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千里送鹅毛的成语故事视频【优秀20篇】

传说天上有个织女星,还有一个牵牛星。织女和牵牛情投意合,心心想印。可是,天条律令是不允许男欢女爱、私自相恋的。织女是王母的孙女,王母便将牵牛贬下凡尘了,令织女不停地织云锦以作惩罚。以下就是开学吧为你们收集的关于千里送鹅毛的成语故事视频优秀作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浏览

7699

作文

1000

初一历史成语故事

全文共 2825 字

+ 加入清单

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初一历史成语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揭竿而起

【释义】揭:举;竿:竹竿,指旗帜。揭竿为旗,奋起反抗。泛指人民起义。

【语出】 汉?贾谊《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人物】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今河南省方城县东孟洼村人)、吴广(今河南太康人)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嬴姓,名胡亥,也称二世皇帝,秦始皇第十八子),替楚将项燕(项羽的祖父)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州市南蕲县镇小刘村)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2、一字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以千金。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语出】南北朝?钟嵘《诗品?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人物】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生意人名叫吕不韦(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有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各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食客,各色各样,应有尽有。他们把见解和心得,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秦国首都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合黄金一斤)”。

3、一字之师

【释义】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的老师。

【语出】《宋·魏庆之·诗人玉屑》:“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开数枝。’谷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人物】唐朝末年,诗人郑谷回到故乡江西宜春。僧人齐己性喜赋诗。一日,齐己作一首《早梅》诗,中有两句:“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以为梅花既已数枝开,则非早梅矣。于是将后句中“数”改为“一”。齐己深感佩服,后诸学者称郑谷为“一字之师” 。

4、一饭千金

【释义】比喻重重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人物】韩信(江苏淮安人)在未得志时,时常往城下钓鱼,时常却饿着肚子。有一个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齐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5、东山再起

【释义】隐退后再度任职或失势后又重新得势。

【语出】唐?杜甫《暮秋……呈苏涣侍御》:“无数将军西第成;早作丞相东山起。”

【人物】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青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6、图穷匕见

【释义】比喻到最后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来的目的。穷:尽;匕:匕首;短剑。

【语出】 《战国策、燕策三》:“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人物】荆轲(卫国人,今河南省鹤壁、新乡一带)按秦王的要求,接过秦舞阳手里装有地图的匣子,当场打开,取出地图,双手捧给秦王。秦王慢慢展开卷着的地图,细细观看。快展到尽头时,突然露出一把匕首。荆轲见匕首露现,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举起匕首便刺。

7、纸上谈兵

【释义】 在纸上谈论用兵(兵:打仗;用兵)。比喻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空谈。

【语出】 清、曹雪芹《红楼梦》:“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人物】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河北邯郸人)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施行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8、负荆请罪

【释义】负:背着;荆:荆条;古时用来抽打犯人的刑具。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主动向人认错赔罪;请求责罚。

【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人物】战国时期,蔺相如(今河北曲阳人,一说山西临汾人)“完璧归”有功,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维护了赵王的尊严,被提升为上卿,位在廉颇(山西太原人,一说山西平遥人)之上。廉颇对此不服。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蔺相如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商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9、卧薪尝胆

【释义】薪:柴草。睡在柴草上;经常尝一尝苦胆。比喻刻苦激励自身;坚定报仇雪耻的意志。

【语出】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遣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

【人物】越王勾践(大禹子孙,姓姒si,名文命,今浙江绍兴人)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10、一鼓作气

【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语出】《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人物】曹刿(guì)(又作曹沬,音mèi),一作曹翙(huì)。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大夫(今山东省东平县人),著名的军事理论家。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

战后,庄公问曹刿为何直到齐军第三次击鼓进军时才要下令出击,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士气,而击鼓就是为了鼓舞士气。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旺盛;第二次再击鼓进攻,士气就已经衰落了;待到第三次击鼓进攻,士气已消失殆尽了。而我军正是一鼓作气,勇气十足,当然就把对方打败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从善如流的成语故事_500字

