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央

中央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中央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中央问题。

分享

浏览

470

作文

159

2024年鸡年中央卫视春晚观后感

全文共 1456 字

+ 加入清单

从小学六年级期末语文考试拿到65分的那一个冷假开始,我基本上就丧失了看“春晚”的任何兴趣,这一回导演换成了爱放炮的冯小刚,在我的潜意识里放炮的总比那些不吭声的显得本领大一些,不觉就在打麻将往厕所的空隙忙里偷闲略瞟了几眼,因而马上肠子悔青,冯小刚浪费观众时间的本事实在比那些“体制内”的导演绝不逊色,兹粗略罗列最少10大败笔以下:

一、“春节联欢晚会”和“马年春晚”的叫法严格意义上来讲是违反一般语文常识的,春节是从农历大年初一开始算起,生肖纪年亦是如此,在蛇年除夕之夜举行的一晚会咋就被主持人们叫成了“马年春晚”这让略微有点儿文学常识和中文功底的中小学生都难以理解,理应“除夕联欢晚会”(除夕迎春晚会)和“蛇年除晚”才是真正正确的叫法,央视大台那些个高端大气上档次主持人们的中文水平实在需要找几个山沟沟里的中小学恶补几个假期的。

二、晚会一开场就由姚晨、葛优、吴秀波、范伟、成龙、姚明、黄晓明、杨幂、田亮、林志颖、张学友等一些演戏的唱歌的打球的说“春晚是甚么”,他们这一帮人的智商能弄清“春晚是甚么”吗?他们具有代表性吗?

三、朱军、董卿、张国立、李思思、毕福剑这5位主持人实在谁都可以少,而尼格买提本不该少,给尼格买提一个机会,可以和谐和缓很多的***,冯小刚没有看到这一点。

四、全球15亿华人同步观看的一晚会,主持人的服装应以中国风的汉服、唐装为主,这样比较有亲和力和凝聚力,华人应建立自己衣饰的标识,并通过“春晚”这样各种有效的或还不太有效的传播出口面向全球文化输出,逐渐改变中西文化传播不等对的不利局面,而不是崇洋媚外在中国人自己的舞台上穿着西方的礼服。

五、冯小刚给杨丽萍外甥女小彩旗设计了一个舞台,装神弄鬼说甚么转圈圈就是时间在转动,自以为有创意很得计,却忘了她还是一个年方14岁的小孩儿,未免有***幼女之嫌。

六、这一台晚会的张国立、张靓颖、王铮亮、姚贝娜、李雪健等太多人都打上了“华谊兄弟”的深深烙印,这一台近似“华谊年会”的晚会折射出冯小刚“内举不避亲”的狂妄和狭隘,假如上天再丢给冯小刚一样一个馅饼的话,他保不定真会叫老婆徐帆担纲主持让女儿冯思羽压轴独唱。

七、董卿过往“花市灯如书”、“不分诗与词”的笑料也就罢了,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咋在她那里变成了31个?难不成被她用卿卿我我的美人计一夜之间消灭了仨?央视主持人看来不但语文、历史知识严重欠缺,

八、所谓“魔术”作为一门公开的骗术连续多年登上央视舞台糊弄亿万华人观众还捧红好几个“明星骗子”和“骗子明星”满世界招摇撞骗本来就有违社会公德,而在众目睽睽下公开穿帮就更是挑衅国人的智商了。

九、美其名曰“马年春晚”,冯小刚以自己微薄的文化底蕴企图跟马年扯上些关系,在师从张艺谋的人海战术《万马奔腾》过后不久,又来了一出舞蹈《小马奔腾》,让人马上有奔过往揪他腾地方的冲动。冯小刚们明显不会知道,除奔腾来奔腾往以外,马年还可赋予的情势和内容还有很多;而貌似唯一跟马年有关的歌曲《套马杆》就更是牵强傅会,几马鞭都跟马年打不倒一起来。“马元素”的极大匮乏客观反映的是冯小刚、赵本山、赵宝刚、张和平、冯骥才等这台晚会主创职员思惟视野的局限和思想厚度的不足。

十、抛开蔡明的引人厌、冯巩的招人烦、成龙的不受人待见、刘欢的日薄西山气味奄奄和大张伟对鸟叔的照抄照搬,《难忘今宵》实在没法不让大多数国人审美疲惫睡意连连,一台晚会原创力的匮乏,折射的常常不单单是一个群体,而是一个民族的创新精神,而在总导演们越想被观众“难忘”的时候,“今宵”还没过往,他们就很快地被观众抛弃和忘记。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作文

2024中央一号文件:32条意见破解"三农"新困局

全文共 3030 字

+ 加入清单

据新华社北京2月1日电 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2份中央一号文件1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

这份文件题为《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全文约12000字,共分5个部分32条,包括: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惠农政策力度;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增添农村发展活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围绕做好“三农”工作,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文件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如何在“双重挤压”下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 、提高农业竞争力,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考验。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加速,城乡互动联系增强,如何在城镇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是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破解这些难题,是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大任务。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靠改革添动力,以法治作保障,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彰显了‘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定位。”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朱立志认为,与去年相比,今年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相信在文件部署下,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有望加快推进。

热点聚焦

建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做强农业,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强化对粮食主产省和主产县的政策倾斜 ,保障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有发展。

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建立全程可追溯 、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

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

完善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大重要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力度。清理整顿农产品运销乱收费问题。

探索农民工享受城镇保障房办法

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富裕农民 ,必须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开发农村二三产业增收空间,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加大政策助农增收力度,努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的势头。

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激活农村要素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保障进城农民工及随迁家属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扩大城镇社会保险对农民工的覆盖面,开展好农民工职业病防治和帮扶行动,完善随迁子女在当地接受义务教育和参加中高考相关政策,探索农民工享受城镇保障性住房的具体办法。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建立居住证制度,分类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居民同等待遇。现阶段不得将农民进城落户与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相挂钩。

审慎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繁荣农村,必须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加快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认真贯彻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深入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不断夯实党在农村基层执政的组织基础。严肃处理违反党规党纪的行为,坚决查处发生在农民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尽快制定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的准入和监管办法,严禁擅自改变农业用途。

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出台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对土地等资源性资产,重点是抓紧抓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扩大整省推进试点范围,总体上要确地到户,从严掌握确权确股不确地的范围。

在确保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审慎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分类实施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加强农村改革决策与立法的衔接。农村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立法要主动适应农村改革和发展需要。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立法条件成熟的,要及时上升为法律。

据新华社

背景

一号文件何以连续12年锁定“三农”

中央一号文件是中共中央每年发布的第一份文件,一号文件中聚焦的主题往往是国家当前需要重点关注和亟须解决的问题,在全年工作中具有纲领性和指导性的地位,因此历年的文件都会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不过,中央的一号文件并非年年都聚焦“三农”问题。细数改革开放以来的多份中央一号文件,其中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共有17个。这17个文件也并非一直连续,中间有过中断。

上世纪80年代初,在农村改革如火如荼推进的大背景下,从1982年到1986年,中央连续5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五个一号文件,对当时的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18年后,自2004年起,中央一号文件又连续12年聚焦“三农”。

