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千钧一发

千钧一发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千钧一发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千钧一发问题。

分享

浏览

5649

作文

12

刻不容缓的近义词:燃眉之急,千钧一发,当务之急,迫不及待,火烧眉毛,迫在眉睫

全文共 312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 kè bù róng huǎn

【英文】brook no delay;admit [permit] (of) no delay;all the more urgent to ...;be of great urgency ;

【解释】 刻:指短暂的时间;缓:延迟。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

【成语典故出处】 宋·周密《齐东野语》:“帝王即位,即是好日,兼官历又吉,何疑?事不容缓。”

【例句】 胎前产后以及难产各症,不独刻不容缓,并且两命攸关。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回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军事问题》:“我们红色地方武装的扩大,更是刻不容缓。”

方志敏《可爱的中国》:“救出我们垂死的母亲来,这是刻不容缓的了。”

展开阅读全文

千钧一发的近义词

全文共 1170 字

+ 加入清单

一、【近义词

燃眉之急,刻不容缓,奄奄一息,危如累卵,迫不及待,死里逃生,间不容发,岌岌可危,危在旦夕,九死一生,迫在眉睫,急不可待,摇摇欲堕

二、【基本解释】

[拼音] [qiān jūn yī fà]

[释义] 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出处] 《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唐·韩愈《与孟尚书书》:“其危如一发引千钧。”

三、【英文翻译】

hang by a thread; hang by a hair; by the skin of ones teeth; close call; at a crucial moment;

四、【短语造句】

1、真是千钧一发,不过,很幸运地,敌人找错了目标。

2、让我的千钧一发和他迅速的行动提醒大家,知晓海姆利希手法是多么重要。

3、在突尼斯,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军队支持了街上的反抗者;军队拒绝向游行示威者开火。

4、《千钧一发》,1997年的一部关于未来的电影就在影片中涉及到了很多关于人类DNA知识,这在电影中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5、飞行员们会学习到,当他们面临千钧一发的时刻时,他们不该逃避他们的恐惧,而该迎向它。

6、从很多方面讲,全球和谐的事业依然千钧一发。

7、王大使在会上表示,当前朝鲜半岛局势千钧一发,高度复杂敏感,中方对此深表关切和忧虑。

8、因此,这次韩国的圣诞危机,的确是千钧一发的。

9、因为这样的灾难不大可能发生,所以未雨绸缪的好处很难估计,除非它是在千钧一发之际戏剧性地挽回了局面。

10、梅根被带到罗德农场,情况已经是千钧一发了。

五、【详细解释】

解释: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出自:《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唐·韩愈《与孟尚书书》:“其危如一发引千钧。”

示例:正在~的时刻,一位不知名的解放军战士奋不顾身跳进冰冷的河水中,救起了落水儿童。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十分危急

千钧重物用一根头发系着,比喻万分危急或异常要紧。语本《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係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絶也。” 明 方孝孺 《吴氏二贤母哀                 辞》:“引千钧兮一髮,以手障兮惊澜。”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中庸第一章十七》:“《或问》‘喜、怒、哀、乐,各有攸当’二句,安在‘方其未发上’,补本文言外之意,是别嫌明微,千钧一髮语。”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五章:“正在这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那捉女学生的警察猛地被一个人一脚踢出好远去。”

1.傲慢的近义词

2.隆重的近义词是什么

3.舒展的近义词是什么

4.拜见的近义词

5.解释的近义词

6.巴望的近义词

7.缘故的近义词是什么

8.著名的近义词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千钧一发是褒义词吗

全文共 907 字

+ 加入清单

千钧一发,千钧重物用一根头发系着,比喻万分危急或异常要紧。是褒义词

一、成语释义

【成语】: 千钧一发

【拼音】: qiān jūn yī fà

【解释】: 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出处】: 《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唐·韩愈《与孟尚书书》:“其危如一发引千钧。”

