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历史

历史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历史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历史问题。

分享

浏览

3661

作文

3146

历史典故:倚门倚闾

全文共 826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典故既有神话传说,也有表现民族英雄薛仁贵、岳飞精神的“征东图”、“忠贤图”,传达了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之魅力。今天,小编为您带来的是历史典故:倚门倚闾,欢迎阅读!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六》。

【释义】闾:古代里巷的门。形容父母盼望子女归来的迫切心情。

【历史典故】

战国齐湣王时,燕、秦等国联合攻齐,燕将乐毅领兵侵入齐都临淄,齐湣王逃亡卫国。楚国派大将淖齿率领军队前去援助齐国,其实楚国并非真心救齐,淖齿杀死了齐湣王,和燕国分占齐国领土和宝器。直到田单大破燕军,才收复了齐国的失地。

齐王的宗族王孙贾,十五岁就被召进宫当齐王的侍臣。他母亲很爱他,每当他入朝,总要再三叮嘱他早些回来。如果他回家晚了,母亲就会焦急地倚在门外等他。

齐湣王外逃时,王孙贾没有跟在身边,后来想要去寻找的时候,却失去了齐王的消息,于是便回家了。王孙贾的母亲见儿子回来了,便问他:“燕兵来了,你为何不保护齐王?”王孙贾回答说:“我不知道大王在什么地方。”

母亲听了很生气地说:“平时你早上出去,回来晚了,我都会倚在家门口等你;如果你傍晚出去,好半天不见回来,我更要到巷口去等你。你十五岁起就跟在大王身边,身为大王的侍臣,竟然不知道他去哪里了,那你还回家干什么!”王孙贾听了,很惭愧,连忙去寻找齐湣王,多方打听下落。当得知齐湣王已经被害时,立即号召百姓,宣誓起义,当场就有四百人响应。

【成长心语】

没有水的世界,生命荡然无存;没有母爱的世界,生命岌岌可危。面对母爱,任何语言似乎都是苍白的;面对母爱,任何艰难困苦都是不堪一击的。对母爱的鉴赏和领略,是我们一生永远做不完的作业。

当你在外面玩疯了、忘记时间时,母亲一直站在门口等你回去;当你闹别扭不吃饭,母亲热了又热,只怕饿坏了你;当你过生日邀请同学来家里的时候,母亲忙前忙后,准备了丰盛的饮食,只为了让你与同学玩得开心……你平安、快乐,便是她最大的幸福。不要再嫌弃母亲唠叨,因为她的衰老是你成长的前提,感恩母亲,就从这一刻开始吧!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作文

命运谱写历史的经典高中生作文优秀篇

全文共 1747 字

+ 加入清单

无论何时,都用洗净铅华的心去发现尘世的芳香馥郁。宫商角徵羽,琴棋诗书画,或是庄生晓梦,屈子离骚,煌煌水浒,都会在我们那如晨露般晶莹剔透的眸子里沉积千年,成为永恒的乐章。我在这些乐章中不时地感到疑惑,但更多的是懂得。

水浒的核心人物宋江曾是一小小的县衙文书。曾经他想要做一个豪放不羁的文人,行走在羽扇纶巾之间,在落雨闲花中独立,看微雨中飞燕,绿柳如烟中墨笔生香。只求在宋代那华美的锦锻上留下自己韵短而味长的一笔;曾经,也想学易安凄柔幽婉,随手斟杯清酒,便能盛满行人的眼泪,书页间曼曲轻歌,便能道尽万古痴情。然而世事为庸人所弄,他未能如愿。不仅是他,很多英雄豪杰,奸诈之人命运错位,开始着另一段人生道路。

我感叹,只会踢一脚好球的高俅,被喜爱踢球的上流社会万般赏识,官至殿帅府太尉,在为官之时却祸国殃民。这使我不禁想起了《伶官传序》中的一幕幕令人感慨万千的画面。其可悲也哉!未读水浒之前,自己想当然的认为结局非常悲惨,但当自己细细品味后才认为并不是那么回事。

李逵曾对宋公明说,叫他杀向东京夺取皇位,然公明却没有这样做。世人皆说他奴颜婢膝,逆来顺受。我认为却不然。就算宋江推翻宋王朝,势必也会在不久的将来走向灭亡。极安必生极奢,极奢必生极腐,极腐必遭农民起义反抗。纵然宋江上有千军万马,下临不测之渊;纵然宋江左有九天玄女的兵书,右有力拔山兮的众多弟兄,仍免不了灭亡之灾,走历代王朝必经的一条路。

《水浒传》中,描述的大大小小战争不计其数,若是宋江一派战胜了,我不禁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喜悦,反之,便会心生不悦。为什么会如此?这使我大惑不解。更令我不解的是,书中所描绘的梁山寨中的人际交往,生活情节,他们动不动就“烹羊宰牛且为乐”,动不就分金称银,动不动就肉山酒海,难道那个时期的社会真的有那么发达富裕吗?

品味水浒,那似乎没有纤瑕的人物在银河中闪耀,他们带给我无限的遐想,那不染纤尘的水浒中,刻画了多少人美丽的梦想。读过水浒的人知道,那里有爱恨情仇,同时也不乏刀光剑影;有斗智斗勇,同时也不乏暴力交加;有凛凛英雄,同时也不乏奸诈小人,我们虽不能一味的沉溺于历史的幻想,却也不能不让自由遨翔的思想穿梭于历史的经典。

他们是豪放之人,面对乱世,他们或入仕为官,或隐逸山林;面对昏君,他们或斩木为兵,或揭竿为旗;面对情仇,他们或手刃仇敌,或借刀杀人;面对忠义,他们或称兄道弟,或歃血为盟,甚至同生共死,多么可歌可泣!

结局时,不禁让我心生万般感慨。招安之后,为国征战四方,战功赫赫的庐州安抚使河北玉麒麟卢俊义竟被高俅等奸臣用水银间接致死。在那一瞬间,他的生命之劲松,瞬时枯槁成萧瑟秋风中的悲壮。我似乎感觉到他那伟岸英姿掠过了滴血残阳,风声悲鸣、苍穹黯然,庐民哭之如父。

当读至最终时的一句——“上皇终被四贼掩饰,不加其罪”时,一股强烈的愤怒之情瞬间涌上心头,我愤怒了。

纵然是“天罡尽已归天界,地煞还应入地中”的凄良;纵然是“生当鼎食死封候,男子生平志己酬”的自足;纵然是“千古蓼池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愁”的结局,但那无限的滋味岂能覆盖读者犹然而生的万千思绪。

细看水浒,我终于懂得了那句话——“自古为奸者,家之大患也,国之大患也,天下之大患也”所抒发的无限愤怒。

仰望水浒,我懂得了它成为中华民族四大名着之一的缘由了。它没有《西游记》中所描绘的那么飘渺梦幻;没有《红楼梦》中所勾勒出的缠绵绯恻,却有它呈现的历史教训和无尽的意义。

我更懂得了一个集体、一个社会、甚至一个国家。纵然拥有如水浒中的万千奇人,那又有何用。无论是日行千里的神行太保戴宗或智多星吴用,还是有枪法精湛的豹子头林冲或耍朴刀如雕虫小技的杨志,最终还是“卧龙跃马终黄土”——走向失败或灭亡。

