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作曲

作曲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作曲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作曲问题。

分享

浏览

1577

作文

5

严谨的作曲态度

全文共 348 字

+ 加入清单

门德尔松曾将贝多芬的一份手稿公之于众。在这张稿纸上,有一处改了又改,竟贴上了十二层小纸片。门德尔松将这些小纸片一一揭开,发现最里面的那个音符(即最初的构想)竟然与最外面的那个音符(第十二次改写的)完全一样。想当初,我国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曾为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煞费苦心,也曾设想过几十种方案才最终定稿。正是由于古今中外的杰出艺术家们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精神,才使后人欣赏到如此动人的艺术精品。作曲对于贝多芬而言,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他写作歌剧《费德里奥》时,为其中的一首合唱曲先后拟定过十种开头。人们熟悉的《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题动机,也曾在他的草稿中找到过十几种不同的构想。贝多芬常常揣着笔记本,在散步时也从不忘记将突发的灵感记录下来。这一点又极像我国唐朝诗人李贺。

展开阅读全文

严谨作曲

全文共 322 字

+ 加入清单

门德尔松曾经将贝多芬的一份手稿在众人面前展示。在这张稿纸上有一处改了又改竟贴上了十二层小纸片。门德尔松将这些小纸片一一揭开发现最里面的那个音符即最初的构想竟然与最外面的那个音符第十二次改写的完全一样。想当初我国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曾为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煞费苦心也曾设想过几十种方案才最终定稿。正是由于古今中外的杰出艺术家们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精神才使后人欣赏到如此动人的艺术精品。作曲对于贝多芬而言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他写作歌剧《费德里奥》时为其中的一首合唱曲先后拟定过十种开头。人们熟悉的《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题动机也曾在他的草稿中找到过十几种不同的构想。贝多芬常常揣着笔记本在散步时也从不忘记将突发的灵感记录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贝多芬作曲的故事

全文共 709 字

+ 加入清单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世人尊称为 “乐圣”。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他出生于夫拉芒家族,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祖父叫鲁特维克,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他的母亲是一个女佣,一个厨子的女儿。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像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晚年失聪;他从1796年26岁时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贝多芬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第三“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

艰苦童年,爱情失败,疾病缠身,贫困交加,孤独寂寞充斥着贝多芬的一生。但他不屈不挠,敢与命运,与人类社会的不平等作斗争也许正是这些挫折造就了这位影响深远的大师。在悠悠音乐史中,贝多芬是顶天立地的,他不仅是作曲家,也是艺术家、思想家。第九交响曲中的合唱《欢乐颂》,更成为人类团结的颂歌。他成功的做了正常人做不到的事,每次听贝多芬的《英雄》、《命运》交响曲及第九交响曲等名曲,都情不自禁为之动容,随着旋律的起伏而感动震撼不已。

展开阅读全文

贝多芬作曲的故事

全文共 2211 字

+ 加入清单

他著名的《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却瞎了。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弹起琴键来。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异常安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从音乐中清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他的《命运交响曲》是惊心动魄的。一支《命运交响曲》,诉说的就是一个顽强的生命力,从黑暗悲苦的深渊中走出来,迎向命运不可驱避的威力,而最后奏出的还是人类得胜的凯歌。《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至1808年。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通过斗争战胜命运,是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思想。《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虽然耳聋后的贝多芬曾一度将自己形容为“上帝最可怜的造物”。但他清楚他的意志所在,他对自己的力量有信心。他在笔记薄上写道:“勇敢啊!虽然身体不好,我的天才最终会获胜……二十五岁!不是已经来临了吗?……就在这一年里,整个的人应该显现出来了。”可见,贝多芬就像《命运交响曲》表达的一样,他并没有放弃,他要通过斗争战胜命运。

英雄交响曲中的贝多芬向往着自由、平等、博爱。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烈拥护者。在他的心目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当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到了维也纳,贝多芬从学生李斯那里得知这个消息时,怒气冲冲地叫道:“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现在他也要践踏人权,以逞其个人的野心了。他将骑在众人头上,成为一个暴君。”说着,走向桌子,把写给拿破仑的献词一撕为二,扔在地板上,不许别人把它拾起来。过了许多日子,贝多芬的气愤才渐渐平下来,并允许把这部作品公之于世。1806年10月总谱出版时,标题页上印着: 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 从此,《第三交响曲》就被称为“英雄交响曲”。

看过他画像的人,都不禁从那逆立的乱发,令人震慑的目光推断其性格:孤僻冷峻,愤世嫉俗。而事实上不然。他慈悲,热烈,比任何人都热爱自然,渴望与人交往,热爱世界和人类。整个的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自己,而且为着人类,为着“可怜的人类”!如此热烈、慈悲的胸怀,只为了人类的欢乐、自由与平等!

