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历史

历史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历史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历史问题。

分享

浏览

4401

作文

3146

重现历史的温度

全文共 443 字

+ 加入清单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囚禁达五十余年,直到1990年才逐渐恢复人身自由,1995年后定居美国,2001年10月14日逝世。

张学良恢复人身自由后受到各方关注,多国媒体和学者对他进行了访谈。199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与张学良商定开展口述历史的工作,从1991年12月至1993年8月,由张之丙、张之宇担纲对张学良进行了60次访谈,共采得录音带145盘,录音资料约7000多分钟。这些资料现存于哥伦比亚大学“毅荻书斋”。

据悉,这是张学良一生所做的口述回忆中时间最长,工程最为浩大,最有系统的,依据采访录音带听录的口述文本资料多达120余万字。口述内容十分广泛、丰富而详尽,不仅涵盖了张学良的一生,还涉及许多政治人物和历史当事人,以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历史、艺术、宗教、哲学诸方面。

访谈时张学良所处环境较以前宽松,是历次口述中最为坦诚的,涉及的话题深度超越以往,对许多事件、人物、问题进行了评论,表达了晚年张学良对自己一生和国家、民族历史的总结性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作文

七七事变作文:不能忘的历史_1200字

全文共 1305 字

+ 加入清单

又到了七月七日,抗战爆发纪念日。

我这个人很有些毛病,爱钻牛角尖。长了个不甚聪明的脑袋,却偏偏爱琢磨点事。更有毛病的是,看待问题时不喜欢跟着主流走,偏偏要自己琢磨,还要有点自己的想法——这可能已经不是毛病,而是有点思想不端了。

这不,眼看到了“七月七日”,憋不住又去翻了翻近代史。这不翻不知道,一翻之下,就有点想不明白了。“七七事变”时,日军的所谓华北驻屯军(因司令部设在天津,又称天津驻屯军。)只有区区8400人,这是查便了这段历史所有的记录,所能找到的最高数字。而此时驻守平津地区的宋哲元部二十九军有多少人?十二万!小学生都可以算出来这个比例是多少倍。当然,比起小鬼子,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是差了许多,但从总数上看,至少在火炮等重武器的数量上,二十九军仍然是日军的二到三倍。

但就是这8400人,却公然对着十二万人发起了攻击,挑起了中日之间长达八年的战争。不但敢打,而且打胜了,把十二万人赶走了。“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是二十九军的军歌,我们今天还在唱,很悲壮。可我们十几个人砍他一个,却仍然打了败仗。

往前数上六年,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关东军一万五千人,发动“九一八”事变,二十万东北军不战而退。三天丢沈阳,七天丢辽宁,三个月丢了整个东三省。同样是十几个人砍他一个,同样打了败仗。

再往前数上三十一年,1900年八月三日,从天津出发的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八国联军陆上作战的总兵力是18811人。北京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中国国家的象征,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所有优势,驻守的八旗兵有十六万人,义和团还有五六十万。我们在自己的家门口以四十个人打他一个,打胜了吗?没有,不到十天,北京沦陷。

有时真的感到很茫然,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有人看了我的文章,忿忿不平,立即摆出一副正人君子样:“老头,你是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你居何用心?”这一声断喝真是醍醐灌顶,大彻大悟了。这才知道为什么我们的近代史会如此的屈辱!初时夜郎自大,以为泱泱大国,世界中心,蛮夷小鬼,何足挂齿?就连当时的民族英雄林则徐都说:“彼之所至,只在炮利船坚,一至岸上,则该夷无它技,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能复起,不独一兵可刃数敌,即乡勇平民竟足以制其死命。”这就是林则徐当时的看法,要知道,林则徐是当时我们民族最清醒的知识分子!!!这样的看法,怎么能不打败仗?

连着几个败仗下来,头脑有点明白了。原来西洋那些“奇技淫巧”使出来还真的管用。光在嘴上高喊“五千年文明古国”,有时候可能抵不了一颗炮弹。于是心灰气冷垂头丧气,崇洋媚外自贱菲薄。再和那洋鬼子打起仗来,不管是东洋鬼子还是西洋鬼子,未战先怯。先是张学良后是宋哲元,无出其右!

早上出去,碰见单位里的几个帅哥靓妹,问起来:今天是什么日子啊?几个人说:“七月七日,牛郎会织女,中国的情人节啊!”我说;“那是农历的七月七日,今天是公历的七月七日,想想看,今日有什么纪念意义?”好长时间,才有一个小伙子很不好意思的说:“是不是和日本人打仗的事啊?”中日战争过去了七十年,再过七十年,我们的后代还会记得我们这段历史吗?

一个健忘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中国人不要健忘,不要忘记历史给我们带来的耻辱!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心得体会

全文共 1046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央视热播,偶尔扫过一眼后,居然立刻将我这个爱吹毛求疵的人给吸引住了。

一部能够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地反映邓小平将中国从文化大革命的创伤中带领出来,通过改革开放走向繁荣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仅仅这一点就将许多拾人牙慧、只会褒扬的电视剧打败。而以电视剧的形式来客观真实地叙述历史,这种形式无疑也是该剧最大特点之一。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以纪实文献的叙事手法全景展现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面临严重困难的情况下,带领党和人民解放思想,冲破重重阻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此外,该剧还塑造了一大批身处各行各业第一线的干部群众形象,既“高、大、上”,又“接地气”。在剧中,面对文革后满目疮痍的中国,面对一味搞阶级斗争、思想僵化的党员干部,邓小平清晰地点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标准,经济、军事、人民生活水平才是最重要的因素”。而其时的中国还在漫长历史长河中逐渐成长。

随后,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国开始了粉碎“四人帮”、恢复高考、首次访美、知青返乡、包产到户等的举措。在改革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逐渐成为了党在开展各项工作中的基本准则。从多养一只鸭子就是资本主义到凤阳包产到户摆脱要饭;从北汽闭门造车还沾沾自喜到宝钢开工建设;从封闭落后到震惊世界。用邓小平的原话说,“中国最终没有被开除球籍”。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重点反映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异常迅猛,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过程,真实再现了1976年至1984年在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邓小平挺身而出、拨乱反正,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他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调整了中国这艘“巨轮”的航向,奠定了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提升了百姓的生活质量。

一部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连续剧,一定有其独特的吸引力。首先是编剧敢于以后人的视角描述这段历史。这段历史,包括文革前后,包括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双峰政治”模式,包括为了国家进步进行的试验探索,包括其间几位主角的沉沉浮浮和多样人生。其次,该剧的另一个特点是人物刻画细腻而有张力,塑造出了真正有血有肉的人物。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作为一部主旋律电视剧,是为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共四川省委组织指导,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摄制的。除了具有“生日礼物”这个功能外,该剧还肩负着“凝聚改革共识,汇集改革力量”的历史使命,观众在重温历史的过程中,寄托相思,缅怀伟人,反映出社会各界人士对一代伟人的崇敬、感恩和怀念。

