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化学家

化学家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化学家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化学家问题。

分享

浏览

6035

作文

5

化学家追苍蝇——发现总在细微处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本生·罗伯特是 19 世纪德国著名的化学家。他 1831 年自哥廷根大学毕业后,从事化学研究和化学教学达 55 年之久。其研究的范围涉及电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方面,在光化学方面贡献较大,还创制了本生灯等。他在科学上能有那样出色的成就,是与他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分不开的。

有一天,他在阳光下晒滤纸,纸上有铍的沉淀物。不料就在他走开的一会儿,一只苍蝇突然飞到滤纸上,贪婪地吮吸那有甜味的沉淀物。本生大吃一惊,猛地扑上去捕捉,苍蝇却飞走了。他又是追,又是喊,惊动和吸引了好几个小学生一同来追歼“敌人”,终于把苍蝇捉住了。本生非常高兴,把已经捏死的苍蝇放进了白金坩埚,把苍蝇焚化、蒸发,最后化验、称重,确定了被苍蝇吸走的沉淀物折算成氧化铍是01毫克。他把这01毫克的重量又加到沉淀物的总数中,最后得出了元素铍的极其精确的分析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立志终成化学家

全文共 253 字

+ 加入清单

著名化学家李比希读小学时,校长曾向他提问,问他长大后准备干什么。他高声回答:“我想当一名化学家。”全班同学听后都笑了起来。但他立下志向后就百折不挠地努力奋斗,后来终于成为一名化学家,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巴斯德论立志德说:“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工作随着志向走,成功随着工作来,这是一定的规律。”巴斯德正是用自己的一生实践着这段话。他从小就立下远大方向,经过长期勤奋工作,第一个确切知道了细菌可以使物质腐败的道理,并且在此基础 上创立了防疫法。

法国著名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

展开阅读全文

有机化学家赵玉芬

全文共 431 字

+ 加入清单

1988年,年轻的女化学家赵玉芬提出“磷是生命化学过程的调控中心”的学术观点,实现了生命化学的一个重大突破,为人类更深刻地认识自己生命的本质作出了贡献,在分子生物学和跗工程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赵玉芬不但揭示了生命的化学本质,她对生命的本质也有着深刻的见解。生于大陆、长在台湾、在美国学而有成的她,不恋国外优裕的条件,在“而立之年”回到祖国,回到有着“清清的河水,高高的白杨”的故乡,实现“为中国人做事”的梦想。她在美国的同学已经开上奔驰车、住上小洋楼了,她则说:“如果你追求这些,当然会羡慕他们。可他们是在为别人干活。我追求的是事业,这里是干事业的地方。”

在祖国,她专心于有机磷化学和生物有机化学的研究。12年间,她在三个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发表论文54篇,其中48篇在国外一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一位国际有机化学权威听了她的学术报告后说,这位清华大学的年轻教授“一定会成为大科学家”。

现在,当年在台湾彰化的田埂上赤足拾稻穗的小姑娘,已经是中国科学院年轻的院士了。

展开阅读全文

化学家卢嘉锡的故事

全文共 1591 字

+ 加入清单

“假如设计一座桥梁,小数点错一位可就要出大问题、犯大错误,今天我扣你3/4的分数,就是扣你把小数点放错了地方。”1933年,在一次随机的考测之后,区嘉炜教授这样开导卢嘉锡,他显然注意自己最喜欢的这个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对老师的评分有点想不通。

区教授教的是物理化学,平时挺喜欢考学生,评分也特别严格。这回出的考题中,有道题目特别难,全班只有卢嘉锡一个人做出来,可是因为他把答案的小数点写错了一位,那道题目教师只给了1/4的分数。

如何才能避免把小数点放错地方呢?在理解了教师重扣的一片苦心之后,卢嘉锡思索着。

从此以后,不论是考试还是做习题,他总要千方百计地根据题意提出简单而又合理的物理模型,从而毛估一个答案的大致范围(数量级),如果计算的结果超出这个范围,就赶此仔细检查一下计算的方法和过程。这种做法,使他有效地克服了因偶然疏忽引起的差错。

善于总结学习方法的卢嘉锡后来走上了献身科学的道路。发现,从事科学研究同样需要进行“毛估”,或者说进行科学的猜想。不过那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因为探索未知世界比起学习和掌握现成的知识要艰巨复杂得多。在形成科学上的毛估思想方面,他首先得益于留心揣摩他的导师、后来两度荣获诺贝尔奖(化学奖与和平奖)的鲍林教授的思维方法。

那是1939年秋,在留英时导师萨格登教授的指点和推荐下,卢嘉锡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来到当时很有名气的结构化学家鲍林教授的身边。毫无疑问,探索物质和微观结构奥秘,正是这位不满24岁就获得伦敦大学博士学位的中国青年学者最感兴趣的问题。

结构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层面上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与宏观性之间相互关系的新兴学科,不过当时的研究手段还处在初级阶段,通常,科学家们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弄清楚某一物质的分子结构。卢嘉锡注意到,鲍林教授具有一种独特的化学直观能力:只要给出某种物质的化学式,他往往就能通过毛估大体上想像出这种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鲍林所表现出来的非凡才能令他的学生钦佩,但卢嘉锡关没有使自己仅仅停留在崇拜者的位置上。

鲍林教授靠的是一种“毛估”,我为什么就不能呢?在反复揣摩之后,卢嘉锡领悟到:科学上的“毛估”需要有非凡的想像力,而这种想像力只能产生于那些拥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训练有素而善于把握事物本质和内在规律的头脑,于是,他更加勤奋刻苦,孜孜以求。

1973年,国际学术界对固氮酶“活性中心”结构问题的研究还处在朦胧状态,当时的科学积累距离解开固氮酶晶体结构之谜还有相当一段路程。然而正是在这个时候,卢嘉锡在组织开展一系列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就提出了固氮酶活性中心的“原子簇”模型,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福州模型”。它的样子像网兜,因而又称之为“网兜模型”(后来又发展出“孪合双网兜”模型)。四年以后,国外才陆续提出“原子簇”的模型

时至1992年,实际的固氮酶基本结构终于由美国人测定出来,先前各国学者所提出的种种设想都与这种实际测定的结构不尽相符。猜想与事实之间总是有些距离的,然而作为世界上最早提出的结构方面基本模型之一──19年前卢嘉锡提出的模型,在“网兜”状结构方面基本上近似地反映了固氮酶活性中心所具有的重要本质,他的“毛估”本领不能不让人由衷叹服!

