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名师

名师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名师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名师问题。

分享

浏览

6375

作文

123

名师解析雅思考试作文指导

全文共 954 字

+ 加入清单

题目:The effects of longer life expectancy both on aging individual and on society

本文的Assignment 是问题类的措辞。这个题目是说寿命长对个人和社会有什么影响,其实某种程度上就是问各位年纪大的人对个人和社会有什么影响。

思路:

1. 对个人的影响

1) 向外看对年轻人

观点:寿命变长larger proportion of elders---render the youth disadvantaged in the workplace

论证:It can be observed that young people might be deprived of their opportunities to develop their abilities as more old people could mean that they have more chances to occupy essential social positions。

内部可以配搭实验法。

A group of researchers in the University of Suzhou conducted a research recently on white-collar workers aging from 25-35 in international companies, whose result revealed that three out five people expressed they could hardly get promoted to managerial posts owing to the large number of senior citizens who held supervisory positions。

2) 向外看对家人

老年人可以活得更久就可以更好地照顾他们的子女甚至是孙儿,对于家庭的幸福和稳定是很有好处的。

观点:Longer life span could contribute to the happiness and stability of a family。

[名师解析思考试作文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作文

名师点评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篇谈锋犀利,论证有力的议论文佳作。

开篇,作者引名言紧扣文题,引出中心论点,为文章竖起一面鲜明的旗帜统帅全文。然后,将目光投向历史的长河,在那里淘沙掘金,或引证,或例证,或正反论证,举史铁生、司马迁、成克杰、马家爵以及廉颇与蔺相如“将相和”的美谈、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史实以及陈良宇、王宝森身居高位却以权谋私乃至腐化堕落的事例,对观点进行了有力的佐证。文章审视论辩,对比鲜明,有力地强化和突出了自己的主张。

文章感人的亮点还在于结构严谨,思维缜密,第四自然段进一步引用古语,巧妙过渡,照应开头,反弹琵琶,深入论证,不但使论证严密,无懈可击,而且使内容更加丰赡厚重。

结尾水到渠成,提出忠告,总结全文,收束有力,极具亲和力和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名师评析

全文共 580 字

+ 加入清单

1.半命题作文:“__­­­_____小,天地大”

这是一道需要补全的半命题。根据题目透露出的重点信息, “小”和“大”是一对矛盾,而且“大”之前有明显的限定词——天地,所以补全题目需要花费一定的脑筋。首先要找出与“天地”相反的事物立意。考虑“天”与“地”的隐含义,即可以联想到广阔的物质世界,或是更广阔的精神世界,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例如:填室、书、校园等;或是某一样看出对比点的具体事物。这个主题意在鼓励考生放眼更宽广的世界,不局限于小的思维或环境,写作更具有开放性。

2.命题作文:“安然握住”

对命题的理解,首先要明确“安然握住”的关键词。①“安然”意思为很放心的样子;②“握住”意思为抓住、把握;③隐含关键词:握住什么,考虑宾语;谁握住,考虑主语,也就是握住的本体。

综上所述,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抓住某个机会,握住某个时刻、某段时光,或把握某种情感,或珍惜现在美好的学习和生活。然后考虑是哪个主体,一般考生会选择自己作为“握住“的主体,这样更能贴近自己的生活。选择生活中经历的最深刻的事件来写,重点描摹“把握”的关键点,写出这一状态的“安然”之意。确立重点后,从而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综合来看,半命题作文适合议论,也可写记叙文;命题作文偏重叙事,但以议论文下笔也是不错的选择。一篇贴近生活,一篇放眼社会,只要认真审题,巧妙构思,都可以写出自己的精彩。

展开阅读全文

名师题解

全文共 1664 字

+ 加入清单

“牵挂”的含义是牵念、惦念。人生无处不牵挂,牵挂的对象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物。面对“牵挂”这一作文题,你可以以自己的认知为圆心,以牵挂为半径画圆,所有在此圆内的素材都可以入题。

可以根据自己的感悟,在取材时作多种选择:如果你关心国家的时政,就可从大处切入,谈及对被分裂日久的祖国神圣领土台湾回归的深切期盼;如果你对家庭平凡的生活领悟较深,就可从细处落笔,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事一物,写出蓄久难忘的父母之恩;如果你敏于师长的眷顾、同窗的关爱,就可以把心头难忘的学校生活绘于笔下;除了关切自己,还可以把目光投入社会,写出视野之内、心灵之中,平头百姓、芸芸众生的悲欢离愁、情感脉动,即书写他人的牵挂;甚至还可以将牵挂的丝线系向古朴的村落、可爱的熊猫及生态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

