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供暖

供暖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供暖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供暖问题。

分享

浏览

1760

作文

4

2024各界对“南方供暖”达共识最新

全文共 2857 字

+ 加入清单

15日开始,北京、河北、陕西等多个省市正式供暖,标志着北方大部分地区进入了冬季供暖季。近年来,每逢供暖期,呼吁“南方集中供暖”的话题都会成为热点。不过,“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在集中供暖的北方,不少居民仍然要忍受室内的寒冷;而在南方有些城市,90%以上的城市家庭配有取暖设备,冬天开始变得并不那么难熬。

有专家认为,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南北方供暖之争”其实已经演化为“集中与分散”的供暖模式之争。

北方:同一热网住户取暖效果大不相同,一户不交费全小区受“连坐”

“我在北方的寒夜享受春天的温暖”。在多数人的印象中,北方的冬天因为有集中供暖而非常安逸、舒适,令南方人“羡慕嫉妒恨”。但事实上,对于不少北方居民来说,漫长的冬天同样意味着要忍受寒冷的煎熬。

“就一个字——冷!”北京朝阳区管庄西里小区的居民杨新月,住的是一个大约20多年前建的“90后”板楼,保温性能较差,而杨新月又恰恰住在一层,室温根本达不到18摄氏度的基本供暖标准。不得已,“双十一”期间,她抢购了一大批保暖衣物。她说,小区内至少有二十几户面临同样的问题。“我的老家在江苏,南方人都说北京冬天有暖气很热,其实这要具体看个人的居住情况。”

事实上,在北方现行的集中供暖模式下,受楼层、楼体质量、管网等因素影响,即使处于同一热网内的住户,取暖效果也往往大不相同。交同样的取暖费但“冷暖各异”,这往往令居民对供热公司产生怨气。

在宁夏石嘴山市长庆社区,住户李阿姨家东侧卧室供暖正常,西侧客厅却长期“勉强温热”。“交了全额取暖费家里却只热一半的房间,冬天在客厅看电视要披棉袄。供暖公司说这一侧的暖气管道老化堵塞,热水流不过来。”李阿姨说。

除了楼体老化、管道“跑冒滴漏”等客观因素,还有一些居民因“连坐”挨冻。银川市绿地21城的一位业主说,物业公司提出要向燃气公司预交100多万元燃气费,只要有一个业主不交暖费,小区整体都无法供暖。“屋里开了电暖气还是冻得腿疼。”这位业主说。

业主认为暖气烧得不好拒绝交暖气费,而供热企业因收不回供暖费无力提供更好的采暖服务,这种“死循环”在集中供暖的北方十分常见。以北京为例,去年整个采暖季内,负责北京三分之一城区供暖的北京热力集团接听了约15万个投诉电话,七成以上是投诉室温不达标。与此相应的是一些市民拖欠暖费。“确实有恶意欠费的,一年年累积下来比较多。”北京热力集团副总经理刘荣说。

为破解这一“死循环”,北京热力集团在前期试供暖时,侧重老旧小区、低温区和重点不热地区,尽量提早解决暖气不热的问题;同时,相关部门正与社会征信体系机构磋商,或将恶意拖欠暖费行为纳入个人征信系统。

南方:90%以上的城市家庭配有取暖设备,采暖方式多元化

“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却在南方被冻成了狗。”这个在网上流传颇广的段子,是不少北方人长期以来对南方冬天的印象。

不过,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披露,调研发现,南方近年来采暖方式日趋多元化,90%以上的城市家庭配有取暖设备,具体包括蒸汽供暖、地源热泵技术供暖,或者暖气片、地暖、空调、油汀等家庭独立供暖设备。当然,由于设备差异,供暖的效果不尽相同。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的调研报告显示,并非所有南方城市有供暖需求,真正需要的是国家划定的“夏热冬冷”地区,包括上海、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四川等。这些省份冬季室温远低于北方城市集中供热时的室内温度。