【举例造句】: 正在千钧一发的时刻,一位不知名的解放军战士奋不顾身跳进冰冷的河水中,救起了落水儿童。

【近义词】: 危在旦夕

【反义词】: 安然无恙、安如磐石

【歇后语】: 一根头发系石磨

【灯谜】: 最韧的头发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十分危急

【英文】: hang on by ones eyelids

二、成语典故

1.《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

韩愈,字退之,唐朝邓州南阳人,是当时的大文豪,主张文以载道之说,以复古为革命,用散文代替骈文,影响当时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劳,他很反对佛教,唐宪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谏阻,得罪了皇帝,被贬到潮州去当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结识了一个老和尚,这位和尚聪明达理,和韩愈很谈得来,而韩愈在潮州又很少有朋友,所以和这位和尚往来比较密切,因而外间的人都传说韩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简(几道),当时做着尚书,是最信奉佛教的,也因为得罪宪宗皇帝被贬谪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后,他也听到人们的传说,说韩愈已经信起佛来,他有点疑惑,因为他知道韩愈是反对信仰最力的人,为此,他特地写了一封信去问韩愈。 韩愈接到孟几道的信后,知道他与和尚往来,才引起别人发生了误会,马上回信向孟几道加以解释。而且,韩愈对当时在朝的一班大臣们,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来蛊惑皇帝,大大加以抨击。他对皇帝疏远贤人,使儒道坠落,颇为愤慨。信中有这样的话:“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共危如一发引千钧…”

2.明 方孝孺 《吴氏二贤母哀辞》:“引千钧兮一发,以手障兮惊澜。”

3.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五章:“正在这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那捉女学生的警察猛地被一个人一脚踹出好远去。”

展开阅读全文

千钧一发造句范例

全文共 2069 字

+ 加入清单

1、正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老班开会回来了。

2、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我想起了跆拳道中的上胳挡,我的手习惯性地遮住了脸。

3、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爸爸一个箭步跨过来,把我推在一边,自己却被那几块石头刺伤了脸。

4、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鲁斯王GG大吼一声道,你这个2级的巴多想死啊?

5、在这个千钧一发之际我参加了海淀某个坑班。

6、原来是四川汶川大地震了!其中有两位母女俩也没逃过去,这时有一块大石头眼看就要砸中她们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母亲把她的女儿推到了一边,自己却被石头砸中了。

7、一不小心被一块石头勾倒,结果他跟一个皮球似地一骨碌滚到了草丛里,眼看就要撞到了大树了,千钧一发之际丁丁来了个急刹车 。

8、我走进城堡看见一个没有四肢的乌龟和一匹汗血宝马赛跑,千钧一发的时候乌龟得冠了。

9、说来也巧,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野猪被树枝卡住了,召盘趁机将野猪打死。

10、如果你想要把长处隐藏在某个角落,到千钧一发的时刻来一个一鸣惊人——当然我不排除有这种可能,那毕竟是少数。

11、如果梦想不曾坠落悬崖,千钧一发,又曾会懂得执着的人拥有隐形翅膀。把眼泪装在心上,会开出勇敢的花,可以在疲惫的时光,闭上眼睛闻到一阵芬芳。

12、蚂蚁凶猛地向我扑过来,准备把我抓住,我拔腿就跑,跑了一会,我累了,我真是后悔平时没好好锻炼,正在千钧一发的时刻,我发现自己又变回了正常的大小,那只蚂蚁正在我旁边不知所措我把这只

13、可是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这一个个伟大国家栋梁们所乘坐的预警机,撞在了这没有居民居住的而最为高大的山崖上。

14、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所有来的我班同学都来拍照;就这样朱建美和老师的独照变成了一张半家福了因为就来了一半人。

15、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姐姐发现了,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跑过来夺走我手中的苹果。

16、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月光中出现了一个黑影,接着是一阵细小的吼叫,大灰狼你死定了!

17、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一位在楼下经过的女士伸手接住了掉下的孩子。

18、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关头时,妈妈跑了过来,伸出手来抓住了我,并把我拉了上来。这时,我已吓得魂不附体了。

19、不一会儿我和狗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我立刻拾起一根竹棍,做出了个准备打狗的姿势。

20、千钧一发这个名字起得真是形象生动!

21、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一个人的出现挽救了危局。

22、一个小学生不看车子横穿公路,一辆轿车飞快驶来,在这千钧一发时刻,突然跑来一个中年人,把孩子迅速强拉到路边,避免了一场不幸的发生。

23、At every critical juncture of its history, it has been able to move forward toward its goal of an even closer union by creating or re-engineering institutions. 在它历史上每个千钧一发的时刻,它都有能力通过创设或重改许多制度,以朝前迈向它愈来愈融为一体的目标。

24、High casualties as new breed infest city office building. Human lives at stake. Remove alien threat and restore order to the city. 敌人变异种群已攻入市政办公楼,我方伤亡惨重,形势千钧一发…打退敌人的进攻,确保市区安宁。

25、And it was a close call in northern Texas where a pair of children nearly walked into a lightening bolt. 在北德克萨斯州正上演千钧一发的一幕,两个小孩差点就被雷电击中了。

