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谍同盟》打造史诗级旷世之恋观后感
全文共 437 字
+ 加入清单昨天半夜写的影评因为自己的蠢不小心全部不见了,心情和丢钱包那天没差多少,反复地又看了好几遍预告片试图回味在观影过程中的感受,可能有些感觉表达出来就不会有第二遍了,虽然知道没法复制,还是想努力拼凑出我昨天有关于这部电影的一切。
微博电影领了优惠券又不想白白浪费,选来选去决定一个人去看这部电影,预告片看的也没太认真,只是一下子被男女主的状态吸引,只把它当做一部打打杀杀枪战啥啥的电影,整场只有六个人看,开场前几分钟进来的小情侣在身后不停地嬉笑时不时踹到我的椅子,让我觉得这注定是一场不消停的电影,然而在开场后片头还在放制片公司的时候,全场又默契地鸦雀无声,现在想想那是种是和整部影片的氛围相呼应的安静,并没有激烈的打打杀杀,感情线也远比我想象的顺利。
我不懂电影要的什么技巧,只觉得好电影让人融入其中,我想这对我来说就是一部好电影吧。
但我还是想说这个电影名起的(或者说翻译的)太烂了。
还有就是,也许在我这种极度想爱的人眼中,看到的一切都是溢着爱意的吧,真希望有人能跟我一起感受。
:
更多专题作文
火把史诗
全文共 1113 字
+ 加入清单彝族英雄史诗《铜鼓王》流传在云南富宁县、广西那坡县和越南与中国交界罗罗(又作倮倮)支系彝族的居住区,历史悠久,影响极深,流传甚广。史诗系当地彝族原生宗教祭司“腊摩”在“荞年节”(火把节)、“跳宫节”等祭祀性节日中的有关仪式上演唱的世传歌词,又叫《铜鼓歌》。
在罗罗彝族支系中,祭祀礼仪与相关的仪式活动中,祭祀铜鼓或以铜鼓为祭器是一种重要的支系文化表征,腊摩作为祭司在诸多的节日仪式活动──跳宫(即跳铜鼓舞)中演唱的世传祭词《铜鼓歌》,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口承语言民俗事象。
以举族祭祀战争中救护先祖的金竹为主要活动的跳宫节,又有“大跳”和“小跳”之分。“大跳”一般为九年或二十七年举行一次,要跳九天九夜,除在跳宫坪上进行祭祀和欢跳以外,还要到某个特定的山头及全寨各家各户去跳。“小跳”即一年一度所举行的跳宫节活动,前后举行四天,每天的活动分别为祭山、祭乐神、祭锦神(锦绣前程之神)和驱邪鬼。同样是跳宫节,各个寨子的仪式程序也不尽相同,但总的活动都是以腊摩的祭祀为中心,是以诵唱《铜鼓歌》、欢跳铜鼓舞为主要祭祀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歌舞娱神祭神的传统盛会。
“荞年节”即火把节,广西彝区已不盛行此节,在云南境内富宁一带的罗罗支系中称彝族盛大的传统节日──火把节为“荞年节”。这与农历六月彝家主要农作物荞麦大体丰收有关。史诗《换鼓》一章追溯了“荞年节”的产生和由来:
迁徙到滇桂边界的四支彝人在瘟疫中绝处逢生后,又遇大旱带来的灾荒,那时的彝家的腊摩波仙出一良策,要彝家耕种耐旱的荞子。他自己徒步来到交趾(今缅甸)借荞种,可贪婪凶狠的交趾人非铜鼓不换,无奈之余,被缚的波仙只好屈从,以十面铜鼓换回十石荞种,使彝家转危为安,为了纪念荞和鼓的恩德,彝家在每年的旧历六月击鼓过荞年(火把节)。富宁一带的彝族人认为,“荞年节”(火把节)跳铜鼓舞,就是为了使天神快乐,铜鼓舞可以娱神慰神,并使天神赐给人们以丰年,护佑寨子里的人平安无疾,少死多生。
此外,在广西境内的彝区,《铜鼓歌》吟唱得最多、最完整的场合是在每年节日期间“卜铜鼓”、“祭铜鼓”、“开铜鼓”和“封铜鼓”的具体仪式上及其相关的节庆活动中。
由此可见,史诗的形成与罗罗彝族在特定的仪式性节日期间传演《铜鼓歌》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可以说,以上节日大多由祭祀仪式发展而来的,史诗《铜鼓王》也同样是由祭司腊摩祭祀铜鼓的祭词发展而来的,祭祀仪式及其由此发展而来的节日活动场合是史诗形成并代代传演的民俗文化场,祭司腊摩是史诗的诵唱者、编撰者、整理者和传播者,其诗与史角色和谐地统一在祭祀仪式中。正如《伊利亚特》、《罗摩衍那》的产生离不开行荷马、蚁蛭式的人物一样,彝族英雄史诗的产生和形成也离不开祭司兼歌师的腊摩。
2024关于英雄史诗不朽丰碑征文
全文共 438 字
+ 加入清单安徽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据不完全统计,在伟大的长征中,参加长征的安徽人约有3万人,占长征总人数的七分之一左右,分布在三个主力部队。其中绝大多数在红四方面军。在红一方面军有王稼祥、李克农、黄镇等,红四方面军有洪学智、陶勇、皮定均等。他们坚决反对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在确立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以及战胜国民党军队的殊死战斗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涌现出一批功勋卓著的的高级将领。
参加长征的100余名安徽籍将军中,解放后被授予上将军衔的2人,中将10人,少将88人。在全国著名的将军县之一金寨县,诞生的59名将军中,有51位参加了长征。此次纪念展共展出了109位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除王稼祥、黄镇、胡迪、黄正平和5位参加长征的女战士外,其余100位全是将军。此次展览不光有图片资料,还有许多当年长征中使用过的武器,生活用品和文件等。据了解,这些珍贵资料是从六安、金寨、芜湖、安庆、巢湖、泾县六个地方的博物馆和纪念馆调集来的。
英雄史诗不朽丰碑高中
全文共 1704 字
+ 加入清单都说“时间是治疗心灵的最好的针剂”,往事如烟,缥缈婆裟,无论成功与失败,顺境与挫折,各种人情冷暖,众多缤纷繁芜,都会随着时间的飞逝永远的被遗忘在身后的风尘中,而尘埃终会落地……其实,在这些零落的尘埃里,总有一颗水滴虽经受了流金岁月的洗礼依然明亮如初,在鲜为人知的角落绽放着自己的光彩,柔和却不乏刚强……
轻轻挑开水滴外面的薄暗纱,看,上面映着的是他的面孔,笑容灿烂而坚毅,手持长枪,背负旅行包,别着手榴弹,注视着自己的家乡,守卫着无限留恋的领土,可他的背后,却是硝烟滚滚,炮火纷可,而他,在一场惊心动魄又无比艰难残酷的战争中,却永远地闭上了明亮的眼睛,无声地撒手人间……
他,就是左权,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场上阵亡的最高将领。水滴刹那间晶亮起来,忽地一闪,出现了那个战火硝烟的年代的画面。狂妄的日寇在屡次遭受左权军队的打击后,不甘失败,又调集了3万多兵力,发动了空前残酷的 “铁壁合围”大“扫荡”,并向八路军总部所在地辽县进犯。25日,为了掩护后方机关的同志们跳出包围圈,左权率嚎坚持指挥战斗,自己直到最后才开始突围。
看吧!那一道道血痕镌刻着他英勇拼搏,不屈奋战的壮举;那一声声冲锋号角迸发这誓死保卫祖国的豪情;火光冲天,炮声连连,可左权只把它视为微小的尘土。他热血沸腾,敌人千军万马都在他刚毅的面容前颤栗了!当队伍冲向敌人最后一道封锁线时,一颗炮弹在他身前爆炸,左权不幸英勇牺牲,年仅37岁。
