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东山再起

东山再起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东山再起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东山再起问题。

分享

浏览

4946

作文

16

四字成语故事:东山再起

全文共 1648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东山再起”是用来形容牛人的,因为这个典故中的主人公就是一个牛人:谢安!

大家求着谢安出来当官

与现在的公务员热相反,年轻时的谢安不想当官。

让人羡慕嫉妒恨的是,一群王公大臣求着他出来做官,并放出“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的话,意思是说,你谢安不出来当官,让天下百姓怎么活呢?

谢安是谢裒的儿子、谢鲲的侄子。谢裒是东晋的吏部尚书,谢鲲是豫章太守,谢安是典型的“官二代”。

但是,谢安对当官没什么兴趣。他喜欢待在会稽郡山阴县东山的别墅里,与王羲之、孙绰等人谈论诗歌,“出则渔弋山水,入则吟咏属文,挟妓乐优游山林”。

为什么大家这么想让他出来做官呢?这和那时的选士方式有关。

华夏谢氏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谢纯灵说,当时选士首先要看门第,“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其次,就是看声望(越是隐士,声望越高);再次,就是看人品。大家都想看看,谢安到底是徒有虚名,还是能在关键时刻匡扶社稷,为国争光。

家道遭变,谢安出山为官

其实,谢安的名气真不是吹的。四岁时,谯郡的名士桓彝见到他大为赞赏,说:“ 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即东晋初年名士王承)。”东晋朝廷多次征召他,并许以“东晋组织部长”,都被他推辞了。

这惹恼了满朝文武官员,于是,他们联名上书谴责谢安,朝廷也感觉威严受到了触犯,就下了一道圣旨,对谢安永不叙用(后收回成命)。

其实,谢安也做过官。当时的扬州刺史庾冰很崇拜谢安,就再三邀请他出来与自己搭班干事。次数多了,谢安受不了,就应允了。不过,一个月后,他就辞职了。然而,公元360年,谢安40岁,在东山隐居了20年后,他却出山当了征西大将军桓温帐下的司马。“东山再起”的典故就此诞生。

那么,谢安为什么又愿意从政了呢?

因为,谢家出了变故。彼时,谢安的哥哥谢奕因病去世,弟弟谢石因打了败仗而被贬为庶民,眼看着曾经显赫的谢氏家族将就此走上末路。

此时,桓温专权。为了国家的稳定和家族的荣耀,谢安必须挑起这个担子。

匡扶王室

挫败桓温夺权,稳定朝野

谢安选择了从基层公务员做起,当了征西大将军桓温帐下的司马。其实,桓氏与谢氏是面和心不和。桓温家族掌握着军权,一心想取代司马氏,自己当皇帝。

公元372年,刚登基一年的简文帝司马昱去世,桓温很高兴,眼看江山就要到手了。但没想到,谢安联合王氏家族立即拥立小太子司马曜即位。第二年,桓温以给老皇帝吊孝为名,兵临建康城。谢安和王坦之出城迎接,周围都埋伏着刀斧手,随时准备把他俩剁成肉泥。

但谢安很从容,对桓温说:“安闻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须壁后置人邪!”意思是,有道的诸侯都镇守在四方,明公何必在幕后埋伏士卒呢?

一句话,让桓温愣住了。昔日手下的小司马,竟如此旷达、自若,这么忠义之人,怎能杀之?桓温随即笑道:“老朽也是没办法啊。”命刀斧手撤下。

桓温死后,谢安并没有赶尽杀绝,而是重用了他的弟弟桓冲。桓冲知道自己德望不及谢安,便乖乖地镇守边关。一时,东晋出现了一个团结稳定的大好局面。

淝水之战

晋军以少胜多,大破前秦军队

公元383年,前秦君主苻坚带领百万大军,想一举吞并东晋。这一次,东晋的八万军队,又该如何应对百万敌军呢?