这不是宋江的悲哀,也不是宋神宗的悲哀,而是整个天下的悲哀。如今我们只顾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会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昙花从不为它鲜艳的短暂而暗自哀怜,因为它将自己怒放的那一刻写进了天地的长卷,万物无一不记得这瞬间永恒的娇美;朝露从不为它光华的瞬息而顾影悲叹,因为它用自己闪耀的那一秒照亮了世界的一隅,众生无一不怀念这瞬间永恒的清丽。

质而绮,真而醇,自可传奇至千古;樽中酒,篱下诗,此甘了此一生。我相信宋江也不会为他短暂而辉煌的生涯扼腕叹息,因为他用自己的命运谱写了一本历史的经典。

展开阅读全文

那些与历史典故相关的谜语

全文共 1438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前21世纪,传说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帝国—秦朝。

隋唐时期,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联系更为密切,经济繁荣、科技文化扬名盛世。

两宋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宋词极盛。

明朝时期,人文经济高度发展,明末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铁打的江山,流水的王朝。

在历史的长河里,无数的人来了又走,走了就再也没能回来过~

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一个人的江湖只能写写自传,一群人的江湖将注定会血雨腥风,恩怨情仇的背后留下了许多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当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谜语结合在一起,会产生怎样的效应呢?

下面,小编将列举几条与历史典故相关的谜语!

谜1:萧何力荐大将才,潘安车出洛阳道。 (打六字成语)

谜2:李白沉河欲揽月,屈原投江为报国。 (打四字体育项目)

谜3:纣王宠妲己,幽王戏诸侯。 (打一成语)

谜4:韩信十面埋伏 (打一《三国演义》人名)

谜5:投笔从戎效古人 (打三字学校用语)

谜6:曹操读罢陈琳檄 (打三字中成药名)

谜7:陈桥兵变令人疑 (打三字《西游记》妖怪名)

谜8:灞桥惜别何所赠 (打一春秋人名)

谜9:君王掩面救不得 (打一成语)

谜10:高山流水谁知音 (打一《三国演义》人名)

谜面:萧何力荐大将才,潘安车出洛阳道。 (打六字成语)

谜底:言必信,行必果

解析:萧何向刘邦保举韩信,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潘安长得很帅,驾车走在街上,连老妇人都为之着迷,用水果往潘安的车里丢,都将车丢满了。“信”别解为“韩集”,“果”别解为“水果”。

谜面:李白沉河欲揽月,屈原投江为报国。 (打四字体育项目)

谜底:双人跳水

解析: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溺死的说法极富浪漫色彩,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

谜面:纣王宠妲己,幽王戏诸侯。 (打一成语)

谜底:幸灾乐祸

解析:商纣王因宠幸妲己,导致了商朝灭亡的灾难;周幽王为讨褒姒一笑(乐)锋火戏诸侯,埋下了西周亡朝的祸患。

谜面:韩信十面埋伏 (打一《三国演义》人名)

谜底:关羽

解析:楚汉相争时期,韩信率30万大军和彭越的军队会师,把项羽围困在垓下,采取十面埋伏的战术,逼使项羽在乌江自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关羽”别解为“围困项羽”。

谜面:投笔从戎效古人 (打三字学校用语)

谜底:学前班

解析:成语“投笔从戎”出自《后汉书·班超传》,班超因家庭贫困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忽一日,觉得抄抄写写纯属是浪费生命,就弃笔从军去了,后来,班超出使西域,立下许多汗马功劳。;“学前班”别解为“学习前人班超的志向”。

谜面:曹操读罢陈琳檄 (打三字中成药名)

谜底:惊风散

解析:据说曹操读了陈琳写的檄文吓出了一身冷汗,头风病居然好了。

谜面:陈桥兵变令人疑 (打三字《西游记》妖怪名)

谜底:黄袍怪

解析:后周时,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据说起因是众将领强行把皇帝穿的黄袍披在他身上。谜底“黄袍怪”别解为“黄袍加身之事有点怪”。

谜面:灞桥惜别何所赠 (打一春秋人名)

谜底:柳下惠

解析:灞桥位于今西安市,古人送客至此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惠”别解为惠赠。

谜面:君王掩面救不得 (打一成语)

谜底:爱莫能助

解析:“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出自《长恨歌》,描写的是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在马嵬坡受大臣军士要挟,被逼无奈处死杨贵妃的一幕。

谜面:高山流水谁知音 (打一《三国演义》人名)

谜底:钟会

解析:传说,春秋时期钟子期因能领会俞伯牙琴音“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之意,从而成为至交。

展开阅读全文

碧螺春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438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名叫碧螺的姑娘,东洞庭山上住着的一个名叫阿祥小伙子。两人心里深深相爱着。有一年,太湖中出现一条凶恶残暴的恶龙,扬言要碧螺姑娘,阿祥决心与恶龙决一死战,一天晚上,阿祥操起渔叉,潜到西洞庭山同恶龙博斗,直到斗了七天七夜,双方都筋疲力尽了,阿祥昏倒在血泊中。碧螺姑娘为了报答阿祥救命恩,她亲自照料阿祥。可是阿祥的伤势一天天恶化。一天,姑娘找草药来到了阿祥与恶龙博斗的地方,忽然看到一棵小茶树长得特别好,心想:这可是阿祥与恶龙博斗的见证,应该把它培育好,至清明前后,小茶树长出了嫩绿的芽叶,碧螺采摘了一把嫩梢,回家泡给阿祥喝。说也奇怪,阿祥喝了这茶,病居然一天天好起来了。阿祥得救了,姑娘心上沉重的石头也落了地。就在两人陶醉在爱情的幸福之中时,碧螺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她倒在阿祥怀里,再也睁不开双眼了。阿祥悲痛欲绝,就把姑娘埋在洞庭山的茶树旁。从此,他努力培育茶树,采制名茶。“从来佳茗似佳人”,为了纪念碧螺姑娘。人们就把这种名贵茶叶取名为“碧螺春”。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的见证

全文共 862 字

+ 加入清单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摘自《我爱这土地》

站在这广阔的土地上,我望眼欲穿,看到了历史的辉煌,我侧耳倾听,听到了英雄的感慨。土地,生我养我的“母亲”。

对于她,我向她索取的太多,却不曾想过回报她。她给了我太多,教给我的太多。她经历的太多,懂得也很多。她从人类出现开始,便记住了每一天。她见识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威风,目睹了武则天的聪慧,见证了兰陵王的勇猛:她为王昭君叹息,为李清照流泪,为毛泽东赞叹,为新中国欢呼。

她告诉我持之以恒就能滴水穿石;大地能载万物是要我广读博览;她让青松在严冬生长,是在说青松不畏严寒,让我做人要坚强不屈;她用海纳百川告诉我们做人要宽宏大量。

她要我学习古人。

学习兰陵王的勇猛,化怒气为动力。别人说兰陵王长得美,不适合打仗,他便用狰狞的面具把自己美丽的外表掩藏起来。用自己的勇气来证明自己的能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告诉自己不畏惧死亡,不怕战争。

“母亲”要我学习武则天,学习她的智慧,学习她的胆识。一介女子,本是一朵娇艳的深藏在后宫里的玫瑰,安分守己。但她不屈服于男人,用自己纤细的双手撑起一个国家,保住一个民族。

