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一·

一·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一·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一·问题。

分享

浏览

3113

作文

4

《鉴史问廉之一·兴衰之思》观后感

全文共 1451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封建王朝的兴亡更替在中国大地上反复上演。一个王朝的鼎盛与辉煌,转瞬之间就化为历史陈迹。古代廉政建设与惩贪措施曾经有效地刹住了腐败现象,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造就了一些青史留名的盛世。盛世的出现有赖于胸怀天下的君主励精图治,和官员的清廉干练。奋发有为的君主和贤明的大臣们胼手胝足,齐心协力,开创了一个个传诵千古的盛世。

但是,当一个王朝走向衰败的时候,官场的贪污腐败总是愈演愈烈,最终导致整个国家的全面战乱和改朝换代,盛世又被乱世所吞噬。孟子曾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来描述这一现象。在历史上,对“人亡政息”的叹息,体现出了古人对此的反思。

面对这种治乱循环的历史现象,解读历史或许有各种答案。但是,一条始终不变的规律一再显现,那就是“廉则兴,贪则衰”。 贪腐不会导致一个王朝迅速衰亡,但一定会导致这个王朝灭亡。管不住腐败,国家就有危亡之虞;遏制了腐败,国家就能长治久安。

鉴史问廉之一·兴衰之思》观后感

“有钱任性”是2014年的网络热词,在每一个网络词语流行的背后都折射出一定的社会现象。如,“且行且珍惜”、“挖掘机技术哪家强”、“也是醉了”都对应的有相应的事件背景,而“有钱任性”的流行,则代表着当下部分国人对于财富的狂热渴望与追逐。应运而生的“炫富族”更是“亮瞎”了网民的眼睛,灼伤百姓的心。

从“微笑局长”“表哥”杨达才价格不菲的名表、眼镜、皮带到南京江宁房产局长周久耕的“天价烟”,深受炫富之痛的当数中国红十字基金会---2011年的“郭美美炫富事件”把红十字会逼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受到重创的红会至今元气大伤。不过是一个二十岁贪慕虚荣的女孩半真半假的自说自话,竟然轻而易举就动摇了红会多年的公信力,炫富的杀伤力不容小觑。

其实,古今中外,炫富,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昨晚在央视9套看了由中共河南省纪委、中央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8集大型历史文化记录片《鉴史问廉》第一集《兴衰之思》,其中西晋宰相石崇与晋武帝的舅父王恺斗富比阔的情节让我触目惊心。王恺多次与石崇比阔,均以失败而告终。为了帮助舅舅,晋武帝特意送给王恺一批极为罕见的奇珍异宝,岂料石崇当场打碎这批珍宝后又拿出更为罕见的宝物让王恺任意挑选。从皇帝到大臣,一个以奢为荣的朝代最终很快走向灭亡,也就是意料之中的结局了。

“富”原本没错,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这既是每个人的物质追求,也是中国梦重要的一部分。关键是,富从何来?

不难发现,无论是奢侈腐败的“表哥”们,还是拎名包,穿名牌的官场“LV女神”们,那些热衷于炫富的人大都有个共同特点---富的轻而易举,便按捺不住急于炫耀。我们何曾见过比尔盖茨曹德旺李嘉诚马云炫富---空拳创业的实干家是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炫富的。一如王蒙所说,“这世上最不善良的往往是那些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

官员们拿着百姓赋予的神圣权力,中饱私囊,相互攀比,急于炫耀的原因就是自己物欲横流的逐富心理不断增强和防范意识的日益松懈,不经意间将自己的贪污腐败行径暴露在了光天化日之下。当一个社会陷入“炫富”“羡富”的漩涡,把金钱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而不问金钱出处,人人都陷入对财富的狂热膜拜,为了金钱不择手段,为官者贪赃枉法,为民者见利忘义,这个社会的基石也就岌岌可危了。

炫富之痛,痛的不仅是百姓的心,更是我们无数先辈用生命换来的千秋大业!

