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兴衰

兴衰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兴衰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兴衰问题。

分享

浏览

6466

作文

17

《鉴史问廉之一·兴衰之思》观后感

全文共 1451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封建王朝的兴亡更替在中国大地上反复上演。一个王朝的鼎盛与辉煌,转瞬之间就化为历史陈迹。古代廉政建设与惩贪措施曾经有效地刹住了腐败现象,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造就了一些青史留名的盛世。盛世的出现有赖于胸怀天下的君主励精图治,和官员的清廉干练。奋发有为的君主和贤明的大臣们胼手胝足,齐心协力,开创了一个个传诵千古的盛世。

但是,当一个王朝走向衰败的时候,官场的贪污腐败总是愈演愈烈,最终导致整个国家的全面战乱和改朝换代,盛世又被乱世所吞噬。孟子曾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来描述这一现象。在历史上,对“人亡政息”的叹息,体现出了古人对此的反思。

面对这种治乱循环的历史现象,解读历史或许有各种答案。但是,一条始终不变的规律一再显现,那就是“廉则兴,贪则衰”。 贪腐不会导致一个王朝迅速衰亡,但一定会导致这个王朝灭亡。管不住腐败,国家就有危亡之虞;遏制了腐败,国家就能长治久安。

鉴史问廉之一·兴衰之思》观后感

“有钱任性”是2014年的网络热词,在每一个网络词语流行的背后都折射出一定的社会现象。如,“且行且珍惜”、“挖掘机技术哪家强”、“也是醉了”都对应的有相应的事件背景,而“有钱任性”的流行,则代表着当下部分国人对于财富的狂热渴望与追逐。应运而生的“炫富族”更是“亮瞎”了网民的眼睛,灼伤百姓的心。

从“微笑局长”“表哥”杨达才价格不菲的名表、眼镜、皮带到南京江宁房产局长周久耕的“天价烟”,深受炫富之痛的当数中国红十字基金会---2011年的“郭美美炫富事件”把红十字会逼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受到重创的红会至今元气大伤。不过是一个二十岁贪慕虚荣的女孩半真半假的自说自话,竟然轻而易举就动摇了红会多年的公信力,炫富的杀伤力不容小觑。

其实,古今中外,炫富,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昨晚在央视9套看了由中共河南省纪委、中央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8集大型历史文化记录片《鉴史问廉》第一集《兴衰之思》,其中西晋宰相石崇与晋武帝的舅父王恺斗富比阔的情节让我触目惊心。王恺多次与石崇比阔,均以失败而告终。为了帮助舅舅,晋武帝特意送给王恺一批极为罕见的奇珍异宝,岂料石崇当场打碎这批珍宝后又拿出更为罕见的宝物让王恺任意挑选。从皇帝到大臣,一个以奢为荣的朝代最终很快走向灭亡,也就是意料之中的结局了。

“富”原本没错,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这既是每个人的物质追求,也是中国梦重要的一部分。关键是,富从何来?

不难发现,无论是奢侈腐败的“表哥”们,还是拎名包,穿名牌的官场“LV女神”们,那些热衷于炫富的人大都有个共同特点---富的轻而易举,便按捺不住急于炫耀。我们何曾见过比尔盖茨曹德旺李嘉诚马云炫富---空拳创业的实干家是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炫富的。一如王蒙所说,“这世上最不善良的往往是那些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

官员们拿着百姓赋予的神圣权力,中饱私囊,相互攀比,急于炫耀的原因就是自己物欲横流的逐富心理不断增强和防范意识的日益松懈,不经意间将自己的贪污腐败行径暴露在了光天化日之下。当一个社会陷入“炫富”“羡富”的漩涡,把金钱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而不问金钱出处,人人都陷入对财富的狂热膜拜,为了金钱不择手段,为官者贪赃枉法,为民者见利忘义,这个社会的基石也就岌岌可危了。

炫富之痛,痛的不仅是百姓的心,更是我们无数先辈用生命换来的千秋大业!

《鉴史问廉》观后感:清官之念

《鉴史问廉》之“道德之择”观后感

观看纪录片《鉴史问廉》有感

观看廉政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最新】

展开阅读全文

《鉴史问廉》观后感:兴衰之思

全文共 915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集,讲述的西晋王朝、唐、北宋的兴衰史。本片中心讲述的是“廉则兴,贪则衰”。

石崇和王恺的斗富,表面看是富豪间一掷千金的炫富大比拼,背后折射的却是西晋王朝制度,用人上“只讲门第、无论才能”,导致庸官蠹吏把持朝政高高在上,有才之士困顿江湖;最终导致了西晋王朝官员整体性腐败和社会的溃败。

大唐的兴衰:在经历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吏治清廉时代的辉煌之后,自从误用了一个不学无术而又精通音律的李林甫为宰相后,曾经的一代明君唐玄宗一步步坠入了李林甫为他精心设计的“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昏庸无为的温柔乡,进而引发了长达七年的“安史之乱”并就此终止了一代的神话。

到了大宋初年呈现出了许多令人振奋的治国新景象。科举制度的兴起真正做到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才有了一代“圣相”李沆,才有了对官员“婚丧、宴饮、车马、服饰”的严格规定,才有了对官员“贪污受贿者处以极刑”的重典,才有了包括印刷术的发明在内的科技大爆发,才有了《清明上河园》中的大宋京华梦!

