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历史

历史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历史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历史问题。

分享

浏览

4247

作文

3146

倾听历史的声音作文800字

全文共 882 字

+ 加入清单

芸芸众生,悠悠千年,何处觅得“历史”?当我在探索先人们创造的奇迹时,能从中找到什么呢?从中又学到了些什么呢?现在又该做些什么呢?大江东去,浪花淘尽,已而物是人非,昨日英雄安在?回溯历史,展开历史的面纱,与天地俱存,与日月同行,方才发现:历史俱在书中。

唐诗宋词是历史的象征,文人墨客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诗词歌赋中。春愁秋恨,伤春悲秋,感时伤逝,离愁悲恨,羁旅行役,感士不遇,莫名的惆怅与哀伤,乃至国破家亡的巨大伤痛,无不在春暮秋凉时节一起迸发,词人“泪眼问花”,而花们的回答也是“槛菊愁烟兰泣露”。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隐隐约约看见陶渊明伫立在山边,用秋思对话夕阳。秋风传韵,飘散着一股淡泊的隐逸之气。陶渊明的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我很佩服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即使他带来的后果是如此艰苦的生活,但他也无怨无悔。这是历史的精神。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盛开在万紫千红的宋词花园中,是最为美丽最有风情的那一朵。她用自己的一生高歌低唱,她的快乐,她的痛苦。“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巨大打击,写下了这句千古绝唱。我在想:身为一个女子,竟然能承受这份苦楚,实在是不易啊。她当时无所寄托的失落感以及独自伤心的神态,实乃一个孤独女子的寂寞凄凉的心情。心中无定,若有所失,谓之“寻寻觅觅”;空床无伴,孤单无依,谓之“冷冷清清”;到了“凄凄惨惨戚戚”,更是言尽孤独清苦之极。这是历史的坚毅。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派超拔逸气和淡泊情怀充溢于天地之间!这就是苏轼。豪放豁达的他着眼于雨中,更是吟啸徐行,泰然自若的潇洒风度。苏轼的这句说到了我的心坎,在我遇到挫折时我可以像他一样对眼前的风雨藐视,对人生厄运断喝。苏轼旷达豪放的千古形象造就了他的风雨无阻。这是历史的傲然。

历史如诗,诗意有尽情难尽;历史如茶,茶香满口情悠悠;历史如歌,歌到深处情难留;历史如酒,酒将醉时笑语盈……我倾听着这历史深处的声音,思绪万千。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作文

铭记历史,珍惜现在

全文共 79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65 周年纪念日。这一天,是人类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纪念日,也是 值得中华名族永远铭记的纪念日。

发生在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是世界爱 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同人类文明的凶残敌人法西斯进行的一场殊死搏斗,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的东方主战场。

65 年前那场决定世界命运前途的伟大胜利是中华名族自立于世界名族之林、 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转折点。正是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不惜 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赢得了这场殊死搏斗。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深刻揭示了自强是一个国家自立的根本保证。 战争是实力的较量,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更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当年,孙中山 先生痛感中国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状况,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日本 军国主义敢于悍然发动侵华战争,就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处于民族分裂、战乱状 态,政治腐败,经济落后。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教训和新中国 60 年建设发展的 经验从正反两个方面重分说明,强大国力是一个国家免受外来侵略和压迫,并 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发展则是实现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的根本途 径。

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65 年过去,那场战火遍及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将 20 亿人口卷入其中的残酷战争,给人类文明造成前空浩劫, 为子孙后代留下极其沉重的教训。只有不忘过去、吸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 剧的重演,才能不枉人类付出的巨大代价。 今天,中华大地上的战火硝烟早已散尽,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依然是未 竟使命。面向未来,最大限度的把全民族凝聚起来,形成中华民族自强不息、 奋勇前进的巨大力量。

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担将历史的重任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让 我们牢记历史,振兴中华!

展开阅读全文

纸上谈兵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322 字

+ 加入清单

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今天语文小编给大家讲一下纸上谈兵的历史典故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音hé)围住上党。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

王龁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

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

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

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

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吧。”

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

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车,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展开阅读全文

有关廉洁的历史典故十二则

全文共 2568 字

+ 加入清单

廉洁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的 屈原《 楚辞*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末沫。” 东汉著名学者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也就是说不接受他人的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沾污,就是廉洁。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有关廉洁的历史典故十二则,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有关廉洁的历史典故十二则

1、羊续悬鱼

东汉时,南阳太守羊续,他憎恶当时官僚权贵的贪污腐败,奢侈铺张。他为人谦洁、生活朴素,平时穿着破旧衣服,盖的是有补丁的被子,乘坐着一辆破旧马车。餐具是粗陋的瓦器,吃的粗茶淡饭。

府丞焦俭,是他的下级,为人也很正派,与羊续关系很好,他看自己的上级生活太清苦了,他听说羊续喜欢吃生鱼,就买一条鱼送给羊续。焦俭怕羊续拒收,就笑着说:“大人到南阳时间不长,可能不知这就是此地有名的‘三月望饷鲤鱼’所以我特意买一条送给您,平时您把我当作兄弟,所以这条鱼只是小弟对兄长的一点敬意,您知道的,我绝非阿谀逢迎之辈,因此,务请笑纳!”羊续见焦俭这么说,觉得不收下倒是见外了,于是笑着说:“既然如此,恭敬不如从命。”

等焦俭走后,羊续便把这条鱼,挂在室外,再也不去碰它。第二年三月焦俭又买了一条鲤鱼,心想一年送一条总可以吧,知道买多了,羊续不会要。到羊续府上,焦俭刚说明来意。羊续便指着那条枯干了的“三月望饷鲤鱼”,说:“你去年送的还在这里呢!”焦俭愣住了,摇摇头叹口气,带着活鱼走了。

2、包拯《诫廉家训》

北宋包拯,他为官清正廉洁是妇孺皆知的,老百姓称之为“包青天”。 包拯一生,身居高位,大公无私,痛恨贪官污吏,到了晚年,担心后人会出不肖之徒,于是就在家中立了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著名的《诫廉家训》以警戒后人。其意大致是:“凡是包氏后代子孙中有贪污受贿者,不能被称为包氏后代,甚至死后,也不能葬入其家族的墓地中。不遵从此训令者,一概不是包公子孙。”

