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下乡

下乡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下乡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下乡问题。

分享

浏览

2269

作文

177

大学生暑假三下乡实习心得体会

全文共 692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期末考试的结束,暑假便到来。每年都要过一个暑假,但今年和我们学院的同学一起参加了三下乡活动,所以今年的暑假显得非常特别,非常有意义。这次三下乡的活动地点就在大学城的陈家桥。我亲身参与了很多事情,所以收获比较大,感触也非常的深。

我们三下乡是从7月13号开始的。三下乡的第一项活动便是动员大会,会议主要分以下几个程序:老师代表讲话、学生代表讲话、周校长讲话、学生宣誓,龚书记授旗、学院旗手上台合影、老师上台合影。动员大会场面宏大,老师和学生代表们的真情实感以及周校长深深地祝福点燃了这次活动的激情。在轰轰烈烈的动员大会结束后我们便踏上我们的征程。

活动的第一天我们主要的工作是帮助居民测血型和血压。早上由于雨比较大,所以我们就在居委会的楼上开展我们的活动。可能是天气和宣传没有到位的原因,,居民们都不是很支持,我们需要请居民们过来积极参与我们的活动。大约出现将近半个小时的冷场,但在各个学生干部努力地来改变这种状况,不一会儿,测血型和测血压的同学便忙不过来了。

在这天的工作中我们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我们的知识储备不够,只能简单的给大家提一些建议,不能切切实实的帮助大家。还有我们的组织纪律性,由于下雨,早上迟到的人比较多,而且活动现场也比较混乱,有的人很忙,有的人很闲。这在我们开总结大会的时候,我们的主席也强调了这一点,第二天就有了很好的改观。

当然最人感动的是当天下午居民对我们工作的支持。那些老奶奶和老爷爷们一个接一个比较有秩序的进行血型和血压的测量。有的家长还将他们几个月大的小孩抱过来进行测量。还有他们满脸的微笑和声声道谢,让我们感觉我们进行这项活动不是完成任务,而是一种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作文

大学生三下乡心得体会

全文共 1018 字

+ 加入清单

大二的暑假,一切因为此次三下乡活动而变得有意义,我想我们是比较幸运的一个团队,没有往年那样的骄阳似火,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的热情,反而更加激起了我们的斗志。整个三下乡活动已经接近尾声了,静静地坐下来翻阅着前面的日记,过往的一幕幕如电影般在我的脑海里放映,心里有种五味杂陈的感觉。静静思索着这次三下乡带给我的充实而又甜蜜的回忆,思索着从中学到了些什么,却发现这些回忆和收获太多,这是一笔让我收获终身的精神财富。

回想起这十几天的宝贵时间,我真的收获不少。第一,我认识了很多朋友。以前我是比较内向的,不擅长交新朋友。在这里我和队友们一起吃饭,一起工作,一起玩笑,让我放开了不少。我发现,只要我敢于与别人交谈,诚心实意的与他们交朋友,他们大多数都是很乐意的。而且我发现,每个人都有他们的优点,闪亮点,都有值得我们从中学习的东西。

第二,这次实践提高了我的工作能力。高中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我几乎没去培养过我的工作能力。参加调研组的工作,也让我了解了进行调研工作的大致流程,调研组的运作方式,调研工作应注意的事项。

第三,这次实践让我对新乡更加了解。虽然我也是延津人,但毕竟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特色。我知道,我们这些大学生这么轰轰烈烈的实践,或许不能给新乡带来什么,或许只有一点点的作用。其实最大的受益人是我们,我们能从中锻炼自己,了解社会,这对我们以后的工作,生活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调研是我们这次下乡的重头戏,记得以前参加下乡的队员说过,调研不出成果,那么下乡便没有了意义。我调研的课题是关于居民消费需求及倾向问题调查研究,我们深入到商场、小区,与他们进行面对面交流,确保可以得到第一手的资料。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了很多内在情况。

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短短十几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虽然遇到一些困难,虽然大家都付出了辛劳的汗水,但是我的内心却洋溢着幸福的感受,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名青年志愿者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与荣耀。同时,能为参加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深感荣幸。此次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我得到了很多的锻炼,获得了很多的快乐,也拉近了我们队员之间的距离,更让我深刻地理解到了责任与团队;这些收获让我明白只有自己去亲身体验,经历就是成长,我们要在实践中收获成长,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在实践中肯定自身的价值,在实践中认识自身的不足。我坚信此次“三下乡“活动留给我的永远是最珍贵的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暑期三下乡心得体会

全文共 809 字

+ 加入清单

在今年酷热的夏日中,我们开始了三下乡的“旅程”。刚到衡阳,我们乘坐了一段很长的公车才到达调研地之一衡南县,一下车我们再就马上感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情,吃上了一餐丰盛的午餐。之后,在当地人民的帮助下住所也很快有了着落,大家养精蓄锐,准备“战斗”。

第二天我们去了衡南县的林业局询问情况,第一次去时,主要负责人并没有来所以没有得到相关数据以及询问到问题,回到集合地队长以及队员们都有些小失落。

接下来,我们分成了两组,一组到衡南县的太平村和村民进行交流、发送调查问卷以及询问村中的种植大户,另一组则再次到衡南县林业局向主要负责人杨谷长请教,然后一起在太平村集合。我是分在了第二组,我们和带队的学长到林业局时,杨谷长由于有急事并未到。我们在林业局耐心等待一会之后,杨谷长到了,杨谷长很亲切热心的为我们解答了许多疑惑并提供了很多重要数据,随后我们便在太平村集合,分享了两组的经历,都收获颇深。辛苦了一天,当晚大家围在一起玩着游戏,说说笑笑。所有的队员们都积极地为这次调研活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队员们一起经历辛苦、分享快乐,这就是这次调研活动最大的收获。

我觉得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三下乡为的是更好的让大学生了解当今社会,更好的适应以后的社会,为出社会做了一条道路。只有真正的投入其中去,才能够领略到当中的道理,不要为了三下乡而三下乡。”

三下乡确实是比较辛苦,但当代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养尊处优,凡事习惯以过于自我为中心,严重缺少集体感、责任心。虽然在表面看已经成年,但是对于社会生活经历,以及对于生活、人生、社会的看法,都处于一种单纯和初始化的状态,所以三下乡无疑是给我们一次磨练的好机会。

最后,很感谢学校以及老师们对三下乡活动的大力支持,让我们有机会挑战自己,了解社会。还有感谢衡南县当地林业局的杨股长的热心接待,耐心地为我们答疑解惑,提供了许多有用的数据资料,并且还有太平村李书记的热情款待,当我们在外也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展开阅读全文

三下乡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全文共 530 字

+ 加入清单

一场不符合重庆夏天特色的瓢泼大雨,大大地降低了市区的气温,这凉爽的天儿似乎是在欢送我们赴云阳三下乡队伍,我们一行十人,八名队员,两名老师,坐上了去云阳的长途汽车。

初入云阳境内,连绵的雨,朦胧的天,但这些都无法影响我的心情,心情是激昂的。云阳县政府、云阳县团委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给予我们一些鼓励。随后,“重庆交通大学学生德园小区、共青团云阳县委员会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授牌仪式”在莲花池社区顺利举行。

下午,为了感悟云阳县的历史文化底蕴当地负责人带领大家参观云阳博物馆——“九宫格”建筑,此为云阳县市民文化活动中心荣获中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的最高荣誉奖——鲁班奖,实现了重庆主城以外鲁班奖“零”的突破。似金字塔状,黑色的外墙。进入了博物馆,一股历史的气息迎面而来,从秦朝开始追溯,一件件青铜艺术品、冷兵器出现在我眼前,那种古老文明仿佛在感染、影响我的内心。随后历史资料图片缓缓进入了近代文明的范围,云阳的发展史一幕幕在我眼前掠过,我感受到了云阳这个县城的飞快发展,乃至现在。

出了云阳博物馆,我们又去了云阳一大历史遗迹——张飞庙,了解了张飞这一历史任务的一生,也欣赏了很多历史字纂。

来到云阳的第一天,我充满了激情,怀着大学生应有的热血,准备好投入到云阳三下乡活动中!

展开阅读全文

_送教下乡听课心得体会

全文共 1207 字

+ 加入清单

春季上杭县西南片小学数学学科“送教下乡”、“送培下乡”活动在湖洋中心小学举行。作为“送培”对象的我,全程参与了此次活动,收获颇多,感触颇多。

一、前期准备——为伊消得人憔悴

有幸成为龙岩市第二批的“千名名师”,总是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压力更大了。因为一手要抓学校的管理,一手要抓学科教学,两手都要硬。根据教育局的安排,4月份要参加2015年春季“送培下乡”活动,必须准备一篇关于有效计算教学方面的讲座。自接受任务起,满脑子想的最多的就是“有效”、“计算”、“教学”等几个关键词,还好,学校的数学研究课题是如何加强计算教学的,加上之前一直从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经过一段时间的梳理,决定先了解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学生对计算方面的表现,再从培养学生兴趣、掌握算理,培养良好的习惯等三方面进行阐述。3月30日,在实验小学进行“送教”、“送培”对象集中研讨,初步定稿。

准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种积累的过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二、参与过程——为谁辛苦为谁甜

4月10日,观摩了两节课:实验小学陈仙娟老师执教的《运算定律的复习》,傅琴华老师执教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两节课都上得实在、有效。陈老师善于挖掘教材资源,精心设计复习预案,虽然教材上只有几句话,但陈老师能根据学情、以发展学生为本,设计有利于学生沟通知识之间互相联系的网络,让学生在练习中梳理知识、巩固知识、应用知识;傅老师能充分利用“数型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真正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实施有效的计算教学。罗德永老师的点评,言简意赅,精准到位,富有启示;黄毕年主任的点评,更是出口成章,巧口生花,尤其是在如何上好计算教学,精辟地提出四度教学法,即:引入要有厚度,探索要有精度,思考要有深度,巩固要有效度,使我们茅塞顿开,受益匪浅。他们的辛苦付出,为我们实施有效计算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范例和有力的理论依据。

参与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提升的过程,一种磨练的过程,“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三、反思自我——吾将上下而求索

本次的讲座是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结合学校课题实验,先从当前数学计算教学现状、学生对待计算方面的反映等为切入点,结合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对运算能力方面提出的要求,提出有效计算教学的三个策略,即“三剂”,第一剂,激发兴趣,授之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是大家比较认同的做法,也一直在实施;第二剂,掌握算理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需的;第三剂,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习惯影响一生,好习惯成就好人生。反思起来,讲座的内容还不够充实,没有新颖的做法,给人的启发不是很大,这必将促使我今后要继续多向同行学习、向专家学习、向教育家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准,不断提升个人素养,无愧于“名师”这一称号。

反思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进步的过程,一种历练的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展开阅读全文

普通教师送教下乡心得体会

全文共 861 字

+ 加入清单

选择性接受他人的思想,丰溢自己的理念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说的好吗?我的这一感悟源于研课磨课的体会

第一阶段的理论引领,第二阶段的诊断示范,让我们很多教师有所冲动----我能否上好一堂写作课?如何上?机会总会有的,你是否敢于挑战?教师们期待第三阶段研课磨课并充分备战!