记者调查发现,上述地区近年来都陆续启动供暖服务,规模和形式相较北方而言属于分散型,却让不少人过上了相对的“暖冬”。在湖南长沙,市民董英使用燃气壁挂炉取暖,她的邻居有的使用空调、有的使用地暖。董英说:“我的房子90平方米,一般每年用4个月,家里有老人所以24小时开着,燃气费约1500元,不贵、也暖和。”

虽然南方以分散采暖为主,但也有城市逐步探索“集中供热”。湖北武汉在2006年启动“冬暖夏凉”工程,通过铺设完善的城市热网,让数万户家庭受益;2010年颁布的《江苏省节约能源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进行城市热力规划,推广热电联产……新建的开发区和有条件的住宅区、城镇,应当集中供热。”

安徽合肥热电集团相关负责人说,总体来说,南方的“集中供热”以小区和一些公共建筑为单位,和北方相比仍属于“分散”。也正因如此,服务手段更加灵活。该集团15日宣布,在当地12月5日的法定供暖时间前,需要提前用暖的用户通过申请即可供暖。“我们盯着天气预报,一有冷空气过来,马上申请开通暖气。”合肥市报业园小区居民吕峰说。

江亿说,有人呼吁南方像北方一样集中供暖,心情可以理解,但认识上可能存在误区。一是觉得集中供暖是“福利”、有补贴,事实上,目前北方采暖多数也是个人自费;二是认为集中供暖方便、暖和。其实,冷热不均、环境问题都困扰着北方老百姓。更何况,南方的能源种类、气候和生活习惯与北方截然不同。

集中还是分散?算好经济、节能、环保“三本账”

记者采访发现,随着南方极端天气增多和老百姓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各界对于“南方也要供暖”已达成共识,当前争论的焦点其实是在于如何供暖。为比较集中和分散两种供暖模式,可以先算“三本账”。

一是老百姓的“经济账”。传统的集中供暖按面积收费,供热时间早晚、暖气温度高低甚至家中是否使用,都得按同样标准交费,这也是老百姓最大的“吐槽点”。

家住北京西二旗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她的房子面积140平方米,如果集中供暖,按照每平方米30元的标准,一年采暖费4200元。她和家人选择壁挂炉采暖,出差或是天暖些就关上,天冷了就开,温度适宜,一年下来大约花费1600元。

二是环境的“治理账”。近年来,一到供暖季,北方雾霾指数便迅猛飙升。为降低燃煤污染,北方要求使用优质煤,北京更是全面“煤改气”。不过,刘荣等多位业内人士指出,燃气锅炉与燃煤相比,粉尘、二氧化碳减少了,但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依然很大,而氮氧化物是雾霾的重要成因。

江亿说,无论是燃煤还是燃气,在集中供暖模式下都难免造成污染,建议在条件适合的城市,更多使用燃气壁挂炉等“分户式设备”。像北京回龙观等区域,新建小区几乎都安装了燃气壁挂炉。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调研发现,使用分户式设备操作更自主,所产生的排放相对更少。

三是国家的“能源账”。记者了解到,集中供暖主要有三方面的能源损耗,一是管网热损耗,尤其是长途输送,二是建筑热损耗,三是一些居民“开窗散热”等不良习惯带来的浪费。其中,建筑损耗占比达到40%以上。所以无论南方北方,当务之急是对老旧小区做好节能改造,新建房屋必须提高节能标准。

业内人士建议,从节能角度看,由于天然气的稀缺,北京“煤改气”后应更多使用壁挂式燃气炉,否则把燃气用于热电联产或大量锅炉房,用量大、损耗多;对于没法实现“煤改气”的绝大多数北方城市,以及江苏徐州等煤炭资源丰富、电厂较多的南方城市,还是要依靠燃煤集中供热,但在热源上可以更多加入工业余热,减少优质煤损耗、降低污染,同时,在计量方式上不能像以往那样“一刀切”,需要探索更灵活的“分散计量”。

展开阅读全文

2024南方供暖成各界共识解读

全文共 934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北京、河北、陕西等多个省市正式供暖,标志着北方大部分地区进入了冬季供暖季。近年来,每逢供暖期,呼吁“南方集中供暖”的话题都会成为热点。据记者调查,在集中供暖的北方,不少居民仍然要忍受室内的寒冷;而在南方有些城市,90%以上的城市家庭配有取暖设备。

