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卖唱

卖唱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卖唱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卖唱问题。

分享

浏览

4429

作文

6

2024年高考作文素材:为养育孤儿卖唱的老艺术家——王宽

全文共 3801 字

+ 加入清单

摘要:王宽被中宣部、民政部等六部委和中华慈善总会授予“中华慈善奖”,成为全国百名慈善家之一,也是河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人。去年12月底,王宽被提名为2015年度“感动中国”候选人。

昨晚的颁奖现场,当王宽和老伴王淑荣走上颁奖台时,现场掌声雷动。

王宽,74岁,男,河南退休艺术家,曾任郑州市豫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

1998年,刚刚退休的王宽收养了第一个孩子,此后,他就开始与家乡的孤儿们结缘,先后收养6个孤儿。

夫妻俩的退休金并不多,为了让孩子们吃饱穿暖,王宽决定到茶楼唱戏挣钱。茶楼不比舞台,他的“点唱率”却并不高,常常坐冷板凳。于是,66岁高龄的王宽再次拜师学艺,学习川剧的“变脸”绝技,并加以发扬光大,赢得了无数的掌声和喝彩声。他并不期待掌声,只是为了在唱不动之前,抓住每一个机会挣钱,养活6个孩子,供他们上学。在将近10年的漫长岁月里,为了多挣点钱,给孩子们更好的生活,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风雨无阻,随叫随到。

17年栉风沐雨,5个孤儿都已长大成人,有了稳定的工作,最小的老六今年也已经大学毕业。在王宽夫妇的带领下,学习了乐器的孩子经常上街义演,据统计,10余年来,靠“卖唱养育孤儿的王宽夫妇通过各种形式向各类慈善事业捐款超过百万元。

在郑州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5个来自淮阳农村的孤儿管王宽和他老伴儿王淑荣叫爷爷和奶奶,“他们很小的时候没了爹妈,就管我的儿子和女儿叫爸爸和妈妈,我们一大家子其乐融融,很温暖、很幸福。”王淑荣欣慰地说。

17年来收养6名孤儿,并培养他们成才,其间历尽艰辛。“我做的事儿没啥可说的,人都有怜悯之心,搁谁都能做到,看着这些可怜的孩子,我不帮他们,心里不安。”王宽平静地说。

大爱无言,浸润无声。前不久,屡获殊荣的王宽入围央视2015“感动中国”候选人。12月28日,记者走近王宽,聆听和感受一个关于美德和善行的爱心故事。

忘不了浓浓乡愁

当天下午三点,记者如约敲开王宽家的门,客厅里很热闹,几个年轻人或坐或站,聊得正欢。“今儿有几个孩子回来了,一家人在一起吃顿饭,聊聊天,很快乐。”王淑荣说。

73岁的王宽尽管刚出院不久,但看起来精神矍铄,两眼炯炯有神。“其实,我做的都是平常事儿,没啥可写的,别人都能够做到。要说与别人不一样,那就是我在青藏高原坚守26年所形成的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好作风。”王宽认真地说。

1942年,王宽出生于淮阳县郑集乡贺庄村的一个贫苦家庭。“淮阳是豫剧的‘戏窝子’,当时有好多剧团,并经常下乡演出,这给我带来很大影响。”王宽说:“在开封培训一年后,1956年我就从一马平川的中原来到了青藏高原,进入西藏豫剧团(原十八军随军剧团)。就是在当年那个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革命年代,作为一名党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形成了我生命的底色。经常有人问我,‘为啥能十数年如一日做好事?’我认为根源就是这个思想基础。”

但是,重重山关隔不断对家乡亲人的思念。那时交通极其不便,再加上其他原因,作为家中独子的王宽根本没办法回家,父母全靠姐姐和妹妹照顾。后来回家探亲时,听着亲人讲述乡邻对自家的种种照顾,王宽既愧疚又感动:“老母亲生病,大半夜里,村上几个年轻人硬是用担架把她抬到医院。这种乡恩乡情,我咋回报?这辈子,乡愁都不能忘。”

1982年,王宽偕夫人王淑荣考入郑州豫剧团,随后任业务团长。回到郑州工作,离家乡近了,慰藉乡愁的机会就多了。“每次回老家,乡亲们都很热情,围得满屋满院的,乡亲们说‘你们是郑州的豫剧名角,给大家唱几句吧’,我们就给他们表演一段儿,那种感觉很幸福。”王宽回忆道。

“每次回家,他都带一两千元,看村上谁家困难,都会给个三百五百的,有时候连回来的路费都不留。”王淑荣说:“他不能看到别人受苦,看着或听说谁家可怜,他要不帮,心里就难受。”