我来到了东南片区的开安中学,满怀期待着走进了三节写作课。郑丽颖老师紧密结合教材,运用最高级展开最佳电影院这一话题的讨论。问题设计有的放矢,但头脑风暴环节未能做到详略得当,且范文不典型,层次不清晰。李璟老师也以电影为话题,用定语从句展开素材的筹备,但疏于教学任务与目标的有效链接,使得语言目标未落实,但学生成果展示却惊喜叠现。于哲老师年轻有活力,与学生互动很默契。但在教学顺序需要调整,教学随机问题处理尚需历练。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是学到老教到老。三节课中我有赞同,有矛盾,有惊喜,有领悟,也有疑问。Thoughts crowded my mind.(想法溢满了大脑)当我们团队三人对三位教师分别发表了各自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合理性修改,并说明了修改依据,力求做到依标据本且可操作课堂性强。三位教师虚心听取了建议,下班后全面修改加工了数字资源,即日再现了新课堂。重新观课后顿觉耳目一新,听到了学生理解领会的言说,听出了自己赞同的声音,也看到了团队成员思想的印迹,更感动于老师们积极向上,提升自我的坚定与无言的付出。当议课结束后,我的领悟浓缩为三句话:第一句,教师有方向的引领,学生才能有收获。第二句,教学设计要合情合理。合情即合乎学情,合理即教路清晰。第三句,讲者实践课堂,领先尝试新思路;观者审视他人,反思自己;议者从他山之石,引以为鉴。最后教研员王蕴尧老师对当前英语教师现状及课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肯的要求和希望,希望教师将外在的要求化为内驱力,着眼学生的发展且高效我们的课堂。

俩天的工作安排井然有序,俩天的听课任务同课异构,集结了参训教师的辛劳与智慧,融合了团队成员巧妙的合理化建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着实掀起了一场共同促进,共同成长的教学热潮。

展开阅读全文

普通教师送教下乡心得体会

全文共 804 字

+ 加入清单

日前,漳州台商投资区“骨干教师”送教下乡活动的开展,促使我对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有了更深的体会。活动已经圆满结束,但我的脑海里却久久不能忘却那些画面……

我上的是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年月 日的认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具有常识性,在课堂上虽然没有系统学过,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已有很多经验。《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课标强调“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教学时,我把教学内容纳入现实生活情境中,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上课时,师生先交流此时激动和高兴的心情,再让师生一起记住这难忘的时刻:2013年3月14日。接着让学生说出课本中四幅有意义的图日子发生在什么时间,这样,再一次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一思想在学生头脑中明朗化。

在上课时我深切地感觉到孩子们的淳朴、可爱。看着他们那种求知的欲望,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真的让我感动。使我感到更有热情、更投入、更希望和他们交流。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更进一步感觉到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当然,本课还存在一些问题。我认为自己在处理一些细节甚至在对学生“自主探索”时,有些地方放的不够,如学生在教记大小月方法时,教师不应过多的指导,只要在学生说错时给于纠正就可以了。在以后教学中,还应相信学生,大胆放手,以顺应课改精神,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送教生活是那么的短暂,然而它却丰富了我的生活阅历又给我留下了许多感受和启发。记得有一位老教师和我进行单独交流教研的情景,使我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惭愧、难受、感动、敬佩。和我相比他已不再年轻,却有着和我一样的理想和抱负,和我所没有的艰苦奋斗、不断进取、求学的精神。

总而言之,我这次送教下乡活动是一次难忘的、愉快的,更是值得我好好学习和深深的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民情日记下乡走访记录

全文共 1280 字

+ 加入清单

10月23日星期三 天晴

和马主任一家吃过早饭已到九点了,今天我们的工作计划是上午下田收割玉米,体验农活,下午到四社走访农户,并把村里的黑板报办起来。这些也是我昨夜思考良久的。特别是作为从机关下村的干部,下田体验农活很有必要。村委马主任忙于村里的工作,三四亩玉米还在田里,所以我们决定到马主任田里收割玉米。

到了田里,我学着马主任的样子掰玉米棒子。虽然小时候帮家人下田劳动,但是老家那边种的都是小麦、豌豆等作物,所以掰玉米棒子还是头一次。不过这活一学就会,就是一手抓住玉米棒子,另一手拿小刀在包叶上面划一道口,然后顺着那道口子剥开包叶,再把里面的玉米棒子掰下来,工序就这样简单。由于海拔较高的原因,每株只结一个玉米棒子,偶尔也有两个的,不过其中一个很小。掰了一会儿后,我的手法越来越娴熟,速度也很快了。这时,海东农牧局科技推广站洪站长打来电话,让我今天赶紧领上昨天我给他说要办养殖场的村民马哈比,到民和县畜牧局补报家庭养殖项目。我一联系马哈比,他正好在县城。而且我们的帮扶组成员小孟从县城还没向村里出发,所以我让他领马哈比去县畜牧局。不一会儿,马主任夫人也干完家务活到了田里。随后,我们帮扶组的老谢、小罗,还有村支部马书记都到了,田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了。人多力量大,我们七个人每人占一个垄,一垄一垄掰,马主任负责铲秸秆,一下子加快了收割的速度。收玉米不太累,大家又说又笑地干到了中午。回头望去,身后金黄的玉米堆越来越多,腾出的空地也越来越宽,很少劳作的原因,大家兴奋不已。

下田劳动的原因吧,中午大家吃饭很香。马主任夫人给我们做的是熬饭,一个个都吃了两碗,还把一大碟子油饼吃到底了。

下午我们走访的是距马主任家所在的二社两公里多的四社,即小库土社。这个社是个自然村落,坐落在一社山梁下边的阴山根,地势较低,但坑洼不平,庄廓布局杂乱。我们的车歪歪扭扭地行走在村道上,好像在流水似的白土里游泳,又好像在厚厚的白土尘烟里腾云驾雾。村民们很热情,不管以前见没见过都会打招呼,并往家里邀请。我们先后走访了五户农户,了解的内容基本一样。但是今天走访的一位老农,让人心酸。他叫马索来么,已六十九岁了,家里只有长病在家的老伴,也快七十了。四个儿子都不争气,一个个在外过自己的日子,根本不顾两个老人,用当地的话说就是“不上路”。为了维持贫寒的生活,这位老大叔耕种13亩地,还当村里的护林员,管护大家的退耕还林地。尽管如此,但不知为什么他没有享受到农村低保。我的心里很酸楚,能为他做点什么呢?我从兜里摸出一百元钱塞在他手心,让他买双鞋,因为他穿的鞋实在是太破了。他激动得一时不知说什么好。我转过头悄悄的对村支部马书记说下次调整低保,一定不要忘了他。

从四社小库土返回到一社山梁时,时间已不早了。我们把村里简易的公开栏用墨汁刷了两边后,大家一齐动手,划线的划线,写字的写字,画边的画边,不一会儿把黑板报办了起来。黑板报的右下角还写上了让村民们抓紧开展秋季覆膜等工作的通知,左下角我用彩色粉笔画上了一朵红牡丹,远远望去还有点意思。

又一天的工作结束了,回想起来,感到农村工作虽然苦点,但也十分充实。

展开阅读全文

三下乡心得体会

全文共 609 字

+ 加入清单

1月28日,由县委宣传部、县司法局等18家单位共同参与承办的“聊城市暨阳谷县2015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走进闫楼镇”活动启动仪式在闫楼镇政府驻地举行。

为推进全县法治创建及“六五”普法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不断探索新时期普法宣传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县司法局结合“三下乡”活动,精心部署,抽调机关、县普法办、县法律援助中心、县公证处和律师事务所的9名同志组成“送法下乡”小分队参加了启动仪式并到现场开展法制宣传活动。

活动现场人头攒动,气氛热烈,县司法局宣传台被群众围得水泄不通,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地解答群众的法律难题。由县司法局自主编印的《农村常用法律知识100问》、《遗嘱(遗赠)公证》、《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公证》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援助条例》等法律宣传小册子成为农民群众的抢手货和关注点。还有不少群众带着遇到的法律疑问特意赶过来咨询律师,针对群众提出的劳资纠纷、婚姻继承、抚养赡养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法律工作者们都热情、耐心地一一作了解答。 此次活动,共发放法律小册子及宣传资料900余份,解答咨询50余人次,受教育人数达1000余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近年来,县司法局积极开展送法下乡活动,通过发放自主编印的法制宣传小册子、在电视台播放《农村普法栏目剧》等方式,不断创新宣传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宣传声势,更好地将法制宣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切实为农民群众提高看得懂、用得上的法律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三下乡心得体会

全文共 781 字

+ 加入清单

昨日下午,2016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服务活动在黄冈麻城启动。在“三下乡”活动开展20年之际,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12个部委与省委、省政府共同举办了此次活动。

中宣部副部长王世明,科技部副部长侯建国,司法部政治部主任卢恩光,农业部首席兽医师张仲秋,文化部副部长董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童刚,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徐晓,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焦扬,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徐延豪,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有关负责同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梁伟年出席活动。

王世明说,老区人民用自己的巨大牺牲和无私奉献支援中国革命,用鲜血换来了新中国的红色江山、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全心全意为老区人民服务、为中国农民服务。文化科技卫生等部门要实实在在、持之以恒地做好“三下乡”工作,让老区的农民兄弟得到实惠。老区的父老乡亲也要依靠勤劳的双手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全国人民一道致富奔小康。

梁伟年代表省委、省政府向中央部委表示感谢。他说,“三下乡”活动是服务“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我们要按照中宣部等12部委的要求,深入扎实开展“三下乡”活动,在全覆盖上下功夫,在精准扶贫上下功夫,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启动仪式上,中宣部等中央12个部委向麻城老区人民捐赠帮扶资金和物资合计1651.9万元。东方演艺集团、国家京剧院、中国铁路文工团、省歌剧舞剧院等单位的文艺工作者带来了精彩的文艺表演。中央12部委开展了多项现场服务活动,全省2016年“三下乡”集中服务活动同步启动,共同为群众提供科普知识、医疗义诊、法律咨询等,受到老区人民的热烈欢迎。

各省区市、副省级城市党委宣传部负责同志及基层代表,我省省直有关单位、黄冈市、麻城市负责同志,市州党委宣传部负责同志和麻城市3000多名群众参加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第一次下乡

全文共 13857 字

+ 加入清单

一受社会主义教育

我们初下乡,同伙一位老先生遥指着一个农村姑娘说:“瞧!她像不像蒙娜·丽莎?”

“像!真像!”

我们就称她“蒙娜·丽莎”。

打麦场上,一个三角窝棚旁边,有位高高瘦瘦的老者,撑着一支长竹竿,撅着一撮胡子,正仰头望天。另一位老先生说:

“瞧!堂吉诃德先生!”

“哈!可不是!”

我们就称他“堂吉诃德”。

那是一九五八年“拔白旗”后、“大跃进”时的十月下旬,我们一伙二十来人下乡去受社会主义教育,改造自我。可是老先生们还没脱下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眼镜,反而凭主观改造农村人物呢!

据说四十五岁以上的女同志免于下乡。我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眼看年轻同志们“老张”“小王”彼此好亲近,我却总是个尊而不亲的“老先生”,我也不能自安呀!