再看当今社会,落马的贪官、贪腐事件层出不穷,比如河南省原人大副主任秦玉海,他的摄影作品集《真水无香》曾经悬挂在上海、深圳、北京建国门地铁,在北京开过个人摄影作品展,甚至获得过全国摄影界最高奖——艺术创作金像奖,然而在他“犯事儿”后,经专业摄影师曝出内幕称,秦玉海的摄影技术近入门级,其作品全部都是经过必要的修图软件处理,甚至有专业摄影师为他调好光圈和速度,“就等领导按下快门”——就是这样一个入门级的摄影大师,手持着价格不菲的摄影器材,走过了《焦作山水》、领略了《云台山风光》,在《十月凤凰山》留下了《五大连池印象》,并最终结成了个人摄影精品集《真水无香》,他的摄影足迹也是他从勤政到犯罪的历程!

咱河南拍出这样出彩的片子,点赞啊。片子里提到的阿房宫,是百姓用血汗修建的,也是历史上奢侈浪费的耻辱代表。从古看今,奢侈浪费的风气必须制止,反对铺张浪费要从政府做起,从咱自身做起啊。

“不要以为时过境迁,历史规律不可逃避,廉政才能国泰民安,才能保自己平安。”陕西师大教授于庚哲认为,历史上王朝衰落的教训对今天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河南主导拍摄这部廉政文化纪录片很有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观《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有感

全文共 990 字

+ 加入清单

“有钱任性”是2014年的网络热词,在每一个网络词语流行的背后都折射出一定的社会现象。如,“且行且珍惜”、“挖掘机技术哪家强”、“也是醉了”都对应的有相应的事件背景,而“有钱任性”的流行,则代表着当下部分国人对于财富的狂热渴望与追逐。应运而生的“炫富族”更是“亮瞎”了网民的眼睛,灼伤百姓的心。

从“微笑局长”“表哥”杨达才价格不菲的名表、眼镜、皮带到南京江宁房产局长周久耕的“天价烟”,深受炫富之痛的当数中国红十字基金会---2011年的“郭美美炫富事件”把红十字会逼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受到重创的红会至今元气大伤。不过是一个二十岁贪慕虚荣的女孩半真半假的自说自话,竟然轻而易举就动摇了红会多年的公信力,炫富的杀伤力不容小觑。

其实,古今中外,炫富,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昨晚在央视9套看了由中共河南省纪委、中央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8集大型历史文化记录片《鉴史问廉》第一集《兴衰之思》,其中西晋宰相石崇与晋武帝的舅父王恺斗富比阔的情节让我触目惊心。王恺多次与石崇比阔,均以失败而告终。为了帮助舅舅,晋武帝特意送给王恺一批极为罕见的奇珍异宝,岂料石崇当场打碎这批珍宝后又拿出更为罕见的宝物让王恺任意挑选。从皇帝到大臣,一个以奢为荣的朝代最终很快走向灭亡,也就是意料之中的结局了。

“富”原本没错,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这既是每个人的物质追求,也是中国梦重要的一部分。关键是,富从何来?

不难发现,无论是奢侈腐败的“表哥”们,还是拎名包,穿名牌的官场“LV女神”们,那些热衷于炫富的人大都有个共同特点---富的轻而易举,便按捺不住急于炫耀。我们何曾见过比尔盖茨曹德旺李嘉诚马云炫富---空拳创业的实干家是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炫富的。一如王蒙所说,“这世上最不善良的往往是那些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

官员们拿着百姓赋予的神圣权力,中饱私囊,相互攀比,急于炫耀的原因就是自己物欲横流的逐富心理不断增强和防范意识的日益松懈,不经意间将自己的贪污腐败行径暴露在了光天化日之下。当一个社会陷入“炫富”“羡富”的漩涡,把金钱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而不问金钱出处,人人都陷入对财富的狂热膜拜,为了金钱不择手段,为官者贪赃枉法,为民者见利忘义,这个社会的基石也就岌岌可危了。

炫富之痛,痛的不仅是百姓的心,更是我们无数先辈用生命换来的千秋大业! (作者:安尘)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鉴史问廉》第一集兴衰之思心得体会

全文共 1710 字

+ 加入清单

从2015年1月9日至16日中央九套播出由我省摄制的大型历史文化记录片《鉴史问廉》,按照县里要求,我全部看完了。这部纪录片播放的非常及时,对我们当前全国的反腐形势、廉政风暴是一次有力的配合。从文化根源上对我们反腐倡廉和民族心理进行一次总结和认知,使人民群众增强对反腐倡廉的民族自信心,还有我们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是一次综合性的文化解剖,给全国人民上了一堂很好的历史课。

昨天(1月9日)由中共河南省纪委、中央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8集大型历史文化记录片《鉴史问廉》在央视记录频道(CCTV-9)晚8点播出了第一集《兴衰之思》。观看毕,不由想到习近平曾经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提出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的重要性;王岐山也曾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是啊,历史这本教科书真的值得我们去好好读一读。于是,《鉴史问廉》这部纪录片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速读”历史、鉴往古今的平台。