一号文件涉农传统为何在上世纪80年代中断?对这一问题当时全国从上到下有这样一种认识: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基本问题已经解决了,今后重要问题都在城市,工作重心也从农村开始转到城市。

那么,时隔18年后,一号文件为何又重新锁定“三农”?这背后又有着更为深刻的背景:上个世纪末,我国农业生产环境出现复杂局面,农民收入增幅连续几年低速徘徊在4%以下。此外,城市改革经过10多年“加速跑”后,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影响到了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今天,在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锁定“三农”,表明“三农”问题在中国“重中之重”的地位非但没有弱化,反而更为加强。据新华社

微观察

[试点]:一号文件关键词

从2004年到2015年,连续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以“三农”为主题。记者梳理发现,在这12份中央一号文件中,除了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将关注焦点锁定在水利改革发展外,其他11份一号文件更多地强调由点到面,由重点到综合性转变,特别是最近3年,一号文件的主题都聚焦“农业现代化”。而在文件全文中,涉及到具体的难点时,更强调“试点”。

以2014年为例,一号文件提出要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全文中含有26个“试点”。

在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全文中含有30个“试点”,其中既有对去年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经验的总结,也有新开展的试点项目,比如,“积极开展农产品价格保险试点”、“开展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等。

“一号文件这几年的思路基本就是强调总体布局,更多的是一些纲领性的东西,而对于具体操作项目,则采用先试点再推广的做法,如果一年试点不完善,可能第二年还要继续试点。”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表示。

展开阅读全文

2024两会快讯:中央喊话,这三种“任性”要不得

全文共 1578 字

+ 加入清单

谈经济发展,习近平强调“不能那么任性了”;谈政府行政,李克强直言“有权不可任性”;谈从严治党,王岐山放话“决不能放任自流”。

如果要评出一个两会最热词的话,“任性”无疑是呼声最高的候选项。两会开幕以来,“任性”就已被多位中央领导人在不同场合直接或间接提及。

中央领导频频喊话释放明确信号:2015年,三种“任性”要小心了。

发展“不能那么任性”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准点出现在人民大会堂上海厅,参加政府工作报告的审议。

在与上海代表交流过程中,习近平提出“也不能那么任性了,否则靠什么可持续发展?”一时间,至少上亿人被“发展不能任性”的新闻刷屏。

习近平看似随意的一句话,却流露出心中的担忧。一句“不能任性”,也指向了经济领域的诸多“任性”!

行业产能已经过剩,那不管,照样大上快干;经济增长以高投入、高消耗为代价,也不管,只要GDP增长就行。创新太费劲,那就简单粗暴地抄袭仿制;论证太繁琐,那就一拍脑袋就上马;环保太难搞,那就干脆直接弃之不顾……

现实中这种种“任性”,概括起来,其实就是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的——经济发展方式还是比较粗放。

对此,习近平已经放出话:人都是有惰性的,物质是有惯性的。老常态的路子、简单粗放的发展路子已经难以为继了。

“任性”的老路子走不通了,“理性”的新路子在哪里?

总书记早已准备好了答案。“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习近平给出的方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政府“有权不可任性”

改变发展“任性”,还得靠管住权力“任性”。这个理儿,李克强非常明白。

据了解,引发各界热烈讨论的那一“金句”——“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就是李克强亲自加入政府工作报告的。

这可不是总理随意“任性”而为,这句话带有明显的指向性。

首先,剑指“乱作为”。现实中,一些政府部门乱收费、滥罚款、暗中操纵重大项目的招投标,随意设立审批项目。滥用权力,“在其位乱谋其政”。该管的胡乱管,不该管的越权管,在乱作为、瞎指挥中,时常伴随着权力寻租与贪腐的影子。

治理乱作为,李克强紧紧抓住了行政审批这个“牛鼻子”。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李克强着重提出“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都要简化程序”,要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要通过权力瘦身实现廉政强身。

其次,剑指“不作为”。不敢为、不想为、不能为、不去为……有老百姓感叹,纠正“四风”后,话难听、脸难看、门难进是好转了,但也有官员不干事了。懒政、怠政的现象频现,损害百姓利益。李克强说得很明确,尸位素餐本身就是腐败,不作为的“懒政”也是腐败!

对于不作为,李克强开出的“药方”是: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

新的一年,政府管的就是“任性”权力,不作为与乱作为的官员和部门,可要小心了!

党员干部玩不得“任性”

反腐是今年两会绕不开的话题。在3月5日下午参加北京代表团审议时,王岐山再次放话,对触犯纪律的党员干部“决不能放任自流”。

对领导干部而言,放任自流的“任性”可是个“危险活儿”。十八大以来,中央掀起反腐风暴。上至周永康、令计划等“老老虎”“大老虎”,下至“亿元水官”马超群等“硕鼠”,打虎拍蝇不手软。甚至有学者感叹:读遍二十四史,反腐未如今日。

尽管高压态势下,不少人开始收手,但仍有少部分人依然“任性”,有的变通规则,翻新花样、腐败方式更隐蔽;有的无视规定,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恣意妄为、疯狂敛财。

用王岐山的话来说,还有人我行我素、依然故我。对这些“任性”不收手的人,中央也已经盯上了。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再次明确表态,反腐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从严管理领导干部。

如何管?“依规治党首先要把党规党纪的篱笆扎紧,把领导干部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王岐山已经为那些由着性子、毫无约束的党员干部划下了红线:党员干部,“任性”玩不得!

展开阅读全文

120余中央单位计划招2.7万公务员

全文共 428 字

+ 加入清单

据悉,2016年度国考将涉及120多个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单位计划招录2.7万余人,较去年多出5000人,人数已连续三年创新高。考试报名将于明天正式启动,10月24日截止,为期10天。公共科目笔试则定于11月29日举行,比去年提前了一天。今日起,报考人员可登录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专题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户网站、国家公务员局门户网站查询具体招录部门、职位信息、政策及公告等情况。

考试方面延续了去年的分级分类考试,对省级以上机关和市(地)级以下机关职位分别命制公共科目笔试试题,并指导海关、国税等中央机关直属机构系统结合本行业特点自主命制面试试题,提高针对性和实用性。银监会、证监会特殊专业职位和外交部、商务部等部门的非通用语职位,继续实行“2+X”考试模式,即除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两门公共科目考试外,考生还需要统一参加专业科目考试或外语水平测试,突出对专业能力和素质的测查,以满足招录机关实际用人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2024中央最全最严党纪公布热点

全文共 653 字

+ 加入清单

新版《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发布,将旧版10类违纪行为整合为六类,包括群众纪律、生活纪律等

历时14个月,重修后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昨日正式发布。新条例将“妄议中央大政方针,破坏党的集中统一”列入违反政治纪律“负面清单”,规定该类行为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旧版《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制定于2003年。2013年11月发布的首个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13-2017年)》将条例修改提上日程。今年1月在中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对条例修改提出“突出重点、针对时弊”要求。中纪委书记王岐山也多次提出,新条例要成为从严治党的一把尺子、广大党员的基本底线。

中纪委特约监察员、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新条例体现出习近平、王岐山提出的上述修改要求,删除了旧条例中70余条与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重复的内容,“旧条例最大的问题是纪法不分,近一半内容跟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重复”。

马怀德表示,新条例将旧条例的10类违纪行为分类方式,整合为六类: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并明确列出每一类的“负面清单”,“群众纪律、生活纪律都是旧条例没有的分类方式,各类违纪行为的‘负面清单’中补充了十八大以来新发现的问题,拉帮结派、搞老乡会、妄议中央等,针对时弊,针对性强,真正体现出党纪严于国法”。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看点五中央如何为“十三五”定调?