下乡当然是“自愿”的。我是真个自愿,不是打官腔;只是我的动机不纯正。我第一很好奇。想知道土屋茅舍里是怎样生活的。第二,还是好奇。听说,能不能和农民打成一片,是革命、不革命的分界线。我很想瞧瞧自己究竟革命不革命。

下乡当然有些困难。一家三口,女儿已下厂炼钢。我们夫妇要下乡自我锻炼,看家的“阿姨”偏又是不可靠的。默存下乡比我迟一个月,我不能亲自为他置备行装,放心不下。我又有点顾虑,怕自己体弱年老,不能适应下乡以后的集体生活。可是,解放以前,艰苦的日子也经过些,这类鸡毛蒜皮算不得什么。

十月下旬,我们一行老老少少约二十人,由正副两队长带领下乡。我很守规矩,行李只带本人能负担提携的,按照三个月的需要,尽量精选。长途汽车到站,把我们连同行李撇在路旁。我跟着较年轻的同伙,掮起铺盖卷,一手拿提包,一手拿网袋,奋勇追随;可是没走几步,就落在后面,拼命赶了一程,精疲力竭,只好停下。前面的人已经不见了,路旁守着行李的几位老先生和女同志也不见了。找不敢放下铺盖卷,怕不能再举上肩头。独立在田野里,大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慨。幸喜面前只有一条路。我咬着牙一步步慢慢走,不多远就看见拐弯处有一所房屋,门口挂着“人民公社”的牌子,我那些同伙正在门口休息。我很不必急急忙忙,不自量力。后面几位老先生和女同志们,留一二人看守行李,他们大包小件扛着抬着慢慢搬运,渐渐地都齐集了。

那半天我们在公社休息,等候正副队长和公社干部商定如何安插我们。我们分成两队。一队驻在富庶的稻米之乡,由副队长带领;一队驻在贫瘠的山村,由正队长带领。我是分在山村的,连同队长共五男二女。男的都比我年长,女的比我小,可是比我懂事,我把她当姊姊看待。队长是一位谦虚谨慎的老党员。当晚我们在公社打开铺盖,胡乱休息一宵,第二天清晨,两队就分赴各自的村庄。“蒙娜·丽莎”和“堂吉诃德”就是我们一到山村所遇见的。

我们那村子很穷,没一个富农。村里有一条大街或通道,连着一片空场。公社办事处在大街中段,西尽头是天主教堂,当时作粮库用,东尽头是一眼深井,地很高,没有井栏,井口四周冻着厚厚的冰,村民大多在那儿取水。食堂在街以北,托儿所在街以南。沿村东边有一道没有水的沟,旁边多半是小土房。砖瓦盖的房子分布在村子各部。村北是陡峭的山,据说得乘了小驴儿才上得去。出村一二里是“长沟”,那儿有些食用品商店,还有一家饭馆。

那时候吃饭不要钱。每户人家虽各有粮柜,全是空的。各家大大小小的腌菜缸都集中在食堂院子里,缸里腌的只是些红的白的萝卜。墙脚下是大堆的生白薯,那是每餐的主食。

村里人家几乎全是一姓,大概是一个家族的繁衍,异姓的只三四家。

二“过五关,斩六将”

我们早有心理准备,下乡得过几重关。我借用典故,称为“过五关,斩六将”。

第一关是“劳动关”。公社里煞费苦心,为我们这几个老弱无能的人安排了又不累、又不脏、又容易的活儿,叫我们砸玉米棒子。我们各备一条木棍,在打麦场上席地坐在一堆玉米棒子旁边,举棒拍打,把王米粒儿打得全脱落下来,然后扫成一堆,用席子盖上。和我们同在场上干活的都是些老大娘们,她们砸她们的,和我们也攀话谈笑。八点开始劳动,实际是八点半,十点就休息,称为“歇攀儿”,该歇十分钟,可是一歇往往半小时。“歇攀儿”的时候,大家就在场上坐着或站着或歪着,说说笑笑。再劳动不到一个多钟头又“歇攀儿”了!大家拿着家具——一根木棍,一只小板凳或一方垫子,各自回家等待吃饭。这些老大娘只赚最低的工分。

有时候我们推独轮车搬运地里的秫秸杂草。我们学会推车,把稳两手,分开两脚,脚跟使劲登登地走,把袜跟都踩破。我能把秫秸杂草堆得高过自己的脑袋,然后留心推车上坡,拐个弯,再推下坡,车不翻。

有一次叫我们捆草:把几茎长草捻成绳子,绕住一堆干草,把“绳子”两端不知怎么的一扭一塞,就捆好了。我不会一扭一塞。大都快黑了,我站在乱草堆里直发愁。可是生产队副队长(大家称为“大个儿”的)来了,他几下子就把满地乱草全捆得整整齐齐。

有几次我们用小洋刀切去萝卜的缨子并挖掉长芽的“根据地”,然后把萝卜搬运入窖。我们第一天下乡,就是干这个活。我们下乡干的全是轻活儿,看来“劳动关”,对我们是虚掩着的,一走就“过”,不必冲杀。

第二关是“居住关”。记得看过什么《清宫外史》,得知伺候皇上,每日要问:“进得好?出得好?歇得好?”“进”、“出”、“歇”在乡间是三道重关。“歇”原指睡眠,在我们就指“居住”;“进”和“出”就指下文的“饮食”和“方便”。

农民让出一个大炕,给五位老先生睡。后来天气转冷,村里腾出一间空房,由我们打扫了糊上白绵纸,买了煤,生上火,我们一伙就有了一个家。但我和女伴儿只是“打游击”。社里怕冻了我们,让我们睡在一位工人大嫂家。工人有钱买煤,她家睡的是暖炕。可是没几天,工人回家度假,党支部书记肖桂兰连夜帮我们搬走,在一间空屋里尘上扑鼻的冷炕上暂宿一宵,然后搬入公社缝纫室居住。缝纫室里有一张竹榻,还有一块放衣料什物的木板,宽三尺,长六七尺,高高架在墙顶高窗底下,离地约有二米。得登上竹榻,再蹬上个木桩子,攀援而上;躺下了当然不能翻身,得挨着墙一动不动,否则会滚下来。我的女伴说:“对不起,我不像你身体轻,我又睡得死,而且也爬不上;我只好睡下铺。”我想,假如她睡上铺,我准为她愁得彻夜不眠。所以,理所当然,我睡了上铺。反正我经常是半睡半醒地过夜。窗隙凉风拂面,倒很清新,比闷在工人大嫂家煤味、人味、孩子屎尿味的屋里舒服得多。每天清早,我能从窗里看到下面空场上生产队排队出发,高声唱着“社会主义好”。后不久,村里开办了托儿所。托儿所的教室里摆着一排排小桌子小凳子,前头有个大暖炕。我和女伴儿以及另单位的两个女同志同睡这个大炕。她们俩起得早,不及和我们见面就去劳动了。我每晨擂着拳头把女伴打醒,急急穿衣洗漱,一个个娃娃已站满炕前,目不转睛地瞪着我们看,我感到自己成了动物园里的猴子。同炕四人把铺盖卷上,沿墙安放。娃娃们都上炕游戏。一次,我女伴的铺盖卷儿给一个娃娃骑在上面撒了一大泡溺,幸亏没透入铺盖内部。四人睡这么一个大炕,够舒服的,尽管被褥有溺湿的危险。

第三关是“饮食关”。我们不属于生产队,吃饭得交钱。我们可以加入干部食堂,每日两餐,米饭、炒菜,还加一汤,如加入农民食堂,饭钱便宜些,一日三餐,早晚是稀的,中午是窝头白薯。我们愿意接近老乡们,也不惯吃两顿干饭,所以加入了农民食堂。老乡们都打了饭回家吃。我们和食堂工作人员在食堂吃。我们七人,正好一桌。早晚是玉米渣儿煮白薯块,我很欣赏那又稀又腻的粥。窝头也好吃,大锅煮的白薯更好吃。厨房里把又软又烂的自薯剥了皮,揉在玉米面里,做成的窝头特软。可是据说老乡们嫌“不经饱”。默存在昌黎乡间吃的是发霉的白薯干磨成的粉,掺合了玉米面做的窝头,味道带苦。相形之下,我们的饭食该说是很好了。厨师们因我喜爱他们做的饭食,常在开饭前拣出最软最甜的白薯,堆在灶台上,让我像贪嘴孩子似的站着尽量吃,我的女伴儿也同吃。可是几位老先生吃了白薯,肚里产生了大量气体,又是噫气,又是泄气。有一次,一位老先生泄的气足有一丈半长,还摇曳多姿,转出几个调子来。我和女伴儿走在背后,忍着不敢笑。后来我拣出带下乡的一瓶食母生,给他们“消气”。

我那时还不贪油腻。一次梦里,我推开一碟子两个荷包蛋,说“不要吃。”醒来告诉女伴,她直埋怨我不吃。早饭时告诉了同桌的老先生,他们也同声怪我不吃,恨不得叫我端出来放在桌上呢!我们吃了整一个月素食,另一单位的年轻同志淘沟,捉得一大面盆的小活鱼。厨房里居然烧成可口的干炙小鱼,也给我们开了荤。没料到猫鱼也成了时鲜美味。我们吃了一个月粗粝之食,想到大米白面,不胜向往。分在稻米之乡的那一队得知我们的馋劲,忙买些白米,烦房东做了米饭请我们去吃。我像猪八戒似的一丢一碗饭,连吃两碗,下饭只是一条罐头装的凤尾鱼(我们在“长沟”共买得二罐)和半块酱豆腐。我生平没吃过那么又香又软的白米饭。

以后,我们一伙都害了馋痨——除了队长,因为他不形于色,我不敢冤他。他很体察下情,每一二星期总带我们到长沟的饭馆去吃一顿豆浆油条当早饭。我有时直想吃个双份才饱,可是吃完一份,肚子也填得满满的了。我们曾买得一只大沙锅,放在老先生住的屋里当炊具,煮点心用。秋天收的干鲜果子都已上市,我们在长沟买些干枣和山楂,加上两小包配给卖的白糖,煮成酸甜儿的酪,各人拿出大大小小的杯子平均分配一份。队长很近人情,和大家同事。我的女伴出主意,买了核桃放在火上烧,烧糊了容易敲碎,核桃仁又香又脆,很好吃。反正什么都很好吃。每晚灯下,我们空谈好吃的东西,叫作“精神会餐”,又解馋,又解闷,“吃”得津津有味。“饮食关”该算是过了吧?

第四关是“方便关”。这个关,我认为比“饮食关”难过,因为不由自主。我们所里曾有个年轻同事,下了乡只“进”不“出”,结果出不来的从嘴里出来了。泻药用量不易掌握,轻了没用,重了很危险,因为可方便的地方不易得。沤“天然肥”的缸多半太满,上面搁的板子又薄又滑,登上去,大有跌进缸里的危险,令人“战战栗栗,汗不敢出”——汗都不敢出,何况比汗更重浊的呢!

有一次,食堂供绿豆粉做的面条。我捞了半碗,不知道那是很不易消化的东西,半夜阑肚子了。那时我睡在缝纫室的高铺上。我尽力绥靖,胃肠却不听调停。独自半夜出门,还得走半条街才是小学后门,那里才有“五谷轮回所”。我指望闹醒女伴,求她陪我。我穿好衣服由高处攀援而下,重重地踩在她铺上。她睡得正浓,一无知觉。我不忍叫醒她,硬着头皮,大着胆子,带个手电悄悄出去。我摸索到通往大厅的腰门,推一推文风不动,打开手电一看,上面锁着一把大锁呢。只听得旁边屋里杂乱的鼾声,吓得我一溜烟顺着走廊直往远处跑,经过一个院子,转进去有个大圆洞门,进去又是个院子,微弱的星光月光下,只见落叶满地,阒无人迹。我想到了学习猫咪,摸索得一片碎瓦,权当爪子,刨了个坑。然后我掩上土,铺平落叶。我再次攀援上床,竟没有闹醒一个人。这个关也算过了吧?