坐在电视机前,重温那一段段湮灭的历史,观看那一个个沉重的故事,一次次受到震撼和警示。不由发出“历史尘烟滚滚来,朝代兴衰廉与贪”的感慨。荧屏里,我看到了秦国虽有万里长城,能抵御外敌的入侵,却抵挡不了“奢”的侵蚀,最终始皇千秋万代的帝国梦因“奢”而止于二世;我看到历史上最腐败的政权之一,也是最短命的王朝之一的西晋,毁灭在“斗富”中,正应了当今人们所说“不作死就不会死”;我看到了贞观之治的李世民明白“以史为镜,可知兴衰”,崇尚“恭俭爱民”,开创了大唐王朝的鼎盛繁荣;我看到了繁华汴京(开封)因“艮岳”的奢侈建筑而很快土崩瓦解,靖康之耻,皇帝被掳,耻在亡国,实为贪腐,皇帝成了囚犯,当应了这句话“出来混,早晚都要还的”……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看罢《兴衰之思》,李商隐的这句诗蹦了出来,奢是祸胎,奢是坏兆——奢必将引起腐败,腐败必将失掉人心,失掉民心,必将亡国。这就是“历史老师”给我们传授的明鉴。共产党人最知历史,从建党之初,我们党就继承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等具有共产党人革命风格的艰苦奋斗精神。靠着这种精神,我们吃草根、咽树皮,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用“小米加步枪”,推翻了“三座大山”,解放了全中国。夺取全国政权后,党又率领全国人民继续发扬战争年代的拼命精神,冲破封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了初步繁荣昌盛的新中国。鞍钢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等,都是共产党人在执政条件下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体现。当然,我们党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党长期执政,地位变了,权力大了,有些人逐渐脱离群众。特别是一些干部抵御不住各种诱惑,不是用手中权力为人民工作,而是用来谋求私利想方设法维护和扩大既得利益。但是,我们党的领导人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我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认识的腐败是附着在党的肌体上的毒瘤,严重影响了党的健康和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于是,狠抓开展作风建设、反对“四风”,反腐倡廉、打虎拍蝇,清除党内毒瘤,把那些贪腐的官员一个个拉下马,从严治理党风,赢得了民心,就是以史为鉴的最好体现。

“以史为鉴、鉴往古今”, 官员们拿着百姓赋予的神圣权力,中饱私囊,相互攀比,急于炫耀的原因就是自己物欲横流的逐富心理不断增强和防范意识的日益松懈,不经意间将自己的贪污腐败行径暴露在了光天化日之下。当一个社会陷入“炫富”“羡富”的漩涡,把金钱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而不问金钱出处,人人都陷入对财富的狂热膜拜,为了金钱不择手段,为官者贪赃枉法,为民者见利忘义,这个社会的基石也就岌岌可危了。

炫富之痛,痛的不仅是百姓的心,更是我们无数先辈用生命换来的千秋大业!

1、《鉴史问廉》第二集清浊之辨心得体会

2、《鉴史问廉》第三集清官之风心得体会

3、《鉴史问廉》第四集道德之择心得体会

4、《鉴史问廉》第五集文化之力心得体会

5、《鉴史问廉》第六集律令之矩心得体会

6、《鉴史问廉》第七集制度之重心得体会

7、《鉴史问廉》第八集千秋之评心得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鉴史问廉》观后感——兴衰之思

全文共 740 字

+ 加入清单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王朝的兴衰更迭,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秦始皇统一六国成为千古一帝,然而随后的巡游求仙、横征暴敛使得“二世而终”;唐玄宗即位之初励精图治,迎来了“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开元盛世,却因后期贪图享乐,重用不学无术的李林甫为宰相,侵蚀了唐帝国的根基,随后的“安史之乱”开启了长达两百年的乱世。纵观治乱循环这台中国数千年历史上反复上演的缺乏新意的戏剧不难发现,所谓治世莫不是以为明君及其所重用的能臣廉吏努力下短短的几十年光景,均难逃“人在政举,人亡政息”的历史循环,根源还是“人治”。

因为习惯性的“人治”,像毛泽东这样的伟大领袖也会犯错误,造成了“十年动乱”的巨大损失。要想跳出治乱循环的怪圈,就要变“人治”为“法治”。于是邓小平同志在文革结束后首先就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他回顾我们党的经验教训,意识到制度和法律是非常重要的,比人要重要的多,所以他讲制度好,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领导集体高瞻远瞩,重视历史经验教训,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反映出我党在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时期的重大政策考量。联系到十八大以来越来越严的反腐败工作,这次全会也是向外界郑重宣言,法律是中国政治生活的准绳,任何人不得逾越。

“腐败不会导致速亡,但是腐败导致必亡”,“人治”是滋生腐败的温床,而坚持法制建设,推动依法治国,则是反腐败由治标走向治本的唯一道路。刚刚结束的中纪委十八届五次全会,王岐山书记作了《依法治国依规治党,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的工作报告,让我们对跳出历史怪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了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有感

全文共 2816 字

+ 加入清单

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在央视播出后,官民争睹,好评如潮,其火爆、受捧的程度多年少见。透过影片、叩问历史,我的最大感悟是:为官清廉、一心为民,则朝廷褒奖、百姓颂扬;而鲸吞国库、蚕食百姓,则身败名裂、万民唾弃。