3、马寅初拒贿

我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马寅初解放前曾担任浙江省财政厅长。有一天,德清县有一个想当县长的人托人将一千大洋送给马寅初,请马寅初开开后门,让他就任某县县长。马寅初勃然大怒,骂道:“不要脸的东西,这种人今天能用钱打关节,真的当了县长,一定是个贪官。凭这一条,他就不能当县长。立即吩咐来人把钱退回。

4、周恩来总理的衣服

周总理的一件睡衣穿了二十多年,破了补,补了再补(有许多补丁),已经磨得无绒了仍舍不得丢弃。一件衬衣已经旧得换了袖口领子,一件衣服补得颜色已经不一了,他还在穿,当别人要求他换新的时候,他总是说:“旧的还可以再穿。”

“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在国务院的会议厅,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1959年,在大跃进的气氛下,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水利部党组随即决定:将这座价值400多万元的建筑,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究所,并向中央写了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

5、以廉为宝

春秋时,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 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6、杨震暮夜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于是杨震得号“四知太守”。

7、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是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8、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9、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不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10、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11、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中体现的是刚烈之气。

12、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展开阅读全文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542 字

+ 加入清单

周朝传到了周厉王时期。周厉王统治着一国的臣民,心眼却连普通人也不如,而且为人残忍而凶暴,老百姓都觉得不能忍受。召公劝说周厉王说:天下人都不能再忍受暴行了。周厉王听后大怒,成天害怕别人背后说自己的坏话,甚至为此吃不下饭,睡不了觉。最后想了一个法子,专门成立一个部门,用于监督百姓。凡看到、听到有人说他什么就要捉拿入狱。

渐渐的说周厉王不好的人少了,诸侯来朝拜周天子的也少了。到周厉王三十四年,周厉王更加严酷无情。百姓没有人敢说话,大家见面之时拿眼睛互相看看,都害怕因此遭受厄运。周厉王看到这种情况,还挺高兴的,对召公说;“你看我,多有能耐,我能管住别人的嘴巴,不说我坏话。”召公说:“你看到的都是表面现象。你这样害怕老百姓说话,就像人类害怕洪水一样。人们把洪水堵起来,洪水越积越多,最后会冲垮堤坝,给人类带来巨大的伤害。你这样防着百姓。而且堵住他们的口。将来的危害会大于洪水冲破堤坝带来的灾害。”

原文: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厉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史记·周本纪》

展开阅读全文

廉政历史看过来

全文共 891 字

+ 加入清单

回顾中华民族历史走向,一部反腐倡廉史,就是一部民族兴亡史,总的形势是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高压保廉。明朝开国第一任执政者朱元璋“严明以驭吏、宽裕以待民”的思想使他对官吏贪污的处置十分严酷,锦衣卫具有抓官审问定罪然后上报的大权,不仅小犯即斩,而且杀了还要剥皮塞草,放在公座旁警示后来的官员,正是这种高压治腐的方式延续了明王朝200多年基业,明末的李自成等起义正是高压保廉政策完全失控导致的。

高薪养廉。这是康熙的发明。官场应酬多,排场大,不菲的开支拷问着官员的资金来源支撑,康熙经过考察历朝历代的吏治,决断推出高薪养廉政策,即在普遍微薄的工资外另加大笔福利资金,规定除此而外不得再向百姓和国库伸手,特别在雍正朝执行得较好,这一制度也从根本上促成了“康乾盛世”大治局面。

高干垂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执政领导毛泽东周恩来定下的公务用餐范例标准是“四菜一汤”;用车也都严格控制,高干不允许他们的子女们随便乘坐公车。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都敢于面对历史,面对人民,传承下来的大都是廉洁自律风范、党性原则标杆和心系人民福祉。

高频治廉。十八大以前每年动辄近万亿的“三公消费”令人咂舌,更有为数不少的裸官独自滞留在国内心猿意马,时不时造成携款外逃的大小地震。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中纪委频繁出手,先是抓大案要案震慑全党;后又设立网上举报走群众路线全民反腐倡廉,展开全球追逃工作;当前中央更是高擎“巡视”利剑主动出击,并对重点省区市使出巡视“回马枪”,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基层延伸,正在形成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反腐压倒性态势。

从来贪腐难到头。腐败的结局无非是出逃、寄人篱下难回国,奢侈、儿孙堕落速败落,通缉、身败名裂难抬头。讲学习不是高调,岁月一晃百年身,进退成败有学问;讲政治不是空话,造福一方传万代,祸国殃民一时休;讲正气不是虚假,不仁不义有报应,远及儿孙近及身。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共产党员领导干部都应该好好想想,静下心来冷静地想,弄明白官、商之间“亲、清”新常态关系,用共产党人的党性操守凝聚人心,凭永不变色的清正廉明强国富民,让复兴中华的宏伟梦想在不远的将来能够实现并且全民共享。

展开阅读全文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513 字

+ 加入清单

由于执行张学良的不抵抗命令,北大营万名守军(负有守备沈阳职责的装备精良的东北军王牌王以哲独立第7旅)竟被500多人的日军击溃,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

日军进攻北大营时,在沈阳城内的旅长王以哲竟然一再电话命令不准抵抗。据事后统计,日军进攻北大营,东北军伤亡335人、失踪483人,而日军仅死亡2人、伤23人。

从沈阳仓惶撤出的王以哲旅又遭到日军飞机追炸,后来王旅撤到北平时只剩700多人。

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占领沈阳全城。

当时全国最大的沈阳兵工厂(正式名称为东三省兵工厂,设有枪厂、枪弹厂、炮厂、炮弹厂、火药厂等,能生产火炮、轻重机枪、步枪、枪炮弹和火炸药等)和沈阳东塔机场连同260余架飞机、650余门大炮、2300余门迫击炮、2500余挺机关枪、10余万支步枪和手枪、10万余发炮弹、300余万发各种子弹、大批物资器械以及东三省官银总号大金库(存有66万斤黄金和200万元银圆)等,一日之内全部落入日军之手。

辽宁省主席臧式毅被俘,东北边防军代理司令、参谋长荣臻等微服逃走。

日军攻占沈阳后,大肆抢掠公私财物。

张学良时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兼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拥兵30万。九一八事变时,在北平的张学良下令不得抵抗。其时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只有1万多人,而驻扎在东三省的东北军近20万,关内平津(北平、天津)一带还有东北军11万。

九一八事变时,我是东北边防军驻吉林副司令长官公署卫队团军士教导队学员。听到事变的消息时,我震惊而气愤。

沈阳北大营的轻易得手,使日军更加猖狂,加之后来张学良又违抗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会议固守锦州的命令擅自弃守锦州,并下令东北军撤出东北,短短四个多月,相当于日本国土面积三倍多、工农业资源极为丰富、工业基础国内先进的东三省全部沦陷,三千万同胞陷于日寇铁蹄之下。

由此,东北军名声尽失矣!张学良名声尽失矣!