全文共 429 字

+ 加入清单

中央政治局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当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发展既面临大有作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相互叠加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在改革开放以来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中央强调,推动“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第五步、通过中央《建议》

全文共 273 字

+ 加入清单

2015年7月20日,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10月在北京召开五中全会,会议将审议和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并正式对外公布。

据“十二五”规划《建议》的编制情况来看,这是一个集体决策的过程。总共召开了4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2次中央政治局会议、1次中央全会讨论和审议《建议》的编制。

据悉,“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编制共有两轮集体决策,第一轮是2015年6—7月间,《建议》形成送审稿以后,进行审议指导,为随后的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做准备;第二轮是2015年9—10月间,围绕着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而进行的集体审议。

展开阅读全文

2024关于“中央苏区振兴杯”征文启事

全文共 672 字

+ 加入清单

检验检疫部门要以改革和法治精神推进质检事业发展,如何全面推进法治质检建设?如何全力夯实国家质量基础?如何加快实现质检业务互联互通?如何严格班子队伍建设和内部管理?面对这些命题,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值得总结完善?有哪些理论问题值得思考借鉴?2015年7月15日至12月15日,《中国检验检疫》杂志联合原中央苏区核心区的赣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龙岩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河源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韶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举办大型征文活动,向全国检验检疫部门广大干部职工征集作品,旨在为总结评估“十二五”时期质检工作、科学编制“十三五”质检事业发展规划,做理论性思考探索和实质性归纳总结。

征文以“举法治之剑、护改革之航”为主题,题目自拟,围绕法检制度改革(后市场监管)、互联互通、检验检疫一体化、服务优势产业、提升产业竞争新优势、内陆地区检验检疫监管模式新探索、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检验检疫如何作为等撰写。

征文须主题鲜明,思路清晰,内容真实,文风朴实,符合当前质检工作实际,具有一定的思想性、针对性、创新性的原创作品。一般不超过3000字。

《中国检验检疫》杂志将从来稿中择优选登作品。征文活动结束后,将由《中国检验检疫》杂志和赣州、龙岩、河源、韶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联合组成的征文组织委员会,聘请专家评选优秀作品并举办颁奖活动和现场交流会,同时选编出版优秀征文作品集。

征文请以word附件的形式发送至邮箱ciq95777@sina.com,邮件主题注明“举法治之剑、护改革之航征文”字样,文尾注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职务、通讯地址、身份证号、邮政编码和联系电话等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心得体会精选

全文共 3454 字

+ 加入清单

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2015年8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治藏方略,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坚定不移开展反分裂斗争,坚定不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坚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确保国家安全和长治久安,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生态环境良好。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推进西藏和四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了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会议结束时作了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张德江、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出席会议。

会议全面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的西藏工作,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重大举措,对进一步推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工作作了战略部署。会议还对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省藏区发展稳定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西藏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在60多年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形成了党的治藏方略,这就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坚持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坚持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必须牢牢把握西藏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对达赖集团斗争的方针政策不动摇;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必须把中央关心、全国支援同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紧密结合起来,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做好西藏工作;必须加强各级党组织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巩固党在西藏的执政基础。

习近平强调,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提出的西藏工作重要原则。依法治藏,就是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富民兴藏,就是要把增进各族群众福祉作为兴藏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民族团结和民生改善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让各族群众更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长期建藏,就是要坚持慎重稳进方针,一切工作从长计议,一切措施具有可持续性。凝聚人心,就是要把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结合起来,把人心和力量凝聚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来。夯实基础,就是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把基层组织搞强,把基础工作做实。

习近平指出,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必须放到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上来,把实现社会局势的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作为硬任务,各方面工作统筹谋划、综合发力,牢牢掌握反分裂斗争主动权。

习近平强调,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西藏和四省藏区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要牢牢把握改善民生、凝聚人心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动西藏和四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要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突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扎实解决导致贫困发生的关键问题,尽快改善特困人群生活状况。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各级各类学校课程,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努力培养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为各族群众走出农牧区到城镇和企业就业、经商创业提供更多帮助。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采取综合举措,加大对青藏高原空气污染源、土地荒漠化的控制和治理,加大草地、湿地、天然林保护力度。今后一个时期,要在西藏和四省藏区继续实施特殊的财政、税收、投资、金融等政策。西藏和四省藏区要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发展参与度和获得感。

习近平指出,实现西藏和四省藏区长治久安,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要把基础性工作做深做实做细,坚持依法治理、主动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紧紧依靠各族干部群众。要大力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帮助、相互欣赏、相互学习。要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要大力做好藏传佛教工作,发扬藏传佛教界爱国爱教传统,推进寺庙管理长效机制建设,支持藏传佛教按照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要求进行教规教义阐释。要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等宣传教育活动,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共识。要落实依法治藏要求,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社会稳定的行为都要依法打击。

习近平强调,做好西藏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着力建设好各级领导班子、干部人才队伍、基层组织,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在西藏和四省藏区,各级干部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忠诚于党和人民,坚定不移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各族干部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团结,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

习近平指出,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舍弃常人所拥有的、放弃常人所享受的,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优良传统,不断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中央对西藏干部职工历来十分关心,制定了特殊的工资政策和有关福利待遇政策,中央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要搞好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优化援藏干部人才结构,把优秀人才选派到条件艰苦和情况复杂地区去磨炼意志、增长才干。西藏和四省藏区广大干部职工要把党和国家的关心转化为工作动力,在各自岗位上作出更大成绩。

李克强指出,未来5年多,西藏要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任务繁重艰巨。要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模式,做到“五个结合”,即把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借助外力与激发内力、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更好结合起来。要着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下功夫,因地施策、因人施策下大力气打好扶贫攻坚战,多渠道扩大就业。要加快补上教育这个“短板”,加快摘掉缺医少药的“帽子”,筑牢社会保障“安全网”。要突出抓好特色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保三项重点,提升西藏自我发展能力。着力发展特色农牧业及其加工业,建设好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搞活商贸流通业,把西藏打造成为我国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尽早实现所有县城通油路、具备条件的乡镇和行政村通硬化路,支持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确保群众喝上“放心水”,增强能源保障能力,力争区内电网覆盖所有县(区),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高寒地区供暖工程,提升信息化水平,努力消除通信盲区;严格生态安全底线、红线和高压线,完善生态综合补偿机制,切实保护好雪域高原,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李克强强调,要进一步加大中央对西藏发展的支持力度,充实和完善特殊优惠扶持政策,继续执行“收入全留、补助递增、专项扶持”的财税优惠政策。增加中央投资,强化金融支持,加强对口支援。加大中央对四省藏区政策支持力度,统筹推进西藏和四省藏区协调发展,统筹推进四省藏区和本省协调发展,统筹解决交界地区突出问题。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共同把西藏和四省藏区建设得更加美好。