26、Tthat same year I experienced an even more close call with Yogi Chen at Timber Cove! 同年我与陈上师在建材小湾也经历了一个更千钧一发的事件。

27、As Jack got ready to kick a field goal, the result of the game hung by a hair. 杰克准备好要射门时,比赛正好进行到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

28、The heroes escaped that close call as well. 英雄们又一次从这个千钧一发的境地逃了出来。 Http://bangnishouji.com

29、As Joe got ready to kick a field goal, the result of the game hung by a hair 乔准备好要射门时,比赛正好进行到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

30、It was a close call, but luckily enemy had had aim. 真是千钧一发,不过,很幸运地,敌人找错了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千钧一发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全文共 594 字

+ 加入清单

千钧一发,比喻情况万分危急。出自《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

一、成语解释

【成语】: 千钧一发

【拼音】: qiān jūn yī fà

【解释】: 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出处】: 《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唐·韩愈《与孟尚书书》:“其危如一发引千钧。”

【举例造句】: 正在千钧一发的时刻,一位不知名的解放军战士奋不顾身跳进冰冷的河水中,救起了落水儿童。

【近义词】: 危在旦夕

【反义词】: 安然无恙、安如磐石

【歇后语】: 一根头发系石磨

【灯谜】: 最韧的头发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十分危急

二、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有个著名的文学家名叫枚乘,他擅长写辞赋。开始他在吴王刘濞那里作郎中,刘濞想要反叛朝廷,枚乘就劝阻他说:“用一缕头发系上千钧重的东西,上面悬在没有尽头的高处,下边是无底的深渊,这种情景就是再愚蠢的人也知道是极其危险的。如果在上边断了,那是接不上的;如果坠入深渊也就不能取上来了。所以,你反叛汉朝,就如这缕头发一样危险啊!”枚乘的忠告并没有得到刘濞的采纳,他只好离开吴国,去梁国作梁孝王的门客。到了汉景帝时,吴王纠合其它六个诸侯国谋反,结果被平灭。“千钧一发”这条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钧”,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展开阅读全文

千钧一发造句

全文共 549 字

+ 加入清单

1、正在千钧一发的时刻,一位不知名的解放军战士奋不顾身跳进冰冷的河水中,救起了落水儿童。

2、不到千钧一发之际救星绝不出现。

3、在千钧一发的时刻,若想逃生,不容许你有半点犹豫。

4、这些报道称,美元和美国资产价值的命运处于千钧一发之际。

5、乔准备好要射门时,比赛正好进行到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

6、我今天早上真是千钧一发,有一个白痴差点把我从脚踏车上撞倒。

7、在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唯有保持冷静才有机会脱险。

8、千钧一发之际,他奋不顾身地跳下河,救起溺水的小孩。

9、同年我与陈上师在建材小湾也经历了一个更千钧一发的事件。

10、就在千钧一发之际,我想起了您。我在心中喊著:南无清海无上师救我们!

11、在北德克萨斯州上演了千钧一发一幕,两个小孩几乎被闪电击中。

12、英雄们又一次从这个千钧一发的境地逃了出来。

13、真是千钧一发,不过,很幸运地,敌人找错了目标。

14、这艘小船在急流中打转,千钧一发的情景,让人不禁捏了把冷汗!

15、那台车子刚好闪过那孩子,但是那真是非常千钧一发。

16、此时此刻千钧一发之际,我觉得我有权要求各方面的支持。

17、此刻情势千钧一发,若想要救出人质,得步步为营,丝毫马虎不得。

18、他们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双双同心协力,使出浑身的劲对付着绳索。

19、在千钧一发之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展开阅读全文

千钧一发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全文共 915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千钧一发比喻情况万分危急,极其危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该词的成语故事解释,欢迎查阅,供参考。

【汉字书写】:千钧一发

【汉语注音】:qiān jūn yī fà

【成语出处】:汉.枚乘《上书重谏吴王》:“臣乘原披腹心而效愚忠,惟大王少加意念恻怛之心於臣乘言。 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

【成语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危急时刻。

【千钧一发的意思】:钧:古代的一种重量单位,30斤为一钧。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况万分危急,极其危险。

【千钧一发的近义词】:危在旦夕、岌岌可危、迫在眉睫;

【千钧一发的反义词】:安然无恙、安如磐石;

