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何园

何园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何园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何园问题。

分享

浏览

6855

作文

11

扬州之旅——何园

全文共 655 字

+ 加入清单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扬州这片烟花之地上,坐落着许许多多充满诗情画意的旅游胜地。阳春三月,我们迎着明媚的阳光来到了古代与现代相结合的文化名城——扬州。

在这次春游中,让我最难以忘怀的不是风景如画的瘦西湖,不是佩弦先生简陋的故居,也不是透着庄严气息的史公祠,而是美丽神奇的何园

作为“晚清第一园”的何园,自然有它独特的魅力。走进它,仿佛来到了几百年前,那结构奇特的建筑,在浓阴绿树的掩映下分外引人注目,整个园林,房舍与绿树交错在一起,平添了几份自然美。

沿着蜿蜒曲折的石子路向前迈进,来到了后花园,这里的风光不亚于御花园。湖水泛着清波,连绵的假山石连接在一起,完美的结合,有一种说不出的美,石旁高大的白玉兰树早已缀满了洁白如玉的白玉兰花,一阵清风吹过,花瓣飘飞着落入水中。据说,这座花园里隐藏着“镜花水月”,假山石上有一个圆洞,阳光照射在假山上,一部分光线穿过圆洞射到水面上,从不同角度可以看到上弦月,满月和下弦月;花园旁有一座楼,楼的壁嵌着一面镜子,假山上的花儿怒放时,从镜中便可以看到。好一个“镜花水月”,实在让人难以忘却。

楼台的设计也别具匠心。看着那些窗上的精美花纹与雕刻,你不能不从心底佩服这精湛的雕工。飞檐像房屋的翅膀一样,仿佛要把整座楼都带到天上去,不过有一座巴掌大的小楼我却十分喜爱,这小楼里有一个水井,每当水滴溅入水中时,会发出清脆的如古筝弹奏出的琴声,这一神奇的现象更给何园添加了它的神秘感。

何园,虽然不是中国四大园中的一员,但从它那美丽的造型中,仍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精湛的建筑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何园之行

全文共 1442 字

+ 加入清单

以前经常吟咏李白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心想那里一定是个很美的地方。早就听说扬州园林最有特色,当真正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便深深地迷恋上了这个温柔之乡。而后又几下扬州。

我曾经三次造访位于扬州市古运河畔的徐凝门路77号的何园,在第三次去时,与二弟振方住在何园里。

何园是扬州较为晚出的园林, 建于光绪九年,是道台何芷舠归隐扬洲后,购吴氏明末"片石山房"旧址的基础上建成的,何芷舠在官场失意,胸怀抑郁,想学陶渊明《归去来辞》中"倚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在自家园林的山水之间吐一吐胸中的闷气,故将这座园林取名为"寄啸山庄"。

何园占地面积为1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厅堂98间。何园的正门藏于偏僻小巷,多少显示出园主人为人低调,不愿露富的心理,而高耸的围墙,却至少暗示了它的存在。

园林之妙在于借,这是中国园林常用的造园手法。可是当我们来到何园时,发现这里民宅林立,远处无山,近处无水。可见这里造园是多么的艰难,整个何园要想在江南园林中独树一帜,只有充分显示自己的特色。

走进何园的东门,首先看到的是何园的后花园。后花园分为东、西两部分,穿过"寄啸山庄"的圆洞门,就是东园。呈现在眼前的是牡丹厅,迎面山墙上嵌有 "风吹牡丹"的砖雕。扬州是八大雕刻之乡,砖雕是其中的一种,这幅砖雕上牡丹枝叶的形状有正有反,花纹有疏有密,凤凰栩栩如生,刀工明快,线条流畅,整幅画面造型丰满,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是一幅不可多得的砖雕工艺品。