这时,连空气也变的凝重肃穆,哀伤的气氛笼罩着人民。左权牺牲,全军悲恸,左权短暂而光荣的一生,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人民军队的发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朱总司令,诗悼忠魂:
名将以身殉国家,
愿拼热血卫吾华。
太行浩气传千古,
留得清漳吐血花。
水滴逐渐暗淡了下来,令人惊异的是,水滴上竟然捧出了一朵洁白壮丽的鲜花,花的背后,是巾帼英雄——冷云。1938年夏,冷云强忍丈夫牺牲的巨大悲痛,告别刚出生两个月的婴儿,随军西征,任妇女团政治指导员。这一天,她们在牡丹江地区与日伪军千余人遭遇。已准备渡河的冷云等人为掩护大部队突围,毅然放弃渡河,在冷云率领下,与日伪军展开激战。这是一场短兵相接的战役。她们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使大部队迅速摆脱敌人,但是她们却被敌围困河边。在背水作战至弹尽的情况下,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冷云坚定地对大家说:“同志们,我们是共产党员,宁死也不做俘虏!为祖国的解放而战死,是我们最大的光荣!”她们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乌斯浑河,高唱着《国际歌》:“……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集体沉江,壮烈殉国。牺牲时,她们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八女投江,气节令人震撼!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
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
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
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
一阵清脆的歌声把我的思绪牵引到了王二小的身上。原来,抗战时,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一天,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酷地杀害了,牺牲在狼牙口村,年仅13岁。正在这关键时刻,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一举全奸了敌人。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山坡上。一首《歌唱二小放牛郎》,传唱至今。
啊,小英雄,你安息吧!这山坡不会再容鬼子践踏一步了!你看,山坡上长满了青草。你的鲜血染红的那块大石头,现在还静静地卧在山沟里,记载着你的英勇的“血色石”,不正默默地向人们讲诉着你的故事吗?
现在,战争早已是过去,无数革命烈士以热血保卫了祖国,为五星红旗添上了鲜红庄严的一笔,幸福的时代使人们忽视了许多纷飞的记忆,可我们的民族英雄在今天的世间仍是一颗耀眼的明星,灼灼生辉!我们不应忘却历史,中华儿女不会忘记历史,尽管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但是,英雄是永远的丰碑!
向烈士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英雄史诗不朽丰碑征文
全文共 1156 字
+ 加入清单两万五千里悠悠长征路,这里有艰辛的汗水;
两万五千里悠悠长征路,在这里缔造世界的奇迹!
他们曾经历了爬雪山、过草地、抗击敌人围追堵截那腥风血雨、艰苦卓绝的日子;他们曾为人民解放、共和国的建立而欲血奋战;他们是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亲历者,共和国的功臣。而今,他们大都是八九十岁的老人,但他们身上保持的那种长征精神却永不老。正是凭着这种精神,他们历经沧桑而斗志不衰,功勋不凡而甘于平凡。
七十载转瞬即逝,荏苒沧桑,七十年前红军长征的脚步仍在回响;七十载斗转心移,硝烟远去,七十年前红军长征的壮举仍在传唱。“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若等闲”。毛主席的《长征》为我们讲述了这段光辉的历史。长征是一个伟大而神奇的故事’长征是一部雄壮感人的史诗。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满怀希望的民族,必然有着像长征这般世代相传、历久弥新的精神。
我们听着红军故事长大。曾经一曲《我的中国心》唱遍祖国大江南北,曾经一首《长征》使无数人知道,有这样一批人,他们不畏艰险,不畏困难,为新中国的发展出力,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现今,有不少人重走长征路,但是,坐着汽车,带着完善的装备、足够的食粮,在平坦的道路上行走,这就能体验长征、感悟长征、在线长征吗?不,这不能!只有那荒芜无人迹的草地、大雪纷飞,狂风怒吼的雪山,这才是真正的长征!他们有自己的双腿直起了新中国,世界的红飘带,你们守万人敬仰!
金色的鱼钩,老班长为了护送几个伤员走出草地而献出生命;倔强的小红军,虽然饿得早已走不动路,但坚持不吃陈赓同志的食物而从此埋骨草地;永远的丰碑,军需处长为使每位战士都穿上棉衣而成为雪山上一座晶莹永远的丰碑……团结、奋斗、坚持,两万五千里,凭着坚定的信念,中国工农红军走完了长征,在这长征途中,又岂只是这几个感人的故事?
我是个没耐心的人,但每当我想起红军战士凭着坚定的信念走完长征,我就受到莫大的鼓舞。两万五千里,如此长的距离,战士们没有一个人退缩、放弃,都坚持走完了。相比而言,我连做完一件事的耐心毅力也没有,我如何米阿曼队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生活的战士们,我如何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的苦、累与长征比起来就好像水滴与大海的分别!于是,我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
长征故事,也让我懂得团结互助、奉献精神是多么的重要。在长征中,如果没有战士们的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相互携扶着过草地、翻雪山,长征途中又不知要牺牲多少热血忠魂!如果没有一些战士的舍己为人、无私奉献,如何走得完这绵绵两万五千里?