全文共 459 字

+ 加入清单

释义

从:听从。善:好的、正确的。如流:像流水一样迅速。形容听取正确的意见及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流水那样畅快而自然。

出处

《左传·成公八年》:“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

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发兵攻郑,郑国不敌赶紧求救于晋。晋国派出大将栾书增兵援助,楚国不敢与之交战,立即撤军而走。栾书转而攻打楚国的盟友蔡国,蔡国告急,楚国来不及调集大军,只好派公子申和公子成两支小部队前去救援。

晋军大将赵同与赵括向栾书请战,这时,谋臣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上前劝阻道:“如果这次与楚军对阵,即使打赢了也不过只胜了两小股楚军而已。如果输了,那晋国可就被人耻笑了。”当时,栾书的部下主张进攻的有八人,主张收兵的只有这三位,按理说应以多数人意见为准,但栾书最终还是采纳了知庄子三人的意见,退兵回国。第二年,栾书趁楚不备,率军攻下了蔡国,继而又发兵攻向楚国。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三人分析了具体情况,再次建议暂时不要陈兵楚国而去攻打沈国,结果此战大获全胜。当时有人称赞栾书说:“这个人能听从好的、正确的意见,就像流水向下那样,不仅快而且非常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束之高阁的故事及意思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39 字

+ 加入清单

庾翼是东晋人,他从小就有过人的才智和远大的志向,作战中屡立奇功,被封为都亭侯,官至征西将军。

与他同时代的殷浩也很有才能,而且长于高谈阔论,二十岁的时候,就出了名,后来做了扬州的刺史,不久又调任建武将军,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的军事,但是在讨伐许昌和洛阳敌人的战役中,却屡打败仗,被革了职。

后来有人向庾翼建议,让殷浩重新出来做官,庾翼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殷浩是一个徒有虚名的人,只会高谈阔论,而没有真才实干,于是带着鄙夷的神情说:“他像无用之物一样,只好把他捆起来放到高楼上去,等到天下太平后,再来考虑任用他。”

束之高阁”这个成语由此而来。

束之高阁的意思: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丢在一旁不管,也比喻把某事或某种主张、意见、建议等搁置起来,不予理睬和办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成语故事10、呆若木鸡

全文共 548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释义】原意指已训练好的斗鸡能心神安定,镇定自若,跟木雕的鸡一样。后形容呆笨或因恐惧、惊讶而发呆的样子。

【成语来源】周宣王喜欢看斗鸡。他听说齐国有个训鸡能手,就要他尽快训练出一只常胜不败的斗鸡。训鸡人挑了一只鸡,并告诉宣王,在他训鸡时不要有人去打扰他。

十天后,宣王叫人去问:“鸡可以斗了吗?”训鸡人说:“不行,它还非常骄傲恃气。”

又过了十天,宣王再叫人去问,训鸡人说:“不行,它还会敏捷地作出反应。”

又过了十天,宣王等得不耐烦了,就把训鸡人叫来问他,训鸡人仍然说:“不行,这鸡还会怒视而盛气。”

宣王疑惑不解,说:“这不正是勇猛善斗的表现吗?”

训鸡人说:“陛下过去养的那些勇猛善斗的鸡,有哪一只是常胜不败的呢?”