第五关是“卫生关”。有两员大将把门:一是“清洁卫生”,二是“保健卫生”。清洁卫生容易克服,保健卫生却不易制胜。

清洁离不开水。我们那山村地高井深,打了水还得往回挑。我记得五位老先生搬离第一次借居的老乡家,队长带领我们把他家水缸打满,院子扫净。我们每人带个热水瓶,最初问厨房讨一瓶开水。后来自家生火,我和女伴凑现成,每晚各带走一瓶,连喝带用。除了早晚,不常洗手,更不洗脸。我的手背比手心干净些,饭后用舌头迢净嘴角,用手背来回一抹,就算洗脸。我们整两个月没洗澡。我和女伴承老先生们照应,每两星期为我们烧些热水,让我们洗头发,洗换衬衣。我们大伙罩衣上的斑斑点点,都在开会时“干洗”——就是搓搓刮刮,能下的就算洗掉。这套“肮脏经”,说来也怪羞人的,做到却也是逐点熬炼出来。

要不顾卫生,不理会传染疾病,那就很难做到,除非没有知识、不知提防。食堂里有个害肺痨的,嗓子都哑了。街上也曾见过一个烂掉鼻子的。我们吃饭得用公共碗筷,心上嫌恶,只好买一大瓣蒜,大家狠命吃生蒜。好在人人都吃,谁也不嫌谁臭,压根儿闻不到蒜臭了。有一次,我和女伴同去访问一家有两个重肺病的女人。主人用细瓷茶杯,沏上好茶待客。我假装喝茶,分几次把茶泼掉。我的女伴全喝了。她可说是过了关,我却只能算是夹带过去的。

所谓“过五关、斩六将”,其实算不得“过关斩将”。可是我从此颇有自豪感,对没有这番经验的还大有优越感。

三形形色色的人

我在农村安顿下来。第一件事,就是认识了一个个老大爷、老大妈、小伙子、大姑娘、小姑娘,他们不复是抽象的“农民阶级”。他们个个不同,就像“知识分子”一样的个个不同。

一位大妈见了我们说:“真要感谢毛主席他老人家!没有毛主席,你们会到我们这种地方来吗!”我仔细看看她的脸。她是不是在打官腔呀?

缝纫室里有个花言巧语的大妈。她对我说:

“呀!我开头以为文工团来了呢!我看你拿着把小洋刀挖萝卜,直心疼你。我说:瞧那小眉毛儿!瞧那小嘴儿!年轻时候准是个大美人儿呢!我说:我们多说说你们好话,让你们早点儿回去。”她是个地道的“劳动惩罚论”者。

有个装模作样的王嫂,她是村上的异姓,好像人缘并不好。听说她是中农,原先夫妇俩干活很欢,成立了公社就专会磨洋工,专爱嘀嘀咕咕。她抱怨秫秸秆儿还没分发到户,嚷嚷说:“你们能用冷水洗手,我可不惯冷水洗手!”我是惯用冷水洗手的,没料到农村妇女竟那么娇。

我们分队下乡之前,曾在区人民公社胡乱住过一宵。我们清出一间屋子,搬掉了大堆大堆的农民公费医疗证。因为领导人认为这事难行,农民谁个不带三分病,有了公费医疗,大家不干活,尽去瞧病了。这件事空许过愿,又取消了。我们入村后第一次开会,就是通知目前还不行公费医疗。我们下乡的一伙都受到嘱咐,注意农民的反映,向上汇报。可是开会时群众哑默悄静,一个个呆着脸不吭一声。我一次中午在打麦场上靠着窝棚打盹儿,我女伴不在旁。有个苍白脸的中年妇女来坐在我旁边,我们就闲聊攀话。她自说是寡妇,有个十六岁的儿子。她说话斯文得出会意外。她叹息说:“朝令夕改的!”(她指公费医疗吧?)“我对孩子说,你可别傻,什么‘深翻三尺’!你翻得一身大汗,风一吹,还不病了!病了你可怎么办?”我不知该怎么回答。我的女伴正向场上跑来,那苍白脸的寡妇立即抽身走了。

有一位大妈,说的话很像我们所谓“怪话”。她大谈“人民公社好”,她说:

“反正就是好哙!你说这把茶壶是你的,好,你就拿去。你说这条板凳是你的,好,你就搬走。你现在不搬呢,好,我就给你看着呗。”

没人驳斥他,也没人附和。我无从知道别人对这话的意见。

有个三十来岁的大嫂请我到她家去。她悄悄地说:“咳,家里来了客,要摊张饼请请人也不能够。”她家的糊窗纸都破了,破纸在风里瑟瑟作响。她家只有水缸里的水是满的。

有个老大妈初次见我,一手伸入我袖管,攒着我的手,一手在我脸上摩挲。十几天后又遇见我,又照样摩挲着我的脸,笑着惋叹说:“来了没十多天吧?已经没原先那么光了。”我不知她是“没心没肺”,还是很有心眼儿。

我们所见的“堂吉诃德”并非老者。他理发顺带剃掉胡子,原来是个三四十岁的青壮年,一点不像什么堂吉诃德。厨房里有亲兄弟俩和他相貌有相似处,大概和他是叔伯兄弟。那亲兄弟俩都是高高瘦瘦的,眉目很清秀,一个管厨房,一个管食堂。我上食堂往往比别人早。一次我看见管食堂的一手按着个碟子,一手拿着个瓶子在碟子上很轻巧地一转。我问他“干什么呢?”他很得意,变戏法似的把手一抬,拿出一碟子白菜心。他说:“淋上些香油,给你们换换口味。”这显然是专给我们一桌吃的。我很感激,觉得他不仅是孝顺的厨子,还有点慈母行径呢。

食堂左右都是比较高大的瓦房,大概原先是他家的房子。一次,他指着院子里圈着的几头大猪,低声对我说:“这原先都是我们家的。”

“现在呢?”

他仍是低声:“归公社了——她们妯娌俩当饲养员。”

这是他对我说的“悄悄话”吧?我没说什么。我了解他的心情。

食堂邻近的大妈请我们去看她养的小猪。母猪小猪就养在堂屋里,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母猪和一窝小猪都干净,黑亮黑亮的毛,没一点垢污。母猪一躺下,一群猪仔子就直奔妈妈怀里,享受各自的一份口粮。大妈说。猪仔子从小就占定自己的“饭碗儿”,从不更换。我才知道猪可以很干净,而且是很聪明的家畜。

大妈的脸是圆圆的,个儿是胖胖的。我忽然想到她准是食堂里那个清秀老头儿的老婆,也立即想到一个赶车的矮胖小伙子准是他们的儿子。考试一下,果然不错。我忙不迭地把新发现报告同伙。以后我经常发现谁是谁的谁:这是伯伯,这是叔叔,这是婶子,这是大妈,这是姐姐,这是远房的妹妹等等。有位老先生笑我是“包打听”,其实我并未“打听”,不过发现而已。发现了他们之间的亲属关系,好像对他们就认识得更着实。

“蒙娜·丽莎”的爸爸,和管厨房、食堂的两兄弟大概是贫穷的远房兄弟。他家住两间小土屋。“蒙娜·丽莎”的真名,和村上另几个年龄相近的大姑娘不排行。她面貌并不像什么“蒙娜·丽莎”。她梳一条长辫子,穿一件红红绿绿的花布棉袄,干活儿的时候脱去棉袄,只穿一件单布褂子,村上的大姑娘都这样。她的爸爸比较矮小,伛着背老是干咳嗽。据他告诉我:一次“毛主席派来的学生”派住他家,他把暖炕让给学生,自己睡在靠边的冷炕上,从此得了这个咳嗽病。我把带下乡的鱼肝油丸全送了他,可是我怕他营养不良,那两瓶丸药起不了多大作用。他的老伴儿已经去世,大儿子新近应兵役入伍了,家里还有个美丽的小女儿叫“大芝子”,“蒙娜·丽莎”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她很坚决地声明:“我不聘,我要等哥哥回来。”她那位带病的父亲告诉我:他当初苦苦思念儿子,直放心不下;后来他到部队去探亲一次,受到军官们热情招待,又看到儿子在部队的生活,也心上完全踏实了。

“大芝子”才八岁左右,比她姐姐长得姣好,皮肤白嫩,双眼皮,眼睛大而亮,眼珠子乌黑乌黑。一次她摔一大跤,脑门子上破了个相当大的窟窿,又是泥,又是血。我见了很着急,也心疼,忙找出我带下乡的医药品,给她洗伤、敷药,包上纱布。我才知道他们家连一块裹伤的破布条儿都没有。“蒙娜·丽莎”对我说:“不怕的,我们家孩子是摔跌惯了的,皮肉破了肿都不肿,一下子就长好。”大芝子的伤处果然很快就长好了,没留下疤痕。我后来发现,农村的孩子或大人,受了伤都愈合得快,而且不易感染。也许因为农村的空气特别清新,我国农民的血液是最健康的。

我有一次碰到个纤眉修目的小姑娘,很甜净可爱。她不过六七岁。我问她名字,她说叫“小芝子”。我拉着她们手问她是谁家的孩子。

“我是我们家的孩子。”

“你爸爸叫什么呀?”

“我管我爸爸叫爸爸。”

“你哥哥叫什么呢?”

“我管我哥哥叫哥哥。”

我这个“包打听”,认真“打听”也打听不出她是谁来,只能料想她和“大芝子”是排行。

大批萝卜急需入窖的时候,我们分在稻米之乡的分队也请来帮忙了。萝卜刚出土,带着一层泥,我们冻僵的手指沾了泥更觉寒冷。那个分队里一个较年轻的同伙瞧我和老乡们比较熟,建议我去向他们借只脸盆,讨一盆水洗洗手,我撞见个老大爷,就问他借脸盆洗手。他不慌不忙,开了锁,带我进屋去。原来是一间宽敞的瓦房,有各很大的炕,房里的家具都整齐。他拿出一只簇新的白底子红花的鼓墩式大脸盆,给我舀了半盆凉水。我正要端出门,他说:“你自己先洗洗”,一面就为我兑上热水。我把冻手握在热水里,好舒服!他又拿出一块雪白的香皂,一条雪白的毛巾,都不是全新,可也不像家常天天使用的。我怕弄脏了他的香皂,只摸了两下;又怕擦脏了他的毛巾,乘他为我泼水,把没洗干净的湿手偷偷儿在自己罩衣上抹个半干,才象征性地使用了毛巾。主人又给舀了半盆冷水,让我端给大伙儿洗。他是怕那面盆大,水多了我端不动,或一路上泼泼洒洒吧?十几双泥手洗那半盆水,我直为泼掉的那大半盆热水可惜,只是没敢说。大家洗完了我送还面盆,盆底尽是泥沙。

村民房屋的质量和大小,大约标识着上一代的贫富;当前的贫富全看家里的劳动力。副队长“大个儿”家里劳动力多,生活就富裕,老乡们对他都很服帖。正队长家是新盖的清凉瓦屋,而且是楼房。老乡们对那座楼房指指点点,好像对这位队长并不喜欢;说到他,语气还带些轻鄙。他提倡节制生育,以身作则,自己做了绝育手术。村里人称他是“劁了的”。我不懂什么“劁”,我女伴忙拉拉我的衣襟不让我问,过后才讲给我听。我只在大会上听过他做报告,平时从不见面。大跃进后期,我们得了一个新任务:向村民讲解《农村十条》。生产队长却迟迟不传达。关于政策多少年不变以及自留地等问题,村民不放心,私下向我们打听,听了还不敢相信。我很惊奇,怎么生产队长迟迟不传达中央的文件,他是否怕有损自己的威信。