展开阅读全文

冻顶乌龙茶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82 字

+ 加入清单

据说台湾冻顶乌龙茶是一位叫林凤池的台湾人从福建武夷山把茶苗带到台湾种植而发展起来的。林凤池祖籍福建。一年,他听说福建要举行科举考试,心想去参加,可是家穷没路费。乡亲们纷纷捐款。临行时,乡亲们对他说:“你到了福建,可要向咱祖家的乡亲们问好呀,说咱们台湾乡亲十分怀念他们。”林凤池考中了举人,几年后,决定要回台湾探亲,顺便带了36棵乌龙茶苗回台湾,种在了南投鹿谷乡的冻顶山上。经过精心培育繁殖,建成了一片茶园,所采制之茶清香可口。后来林凤池奉旨晋京,他把这种茶献给了道光皇帝,皇帝饮后称赞好茶。因这茶是台湾冻顶山采制的,就叫作冻顶茶。从此台湾乌龙茶也叫“冻顶乌龙茶”。

展开阅读全文

沙丘鲍鱼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802 字

+ 加入清单

典出《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名嬴政,秦庄襄王之子。始皇是他灭掉六国、统一天下以后自封的帝号。称帝以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来之不易的统一大业,创立了一套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统一了文字、货币及度量衡,在全国范围内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道路并修建了著名的万里长城。

但是始皇仍然不放心,因为秦朝推行一套严酷的法律制度,向人民征收很重的赋税,人民动不动就会受到惩罚,甚至处死,所以一些残余的六国贵族和老百姓都心存不满。为此,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的第二年,便开始到全国各地巡察,巩固帝国统治。 公元前210年正月,秦始皇第五次出外巡游。左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等人随驾同行。一路上,始皇遍访名山胜水,祭祀先圣,到处立石刻歌颂秦国的功德。

但是在归途中,始皇得了重病,且越来越严重,于是写下遗诏给大公子扶苏,要扶苏继承皇位,并料理自己的丧事。

不久,始皇在沙丘平台(今河南广宗大平台)病死。左丞相李斯认为皇帝死在外面,恐怕留在咸阳的王子们以及全国各地知道皇帝死讯的人会反叛作乱,因此对皇帝驾崩严守秘密,不予发丧。赵高以前曾教过胡亥读书以及狱律法令等知识,和胡亥关系十分密切。他见有机可乘,便和胡亥密谋篡位,并胁迫李斯共同参与其事。于是他们毁掉始皇给扶苏的遗诏,另外伪造了一份始皇遗诏,说是立胡亥为太子。同时伪造了一封始皇给公子扶苏、将军蒙恬的遗诏,列举他们两人的罪行,令他们自杀。

在做完这些事情之后,巡游车队继续西行,经由井陉关抵达九原。此时,正值七月高温,始皇的尸体已开始腐烂并发出难闻的臭味,李斯等人于是下令车上装了一担臭咸鱼,以混淆掩盖始皇尸体发出的臭味。

巡游车队经由直道(古道名)回到咸阳,方正式为秦始皇办理丧事,把秦始皇安葬在骊山。

不久,太子胡亥继位做了皇帝,称为秦二世。但好景不长,由于他对人民施以更残暴的统治,很快就被秦末农民起义军推翻。

后来,“沙丘鲍鱼”这一典故,用来指秦始皇死,秦朝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典故:《易经》背后四位圣人

全文共 5309 字

+ 加入清单

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位圣人,代表了《易经》成书的四个伟大时代,「四大圣人」不仅对《易经》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在养生方面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启示。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历史典故:《易经》背后四位圣人,希望读者喜欢。

历史典故:《易经》背后四位圣人

关于伏羲的故事

关于中国人的起源,有这样一个传说,伏羲和女娲在黄河与渭水交汇的太极河边交尾,诞生了中国人。其实,伏羲是中国古代第一个首领。伏羲,又名包牺,也称皇羲,他生活在游牧业时代。

关于伏羲的形象,也有各种各样的传说。

伏羲的相貌十分威仪,散发披肩,身披鹿皮,面色发青,目光深沉、睿智,他是青龙的象征,是一个智圣的形象。

伏羲还是公认的《易经》》的创始人。

第一,伏羲是中国预测学的鼻祖,是占卜文化的源头。

伏羲是我国的第一个智圣,他非常善于观察,《易经》中有「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就是说伏羲很神,他因为善于观象(天象地理),还善于察地理,了解宇宙的信息,所以他很善于预测,能知生死,而一个智者必须是善于预测的,他因此也被奉为中国古代预测学的鼻祖。

第二,伏羲是中国符号文化之父,《易经》八卦之母。

伏羲时代是中国的符号文化时代,那时候,人们以符号记事,这些符号被认为是象形文字的上源,伏羲画八卦是符号文化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

关于伏羲画八卦,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话说上古时候,在黄河与渭水交汇之处,也就是太极图的诞生之处,有一天,伏羲看见一只龙马浮出水面,他惊奇地发现这只神马的背面竟有奇怪的图像,于是伏羲就照着画了下来,这个图像就是后来大家所熟悉的八卦。当然这只是个传说,那么伏羲又是怎样画的八卦呢?

我们说,八卦出自伏羲时代,但并非伏羲一人所画,它是上古时期中国人智慧的结晶,是当时人们对事物包括自然现象认识的总结,体现了一种朴素的唯物观。而伏羲作为这一时期智慧的代表,理所当然也就成为了《易经》八卦之母。

伏羲时代的八卦叫伏羲八卦,也叫做先天八卦,如图所示。

八卦到底代表了什么?好多人都有这样的迷惑。

神秘的八卦被视为《易经》的象征,它由阴爻「--」、及阳爻「-」组成,原本是古天文学运动的标志,《易经》说它是「天地定位」。阴爻阳爻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是中国阴阳文化的开端,是阴阳规律高度浓缩,对于中医学及养生学方面都有很多重要启示,对此我在后面的章节中会有专门的讲述。

八卦分别代表天(干卦)、地(坤卦)、水(坎卦)、火(离卦)、山(艮卦)、泽(兑卦)、风(巽卦)、雷(震卦)八种物质,用以推演自然及社会现象,它是古人从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观察并总结出来的物质符号,奠定了我国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础。

伏羲是了不起的智者,八卦的发明,阴爻、阳爻的排列,被后世很多学者视为二进制的基石,甚至为计算器的发明提供了思维模式的基础。

第三,伏羲对于中华的养生学也是有很大贡献的。伏羲把火种引入了厨房,使我们中国人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日子,开创了烹饪养生的先河。

正是由于伏羲的这些重大贡献,他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在今天的陕西天水、河南洛阳都供奉有太昊伏羲纪念馆及陵墓。