我们熟知的《欢乐颂》其实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终曲乐章。贝多芬几乎花了大半生的时间来酝酿、来筹划。旋律跌宕起伏,时而压抑、时而悲壮,我们似乎看到的是勇士们不断冲击关口,前赴后继企盼胜利的景象。激情澎湃的唱词和急速雄壮的旋律,《欢乐颂》唱出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渴望。欣赏的人们得到的是无与伦比的奋进力量和精神支柱。乐章的最后,这种气氛被表现到了极致,整部作品在无比光明、无比辉煌的情景下结束。

人生的不幸遭遇,让贝多芬转而用音乐来表达自己心中复杂的情感,从而创造出多部旷世佳作。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贝多芬的音乐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

心是静的,音乐呈现的也就是静的;心是不安的,音乐呈现的也就是不安定的,心是颓废的,音乐呈现的也就是颓废的,心是忧伤的,音乐呈现的也是忧伤的。

贝多芬的音乐让人振奋,贝多芬的精神更让人敬重,坚强不屈、乐观、激进、热爱生活、不拘小节、不受束缚、随性、独立、安静。

贝多芬他那高贵的品格,善忍的德行,升华的灵魂,以及稀世的人生价值亘古永存!贝多芬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去勇攀知识高峰,共创辉煌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贝多芬作曲的故事

全文共 3080 字

+ 加入清单

完成《第一交响曲》(1795)时,贝多芬25岁,在维也纳作为钢琴家小有名气。为了进入上流社会,他要花很多钱购买黑丝袜、假发和学习舞蹈,同时汇钱支援在波恩的弟弟们。好在华尔斯坦伯爵、李希诺夫斯基亲王非常赏识他,并给他每周一次到府上公开表演的机会。当然,代价是贝多芬必须接受赞助人的安排,遵守一切繁文缛节,参加各种应酬。

贝多芬关于《第一交响曲》说过:“我改动一些内容,或者毁掉重写,直到我认为满意为止。然后我又在脑子里反复加工、锤炼,展得开,收得拢,提得起,放得下。我对所要表达的一切了如指掌,因此决不会偏离基本思想。它在拔高、升华,我听得见它的气息,看得见它整个的面貌,犹如一幅钢铁浇筑的图画耸立在我的脑海中。”

这一时期,贝多芬还留下了一句名言:“音乐是比一切智慧和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

1801年6月,贝多芬写信给朋友韦格勒:“三年来我的听觉日益衰退,大概这得归咎于我腹部的疾病,你知道我腹部本来就有病,不过现在更糟糕,因为我老是腹泻,加之身体极度衰弱,这便是最初的病因。弗兰克想用补药滋补一下我的身体,用杏仁油抑制我的耳疾,毫无用处,我的听觉越来越坏,肚子也依然如故,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去年秋天,当时我时常感到绝望。一个愚蠢似驴的庸医劝我洗冷水浴,另一个较高明的医生劝我去多瑙河畔洗温水浴,这倒产生了奇效,我的肚子好多了。只是听觉却一如以往,甚至更糟。

去年冬天,我的身体简直糟透了,腹部剧烈绞痛,完全是旧病复发,就这样一直到大约四个星期前,我去请教费林,因为我想,像我这种病状同样也可以找外科医生诊治一下,而且我一直信赖他。他几乎完全止住了我剧烈的腹泻,还嘱咐我去多到河畔洗温水浴,每次沐浴时需在水里倒一小瓶健身药酒。他没有给我开任何药,直到大约四天前,才给了我一些治胃病的药丸和一种治疗耳疾的药茶,可以说现在感觉好了一些,身体也强壮了不少,只是我的耳朵现在依然日夜不停地嗡嗡作响。实话相告,我是在愁天苦海中度日。两年来,我几乎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能对那些人说我是聋子。倘若从事别的职业也许还凑活,可干我这一行,这种病状就太可怕了。我的那些数目可观的敌人又将会怎么说呢?

为了让你了解我这奇怪的耳聋,我告诉你,在剧院里我必须紧挨乐队坐着才能听清演员的台词,倘若我坐得稍远一点儿,乐器和歌声中的高音我便听不见了。在交谈时有些人竟从未发现我耳朵的毛病,奇哉怪哉,大概是因为我总是心不在焉,别人才会如此。有时我也勉强能听到别人柔声说话,可只能听到声音却听不出字句,然而一旦有人高声喊叫,我简直无法忍受。结果将会如何,唯有老天知道。我时常诅咒造物主和我的生命,普鲁塔克教诲我要顺从天命,但只要我有可能,我就要向我的命运挑战,哪怕在这一生中,我可能成为上帝最不幸的子民。”

在这种情况下,乐观、精致的《第二交响曲》诞生了,却感觉不到作曲家丝毫的内心痛苦!