公元383年5月,战斗打响。

据《资治通鉴》记载,前秦军队挨淝水布阵,东晋的军队过不去。谢玄就派了说客,对苻坚的弟弟苻融说:“你们孤军深入,应速战速决,能在一天之内消灭我们最好。你们现在的排兵布阵都是打持久战的节奏啊。不如这样,你们往后退一些,让我们过去,咱再好好打一架,那多过瘾啊。”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苻坚同意了。他打算等晋军渡河到一半时,再出铁骑击杀,一举可胜。

结果,事与愿违,这一退阵脚大乱。前秦军队来源复杂,有些还是晋朝的俘虏,人心不稳。有人趁机起哄:秦军失败了。后面军队又没手机、微博,不知道前方信息,一看退下来了,好吧,为了活命,跑吧。

苻融死了,秦军越跑越害怕,越害怕越跑。夜晚露营,远处风吹草丛沙沙作响,鹤群还叫了两嗓子(风声鹤唳),秦军一看,晋军来了,兄弟们,继续跑吧。结果,又冷又饿,又困又乏,八成秦军在东晋举办的第一届国际逃命马拉松赛中累死了。

展开阅读全文

东山再起:山穷水尽之后必是柳暗花明

全文共 781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晋书·谢安传》。

【释义】再起:再次出来做官。比喻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恢复力量或重新得势。

【历史典故】

谢安是东晋时期陈郡阳夏人,出身士族,年轻时就注意修身养性,喜欢读书习艺,才气隽秀,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但他不愿做官,而是在上虞的东山筑庐蛰居,过着闲适的隐居生活。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有才干的人。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想干了。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

直至他的好友、侍中王坦之去东山面请,痛陈社稷危艰,国势衰微,亟须良将谋臣匡扶,谢安才悚忧而起,应召出山。其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既然“东山再起”,受命于危难之际,谢安宵衣旰食,不敢懈怠,开始了他中年以后二十年的奋作。

公元383年,苻坚亲率八十万大军从长安出发伐晋。过了一个月,苻坚主力到达项城,益州的水军也沿江顺流东下,黄河北边来的人马也到了彭城,从东到西一万多里长的战线上,前秦水陆两路进军,向江南逼近。这个消息传到建康,晋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员都慌了神,大家都盼望宰相谢安拿主意。谢安审时度势,自己坐镇建康,指挥众人配合作战。因为他指挥得当,晋军以少胜多,最后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

【成长心语】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没有任何一个人的人生会是一帆风顺的,如果你正在遭遇失败,正在经历低谷,不要心存抱怨,因为它正在为你的人生增添美丽的色彩。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此心灰意冷,怨天尤人。意志的崩溃无助于解脱危难,恰恰相反,它只能让人雪上加霜,方寸大乱,从而使忧患加剧,惹来更多的麻烦。人在不如意之时最好停止抱怨,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时若坚持不住,成功就注定与你无缘了。事实上,只要人的意志不倒,不在失败面前止步,就一定可以渡过“山穷水尽”的境地,迎来“柳暗花明”。

展开阅读全文

爱心轮回东山再起

全文共 1907 字

+ 加入清单

2006年8月初,张秀兰的两个女儿和资助的陈祝即将入学了,已欠债5万多元的张秀兰只好到处奔走为孩子们筹学费。可是,以前的很多朋友见她为了帮助别人而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都和她划清了界限,有的甚至一听是她的声音就挂断了电话。

几天奔波下来,张秀兰没有借到一分钱,命运的残酷让她静坐在家里反复回忆几年来的风雨人生。今天的落魄生活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自己做错了什么吗?张秀兰并不为这几年献爱心掏空了家底而后悔,而是想着先把孩子们送进校门上学。

张秀兰无奈中想到了一个人,一个她曾经的资助对象。1991年,张秀兰在这个人最困难的时候资助过他1000元钱,得知对方最近刚卖了烤烟,应该可以借给自己几百元。可让张秀兰没想到的是,对方听明来意后便说自己没钱,最后丢了50元钱给她。张秀兰鼻子一酸,但她当时实在太需要钱了,只得强装笑颜接下了那50元钱。那一刻,张秀兰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人情薄如纸。

眼看孩子们的学费还远远没有着落,张秀兰只得厚着脸皮向亲戚借,可连亲人也不肯借钱给她,更有甚者还挖苦她说:“自讨苦吃,你把陈祝送回她自己家,我就借钱给你。”张秀兰当然不愿意,这样不害了孩子一生吗!在亲友们的数落中,她泪眼婆娑地回到家里痛哭失声。就在张秀兰万念俱灰时,一件事情让她万分感激,也让她坚信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值得的。

原来,在她居住的楼下,一个叫王月仙的杂货铺老板实在看不下去了,决定尽微薄之力帮助张秀兰。王月仙对张秀兰说:“孩子,没吃的就来找我!”就这样,在张秀兰最艰难时,王月仙总是无偿地为她提供各种必需的生活用品。面对朋友的疑问,王月仙解释说:“她以前那么有钱,帮助了那么多人,如今她落难了,我不能看着不管啊。”