俞正声在总结讲话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科学分析了西藏工作面临的形势,深刻阐述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全局性、战略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西藏工作的根本遵循。要坚持问题导向,原则问题要旗帜鲜明,发展问题要方向清晰,难点问题要明确回答,实际问题要重点解决。

俞正声强调,要把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以良好的工作作风、扎实有效的工作措施,确保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到实效。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科学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基本内涵。要进一步明确责任,西藏和四省藏区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组织各级党委和广大党员干部集中学习会议精神;中央有关部门和援藏省市、援藏企业要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方案。要进一步突出重点,切实解决制约西藏和四省藏区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时间

全文共 8260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中央城市工作会议,2015年12月20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城市发展面临的形势,明确做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重点任务。李克强在讲话中论述了当前城市工作的重点,提出了做好城市工作的具体部署,并作总结讲话。

时隔37年,中国再次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建设”与“管理”两端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

全文如下:

(一)2015年,新的共识正在凝聚。

从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到联合国发展峰会、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从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到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整个世界都在寻找发展的新机遇、变革的新动力。

“中国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继续为各国发展创造机遇。”在土耳其,习近平主席宣示中国信心。“展望未来,亚洲再次站到了引领历史发展的前列,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前途命运维系于斯。”在新加坡,习近平主席激荡亚洲力量。中非峰会“将促进南南合作,带动南北对话,推动国际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在南非,习近平主席建言世界格局。

G20峰会,明年的主场是中国杭州;APEC的领导人,去年相聚于北京雁栖湖。这些年,世界舞台上处处可见中国身影,这个励精图治的发展中大国,不断与世界分享自己爬坡过坎的实践与和平共赢的理念。

而中国前后相续的五年规划,也迎来了交接棒。在经济新常态现实要求之下,在战略机遇期内涵转变之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确立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是刻不容缓的时代命题。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今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凝聚着新中国几代建设者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思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12月18日,正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把这“五大发展理念”融为未来一年的务实举措。

若干年后人们会看到,这一事关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开启的是未来中国的崭新航程,思考的是人类命运的走向。

(二)历史的巧合,往往意味深长。

2015年,中国与世界都迎来一个承上启下的节点。这一年,中国“十二五”规划收官,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开启了向着全面小康的最后冲刺。10月,“十三五”规划建议审议通过,未来5年中国发展航程划定。也是在这一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完成一个阶段性任务,打开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的大门。9月,多国元首汇聚联合国总部,规划未来15年地球的发展蓝图。

中国的五年愿景,世界的共同目标,在同一个时间节点上交汇,仿佛隐喻中国与世界深度互动的现在和未来。

作为发展速度最快的超大型经济体,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发展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联合国新世纪初制定的千年发展目标中,无论是普及初等教育、促进两性平等,还是降低儿童死亡率、与艾滋病和疟疾等疾病作斗争,中国大多已经实现。按照联合国脱贫标准,中国为全球脱贫贡献率达到90%,全世界每10人脱贫,就有9个来自中国。有人估算,中国的经济发展使1/5的世界人口、1/4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和近3/5的下中等收入国家人口从中直接受益。

在世界东方耸起的这个“发展极”,对世界发展的辐射作用越来越强。近年来,中国在世界经济最困难的时刻,承担了拉动增长的重任。2009年到2011年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目前,中国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在30%以上,仍是世界经济重要动力源。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增长贡献、贸易贡献、减贫贡献,可能是人类历史上这30多年来最重要的发展成绩。

未来,中国的发展也将描绘世界的方向。美国《世界邮报》曾如此断言: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方向,对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有潜在影响。18、19世纪,英、法、德等国崛起,人口是千万级的;20世纪美、日等国崛起,人口是上亿级的;而21世纪中国的崛起,人口是10亿级的,比此前崛起的大国人口总和还要多。英国作家乔纳森•沃茨的《当十亿中国人跳起来》一书,在讲述中国不可思议的发展之路时,也表达了一种担心:“跳起来”的中国究竟会“拯救人类”,还是会“让地球偏离轨道”?如此巨大的体量与规模,中国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对于世界而言都会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如何在历史的脚本里,续写人类永续发展的新篇章?9月,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倡议:我们应该共同走一条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之路。一个月后,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宣示,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正是中国为未来构建的“发展话语”,为世界呈现的“中国方案”。

(三)马克思曾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作为未来中国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认识,五大发展理念源于对中国与世界的深切把握。

在经济学上,对于发展中程的风险,有很多不同的描述:人口红利消失的刘易斯拐点,人均GDP4000美元之后的中等收入陷阱,国际秩序变革中的修昔底德困境,甚至是与现代化转型伴生的“风险社会”。

这些风险挑战,原因何在?不管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人力资本积累缓慢,还是城市化进程受阻、产业升级艰难、金融体系脆弱,根本原因都在于,过往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而对这种发展方式的依赖还难以摆脱。

正如“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所说的,中国还“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环境约束日益增强、产业升级阻力重重、传统优势不断削弱……30多年的快速发展,把中国的“后发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然而站在更高起点上的中国,如果仍然对粗放发展方式过度依赖,“后发优势”就会转变为“后发劣势”,错过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最佳时间窗口。经济变速换挡、社会深刻转型的中国,探索的正是这样一个迈过陷阱的发展方式。

发展理念源于发展实践,反过来又给发展实践以深刻影响。在这样的历史关口,需要用新思路寻找新出路、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号巨轮涉过险滩、渡过激流标注前行航向。坚持创新发展,才能避免动力衰退、低水平循环的“平庸之路”;坚持协调发展,才能避免畸轻畸重、顾此失彼的“失衡之路”;坚持绿色发展,才能避免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透支之路”;坚持开放发展,才能避免画地为牢、自我设限的“封闭之路”;坚持共享发展,才能避免贫富分化、社会动荡的“风险之路”。

有学者说,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正在遭遇“成长的烦恼”。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在鸡蛋上跳舞”,从起步之初的艰难探索到击水中流的豪迈挺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过万重山岳。未来的发展之路,应如何绘就?更深层次的改革,该如何推进?五大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正是为了应对风险挑战,更好地把握中国的现在、创造中国的未来。

(四)基辛格博士在其著作《世界秩序》中说:“评判每一代人时,要看他们是否正视了人类社会最宏大和最重要的问题。”审视当下,我们正处在历史转折的关键路口。

从国际形势看,一方面,世界经济仍然处在深度调整期,复苏仍然缓慢、增长仍然脆弱,发展不平衡问题远未解决。另一方面,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催生“互联网+”“分享经济”“智能制造”等新理念、新业态,孕育着时不我待的历史性机遇。

从国内发展看,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保持了近7%的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面对世界经济的“亚健康”状态,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在这样的变与不变之下,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成为来而不可失的“时”;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成为蹈而不可失的“机”。经济新常态和战略机遇期,构成了我们树立和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两大现实基点。

经济新常态,是“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大逻辑。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是新常态的基本特征;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是新常态的基本趋势。但新常态改变了经济运行的轨迹,打破了固有的发展惯性,也亟待以新理念破除新障碍、用新观念催生新状态。在新常态下顺势而为、乘势壮大,才能确保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实现既看速度、也看增量、更看质量的发展。