见不得孤苦伶仃

1998年的一次回乡探亲,让王宽从此与孤儿结下了不解之缘。与往常回乡探亲一样,在王宽的舅舅家,乡亲们又热情地围满了院子。就在这时,一个孩子吸引了王宽的目光。

“当时那个小孩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畏畏缩缩地既想靠近我们,眼里又流露着惊恐。当时的眼神儿,令人心疼,至今难以忘怀。”王宽说:“乡亲们给我介绍,说这个孩儿叫袁钱粮,8个月时父亲患病去世,母亲改嫁,由爷爷奶奶拉扯着。”

随后,村上的一位教师又带着他们见了父母双亡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因交不起学费面临失学的汪文胜、汪雯、汪欣三兄妹,“看着这三个孩子,我爱人当时就哭了,我心里也不好受。”王宽至今说起,仍语声哽咽。

乡亲们还带着他们见了一个叫汪海波的孩子,父亲早逝,母亲重病欠了6000多元,家里一贫如洗。

回到舅舅家,王宽和老伴儿心情沉重。“这个时候,海波的母亲就哭着找来了,跪求我们把海波带走。念及她实在无力抚养,我们把海波带到了郑州,另外几个孩子的生活费及学费则由我们承担。”王宽说:“后来这几个孩子的爷爷奶奶相继去世,我们索性把他们全部接到郑州。还有一个和我外孙王海龙一样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俗称‘渐冻人’)的孤儿,没法接到郑州,则由我们负责生活费用,18岁时去世。”

孩子们来到郑州,当务之急就是上学,但由于没有郑州户口,王宽又拿不出借读费,入学就读极为不易。王宽和老伴儿挨个到学校去求,多次被拒后,南阳路一小答应接收5个孩子,并免收借读费。

王宽和老伴儿高高兴兴地回了家。“刚到家没多大一会儿,他就喊着让打120,说心脏难受得很!”王淑荣说:“到了医院,就下了病危通知书。我当时就一个念头,‘他要是没了,我们娘几个怎么过’。”

王宽脱离危险后,儿子、女儿及亲属都反对将那些孩子接到郑州,“你可怜孩子帮他们,我们支持,但你的身体也不好,经得起折腾吗?”“我知道儿女是心疼我,但我决定了的事儿谁说都没用,既然养了这几个孤儿,就要负责到底。”王宽说。

为糊口茶楼卖艺

王宽的住房也不宽敞,只有104平方米,一下子多了5个孩子,再加上坐在轮椅上的王海龙,这个家显得很拥挤,“没办法,男孩女孩只好分别打地铺睡觉”。

夫妻俩每月退休金合起来才3000多元,供孩子吃饱穿暖和上学,显然是杯水车薪,王宽决定到茶楼唱戏挣钱。

“你是国家一级演员,在河南豫剧界也算是个名人,怎么能出去卖唱!再说,你有冠心病和关节炎,就算我不拦你,你这身体也受不了啊!”一说要去茶楼唱戏,王淑荣坚决反对。但眼见生活捉襟见肘,王淑荣又不得不答应丈夫。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曾称赞王宽,“戏路宽,是一个难不倒的演员。”但作为国家一级演员的王宽,其正统表演在茶楼里并没有受到茶客们的看重。与年青演员相比,他的“点唱率”并不高。“上台率高的年青演员有时一晚上就能挣上千块,而我有时候一晚就只能登台一次,挣60块钱。”王宽感慨道:“有时候整个晚上也没人点唱,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惹得很多人说闲话。心里也难受过,但想到我是来挣钱养家糊口的,倒也释然。”

为孩子,王宽想得很周到。除了文化课学习,他有意让每个孩子都学有所长,“有利于将来谋条生路”。王宽对妻子说,“咱要早些教孩子们一技之长,也好让孩子将来谋条生路。”“先是教他们唱戏,收效甚微,后来让他们自选学习一种乐器,效果很好。”王宽说。

每天早晨上学之前,王淑荣都会带孩子在金水河边练功,熟悉的人才知道王宽夫妇做了收养孤儿的义举,随后引起媒体关注。“感谢媒体报道,我在茶楼的‘点唱率’高了起来,那时腰里带着BP机,有时一晚上能跑五六个茶楼。”王宽说:“也有人直接拿500块钱给我,说王老师你唱不唱都行,这是我的一点心意。”