关于周文王的故事

周文王,周姬昌(公元前1213~公元前1117年),历史上又称为西伯,是商纣王时期周方国的领袖。由于他广施仁政,大力发展生产而使周方国日愈强盛,竟达到可与商纣王相抗衡的程度,《论语》记载:「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并因此引起了商纣王的忌恨,于是被纣王囚于羑里城(当时殷都的监狱,在今天的河南安阳)。

周文王被囚后,每日只是埋头研究八卦,凶残的纣王为了测试周文王的预测能力,便把他的儿子伯夷考杀了,做成肉羹让手下人送去监狱让周文王吃,周文王知道是纣王试探他,便强忍悲痛,把肉羹吞了下去,边咽边说:太好吃了!手下人向纣王报告后,纣王仰头大笑,说:都说姬昌是高人,我看非也,连自己亲儿子做成的肉羹都说好吃,这样的废物有何用,不如让他回去,还可显示我的仁明。于是周文王被放回周方国(同时周方国将带来的大批美女、财物献给了纣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纣王囚姬昌」。我到安阳时,曾经去参观了文王被囚的监狱,也看到了他吞儿子肉羹后吐的「吐儿冢」。

周文王脱身后,领导周方国发展生产,积极进行军事准备,为其子周武王灭纣奠定了基础。这是后话。我先来讲讲「文王拘而演八卦」的故事。

八卦和六十四卦

周文王被囚七年,他在先天八卦的基础上创造了后天八卦,也叫文王八卦,大家来看一看:

跟伏羲的先天八卦相比,文王八卦进一步把八卦引申为构成宇宙万物的八种基本物质,用以推演无穷无尽的物质。就是《易经》》记载的「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

八卦又称为经卦,把八个经卦互相迭加进行排列组合,就组成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又叫重卦。六十四卦的发明,大大增强了其反映宇宙及万物复杂性的力度,从而使《易经》》运用的普遍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我们从下面的六十四卦图看,它展现了一个阴阳消长转化的过程,蕴含了阴阳气化的原理,与太极图的产生也有很深的渊源。

为(易经》注入了自强不息的内核

周文王被囚七年,忍辱负重,饱受昏庸残暴的纣王的虐待,不但没有就此消沉,反而磨炼出坚强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气魄,在脱身回国后,他领导国民奋发图强,在不屈中崛起,为后来以弱胜强灭商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时也成就了《易经》》自强不息的精神。

周文王时代正值我国商朝鼎盛之际,这是《易经》》的重要成书时代。商朝的社会历史及周朝的兴起、周灭商的历史事实、奴隶制早期封建制的急剧变革,在《易经》的爻辞里都有清晰的体现。《易经》》的千古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可能就出自周文王这个时期,正是周文王领导国民不屈不挠、历经十年奋发而崛起的最好写照。文王为《易经》注入了自强不息的内核,而自强不息也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魂魄,成为了道德养生的精髓。

关于周公的故事

周公,名姬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亲弟弟,周成王的叔叔,他是辅佐周国三代国君的大功臣。

周公以仁德著称,被后世尊为「德圣」,他辅佐文王发展周国,文王死后,他协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又全力辅佐成王兴盛西周。

周公对于《易经》》也有非常突出的贡献:

第一,撰写了《易经》)的文字。

周公对《易经》)最大的贡献是「作爻辞」。周公所处的西周时代,是中国的第一个盛世,在政治、经济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易经》)中的许多内容就是以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为背景的。我的一部历史小说《千古王朝》,描述的就是这段历史。

第二,奠定了《易经》的仁义观。

周公,在历史上被视为仁德的化身,孔子就十分崇拜周公,每每做梦会梦到周公。对此,我讲几个史书记载的故事来证实。

据《史记》记载:周公文武双全,武王灭商时,周公肩扛大旗护卫于左右,冲锋陷阵;武王即位,周公辅佐武王继承文王的遗志;武王重病,周公斋戒祈祷愿代武王去死;成王即位,年幼小,周公摄政七年,成王长大后,周公北面称臣,还政于成王;在周公摄政的七年间,用三年平息了叛乱,顶着说他要篡政的恶言辅佐年幼的国君,把西周政权巩固下来,对西周的稳定和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这些事迹无不反映了周公无私无畏的崇高品德。

「周公握发吐哺」的典故:《史记‧鲁周公世家》说:「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就是说周公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勤政到了顾不上吃饭、顾不上洗头的程度,只要一听说有贤士来访,便吐下嘴中的饭食,或握起正在梳洗的长发急忙去见贤士,担心因为自己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了人才,表明了周公的仁德和勤政。正如曹操《短歌行》所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武王伐纣誓师时,遇上大风刮断了帅旗,就在众人大惊失色时,是姜太公及周公挺身而出鼓舞了将士们的斗志,姜太公折断了占卜的蓍草,脚踏碎了占筮的龟甲,怒喝道:「枯骨朽草,有何惧哉!」后来行军途中遇上山崩石滚,众人惊惧,周公又挺身而出说:此次不行,更待何时!除掉商纣这样的暴君正是上天的愿望,天怒正是表明要我们讨伐暴君。于是队伍又前进了,最终打败了纣王,夺取了胜利。灭纣后,大家都建议杀光纣王的下属,周公又坚决反对,从而安定了人心,周公还散鹿台之财给百姓,又赢得了百姓的拥戴。

另外,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早期的礼乐制度,对西周社会的稳定及和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所以让孔子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么多关于周公的历史故事,无不体现了《易经》「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的仁义观。正是周公的仁德和礼乐,奠定了《易经》「厚德载物」的道德风范。可以这样说,周公是历史上道德养生的第一个典范。

关于孔子的故事

孔子名孔丘,字仲尼,人称孔夫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春秋时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易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孔子对《易经》的贡献

第一,发现《易经》并将其列入六经。

「韦编三绝」的故事:《史记‧孔子世家》说:「读易,韦编三绝。」韦是指熟牛皮,韦编,就是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连起来。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写不了多少字,所以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熟牛皮绳之类牢固的绳子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经》这样的书,需要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因此也是相当重的。孔子为了深入研究《易经》,并给弟子讲解,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绳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但即便如此,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经》的文与质了〈「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居则在席,行则在囊」的故事:据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周易帛书》记载:「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孔子爱好《易经》),在家则把书放在床头,出门就背在皮囊里。

孔子把《易经》)列入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并将其作为教材,从此,《易经》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了中国人思想文化的主干,影响中国几千年。

第二,高举《易经》义理大旗。

「名观其义耳」的故事:据《周易帛书》载:一天,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问孔子:「老师,你算命吗?」孔子回答:「我不算命,我研究的是《易经》的哲理。」(子贡问:夫子信其筮乎?子曰:我观其义耳。。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孔子高举《易经》》义理而不是占筮,引领了《易经》发展的主流。

什么叫义理呢?与其对应的还有一个概念叫象数,在此我一并给大家作个介绍:

义理:《易经》说:「干,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顾也;艮,止也;兑,说也。」指哲理,社会科学的关系更密切,为孔孟儒家所推崇。

象数:《易经》说:「干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木,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指物理,和自然科学的关系密切,为老庄道家所推崇。

