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力争

力争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力争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力争问题。

分享

浏览

1330

作文

5

力争上游lìzhēngshàngyóu

全文共 209 字

+ 加入清单

【解释】:上游:河的上流。(1)比喻努力争取有利形势。(2)比喻力争先进。

【例句】:那是~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茅盾《白杨礼赞》

鼓足干劲,~,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故事】:清·赵翼《瓯北诗话·五言古·闲居读书作之五》:“所以才智人,不肯自弃暴,力欲争上游,性灵乃其要。”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努力上进。

【英文】: strive for first place

展开阅读全文

示例一:“力争”追求完美,对吗?

全文共 802 字

+ 加入清单

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海滩上撒满了彩色贝壳,一群孩子拾着,一个孩子捡起一枚贝壳,随手又把它丢弃,寻找了一下午,始终没有找到他心中的贝壳,终于,仍拖着沉重的脚步在海滩上寻找着……

曾听到这样一首曲子,对完美的不懈追寻,但是,曲子并不是最完美的,而曲子的创作者却因此失落……

曾许下这样一个愿望,把自己从一个愚昧的小孩瞬间变成一位美丽完美的公主,当睁开眼的瞬间,我却落泪了……

曾看到这样一个人与自己擦肩而过,可惜的是我并不完美……

其实,曾经的一切的一切在我看来是不完美的,没有谁是完美的渡过了我们这十几个春秋。但是,我并不觉得很失落,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有资本地告诉我,他(她)是完美的人。

力争”完美,对吗?我认为,追寻完美是对的,但力争追寻完美的人是愚昧、无知的!当他们发现现实与自己心里那个完全的局面截然不同时,也许失落,也许会变得沉默,也许……既然会使自己受打击,那为什么不把心中的完美降低再降低呢?人总要一步一步慢慢地走。

“力争”完美,好吗?小男孩会因为自己没找到心中最美的贝壳使自己脚步变得沉重,作曲家会因为曲子的瑕疵使自己无心创作;小时的我会因为没变成美丽的公主而哭泣;我和他又会因为不“完美”而擦肩而过。……如果一切“完美”的标准再降低一点,一点,结局又会怎样呢?小男孩会拾到许多美丽的贝壳,作曲家会创作更多的曲子,小时的我会变成自己的公主,他就不会擦肩而过……力争追寻完美,其实,也会是一种错误……

“力争”追求完美的心要改变了。当你降低心中的那个过高的完美,你会发现身边有完美的它。不要在花开的时候找最美最艳的花,到了花落得时候你仍在苦苦寻找,那时候你会发现再也找不到了……降低“完美”闭上眼睛深呼吸,然后争开眼,你会发现美丽艳丽的花也有很多。

“力争”追求完美,其实就像自己给自己的心加了一把锁。“解铃还需系铃人”。学会降低完美的标准吧!

现在,我问你:

“力争”追求完美,对吗?

答曰:

“非也。”

展开阅读全文

力争上游是褒义词吗

全文共 353 字

+ 加入清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力争上游是褒义词吗,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一、成语基本信息

【成语】力争上游

【色彩】褒义

【读音】lì zhēng shàng yóu

【释义】努力奋斗,争取先进再先进

二、成语造句

1、要想力争上游,就要有笨鸟先飞的精神。

2、同学们,我们要努力学习,力争上游。

3、新中国的青少年,要有力争上游、不甘人后的精神。

4、老师勉励我们,学成后到社会做事,要力争上游,不可自满。

5、自力更生,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为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

6、甚至有可能出现"力争上游"的情况。

7、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8、在学习与工作上,我们都应力争上游,不能满足于比下有余的中间状态。

9、他虽然出身贫穷家庭,却能力争上游,终于成为商业鉅子。

10、我队在全体队员将士用命之下力争上游,终于得到冠军。

展开阅读全文

力争上游造句

全文共 310 字

+ 加入清单

1、要想力争上游,就要有笨鸟先飞的精神。

2、同学们,我们要努力学习,力争上游。

3、新中国的青少年,要有力争上游、不甘人后的精神。

4、老师勉励我们,学成后到社会做事,要力争上游,不可自满。

5、自力更生,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为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

6、甚至有可能出现"力争上游"的情况。

7、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8、在学习与工作上,我们都应力争上游,不能满足于比下有余的中间状态。

9、他虽然出身贫穷家庭,却能力争上游,终于成为商业鉅子。

10、我队在全体队员将士用命之下力争上游,终于得到冠军。

11、只有自强不息,力争上游,才能永保国家竞争力。

12、学习上我们应力争上游。

13、同学们,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展开阅读全文

冯友兰——力争学术自由,反抗思想统制

全文共 1063 字

+ 加入清单

1939年前后,陈立夫以国民政府教育部长身份三度训令西南联大必须遵守教育部新规定,联大教务会议决定致函抗辩。抗辩函的执笔者即冯友兰先生,冯教授说得不卑不亢:“部中重视高等教育,故指示不厌其详,但准此以往则大学将直等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一科,同人不敏,窃有未喻。”陈寅恪纪念王国维的雄文,为学者立出“独立之精神,自由思想”的境界,而冯友兰的这篇雄文,则被后人赞为铭刻了一所大学“力争学术自由,反抗思想统制”的光荣品质。其另一雄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被公认为最能彰显西南联大的精神及其特殊历史意义。碑文有言:“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碑永存,而它所代表的学术自由精神在当今学术界却日渐消逝了。

然而,在20世纪的学者中,受到见诸文字批判最多的也是冯友兰;谈起20世纪的中国哲学,唯一绕不过去的人还是冯友兰。一个事实是,外国人因有冯友兰而知中国哲学。李慎之曾经评价说,冯友兰是一位可超而不可越的人。只有站在他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就如坎坷动荡的近代中国的命运一样,冯友兰的一生,坎坷与矛盾并生,苦难与责任共存。冯友兰开始写《中国哲学史新编》时已80多岁,年老多病,“耳目丧其聪明,为书几不成字”,150多万字的著作,一字一句,全由老人口述,助手笔录而成。他的最后15年,一切都围绕着《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写作。写作中间多次生病住院,他甚至说,“现在治病,是因为书未写完。等书写完了,再生病就不必治了”。冯友兰是拼着性命在写这本他人生最后的大书。果然书成后4个月,他安然而去。

●多维解读

1.人生的作业

古代先哲庄子曾经发出过“人生如白驹过隙”的感叹,形容人生短暂。但是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则因人而异。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完成好人生的作业至关重要。冯友兰先生在他生命的最后15年,一切都围绕着《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写作,拼着性命写这本他人生最后的大书,实现了人生价值,完成了自己人生的终极作业,含笑九泉。

2.学术自由和精神自由

学术自由是学者治学精神自由的一种表现,提倡学者治学要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学者要以怀疑的精神建立学术批评的民间立场,要敢于对行政干预说“不”。面对国民政府的三度训令,冯友兰慷慨陈词,执笔抗辩,其抗辩雄文被后人赞为铭刻了一所大学“力争学术自由,反抗思想统制”的光荣品质,为学术自由树立了典范。

【适用话题】

典范、精神自由、学术自由、老当益壮、站在巨人的肩上、活着的意义、人生的作业、要勇于说“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