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历史

历史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历史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历史问题。

分享

浏览

3597

作文

3146

历史将记住南京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002 字

+ 加入清单

我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它里装着溪流边孩童的嬉笑、装着情人的恋语、装着山头亮闪闪的星星,闪着熠熠光芒。十二月十三日,我翻开那沾满鲜血的一页,我有些许颤抖,我的指尖冒出了丝丝冷汗不住抖动着……

1937年的那个冬天,12月13日,在中国南京发生了人类有史以来最惨绝人寰的暴行,日军——一支毫无人性的军队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周的血腥屠杀。他们采用种种灭绝人性的手段来残杀中国人民。昔日繁华的南京城尸堆如山,血流成河,大街小巷,防空洞里,处处都有中国人民的尸体,顿时,南京城成了人间地狱,侵华日军在中国,在南京留下了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可耻的一页。这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遗忘的一段血泪史。

只有真切地了解历史,才能正确地认识历史。只有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是的,谁都不能否认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野蛮、残暴的战争罪行。我们之所以念念不忘,是为了抵抗遗忘,我们之所以将这段沉痛的历史,融入血液里灵魂里,就是为了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对战争的鞭笞。而今的纪念是为了不忘,反思是为了清醒,奋然前行,才是铭记历史的真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既是古人的醒世真言,也是南京历经无数腥风血雨给后人的启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人民从来都是宽宏和包容的。七十多年过去了,仇恨不曾生长,时间可以消逝,但记忆不会风化,耻辱更是不容漫长的沉痛所尘封。我们记住耻辱,记住南京大屠杀这段悲痛的历史,也就是让我们必须永远记住一条巅覆不破的真理: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强大。

追忆历史是为了和平的未来,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星球上,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而不再希望看见满目疮痍、战火纷飞,当我们渴望和平的橄榄枝时,发展正是摘取橄榄枝的最好工具!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两大主题。和平推动了发展,而发展又促进了和平的力量。战争对社会生产力是一种极大的破坏,因此,只有在安定团结的国际环境中才能求得国家、社会的发展,而国家、社会的发展又会进一步的促进和平力量的增强,对维护世界范围的和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奋斗目标。要自觉地把今天的学习同祖国的繁荣昌盛,民族的富强复兴结合起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认真学好知识,早日成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我们要有勤奋的学习精神,严谨的学习态度,切实掌握过硬的学习本领。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让我们铭记历史,历史不能忘记南京!”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作文

七七事变作文:不能忘的历史_1200字

全文共 1305 字

+ 加入清单

又到了七月七日,抗战爆发纪念日。

我这个人很有些毛病,爱钻牛角尖。长了个不甚聪明的脑袋,却偏偏爱琢磨点事。更有毛病的是,看待问题时不喜欢跟着主流走,偏偏要自己琢磨,还要有点自己的想法——这可能已经不是毛病,而是有点思想不端了。

这不,眼看到了“七月七日”,憋不住又去翻了翻近代史。这不翻不知道,一翻之下,就有点想不明白了。“七七事变”时,日军的所谓华北驻屯军(因司令部设在天津,又称天津驻屯军。)只有区区8400人,这是查便了这段历史所有的记录,所能找到的最高数字。而此时驻守平津地区的宋哲元部二十九军有多少人?十二万!小学生都可以算出来这个比例是多少倍。当然,比起小鬼子,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是差了许多,但从总数上看,至少在火炮等重武器的数量上,二十九军仍然是日军的二到三倍。

但就是这8400人,却公然对着十二万人发起了攻击,挑起了中日之间长达八年的战争。不但敢打,而且打胜了,把十二万人赶走了。“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是二十九军的军歌,我们今天还在唱,很悲壮。可我们十几个人砍他一个,却仍然打了败仗。

往前数上六年,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关东军一万五千人,发动“九一八”事变,二十万东北军不战而退。三天丢沈阳,七天丢辽宁,三个月丢了整个东三省。同样是十几个人砍他一个,同样打了败仗。

再往前数上三十一年,1900年八月三日,从天津出发的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八国联军陆上作战的总兵力是18811人。北京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中国国家的象征,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所有优势,驻守的八旗兵有十六万人,义和团还有五六十万。我们在自己的家门口以四十个人打他一个,打胜了吗?没有,不到十天,北京沦陷。

有时真的感到很茫然,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有人看了我的文章,忿忿不平,立即摆出一副正人君子样:“老头,你是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你居何用心?”这一声断喝真是醍醐灌顶,大彻大悟了。这才知道为什么我们的近代史会如此的屈辱!初时夜郎自大,以为泱泱大国,世界中心,蛮夷小鬼,何足挂齿?就连当时的民族英雄林则徐都说:“彼之所至,只在炮利船坚,一至岸上,则该夷无它技,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能复起,不独一兵可刃数敌,即乡勇平民竟足以制其死命。”这就是林则徐当时的看法,要知道,林则徐是当时我们民族最清醒的知识分子!!!这样的看法,怎么能不打败仗?

连着几个败仗下来,头脑有点明白了。原来西洋那些“奇技淫巧”使出来还真的管用。光在嘴上高喊“五千年文明古国”,有时候可能抵不了一颗炮弹。于是心灰气冷垂头丧气,崇洋媚外自贱菲薄。再和那洋鬼子打起仗来,不管是东洋鬼子还是西洋鬼子,未战先怯。先是张学良后是宋哲元,无出其右!

早上出去,碰见单位里的几个帅哥靓妹,问起来:今天是什么日子啊?几个人说:“七月七日,牛郎会织女,中国的情人节啊!”我说;“那是农历的七月七日,今天是公历的七月七日,想想看,今日有什么纪念意义?”好长时间,才有一个小伙子很不好意思的说:“是不是和日本人打仗的事啊?”中日战争过去了七十年,再过七十年,我们的后代还会记得我们这段历史吗?

一个健忘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中国人不要健忘,不要忘记历史给我们带来的耻辱!

展开阅读全文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84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代东吴的吕蒙,可说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继任东吴的都督。设计击败了蜀汉的关羽,派部将潘璋把关羽杀死后,不久他也死去。

吕蒙本来是一个不务正业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没有什么学识。鲁肃见了他,觉得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来,鲁肃再遇见他时,看见他和从前完全不同,是那样威武,踉他谈起军事问题来,显得很有知识,使鲁肃觉得很惊异。便笑着对他开玩笑说:“现在,你的学识这么好,既英勇,又有如谋,再也不是吴下的阿蒙了。”

吕蒙答道:“人别后三天,就该另眼看待呀!”吕蒙的话,原文是“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后来的人,便用“士别三日”这句话,来称赞人离开后不久,进步很快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起源

全文共 318 字

+ 加入清单

艾滋病日的概念来源于1988年,全球卫生部大臣关于艾滋病预防计划的高峰会议上

自1981年世界第一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现至今,短短30多年间,艾滋病在全球肆虐流行,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号召全世界人民行动起来,团结一致共同对抗艾滋病,1988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在伦敦召开了一个有100多个国家参加的“全球预防艾滋病”部长级高级会议,会上宣布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 (World Aids Day) ;1996年1月,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在日内瓦成立;1997年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将“世界艾滋病日”更名为“世界艾滋病防治宣传运动”,使艾滋病防治宣传贯穿全年。

展开阅读全文

关于信义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3621 字

+ 加入清单

深入挖掘“重情义、守承诺、孝为先”的“信义”文化传统和时代特征,着力打响“信义”,使“信义”成为老百姓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当下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信义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参考!

1、举贤尽忠,死抗皇婚。义乌人杨乔是汉朝名臣杨旋的哥哥,他容貌英俊帅气,治事干练,才华出众,深得汉桓帝赏识,官任尚书。他举贤尽忠,7次上书举荐贤士孟尝,但汉桓帝都置之不理,却深爱他的才干和相貌,并下诏将公主许配给他做妻子。杨乔坚决不同意,他开始绝食,以死抗婚,以死诤谏,在第七天的时候饥饿而亡。他不畏强权,凛然正义,以死尽忠明迹。(《后汉书》卷三十八,列传第二十八《张法腾冯度杨列传》及《孟尝传》等有记载)

2、施粮救荒,急人所难。义乌人骆统是三国时期吴国的濡须都督,当年发生饥荒时,同乡和远方的客人很多都很困乏,骆统为此减少了饮食。他姐姐回娘家时见他这样很难过,多次询问原因,骆统说:“连士大夫们粗劣的食物都不够吃,我怎么忍心独自吃饱饭呢!”姐姐深受感动,就把自己私人的粮食给了骆统,又告诉了母亲。骆母也认为骆统很有贤德,于是就分粮施舍救了不少人。骆统很有才干,打仗也很行,他的许多主张孙权都予以采纳。他认为占募的做法在民间助长邪恶,败坏风俗,应急速停止,孙权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