战略机遇期,是“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大判断。世界经济正在寻找新的增长动力,中国也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历史关口,这种内外联动的“历史性交汇”,让我国仍然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发生了“两个转变”——由加快速度的机遇变为加快转型的机遇,由扩张规模的机遇变为提高质量的机遇。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让稍纵即逝的机遇为我所用、倒逼变革,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升级,让我国的发展占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统领经济新常态的新要求,抓住战略机遇期的新内涵,这正是五大发展理念所立足的大势与大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

(五)“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之所以会成为一场“关系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正在于它针对的是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回答的是中国当前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

坚持创新发展,就是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当前,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如果不能走好创新发展之路,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把握未来中国的发展走向,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强调“全面”,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如果说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要跑得快,但跑过一定路程后,就要注意调整关系,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否则“木桶效应”就会愈加显现,一系列社会矛盾会不断加深。谋划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优化结构、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着力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

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保证“可持续”,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当前,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十分严峻,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生态环境恶化及其对人民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我们的心头之患,成为突出的民生问题。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是事关全面小康、事关发展全局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

坚持开放发展,就是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今天的中国已进入与世界深度互动阶段,与此同时,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还比较弱,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的本领也不够强。要想在下一步发展中扬长避短、乘势而上,必须认真研究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形成中国与世界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由此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引导全球经济议程,走好开放发展之路。

坚持共享发展,就是着力增进人民福祉,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迈向全面小康的过程,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过程。一方面,保证人人享有发展机遇、享有发展成果,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的问题比较突出,共享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制度设计都有不完善的地方。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才能确保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

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30多年来,中国发展的历程,就是一个在“挑战—应战”模式中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五大发展理念正是以现实问题为牵引,体现当前与长远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市场与政府的统一、对内与对外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让我们在现代化之路上跨越历史的三峡,实现惊人的一跃。

(六)即便是从世界经济史的角度看,中国30多年的发展,也可算“奇迹”。有人估算,发达国家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一个人终其一生实现的生活水平改善,英国只有56%,美国大约为1倍,日本为10倍;而中国在30多年的时间内,就让超过10亿人的生活水平增长了16倍。正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所说,“在经济领域,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成功故事”。

当“中国故事”震撼世界,也引起了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对它的认真思索:在波澜壮阔的宏大叙事背后,究竟潜藏着怎样的成功密码?对于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末起步的这段发展历程,曾有很多人试图为之命名,诸如“中国模式”“北京共识”,等等。然而中国这30多年,又是一个很难被简单提炼的复杂实践,就像《纽约时报》所说的,“西方最好还是研究一下中国戏剧般崛起背后的理念”。

的确,自安徽小岗村村民在生死状上按下红手印,中国的改革开放就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的故事,更是一场发展理念的深刻嬗变。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到坚持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每一次发展理念的创新和完善,都推动实现了发展的新跨越。不管是发展体制、发展动力,还是发展路径、发展价值,正是不断更新、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引领中国改革走过千山万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履险如夷。

发展理念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直接关乎发展成效乃至成败。而在时间之轴上,发展理念更新留下的轨迹,构成了一部不断完善的“中国发展学”,其中堪称规律的结论则是:“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无方”,唯有顺应时代潮流,才能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这是“中国发展学”的精髓所在,也是理解五大发展理念的关键所在。

放在本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全局中去考察,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五大发展理念是价值层面的思想引领;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五大发展理念是实践层面的行动指南。尤其是当前,中国的发展正处于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飞跃”的风口,拥有了从“体量优势”转向“质量优势”的机遇,五大发展理念正是推动这一历史性转变的指导思想。从这样的角度才能理解,为什么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放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程中去考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越是接近目标的冲刺时刻,越需要临渊履冰的谨慎、越需要放眼长远的胸襟。当此之时,五大发展理念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发展机遇、厚植发展优势,能够推动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长远观之,五大发展理念不仅为实现全面小康,也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根本遵循。从这样的高度才能认识,为什么五大发展理念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纲领的灵魂。

放在共产党人探索发展规律的历史中去考察,无论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还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无论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还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每一个发展理念,都对应着现实的“发展议程”,也都经历了几代人的长期探索,既有守正出新、矢志创新的时代气息,也有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深厚积淀。作为“集大成者”,五大发展理念已在整体上标定中国发展的路径。从这样的视野才能把握,为什么五大发展理念深化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在一个充满变革与未知的世界,“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引发了全球的关注与思考,五大发展理念则给出了清晰的回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借鉴更是超越,有共性更有特性。它所描绘的未来中国蓝图,将在中国现代化的“后半程”,为中国发展方式的变革提供强劲动力。

(七)“这个世界会好吗”,11月,巴黎的恐怖袭击让人看到世界发展的不平衡陷阱,这样的追问萦绕人心。对于这个世界,过去的发展之路,似乎已经难以走通。

有经济学家指出,二战之后真正成功的经济体非常少,从低收入跨上中等收入这个台阶相对容易些,而从中等收入迈入高收入经济体,难度大增,一大批经济体在中等收入阶段停滞不前。发展的不平衡,给这个世界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

更重要的是,当今的世界,正面临着各种复杂的系统性挑战。发端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余波不断,影响远未结束,恐怖主义、网络安全、气候变化、军事冲突等重大挑战接踵而至、此起彼伏、相互作用,亟需一种整体性的解决方案。

与人类历史上的“大国崛起”不同,中国的发展为世界注入了一股正能量,是作为“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发展经济学早有判断,持续发展的后进大国,往往在发展模式上能实现具有范式变迁意义的创新。而学者们认定20世纪中国的崛起,是改变世界的一件大事,它让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开始领航后发国家的发展潮流。的确,改革开放起步之时,中国人均收入还不到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的三分之一,而在短短30多年里,中国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快速现代化。这背后,正是新的发展范式、科学的发展理念在引领和支撑。

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意识到,中国的发展理念,是一种更适用于后发国家的理念。“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4”显示,对于中国理念,有68%的发展中国家受访者表示认可,认为这是“融合了中国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需要的一种创新”。对于处于相同发展阶段的发展中、转型中国家来说,中国的发展理念要比发达国家既有的理论和经验,更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未来的发展之中,中国经验将是世界经验中最重要和最具创造性的因素之一。对于陷入“现代化困境”的西方文明而言,中国也提供了对现代化的另一套设想与行动方案。

经济学家科斯说,“中国的奋斗就是全人类的奋斗。”今天,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助力的不仅是亿万中国人的梦想,也是占世界总人口85%的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梦想。

(八)梁启超曾把中国历史分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与“世界之中国”三个阶段。在那样一个饱受屈辱的时代,所谓“世界之中国”,仅仅意味着面临亡国灭种危险的老大帝国,被迫纳入西方开创的“世界体系”。

今天,用同样的视野审视中国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也经历着这样三个阶段——“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然而,中国发展的意义已经不再是“让占全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对于人类全体的幸福负上四分之一的责任”,更是“要向人类全体有所贡献”——这是理念的贡献、思想的贡献、发展道路的贡献。

30多年来,中国走出了一条发展的新路。这是一条既不同于前人、也不同于他人的道路,一条独一无二的现代化道路。沿着这条道路,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恢弘壮阔的征途在我们面前展开。

统一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统一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五大发展理念必将融入中国道路、续写中国奇迹、贡献中国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主要内容

