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国春节

中国春节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中国春节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中国春节问题。

分享

浏览

3137

作文

11

2024bbc《中国春节》观后感

全文共 297 字

+ 加入清单

2016年春节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拍摄了一部纪录片《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Chinese New Year: The Biggest Celebration on Earth ),几个外国主持人来到中国,来了一场文化探寻。

他们从北至南,从哈尔滨到香港,从都市到乡村,几乎跨越整个中国,以他们独特新鲜的视角,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春节。

作为中国人,有些画面也许你都没见过!

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令人落泪的团聚场面,让老外目眩的传统民俗……都令这部纪录片看起来生动有趣,而且,居然还他们拍出了浓浓的年味儿。

再次重温这部纪录片,真希望时间赶紧跳到一个月以后,赶紧回家和家人团聚,吃好吃的啊!

展开阅读全文

2024bbc《中国春节》观后感

全文共 1009 字

+ 加入清单

英国广播公司(bbc),是英国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也是世界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之一。BBC此前拍摄的关于中国的记录片 ,那是各种明的暗的黑。而当网友做好心理准备打开这个画面时,完全看呆了!看完英国BBC《中国春节》的纪录片,真心想说最近流行的一句话:对不起,我要回中国了,别再找我了!

纪录片中有两位萌萌哒老爷爷,玩得各种开心、吃得各种满足,他们一致表示:这是我过得最棒的新年!

对于我们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儿,你可能有些纳闷:为什么看着都是再熟悉不过的过年画面,却有这样一种莫名的新奇与感动呢?下面每经小编就和您一起来感受下英国BBC镜头下的《中国春节》。

先看这片名: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典

英文译名更炫酷:The Biggest Celebration on Earth

每年的春运就有10亿人往来于中国各地,这个承载了太多中国人悲欢离合的春运也不叫春运了,叫“地球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其中,春节亲人重逢画面也捕捉得很到位,让人不禁热泪盈眶。

由于春运拥挤,许多农民工兄弟选择骑摩托车返乡,在中国也是比较常见的情况。BBC的这两位老爷爷还亲身加入了摩托车迁徙返乡大军团,在返乡路的站点,他们还喝了志愿者为农民工兄弟免费提供的姜汤和粥,并惊喜地表示:粥里还有肉!

看完春运,再来看看我们中国人已经习以为常的春晚。

当然,春晚也不叫春晚,而叫“全球覆盖范围最广的电视节目”。BBC特地走访了春晚后台,得到的数据又让外国人吓了一跳:想上春晚,要和1000个节目竞争,有的节目准备期长达1年!

广场舞不叫广场舞

叫“中国老年人最喜爱的健身项目”

辣条也不叫辣条

叫“中国25岁以下年轻人最喜爱的小吃”

这次BBC用镜头聚焦“亿万人同时迁徙的壮观,只为了春节的一次团圆。”在开篇,三位主持人就开门见山地说:就算是排除万难也要回家过年的决心:他们可能买不到票,可能坐上没有位置的火车,可能要在人堆里挤上三天三夜...但这都不能阻止中国人回家过年的愿望……

纪录片开始就通过镜头呈现了中国的各种美丽,来看看在第一集里的哈尔滨冰雪世界,真是美得让人醉了……

这认真的几位主持人为了寻找和展示中国人的生活,他们体验了全球最大的春运归乡大潮、到哈尔滨观赏了冰灯、到河北蔚县体验了打树花、到云南近距离接触了金丝猴、给全球展示了中国的春节……

对不起,我要回中国了

短短的纪录片,并不能道尽中国春节文化的精髓。这个比长城还要古老的节日,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最深沉的情结。

展开阅读全文

2024年纪录片《中国春节》观后感

全文共 1113 字

+ 加入清单

比起纪录片内核更像宣传片,但今年有这样一套片,多少还是弥补了一些春晚对我们造成的伤害。虽然大家都在吐槽内容正直得不像BBC,但不得不说那么老的梗还找了许多新鲜的角度切入, 鲜切花市场,酒厂,金丝猴这些部分乍一看和春节没啥关系,但其实都有内在的社会文化联系。