清官零陵太守徐陵死后,家中的田地、童仆、奴婢等都被地方霸主和强人抢掠一空,徐陵的儿子徐平落难。骆统知道后,一面代为申冤,一面亲自上书,请求孙权思贤嘉善,救济徐平。后来孙权安排徐平职位,徐平为吴国立了许多战功。骆统急人所难,关爱百姓,疏财侠义,展示了青年将领的宽阔胸怀。(《三国志》卷五十七,吴书十二《虞陆张骆陆吾朱传》和《会稽典录》等有记载)

3、致诚孝义,感天动地。晋代东阳人许孜是孝义的典范。许孜二十岁时拜豫章太守孔冲为师,后来孔冲去世,许孜听说后非常悲伤,前去吊唁,并送丧到孔冲的家乡会稽,三年间一直吃素,在灵前服务,穿孝服。不久,他的父母也去世了,许孜骨瘦如柴,只能靠扶着拐杖站起,他把墓地建在县城东山,坚持亲自背土,不受别人的帮助。有人可怜他病弱劳累,苦求他接受帮助,他只好在白天不阻止别人的帮助,但到了夜里,就把别人帮他做好的部分去掉。因为服丧他还休了妻子,整天就住在墓旁,并在墓边种了五、六里的松柏,有只鹿破坏了他的松树,第二天鹿竟被猛兽杀死在那棵树下;许孜为鹿做了坟,猛兽就在许孜面前自杀了,他叹息着把猛兽埋了,从此这片树木不再被破坏。二十多年后,许孜另娶了妻子,把家安在墓旁,早晚向父母请安。皇上听闻后下诏书表扬了全家。这种师生情谊,父子孝义,诚实之心,连猛兽都能被感染。(《晋书》卷八十八,列传第五十八《孝友》有载)

4、民族大义,感化盗寇。宋代义乌人宗泽一身正气,一心为民为国。宗泽在任馆陶县尉时,鄜州廷帅吕惠卿传檄给宗泽,命他与县令视察黄河堤防,檄文到达时正赶上宗泽的大儿子去世,但宗泽无任何停留就上路了。吕惠卿听说后感叹道:“真可以说是为国而忘家之人!”秉义郎岳飞因触犯法律要被刑法处置,副元帅宗泽慧眼识英雄,交给岳飞五百骑兵,让他戴罪立功杀金兵,结果岳飞一举大胜,于是他升任岳飞为统制,成了自己的得力干将。

王善是河东大盗寇,拥有盗众七十万人,一万辆车,想要占据京城。宗泽单人匹马赶到王善大营,哭着劝王善为国出力,宗泽出自肺腑的一番话感动得王善也哭了,于是投靠了朝廷。拥兵三十万的杨进,以及各拥兵数万的王再兴、李贵、王大郎等人,在京西等地扰民,宗泽依次将他们招安。后来宗泽死后,杜充任留守,英雄不再被重用,许多人又去当了强盗。

宗泽性格直爽讲义气,亲友中贫困之人大多靠他活命,而他给自己的东西却很少。甚至死前关于家事未留一言,只是连呼三声“过河”而死。(《宋史》卷三百六十,列传第一百十九《宗泽传》有载)

5、舍身殉国,义薄云天。宋代东阳人李诚之是吕祖谦的得意门生,在知蕲州时积极备战,酒库每月发放给守城官员有四百五十钱,他将自己的这份充入公款以帮助部队的粮食供应。嘉定十四年二月,金人进犯淮南,当时李诚之已经过了任期,但代替他的人还没到,本想先送妻儿回去,但听说有紧急事务就耽搁下了,他与幕僚们说:“我作为一个书生多次担任边远地区的镇守官,现在年纪已经七十,只差一死罢了。必当与同僚们合力守城,不成就战斗到死。”在他的率领下,击退金人无数次的进攻,甚至出城夺了敌军的大印。金兵派人来劝降,他将其杀之明志。后金兵集合十八万人来总攻,李诚之用忠义激励将士。城破后又率兵与敌巷战,敌我死伤相当。他儿子力战而死后,他本人在刎颈自杀前呼叫家眷赶快自杀。于是他的妻子和儿媳、孙子都跳入水中自尽,“取义成仁”。后李诚之被朝廷封为“正节侯”,在蕲州建立祠庙,赐名“褒忠”。(《宋史》卷四百四十九,列传第二百八十《忠义四》有记载)

6、不畏强权,孝义双全。宋代金华人吕祖俭是吕祖谦的弟弟和学生,正准备奉命赴任去管理明州仓库时,恰逢哥哥吕祖谦去世。按照当时法令半年不上任就算超过了上任期限,但他宁愿冒丢官的风险也一定要为哥哥守满丧期才肯赴任。没想到朝廷准许了他的请求,并下诏上任过期的时间延长到一年,这个制度就从吕祖俭开始。

吕祖俭在任太府丞时,外戚韩侂胄开始掌握朝廷大权并陷害忠良。他为受诬陷的右丞相赵汝愚多次直言抗争,因而得罪了韩侂胄,被贬外放吉州等地。吕祖俭在贬谪地一边刻苦读书,一边深入探究理学,靠卖药来维持自己的生活。每次出门,一定是穿着草鞋徒步而行,为方便翻山越岭。大儒朱熹得知后写信给他说:“论官职我比你高,论皇帝的恩宠我得到的比你多。然而我却坐视朝中小人们胡作非为,不能说一句话来报效朝廷,才致使你独自表达对小人的不满,最终触怒那群小人而惹上灾祸。我真为自己而惭愧,为你的行为而叹服啊。”(《宋史》卷四百五十五,列传第二百十四《忠义十》有载)

7、一门孝义,和睦大家。浦江县郑宅郑氏一家,以孝义治家,自南宋至明代中叶,从郑绮开始,十五世同居共食长达330余年,鼎盛时有成员3300多人同居一起,整个家族尊老爱幼、和睦团结。被尊称为“义门郑氏”,屡受朝廷旌表,朱元璋亲赐封为“江南第一家”,事迹多次载入史籍。

郑氏第4代孙郑德珪、郑德璋,十分孝顺友爱。郑德璋刚正直率,宋朝灭亡时仇家以死罪陷害他,将要到扬州接受逮捕。郑德珪哀叹弟弟是被诬陷的,便对弟弟说:“他们要害的是我,我去了就能揭露他们的诡计“,收拾行装后抢着上路。弟弟在诸暨追赶上了哥哥,都哭着争相赴死。哥哥只好假装告诉弟弟自己不去了,半夜时却独自一人抄小路跑了。郑德璋追到广陵,知哥哥已死在狱中后,多次因悲伤得气绝过去。他背着哥哥的尸体回家安葬,并在哥哥墓旁搭了个小房住了两周年。到明代郑濂主事时,他因罪被逮捕。堂弟郑洧效仿前辈代哥去死,自称有罪,在街市被斩首。(《宋史》卷四百五十六,列传第二百一十五《孝义》;《元史》卷一百九十七,列传第八十四《孝友一》;《明史》卷二百九十六,列传第一百八十四《孝义一》等有载)

8、隐名施恩,情义无价。元朝兰溪人金履祥是金华何基、王柏的学生,著名大儒,他不仅诲人不倦,更看重情谊。有位老朋友的儿子犯了罪,母子二人分别发配给他人做奴隶,相互不知生死已有十年。金履祥竭尽家产营救,终于将母子二人赎身出来得以团聚。后来那个儿子成为显贵,金履祥始终不提此事,见面仅仅问候辛苦而已。何基、王柏的丧事,金履祥率领同门师友,根据礼仪穿着丧服,观看的人才知道师生情谊关系到纲常伦理。(《元史》卷一百八十九,列传第七十六《儒学一》有载)

9、尽忠尽孝,尚义轻财。明代永康人徐学颜是有名的孝子,他母亲患病,就整天祈祷,请求以身代母,夜间梦见神人授药,天亮时记得形状颜色到处寻觅,终于找到了荆芥汁液,使母亲的病得以痊愈。其父当官得罪当权者而下狱,他三次上书申冤被阻,到处向公卿大臣求告无用,徐学颜在刑部争辩号泣也未能成功,直到他咬破手臂血溅庭院,其父才获释回家。

徐学颜代理江夏知县时,楚王府新募新兵由其统帅。后新兵于城内叛变,徐学颜与之格斗,左臂被打断,大骂不降,被流贼肢解,全家二十余人同时赴难。

他还将自己所居住的大宅让给兄弟,崇尚节义,轻视钱财,同族人都感激他。(《明史》卷二百九十四,列传第一百八十二《忠义六》有载)

10、深明大义,智勇烈女。清代永康人吴宗爱(字绛雪)是徐明英的妻子,绝色美人。她九岁通晓音乐声韵的规律,十几岁就能作诗,擅长绘画写生。清康熙十三年,叛乱的耿精忠部将徐尚朝抢掠到金华府,并进入永康。徐尚朝早年在浙东做官时听闻过吴宗爱的才华姿色,于是派兵威胁吴宗爱族人一定要交出守寡的她,否则将屠城。吴宗爱就说,“我已是亡夫的未亡之人,人终究有一死,走吧,何必多说!”叛军派人迎接吴宗爱,并以两位骑兵左右护送前行。行至三十里坑,吴宗爱哄骗要给骑兵、马匹取山泉水解渴,突然投崖自杀身亡。不但保持了纯洁之身,也救了全城百姓。(《清史稿》卷五百十,列传二百九十七《烈女三》有载)

展开阅读全文

黎丘老丈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748 字

+ 加入清单

魏国都城大梁以北的黎丘乡,经常有爱装扮成乡人子侄兄弟的鬼怪出没。有一天,家住黎丘农村的一位老人在集市上喝了酒,醉醺醺地往家走,在半路上碰到了装做自己儿子模样的黎丘鬼怪。那鬼怪一边假惺惺地搀扶老人,一边左推右晃,让老人一路上受够了罪。老人回到家里以后,不脱鞋、合着衣,倒在床上就睡着了。

第二天,老人酒醒之后,想起自己醉酒回家时在路上吃的苦头,把儿子狠狠训斥了一顿。他气愤地对儿子说:“我是你的父亲,你有孝敬我的义务。可是昨天你在路上让我吃尽了苦头。我问你,这究竟是因为我平日对你不够慈爱,还是因为你生了别的什么坏心?”

