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倪萍

倪萍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倪萍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倪萍问题。

分享

浏览

2731

作文

7

倪萍做慈善的故事

全文共 1275 字

+ 加入清单

央视著名主持人倪萍历来热衷于慈善事业,只要举行大的慈善活动,就一定能看到她的身影。2008年5月,在央视为汶川大地震举办的《爱的奉献》募捐晚会上,倪萍捐款100万元;2009年2月,在上海举办的“娱乐慈善群星晚会”上,倪萍再次捐款300万元,并获得“年度最具奉献慈善之星”……

2011年3月27日,中国扶贫基金会在京举办“一路有你—————中国扶贫基金会慈善晚会”,倪萍积极响应,并拿出自己以“芭蕉”和“丹顶鹤”为素材的国画《韵》,来到现场参加拍卖。她对媒体说:“其实我从拿起画笔到现在,也只有一年时间。当时是为了给新书《姥姥语录》找插图,结果没找着,就自己画上了。画了十多天,很多人不相信是我画的。尽管自己是个初学者,不能与那些大家相比,但为了做慈善,我还是壮着胆子来了,即使这幅画只能卖几千元,我也很荣幸。”

当得知《韵》的起拍价为20万元时,倪萍连连摆手道:“不值不值!我看过太多大家的画和珍品,我的画真不值这么多钱。”亚洲电视总裁王征开玩笑说:“如果最后拍卖价超过20万元怎么办?”倪萍认真地说:“我知道自己能吃几碗饭,绝对卖不到这个数,如果超过了,我就送你一幅画。”王征说:“一言为定,到时不许反悔。”但倪萍心里依然不踏实:“我真害怕这个价格流拍了弄巧成拙。”王征鼓励她:“爱心无价,你就给自己壮个胆儿。”倪萍这才勉强同意试一下。

拍卖开始,倪萍的心都要跳到了嗓子眼儿,她紧张地听着拍卖师极具煽动性的语言:“这幅名为《韵》的作品,是央视著名主持人倪萍女士的用心之作,起拍价为20万元,为了慈善助学,请各位女士和先生们踊跃竞拍!”他话音刚落,就见台下买家纷纷举牌,眼见价格一路飙升,很快突破30万元,50万元、60万元……当一位买家报出88万元时,倪萍已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就在这时,一位年轻买家喊出了100万元的价格,倪萍赶紧抢过拍卖师的话筒激动地说:“好弟弟,我的画我最清楚,它真不值这么多钱,不值!”并对一旁的助手说:“赶快再去拿两幅画来,我要无偿赠给竞拍成功者。”王征又和她开玩笑:“别忘了说过要赠我一幅画的,现在要赠给别人,到时我怎么办?”倪萍笑着回敬他:“我说过的话一定会兑现!”

竞拍又继续进行。出乎倪萍意料的是,买家的竞拍热情一点也不减,当又有人喊出110万元后,几乎是同时,亚洲电视总裁王征喊出了118万元。倪萍听到这个价格时,不顾一切冲到拍卖师前夺过竞拍槌,双手紧握高高举起,又快速敲了下去,激动地失声喊道:“成交!”这一举动把竞拍师吓了一跳,更引起了全场爆笑。倪萍涨红了脸语无伦次地说:“不好意思,我破坏了会场规矩。我的画不值这么多钱,真不值!”最终,《韵》以118万元成交。

拍卖结束后,倪萍仍沉浸在无比激动中难以自拔:“我非常感谢大家对自己画作的错爱,如果我自己的画真能卖这么多,我以后每天什么都不做,就专门画画了,我十分清楚,大家是为了慈善才肯出这么多钱的。其实我很怕出名,但为了做慈善,我只好豁出去了。只要是为了慈善,不管高调低调都是好调,我也会一直画下去,为慈善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也更希望更多人加入到慈善事业中来。”

展开阅读全文

倪萍美丽的大脚观后感

全文共 864 字

+ 加入清单

看完后我一直在深思,是什么练就了这样的人?曾经的我,也报有这种梦想,希望能够有机会去边远穷困地区支教,我问自己,真的有那样的勇气么?你真的能适应那样的生活么?我不敢回答,真的,缺水、缺电、恶劣的天气、匮乏的物质匮乏的精神、茅房、一下雨就漏的房子,我由衷的钦佩起这些从城里去的志愿者。

可我真的被这帮乡村孩子与老师身上的那种生命力所打动,漫天黄沙,遮掩不住他们身上梦想的种子所散发出来的阵阵光芒。张美丽,这个普通的乡村教师,是什么支撑着她像母亲一样无私的爱着这些孩子?夏雨,这个城里来的年轻姑娘,是什么支撑着她有这样的勇气放弃家庭和成立去接替张美丽?难道不是信仰么?人常说,中国人最缺的就是信仰,精神世界的泛滥和没有依附,导致了一系列道德、行为的颓靡与飘忽,其实信仰说白了,就是一种精神寄托,是一种思想上的鼓动力和压迫感,对于张美丽和夏雨来说,如果没有信仰,是什么能支持着他们走的如此的坦然与坚定!