在船厅后侧风火墙上紧贴墙壁上堆叠着长达60余米的贴壁假山,皆太湖石铺就,紧贴墙面,又高过墙头,山林延北壁蜿蜒西去,折向东壁,再西折北,仅将墙外诸多民宅遮掩,上有盘山蹬道,下有空谷相遇,水绕山谷,山上有月亭。过月亭可登上复道回廊,形成全园上下主体交通。据考证,贴壁假山出自名家之手,他通过有限表现无限,通过局部表现整体,他将山置入封火墙上,使之浑然一体,给人以楼墙均建于山上之感。如果把封火墙比作一张宣纸,那么眼前的贴壁假山就是刚画好的山水画。拐弯处还给人以悠远的感觉,水居的意境,令人无限遐想。

何园的贴壁假山,最能体现扬州的叠石艺术。其拼叠手法十分简练,并运用扬派擅长的挑、飘手法使山更具动势,以局部代整体,有限喻无限。例如,将山石直接入墙,是叠石艺术中以少胜多的范例;其造型严谨到增一石嫌多、减一石则少的地步,说明制作艺术上的炉火纯青。贴壁山周围遍布笋石棕榈,山野气息令人心旷神怡。

园林一般都强调有山有水,而何园是旱园无山无水。旱园常用的作法是挖一水塘,点缀些山石,沾点水气而已。而构园者从一开始就另辟蹊径,从东门进园时先见辅景,南面是牡丹芍药圃,北面湖石贴壁山林。贴壁山林前是一弯曲水,湖石如峭壁,葛藤倒挂,池内碧水中游鱼怡然,更有楼台山色倩影映水,你会不自觉地叹道:"真是活了!"。就在如此水景之西有一敞厅,名船厅。形状如船,此时人们仿佛已到湖边。该厅飞檐卷角,四面回廊,设砖花座栏,下垒白凡石,种玉带围腰。

东园的所有建筑中,最为精致的要数船厅了,整座厅似船形,正厅两旁抱柱上有一对楹联"月做主人梅做客,花为四壁船为家"。当你看到这幅对联后或许已忘却这是一个陆上园林,仿佛漫步在湖滨,坐在船内荡桨。

船厅前面的地坪石板路,代表上船时候的跳板,船厅的布局为四面均等,四平八稳。船厅前侧的地坪用瓦片和鹅卵石铺成水波粼粼形状,让整个船厅好似一条行驰在水面上的大船。船厅的西侧,是鹅卵石铺成的九鹿图,九头栩栩如生的鹿代表着古代的最高俸禄。

展开阅读全文

美丽的何园

全文共 555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我和妈妈去了何园,游何园。一下车,一个硕大的牌匾映入了眼帘:“晚清第一园”,我不禁有些好奇:何园真的有这么大吗?带着这个疑问,我蹦蹦跳跳地走了进去。

刚进门,一股股的桂花香扑鼻而来,我顺着香味看去,原来,是道路两旁的桂花,白的像雪,美丽极了,她们正努力地向游人释放着沁人心脾的幽香。接着便看到了一块匾上写着“寄啸山庄”四个字,我问妈妈是不是何园的原名,果真如此,妈妈直夸我聪明。

我们先上了玉绣楼,猛地一看,里面房间特别豪华,中式的家具上陈列了许多充满西式风情的物品,可谓中西合璧。我不由得发出感慨:如果单单看这里的景象,不告诉我这是哪儿,我一定会认为我走进了白宫。

走下玉绣楼,我们又来到了观月台,据说这是园主为母亲修建的,让她可以不用上下楼梯就可以观赏明月。我想园主一定很孝顺。

接着,我们又欣赏了走马楼、东二楼等景点,这些地方都很漂亮,典雅幽静,尤其是楠木厅,它是江南园林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我一下子被它的美丽壮观吸引住了,忍不住坐到一把椅子上,仿佛回到了几百年前的晚清,和古人喝茶聊天……

时间过得飞快,天渐渐黑了,我不得不和何园说再见了。坐着回家的车子,我回头一看,美丽的何园正慢慢从我的视线里消失,我对何园摇了摇手,依依不舍的转过了身子。带着美好的记忆,我甜甜地进入了梦乡……