“北风吹、雪花飘、寒意浓”。在绝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北方的冬天就是这样寒冷。但是北方因为有集中供暖而令南方人“羡慕嫉妒恨”。但事实上,对于很多生活在北方的人来说,漫长的冬天忍受寒冷已是一种常态,毕竟大多数人还生活在农村,真正能享受到集中供暖的只是城市中的部分人而已。

其实,在北方现行的集中供暖模式下,受楼层、楼体质量等种种因素影响,同一城市中的不同小区、统一热网下的不同家庭取暖效果也大不相同,在个别地方交同样的取暖费但“冷暖各异”,甚至有些小区一家不交供暖费就会全部挨冻。这样的事情往往引起群众的不满,由集中供暖导致上访的现象也偶有发生。所以,名义上集中供暖的北方也显得不是到处“暖意融融”。

反之,在南方,大部分地区虽无明确表示集中供暖,但是绝大多数城市家庭配有取暖设备,采暖方式也日趋多元化。“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却在南方被冻成了狗。”这个流传颇广的段子也是南方某些地方冬天很冷的真实写照。

据相关调研报告显示,并非所有南方城市有供暖需求,真正需要的是国家划定的“夏热冬冷”地区,包括上海、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四川等。这些省份冬季室温远低于北方城市集中供热时的室内温度。

其实,所谓的南方北方只是一种模糊的地域划分而已。以这个概念作为是否集中供暖的确定标准,不仅不科学,还是不尊重群众需求的体现。毕竟面临寒冬,南方一些地方也不是那么温暖。这样来看,“寒冷”中的群众呼唤集中供暖则显得顺理成章了。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加之近年来南方极端天气的日趋增多,各界对于“南方也要供暖”已达成共识,“南北方供暖之争”其实已经演化为“集中与分散”的供暖模式之争。至于如何供暖,政府相关部门要组织相关部门做好供暖模式的调查研究,结合实际情况,算好经济、节能、环保“三本账”,早日探索出更加科学、合理、灵活的供暖模式。毕竟,地域有别,供暖岂能再局限于南北之分?让所有群众都能在冬天不再受冻才是“终极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2024南方供暖成各界共识:集中或分散

全文共 1052 字

+ 加入清单

11月15日开始,北京、河北、陕西等多个省市正式供暖,标志着北方大部分地区进入了冬季供暖季。近年来,每逢供暖期,呼吁“南方集中供暖”的话题都会成为热点。

不过,记者调查发现,在集中供暖的北方,不少居民仍然要忍受室内的寒冷;而在南方有些城市,90%以上的城市家庭配有取暖设备,冬天开始变得并不那么难熬。有专家认为,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南北方供暖之争”其实已经演化为“集中与分散”的供暖模式之争。

记者采访发现,随着南方极端天气增多和老百姓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各界对于“南方也要供暖”已达成共识,当前争论的焦点其实是在于如何供暖。为比较集中和分散两种供暖模式,可以先算“三本账”。

一是老百姓的“经济账”。传统的集中供暖按面积收费,供热时间早晚、暖气温度高低甚至家中是否使用,都得按同样标准交费,这也是老百姓最大的“吐槽点”。

家住北京西二旗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她的房子面积140平方米,如果集中供暖,按照每平方米30元的标准,一年采暖费4200元。她和家人选择壁挂炉采暖,出差或是天暖些就关上,天冷了就开,温度适宜,一年下来大约花费1600元。

二是环境的“治理账”。近年来,一到供暖季,北方雾霾指数便迅猛飙升。为降低燃煤污染,北方要求使用优质煤,北京更是全面“煤改气”。不过,刘荣等多位业内人士指出,燃气锅炉与燃煤相比,粉尘、二氧化碳减少了,但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依然很大,而氮氧化物是雾霾的重要成因。

江亿说,无论是燃煤还是燃气,在集中供暖模式下都难免造成污染,建议在条件适合的城市,更多使用燃气壁挂炉等“分户式设备”。像北京回龙观等区域,新建小区几乎都安装了燃气壁挂炉。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调研发现,使用分户式设备操作更自主,所产生的排放相对更少。