党支部书记肖桂兰是一位勤劳不懈的女同志,才三十七岁,小我十岁呢,已生了四个孩子,显得很苍老,两条大长辫子是枯黄色的。她又要带头劳动,又要做动员报告,又要开会,又要传达,管着不知多少事。她苦于不识字。她说,所有的事都得装在脑袋里。我和女伴儿的居住问题,当然也装在她的脑袋里。我们每次搬个住处,总是她及时想到,还亲自帮着我们搬。我女伴的铺盖很大,她自己不会打;我力气小,使足了劲也捆不紧。如果搬得匆忙,我连自己的小铺盖也捆不上了。肖桂兰看我们搬不动两个铺盖,干脆把一个大的掮在肩上,一个小的夹在腋下,在前领路,健步如飞。我拿着些小件东西跟在后面还直怕赶不上,心上又是感激,又是惭愧。肖桂兰直爽真挚,很可爱。她讲自己小时候曾贩卖布匹等必需品给解放军,经常把钱塞在炕洞里。一次客来,她烧热了炕,忘了藏着的钱;等她想到,纸币已烧成灰。她老实承认自己“阶级意识”不强,镇压地主时她吓得发抖,直往远处躲,看都不敢看。当了支书,日夜忙碌,自己笑说:“我图个啥呀?”她正是荧屏上表扬的“默默奉献”者。她大约“默默奉献”了整一辈子,没受过表扬。

村上还有个“挂过彩”的退伍军人。他姓李,和村上人也不是同姓。我忘了他的名字,也不记得他是否有个官衔。他生活最受照顾,地位也最高。他老伴儿很和气,我曾几次到过他家。这位军人如果会吹吹牛,准可以当英雄。可是他像小孩儿一样天真朴质,问他过去的事,得用“逼供信”法,“挤牙膏”般挤出一点两点。诱得巧妙,他也会谈得眉飞色舞。他常挨我的“逼供信”,和我是相当好的朋友。我离开那个村子一年后,曾寄他一张贺年片。他却回了我一封长信,向我“汇报”村上的情况。尤其可感的是他本人不会写信,特地央人代写的。

村里最“得其所哉”的是“傻子”。他食肠大,一顿要吃满满一面盆的食。好在吃饭不要钱,他的食量不成问题。他专管掏粪,不嫌脏,不嫌累,干完活儿倒头大睡。他是村里最心满意足的人。

最不乐意的大约是一个疯婆子。村上那条大街上有一处旁边有口干井,原先是菜窖。那老大娘不慎跌下干井,伤了腿。我看见她蓬头垢面,踞坐地上,用双手拿着两块木头代脚走路。两手挪前一尺,身子也挪前一尺。她怪费力地向前挪动,一面哭喊叫骂。过路的人只作不闻不见。我问:“她骂谁?”人家不答,只说她是疯子。我听来她是在骂领守,不知骂哪一位,还是“海骂”。骂的话我不能全懂,只知道她骂得很臭很毒。她天天早上哭骂着过街一趟,不知她往哪里去,也不知她家在哪里。

四桩桩件件的事

有一天,我们分组到村里访病问苦,也连带串门儿。我们撞到了疯婆子家里。一间破屋,一个破炕,炕头上坐着个脸黄皮皱的老大妈,正是那“疯婆子”。我原先有点害怕,懦怯地近前去和她招呼。她很友好,请我们坐,一点不儿像疯子。我坐在炕沿上和她攀话,她就打开了话匣子。她的话我听不大懂,只知是连篇的“苦经”。我问起她的伤腿,她就解开裤腿,给我着伤疤。同组的两位老先生没肯坐,见那“疯婆子”解裤腿,慌忙逃出门去。我怕一人落单,忙着一面抚慰,一面帮她系上裤腿,急急辞出。我埋怨那两位老先生撇了我逃跑,他们只鬼头鬼脑地笑,说是怕她还要解衣解带。

下午我要求和女伴儿同组,又访问了几家。我们俩看望生肺病的女人就是那天。后来我们跑到僻远地区,听到个妇女负痛呼号。我很紧张。我的女伴说,没准儿是假装的。我们到了她家,病人停止了呼号勉强招待我们。她说自己是发胃病。我们没多坐,辞出不久又听到她那惨痛的叫号。我的女伴断定她是不愿出勤,装病。可是我听了那声音,坚信是真的。到底什么病,也许她自己都不知道。

我们又看望了一个患风湿病的小伙子。有一次大暑天淘井,他一身大汗跳下井去,寒气一逼,得了这个病,浑身关节疼痛,唯有虎骨酒能治。虎骨酒很贵。他攒了钱叫家人进城买得一瓶,将到家,不知怎么的把瓶子砸了,酒都流了。他说到这瓶砸掉的酒,还直心疼。但他毫无怨意,只默默忍受。我以后每见虎骨酒,还直想到他。

我们顺便串门儿,看望了不常到的几个人家,村上很少小伙子,壮健的多半进城当工人了。有个理发师不肯留在乡间,一心要进城去。但村上理发的只他一个,很赚钱,我们几位老先生都请他理发。那天他的老伴儿不在家,我们看见墙上挂的镜框里有很多她的小照片,很美,也很时髦,一张照上一套新装。我估计这对夫妇不久就要离村进城的。

有些老大妈爱谈东家长、西家短:谁家有个“破鞋”,谁家有个“倒踏门”的女婿,谁家九十岁的公公溺了炕说是“猫儿溺的”,谁家捉奸仇杀,门外小胡同里流满了血。我听了最惊心的是某家复壁里窝藏了一名地主(本村没有地主,想必是村上人的亲戚)。初解放,家家户户经常调换房屋:住这家的忽然调往那家,住那家的忽又调到这家。复壁里的人不知房子里已换了人家,早起上厕所,就给捉住了。

村里开办幼儿园,我们一伙七人是赞助者。我们大家资助些钱,在北京买了一批玩具和小儿书;队长命我做“友好使者”向村公社送礼。我不会说话,老先生们教了我一套。我记得村里还举行了一个小小的典礼接受礼物,表示感谢。村里的大妈起初都不愿把孩子“圈起来”,宁可让孩子自由自在地“野”。曾招待我和女伴同炕睡觉的工人大嫂就表示过这种意见。可是幼儿园的伙食好,入园的孩子渐渐多起来。工人大嫂家的二娃子后来也入幼儿园了。我问她吃了什么好早饭,她说吃了“苟儿勾”(豆儿粥),我听了很馋。

扫盲也是我们的一项工作。“蒙娜·丽莎”等一群大姑娘都做出拿苕帚扫地的姿势,笑说:“又要来扫我们了!”她们说:“干活儿我们不怕,就怕‘扫’我们。干了一天活儿,坐下直瞌睡,就是认不进字去!”我曾亲身经历,领会到体力、脑力井不分家,同属于一个身体;耗尽体力,脑力也没有多余了。

我女伴儿和我得到一项特殊任务:专为党支书肖桂兰扫盲。因为她常说:“我若能把事情一项项写下来,不用全装在脑袋里,该多轻松啊!”可是她听到“扫盲”,就和村里的大姑娘们一样着急说:“又来扫咱们了!”她当然没工夫随班上课。我们的队长让我和女伴儿自动找她,随她什么时候方便,就“送货上门”式教她。我们已跟她说好,可是每到她家,总扑个空,我怀疑她是躲我们。

不知谁的主意,提倡“诗画上墙”。我们那个贫穷的山村,连可以题诗作画的白墙也没有几堵。我们把较为平整的黄土墙也刷白了利用。可是诗和画总不能都由外来受教育的知识分子一手包办啊。我们从本村的小学校里要了些男女学生的作文,虽有错别字,而且多半不完整,意思却还明白。我们把可用的作文变成“诗”,也就是“顺口溜”,署上作者的名字。每首“诗”都配上一幅“画”,有些墙上剩留些似画非画的图痕,我们添补成“画”,再配上一首“诗”。我们一队七个老人,没一人能画。村上有一个能画的小伙子,却又不是闲着没事的,只能乘他有空,请来画几笔。我和女伴儿掇一条长板凳,站在上面,大胆老面皮一同挥笔画了一棵果实累累的大树,表示“丰收”。村里人端洋着说:“不赖。”这就是很好的鼓励了。天气严寒,捧着砚台、颜色缸的手都冻僵了,可是我们穿街走巷,见一堵平整的墙,就题诗作画,墙上琳琅满目,村子立即成了个“诗画村”。有一幅“送公粮”的画,大约出于那位能画的小伙子之手,我们配上了诗,却捏造不出作者的名字,就借用了一位村干部的大名。我们告诉了那位干部,并指点他看了“诗”、“画”和署名。他喜得满面欢笑,宛如小儿得饼。我才知道不仅文人好名,老农也一个样儿。村里的小学校长命学生把墙上的“诗”抄在红红绿绿的纸上,贴在学校门口,算是他们那学校的成绩。我们有几位老先生认为那是“剽窃”。就算是“剽窃”,不也名正言顺吗!墙上都明写着作者的大名呢!有的村里汇集了几个村的“诗”,印成小册子。上面的顺口溜竟是千篇一律,都是什么“心里亮堂堂”呀,“卫星飞上天”之类。我自己编造的时候,觉得纯出“本店自造”,竞不知是抄袭了人——或者竟是别的村子抄袭了我们?不过这阵风不久就刮过了。

我们串门儿的时候,曾见到有几家的条桌上摆着一只钟,罩在玻璃罩下。可是一般人家都没有钟表。如要开会,说明八点开,至早要等到九点或九点半,甚至十点。有一次是在一个较远的礼堂开一个什么报告会。我们准时到会,从七点半直等到近十一点,又累又急又无聊又饿。不记得那次的会是否开成,还是草草走过场的;我怀疑这是否相当于“怠工”的“怠会”。一般学习会在食堂附近开,老乡们在一个多小时里陆续到齐,发言倒也踊跃。老大妈老大爷一个个高声嚷:“我说说!”说的全是正确的话,像小学生上课回答教师他学到了什么。如果以为他们的发言反映他们的意见,那就错了。他们不过表示:“你教的我明白了”。他们很简单地重复了教导他们的话,不把这句话做成花团锦簇的文章,也不参加自己的什么意见。“怪话”我只听到上文提起的那一次。也许是我“过敏”,觉得语气“不大对头”。我回京谈体会时,如实报道了那几句话,谁也没听出什么“怪话”,只说我下乡对农民有了感情,学他们的话也腔吻毕肖。我常怀疑,我们是否把农民估计得太简单了?