下午在饭桌上听到高层们谈论他们的创业,他们曾经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与浮躁,所拥有的只是青春的资本,可是他们有梦想,有相信自己定会成功的信念,有对成功与梦想的强烈渴求,为了事业为了成功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他们可以在所不惜,几十年如一日,一切的物质困境、一切的艰难障碍、一切的与自己性格和脾性不适合又必须去做的事情,与成就的喜悦和热忱比起来,就如同太阳下的一缕清烟,吹口气便散了。这或许也是信仰不是么?

觉得自己的人生总是单调且乏味的,或许我缺少的就是信仰么,可是我的信仰是什么?我渴望寻找张美丽的信仰,想感受那种环境下人的潜能与心理状态,我也渴望寻找这些成功人士的信仰,想感受这种精神世界的满足与充实,可我不是他们,我谁也不是,我对这些事情的热忱好像还没有达到可以放弃一切的地步,那我的信仰究竟在哪里?

12月的冬日,我抬头望天,天空是朦朦的灰,一如我的心情,写字楼的上半截净沐在阳光下,暖暖和和,下半截却在阴影中冰冷。我穿过马路,站在公车站牌下,一抬头,阳光刺眼,可我要去的方向却背向阳光。也许人生就是这样,你总在寻找,其实阳光一直在你身后。

展开阅读全文

倪萍美丽的大脚观后感

全文共 1349 字

+ 加入清单

当一双大脚印入我眼帘的时候,我感到了他的力量。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道出了师者的责任。然而这个“美丽的大脚”却不仅仅是一位老师、更是一位慈母、一个女人。

老师,像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却点亮了学生们前进的路,作为老师,只能用“呕心沥血”来形容, 虽然她的能力有限,但是她还是竭尽自己所能,为山村的孩子谋求读书的机会、争取更好的条件,你难以想像一个弱女人在“财主”赵老板的淫威下恁是喝下了一瓶白酒,其目的只是为了酬得给学生买电脑的另外的1000元人民币。也就是她对孩子们全身心的爱才使得她为了孩子而牺牲自己几乎一切,而这一切里面就包括她做女人的幸福。

编剧还安排了另一个女人夏雨,她与张美丽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的人,她是来自繁华都市北京的老师,与美丽有着不同的人生阅历与文化水平,但他也来到了那个穷山辟水的地方,从此两个本不相交的平行线相交在了一起。两个女性心灵上从隔膜到理解、尊重并最终融合的一个转化过程。夏雨因为躲避并不幸福的婚姻从北京志愿来到了这个穷乡僻壤。她的到来给这个很久没有下过雨的山村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的滋润,也是外面世界的气息。夏雨以一种城里人的眼光来打量张美丽,起初觉得她是不可思议的,但渐渐的,通过张美丽洗坏她衣服后的愧疚,为她千方百计弄来桔子水等等生活细节,她意识到张完全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她渐渐被感化了。尤其后来张为了筹集买电脑的钱,和杨面粉喝酒结果醉后不幸遭到杨的凌辱时,夏雨完全被这个普通女人身上所体现的伟大无私深深折服。同为女人,她终于理解了张美丽的艰辛和不易,并流下了由衷的感动泪水。

本片的主旨也更加深刻地展现在了观众的面前。导演杨亚洲有意刻画两人,正是因为夏雨是都市文化的符号载体,张美丽则是山乡文化的象征,两人之间的对手戏其实就是两种文化的冲突和碰撞。夏雨作为亲历者,对这两种文化都进行了审视和质疑。她固然被张美丽的无私宽怀所打动,但也对张美丽所特有的山乡文化的落后因子表示了否定。她极力主张张美丽应该和王树挑明关系,提出一个女人应有的正当要求。片尾当弥留之际的张美丽的话语让夏雨为这个女人所能拥有的容忍和承受力深深震撼,她不由自主地痛哭流涕,其实多少也是对山乡文化对个体的不尊重和不公平表示了无声的抗议。最终美丽的真诚让夏雨选择了山乡。片末夏雨从黄土坡上跳了下去,镜头前是尘土满面、泪眼斑斑的夏雨,她以自己的行动表示了对张美丽高尚品格的致敬和对片土地最亲近的接触。从这点看,杨亚洲毕竟始终站在真情的一面。