最后,实在没有办法的张秀兰为了给孩子凑齐学费,四处寻找零活做。一次,她在县城的一个建筑工地找了份搬砖的体力活,此时,8月的重庆正值酷暑炎热天气,张秀兰咬着牙在工地上吃力地迈着脚步,汗水浸透了衣襟。有位工友不解地问:“大姐,看你也是不缺钱的人,怎么来干这份与你不相符的苦力活?”张秀兰苦笑道:“这没什么,我个子可不比你小,你吃得了的苦我也能吃!”但没过多久,张秀兰的秘密还是被工友们发现了。

原来,张秀兰干苦力的事没敢告诉孩子们,她知道,要是懂事的陈祝知道她这样为自己挣学费后,肯定不愿上学了。但她每天的汗流浃背和脏乱的一身衣服最终没有躲过孩子们的眼睛,懂事的陈祝悄悄跟着她来到了工地上……原本大老板的张秀兰因为帮助他人陷于绝境,工友们得知事情来龙去脉后对她肃然起敬,纷纷表示要尽自己微薄之力帮她孩子凑学费。就这样,在工友们的帮助下,三个孩子才得以继续上学。

张秀兰一直坚持自己的爱心事业,也从中获得了无限的快乐和感动。一次,一位老人走到张秀兰的理发店前行乞,当得知这个老人无亲无靠时,张秀兰对她说:“以后你每个月来我这里拿50元吧。”可老人来过3次后就再没有来了,直到半年后,张秀兰在街上碰到了那位老人。

“阿姨,你还认得我吗?最近怎么没上我那里去呢?”张秀兰问。

“我听别人说你自己都生活困难,我不能再要你的钱啊……”老人自责不已。她的一席话更让张秀兰感到从未有过的暖意。丈夫离开时她没哭;借不到钱她不哭,但听了这位乞丐老人的话,她忍不住站在大街上放声痛哭起来。

2006年底,一个好心人得知张秀兰的事后,以自己的房子作抵押,帮她在银行贷款3万元。张秀兰用这笔钱在酉阳县城开了个服装店,从此才渐渐摆脱贫困。由于积累了多年的经营之道,张秀兰的服装店生意日趋红火,经过三年打拼后终于有了一笔不菲的积蓄。

2009年初,张秀兰又和朋友合伙在酉阳县开了一家宾馆。生意慢慢走上了正轨,她的日子也慢慢乐观起来。几年落魄生涯中,经历过各种人情冷暖的张秀兰更加坚定了帮助别人的信念。

2009年9月的一天晚上,张秀兰在县城某医院门口看到一个拄着双拐的父亲抱着一个脸色苍白的女孩在哭泣,她经过了解得知,孩子的母亲多年前离家出走了,父亲吴大勇又身患残疾,女儿吴玲玲患急性阑尾炎,必须马上手术,但因为没钱,医院不肯医治。张秀兰马上找车将孩子送到酉阳县中医院做手术,并四处奔走为她募捐。她还将吴大勇的大女儿接到自己的服装店免费学手艺,为这个苦难之家的未来点燃了希望。

从12岁时第一次帮助别人,张秀兰28年来帮助了数百人,她能记起名字的就有70多人。在这些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身上,她花费资金近100万元,而对于受助人来说,那份恩情又何止是金钱能够衡量的!

2010年1月初,张秀兰陆续收到各种新年礼物,有腊肉、手机、千纸鹤等。张秀兰明白,每一件礼物背后都有一段自己参与 的故事。她不禁感叹道:“因为爱心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爱心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展开阅读全文

东山再起

全文共 1370 字

+ 加入清单

90年代复出前,她为自己是否还能演戏感到困惑。此外,她仍然希望留在美国,这样能与前夫分担抚养子女的责任——尽管她自己已经破产。但她很快发现自己谋生乏术。

“我当时是想,最好能留在美国,孩子还那么小,所以我就想找到一份工作。但是实际上每个人都以为我开玩笑。我到餐馆说,我给你做洗工。他们觉得我开玩笑。”

纠结中,她陷入了有生以来最深的彷徨中,“谁告诉我什么东西我都会去拜,拜神、念多少经,我都做了。哪棵树砍掉就好,我就把那棵树砍掉了。其实我后来发现,这些都是错的,根本上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我自己只要站起来,往前看,就没事,就把前面不好的全部都斩断,重新开始。”