当然,要使文章打动读者,还要有细节性的东西,通过细节的描写,把“牵挂”写得惟妙惟肖。如在刻画母亲对外出子女的牵挂时,村口守望的身影,就应该成为细节性的东西,只有对它进行细致的刻画,才能把母亲的心淋漓尽致地写出来,才会有比“母亲做好了许多可口的饭菜等我”更有意韵和质感。

【推荐素材】

素材一:

弥留之际,吴仁宝牵挂的还是村民

3月18日下午6时58分,华西村一位85岁的老人去世了,让整个村子都沉浸在眼泪和哭声里。从担任华西村书记以来,吴仁宝操心得最多的就是华西的村民、华西的发展。一直到生命最后的弥留之际,这位85岁老书记最牵挂的还是他的华西、他的村民。3月13日,是吴仁宝在上海住院的最后一天。这一整天,老书记只要一醒来,嘴里就念叨着:“要把大华西4000名村民安排好!”

素材点拨:“只要心脏不停,就要脚步不停、脑子不停、事业不停、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停。”吴仁宝用他的一生践行了自己的誓言。这是一种脱离了自我主义的牵挂,是牵挂的至高境界。此类素材包括对祖国的牵挂、对人民的牵挂、对事业的牵挂、对自然环境的牵挂、对弱势群体或受灾害人群的牵挂等等,可以从中见出一颗博大的心。

素材二:

古诗词中的“牵挂”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是溢满乡情的牵挂;“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是徜徉恋情的牵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寄托真情的牵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充满亲情的牵挂;“思君令人老”是对远戍边疆夫君的牵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蓄满友情的牵挂;“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对民生疾苦的牵挂;“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是老父对小女儿的执著牵挂……

素材点拨:从某一方面而言,人类历史有多长,牵挂就有多长;人间亲情有多深,牵挂就有多深;人间亲情有多浓,牵挂就有多浓。借用发散思维尽可能多地列出可供写作的众多立意的子话题,通过类比及转换,就能快速打开写作思路。具体写作时可以匹配具体感人的事件,表现父子、母女、夫妻、朋友之间的人间真情,抒写出自己的内在情怀。可以说,每一个生命都离不开情感的怀抱,每一次感动都脱离不了牵挂的心声。

素材三:

老爸,丫头想你了——吴莫愁写给爸爸的信

光头老爸文在我手臂上,将我和妈妈拥到一起。那年,我18岁,真正已经长大。

我生日那天,我和妈妈一起卖掉了大篷车。那天,我哭了,妈妈也哭了。今年,我20岁。妈妈一个人承担着整个家庭的压力,从来都是把最好的给我,却不多说任何话。

老师问我,你跟谁学的唱歌?我说跟我老爸,我老爸可厉害了,他是唱反串的。他有一辆音乐大篷车,我曾经跟他一起走遍了整个中国,那个时候我们是一对欢乐的光头。老师问我,你爸爸还唱吗?我强压住眼角的泪花,洒脱地说,他不唱了,换我来唱了。

老爸,丫头想你了。

素材点拨:舞台上的吴莫愁并不能被所有人都接受,而生活中的吴莫愁却并非如同舞台上的她那么的张扬和难以让人理解,她对过世父亲的亲情牵挂真挚而强烈,细腻感性的文笔让网友们大呼戳中泪点。牵挂别人,如眷念五月淡雅的槐香,魂牵梦萦;被人牵挂,如沐浴冬日和煦的阳光,温暖幸福。我们被父母牵挂着,被兄弟牵挂着,被朋友牵挂着,被同学牵挂着……要能感悟这些牵挂,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感恩,同样去牵挂着他人。

展开阅读全文

名师点评

全文共 223 字

+ 加入清单

“心美,一切皆美”,文章中心显豁、意境深邃,而精当的事例论证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1.援例引证呈异彩。文章开篇化引岳阳妙语,并叠加旺藻警言,巧妙引申亮出中心:风物景语,生乎本心。其后援引韩愈、苏轼、梭罗等经典素材,在求同存异时深刻地论述了“景由心生”之道理,读后让人深刻启迪。

