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伊犁

伊犁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伊犁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伊犁问题。

分享

浏览

578

作文

5

伊犁河

全文共 2211 字

+ 加入清单

人间无水不朝东,伊犁河水向西流。

河水颜色灰白,流势不甚急,不紧不慢,汤汤洄洄,似若有所依恋。河下游,流入苏联境。

在河边小作盘桓。使我惊喜的是河边长满我所熟悉的水乡的植物。芦苇。蒲草。蒲草甚高,高过人头。洪亮吉《天山客话》记云:“惠远城关帝庙后,颇有池台之胜,池中积蒲盈顷,游鱼百尾,蛙声间之。”伊犁河岸之生长蒲草,是古已有之的事了。蒲苇旁边,摇动着一串一串殷红的水蓼花,俨然江南秋色。

蹲在伊犁河边捡小石子,起身时发觉腿上脚上有几个地方奇痒,伊犁有蚊子!乌鲁木齐没有蚊子,新疆很多地方没有蚊子,伊犁有蚊子,因为伊犁水多。水多是好事,咬两下也值得。自来新疆,我才更深切地体会到水对于人的生活的重要性。

几乎每个人看到戈壁滩,都要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么大的地,要是有水,能长多少粮食啊!

伊犁河北岸为惠远城。这是“总统伊犁一带”的伊犁将军的驻地,也是获罪的“废员”充军的地方。充军到伊犁,具体地说,就是到惠远。伊犁是个大地名。

惠远有新老两座城。老城建于乾隆二十七年,后为伊犁河水冲溃,废。光绪八年,于旧城西北郊十五里处建新城。

我们到新城看了看。城是土城,——新疆的城都是土城,黄土版筑而成,颇简陋,想见是草草营建的。光绪年间,清廷的国力已经很不行了。将军府遗址尚在,房屋已经翻盖过,但大体规模还看得出来。照例是个大衙门的派头,大堂、二堂、花厅,还有个供将军下棋饮酒的亭子。两侧各有一溜耳房,这便是“废员”们办事的地方。将军府下设六个处,“废员”们都须分发在各处效力。现在的房屋有些地方还保留当初的材料。木料都不甚粗大。有的地方还看得到当初的彩画遗迹,都很粗率。

新城没有多少看头,使人感慨兴亡,早生华发的是老城。

旧城的规模是不小的。城墙高一丈四,城周九里。这里有将军府,有兵营,有“废员”们的寓处,街巷市里,房屋栉比。也还有茶坊酒肆,有“却卖鲜鱼饲花鸭”、“铜盘炙得花猪好”的南北名厨。也有可供登临眺望,诗酒流连的去处。“城南有望河楼,面伊江,为一方之胜”,城西有半亩宫,城北一片高大的松林。到了重阳,归家亭子的菊花开得正好,不妨开宴。惠远是个“废员”、“谪宦”、“迁客”的城市。“自巡抚以下至簿尉,亦无官不具,又可知伊犁迁客之多矣”。从上引洪亮吉的诗文,可以看到这些迁客下放到这里,倒是颇不寂寞的。

伊犁河那年发的那场大水,是很不小的。大水把整个城全扫掉了。惠远城的城基是很高的,但是城西大部分已经塌陷,变成和伊犁河岸一般平的草滩了。草滩上的草很好,碧绿的,有牛羊在随意啃啮。城西北的城基犹在,人们常常可以在废墟中捡到陶瓷碎片,辨认花纹字迹。

城的东半部的遗址还在。城里的市街都已犁为耕地,种了庄稼。东北城墙,犹余半壁。城墙虽是土筑的,但很结实,厚约三尺。稍远,右侧,有一土墩,是鼓楼残迹,那应该是城的中心。林则徐就住在附近。

据记载:鼓楼前方第二巷,又名宽巷,是林的住处。我不禁向那个地方多看了几眼。林公则徐,您就是住在那里的呀?