“母亲”要我学习屈原,学习他热爱国土,不屈服于敌人,不苟且偷生。当楚国的最后一方土地被他人侵占时,屈原投河自尽,追随自己的国土而去。

土地,教给我的像天上的星星,说不完数不清我只有默默的记,这一颗星星是成吉思汗,那一颗星星是李大钊;这一颗星星是长勺之战,那一颗星星是辛亥革命;这一颗星星是八国联军侵占中国,那一颗星星是新中国的诞生。

也许,我现在该想想拿什么回报土地。这个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我可以好好学习,我可以与他国联盟,我可以去探索月球,我也可以去描绘中国的大好河山。但是,我知道,只要我不愧对土地,愧对生我养我的“母亲”,就对土地问心无愧了。等岁月逝去,我的青春一去无踪,头发脱落,变成尸骨,变成灰尘时,我便可以永远地躺在“母亲”的怀抱里了。

我不求用一生回报“母亲”,只求死后能在“母亲”怀抱里找到一个栖息的缝隙。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游陕西历史博物馆

全文共 714 字

+ 加入清单

下了车,对面就是陕西历史博物馆,这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建筑,颇具盛唐风采,井然有序,错落有致,雄浑庄重,让人不觉眼见一亮。

跟随着队伍走进了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头巨大的石狮子仰天长啸,好像一名魁梧的卫士忠诚的守卫着巍峨的博物馆。

我们首先要参观的是“大唐遗宝”专题展览。据介绍,这一批珍贵文物是在西安南郊何家村的一个基建工地上发现的。在这里,虽然我们只是欣赏到了出土的一小部分文物,但文物之精美;工艺之精湛,让人惊叹不已。

整个展览分为两部分。我们最先见到“玉润华光”部分,这一部分集中展示玉器、宝石等精品,其中不少都是海内外罕见的珍品。其中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就是镇馆之宝“镶金兽首玛瑙杯”。我在家中的书上频频发现它的踪迹,晶莹剔透的玛瑙闪烁着神秘的风采。一直希望有一天能见到它的实物。在这样的一次偶然的机遇下,能够见到它的“真身”,真让我有些受宠若惊。

第二部分“金银璀璨”表现了大唐工匠高超的技艺;更有数十枚银饼、银铤,留有唐代人錾刻铭文和墨书记录,为后人研究唐代历史留下了重要的资料。

不仅如此,还有不少带有异域风情的工艺品,以及由丝绸之路带来的异域钱币。体现了中华唐代时期民族的交流和发展,也体现了唐代开放的时代特征。

接着,我们参观了主馆。西安自古帝王都,历史上先后有十三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馆内的展厅设置也是如此,主要展现了周、秦、汉、唐代的精美文物。主要有反映古代先民生活情景和艺术追求的的彩陶,反映西周王都兴起青铜器,反映秦扫六合统一天下的青铜剑、兵马俑等,以及民族大融合文化遗存、佛教东渐的宗教文物,还有反映盛唐繁荣景象的唐代金银器和唐三彩等等,让人耳目一新。

陕西历史博物馆真正是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评价

全文共 210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迁:“①禹之功大矣,渐九川,定九州,至于今诸夏艾安。及苗裔勾践,苦身焦思,终灭彊吴,北观兵中国,以尊周室,号称霸王。勾践可不谓贤哉!盖有禹之遗烈焉。”

“②越祖少康,至于允常。其子始霸,与吴争彊。槜李之役,阖闾见伤。会稽之耻,句践欲当。种诱以利,蠡悉其良。折节下士,致胆思尝。卒复雠寇,遂殄大邦。”

王朗:“句践欲广其御儿之疆,馘夫差於姑苏,故亦约其身以及家,俭其家以施国,用能囊括五湖,席卷三江,取威中国,定霸华夏。”

展开阅读全文

颜真卿刚强不屈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294 字

+ 加入清单

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从强盛转向衰落。各地节度使乘机割据地盘,扩大兵力,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唐代宗死后,他的儿子李适(音kuò)即位,就是唐德宗。唐德宗想改变藩镇专权的局面,结果引起了藩镇叛乱。唐德宗派兵讨伐的结果,叛乱不但没有平定,反而蔓延开来了。

公元782年,有五个藩镇叛乱,其中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兵势最强。他自称天下都元帅,向唐境进攻。

五镇叛乱,使朝廷大为震惊。唐德宗找宰相卢杞商量,卢杞说:“不要紧。只要派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去劝导他们,用不到动一刀一枪,就能把叛乱平息下来。”

唐德宗问卢杞说:“你看派谁去合适?”

卢杞推荐年老的太子太师颜真卿,唐德宗马上同意。

颜真卿是当时一个很有威望的老臣。安史之乱前,他担任平原太守。安禄山发动叛乱后,河北各郡大都被叛军占领,只有平原城因为颜真卿坚决抵抗,没有陷落。后来,他的堂兄颜杲卿在藁城起兵,河北十七郡响应,大家公推颜真卿做盟主。在抗击安史叛军中,立了大功。唐代宗的时候,他被封为鲁郡公。所以,人们又称他颜鲁公。

颜真卿又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他写的字雄浑刚健,挺拔有力,表现了他的刚强性格。后来,人们把他的字体称为“颜体”。

颜真卿为人正直,常常被奸人诬陷排挤,只是因为他的威望高,一些奸人不得不表面上尊重他。宰相卢杞是个心狠手辣的人。他忌恨颜真卿,平时没法下手,这一回,趁藩镇叛乱的机会,派颜真卿去做劝导工作,是成心陷害他。

这时候,颜真卿已经是七十开外的老人了。许多文武官员听说朝廷派他到叛镇那里去,都为他的安全担心。但是,颜真卿却不在乎,带了几个随从就到淮西去了。

李希烈听到颜真卿来了,想给他一个下马威。在见面的时候,叫他的部将和养子一千多人都聚集在厅堂内外。颜真卿刚刚开始劝说李希烈停止叛乱,那些部将、养子就冲了上来,个个手里拿着明晃晃的尖刀,围住颜真卿又是谩骂,又是威胁,摆出要杀他的架势。颜真卿毫不畏惧,面不改色,朝着他们冷笑。

李希烈假惺惺站起来护住颜真卿,命令他的养子退出。接着,把颜真卿送到驿馆里,企图慢慢软化他。

过了几天,四个叛镇的头目都派使者来跟李希烈联络,劝李希烈即位称帝。李希烈大摆筵席招待他们,也请颜真卿参加。

叛镇派来的使者见到颜真卿来了,都向李希烈祝贺说:“早就听到颜太师德高望重,现在元帅将要即位称帝,正好太师来到这里,不是有了现成的宰相吗?”

颜真卿扬起眉毛,朝着四个使者骂道:“什么宰相不宰相!我年纪快八十了,要杀要剐都不怕,难道会受你们的诱惑,怕你们的威胁吗?”

四名使者被颜真卿凛然的神色吓住了,缩着脖子说不出话来。

李希烈拿他没办法,只好把颜真卿关起来,派兵士监视着。兵士们在院子里掘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土坑,扬言要把颜真卿活埋在坑里。第二天,李希烈来看他,颜真卿对李希烈说:“我的死活已经定了,何必玩弄这些花招。你把我一刀砍了,岂不痛快!”

过了一年,李希烈自称楚帝,又派部将逼颜真卿投降。兵士们在关禁颜真卿的院子里,堆起柴火,浇足了油,威胁颜真卿说:“再不投降,就把你放在火里烧!”