2.语言精警富文采。文章语言精髓富有哲理,行文一气而下,显得文思飘逸,才情飞扬。加之精当的实例与点题句处处辉映,既总结了“风物景语”的深刻意义,又紧扣了主题,升华了文章主旨。

展开阅读全文

名师题解

全文共 490 字

+ 加入清单

1.审题。这道命题作文的中心词除了“春天”,重点更在一个“总有”上。一个总有,意思是有一个坚定信念,在千寻百觅之后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所以,我们在行文时,侧重要写相信自己,坚强面对花季中的雨季,走出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2.选材。看到题目后,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写一个我喜欢的季节,然后写为什么喜欢这个季节。其实这个题目设了个“陷阱”,表面上看是要写春天这个季节,实际上这个题目可以理解为“总有属于我的空间” “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总有属于我自己的精彩”“总有属于我自己的亮点”等意思。其实“属于我的”一词已经提示同学们写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所以我们要将自己的真实生活展现出来。很显然,文章一定要写出曲折感,正是因为“属于我的春天”原来不在,或者原来没有追寻到,所以我们要把追寻的过程、感悟等一一写出来,这样才能切题。当然,除了这些亲身体验,我们还可以运用一些名人名言、热门歌词,或者是古诗词作为作文的题记,在文中,我们也可以运用一些经典人物的素材,主要是励志人物,比如史铁生、海伦・凯勒等人的事迹来充实文章,但注意不要过多涉及,因为文章的主体依然是“我”,而非他人。

展开阅读全文

名师点评

全文共 291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篇从题意到结构、从语言到内容等方面都彰显出作者的才情及实力的文章。突出特点如下:

一、主题鲜明,结构严谨。全文用“我想握住李白飘然洒脱的手,我想握住司马迁饱受沧桑的手,我想握住鲁迅充满愤慨的手”排比的段落和句式,既具文采又体现思维的张力,抓住了这一双双手充满了热血与激情的“手”的共同特征——挥写历史、经历了无数苦难、承载文化、搀扶摔倒的我们,同时也干净利落地“引渡”出“我想握住你们的手去感受你们为中华民族所做的一切”这一文章的主题,叙事说理层次分明,结构严谨。体现出理性的广度与深度。

二、语言简练,富有才气。全文句式整散结合,行文自如潇洒,使得文章显得很大气,文化底蕴丰厚。

展开阅读全文

名师题解

全文共 302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命题作文,“在乎”是动词,在乎的对象很宽泛,可以是物 (一本书籍带来的知识、一个礼物蕴含的情思);可以是入(亲人、友人);可以是情(质朴的亲情,暖心的乡情)……

行文的重点,旨在将”在乎”这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呈现出来,这实际上就是作者成长、发展与情感变化、成熟的过程。可以按照“不在乎对方——理解对方——在乎对方——深爱对方”的顺序来写,不过要注意的是,在书写时,应该把事件发展的过程与情感变化的过程,交融在一起,相映生辉。

在文体的选择上,建议选择记叙文或者抒情散文。作文中除了交代清楚事情的发展与情感的变化,我们还可以在文末提升一下主旨,比如,因为在乎,让自己学会了珍惜;因为在乎,自己变得日臻成熟等。

展开阅读全文

名师题解

全文共 336 字

+ 加入清单

暖从哪里来。生命有温度,也需要温度。"暖意"是发自心底最真的情感,温暖的源泉可来自一个人,可来自一个群体,也可来自一个物体等等。比如亲人或朋友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滴眼泪、一个微笑,或打动自己的一种动物、一份礼物、一本书籍、一首歌曲、一道风景……用心感悟,温暖就无处不在。

意向何处去。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带给人温暖,甚至可能影响人一生。感悟温暖,通过抒情议论让心中的感受明晰起来,文字才更有神韵。比如父母亲密的微笑让我们讴歌亲情的温馨,老师鼓励的眼神让我们赞美师爱的崇高,路人热情的帮助让我们赞叹人性的善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还有很多东西都让我们回味无穷。生命可以互相感动,愉悦能够相互传递。有时伸一伸手,就可以握住一份美好的情缘;挥一挥袖,就可以牵出一丝醉心的温暖。

展开阅读全文

名师点评

全文共 286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阅卷组评定的一篇考场标杆佳作。本文以中心突出、论证严谨、颇具文采而被评为一类卷。具体特点如下:

1.主题鲜明,形散神聚。这篇议论性散文,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开篇没有直接提出论点,而是通过一组排比句,将生活与文学也就是语文自然而然联系了起来,再通过层层论证,将语文与生活关系揭示得清清楚楚,文末还在强调语文必须根植于生活。

2.论据充分,论证缜密。文中用曹雪芹的事例论证生活是写作的素材,引用陆游的诗句论证“目光所及之处,生活所经之事,尽是好文章”,用身边的事例揭示语文和生活的辩证关系,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3.手法多样,文采飞扬。文中多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为文章增色不少。

展开阅读全文

高考半命题作文的名师指导

全文共 881 字

+ 加入清单

命题作文是指命题人限定了作文题目的一部分内容,然后留出一部分内容由作者按要求自己填写完整,再进行写作的作文命题形式。这种作文形式的主要标志是作文题目中留有空缺。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高考半命题作文的名师指导,欢迎阅读。

半命题作文的特点是有较大的开放度、灵活性,给人留下广阔的创作空间,又有一定的限制性。这两年中考全国有不少的省市采用了半命题作文的形式。半命题作文根据有无提示语可分为有提示语和没有提示语两种形式;根据题目空缺的位置可分为前空式、中空式和后空式。

写这类作文的前提是要按要求补全题目。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1.斟酌已给出的半个题目信息,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作特长、写作内容等将其补全,成为全命题作文,巧妙地让陌生的新题变成自己熟悉的旧题,从容地完成一篇熟悉的作文。

例如有关“读书”“亲情”“学校生活”之类的作文相信同学们已经写过不计其数的文章,我们可以将2005年重庆中考作文题“那是一首歌”写成“读书经历是一首歌”“母爱是一首歌”“学习生活是一首歌”。也可以将2005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作文题“精彩”演变成相类似的形式。

2.注意审清题面要求,明确选材范围。

如2003年湛江中考作文题要分清“生活”与“生命”的不同。

3.标题切忌大而空,要力求展示个性风采。

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眉目”,它关系到一篇文章的格调、精神和色彩,好的标题能使人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

4.立意要鲜明,集中,新颖。

例如:“生活因__更精彩”和“生命因__更精彩”都是半命题作文,限制较少。空缺处可以填名词、动词、形容词,如音乐、读书、挫折、爱等,也可以填短语,如得到关注、奋力拼搏、遭遇苦难等。题目一旦确立,就要善于从平凡的生活彩链中挖掘出最耀眼、最闪光的那一节来写,要写出精彩的一瞬、精彩的场面、精彩的心灵感悟。总之,要突出精彩,突出填写的词语,突出主题。

其次,表达的角度要巧。在突出主旨的前提下可以有选择地使用悬念、插叙、呼应、对比等技巧,要设计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适当穿插议论和抒情,行文中要注意反复点题。

另外,选材要新。要善于调动多种描写手段打动人,以此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展开阅读全文

名师解题

全文共 229 字

+ 加入清单

立意: 立意的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传统”与“时尚”,传统需继承,时尚则是一种创新。一味固守传统,或者一味苛求创新,都是不可取的,要客观全面地理顺其中的辩证关系。同时,由音乐的传统与时尚的结合,拓展到一个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有挖掘提升,也有拓展延伸,才能做到立意不肤浅。

结构:议论文贵在以理服人。坦率地说,结构归根结底是为内容、为论证服务的,议论需要有明确的观点,需要有深刻透彻的分析,层层剥茧,条分缕析,进而形成咄咄逼人之势,达到理直气壮的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名师押题

全文共 660 字

+ 加入清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著名房地产企业家许仰东先生在2017年3月28日登上上海飞往悉尼的CA175航班后,空姐送上了巧克力和一封《致歉信》。他以为一定是国航希望提高服务质量,关于飞机误点之类的事,想取得乘客谅解而送的。但打开后发现是头等舱一位年轻母亲用中英文写的——

各位爷爷奶奶、叔叔阿姨:

晚上好!

我是一个刚满6个半月的小宝宝,在此向你们请安了!

今天有幸和你们同乘一个航班去悉尼,在乘机过程中,也许会因为我的哭闹影响到大家的休息,对此我深感不安和歉意!

我妈妈会尽可能地安抚好我,请大家多多包涵!谢谢大家!