老人的儿子一听这话,像是在晴天里听见一声霹雳。这到底是哪来的事呢?老人的儿子感到十分委屈。他伤心地落着泪、磕着头,对父亲叹息地说:“这真是作孽呵!我哪能对您做这种不仁不义的事呢?昨天您出门不久,我就到东乡找人收债去了。您从集市走回家的那一阵子,我还在东乡办事。您如果不相信,可以到东乡去问一问。”

老人知道自己的儿子素来诚实、孝顺,因此相信了他的话。可是那个长得很像自己儿子的人到底是谁呢?老人想着想着,一转念记起了黎丘鬼怪。他恍然大悟地说:“对了,一定是人们常说的那个鬼怪作的孽!”说到这里,老人忽然心生一计。他打算次日先到集市上喝个烂醉,然后趁着酒兴在回家的路上刺杀那个黎丘鬼怪。

次日早晨,老人在集市上又喝醉了酒。他一个人跌跌撞撞地往回走。他的儿子因为担心父亲在外醉酒回不了家,正好在这个时候从家里出来,沿着通往集市的那条路去接父亲。老人远远望见儿子向自己走来,以为又是上次碰到的那个鬼怪。等他的儿子走近的时候,老人拔剑刺了过去。这位老人由于被貌似自己儿子的鬼怪所迷惑,最终竟误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

看来,当人们不辨真伪时,欺诈的鬼蜮伎俩容易得逞,而善良诚实反遭戕害,真是可悲呀。

展开阅读全文

范蠡和文种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536 字

+ 加入清单

越王勾践整顿内政,努力生产,使国力渐渐强盛起来,他就和范蠡、文种两个大臣经常商议怎样讨伐吴国的事。

这时候,吴王夫差因为当上了霸主,骄傲起来,一味贪图享乐。文种劝说勾践向吴王进贡美女。越王勾践派人专门物色最美的女子。结果在苎罗山(在今浙江诸暨南)上找到一个美人,名叫西施。勾践就派范蠡把西施献给夫差。

夫差一见西施,果然容貌出众,把她当作下凡的仙女,宠爱得不得了。

有一回,越国派文种去跟吴王说:越国年成不好,闹了饥荒,向吴国借一万石粮,过了年归还。夫差看在西施的面上,当然答应了。

转过年来,越国年成丰收。文种把一万石粮亲自送还吴国。

夫差见越国十分守信用,更加高兴。他把越国的粮食拿来一看,粒粒饱满,就对伯嚭说:“越国的粮食颗粒比我们大,就把这一万石卖给老百姓做种子吧。”

伯嚭把这些粮食分给农民,命令大家去种。到了春天,种子下去了,等了十几天,还没有抽芽。大家想,好种子也许出得慢一点,就耐心地等着。没想到,过不了几天,那撒下去的种子全烂了,他们想再撒自己的种子,已经误了下种的时候。

这一年,吴国闹了大饥荒,吴国的百姓全恨夫差。他们哪里想到,这是文种的计策。那还给吴国的一万石粮,原来是经过蒸熟了又晒干的粮食,怎么还能抽芽呢?

勾践听到吴国闹饥荒,就想趁机会发兵。

文种说:“还早着呢。一来,吴国刚闹荒,国内并不空虚;

二来,还有个伍子胥在,不好办。”

勾践听了,觉得文种的话有道理,就继续操练兵马,扩大军队。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要去打齐国。伍子胥急忙去见夫差,说:“我听说勾践卧薪尝胆,跟百姓同甘共苦,看样子一定要想报吴国的仇。不除掉他,总是个后患。希望大王先去灭了越国。”

吴王夫差哪里肯听伍子胥的话,照样带兵攻打齐国,结果打了胜仗回来。文武百官全都道贺,只有伍子胥反倒批评说:“打败齐国,只是占点小便宜;越国来灭吴国,才是大祸患。”

这样一来,夫差越来越讨厌伍子胥,再加上伯嚭在背后尽说伍子胥坏话。夫差给伍子胥送去一口宝剑,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的时候,气愤地对使者说:“把我的眼珠挖去,放在吴国东门,让我看看勾践是怎样打进来的。”

夫差杀了伍子胥,任命伯嚭做了太宰。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约会鲁哀公、晋定公等在黄池(今河南封丘县西南)会盟,把精兵都带走了,只留了一些老弱残兵。

等夫差从黄池得意洋洋地回来,越王勾践已经率领大军攻进了吴国国都姑苏。吴国士兵远道回来,已经够累了,加上越军都是经过多年训练的,士气旺盛。两下一交手,吴军被打得大败。

夫差没奈何,只好派伯嚭去向勾践求和。勾践和范蠡一商量,决定暂时答应讲和,退兵回去。

公元前475年,越王勾践作好了充分准备,大规模地进攻吴国,吴国接连打了败仗。越军把吴都包围了两年,夫差被逼得走投无路,说:“我没有面目见伍子胥了。”说着,就用衣服遮住自己的脸,自杀了。

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坐在夫差原来坐的朝堂里。范蠡、文种和别的官员都来朝见他。吴国的太宰伯嚭也站在那里等着受封,他认为自己帮了勾践不少忙呢。

勾践对伯嚭说:“你是吴国的大臣,我不敢收你做臣子,你还是去陪伴你的国君吧。”

伯嚭垂头丧气地退了出去。勾践派人追上去,把他杀了。

勾践灭了吴国,又带着大军渡过淮河,在徐州约会中原诸侯。周天子也派使臣送祭肉给勾践。打这以后,越国的兵马横行在江淮一带,诸侯都承认他是霸主。

勾践得胜回国,开了个庆功大会,大赏功臣,可就少了个范蠡。传说他带着西施,隐姓埋名跑到别国去了。

范蠡走前,留给文种一封信,说,“飞鸟打光了,好的弓箭该收藏起来;兔子打完了,就轮到把猎狗烧来吃了。越王这个人,可以跟他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您还是赶快走吧。”

文种不信。有一天,勾践派人给他送来一口剑。文种一看,正是当年夫差叫伍子胥自杀的那口宝剑。文种后悔没听范蠡的话,只好自杀了。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的定格

全文共 989 字

+ 加入清单

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在渔船上,面对的是江水,几千年来我就这样宁静地生活着,没有纷扰,没有喧嚣,我已经不记得自己在这个世上生活了多长时间,世上也没有人记得有我这样一个人存在。

但是,就是我这样一个渔夫,见证了历史上伟大的定格

历史定格过悲壮的英雄情怀。我记得这个地方叫易水。一个寒意侵人的清晨,薄薄的雾气弥漫在易水之上。船停泊在芦苇丛中,我悠闲地站在船尾。不知什么时候来了一大群人,皆身穿白衣,头戴白帽,似乎为人壮行。我一眼便认出了那位气度不凡的剑客--荆轲,平日的他举止儒雅,言谈稳重,而现在眉语间分明隐隐透出凝重与悲壮,众人向他举杯饯行,难道荆轲是要远行?此时江畔传来击筑声,荆轲和而歌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那歌声悲壮之中显出无尽的沧桑之感,慷慨激烈,众人皆流泪涕泣。不久,从遥远的秦国传来噩耗,荆轲已不复返也,那两句悲歌竟成他的抉别之辞。历史的画面定格在易水江畔,历史的风刮过易水,发出无尽的悲壮之声。

历史定格过满腔的爱国赤诚。一日,我在江上打渔,见有一人在江边吟唱。摇船靠岸,我认出了他就是三闾大夫--屈原。为何他会来到这边,我有点疑惑。为何如此一位君子会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我甚是不解。我了解了他一生的遭遇,也了解他满腔热情和无以抒发的抑郁苦闷。但是世事如此,又能如何呢?我劝他:"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在这个世道上何不随波逐浪,这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然而倔强的屈原不愿出卖他自己的人格,也不愿改变他对国家的热爱与希冀,于是他使选择了抱石沉江。当历史的脚步在汩罗江畔驻足,一幅无限赤诚的画面被定格在历史长河中。