【千钧一发的故事】

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枚乘擅长写辞赋。他遇事头脑清醒,而且善于思考。当时吴王刘濞乐此不疲地阴谋反叛朝廷,枚乘曾经在吴王刘濞那里担任郎中,枚乘觉得这件事情非常危险,就婉言劝阻刘濞说:“用一根头发系上千斤重的东西,把它挂得高高的,而下边是万丈深渊,谁都知道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如果头发一断,我们根本无法接住那重千斤的东西。东西要是掉进了深渊,我们也没有办法去取得。现在如果反叛朝廷,就会像头发系着千斤重的东西一样非常危险。”但是吴王刘濞对枚乘的劝告不予理睬,仍然一意孤行要反叛朝廷。枚乘只好离开吴国投奔梁国的梁孝王。汉景帝时期,吴王刘濞合同六个诸侯国起兵叛乱。枚乘在这个时侯又写了《上书谏吴王》,劝刘濞罢兵。但是刘濞还是不愿意回头。过了不久,汉朝的大将周来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叛军,吴王刘濞最终被杀掉了。

【千钧一发例句】

唐.韩愈《与孟尚书书》:“汉氏以来,群儒区区修补,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其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浸以微灭。”

宋.程珌《程端明公洛水集.丙子轮对札子》第十一卷:“肆我祖宗得请于上帝,假手鞑靼,连岁屏除,岌岌之千钧一发矣。”

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五章:“正在这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那捉女学生的警察猛地被一个人一脚踢出好远去。”

【千钧一发造句】

突尼斯军队在千钧一发的时刻支持了反抗者,军队从容不迫的拒绝向游行示威者开火。

米勒上士挺身而出冲向游击队,在千钧一发之际,先入为主以他的班用火力压制住了游击队。

展开阅读全文

关于千钧一发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91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千钧一发比喻情况万分危急,极其危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该词的成语故事及解释,欢迎查阅,谢谢。

【汉字书写】:千钧一发

【汉语注音】:qiān jūn yī fà

【成语出处】:汉.枚乘《上书重谏吴王》:“臣乘原披腹心而效愚忠,惟大王少加意念恻怛之心於臣乘言。 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

【成语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危急时刻。

【千钧一发的意思】:钧:古代的一种重量单位,30斤为一钧。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况万分危急,极其危险。

【千钧一发的近义词】:危在旦夕、岌岌可危、迫在眉睫;

【千钧一发的反义词】:安然无恙、安如磐石;

【千钧一发的故事】

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枚乘擅长写辞赋。他遇事头脑清醒,而且善于思考。当时吴王刘濞乐此不疲地阴谋反叛朝廷,枚乘曾经在吴王刘濞那里担任郎中,枚乘觉得这件事情非常危险,就婉言劝阻刘濞说:“用一根头发系上千斤重的东西,把它挂得高高的,而下边是万丈深渊,谁都知道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如果头发一断,我们根本无法接住那重千斤的东西。东西要是掉进了深渊,我们也没有办法去取得。现在如果反叛朝廷,就会像头发系着千斤重的东西一样非常危险。”但是吴王刘濞对枚乘的劝告不予理睬,仍然一意孤行要反叛朝廷。枚乘只好离开吴国投奔梁国的梁孝王。汉景帝时期,吴王刘濞合同六个诸侯国起兵叛乱。枚乘在这个时侯又写了《上书谏吴王》,劝刘濞罢兵。但是刘濞还是不愿意回头。过了不久,汉朝的大将周来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叛军,吴王刘濞最终被杀掉了。

【千钧一发例句】

唐.韩愈《与孟尚书书》:“汉氏以来,群儒区区修补,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其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浸以微灭。”

宋.程珌《程端明公洛水集.丙子轮对札子》第十一卷:“肆我祖宗得请于上帝,假手鞑靼,连岁屏除,岌岌之千钧一发矣。”

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五章:“正在这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那捉女学生的警察猛地被一个人一脚踢出好远去。”

【千钧一发造句】

突尼斯军队在千钧一发的时刻支持了反抗者,军队从容不迫的拒绝向游行示威者开火。

米勒上士挺身而出冲向游击队,在千钧一发之际,先入为主以他的班用火力压制住了游击队。

展开阅读全文

千钧一发成语故事

全文共 1067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前154年,即汉景帝刘启即位的第三年,吴王刘濞因不满朝廷逐步削弱诸侯王封地,纠集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等6个诸侯王,打着清君侧,诛晁错(因为晁错力主削藩)的旗号,起兵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