又过了十天,训鸡人主动跑来对宣王说:“现在这只鸡听到其他鸡的叫声毫无反应,精神度高度凝寂,就像木鸡一样。别的鸡见了,没有一只敢跟它交锋。”

周宣王好像明白了什么。后来,逐渐改掉了好大喜功的毛病。

【近义成语】呆头呆脑、目瞪口呆

【反义成语】生龙活虎、动如脱兔

【成语接龙】呆若木鸡→鸡飞蛋打→打抱不平→平起平坐→坐井观天→天真烂漫→漫不经心→心旷神怡→怡然自得→得心应手

【道理升华】故事中被训出的斗鸡虽然可以吓住对方,使别的鸡不敢与其交锋。但它毫无反应、呆头呆脑的样子又怎能称得上是胜者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几个与战争有关成语故事介绍

全文共 2516 字

+ 加入清单

【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战,当时项羽大败章邯。这场战争有两个意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农民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二是项羽由一个将军一跃成为联军统帅,战争开始由灭秦之战逐渐向楚汉战争转变。

【坚壁清野】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傕(yù)传》。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他俩原来并不认识,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可是,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说:“咱们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反正是个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为老百姓除害。”

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并商定借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的名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将项燕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人们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简化成“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比喻高举义旗,起来反抗。多泛指人民起义。

一夫当关

故事:《史记》载:公元前207年刘邦入咸阳,“守函谷关,项羽至,不得入。”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形势,由此可见。古代,还有几个与函谷关有联系的成语故事。

【围魏救赵】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乘魏国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

【出奇制胜】战国时期,齐国将领田单用火牛阵出击燕军,使燕军大败。这就是孙子兵法势篇中“凡战者,以奇胜。”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儿,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关于人的成语故事二:不学无术

全文共 353 字

+ 加入清单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勋。

刘询继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猪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571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毕,换上一身干净整洁的蓝布新衣,准备去集市买一些东西。她出家门没走多远,儿子就哭喊着从身后撵上来,吵着闹着要跟着去。孩子不大,集市离家又远,带着他很不方便。因此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回去在家等着,我买东西一会儿就回来。你不是爱吃酱汁烧的蹄子、猪肠炖的汤吗?我回来以后杀猪就给你做。”这话倒也灵验。她儿子一听,立即安静下来,乖乖地望着妈妈一个人远去。

曾子的妻子从集市回来时,还没跨进家门就听见院子里捉猪的声音。她进门一看,原来是曾子正准备杀猪给儿子做好吃的东西。她急忙上前拦住丈大,说道:“家里只养这几头猪,都是逢年过节时才杀的。你怎么拿我哄孩子的话当真呢?”曾子说:“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谎的。他们年幼无知,经常从父母那里学习知识,听取教诲。如果我们现在说一些欺骗他的话,等于是教他今后去欺骗别人。虽然做母亲的一时能哄得过孩子,但是过后他知道受骗,就不会再相信妈妈的话。这样一来,你就很难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曾子的妻子觉得丈夫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心悦诚服地帮助曾子杀猪去毛、剔骨切肉。没过多久,曾子的妻子就为儿子做好一顿丰盛的晚餐。

曾子用言行告诉人们,为做好一件事,哪怕对孩子,也应言而有信,诚实无诈,身教重于言教。

一切做父母的人,都应该像曾子夫妇那样讲究诚信,用自己的行动做表率,去影响自己的子女和整个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师出有名成语故事

全文共 474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shī chū yǒu míng

【出处】师必有名。《礼记·檀弓下》

【解释】师:军队;名:名义,引伸为理由。出兵必有正当的理由。后比喻做某事有充足的理由。

【用法】作主语、谓语;指战争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兵出有名

【反义词】师出无名

【押韵词】一目五行、攻守同盟、举贤使能、一目数行、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修辞立其诚、扫穴犁庭、议事日程、贿赂公行、千载难逢、......