需要指出的是,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日本政府的行为而只是日本关东军的独断专行。就在事变后不久的9月24日,日本内阁会议还决定了“不将事态进一步扩大”的方针。

然而此后日本关东军轻易占领东三省,极大地助长了日本侵华的嚣张气焰。

当时东北军是国内装备最好的军队。中国历史上第一支坦克部队就是张作霖创建的,而张学良则是中国战史上第一个同时动用大炮、坦克和飞机进行作战的将领。

张学良曾回忆说:东北易帜(1928年底)之初,“我们奉天军(东北军前身)拥有40万兵力,有海军,还有飞机、坦克。蒋介石的嫡系军队不过30万,没有海军和飞机。东北军拥有沈阳兵工厂和军事学校(沈阳的东北陆军讲武堂、吉林的吉林省军官教练处和齐齐哈尔的黑龙江省陆军讲武堂分校),装备训练自成一体,军事力量很强。”

日军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室孝良给日本关东军的秘密报告中说:“须知‘9.18’迄今之帝国对华历次作战,中国军因依赖国联,而行无抵抗主义,故皇军得以顺利胜利。……倘彼时中国官民能一致合心而抵抗,则帝国在满(日指东北)之势力,行将陷于重围,一切原料能否供给帝国,一切市场能否消费日货,所有交通要塞、资源工厂能否由帝国保持,偌大地区,偌多人口,能否为帝国所控制,均无确实之把握。同时反满抗日力量之集结,实行大规模之游击扰乱,则皇军势必苦于应付矣。”

九一八事变后,光咱东北抗日义勇军就大规模地跟日本关东军拼了一年多,攻城夺镇,四处袭击,大量歼灭日军的有生力量,打得日寇惊恐不安、狼狈不堪,若装备精良的东北军大军悉数投入并坚决抗敌,小日本绝对嚣张不起来。

如果中国在九一八事变后能够坚决抵抗,东三省决不会轻易沦陷;没有东三省的资源和经济基础,日本就难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张学良下令不抵抗并将东北军大军撤出东北,过莫大焉!

九一八事变,国耻也!国之奇耻大辱也!

展开阅读全文

青花罐——历史与情感的容器

全文共 875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的各氏族,各分支都会有传家之宝,为的是将家族的历史与对后世的嘱托一并传承下去,这个习俗延续至今。

小张家的青花罐无与伦比,它既见证了家族荣辱,时代变迁,又有本身的历史美感。小杜家的勋章则见证祖辈征战沙场的豪情,贵在爱国情怀。小程家则世代流传祖训:“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警诫后人要忠厚为人,知书达礼,意味深长。这些传家宝反映了中国人传世的思想,都很有意义,但我认为,青花罐的流传是美中至美。

无数传世文物在历史的无情淘洗下黯然失色,甚至支离破碎。正像无人住的老屋先倒,许多文物正是因为不见天日而变得脆弱异常。而作为家族的传家宝的物品,则会被细细擦拭赏玩,既不会被历史遗忘,也不会遭到人为损坏,比放在博物馆里任其风化的文物更有历史姿韵。所以将这些有历史故事的传家宝好好保护起来,也从另一个角度上保护了中国文化遗产,令人欣慰。

虽然表面上看,青花罐无非俗物一件,但他也能承载祖先对后辈的劝诫和期望。在家庭传承传家宝之时,长辈会含泪背出祖训,并追忆先人往事,将历史与情感一并交诸晚辈。小小青花罐上映出无数先人往事,诉说无尽沧桑,其震撼之效果非他物能及。传家之思想,也应有形象之容器,这样的容器会讲故事,会激励后辈,也有勋章和祖训的功效。

青花罐之独特美感,在于其本身的历史之美。这种艺术之美是没有时间与空间界限的。“目遇之而成色”,任何时代与民族的人见到这样的文物都会为之吸引,赞叹不已。这样的艺术美感结合在民族情感上,更加可贵,只叫人沉醉其中 。

小程家的祖训被后人严守并代代相传,并非不及青花罐等文物,同样小杜家的勋章也展现了独有的豪迈大气,这些传家宝,正如前文所述,都寄托了家国天下的民族情怀,是中国人传世的美德。而这些寄托深厚情感的传家宝中,青花罐又贵在神与形的结合,展现了无可取代的艺术美感,所以更胜一筹。

历史的变迁永不停止,如苏子所言:“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经历历史沧桑的不仅是人物和情感,更有天地间无尽之物。千百年后,当生命一一消逝,这些物却充当着历史容器,静静诉说着荣辱兴衰,此乃无尽之处也。

形神兼备,乃青花罐独有之美感也。

展开阅读全文

2024抗战历史题材影片《诱狼》观后感

全文共 763 字

+ 加入清单

看了电影《诱狼》的故事情节,给人的感觉与独立第2混成旅团作战并消灭阿部规秀的似乎是曾雍雅的游击第3支队——影片名《诱狼》即暗指曾雍雅的谐名“狼诱子”。实际上,曾雍雅的游击第3支队只是充当诱饵的作用。阿部规秀的职务为“蒙疆驻屯军”最高司令官,名头挺吓人,其实只辖5个独立步兵大队(5个步兵营,也就相当于是一个加强团团长),管辖着涞源、蔚县、怀来三个(县)警备区(等于是一个地区专员)。每个警备区驻守一个独立大队,另外两个随独立第2混成旅团司令部驻守张家口。黄土岭战役八路军投入兵力为聂荣臻为司令员的晋察冀军区所属第一军分区的第1、2、3团,第25团,曾雍雅的游击第3支队(杨成武的第一军分区实际上也就是晋察冀军区的主力),第3军分区的第2团,第120师的特务团共7个团,按每团2000人计算,约在一万多人。据战史记载,黄土岭战役八路军经6天战斗,仅以伤亡500人的轻微代价,消灭日军1500人——实际毙伤日军122人(其中战死83人,负伤49人,八路军伤亡在1000人左右。——见1939年11月18日日本驻蒙军司令官冈部直三郎给陆军大臣細俊六的报告 摘自《军事历史》2011年第2期“关于陆军中将阿部规秀战死之报告”)。

独立第2混成旅团共辖5个步兵大队(营),5000人兵力。黄土岭战役阿部规秀并非投入其全部兵力,而是投入其中第2、第4大队两个大队即5000人中的1500人,占其总兵力的不到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的兵力需要留守涞源、蔚县、怀来三个警备区。黄土岭战役八路军只为自卫反击,粉碎日军的“肃正”,保卫根据地,并非主力决战。在来年的百团大战的东团堡战斗中,面对百余日军,同样是杨成武第一军分区主力数千人历经三天苦战,伤亡数百人。况且黄土岭战役,日军1500人的大部队,天上有飞机,地上有坦克,仅经6日战斗,竟能够全歼!