历史定格过超然的飘逸与豁然。我是赤壁江上的一名渔夫,一日苏子与其客登上我的渔船说要夜游赤壁,我欣然应允。那日为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当是时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我驾驶小船凌万顷之茫然,真如登仙一般。那夜苏子与客田赤壁之景而产生感慨,他们的对话让我这个渔夫感受到了无比的超然与旷达。"且夫天地之间,物名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苏子的言谈间蕴含着他对宇宙与人生的理解与领悟,那种恬淡的心境,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不仅使客豁然开朗,还让我这个渔夫感到难有的舒畅与释然。当时间在赤壁江上放慢,苏子与其客飘飘乎若仙的画面被定格成永恒。

展开阅读全文

关于历史人物的歇后语

全文共 352 字

+ 加入清单

韩信伐楚——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孔夫子读书——咬文嚼字

孔夫子耍大刀——文得武不得

孔夫子写文章——不打草稿

孔夫子偷书——文明人不做文明事

勾践受辱——卧薪尝胆

刘伯温辞官——审时度势

杨家将上阵——婆婆妈妈

岳飞叛国——莫须有的罪名

武则天的名字——日月空

武则天的酷吏——二十三

武王的老子——文盲(王)

杨乃武坐牢——屈打成招

范蠡经商——多财善贾

韩信选兵——多多益善

安禄山起兵——反了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项羽打呵欠——霸气

刘邦打项羽——十面埋伏

刘邦进咸阳——先入为主

关羽斩华雄——马到成功

刘备的兄弟——红的黑的都有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刘备摔阿斗——笼络人心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霸王围垓下——四面楚歌

关公亮相——脸红

包公办案——明察秋毫

孙武用兵——以一当十

孔明弹琴——化险为夷

武松打虎——一举成名

项羽砸锅——破釜沉舟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典故:渔夫的儿子

全文共 1478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有两个女人,一个祈祷将来嫁给一个国王;另一个则表示愿意嫁给一个渔夫。她俩的心愿都实现了。

同渔夫结婚的女人生了一个小男孩,并且辛辛苦苦地将小男孩拉扯到大。有一天,小男孩到河里打鱼,却从撒下的网里捞出两只金鸡。这时国王的大臣正好经过,想将两只金鸡占为己有,而小男孩死活不给,于是这位大臣十分气愤,便到国王那里说小男孩的坏话,想置他于死地。

国王听信了谗言,召来了渔夫的儿子,让他去找一匹会飞的马。小男孩伤心极了,不知道到哪里去找。这时路上迎面走来一位面目慈善的老婆婆,老婆婆见他十分可怜,就问他为什么会哭,小男孩如实说了。“孩子,”老婆婆生气地说,“这个人太坏了。要是没有真主的帮助,你就是去了也会白白送死。你到沙漠的中心会遇见会飞的马,你一定要把你随身带的马鞍加在它身上,然后骑着它回来。”小男孩告别了母亲和老婆婆踏上了漫漫长路。

在经历了路上的千难万险之后,他终于来到沙漠的中心,看到了会飞的马,并按老婆婆教他的方法去做了,顺利安全地将会飞的马交给国王。

国王见他没死,很不高兴,又想了一个坏主意害小男孩,让他去找会跳舞的树枝和会唱歌的水。小男孩哭着找到老婆婆请求她的帮助,老婆婆很难过地说:“这个人太坏了,不过真主会帮助你的。你带上一只葫芦和一把刀到七条河的彼岸去。把河里的水盛到葫芦里,砍下河边树上的树枝,然后你快往回跑,切记,不管听到什么声音都不要回头。”小男孩告别了母亲和老婆婆又踏上了艰难的征程。

当他顺利地装满水,砍下树枝往回走的时候,听到又一个声音在喊:“回头看,渔夫的儿子!”他想到了老婆婆的忠告,头也不回地走了。刚刚离开,河里的水就暴涨起来,国王看到渔夫的儿子又安全归来,心里更不满了,于是想了一件更危险的事情让小男孩去做,让他把食尸鬼看守国国王的女儿带回来。

小男孩又伤心地到老婆婆那里征求意见,老婆婆叹了一口气说:“真主保佑你,你在去那个遥远的地方的路上会分别遇见一个大肚子、大眼睛、大耳朵、长腿的食尸鬼。你不要怕他们,只要给他们理发洗头,然后坐在他们身旁。他们会将你带到国王女儿住的村庄,并把她带回来的。”果然不出老婆婆的所料,渔夫的儿子在路上先遇见了一个大肚子的食尸鬼在睡觉。他轻轻地给“大肚子”理了发洗了头,然后坐在旁边耐心等待。

不一会食尸鬼醒了,他既凶恶又惊奇地问渔夫的儿子:“是谁让你上这来的?”“真主!”小男孩答道。“好!你像那个将会飞的马、会唱歌的水和会跳舞的树枝弄回去的渔夫的儿子。”食尸鬼立马佩服得五体投地,成为了小男孩的随从。就这样沿路走去,男孩居然将四个食尸鬼都收作随从。

当他们来到国王的女儿居住的那个村庄,就径直向村民们索要国王的女儿。一开始村民们见四个食尸鬼都被收服很吃惊,后来又听到他们提出的非份要求就决定把那五个人害死。大耳朵竖起耳朵一听,说:“他们要烧死我们。”大眼睛睁大眼睛看了一会说:“他们搭了一个棚子。”而大肚子却充满信心地说:“他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不要怕。”当村民们请他们进那个大棚子的时候,他们毫不畏惧地坦然进去了。当村民们点起火烧他们的时候,大肚子就将提前喝下的水全喷出来,浇灭了火焰。

村民们见自己计划被轻易地破解了,都十分害怕,但他们又迫于国王的压力,不愿随便交出公主。这时大眼睛又睁大眼睛四处一瞧,很快发现国王女儿的住处,长腿一伸脚就到了公主的住处,并将她带走了,国王一听他的女儿被带走了,就气死过去了。

一个国家没有了首领是不行的,所以在四个食尸鬼的提议下,大家都拥立聪明勇敢的渔夫的儿子作了国王,并把国王的女儿嫁给了他。

从此,渔夫的儿子不再是一个国家的居民了,而成了另一个国家的统治者。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典故

全文共 1028 字

+ 加入清单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中,贾政讲述了“姽婳将军”林四娘的故事。当年一位恒王出镇青州,他“好武兼好色”,令一班美女习战斗攻拔之事,其中林四娘“姿色既冠,武艺更精”,恒王让林四娘统辖诸位美女,称为“姽婳将军”。

当然了,这位恒王是一个真正的“须眉浊物”兼草包,竟被“流贼”杀死。文武官员纷纷要献城,“不期忠义明闺阁”,林四娘带领众美女夜袭贼营,力战不支,殉王报国……有人考证,曹雪芹并非杜撰,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林四娘是明末崇祯年间的秦淮歌妓,后成为衡王朱常庶的宠妃,平生只参加过一次战斗,在战斗中香消玉殒,被人们称为“姽婳将军”。

到了清代,蒲松龄还把林四娘写进了《聊斋志异》。

此事的考证是否可靠不得而知,但是历史上层出不穷的“姽婳将军”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她们不爱红装爱武装,不系明珠系宝刀,艳李浓桃临战场,让婀娜和娇媚在刀光剑影里亮丽着。她们上马杀敌,就是将军;下马后娴静美好,是为“姽婳”,称之为“姽婳将军”,用《红楼梦》中的说法,是“妙极神奇,更觉妩媚风流”。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姽婳将军”是妇好,她是商王武丁的妻子。甲骨文中有关她的记载有二百多条,她曾率领一万多人的军队去攻打前来侵略的鬼方,并大胜而归,因功勋卓着而深得国民的爱戴。

后来,她的墓中出土了带有“妇好”铭文的“钺”,是妇好生前曾使用过的武器,重八点五公斤。另一件虎纹铜钺重九公斤。妇好使用如此重的兵器,可见她武艺超群,力大过人。

在历史中,虽然这些巾帼英雄不让须眉,屡立功勋,但正式被皇帝册封,列入国家编制的女将军只有一位,她就是明末的女帅秦良玉,她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封侯的女将军。

秦良玉是一位苗族姑娘,她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自幼从父习文练武,善骑射,通诗文,战功卓着。她统帅的“白杆兵”更是威名远扬,这也是她自己独有的一支部队。

崇祯二年十二月,清兵绕道喜峰口,直抵北京城下。崇祯皇帝匆忙下诏征调天下兵马勤王。秦良玉闻讯,火速“出家财济饷”,率“白杆兵”兼程北上。当时各地赶来的十余万官军互相观望,畏缩不前。唯独秦良玉率先奋勇出击,收复永平、遵化等四城,解除了清兵对北京的威胁。

