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儒家

儒家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儒家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儒家问题。

分享

浏览

3031

作文

7

习近平引用儒家名言警句最新

全文共 2646 字

+ 加入清单

习近平引用典故最多的古代名人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苏轼,全书收录他引用苏轼的地方达7次。习近平曾多次表示他很喜欢苏轼的名言“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他在2014年4月30日《在新疆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等讲话和文稿中多次引用此句。

人民日报高级编辑杨立新说,这段话是《晁错论》的首段,表达的思想是“坐观其变”而不对祸乱采取措施,那么祸乱就会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

【敬民篇】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在检查节日市场供应和物价情况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原典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明]于谦《咏煤炭》

● 释义

《咏煤炭》是明代名臣于谦所作的一首咏物诗。作者以煤炭自喻,托物言志,抒发了自己甘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抱负和情怀。

尾联“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是作者为民效力愿望的真诚袒露,堪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士”媲美。

● 解读

习近平在不同场合都说过,“心无百姓莫为官”。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手握公权,就要为民办事。否则,啥也不能,为啥选你?啥也不干,要你干啥?民生不是抽象空洞的理念,应该落实为群众实实在在的利益,这考验着领导干部的责任担当。习近平引用这句诗,就是要求各级干部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态度抓实做细民生工作,努力办实每件民生小事、

一个人当官为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有着基础性的意义。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后面的许多困惑,比如抱怨待遇低、埋怨进步慢等就可能迎刃而解。权力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公共性。如果想着一己之私,纠结于个人得失,不如去干别的。习近平多次强调,为官发财应两道,就是这个意思。

【为政篇】

政者,正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之江新语·要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等文中引用

● 原典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春秋]孔子《论语·颜渊》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春秋]孔子《论语·子路》

● 释义

孔子这两段话都说明了为政者自身行为端正的重要性。孔子认为“政”就是端正的意思。你自己带头端正,谁还敢不端正呢?对于什么是政治,孔子用一个“正”字概括。

关于“正”,孔子认为,为政者如果自身的行为端正,无须下命令,百姓也会按他的意旨去做;如果自身行为不端,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服从。身正民行,上感下化,才能施不言之教,对百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 解读

习近平一向倡导领导干部干干净净干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和宗旨的内在要求,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把这作为为政之德、为政之道、为政之要。在我国历史上,注重修身立德、为官清廉,是许多思想家倡导的政治主张,也是一些正直的士大夫终身恪守的为官准则。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引用先秦时期为政以廉的箴言,要求领导干部有公正无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的优良品质。广大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不但看领导干部怎么说,更看他们怎么做。要在群众中威信高、影响大,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挥自身的模范作用、人格魅力。否则,“台上他说,台下说他”,说话办事怎么会有影响力和号召力?

【立德篇】

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作报告时的插话》等文中引用

● 原典

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

——[南宋]吕本中《官箴》

● 释义

吕本中所著《官箴》共三十三条。首条开头云:“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他认为当官的法则,只有三条,即清廉、谨慎、勤勉。遵守这三条法则,就可以保住官位,可以远离耻辱,可以得到上司的赏识,可以得到下属的拥戴。

● 解读

清,指的是清廉,公正廉洁,两袖清风;慎,指的是慎重,周密考虑,谨言慎行;勤,指的是勤勉,勤奋好学,刻苦上进。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要正确使用手中权力,必须能够做到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住考验,严守党纪国法;自觉做到秉公用权、不以权谋私,依法用权、不假公济私,廉洁用权、不贪污腐败;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为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忘我奉献,真正做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领导干部做到这三个字,根本上说还是要加强修养、提升境界,培养和树立六种意识:信仰意识、公仆意识、自省意识、敬畏意识、法治意识、民主意识。

【廉政篇】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

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原典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清]张伯行《禁止馈送檄》

● 释义

张伯行曾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礼部尚书。他清廉刚直,从不收受礼物,极力反对以馈赠之名,行贿赂之实,被康熙誉为“天下第一清官”。