据东汉班固的《汉书枚乘传》记载,西汉初年着名的辞赋家枚乘,最初在吴王刘濞的宫廷里任郎中(当时的一种官职)。在刘濞一开始图谋反叛时,枚乘就坚决反对,他写了《谏吴王书》来劝阻吴王叛乱。他写道:现在形势非常危急,好像一根细线悬于高空,挂着千钧重的东西,而且下临深潭,细线随时都有断裂的危险。但是,吴王刘濞根本不听他的劝告,执意起兵叛乱。枚乘无奈之下,只好跑到梁孝王那里避险。

景帝为了求得一时苟安,不顾多年对晁错的宠信,昧着良心,诛杀了晁错。景帝杀了晁错以后,就派袁盎以太常官职出使吴国,告知已杀晁错,并恢复被削封地,要求吴王刘濞退兵。这时刘濞已打了几个胜仗,夺得了不少地盘。和袁盎同去的宗正先见刘濞,要他拜受诏书。刘濞狂妄地大笑说:我已为东帝,还拜什么诏书?于是不肯见袁盎,却把他留在军中,想让袁盎参加叛军,任命他为将领,袁盎不肯。吴王刘濞就派一名都尉带五百兵把袁盎围守在军中,还想把他杀了。袁盎得到消息后,连夜逃出吴军营地,最后回到长安。这样,吴王刘濞就自己揭穿了所谓清君侧是一个骗局。

这时,从前线回长安来汇报军情的校尉邓公来见景帝。景帝问他:你从前线回来,听说晁错已死,吴楚退兵了吗?邓公说:吴王谋反,已经准备几十年了,为削他的封地而发怒,要求诛晁错,不过是个借口,本意并不在反对晁错一个人。现在杀了晁错,我恐怕天下之士从此闭口,再也不敢说话了。景帝问: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担心诸侯王国越来越强大,朝廷不能控制,所以建议削夺他们的封地,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政府的地位,这是对万世都有利的打算啊。计划刚刚开始施行,竟全家被杀,这样对内堵塞了忠臣之口,对外却为诸侯王报了仇,我认为陛下这样做是不可取的。

听了邓公的一番精辟的分析,杀了晁错吴楚仍不退兵的事实后,景帝长叹一口气,说:你说得很对,我也悔恨了。但后悔已经晚了。于是,晁错得以平反。不过,这对晁错来说己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景帝看到用牺牲晁错和恢复被削封地的妥协办法不能使吴楚七国退兵,就只有坚决使用军事手段,来平定叛乱。在周亚夫等路军队的攻击下,吴王刘濞兵败被杀,其他六个叛王有的畏罪自杀,有的被处死。刘濞经过长期准备发动的叛乱,不到三个月就被彻底粉碎了。枚乘的话应验了。后来,人们将枚乘《谏吴王书》中的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缩成一发千钧,又作千钧一发,来比喻形势非常危急或极其危险。

展开阅读全文

千钧一发典故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韩愈,字退之,唐朝邓州南阳人,是当时的大文豪,主张文以载道之说,以复古为革命,用散文代替骈文,影响当时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劳,他很反对佛教。唐宪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谏阻,得罪了皇帝,被贬到潮州去当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结识了一个老和尚,这位和尚聪明达理,和韩愈很谈得来,而韩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这位和尚往来比较密切,因而外间的人都传说韩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几道),当时做着尚书,是最信奉佛教的。也为了得罪宪宗皇帝被贬谪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后,他也听到人们的传说,说韩愈已经信起佛来,他有点疑惑,因为他知道韩愈是反对信仰最力的人,为此,他特地写了一封信去问韩愈。韩愈接到孟几道的信后,知道他与和尚往来,才引起别人发生了误会,马上回信向孟几道加以解释。而且,韩愈对当时在朝的一班大臣们,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来蛊惑皇帝,大大加以抨击。他对皇帝疏远贤人,使儒道坠落,颇为愤慨。 信中有这样的话: “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共危如一发引千钧……” 这是比喻一件事情,到了极危险的地步,好像一根头发,系着一千斤重的东西。现在一般人凡是遇到最危险的事情,往往就拿这句话来形容。这则成语见韩愈给孟尚书书,有:“共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洼以微灭。”之句。

展开阅读全文

千钧一发是不是贬义词

全文共 1074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词语是形容词,一般作为褒义词。

扩展:

千钧一发

qiān jūn yī fà比喻情况万分危急。《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唐·韩愈《与孟尚书书》:“其危如一发引千钧。”

《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唐·韩愈《与孟尚书书》:“其危如一发引千钧。”