伊犁一带关于林则徐的传说很多。有的不一定可靠。比如现在还在使用的惠远渠,又名皇渠,传说是林所修筑,有人就认为这不可信:林则徐在伊犁只有两年,这样一条大渠,按当时的条件,两年是修不起来的。但是林则徐之致力新疆水利,是不能否定的(林则徐分发在粮饷处,工作很清闲,每月只须到职一次,本不管水利)。林有诗云:“要荒天遣作箕子,此说足壮羁臣羁”,看来他虽在迁谪之中,还是壮怀激烈,毫不颓唐的。他还是想有所作为,为百姓作一点好事,并不像许多废员,成天只是“种树养花,读书静坐”(洪亮吉语)。林则徐离开伊犁时有诗云:“格登山色伊江水,回首依依勒马看”,他对伊犁是有感情的。

惠远城东的一个村边,有四棵大青枫树。传说是林则徐手植的。这大概也是附会。林则徐为什么会跑到这样一个村边来种四棵树呢?不过,人们愿意相信,就让他相信吧。

这样一个人,是值得大家怀念的。

据洪亮吉《客话》云:废员例当佩长刀,穿普通士兵的制服——短后衣。林则徐在伊犁日,亦当如此。

伊犁河南岸是察布查尔。这是一个锡伯族自治县。锡伯人善射,乾隆年间,为了戍边,把他们由东北的呼伦贝尔迁调来此。来的时候,戍卒一千人,连同家属和愿意一同跟上来的亲友,共五千人,路上走了一年多。——原定三年,提前赶到了。朝廷发下的差旅银子是一总包给领队人的,提前到,领队可以白得若干。一路上,这支队伍生下了三百个孩子!

这是一支多么壮观的,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充满人情气味的队伍啊。五千人,一个民族,男男女女,锅碗瓢盆,全部家当,骑着马,骑着骆驼,乘着马车、牛车,浩浩荡荡,迤迤逦逦,告别东北的大草原,朝着西北大戈壁,出发了。落日,朝雾,启明星,北斗星。搭帐篷,饮牲口,宿营。火光,炊烟,茯茶,奶子。歌声,谈笑声。哪一个帐篷或车篷里传出一声啼哭,“呱——”又一个孩子出生了,一个小锡伯人,一个未来的武士。

一年多。

三百个孩子。

锡伯人是骄傲的。他们在这里驻防二百多年,没有后退过一步。没有一个人跑过边界,也没有一个人逃回东北,他们在这片土地扎下了深根。

锡伯族到现在还是善射的民族。他们的选手还时常在各地举行的射箭比赛中夺标。

锡伯人是很聪明的,他们一般都会说几种语言,除了锡伯语,还会说维语、哈萨克语、汉语。他们不少人还能认古满文。在故宫翻译、整理满文老档的,有几个是从察布查尔调去的。

英雄的民族!

雨晴,自依伊犁往尼勒克车中望乌孙山

一痕界破地天间,

浅绛依稀暗暗蓝。

夹道白杨无尽绿,

殷红数点女郎衫。

展开阅读全文

伊犁州民族团结征文

全文共 2439 字

+ 加入清单

村庄

村庄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撒落在大地上,它有光、有生命、有历史、有传说。村庄孕育了文明,也孕育了城市。但村庄又是容易被人们遗忘的,因为村庄不愿意背离自己,去追寻另一种陌生的生活,它有自己的生存法则和呈现的形式。

也许是从小在村庄长大的缘故,我对熟悉的和陌生的村庄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因此,每每回到那个时常出现在梦中的村庄,都能让我找回许多童年的记忆,让我感到心里很踏实。虽然现在的村庄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村庄了,如那些记录着村庄历史的老榆树没有了,那些长着芦苇和杂草时常有野鸭子出没的大渠没有了,那些留下深深车辙的弯曲的小路没有了……但麦子还在,绿油油的麦田,黄灿灿的麦穗,延续着村庄的历史。