村子附近的山里出黏土,经火一烧,变得很坚硬,和一般泥土烧成的东西不同。黏土值钱,是村民增加收入的大财源。我们曾去参观他们挖掘。肖桂兰带着一群小伙子和大姑娘铲的铲,挖的挖,装在大筐里,背着倒在小车上堆聚一处。我们六个老人(我们的队长好像是有事到北京去了)象征性地帮着搬了几团泥块。这是挂过彩的那位退伍军人请我们去的。他还要款待我们吃饭,我们赶紧饿着肚子溜回自己的食堂。

我们还打算为这个山村写一部村史。可是挂过彩的军人和肖桂兰都是务实派,不善空谈。我的任务是“诱供”,另有几人专司记录。我一心设法哄他们谈过去的事,因此记不得他们谈了些什么。反正“村史”没有写成。

阳历元旦村里过节,虽然不是春节,村里也要演个戏热闹一番。我才知道这么个小小荒村里,也人才济济。嗓子好、扮相好的姑娘多得很。我才了解古代无道君王下乡选美确有道理。

五整队回京

我们原定下乡三个月,后来减缩成两个月。

阳历年底,村上开始过节。我们不好意思分享老乡们过节的饭食,所以买了两只鸡。两瓶酒送给厨房。我又一次做送礼的“友好使者”,向他们致谢意。那个村子出厨师,专给人家办酒席。他们平时“英雄无用武之地”,这回厨房宰了猪,又加上两只鸡,就做出不少拿手好菜,有的竟是我们从未吃过的。例如把正方形的五花肉,转着切成薄薄的一长条,卷上仍是正方形,炖得稀烂,人口消融。我们连日吃白面馒头和花卷,都是难得的细粮,我们理应回避。这或许也是促成我们早归的原因吧?因为再过一个月就是春节了。

我们回京之前,得各自总结收获,互提意见。意见多半是芝麻绿豆,例如说我不懂民间语言等等,我不甚在意,听完就忘了。但有一句话是我最得意的:队长评语中说我能和老乡们“打成一片”。一位党外的“马列主义老先生”不以为然,说我不过是“婆婆妈妈”而已,并未能与农民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打成一片。他的话也许完全正确。我理论水平低,不会和他理论。但是队长并未取消他的评语。我还是心服有修养的老党员,不爱听“马列老先生”的宏论。我觉得自己和农民之间,没什么打不通的;如果我生在他们村里,我就是他们中间的一个。我下乡前的好奇心,就这样“自以为是”、“自得其乐”地算是满足了。

下乡两个月,大体说来很快活,唯有一个阴影:那就是与家人离散,经常牵心挂肚。我同炕有个相貌端好的女伴,偶逢旁边没别人,她就和我说“悄悄话”。第一次的“悄悄话”是她对我说的。她凑近我低声问:

“你想不想你的老头儿?”

我说:“想。你想不想你的老头儿?”

她说:“想啊!”

两人相对傻笑;先是自嘲的笑,转而为无可奈何的苦笑。我们眼睛里交换了无限同情。以后,见面彼此笑笑,也成安慰。她是我同炕之友,虽然我们说“悄悄话”的机会不多。

默存留在家里的时候,三天来一信,两天来一信,字小行密,总有两三张纸。同伙唯我信多,都取笑我。我贴身衬衣上有两只口袋,丝绵背心上又有两只,每袋至多能容纳四五封信(都是去了信封的,而且只能插入大半,露出小半)。我攒不到二十封信,肚子上左边右边尽是硬邦邦的信,虽未形成大肚皮,弯腰很不方便,信纸不肯弯曲,稀里哗啦地响,还有掉出来的危险。其实这些信谁都读得,既不肉麻,政治上也绝无见不得人的话。可是我经过几次运动,多少有点神经病,觉得文字往往像解放前广告上的“百灵机”,“有意想不到之效力”;一旦发生了这种效力,白纸黑字,百口莫辩。因此我只敢揣在贴身的衣袋里。衣袋里实在装不下了,我只好抽出信藏在提包里。我身上是轻了,心上却重了,结果只好硬硬心肠,信攒多了,就付之一火。我记得曾在缝纫室的泥地上当着女伴烧过两三次。这是默存一辈子写得最好的情书。用他自己的话:“以离思而论,行者每不如居者之笃”,“惆怅独归,其‘情’更凄戚于踽凉长往也”。用他翻译洋人的话:“离别之惆怅乃专为居者而设”,“此间百凡如故,我仍留而君已去耳。行行生别离,去者不如留者神伤之甚也。”(见《谈艺录》541页)他到了昌黎天天捣粪,仍偷空写信,而嘱我不必回信。我常后悔焚毁了那许多宝贵的信。唯一的安慰是:“过得了月半,过不了三十”,即使全璧归家,又怎逃得过丙丁大劫。况且那许多信又不比《曾文正公家书》之类,旨在示范同世,垂训后人,那是专写给我一个人看的。罢了,让火神菩萨为我收藏着吧。

村里和我友情较深的是“蒙娜·丽莎”和她的爸爸。我和女伴同去辞行。“蒙娜·丽莎”搀着大芝子送一程,又一程,末了她附着大芝子的耳朵说了一句话,大芝子学舌说:“想着我们哪!”我至今想着他们,还连带想到一个不知谁家的小芝子。

总结完毕,我们山村的小队和稻米之乡的小队一起结队回北京,我和许多同伙挤在一个拖厢里。我们不能像沙丁鱼伸直了身子平躺,站着也不能直立,因为车顶太低,屈的不能伸腰,因为挤得太紧。我坐在一条长凳尽头,身上压满了同伴的大包小包,两腿渐渐发麻,先是像针戳,后来感觉全无,好像两条腿都没有了。全伙挤上车不是容易,好半天曲屈着也不易忍耐,黄昏时分,我们终于安抵北京。我们乖乖地受了一番教育,毕业回家了。

一九九一年四月

展开阅读全文

下乡驻村民情日记

全文共 323 字

+ 加入清单

3月28日 星期四 晴转雨

上午9:00时,与副县长程建华及有关乡镇、县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起,陪同贵州百花药业集团董事长黄文荣一行考察道真重庆产业园区和巴渔创业园区。

12:00时,县长向承强主持召开贵州百花药业集团投资意向洽谈会。双方就贵州百花苗方制药厂的搬迁及中草药种植基地建设等事项进行友好协商,初步达成共识:贵州百花药业集团拟将贵州百花苗方制药厂迁至道真重庆产业园区,计划用地面积300亩;选择5个左右的中草药品种,建设育苗、示范种植基地;贵州百花药业集团提供技术支撑,帮助道真建设10万亩以上的中草药种植基地。

驻村感言:同步小康驻村工作,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在道真这样一个欠开发的县份,我们更应该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最大限度引进客商落户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大学生三下乡支教心得体会

全文共 1485 字

+ 加入清单

令人感动的是朴实而热情的孩子给我们带路。令人深思的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在经济发达的xx也有这样落后贫穷的地区。

还记得那一天,坐着六个多钟头的客车在信宜市区下车。但旅程只是走过一半,我们还要转两趟车,经过环绕大山的公路,两边没有护栏,往车窗望下,就是山谷。第一次深切地感到原来自己的生命并不在自己的手中。害怕之余,更多的是对司机,对当地居民的一种敬佩。他们要无数次经历这条蜿蜒的山路。山路很漫长,但沿途的风景却很秀丽,群山环抱,流水蜿蜒,不时传来几声鸟鸣在山里回荡。

到了大寨村,比山路更能吸引我的是当地的风土人情。夹杂着现代与传统的气息,不少人家用着海尔的全自动洗衣机同时却还在砍柴烧饭。他们贴着很多毛泽东头像的同时,却也贴着不少当代著名明星的海报。他们用着自动脱粒机却还用着牛耕。

到了大寨村,吸引我的还有当地的物价水平。在那里我仿佛回到了我小时候家乡的物价水平。一块钱一个冰激凌。原来市场经济这双无形的手有时也会被阻挡在大山之外。无形的手尚且如此何况是山区的孩子?以前读书时,总会读到这样的文章,说山里的孩子想走出大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那时总觉得很奇怪,直到那次到那里才发现原来大山不仅困住人的身体,有时更会困住一个人的梦想。所以在支教过程中,我选择了教创新思维这门课。其实那里的孩子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保守,他们都有自己的qq等现代交流工具,他们对外面的世界的了解也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孩子们很热情,每当上完一门课都会主动过来陪我们聊天,他们脸上稚嫩的笑容给我们在这个陌生的地方增添了欢乐和感动。记得每天孩子们都会提前到我们住宿的地方,往往在上课前教提前半个钟头到了教室,让我们第一次上课感到惊讶。一想到如今的大学生,时间观念淡薄,做事拖拉,让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是什么让一个小学生的勤快变成如今大学生的拖拉。上课时孩子们的腼腆害羞和调皮好动曾让我们费过心思去解决。创新思维课上,孩子们对这门新奇的课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回答问题上也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才智。的确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短短几天的支教过程中,知识的传授不是最重要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交给他们的最重要的是一种思想一种工具。那时的我感到支教的过程很漫长,或许是因为压力,或许是因为其他。

很快就到了送别会上,孩子们很热情地把自己心爱的本子给我们每位支教老师,叫我们留下电话,qq,我们嘱咐他们要好好把握自己的未来,认真学习,以后跟哥哥姐姐一样去广州或者其他地方读大学。我知道,我可能以后永远也不会踏上这片土地,再见到这群小孩子。但相信我们留给他们的不是我们送个他们的奖品或礼物,而应该是我们曾经洒在这片土地上的汗水和年华。

送别会结束后,我们走上了企业参观和支农的道路。

虽然送别会结束了,但有不少热心的孩子依然每天都过来找我们,给我们当导游。直到最后一天我们要离开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孩子们早上六点就在我们的门口给我们送行。

企业参观中,当地的企业基本都是砖厂或造纸厂这种劳动密集型和污染型的企业。在砖厂中,我了解到了砖的制作过程,同时也看到工人大热天在火炉上加柴汗流浃背的身影。

支农过程中,当地农民教我们如何种花生和辨别不同种植物。种花生的步骤看似简单,但操作起来却不容易,有的队友刨的坑大小不对,有的竟然把两个坑弄在一起,真让人啼笑皆非。的确,虽然我们理论知识一大堆,但在实践中却寸步难行,这值得我们每个人的深思。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当地的地理环境,群山环抱下一片广阔的农田,小河蜿蜒的从边缘流过,农田上黄牛耕作的身躯,田野上燃起的烟,流水的潺潺声,竹林的摇曳声,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一幅永不会褪色的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

医学生三下乡心得体会

全文共 1512 字

+ 加入清单

xx年7月16日至20日,xx中医药大学由李xx老师和张xx老师带领队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梦之翼”小分队在xx市xx县xx乡xx村进行了为期五天的义诊和支教活动。xx县xx村是我校双联行动工作站之一,此次活动的开展大力促进了我校的双联工作,充分展示了我校的专业特色以及当代大学生无限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7月17、18日两天,我们的实践活动以义诊为主,通过村干部以及实践小分队队员的大力宣传,村民们纷纷前来就诊,李宁老师作为主治医师本着医者仁心、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每一位村民患者细心诊治,诊治过程中耐心询问村民病情、察色按脉以及特色针灸按摩;张希彤老师积极联络驻村干部,大力宣传此次实践活动的目的及意义,我们的队员们通过大队广播、走村串友等方式积极鼓励村民进行健康咨询和免费诊治疾病,在两天的义诊活动中,许多村民不仅自己接受治疗,而且向街坊邻里推介宣传我们的活动,我们的活动充分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和支持,这让队员们兴奋自豪不已,干劲十足。面对衣着朴素而破旧的村民,面对他们程度不一的病情,我们没有嫌弃,也没有放弃他们,师生齐心尽我们所能帮助他们解除病痛,这是骄阳似火的天气中,吹来的让人爽心的凉风。当然,我们的义诊活动也传播了中医日常养生保健知识,以帮助村民们在平时生活劳作中注意保护身体不受病邪侵害,与此同时,也让小分队成员了解到当地的医疗状况及民风民情,在弘扬中医文化的基础上也为我校双联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当然,我们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也为村里的孩子们带来了福利,形式多样的支教活动,使孩子们通过读书、写字、画画、唱歌、做游戏等形式,丰富了他们的暑期生活,开拓了他们的视野,也让留守在家的他们感受到了来自于亲情以外的关爱。可以说,支教活动是最让人怀念的记忆,孩子们一张张渴求知识、渴望了解村外大世界的脸庞,一双双灵动明亮的大眼睛,述说着他们对新事物的追求和期盼。看着孩子们高兴地画着画儿唱着歌,我们的内心是快乐的,又是伤感的,快乐在于我们带给了他们快乐,他们通过我们窥探到了些许外面世界的精彩,而伤感在于,我们带给他们的只有这些,我们的力量绵薄,只能一次次地鼓励他们,好好读书,将来走出村子,走向精彩的大世界。孩子们亲切地称呼我们大哥哥大姐姐,或者老师,这其中,我们感到的,也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即在有限的时间里,教给他们的东西,或许是一首歌,或许是一个故事,亦或许是一种信仰!