近义词

危在旦夕

反义词

安然无恙、安如磐石

英文翻译

in a most dangerous condition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成语举例:正在千钧一发的时刻,一位不知名的解放军战士奋不顾身跳进冰冷的河水中,救起了落水儿童。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十分危急

成语结构:紧缩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发,不能读作“fā”。

成语辨形:钧,不能写作“均”。

成语辨析:千钧一发和“危如累卵”;都比喻非常危险、危急。不同在于:①千钧一发偏重于“危急”;“危如累卵”偏重于“危险”;不能表示“紧急”。②千钧一发可跟“事”搭配;“危如累卵”不能。“危如累卵”可用于具体东西;千钧一发不能。

成语谜面:最韧的头发

歇后语:一根头发系石磨

成语故事

韩愈,字退之,唐朝邓州南阳人,是当时的大文豪,主张文以载道之说,以复古为革命,用散文代替骈文,影响当时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劳,他很反对佛教。唐宪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谏阻,得罪了皇帝,被贬到潮州去当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结识了一个老和尚,这位和尚聪明达理,和韩愈很谈得来,而韩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这位和尚往来比较密切,因而外间的人都传说韩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几道),当时做着尚书,是最信奉佛教的。也为了得罪宪宗皇帝被贬谪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后,他也听到人们的传说,说韩愈已经信起佛来,他有点疑惑,因为他知道韩愈是反对信仰最力的人,为此,他特地写了一封信去问韩愈。韩愈接到孟几道的信后,知道他与和尚往来,才引起别人发生了误会,马上回信向孟几道加以解释。而且,韩愈对当时在朝的一班大臣们,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来蛊惑皇帝,大大加以抨击。他对皇帝疏远贤人,使儒道坠落,颇为愤慨。

信中有这样的话: “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共危如一发引千钧……” 这是比喻一件事情,到了极危险的地步,好像一根头发,系着一千斤重的东西。现在一般人凡是遇到最危险的事情,往往就拿这句话来形容。这则成语见韩愈给孟尚书书,有:“共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洼以微灭。”之句。

展开阅读全文

千钧一发成语故事

全文共 4109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千钧一发

【拼音】: qiān jūn yī fà

【解释】: 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出处

《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

唐·韩愈《与孟尚书书》:“其危如一发引千钧。

【成语】:

西汉时期有个著名的文学家名叫枚乘,他擅长写辞赋。开始他在吴王刘濞那里作郎中,刘濞想要反叛朝廷,枚乘就劝阻他说:“用一缕头发系上千钧重的东西,上面悬在没有尽头的高处,下边是无底的深渊,这种情景就是再愚蠢的人也知道是极其危险的。如果在上边断了,那是接不上的;如果坠入深渊也就不能取上来了。所以,你反叛汉朝,就如这缕头发一样危险啊!”枚乘的忠告并没有得到刘濞的采纳,他只好离开吴国,去梁国作梁孝王的门客。到了汉景帝时,吴王纠合其它六个诸侯国谋反,结果被平灭。“千钧一发”这条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钧”,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故事2:

韩愈,字退之,唐朝邓州南阳人,是当时的大文豪,主张文以载道之说,以复古为革命,用散文代替骈文,影响当时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劳,他很反对佛教,唐宪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谏阻,得罪了皇帝,被贬到潮州去当刺史的官,他[2] 在潮州结识了一个老和尚,这位和尚聪明达理,和韩愈很谈得来,而韩愈在潮州又很少有朋友,所以和这位和尚往来比较密切,因而外间的人都传说韩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简(几道),当时做着尚书,是最信奉佛教的,也因为得罪宪宗皇帝被贬谪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后,他也听到人们的传说,说韩愈已经信起佛来,他有点疑惑,因为他知道韩愈是反对信仰最力的人,为此,他特地写了一封信去问韩愈。 韩愈接到孟几道的信后,知道他与和尚往来,才引起别人发生了误会,马上回信向孟几道加以解释。而且,韩愈对当时在朝的一班大臣们,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来蛊惑皇帝,大大加以抨击。他对皇帝疏远贤人,使儒道坠落,颇为愤慨。信中有这样的话:“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共危如一发引千钧…”

张之洞(1873-1909)历官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1907年内召为军机大臣。“政治家”的生涯,应该是他的本分。不过,利用封疆大吏的政治资本和社会影响力,张之洞周围聚集了一批晚清乃至民国时期的重要学者。在张之洞的赞助下,凭借着种种学缘、地缘、人缘的接近,逐渐形成一个以“清流”人物为核心的学人圈子,在近代中国思想嬗变和学术传承的历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政教存续与文教转型:近代学术史上的张之洞学人圈》,是从张之洞开始,依次考察刘坤一、袁世凯、端方等清末督抚的文教施设,探索“近代学术的体制内进路”。