她去澳洲看望母亲,在那里又见到了师父——1988年她就已皈依星云大师。星云大师告诉她,她还是应该重新做回“郑佩佩”,这样可以做更多事情,帮更多的人——这些人自然包括她的孩子。她想了想,觉得目前为止自己最能胜任的,还是演戏这份工作。

1992年,她回到了香港。因为没钱租房,星云大师让她住在香港佛香精舍,一住就两年。这段时间,她在香港深居简出,平素在佛堂帮忙做早课、晚课。经纪人冯美基告诉她:现在周星驰很红,你要跟他拍戏。于是,她接拍了《唐伯虎点秋香》。

跟影片充满笑点不同,拍摄的时候,片场显得很严肃,“太吵的话,周星驰他们就想不出东西了。你必须要很严肃,不能嘻嘻哈哈。我最受不了的就是嘻嘻哈哈的东西,对不对。”

当时接到剧本,她只知道自己演的是一个会武功的华夫人,跟她之前的戏路一样。拍摄时,巩俐不肯搞笑,周星驰就问郑佩佩能否试试,郑佩佩二话不说,就与周星驰卖起药来。

昔日的侠女金燕子,摇身变成谐星。她与周星驰对戏,一个卖“一日丧命散”,一个卖“含笑半步癫”,令观众捧腹,也令胡金铨和李翰祥痛心。师伯李翰祥导演说,华夫人这个角色,把郑佩佩给糟蹋了。

面对师长们的质难,郑佩佩保持沉默,“我心想我现在最要紧的是工作。我只是这么想,接下去我们都要工作,我也不能向你们拿钱,对不对?他们一个是我师父,一个是我师伯,都可以说我,我只能听着,他们讲我什么我只能听着。”

现在的郑佩佩,如何看待华夫人这个角色?“我是幸亏演这部戏,不然内地不会有那么多人认识我。他们(胡金铨、李翰祥)不知道,他们不能想象,因为在他们的想象中我还是金燕子。”

在众多亲友都依然沉湎于金燕子这个角色的时候,郑佩佩率先走了出来。1996年,李翰祥去世,次年,胡金铨去世。这两个让郑佩佩感念一生的人,没能看到她在《卧虎藏龙》里的演出。这一次,郑佩佩第一次饰演反角——碧眼狐狸。

郑佩佩说,“我相信胡导演见了不见得会喜欢。因为我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影迷反对得不得了,说把我弄得那么丑!其实他们不把我当演员,把我当郑佩佩,还是漂亮的郑佩佩。”

离婚后的郑佩佩,从来没有想过再婚,“我觉得婚姻不是全部,我在婚姻这个课程里面,已经修足分了。不管生孩子也好,作为太太也好,都修足了。如果这辈子要做的事就是修那个分,我前面还有演戏分还没有修完,所以我回来修那个分了。”

午后的餐室,人渐渐多了起来。有一名女食客,大概因为店方上错了菜,与掌店的一个高大男子吵了起来。吵架显然不是男子的强项,他情绪激动,略有失态。

郑佩佩先于我们下楼,68岁的她脚步轻健,从男子身旁走过时,停下,微笑,用手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然后迅速下楼,把吵架双方的喋喋不休,抛到了脑后。

展开阅读全文

东山再起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993 字

+ 加入清单

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生于东晋元帝大兴三年(320年)。父亲谢哀曾做过太常卿(管理礼仪、祭祀的高级官员)。谢安年轻时就很有才气,精通诗文,能言善辩,爱好音乐和书法,写得一手出色的行书。东晋大臣王导很器重他,因此他年轻时就出了名。

有一次,朝廷派人请他担任佐著作郎(协助编修史书的官员),他一口拒绝了,就寓居于会稽东山(今浙江上虞县东南)。这里风景优美,山明水秀。他和好朋友王羲之等人一起游山玩水,作诗写文,或打猎钓鱼。后来,谢安的名声越来越大,朝廷一再要他出来做官。

谢安迫不得已,才在扬州刺史(州的最高行政长宫)庚冰手下当了一个多月的官,便又告退回家了。不久朝廷又派他担任尚书郎(协助尚书办事的官员),他还是不上任。出来做官,他也回信加以拒绝。因为他屡次违抗任命,朝廷降下罪来,终身不许他做官。谢安就隐居于东山。