颜真卿二话没说,就纵身往柴火跳去,叛将们连忙把他拦住,向李希烈回报。

李希烈想尽办法,没有能使颜真卿屈服,就派人逼迫颜真卿自杀了。

展开阅读全文

当地调料造假历史已有十多年

全文共 749 字

+ 加入清单

独流镇是我国北方地区著名“醋乡”,独流老醋是三大传统名醋之一,与山西陈醋、镇江米醋齐名,始创于明代永乐年间,清康熙初年成为宫廷贡品。目前镇上聚集着多家知名制醋企业,拥有“天立”、“合立”、“山立”等知名品牌。

据当地知情人士介绍,独流调料造假行业已有十多年历史,刚开始是一些造假窝点加工假冒名牌老醋对外出售,“造着造着越做越大,后来就开始做其他的假调料,并在当地慢慢形成聚集。”

从2002年开始在独流镇打假的河南省驻马店市王守义十三香调味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十三香),在当地与造假者的缠斗已经持续了14年。

十三香打假负责人介绍,2001年前后,他们在东北和甘肃、新疆等地市场发现有零星的假货出现,经过调查跟踪发现,这些假货都是来自天津独流镇,从那时起,十三香就将打假重心放在了独流镇。

独流镇自古便是重要的水旱码头,扼守京、津、鲁、冀、豫的水陆交通要道。如今,津静公路、津涞公路、津霸公路和京沪铁路、京沪高速公路纵横贯穿。该地距离西青、北辰等物流园也只有数十公里,地理位置优越。

“独流镇可以说是北方调料造假的一个中心。”在独流镇打假已有十多年的某知名调料厂家打假部门负责人说,根据他们这么多年的打假情况来看,独流镇的造假规模在全国范围来说都是非常可观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的打假工作并没能将此地造假窝点根除,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没有哪个地方像独流镇一样,经过这么长时间还打不掉的。之前造假规模最大的是广东深圳、东莞一带,我们花了4年时间就打掉了。江苏兴化也是打了4年,现在彻底没有了。而在这个地方,从我们发现他们造假到现在已经14年,一直搞不掉。”上述十三香打假负责人说,他们打假不可谓不费心思,甚至曾经把宣传打假的报纸发到独流镇的各个学校,给学生每人一份,让他们拿回去,也没见到多大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高考素材精选:历史让我们看见

全文共 1972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在作文中巧妙运用一些我们平时积累的作文素材,可以为我们的高考作文增色不少,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文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赵简子是春秋后期的牛人,据说孔子都对他望而生畏,止步黄河南岸,没敢去晋国。他考察儿子的题目,就可以看出此人的志趣和作风。

赵简子对儿子们说:“我把一个宝符藏在常山上,你们去找找吧。”儿子们骑上快马,上山寻找,一无所得。一个地位最低、婢女生的儿子叫毋恤的,最后回来,却告诉父亲:“宝符找到了。”赵简子说:“呈上来。”毋恤说:“我从常山上俯瞰山那边的代国,代国就是我们的囊中之宝啊!”赵简子毫不犹豫,废了原先的太子伯鲁,立毋恤为太子,这就是赵襄子。

赵襄子比乃父更加蛮横狠毒。

赵简子一死,还在服丧期的襄子,就亲亲热热请来代王及其僚属,进行友好访问。招待他们宴席时,赵襄子安排每人后面站着一个厨师伺候,厨师们用硕大的铜勺子为他们斟酒。当代王和僚属们带着对襄子的感激之情,仰脖子喝酒时,厨师们一起动手了:他们挥起铜勺子,猛击代王和僚属们的脑袋,代王及其僚属瞬间血肉横飞,陈尸灯影,代国整个精英阶层瞬间化为一具具血肉模糊的烂肉,杯盘与陈尸共狼藉,酒水与血肉同淋漓。

然后,赵襄子挥兵伐代,完全丧失精英阶层的代国一片混乱,毫无抵御之力,代国并入赵家版图。

这是历史的大叙事,为历史讲述者们津津乐道。

但是,打动我的,则是这大叙事中的一个小细节。

被赵襄子的铁勺子击碎脑袋的代王,还是赵襄子的姐夫——代王的夫人正是赵襄子的亲姐姐。弟弟开疆拓土了,姐姐则在一夜之间丧夫亡国。而且,弟弟不仅让姐姐夫死国灭,还陷她于不仁不义之境,姐姐面临的不仅是自身命运的悲惨,还有感情与道德上的两难:一边是相亲相爱琴瑟相谐的丈夫,一边是手足之情家族代表的兄弟;丈夫死了,麻木不仁,不为夫报仇,是无情;向弟弟复仇,损害娘家家族,是不义。

赵襄子倒没有这种纠结,他坦坦荡荡地派使者去接姐姐归国。

没有道德感的人,自然也没有来自道德的痛苦和纠结。

没有道德痛苦纠结的人,也就没有道德负担和道德顾忌。

没有道德负担和道德顾忌的人,常常就显得果断和有力量。

悲剧的是,这种果断和力量,往往又为俗人所赞美和崇拜,为众多历史讲述者所津津乐道啧啧称赞。

是的,恶在很多时候比善显得更有力量。

战国时代,就充斥着这种无道德甚至不道德的力量,它们强大到操纵了历史的进程。

当今时代,更充斥着对这种力量的赞美和崇拜,他们鼓噪到淹没了人们的良知。

但是,我们不要忘了,道德也有力量。这种力量往往在细节之处,在宏大叙事的疏忽之处,悄悄地影响着历史的进程,改变着历史的成色,决定着历史的性质,创造着历史的正面价值。

我们就来看看下面这一历史大叙事下的小细节。

姐姐面对着弟弟派来的接她归国的使者,掩面悲泣。

旷野上,姐姐与使者休息片刻。环顾破败的江山,兵燹过后的家园,姐姐悄悄拔出头上的簪子,在石头上悄悄地磨砺。

末了,她收泪站起,手握锋利的簪子,以令人猝不及防的动作,一下子扎进自己的喉咙。

不及阻拦,完全不及阻拦,那位使者,呆立一旁。

深为这人间悲剧所震惊,目睹这世间的冷酷,对人性、对人间深感绝望的使者,在姐姐的尸首旁默立良久,最后,拔剑自刎,跌倒在她的身旁。

代人哀怜代王夫人的不幸,把她自杀的地方称之为“磨笄之山”。

司马迁的《史记·赵世家》记叙了这样的一个细节。

知道司马迁为什么伟大了吧?

一个史学家,一个历史的书记员,他不仅看到了历史上那位叱咤风云永垂史册的弟弟,他还看到了那位柔弱的跌倒荒野埋没荒草的姐姐。他不仅听到了弟弟的金戈铁马之声,他还听到了姐姐悄悄的饮泣之声。

这是一位让我们所有人心痛的姐姐。

在一帮大人物为权为利斗得你死我活时,一个弱小的女人,纠缠在仁、义之间,不能自解,只好为之自尽;一个不知名的使者,为这样的一个女人感动,不能自释,又随之自尽。读史至此,只有一声浩叹!

读历史,不能总是关注那些所谓的宏大叙事。宏大叙事往往就是历史强权,就是一种野蛮。它往往以历史必然性或历史趋势的名义,抹去无数小人物的鲜血眼泪,遮蔽他们的悲欢离合!