那是特克斯县一个普通的村庄,也是让我记在心里的村庄。雪掩埋了一切,大地一片白茫茫,远远望去仿佛村庄也在雪的履盖之下。随着村庄在视线中越来越近,村庄的轮廓逐渐清晰,而最抢眼的莫过于那些高高的草垛。草是牲畜过冬的"主口粮",每家每户都有两三个草垛,厚厚的雪履盖在上面,草垛像是戴了一顶硕大的白色帽子,如果夸张一点形容,那就像是一个小城堡。行走在村庄的小巷里,如同置身于童话世界里,宁静、纯洁、温暖。这个村的所在地被称为齐勒乌泽克,自然村庄也叫齐勒乌泽克。经询问得知,齐勒乌泽克哈萨克语的意思为"长满芨芨草的山谷".不过,你身处这里感觉不到是山谷里,也看不到芨芨草了。我想,这个名字可能是很久以前取的,在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迁之后,山谷逐渐趋于平坦,成为了庄稼地,芨芨草自然也就无法生存了。是不是这样,我没有考察,只是自以为是地推论。不过,我倒希望这里仍是一个长满芨芨草的山谷。

这是个比较偏僻的村庄,离县城有数十公里的路程,说起来我和这个长满芨芨草的山谷还有点缘份。2013年的冬天在特克斯县城开会,会议结束那天,友人特意把午餐安排到一位哈萨克族牧民家。于是我们几位坐着车走了很远的路来到一个村庄,经介绍叫齐勒乌泽克,由于时间安排紧,也没顾上问齐勒乌泽克是什么意思。不过,在吃饭的间隙乡里的一位领导说,这个村历史文化深厚,还出过州长呢。这让我很是惊讶,看来我们不能轻视任何一个村庄或对其抱有偏见,读懂一个村庄是需要智慧和时间的。2014年冬天到昭苏县开会,会议结束那天应朋友齐义新之邀又一次来到齐勒乌泽克。这是巧合还是缘份,我是否与这个陌生的村庄有一种无形的联系,或者说我同齐勒乌泽克有心灵的感应?要不为什么两次与它的相遇都是友人之邀且又都是在冬天呢。也许一个人生命中的许多经历都有其理由的,只不过我们自己无法预知而已。

齐义新是州地税局的一名中层干部,2014年他作为"访惠聚"的成员来到齐勒乌泽克村。一年的乡村生活让他完全融入到了当地的生活圈里,他兴奋地给我们讲着住村的体会,讲述着村里一年的变化,以及淳朴的哈萨克族村干部、群众的故事,如数家珍。在村委会大院有一个"金针花"刺绣合作社,工作间虽不大,但精美的各类刺绣产品让人眼花缭乱。一位哈萨克族妇女满脸喜悦地说,这个刺绣合作社是住村工作组筹措资金组建起来的,经工作组牵线搭桥,刺绣产品销路很好,也为村里妇女提供了创业平台,增加了收入。重要的是,通过让我们走出去,开阔了眼界。我曾问过自己很多次同一个问题:下派工作组住村,将会带来怎样的变化和改变?眼前所展现的,给了我答案。当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变化,可当无数个小小的变化汇聚到一起时,那将会是怎样的一个壮观的场景啊!

走在齐勒乌泽克的小巷里,那些草垛那些院落那些大门,让我不由得一遍遍回忆着家乡的模样。每个村庄都有自己固定的沿用的传统和外形,当然这种传统在一定条件下也发生着变化。比如我的家乡在很早以前也有高高的草垛,那些草垛在冬天便成为我们常常躲藏或玩耍的好去处。可是,现在那些草那些秸秆在地里就被机器粉碎加工成了草料,并打成了包,草垛永远地消失了。也许这是一种进步和革新,但对于村庄来说,记忆的缺失是很可悲的。