小宝宝敬上

2017年3月28日

这封信和巧克力顿时让许先生觉得这次平常的旅行变得不平常了,他想起了“财富”“文明”“修养”等词语……

对这封道歉信,你怎么看?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押题理由与解析这是一则新鲜的时事类材料,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其内容主旨突出,赞颂了写信人的高度文明素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分吻合,也是教育的理想目标,还是现实中特别需要提倡的思维意识,故而此题的意义在于明确的思想导引性。

写法上,针对“对这封道歉信,你怎么看”的问题,就事论事,作出自己的回答即可。思路参考:首先表明这是一封可以不用道歉的道歉信,肯定有其非同寻常的社会现实意义,然后从个人、社会的角度一一分析出此信的宝贵价值,使人们在认同作者观点的同时心灵深处受到触动,进而达到反思自己、影响他人,让社会风气也慢慢有所改变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名师点评

全文共 381 字

+ 加入清单

长春市新朝阳实验中学语文教师付秋梅谈到,“我的一次改变”,这是一个成长类文题,第一感觉就是:文题不矫情、不造作,简洁明了、朴素亲切,引导学生反思生活,讲真事、说真话、抒真情,激发学生一吐为快的写作冲动。

付秋梅老师表示,写好这篇命题作文也不容易,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

一是构思要巧。“我的一次改变”,“改变”一词是题眼。情节上要有矛盾冲突,情感上要能写出转折,思维上要有逻辑性,前后变化既出人意料,又水到渠成。二是素材要新。学生的学习生活内容比较相似,写作内容要想不平淡,就要在素材上下功夫。三是情感要真。文题质朴,文风也尽量真诚。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要全情投入,通过细腻地描述生活,提炼感悟,抒写真情,展现心理变化。四是立意要深。“改变”最终体现的是一种内心的成长。学生应在文章中对自己情感进行深度的解读,对自己的变化进行理性的提炼。收获成长的喜悦,指导未来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名人故事舌战名师方志敏

全文共 393 字

+ 加入清单

方志敏烈士的家乡江西弋阳漆工镇湖塘村,是个山水秀丽、土地肥美的地方。但在那黑暗的岁月里,湖塘村是地主土豪的天下。他们横行乡里,引起少年方志敏的极大义愤。

1916年秋天,十六岁的方志敏来到弋阳城里的高等小学读书。有一天,学校请来“名师”江亢虎来校讲学。所谓讲学,无非是教人们安分守己,做顺从统治者的奴隶罢了。

方志敏和同学们对这个摇唇鼓舌的江“名师”厌恶透顶,教室里一片哗然。可江亢虎仍不知趣地滔滔不绝讲个不停。方志敏实在听不下去了,蓦地站起来,当面质问道:“照你所讲,穷人命该受苦,只能安于守困罗!”

方志敏这么一带头,马上引来一阵阵唇枪舌剑: “你不顾民间疾苦,掩盖社会不平,讲的是什么学?”

“快收起你那一套骗人货色吧!”

声声责问,把这个连县太爷都不敢得罪的江亢虎驳得哑口无言,红着脸离开了学校。

这事在漆工镇一带很快传开了,乡亲们都说:“方志敏替咱出了一口闷气。”

[名人故事舌战名师方志敏

展开阅读全文

名师对联课堂实录

全文共 3485 字

+ 加入清单

师:上课!

学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同学们,大家在生活中见过对联吧。

生齐答:见过。

师:那请大家说说在哪些场合要用到对联的?

生七嘴八舌:“过年”、“结婚”、“葬礼”、“祝寿”……

师:好的,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常见的对联类型,(出示小黑板)我们试试看,能不能判断出它们各是什么时候或什么地方用到的对联?

看第一副对联:“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这是什么时候用的?

生:春节,过年

师:好,看第二副“欢庆此日成佳偶;且喜今朝结良缘”,这是什么?

生(笑):结婚时候

师:第三副也很简单“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生:祝寿!贺大寿。

师:呵,前面三副很简单,我们一看就明白,但是第四副就不容易了,“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大家能猜出它说的是哪一种职业、行业吗?

教室安静了一下,学生某说:“理发。”

师:对,就是理发,很好,你是从哪里看出的?

学生某:毫末与顶上

师:很好,最后看一副对联,“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这个用在什么地方啊?

生:打擂台

师:对,擂台。好的,看来大家平时的确接触过一些对联,对对联都有初步印象了,但是,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大略印象上面,好像随便弄两个句子就是对联了,既然我们念了高中,就要有文化一点,要掌握对联的几个基本要求,学会判断什么才是规范的对联,而不会像社会上的一些人整天搞几个不规范的对联在那充文化人。好的,下面我们就试着从小黑板这五副常见对联里,找出对联的基本要求,好不好?