《鉴史问廉》观后感:清官之念

《鉴史问廉》之“道德之择”观后感

观看纪录片《鉴史问廉》有感

观看廉政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最新】

展开阅读全文

预测金题一·半命题作文

全文共 1312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前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深入伊川、孟津和洛宁县,触摸散落在古村落中的书院、宗祠、民居、戏台,唤醒失落在寂寥古村中的文化基因。传统村落是承载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根”和“魂”,是传承民族基因、凝聚民族力量的“最后的家园”。但是,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在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强烈冲击下,传统村落正在急速消失。其实,消逝的又何止是古村落呢?民风民俗、传统技艺、诚信……许多东西正慢慢离我们远去。

请以“正在消逝的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自主确定立意;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④不少于600字。

【名师解析】

题目中的“消逝”是指某一种物质或现象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逝去。从提示语来看,可以补具体的事物,如家乡的湖泊、老街、评书、狮舞等。也可以补抽象的事物,如诚信、孝义、真话等。

思路1:自然景物的消逝。如从与一位老爷爷的偶遇写起,以老爷爷的口吻,插叙家乡昔日“洋河水库”的美丽图画,然后通过“洋河水库”正在逐渐消失,反思人类社会对大自然的蚕食。

思路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逝。如通过对小时候看年画买年画的回忆,赋予年画以浓浓的年味和儿时的那一份情愫;然后写到今天物质文明的发展,年画已经渐渐的消逝,来表达“如今,生活中很多原本很简单却很强烈的美和快乐也正在渐渐消逝,一去不复返了”的主题。

思路3:建筑古迹等物质遗产的消逝。小巷文化、胡同文化是邻里间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证明,更是一种悠然、闲适、享受生活的心境。通过叙写小巷、胡同、街道里日常生活的细微变化,说明随着都市文化的兴起,小巷正在逐渐走向消亡,表达对其日渐消逝的忧思。

推荐素材一:

在老院里,你不用担心门被锁上,因为左邻有你的钥匙;你别害怕忘了给花浇水,因为右舍早就顺便给你想到……像一家人一样。满院弥散着患难相助、幸福分享的爱的空气。可如今,老院被一幢幢小洋楼、高大的院墙、永远紧闭的大门封闭在了过去……老院消逝了,原本和谐亲密的邻里关系也疏远了;老院消逝了,我们的那一份快乐的心境也没有了。

素材运用:运用对比,展现了老院以前和现在的状况,来表达对老院消逝的感慨。在写作本题时,也可以通过对某一景物或物质遗产的过去和现在进行对比来寄托情怀。

推荐素材二:

我是最反对对文化用“开发”这个词的,野蛮的词汇,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对自己的文化遗产用“开发”这个词,联合国用的是“利用”,香港和台湾用的是“活化”这个词,我也赞同。开发的目的是为了经济,不是为了精神、文化的传承。

——冯骥才

素材运用:冯骥才的话运用对比表达了对中国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的愤慨,这样的素材可以巧妙引用作为表达自己观点的佐证或铺垫。再加之运用当下热点新闻,尤其是最近大量文化古迹遭遇的破坏,这样会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推荐素材三:

现在回到乡间,舞狮也和其他民间艺术一样,日渐式微。偶尔见到一两个白胡子的舞狮老人,他们无可奈何地叹息,手艺没有谁愿意传承下去。曾红遍古典中国,“倾座东风百楣生,万红无语笑逢迎,红妆起睡蜡烟轻”的元宵狮舞,怕已是一种美好的梦想吧。

素材运用:这篇文章表达的是对民间艺术日渐式微的忧思。在写作时可以通过回忆小时候某一民间艺术的魅力,最后通过今天难以看到来表达一种无奈和忧思。

展开阅读全文

一·圆月

全文共 558 字

+ 加入清单

据《正德江宁县志》记载,中秋之夜,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八月十五夜,全家聚饮同吃团圆饭,如有亲属未归,席上必置杯。菜肴中以桂花鸭、毛豆烧仔鸡、老菱烧肉等为主,酒后还须食浇以糖桂花糖芋艿助兴。同时家家陈以菱、藕、芡、栗、柿之类供于中庭。祀月之余,全家再吃月饼,俗称"团圆饼",意为团聚。将“圆月”之仪推向最高潮。月饼以瓜埠的“赖月月饼”为上。传说六合瓜埠寺住持和尚赖月曾于中秋节,精心制作月饼供奉下江南的驻跸此庙的乾隆皇帝。乾隆品之龙颜大悦,遂命名为“赖月月饼”。还有“金陵套饼”也为上乘。“金陵套饼”将大小不同的月饼分层堆叠,顶部以一只寿桃作点缀,状如宝塔且滋味尤佳。