【年代】古代

【谜语】高徒

【歇后语】打仗先下战表

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刘邦趁项羽北上攻打齐王田荣时从陕西临晋渡过黄河收服了魏王豹,接着占领洛阳城,新城县董公建议他找一个兵出有名的理由,说项羽当年杀害义帝,举哀三天,各路诸侯纷纷响应刘邦。刘邦一举攻下楚国的都城彭城

【成语示列】这会儿我们突然转回去再搜,来他个措手不及,而且是师出有名哩。曲波《林海雪原》十三

【其它使用】

◎ 他认为要改变困守野人山的悲凉处境,唯有向史迪威、亚力山大和蒙巴顿求援,而求援则必须师出有名,不卑不亢才能维护其体面与荣誉。

◎ 常言说要'师出有名',您讨伐我们的理由究竟何在?我们究竟犯了什么不赦之罪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之乎者也成语故事

全文共 394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zhī hū zhě yě

【典故】之乎者也,助得甚事?宋·文莹《湘山野录》

【解释】这四个字都是文言虚词,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

【用法】作主语、宾语;指老学究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咬文嚼字、焉哉乎也

【反义词】的了吗呢

【押韵词】饮鸩止渴、呼牛也可,呼马也可、逾墙越舍、强聒不舍、雨沾云惹、依依难舍、圣之时者、念念不舍、行藏用舍、依违两可

【年代】古代

【灯谜】孔夫子的口头禅

【歇后语】孔夫子讲学

【教学同步】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鲁迅《孔乙己》初中六册·课文·5

成语故事】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来到朱雀门前,抬头看见门上写着“朱雀之门”,问身边大臣赵普,为什么要加“之”字,赵普告诉他“之”字是作助词用的,凑成四字吉利。赵匡胤听了,哈哈大笑说:“之乎者也这些虚字,能助得了什么事情?”

【示例】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三年级成语故事

全文共 422 字

+ 加入清单

329年,石勒踏平了“前赵”,终于能纵情驰骋在大平原,悠闲欣赏北国风光了,然而遥远的江南总是诱惑着他。

这一年他56岁了,来日无多的紧迫感,时时袭上心头。他下定决心,要完成人生的最后一个梦想:飞越长江。

三次进攻建康都失败

要进攻建康,一般都是从西边动手,先拿下荆州、江州,或者历阳,然后顺流而下。但是这一带的最高长官是陶侃,他横刀立马、威风凛凛站在长江边的身影,以及到处传播的英雄故事,让石勒失去了渡江的勇气。

江州曾经发生一次相互残杀的大案。“流民帅”郭默杀死江州刺史后,遭到陶侃讨伐,不战而降,当场被杀。

郭默在南方就是个无名小卒,然而墙内开花墙外香。他在北方大名鼎鼎,骁勇善战,千军万马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石勒军队见到他就抖豁,如同遇到“关羽、张飞”。

石勒听说陶侃捉拿郭默,兵不血刃,像抓只小鸡一样简单。石勒无限感慨:陶侃真是名不虚传啊。

陶侃也不轻易向北方示兵,石勒对他如同当年对待祖逖一样:尊重和敬畏。

既然从西边毫无希望,只有改道从东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三年级成语故事

全文共 323 字

+ 加入清单

谢灵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作家。他的诗多描写垓下、永嘉、庐山等景点,善于描绘自然风光,从而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他的诗很有艺术性,特别注重形式美,很受学者和学者的欢迎。诗一出,人们争先恐后地去抄,广为流传。宋文帝很欣赏他的`文采,特地把他召回京都工作,称他的诗和书法为“二宝”,还经常让他在等酒席的时候写诗写作文。一向自命不凡的谢灵运,在受到这种礼遇后,变得更加嚣张。有一次,他一边喝酒,一边夸口说:“魏晋以来,天下的文才都有一块石头(一个容量单位,一块石头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斗,天下其他人共享一斗。”从他的话里可以看出他很佩服曹植,但是别人的才华不在他眼里,他的自我评价很高。

“有才能的人”也被称为“八斗之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艰难险阻成语故事_500字

全文共 443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jiān nán xiǎn zǔ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励精图治,使晋国日益强大,准备挑战当时的霸主楚成王。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亲率大军进攻曹、卫小国,楚成王派大将子玉前去救援曹,告诫子玉说重耳在外流亡19年,什么艰难险阻都经历过,得小心对付。