小吃街那段辣条出来的一瞬间弹幕就疯了,这种宏大命题的纪录片里有东西真的让人觉得“对对对就是就是”的点真的是太加分了!话说有多少拍这些大主题片子的导演还在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还有那么多信息量片子还能自圆其说,角度多但叙事不显杂乱结构清晰,BBC确实不简单。

记者也是加分点,各有其风格但都自然串联每个部分,避免了僵硬报幕和你一句我一句套话的尴尬感。当然我们都爱可爱大叔多一点~

温馨提示:片中出现有关香港的内容的时候,尤其是在第三篇里,๑•ั็ω•็ั๑)祝收假愉快

2017年纪录片《中国春节观后感而:

BBC的主持人们还是一脸真诚·热情·太好吃·新年赞·中国棒…

咱大天朝网民也从一脸不信·懵逼·这是假的……

最后变成了真不黑·谢字幕组·好看·期待第二集……

那到底是怎样的画风突变让咱们网友黑转路?咱们一起来看看~

在《中国新年》系列中,五个主持人肩负不同使命,身赴中国各地,从冰城哈尔滨一路南下到香港,探索很多人人人人人的大中国是如何体验农历中最重要的节日。

在纪录片习惯性的介绍中,大概表达了这几个意思:

中国城市发展猛

中国历史特悠久

中国是最大经济体

中国好吃的不用问

相比以前丢台湾还丢过江浙沪的BBC,这次上了这样一张地图

概括性的夸完,现在要来具体的了,请好好看看我闪闪发光的大天朝吧~!

1.现代化的中国

先说这次拍的北京城,大气庄重没有雾霾~

亚洲最大的铁路调度指挥中心,狂拽酷炫又气派。

以前的普快/绿皮火车也不拍了,全部镜头都是锃亮锃亮的高铁。

北京的每辆出租车都装有GPS,不停向控制中心提供信息。

2.有保障的中国

在忙碌的火车站,有小红帽有偿提供护送上车服务;

在摩托大军身边,有服务点提供免费的热粥姜汤取暖器,并有警车护送;

在云南的森林中,小动物金丝猴也有专人保护它们的生活。

3.有情义的中国人

车站机场不再是拥挤不堪,处处温暖……

老人们的身体也倍儿棒:在国外的人们也要回家团聚(不过哎,这这这姑娘怎么这么像黄渤!)

总之,这样家人团聚的幸福是时时刻刻上演……

4.丰富多样性的新年文化

代表现代的哈尔滨冰城:代表传统的河北打树花:

以及中国人都懂的生肖文化……

在这1个小时的《中国新年》第一集中,BBC主持人在北京、哈尔滨、河北、云南等多地感受了一把春节前的准备气息,虽然有部分情节和“新年”的关系并不密切,但还是向全世界传递了咱们的喜气洋洋…希望这个陌生的BBC在之后几集依旧如此惊人。

展开阅读全文

英国BBC纪录片《中国春节》观后感

全文共 652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对中国春节接近零距离的观察。节目采取“直播”的方式,播放内容在当日录制完成后,经剪辑润色,延迟几日后播出。由于拍摄至放送时间间隔很短,可以使观众获得观看现场直播的生动感,这几乎让英国观众与中国观众同步度过猴年春节。

纪录片播出后,引发了海外华人以及外国观众的共鸣。英国网友留言说:“打算明年在春节的时候去中国旅游,亲身体验一下”,并表示“迫不及待想去中国玩儿”。留英的中国学生也观看了节目,纷纷留言:自己每天都在电视机前等候着节目的播出——“好几年都没回家过年了,看着这个节目让我更加想家了,终于能在英国体会到一点年味儿!”

