺节目之间并没有鸿沟,两者之间需要深度融合,核心价值都应该是专业素养与文化情感。但那些一味奔着庸俗、无聊而去,明星的矫揉造作、绯闻隐私成为卖点,甚至被煞有介事地过度解读的娱乐性综艺节目,裹挟着观众们眼球,让观众们的心灵逐渐变得麻木、粗糙、焦虑。综艺节目亟须重新接洽文化的源头活水,回归内心里最普通的情感悸动,在此语境下,正本清源的《朗读者》等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走红可谓正逢其时。

应该说,《朗读者》等电视文化综艺节目的走红,说明观众并不是一味地“娱乐至死”,他们追求久违的纯净、美好、真诚、朴素,也充分说明,电视综艺节目亟须回归文化内涵之魂,才能真正赢得观众。在电视荧屏一片喧嚣的背景下,《朗读者》等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回归”,赢得各类观众的一片叫好,充分说明人文内涵是综艺节目的灵魂,只有诉诸文化与情感,电视综艺节目才能焕发生命力,也一定程度上说明,在消费主义比较流行的当下,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依然旺盛。这一热点现象与当代国人强烈呼唤传统文化回归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朗读者第八期观后感600字

全文共 838 字

+ 加入清单

“体操王子”李宁日前参加了近来大热的央视节目《朗读者》,在节目中李宁朗诵了巴金的《做一个战士》。随后李宁还在自己的微博中自嘲,自己的普通话就是负分水平。

主持人董卿在节目开始的时候首先介绍了李宁传奇的运动生涯和经商生涯:1982年世界杯,他获得了六枚金牌,1984年在奥运会,获得了3金2银1铜的好成绩,成为当时当之无愧的体操王子。28年前他从熟悉的赛场走向了陌生的商场,几经风雨几经沉浮,依然用于担当,让我们掌声欢迎朗读者——李宁。

随后董卿对李宁进行了简单的访问,李宁在访谈中谈到了自己这么久以来的心路历程,他表示从运动员到商人,其实最需要的就是勇气。李宁甚至自嘲的表示,自己就是“无知者无畏”。

李宁也谈到了自己的品牌出现危机的原因:“因为这个市场同质化太严重,不但是产品同质化,经营模式也同质化,我们希望把自己的产品做得更加运动、更加专业。那个之后我们需要放弃一些之前赚钱的(模式),改为一些更专业的,公司就是在这个阶段产生了亏损。”但是李宁随后从幕后再次走到台前,公司也开始扭亏为盈,李宁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勇气是最重要的。董卿又问道:“有人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越来越胆小,不像以前那样勇敢,您觉得呢?”李宁坚定地说:“有信心就会有勇气,因为有梦想就会有冲动!”赢得了全场观众的掌声。

李宁今日朗读的文章是巴金先生的《做一个战士》,他准备将它献给陪同自己一同成长的人。李宁的声音显得坚毅、果断,充分展现了自己顽强坚韧的性格特点,赢得了现场热烈的掌声。朗读完成之后,当董卿问李宁这篇文章那句话能够带给他最深的共鸣时,李宁回答:做一个战士!李宁随后也谈到,这是帮助自己走出1988年汉城奥运会失利阴影的最重要元素。

李宁随后在自己的微博中自嘲了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也重申是勇气在自己敢于面对一切低谷和挑战:“如果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回到28年前,我还是会选择做一名战士,真的战士,是敢于直面质疑,挑战自我,就像我,操着负分水平的普通话,就敢登上央视朗读者的演讲台,这就叫一切皆有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潘际銮

全文共 414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由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节目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

潘际銮,焊接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联大讲坛第24讲主讲嘉宾。

在《朗读者》节目中,潘老与观众们分享了他书香之家的故事,分享了他与太太李世豫相濡以沫多年的平凡而感人至深的生活。一对璧人,光阴流逝,他们乌黑的鬓角也逐渐浸染了时光的印记。但总能说一句:“幸好,站在旁边的那个人始终是你。”他们的故事,让在座的观众羡慕不已。除了对“小家”的深情,潘老更是对怀有深深的拳拳爱国之情。潘老至今还会唱西南联大的校歌,每当唱到“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时,他的心里都“激动不已”。他在现场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爱与对当代大学生的殷切期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