长期的科研实践,使卢嘉锡特别重视毛估方法的运用,他常常告诫他的学生和科研人员:“毛估比不估好!”他希望有幸献身科学的人们,在立题研究之初就能定性地提出比较合理的基本“结构模型”(通常表现为某种科学设想或假说),这对于正确地把握研究方向、避免走弯路是很有意义的。但他同时提醒大家:运用“毛估”需要有个科学的前提,那就是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否则,“未得其中三昧”,那毛估就可能变成“瞎估”。

“三昧”,古语指事物的诀要所在。其实,无论哪种科学方法,如果只会从形式上运用它,充其量不过是一名熟练的工匠;只有那些善于从本质上把握它的人才会成为大师。

展开阅读全文

化学家卢嘉锡的名人故事_1700字

全文共 1596 字

+ 加入清单

“假如设计一座桥梁,小数点错一位可就要出大问题、犯大错误,今天我扣你3/4的分数,就是扣你把小数点放错了地方。”1933年, 在一次随机的考测之后,区嘉炜教授这样开导卢嘉锡,他显然注意自己最喜欢的这个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对老师的评分有点想不通。

区教授教的是物理化学,平时挺喜欢考学生,评分也特别严格。这回出的考题中,有道题目特别难,全班只有卢嘉锡一个人做出来,可是因为他把答案的小数点写错了一位,那道题目教师只给了1/4 的分数。

如何才能避免把小数点放错地方呢?在理解了教师重扣的一片苦心之后, 卢嘉锡思索着。

从此以后,不论是考试还是做习题,他总要千方百计地根据题意提出简单而又合理的物理模型,从而毛估一个答案的大致范围(数量级),如果计算的结果超出这个范围,就赶此仔细检查一下计算的方法和过程。这种做法,使他有效地克服了因偶然疏忽引起的差错。

善于总结学习方法的卢嘉锡后来走上了献身科学的道路。发现,从事科学研究同样需要进行“毛估”,或者说进行科学的猜想。不过那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因为探索未知世界比起学习和掌握现成的知识要艰巨复杂得多。在形成科学上的毛估思想方面,他首先得益于留心揣摩他的导师、后来两度荣获诺贝尔奖(化学奖与和平奖)的鲍林教授的思维方法。

那是1939年秋,在留英时导师萨格登教授的指点和推荐下,卢嘉锡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来到当时很有名气的结构化学家鲍林教授的身边。毫无疑问,探索物质和微观结构奥秘,正是这位不满24岁就获得伦敦大学博士学位的中国青年学者最感兴趣的问题。

结构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层面上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与宏观性之间相互关系的新兴学科,不过当时的研究手段还处在初级阶段,通常,科学家们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弄清楚某一物质的分子结构。卢嘉锡注意到,鲍林教授具有一种独特的化学直观能力:只要给出某种物质的化学式,他往往就能通过毛估大体上想像出这种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鲍林所表现出来的非凡才能令他的学生钦佩,但卢嘉锡关没有使自己仅仅停留在崇拜者的位置上。

鲍林教授靠的是一种“毛估”,我为什么就不能呢?在反复揣摩之后, 卢嘉锡领悟到:科学上的“毛估”需要有非凡的想像力,而这种想像力只能产生于那些拥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训练有素而善于把握事物本质和内在规律的头脑,于是,他更加勤奋刻苦,孜孜以求。

1973年,国际学术界对固氮酶“活性中心”结构问题的研究还处在朦胧状态,当时的科学积累距离解开固氮酶晶体结构之谜还有相当一段路程。然而正是在这个时候,卢嘉锡在组织开展一系列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就提出了固氮酶活性中心的“原子簇”模型,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福州模型”。它的样子像网兜,因而又称之为“网兜模型”(后来又发展出“孪合双网兜”模型)。四年以后,国外才陆续提出“原子簇”的模型。

时至1992年,实际的固氮酶基本结构终于由美国人测定出来,先前各国学者所提出的种种设想都与这种实际测定的结构不尽相符。猜想与事实之间总是有些距离的,然而作为世界上最早提出的结构方面基本模型之一──19年前卢嘉锡提出的模型,在“网兜”状结构方面基本上近似地反映了固氮酶活性中心所具有的重要本质,他的“毛估”本领不能不让人由衷叹服!

长期的科研实践,使卢嘉锡特别重视毛估方法的运用,他常常告诫他的学生和科研人员:“毛估比不估好!”他希望有幸献身科学的人们,在立题研究之初就能定性地提出比较合理的基本“结构模型”(通常表现为某种科学设想或假说),这对于正确地把握研究方向、避免走弯路是很有意义的。但他同时提醒大家:运用“毛估”需要有个科学的前提,那就是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否则,“未得其中三昧”,那毛估就可能变成“瞎估”。

“三昧”,古语指事物的诀要所在。其实,无论哪种科学方法,如果只会从形式上运用它,充其量不过是一名熟练的工匠;只有那些善于从本质上把握它的人才会成为大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