第三,参与《易经》的写作。

孔子时代是《易经》写作的一个重要时代,目前普遍认为,《易经》)非一人所写,但其中肯定有孔子及其弟子撰写的大量内容。因为孔子把《易经》作为教材列入「六经」之一,他当然会对《易经》)有所阐发及补充,孔子死后,子贡及其它弟子在教授六经的过程中,也不可能不对《易经》进行适当的补充。

第四,进一步奠定了《易经》》的仁义观。

《易经》的「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与《论语》中的「仁者爱人」密切相关,一脉相承。这是后世仁德养生的理论基础。

孔子的养生故事

「鲜」的故事:孟春三月的一天,孔子与学生一起郊游,大家在河中钓鱼,孔子让儿子架上吊锅,里边炖上了新鲜的羊肉。鱼钓上来后,学生们兴高采烈地把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儿剖开洗净放到锅里,孔子和弟子们就吃了起来,子路说:「老师,这汤太好喝了,您怎么想起用羊肉炖鱼啊?」孔子说:「羊和鱼在一起最出美味,这个,鲜,字不就是由羊和鱼组成的吗?」弟子们点头说是,孔子又说,以后可记好了,要多吃鲜味的食品。孔子主张「味要鲜而少厚」的烹饪原理,对健康很有好处。

「不时,不食」的故事:冬天,颜回和子贡各自都带来了菜送给老师,子路带来的是干春笋,颜回带来的是自己种的萝卜,孔子收下颜回的萝卜,却没有收子路的春笋,子路不满,问孔子为何不收春笋,孔子只说了四个字「不时,不食」。就是不是这个时令的菜不吃,孔子吃季节菜的主张对我们今天的养生仍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如丧家犬」的故事: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师徒一行来到宋国商丘,遭到宋国奸臣司马魋氏陷害,几乎被杀,后来子路扛着大刀护卫着孔子冲出了宋国,到了郑国城门外,不见了颜回,孔子正焦急着,颜回终于来了,师徒正庆幸生还,一个老农见了孔子狼狈的样子,笑孔子活像一只丧家之犬,孔子听了自嘲道;我真像一只丧家之犬吗?还真像,真像,哈哈....孔子仰天大笑。孔子乐观豁达的心态可见一斑,这种乐观的心态也是其养生的一个方面吧?!

展开阅读全文

驯鸡能手贾昌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563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780年的一天,长安(今西安)许多市民在骊山脚下等着看一场特技表演。一会儿,一个英俊少年领着一群雄鸡进场了。少年个头不高,头戴花帽,身穿锦袖短褂和绣花长裤,手里拿着用羽毛扎制的短鞭。少年在场中站定,向众人挥手致意。然后挥动短鞭,雄鸡两两分开,一对对雄鸡竖起羽毛,振动翅膀,准备参加战斗,又一挥鞭,各对雄鸡斗起来了。

只见一只鸡梗着脖子,拍打着翅膀扑过来,另一只鸡猛低头,往对方肚子底下一钻,向上一挺,上面的鸡没扑着,下面的鸡也没拱到,回头再斗。斗鸡场上鸡毛乱飞,腥风血雨,杀气腾腾。慢慢地,各对鸡有了胜负。这时少年挥起鞭子,全场停斗,鸡群又把队伍站得整整齐齐,胜者在前,负者在后,跟着少年退场。

人们不禁要问,这少年是谁?为何鸡都听他的?

相传,少年名贾昌,人送外号“神鸡童”。他7岁时就能攀树爬高,在鸟群里辨听鸟语。他还酷爱斗鸡,因家贫买不起鸡,只好用木头做的假鸡斗着玩。一次,唐玄宗出游,看了贾昌斗假鸡的表演,拍手叫绝,遂把贾昌召进宫,叫他喂“御鸡”。贾昌和鸡交上了朋友,细致观察,精心饲养,他对每只鸡的强、弱、勇、怯,健康状况,毛的色泽,啼叫的声音,吃食的爱好,饮水的时间等等,都了如指掌。他还能模仿鸡叫的声音、动作,对鸡发号施令,小小年纪便成了驯鸡能手

别人夸他是“神鸡童”,他却说:“我不神,只是我养鸡特别用心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毛泽东和他的恩师袁大胡子历史典故

全文共 1204 字

+ 加入清单

诗曰: 大笔如椽惊世殊,名师自古出高徒。

擎天玉柱从苗起,有感当年袁大胡。

袁大胡子就是袁吉六先生,其人身材魁伟,喜蓄长鬓,祖籍湖南隆回县,清同治七年(1868)农历四月初十出生于湘西保靖县葫芦乡,光绪二十三年(1897)中举人。他学识渊博,一生不入仕途,而致力于教育 事业,他是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教员,从1914-1918的五年间,一直教授毛泽东的国文课,对其影响颇深。

每周一次的作文课是毛泽东喜欢的课程。他的作文观点新颖,文笔流畅,为同学们所推崇,不料袁先生崇高故要求极严,他的作文居然够不上“及格”水平。

在袁先生的指点下,天资聪颖的毛泽东“改变文风”,不久就能写出像样的古文了。袁先生则常常在他的文章后批上“孔融笔意”“昌黎手法”等评语 ,并发给学生传看。

袁吉六先生对毛泽东格外器重,十分关注他的学习。袁先生嗜书如命,他的书籍轻易不借给别人阅读,唯有毛泽东例外。

年袁先生的儿子在翻阅其父的旧书时,还发现了毛泽东当年亲手写的借书条。

袁吉六先生要求学生相当严格,有时还有些过分,以致与学生产生矛盾。他与毛泽东也发生过一次不愉快的冲突。毛泽东认为每次作业都是自己理解能力与社会观察的记录,他习惯于在结尾处注明日期,以便保存。袁先生也许是不理解其用意,却坚决反对这种做法,他认为学生的作业是让老师批改的,不必如此这般,他连续两次勒令毛泽东将写有日期的作业撕掉,重抄一遍,毛泽东均未服从。于是,在课堂上,生性急躁的袁先生怒火中烧,将毛泽东的作业当众撕下来,气得毛泽东起立质问,并要拖他去校长室评理。此事虽闹得不愉快,但并未影响毛泽东对脾气古怪的袁先生的尊敬。

1915年,第一师范掀起了反对当局增收学费,驱逐校长张干的罢课运动。毛泽东起草了一份反对张干的传单,张干恼羞成怒,要挂牌开除以毛泽东为首的17名“闹事”学生的学籍。袁吉六先生挺身而出,拔刀相助,与杨昌济、徐特立等教师联合起来反对,张干难以一意孤行,开除之事只好作罢。袁吉六先生很赞赏毛泽东的敢做敢为,常常捋着胡子对人说:“挽天下于危亡者,必斯人也!”