曾辅佐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下“贞观之治”的宰相魏徵病重期间,太宗皇帝发现这位清廉的大臣的住室竟然没有正厅,于是下令停止为自己营造宫殿,用这些材料为魏徵修建一座房子;魏徵病世后,唐太宗亲自到家中吊唁,下令停朝五天。包拯去世后,仁宗皇帝也是亲自上门吊唁,并宣布停止视朝一天;海瑞病逝后,万历皇帝下诏在南京、北京为海瑞举行公祭,同时派遣官员护送海瑞灵柩回乡,并督造墓园。与之相反,大贪官的结局则是被没收财产、削职为民、流放边关、押赴刑场。贪得无厌、穷奢极欲、一顿饭相当于几十户人家一年收入的大贪官蔡京,被罢官流放后,居然很难买到足够的食物,最后在饥饿和疾病中死去。而追求奢华、宫中斗富的西晋宰相石崇直到被押赴刑场才明白:正是那些来路不明的巨额财富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清廉为官、一心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补誉为“县委书记的榜样”、“领导干部的楷模”、“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而结党营私、贪得无厌的周永康、刘志军、谷俊山之流则被免去官职、开除党籍、没收非法所得、接受人民审判。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鉴史问廉》为广大党员干部上了一堂生动的廉政教育课:为官就要清廉,当官即不能贪腐,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

《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观后感

1月9日,由中共河南省纪委、中央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8集大型历史文化记录片《鉴史问廉》在央视记录频道(CCTV-9)晚8点播出了第一集《兴衰之思》。观看毕,不由想到习近平曾经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提出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的重要性;王岐山也曾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是啊,历史这本教科书真的值得我们去好好读一读。于是,《鉴史问廉》这部纪录片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速读”历史、鉴往古今的平台。

坐在电视机前,重温那一段段湮灭的历史,观看那一个个沉重的故事,一次次受到震撼和警示。不由发出“历史尘烟滚滚来,朝代兴衰廉与贪”的感慨。荧屏里,我看到了秦国虽有万里长城,能抵御外敌的入侵,却抵挡不了“奢”的侵蚀,最终始皇千秋万代的帝国梦因“奢”而止于二世;我看到历史上最腐败的政权之一,也是最短命的王朝之一的西晋,毁灭在“斗富”中,正应了当今人们所说“不作死就不会死”;我看到了贞观之治的李世民明白“以史为镜,可知兴衰”,崇尚“恭俭爱民”,开创了大唐王朝的鼎盛繁荣;我看到了繁华汴京(开封)因“艮岳”的奢侈建筑而很快土崩瓦解,靖康之耻,皇帝被掳,耻在亡国,实为贪腐,皇帝成了囚犯,当应了这句话“出来混,早晚都要还的”……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看罢《兴衰之思》,李商隐的这句诗蹦了出来,奢是祸胎,奢是坏兆——奢必将引起腐败,腐败必将失掉人心,失掉民心,必将亡国。这就是“历史老师”给我们传授的明鉴。

共产党人最知历史,从建党之初,我们党就继承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等具有共产党人革命风格的艰苦奋斗精神。靠着这种精神,我们吃草根、咽树皮,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用“小米加步枪”,推翻了“三座大山”,解放了全中国。夺取全国政权后,党又率领全国人民继续发扬战争年代的拼命精神,冲破封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了初步繁荣昌盛的新中国。鞍钢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等,都是共产党人在执政条件下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体现。当然,我们党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党长期执政,地位变了,权力大了,有些人逐渐脱离群众。特别是一些干部抵御不住各种诱惑,不是用手中权力为人民工作,而是用来谋求私利想方设法维护和扩大既得利益。但是,我们党的领导人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我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认识的腐败是附着在党的肌体上的毒瘤,严重影响了党的健康和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于是,狠抓开展作风建设、反对“四风”,反腐倡廉、打虎拍蝇,清除党内毒瘤,把那些贪腐的官员一个个拉下马,从严治理党风,赢得了民心,就是以史为鉴的最好体现。 “以史为鉴、鉴往古今”,国人,尤其是党员干部,都应该好好去看看这部纪录片!

《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有感

1月9日晚,由河南省纪委、中央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在央视纪录频道正式开播。这部纪录片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在历史的兴衰沉浮之中挖掘中华廉政文化的优秀遗产,全方位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精华。《鉴史问廉》主题鲜明,故事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在强势反腐深入人心的当下,此片的问世更具现实意义。

观《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有感

《鉴史问廉之一·兴衰之思》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兴衰之思

《鉴史问廉》观后感:兴衰之思

《鉴史问廉》第一集兴衰之思观后感

观《鉴史问廉之四道德之择》有感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有史以来,历朝历代在廉政建设上都留下了大量的经验教训,这些丰富的精神遗产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廉政文化。不要以为时过境迁,历史规律不可逃避,廉政才能国泰民安,才能保自己平安。历史上王朝衰落的教训对今天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纪录片《鉴史问廉》深入中国历史,试图从总体上探寻廉政建设与社会及文明兴衰的关系。全片共8集,分别为《兴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浊之辨》、《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评》,从片名上观众就能对全片的内容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廉则兴,贪则衰”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一个治国之道。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

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守住自己的节操。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真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

片子里提到的阿房宫,是百姓用血汗修建的,也是历史上奢侈浪费的耻辱代表。从古看今,奢侈浪费的风气必须制止,反对铺张浪费要从政府做起,从咱自身做起。

廉政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百姓对廉政的向往,本质上是对"公平正义"这个维系社会正常发展的基本规则的强烈诉求,也是对国家民族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捍卫。《鉴史问廉》就是站在历史、社会、文化和文明的大视野下表现廉政文化,思考廉政在社会和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该片既有穿越历史的纵深感,又有呼应现实的时代感,对历史人物、故事和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帮助干部群众对历史和廉政文化的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鉴史问廉》-兴衰之思观后感