影片具备较强的观赏性。纯朴的语言,质感的人物造型,再加上黄土自身所具有的那份力量,颇具视觉美感和冲击力。影片大量采用了俯视镜头,从而展示了一个开阔浑厚的故事场景,为渲染人物个性起了陪衬作用。构图上工整又不乏力度,常常是那么高远自在的蓝天白云,压得那么低矮的地平线和破旧的学校,很有安宁的意境。杨亚洲偏好逆光拍摄,阳光下干涸的土地,两个女人在为了自己的命运投掷篮球,远处的夕阳,给黄土高原平添了一种雄浑梦幻的味道。小孩子的童声唱和不时响起,从开头到结尾,仿佛来自天际,缥缈空灵,很有煽情效果。

黄土是干涸的,但是观众的眼睛与心灵在此时却是湿润的,对于导演来说,他是成功的,对于美丽来说她是成功的,对于夏雨来说她是成功的,对于我们来说什么是成功呢?

展开阅读全文

倪萍美丽的大脚观后感

全文共 933 字

+ 加入清单

当夏雨放下杂念纵身跃入黄土沟壑的淹没中,那些城里的浮华就开始轰然崩摧,这个从首都千里迢迢跑到大都市的女志愿者,并没有实现自己对美丽的诺言,“那个地方我再也不会回去了”,美丽常对孩子们说,要好好学习,将来才不用一辈子种洋芋,吃洋芋。大山中的黄土并不是有什么不好,而带着孩子们看到山对面的世界,是他们的权利,旅途遥远,不该忘了为什么出发,更不该忘了,关于支教的诺言,支教,是一定要实现的回馈。

大山背后的故事,就像是围城里的故事,山里的孩子急着脱贫致富,想看看山那边的繁华世界,山外头的孩子又前仆后继,想成全自我的不朽,以为坐着毛驴车徒步到了想象中的沙漠和黄土漫天,就是升华。所以,黄羊的人们都对电影充满了热忱,城里来的女老师也在赌气中跑到了这个鸟不生蛋天不下雨的黄土堆里。只有一个人——张美丽,还在苦苦坚守着自己的阵地,她要留着,教孩子,她走了,孩子们怎么办。

看这样的片子或多或少都会让自己的感情色彩变成某种水龙头似的倾泻,或许是美丽让孩子们用“千里迢迢”造句欢迎夏老师的时候,也或许是美丽为了一台电脑笑着喝完赵面粉递来的酒的决绝,又或许,只是那个瞬间,美丽告诉大河,以后都不可以在别人跟前学驴叫,孩子们哭的时候,观众也会难过。美丽甚至都不算一个优秀的老师,充其量只算得上是典型的干练却又木讷的农村妇女的典型,不同的,大概就是生为女人,她比别的女人都大了几个号,没有孩子,却有着最强烈的爱和伟大,并不以为然,这才是美丽。

陕北的乡音,滚滚黄土,这都是关于老家的一段回忆。而支教,夏雨无疑是志愿者中比较伟大而又为人知的一类。当我们开始返璞归真,开始探究人权和生命的价值,这些孩子们还在为了洋芋,默默地学着可能一辈子都用不到的英语。曾经有位经验充足的大哥告诉我,支教这件事情,去做就好,但是不要抱有任何希望,只能说,你的希望,和天空之城的理念,其实是不能带给这些一辈子都没出过大山的孩子们任何实质性的意义的。但是这样的事情还是要有人做不是么,尽管会失望,尽管人才辈出,河山依旧是这些贫困山区的通病,我们不去做,就再也没有人会做了,不是么。

大脚的美丽,不在于她是个伟大的老师,而是,她只是个大脚的女人,在自己的季节里,绽放着孩子们需要的光芒。在天堂的角落里,留下自己教鞭的回音。

展开阅读全文

《朗读者》倪萍观后感

全文共 408 字

+ 加入清单

上周末,央视大型文化节目《朗读者》第四期中,家喻户晓的主持人倪萍登上舞台。在与她的老搭档董卿的交流中,倪萍首次在荧屏上谈及了自己多年来为子求医的心路历程。当晚,她朗读了自己的书《姥姥语录》里的一段文字,情动荧屏,令不少观众落泪。在节目播出后的当晚,倪萍应记者们的强烈要求,接受了大家的微信群访。