展开阅读全文

英语作文:我们的历史老师

全文共 721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你有佩服的老师吗?说说他的故事,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英语作文,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Mr Qin is our history teacher. He has a wonderful name Qin Han. He is over fifty now, and he is in good health. He likes history. He is not only interested in Chinese history, but also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He likes reading, and goes to the book shop every Saturday. He often tells us something interesting in the history, such as the Great Wall, the World War II and so on. We are all happy to have his classes. Mr Qin wrote a thick book on history and it was published last year. We all admire him!

【参考译文】

秦先生是我们的历史老师,他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秦汉。他已经年过半百,可是身体健康。他喜欢历史。他不仅对中国历史感兴趣,对世界历史也感兴趣。他喜欢读书,每星期六都去书店。他经常给我们讲一些历史上有趣的事,如万里长城,第二次世界大战等等。我们都喜欢上他的课。秦先生写了一本有关历史的厚厚的书,去年出版了。我们都很敬佩他!

展开阅读全文

范文:历史的启迪

全文共 1310 字

+ 加入清单

还世人一个真实的孔子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李隆基《经鲁祭孔子而叹之》

我奔向曲阜,以我十二万分热血与热泪的拌和;我奔向曲阜,以我五千年思愁锻铸的铁骨和忠肠;我奔向曲阜,以我年轻生命磅礴时空的大智与大勇;我奔向曲阜,从每一道夹满历史风尘的砖缝中邂逅一位久违的圣人……

一道又一道高高的门槛,一级又一级长长的台阶,一重又一重巍巍大殿,一层又一层深深的院落。秦砖、汉瓦、唐松、宋柏、清碑。古人已远,只可仰望万层台阶之上的琉璃殿宇,任空灵的思绪飘得很远很远。前方,圣人的威严高高在上,萋萋绿草中仍可想见当年弟子三千的大家气派;身后,斑斑红墙虽经雨侵风蚀却依然炫目,似乎还可映出千年电闪雷鸣中岿然不动的身影。谁也说不清有过多少回日升月落,可谁都明白,有个古老的魂灵在这方圣土上回旋不散。他日夜如约地凝望九州的每个角落,因为每一寸土地无不灌注他博大思想的血液。肯定地,他见过山长水阔的豁达,见过巷陌人家的灯火,见过胡马嘶风的悲凉,见过仰天长啸的壮烈。可最终,他依然执著地在这儿留守,日复一日地倾听暮鼓晨钟,接受凡夫俗子的拜谒。

不知不觉,已走到路的尽头,回过身去看,这仅仅是一个古老的庭院吗?不,那是岁月留痕刻下的一帧残简。曾经,大地是它浩荡的书页,一砖一瓦是它挥洒的字印。如今,它只剩下一阙断章,立于纷嚣凡尘,供今人悬想她原先的厚重与繁华。

历史给了中国人一个孔子,一处圣迹,可它也开了个着实不小的玩笑。它让孔子一生颠沛流离却终不得志,死后留与儿孙的也只是三间茅舍,一座孤冢。后来秦始皇烧过他的书;更后来,汉武帝给他扶了正,一纸“独尊儒术”的诏书让他在供龛中被参拜两千多年。一时间,他似乎平步青云,飞上了九重灵霄宝殿。可谁也不曾想到,当这位老先生安静地沉睡了近两千五百年后,又莫名其妙地刮起了一场“批孔”的血雨腥风。有人撞倒他的碑,砸毁他的像,掘了他的坟。可怜一世圣人生前奔波游历,身后竟也难求一方清净!

记不清了,有多少帝王将相戴着你的面具生杀予夺;又有多少文人墨客打着你旗号褒贬评说。你心力憔悴地为一顶顶皇冠加冕正名。时过境迁,又是你,无可奈何地亲手点燃焚烧每个王朝没落的火把。你亲身交付每位君王一套钳制民众的枷锁,可你不明白呀,锁得最深的人儿正是你自己!可悲的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啊,你竟成了帝王统治的仪仗!开国王朝震天动地的乐声中,你恰是那站在最低台阶上的拜者。

今日大成殿依旧香烟缭绕,清香燃起,烟尘升腾。冥冥中,老夫子向我款款走来,脸上依然挂着千年不变的凡人的微笑。历史的笔开始在我手中颤抖,教科书上那笑容可掬的老头儿,被涂过太多的油彩。

还世人一个真实的孔子吧,老人再也经不起折腾了。

点评:文章把孔夫子放在五千年历史雨侵风蚀中审视:既看到夫子身前寂寞身后名,又看到夫子经受“批孔”的血雨腥风;既看到夫子受世代凡夫俗子的拜谒,又看到夫子站在最低台阶上朝拜后代封建王朝天子;既看到夫子的宏博威严,又看到夫子“被涂过太多的油彩”……开篇四个“奔向曲阜”似排山倒海,破空而来。在作充满激情的理性思考以及形象的描述之后却以“还世人一个真实的孔子吧,老人家再也经不起折腾了”作结,似慨叹,似调侃,似无奈,似沉思,触发读者思考与探求的欲望。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事件:甘露之变

全文共 1501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甘露之变,唐朝后期历史事件。公元835年,27岁唐文宗不甘为宦官控制,和李训、郑注策划诛杀宦官。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以前,有个举人叫刘蕡,他是个直言不讳之人。他为人正直,意见鲜明。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身边的人都是这么看待他的。

唐文宗李昂即位的第二年,各地推荐的举人到京都应试。有一个举人叫做刘蕡,在试卷里公开反对宦官掌权,认为要国家安定,应该排斥宦官,把政权交给宰相,把兵权交给将帅。

这份考卷落在几个考官手里,考官们传来传去地看,赞不绝口,觉得不但文采好,而且说理精辟,是篇难得的好文章。但是到了决定录取的时候,谁也不敢表示态度,因为录取了刘蕡,得罪了宦官,他们的位子也就保不住了。