如果说长征是一枝花,那这枝花是世界上最美最绮丽的花,它的光彩让世界为之惊叹;如果说长征是首诗,那这首诗就是一部谱写中华魂的史诗;如果说长征是支歌,那这支歌必定是世上最雄壮感人的歌!虽然长征已经过去七十年,但长征的壮举仍在传唱,长征精神仍然星火相传!长征事迹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英雄史诗不朽丰碑征文
全文共 1450 字
+ 加入清单“红军长征举世鲜,铁流夜过党岭山;巍巍群峰银龙舞,英雄大战鬼门关。”(李布德少将《夜过党岭山》)
“绿原无垠漫风烟,蓬高没膝步泥潭。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张爱萍将军《过草地》)……
红军长征,如果把每支部队的行军里程加起来,总共有8万里,而在四川的里程最长。
过雪山草地无疑是红军长征最为艰苦悲壮的时候。据我们的统计,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翻越的雪山有73座之多,这里的雪山是指垭口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4000米以下的都没有算。其中,在四川境内有67座,云南有3座,甘肃有3座。
从整个红军来说,翻越的第一座雪山是1935年5月下旬红四方面军翻越的红军棚子雪山,位于四川阿坝州茂文县境内的松坪沟。红军棚子雪山以前没有名字,就是因为当年红军经过这里时搭了一些窝棚,后来老百姓就把这座雪山叫作红军棚子。红四方面军发动嘉陵江战役之后,就西进岷江流域,占领了北川河谷及茂县地区。翻越红军棚子雪山是红四方面军为了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并与之会合。
红军翻越第二座雪山是在1935年6月,由李先念率领的部队为了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翻越的理县和懋功县(现小金县)交界的虹桥山。红军翻越的第三座雪山是鹧鸪山,第四座雪山是夹金山。而仅就中央红军来说,共翻越了5座大雪山,其中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是夹金山。
在所有红军翻越的雪山中,由贺龙率领的红二军团从四川省甘孜州得荣县到巴塘途中的藏巴拉山是红军长征翻越过的最高雪山,其垭口海拔为4904米。
尤其震撼的是,红军在极度疲惫和饥寒的情况下,创造了连续4天翻越决益涅阿、伊则涅阿等4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堪称军事史上的奇迹。红四方面军两次翻越夹金山,3次翻越亚克夏山、梦笔山、打鼓山等4座雪山。
红军是在没有路、没有粮、没有衣物和“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的情况下进入雪山草地的。很多战士都来自南方,雪域高原六月天还在下雪,加上高原反应、极度疲惫、没有衣服穿和严重缺粮等因素,导致很多战士都没有挺过来。
如果说长征是一部恢宏史剧,过草地就是即将胜利前的英勇悲壮一幕。
1935年8月,红军决定北上。8月21日,红军在毛泽东等率领下开始向草地进军。由于四川草地海拔较高,天气变化快,大雨、冰雹的情况随时都会遇到,除了战士饥寒交迫和极度疲劳外,更令红军担心的是遍地都是危险的沼泽。
红军一共过了3次草地。第二次比第一次过的草地路程更远。第三次过草地路程更长、时间更久,牺牲的人更多,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缺粮,野菜、皮带都被吃光。第三次过草地时,红二方面军与四方面军总计5万多人,为了解决粮食问题,部队分三路北上。若尔盖色吉坝、年朵坝等草地红四方面军3次经过。
由于极度饥饿疲劳,当年很多战士在即将走出草地到达若尔盖县班佑村时,眼前20米左右宽的班佑河再也无法跨过,800多名战士就长眠在了河边。而过了河就是有人烟的地方,就能够活下来。当时,已经越过班佑河的彭德怀还派了一个营去,打算将他们背过河,但是到了一看,发现这800多人基本都已经牺牲了。为纪念这800多名战士,后来在班佑村修建了一个纪念碑。当年,红四方面军在长征前有8万多人,但经过南下战斗及雪山草地,最后只剩下了4万多人,可见雪山草地的严酷。
现在说到过草地的困难,很多人不信,不相信草地会陷人。现在的红原、若尔盖草原因为气候变暖、20世纪60年代开沟排水、过度放牧等影响,水分都蒸发了,自然今天看到的草原与过去大不相同。
红军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过雪山草地,靠的是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坚信中国革命一定胜利,而这种精神是我们最大的财富。
2024年英雄史诗不朽丰碑征文
全文共 1354 字
+ 加入清单隽永深邃的美蕴藏在丑陋畸形的躯壳中,隐蔽得未曾让人发觉,真正的丑陋却隐匿在矫柔造作的媚态后,混淆视线.如此高明的假象在肤浅的目光面前愈演愈烈,肆虐狂妄的气焰已遮蔽了任何雪亮的眼眸---这是一个带着面具的社会.
美丽纯洁的吉卜赛少女__艾丝美拉达被指责成女巫,善良的圣母院敲钟人卡西莫多在别人厌恶嫌弃的目光
中被唾骂成丑陋的魔鬼,可当艾丝美拉达不计前嫌地将生命之水递到正被抛弃置地狱边缘,受着酷刑折磨的卡西莫多面前时,再猖狂的丑恶也会自惭形秽,再喧嚣浮躁的世间也会为这唯美纯净的一幕延续难得的宁静,当知恩图报的卡西莫多冒死搭救即将被送上绞刑架的艾丝美拉达,当这两个受自然虐待和社会虐待的极端不幸者,相逢在一起,互救互助任何无谓的谬论与嘲讽,歧视与唾弃在真爱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不堪一击.
然而,在黑暗的中世纪社会,在强权的威逼下,昔日于苦难深渊中依然坚守本性燃烧旺盛的生命之火的俩人,最终仍然不得不承认,在命运这个巨大的转盘中,两个安插其中的小齿轮的搏动对其影响简直微乎其微.命运如机械般一丝不苟地运转,而专属他们的结局__魂归坟茔.但我依然秉着真爱的信念,坚信着在当时快没入俗流却又不朽的美丽.
翻完这本书的最后一章,波澜起伏的心在跌宕曲折的情节中几经大起大落之后,似乎终于尘埃落定,杂乱的思想中豁然矗立着两座巨碑__"美"与"爱",两者虽各霸一方,但不能否定其中又有丝丝入扣的联系.爱是美的升华,美是爱的完结篇,两者互依共存.
什么是爱?浮想联翩:前卫时尚的衣装,倾国倾城的容颜,壮丽旖旎的目光......但真正的美,未经任何苍白的装缀,只有那些能打动人心的感人至深的,能触动人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的事物才是真正的美,如果只徒有美丽的外表,却华而不实,那么也只不过是浮华的产物罢了.
美是一盏悬于我们心灵之上的明灯,它赋予了我们敏锐的洞察力,用我们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寻找世界的美.黑格尔曾说:美是理念的感情的显现.那么各人活跃的思维和想象力不尽相同,自然会构造出不同的班驳陆离的美,如同渗满污泥的砖瓦镌刻着历史的沧桑美,奋力燃烧的火焰喷发着不羁的野性美,荒芜广袤的沙漠讲述着亘古的空虚美......
我一直信奉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守住真爱,就像守住心灵的净土.是我感触颇深的是叶芝的诗句__多少人爱你年轻漂亮的时候/真假爱只被你的美貌引诱/只一人爱你年轻圣洁的心灵/也爱你年老时脸上的沟纹......如果爱随着时间的冲洗而褪色,当表面伪装的激情与缱锩经不起时间的磨练而沉淀下来时,其班驳虚伪的本质渐渐暴露,那么所谓的爱情也早已随风殉葬.