好发纵横捭阖的议论,坚守儒家义理,热衷诗酒交游,关注学术文教,这些旧时清流党的气质,逐渐凝结为张之洞周边学人圈子的底色

在众多晚清督抚当中,张之洞的幕府能够独树一帜,吸引大量学人。这跟他早年参与“清流”的经历,也就是李鸿章所谓“书生习气”的养成,有很大的关系。

张之洞功名早达:十六岁高中顺天乡试解元,二十七岁时会试中式,殿试被点为探花,随后进入翰林院。在此前后,他结识了翁同龢、潘祖荫、王懿荣、吴大澂等活跃于京城的学者型官僚,成为这一时期京城士大夫交游的重要组织者。同、光之交的京师学人交往,不仅孕育了金石考古的专门之学,更从学人之间频繁的诗酒交游当中,滋长出一股清议的意气。光绪初年,随着中俄伊犁之争、中日琉球之争、中法越南之争等边疆或藩属问题的激化,外交局面再次严峻。张之洞呼吸领会到这种风气变化,及时从金石考订圈子淡出身影,加入当时翰林院中热衷于言事的“清流”行列。

所谓“清流”,是古已有之的对清议集团的称呼,以朝臣的犯颜直谏为标志,同时包涵了东汉党锢、宋代太学生、明末东林党等泛化的士大夫言论势力。

晚清“清流”区别于前代清议的一大特点,在于其主体并非负有言责的谏官,而是张之洞、张佩纶、陈宝琛、宝廷等翰林院的“讲官”。他们平日沉溺于诗酒唱酬、金石考据、校勘收藏,一旦有事,就联翩上疏,鞭挞权贵,弹劾督抚,在朝堂上形成道德舆论的压力。与以往近代史教科书塑造的“顽固派”印象不同,这些翰林院出身的清议分子由于品级较高,大多视野开阔,究心时务,既有与督抚进行交涉的资格,又具备相关学养和人脉。他们自负才情学问,对西方的政治、外交、学术大都有兴趣,喜欢纵横捭阖地漫谈国际形势,甚至成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座上宾。

1884年中法战争成为“清流”命运的转折点。张佩纶、陈宝琛、吴大澂等清流人物纷纷被外派会办防务,却因战事不利而沦为举国非笑的对象。甲申以后,“清流”势力几乎全军覆没。唯一的幸存者就是张之洞。此前他被外放为山西巡抚,战争期间又临危受命,署理两广总督,实际上已从翰林清流摇身一变而为封疆重臣。

“清流”经历对于外任督抚的张之洞而言,绝不仅仅是一段年少轻狂的往事。作为清流仅存的硕果,张之洞在他的幕府和属下的书院书局中安置了许多清流人物,如梁鼎芬、吴兆泰、缪荃孙、沈曾植、郑孝胥、陈庆年、陈衍等,多为当年翰林院清议分子的后辈或门生。当时京城里流传的话头是:“有好主人在,不患无书院坐。”即便在朝中得罪了人,也还有张之洞这样的“好主人”,为清流士大夫提供出路。好发纵横捭阖的议论,坚守儒家义理,热衷诗酒交游,关注学术文教,这些旧时清流党的气质,逐渐凝结为张之洞周边学人圈子的底色。

张之洞从提倡新学的先驱蜕化为新、旧之间的调和者,并非退步,其实这正是他出入于“清流”和“洋务”两个群体、两种阅历之间所获的进境。

今人提起张之洞,首先映入脑帘的,恐怕是“洋务派”三个字。说起“洋务派”或“洋务运动”,张之洞绝不是始作俑者。若是从曾国藩、李鸿章等兴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局算起,怎么也有三十年了。张之洞大规模从事洋务,是受“甲申马江一败”的刺激,在晚清督抚队中已属后起者。枪炮、铁路、钢铁、纺织等形而下的“器物”制造,更非“清流”出身的张之洞的长项。在一开始,他只能亦步亦趋地摹仿甚至请教李鸿章、盛宣怀等洋务重臣经验。如何将昔日“清流”经历及幕府中清流学人的劣势转化为优势,使其翻出与曾、李系统截然不同的新面目?这是张之洞作为“洋务殿军”必须直面的难题。