结果,跟刘蕡一起来投考的二十二人都中了,刘蕡却落了选。刘蕡是大家公认的杰出人才,这次因为说了些正直话落选,大家都觉得委屈了他。中选的举人说:“刘蕡落选,我们倒中了榜,太叫人惭愧了。”

唐文宗在宦官操纵之下过日子,自己也很气恼,他一心一意想除掉宦官。有一次,唐文宗生了一场病,急于找医生。正好宦官头子李守澄手下有个官员叫做郑注,精通医道。王守澄把他推荐给唐文宗治病。文宗服了他的药,果然病一天天好了起来。唐文宗很高兴,召见郑注,发现郑注口齿伶俐,像是个有才干的人,就把他提拔为御史大人。

郑注有个朋友李训,原是个很不得志的小官员,听到郑注受到朝廷重用,就带了一些礼物求见郑注。郑注正好想找个帮手,就请王守澄把李训推荐给文宗。李训也得到文宗的信任,后来,竟被提升为宰相。

李训、郑注两人取得了唐文宗的信任,文宗把自己想除掉宦官的心事告诉他们。他们就跟文宗秘密商量,想法削弱王守澄的权。他们打听到王守澄手下有个宦官仇士良,跟王守澄有矛盾,就请文宗封仇士良为左神策中尉,带领一部分禁卫军。

接着,李训又解除了王守澄的兵权。王守澄失了兵权,就容易摆布了。最后,唐文宗给王守澄一杯毒酒,把他杀了。

去了王守澄,接下来就要除掉仇士良了。李训经过一番策划,联络了禁卫军将军韩约,决定动手。公元835年的一天,唐文宗上朝的时候,韩约上殿启奏,说禁卫军大厅后院的一棵石榴树上,昨天夜里降了甘露。

原来,封建王朝是最讲迷信的,天降甘露被认为是好兆头。李训当即带领文武百官向文宗庆贺,还请唐文宗亲自到后院观赏甘露。

唐文宗命令宰相李训先去察看。李训装模作样到院子里去兜了一转回来说:“我去看了一下,恐怕不是真的甘露,请陛下派人复查。”

唐文宗又命令仇士良带领宦官去观看。仇士良叫韩约陪着一起去。韩约走到门边,神情紧张,脸色也发白了。仇士良发现这个情况,觉得奇怪,问韩约说:“韩将军,您怎么啦?”

正说着,一阵风吹来,吹动了门边挂的布幕。仇士良发现布幕里埋伏了不少手拿明晃晃武器的兵士。

仇士良大吃一惊,连忙退出,奔回唐文宗那里。李训看到仇士良逃走,立刻命令埋伏的卫士赶上去。哪知道仇士良和宦官们已经把文宗抢在手里,把他拉进软轿,抬起就走。

李训赶上去,拉住文宗的轿子不放,一个宦官抢前一步,朝李训劈胸一拳,把他打倒在地。仇士良趁机扶着文宗的软轿,进内宫去了。

李训预谋失败,只好从小吏身上讨了一件便衣,化装逃走。仇士良立即派兵出宫,大规模逮捕一些参加预谋的官员,把他们全都杀害。李训东奔西逃,走投无路,在路上被杀。郑注正从凤翔带兵进京,得到消息,想退回凤翔,也被监军的宦官杀死。

唐文宗和李训、郑注策划的杀宦官的计谋彻底失败,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一千多人。历史上把这个事件称为“甘露之变”。

从这个事件后,宦官把唐文宗严密监视起来,唐文宗的日子更不好过。过了五年得病死去。仇士良立文宗的兄弟李炎即位,这就是唐武宗。

展开阅读全文

凿壁偷光的历史典故介绍

全文共 218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凿壁借光(凿壁偷光),汉语成语、典故。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最终成为大学问家的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凿壁偷光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参考!

凿壁偷光的历史典故介绍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凿壁偷光的历史典故启示

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名。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头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我们要学习凿壁借光的精神,而不能学习他的行为,他的行为本身是破坏公物。

凿壁偷光的解释

【成语】凿壁借光

【拼音】záo bì jiè guāng

【出处】《西京杂记·卷二》

【近义词】囊萤映雪,悬梁刺股

【同义词】穿壁引光

凿壁偷光的造句

1) 青春属于积极向上的人;青春属于力争上游的人;青春属于发奋图强的人;青春属于锲而不舍的人;那你就凿壁偷光笨鸟先飞悬梁刺骨吧,那样就可以永葆青春了。呵呵,青年节快乐!

2) 小雪到了,我能想到最浪漫的是踏雪寻梅淡香盈袖,最温暖的是雪中送炭围炉夜话,最刻苦的是囊萤映雪凿壁偷光。让我用最浪漫的形式,最温暖的祝福,送给最刻苦奋斗的你。祝:小雪快乐。

3) 榴园南部匡衡祠内,西汉著名经学家“一代名相”匡衡凿壁偷光发奋读书的精神,激励着后人勤学奋进。

4) 即便是寒门子弟,也谨记耕读传家,苏秦悬梁刺股匡衡凿壁偷光……可以说,书香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发展。

5) 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

6) 韦编绝,悬梁刺骨,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卧薪尝胆,圆木警枕。

7) 后来人们总结了一个成语叫做“凿壁偷光”,其实我们读书人的是不能说“偷”,读书人的事…

8) 古时有凿壁偷光挂角读书的穷苦学者,今有六岁便腰缠万贯不读书而去泡妞的"小皇帝"。可见读不读书,不取决于外部环境,而在于内心立志与不立志耳。

9) 凿壁偷光表面上的意思是把邻居相隔的墙上凿开一个洞,偷偷地借邻舍的烛光读书。

10) 同学们的学习环境已经大大改善,再也不用凿壁偷光了。

11) 大家还记得那位凿壁偷光的车胤吗?