展开阅读全文

美丽的何园

全文共 480 字

+ 加入清单

一走进何园,便感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牡丹厅”,它因嵌有“风吹牡丹”而得名。 向前走,便到了“船厅”。它四个角向上翘,像一艘迎风破浪的船。当你坐在厅内时,像坐在船上似的。 穿过“船厅”,来到何主人为他儿子建的“读书楼”。欲要上到“读书楼”,必须要爬上一座假山。这是何主人期望儿子知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道理而建的。

当我爬上去时,一下子明白了:我们今天的努力就是为了明天更好的生活。 连通“读书楼”和各个楼厅的是号称“天下第一廊”的“复道回廊”,它全长1500多米,是迄今为止最长的长廊。长廊迂迂回回、曲径通幽。栏杆由木头制成,上面有许多中式雕花,很有韵味。最令人叫绝的是,长廊中部有个类似立交桥的贯通设计。它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令人惊叹。 走完长廊,我到了“赏月楼”,又途经“骑马楼”,最后来到位于“片石山房”的天下第一山。 这座山之所谓被称为“天下第一山”,是因为它有二奇。一奇是它从外表看是实的,但里面是空的;二奇是通过阳光反射,竟能在湖面上出现一个“月亮”。大自然真是奇妙。

我们离开了何园,越走越远,但我的心却从未走远……

展开阅读全文

美丽的何园

全文共 269 字

+ 加入清单

迎着温暖的春风,老师带着我们来到美丽的扬州。

我们游览了三个景点:个园、何园、瘦西湖。我最喜欢何园,听导游说,何园虽是平地起筑,但却独具特色。通过嶙峋的山石、磅礴连绵的贴壁假山,把建筑群置于山麓池边,并因地势高低而点缀厅楼、山亭,错落有致,山水建筑浑然一体,有城市山林之誉。园中的植物配置也独具匠心。半月台旁的梅花、桂花、白皮松,牡丹、芍药,南山的红枫,庭前的梧桐、古槐,建筑旁的芭蕉等等,既有一年四季之布局,又有一日之中早晚的变化,极尽人工雕琢之美。

我们在假山的大洞里玩起了捉迷藏,老师又帮我们拍了几张照片留作纪念。今天玩得真是太高兴了。

展开阅读全文

何园之行

全文共 1855 字

+ 加入清单

看着鲜艳夺目的牡丹,耳畔如同响起昆曲《牡丹亭》里杜丽娘唱出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词句,确是曲景交融。昆曲的许多剧目和内容都和园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词曲曾经取材于园林,也曾吟唱于园林,与园林有一种天然的契合。昆曲与园林水乳交融,相依相存,成为园林文化的延续和衍化,与园林艺术共具幽雅、细腻、抒情、婉约的艺术风格。而要真正品赏园林,又当是蕉窗听雨般的情致,而人文化的蕉窗听雨情致,便是有着同样意味的昆曲了。"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

在楠木厅后面有两进具有异国风格的双层楼房,叫玉绣楼。共28间中西合碧,新颖别致。这里曾是小姐闺房(闺:上圆下方的小门),是园主人女儿居住的地方。在封建社会,小姐是不可以轻易与人见面的,因此园主人派"重兵"把守,客人也不敢越雷池半步。

玉绣楼因为是内眷居住的地方,佣人只能走两侧的火巷而不能上阶梯,楼上东西两侧的走廊地板上留有六个周边用木条围成井栏杆形状的直径38公分上下相通的井型圆孔,这些圆孔是当年老园主在世时,让人由楼下向楼上递送食物和饭菜时使用的。大概那时规矩很大,做粗活的佣人是不能轻易到上房来的,更不能上楼。足不出户的小姐用餐时,楼上佣人用"吊篮"将饭菜物件提上来。这也好像高级监狱,被软禁起来一样,不过这里却是锦衣玉食的园林生活。