在走过了两个小巷子后,我们被带进村委会副主任的院落,羊圈上一排三个大草垛,厚厚的雪压在上面,别说还真有点意思呢。哈萨克族人家招待客人的程序是不能简化的,当我们进屋坐定后,长长的餐巾上已摆上了包尔扎克、馕、酥油、奶酪、果酱、糖果等,随后香喷喷的奶茶端上来了。当你还在回味着奶茶的余香时,冒着热气的手抓肉呈现在了眼前,紧随其后的是各种炒菜。当然了,酒是少不了的。在几杯转完后,原汗原味的哈萨克族民歌便成为最重要的内容了。坐在我对面的一位哈萨克族老人(从面相上看年龄并不是很大)首先自我介绍,他的名字叫哈尼亚提,是这个村的原村支书。他说了一番祝福的话语后,自弹冬不拉演唱了一首《康定情歌》,是用哈语演唱的,这有点出乎我们的意料,接着他又唱了一首哈萨克族民歌《故乡》,深沉、悠扬的旋律,让我们也沉浸在对故乡的深深怀念之中。他唱完后平静地说:"我是一个喜欢唱歌的人,现在的生活像阳光一样温暖,我想把这些都唱出来,但是没有好的歌词。"年轻的村支书接过话头说:"老支书哈尼亚提是一个爱学习的人,他现在每天都写诗呢。"这让我们对他刮目相看,于是我说:"你把写的诗,编成曲子可以唱呀。"他摆摆手谦和地说:"我写的不好,再说那也不是诗,我只是想把家乡的变化和那些记忆里的往事记录下来,留给下一代人。"哈尼亚提老人让我感动和敬重,一个生活在偏远山村的农民,具有这样的人文情怀,难能可贵。我不由想起了生活在昭苏县夏塔的柯尔克孜族老人阿不都克里木,他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便不辞辛苦地收集资料,要写一本柯尔克孜族在夏塔历史的书。生活在乡村的老一辈人,也许所经历的生活平平淡淡,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功绩,但他们一辈辈在村庄里繁衍生息,守住了文化根,守住了民族魂。他们懂得村庄的语言,知道村庄连接麦田的那些小路上生长的故事与传说。村庄有了他们的守护和解读,才会有今天这样蓬勃的生命力和浓郁的文化气息。

也许随着社会的前行,村庄会发生变化,但麦田不会消失,它会让村庄像星星一样,发光闪亮。

[伊犁州民族团结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生伊犁河的四季作文

全文共 719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有一条河,它哺育了在这里生活世世代代的伊犁人,它像是一位母亲,给予我们最甘甜的乳汁。因为这样,我的家乡从来没有干涸过。生长在这里的人都爱它,它就是伊犁人民的母亲河——伊犁河。

四月,春来了。春天像姑娘用她那轻柔的手抚过河面泛起层层波浪,在河边还有那未融尽的积雪。站在桥上俯视伊犁河,它就像一条银白的带子一直向远伸展知道和那淡蓝的天融合,主干道的河水依旧在流着,时而发出破冰而出的“叮咚”声。河两旁那一排排干枯的寂寞的杨树在春风中屹立着,春姑娘用手轻轻抚过它,杨树的枝子上就长出了一些绿绿的嫩芽好有生机。这也给伊犁河带来一抹春色。这时伊犁河都弥漫着一股沙枣树的清香让人们无法忘记。

六月,夏来了。夏不像春那样温柔,她抚过的伊犁河会卷起大波浪,狠狠的拍打在岸边,带来重重的腥味和凉风。伊犁河曝露在炙热的太阳下,经过没日没夜的暴晒可它依旧是冰凉刺骨的。夏季太阳将人们都赶入水中,人们都在水中嬉戏着。玩耍着,而伊犁河就默默的为人们提供着这一丝清凉。而这时伊犁河就弥漫着一丝清凉的河水味。

九月,秋来了。一转眼秋来了大地都变成了黄色,伊犁河的两边那绿油油的树也变成了黄色像蝴蝶般的往下飞落。夕阳打在伊犁河上,伊犁河瞬间变成了一条黄金路,微风吹过泛起鱼鳞似波浪,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那就更像黄金铺在河上。那弯弯曲曲的河道直到和太阳相接才停息。伊犁河弥漫着瓜果成熟的香气。

十二月,冬来了。冬像一件大被子,盖住了大地,伊犁河两岸的芦苇,矮松都被那大雪覆盖。周围浅水滩也都冻上了厚厚的冰。一切都是白色,显得单调无味伊犁河的谁还在无声息的奔腾着。似乎永远都不会停息。

我爱我的家乡,更爱我家乡的这条河它带给我无限的欢乐和快乐的童年!