有一天,他和孙绰等人坐上木船,到大海上去观览景色,小船离岸之后,越驶越远,忽然刮起大风,海浪拍打着小船,颠簸不定,大家都很害怕,有人就喊叫起来:“赶快回去吧!”谢安却神色自若,稳坐船头,口中不停地吟咏着诗句。

船夫见谢安如此镇定,心里非常高兴,并继续划船前进。风越刮越大,这时谢安才慢慢地间船夫:“你还往前划,一会儿怎么回去呀?”于是船夫才掉转船头,把船划向岸边。上岸以后,大家都佩服谢安的胆量。

谢安不肯出来做官,过着清闲的日子。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谢安不肯出山,叫平民百姓怎么办啊!”朋友们都劝他出来为国家办事。就这样,谢安直到四十多岁,才走出东山,踏上仕途,到东晋朝廷里做了官。后来人们就把谢安重新出来做官,称为“东山再起”。

谢安出山后不久,晋简文帝就死了。大将军桓温听说后,为了自己能当上皇帝,就率兵以祭祀之机,想除掉谢安和王坦之两位大臣,搬掉这两块绊脚石。他进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城外的新亭,并在新亭埋下伏兵,派人去邀请谢安和王坦之,准备杀害他们。

王坦之接到邀请,心里十分害怕,就问计于谢安,谢安神色自若地说:“晋朝的存亡,在此一行。”他们一同来到新亭,会见桓温,只见室内外一派杀气,王坦之吓得汗流侠背,谢安坦然入席坐定,对桓温说:“我听说有道的诸侯,应该镇守四方,你为什么在幕后埋下伏兵呢?”

桓温见他的阴谋暴露出来,笑着辩解说:“这是为了自卫,不得不这样!”结果,桓温不但没有对他们下毒手,也未敢夺取帝位,东晋由此避免了一场动乱。

展开阅读全文

东山再起

全文共 457 字

+ 加入清单

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展开阅读全文

东山再起的典故

全文共 507 字

+ 加入清单

东晋时期的谢安,少年时候就很聪明,不仅学识很高,而且擅长书法,写得一手好字。谢安年轻时不愿意做官,任著作郎不久便以有病为借口辞官归家。隐居在浙江会稽的东山,经常与王羲之、许询等一起游山玩水,写诗作文。朝廷知道他很有才干,征召他做吏部侍郎,也被他拒绝了。后来,征西大将军、明帝司马绍的女婿桓温请谢安做司马。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谢安只好答应,这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

在谢安将要出任的那天,朝廷的官员们都前来送行。这时有位中丞名叫高菘,同他开玩笑说:“你过去高卧东山,屡次违背朝廷旨意,不肯出来做官,想不到今天到底出来了!”(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谢安听了这话,感到很羞愧。东山再起典故就从这里诞生了,这个四字成语就是从高菘说的这句话中总结出来的。

谢安到了桓温幕府,桓温很高兴,两个人交谈了一整天,言语间甚是投机。谢安后来官至宰相。桓温死后,他接替桓温掌握了东晋的军政大权。在前秦国与东晋的淝水之战中,他派弟弟和侄子为大将,领兵迎敌,击败了苻坚的百万大军。

往往坏人自称自己要重操旧业的时候也说“东山再起”,反正这个成语是一句很好听的话,表达了说话者或者被形容者一种不服输的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东山再起是贬义词吗

全文共 1088 字

+ 加入清单

贬义词是一个汉语词汇,指是词义带有贬斥、否定、憎恨、轻蔑感情色彩的词。那么,东山再起是不是贬义词?

【成语】: 东山再起

【拼音】: dōng shān zài qǐ

【解释】: 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感情色彩】: 褒义词

【举例造句】: 回到家乡,先图个骨肉团聚,一面藏器待时,或者圣恩高厚,想起来还有东山再起之日,也未可知。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九回

【近义词】:重整旗鼓、卷土重来、死灰复燃

【反义词】:风流云散、一去不返、过眼烟云

东山再起造句:

1、这几年我们董事长在商场上屡败屡战,如今终于东山再起,大展鸿图。

2、弗朗西斯就代表着这种理念,无人能出其右,他是火箭队的前老大,现在他又回到这个曾经让他风光一时的地方,以期东山再起。

3、你可以把俱乐部经营得一塌糊涂甚至从财务上毁灭它,但是只要有球迷的支持,它就一定会东山再起。

4、为了振兴经济,在总统特别力邀下,原已归隐田园的他终于东山再起,主掌经济部。

5、与此同时,变化引来了层出不穷的有趣现象:在英国,信奉重商主义的保守党已经转而崇尚绿色环保;阿尔?戈尔在美国东山再起;混合动力车也日益走俏。

6、太陽才是打不死的小強,今兒西山落下,明兒照樣東山再起。

7、你失敗瞭,他笑話你,你東山再起瞭,他絕對嫉妒你,因為他隻能是那個素質的人。

8、支持者一片「东山再起」的呼声,让落选的县长不再气馁,决定下届捲土重来。

9、如今,尽管许多前苏联治下的邻国从未承认失败,但俄国已经东山再起,而且不仅仅局限于这一区域。

10、在变化和竞争的时代,我们应该“输得起” ,不怕输,输了重新来,东山再起,这是考验人的素质的试金石,真正优秀的人力资源应该是输得起的人。

11、不是我要煩惱我玩完瞭,而是你應該煩惱東山再起的我。

12、可是说也奇怪,正是由于这些人当时不起作用,才使他们后来又得以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东山再起。

13、今天这样安排,就是为了等待时机,以便东山再起。

14、别瞧不起他的实力,只要时来运转,他必有东山再起的日子。

15、今日失败只不过一时失算,待商机好转,我必然东山再起。

16、一个人只要不甘心失败,总会有东山再起的时候。

17、曾經以為天長地久,如今卻要東山再起。

18、今年考场失利,且让我再接再厉,準备明年东山再起。

19、做人留後路,因為你哪一天還想東山再起。

20、睽违政坛多年后,他东山再起,高票当选立委。

21、月初,我吃什麼狗吃什麼,月末,狗吃什麼我吃什麼,算瞭,下個月東山再起。

22、除了几起在环法自行车赛经过纳瓦拉地区时危害不大的爆炸事件外,从6月6号东山再起以来,埃塔还没能造成太多损害。

[东山再起是贬义词吗

展开阅读全文

东山再起成语故事--魏晋

全文共 622 字

+ 加入清单

东晋谢安,才学过人,但在朝廷遭到一帮小人的嫉妒,使得皇上一刻儿用他一刻儿贬他。谢安一气之下就辞官来到土山隐居,邀人下棋,落个耳根清静。他人在外,心念家,就模拟浙江会稽东山景色,在土山上大兴土木搞建筑,并改土山为东山。

公元383年8月,前秦符坚率百万大军南下伐晋。此时的皇帝想起了谢安,决定重新启用他,就派员到东山,封他为征讨大都督。宰相肚里能撑船救国要紧,谢安没有推托,他回到朝廷调兵遣将,上下整顿,赏罚分明,官兵一心,要与符坚决一死战。

不多久,符坚的人马打到了淮河、淝水,只要一过江,东晋难保,谢安心中有数,凭东晋的八万官兵跟符坚硬拼尤如鸡蛋碰石头,他坐阵东山,临危不乱,精心排兵布阵,并把自己的侄儿谢玄也派到前线去打仗。他侄儿临走前想探听这个仗怎么个打法,谢安只说了一句话“朝廷自有安排”。谢玄心里没底,第二天又派人来听口风,谢安呢,就拖来人下棋,一直下到天黑,打仗的事一字未提,到了当天半夜时分,才掏出将帅名单,摆出了他的“八卦阵”。

淝水那里战事拉开,谢安仍稳坐东山跟人下棋,敌人果真中计,大败而逃。喜报传来,谢安接过一看,二话没说,还下他的棋。客人等不及了,都围过来听消息才知道前方打了胜仗,谢玄立了大功,在场的人无不佩服谢安沉得住气,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

淝水一仗,救了东晋,谢安被封为三公之上。因为他东山闲居以后,又出来做了一番大事业,后来人们都称谓他“东山再起”。

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展开阅读全文

东山再起历史典故

全文共 875 字

+ 加入清单

东山再起是指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古时,指出山为官。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东山再起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东山再起:山穷水尽之后必是柳暗花明

【出处】《晋书·谢安传》。

【释义】再起:再次出来做官。比喻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恢复力量或重新得势。

东山再起的【历史典故】

谢安是东晋时期陈郡陽夏人,出身士族,年轻时就注意修身养性,喜欢读书习艺,才气隽秀,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但他不愿做官,而是在上虞的东山筑庐蛰居,过着闲适的隐居生活。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有才干的人。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想干了。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