张伯行在福建巡抚任上,为拒绝送礼者,特地撰写了一篇《禁止馈送檄》,张贴于居所院门及巡抚衙门。这篇檄文被视作为政清廉的“金绳铁矩”。

这篇《禁止馈送檄》,全文仅56字,共用了8个“一”字,申述了关心百姓疾苦、注重个人名节、反对送礼行贿的主张。“一丝一粒”虽小,却牵涉我的名节;“一厘一毫”虽微,却都是民脂民膏。对百姓宽待一分,那么百姓所得就不止一分;向百姓多索取一文,那么我的为人便一文不值。这体现了廉洁奉公的做人原则与道德操守。

● 解读

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这样的滑坡和动摇,往往是从小事开始的。习近平还曾以“贪如火,不遏则自焚;欲如水,不遏则自溺”“堤溃蚁穴,气泄针芒”“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等,提出过同样峻切的警思。现实中,少数干部总以为在大是大非面前把握住自己就行了,所以在“小节”上疏于防范,认为吃几顿饭、喝几瓶酒、收点小东西无伤大雅,其结果往往是“小节不慎,大节难保”,最终铸成大错,悔之晚矣。所以习近平不断强调,思想的口子一旦打开,那就可能一泻千里。干部不论大小,都要努力做到慎独、慎初、慎微,“不以恶小而为之”。

(节选自《习近平用典》)

展开阅读全文

儒家——礼仪之邦

全文共 274 字

+ 加入清单

智慧的结晶除了四大发明,怎么少得了儒家思想!孔子用他的儒教化了“人”何以为“人”。令世界知晓人非蛮夷,人需懂礼,品德行性的重要!韩国不就是先借鉴了吗?他将“礼”学习了,发展了,成了礼仪之国。别人的借鉴无疑是对此的肯定!新加坡,一个小到只有我们的十万分之一的国家,他用从我们那学去的“礼”建立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国家,即使他并没有辽阔的土地……而汉语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正在发展,“全世界的在说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我们就这样一路领先的用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影响着世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展开阅读全文

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的英语作文

全文共 3532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英语作文,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ousands of years in China Confucianism became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representative. It has influenced the world for about 2000 years. Born in Qufu in Shandong Province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Confucius founded the Confucianism. With the deep thought and great character he became a famous thinker and educator. His words and life stories were recorded by his disciples and their students in The Analects which influenced many thinkers writers and politicians in the over-2000-year-long history as an enduring of Chinese culture. So why could Confucian thought in 21st century still retains the interest of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I think that there are three thoughts making sense as follows. The first thought i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of Heaven and human beings. Confucius was the first person who regarded “heaven” as nature and this was an innovative idea in his time. He required people to hold Heaven in aw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onfucius the ancient Chinese took to heart the purpose of Heaven by cherishing life.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opinion “standing in awe of the ordinances of Heaven” still holds true so we should indeed listen to the voice of nature as we develop our economy and build a harmonious world. The second thought is about Humanity which includes two core concepts: Ren and Li. Ren is to love people especially parents. Today the Confucian doctrine of “Do not do toward others anything you would not want to be done to you” still holds true for humankind. Li refers to rituals traditions and norms in social life. He placed emphasis on Li with the aim of preserving social order stability and harmony. In the 21st century people also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the love and the social manners or rules. So many of the Confucian can give us a guide how to love others and behave ourselves. The third thought is about the education. Confucius was the first figure in Chinese history to initiate private education so someone who wasn’t nobility could have a chance to be educated. He proposed th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such as ritual music archery driving calligraphy and mathematics to train comprehensive talents. He also believed the basic goal of education was to cultivate “persons of virtue”. In the 21st century we also need the comprehensive talents to make contribution to our world. With the idea of equality most of kids today can be educated equally. In conclusion many theories of Confucius have mad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people’s values and modern society. We should take advantages of Confucius’ thought and make a harmonious world to live. As for our Chinese Inheriting Chinese culture classics should be done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参考译文】