透过历史天空中遮天蔽日攻城掠地的刀枪剑戟,让我们能看见那根细小的闪着凄光的簪子。

透过历史长河中熙熙攘攘争权夺利的帝王将相,让我们能看见这位柔弱的悄悄泣血的姐姐。

血沃中原肥劲草,我们的历史原野从来不缺少鲜血,但,我们要珍重的,是——这位姐姐的血。

这位姐姐的血,这位不知名的使者的血,是一个民族最干净的血,最高贵的血!

这样的血,才是吾民族血脉之中的铁,骨骼之中的钙!

这才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光荣,最后的力量。

一部历史,你可以欣赏铁血的历史,但是,不要忘了,还有一部泣血的历史。

五千年,有帝王将相的伟大事业,有他们留下的宏伟的王陵和宫殿,但是,如果我们的良知还醒着,那就能在深夜听见——还有孟姜女这样的妻,代王夫人这样的姐,在荒野,在草声细细中,低低地泣诉。

展开阅读全文

曲周历史故事之借塔

全文共 1217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曲周县有三塔、五塔、塔寺桥三处塔。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曲周县带塔字的地名有三处,分别是三塔、五塔、塔寺桥。据曲周县地名志记载,三塔、五塔村名由来是因距广平县平固店村唐代古塔三里路、五里路而得名。塔寺桥村南在唐朝时曾有一座塔,元朝时有人在村北修了一座桥,后来村北建了寺,村名演变为塔寺桥。

这三处冠以塔字的村名还有一个至今流传的神话故事。

据传,唐代有位僧人到塔寺桥村一带云游,看到这里民风淳朴,很有佛缘,就四处化缘筹银,在现今的塔寺桥村东南建了一处寺院,名为大觉寺。一时间,善男信女云集,寺院香火鼎盛,成为了这一带名寺。

寺院在设计建造时要在大雄宝殿右边建一座高塔,因募集资金不足,一直没有建起。老僧年龄越来越高,他怕在有生之年建不起塔来留下遗憾,就想先借一座塔以了心愿。

一天,老僧对来上香的男女信众说,晚上要借各家牲口用一下。人们问他借牲口干啥?他说拉塔。晚上,人们等了很久都没等到老僧上门去牵牲口。到第二天早起,人们发现自家的牲口汗流如洗,栓牲口的地儿尽是牲口流下的汗水。连着两天,牲口好像夜里干什么重活了,累得连草料都懒得吃。到了第三天,一座十三层砖塔矗立在了大觉寺。

原来老僧利用自己的法力,他把各家牲口的灵气借了去,到广平县平固店寺里去拉塔。第一天领来的牲口灵气不够,一夜时间拉着塔只走了三里地天就快亮了,他只得作罢,把塔灵又放了回去。到了第二天夜里,他又添了些个牲口的灵气去拉塔,结果还是不足,走了五里地又听到鸡叫了,他又把塔灵放了回去。到了第三天夜里,他吸取了前两次的牲口不足的教训,把方圆几十里内的牲口灵气全领了去,这才把塔拉了回来。

后来,得道老僧为方便这一带善男信女进寺拜佛,又在村北的滏阳河上修了一座桥,这才有了村名塔寺桥。

据传,老僧拉塔走了三里的地方就是现今的三塔村,走了五里地停下的地方就是现今的五塔村。据说,如今在特殊天气的情况下,两个村还能看到塔的影子。

借的物品是要还的。很多年以后,塔寺桥村大觉寺的十三层砖塔又还给了平固店寺。平固店塔经过一借一还来回晃动,塔身晃出了裂缝。因是借塔造成的,早已得道修成正果的老僧自觉有愧,想把塔上的裂缝锔好。他就扮作一个锔将,到平固店村吆喝“锔大家伙哩、锔大家伙哩。”人们听到吆喝,就出来让他锔锅,锔缸,他说太小。就有人用手往塔身一指说,“塔大,你把塔身上的裂缝锔好吧。”意思是要难为他。也不知道老僧用什么法子,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真的就把平固店塔裂缝处锔上了两道铁箍。

平固店塔身上有裂纹,又有两道铁箍是事实。当地,现今八十岁左右的老人都记得。在古代,把塔身锔上铁箍绝非易事。因锔塔不易才会有神仙锔塔的神话传说。

抗日战争时期,因有抗日负伤的战士在塔上藏身,惹恼了日本鬼子,日本人用炸药把塔炸倒了。塔基至今尚存。

如今,塔寺桥村大觉寺早已不存,县志上也没有大觉寺的记载,只记了村北滏阳集建有北戈寺。

这就是三塔、五塔、塔寺桥村名的传说。

展开阅读全文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全文共 610 字

+ 加入清单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抗战胜利70周年,中国举行了大阅兵,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独有的大国之风!

阅兵前夕,70鸣礼炮齐发,声势浩大;军人们昂首挺胸,有条不紊;习主席的讲话慷锵有力,振奋人心。习主席亲切的问候“同志们好”“同志们幸苦了”军人们响亮真挚的回答“首长好”“为人民服务”,更向世界展示了大国之风。分列式时,中国方队迎面走来,军人个个步伐整齐划一,手臂的摆动,腿踢的角度都似在同一条水平线,更如一把出鞘的箭,气势逼人,风姿卓越。一股自豪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这一切一切都彰显了中国的强盛,更显示了中国强大的军事的实力。曾经的中国受尽欺凌,如今的中国繁荣昌盛,受到世界的瞩目!

展望历史,回想过去,鸦片之痛,甲午之耻,南京大屠杀之悲切都深深震怒了每一个中国人!无数中国同胞都死于日军的魔爪。无数英雄,革命烈士慷慨赴义,为中国革命事业抛头颅,撒热血!我们不会畏惧,因为我们是中国人,应为我们是华夏儿女,我们面对强敌绝不屈服,因为我们有血性,我们有信仰,我们坚信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我们有不怕牺牲的精神!如今,中国——腾飞的东方巨龙,真真正正的站起来了。是谁然中国站起来?是他们,是英雄!他们不畏强暴、不屈不挠、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铸成一道钢铁长城,赶跑了日本侵略军,把我们的祖国从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他们是永垂不朽的人们!是中国的永不弯曲脊梁!