爱是珍贵的,多少人和它失之交臂后心如死灰,真爱难寻,要积攒多少勇气,才能全身而退;要筛落多少记忆,才愿意抽身离去;要奈何多少时光,才会寂然心死......爱能改变一切,罪恶与善良只限于一念之间;爱能包容一切,高贵与卑贱均被一一感化,爱更是由无限的喜悲与情愁融入其中的一坛佳酿,浇愁泄愤,无限忧伤全被终结在一个"醉"上......
脑海中,矗立的巴黎圣母院依旧带着它不变的肃穆神秘的面纱,不容亵渎.在这个令人景仰的庄严丰碑面前,万物似乎都望而却步,心生敬畏.而如今年少未涉世的我在寂静的深夜粗浅地写下对"美"与"爱"的诠释,为了祭奠在圣母院发生的所有,或者说是为了雨果笔下永生的___美与爱.
2024年英雄史诗不朽丰碑征文
全文共 1184 字
+ 加入清单高山仰首,大海扬波,大地溢满了新世纪的朝晖。在这百花争艳,风景怡人的季节,踏着时代节拍,穿越岁月时空,我们又走进火红的七月。穿越血与火的历史烟云,历经建设与改革的风雨洗礼,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她90岁的生日。
1921年7月,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上传出巨人的呐喊,犹如春雷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东方雄狮,拔开了数百年来笼罩于千万仁人志士心头的迷雾,亮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旗帜,点燃了神州大地上的星星革命之火。从此,炎黄子孙们的理想有了归一,有了值得托付的导航人—— 中国共产党。 砸碎铁牢的斧头和收获秋耕的镰刀勃然相会,悠悠长夜下终于熬出了一盏灿烂的灯塔,照亮着黎明前的黑暗,指引着前进的方向。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在中国的大地上驱赶着黑暗,卷起改天换地般的红色浪潮。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熟悉的歌声,把我们带回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带回那风雨飘摇的岁月。在那个时代,做一名党员不是为了索取,而是随时准备为革命牺牲生命。血雨腥风之中,多少仁人志士的鲜血染红了天边的云霞,多少革命先烈的躯体铸就了中华民族坚挺的脊梁。
流金的“七一”,燃情的“七一”,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展现着信念与理想。在那灾难深重,血雨腥风的漫漫长夜,是“七一”的晨曦拨开华夏大地重重迷雾,激励着华夏儿女,为了民族的自由独立,抛头颅、洒热血,用血与火熔铸的铁锤、银镰砸碎旧世界的机器,铲平了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将共产主义信念的火种撒向大地,把理想的火炬照彻强国之路,万里河山因此而挺拔俊秀,雄浑壮丽;历史的长河因此而波澜壮阔,豪情万丈,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故事。革命先辈们怀着“牺牲我一个,幸福千万人”豪言壮语,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无怨无悔、永往直前。我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感到骄傲,我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沧海桑田,神州巨变,九十年征程岁月峥嵘,九十年征程金光灿烂。如今,东方巨龙正在崛起腾飞。看,南极上空飘扬着我们的五星红旗,太平洋上出现了我们强大的海军舰队, “神州5号”也带着刚强的气势冲向了太空,一座座现代化的城市日益繁荣,香港澳门回到了母亲的怀抱,科技迅猛发展……那些曾经蔑视我们的列强,一个个低下了自命高贵的头。我们这个曾经饥寒交迫的民族,已经可以骄傲地告诉世界:一个伟大的党正带领地球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实现小康,走向富裕。请问,世界上还有哪一个政党能够创造出这样的奇迹?
90年风云变幻,90年潮起潮落。走进新世纪,面对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国共产党历久弥新,青春常在,是什么赋予它如此神奇的力量?放眼未来,沧海横流,征途漫漫,中国共产党又靠什么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紧紧把握时代潮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永葆党的先进性和青春活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90年成功的真谛。
2024年英雄史诗不朽丰碑征文
全文共 484 字
+ 加入清单红军第34师师长陈树湘,湖南长沙县人,1921年在长沙结识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启蒙。1927年9月,他随部参加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11月27日开始,中央红军抢渡湘江,陈树湘率红34师在广西灌阳的水车至文市一带阻击。1934年12月1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陈树湘所率红34师被隔阻江东,经数次强渡失利,部队伤亡进一步增大。根据上级可退回打游击战的电示,陈树湘立即布置突围方案,和师参谋长王光道率领主力400人,于12月12日经湖南道县进入江华境内。部队在江华作战时,陈树湘腹部中弹。他用皮带绑压住伤口,躺在担架上继续指挥战斗。部队到达道县泅马桥时,遇到国民党地方保安团的截击。危急时刻,陈树湘命令王光道率不足百人的部队突围,自己和两名警卫员留下吸引敌人,后不幸被俘。道县保安团为抓到一名红军师长而欣喜若狂,威逼无果后,于18日将陈树湘抬在担架上将他押往长沙。途中,陈树湘趁敌不备,忍着剧痛,用尽最后气力,从伤口处掏出肠子用力绞断,壮烈牺牲,年仅29岁,实现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2024年英雄史诗不朽丰碑征文
全文共 1116 字
+ 加入清单“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回首上一个百年,面对山河破碎的中国,多少仁人志士泣血呼号、上下求索。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缔造了新中国,开辟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这个新纪元将一个千疮百孔、四分五裂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团结统一、前途光明的新中国;将一个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国家。
从翻身解放到辉煌巨变,从缔造新中国到建设新中国,一代代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书写了一幅激越沉雄的历史画卷,矗立起一座共和国历史的不朽丰碑。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构筑起共和国的雄伟大厦,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撑起了人民共和国的铮铮脊梁,铺下了民族复兴之路的块块基石。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让我们铭记这些名字:憧憬“可爱的中国”的方志敏,视死如归的“狼牙山五壮士”,“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永做革命螺丝钉”的雷锋,“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孔繁森,“赶超世界一流水平”的许振超……是他们,以及无数中华儿女,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以壮烈的牺牲、无私的奉献,展现了一部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创业史、开拓创新的改革开放史。
崇高的精神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60年来,亿万中国人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岗位上,忠于祖国、坚持理想,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共同推动了古老中国向现代化的转身,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只有深刻理解先辈们艰辛奋斗的历程,才能深刻地认识到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来之不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来之不易;只有深入把握共和国探索前进的历史,才能真切地领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60年前,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为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无数先烈,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天安门广场奠基;60年后,追溯共和国辉煌历程,我们把最崇高的敬意,献给那些改变和感动中国的人们。致敬英模、铭记历史,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饮水思源,更是要延续新中国的精神血脉,从历史的财富中寻找源头,从社会的进步中汲取力量,从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中获得启示。
历史在公正地记录每一代人走过的足迹,历史也忠实地把发展的课题留给后来者。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时刻,在这个伟大变革的时代,让我们重温先辈的理想,凝聚起13亿人民的力量,不断把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英雄史诗不朽丰碑
全文共 837 字
+ 加入清单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了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
红军战士们在长征途中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主席的这首《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10月。毛主席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应,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云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我国革命不断从失败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强大队伍,长征中红军表现出的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和一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前进的巨大动力。
长征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中国革命的航船终于有了一位能驾驭其进程的舵手!