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它影响了世界大约2000年。孔子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曲阜,孔子创立了儒学。他以深刻的思想和伟大的品格成为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话和生活的故事由他的门徒和他们在论语学生记录,这影响了许多思想家、作家和政治家在长达2000年的历史作为一种持久的中国文化。那么,为什么第二十一世纪的儒家思想仍然保留着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呢?我认为有以下三点想法。第一个思想是关于人与人的关系。孔子是第一个把“天”视为自然的人,这是他当时的一个创新思想。他要求人们敬畏地拥抱天堂。在孔子的影响下,古代中国人以珍爱生命为心,达到了天道的目的。在第二十一世纪,“敬畏天道”的观点仍然是正确的,因此,在发展经济、构建和谐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倾听自然之声。第二种思想是关于人性的,包括两个核心概念:仁和李。仁是爱人尤其是父母。今天,儒家学说“不向别人做任何你不想做的事”,仍然适用于人类。李指的是社会生活中的仪式、传统和规范。他强调李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和谐。在第二十一世纪,人们也强调爱和社会礼仪或规则的重要性。这么多的儒家可以给我们一个指导如何爱别人和表现自己。第三个思想是关于教育。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倡导私人教育的人物,所以没有贵族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他提出了礼仪、音乐、射箭、驾驶、书法、数学等综合教育,培养综合型人才。他还认为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德性人”。在第二十一世纪,我们还需要综合人才为我们的世界做出贡献。有了平等的理念,今天的大多数孩子都能平等地接受教育。总之,孔子的许多学说对人们的价值观和现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要充分利用孔子的思想,建设和谐的世界。对于中国人来说,传承中国文化经典应该世代相传。

展开阅读全文

实用作文素材:儒家经典名言50句

全文共 3935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我们的历史积淀,也是我们文化的一种流传,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文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大意: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

大意: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先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大学》

大意: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

4、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大意;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会谨慎。

5、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大意: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

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大意: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7、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

大意: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8、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中庸》

大意: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大意:好学不倦就接近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义了,懂得耻辱就接近勇敢了。

10、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大意: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1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大意:学习知识而又能经常去复习、练习,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事么?有朋友远道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么?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1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大意:我每天多次地进行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竭尽全力了吗?和朋友交往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知识用心认真地复习了吗?

13、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大意:花言巧语、假装和善的脸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的!

1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大意: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的东西确立了,仁道也就产生了。

1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大意: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1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大意: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惘,无所收获;只是思考而不读书,有时就会空想,疑惑不解。

1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大意: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大意: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1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大意:聪明而喜爱学习,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并且不感到耻辱。

20、三思而后行。——《论语》

大意:每件事情都要经过多次考虑,然后才去行动。

2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

大意:智慧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活跃,仁德的人沉静。智慧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大意:三人一路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向他们学习,不好的地方自己如果有就要改正。

2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大意:三军的统帅可以被夺去,却不可以强使一个男子汉的志向改变。

2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大意:如果不是天气寒冷,就不会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少落叶的。

2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

大意: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2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大意: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

27、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

大意: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辞让心就是施行礼的开始;是非心就是智的开始。

28、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大意: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会先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2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大意: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30、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

大意:脑力劳动者统治别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天下的共同原则。

3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大意:金钱和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贫苦穷因、地位低下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权势武力不能让自己屈服变节,这就是真正的大丈夫。

3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大意: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

33、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

大意:玩弄人会丧失德行,玩弄物会丧失抱负。

34、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

大意:傲慢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自满,享乐之情不可无尽。

3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大意:美玉不雕琢,不能成为好的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36、差若毫厘,缪以千里。——《礼记》

大意:开头虽然只有毫厘的差别,到后来却错到千里那么远了。

3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大意:天道刚健,君子以天为法,故而自强不息。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君子就要效法大地的包容,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38、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

大意:积累善行善德的家族,这个家族的福报不会断绝,家族的后代也会享受福报。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这个家族会经常发生灾祸,甚至连累后代。

39、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周易》

大意:君子以学习来积累知识,以多问来明辨是非,以宽容待人,以仁心行事。

4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大意:两人同心,像刀那样锋利,可以切断金属。同心的话,像兰花那样幽香。

4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大意:行不通时就得变,变了之后就会豁然开通,行得通则可以长久。

42、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周易》

大意:天下人要归同一个地方,只是道路不同;达到同一个目的,只是思虑多种多样。

43、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周易》

大意:不积累善行达不到成名,不积累恶行达不到灭身。

44、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

大意:见善就向他学习,有过就改。

45、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周易》

大意:处在尊贵的位置上不要骄傲,处在低下的位置上不要忧虑。

46、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大意:君子怀才以等待施展的时机。

47、多行不义,必自毙。——《春秋·左传》

大意:多行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我招致灭亡。

48、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春秋·左传》

大意:忖度德行如何,以便决定自己怎样处理事情;估量自己的力量大小,从而决定该怎样行动。

4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春秋·左传》

大意:哪个人没有犯过错误呢?有了过错但能够改正,就是最大的好事。

5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春秋·左传》

大意:处于安乐的环境中要保持警惕,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想到了就有防备,有了准备就会免遭祸患。