于此相仿的是曲阜孔府的内眷楼院,也是壁垒森严,挑水夫不能进院,院墙壁有内外相通的石槽,只能将水倒入石槽,水通过石槽流入院内的水缸。

据说在古代,未出嫁的小姐是不能外出的,但玉绣楼的后院外就是西园的水心亭,家人宴请宾客有戏班唱戏时,小姐虽然不能外出观看,但是站在绣楼的楼廊上可以透过墙上的花窗看到后花园内的演出和景色。窗为画框景为画,在此可体现出其造园的精妙之处。

玉绣楼的建筑是前后并列的两座砖木结构二层住宅楼,采用中国传统的串楼理念,四周以廊道连接成一体围成院落,从任何一个门出入,都可以沿着走廊转一个圈子回到原处。楼的上下两层为一字排开的房间,每排两套,以三门为一套,每套各为左右两间,中门为楼梯间,每间又采用推拉门隔断的形式构成套间,这种房屋布局和户型结构,不同程度的吸收了西洋建筑的某些表现手法,而与中国住宅中的厅厢结构不同,因而被家人称作"洋房"。此外,在体现住宅建筑功能和满足人性化需求方面,也有一些值得称道的细节,如在房间布置壁炉、地面台基设通风孔、地下建有近两米高的透气层等,都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取暖保温、通风透气、除湿干燥的作用。

玉绣楼因为院中种有两株广玉兰和一株绣球而得名。玉绣楼前现存的这棵高大伟岸的广玉兰已有一百二十的树龄,几与该物种入华的历史相同。它树姿端整,浓荫如盖,每年春夏,与院中的那株同享百龄、枝繁叶茂的绣球,停云滚雪、净吐芳华,香气馥郁,引来蝶飞蜂鸣,使一院光景更生动了。院里花丛中有一口井,有石砌小道相通,是当时佣人取水的地方。

玉绣楼的北楼为园主人及长子的书房和卧室,南楼为小姐和次子的书房和卧室,家族等级观念便由此体现,主人的卧室装修极为考究,引进了欧式的壁炉瓷砖,日式的拉门,并且还摆设有留声机及电风扇,可见当时园主人的"与时俱进"的思想。小姐的卧室则拥有更多的欧州风格,铁艺的床,及墙上的油画极其体现了当时社会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历史背景。

在过去像这样的私家园林,一般百姓是不能随便探访的。据何家后人何祚兴回忆,昔日有资格敲门游园的,大都是有社会地位的乡绅阶层。这么美的园林只给少数人提供精神享受,实在是物质的极大浪费。

何园在管理上,前几年一直是以园养园,所有应算文物的东西都在使用或租赁着,其实越用越好,放着倒容易坏。这可能是另类的保护文物方法。

庭院深深,深几许,出玉绣楼南面沿复道回廊向东是骑马楼,骑马楼也是二层楼房,是何园的客房。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诗中道:"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满巷明朝卖杏花。"骑马意味着异乡和征途,从建筑的外型上看,一条巷道居中,两楼中间相连,对称跨座两边,酷似马鞍形状。当年国画大师黄宾虹就曾经住在这里,度过了让他一生念念难忘的一段客居时光。故事的渊源还要从黄宾虹与何园主人何芷舠的交往说起,黄宾虹二十岁初到扬州,受到何芷舠的热情接待与器重。三十年后,已经蜚声画坛的大师又成了何芷舠的孙子何适斋父女画家的提携人。骑马楼从外面看上去四平八稳,仿佛一览无余,走进去才发现它的右边楼里藏着三进院落,厅堂深奥,廊道迂回,如入迷宫。

展开阅读全文

何园之行

全文共 1060 字

+ 加入清单

刚刚迈入门槛,题有“寄啸山庄”的门额便吸引了我的目光。绿色的叶子点缀着那四个字,显得清秀又庄重,文化韵味与自然风气结合,别有一番风味。

这就是何园了,全国首批重点公园之一。四周的房屋与植被配合得相得益彰,平淡中透着高贵气息。贴着墙壁走的叠石假山,沿着墙壁的走向攀援着,如同一条威武的龙,在云中翻滚。假山中空,可以在其中穿行,一直延伸到书房。这贴壁假山不仅填补了墙壁的空白,给人以视觉的美感,又造成了“曲径通幽”的意境,警醒后代“书山有路勤为径”,也起到了防火的功能,一举多得。那里,曾造就了“翰林”,造就了何家的富贵繁荣。层层叠叠的太湖石,踩上去有一点滑。手抚过一块块石头,上面深深的刻痕见证了世间淌过的痕迹,与那房屋梁柱上的斑驳互相呼应,体现了何园悠久的历史,深刻的文化。