在长征胜利80年后今天,长征将士的梦想早已变为现实,新中国已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但,我们要始终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更好地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学会在失败与挫折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将长征精神作为我们人生成长历程中永远的宝贵财富!
英雄史诗不朽丰碑
全文共 981 字
+ 加入清单“英雄史诗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23日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幕。这次主题展览精彩纷呈,主要有5大看点。
内容全面权威。展览涵盖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及红25军的长征历程,既宣传红军主力的历史作用,又安排专题和单元反映陕甘边根据地政府和南方八省游击队的重要贡献,不仅充分展示领袖人物的丰功伟绩,还生动展现普通官兵的革命精神和人民群众的无私支持。
主体脉络清晰。展览内容编排以时间为顺序,以重要战役战斗、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为主体,包含前厅、序厅、前言、结束语和6个主体部分:一是“战略转移踏征程”,主要反映苏区创建斗争,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实施战略转移,开始长征;二是“伟大转折定航向”,主要反映中央红军坚持与党内“左”倾错误进行斗争,召开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三是“浴血奋战勇向前”,集中反映在毛泽东等红军领导人高超军事指挥艺术指挥下,各路红军取得一个又一个战役战斗的胜利;四是“革命理想高于天”,形象展现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苦历程,突出展示红军将士坚如磐石的革命理想信念;五是“胜利会师开新局”,主要展示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六是“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主要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弘扬长征精神,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的伟大成就。
史料文物丰富。这次展览展陈面积2000平方米、展线总长约260米,共展出各种图片275幅,文物252件,艺术品45件,新创作油画雕塑等5件。红军长征带到陕北的唯一一门山炮、红军战士过草地吃剩的半截皮带、泸定桥的铁索等一批珍贵文物集中展出。
艺术感染力强。展览综合运用主题雕塑、大型景观、油画插画和音视频、组合照等形式,以及大量历史图片和珍贵文物,精心遴选“七根火柴”“金色鱼钩”等30个经典长征故事,生动展现了红军将士“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的坚定信念和英雄气概。
主题景观如临其境。展览精心设计了“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等5处大型主题景观,真实再现历史场景。比如,“过雪山草地”主题景观,不仅实景设置了雪山、水草地,还运用声、光等手段营造了寒风呼啸、雪花漫天的天气效果。此外,每个主题景观标牌上还印制了对应的二维码,只要扫一扫就能看到翔实的图文介绍。
英雄史诗不朽丰碑
全文共 969 字
+ 加入清单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是的,我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辛勤劳动,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历史又出现了那激动人心的一幕:伟大领袖毛泽东站在高高的天安门城楼上高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天安门广场上顿时欢声雷动,游行群众振臂高呼“毛主席万岁!”毛泽东作为党、国家、军队的缔造者,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他的丰功伟绩惊天地,泣鬼神,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有首歌唱得好:“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是的,少年时期的毛泽东不满反动军阀的黑暗统治,为了解救天下受苦受难的老百姓,毅然离开家乡韶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恰同学少年,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湖南长沙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期间,他广泛地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了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他参加过党的“一大”,领导过轰轰烈烈的湖南农民运动,给国民党反动军阀以沉重打击。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高尚品德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光大。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处于低潮。“中国共产党人没有屈服,他们擦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继续战斗了!”1927年9月,毛泽东亲自领导了秋收起义,在井冈山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央红军连续打退了蒋介石四次反革命围剿,建立了全国最大的中央根据地,并且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在王明左倾错误路线指导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实践证明:毛泽东思想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法宝,必须坚定不移的长期坚持下去。
在长征途中,毛泽东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受到了非人的待遇。他没有悲观失望,而是坚定地走革命的道路。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恢复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重新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这是党和国家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从此以后,在毛泽东领导下,中国革命节节走向胜利:不仅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也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毛泽东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领导艺术永远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毛主席万岁!”“毛泽东思想万岁!”这是天安门广场上亿万群众热情而真诚的呼声。敬爱的毛泽东同志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他的光辉形象像一座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心中,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