为此,崇祯皇帝召见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女将军秦良玉,封其为一品夫人,充总兵官,加封少保。崇祯感慨万千,写下四首诗赐给了秦良玉,夸赞她的功绩。其中“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这一句是非常值得体味的。在国家危在旦夕的时候,崇祯皇帝对男人们也许是不抱什么希望的,他们是靠不住的。明末的男人们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事件:甘露之变

全文共 1501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甘露之变,唐朝后期历史事件。公元835年,27岁唐文宗不甘为宦官控制,和李训、郑注策划诛杀宦官。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以前,有个举人叫刘蕡,他是个直言不讳之人。他为人正直,意见鲜明。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身边的人都是这么看待他的。

唐文宗李昂即位的第二年,各地推荐的举人到京都应试。有一个举人叫做刘蕡,在试卷里公开反对宦官掌权,认为要国家安定,应该排斥宦官,把政权交给宰相,把兵权交给将帅。

这份考卷落在几个考官手里,考官们传来传去地看,赞不绝口,觉得不但文采好,而且说理精辟,是篇难得的好文章。但是到了决定录取的时候,谁也不敢表示态度,因为录取了刘蕡,得罪了宦官,他们的位子也就保不住了。

结果,跟刘蕡一起来投考的二十二人都中了,刘蕡却落了选。刘蕡是大家公认的杰出人才,这次因为说了些正直话落选,大家都觉得委屈了他。中选的举人说:“刘蕡落选,我们倒中了榜,太叫人惭愧了。”

唐文宗在宦官操纵之下过日子,自己也很气恼,他一心一意想除掉宦官。有一次,唐文宗生了一场病,急于找医生。正好宦官头子李守澄手下有个官员叫做郑注,精通医道。王守澄把他推荐给唐文宗治病。文宗服了他的药,果然病一天天好了起来。唐文宗很高兴,召见郑注,发现郑注口齿伶俐,像是个有才干的人,就把他提拔为御史大人。

郑注有个朋友李训,原是个很不得志的小官员,听到郑注受到朝廷重用,就带了一些礼物求见郑注。郑注正好想找个帮手,就请王守澄把李训推荐给文宗。李训也得到文宗的信任,后来,竟被提升为宰相。

李训、郑注两人取得了唐文宗的信任,文宗把自己想除掉宦官的心事告诉他们。他们就跟文宗秘密商量,想法削弱王守澄的权。他们打听到王守澄手下有个宦官仇士良,跟王守澄有矛盾,就请文宗封仇士良为左神策中尉,带领一部分禁卫军。

接着,李训又解除了王守澄的兵权。王守澄失了兵权,就容易摆布了。最后,唐文宗给王守澄一杯毒酒,把他杀了。

去了王守澄,接下来就要除掉仇士良了。李训经过一番策划,联络了禁卫军将军韩约,决定动手。公元835年的一天,唐文宗上朝的时候,韩约上殿启奏,说禁卫军大厅后院的一棵石榴树上,昨天夜里降了甘露。

原来,封建王朝是最讲迷信的,天降甘露被认为是好兆头。李训当即带领文武百官向文宗庆贺,还请唐文宗亲自到后院观赏甘露。

唐文宗命令宰相李训先去察看。李训装模作样到院子里去兜了一转回来说:“我去看了一下,恐怕不是真的甘露,请陛下派人复查。”

唐文宗又命令仇士良带领宦官去观看。仇士良叫韩约陪着一起去。韩约走到门边,神情紧张,脸色也发白了。仇士良发现这个情况,觉得奇怪,问韩约说:“韩将军,您怎么啦?”

正说着,一阵风吹来,吹动了门边挂的布幕。仇士良发现布幕里埋伏了不少手拿明晃晃武器的兵士。

仇士良大吃一惊,连忙退出,奔回唐文宗那里。李训看到仇士良逃走,立刻命令埋伏的卫士赶上去。哪知道仇士良和宦官们已经把文宗抢在手里,把他拉进软轿,抬起就走。

李训赶上去,拉住文宗的轿子不放,一个宦官抢前一步,朝李训劈胸一拳,把他打倒在地。仇士良趁机扶着文宗的软轿,进内宫去了。

李训预谋失败,只好从小吏身上讨了一件便衣,化装逃走。仇士良立即派兵出宫,大规模逮捕一些参加预谋的官员,把他们全都杀害。李训东奔西逃,走投无路,在路上被杀。郑注正从凤翔带兵进京,得到消息,想退回凤翔,也被监军的宦官杀死。

唐文宗和李训、郑注策划的杀宦官的计谋彻底失败,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一千多人。历史上把这个事件称为“甘露之变”。

从这个事件后,宦官把唐文宗严密监视起来,唐文宗的日子更不好过。过了五年得病死去。仇士良立文宗的兄弟李炎即位,这就是唐武宗。

展开阅读全文

中国历史上唯一可考的驸马状元——郑预

全文共 245 字

+ 加入清单

自古以来,民间就经常把驸马状元这两个词联系起来,好像中了状元就可以做驸马。实际上中国历代可考的驸马状元只有郑颢一位。郑颢是唐会昌三年的状元。本来他早有婚约在身,中状元后打算迎娶卢家的千金。可是这位年轻英俊的状元被皇上看中了,非要将自己心爱的女儿万寿公主许配给他,郑颢偏偏不爱公主,非娶与自己青梅竹马的卢家小姐。唐宣宗便让宰相白敏中说服他,白敏中费尽口舌,又多方威逼利诱,终于迫使他娶了万寿公主,婚后两人生活得并不幸福,后来郑颢多次弹劾白敏中,幸好唐宣宗自知理亏,替白敏中压下了弹劾的奏章。

展开阅读全文

多个历史典故推荐

全文共 7189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典故是存在有真实性的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多个历史典故推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 曲江宴

曲江池以水流曲折得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汉武帝所凿。唐代开元、天宝间,曾于池岸广筑楼台亭阁,花木繁茂,烟水明媚,风景佳丽,为长安胜景。每逢中和(二月初一)、上巳(三月初三)等节日,帝王将相以及商贾庶民,游者接踵。唐制,新科进士放榜后,皇帝赐宴游赏于曲江池旁的杏园,时人称为“曲江宴”、“杏园春宴”。后遂被专指进士及第。唐刘沧《及第后宴曲》:“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唐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诗也有云:“知有杏园无路入,马前惆怅满枝红。”(典见《唐国史补》、《唐摭言》)

2 雁塔题名

长安慈恩寺西院塔,高三百尺,俗称大雁塔,为唐代名僧玄奘收藏从印度带回的佛经和佛像,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建造。从武则天神龙年间开始,新科进士在曲江宴以后,即集于慈恩寺塔题名,请同科进士中擅长书法者将全榜诸人姓名写于塔上。后遂成为考中进士的代称。《唐摭言》引白居易诗云:“慈恩寺塔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又元杨载《送完者都同知》诗:“姓名题雁塔,谱牒记龙沙。”(典见《唐摭言》、《雍录》)

3 龙虎榜

唐德宗贞元八年(729)会试,当时天下名士韩俞、李观、李绛、崔群、王涯、冯宿、瘐承宣、欧阳詹等二十三人同登进士第,得人才之盛。于是时人称为龙虎榜。后凡会试中选者亦被呼为登龙虎榜。在北宋孙仅举进士第一,王禹偁以诗贺之,曰:“粉壁乍悬龙虎榜,锦标终属鹡鸰原。”龙虎榜亦称虎榜(但清代以后,虎榜专指武科),元方回《石峡书院赋》:“领袖者谁?予同姓兮,又同登于虎榜”;萨都刺《及第谢恩崇天门》“虎榜姓名书敕纸”,均用此典。(典见《新唐书?欧阳詹传》)

4 破题

唐翰林学士李程初应博学宏辞科,试题为《日五色赋》,李程试卷的首句云:“德动天鉴,祥开日华。”时人称之为破题。又,宋诗人梅尧臣,应范仲淹邀宴。席间赋《河豚鱼》诗一首,诗云:“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欧阳修评此诗道:“河豚常出春暮,群游水上,食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故知诗者谓只破题两句,已道尽河豚好处。”后因称诗文起首数句点破题意曰“破题”,明清八股文更以破题为-想象作文固定程式。破题又常被引申为第一次之意。如《西厢记》:“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遭别离。”(典见《国史补》、《六一诗话》)

2 青钱万选

唐代著名传奇小说《游仙窟》作者张鷟所作诗文,不仅流行国内,日本、新罗使者纷纷购求。他曾八次应试,均登甲科,当时文人员半千说他的文辞如青铜钱,万选万中。世人因称他为青钱学士。后人因以青钱万选喻文才出众。晏殊《假中示凌判官寺丞王校勘》诗:“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典见《唐新语》、《新唐书?张荐传》)

6 破天荒

唐代荆州文风不振,每年解送举人应考,均未中试,时人称为“天荒”。后刘蜕以荆州解送的举人登第,打破了该州多年无人中举的局面,时人称为“破天荒”。荆州刺史崔铉特奖励刘蜕七十万贯破天荒钱。刘蜕答谢说:“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又自宋朝以来,江西地方无人以状元及第,后有何昌以对策居第一,有人以诗寄何昌言云:“万里一时开骥足,百年今始破天荒。”后用以指前所未有或首次出现。如清黄遵宪《番客篇》诗:“平生不著袜,今段破天荒。”(典见《唐摭言》、《北梦琐言》、《独醒杂志》)