“四面串楼环水抱,几堆假山叹自然。”串楼是何园建筑艺术的另一特色。复道行空,檐牙高啄。串楼复廊逶迤曲折,延伸不断。串楼长400余米,绕园一周。踩着吱吱作响的木板地,透过一个个形态各异的花窗,感受深闺中的女子透过花窗看戏的心情回廊墙壁石碑上嵌有古人的诗句。回廊上的“观园镜”,可通观全园景色,给人以“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景观印象,充分体现了建筑艺术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之美。

何园中最著名的景点莫过于石涛大师的人间孤本,大花园中的小花园,“片石山庄”了。一座孤峰傲然挺立在水池边,光线从假山上的小孔射出,在水面上形成月影,左右一步,就可以清晰地看出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化,这一“人造月亮”的奇观,映着盈盈池水,盎然成趣。西边廊壁上的一面大玻璃镜,将园中景色收入怀抱,虚实相生,镜花水月,设计巧妙之极,浑如天成。顺自然之理,行自然之趣,表现了石涛诗中“四边水色茫无际,别有寻思不在鱼;莫谓池中天地小,卷舒收放桌然庐”的意境,又让人深思,揣摩其中的人生哲理,大智大慧,大知大觉,一切皆是镜花水月。联想到之前游览到的西洋风格的栏杆,飘窗,壁炉等装饰,那开明先进的家规,不得不慨叹造园者的别具匠心,更赞叹何氏一家开放先进的思想观念。

梁柱仍然有些破败,玻璃上的弹孔仍在那里,文物依然默默无闻;园中,苍翠的竹林依旧挺拔,百年古树正在抽出嫩芽,含苞的春梅娇嫩可人,墙上的爬山虎带着油漆般的色彩,一拉,墙上便出现了一个个圆点,携着一股封存已久的岁月的气息,沁人心脾。

何园之旅很快的结束了,那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自然气息让人难以忘怀,人文与自然的结合表现得淋漓尽致,思想与哲理的火花也在碰撞生成,这里留下过我的足迹,或是,这些都是镜花水月,我看过,却没有抓住他们,他们依然在那里。

展开阅读全文

何园之行

全文共 1068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踏上那青色的石板和间杂的鹅卵石的小路时,便意识到骨子里开始渗出了一丝恬静和淡雅。

抬头,在灰沉的天空下看到了“寄啸山庄”四个绿字。简朴的墙和门匾,方见何园之内敛大气。

入了正门,右手边是贴壁假石,叠错有致,凌乱中透出一股沉稳。乍一看,假山上有一小亭。再仔细瞧,假山上是有一条仅供一人通行的小路,那小亭名曰“近月”。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正中时,看到一阁楼,状如船,瓦片层落,木窗呈大三角形,雕刻细致,两头屋檐弯弯翘起,就像那船舫咧。这时,你才会突然发现,何园是有两层的,空中一层阁楼便是从眼前之处延伸开来的。

环顾四周,好一个空中楼阁,周围再衬着假山和满壁的枯藤,即使于人群中,我的心也慢慢沉静。这阁楼的楼梯却是在旁边相连的假山上。

又得说刚才那条假山的小路了。顺着假山向上大约五个台阶,右边向上就是近月亭,而我们向左一转,便一下子应了那句话“柳暗花明又一村”,眼前便到了何园空中的楼阁了。

阁道并不宽,供两人并排刚好,但是四通八达,顺着木板,左拐西绕,途中经历了何园以前主人及其各个家人的卧室,书房,会厅等。看了他们的房间的摆设,看了他们家具的样式,莫不显露出极尽一时的繁荣和鼎盛。再当我看到他们家几代人的简介时,忽地生出一股子悲凉和凄苦。也许,一个家族总会由兴到衰,总会没落在黄昏中,就像那《石头记》中的大观园。