全文共 601 字

+ 加入清单

1月9日晚,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在央视纪录频道(CCTV-9)正式开播,我在网络上观看了第一集《兴衰之思》,看过之后让我陷入了沉思,同时也给了我警醒。

中国共产党有八荣八耻,而近年来又建立了廉政准则,在全国范围内大兴廉政之风,彻查贪官污吏,打开手机,腾讯新闻、百度新闻、搜狐新闻、每天都会有大量关于官员被查、免职的信息弹出,让我们也对这个社会重拾信心。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朝历代在廉政建设上都留下了大量的经验教训,这些丰富的精神遗产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廉政文化。历史上王朝衰落的教训对今天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河南主导拍摄这部廉政文化纪录片很有意义。

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我觉得我们要以身作则,身为党员干部更要以身作则,守住自己的节操。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真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

像这样出彩的、看过后很过瘾的纪录片,真是很期待第二季,这是我心中真是的想法,而我也将继续关注《鉴史问廉》的后续播出。

片子里提到的阿房宫,是百姓用血汗修建的,也是历史上奢侈浪费的耻辱代表。从古看今,奢侈浪费的风气必须制止,反对铺张浪费要从政府做起,从咱自身做起啊。

反腐倡廉、追求公平正义既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华民族从危难中重新崛起、走向复兴的推动力量。当前社会的问题不是官员内部独有的,一个干净、公平的社会需要全员的共同维护。

展开阅读全文

圆明园的兴衰

全文共 530 字

+ 加入清单

圆明园兴衰

—观《圆明园》有感

今天,我在学校看了一部大型纪录片—《圆明园》,看了以后我感到无比的愤怒。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是火烧圆明园。英法联军进军圆明园。这些强盗们把圆明园内珍藏的奇珍异宝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用腰刀把藏品统统打碎。我记得片中有一个英国说了一句话:“放下吧,到了中国的圆明园,那里有很多东西给我们分的。”听了后,我立刻火冒三丈。他们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在园内任意放火,大火连烧了三天三夜,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这帮可恶的强盗,他们凭什么要在中国的领土上如此的放任!要知道,这是中华民族多少代人的智慧与劳动的结晶啊!前些年,中国相关部门花了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买回了铜虎头,铜牛头和铜猴头三样国宝。这原本是我们中国的东西,凭什么要我们自己用钱买回来!在我们记忆的深处,有着一个永远的耻辱:在历史上的某一天,两个强盗盗走了中国历史上最珍贵的珍品,一个叫英格兰,一个叫法兰西。我们中华民族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对我们的耻辱。

圆明园见证了大清帝国的繁荣与衰败。他奇特的建筑是无人可及的,虽然现在也在重修着圆明园,但是,永远也无法弥补我们在历史上的缺憾!

展开阅读全文

压力让生命更强健羚羊的兴衰

全文共 306 字

+ 加入清单

一位动物学家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两岸的羚羊群进行过研究,他发现东岸羚羊群的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强,奔跑速度也不一样,每分钟要比西岸的快13米。

以这些差别,这位动物学家曾百思不得其解,因为这些羚羊的生存环境和属类都是相同的,饲料来源也一样,全以一种叫莺萝的牧草为主。

有一年,他在动物保护协会的协助下,在东西两岸各捉了10只羚羊,把它们送往对岸。结果,运到西岸的10只一年后繁殖到14只,运到东岸的10只剩下3只,那7只全被狼吃了。

这位动物学家终于明白了,东岸的羚羊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在它们附近生活着一个狼群,西岸的羚羊之所以弱小,正是因为缺少这么一群天敌

没有天敌的动物往往最先灭绝;有天敌的动物则会逐步繁衍壮大。

展开阅读全文

那儿,见证了祖国的兴衰作文

全文共 820 字

+ 加入清单

对我、我的爸爸和我的爷爷来说,我们村的小学就是我们心目中共同的圣地。因为那儿是我、我的爸爸、我的爷爷启蒙求学读书的地方。那儿,留下了我们祖孙三人的足迹。

爷爷不止一次地对我和我爸爸说过,他在这里读书的时候,才刚刚解放,那时,那儿还是几座庙宇,根本就不是什么学校。没有教室,他们就将庙宇当教室;没有课桌,他们就用泥土堆起台子当课桌;没有操场,他们就将庙宇前空旷处的杂草拨掉充当操场……总之,那个时候的那个地方真是一无所有,包括没有正式的老师等。而最让他们受不了的事情则是每年的冬天,庙宇四处透风的门窗挡不住一点严寒,而那个时候爷爷因为家里穷,所以穿得又单又破,一天上学下来,人几乎会被冻成冰棍。爷爷说他直到现在也最怕冬天,就是因为那个时候被冻伤了……虽然这样,但爷爷说,如果没有国家的解放,他就不能在那儿读书,这样他一辈子就成为“睁眼瞎”,所以,他对那儿还是很有感情的。

听爸爸说,他在那儿读书的时候,这里的庙宇早已没有了,取而代之的则是两间整齐的土坯青瓦房。瓦房虽小,但都安装了有明亮玻璃的窗户,有的时候阳光透过窗花照在崭新的课桌椅上,爸爸说,那才真叫享受呢。当然,那个时候那儿不但有了正式的老师,而且还有许多是领工资的公办教师呢。所以,也就有了教学计划和统一的教科书等。爸爸说,那个时候不是他在那儿学了那么多重要的基础知识,今天无论如何他也没法经营好我们家的家族企业的,所以他说对那儿很感激。

我没有爷爷和爸爸的经历,我在那儿上学的时候,那儿已经没有了土坯青瓦房,有的只是漂亮的小楼房,而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区将学校自然地分为三大区域,各个区域都被美化得像个小花园。教室里,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一切现代化教学设施应有尽有。而最让我们高兴的是,我们在那儿上学,国家还不收我们学费……我对这里的认识,只有一个字:爽!