三是国家的“能源账”。记者了解到,集中供暖主要有三方面的能源损耗,一是管网热损耗,尤其是长途输送,二是建筑热损耗,三是一些居民“开窗散热”等不良习惯带来的浪费。其中,建筑损耗占比达到40%以上。所以无论南方北方,当务之急是对老旧小区做好节能改造,新建房屋必须提高节能标准。

业内人士建议,从节能角度看,由于天然气的稀缺,北京“煤改气”后应更多使用壁挂式燃气炉,否则把燃气用于热电联产或大量锅炉房,用量大、损耗多;对于没法实现“煤改气”的绝大多数北方城市,以及江苏徐州等煤炭资源丰富、电厂较多的南方城市,还是要依靠燃煤集中供热,但在热源上可以更多加入工业余热,减少优质煤损耗、降低污染,同时,在计量方式上不能像以往那样“一刀切”,需要探索更灵活的“分散计量”。

展开阅读全文

2024北京供暖季单双号限行最新

全文共 1234 字

+ 加入清单

1月7日消息,据财新报道,北京市委市政府目前正在研究于供暖期间,全面实施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政策的可行性。

另据消息人士称,近日北京市委常委会、北京市交通委曾先后召开会议研究此事,考虑是否将原本只在北京市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期间施行的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政策,进一步在整个供暖期间常态化。

至于,北京是否全面实施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政策,目前尚未有官方消息证实。

北京市委市政府目前正在研究于供暖期间,全面实施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政策的可行性。据财新记者了解,近日,北京市交通委、北京市委常委会,均曾先后召开会议研究此事,考虑是否将原本只在北京市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期间施行的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政策,进一步在整个供暖期间常态化。接近北京市交通委的不同知情人士,均向财新记者透露了上述消息。

财新记者在致电北京市法制办宣传处及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路政局查询时,应答官员则表示还不知情,尚未接到相关文件通知。目前,北京市的法定供暖期为每年的11月15日至次年的3月15日。据财新记者了解,此一政策若经拍板决定,自何时开始实施,目前尚未定案。

在2015年12月底召开的北京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上,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曾强调,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水污染是制约北京城市发展的三个突出问题,并要求“要在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上做足文章”“需要重点突破的问题要尽快拿出可行方案”。

郭金龙还说,治理空气污染一刻也不能放松,重点在控制污染源上下工夫,充分发挥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作用,最大可能减少重污染天气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

2015年内,北京市曾两度因空气重度污染发布红色预警,在全市范围内启动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措施。环保部专家亦曾分析,原煤燃烧和工业排放是华北地区整体重度污染的主要来源;但单就北京一地而言,包括机动车排放在内的本地排放,对空气污染的贡献较大。且在雾霾天的低能见度条件下,易加剧道路拥堵、使燃油效率下降,进一步恶化空气质量。

但有数据显示,即便霾害深重,北京市居住者在雾霾天里放弃开车、改乘其他交通工具的意愿仍然低落。

依据导航软件高德地图于第三季发布的报告指出,在北京居住者对雾霾的“忍受度”最高。当严重雾霾来袭时,北京市的用车出行量只比天气正常时下降了1.23%,下降幅度在全国主要城市中排名最低。

早在2014年底,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就曾在一场论坛上表示,在吸取 “APEC蓝”期间的综合治理启示后,北京市将对单双号限行常态化的意见进行论证。当时这番表态,引起了北京市公众的激烈讨论。

中国道路运输协会副会长王丽梅对财新记者表示,推行机动车单双号限行常态化,一定要慎重,“限行多长时间,限行到什么程度,都需要研究数据作支撑”。

曾有环保人士提出,机动车限行对治理空气污染虽会起到一些作用,但并非长久之计;有些家庭还可能会以购买两辆车的方式,应对常态化的限行措施。也有城市规划界的学者告诉财新记者,政府单位不能习惯性地拿短期行政措施当作长期手段使用;如果无法回归市场手段加以调节,全面限行恐将陷入僵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