我于阁道中慢行,三月的风吹起来还真清冷,望向阁楼外,压抑的天空下这假山,这潭水都在诉说着它们的故事。历史的印记于斯可见一斑。

下了楼,便来到了何园的中后方,顺着那小路来到了正堂。

一入正堂,一股恢宏的,与扬州园林似不相符的大气扑面而来。房梁长而粗壮,面前的座位排序井然,空隔适中而和谐。最奇怪的是厅堂的正面的墙上没有任何字画,而是一扇巨大的玻璃,玻璃后世一簇青竹。原来,这是天然的一幅画啊。

走时,发现厅堂窗上的玻璃上有两个洞孔,一经询问,这时文革时期子弹打穿的孔!于是乎,这一幕更深刻地让我感到了那种悲怆。人似乎总想让历史记住点关于自己的东西,殊不知,历史留下的更多的是一声声叹息。光辉的短暂的过后,是逐渐衰亡的沉重,而这沉重偏偏能持续很久。

何园的假山是有径的,山一般是环着水的,而这水又围着楼阁,可说让人觉得这一方世界有着那样醇厚的古香韵。

这样的园林终究是精致而秀美的,它充分地展现了晚晴园林建筑那“小桥流水人家”的清丽和美好。是的,何园,内敛而大气,端庄而清秀。这里的一切,经过了岁月的打磨,给人留下赞叹后的淡淡神伤,无关风月,只是一丝情愫萦绕心中。

我想我愿意在一个午后,漫步在小雨中,静静聆听,和历史里那最美当初相逢于这一园山水。

展开阅读全文

何园之行

全文共 1548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不得不赞叹构园者在东园的山水楼阁中,居然能使"无水而有水意,无山却有山情"。船与园主人的一生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园主人何芷舠,是安徽望江县人,望江县三面临水,一面负山。世代亲近的就是江中船。他在官任上特别是任汉黄德道台兼任江汉关监督时,又几乎天天与过往的商船打交道,所以他辞官来到扬州后,在自己的家园中建造这艘旱船。

船厅原名"桴海轩"取自孔子坐牛车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主张时说过:"道不行,吾将桴于海",以此命名可谓意味深长。船厅四面为通透玻璃镶嵌的花窗,给人以"人在厅上坐,景自四边来"的意境。

船厅内有老人品茶细茗,悠然自得,闲适人生,让我等俗人望之神往,更让人心思清静,思古忧情。

何园是住宅园林,住宅区主要是由一媧面积160平方米的煦春堂和两座七开间的玉绣楼组成。煦春堂(温暖春天的意思)是主人会客的地方,是一座单檐歇山顶建筑,此厅极富层次,中间三间略高,两旁两间略低,形成中高边低的两个层次。而从下部看,中间三间向前伸出两米,旁边两间自然置于后部,立面上又形成中前边后的两个层次。大厅分为正厅和耳厅,是目前扬州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楠木厅,其气势壮观,用料浑厚。厅内厅外装饰极其富丽,外檐柱之间镶嵌大型木雕月牙门13个,雕刻冰纹如意图案,雀替是牡丹花的花篮,屋内窗隔全部使用梅花,冰纹镶嵌而成,象征着主人对如意、美好、吉祥、高贵生活的向往。正厅大门两侧融合了西方建筑手法,选用整块4平方米大9毫米厚的玻璃镶成窗,是从法国进口的,采光效果极好。时期,西边窗上的玻璃曾被红卫兵用步枪射击过,但只留下了弹头大的圆孔,整面玻璃几乎无损。透过玻璃,窗外叠石假山、芭蕉、修竹一览无余。厅内条案置钟乳石,两侧东为花瓶,西为大理石插屏镜,以"东瓶西镜"喻平安清静。