英雄史诗不朽丰碑
全文共 1190 字
+ 加入清单“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 星夜渡过雩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1936年10月8日的清晨,当鲜艳的红旗插在会宁厚重的土地上时,中国革命迎来了新的转折点。 很小的时候,我们就熟悉了红军的事迹:鲜血染红独树镇,遵义会议把“左”翻;泸定桥上的炮火与呐喊,最温情是雪地里“一袋干粮”的辛酸……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结愈发强烈。红军能完成“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的长征,每一位红军将士都是英雄好汉,是新中国成立道路上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没有这次伟大的出发,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就难以保存,就不会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也不会有新中国,更不会有现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你可曾到过泸定桥,走过那冰冷、险恶的铁索桥?你可曾越过雪山,体验用辣椒取暖,吃草根,喝泥水,穿草鞋忍受零下十几度的寒冷?你可曾到过“红军洞”,体验宁死不屈,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人生?而你又可曾体会跨越万水千山,穿越生与死,尝遍艰难困苦后引来曙光那一刻的万分喜悦? 80年后的今天,没有了战火纷飞的氛围,我们忆长征,重走长征路,用长征精神激励着每一位中国人。继承长征精神,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的必要条件,是让“四个文明”、“四个自信”建设结出丰硕的成果的精神动力。“长征永远在路上”,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我们这一代人更要走好新时期的长征路。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 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
风潇潇马嘶嘶穿越雪山 天苍苍地茫茫爬过草地 路迢迢人急急意志如钢 诗浩浩歌漫漫创造壮举 造就了一种精神 震惊了两个世纪 历前进的史车轮由不得我们停留驻足,缅怀过去,更要把握如何发杨长征精神才是硬道理。弘扬热爱祖国、坚定革命信念的长征精神,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革命意志不涣散、奋斗精神不懈怠,以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满怀信心地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去;独立自主、勇于改革创新,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创新之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提升党的先进性,注重总结和发扬我们党在革命战争时期保持先进性的历史经验,坚持和弘扬我们党在历史上所形成的各种宝贵精神和优良作风,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和认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全面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记“两个务必”,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革命作风,切实把党的先进性体现到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各项工作中。
:
英雄史诗不朽丰碑
全文共 1615 字
+ 加入清单“饥寒中的中国革命/竟只用一把炒面一捧雪/就爬过了位于宝兴西北/懋功正南/海拔近五千米的这个/历史性坎坷”——詹永祥《雪山》
小时候见过的“雪山”,在邀请到学校来作报告的老红军头上:苍苍白发象形的雪山,我怀疑就跟他所历经的长征有着因果。那时候,老红军嘴里的长征因为苍老的方言而含混不清;那时候,老红军被老师介绍成为“爬过雪山的老同志”;那时候,以为长征仅仅就是爬雪山,以为雪山是一枚不朽的勋章,珍藏在老红军心窝里,随岁月的堆积慢慢提升,变成红领巾眼前一头耸立的白发。微型的“雪山”,跟二万五千里烽烟失去关联。
后来,通过课堂上一首著名的诗歌,知道雪山是放在尾联的一句浪漫主义,岷山千里的积雪与三军过后的笑颜,成了牢固的历史逻辑。那时候心目中的雪山,仅仅是一种海拔,仅仅是一个路标,它指向红军的豪迈,指向革命的胜利。
然而,雪山终究是一个政党和一支军队的历史坎坷。当长征渐渐沉淀成后来创业者心中的一种鞭策和激励,雪山是一个坐标,标志着民族精神的高度,革命意志的高度。在岁月的回眸中,长征中的万水千山渐渐地低下去,而雪山,成为一首磅礴史诗中的词眼,渐渐在怀念和追忆中高大起来。当更多的功绩镀亮中华民族腾飞的翅膀,无数胜利前的坎坷,都在重温一幅历史图景中找到了譬喻——
“1935年的雪不断落在横放背包上的枪支上,金黄色的军号和猎猎作响的方面军旗帜上。布制的五星和八角帽下,这群反穿着羊皮的南方籍农民,像一群战争年代的食草动物,他们的饥饿是一把从喉咙里长出的锄头,渐渐挖出了埋藏在六月深处的草根与野菜……”
南飞雁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秋天来了,一群大雁往南飞”。八十年后的小学课本,依然这样描写一个季节。如果时光回溯到上个世纪的那个秋天,如果让一群迁徙的候鸟来描写人间的景象,肯定会有这样对应的句子——“秋天到了,一支队伍往北飞。”
在历史特定时刻,南飞的雁阵与北上的军队构成立体的画面。方向相反的运动共同把那年的秋色写进历史永恒的记忆。
然而,大地上艰难行进的红军,与天高云淡间自由翱翔的大雁,毕竟不是优美的映衬,而是一种悲壮的反差和对照:天空里没有敌人的围追堵截,不存在四渡赤水的智慧和五岭逶迤的阻拦;天空里没有险关和沼泽,不需要七根火柴的温暖和皮带虚拟的营养……
对于北上的队伍,“雁南飞”是心头回荡的一支久远的歌,一个幸福的意象。是的,梅坑话别时何叔衡相赠的绨袍,依然是林伯渠征途中战胜风雨的“雁翅”。客家女池育华跨越世纪的沧桑守望中,北上的丈夫始终都是一只行将南归的“大雁”。六盘山上的一支雁阵,是那位领袖“屈指行程二万”时的算筹。而那草地上两人爬着拖着、一人躺着望着的“三人行”中,北上的信念与南飞的雁群都一样,在征途中一点点积累胜利的曙光。
南飞雁,是革命者的仰望,给予了留痕史册的机遇。
山丹丹花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从赣南馥郁的桂花香,到陕北山丹丹花红艳艳的笑脸,有二万五千里。当《十送红军》的民歌犹在江西的秋风中飘荡,另一支陕北民歌已在山丹丹花枝叶间孕育,含苞未放。一支铁流的英勇,万里征途的风尘,将是这种山丹丹花一年间要红起来的原因。
一段革命的征途终于延伸到山丹丹花扎根的土地。一支队伍饱尝的困苦,被山丹丹花视作亲人遭遇的艰难。拥有革命的热情和纯朴的人民,“陕北”是长征篇幅里一个多么温暖的终端名词。是的,十一个省份之中的曲折和坎坷,万水千山间的饥寒与泥泞,无数绑腿上的疲惫和坚毅,都可以在陕北卸下来,放在窑洞里,放在米酒中。山丹丹花像陕北人民支起的火柴,等候中央红军的旗帜来擦燃,历史的天空被照红了一角,长征的队伍和盼望的百姓一时都被温暖。
山丹丹花,穷苦人民的花,站在陕北的土地上,见证着穷苦大众的革命与革命的穷苦大众互相拥抱的时刻。山丹丹花,热烈奔放的花,它所照耀的革命和被革命照耀的花枝,说出了八十年后,人们依然纪念长征的根源。
:
英雄史诗不朽丰碑
全文共 2090 字
+ 加入清单“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走进展厅,最显眼的3根立柱上陈列着毛泽东同志对长征意义的概括,立柱背后是红军过草地的大型组雕,立柱前面是介绍长征概况的视频投影和巨幅地图--2000平方米的展览就是从这里层层展开。
“什么是长征?”“长征期间发生了什么?”“长征有何重要意义”“长征精神为什么伟大”……为了让观众们通过回望80年前那段苦难和辉煌,深切感受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这次展览作了精心安排。