那儿,有我们祖孙三人的足印,而顺着这个足印向前看,朋友们,你们是否看到我们伟大的祖国由贫到富,又由富到强的发展轨迹呢?一定是了!

展开阅读全文

文学常识:清朝八旗的由来、发展与兴衰

全文共 3892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八旗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今天我们来看看清朝八旗的由来发展兴衰

八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独创的一种“军政合一”、“寓兵于民”的组织,遇有征伐,抽调旗下甲士组成军队,即通常所说的八旗兵;同时它又是政权组织,具有管理旗下人民户籍、田土、赋役、教养、诉讼、婚姻等广泛职能。清人关前,凡人均隶于八旗,可以说旗外无兵无民,八旗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就是入关以后,清统治者仍视八旗为国家根本,以八旗禁旅卫护京师,驻防冲要大城。

八旗的前身

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总领称为牛录额真(牛录意为大箭;额真,又称厄真,意为主)。

八旗的建立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镶,俗写亦作厢)。旗帜除四正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

八旗的分类

清朝的八旗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中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的主体是骑兵,他们的普通士兵分为三个等级,马兵,战兵和守兵,军饷依次降低。普通的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男子十岁开始每三年可以参加考试,达标为守兵,享有军饷,以后每三年可以参加晋级考试,考试合格升入高一级,增加军饷。马兵,战兵和守兵是等级而不管你是否骑马。汉军八旗也叫乌真超哈(重装部队)其主要是炮兵。

八旗的方位

清代的八旗军,包括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在行军、驻营时所居的位置是固定的。据说是依“五行相克”说制订的。在《八旗通志》中有如下的记载:“两黄旗位正北,取土胜水。两白旗位正东,取金胜木。两红旗位正西,取火胜金。两蓝旗位正南,取水胜火,水色本黑,而旗以指麾六师,或夜行黑色难辩,故以蓝代之。”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东方属木,颜色为青,木能克土;南方属火,颜色为赤,火能生土克金;西方属金,颜色为白,金能生水克木;北方属水,颜色为黑,水能生木克火;中央属土,颜色为黄,土能生金克水。从五行所属的颜色和五行相克的角度讲,八旗所处的方位恰恰与五行相克的方位是一致的:两黄旗属土,土能克水,所以在北方;两红旗属火,火能克金,所以两红旗位于西方;两白旗属金,金能克木,所以两白旗位于东方;两蓝旗属水,水能克火,所以两蓝旗位于南方。

八旗的特点

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凡满洲成员皆隶于满洲八旗之下。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入关前,八旗兵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荷戈从征,军械粮草自备。入关以后,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八旗兵从而成了职业兵。清定都北京以后,绝大部分八旗兵丁屯驻在北京附近,戍卫京师的八旗则按其方位驻守,称驻京八旗,俗称京旗,实即禁军。另抽出一部分旗兵派驻全国各重要城市和军事要地,称驻防八旗。八旗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如封爵,崇德元年(1636)始定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9等。八旗按引军旗色定户籍。八旗兴办宗室觉罗学、官学等,课其子弟。八旗宗室王公及官兵的婚丧等均有规定。清初定满汉不通婚,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才取消禁令,实际上民间早已通婚。

八旗的编制

八旗的最小单位是牛录,设牛录额真1人;5牛录为1甲喇,设甲喇额真1人;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1人。牛录既是一种社会组织,也是作战时的一个单位编成,每牛录300户,每户出一个壮丁,父死子继,兄亡弟代,在全军出动时才有每牛录300人。一般作战,每牛录只有几十人。八旗的组成是满洲八旗300牛录,其中包括约100个已经满族化的蒙古牛录,纯粹满洲牛录仅210个。蒙古八旗129牛录和汉军八旗167牛录。终清一代牛录的数字增加不多。

据史籍记载,当时编有满洲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汉军牛录16个,共400个。此时所编设的八旗,即后来的满洲八旗。清太宗时,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八旗由皇帝、诸王、贝勒控制,旗制终清未改。

八旗的兴衰

清军入关,满族人口大量涌入北京及其附近地区。为了安置八旗官兵和闲散人口,清政府进行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八旗官兵因此获得一部分旗地。兵丁份地大多数靠本人带同家属从事耕种,后多迫于生计被典押出去。清统治全国以后,八旗兵丁生计日渐拮据。清王朝虽采取了种种措施,但直至清末,八旗生计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陷于贫困的境地。

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覆灭,共存在296年。它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曾为发展和巩固中国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为保卫边疆防止外来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满族社会的发展,更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嬗变,八旗制度中落后的一面也日益明显,严重地束缚了满族人民的发展,在征战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小。八旗制度与清王朝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历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个历史过程。