楠木厅东有两座大型牡丹池,何园的主要花卉就是牡丹。每年五月,赏牡丹是当地一件乐事。姚黄、赵粉、状元红、夜光白等名目繁多的牡丹争奇斗妍,引来蜂飞蝶舞满园春色。何园的牡丹分为八大色系,九类花型,五百多个品种。

何园后人中科院院士、工程物理学家王承书,小的时候母亲带她回娘家省亲,玉绣楼有专门留给她们的套房。还是小姑娘的她,自由地玩耍于这里的山水亭台楼阁之中,何园的文化氛围深深地影响着她。多年后,当她执意放弃美国的已有基业和优裕生活,战胜重重险阻回到新?国,中国科学界添了一位女杰,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做出卓越的贡献。

玉绣楼是主人合家居住的地方,其建筑也是何园最具特色的,是最值得参观和探讨的景观之一,可以说,它是一百多年前中国私家住宅建筑中新潮与传统两种观念、东方与西方两种文化交流、碰撞、兼收并蓄、推陈出新的标本。

一百余年前,何家的老少主人们,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园居空间里一幕幕演绎他们的人生故事。

在何园的蝴蝶厅后面,是何园的招待所。我与振方想在何园里住几日,在北门的服务处办理住宿手续,我问:园内的玉绣楼能不能住,服务员说可以住,于是,交完押金便在看园大爷引领下,穿过长长的火巷,圆月门额上四个字:"寄啸山庄"四个字。又拐过几处长廊,便到了玉绣楼的北楼,上到二楼右边第一间。看园大爷叮嘱:我们这里是文物单位,一定要注意防火,不能吸烟呀。

进到房间一看,房间很长,中间有推拉门隔断,可以隔成套间,隔拉门很厚重,拉出来是很费力的,左面墙壁是100多年历史精美异常的壁炉,壁炉系西方风格,上镶玻璃,炉口黄色图案彩釉瓷砖也是进口的,整体装饰华美,木材精致考究。墙体很厚,窗台既矮又小巧,可以坐在上面看外面树影婆娑、小雨沥沥。往里走到头有一门,通到另一个长廊,在长廊上看到屋后是一个小院,种着两棵玉兰树,高高的白墙上开有上下共八个各式透窗,每个透窗都对着楼上下的房门,从透窗可看到西园的水心亭等景色,由于当年何家小姐不能见外客,就是在这里看戏听曲的。

展开阅读全文

何园之行

全文共 1510 字

+ 加入清单

从复道曲折南行,便到了赏月楼。这里是全园赏月的最佳场所。是园主人专门为母亲吃斋念佛喜欢独处建造的。赏月楼面阔三间,造型简洁,地面用鹅卵石铺就福禄寿喜图。楼上设佛堂,楼廊的铁艺栏杆都是当时从国外进口的。均铸镂空篆字"延年益寿"的字样及青松图案。赏月楼的对面假山平台上种着一棵百年女贞树,寓意主人的母亲贞洁高尚的品格。

在赏月楼上想到:园主人是"老疾固至,名山恐难遍睹,帷澄怀观道,卧以游履,皆图之于室,谓托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

赏月楼的楼下为同仁馆,本馆冠以"同仁"二字,为的是纪念六十年前曾在何园创办的一所学校--同仁中学。本馆所在地就是一间当年书声朗朗的教室。我三次访何园,都看到室内的黑板和整齐的书桌椅。

1946年,何园变成了同仁中学。虽然同仁中学只有3年校史,却培养了近700位初、高中毕业生。半个多世纪后,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少年,如今已成为年逾古稀的耄耋老人,他们的足迹遍及北京、上海、台湾及海外,有的成了声名显赫的将军,有的成了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有的成为儒雅博学的艺术家……但无论他们走多远,从未忘却母校,忘却当年的老校长张旭光和师母王倩珠。随着岁月更叠,时代变迁。走进历史记忆的同仁中学,仍然以其鲜明的特色和杰出的业绩,在昭示着人们,莫辜负名园胜地,大好时光,要追求建功立业,人世流芳。