在毛泽东离开一师不久,袁吉六也离校去了新化戴家凼定居,在那里著书立说。此后师生两人天各一方,未再见面。1932年,袁吉六先生病逝,葬于原籍隆回县罗洪乡白莲村。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百忙之中多次打听袁吉六先生的下落。当他得知恩师已作古多年时,深感悲痛。其时袁吉六先生遗孀戴常贞老人生活艰难,王季范先生特为此致函毛泽东,信中附诗,其中有句云:“一字千金何处报,其妻老病绝粮时。”毛泽东读后感 慨百端,立即复信,并嘱咐长沙市民政局每月发给戴常贞老人30元的生活费。1951年,毛泽东还特致函湖南省省长王首道,让他派人接戴氏老人赴京参加“五一”国际劳动节 观礼。1952年,为表达对恩师的怀念之情,他亲笔题写了“袁吉六先生之墓”的碑文。后来隆回县政府拨款重修了坟墓,将毛泽东手书的碑文刻于3米多高的石碑上,立于墓前。

展开阅读全文

精彩历史典故-孙膑

全文共 1865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着名军事家。生卒年不详,真名失传,约活动于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齐国人(今山东鄄城人),吴国大将孙武的后代。相传他少年时与庞涓同师于着名高人鬼谷子。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因忌妒孙膑才能,将其骗至魏国,施以膑刑(割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为齐使者秘密带回齐国,经将军田忌举荐,被齐威王重用为军师。在齐、魏争雄具有决定意义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孙膑指挥齐军两次击败魏军,迫庞涓自杀,使齐国成为强国之一。他在作战中运用避实击虚、攻其必救的原则,创造了着名的“围魏救赵”战法,为古往今来兵家所效法。孙膑及其弟子所撰《孙膑兵法》继承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总结战国中期以前的战争经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理论遗产。

魏惠王也学秦孝公的样,要找一个商鞅式的人才。他花了好些金钱招徕天下豪杰。庞涓来求见,向他讲了些富国强兵的道理。魏惠王听了挺高兴,就拜庞涓为大将。庞涓真有点本领。他天天操练兵马,先从附近几个小柄下手,一连打了几个胜仗,后来连齐国也给他打败了。打那时候起,魏惠王更加信任庞涓。庞涓自以为是了不起的能人。可是他知道,他有一个同学齐国人孙膑,本领比他强。据说孙膑是吴国大将孙武的后代,只有他知道祖传的《孙子兵法》。

魏惠王也听到孙膑的名声,有一次跟庞涓说起孙膑。庞涓派人把孙膑请来,跟他一起在魏国共事。哪儿知道庞涓存心不良,背后在魏惠王面前诬陷孙膑私通齐国。魏惠王十分恼怒,把孙膑办了罪,在孙膑的脸上刺了字,还剜掉了他的两块膝盖骨。幸好齐国有一个使臣到魏国访问,偷偷地把孙膑救了出来,带回齐国。齐国大将田忌听说孙膑是个将才,把他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也正在改革图强。他跟孙膑谈论兵法后,大为赏识,只恨没早点见面。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庞涓进攻赵国,围了赵国的国都邯郸(今河北邯郸西南)。第二年,赵国向齐威王求救。齐威王想拜孙膑为大将,孙膑忙推辞说:“不行。我是个受过刑的残废人,当了大将,会给人笑活。大王还是请拜田大夫为大将吧。”齐威王就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发兵去救赵国。孙膑坐在一辆有篷帐的车子里,帮助田忌出主意。孙膑对田忌说:“现在魏国把精锐的兵力都拿去攻赵国,国内大多是些老弱残兵,十分空虚。咱们不如去攻魏国大梁。庞涓听到了,一定要放弃邯郸,往回跑。我们在半道上等着,迎头痛击他一顿,准能把他打败。”田忌就按照这个计策做去。庞涓的军队已经攻下邯郸,忽然听说齐国打大梁去了,立刻吩咐退兵。刚退到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地方,正碰上齐国兵马。两下里一开仗,庞涓大败。齐国大军得胜而归,邯郸之围也解除了。

公元前341年,魏国又派兵攻打韩国。韩国也向齐国求救。那时候,齐威王已经死了。他的儿子齐宣王派田忌、孙膑带兵救韩国。孙膑又使出他的老法子,不去救韩,却直接去攻魏国。庞涓得到本国的告急文书,只好退兵赶回去,齐国的兵马已经进魏国了。魏国发动大量兵力,由太子申率领,抵抗齐军。这时候,齐军已经退了。庞涓察看一下齐军扎过营的地方,发现齐军的营盘占了很大的地方。他叫人数了数做饭的炉灶,足够十万人吃饭用的。庞涓吓得说不出话来。第二天,庞涓带领大军赶到齐国军队第二回扎营的地方,数了数炉灶,只有能够供五万人用的了。第三天,他们追到齐国军队第三回扎营的地方,仔细数了数炉灶,只剩了两万人用的了。庞涓这才放了心,笑着说:“我早知道齐军都是胆小表。十万大军到了魏国,才三天工夫,就逃散了一大半。”他吩咐魏军没日没夜地按着齐国军队走过的路线追上去。一直追到马陵(今河北大名县东南),正是天快黑的时候。马陵道十分狭窄,路旁边都是障碍物。庞涓恨不得一步赶上齐国的军队,就吩咐大军摸黑往前赶去。忽然前面的兵士回来报告说:“前面的路给木头堵住啦!”庞涓上前一看,果然见道旁的树全砍倒了,只留下一棵最大的没砍,细细瞧去,那棵树的一面还刮去了树皮,露出一条树瓤来,上面影影绰绰还写着几个大字,因为天色昏暗,看不清楚。庞涓叫兵士拿火来照。有几个兵士点起火把来。趁着火光一瞧,那树瓤上面写的是:“宠涓死于此树下。”庞涓大吃一惊,连忙吩咐将士撤退,已经晚了。四周不知道有多少箭,像飞蝗似的冲魏军射来。一时间,马陵道两旁杀声震天,到处是齐国的兵士。原来这是孙膑设下的计策,他故意天天减少炉灶的数目,引诱庞涓追上来。他算准魏兵在这时辰到达马陵,预先埋伏着一批弓箭手,吩咐他们只等树下有火光,就一齐放箭。庞涓走投无路,只得拔剑自杀。齐军乘胜大破魏军,把魏国的太子申也俘虏了。

打这以后,孙膑的名气传遍了各诸侯国。他写的《孙膑兵法》大概在东汉末年便已失传。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题材电影《遵义会议》观后感

全文共 234 字

+ 加入清单

9月9日,由陕西省委宣传部、贵州省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摄制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遵义会议》在遵义市汇川区艺术中心举行放映活动,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电影《遵义会议》再现了遵义会议召开前后的苏区大撤退、湘江战役、飞渡大渡河、胜利会师等历史。电影既有领袖们在会议上的精彩博弈,又有一线战斗部队的枪林弹雨等场面。