展开阅读全文

扬州二十四桥历史典故

全文共 1940 字

+ 加入清单

扬州二十四桥是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那么关于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就来和小编一起了解扬州二十四桥历史典故吧。

“二十四桥”的芳名,之所以流传千载,得益于杜牧的一首名诗。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说到扬州二十四桥,就无法回避一个千古之谜:它究竟是一座桥,还是二十四座桥?至今未能解得开。

二十四桥得名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唐代有人在一个月光如水、清风徐徐的夜晚,见到24个风姿绰约的仙女,身披羽纱,酥手托箫,鼓着粉腮,轻启红唇,飘上一座小石桥,于是那舒缓柔美的旋律,便从24支箫管中缓缓地流淌出来。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在扬州出西门向北行3-5里处,有一石桥和一木桥,两相近桥头的距离约24步,村里的长者都认为这儿就是“二十四桥”。在他们幼小的时候,都有被长辈牵着小手“数数过桥”的经历:跨过一座桥,从一个桥头走向另一个桥头,“一步、二步……”一般都是二十四步。照这种说法,“二十四桥”是两座桥的统称。

二十四桥猜测

其实从宋代起,“二十四桥”便成了一宗众说纷纭而无定论的疑桉:有人说是一座桥,有人认为是指二十四座桥。历代的辞典、诗词注解也都兼收两派之说,而不敢轻易取舍。

南宋词人姜白石在一个初冬来到扬州,写下了《扬州慢》这一千古绝唱:“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从词的具体语言环境来看,“二十四桥”似乎是指一座桥。

有人认为大名鼎鼎的二十四桥是子虚乌有的东西,实际上从来就不存在,它只是唐代扬州桥梁的总称。最早对此作出解释的是宋朝大科学家沉括,他认为“扬州唐时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五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并在卷中从城区的汶河茶园桥起,到东面的山光桥止一一列出了桥名,但算来算去仅有21座桥的名称。也有人认为杜牧诗中的“何处”二字,清楚地传递着这样一个信念:二十四桥绝不是一座桥。

二十四桥争论

二十四桥的姿那麽美?二十四桥的月那麽妙?历史上有没有二十四桥?二十四桥究竟指的是什麽?古往今来,多少风雅人士试图探个究竟,至今未有令人信服的结论。综合起来,大致有如下种种:

1、“二十四桥”就是一座桥,只因传说隋炀帝时,有24个美人月夜在桥上吹箫,故名“二十四美人桥”,简称“二十四桥”或“廿四桥”。到了清代,人们逐渐倾向于那原是一座桥的名称。清代扬州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写道:“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跨西门街东西两岸”。

近来,扬州的一位青年作家,从语言上、地理位置上对“二十四桥”作了大量的论证:扬州“二十四桥”为“阿师桥”的谐音,并考证沉括记载的阿师桥,为今城北的螺丝湾桥。根据《汉语音韵学导论》一书拟唐音“二”、“十”、“四”、“桥”分别与“阿师桥”音同。若从扬州方言观之,“二十四桥”与“阿师桥”之古音也相近。因“阿”古音为a(见王力的《汉语语音学》),“二”古代的北方方言也为a。

2、“二十四桥”就是遍布扬州地区的24座桥梁。沉括对二十四桥循名责实一一以求,但只凑成21座。南宋的王象之在《舆地记胜》中则记载:“所谓二十四桥者,或存或亡,不可得而考。”

3、“二十四桥”是古代扬州桥梁的编号。在古诗中以序号称桥的不乏其例,就唐代扬州而言,对桥的编码也是有桉可稽的。唐朝施肩吾《戏赠李主簿》诗有“不知暗数春游处,偏忆扬州第几桥”之句。唐人张齐《寄扬州故人》诗中有“月明记得相寻处,城锁东风十五桥。”

4、“二十四桥”在诗文中是虚指而非实指,故“二十四桥”既非24座亦不是一座,不过是泛指扬州小桥多罢了。杜牧常常喜欢用数字入诗。如《江南春》绝句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赠别》一诗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谴怀》的诗句中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等等。由此可见,杜牧喜欢用数字,又特别喜欢用约数。因为它为约数,即不是实数,更不是专名。

当然,也有人指出“二十四桥”借指扬州,泛指扬州的繁华或是专指扬州美人,这些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二十四桥”的最终解释权,恐怕还得归杜牧。

扬州二十四桥现状

今天,念四路中段东面,五亭桥西边的景区就叫二十四桥景区。其主建筑熙春台东面有毛`泽东手书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碑。在熙春台东北80米的地方,有一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建的公园中常见的那种小卑桥,宽2.4米,两头各有二十四层台阶,两边各有二十四根栏杆,叫它二十四桥。桥的西北有一座简洁的亭子,宛在水中央,叫吹箫厅。这算是为外地游客建的,就好比今人在鲁迅故居百草园里种了一块菜来和散文对应一样。建这么一座“二十四桥”,也表明比较可信的是指一座桥。这座现代的“二十四桥”不是古代的二十四桥的复制,品味不怎么高,有些俗气。

[扬州二十四桥历史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廉颇负荆请罪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445 字

+ 加入清单

廉颇是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负荆请罪是我们小学时候学过的一个成语,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重温廉颇负荆请罪的历史典故吧!

秦昭襄王一心要使赵国屈服,接连侵入赵国边境,占了一些地方。公元前279年,他又耍了个花招,请赵惠文王到秦地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渑音miǎn)去会见。赵惠文王开始怕被秦国扣留,不敢去。大将廉颇和蔺相如都认为如果不去,反倒向秦国示弱。

赵惠文王决定硬着头皮去冒一趟险。他叫蔺相如随同他一块儿去,让廉颇留在本国辅助太子留守。

为了防备意外。赵惠文王又派大将李牧带兵五千人护送,相国平原君带兵几万人,在边境接应。

到了预定会见的日期,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并且举行了宴会,高兴地喝酒谈天。

秦昭襄王喝了几盅酒,带着醉意对赵惠文王说:“听说赵王弹得一手好瑟。请赵王弹个曲儿,给大伙儿凑个热闹。”说罢,真的吩咐左右把瑟拿上来。

赵惠文王不好推辞,只好勉强弹一个曲儿。

秦国的史官当场就把这事记了下来,并且念着说:“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秦王令赵王弹瑟。”

赵惠文王气得脸都发紫了。正在这时候,蔺相如拿了一个缶(音fǒu,一种瓦器,可以打击配乐),突然跪到秦昭襄王跟前,说:“赵王听说秦王挺会秦国的乐器。我这里有个瓦盆,也请大王赏脸敲几下助兴吧。”

秦昭襄王勃然变色,不去理他。

蔺相如的眼睛射出愤怒的光,说:“大王未免太欺负人了。秦国的兵力虽然强大,可是在这五步之内,我可以把我的血溅到大王身上去!”

秦昭襄王见蔺相如这股势头,十分吃惊,只好拿起击棒在缶上胡乱敲了几下。

蔺相如回过头来叫赵国的史官也把这件事记下来,说:“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渑池相会。秦王给赵王击缶。”

秦国的大臣见蔺相如竟敢这样伤秦王的体面,很不服气。

有人站起来说:“请赵王割让十五座城给秦王上寿。”

蔺相如也站起来说:“请秦王把咸阳城割让给赵国,为赵王上寿。”

秦昭襄王眼看这个局面十分紧张。他事先已探知赵国派大军驻扎在临近地方,真的动起武来,恐怕也得不到便宜,就喝住秦国大臣,说:“今天是两国君王欢会的日子,诸位不必多说。”

这样,两国渑池之会总算圆满而散。

蔺相如两次出使,保全赵国不受屈辱,立了大功。赵惠文王十分信任蔺相如,拜他为上聊,地位在大将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私下对自己的门客说:“我是赵国大将,立了多少汗马功劳。蔺相如有什么了不起?倒爬到我头上来了。哼!我见到蔺相如,总要给他个颜色看看。”

这句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装病不去上朝。

有一天,蔺相如带着门客坐车出门,正是冤家路窄,老远就瞧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他叫赶车的退到小巷里去躲一躲。让廉颇的车马先过去。

这件事可把蔺相如手下的门客气坏了,他们责怪蔺相如不该这样胆小怕事。

蔺相如对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一个势力大?”