12) 凿壁偷光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的故事,最终成为大学问家。

13) 学习是很艰苦的事,没有凿壁偷光,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不行的。

14) 古人囊萤映雪,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骨的学习精神,实在令我们敬佩。

15) 我被他凿壁偷光的学习精神感动了,我走过去同他谈起来了,一番话语又把我给感染了他的求知精神。

16) 古人凿壁偷光的攻读精神,激励我们更加勤奋地读书学习。

17) 不过,蹭网这种做法在晓艳看来是一种"凿壁偷光"。

18) 我们要学习匡衡凿壁偷光的读书精神,对学习孜孜以求。

19) 山东没什么可NB的,只是出了个"小偷"会凿壁偷光的宰相叫匡衡而已!

20) 我们要借鉴古人凿壁偷光的精神,学习切不可囫囵吞枣,应该厚积薄发,如老马识途一般循序渐进。

21) 在读书中,我又来到了凿壁偷光的少年家中。

22) 现在人们一般用凿壁偷光来形容勤学苦读。

23) 枉了你穷九经史诸子百家,不学上古贤人囊萤积雪,凿壁偷光。

24) 第段故事说的是,匡衡凿壁偷光。

25) 我们不需要凿井耕食,我们不需要凿壁偷光,我们需要杞人忧天,我们担心蓝天不蓝,我们担心河水太咸,我们担心肆意污染。地球一小时,熄灯沉思吧,我亲爱的朋友!

26) 老师也常说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的故事鼓励学生认真读书,还是第一次听师傅说切不可废寝忘食目不窥园的怪诞理论。

27) 本报汉中讯(记者陈卫平贺龙)古有匡衡凿壁偷光刻苦学习的故事,如今汉中市却出现了一幕“凿门偷石”的举动。

28) 公子好雅兴啊,在这等景色下读书,不逊于古人凿壁偷光,囊萤积雪。

29) 有评论指出,比之“凿壁偷光”的匡衡“囊萤照读”的车胤,地铁中的阅读者应该是进入现代社会的中华民族的新形象。

30) 我国古代有“车胤囊荧孙康映雪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他们都是激励后辈发奋苦读之典范。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的呼唤作文1000字

全文共 990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种声音,来自于孩子的心声;有一种声音,来自于母亲的召引;有一种声音,来自于历史呼唤……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丞相面对元军的威逼利诱,发出了振聋发聩的铮铮誓言。只要他点头,金银珠宝、雍容华贵的生活就会立马实现。可他在生与死的抉择下,宁愿选择壮烈地死去,也不愿苟且地活在元军的“善待”下,他深知自己是大宋臣民,他绝对不能做出任何背叛大宋的事情,他身上背负的“忠诚”,是给我们后代人树立了永垂不朽的榜样。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这个一心一意为国的人,听着他的名字,就会令人终生难忘,他为他的国家付出了多少辛苦;屈原,这个一心一意敬国的人,念着他的名字,就会令人感慨万分,他为他的国家花费了多少心思;屈原,这个一心一意爱国的人,想着他的名字,就会令人叹惜不已,他为他的国家做出了多少贡献。但在五月初五那天,他背起一块石头,这是一块作为他的国家唯一的一块净土,背着它,抱着必死的决心,毅然跳入汨罗江。国在人在,国亡人亡,他那颗忠烈的赤诚之心,为我们后人开辟了一条英雄之路。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东汉末年,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刘备欲伸张大义于天下,然屡次遭受失败,危难之际,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过了一年,诸葛亮出使吴国,联吴抗曹,火烧赤壁,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往后的二十年,诸葛亮一直尽忠尽责地为蜀国效力,七擒孟获,平定南方;空城计,化险为夷。公元223年,刘备去世,托孤之孔明。公元234年,诸葛亮二次出征平定中原,病逝五丈原,享年54年,他一生不图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佳话。

我不得不承认,历史的声音一直萦绕在我的耳畔:“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在这片中国历史的土地上,不断演绎着亘古不变的人生戏剧。人们从用粗犷的方式传承着古老的香火,到先辈们粗糙的双手接过上苍的祈祷……我们不断探索先人们创造的奇迹,不断挖掘先人们遗留的文明;当我们发现了古人创造的奇迹时,就会欣喜若狂;当我们枕着古人遗留的文明时,就会自豪万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因为有你,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璀璨;因为有你,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绚烂;因为有你,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辉煌,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追随你,我们倾听你,我们更爱你!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的美作文800字

全文共 813 字

+ 加入清单

跟着爸爸妈妈去绍兴,主要是看望妈妈的姑姑——一位九十高龄的老人。可我和爸爸却在那短短两天的时间里遍游绍兴老城,感慨良深。在绍兴,名人很拥挤,仿佛一伸手就能触摸到一段历史。大大小小的街道、两旁不知有多少故居遗迹:恩来故居与贺知章祠望门而对,蔡元培与王羲之比邻而居;那三味书屋中仿佛还回荡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朗朗书声……走在绍兴的马路上,我突然觉得自己就如一个文人,满腹锦绣文章,那感觉怎一个“爽”字了得!

然而,真正使我受到震撼的,是古轩亭口遗址,是那段不灭的英雄史。城市广场的十字街中央矗立着一座秋瑾烈士纪念碑,它造型古朴,在车水马龙中显得巍峨而苍老。看过秋瑾的照片,表情肃穆,鼻梁坚挺,全然没有水乡女子的温婉。且不提她手中那把闪着寒光的短刀,那动作架势就足以让你感受到逼人的英气。我仔细读了碑文,石碑立于一九三三年,由蔡元培撰写碑文,于右任手书。这里就是绍兴刑场古轩亭口遗址。秋瑾嫁入豪阀之家,锦衣玉食的生活她并不留恋,于是自筹钱款,赴日留学,成为一名革命党人。最令人感动的应该是她的从容就义,这位巾帼英雄,永不甘居弱者,成为妇女中为革命献身的第一人。

短短两天,我根本无暇顾及美丽的风光,尽管在江南不去游山玩水是极大的遗憾,但我紧跟着秋瑾的脚步走,不后悔。秋瑾主持的大通学堂一片寂静,在这个秋瑾被围困的地方,大片大片的梅花怒放着。偌大的庭院无一位游客。一位握着扫把的老人朝我走来,很惊讶地问:“来参观吗?这儿没什么好看的。”我忽然想起当我把相机镜头对准秋瑾塑像时,来往路人都很奇怪地打量着我,好像我是一件新出土的文物似的。我恍然大悟:历史在大多数人眼中,比不上小桥流水,比不上青石板路,比不上氤氲渔火,日子一长,就过了时。但我坚信精神的美一定高于风景的美。