全文共 3936 字

+ 加入清单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12月20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城市发展面临的形势,明确做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重点任务。李克强在讲话中论述了当前城市工作的重点,提出了做好城市工作的具体部署,并作总结讲话。

会议指出,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波澜壮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要深刻认识城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中的重要作用。

会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会议指出,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要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立足国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统筹上下功夫,在重点上求突破,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

第一,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城市和经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城市发展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农业用地按相应规模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过程,人口和用地要匹配,城市规模要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切实做好城市工作。

第二,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要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基础上,结合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明确我国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功能定位。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要优化提升东部城市群,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发展一批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促进边疆中心城市、口岸城市联动发展,让中西部地区广大群众在家门口也能分享城镇化成果。各城市要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强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协作协同,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要加强创新合作机制建设,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资源共享网络,以协同创新牵引城市协同发展。我国城镇化必须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市工作必须同“三农”工作一起推动,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第三,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城市工作要树立系统思维,从构成城市诸多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入手,对事关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周密部署,系统推进各方面工作。要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设管理等多种因素来制定规划。规划编制要接地气,可邀请被规划企事业单位、建设方、管理方参与其中,还应该邀请市民共同参与。要在规划理念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增强规划科学性、指导性。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规划经过批准后要严格执行,一茬接一茬干下去,防止出现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的现象。抓城市工作,一定要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务这个重点,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彻底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住安全关、质量关,并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

第四,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城市发展需要依靠改革、科技、文化三轮驱动,增强城市持续发展能力。要推进规划、建设、管理、户籍等方面的改革,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要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确定管理范围、权力清单、责任主体。推进城镇化要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要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战略研究,统筹推进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领域配套改革。要推进城市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链,让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动力,释放城市发展新动能。要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

第五,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城市发展要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要增强城市内部布局的合理性,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要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继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加快老旧小区改造。要强化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将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的基本依据。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要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防止“摊大饼”式扩张,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要坚持集约发展,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城市交通、能源、供排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要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进行规划建设。

第六,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城市发展要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聚促进城市发展正能量。要坚持协调协同,尽最大可能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政府要创新城市治理方式,特别是要注意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会议强调,做好城市工作,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城市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城市工作格局。要推进城市管理机构改革,创新城市工作体制机制。要加快培养一批懂城市、会管理的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去规划、建设、管理城市。要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针,依法规划、建设、治理城市,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健全依法决策的体制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等确定为城市重大决策的法定程序。要深入推进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会议指出,城市是我国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这个“火车头”,把握发展规律,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挥这一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有效化解各种“城市病”。要提升规划水平,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促进“多规合一”,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完善新时期建筑方针,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要提升建设水平,加强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海绵城市,加快棚户区和危房改造,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推进城市绿色发展,提高建筑标准和工程质量,高度重视做好建筑节能。要提升管理水平,着力打造智慧城市,以实施居住证制度为抓手推动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城市公共管理,全面提升市民素质。推进改革创新,为城市发展提供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会议号召,城市工作任务艰巨、前景光明,我们要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开创城市发展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同志,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以及中央军委委员等出席会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和城市工作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中央管理的部分企业和金融机构负责同志,军队及武警部队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中央一台在线直播开学第一课有感

全文共 814 字

+ 加入清单

正如周文雍在《绝笔诗》中这样写道:“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

我们怀着崇敬的态度在此,向所有的革命战士致敬。

严冬在春风中消褪,岁月在风雨中离去。曾几何时有多少个像方振武、杨得志、刘胡兰、董存瑞……等。这些人为国家作出了贡献,把鲜血奉献给了人民。他们有的名垂千古,有的却连姓名也不知道。但他们还是为了我们后人奋勇拼搏,给我们树立了身残志坚的光辉榜样。

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就没有现在的美好生活,也没有现在的科技发达,更不用说给我们带来光明的理想。

小时候,老师告诉我我们的红领巾是用革命战士的鲜血染红的。于是自那时起我便立誓要好好学习,要有着战士们的精神,为国家作出贡献。可是现在的人不具备战士们的那种优秀品质。所以我们才更要弘扬民族精神,慢慢的感染身边的人。让所有人都具备像他们一样的品质,才能振兴中国。

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说过:“从有着古老历史的中州,传来了青年的声音,仿佛预告这古国将要复活。我们一定将有悠久的将来,而且一定是光明的将来。”作为青年中的一员,我们就应追求光明的未来。上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次作业,完成每一项任务。将所有事情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负地下革命战士们的众望,也不负家长与老师们的期望。

青年时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我们人人呢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响应时代的召唤,让民族精神传统的火炬一代一代的传下去。爱我们的国家,爱身边的人。

在这里我想对地下的战士们说:“英雄们安息吧,我们将会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出众,你们的精神将永垂不朽。”人民将永远忘不了你们的功得,并且会把你们的奉献谨记在心。你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还有那不知名的战士,你们的名字我们虽不知,但我们却会记得你们不求名利的贡献,你们的精神将永世长存。

展开阅读全文

秋季中央一套开学第一课接过老兵旗帜

全文共 1021 字

+ 加入清单

9月1日是全国中小学开学的日子。2016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了大型公益电视节目《开学第一课》,以“先辈的旗帜”为主题,围绕长征精神,讲述红军故事,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据了解,节目将于9月1日(星期四)20:00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首播。

对所有家长来说,每年秋季的开学日,都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经过一个暑假的休息娱乐和调整,孩子们又要升一个年级啦。开学日除了分发新课本,部署新学期的学习规划,各学校也为学生们精心准备了开学日的第一道大餐——“开学第一课”,这已成为学校教育非常重要的环节。每一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都不尽相同,从今天开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别具特色的开学第一课。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我们学什么?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9月1日晚上8点,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的大型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将以“先辈的旗帜”为主题,围绕“长征精神”,为同学们讲述红军长征路上的故事。

节目分为“信念不移、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四节课,节目主持人撒贝宁、董卿、何炅将带领同学们一起聆听长征故事,学习长征精神,在展现长征精神的同时寻找长征与当下的结合点,给青少年以价值观的启迪和引导。

在第一个篇章《信念不移》中,撒贝宁以《三棵柳树》的感人故事作为开场白,也为整节课的“致敬长征”主题定下基调。第二个篇章《勇往直前》的主持人何炅,则邀请“独臂将军”贺炳炎之子,讲述这位传奇英雄的故事。

董卿接棒第三个篇章《百折不挠》,对话将军的后人们,讲述了许多红军百折不挠的故事。第四篇章《坚持不懈》,撒贝宁将提出“新时代,我们应该怎样传承长征精神”的思考。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还邀请了多位经历过长征的老红军,他们平均年龄都超过百岁。在革命岁月,是他们用自己的双脚踏出了长征路,用自己的意志谱写了长征精神。

其中有一位叫秦华礼的通讯兵,已经104岁高龄,在过去的长征岁月中他就是一位“红色听风者”。他们白天行军,晚上学习无线电,在艰苦的环境中还要继续前行与学习,每天晚上都是在滴滴答答的电报声中度过。前半生学习通讯知识,后半生献身于通讯事业,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通讯事业。