后来,王宽还学习川剧的“变脸”并加以创造性发挥,“我的变脸是变成花脸就唱花脸,变成老生就唱老生,把脸谱和人物角色结合起来,受到茶客们的欢迎”。

在10年的漫长岁月里,年过花甲的王宽老人辗转郑州市各大茶楼卖艺,风雨无阻,随叫随到,只为给几个孩子无忧的学习和生活。

好家风大爱传承“这么多年,如果我还做点事儿的话,要感谢我老伴儿的支持,她真是个难寻的好人。‘我主外、她主内’,我在外面想法挣钱,她在家把几个孩子的吃喝拉撒料理得井井有条。”王宽感激地说:“她是西安人,但从不嫌弃农村人,啥时候老家乡亲来,她都是热情招待。”

说起收养孤儿,王淑荣毫无怨言:“没啥抱怨的,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这是抚养几个孩子最大的感受。”

“前几年每次给这几个孩子洗澡,我都会累得满头大汗,海龙就悄悄地把海波叫到跟前问‘将来奶奶病了,你会不会给她洗澡?’;孩子们心疼爷爷奶奶,主动要求买一套彩笔,上课时轮流用;小汪欣凉鞋坏了,不让奶奶买,自己用图钉修理;孩子们逃学上网、小文胜叛逆离家出走……”一桩桩、一件件,说起孩子们的点点滴滴,王淑荣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和欣慰。

最小的汪欣今年刚大学毕业,谈起爷爷奶奶,说得最多的就是“他们乐善好施的精神影响了我,我们兄弟姐妹几个人经常跟着爷爷奶奶‘组团’到街头、公园进行募捐,帮助别人”。曾经到老年公寓和福利院义演,为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筹集善款……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这家人已经捐出善款100多万元。

王海龙说,是姥姥、姥爷赐予他善良的基因,让他知恩、感恩、施恩,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别人。

去年6月6日晚上,在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的舞台上,王海龙代表孩子们说出了他们的梦想:希望为姥爷、姥姥举办金婚典礼。在现场观看演出的王淑荣当即泪流满面。随后,王海龙将所获25万元梦想基金捐献给西安一位尿毒症病人。

展开阅读全文

为养育孤儿卖唱的老艺术家王宽

全文共 354 字

+ 加入清单

王宽,男,1942年出生于河南淮阳县郑集乡,豫剧生角,曾任郑州市豫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

1998年,年近退休的王宽、王淑荣夫妇在回乡探亲期间收养了第一个孤儿,此后3年,他们陆续从老家收养了6名孤儿,加上外孙,两位老人有限的退休金要养育7名孩子。生活压力大,身为国家一级演员的王宽鼓足了勇气,走进省会街头茶楼“卖唱”以补贴家用。

风雨无阻的“卖唱”生涯中,只要没有去外地、没有其他演出,王宽就日复一日地去茶楼唱戏。每天从晚上8点半到第二天凌晨5点,六七个茶楼来回跑。16年栉风沐雨,除一名孩子因病离世外,其他5个孤儿都已长大成人,有了稳定的工作,成为各行各业的有用之才。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也都成为乐善好施的“爱心使者”——“王宽家”曾多次全家出动,吹拉弹唱,在公园和街头广场义演,为素不相识的白血病患者募捐。

展开阅读全文

“卖唱养孤儿”——王宽

全文共 447 字

+ 加入清单

【颁奖词】【君子抱仁义】重返舞台,放不下人间悲欢,再当爷娘,学的是前代圣贤,为救孤,你古稀高龄去卖唱,为救孤,你含辛茹苦十六年,十六年,哪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台上,你苍凉开腔,台下,你给人间作了榜样。

【人物事迹】

郑州戏曲圈里有这样一位老艺术家:台上兢兢业业唱好戏,台下尽心尽力做善事,戏迷们夸他是德艺双馨的好人,他就是74岁的王宽。1998年退休后,王宽夫妇陆续收养了6名老家的孤儿。为了供养这些孩子吃饭穿衣、读书学艺,王宽决定放下自己国家一级演员的身段,去茶楼卖唱,这一唱就是7年。起初,他的“上台率”并不高,每晚冷板凳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但王宽依旧坚持每天骑着自行车,一家一家茶馆地跑,常常晚上六七点就去了茶馆,等到天亮才回家。后来为了能够让更多人点他的戏,王宽又学起了川剧变脸。如今,王宽夫妇苦心抚养的几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自食其力,而老两口却还在坚持资助老家的孩子。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办起一个孤儿艺校,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余热,让这些孩子学到一技之长。王宽老师用他的行动向大家传达爱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卖唱残疾女孩疑似失踪姐姐

全文共 506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贵州遵义网友拍摄的一段残疾女孩街头卖唱的视频被网友们大量转发。视频中,一位没有四肢的女孩胳膊上绑着话筒,歌声温柔悦耳。不时有路过的行人在女孩面前的白色小筐里放进几块零钱,女孩都会鞠躬致谢,卖唱所用的音响里也会传出一个男子 “谢谢”的声音,但女孩并没有停下自己的歌声。