“这是首部全面展现遵义会议的电影。”电影编剧、总导演、原八一制片厂副厂长刘星在放映结束后说,他希望借电影的形式,让观众铭记那段惊心动魄的红色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的抉择心得体会

全文共 811 字

+ 加入清单

通过观看《历史抉择》这部专题教育影片,诠释了德阳各级党组织和党员敢于担当、敢为人先的先锋模范精神,我们要以切实的行动认真学习,认真工作,提高工作技能,为基层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在这些民生改革的大“罗盘”中,对农村这块提的高度比过去要更高一些。在笔者看来,《决定》对农村改革主要体现在“加法”和“减法”上,这必将为“三农”发展提供新的起点和重要机遇。

“加法”力度更大——《决定》强调健全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这一幅幅愿景展现在人们面前,鼓舞斗志、热情和干劲。比如,以前农民规模经营想要贷款,他手中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子这些最值钱的财产都不能作为抵押物,而得不到贷款。今后这种情况也将改变。《决定》中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

“减法”也是亮点频现——《决定》中提出,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比如,农民想要进城,户口是最大的门槛,农村户口要想转成城镇户口,中间存在着层层障碍。今后,这种状况将随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的改革会出现很大的改变。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决定》为我们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要实现,就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一股劲,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不畏艰险、埋头实干、勇往直前,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会而不懈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典故:佼佼者

全文共 753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jiǎo jiǎo zhě

【成语故事】

东汉初,光武帝刘秀打败了赤眉军,赤眉军首领樊崇被迫投降。投降前,他先派刘恭打探刘秀的口气,说:"樊崇和刘盆子(赤眉军立的傀儡皇帝)投降,陛下将如何处置呢?"刘秀说:"我会让他们活下来。"樊崇得知不会杀头,就率领刘盆子和丞相徐宣等三十多人前来投降。第二天,刘秀把自己的军队列成整齐的阵式,叫樊崇等投降的人观看。刘秀问樊崇:"你投降后后不后悔呢?如果后悔,我把你的士兵、兵甲等都还给你,大家再决一雌雄。我不想强迫你投降。"徐宣赶紧站出来说:"我们离开长安城时,就商量好投降。在这里,好比离开虎口回到慈母的怀抱,决不后悔。"刘秀见徐宣这样说,得意起来,并对徐宣说:"你算是铁中的钢,铮铮有声,与一般人比较,你还是较有才能的(卿所谓铁中铮铮,庸中佼佼者也)。"后以"佼佼者"称赞才能出众的人。

【出处】卿所谓铁中铮铮,佣中佼佼者。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盆子传》

【解释】美好、突出的人物。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杰出人物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杰出人物

【反义词】平庸之辈

【押韵词】何许人也、生拉活扯、攀藤揽葛、析珪判野、胡诌乱扯、空室清野、期期不可、如饥似渴、固壁清野、撒村发野、......

【年代】古代

【英语】outstandingperson

【成语造句】

◎ 此次来成都的两名十三岁女秀已跃入世界水平,很可能成为下届奥运会的佼佼者。

◎ 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售后服务使其成为世界固体废弃物处理和再生工业的佼佼者。

◎ 参加《说课评比》的全国31位教师,均是各省市青年数学教师中的佼佼者。

◎ 它是虾类中的佼佼者,其形之美,其体之大,其味之鲜,向来为人们所称道。

◎ 这一发现使虎鲸成为哺乳动物中语言上的佼佼者,足以和人类、某些灵长类动物及海豹媲美。

[历史典故:佼佼者

展开阅读全文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

全文共 1343 字

+ 加入清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成语词条:九牛一毛

成语释疑: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微不足道。

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滥竽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叶公好龙: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亡羊补牢: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展开阅读全文

我追忆历史的中国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052 字

+ 加入清单

翻开历史的书页,沉重地、缓慢地。追忆曾经的历史,思索着、回味着。展现在面前的不是简单的“古人”二字,刀光剑影却似流芳,舞榭歌台却似硝烟,在我面前飘过,涤荡着我的心灵。

狂风大作,雾气迷漫在天地间。是谁?坐在一辆奇异的车上。面对敌人的铜墙铁壁,他淡然自若,那坚定的眼神,刺穿迷雾,直指远方。他指点着,自信地说:“那是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那是西方,是一天流逝的感伤;那是南方,是未来充实的粮仓;那是北方,是我华夏民族的脊梁。”在他的四方指点中,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旅程开始了。黄帝啊,你是中华民族的开创者,你或许不知,你开创的华夏历史一直照亮着世界的东方。

钟磬声响,弥漫在一个并不豪华的院子中。一位老人听说有人来,慌忙放下刚刚端起的饭碗,整理衣着,来见访者。他们的交谈中,一会儿提到“嫡长子”,一会儿又说“礼乐”,一会儿谈论的又是“尊老”。老者详细地给来访者讲解着,时不时地露出激动的神情,直到来访者明白了一切,老者才满足地开怀大笑。应对着一拨又一拨的来访者,老者似乎忘记了他还没有吃饭,在他的心中,只想着“中华之大、国平家和,齐家治国、以人为本,……”他瘦弱的身躯,创造出延续几千年、经久不衰的庞大文化历史根脉,他就是中华文化思想的奠基者:周公。

历史的长河在不停地流淌,中国一直引领着东方的文明进步。百家争鸣、万里长城、四大发明、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等,中华民族在大踏步地前进。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汉,建立了一个接着一个庞大的王朝帝国,中国一直是世界的中心。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让中国进入了黑暗,几千年的文明被八国联军的火枪火炮打出了巨大的伤口,华夏文明的辉煌被炮火激起的灰尘掩埋。一批有志气的中国人在寻找着,奋斗着。

1949年10月1日的北京,秋高气爽,但压制不住人群的火热。人们争先恐后向天安门涌去,中华民族在经历了漫长的黑暗后,终于等到了光明。天空中传来带着乡音但非常庄严的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排山倒海的气势,吹散了近百年来的雾霾,光明又照亮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笑了,终于笑了,多少年的艰苦奋斗,迎来了翻身。富强、民主、文明降临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中国又一次站在了世界之巅。

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一切都应该记载下来,中华民族的历程不能被忘记。历史是过去,也是现在。我们要铭记历史,像唐太宗讲的那样以史为鉴,记住曾经的辉煌,记住近代的耻辱,记住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忍辱负重、自强不息,将来的我们一定能够创造比“古人”更加伟大的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长卷中的天空作文800字

全文共 782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上下五千年,兴衰轮回,如同一片浩渺的天空。瞧去,几颗闪烁的明星,光灿夺目。

霸王心,乌江情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乌江岸边,霸王泪淌,残阳似血铺江。我堂堂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何会惧刘邦?鸿门宴中,不是我不听亚父范增之言,放弃刘邦,而是我项羽博大的胸怀,不惧怕刘邦的阴险。四面楚歌,仅是“时不利兮”;十面埋伏,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一剑下去,热血洒河,烦恼忧愁随风散去。若不是我项羽,何得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

美人劫,巾帼兴

“英雄难过美人关”在历史的天空中,也有属于女性的一席之地。“回眸一笑百媚生”美得如此仪态万方。可有人说“红颜祸水”。烽火戏诸侯,使褒姒背上千古骂名;“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把杨玉环骂的如何不是。可我并不这么认为。你瞧,若没有越女西施,岂有“越甲三千能吞吴”?若没有昭君出塞和亲,岂可使匈奴与大汉和谐相处六十余年?那李清照不是以婉约之词而著于天下?那杨门女将个个不是巾帼英雄?