现场还将举行一场特殊的升旗仪式。老红军们和TFBOYS一起高举国旗,全场起立高唱国歌。TFBOYS和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身上肩负的责任和散发出的朝气与红军们的精神相应,这一环节也将晚会的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展开阅读全文

中央一台在线直播开学第一课有感作文

全文共 891 字

+ 加入清单

虽然现在已是改革开放,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的记忆也将荡然无存。若是没有长征,就没有今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你看那长征纪念馆里的老者,看看他们脸上洋溢着的是什么?是苦涩的泪,是无限的沧桑。70年,整整70年了,70年前,那些并肩作战,同甘共苦的记忆还在,岁月的流逝没能将它抹擦,反而使其愈是陷得深深的,就像那老者眼眸里流露出的沧桑,仿佛又回到了那战争的时代。

那是皑皑雪山,放眼之处亦是一片雪白;那是艳阳高照,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那是生死之间,无数的牺牲孕育成了血的教训。但是,长征并没有结束,红军并没有放弃,因为,所有的一切都为一个共同的梦而苦撑着。长征途中,红军表现出的精神犹如一支架在弦上的利箭--神勇、机智、不畏艰险、视死如归、团结互助,这些精神都为着那一个梦而坚定,而爆发。长征,这一切的一切为着的,都是什么?那是为了中华人民忍辱负重最终推翻国民党统治而真正能够站起来,真正能够说话,真正能够活下去!这个梦的结果,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阵风吹过,它把长征的精神吹到了我的心中,难道我们这一代不要弘扬这种不畏艰险、视死如归、团结互助的精神吗?要,一定要,弘扬长征精神我们这一代责无旁贷!

不过,还有一个长征精神我给疏忽了,共产党凯旋而归,而国民党却土崩瓦解,这真能堪称历史上不可思议的传奇。当初国民党成立时,势力是何等的庞大,而共产党亦是再勇猛,再英明,再团结,顶多也只能夺得半壁江山。但如今,这里并不是蒋介石的独裁世界,而是繁华昌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那是我在不经意间想起了一幅油画而悟出的:一名战士,在黑夜中擎着火把为后面的伤残队伍开路,虽然他也是遍体鳞伤,但是他没有露出任何痛苦之色,反之,他却是微笑着的。其实,这才是长征最为重要的一种精神,也就是长征胜利的关键--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其实有了它,结局就已经注定了,红军胜利只是囊中之物。

红军,堪称为一支无坚不摧的"钢铁战队"。在毛主席的带领下,他们为中国的历史添上了灿烂辉煌的一笔。

我感觉那阵风已经离去了,我知道,它已经飘拂到很远很远的去了。但是,长征精神不会真的是那样随风飘动的,因为它只会在人们的心中,永远,永远……

展开阅读全文

中央领导必须以身作则

全文共 346 字

+ 加入清单

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状况总体是好的,同时一个时期以来,党内政治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展现新气象,赢得了党心民心,为开创治国理政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证。

综合分析,有必要制定一部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准则。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重点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关键是高级干部特别是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高级干部特别是中央领导层组成人员必须以身作则,模范遵守党章党规,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率先垂范、以上率下,为全党作出示范。

展开阅读全文

2024中央影视项目《邓小平登黄山》观后感

全文共 1273 字

+ 加入清单

1979年7月11日,险峻秀丽的黄山莲花峰,邓小平同志微笑着与特意赶来的复旦大学3名学生合影留念,当随行人员问以什么为背景拍摄时,小平同志环顾一下四周的景致说:“就以百步云梯为背景吧。”这合乎情境,看似无意,实则颇有深意的一句话引起了我无限的深思。

文革十年给我们党和国家造成极其严重的创伤,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重新确立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这是影片的背景,更是时代背景。影片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经历了“三起三落”的邓小平同志在国事纷繁、筹思萦怀之余,拨开重重迷雾,迈着坚韧的步伐登上黄山,引人关注的小岗村包干到户、知识分子待遇、香港回归等话题不断以台词的形式出口入耳,邓小平这位世纪伟人的人格魅力和崇高风范跃然于影屏。

爬过黄山的人都知道,黄山的百步云梯,险峻陡峭,常有云雾缭绕,下临深渊,但景色美不胜收。这正宛如中国的改革之路,风景无限却也充满危险,风云变幻却也不改初衷。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踌躇召开,到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胜利闭幕,历经35年的扬帆奋进,我们改革的航船劈波斩浪,行至中流。相比改革之初,今天的改革面临的矛盾更多,情况更加复杂:经济社会双重转型的压力,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焦虑,利益格局固化的羁绊,以及人民对公平公正的更高期待,让深化改革的脚步面临新的“躲不开也绕不过”的重重羁绊。此时的改革之路,犹如行程过半的百步云梯,抬头看石阶层层,步履维艰,回头望下临无地,岌岌可危。

重温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富裕道路激情澎湃的光辉岁月,我们不但要庆幸来之不易的安康富足,更应体会到的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夙兴夜寐、殚精竭虑的高尚情怀。历史的发展,往往取决于重大关头的抉择。36年前,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在,习总书记再次向世界郑重宣示——“中国的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应该坚信,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正在矢志不渝的沿着邓小平同志走过的百步云梯,脚踏实地的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之巅。

邓小平登黄山,轻车简从,不安排群众迎送,不扰民,,食宿厉行节约,与民同乐,开短会讲短话……。这其中所透露出来的细致和坦率、真诚和坚定,与现今党中央提出的“八项规定”精神与宗旨不谋而合。这也足以证明:党中央领导集体正在以身体力行的方式,以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为端正党风政风率先垂范着。

鲁迅先生说过,“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当小平同志身着白衬衣、脚穿黑布鞋、拄着拐杖不畏艰难攀上黄山的百步云梯,当我们的祖国带着百年的屈辱,携着亿万人民厚重的期盼,坚定的走上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作为新时期新阶段的共产党人,我们是否有足够的信心和力量去面对未来的挑战,我们又该用什么去承载这份光荣与梦想呢?

透过雄奇壮丽、苍翠欲滴的黄山盛景,小平同志身后的百步云梯,形如一副蜿蜒曲折的国之脊梁,确是一条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世纪阶梯。

展开阅读全文

2024中央反腐大片《打铁还需自身硬》观后感

全文共 909 字

+ 加入清单

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了。这次大会为中国巨轮在未来几年的航行选出了新一批的掌舵者,为国家的发展绘制了一幅“美丽中国”的蓝图。她用一句句质朴的语言,一个个细化的民生目标深深地触动了亿万民众的心灵,让人们更直接地感受到党和国家对改革的诚意和对民生的关切。全国各地掀起了学习十八大精神的热潮,十八大热词在各大网络媒体频频涌现。人民关注十八大,世界聚焦十八大,作为外事青年,我们也可以从一个更纯粹更细微的角度来解读十八大,我们从中看到了党和国家的明确态度与殷切期望。借用习近平同志在中外记者见面会时所说的话概括,那便是——“打铁还需自身硬”。