【典故】险阻艰难备尝之矣。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释义】险阻:危险和障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危险和障碍。

【用法】作宾语、定语;形容经历极为困难的境地

【相近词】荆棘载途、艰难曲折、险阻艰难

【反义词】一帆风顺、无往不利、万事亨通

【英文】difficu

【成语造句】

◎ 这是我们党战胜任何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力量所在。

◎ 然而,自从你信仰共产主义以后,不论在什么样艰难险阻的环境下,你都坚贞不渝,从不动摇。

◎ 大马哈鱼可以说是在惊涛骇浪、艰难险阻的长途跋涉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 郑和帅舟师七下西洋,克服了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最后征服了海洋,但遗憾的是未能留下正式的文献资料。

◎ 长征,充满了艰难险阻、流血牺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有关于蛇的成语故事:杯弓蛇影

全文共 1017 字

+ 加入清单

晋朝有一个叫乐广的人,非常喜欢结交朋友,并经常请朋友到家里喝酒聊天。一天,乐广做了一桌子的好菜,宴请宾客,大厅中觥筹交错,异常热闹,大家猜拳行令,饮酒作乐。

一位客人正举杯痛饮,无意中瞥见杯中似有一条游动的小蛇,但碍于众多客人的情面,他硬着头皮把酒喝下。后来,他这位朋友没有说明原因就告辞离开了。这让乐广感到很纳闷:他为什么突然不喝酒就走了呢?

过了好几天,乐广一直没有见到这位朋友。乐广很想念他,于是就亲自登门去看他。谁知这位朋友已经病了好几天了,而且病得很厉害。乐广奇怪地问:“前几天喝酒的时候,你不是还好好的,怎么一下子就病得这么厉害了呢?”

刚开始这位朋友支支吾吾什么也不说,后来在乐广的再三追问下,这位朋友才说出实情:“那天你盛情招待我,本来大家喝得很高兴。我喝了几杯以后,突然发现我的酒杯里有一条蛇,而且还慢慢地蠕动。我当时感到很害怕,也觉得很恶心。但你的盛情难却,所以我勉强喝了那杯酒,然后就离开了。回到家里以后,我感到全身都不舒服,总觉得肚子里有一条小蛇。就这样,我一病不起了。”

乐广得知他的病情后,思前想后,终于记起他家墙上挂有一张弯弓,他猜测这位朋友所说的蛇一定是倒映在酒杯中的弓影,于是,他再次把客人请到家中,邀朋友举杯,那人刚举起杯子,墙上弯弓的影子又映入杯中,宛如一条游动的小蛇,他惊得目瞪口呆,这时,乐广指着墙上挂着的弓,说:“都是它在作怪,杯中的蛇是这张弓的影子!”随后,乐广把弓从墙上取下来,杯中小蛇果然消失了。这位朋友恍然大悟,他开心地说:“噢,原来是这样啊,杯中的蛇竟然是墙上的弓的影子!”他的这位朋友疑窦顿开,压在心上的石头被搬掉,病也随之而愈。

杯弓蛇影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bēi gōng shé yǐng

【出处】汉·应劭《风俗通义·世间多有见怪》载:应彬请杜宣饮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

【解释】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用法】作谓语、定语;比喻把虚幻误作真实,形容人神经敏感,含贬义。

【近义词】草木皆兵、疑神疑鬼、风声鹤唳、满腹疑团、狐埋狐搰

【反义词】处之泰然、安之若泰、谈笑自若、泰然自若、若无其事

【例句】她不知从哪儿听到要地震的消息,整天~,稍有动静就慌作一团。

关于蛇的成语故事:杯弓蛇影点评

杯弓蛇影的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我们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要通过调查研究去努力弄清事情的真相,求得正确解决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晋阳之甲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295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jìn yáng zhī jiǎ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内政昏乱,争权夺利的杀戮时常出现。大夫赵鞅因不满时政,兴晋阳之甲,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进行举兵反叛,杀入国都,驱逐了当年晋王身边的宠臣荀寅、士吉射等。