八旗与北京

在八旗当中,正黄、镶黄、正白为上三旗,直接由皇帝管辖;其余的五旗,则分由其它官员管辖,称做下五旗。

清朝定都北京以后,满洲八旗的主力则按旗驻扎在北京城内外,人们称之为“禁旅八旗”。除正阳门外,北京的八个城门都有八旗兵驻防。当时清朝统治者认为北京的最大威胁来自北方,因此北面的德胜门和安定门是防守的重中之重,由皇帝亲自指挥的正黄、镶黄两旗驻防,其余的城门,则由剩下的六旗兵按照各自的方位,分别把守。出于同样的道理,清朝在京城的北部郊外也部署了相当的兵力,这也就是今天为什么北京的北面多有以“旗”、“营”为名的地名,而其他三个方向少有类似地名的原因。

八旗制度给北京留下的历史遗迹还间接地烙印在了皇城之内,在今天的北京地图上,我们总可以看到许多像北营房、南营房、东营房这样的地名,追根溯源,就是因为过去这些地方曾是驻守城门的八旗兵的营房。

北京宣武门外有一条胡同叫校场口,校场口附近还留存有校场头条至五条,历史上这一带曾经是八旗兵练兵、习武的地方。今天,当我们漫步在这些风韵无存的老胡同里时,刀光剑影的声声厮杀穿过了现代都市的阵阵喧嚣荡入耳畔,屋檐之下、门墩之后依稀若现五尺男儿们那威武矫健的身影。

想当年,德胜门外的西北这一带,是清军正黄旗旗营所在地。有军队驻守,理当太平,于是人们便称此地为太平营。解放以后这个当年的军营所在地被改名为北太平庄。今天的北太平庄军旅不在,容颜已改,只有太平依旧。

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覆灭,共存在了近三百年,它是清王朝统治国家的重要军事支柱。古老的北京城,见证了它由盛及衰、由衰而亡的过程,而历史把这个见证绘记在了今天的地图之上。

八旗的渊源

众所周知,八旗制度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农业生产组织,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也许我们会想起,在中国的少数民族历史上还有一个女真人所建立的王朝也创立过这种兵农合一的制度。那就是清朝的前身金朝,完彦阿骨打所创立的猛安谋克制。但清太祖努尔哈赤所建立的八旗制度无疑是一种在此基础上的深化和完善。

早在努尔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时,建州女真就有了自己的军队。努尔哈赤的历史功绩在于对女真原有的军事组织加以改造,组见了一支纪律严明、骁勇善战的铁骑,并创立了八旗制度。

先是,女真人在出猎时,各出一支箭。十人中立一个总领;总领成牛录额真,后以牛录额真为官名。努尔哈赤起兵之后,将他的部族分为若干个牛录,每牛录统辖三百人。牛录额真已不是行猎时的小头目而成为女真部族的一级官员。牛录也不单单是围猎组织,也成为了军事组织。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对建州女真军队初次整编,始设四旗,每三百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一员,并画一颜色。以黄、白、红、蓝四色为旗的标志。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的军队已不下五六万人。他将原有的四旗,扩为八旗。规定每三百人设一牛录额真(参领),五甲喇设一固山额真(都统)。每旗约七千五百人八旗总共有五六万人。每个固山有特定的颜色的旗帜,所以汉语将固山译为旗。原有四旗用黄、白、蓝、红四种颜色做的旗帜有增添四旗。将原来的旗帜周围镶边,黄、白、蓝三色旗帜镶红边,红色旗帜镶白边,成为八种不同颜色的旗帜。不镶边的旗帜成为正旗,镶边的旗帜成为镶旗。从此八旗制度开始实行在女真军中。

到天命七年(1622年),始设的蒙古旗后发展为蒙古八旗。天聪五年(1631年),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将满州八旗中的汉军选出,另组建了汉军八旗。于是,满州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共二十四旗,分为左右翼两旗,但统称为八旗。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他还掌管行政、经济、和家族组织。牛录额真下设二人副职,并设四名拔什库,管理村屯。牛录额真及其副职管理牛录的军事、民政、经济、土地、诉讼、婚丧等事物但以军事为主。八旗兵丁“出则为兵,如则为民”,平时耕猎,战时出征。出征时要自备马匹、器械、粮草;俘获,掠来的财物按军功分配。

努尔哈赤创建的八旗制度,以他为纽带,把女真社会的军事、行政、经济、家族统治起来女真各部的部民,按照军事方式分为三级加以编制。从而使分散的女真社会联结成为一体并结成了一个组织严密,生气勃勃的社会机体。八旗制度的创立是少数民族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改革和一种创新。为清军最终问鼎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八旗的兴衰

全文共 361 字

+ 加入清单

八旗兴衰清军入关,满族人口大量涌入北京及其附近地区。为了安置八旗官兵和闲散人口,清政府进行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八旗官兵因此获得一部分旗地。兵丁份地大多数靠本人带同家属从事耕种,后多迫于生计被典押出去。清统治全国以后,八旗兵丁生计日渐拮据。清王朝虽采取了种种措施,但直至清末,八旗生计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陷于贫困的境地。

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覆灭,共存在296年。它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曾为发展和巩固中国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为保卫边疆防止外来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满族社会的发展,更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嬗变,八旗制度中落后的一面也日益明显,严重地束缚了满族人民的发展,在征战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小。八旗制度与清王朝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历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个历史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乌鸦燕子系兴衰