读书楼书声

读书楼是船厅后身西北角的一座小楼,当年何芷舠的大公子何声灏(灏,水势大的意思) 就是在这里"三更灯火五更鸡"地读书。最后苦读成才,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殿试获二甲第六名中进士的,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读书楼窗明几净,花繁树茂,环境幽雅。何声灏这样的学习条件真让人羡慕,我想,人们常说读书是"十年寒窗",这也算"寒窗"吗?既无衣食之虞,又无劳顿之忧,还有名师指点。远的不说,就是同附近清贫些的朱自清先生家相比,就有霄壤之别。然而通过各自努力,他们最后都成为社会栋梁,可见事在人为。

读书楼是何园的文脉象征,何氏家族从何芷舠的父亲这辈起,通过科举做了大官,也留下了厚学重教、诗礼传家的门风,先后出现了祖孙翰林、兄弟博士、父女画家、姐弟院士等。

廊是中国园林中最富有可塑性和灵活性的建筑形式,在园林中不仅有交通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有观赏的作用。在何园这种建筑的功能和魅力,被发挥到了极至。整个园区,以曲廊作为联系脉络,随形而变,顺势而曲,到处连贯始终不断,通幽度壑,显得堂奥似深,变化无穷,构成园林建筑的回还变化之美。

一条复道回廊将后花园分隔成为东西两部分,西花园的楼台虽然参差不齐,但却极富层次,虽为单体建筑,却也浑然一体,其中起纽带作用的就是回廊了。这条回廊连接各厅,使人感到这有限空间变成了无限的天地。沿着这条回廊,你可以从这栋楼走到另一栋楼,走遍何园所有的楼阁。走在回廊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同一个景色,故有步移景异之意境。

复道回廊是何园建筑中的一大特色,全长430米,并把整个后花园的主要景点和玉绣楼贯穿起来。它分为上下两层,形成主体面,起到分离客流的作用。可见1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建造立体交通的思维,漫步在复廊,欣赏全园美景,还可以观赏到水心亭上的戏曲表演,并能遮阳避雨,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构园者的用心良苦,独具匠心。

复道,是在双面回廊的中间用墙分隔为二而形成,又称内外廊。起到分流的作用,被称为立交桥的雏形。由于在一条廊内分成两条走道,所以廊的跨度很宽,显得大方气派。复道的交叉口一边通向蝴蝶厅、一边通向读书楼。

而何园将廊这种建筑功能和魅力发挥到了极致,回廊,扬州人俗称为串楼,分上下两层。她将东园、西园、住宅院落都串联在一起,迂回曲折,四通八达,游客即使是在下雨天,也能免遭淋雨之苦,尽情欣赏全园美景。

展开阅读全文

何园游记作文450字

全文共 472 字

+ 加入清单

何园,又名“寄啸山庄”,被誉为“晚清第一园”。它是坐落于扬州市徐凝门街的一座中西合璧的古典园林。

踏入门内,一下子豁然开朗,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顿时映入眼帘。边上有一棵高大的樟树,听导游介绍,这棵樟树有几百岁的高龄呢!这使大家更加期待园内的景色。

跟着导游踏入正门。右边一座假山上,奇形怪状的石头应有尽有,跟个园里的“生肖闹春图”有的一拼。沿着假山边的曲径向前走,走上一条石头台阶,来到一条长廊。放眼望去,这条长廊弯弯曲曲,一眼望不到头。据说这条长廊有一千多米长,被称为“天下第一廊”,让我们不得不佩服清朝的建筑水平。即使在现代,这也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程呢!

继续向里走,一片小小的湖水荡漾在眼前。这小湖波光粼粼,清澈见底,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到湖底种植植物的坛子。湖旁有一座精致的假山,山上的岩石缝里垂下一簇簇金黄色的迎春花。这小湖不仅风景优美,而且有名的“镜中花,水中月”就出自这儿。“镜中花”指从一个角度看对面墙上的镜子,可以看到山上的迎春花;而“水中月”则是阳光透过山上的孔洞,照在水面上的圆形光斑。

何园是一座美丽的园林,更是古代中国人智慧的结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