直至他的好友、侍中王坦之去东山面请,痛陈社稷危艰,国势衰微,亟须良将谋臣匡扶,谢安才悚忧而起,应召出山。其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既然“东山再起”,受命于危难之际,谢安宵衣旰食,不敢懈怠,开始了他中年以后二十年的奋作。

公元383年,苻坚亲率八十万大军从长安出发伐晋。过了一个月,苻坚主力到达项城,益州的水军也沿江顺流东下,黄河北边来的人马也到了彭城,从东到西一万多里长的战线上,前秦水陆两路进军,向江南逼近。这个消息传到建康,晋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员都慌了神,大家都盼望宰相谢安拿主意。谢安审时度势,自己坐镇建康,指挥众人配合作战。因为他指挥得当,晋军以少胜多,最后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

东山再起的【成长心语】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没有任何一个人的人生会是一帆风顺的,如果你正在遭遇失败,正在经历低谷,不要心存抱怨,因为它正在为你的人生增添美丽的色彩。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此心灰意冷,怨天尤人。意志的崩溃无助于解脱危难,恰恰相反,它只能让人雪上加霜,方寸大乱,从而使忧患加剧,惹来更多的麻烦。人在不如意之时最好停止抱怨,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时若坚持不住,成功就注定与你无缘了。事实上,只要人的意志不倒,不在失败面前止步,就一定可以渡过“山穷水尽”的境地,迎来“柳暗花明”。

展开阅读全文

东山再起

全文共 219 字

+ 加入清单

【释义】隐退后再度任职或失势后又重新得势。

【语出】唐?杜甫《暮秋……呈苏涣侍御》:“无数将军西第成;早作丞相东山起。”

【人物】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青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一直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展开阅读全文

东山再起

全文共 219 字

+ 加入清单

【释义】隐退后再度任职或失势后又重新得势。

【语出】唐?杜甫《暮秋……呈苏涣侍御》:“无数将军西第成;早作丞相东山起。”

【人物】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青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展开阅读全文

东山再起

全文共 219 字

+ 加入清单

【释义】隐退后再度任职或失势后又重新得势。

【语出】唐?杜甫《暮秋……呈苏涣侍御》:“无数将军西第成;早作丞相东山起。”

【人物】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青得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得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得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到了四十多岁得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得事称为“东山再起”。

展开阅读全文

东山再起

全文共 221 字

+ 加入清单

【释义】隐退后再度任职或失势后又重新得势。

【语出】唐?杜甫《暮秋……呈苏涣侍御》:“无数将军西第成;早作丞相东山起。”

【人物】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然后出身士族,年青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展开阅读全文

东山再起

全文共 219 字

+ 加入清单

【释义】隐退后再度任职或失势后又重新得势。

【出处】唐·杜甫《暮秋……呈苏涣侍御》:“无数将军西第成;早作丞相东山起。”

【人物】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青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展开阅读全文

一雪前耻东山再起作文500字

全文共 492 字

+ 加入清单

这次挑战赛真让人痛心,上一次输给十三班,这一次竟然依然如旧。在毕业考试中,我一定要一前耻,让我们班级东山再起,不再名落孙山。

这一次考试,我预料我考不好,这还成真了,因为我考前状态不好,并且,老师也接二连三的反应我态度不端正,肯定考不好,这回还真的,两门都在80分。

吸取这次教训,争取下一次能东山再起。要一雪前耻,首先要弄清楚自己的不足,再加以改正。这次导致考试差的原因也就是因为粗心,态度不端正。老师说了,这次题简单,比的就是谁细心,谁认真。既然我没考好,肯定跟粗心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这次,粗心罪魁祸首,我一定要改正,不再粗心。

下一次大考便是毕业考试了,这次考试非常的重大,成绩要往毕业证上写,并且这个分数也要带到初中,这比期末考试还重要,所以,一定不能小看。

既然很重要,那就必须要重视。考前的假期——不玩电脑,作业一定要写完;考前的课上——必须要做到每道题的正确率要有百分之80;考前状态——不能三心二意,漫不经心,骄傲自大要端正态度;考前课下——要认真复习;考试的时候——一定要做到一心一意,认真答题。一定不能再像今天一样,考得这么差。

我要一雪前耻,不能再像今天一样粗心大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