老南京中秋节期间,通常要吃月饼、葡萄、石榴、柿子、梨子、香藕、熟菱、芋头、栗子、桂花鸭,饮酒助兴,当晚阖家团聚宴饮。

晚宴之后,南京百姓便于自家庭院、露台或门前空地上设案,供奉月饼、鲜果,烧斗香(扎香如宝塔、楼阁形,“或剪彩作月宫状黏之”,上加纸斗)祭拜月神。也许是嫦娥害羞怕见男子,抑或传统观念认为月乃太阴,而女性素来属阴,故昔有“男不拜月”谚俗。

传统食俗中月饼具有“团圆”韵味,相传早先还与朱元璋组织起义军反对元朝统治、在饼中暗藏“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有关;石榴象征“多子多福”,柿子蕴含着“柿(事)柿(事)如意”的口彩……

展开阅读全文

文章一·怀念母亲

全文共 1207 字

+ 加入清单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四十九天了。日子在分秒间走远,而思念母亲的心情却在日月变换里伸延。早想把这份想念注于笔尖,可是,总怕触及心底最深处的疼痛,唯有把想念的情感默默收藏。

母亲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者之一,也是典型的中国农村妇女之一。在她的生命里,没有经历过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事迹,也没有做出过轰轰烈烈的重大贡献。可是,在我心里,母亲是那么伟大那么高尚,母亲是我一生中最重的牵挂最深的寄托。母亲有着和善的外表,温顺的性格。对待邻里热情礼貌,对待儿女宽容慈爱,她总是用一颗火热的心去温暖和呵护着我们,我们无论离她多远,她的那份母爱一样能越过千山万水,抵达到我们身边,让我们沐浴的母爱的情怀里温暖如春。

母亲走时我没有在她身边,而且连见上最后一面的机会也没有。我能明白,母亲只是不想让远离她的儿女们太担心,不想我们为了她而抛下工作。因为,在她的思维里,儿女的前途和未来是最重要的,她希望我们能有所作为,她不想自己成为我们的负累。每次电话里,她从来不愿意说她的半点苦,就在她病重的那段日子里,我们每次通电话,她总是极力安慰我,说她很好,能吃东西,从来没有向我提出半点要求。那时的我总在想:等我工作不忙时再抽时间回去看母亲吧。可是今天,我深深理解了“子欲养而亲不在”的尴尬。

我还清晰的记得一月十号凌晨四点接到老家三哥电话时的感觉:这么个时间三哥来电话,那种不祥的预感瞬间充实大脑,然后弥漫全身的每一个细胞,心在颤颤发抖,然后全身麻木。没听到哥说话的声音,传来的却是痛苦的哽咽,我极不情愿的问哥是不是妈妈她——然后我们兄妹俩痛哭流涕。妈妈走时没有半句嘱咐,走得了无牵挂,也许在她心里,她已经满足了。在送走母亲之前,我们看到母亲最后的容颜。母亲安详的躺在那里,依然温顺的脸,轻轻瞌上眼睛,就象刚睡着的样子,我忍不住用手去轻拂妈妈的脸,然后感觉到了钻心的痛:妈妈的脸是那么冰凉。我才清楚的意识到妈妈已经走了,已经彻底的走了,走出了我的视线以外,走出了我目所能及的地方。那时的我唯有用最强大的哭喊去驱赶那份痛楚,用最无助的泪水去冲刷那份无可奈何——

母亲,您走了,请带走了我的想念和祝福。母亲,您是否记得,在您八十大寿的宴会上,我为你歌唱的《烛光里的妈妈》?那时的您笑得那么慈祥。母亲,您是否还记得,曾经在我这里住的那段日子。我每天下班回来,就可以看到你微笑的脸和舒展的皱纹。母亲,您是否还记得,去年五一假期,我带着我的儿女回去看您的情境,那天刚好是我的生日,我为您送上一束红玫瑰,以感谢母亲生我养我的恩情,妈妈,那时的您是那么和蔼那么满足。拥有母亲的日子,我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在母亲温柔的目光里,我永远可以撒娇取宠。

现在,每次跟大舅通电话,他老人家安慰我说:你妈走了你不要太难过,她很满足了;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就是这样的,我们必须面对。也许大舅说的没错,但是,我无法把这份想念放下。

母亲,希望您在天堂里安好。同时,记得我们儿女对您的深深牵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