【出处】《公羊传·定公十三年》载:晋赵鞅兴晋阳之甲,以清君侧为名,逐荀寅、士吉射。

【解释】指地方官吏因不满朝廷而举兵为兴“晋阳之甲”。

【用法】作宾语;指战士

【结构】偏正式

【同韵词】束兵秣马、典则俊雅、一码归一码、单人独马、秦琼卖马、休牛放马、文君早寡、舍身求法、目可瞻马、洋洋纚纚、......

【成语示列】殷荆州兴晋阳之甲,往与觊别,涕零。  南朝宋刘义庆《世语新说·规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有关于蛇的成语故事:画蛇添足

全文共 590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楚国有一户人家,祭完祖宗以后,把一壶祭祀时用过的酒,赏给帮助办事的人喝。

办事的人很多,可是酒只有一壶,到底给谁喝呢?有人提议说:“各人都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画得像,就把这壶酒给谁喝。” 大家都认为这个办法很好。

有一个人画得很快,一转眼,就把蛇画好了。这壶酒应该归他。可是,这时候,他看看别人都没有画好,就想再炫耀一下自己的能耐。他得意洋洋地说:“你们画得多慢啊,让我再画上几只蛇脚吧!”

他左手拿着酒壶,右手又开始给画好了的蛇添上脚。当他正在添足的时候,另一个人却把蛇画好了,而且立刻把酒壶夺了过去,说:“蛇是没有脚的,你怎么画上了脚?第一个画好蛇的是我,不是你哩!”

那人说完话,就心安理得地喝起酒来。

画蛇添足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huà shé tiān zú

【出处】《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解释】原意为画蛇时给蛇添上脚。后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用法】连动式,作宾语。

【近义词】多此一举、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反义词】恰到好处、画龙点睛

【例句】在作文章时,我们一定要详略得当,绝不能添枝加叶,画蛇添足。

关于蛇的成语故事:画蛇添足点评

画蛇添足的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做事不能多此一举,因为可能会造成你失去一些东西。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要不然只会弄巧成拙,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笑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成语故事抱佛脚

全文共 453 字

+ 加入清单

古时候,在云南的南面有一个风景如画的国家,这里的人,都非常崇尚佛教,老百姓们经常到寺庙里去烧香拜佛。

有一个叫余明的人,一天他喝醉了酒,手里拿着一个酒坛,一边歪歪扭扭地往家走,一边还在不停地喝着。走着走着,他遇到了一个朋友,两人说着说着,就争吵起来。他不服气,东倒西歪地拿起酒坛向对方砸去,结果被扭送到了官府。

到了官府,他的酒被吓醒了,听到自己要被治罪,他后悔莫及,“哇哇”大哭起来。他哭着对县官说:“我想请求您让我去寺庙里拜一次佛。”县官听后,疑惑不解地问:“到了这时候,你怎么想到要拜佛呢?”余明擦了一把眼泪,哭泣着说:“母亲平时教导我要经常去寺庙里烧香拜佛,多做善事。现在不去,以后就没有机会按母亲说的去做了。”

县官见他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就原谅了他,说:“闲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这次就算了吧,你快点去烧香拜佛,以后多做点善事,不要再作恶了。”

于是,余明来到寺庙里,抱着大佛的脚,认真地忏悔起来。

“抱佛脚”这个成语就是从俗语“闲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而来,它的意思是平时不作准备,临时仓惶补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成语故事贾人渡河

全文共 613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有个贾人,在河南办了一批货,取水路贩往外地销售。船在河中顺风行驶,忽然浓云密布,狂风骤起,大雨倾盆,河水陡涨。贾人走出船仓查看货物,一股大浪袭向船头,把贾人拍落水中。贾人在水中挣扎呼喊:“救命呀!”