伯明翰城市大学媒体理论博士教授StephanieFremaux表示,自己非常喜欢看这个关注中国春节的系列节目,认为它向观众分享了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也让观众理解了不同文化。“这一点也越来越重要,对于世界的理解越深,我们越能进行高水平的迁移和知识交流。”

该片制片人杨建坦言,在全球化的当下,解读“中国故事”不仅是中国一方的期望,也是全世界的期待。“当中国早已经成为无法忽视的存在时,世界也更渴望了解一个更真实的中国。”

借由西方主持人在中国的体验,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上以“第三者”的视角去观察。“这部纪录片以西方的眼光重新解读中国春节,不俯视也不仰视,不仅发现了春节的文化魅力,也表达了春节所寄予中国人的当代精神。”他说。

据悉,《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由五洲传播中心与英国雄狮电视公司(LionTV)联合制作,已登陆国内各大视频网站。

展开阅读全文

英国BBC纪录片《中国春节》观后感

全文共 662 字

+ 加入清单

bbc的纪录片可以说是闻名世界的,这源自于它精良的制作以及电影级别的镜头。在这部讲述中国新年的纪录片中也一样。

第一集的镜头是最美的。无论是春运的人头攒动,还是冰城哈尔滨,又或者是清晨的北京,同样的场景在bbc的镜头中就显得特别的美丽。就拿北京的大裤衩来说,这个建筑在各种镜头中不知道看过多少次,前不久才去过北京,对北京的城市风貌建筑感觉其实很一般。可是bbc的镜头中,北京显出了万全不一样的气质,更大气,更摩登了吧。最美的当属打树花了,看了之后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火树银花。镜头,无意是吸引我看bbc的纪录片的最主要原因。

第二集则有趣的多,主要以食物为主。看到两个歪果仁拿着木耳说是蘑菇,抱着冬瓜说是葫芦,我真是笑了。这次bbc还十分接地气的介绍了泡椒凤爪和辣条,不知道两个主持人品尝的时候是何种心情。还有混着喝白酒的桥段,真的不怕喝倒吗哈哈哈!介绍的花卉市场的拍卖倒是让我开了眼界,之前对此毫无了解。哦,对了,还有神级春晚。总体来说还算比较客观,一些比较重要的新年现象都被提及了。

第三集我不得不承认,没看完。香港的比重占据了非常大的篇幅。内容上也没什么让人耳目一新的地方。到底是干儿子啊。本来想给5星的,现在只能给4星了。

总体来说,第一集很美,第二集很有趣,总体节奏把握的很好,节奏对于纪录片来说是最重要的。唯一让我有点疲惫的是整体的讲述逻辑。看似好像很有逻辑,从北往南的几个地方,但是实际上在叙述的时候却显得很凌乱,既不是以地点来作为逻辑线,也不是以时间来作为逻辑线,各种无征兆跳跃,让人有点凌乱,大概是这个导演的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英国BBC纪录片《中国春节》观后感

全文共 395 字

+ 加入清单

用三天每天一集看完了最新的BBC纪录片《中国新年》。前两集拍摄的很好,以几位不同的外景主持人在各地深入介绍体验中国人是怎么过新年的及为了新年整个国家政府在后台的努力运转展开的中国春节。看得人真是自豪感油升。背景音乐是很典型的英式中国风。

中国红红的热闹的景色、家人的团聚、背后政府强大的运转再从中融入了中国的传统习俗,给外国人几乎是全方位的介绍中国新年。片中哈尔滨冰城,北京打树花和第二集片尾北京城夜空的烟花真的让人很感动。

但是第三集我几乎是快进看的跳过了HK,拍摄的略仓促。可能是想从香港这个中英都有影子的城市拉近中英观众的距离感,但是拉近不了我的认同和归属感。虽然选择录制的城市相对数量较少,但总体是一部很不错的纪录片。

对了纪录片中讲到打树花是最后一位传承人,其实不是啦。在cctv9《太行山处过大年》纪录片里有专门介绍各种各样的烟花和打树花哦。

感慨祖国的地大物博,为生为中国人而骄傲。

展开阅读全文

英国BBC《中国春节》观后感

全文共 1107 字

+ 加入清单

这部纪录片于2月14至16日在英国BBC2频道首播,共《回家》、《团圆》和《欢庆》三集。该片由5名英国主持人,以直播类节目的形式,在主线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与其他地区连线的视频,讲述发生在中国广袤土地上的春节故事和丰富多彩的春节习俗。