他们说:“当然是秦王势力大。”

蔺相如说:“对呀!天下的诸侯都怕秦王。为了保卫赵国,我就敢当面责备他。怎么我见了廉将军倒反怕了呢。因为我想过,强大的秦国不敢来侵犯赵国,就因为有我和廉将军两人在。要是我们两人不和,秦国知道了,就会趁机来侵犯赵国。就为了这个,我宁愿容让点儿。”

有人把这件事传给廉颇听,廉颇感到十分惭愧。他就裸着上身,背着荆条,跑到蔺相如的家里去请罪。他见了蔺相如说:“我是个粗鲁人,见识少,气量窄。哪儿知道您竟这么容让我,我实在没脸来见您。请您责打我吧。”

蔺相如连忙扶起廉颇,说:“咱们两个人都是赵国的大臣。将军能体谅我,我已经万分感激了,怎么还来给我赔礼呢。”

两个人都激动得流了眼泪。打这以后,两人就做了知心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暗度陈仓历史典故

全文共 984 字

+ 加入清单

暗度陈仓不只是一种战争谋略,还是一种指导生活的处世智慧,在适当的时候,我们需要将自己的真实意图隐藏起来,制造一种迷惑人心的假象。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暗度陈仓历史典故,一起来看一下吧。

【出处】(元代)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

【释义】度:通“渡”;陈仓:古代的地名,今陕西宝鸡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孔道。比喻正面迷惑敌人,而暗中从侧翼对敌人进行突然袭击。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历史典故】

秦朝被推翻的时候,势力最强的项羽企图独霸天下,他对一般将领都没有什么顾忌,唯独对刘邦不放心。早些时候,他曾与刘邦约定:谁先攻下秦都咸阳,谁就在关中为王。结果,首先进入咸阳的是刘邦。项羽不愿意让刘邦当关中王,也不愿意让他回到家乡,便故意把巴、蜀和汉中三个郡分给他,封他为汉王,想把他关进偏僻的山里去。自己则自封为西楚霸王,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广大肥沃之地,以彭城为都城。

刘邦的确有独霸天下的野心,可是慑于项羽的威势,只得听从支配,暂时领兵西上,开往南郑,并且接受张良的计策,把一路走过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烧毁。烧毁栈道的目的是为了便于防御,更重要的是为了迷惑项羽,使他以为刘邦真的不打算出来了,从而放松对刘邦的戒备。

刘邦到了南郑,发现了一个有才能的人——韩信,于是便拜他为大将,请他策划向东发展、夺取天下的军事部署。

韩信的第一步是,夺取关中,打开东进的大门,建立兴汉灭楚的根据地。于是派出几百名官兵去修复栈道。守着关中西部的章邯听到了这个消息,觉得他们自己烧了之后,再来修复,这么大的工程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才能完成,所以根本没有重视。可是,不久章邯便接到急报,说刘邦的大军已攻入关中,陈仓被占,守将被杀。章邯证实消息后,慌忙领兵抵抗,已经来不及了,号称三秦的关中地区一下子被刘邦占领了。

原来韩信表面上派兵修复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的姿态,实际上和刘邦统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章邯不备取得了胜利。这就叫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成长心语】

蒙蔽别人最关键的在于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和目的。不能让人发现,更不能让人预见,所以诈者蒙蔽他人时,常玩的把戏便是声东击西。假装瞄准一个目标煞有介事地佯攻一番,其实暗自瞅准别人不留心的靶子,然后伺机施以致命打击。有时似乎不经意间流露出自己的心思,实际上是在骗取他人的注意和信赖,目的在于突然发难而出奇制胜。这时,暗度陈仓便成了一种易于成功的哲学。

展开阅读全文

小学生必学历史成语故事2:负荆请罪

全文共 455 字

+ 加入清单

【释义】负:背着;荆:荆条;古时用来抽打犯人的刑具。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主动向人认错赔罪;请求责罚。

【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人物】战国时期,蔺相如(今河北曲阳人,一说山西临汾人)“完璧归”有功,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维护了赵王的尊严,被提升为上卿,位在廉颇(山西太原人,一说山西平遥人)之上。廉颇对此不服。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蔺相如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商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有关历史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全文共 2331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我们都知道中国有非常非常多的成语,这些成语背后有一些还隐藏着一些历史故事。你都知道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历史的成语故事有哪些,希望对你有帮助!

1、太公钓鱼

商朝末年,纣(zhòu)王荒淫(yín)无度,残暴不仁,人民生活过得非常艰苦。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纣王的胡作非为,就躲到渭水河边过着隐居的日子。

渭河一带是诸侯姬(jī)昌的管辖范围,姬昌胸怀大志,很爱惜人才。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边钓鱼。他的鱼钩是直的,没有鱼饵,离水面有三尺高。他一边钓一边说:“鱼儿呀,你快点上钩吧!”有人好意地告诉他这样钓不到鱼,姜子牙只是笑着说:“鱼儿自己会上钩的。”人们嘲笑他,他也不理会,只是静静地钓着鱼。

结果这件事传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请。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还继续钓鱼,嘴里念着:“钓、钓、钓,鱼儿不上钩,虾米来捣乱!”士兵只好回去报告。于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请,姜子牙看见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里又念着:“钓、钓、钓,大鱼不上钩,小鱼来捣乱!”大臣也只好回去报告。最后,姬昌就准备了丰厚的礼品,亲自拜访姜子牙。姜子牙看出他的确是一心想要寻找贤能的人,就答应辅佐(zuǒ)他。姬昌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就封他为太公。

后来姜子牙连续辅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中国历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2、平易近人

西周初,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周公仍在朝摄政辅佐成王。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晚啊?”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比如服丧,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太公后来听说了伯禽汇报政务的情况,长叹说:“鲁国后世必定会北面臣服于齐国。政治如果不简要平易,民众就不愿意接近。平易近民,民众才会归附。”

“平易近民”本指政治上通俗简易。到了唐朝,为避太宗李世民讳(huì),凡言“民”处皆改为“人”,此语就改成了“平易近人”。这样一改,意思也就变了,从指政治变成指为人处世的态度,有时也指文章风格浅显易懂。

3、千金一笑

西周末期,周幽王上位后,根本就不理朝政,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醉心于女色。周朝有个诸侯国叫褒(bāo)国,其国君见天子如此荒唐,就来规劝,幽王根本不听,反而把褒国国君关进大牢。

褒国国君的儿子洪德见父亲被关,非常焦急,就与母亲商量如何营救。他们听说幽王非常喜欢美女,就用重金买下一年轻漂亮的少女,取名“褒姒(sì)”,教会了她宫中礼仪,然后送给幽王。幽王见了大喜,于是下令放了褒国国君。

褒姒入宫后,很得幽王的宠爱,可是只有一件事不随心意,就是褒姒有个怪脾气,从来不笑。幽王下决心要让她笑一笑,于是贴出布告:谁能让新王后笑一笑,赏金一千。告示一出,一些人争相入宫。有的吐舌瞪眼做怪相,有的说一些荒诞的笑话,可褒姒看了,听了,仍不露一丝笑容。幽王手下有个大臣叫虢(guó)石父,是个会拍马逢迎的坏家伙,他出了一个坏点子,叫做“烽火戏诸侯”。原来古时候,遇到敌情,主要靠烽火台报警。那些烽火台遍布各诸侯国,相邻的两座能互相看见。如果白天某处发现了敌情,就点燃晒干的狼粪,靠“狼烟”传递情报;如果是晚上,就点燃柴草,靠火光传递情报。这样一座传一座,用不了多长时间,消息传遍全国,各地诸侯就会率队伍赶往京都,听候调遣。