我从绍兴一回来就读了夏衍的《秋瑾传》。一个女孩是必须要知道点秋瑾的,知道她的叛逆,知道她为实现人生价值所做的努力。还有,读秋瑾,能读出自立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缅怀先烈铭记历史作文600字

全文共 587 字

+ 加入清单

站在革命历史纪念碑的下方,我们抬头瞻仰着它,耳边似乎回荡起一阵阵枪声,炮火的轰炸画面在眼前浮现出来,那些为了中国的富强而献出生命的英雄们,似乎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随着主持人的一声令下,仪式开始了。我仿佛穿越到了从前,我来到了王二小的身边,当时的他在快乐地放羊,我是多想去劝他“快回家吧!”因为,数秒之后,邪恶的日本人来了,他们让王二小带路,我们的小英雄却把日本人带到了阵地,最后日本人死光了,可王二小也被历史永远地封存了;我来到了董存瑞的一旁,倾听他们那危险的作战计划,我是多想告诉他们“算了吧!太危险,有生命危险!”因为董存瑞后来舍身炸碉堡,离我们远去……这一个个为祖国离去的英雄是为了什么?他们是为了我们今日祖国的繁荣昌盛,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不惜一切代价保护祖国和人民。

仪式结束了,我们把自己精心折的小白花放在了纪念碑的后面,石头上刻着一张张英雄的面貌,有的孤军奋战,拼了命也要坚持到最后;有的奋不顾身,为了祖国而牺牲;还有的就像王二小一样,小小年纪就和敌人同归于尽了。如果有穿梭机,我会让他们来看看现在伟大富强的中国,让他们不会感到为当时的英勇举动而后悔,哪怕我只能让他们回来一天。

缅怀先烈铭记历史”,我回到了现在,枪声变成了同学们的欢笑;轰炸成了同学们的奔跑;英雄变成了同学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或许不会有人去想到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了吧,可我,却记着他们,永远……

展开阅读全文

游陕西历史博物馆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115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假期,我和爸爸妈妈同行,翻越千山万水的遥远路途,抵达历史气息浓郁的古都西安。这个地方出过许多文物和皇帝的陵墓,不论是临潼伟岸的秦兵马俑,还是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凄丽的夫妻合葬墓,它们藏身在城市之下,仿佛温柔的巨兽,对我轻诉岁月的耳语。

进了博物馆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几个展厅,每个展厅分别摆放着不同的历史文物。走进第一个展厅,门口摆放着一个墩实的大罐子,我便灵机一动——这个展厅的文物一定和罐子有关。果然被我猜中了,不出意外展台上琳琅满目地摆放着大大小小的罐子与盘子。虽然在土里埋了几千年,依然可见当年古朴的韵味。最显眼是一个有趣的瓶子,下半身是锥形的,上半身是圆的,旁还有俩"小耳朵“,书上说过,这种瓶子是古代人拿来当打水用的,我告诉爸爸:“这是用来盛水的工具,先用绳子在那俩耳朵上打个结,然后用手托住放入水中,水会慢慢流进去,等水满了整个瓶子,最后托出水来。就有水喝了”。爸爸笑着拍了拍我的头。我们继续往前走,又一个美丽的盘子把我吸引住了。这个盘子真特别呀!盘子下镌刻着几只动物,金光流丽,华贵无比,想来定是王家贵族的私藏吧,连盘子都散发出与众不同的尊贵气场。若有缘,真希望也能亲身体验一把这风流贵族家呀!就来到了第二个展厅,看到的是秦始皇兵马俑和石碗。我不禁惊疑:天啊!这是碗吗?倒是几分像鸟巢呢。看看展板上的介绍:先用藤条辫起来,粘上泥土,放到火里烧,一个碗就做成了。可是,似乎不是很牢固,看起未像我们现在的陶碗。继续往前,看到了北京猿人的头骨,跟正常人的头骨相比,似乎是用哈哈镜把它变了形状,但所有的头骨结构都很明显,眼睛、鼻子、嘴巴和牙齿,格外分明。继续走,我看到了一个石盔甲,哎哟!像是一件用砖头串着的衣服——穿上它的人是倒了什么霉呀!这可有多重呢。爸爸告诉我:“上面的石片啊即使一片也要花费两三个月的工夫,就算上面有四百片,也要好几年呀。这需要很坚韧的毅力,值得我们去学习。”继续住右拐,我们看了武器:剑和匕首。那剑依然很锋利,刀刃淬出银光,肯定是一位上将的随身之物,虽然剑柄已不见,但依然威风凛凛。还有匕首,像是缩小版的剑,一定是某位英勇刺客的暗器。我还看了兵马俑和陶马。人都说兵马俑千人千面,没有一个是一样的,各个样子都不同,动作也不一样。陶马与真马一般大小。其实,兵马俑有颜色,而且我发规了兵马俑好像有女性。我还参观了一个小人脸,非常精致与娟秀,用放大镜才看清楚,看了玉婵和玉蚕,至于是干什么用,还要细细研究。前面有几个大鼎,都是青铜制作的,或许它们,才配得上风华绝代一词吧。

不知不觉陕西历史博物馆已经走到了尽头。我站在门口,细听风声,仿佛呼啸而过的历史岁月在耳边奔腾,从过去,一直延伸到没有尽头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凝固的历史作文400字

全文共 418 字

+ 加入清单

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开着轰炸机来到了火车站。那儿有许多逃命的人们,其中就有文渊一家人。就在这时,“轰轰轰”多个大炮掉了下来。人们马上乱作一团,四处逃窜。有的人缩成一团,在默默哭泣;有的人被炸得血肉横飞;有的人因为跑得太快,跌倒在地,死了。但还有一个幸存者——文渊。

小小的文渊看着眼前的一幕惊呆了:断裂的天桥、扭曲的铁路、残破的房屋和被炸得血肉横飞的人们……文渊立刻嚎啕大哭,撕心裂肺地叫着,可是有谁还能听听见呢?他不明白,为什么刚刚还抱着他的妈妈、给他好吃东西的爸爸,一下子无影无踪……刚刚完好无损的车站,一下子就变成了一片荒地……他不明白,刚刚那蓝蓝的天空,就这样被浓浓的黑雾吞食……

这时候,一对失去孩子的夫妇发现了文渊,收养了他。幸运的文渊又有了爱他的爸爸妈妈。可是火车站那一次的轰炸给文渊的一生抹上了阴影。

多年后,文渊参军,死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战士们找到了他的尸体后发现他手里还拽着一张纸,上面写着——和平。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600字

全文共 1428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坐着8:40飞往西安的飞机,经过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我们一行人终于来到了古都西安。

一下飞机,一个跟刘老师长相差不多的人,拿着旗子,冲了过来,和刘老师分明就是失散多年的兄弟嘛。接着他带我们来到了第四军医大学,把我们安顿了下来。下午,我们被武警们带到了楼下。他俩教我们了一些基本的指令和队形

晚上,我们一行人跟着刘锦扬的舅舅,来到了回民街。那里有很多的美食和特产,比如狗头枣、军军绿豆糕、羊肉串、酸梅汤、羊蝎子。美味一大堆!他请我们吃了酸梅汤和羊肉串。还要提醒大家:到了那里千万不要说吃猪肉,因为他们认为是猪救了他们的祖先,所以,一不小心就会被打一顿!到时候别连原因都不知道哦!