盛世中,李白耀

大唐盛世,李白发出的光芒最为绚丽。瞧,那“白衣仙人”把酒对月,借酒消愁。吐出“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放,吟出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激昂。三分豪情万丈,七分孤清自傲。沽一坛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傲立于山巅,衣袂轻拂,月下随风起舞,一身的激荡与忧郁,凝结、交汇,在夜晚啸成剑气,醉为明月……

孔明智,助蜀宏

茅庐未出,便知天下三分;南阳卧龙,助蜀鼎立三国。三顾茅庐,试刘备爱才之心;草船借箭,神机妙算;赤壁之战,天下三分,“谈笑间樯橹飞灰烟灭”。最是痛惜云长兵败麦城,翼德醉酒失事,至玄德被火烧连营七百里,兵退白帝城。奉命于危难之际,受任于兵灭之时。孔明才能,武侯祠香火绵延不绝。

乌江岸,流淌的永远是项羽的血;山林中,飘荡的永远是李白的诗;《三国志》,记载的永远是孔明的才……岁月的痕迹,历史的天空,那些明星依旧夺目,依旧耀眼,依旧闪烁!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的选择作文900字

全文共 934 字

+ 加入清单

人类之伟大,乃是掘出精神的力量;民族之文化,乃是把握历史选择。它记录了那些烽火连天的岁月,沉淀下了历史的精髓;它忘记了那些惨绝人寰的杀戮,摒弃了历史的杂质。

五千年的悠悠岁月凝聚着华夏人民智慧的结晶,五千年的壮志豪情积淀了历史的沧桑。在这片东方的黄土地上,多少人抛头颅、洒热血,用身躯托起中国的脊梁,用生命换来如今的辉煌。这让我不得不想起屈原,一个愤世嫉俗、报国无门的臣子,用孤愤的诗行代替了富贵,用楚辞《离骚》洗去了历史的铅华。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为后人追求理想的动力。无数个像屈原般的人,他们的呐喊如同一阵阵惊雷激荡着这昏睡的土地,他们就像一束束火焰,在曲折的道路中蔓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荆轲带走了那段悲壮的历史,却带不走那份赤诚与热血。当国土沦丧,生灵涂炭,无数爱国人士用生命谱写了一首激情澎湃的诗篇。任它潮起潮落,自有天地胸襟。什么是博大和深邃?什么是情操和品行?看大浪淘沙,百舸争流;听锣鼓喧天,战马嘶鸣!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历史本是一张白纸,只是五千年的时光流逝已在上面留下了太多的遗憾与心酸。近代历史中,中国像一只在风雨中飘摇的孤舟,在迟暮中步履蹒跚。封建统治者的无能,列强的侵略,中国也曾遭受了百年沧桑。一个个不平等条约,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个世纪的蹂躏也差点让中国成为残垣断壁。然而,沧海桑田,古埃及的文明已凝固成阳光下无言的石柱,而中国历经沧桑却更强。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为了中国人民苦尽甘来的转折点,它的出现则如沙漠中的绿洲解救了濒危的中国,如灯塔照耀着中华革命前进的道路。

曾经,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艰难困苦中奋起,在艰辛探索中前进,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历史任务。而今,中国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共产党又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竖起了一座里程碑……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因为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也证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人民的意愿,也是必然的结果,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千载兴衰风雨,你,静静地伫立于万千苍生之上,仰天长望,你如此浩瀚。我的中国,永远的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将记住辛德勤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096 字

+ 加入清单

当你拯救一个人的生命,你就拯救了整个世界

——题记

在二战的硝烟中,德国纳粹攻占波兰以后,针对城中犹太人制定了一系列规定:犹太人必须佩戴袖标;犹太人只能在规定区域生活,不管富有还是贫困都必须搬到规定区域;只有证明自己是技术的工人的犹太人才能拿到蓝卡,才能工作……

奥斯卡·辛德勤,一名德国纳粹党员,同时也是一名精明的商人,依靠战争大发横财,而他所赚取得大笔财富,后来却拯救了1100名犹太人。他是与众不同的,其他人在杀戮而他却在救人。

纳粹上级下达屠杀犹太人的命令,犹太人区遭到了大屠杀,辛德勤将这一切看在眼里,经过一系列挣扎以后,辛德勤打出了一份1100名犹太人的名单,借助自己强大的人际关系,贿赂官员,最终用自己的金钱卖下了1100名犹太人,他的工厂也由搪瓷工厂转化为军工厂,否则他们是不会把犹太人买给辛德勤,而其他犹太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被集体运往奥斯维辛。辛德勤将工人分成两列车运往自己故乡时,满载妇女孩子的火车被误运往奥斯维辛,辛德勤得知后立即前往奥斯维辛,再次通过贿赂军官将名单上的犹太人救出。军官对辛德勤说:“明天我这有一批更好的波兰人运来,我把波兰人给你如何?”辛德勤决然地说:“不,我只要名单上的人!”只有当你面对深渊时,你才会知道深渊有多恐惧!

在战争以德国纳粹失败的结果结束以后,辛德勤走进工厂,对犹太人说道:“德国已经投降,战争已经结束,在明天凌晨,你们将获得自由,你们可以离开这里去寻找你们的亲人,而我也要开始逃命,现在让我们默哀三分钟为你们死去的同胞……”当天夜里,犹太人拔下自己仅有的财产—一颗假牙,将金牙熔化做成一枚戒指。凌晨,辛德勤即将离开,所有犹太人来为他送行。这时,一名牧师拿出戒指和一封信:“这枚戒指是给你的,里面有用希伯语刻的一句话,这封信也是给你的,如果你在逃跑中不幸被埔,这封信或许可以帮你的忙,这里面解释了一切,并且也有我们所有人的签名。”这时辛德勤哭了出来,两行眼泪从脸上划过,哭着指着自己面前的车说:“我浪费了太多太多的钱,我明明可以卖了这辆车了换10个犹太人的,还有我这枚纳粹党章,纯金的,至少可以换两个人,当时我明明可以那样做,我为什么没有……”牧师扶着他说:“当你拯救一个人的生命你就拯救了整个世界,你已经拯救很多人了,你看,你救了我们这么多人!”……

辛德勤自己的军工厂在这期间没有制造出一颗合格的子弹,而他自己不但要承担工厂的损失还要承担工人的开支。奥斯卡·辛德勒跨越了种族,凭借自己的能力,拯救了1100名与自己非亲非故的犹太人的生命。奥斯卡·辛德勒一个拥有人性,良知、善良和正义,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平凡而又普通的人!