[初中生伊犁河的四季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伊犁游记作文350字

全文共 375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到了,爸爸带我去旅游。

第一天我们到了博乐的怪石峪。到了目的地后,我一口气爬到了山顶,妈妈和奶奶远远地落在了后面,于是我断后,让妈妈和奶奶赶紧跟上。一路上有许多怪石,有的像狗、有的像老虎,还有的像骷颅头。我站在山顶,看到千奇百怪非常壮观!下山时妈妈的腿发抖,我扶着妈妈下了山,妈妈说我是小小男子汉。

第二天我们去了赛里木湖,爸爸说赛里木湖是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泪,我觉得赛里木湖非常非常大,我们开车需要两个小时,八十多公里才能绕一圈,银光闪闪的湖面上有许多小鸭子游来游去好美啊!

第三天我们来到了那拉提草原。漫山遍野的鲜花,有黄的、红的,还有白的和紫的,五颜六色。我发现了古人在石头上画的画和化石。我看见远远的山顶上有个圆圆的东西,爸爸开车爬了二十公里的山路,近处一看原来是个大天线。站在山顶上往下看到了这个城市和绿色的那拉提大草原,不愧是空中的大草原。

展开阅读全文

美丽的伊犁作文800字

全文共 852 字

+ 加入清单

只要出去旅游到国内的各个景点都会人山人海,一看见接踵摩肩的人群,我就会无比怀念新疆的辽阔和空旷。三年前的七天新疆之旅,回来后总是感到莫名的遗憾,从那次回来到此次出发,我在心里憧憬了无数次,终于在今年的酷暑时候再次出发向新疆,视觉的饕餮盛宴就此开启。

大美新疆几乎蕴含了中国夏天最美好的部分,从嘉峪关到乌鲁木齐的高铁上,一路上我看到了丘陵变成戈壁,戈壁变成雪山,雪山变成沙漠,沙漠再变成草原,一路的美景让我紧盯窗外,不敢眨一下眼睛,生怕错过一丁点。

伊宁市伊犁州的州府,一个典型的边陲小城,街道干净舒服,处处都是用色大胆明快的维吾尔族建筑,再加上来往的都是高鼻梁大眼睛的少数民族同胞,让人立马感觉身处异域。

这是个多水的城市,因此也多了一份灵性,美丽古老的伊犁河边,夕阳西下,色彩艳丽的哈萨克村庄就隐藏在高大的毛杨林后,若隐若现,河边就是郁郁葱葱的大片大片的水稻和池塘、芦苇荡。

沿着伊昭公路一路前行,进山前是开阔平坦的大路,因为阳光明媚,车内开着冷气,沿着山体蜿蜒向上,道路越来越险峻,弯多路陡,一侧峭壁一侧悬崖。慢慢地上山了,景色一下子开阔起来,看着远处高耸的雪山,心情也就此欢快起来,站在观景台上,仿佛身后就是触手可及的永远是这里主角的蓝天白云。

山下,一望无际的花海,向日葵、玫瑰、油菜花、绵延百里,是我们眼里的天然画板,层层叠叠,步步美景时时惊艳,泛滥的色彩,黄的紫的知名的不知名的花就在天际中延伸,这种悠远的意境,我的语言显得太苍白。

赛里木湖茫茫的湖水烟波浩渺,脚底一片碧波荡漾,湖面上流云浮动,这里的朵朵小花,簇簇绿草,远处放牧的哈萨克同胞,处处都是景。

环湖公路,平整的一如赛里木湖的水面,耳边只有轮胎的摩擦声、风声,让我抛下所有烦恼,静静享受这一刻的安静。

我知道,很多地方,去过很多次每个细节都会记忆犹新,希望会再来这里,因为这里有我们无法割舍的亲情,有我无法舍弃的向往。想来,想反复来,哪怕是枯燥的戈壁滩,一遍一遍地走过,我依旧兴奋,因为每一次,都相同又都不同。

新疆,不愿说再见!伊犁,不愿说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