大概在1890年前后,张之洞曾致信王韬(1828-1897),请他在上海聘洋人翻译西学书籍。不过王韬返回的题名为《洋务辑要》的稿件,不很令人满意。张之洞不得不从李鸿章那里请来精通洋务的杨模、杨楷兄弟,组织人员修改译稿。这位杨楷就是清末民国时期有名的杨道霖(1856-1931),赵元任夫人杨步伟的祖父。当时他有一封致张之洞的长信,信中详细列举了编辑洋务书的人员、分工和进度。参与重修者,除了杨模、杨楷,还有汪康年、华世芳、叶瀚、秦坚、王镜莹、钟天纬等,多半来自当时活跃在上海周边的新学圈子。更重要的是,这部洋务书采取分门编辑的方式,列有疆域、官制、学校、工作、商务、赋税、国用、军实、刑律、邦交、教派、礼俗共十二门类。其中,官制、学校、刑律、教派、礼俗五门,涉及西学的制度文化层次,在甲午战争以前,应属较为领先的构想。

在我看来,正是张之洞及其周边学人的“清流”背景,使他们在面临西学、西政冲击时,能够保持对于制度、文化、风俗、教育等内容的高度敏感,从而实现“洋务”的内在化突破。“洋务”和“清流”在思维方式上并没有对立,他们大体都是中体西用论者,在人脉上也多有联系甚至重叠。但出自“清流”的张之洞系统,与出自军功的李鸿章及其后继者不同的是,前者衡量中西文化整体的标准,逐渐从“功利”返回到了“义理”,于是洋务自然就从器物流入了制度、文化、教育,甚至伦理。人们看到张之洞晚年逐渐从提倡新学的先驱蜕化为新、旧之间的调和者,视之为退步。其实,这正是张之洞出入于“清流”和“洋务”两个群体、两种阅历之间所获的进境。

张之洞学人圈附着于体制内部的特性和执着于名教义理的底色,这段学术史上的大事因缘,却在近代中国日益趋新求变的社会氛围中逐渐黯淡下去

在清初康雍乾时代,皇权较为强势,他们主张“君师合一”,利用全国性的思想统制和文化工程,对从理学到考据学的学风转移发挥了引导作用。到了嘉庆、道光、咸丰以后,政治上“内轻外重”局面的形成,文化权势也逐渐向握有实权的督抚转移。“君师合一”下移为“官师合一”,毕沅、阮元、曾国藩等以督抚的身份和资源提倡学术文教,或编辑大部丛书,或创办经古书院,或经营官书局。张之洞学人圈的成立,正是在清代封疆大吏主持风教传统的延长线上。

近代中国正是处在这样一个旧范式已残而新范式未立的过渡时代,学界中人对外在环境的变化越来越敏感,学人交往等外缘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大。近代学术思想史上最激烈的交锋,无不是在“群”与“群”之间展开。在此过程中,学人圈边缘人物的倾向有可能被核心人物中和。如庚子事变期间,张之洞与刘坤一等督抚主持“东南互保”,张幕下的钱恂、汪康年等则与海外“勤王”势力颇有纠缠,甚至有意鼓动张之洞离开清廷而独立,旋即被张之洞、梁鼎芬否定,付之以镇压自立会起事的果断措施。而张之洞作为群体核心人物的个人意志,也有可能受到整个学人圈氛围的制约。庚子以后,张之洞受八国联军入侵的刺激,觉得一切必须尽变西法,从皮毛学起。这种“全盘西化”的议论,遭到周边梁鼎芬、沈曾植等人抵制。最终他与刘坤一联合上奏的《变法三疏》,仍采用了较为折衷的论调。

“群”是晚清人受西方社会学启发而特别重视的一个观念。不过以往学界往往只重视思想倾向进步的“新学群体”,如学会、报社、政团、政党等,却对士大夫社会固有的交游传统不无忽视。事实上,康梁一派新学群体的发生,本身就以“清流”等士大夫群体为土壤;而如南社等革命团体,更完全继承了唱和、雅集、拍曲、评选诗文等晚明以来士大夫交游的外在形式。清末以张之洞为中心的学人交游,正是处于新旧之间。然而,由于张之洞学人圈附着于体制内部的特性和执着于名教义理的底色,这段学术史上的大事因缘,却在近代中国日益趋新求变的社会氛围中逐渐黯淡下去。在张之洞等晚清督抚身后,地方主政者甚少自负向读书社会输送学术新经验的使命,也再难聚集起足以在学术文化史上留下印记的学人群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