有网友爆料,视频中的女孩疑似15年前走失的山东女孩牟翠翠。12日下午,北京青年报记者联系到了牟翠翠的弟弟牟飞。

据牟飞介绍,2002年7月12日姐姐牟翠翠在和同事争吵后离家出走,此后再也没有消息。大约半年前,家里人在网上看到了这个视频,几经辨认,认为视频中卖唱的残疾女孩很像是当年失踪的牟翠翠。原以为可以就此找到姐姐,但由于对方流动性太强,至今牟飞也不能确认姐姐最后一次出现是在哪里。“有人说是在贵州,也有人说最近在云南看见过”。

牟飞说,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15年,但母亲还是通过视频里女孩的卷发以及耳后的一缕黄发,一眼看出了这就是自己走失多年的女儿翠翠,“家里人都很确认”。

牟飞告诉记者,这些年家里人在东营、临沂、菏泽、淄博等地都曾去找过。一开始是毫无头绪,到处去找,后来陆陆续续接到过各地好心人的电话,说是见过翠翠,可惜每次赶过去都扑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父母为6名孤儿去卖唱

全文共 479 字

+ 加入清单

73岁的王宽曾是豫剧名角,在河南乃至全国,对于豫剧粉丝而言,早已经家喻户晓。

在他的家里,墙上挂满了一家人的合影。照片上,王宽和老伴的身边聚着他们的孩子。那是他们收养的6名孤儿。如今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并反哺这个大家庭。

说起参加感动中国的颁奖仪式,王宽告诉记者,很激动,我先上台然后我老伴上台,接着孩子们都上台了!白岩松还邀请他现场唱了一段豫剧。

1991年,王宽和老伴遇到了名叫袁前良的孤儿,从那时起,王宽家的成员开始不断壮大了。丧父的汪海波、父母双亡的汪文胜等6个孩子,先后被王宽收养。加上王宽患有渐冻症的外孙王海龙,王家的常住人口达9人之多。

王宽担任过河南豫剧团的业务团长,国家一级演员而这个获得过众多荣誉的国家一级演员,却曾为养活自己收养的孤儿,和老伴走进茶楼,开始卖唱生涯。王宽的老伴王淑荣说,有时在茶楼候场一整晚,没有一桌客人点唱,王宽这个国家一级演员也被剃光头,而他放弃一个艺术家坚守几十年的清高和尊严,只是为了他和他收养的6个孩子的生活。

我负责挣钱,老伴负责照顾家。王宽告诉记者,在自己的卖唱生涯中,只要没有去外地演出,他就风雨无阻地去茶楼唱戏。

展开阅读全文

卖唱艺人作文600字

全文共 578 字

+ 加入清单

一日同父母去吃饭,看见了一位卖唱艺人,他十分坚强。

我们才坐下不久,他便出现了,坐在窗边,我能清楚地看见他。他风尘仆仆地从不远处的地下通道走了出来,在入口边放好了音箱与话筒,把吉他拿了出来。远观无法看得太真切,只能隐隐看见他留了个精神的短发,二十七、八岁左右。他穿着简约,一件白衬衣,一条浅色牛仔裤和一双白鞋子,十分文艺。

终于,他开始演奏了。

他演奏的不是火爆网络的歌曲,而是一些民谣,未曾听闻,似乎是他自己创作的。他的歌声时而悠扬,时而婉转,似是对自己生活的看法,但周围行色匆匆的人们,没有一个驻足倾听,或给予掌声鼓励,甚至很少有人愿意正眼看他,基本上都是冷眼相对,当她是并没有在意,而是继续演奏。偶尔有几个学生,也只是听了几分钟,扔下十几块钱,便走了。

过了半小时,仍旧没有人理他,他似乎十分失望,收拾了一下东西,向饭店走来。

走进饭店,服务员似乎见惯他了,并没有阻拦他。他走到一桌正在吃饭的人桌前,问了问什么,那桌子上的人不耐烦地挥了挥手,他便去了下一桌。但没有一桌同意。他走到我们这边,我看见他的眼中有一些疲劳的感觉,但仍打起精神问:“需要点歌吗?”父亲摆了摆手,他便走了。他身上十分干净,不像个流浪艺人,反倒像个创作歌手。走遍整个饭店,他没有任何收获,十分失望,也只能默默地离开了。

他没有受到大家的认可,没有人点他的歌,但他却仍十分坚强、潇洒。我欣赏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