展览内容编排以时间为顺序,以重要战役战斗、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为主体,分为“战略转移踏征程”“伟大转折定航向”“浴血奋战勇向前”“革命理想高于天”“胜利会师开新局”“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6部分,涵盖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及红25军的长征历程。
“相比以往,这次长征主题展的内容更加全面,既宣传红军主力的历史作用,又安排专题和单元反映陕甘边根据地政府和南方八省游击队的重要贡献,不仅充分展示领袖人物的丰功伟绩,还生动展现普通官兵的革命精神和人民群众的无私支持。”军事博物馆副馆长黄亦兵说。
红军长征带到陕北的唯一一门山炮、泸定桥的铁索等一批珍贵文物,“七根火柴”“金色鱼钩”等30个经典长征故事,讲述红军战士至死不忘对党忠诚的雕塑《最后一次党费》……275幅图片、252件文物、45件艺术品以及5件新创作油画雕塑,呈现出丰富的历史细节,让广大观众仿佛回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光辉岁月。
展览还精心设计了“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等5处大型主题景观,真实再现历史场景,强化“带入感”。“过雪山草地”主题景观,不仅实景设置了雪山、水草地,还运用声、光等手段营造了寒风呼啸、雪花漫天的天气效果,让人如临其境,使许多观众流下感动的泪水。
盛况斐然
长征,这一在我们党、国家、军队发展史上具有伟大意义的壮丽史诗,穿越80年历史时空愈发光辉闪耀,吸引着社会各界的人们前来“朝圣”。
按原计划,展览日均最大接待量为8000人,可实际情况远超这一数值,达到日均1.1万人。为此,军事博物馆每天额外增加了1个小时的开放时间,还将闭展时间推迟了1周。
数千名驻京部队官兵来了。他们迈着铿锵有力的整齐步伐,重温革命先辈的光荣与梦想。一件件红军爬雪山时使用的物品,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让官兵们对理想信念有了更深领悟。陆军某部政治部主任刘炜说,走在改革强军新的伟大征程上,更要坚决听党指挥跟党走。
数百位军地离退休老干部来了。96岁的黄甘英老人和95岁的吕璜老人,这两位长征时期的老同志动情地说:“一定要弘扬长征精神,不忘初心,把国家建设好!”89岁的解放军总医院老干部陈新参观完展览情不自禁,赋诗一首:“长征胜利到延安,艰苦卓绝意志坚;避实就虚多妙算,围追堵截叹徒然……”
300多名北京四十四中高一、初一的学生来了。带队老师张京媺说,这是孩子们入学后参加的第一次集体活动,希望他们在学习长征历史中感悟传承长征精神。
仅国庆假期期间,就有近6万人参观了展览。而他们当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特地从外地赶来的观众。
来自山西阳泉的郭自幸一家8口人,到北京的第一站就是参观长征主题展,第二站则是去天安门广场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没有革命前辈的牺牲,哪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呢?”郭自幸说。
85岁老军工何海岩一家来自陕西渭南,到北京后原本打算去长城游览,得知展览的消息后,随即改变了行程。何海岩说,自己年纪大了,没法再走一遍长征路,只好认真看一遍长征展览,把长征历史牢牢记在心里……
前来参观展览的,还有数百名外国人士,其中包括30多个国家的驻华大使。马里驻华大使兰西纳·科内参观后说,红军战士无所畏惧的信念和精神,对全人类战胜发展道路上的困难,同样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永不落幕
11月6日,“英雄史诗 不朽丰碑”长征主题展览临时闭馆。
45天时间里,观众们写下近8000条饱含深情厚意的真挚感言,“把长征精神传承下去”是大家共同的心声。而这心声,源于展览在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心中播撒下的红色种子。
一位叫董振玉的市民10天内2次前往军博参观展览。“我深深地被长征精神所感动,我要把长征精神带给没来参观的朋友们,用照片宣传长征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董振玉在留言中说。
“我们无法深切感受当时的艰难困苦,唯一能做的就是将长征精神传承下去,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一名叫王思彤的学生参观完展览,在留言簿上写下这些文字。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550多名初一学生参观时,每人手中都拿着一张“试卷”,上面印有“我绘漫漫长征路”考题。随队的历史老师齐永茂说,孩子们目前还没有系统学习有关长征的历史课程,带着“考题”参观,是为了让他们更细致地了解长征历史,更深刻地感悟长征精神……
5岁的小男孩杨海洋在家长的帮助下,用稚嫩的笔迹写下: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英雄史诗,丰碑永存。杨海洋的外公退休前在一家国企工作,他说:“他现在还小,理解不了什么是长征,但还是要带他来,让他有个印象。长征精神要一代代传下去。”
当红色的种子在人们心中扎下根,他们也就成了种子,接力传承着伟大的长征精神--那将是一场永不落幕的展览。
爱丽丝英雄史诗《生化危机终章》观后感
全文共 1523 字
+ 加入清单这部完结篇,好的地方和差的地方在哪里,慢慢来研究。
玩画面
首先,安德森是一个很会玩画面的导演,这种画面感又不像扎克施耐德那样极致的突出,又不像迈克尔贝那样狂轰滥炸,毕竟都是拍广告出身,他属于注重视觉为电影本身服务的那一类。比如《黑洞表面》,在飞船破裂那一刻,一个氧气筒从内到外高速飞向观众的长镜头,展示了爆炸后飞船内部气流外泄的场面,极具视觉张力;又如《兵人》和《三个火枪手》,画面拥有相当的震撼力。
因此《生化6》的场面不是盖的,通篇昏黄的色调,废土风格,如潮的丧尸,这种宏观场面渲染花不了多少钱,就跟贴PPT一样,有多少用多少,而且作为末日风格电影这种良好的场面戏依托,本片的视觉效果不是问题,那场燃油戏场面很大,效果惊人。
但问题来了,本片不要看3D、不要看3D、不要看3D,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因为本片拍摄风格是前两集不同,是导演回归B级片质感的那种调调,晃动的画面和色调,根本不适合3D载体。另外他的优点就是工业质感很强,这个人很迷恋金属,电影中很喜欢追求那种铁迹斑斑的感觉,恨不得所有电影都发生在废弃的工厂和车间里,片中那辆装甲车几乎是从《死亡飞车》里穿越过来的。
玩剪辑
其次,他另一个优点就是很会把控剪辑,凡是拍广告出身的导演,视觉和剪辑这两项内容觉得不会差,还记得《兵人》开场卡特罗素从新兵入伍到老兵那段近三分钟的蒙太奇手法,一气呵成,随后《死亡飞车》又将剪辑玩的炫酷,到了《生化6》中,这种连场的打斗是炫耀剪辑的好场所,但他把能量全用在了主角PK的渲染上,片中大段的格斗戏张弛有度,快慢镜头切换把握的很是得当。这么多年了,他用这两点优势,从画面到剪辑,将老婆拍得无所不能,极具美感。
关于安德森的最大弱点,其实他电影节奏掌握不好,有的电影节奏飞快,如《魔宫帝国》、《死亡飞车》,有的则相当拖沓,在《兵人》《庞贝末日》《生化危机5》中尤为甚。而《生化6》呢,又轮到节奏快的时候,所谓一快遮百丑,倒是没让这部电影观感并没有突兀,虽然也有尿点,这其中并不是文武戏脱节,而是本身导演就这一个弱点。
打通关
“电玩导演”最擅长的就是打通关式剧情。这里并不是说他不是讲故事,他之前几部口碑比较好的作品都是这样,小情节出彩,从头到尾一路打怪。
或许这样的剧本换了谁都够喝一壶的,但遇到会讲故事的导演,后者会将该故事调配得当,让整体看上去并不突兀,但保罗安德森没有这种功能。但他讲故事有一个优点,也是发挥了其广告导演最大的长项——擅长调动观众情绪,这一点跟迈克尔·贝很像。
以主角们从路上到进入保护伞公司内部的戏为例,真是跟玩游戏一样,一个关卡接一个关卡,装甲车、换坐骑接着飙车,大楼保卫战,再到公司风扇、通风管道、直到遇见大BOSS,通过快节奏和剪辑烘托出的强大的气氛,这一点电玩导演还是很擅长的。
但不爽的地方在于,电影最后没有出现大怪兽,可能受限于资金,真的是资源最少的一部。前几部最起码还有舔食者或者追迹者,本片除了那个飞行怪之外,虫嘴马基尼也就露脸几秒钟,不过瘾(或者删了不少内容)。话说电影版拍到第六部,好像暴君还没有在电影中亮过相???