临行前,一些小朋友给我们写了信,有的小朋友画了画儿送给我们,不究这些东西有多好,单是它饱含的情谊,就是无价的。

在xx村的最后一晚,小分队成员与老师以及xx村的小朋友们在xx村综合服务中心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乡村晚会。舞台简易而用心,节目丰富而多彩,晚会虽小,却传达出小分队成员的热情和小朋友们的积极态度。孩子们的歌声稚嫩而甜美,在他们的歌声中,我们仿佛回到了童年,回到了那些天真烂漫的岁月;而小分队成员的节目则新颖独特,让孩子们充满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大学生活的向往。也许,小分队成员们是成功的筑梦师,就像他们的队名“梦之翼”一样为孩子们筑造美好的明天的梦,为他们的梦,插上轻盈的羽翼。

美好的时光总是太匆匆,仿佛你才是昨日来到,今天就要离别。7月21日,xx中医药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团xx之行圆满结束。在村民和小朋友们的挥手道别中,我们回到了自己的出发点,回到了自己的归处。这次意义非凡的志愿服务活动,定会在村民及村里孩子们和我们小队队员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孩子们,可能是希望和信仰,而对于我们的队员,的则是作为一名医学生和准医生的责任与担当,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及行医生涯中,这段记忆会深刻影响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大学生暑假三下乡实习心得体会

全文共 2903 字

+ 加入清单

利用暑假期间通过各位成员调查和学校帮助甘愿到田间地头向农民推广在校学习的先进农学技术,该团队走在让老百姓在田间劳作上多一份技艺,少一份不甘;多一份收获,少一份失望。

这一个假期,农技推广团队奔波在不同战线,果园,枣林,玉米地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就连在之下没有的农设单位也都有他们的足迹。该团队利用团队合作的方式以口述和纸上材料的形成向农民传递先进农药技术。别看这个团队的成员还是一群毛头小子,他们本事可不小。未来的农业,少不了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必还会摆脱当前这种死种地的现状,让更多的农民有更好的技艺,推向全国,会让全国的农业有长足的发展。

团队选择的实践地点是滨州沾化区,这里主要是冬枣种植区,几乎每家农户都有着5至10亩的枣树,除了枣树,这里的玉米、棉花、苹果也是很多的。我们团队借助于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在这里进行了实践。

一、玉米

刚开始实践,我们面临着严重的干旱天气,农民刚种上的玉米,有的刚刚出苗,有的还在地里没有发芽,这里又是缺水的地方,灌溉很不方便。如果这样下去农民一年的收成就会烟消云散。就因为炎热的干旱天气,农民心里有些害怕,他们怕都已经这样子了,如果继续投资下去,万一秋收收不到粮食怎么办?所以他们有的农户就放之不管。看到这种情况,我们就团队成员很是着急,不能让农民就这样放弃了。所以我们就去村里开导农民,让他们该给玉米怎么打药就怎么打药。为了节约成本,我们给农民推荐了一种现代灌溉工具---微喷。微喷就是喷水管带上面有无数个小孔,通上水源,水就会均匀的喷洒在地里,很是省力。农民也很快接受了这种灌溉工具,开始浇地。大家都知道,玉米地里除了虫害严重外,杂草也是非常痛心疾首的一件事情。现在虽然有的农民在玉米出苗前就喷上了除草剂,可是草有了抗性,喷洒这种药几乎不管用。等到玉米出来了,草叶很多,这使土壤的肥力大大减弱。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引进了一种巴斯夫公司的苗后除草剂,这种除草剂就是在玉米已经出来的同时喷在上面,杂草死了,玉米完好无损。一开始农民根本不信,哪会有这种神奇的农药,喷在上面玉米不死杂草死,所以他们不接受。我们团队成员就每个村找了一家示范户,让农民看到效果说话。喷药后三天,地里的杂草出现了白化症状,玉米完好无损。农民伸出了大拇指,也逐渐接受。

八月下旬,降水量开始增加,玉米得到了充足的水分,涨势开始变得日益好转。为了弥补玉米前期造成的缺憾,我们给农民推荐了一种玉米增产药,巴斯夫公司的欧帕,这种农药打上之后能使玉米得到充分的吸收,药效时间长。这种农药的主要作用有:

促进玉米根系增长,这样就会使玉米充分的吸收土壤肥料。茎秆粗壮,防止大风刮倒,有助于养分的运输。防止灰霉病、锈病等发生。增加千粒重,大大提高产量。增长授粉期,使玉米授粉充分。

八月底,春玉米到了丰收的季节,我们来到我们的实验田地,看着我们细心管理了两个月的玉米终于大获丰收,玉米后期基本无病害,并且与普通田地相比更好,团队的每个成员脸上都露出了笑容,农民脸上也是露出了丰收的喜悦。我们开始测量我们团队管理的玉米地与平常管理的对照玉米的产量,互相比较优越点。

通过测量,我们团队管理的玉米每亩地增产二百多斤,成绩非常的令人欢喜。

二、苹果

由于今年的先旱后雨的情况,苹果前期的生长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并且由于这种天气,菌病也是比往年严重,主要是灰霉病,锈病等。我们团队成员走进苹果园,帮助农民解决问题。

我们团队成员主要针对今年先旱后雨的天气情况,与农民进行交流分析制定一定的计划,同时吸收了农民的一部分经验,在保证往年苹果坐果率的同时,我们采取一定的方法帮助农民进行管理。经过我们一个月的细心管理,苹果树上叶片和果实与前期出现了明显的不同,叶片由淡绿甚至干枯开始变得黑绿,果实膨大期果重增长明显,到了丰收的季节,平常的苹果已经开始落叶,我们管理的苹果叶片基本不落,这使苹果后期的养分得到充分的吸收,增加了苹果的糖分和产量。农民也是对我们伸出了大拇指。

三、冬枣

冬枣是滨州沾化区的一大特产,这里大面积种植冬枣。几乎每家农户都种植者七八亩冬枣。所以冬枣也是我们团队的主要对象。

也是由于今年的天气情况,干旱天气突然降水量增加,使冬枣得病的几率很大很大,主要有红点病,黑皮病等,农民也是非常着急。有的拿着带病的冬枣来到植保站,着急忙慌的问应该怎么办?到底能不能根治?会不会快速传染?治好后会不会留下疤痕?我们团队成员与当地植保站工作人员一起研究这种病害造成的原因,应该用什么杀菌剂进行治疗以及治疗。后来,我们又来到枣园研究。经过认真研究以及与专家讨论,我们给农民推荐了使用巴斯夫公司的凯润杀菌剂与咪鲜胺一起使用,或者直接用健达喷打,这样就会对红点病得到有效治疗。

农民在喷药后三天左右,红点病出现好转。

看到我们细心管理的冬枣长势那么好,我们的心情是那么的欣慰。可是,就在八月二十六号,一场冰雹突然袭来。这场冰雹,让我们前功尽弃,让农民伤心欲绝。冬枣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大多数冬枣已经被冰雹打落在地上,极少数的留在树上,可是它们也被冰雹打上了伤痕,这使冬枣的产量大大降低,也失去了商品价值。

一场冰雹,让枣农一年的收入化为乌有,可是我们并不能灰心,我们要想办法保住树上的留住的果实,把受伤的冬枣能够治疗好,并不能让伤口感染发病。于是我们到农户家中拜访,鼓舞枣农的信心,让他们不要放弃,继续细心管理剩余的冬枣。枣农经过我们的谈话,开始振作起来。

实践感悟

通过这近两个月的实际体验,我们觉得在社会这个大群体里面,做任何的事情都是不容易的,而农民就更不容易,任何一点小的自然灾害就可能让他们这一年的收入化为乌有。无论是丰收还是歉收,他们必须接受,因为没有选择,他们也始终乐观着,就算失意,也要默默承受。我觉得我们应该利用我们所学的知识采取所有的办法为可敬的农民减轻一些负担,让他们在这个自然灾害横生的日子里多一份收入,脸上多一份笑容。我们不会忘记那一天的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把满树的冬枣砸落掉地,也让树上的枣子伤痕累累,看到农民脸上的愁容,我们心里也五味杂陈,我们不会放弃采取方法帮他们把树上的枣子留下来,让他们把损失降到最低。

心系枣农,心系所有农民群众。我们知道现在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但我们以后还会继续坚持下去,努力服务农民,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实际中去,不让他们融化在我们的脑海里。农民的现状并不是我们一时间就能摸索透的,全国的各个地域有不同的情况,我们还会利用这样的假期去了解不同地区农民的困难,用我们的智慧和才智以及团队的力量,帮助他们去化解不同的困难,用自己的价值为农民带来更好的收入,同时也让自己在多个层面上有一定的升华。

当然,“农技推广”团队走过了漫长战线,不能一一细说。当团队从农民的眼中看到了欣赏的眼光,从脸上看到了欣慰的笑容,他们就知道这个假期,他们有存在的意义。团队推广农业技艺,不仅是让农民受益,最大的还是他们自己,温习了一遍所学的本领,通过团队成员的交流增进了凝聚力,对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所谓扎实,所谓坚韧,正是让他们所缺而又,农民又把这些年总结的经验传给这个团队,让他们获得了了一笔财富。“农技推广”团队感谢有这次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进城下乡成长感悟

全文共 607 字

+ 加入清单

这一厢无限的温柔

昌乐二中11级31班赵璐璐

时间让我不断成长

风月无声的流逝

望尽人生的漫漫长路

经历

沉淀

却只剩下成长后留下的这一厢无限温柔

————题记

生命是一条永无止境的河流,时时流逝,不着痕迹。未曾想到,自己也会有一段黑暗的日子,在高三面前的些许畏惧。确有风吹起这段黑暗,伴着耳边缕缕青丝慢慢荡漾开去。

这种经历,不再只是感悟,而是让心灵在这一段日子有了别样的悸动,无限惬意。

人生终究是一场不断经历不断享受的过程。青岛之旅,让我们在陌生的环境里学者走进社会;让我们在一个无助的环境里学会怎么去求助别人、去达成我们的目标;让我们第一次在没有家长的带领下走进这座城市,体验大学生活、领略大海情怀。所有曾经遇到的困难,只要我们手牵手一起走过,只要我们一起去客服,总会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目标一 大学

青岛海洋大学。

面对即将来临的高三,大学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既现实又遥远的目标。走进海洋大学的那一刻起,让我喜欢上了生命里有一种完美的期待感。在灿烂的阳光下,享受着缓缓吹动的风静静悠闲的栖居着,仿佛让自己看到生命有一种升华的完美感。

大学,让我许下了一份期待,容纳了我这可安静的心。

目标二 大海

我坚信大自然能为所有人带来慰藉,是生命更加完美领悟为人处事的真谛。 沙滩上的自己第一感觉到无压力、无拘束,放下了自己早已压抑好久的阴霾,一颗心找到了自然的幸福感。

望着你们早已湿透的衣服和纯净的笑脸,我在想,我们是否早已找到本次活动的真正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心得

全文共 95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在崂山校区隆重举行了青科大XX年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出征仪式。我很荣幸成为其中的一员参加此次出征仪式。仪式上王书记亲自为各个服务团授旗。看着那一面面飘舞的旗帜,我的内心有种难以言表的激动,我知道那是心中的旗帜随之扬起,她扬起了我的责任,扬起了我的激情,扬起了我的信心,扬起了我的勇气。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能够成为社会志愿者参加暑期“三下乡”活动让我感到无比的欣喜与荣幸。这不仅仅是一次体验社会展现自我的舞台,更是一次回报社会回报祖国的机会。我会怀着一份感恩的心去面对这次实践,感恩父母、感恩母校、感恩社会;我会抱着一颗火热的心去面对这次实践,带去欢乐,带去激情,带去勇气;我也会揣着一颗谦卑的心去面对这次实践,学习知识,学习经验,学习技能。

早已听说暑期社会实践将是一次艰苦的磨砺,但我已经选择了这条道路,我心中的旗帜已经扬起,我不会害怕,不会退缩,再苦再累我也能坚持。我坚信,只要别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也一定能够做到。

来吧,让心中的旗帜高高扬起!指引着我们走向成功与辉煌!