主持人在其中担当的是体验者的角色,从而零距离地参与不同地域和人群的春节。他们走进亚洲最大的铁路调度指挥中心——北京西客站的调度指挥中心,主持人感慨“像是在阿波罗13号的控制室里”;他们坐在中国人年夜饭的饭桌旁,加入城市返乡摩托队伍的大军;置身零下30摄氏度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游逛在人声鼎沸的北京庙会,参观古老的中国酿酒技艺并喝下60度白酒的瞬间;以及接地气的广场舞、“国民小吃”辣条……正是这些身临其境的感受,为纪录片带来了强烈的感染力,突出“欢乐、祥和、团圆、共享、祈福”主题。

其中,《回家》讲述了在传统文化和家庭观念的影响下,中国人通过火车、飞机、摩托车等不同方式回家过年的故事;《团圆》介绍了春节期间中国家庭的传统风俗习惯,包括包饺子、贴春联、看春晚、放烟花、摆鲜花及祈福等,体现了家庭的团圆和温暖;《欢庆》介绍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和舞龙舞狮等民俗文化,呈现了遍布中国大江南北的欢乐祥和气氛。

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对中国春节接近零距离的观察。节目采取“直播”的方式,播放内容在当日录制完成后,经剪辑润色,延迟几日后播出。由于拍摄至放送时间间隔很短,可以使观众获得观看现场直播的生动感,这几乎让英国观众与中国观众同步度过猴年春节。

纪录片播出后,引发了海外华人以及外国观众的共鸣。英国网友留言说:“打算明年在春节的时候去中国旅游,亲身体验一下”,并表示“迫不及待想去中国玩儿”。留英的中国学生也观看了节目,纷纷留言:自己每天都在电视机前等候着节目的播出——“好几年都没回家过年了,看着这个节目让我更加想家了,终于能在英国体会到一点年味儿!”

伯明翰城市大学媒体理论博士教授StephanieFremaux表示,自己非常喜欢看这个关注中国春节的系列节目,认为它向观众分享了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也让观众理解了不同文化。“这一点也越来越重要,对于世界的理解越深,我们越能进行高水平的迁移和知识交流。”

该片制片人杨建坦言,在全球化的当下,解读“中国故事”不仅是中国一方的期望,也是全世界的期待。“当中国早已经成为无法忽视的存在时,世界也更渴望了解一个更真实的中国。”

借由西方主持人在中国的体验,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上以“第三者”的视角去观察。“这部纪录片以西方的眼光重新解读中国春节,不俯视也不仰视,不仅发现了春节的文化魅力,也表达了春节所寄予中国人的当代精神。”他说。

展开阅读全文

英国BBC《中国春节》观后感

全文共 250 字

+ 加入清单

一群被中国春节震惊的老外的诚意之作。

春节为核,横跨九省,以二十多种民风民俗,勾勒了一副人情味甚浓的中国年。虽然以时间为序,各地各事物往往有串联,但还是会有些散乱之感,不过或许这也是西方纪录片的固有特色,加之本次题材的生活化。五位记者都很真诚,虽然有很多错误的细节认识,但都是很可爱可理解的错误。最爱摩托车大胡子基友队,好想请他们到家里来做客~春晚女记者稍差。个人最喜欢第二集。

国内随便一个受访者都英语流利敢不敢把水分减减啊,这算是瑕疵吧。

准备找找BBC之前关于中国的纪录片,看看是否一如网上所说的黑。

展开阅读全文

英国BBC《中国春节》观后感

全文共 610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是中国农历春节首次成为纽约公立学校法定假日,纽约哈德逊河畔举办了盛大的春节焰火晚会,一只只璀璨的金猴伴随着音乐的节奏在天空中喷薄而出,给美国观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欧盟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春节巡游活动吸引了大量当地民众参与,拥有“布鲁塞尔第一公民”之称的小于连雕像换上了中国传统服装。欧盟地区委员会主席马库拉感慨:“自从去年底巴黎遭遇恐怖袭击之后,作为欧盟之都的布鲁塞尔风声鹤唳,大型庆祝活动全部取消,人们生活在很压抑的气氛当中,今天的春节巡游活动不仅为布鲁塞尔带来了浓浓的中国年味儿,更为布鲁塞尔带来了人气。”

