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内核

内核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内核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内核问题。

分享

浏览

883

作文

2

作文:同情,生命的内核

全文共 101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人天生有一颗悲悯之心。早在佛、儒、道三家融合时,就提出了“悲悯”的概念,这固然不失为给本学派招徕追随者的一种手段,但更是源于对生命之脆弱无助的洞察。在文明早期,医疗技术不甚发达,又加上天灾人祸的频繁发生,使得人随时有可能经历着身心上的苦楚,如草芥一般被抛弃在世间。其中,平民百姓已是凄惨,老弱妇孺残穷更为不幸:老人为过于持久的生命、日益衰颓的身躯所压追;妇孺为封建礼教、三纲五常所束缚;残疾人为无用的肢体所奴役;穷人冻馁交加,朝不保夕。世间似乎没有苦痛能更甚于这几类了,因此,这些人被打上了“弱势群体”的烙印,“享受”着人们的同情和怜悯。

追根溯源可以发现,我们如今所说的“同情”是变味的。同情,原指在感情上对别人的遭遇产生的共鸣。对此,叔本华曾有过十分贴切的注解,他认为“同情心的本质是对他人的痛苦的感同身受”,也就是认为人、我其实本无差异,这是一种建立在人格平等上的人道关怀,可以说是“对事不对人”的。然而,随着思维的固化和对文化的无暇反思,我们的同情心变得狭隘了,且在其间泛滥了,由此生出一种“悲天悯人”的假象。我们“对人不对事”,认为只要是老弱妇孺残贫,都是值得同情的,无论他们做什么事,都是带着悲剧色彩的。而这种扭曲的“同情”,恰是对“人生而平等”的否定,是对平等人格的蔑视,是有悖于历史发展潮流的。

我们没有资格将内心泛滥的同情加诸被强行框定的“弱势人群”身上,也许我们只是在某一方面胜于他们。每个人作为独特的个体,各有各的幸运,也各有各的不幸。生命快走到尽头,但却可以用这有限的时间回味一生的老人和虽有大把光阴生活却只会忙碌、没有方向的年轻人,谁更值得同情?生活优越,但灵魂已被打磨得麻木不仁的城里人和经历风霜但依旧用最朴实的心灵去感知收获喜悦的乡下人,谁又更值得怜悯?须知,世间得失互替,当我们强加“同情”,自私地向所谓的“弱势群体”炫耀自己的幸福时,也正在丧失造物主赋予我们的“人生而平等”的本心。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的生命早已不似先前那般脆弱。所以,我们更要呼唤对生命平等的尊重,我们更需要源自本心的同情。道德的起源是看透人、我之间的无差异性,只有这种广义的同情,才能成为公正、仁爱思想的建立基石。而当今,我们思想中根植的却是狭隘的同情心,这种同情,无异于是隐形的社会等级,生生扼杀了人之为人的生命内核。因此,让我们像富兰克林那样,用同情生命的方式去对待那位跌倒的女士,而不要将她视为一个天生的弱者吧。

展开阅读全文

第七节:情感内核——歌词之灵魂

全文共 1188 字

+ 加入清单

歌词的主要功能就是要通过抒情来赞颂美好事物,赞颂美好生活来愉悦人们身心,陶冶人们情操。

歌词抒情的方面很多,像儿女情、父母情、男女情、战友情、事业情、家乡情、鱼水情、祖国情、英雄情……然而,无论抒什么情都要找到情感内核。什么是歌词的情感内核?说起来很抽象,但是又很具体,就是在歌词中最能表达情感深度的精华语言。

怎样才能作到这一点呢?这里要在创作时解决好三个问题:1、抓准动情源 2、找准动情点 3、结好动情尾。

在题材确立之后,首先一定要找好动情源,要认清什么样的动情情节能打动人,能让作曲家激动,能让听众激动,并且能发展下去。举一个例子《我们是朋友》这首歌词开头的四句“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以诚相见心诚则灵/让我们从此是朋友”抓的很好!是一个歌词的动情源,一句“千里难寻是朋友”,就把情煽起来了,就令人激动了。人们期待往下听,这个源头,就会带出许多的内容来。接下来就要找准动情点,于是,又出现了“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多少新朋友/变成老朋友。这两句是歌词的主题、是词眼、也是动情点,能表达歌词主题深度,因此叫感情内核!这个情感内核,也是作者在最激动时刻获得和抒发的最强烈的感受。动情源叫人激动,动情点就应该让人感动了,这时已经到了该急转直下的时候了,于是,歌词开始收尾,也就是结好动情尾。后两句“天高地也厚/山高水长流/ 愿我们到处都有好朋友。”恰倒好处,有了这两句歌词就完整了,这也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既然要结好动情尾,在听众已经被你煽动的十分动情时,这个时间一定不能过长。过长了反而减弱了动情点的爆发力。俗话说的好,见好就收,还会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已经认识到,情感内核是动情点,实际是由动情源、动情点、动情尾三个部分组成,缺一不可。这时我们也会理解为什么说情感内核是歌词的灵魂

我们知道了上述的观点,怎样才能作的更好,下面我再给大家讲一讲歌词抒情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在歌词中一定要有我。只有把我融进歌词,歌词的抒情更真实、更动人。也就是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这是情感问题,也是一个技巧问题。许多歌词都是站在第三者或旁观的角度去写,有的好像在教育别人,有的好像在观赏风景,指手画脚,这显然不行,必须是你去唱、你去抒情,抒你的情。

歌词中要有我,就是一定要以第一人称去写,好的歌词都离不开我。只不过有时是“小我”,有时是“大我”,有时是“明我”,有时是“暗我”。通俗歌在这一点作的最好。还是举一些例子,大家会更明白。翻开歌本,先从歌名上就一目了然。例如:《我的祖国》《我的大东北》《我不想说再见》《我的根在中国》《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我告诉你》…… 当然有一些表面没有我,其实里面含了一个我。例如:《跨世纪的新一代》《沟里的妹妹梁上的哥》《想家的时候》《心中珍藏一片爱》…… 由此可见,歌词中的我是抒情的制高点、辐射点,是歌词创作中的绝对真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