7 八百孤寒

唐朝大臣李德裕,出身阀阅世家,晚年位居宰相,官高爵显。史称其对家世寒微、无以依恃的读书人常能施以援手,为他们的科第仕进开方便之门。因此,故深得孤寒士子好感。后李德裕在党争中失败,被贬为崖州(今广东琼山东南)司户,蒙恩士子对他被贬荒远,都一掬同情之泪。当时有人作诗云:“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后因以“八百孤寒”指贫寒之士或喻处境困难、极需要提携的人。清黄景仁《岁暮怀朱笥河先生》:“小谪陈芳现在身,人间何事敝精神。幔亭仙客休相待,八百孤寒要此人。”(典见《云溪友议》、《唐摭言》、《全唐诗话》)

8 冬烘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曾因平定“安史之乱”有功,封为鲁郡公。后李希烈拥兵作乱,受命前往劝谕而被害。晚唐懿宗咸通间,郑薰主考,时徐州一代战乱频仍。郑薰意欲激发士人之气,特选一忠烈之后作榜首,藉作矜式。误将考生颜标当作颜鲁公的后裔,取为状元。发榜后,颜标按礼拜见主司,郑薰在交谈中方知其出身寒素,非功臣之后。时有无名子作诗嘲郑薰云:“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冬烘”后遂常用以形容迂腐糊涂不达事理。如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长官头脑冬烘甚,乞汝青钱买酒回”,即用此典。(典见《唐摭言》卷八、卷十三)

9 倒绷孩儿

宋人苗振考取进士后,出仕多年,将参加馆阁考试。馆阁为文学儒臣所处之地,录取者皆为饱学多才之士。丞相晏殊谓苗振曰:“君久从吏事,必疏笔砚,今将就试,宜稍温习也。”苗振不以为意,曰:“岂有三十年老娘而倒绷孩儿者乎?”晏殊俯首笑而不语。后经考试,果未中选,晏殊闻其落选笑道:“苗君竟倒绷孩儿矣!”绷即包扎婴儿,为老娘所熟谙。“倒绷孩儿”意为将孩儿包扎颠倒。比喻多年老手,因一时疏忽大意,亦将失误。《朱子语类?杂类》所记事同人异,云是陈易赴试,宰相韩珂对陈规劝事。后世文人常用此典,尤多见于通俗小说。(典见《东轩笔录》、《事文类聚》)

10 悔读《南华》

唐宣宗时宰相令狐綯曾以一典故询问温庭筠,温曰:“事出《南华》,非僻书也。或冀相公燮理之暇,时宜览古。”令狐綯遭到轻薄,怀恨在心,上书朝廷,言温庭筠有才无行。于是温终身不得登第。后温庭筠作诗云:“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南华》,《南华经》,即《庄子》。后人因以“悔读《南华》”为学问高深、直言忤人而遭嫉忌的典故。如宋陆游《怀镜中故庐》:“从宦只思乘下泽,忤人常悔读《南华》。”(典见《唐诗纪事》、《北梦琐言》)

11 沆瀣一气

唐人崔沆主乾符二年进士科考试,榜中录取考生崔瀣。同时被录取的同姓考生中,崔瀣最为崔沆相知。时人有“座主门生,沆瀣一气”之谣。后人因称气味相投为“沆瀣一气 ”。今多用于贬义。(典见《南部新书》、《唐语林》)

12 名落孙山

吴地有人名孙山,为人滑稽多智。试期至,离乡赴他郡应举,乡邻中有人托其携子同往应试。试毕,乡邻子落第,孙山居榜末,先期回家。乡邻探询其子是否考中,他吟诗两句道:“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后因称考试落第为“名落孙山”。诗文中常用,通俗小说中尤多用此典。(典见《过庭录》)

13 梁州梦契

元稹和白居易均为唐代新乐府运动倡导者,两人友谊深厚,常以诗文互相酬和,世称“元白”。元稹任监察御史,于元和四年三月出使梓潼勘察案件,时白居易在京于同月二十一日与弟白行简及知友李杓直等游慈恩寺后至李家饮洒。席间,白居易忽停杯道:“微之(元稹字)当已至梁州了。”随即题诗一首于壁上:“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白居易作诗之日,元稹果恰至褒城(今属陕西,即梁州境)旅次梦与白居易、李杓直同游曲江及慈恩寺,醒后作《梁州梦》诗云:“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曲江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两人遥隔千里,但神交若合符契。后人形容知友梦魂相交,常引此佳话。(典见《本事诗》)

14 东涂西抹

唐人薜逢晚年仕途失意,曾骑瘦马赴朝。正逢新科进士列队而出,前导见其形相落拓,就吆喝道:“回避新郎君!”薜逢派从者传言:“报道莫贫相!阿婆三五年少时,也曾东涂西抹来!”东涂西抹,本指妇女装饰,薜逢以此为喻,说自已少年时也曾凭文章取过功名,新科进士何足为奇。后以“涂抹”为自谦诗文拙劣之词,金元好问《自题写真》诗“东涂西抹窃时名,一线微官误半生”,即用此典。(典见《唐摭言》)

15 锦囊贮诗

中唐诗人李贺,为人纤瘦,但作诗异常刻苦,常清晨骑弱马,一小奚奴背破囊相随,边行边吟,每得佳句,即写下投于囊中。日暮归家后,取出诗句,构成全篇,除有重大事故外,日日如此。其母使婢女检讨锦囊,见所书诗句甚多,即怒:是儿要呕出心乃耳。后人称好诗为锦囊佳句者本此。锦囊又称奚囊。杨维桢《感怀》“尽取江山锦绣句,呕心沥血入奚囊”,即用此典。(典见李商隐《李贺小传》,《新唐书?李贺传》,《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16 鸡肋糜人

三国魏杨修,字德祖,好学,有俊才,为曹操主簿。建安二十四年三月,曹操引兵攻汉中,刘备据平阳坚守,因久攻不下,操乃意欲还军。适逢军将问军中口令,遂随口云:“鸡肋”。众官属莫知所谓,独杨修已解其意,整装待发。问之,则曰:“夫鸡肋,弃之为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返也。”后因以“鸡肋糜人”喻虽嫌乏味却又不忍舍弃之物。唐罗隐诗:“鸡肋曹公怒,猪肝仲叔惭”,即直咏其事;宋苏辙诗:“官如鸡肋浪奔驰,政似羊毛尚黾勉”,乃取其意用典。(典见《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一》注引《九州春秋》、《后汉书?杨震传》)

17 人面桃花

唐诗人崔护,资质甚美,清明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见花木丛萃,寂无人声。因渴极,叩门求浆。良久始有一女子应门,捧杯水让坐。女子独倚庭前桃花斜柯,姿态楚楚动人;凝睇相对,似有无限深情。崔护以言挑之,不应。彼此注目久之。崔辞行,女子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次年清明,崔护追忆此事,情不可遏,又往探访,唯见门院如故,置锁无人。惆怅之余,题诗于门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代诗文中因常以喻男子邂逅一女子,后不复再见的怅惘心情。白仁甫、尚仲贤均有《崔护谒浆》杂剧演此事,明清传奇中亦有《题门记》、《人面桃花》等剧,皆本此。(典见《本事诗》、《唐诗纪事》及《全唐诗话》等)

18 本色当行

宋代诗人陈师道曾云:“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词手,唯秦七、黄九耳。”意为苏轼作词,亦如韩愈作诗,虽好而不是词的本味,惟有秦观、黄庭坚之词,方是作词正道。同时的晁无咎却说:“苏词虽稍不谐律吕,盖横放杰出,曲子中缚不住者;而黄山谷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乃著腔子唱和诗耳。”南宋诗论家严羽要求作诗“须是本色,须是当行”,即本陈、晁两家之说。本色即诗文体裁的本味;当行,犹言内行。后来诗文中常用“本色当行”形容恪守体裁而能致精妙之作家作品。(典见《后山诗话》、《滹南诗语》、《沧浪诗话》)

19 章台柳

唐代诗人韩翃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居京时得一姬柳氏,才色双全。后韩翃为淄青节度使侯希幕僚。时值安史之乱,他不敢携柳氏赴任,分别三年,未能团聚,因寄词柳氏云:“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许尧佐《柳氏传》作“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柳氏也有和词云:“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她因自己貌美独居,恐有意外,就出家为尼。不久被番将沙吒劫去,后赖虞侯将许俊用计救出,始得团圆。后人就名韩翃寄柳氏词的词调为“章台柳”。“章台柳”亦被用为可任人攀折之路柳墙花而专妓  女这类的人物。(典见《本事诗》、《柳氏传》、《唐诗纪事》、《全唐诗话》)