日常工作亦是如此。“打铁还需自身硬”,告诉我们,要打好班组日常工作这块“铁”,就必须有够“硬”的身心素质和专业素养、技能水平。“工作无小事”,一次疏忽,一次大意,哪怕一次提醒,都有其意义。它或传达了某种信息或达成了某项共识,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万不可掉以轻心。因此,身为班组员工,要严于律己、勤勉向上,努力练好基本功,即“五勤”、“四多”、“一学”。“五勤”指眼勤、耳勤、嘴勤、手勤、腿勤,具体讲便是多读、多看、多听,积极主动参加班组各项活动、介绍班组情况,宣传班组精神,凡事多动手,力争把握每一个机会,提升自身维修技能;“四多”指遇事多思考、多分析、多提看法、多实践;“一学”指利用岗位练兵和技能比武学习维修技能和安全技能。当然,光有专业素养还不够,一个好的身心素质是一切工作的保障,是有效发挥专业素养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我们在工作、学习之余,要注意锻炼身体,陶冶情操,以期成为一名优秀的工作者。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求我们,要打好这块“铁”,就必须树立“自身硬”的形象,也就是工作中立场坚定,务实为先、良好执行力。“打铁还需自身硬”,还提醒我们,打这块“铁”之前,要想想自身是否够“硬”。工作不是人人可为,轻易可为的。古语有云:“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凡事要三思,切不可莽撞,草率做出承诺,一旦承诺无法兑现,又没有给自己留有余地的话,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前期的努力也付之东流。因此,要打好“铁”,就必须不断地勉励自己,提高自身能力与素养,努力成为一名自身够“硬”的班组员工。

展开阅读全文

中央一台重播开学第一课

全文共 690 字

+ 加入清单

秋季《开学第一课》晚会以“乘着梦想的翅膀”为主题。这次的开学第一课主要彰显平民的“中国梦”,并未像往年一样起用庞大的明星阵容,梦想主讲老师有:地震最美舞者廖智、加油站妈妈郑亚波、退休教师潘其华等普通人,他们和航天员王亚平、钢琴家郎朗一块儿诠释梦想的力量。

观看了《开学第一课》后,最让我感动的是汶川地震最美舞者廖智:廖智从小喜欢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虽然没有成为一名舞蹈演员,但舞蹈老师的工作也让她感到无比快乐。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夺去了她的家人、她未满周岁的孩子以及她轻灵舞动的双腿,假肢带来的剧痛,一度使她放弃重新起舞甚至重新站立行走的梦想,假肢也被她扔在角落。直到一次独自在家的她需要上厕所,不得不爬着找到假肢,忍痛一步一步挪到卫生间,却狠狠地摔在地上,在痛哭之后,廖智发现穿戴假肢也并不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廖智,十天学会穿假肢站立行走,一个月后重新开始跳舞,“一旦发现你不再恐惧害怕,困难也不是那么难以战胜。”接下来的时间,她做了很多健全时不曾尝试的事情,游泳、攀岩、登山,对梦想的坚持,给了她一次重生。

她真的是美丽的,不管是动的还是静的镜头,我还听到了她的声音,听到她在经历了失去亲生女儿,双腿被截肢后对于失去,对于生活加于她的苦难的感言,她说的那么平静温柔,她说她必须要坚强,而一个女人的坚强就是可以用她柔弱的双肩去承担,或者去获取她应得的照顾,一个女人的坚强就是无论遭遇了什么挫折,都可以一直平静,一直温柔的看待这个世界。而失去就是,让她更懂得了珍惜。

每个人都有梦想,无论贫富贵贱,在我们生活的路上,我们都要克服困难,朝着梦想一路向前。这是我观看《开学第一课》的最深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中央公园作文

全文共 441 字

+ 加入清单

中央公园,春天百花齐放,秋天金桂飘香,冬天万物俱寂。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夏天的中央山公园,因为它是那么生机勃勃。暑假的傍晚,我就和爸爸妈妈来到了中央山公园。

一走进大门,我就看见了一个小广场。广场中间站立着一棵高大的香樟树,它大约有三层楼那么高,枝叶非常茂密、碧绿,真像一位军人,保护着中央山公园。

香樟树的左边是一座洁白无瑕的小桥,上面雕刻着狮子、凤凰等吉祥物,代表着人们美好的愿望。桥下湖水静得像镜子,所有的景物都清清楚楚地倒映在水面上。忽然,平静的水面被打破了,原来小鱼们在湖里玩耍呢!有的小鱼正在寻找食物,有的小鱼正在表演舞蹈,还有的小鱼正在玩“你追我赶”的游戏,有趣极了!

走过小桥,沿着小路就可以来到湖心岛。柳树姑娘正忙着梳理自己的长头发,柔软飘逸的长发拂过水面,水面荡漾开一圈一圈的波纹,好像湖水发出的赞叹。荷花们不服气,就在荷叶间跳起舞来,真像一位位身穿粉色衣裙的仙女在水面上翩翩起舞。

中央山公园还有古色古香的建筑、柔软的草坪……难道你不想去看看这么美丽的中央山公园吗?

展开阅读全文

大陆中央的孤岛作文900字

全文共 871 字

+ 加入清单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正如没有一缕风可以独自生存,我们参与人世,就意味着鲁迅先生笔下的“远方的人们,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微信时代,正使这种息息相关深入骨髓,世界变成一个巨大的蚕茧,所有联系缠裹得密不透风。我们成为了真正的“群居动物”。这是一场盛大的狂欢,哪怕再微弱的一次颤动都能觅见或真或假的共鸣,廉价易得的满足溢于虚荣之上,觥筹交错,火树银花。

然而我们也失去了自己。

人之为人,最重要的就是独立性。当群体的声音淹没了自己的声音,群体的行为干扰了自己的行为,我们渐渐退化成一个空洞的符号,被风干成火树银花下最寂寞的悲哀。木心说:“万头攒动火树银花之处,不必找我。”(立论,点出论证核心)

我们需要群体,然而我们更需要独立;我们需要心灵狂欢,然而我们更需要孤独思考。微信时代,不会是一个《美丽新世界》。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然而也没有人是一片大陆,每个人都是大陆中央的孤岛。梭罗可以一个人在瓦尔登湖畔看“窎彼晨风,郁彼北林”,看生命和自然怎样生长怎样思想;莫奈是土地上的群体之音,以极饱满的热情去关注人世,但他也会为自己画下一个人的睡莲;“竹林七子”着眼现实,但更给了自己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理由;简媜在台北市中心听“车声像流水一样流过窗外”,但她仍在人世之中“像放牧牛羊,放牧着她精神的稿纸”……

最美好如清荷的状态莫过于沈从文先生,心热如火地关心世事,而又能眼冷似灰地“坐在院子梧桐树下的老红色木桌上,清清逸逸不紧不慢地写自己的东西”,写下时光岁月,刻成独立不改的划痕。没有人能否认自己是群体中的一个参与者,但也没有人应该把自己消解成群众的模糊的影子。

与人世相见,不是用微信招呼致意,而是让独立的自己,与独立的他人以心交心。要让联系成为星辰流转以照亮思想,而不是用微信把世界裹成蚕茧,缚紧人之为人的意义。

“如欲相见,我在各种悲喜交集处。能做的就只有长途跋涉后的归真返璞”。与他人相见,与世界相见,最终都是见的自己。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但也没有人是一片大陆,每个人都是悲喜交集处的一个隆起,是大陆中央的孤岛,在长途跋涉后,终于发现了世界以及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