历史记住辛德勒!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为言,精神不朽作文1000字

全文共 969 字

+ 加入清单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我是来自高一三班的吕鑫睿,我今天要演讲的题目是“历史为言,精神不朽”。

众所周知,在1840年英国假借林则徐虎口销烟的名义,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强硬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自此,中国的近代史正式拉开帷幕。

面对着来自西方的军事大国,腐朽的清政府非但没有丝毫的危机感,反而仍以天朝上国自居,自认为仍是昔日那个名震世界的清帝国。殊不知在经历了种种变革的西方列强看来,莫不过是一只撼树的蚍蜉罢了,不值得一提。清政府的自满注定了他们的铩羽而归,也成就了侵略者的“首战告捷”。但中国的人民啊,又怎会愿意猪羊般任人宰割,即便面对着列强的屡次侵略,面对着清政府的昏庸无能,中国人民也没有放弃对自由的追求,对国家的热爱。中国的军民紧紧地团结在了一起,就像金石那般坚不可摧,他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谱写了一曲曲抗击入侵者的光辉篇章。他们为维护国家主权而斗争的爱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历来。七十二年前,当日军递上投降书的那一刻起,当中国完全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时,血与泪所淬炼的抗战精神,在历史长河中便定格成了永恒。七十二年后的今天,当中国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正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我们更不能忘怀那永垂不朽的抗战精神。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西方列强的步步紧逼,清朝政府的节节败退,不正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吗?正因为有了如此强劲的对手,人民才意识到要反抗,要奋起,要去推翻昏庸的统治!正因为那段屈辱的过去,中华民族才在不断地觉醒,不断地崛起,不断地去突破自我!从有到无,从无到有,伴随着一个个晚清贵族倒下的是一代代不畏强权伟人的崛起,从杨靖宇到赵一曼,从齐白石到梅兰芳……无论是共产党员,还是社会名流,为了祖国,为了自由,为了心中的那一份热忱,都坚定地挺身而出。

历史为言,精神不朽。我们之所以要去回望那些悲壮的历史,并不是为了仇恨,也不是为了寻找某些借口,而是希望同样的悲剧不会再次上演。中国正行走在民族复兴的大道上,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都应奋发图强,把满腔爱国之情化作奋发学习的动力,化作热忱包裹的行动,让我们多彩的青春和激情的生命在为祖国强大而奋斗的过程中熠熠生辉吧。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老树的年轮作文800字

全文共 919 字

+ 加入清单

我是一棵普通的大榕。三国鼎立时期,一曹魏贵族随手将我种在了洛阳城内。自此,我的生命之舟正式启航。天长日久,枝叶繁茂,根须叠生。

约莫过了十多年,我几乎已经独木成林,年轮中渐渐融入人间世事。此时,魏主曹髦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数月后,司马昭弑主,自立为帝。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登基,励精图治,灭蜀伐吴,统一华夏。

然而,好景不长。自司马炎统一九州后,天下财宝尽集洛阳,勤俭不再,奢靡渐长,贵族们挥金如土。无论是谁,身上总是珠光宝气,衣冠华丽。特别是安阳乡侯石崇、后将军王恺,还进行了一场空前绝后的斗富闹剧。石、王均是后房不下数百,衣锦绣,佩珠翠,日夜丝竹不绝。王恺欲炫富,居家用糖洗锅。而石崇针锋相对,以蜡代薪。王恺不甘示弱,买紫丝布做步障四十里,华丽至极。石崇“更上一层楼”,买锦布为步障五十里。王恺屡斗屡败,心极其不甘,得外甥司马炎之助,获赐二尺珊瑚树一株,取至石崇面前炫耀。谁料石崇执铁如意一把击碎。王恺大怒,强要石崇赔偿。石崇冷笑不止,反道:“小小宝物,何足挂齿?”遂命家僮取出家藏珊瑚树,约有数十株,长二尺至四尺不等,统是光彩夺目,豪华异常,任由王恺自择。王恺羞惭退去。石崇因此冠名洛阳城。我不由得连连叹息,摇头道:“如此奢靡,西晋的国运岂能长久?!”

果不出我所料,短命的西晋仅仅五十二年便轰然倒下。五胡乱华,晋室南迁,奢靡之风虽无大变,但一位廉吏却令我眼前一亮,敬畏三分,他就是——吴隐之,官任度支尚书。吴生平极为勤俭,茅屋数间,一家人都住不下。吴隐之在淝水之战统帅谢石帐下为主簿期间,长女出嫁,谢石遣人携厨帐助其料理嫁女事,使者至吴家,却见家中冷冷清清,吴仆牵狗而出。管家大异,询仆:“此为何事?”仆人叹道:“吾主家无余资,嘱余卖犬得金,作酒席。”吴隐之此举大令东晋孝武帝欣赏,遂被命为广州刺史。吴隐之之妻,收受父老沉香,吴知之,大怒,掷之于河。在我心中惊叹道:纵观两晋,此人可真谓“第一廉”也!

时光荏苒,岁月沧桑,我这棵历史老树年轮上刻满了王朝兴替,百姓沉浮的故事。归纳起来:“成由勤俭败由奢。”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定要勤俭节约,须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展开阅读全文

写历史影/视观后感

全文共 618 字

+ 加入清单

回顾历史的沧桑,中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洗礼。像甲午海战对是日本主动挑起的战争,中华民族并没有就此屈辱着,忍受着,而出现了想邓世昌等热血男孩的奋力抗击,他是我们民族的英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那宁死不屈精神者的模范代表,体现了伟大的爱国精神,他主动请求迎战,毫无腿缩的那种无畏精神也在他身上描绘的栩栩如生,邓世昌并没有因慈禧,李鸿章的求和政策而放弃战斗,而是代替旗舰亲临指挥,率领“致远号”官兵英勇战斗。

虽然这场海战并没有打退敌人的进攻,但给我们中华民族塑造了良好的爱国形象,所以说,中国人民并没有失败,而真正失败的人是那些卖国求荣,临阵退缩的败类,他们给中华民族丢尽了脸,这种人应当被众人唾弃,遗臭万年,就是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而造成即将成功的海战失败,如果不挪用军饷给慈禧半万寿庆典,不给官兵发物资。这场海战会失败的那么难堪吗?会让我们民族英雄就此牺牲吗?会让帝国主义看不起吗?会让他们欺凌吗?我想他们不敢,只有国人团结一心,就会傲立于世界强国民族之林!

但是因为这些软弱无能的领导者,我们失败了,而且一败涂地,对中国对日本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中国,被迫签订了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大大加深,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甲午海战的失败,使洋务派“自强求富”的梦想最终化为泡影。自此,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勇敢先进的中国人,也在血与火的交织中奋勇抗击,和争取民族独立,拉开了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序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