20 吊柳会

柳永初名三变,以填词名世,与兄弟三复、三接号为“柳氏三绝”。因他常涉足花街柳巷,所作大抵为偎红依翠的艳词,歌台舞榭常演唱其词,歌妓舞姬,均爱慕其才华,但为时论所不许。后改名柳永,中进士第,官任屯田员外郎,但一生流落不偶,最终客死襄阳,埋骨异乡。相传他死时家无余财,身后萧条,靠昔日仰慕他的妓  女集资营葬,草草料理后事。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群妓相约各携酒菜食物赴其坟地祭扫。识与不识均奔集墓地,相沿成习。乡间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古今小说?众名姬春风吊柳七》及清王士祯《真州绝句》之五“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均叙此事。(典见《独醒杂志》、《方舆胜览》等)

21 破镜重圆

南朝陈代太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因见天下大乱,国亡无日,恐一旦亡国,离乱之际,夫妻失散,遂破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他年正月十五卖镜都市以谋昭合。未几,陈果为隋所灭。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国公杨素所获,极受恩宠。德言流离至京城,遇一仆在街头叫卖破镜,正与自己藏的半边契合。就题诗道:“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公主见诗,悲泣不食。杨素知情后,大为感动,终于让他们夫妇团聚。后因以“破镜重圆”喻夫妻离散后重新团圆。(典见《本事诗》、《古今诗话》等)

22 响遏行云

古代传说:薛谭拜歌唱家秦青为师,学艺未成自以为得奥妙,而向老师告辞。秦青并不挽留,将他送到郊外,途中为他抚节悲歌,表达师生依依之情。其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知己之不足,于是恳求秦青允许他返回继续学习,终身不敢言去。“响遏行云”,形容歌声高亮,似乎能阻止行云的前进。苏轼《减字木兰花?咏庆姬》词“响亮歌喉,遏住行云翠不收”,即用此典。(典见《列子?汤问》)

23 渔阳掺挝

汉末文学家祢衡,少有才辩,长于笔札,孔融曾向献帝表荐,曹操多次召见。祢衡恃才负气,称病不往,又以言词讥讽。曹操深为嫌怒,但因他才名远播,杀之恐招害贤之名,欲借机轻侮之。时方正月十五日,曹操大会宾客,乃命祢衡为鼓吏,在席上击鼓助兴。祢衡扬槌击鼓,作《渔阳掺挝》,音调悲壮,铿锵如金石之声,四座为之动容。依惯例,鼓吏当易衣,衡便于众人前脱衣裸身而立,然后徐徐著鼓吏之服,颜无作色。后人因称《渔阳掺挝》为鼓曲中妙品,又用以比喻慷概悲壮乐曲。北周庚信《夜听捣衣》诗“声烦《广陵散》,杵急《渔阳掺》”,下句即用典。(典见《世说新语?言语》、《后汉书》注引《文士传》)

24 春月胜秋月

宋哲宗元佑七年(1093)正月,苏轼知颖州(今安徽阜阳)时,堂前梅花盛开,月光皎洁。夫人王氏因谓:“春月胜如秋月。秋月令人凄惨,春月令人和悦。”王氏平日未尝作诗亦不言诗,苏轼却以此语实诗家语。欣然相邀欧阳叔弼、欧阳季默兄弟饮酒赏月,又作《减字木兰花》词一首云:“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专咏春月胜于秋月,一时传为佳话。元梁寅散曲《人月圆?春夜》“三春月胜三秋月,花下展清阴”句,即用此典。(典见《侯鲭录》、《艺文类聚》、《后山诗话》等)

25 庄周梦蝶

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梦醒以后,身依然是庄周。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中颔联即用此典。清黄景仁《濠梁》“梦久已忘身是蝶,水清安识我非鱼”,也用此意。(典见《庄子?齐物论》)

26 梦游华胥

相传黄帝即位三十年,因思为天下大治之难,乃寡欲清心,顺其自然,三月不理政事。曾梦中游于华胥氏之国。其国无元首,亦无贵贱贤愚之分。人民无所嗜好,既不恋生,也不畏死;既无亲疏向背之隔,亦无爱憎利害之心;水火难伤,鞭斧无损;云雾难遮其眼,雷霆不扰其耳,是个没有人世利害得失的奇妙极乐世界。黄帝醒后若获养身治物之道。廿八年后,终至天下大治。后因以“梦游华胥”喻到达理想王国。唐李商隐诗云“不见华胥梦,空闻下蔡迷”,即用此典。(典见《列子?黄帝篇》)

27 倾国倾城

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如李白《感兴》“蛾眉艳晓月,一笑倾城欢”,又《清平调》“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均用此典。(典见《汉书?外戚传》)

28 司空见惯

唐代诗人刘禹锡某年从和州(今安徽省和县)罢官回京,司空李绅因仰慕其名,邀至府第,盛宴款待。席间,李绅命歌妓劝酒,刘禹锡即席赋七绝一首,诗曰:“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李绅听罢,就把歌妓赠给了他。此事范摅《云溪友议》卷七、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七均作扬州大司马杜鸿渐与刘禹锡事,不能详考。后人因以“司空见惯”比喻对事物的习以为常。苏轼《满庭芳?佳人》词:“人间何处,有司空见惯,应谓寻常。”(典见《本事诗?情感》)

29 梅妻鹤子

北宋诗人林逋,为诗风格淡远,其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传诵人口的名句。他不趋荣利,终身未仕,初放浪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的孤山,二十多年足不及城市,死后赐谥和靖先生,人称“梅妻鹤子”。后遂以“梅妻鹤子”为隐者清心寡欲的象征。明徐复祚《偶寄》“紫绶高轩虚富贵,梅妻鹤子自风流”,即用此典。(典见《诗话总龟》、《梦溪笔谈》、《宋史?隐逸传》、《西湖游览志》)

30 驿寄梅花

三国吴名将陆逊的族子陆凯,与范晔(非《后汉书》作者)是好友。两人一处江南,一居长安,山川阻隔,常怀思念。冬日适有传递公文的驿吏南来,陆凯便折了一枝寒梅,命驿吏携往长安赠与范晔,并作《赠范晔》诗一首。诗云:“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后因以“驿寄梅花”喻向远方友人表达思念之情。如宋秦观《踏莎行》词:“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舒亶《虞美人?寄公度》词“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一枝梅”等,都用此典。(典见《太平御览》卷九七零所引《荆州记》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典故

全文共 324 字

+ 加入清单

张融是南朝齐国的官员,深受齐太祖萧道成的器重。一次,皇帝派人给他送来一件旧衣服,说是自己以前穿的,叫裁缝根据他的身材改好了,一定会合身的,张融收到后非常感激齐太祖的知遇之恩。

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也讲了一个“量体裁衣”的故事:从前,京城有个裁缝匠,他在给人做衣服时,对穿衣人的性格、年龄、相貌,以至这人什么时候中举等,都要详细询问一番,别人感到不理解,他说出了一套“短长之理”:如是年轻时中举,他必定性情骄傲,连走路都要挺胸凸肚,因此衣服要做得前长后短;如果年老才中举,大都意志消沉,走路难免要弯曲腰身,衣服要做得前短后长。体胖体瘦,腰有宽有窄;性急性慢,衣服长短有别。钱泳认为这个成衣匠很高明,不单单机械地量尺寸,而根据对象的特点决定衣服尺码。

展开阅读全文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历史典故

全文共 1021 字

+ 加入清单

汉书。卷三十一。陈胜项籍传:「方今江西皆反秦,此亦天亡秦时也。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秦二世时,陈胜、吴广揭竿起义,南方风起云涌,会稽郡代理郡守殷通对项梁说:「江西一代地方全反了,这正是上天要亡秦国的时刻。我听说:『先发动就能让别人受我控制,动作慢了就受人控制。』我准备起义,并且任命先生您与桓楚为将领。」

当时,桓楚藏匿在沼泽地带,项梁说:「桓楚逃匿,只有项羽知道他藏在哪里。」于是项梁出去吩咐项羽「如此如此」,再回室内对殷通说:「请你召见项羽,命令他去召回桓楚。」等到项羽进入,接受命令,才过一会儿,项梁示意项羽:「可以动手了。」

于是项羽拔剑斩下殷通的脑袋,项梁手中拎着郡守脑袋,腰配着郡守的印绶走出去,郡政府人员见状惊慌纷乱,项羽击杀数十百人,镇住了局面。

项梁召集他熟识的豪杰与吏士,告知他们要起义,募集兵马八千人,任命自己为会稽郡守,项羽为裨将,攻略附近县城。

锦衣夜行

【明慧学校】据《史记。卷七。项羽本纪》载,西楚霸王项羽率兵进入秦国首都咸阳后,屠杀城里的百姓,杀害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并且放火烧掉宫殿,然后带着到处搜括而来的财货、珍宝和妇女要回故乡去。

这时有人跟项羽建议:「关中这个地方,山河四面围绕,是天然屏障,土地肥沃丰饶,首都建在这里可以称霸中原。」项羽看到秦宫殿都已经烧毁,心里又想念故乡,就回答说:「人富贵了不回故乡,就好像晚上穿着漂亮的衣服外出,谁看得到?」