第二天上午,我们来到了行政楼前,合了一张影,就马上来到科学会堂领诗歌创作奖。虽然我这次只得了优秀奖

,在上台时,我感受到了一股极其强烈的荣誉感,但是比上次没得奖好多了吧?!终于有一本像样的证书了,耶!

下午,我看见了在中山大学教书的崔老师,他在讲台上向大家讲解诗的意义,还说了诗不是乱写的,要写的有文采。演讲一完,我以掩耳不及迅雷之势冲过去和老师交流。

晚上,著名写作大师巴金的女儿——李小雨来到了这里,为大家写了一首诗。她又说:“像我们这样的祖国的花朵,应该好好培育,将来成为国家栋梁!”这句话说的我心里美美滋滋的。她让我懂得了写诗和创作的要领。不愧是大师的女儿。

回到宿舍,我想了想,觉得诗是用来赞美别人的,是用来抒发情绪的,是用来赞叹大自然的;而不是用来讽刺、骂人的。所以我要好好学诗!

第三天上午,我们来到了堪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

兵马俑

举世无双兵马俑

表情神态各不同。

流连忘返终不厌,

奇世珍宝在眼前。

离开一号坑后,我们来到了二号坑和三号坑,它俩都没有一号坑整齐。秦始皇他修墓都修了三十八年!

下午,我们来到了大唐芙蓉园,关于大唐芙蓉园,还有一个故事呢。开皇三年(公元前583年),隋文帝正式迁入新都。隋文帝恶其曲,觉得很不吉利,于是命令高颖为这个皇家林园更换新名。有一天晚上,高颖忽然想起了曲江池中的莲花盛开,异常红艳,荷花雅称芙蓉,便称曲江为“芙蓉园”。

最后,我们来到了大雁塔广场,大雁塔广场前有一片音乐喷泉,随着涓涓清泉从小洞里流出,音乐也随之而上,真是名副其实啊!

终于到了第四天的早上了,我们来到了西安古城墙,,它全长十三点五千米,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最精细的古城墙。一共有四个大钟,分别遍布在东,南,西,北四个大门的上方,真是雄伟啊!

看完了古城墙厚,我们来到了碑林博物馆,只是一座石碑博物馆,里面陈列着大大小小的石碑。里面有论语、大学、三字经······还有好多叫不出名字的石碑呢!但它们的下面都有一个巨型乌龟,再看看上面的字,一个个十分有力好像永远也不会褪去。在里面,我看到了李世民的昭陵六骏,其中有两个是真的,四个是假的。可恶的外国人,把我们的绝世珍宝给抢走了,真是可恶!

最后,我们来到了陕西历史博物馆,里面有一大堆文物,说也说不尽,里面有从蓝田人遗址到明朝的所有的文物。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数阵,横着,斜着,竖着,他们的和都是一百二十一。真神奇!

第五天上午,我们来到了曲江池遗址公园,一进去,只见一个巨大的白色热气球出现在面前。我们坐着小火车,在曲江池遗址公园里转了一圈,真是太漂亮了!到处都是花花草草,充满了生机。里面还有诗人们的雕像,真是栩栩如生啊!

看完了曲江池遗址公园后,我们来到了机场。下午,我们离开了西安。在飞机上,我想说:“我一定会回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话题

全文共 936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西方历史,其视角和编纂方式的演进经历了大概四个阶段:古代,即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现代。

在这个历程中,历史学家从发现时间开始和组织多重分散时间开始,逐渐发现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更加重要,于是将历史事件先放入到一个静态的,后来又放入动态的因果关系网中。

我们了解了这样的一个演进的历程,就能更好的把握整个西方几千年的史学传统。

最早人们描述的神话是时间之外,到编纂历史的时候就有了时间。在古希腊时代,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在这个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希罗多德第一次区别了希腊神话,把认为是人间存在的东西描述出来的,被称为历史之父的话,比他小几十岁的修昔底德,第一次宣称是以考古学的形式,真正时间发生先后的东西来梳理这些实际发生的事件。

希罗多德提出了情节时间,即一个事件本身就是时间,所有事件放在一起他认为就构成了全部的时间。修昔底德修正了希罗多德,他认为这种方式不对,认为我们必须追问事件的先后,所以修昔底德提出了线性时间,以真正时间的先后来梳理实际发生的事件。

这两种时间结合在一起,既有了事件本身构成的可描述的时间的节点,又有了线性时间的框架,这就是古希腊这位个历史学家对后来历史编撰的重大贡献。

到了中世纪,历史的编纂面临着一个大的难题,就是如何让历史能综合神性和人性,因为神性是永恒的、无时间性的。奥古斯丁发明了一个词,拉丁文、“今世”)。

在奥古斯丁的著作里,“今世”意味着现时代(the present

age)。这个时代是不动的、永恒的,这个时代非常大的,包含了神性,所以奥古斯丁是带着神性的视角来看历史的。

奥古斯汀通过“今世”这个词将时间的空间化了,而且是一个神性和人性联合存在,世俗和非世俗联合存在的空间。中世纪的历史就变成了一个静态的历史。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上帝之城》和托马斯?阿奎纳的《神学大全》这三本书,是我们了解中世纪的非常重要的著作。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历史事件能否成为人们现实生活的楷模成为了历史编纂最重要的选择标准。

人文主义的出发点和目标就是模仿,而历史必须和这样的出发点相符。整个文艺复兴其实就是对古希腊和古罗马文献的发掘,从中选择那些能够体现人性和仁慈的事件,能够成为有效的博雅教育课程的楷模,并编纂入历史当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