结语
所以来说,自己追了保罗安德森这么多年,从当年的粉丝,到粉转路人,再到本片再度能看到其昔日的特色,这货什么调性自然心知肚明,感觉他这几年有点像迈克尔贝,并不是风格,而是路线,后者扎进《变形金刚》的圈子里出不来了,当年《勇闯夺命岛》、《绝世天劫》的锋芒再也不见了,而期间一部《健男抢钱团》《危机13小时》能看到放开手脚后当年的风采,保罗安德森也是一样。《生化危机》这个项目终于完结了,媳妇任务完成,算是个积极的信号,以前的那套东西还没丢,等到之后,再来点猛料猛片,毕竟俺多年以来培养起来的小情绪还是有的,给点力吧。
:
长征悲壮史诗《淬火成钢》观后感
全文共 1387 字
+ 加入清单作为红色题材的主旋律创作,《淬火成钢》最大的突破在于精准还原长征历史,艺术呈现长征精神。创作团队在对历史环境和事件整体深入掌握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的提炼加工,对历史人物做出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呈现给观众一个有中国精神、中国情怀、中国力量的故事,产生了深刻的思想冲击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淬火成钢》以长征的重要节点布局叙事结构,完整、合理、准确地再现了纷繁复杂的长征历史时空。全剧从1936年4月周恩来与张学良密谈合作开始,直至山城堡大捷结束,对会师三方一、二、四方面军都做出了新的呈现,打破了以往长征题材影视剧中,更多偏重第一方面军的倾向,对第二、四方面军的贡献和牺牲,也做出了极具冲击力的刻画,完整地展示整个长征历程。同时,本剧以三方大会师为历史焦点,全面展现这一历史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以民族大义为重,促成国际国内各种政治势力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功绩,呈现了全民北上抗日的核心主题,在剧情建构上体现出了史诗巨作应有的格局。
史诗作品的时代感最终需要丰满、鲜活的人物性格来承担。本剧在人物刻画方面也显现出编导独到的艺术功力,在全景式、多线索的叙事推进中注重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的塑造,避免脸谱化、概念化处理,既精准刻画了当时中国社会大背景下国共两党间的大对决,同时还客观地描写了长征时期党内错综复杂的矛盾。在还原三军大会师前后特殊的历史情境中,通过多重人物线索极大地增强了戏剧张力和吸引力。其中对革命领袖人物的塑造,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大胆起用新演员演绎,注重性格刻画,给观众提供了一种新鲜感。对众多争议人物的塑造也取得了重要突破,遵照史实给予还原,在历史维度上体现出长征路上多层次、复杂的“人”的因素。同时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本剧中多组虚构人物的形象塑造也相得益彰,通过铁家父子、王家及程家兄妹和三界庄何月娥一家在大会师前后的坎坷、历练和成长,以“人民的群戏”辅助反映了当时红军到达陕甘地区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普通老百姓为完成三军会师所付出的巨大的努力和牺牲。真实领袖事迹和普通虚构人物的交织,使得剧作结构趋于平衡,更为全面生动地诠释了全民长征精神。
《淬火成钢》在制作层面延续了八一厂一贯厚重、精良的创作风格,特别是很多有质感的场景、细节和对话,都是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不断打磨才得以呈现,这也体现出创作团队是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过程中挖掘中国故事。特别是本剧对战争戏的拍摄,借助后期特效技术打造出过去电视剧中难以完成的战争场景,达到接近电影大场面的水准,真实且具感染力,满足了现代主流观众的视听需求。
当下的主旋律影视剧,与市场和观众的有效对接是重点,也是难点,其突破的关键,在于我们的创作思想、创作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开拓,也在于贴近时代、贴近观众并且合理地运用新的策略和手段。在探索主流电视剧如何与大众审美接轨上,《淬火成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在目前影视观众普遍年轻化的前提下,他们对战争题材电视剧的叙事和视听都有着高标准和高要求。一方面,坚持在史实、史材、史德的基础上真实还原历史、艺术呈现历史;另一方面,注重历史与现实精神的共振、共鸣,实现与大众更直接、有效的情感对话。主旋律的红色题材电视剧要真正在社会上产生影响力,必须让观众从被动观看转变为主动观看,需要从业者用更多的智慧,从创作、发行到播映,多管齐下,实现对主流价值观更好的传播。
荷马史诗读后感作文
全文共 591 字
+ 加入清单《荷马史诗》是相传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荷马史诗》被称为“希腊的圣经”。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史称作“荷马时代”,因《荷马史诗》而得名,《荷马史诗》是这一时期唯一的文字史料。
《伊利亚特》叙述的是古代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之间的一场战争。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了斯巴达国王的妻子海伦,希腊人为夺回海伦,组成十万联军,远征特洛伊城。战争持续了整整十年。以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和勇将阿喀琉斯的争吵为中心。最后,希腊人用木马计智取特洛伊城,大获全胜。
《奥德赛》叙述伊塔卡国王奥德修斯在攻陷特洛伊后归国途中十年漂泊的故事。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古希腊人流传下来的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世界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这两篇故事都是古希腊盲人歌手荷马所作,因此统称为《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这个故事歌颂英雄的威武勇敢,赞美希腊民族历史。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阿喀琉斯,他是个近乎完美的英雄,他勇敢、富有同情心、重视荣誉,但是具有固执、易怒等弱点。
《荷马史诗》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结构严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部杰作。
正如雨果说的:一部杰作已经成立,便会永存不朽。第一位诗人成功了,也就达到了成功的顶峰。你跟随着他攀登而上,即便达到了同样的高度,也绝不会比他更高。哦,你的名字就叫但丁好了,而他的名字却叫荷马。
荷马带我走进世界文学史的殿堂!
一曲永不磨灭的史诗作文
全文共 606 字
+ 加入清单细看汪洋,春风细吹着,掀起几个旋。往日的故事好似被吹乱。岸上,嶙峋的怪石,密布的鱼骨,仍在诉说着,昔日惊涛骇浪中,那不甘被打败的故事。
我找到一块宽大的平石,坐下,细听那微风,重讲那日情景
那日,海面上空空荡荡,只有一艘小渔船,随波荡漾着。船上,一老翁,奋力的拉着绳子,于水中看不见的敌人斗争着。绳子被猛地一拽,手上划出几道血痕,也不管不顾。突然,那大鱼一跃,老翁便拿起鱼叉,瞅准机会,结束了这一切。
归途中,大风起,海面下暗流涌动,鲨群一口一口撕咬着大鱼,老人终于愤怒了,以一人之力,与鲨群为敌,与海为敌,彻底贯彻了他那“人可以被消灭,但不可以被打败”的准则。终于,鲨群散了,他也累的起不了身。守着自己的胜利,漂回故乡
独自一人在海上,他的兄弟只有大鱼和两只手,经历了几个昼夜的殊死搏斗。那不是战斗,而是一场又一场、一次又一次的人性的抗争。心中有志者,无惧孤独,无惧黑暗,万物无惧,必成功。圣地亚哥老人,便是完美的写照。没有卓越的家世,又身已垂暮,却在海上缺食寒冷的搏斗着,只因心中的那头雄狮。年少时的“冠军”,这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一幕一幕,浮现在眼前。作为一个人,他已经老了;但作为一个生命,他仍健康的生机勃勃的生活着、存在着。在这世界上,没有人比他雄壮,没有人比他更具有生机,更具有活力!
不是那细草微风,没有那绿柳红桃,有的仅是心中的信念与一艘小小的渔船。哪黑夜捕鱼时,月与星与人与海,勾勒出一曲,震彻古今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