这些年里,倪萍几乎没有对外公开谈论过自己的这段往事,而在《朗读者》中,她对董卿算是“和盘托出”。对此,倪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我来说,这些经历我讲出来,对大家也许都有一些好处,就是说,我们在苦难中变得更加坚强。”对于自己在朗读中滑落的泪水,倪萍说,“那天我情绪上真的是抑制不住。”

这期《朗读者》的主题是“礼物”,选择《姥姥语录》关于孩子的这段朗读,倪萍是别有深意的,“这几年感触最深的就是《姥姥语录》所写的这些内容,而且,陪着我一起慢慢变老的观众一直没有抛弃我,期待我。我心里有一份沉甸甸的回报,于是就有了这个朗诵。”

展开阅读全文

《朗读者》倪萍观后感

全文共 610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不是因为站上了《朗读者》的舞台,与如今的“央视一姐”董卿实现了少有的“世纪同台”,也许很多人根本没有见过这样的倪萍。身形发胖臃肿,面容布满皱纹,多年抽烟导致牙齿不再白净,而棉麻质地的宽大衣服,外加一双平底鞋,如此穿着打扮更是透着一股“放飞自我”的意味。

上周六晚播出的《朗读者》,让倪萍多年前突然离开央视、告别荧屏的往事重新被提起。光环,曾经因为“央视一姐”的名号笼罩在她前半段的人生,而一旦离开央视,人们对她的近况并不完全知晓。节目录制前,倪萍并没有和董卿沟通台本,而是凭着彼此的信任,从1999年那年的春晚说起,平淡地讲述自己因儿子身患先天性白内障而改变的人生轨迹。

这样一个活得通透的倪萍,在多年淡出公众视野后早已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大众意义上的名和利都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内心渴求,这个渴求说大无限大,说小也无限小,大小都遵从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和愿望。什么都尝过了,什么都拥有了,你才知道什么是你想要的,什么是你能吞咽下的,什么是可以在你生命里再生的。”

她深知,个人的选择永远关乎内心,未来的她还将接演影视剧,不排斥综艺节目,而写作也想继续下去,主题是“写一个清冷的母亲”。对她来说,像妈妈和姥姥那样遵从自己的内心而活,正是人生追求的最优状态,“衣服越穿越肥,鞋越穿越软,不照镜子、不上秤,进门和出门可以是一个人,越活越简单,好像这个世界只剩下你自己了,别人怎么看你,你都不在乎。不为他人活着,只为自己活着。”

展开阅读全文

倪萍耍贫名人故事

全文共 2306 字

+ 加入清单

在最近一期与80后对话的节目中,主持人问嘉宾倪萍:“您认为我们这代人会怎么称呼您?”倪萍不假思索地说:“大妈,倪大妈。”见众人皆笑,她又补说道:“我就是老了,再化妆,也化不成巩俐。”闻此,人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年过半百的倪萍,虽早已不再是“大众情人”,但仍然经常出现于公众视野,她那率性真诚、诙谐幽默的话语,犹胜当年。

妙喻连珠,倾情赞誉

2014年7月15日,毛阿敏“如果时光留不住”全国巡演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主持人倪萍一亮相就说:“他们写的稿我没要,因为第一句话竟是‘大家好,我是倪萍’,好像没人不认识我吧?”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后,她继续说道:“我都没敢跟毛阿敏说,我今天差点就来不了了。个人演唱会就像人要出嫁一样,出嫁前一天给新娘说嫁衣没缝好,那新娘还不疯了?前天我在日喀则,赶上泥石流差点出不来,只好绕道尼泊尔。我跟毛阿敏虽不是发小,也不是‘老小’,但我们都经常出现在大晚会,都是那个年代的大腕!毛阿敏就是中国好声音,好声音不只是唱的好,还有情感包裹在里面。我只有主持两个人的节目忘记拿话筒上台,一次是赵本山的小品把我笑的,一次就是毛阿敏唱《绿叶对根的思念》,真是边抹眼泪边回台下拿话筒。”这番脱口秀赢得了观众多次笑声和掌声。

经常主持大晚会的倪萍自然知道发布会需要笑声,于是她一上台就编个“讲稿”之事,给了人们一个惊喜。其后的脱口秀中,由于穿插了诸如“嫁衣”“大腕”“好声音”等妙喻,便使得所叙之事趣味横生。如此,观众在乐不可支的同时,除领略到二人友情深厚之外,还可体味出倪萍确是在“为人做嫁”,无论是“大腕”的得意自评,还是“忘拿话筒”的糗事自曝,其目的显然都是为了赞誉对方。