紧接着《第二交响曲》,贝多芬创作了《第三交响曲》,被广泛认为是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标志性作品。

据贝多芬的秘书费迪南·里斯记述,《第三交响曲》原题献给“波拿巴”(即拿破仑),贝多芬将其与古罗马的执政官相提并论,作曲家的名字仅标注在手抄本页脚以示崇敬。当贝多芬听秘书说拿破仑称帝后,怒不可遏,将抄好的乐谱撕成两半,扔到地板上,重新抄写后,标题改为了“英雄交响曲”。也有说法称,直到1806年,出版社才将乐谱标题改为“英雄交响曲,以纪念一位伟人”。

没有《第三交响曲》的英雄胜利,就没有《第四交响曲》的纯真诙谐,没有《第四交响曲》也不会有《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

1806年夏天,贝多芬仅用了一个月就完成了《第四交响曲》,随后他受邀来到李希诺夫斯基亲王位于格莱茨的庄园,当亲王请他为当地法军驻军献艺时,贝多芬气得举起了椅子,随后愤然回到了维也纳。

这一时期,贝多芬与俄国公使拉祖莫夫斯基越来越熟,是他府上的贵客,每有新作品都会来试奏,大家均对作曲家毕恭毕敬,百依百顺。

《第五交响曲》长期以来被视为贝多芬最鼓舞人心最具象征意义的作品,无论是“命运在敲门”的说法,还是“命运”这个标题,都为后人打开了一扇定义贝多芬音乐的大门。然而,这都与贝多芬无关,且作曲家对此没有任何回答的兴趣。

这首作品从《第三交响曲》完成时启动,一直写到《第四交响曲》,与《第六交响曲》交叉完成,同场首演(1808年12月22日)。

二战时,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因为按照罗马数字排行第“V”,与英文胜利的第一个字母相同,也被称为胜利交响曲,成为了贝多芬最流行的交响曲。

“田园交响曲并非一幅音乐画面,而是情感的倾诉、乡民乐趣的表现”,贝多芬不仅在草稿上这样写道,而且每个乐章均附有解释性的小标题。

就在这首《第六交响曲》首演后不久,贝多芬收到拿破仑弟弟的聘书,请他担任自己的乐长。维也纳的王公贵族得知消息后极为震惊,他们联合起来以数倍于对方的年薪,奋不顾身地要留下大师,不求任何回报。声明写道:“显而易见,只有尽可能消除一切后顾之忧,一个人才能尽全力从事某一事业;只有排除其他一切事物的干扰,才能产生伟大的崇高的为艺术增辉的作品,因而签名者决定,必须保障贝多芬先生所需,绝不能因他那横溢的才华因生活困窘而受到压抑……”

德国作曲大师瓦格纳曾称贝多芬《第七交响曲》是“舞神祭乐”。

在这部作品完成期间,作曲家与诗人歌德来往频繁,但关系并不亲近。贝多芬给莱比锡的出版商写信说:“歌德身上的宫廷气太重了,已经超出了一位诗人应有的程度。”他们的关系甚至被油画夸张成贝多芬背对着面朝贵族低声下气、脱帽鞠躬的歌德,大步走开。

歌德也在信中描述了贝多芬:“在泰普里茨,我结识了贝多芬。他的才华令我吃惊,只可惜是个极为桀骜不驯的人。他觉得这个世界可憎,诚然并非没有道理,可惜他显然因此既不让别人也不让自己变得愉快些。但我们应该多多原谅他,深深同情他,因为他丧失了听觉。这对他从事音乐固然是一大损失,但与他在社交活动方面的损失相比还要少些。他生性寡言,由于这种缺陷而加倍沉默了。”

紧接着《第七交响曲》,贝多芬完成了《第八交响曲》(1812)。然后他打了两场官司,一场是他对弟弟的未婚妻十分不满,与弟弟争吵无效便回去了,这是一出嘴皮官司;另一场是真官司,要求赞助人之一金斯基亲王去世后的继承人照付或者上涨年薪。倒不是赞助人刻意拖欠薪水,而是各位贵族常常心有余力不足,答应的高额价钱常常兑现不了。

这时,贝多芬声誉处于鼎盛时期,也不缺钱,肖邦、李斯特、瓦格纳、威尔第刚崭露头角。

距离《第八交响曲》完成10年后,维也纳人迎来了新的音乐宠儿罗西尼。贝多芬十分看不上,“罗西尼简直被你们捧上了天!”遂决定在柏林上演自己的新作《庄严弥撒》和《第九交响曲》。这时候奥地利的艺术爱好者和赞助人再次联名请愿:“虽然贝多芬的名字和作品属于全人类,属于任何一个崇尚艺术的国度,然而奥地利有权将其首先作为自己的财富……”

1824年5月7日,《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演,发生严重失误。据说问题出在第四乐章的声乐部分,歌手此前在排练(仅仅两次)时要求改得容易些,贝多芬一口回绝,女低音翁格尔当面称作曲家是“统治所有嗓子的暴君”,“好吧,我们必须在上帝的名义下继续折磨自己了”。

即使如此——歌手们省略高难的声乐演唱,这部作品还是在三位指挥的领导下引起了轰动。在某一刻,有人说是第二乐章后,女低音翁格尔拉了拉贝多芬的袖子,让一直盯着乐谱打拍子的作曲家转身,看看他听不到的掌声与喝彩。

有记载称,现场观众立刻要求再来一遍,乐队重复演奏了第二乐章,观众发出四次欢呼,当爆发第五次欢呼时,警长在音乐厅大声吼道:“肃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