展开阅读全文

儒家学者魏昭:尊师重道终成大器

全文共 342 字

+ 加入清单

东汉末年,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而郭林宗汗牛充栋,熟读各家典籍,乃是远近闻名的大儒。后来,魏昭到京城洛阳任官,毅然决定拜远在南阳的郭林宗为师,并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熬药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药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熬的药太烫,而魏昭就再熬一次,送上后郭林宗又说药太苦。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重新熬的药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家学者

展开阅读全文

儒家烙印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095 字

+ 加入清单

两千五百年的风霜雨露酿造了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两千五百年的历史沧桑熔铸了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荣盛灿烂的华夏文明因儒家思想而闪耀,我们的言行已然打上了两千五百年的烙印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是孔子教给我们的人生态度。面对别人的批评我们应虚心接受,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虚心向人请教,犯了错误就应改正,没犯错误也需时时勉励自己,更加完善自己。作为年轻的我们会犯错、会迷茫、会彷徨,当别人为我们指出错误时,更应该心怀感激保持自己的态度端正。也许实践了也不会成为孔子那样博学多才的圣人,但起码我们需要尽可能地去除思想中的缺陷、污垢;行为上的瑕疵、纰漏;多一些圆润与光泽、虔诚与仁爱。“仁”是孔子学说的根源,亦是精髓。它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与治国之道,影响极其深厚。“仁政”仍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谐的今天我们依然提倡,以人为本依旧是我们瞩目的焦点,孔夫子的《论语》俨然是我们探讨千古文明的中心研究层。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告诉我们人心极其重要。人生皆战场,非胜即败,决定它的主要因素是能否得到人心。集聚人心共同奋战,团结便是一切胜利的直接通站点。胜败乃兵家常事,而想减少失败的机率必须深得人心,以德服人。无疑,孟老先生是一个思想家,这种思想源于他对当时人民苦难的思考,源于他对当时暴政肆虐的思考。尽管他四处奔波游说各国诸侯,却无一人采纳他的意见,认为他的主张“迂远而阔于事”,根本不能运用。他只能沮丧地退居老屋,授徒进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呵,“此之谓大丈夫”看似极其简单的五个字,读出来的却是昂然乎的浩然正气。它曾激励过多少仁人志士与巾帼英雄,为国捐躯,慷慨赴难,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最高准则。

孔子是“文化高贵”的诠释者,平和而亲切,温尔也睿智,于举手投足间,于日常琐屑中,随意挥洒着人性和智慧的吉光。体现着真真正正活泼具体的人间情趣,散发着实实切切沉稳详细的世间美德,高贵不是高高在上,孔子的高贵光亮而不耀眼。孟子是“文化魅力”的叙述者。“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生于安乐,死于忧患”把这些真理文字放入历史中,放入现代中,似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使历史为之光彩,使现代文明为之耀眼,在以后的细水长流中依然也会充满一种摄人心魄的魅力。

学古为知今,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值得我们终生去探究。孔孟文化的精髓能够拯救人类的道德危机实现世界和平与和谐,能够在曲折道路中指引我们前进,完善自我,改变现实世界。两位大师的一词一句建造起儒家文化的钢筋铁骨,流淌成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雄风卷扬,悠长而浩荡。

展开阅读全文

读儒家文化的感悟

全文共 409 字

+ 加入清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才可以做导师啊。”

复习学过的旧知识,又可以知道新的知识,才可以做教师。你复习了旧知识,也预习了新知识,人们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里面有许多知识,知识像黄金一样珍贵。知识是多么的宝贵呀。反复地复习预习,一直持续下去,一定可以成为教师的。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几个人走路,必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选译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并告诉他人。”几个人走同一条路,都可以作为老师,你不懂,他懂,他不懂,我懂,我不懂,你懂。互相帮助,在学习上,你是我的老师,在绘画上她是我的老师,只要大家互相学习,没有什么事是不懂的。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学习为快乐的人要好,喜欢学习的人不比学习为快乐的人要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