插科打诨,营造气氛

江苏卫视《脱颖而出》之“星秀女主持”开播后,作为点评嘉宾的倪萍,曾让搭档郭德纲饱受“欺负”。节目中,选手模拟卖假发套时,倪萍就笑着怂恿老郭戴上头套点评,见他推脱,就强扭着把假发给他戴上。一片笑声中,倪萍却又扒下假发,戴到自己头上说:“不是挺好看的吗?”说罢,突然又慈祥地盯着掉在老郭光头上的一根假发说:“孩子,别动,我帮你把这根白头发拔下来。”吓得老郭赶紧一脸委屈地认错:“妈,我错了。”见倪萍这么疯,台下自是欢声雷动。在点评中,倪萍也不忘拿老郭开涮,夸奖应聘者聪明时,她含笑瞄着老郭说:“我觉得当主持人,是一定要有真聪明的,不像有些人……”而就在对方想着如何应对时,她又乐呵呵地说道:“不过,不聪明也没关系,有特点也成。当然啰,长得难看也是特点。”闻言,台下的观众爆笑不止。

作为一个选秀节目,自然是人气越旺越好,于是,深谙此道的倪萍便插科打诨,以“欺负”搭档来愉悦观众。假发套戴而又扒、光头上拔下白发,挤兑其不聪明、调侃其长相差。面对这些出其不意的动作和言语,伶牙俐齿的郭德纲竟无力招架,以至于有纲丝为之叫屈道:“她和郭老师坐在一起,老郭都变成捧哽了,吃了闷亏也不作声。”由此,自可见倪萍的幽默功夫是何等了得!

自我开涮,激励选手

河南电视台《寻找新主播》复试第三场拉开战幕,要求选手针对主持人形象是否重要这一话题发表看法。有一位相貌平平、身体偏胖的女选手,在陈词时联系起自己过往的经历,说某主持人曾直言不讳地对她说——你不是当主持人的料,这令她颇感自卑,于是她便拼命减肥以坚持自己的梦想。听罢这些悲情的话语,评委倪萍随即接话道:“我初进央视的时候,龇着个牙、驼着个背,一口山东话,长得还黑黢黢,自然是备受冷落。我进门时办公室有11个编导,没一个人站起来和我打招呼,甚至还有人说我的脸和门框一样,怎么要我这样又老又丑的主持人?是啊,形象好确实有优势,条件不那么充分的人,就得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你看那老毕,在台上又唱又跳的,得花上多少功夫啊!”此语一出,全场顿时笑声一片,随之更是掌声四起。

听罢女选手的陈述,善良多情的倪萍自然要予以抚慰和鼓励。于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堪称央视一姐的她,便不避相貌不佳之“丑”,受人冷落之“辱”,以启迪对方,“条件不那么充分的人,就得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在此基础上,再举老毕之例,以使其说具备一种无可辩驳的强大力量。由于这番情理交融的话语,既风趣幽默,又启人心智,受到人们欢迎自属情理之中。

巧妙类比,机智辩驳

倪萍打小就喜欢画画,进入央视后,曾将偶尔为之的画作请著名画家范曾指点,竟得到了“倪萍是一位能靠画画混饭吃的主持人”的高评价。于是,在出版新书《姥姥语录》时,她便自己画插图,随之一发而不可收。随后,正式拿起画笔不足两年的倪萍,又在北京荣宝斋举办了个人第二次画展,开幕式上,朱军、赵忠祥、敬一丹等大腕名流都前来为之捧场,不承想,一位不识时务的记者却提问道:“荣宝斋展示的墨宝基本上都是些著名画家,您今天选择这儿举办画展,是不是意味着您已跻身于大画家之列?”闻言,倪萍则不急不恼,随即含笑道:“你肯定也知道,进银行门的不都是持金卡的。如果我存10块钱,你总不能说我是穷人就不让我进吧?财是越聚越多,才也可能是越展越大!”此番妙语,不仅令提问的记者哑口无言,也让在场的嘉宾忍俊不禁。

人家在办喜事,你却暗示不该,对这种不识时务者,即便疾言厉色,似乎也不为过,但智慧的倪萍,却于谈笑之间即令对方的讥讽灰飞烟灭。此中,她先以“进银行门的不都是持金卡的”这个常识,来类比“在荣宝斋办画展的不一定都是大画家”,再将自己比作“穷人”,不仅回答了问题,而且极显谦逊。在此基础上,她又顺流而下,由“财”到“才”,对对方的轻慢进行含蓄回击,确实令人叹服。

昔日的“煽情皇后”,何以巨变成幽默耍贫的高手?当记者将这个问题抛给倪大姐时,她淡然一笑说:“其实我的个性都被我主持晚会藏起来了。”原来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