一个渔夫听到喊声,急急忙忙把船摇过来救人。贾人看到渔夫,大声喊道:“快来救我,我给你一百两白银。”

渔夫把贾人救起来,送进船仓,贾人换好了衣服,拿出十两银子送给渔夫,说:“拿去吧,这十两银子够你辛苦半年了。”

渔夫不接银子,看着贾人说:“刚才你在水中许诺说给一百两银子,而不是十两。”

贾人满脸不高兴地说:“你这人也太不知足了,你一天打鱼能挣几文钱?现在一下子捞了十两银子,不少了。”

渔夫说:“事是这么回事,理却不是这个理。你刚才不许诺给一百两银子,我也会救你一命,但你既然说给一百两,我希望你不要失信。”

贾人摇摇头,踱进船仓,不再理会渔夫,渔夫长长叹口气,回到渔船。

一年后,贾人又办了批货,碰巧在河中与渔夫相遇。两个人都想起了去年那次不愉快的分手。贾人说:“我给了你十两银子,你为什么不用来当本钱,做点小生意,何苦风里雨里挣这份辛苦钱?”

渔夫来不及答话,贾人的船触上礁石,船仓进水,船渐渐下沉。贾人急得团团转,大声对渔夫说:“快来救我,这次我给你三百两银子,保证不失信。”

渔夫摇橹从贾人旁边划过去,回头不紧不慢地说:“喊信得过你的人来救命吧,我不要你的银子,可也不救你这种无信无义人的命。”

很快,贾人随着沉船在滔滔河水中消失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成语故事读书笔记

全文共 506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跟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首先我们说话就会经常说到成语、其次就算是做游戏也有像成语接龙这样的游戏,举个例子守株待兔、兔死狐悲、悲痛欲绝等等。中华成语千千万,我最近通读了一本叫《成语故事》的书,受益匪浅。

《成语故事》这本是顾名思义就是由许许多多成语故事组成的,给我印象深刻的就有几个,如掩耳盗铃、老马识途、亡羊补牢等。我觉得真正能让人理解意思悟出道理的又通俗易懂的应该是它们几个。

“掩耳盗铃”从表面意思来看,应该是捂着耳朵去偷铃铛。他讲了一个人去偷一个大户人家的铃铛,他以为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别人就不会听见,他真是太笨了。可是在我们面对许多没有做好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常会本能的选择逃避,选择隐瞒,但“自欺欺人”是不对的,这会让我们养成撒谎的习惯。久而久之,我们就会成为一个坏孩子。

“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个人他一天丢了一只羊,这只羊被狼吃了,他却没有把羊圈修好,第二天他又丢了羊,这才把羊圈修好。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看到了自己的错误,就马上改正,不要知

错不改,并且还要听从别人的建议,并立刻改正。

快乐的成语故事的遨游就到此结束了,我希望大家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而不是去做那个“掩耳盗铃”的人,“亡羊补牢”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鹊巢鸠居成语故事

全文共 328 字

+ 加入清单

晋文公追一只鹿追丢了,问路边一个休息的人,那人用脚指着一个方向说:“那边去了。”文公说:“我问你话,你什么要拿脚回答我?”那人整整衣服,站起来说:“对一个不像样的君王就是这样。虎豹讨厌清闲,喜欢接近人,才会被捕获。鱼鳖讨厌深水,喜欢浅水,所以会被钓到。君王讨厌老百姓,喜欢游玩,所以会丢失他的国家。诗经里说‘维鹊有巢,维鸠居之。’君王打猎不回去,他的位子就不保。”

文公就往回走,在半路遇到大臣栾书。栾书问:“看大王面带喜色,打到猎物了吧?”文公说:“我没有打到猎物,但我听到了好的言论,所以高兴。”栾书问:“说话的人呢?”文公说:“我没和他一起来。”栾书说:“听了好的言论却忘记这个人,是强盗行为。”文王就回去请那人坐车一起回来了。