沐猴而冠

那个人背地里对人说:「听说项羽这个人,就像个性急躁的猕猴学人穿戴冠帽,没有远见成不了大事,现在看来果然是真的。」结果话传到项羽的耳里,就把那个人捉来烹煮。

后来「沐猴而冠」被用来指性情急躁的猕猴学人穿戴冠帽。亦用来比喻人虚有其表,却不脱粗鄙的本质,没有远见。除此之外,古来对这句成语另有一解,认为因为猕猴性子急躁,不能若人久着冠带,用来比喻人的性情急躁。

马上得天下,岂可马上治天下

汉高祖刘邦击败了项羽,在长安登基做了皇帝,即是历史上创建汉朝四百年天下的第一位开国君主汉高祖。汉高祖即位之初,功臣战将遍布朝廷,使朝廷纷纷扰扰毫无秩序,汉高祖真的不知道怎么来统治这个国家。当时有个儒生叫做陆贾对汉高祖说:「你马上得天下,岂可马上治天下?」这个话让汉高祖非常震惊,便接受了陆贾的意见。于是汉高祖设法重用一些文士而不重用武将来治理国家,所以做了丞相的人不是那位立了第一战功的韩信,而是文士萧何。从此以后,历代的开国君主莫不以「马上得天下,岂可马上治天下」做为座右铭。

展开阅读全文

麒麟楦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318 字

+ 加入清单

典源出处《太平广记》卷二六五引唐·张鷟《朝野佥载》:“唐衢州盈川县令杨炯词学优长,恃才简倨,不容于时。每见朝官,目为麒麟楦许怨。人问其故,杨曰:‘今乐假弄麒麟者, 刻画头角,修饰皮毛,覆之驴上,巡场而走。及脱皮褐,还是驴马。无德而衣朱紫者,与驴覆麟皮何别矣!’”

释义用法唐代杨炯富于才学,看不起他人,把朝官称为“麒麟楦”,即披上麒麟皮的驴。后以此典指人徒有其表而内里没有真才实学。

用典形式

【画麒麟】 唐·杜甫:“要闻除猰, 休作画麒麟。”

【楦麒麟】 清·钱谦益:“世事但堪图鬼魅,人间只解楦麒麟。”

【麒麟楦】 宋·黄庭坚:“忽思麒麟楦,突兀使人惊。”宋·陆游:“残骸皆作麒麟楦,旧友仍非处士牙。”清·叶衍兰:“鸣珂金紫焕,赫赫麒麟楦。”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将记住三毛作文800字

全文共 750 字

+ 加入清单

你穿着一袭红裙从撒哈拉走来,又着一身红袍在茫茫白色中离去。人人都道你在你自己的小天地梦着,我却道你是最浪漫,最自由不羁,最勇敢洒脱的,我们永远的三毛

你不爱上学,却极爱读书,甚至在墓地也可以读书,你的爱自由大概从小便有的吧,便因着这种天性,你大半生都在漂泊中度过的,也正是喜爱旅行,你遇见你一身的挚爱。

你的爱情不那么轰轰烈烈,荷西比你小许多岁,你因他一句:“三毛,我还要读四年书,服两年兵役,你等我六年,我娶你。”而心动,更你他为你迁去一毛不拔的沙漠而嫁他。你本因和他相守一生,写出一系列平平淡淡却有温暖人心的作品,可要想让历史记住你,必先苦其心志,断其筋骨,荷西在冰冷的水中离你远去。你不吃不喝许多天,直至晕倒,你毕竟是个孝顺的人,承诺母亲,不会自杀。

你在后来的作品中曾说过:“荷西离开我时没有告别,这样也好,他就永远在我身边。”文学家大都是多愁善感的,我不想去深究没有荷西的你是怎样度过的,但的的确确你开始了你的羁旅生活,可是你却忘了,失去荷西,无论走到哪里都是飓风盛行。

你终于停下自己的脚步,选择在国内发展,写出一系列震撼人心的,令人心脆的作品。原本以为你会就着对荷西的牵挂将就地过下去,可是你却选择以这样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但仔细想想,你本就是如火一般热烈的女子,失去了荷西的你,行走了许久的你,见过许多苦难的你,以这样的方式告别也就不足为奇了。

留在这个世上的可以说肉体,也可以是精神,你当然选择了后者,我们都尊重你的选择。你是一个洒脱的人,我不想将“奇”这顶俗气的帽子扣在你的头上,你母亲说:“三毛不过是我的女儿,一个平凡的人。”你的确是个平凡的人,有对爱情的坚贞,有对亲情的守护,有对这个世界的质疑,也有对这个世界的热爱。

只希望你在另一个世界中,能遇见荷西,能重新度回那个勇敢洒脱的三毛。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将记住李白作文

全文共 1326 字

+ 加入清单

古人云: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那李白,杜甫可谓是仙诗圣词,一品可知天下唐史,二赏可游诗临境,仿佛心旷神怡,诗情画意。尽管诗仙诗圣才华横溢,但他们一生却平平仄仄,起伏不定,却有着忧国忧民和对大好河山波澜壮阔的浪漫情怀。

李白为人熟知,他行诗天下,酒荡江山。谦谦之诗名扬千年,切切之情青垂万古,美酒筑美诗,美诗衬美酒。李白的生活情调十分浪漫,也带有七情六欲的色彩。他喝酒有着“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洒脱自由,也能豪情满怀地享受生活:就像“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与友人的热情一样。“将进酒,杯莫停”,来来来,干!不醉不归,一生醉饮死方休,直到忘记尘世的灰暗,“但愿长醉不复醒”。他作文使得“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文行词畅,毫不拘束,直捣黄龙。行书畅文时文思如泉涌,岂不美哉?他游山玩水“五岳寻仙不辞远”,热爱生活也不辞万里远。他视水如“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这样激荡澎湃的气概。曾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言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在诗仙的一生也夹杂着喜怒哀乐。高兴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有兴有伤,他卧室独居高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自幼便离开青莲居所,少不了的是那切切的思乡之情,一轮明月引得诗人低头思乡,明明幽幽的月光清冷幽静,却也想着自己一生的艰难坎坷,路是那样的长,家是多么的远。路难又何妨?不是一样的踏白云上青天吗?因为他有一颗永不言弃的心,就算是多歧路一样也是今安在,因为他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一个蔑视时代,一个豪情纵行的诗人,用自己的作品书写自己内心中的灵魂。他不仅是一个诗人,更是一个侠客,还有这游侠,刺客,隐士,道士的气质和行径。南游吴越写下了“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一联,抒发心中对于国家的盛衰无常的感叹,而自己却立于一个大唐盛世,但背后只有李白明知盛衰之势必降于大唐。对于世俗之事他更愿意游山玩水不愿为扶不起的国白白忧心。他在吴越想起自己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还不如游山玩水来得人生快乐。也不忘记心中那久久的怒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访名山也要骑白鹿,在这青山之中更想永世安稳的隐居于此。

他的文也如诗一样飘逸俊爽。李白俯仰天地古今,就人与自然天地的关系发出“浮生若梦”的感叹,虽有这样的感叹,也冷不了他与堂弟们在春夜宴饮赋诗的高雅兴致。他仿若诗境之仙,酒泉之圣屹立不倒,永远站在历史的巅峰看人类……

闻音作诗如同他手到擒来之事,他卧居洛阳城时听到萧萧的笛声又想起故园的美好,留下“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千古思乡之意。“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却又是他另一番心境。我何时才能摸透这站在历史巅峰的男人。萧萧的马鸣声也像笛子一样触及他思念友人的心谷。他也许在小舟上喊过:“汪伦啊,三千尺的桃花潭水也没有我俩的情谊深厚呀,此次别离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望此生勿忘彼此!

李白的诗歌正如他的品格,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怀,反映了他高远的追求,哪怕路途如蜀道一样艰难,还是胸怀坦荡,一面高歌“蜀道难,行路难”;一边又充满信心的高唱“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历史永远不会忘记这个铁骨铮铮的男人。

展开阅读全文

鸿门宴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586 字

+ 加入清单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熊心的人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

张良向刘邦分析,不宜和项羽硬拼,刘邦只得退出咸阳,回师霸上,更知道自己军力不及于项羽四十万大军,刘邦更把在咸阳所得一切,原封不动的送到项羽营中,更说愿让项羽称关中王。范增已觉出刘邦必成大器,便命项羽设下"鸿门夜宴",一心诛除刘邦,但此事为项伯知悉,项伯顾念和张良故人之情,向刘邦大军报讯。刘邦知道这鸿门宴是去不得的凶险之地,但张良却表示不去便只有死路一条,赴会也许能有生机,刘邦无奈只得应约前往。

鸿门宴当日,范增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定要把刘邦人头留下,谁知刘邦竟以一跪化解了项羽之怨恨,范增便再命"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一心要在席中把刘邦刺死,可是还是被项伯和樊哙给刘邦解了围,刘邦终于更借往如厕而逃遁而去。回到军中后立即将曹无伤诛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