全文共 237 字

+ 加入清单

乌鸦这种鸟经常在坟头等地出现,常被视为不祥之兆,诗人常用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衰败的氛围。燕子则因其有眷恋旧巢的特点,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历史兴衰感慨的寄托。出现乌鸦这一意象的高考题目不少,如:2006年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2006年江苏卷《鹧鸪天》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2007年浙江卷出了一道对比鉴赏题,分别是刘禹锡的《乌衣巷》、吴激的《人月圆》和元曲《山坡羊。燕子》,三篇作品均通过燕子这一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信任铸就国家的兴衰

全文共 234 字

+ 加入清单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只为搏美人一笑,因此失信于诸侯,失信于天下,最终国土沦丧,国家灭亡,自己也身死人手。商鞅变法,立木为信,取信于民,不久秦国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收复了失地,最终完成一统中原的霸业。周幽王因失信于天下,天下豪杰群起而攻之,最终国土沦丧,身死人手,而秦国取信于民,从一个弱小的国家,成长为千乘之国,一统天下。一个失信,一个得信,所谓得民心的者得天下,得的不正是百姓的信任?对信任不同的态度,决定了成败的不同结局。可见信任可以成就一个国家兴衰

展开阅读全文

生死兴衰皆轮回

全文共 343 字

+ 加入清单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横观魏蜀吴三家,哪一家不是从无到有、从起到落、从兴到衰?再纵观我国历史王朝,更是生灭兴衰更替。我们的生命和生活更是如此。可是我们有太多的不舍,总想得。得到了就不想再失去,世间哪有这样的道理?就是一生要兴复汉室的刘备,他也是说去就去了,一撒手,全留给后人处理。我们有的时候失恋了,就受不了。破产了,就活不下去了。我觉得生命就是个过程,就是从原点再回到原点。有人会问——不论怎么努力获得,最终都将灰飞烟灭,那我们还那么拼命做什么?那我想问——你知道你会死,难道你就不活下去吗?不是这样子的,人生不是拼命地获得,而是不断地得舍,舍得。这样生命才有意义!我们拼命地赚钱,拼命地工作不是为了据为己有,而应该是和大家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人文的演变兴衰:观古文展有感

全文共 40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在老师地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二楼电脑室的甲骨文和书法。让我充分了解人文演变兴衰

一进电脑室的门,我就被那挥毫气宏,笔墨魂灵,刚劲有力的书法所吸引。那刚劲有力的草书;那像水一样柔,如风一样轻的簪花小楷;还有那虽然长的千奇百怪但意思却简单明了的甲骨文……

老师还告诉我:“人类自公元1899年发现甲骨文开始,出土带字的甲骨文已超过16万片,但这些文字能认识和隶定为汉字的才有1723字,不认识的任有2549字,另有合文371字。”

其中,“家”这个字的甲骨文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个宝盖头就像是一个遮风挡雨的屋子,而下面的那个“豖”就像在家庭中的每一个孩子,而父母就是为我们撑起那个遮风挡雨的屋人

,这个甲骨文就体现出家是多么温馨,多么温暖啊!那“水”字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一条弯弯曲曲的线就像一条河一样,那四点就像是被哪个顽皮的孩子弄起的涟漪……

中国的古文化是那么的博大精深,我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展开阅读全文

文化之路的兴衰作文800字

全文共 794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望古今,叹未来。昔日文化的灿烂能否重现?

——题记

中国,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光是这个称号就让中国人感到自豪。可时间带走了一切,昔日的文化古迹在科技与资本的征途中被撞得支离破碎,众多珍贵的文物遗迹葬送在了时间前进的烟尘中。

有人说:新世纪到来了,世界和平了不少,文化古迹等自然能得到很好的保护。

但,世界可以不变,但人心却一直在变。过去文化的形体可以保留,但一些灵魂,技巧,思想之蕴却是脆弱的,是会消失的。

让人为之魅力所倾倒的不只是文化古迹,也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那种巧夺天工的技艺与手法无不让人惊叹。可众人只在惊叹的同时却很少想到传承人。时光岁月催人老,如今众多非物质文化面临人乏技穷的局面。

新世纪的人们思想也逐步硬化,对于世俗之外之物与传统文化也显轻浮。人们永不缺获取利益与权力的技巧,那种技巧“传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而文化的传承者却屈指可数,甚至无人可传。

人类是具有猎奇心理的动物,他们多执着于这个时代最先进,最新奇的东西。对于传统文化如此古老的精髓却少有问津。另一方面则是嫌其无用。说到这儿让我想起了一句话:那是什么?能吃吗?如今的人们思考事物就只重视事物是否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有利的东西,最基本的是“能否填饱肚子”。真令人发笑。

受威胁的不仅是非物质文化,还有物质文化。

近年来我国爆出了多起诸如此类事件不禁引起人们警觉。不知是孙猴子的习惯还是古文人的雅趣,“到此一游”这个词变得非常刺眼。

我曾到过不少名胜古迹,诸如此类的文字常惊现于竹子,树木,甚至于古迹之上。埃及那个令国人出大糗的“到此一游”事件可真正触及人们的心头。国内罢了,还闹到了国外,尽丢国人颜面。

文化之路的兴衰,一部分是国家历史遗留问题,另一反面就是我们自身的问题。中华文物历经磨难,生生不息。这次的“衰”,能否再“兴”?这是一个未知数。

中华文化,我们的寄托,我们的灵魂。我们要让它活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