(《刘向新语 杂事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一朝一夕四字成语故事

全文共 1405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yī zhāo yī xī

【典故】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周易·坤》

【释义】朝:早晨;夕:晚上。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形容很短的时间。

【用法】作定语、状语;用于否定句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一时半刻、弹指之间、转眼之间

【反义词】千秋万代、万古长存、地久天长

【押韵词】较若画一、西市朝衣、终天之戚、费尽心机、凝脂点漆、言高语低、不失时机、辅车相依、手高眼低、榛榛狉狉。

【年代】古代

【谜语】明;元宵;二十四小时

【英文】in one day

【德文】aneinemTag

【日语】一朝一夕(いっちょういっせき)

【法文】dujouraulendemain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季梁得重病,他儿子请来矫、俞、卢三位医生。矫说病因在冷暖失调;俞医生认为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渐变而来;卢医生说病因在于心理原因造成的。季梁认为卢医生的诊断很准,不久病就自然而愈了。

【示例】即如今日中倭之构难,究所由来,夫岂一朝一夕之故也哉!  清·严复《论世变之亟》

【成语例句】

◎ 这样演变下去,说不定倒可来一次人变猴子呢?不过无论是从前的猴子变人,或是将来的中国人变猴子,都非一朝一夕之故,还用不着杞忧,无妨趁这空儿胡诌几句关于"变"的话。

◎ 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办好的事情,但是必须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

◎ 虽然重点学校生源要好一些,教育主管部门相应的资金投入也充足一些,但应当看到重点学校更是一代代师生不懈探索的结晶,远非一朝一夕所能追赶上的。

◎ 但是,改变风俗习惯,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长期的事,并且这是少数民族自己的事,任何人都不能加以干涉。

◎ 历史事实证明,生产力的巨大变革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必然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必然会出现部分质变的发展阶段,和生产力的这种发展状况相适应,生产关系的稳定也是相对的,它也有量变的积累过程,也会出现部分质变的发展阶段。

◎ 但要建立一个新体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而难免会出现不够严密的地方。

◎ 乃是要看到生存空间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和协调并非形成于一朝一夕,而是具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 任何一个剧院在风格上都有自己的追求,但真正能形成自己风格的却少之又少,因为风格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或是经过一般的努力就可以实现的。

◎ 但明显,矛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至少从第五集就存在。"

◎ 敏锐的感知能力和准确的表现力是画家的本钱,而这些良好的身体感受素质并非生来就有,也非一朝一夕就可得来,而是从不断地对外界事物进行揣摩、艺术加工、练习与创作的循环中逐渐增强的。

◎ 强调"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良好的医德修养并不是一朝一夕,通过一两件事情,参加几次学习就能成就的。

◎ 美的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也不是单靠理论概念可以构成,它要依赖美感的积累。

◎ 要继续使广大职工深刻理解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方针,工业支援农业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

◎ 当然,由部落发展为民族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其中也有反复,也有过渡。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被甲据鞍成语故事

全文共 354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pī jiǎ jù ān

【典故】《後汉书·马援传》载:汉·马援年六十二,请出征,光武帝以其老,未许。“援自请曰:‘臣尚能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

【释义】形容武将年虽老而壮志不减。

【用法】作谓语、宾语;用于战争

【结构】联合式

【押韵词】翫其碛砾不窥玉渊、千里无烟、加膝坠渊、风和日暄、影迹无端、咸五登三、枝木之冠、一溜烟、倏忽之间、狼狈不堪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东汉初年,国内局势未稳,西北少数民族发生动乱,大将马援62岁了请求带兵出征,光武帝刘秀认为他年迈不允。马援说他还能被甲上马,于是亲自演示自己不减当年威风,光武帝看后十分高兴,称赞他宝刀未老,允许他带兵出征

【成语示列】赵国廉将军,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据鞍走若云。

明·刘基《宝林同讲师渴马图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