青科大30支队旗随风舞动的那个瞬间,那种炽热的红,一如我们的热情,在七月的这座城市中,释放,然后升华。

志愿者这个角色,对于一名普通的大学生而言,意味着责任与奉献,意味着热情与真诚,意味着我们要用执著与坚持谱写无悔的青春。08奥运,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都应该为奥运奉献出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虽然我们很多人都未能做一名奥运场上的志愿者,但我们依然可以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宣传奥运,让更多的人了解奥运。这,就是我们此次社会实践的宗旨和目标。

我们举起手的那一刹那,是在向自己承诺,向学校承诺,也是在向社会承诺。我们吼出的誓言,是响彻在我们心底里的,那样一个庄严而且庄重的场景,将会让我们永远记得什么叫做责任。身为一名志愿者,我们首先要有吃大苦受大罪的决心和思想准备,无论是去哪里进行社会实践,都应该积极发扬当代大学生的风范,秉承我校的橡胶(公文有 约收 集)品格,在宣传奥运,服务社会的同时,努力树立良好的科大形象,让青岛科大可以在志愿服务的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选择了这条奉献的路,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这次出征仪式是志愿活动的一个新起点,而实践的结束也绝不意味着志愿服务的终结。耕耘过后总会有收获,相信我们一定可以用无悔的青春谱写生命的华章!

展开阅读全文

送教下乡培训心得体会

全文共 1035 字

+ 加入清单

20xx年10月24日到10月28日,作为漳州市“幼儿园第二届十佳优秀青年教师”的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市教育局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 作为一名承担送教任务的老师,我的内心充满了使命感和责任感,短短一周的支教生活,带给我的感受却是很多很多。

心得之一:感谢。

作为一名承担送教任务的老师,首先我要感谢市教育局的信任与支持,感谢教育局能给我们这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同时我还要感谢各个乡镇教办的领导、老师和孩子们。

心得之二:感动

一周里我们去了三个县城:平和、南靖、华安,不一样的地方,却有着一样的感动:感动的是各乡镇的教育负责人、园长和听课老师们的热情好客和对我们的欢迎;感动的是乡镇的老师们听课时那专注的眼神,时而思索,时而认真地做着笔记;感动的是在进入课堂的一刹那,孩子们的淳朴、热情、可爱,还有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

心得之三:收获

我为她们准备的是一个音乐活动《兔子和狼》,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孩子被深深地吸引,积极愉快的投入到活动中来,通过与他们的互动,我感觉这里的孩子与我们城里的孩子差别不大,他们有着良好的常规,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地围绕老师的问题进行有效的互动,特别是在随音乐做动作时,他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快乐地随音乐做着自己创编的动作,给孩子们带来了音乐的熏陶和快乐,每到一个地方活动结束,孩子们都说“太好玩了,赖老师你明天要不要再来给我们上课呀!”看得出孩子们是喜欢这样轻松自然的音乐活动!听课的老师们课评结束时都过来说:“赖老师,看你上歌唱活动好轻松,孩子们完全是在一种自主积极的状态中学着,你们城里的老师互动这块做的真是好,我们要向你们学习!”听了这赞许的话语我们此次出行是没白费,能给乡镇老师一些活动的启示,一种较新的理念,让他们有所收获。此次送教下乡活动行程安排较紧凑,中午时间基本在车里度过,虽然很累、很辛苦,但对我来说也是一种锻炼,有一份不小的收获,收获到的是乡镇老师那种不断进取、求学上进的精神;收获到的是个人教学经验和教学应变能力的提高。

“送教下乡”是一次难得和难忘的经历,一段值得珍藏一生的记忆。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觉得我过得很充实,只要这些事对他人有用,我就很快乐,这就足够了。这里的学生都很实在,和他们相比我感受到城市的孩子能无忧无虑的学习是多么的幸福。他们和世界上所有的孩子们一样的可爱,也许更淳朴更像一张白纸,和世界上所有可爱的孩子们一样,需要优秀的教师队伍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我们这个队伍中来。

展开阅读全文

2024年扶贫下乡民情日记

全文共 1650 字

+ 加入清单

201X年1月7日,房产管理中心主任***带着领导班子成员驱车近一个小时来到**乡*村的贫困户家中进行慰问。对韩保良、韩大山、韩保新、韩小勇等贫困户、留守户一一带去了食用油,方便面等生活必需品作为过节的礼物,询问了大家的生活难处,鼓励大家要努力生活。对韩有福等致富户询问了致富经验,赞扬其带头模范作用,鼓励他们带领村民走向共同富裕。

来到贫困户的住地,走进了他们的房间,看了他们室内简陋的陈设,***主任心里很不是滋味,不住的感慨“不容易!”,“人们需要帮助,我们的工作做的还是不够,我们还是不够体贴……”他不断的这样自责着,我知道这段时间他一直在忙碌,好不容易今天可以休息,但一大早就嚷嚷着要去探望他们,他说年底大家都很忙,但是群众这个时候更需要我们。我们不能懈怠。

韩大山的家里是破旧的青砖房,门口大门是两块木板经历了岁月的摩挲已经露出道道刻痕,放佛是两个老仆人,多少年风雨不改的为他的主人守护那小小的庭院。开门时,我们看到的是一张地地道道的农民的脸,憨厚,淳朴中洋溢着满脸的微笑。

“你们是政府的人?我认得你们。”

“韩大山,快过年了,准备年货了么?”

“呵呵,呵呵!”

韩大山乐呵呵的接过***送给他的生活慰问品,挥动着手让大伙进他的屋子。***仿佛发现了什么,把油从他手里拿了过来。

你的身体可又不好了啊,我来替你拿着吧。

韩大山依旧是那样乐呵的笑着,我这时才发现他走路时腿脚有些不灵便。他的身板有些佝偻,头发也白了很多,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走起路来却像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子。

屋门敞开着,虽然说是大白天,但是屋里的光线依旧很昏暗。里面的东西很少,除了两个水缸几乎看不到什么家具,更不用说什么家用电器了。但是正门口的那张八仙桌子却收拾的干干净净。韩大山坐了下来,

“还是收秋落下的毛病?”***质问他。他不好意思的低了下头,笑着点了下。

“你要照顾好孩子,有困难找党,找政府,不要再这样一个人承担了,你要是身体不好,孩子怎么办,你要多为孩子着想。”

原来韩大山的媳妇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经走了,他一个人抚养着孩子,加上自己常年病患不断,身体状况愈加的恶劣。他有两亩地,本来他这样的困难户每到农忙的时候村里都要帮忙的,***主任也多次向村里、乡里反应了他的情况。但是淳朴的他不愿意麻烦别人,一个人不声不响的就把东西收到了家里。劳动量一大,他的身体就受不了,以至于现在连

走路都有些摇晃。

这时候一个孩子跑了过来,一上来就要拆方便面,被韩大山给挥斥住了。

“呵呵,吃吧,就是买给你吃的。”***笑着把包装袋撕开递给了孩子。孩子躲在韩大山的怀里,有些胆怯的接了过来。

出去的时候***拿出了爱心卡,写上了自己的联系方式。“我们要走了,这是我的电话,记住,有什么事你就直接打给我,老韩,你的身体不好,遇到事情千万不要再一个人扛着了。”他握住了韩大山的手,韩大山有些激动,两只手都团了过去。在门口我们向韩大山挥手告别,他和他的孩子使劲挥着手,动作有些夸张,但那瞬间我看见他的眼圈有些发红。

再见!

风依旧很大,路面的水坑已经结了冰。嘴边的哈气让眼前感觉雾气蒙蒙。***和班子成员已经离开,这时我回过头看了一下,韩大山和他的孩子在站立在风中,不住的挥着手,那一大一小两个身影像两尊雕像一样伫立在风中,他佝偻的身体在远处看来更加微小了。

再见!再见,我们还会回来的……

贫困户中,韩和平媳妇常年卧床,儿媳妇走失,儿子常年在外务工,自己一个人照顾痴呆的孙子。

韩保新离异,自己轻微脑瘫。家中无劳动力。

韩平定六十二岁,儿子常年在外务工,家中无劳动力。 万秀花,男人早逝,自己在外务工,七十多岁公公在家照顾孩子……

此一行一共对二十户贫困户、留守户、五保户等困难群体进行了慰问,其中对突出的韩小永,韩保新等人进行了座谈。目前,我们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发展中阶段,还有很多人需要党、需要政府的关怀,我们也会不懈努力,竭我们所能的尽自己的一份力,也希望社会各个方面都伸出援助之手,尽我们所能,共同去关怀这个大家庭中落后的人们,让我们共同携手,发展社会主义,奔向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日记

全文共 56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不用写日记的,但是还是手痒,写下两件在桐木村发生的事吧,至于出了桐木村之后的事,就不再记载了!

今天是我们正式收起铺盖走人的日子,结果一大早,学生们中有6个吧赶过来送,结果我们这边有几个老师和学生一把鼻涕一把泪,感动ing然后学生们陪着一起送上车,有几个还跟我们一块坐车走了一段路。所以说,这次下乡,的确值得了。其实后面他们还有打电话过来,说有几个人还在哭,想要我们回去。值得记录吧!

另外就是一件让我耿怀之事了!我在19那天答应了南洲湖山庄一工作人员,帮她做一游戏节目策划。当时我觉得这对于我来说也不是难事,再者居住在人家这儿已经很久,再者那天我的任务也不多,想象帮忙应该要去做的!她就把电脑房的钥匙给我了。但其实那天我另外又有点事,但是还是按承偌替她做出来了,但完成时间已是深夜一点!后面她也知道我为赶策划弄到了一点。但不小心的是钥匙给弄丢了,我花了很大力气找没有找到,于是告诉了她实况。但是她的反应那就是很生气。我也没说啥,表示很不好意思,并说会再去找!但是后面她也一直不高兴。对于你不熟悉的人,还是不能轻易承偌什么事,或者去帮他做事,很容易闹得不好的!今后要谨记!要慎重答应给别人做事!

无论在这儿多么受感动,家是永远会牵挂的地方!是永远向往之地!所以,今天回家,我们还是很急切很高兴!

12人的12天,我们都记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