人气,也是商机。中国春节假期火爆的海外游市场,着实让世界各国的“算盘珠子”噼啪作响了一大阵子。英国人形象地说,他们正在采取措施吸引“中国镑”。据中国旅游研究院估计,2016年春节期间中国内地公民出境游人数持续增长,预计达到570万至600万人次(不包含港澳地区),出境花费按照人均1.5万元人民币计算,有望达到900亿元。

“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 春节走红海外,源于文化的魅力、国家的实力,反映了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进一步融合的大趋势。春节对世界而言,正从近乎看风景般的新鲜事儿,逐渐变成当地民众乐于接受和参与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人类文明也在这种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展开阅读全文

电视系列片《中国春节》观后感

全文共 670 字

+ 加入清单

乐舞添欢,四海迎春。世界各地众多大城小市,都呈现着中国农历新年特有的吉祥温馨氛围: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精彩纷呈的焰火晚会、热闹喜庆的舞狮表演、人潮涌动的新春庙会……走出国门的中国新春文化元素,日益在世界五大洲落地生根。

翻阅世界各大媒体的报道,猴年春节俨然就是备受关注的国际新闻。《中国春节黄金周商品零售额飙升11.2%》《中国春晚是地球上收视最多的歌舞盛典》《英国希望在猴年吸引更多中国游客》《中国人现在用红袜子保护自己》《中国数字巨头参与“红包大战”》……各式各样的新闻标题,各式各样的观察角度。春节在世界眼中,亦如中国在世界眼中,越来越具有影响力。外国国家领导人、国际组织领导人向全球华人祝贺春节的讲话、声明络绎不绝,他们还纷纷出席在世界各地举行的春节庆祝活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新春贺词中幽默地说:“猴年到了,我也属猴。猴子象征着智慧、灵活与好运,所以这将是充满着希望与活力的好年份。”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有必要向孩子们传递农历新年的传统,指引他们拥抱传统,走向未来。

春节不愧为世界级节日。中国春节走出去的品牌活动越来越响亮,为世界与中国共享新春欢乐创造了条件。比如“欢乐春节”活动,今年在全球14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座城市举办,活动总量达到2000多个。如今,全球至少十几个国家把春节定为本国的法定节日,英国《金融时报》赞叹不断焕发新活力的春节竟是“全球最古老的节日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说,中国春节已成为教科文组织传统的节日,中国文化为世界贡献了靓丽色彩,中国春节就是一个充分展示中国色彩的时刻,让世界与之共享。

展开阅读全文

电视系列片《中国春节》观后感

全文共 387 字

+ 加入清单

哈尔滨的冰雪世界,冰雕王国,看了片子才知道,整个建设过程,不下于一场大型的工业建设,用机器将大块的冰切割,运输,怎样埋灯管。

虽然冷,还是值得一去的,扩宽生命的另一维度。

打树花,“火树银花”的具体呈现,伴随着不可控的危险的极致魅力,传承的衰弱也是必然的,其实被影像记录下来足以了。

过年的摩托车大军,提供免费粥的志愿者,原来粥里面可以放姜丝,“他们两个蛮能帮什忙的,就是话多了点。”哈哈。

也有警车在回家的路上一路护航。

昆明的鲜花拍卖市场,平日和节假日几块钱一朵的鲜花批发时几毛一朵,然后通过飞机运输,几千人同时抢拍。

香港的新年大游行,有点像狂欢节什么,奇装异服,国际化的队伍,真羡慕。

猴年追踪金丝猴,原来研究员要研究她的粪便,看出健康状况。什么工作都不容易呀。

干了几十年的巡逻员,金丝猴在哪里一看一个准。什么工作,做久了都会精呀。

“对中国人来说,家族团聚的时光是宝贵的。”是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