幽王听了这个计谋,万分高兴,决定一试。一天,天气晴朗,幽王带着褒姒来到城楼顶上,登台远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幽王下令点燃烽火,顿时狼烟四起,直冲云天。远近诸侯看到烽火点燃,还以为敌国来犯,于是纷纷点齐兵马,向镐(hào)京奔来。他们赶到镐京城下,却看不到一个敌兵,只见幽王和褒姒坐在城楼上喝酒看热闹。这下,可把褒姒给逗笑了。她笑幽王如此轻率行事,笑诸侯这样容易上当。褒姒一笑,幽王高兴了,马上给了虢石父千金的奖赏。那些诸侯可气坏了,知道受了愚弄,就大骂一气带兵回去了。

幽王对此并不在意,为睹褒姒笑脸,又多次玩此闹剧。不久,戎(róng)人发兵前来攻打镐京。幽王看到戎人真的打来了,赶紧派人去点烽火,向诸侯求救。可是这一次,诸侯们还以为天子与王后嬉戏,全都按兵不动。就这样,镐京被戎人攻破,幽王逃到骊山脚下,被杀掉了,褒姒被戎人抓走了。

成语“千金一笑”,形容美人的笑颜十分难得,价值千金。

4、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qiáo)夫站在岸边,他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5、道不拾遗

春秋时,郑国政治家子产由于平定贵族旧势力的叛乱有功,成了郑国的正卿(qīng)(官名)。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郑国经济发展;同时还主张依法治国,制定了严厉的刑法来处置犯罪行为,因此,国内没有盗贼。“道不拾遗”(路上丢失东西,别人不会捡去);街上的桃树、枣树长满了果实,也没人爬上去摘。由于子产把国家治理得很好,郑国富强起来了,虽然连续三年受灾,老百姓也没受冻挨饿的。

“道不拾遗”这个成语常与“夜不闭户”连用,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展开阅读全文

弟子应联历史典故

全文共 371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先生欲考弟子学才。

一日,先生出上联,要弟子应对下联。

先生出:海棠;弟子应对:山药。

先生又出:一枝,一枝海棠;弟子应对:半截,半截山药。

先生再出:斜插,斜插一枝海棠;弟子应对:倒挂,倒挂半截山药。

接着,先生点点头,又续上:鬓角,鬓角斜插一枝海棠;弟子脱口而出:胯下,胯下倒挂半截山药。

先生心中不悦,但还是接着续:小姐;先生不往下说了。

弟子略加思索,对上:大汉。

先生面色难看,仍然接着:偷看!

弟子心想好对呀,紧跟着:梦见!

先生生气了,提高嗓门:无--耻!弟子大声应道:有情!!!

先生摇摇头,叹了口气:弟子。先生心想,看你如何应对。

弟子为难了,总不能拿先生来应对呀,暗自思量一番,终于想到了一个合适的词:师母!

先生脸色铁青,一声不吭转身走了。

弟子心中好生奇怪,怎么一回事?细细品味猛然发现对联上出了问题,暗暗叫苦不迭。

原来连起来就成了这样:

……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之声作文800字

全文共 898 字

+ 加入清单

“请用心听,不要说话。”——题记

如果历史有声音,那么你听到了吗?如果历史有声音,那么你听过吗?如果历史有声音,那么你愿意倾听吗?嗯,我听到了,我正在听,也愿意听。

放眼望去,骄阳下的建川博物馆正散发出它独特的魅力。它越是神秘就越是让人神往。历史,一直是一个厚重的话题,并不是指文物史料厚重,而是人们心情的厚重。而此刻我将带着这份厚重走进历史去听听它的声音,

馆内一张张图片定格了那时刻,一段段文字诉说了那些年不屈的抗争。我想无论哪一个民族都定然有过那么一段血和泪融成的不堪回事的历史。在那些危难面前,哪些奋起抗争的民族打败了侵略者,逐渐强大、崛起,留下了历史的华章。中国自古以来不乏英雄,正是有了那些铁骨铮铮的汉子,有了那些柔韧坚强的女子,那些刻板而又艰涩的历史才变得如此鲜活。在抗日救亡中,许多人牺牲后连一个名字都没能留下,他们心甘情愿做了历史的尘埃,正因如此才有如今的中国,和今天的我们。

走过红色年代馆,映入眼帘最多当然就是毛主席,无论是壁画还是徽章,大的小的各不一样,看着这惊人数量的徽章,可想那年代的人们对毛主席的敬仰有多高啊!

当站在三寸金莲馆前,我的心情是无比纠结的。我渴望亲近历史、触摸历史,可是历史太厚重了,厚重让我迈不开脚步。那一段段封建触目惊心的历史却是无法抹去的事实,时间可以洗刷感情、洗刷过去,可永远无法洗刷事实。最终我还是迈开了脚步,进入馆内,就被浓烈的女性气息所包围,看着一双双小得无法直视的鞋,我的心被震撼着。这是多大的悲哀啊!这是旧社会中国的悲哀啊!看着墙上的“金莲”实拍图,这是中国旧社会女性的脚啊!这就是她们走完一生的脚啊!中国革命的振兴,给广大妇女的解放带来了契机,最终打碎了数百年以来束缚她们的缠脚陋习。想到这些我的心终于得到些许安慰。走出馆门,望着馆门上那女子的小脚,离我们远去的是那缠足到放脚的曲折之路,留下的却是千百年女性的辛酸史!

历史厚重却又伟大,今天我在用心听,没有说话。嗯,那是历史的声音,它在告诉我们收藏历史,开创未来!

王定凡老师评语:好,历史的声音!说得好!你也确听到了历史的声音,抗日烽火、红色风暴、三寸金莲,这些都是历史的“声音”,希再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人物传记作文500字

全文共 516 字

+ 加入清单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在我刚入学时便学会了他的一首诗:《石灰吟》。当时也不怎么注意这首诗,在脑海中记住了名字和诗句就草草背下。此时,我只是知道于谦是一位诗人,对这首诗没有一丝丝喜欢,并不能产生共鸣。

到了四年级,看了《明朝那些事儿》,看第一遍时看到了于谦竟是主角。不过我眼睛一目十行,才草草的明白了于谦的功劳。但,诗还是没有使我产生共鸣。

看了第二遍,我开始细细阅读。这时我才明白,于谦是如此伟大!

一个看似软弱的文人,却看淡生死,镇定自若指挥。面对蒙古的军队,他本可以仗着自己文官的身份,将保卫祖国的责任推到他人身上,他却并不这么做。他承担起了保护祖国的责任!

他,指挥着军队,向也先的军队发起猛烈攻击,不仅保卫祖国,还将侵略者赶出中原外!

从这首诗,我看到了于谦的一生。徐有贞的狡诈,朱祁镇的天真,石亨的贪财……他做官清廉,两袖清风。却被“还乡团”的一句话“意欲”。“莫须有”杀死了岳飞,“意欲”杀死了于谦。

他死后,平时懒得出奇的明神宗给他“忠肃”的称号。但于谦所组织的北京保卫战就足以证明。任何帝王都不足以到夸奖于谦的资格。明朝两百年,于谦只有一个。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于谦对自己人生的真实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