生:好

师:我们先看一下这五副对联,看第一副上下联各有几个字啊?

生:六个

师:第二副?

生:七个字。

师:第三副各几字?

生:四字

师:很明显,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对联要求是什么?

生:字数相等

师:对,上下联字数要相等,就是上联有几个字,下联也要有几个字。大家记下来,对联基本要求一,“上下联字数相等”,这个要求是很严格的,一般来说,违反这个规则就不成对联了。但也有特例,比如说民国时候,袁世凯死后,有人就写了副上下联字数不同的联,“中华民国万岁;袁世凯千古”,大家看这个对联,“万岁”对“千古”,可以,但“袁世凯”对“中华民国”,三个字对四个字,在规则上当然不行,可是这副联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此,它里面有个寓意,暗含了什么意思,有没有同学能看出来的?

生沉默

师:这对联表面上是不规范,“袁世凯”三个字对不上“中华民国”四个字,这其实是对袁世凯的批评,说他怎么样?

有学生说“对不起”

师:对,很不错,暗含的意思就是妄图称帝的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是中华民国的罪人。明白了没有?

生:明白了。(一片恍然大悟声)

师:我们也可以仿造这副对联,以我们班为例,可以说“高一十班万岁;倪必星千古”,(倪为一学生名)

生大笑

师:这是说倪必星怎么样?

生:对不起高一十班。(笑)

师:好了,我们再来看小黑板这几个对联。以第一联为例,上为“春风”,下为“新年”,上“春色”下“新景”,其它几联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个对联的上下联用字能不能重复、相同?

生:不能

师:所以我们就找出了对联的第二个基本要求,“用字不重复”,当然是在上下联相同位置用字不重复。如果上下联用字可以重复的话,那天下没有我们对不出的联了,你出个什么“福如东海”,我也对个“福如东海”,能行吗?

生:不行。(笑)

师:以上两项基本要求是比较明显的,很容易掌握。下面我们再看另一个要求,大家看这几副对联上下联在用词的词性上有什么特点?比如说第五副对联(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拳”是什么词性?

生:名词

师:下联与它相对应的“脚”是什么词?

师:“打”呢

生:动词

师:“踢”呢?

生:动词

师:所以我们应该明白了,这个下联除了要用不同的字之外,还要求什么?

生:词性要相同。

师:很好,对的,就是上联第几个字是名词,下联第几个字也要用名词,如果是动词或形容词也是一样。举个例子来说吧,我们现在的高考有时候会考到“对联”,这种题型在民国时期就出现过。比如陈寅恪先生主持清华大学招生入学考试就出了个对联题,出个上联要求考生对出下联。他的上联是什么呢,很奇特,只有三个字,是个人名,“孙行者”,大家猜猜看,下联应该怎么对?

某生说“猪八戒”,众大笑。

师:对这个联当然要运用到我们刚才学到的对联基本要求,我们要把这三个字拆开分辨它们每个字各是什么词性。“孙”是什么词?

生:名词

师:“行”是动词了,“者”,之乎者也,虚词。所以下联也应该是名词、动词、虚词组合。“猪八戒”符合要求吗?

生:(笑)不符合。

师:陈寅恪自己的答案是“祖冲之”,大家看,“祖”是名词吧,祖孙嘛,“冲”是动词吧,“之”也是虚词。很巧妙吧。

生点头赞叹

师:对联的答案当然不只一个,只要符合对联的要求就可以,比如当时有学生就对了“胡适之”,也很好。这种对联以人名作对,叫做“人名对”,我们也可以从我们班上同学姓名里找一个对,比如说“何大弟”对“陈小红”(众大笑)关于上下联的词性相同相当,还要注意一点,就是我们所对出来的词在内容上要有一定的关联,最好属于同个物种,比如同是天文地理用词,同是草本鸟兽用词等等,就是词的种类上也要有要求。讲一个笑话给大家听,说古时候嘛,在私塾里,学生都要学习对对联、对对子。有一次,教师出了个两字联“嫩松”让学生对,“嫩松”,该对什么呢?学生甲对出“老柏”,注意“柏”本来应该念bǎi,但在这里“柏”是念成bó的,我们看到了,“嫩”对“老”,形容词对形容词,“松”对“柏”,名词对名词,完全符合对联要求,很好。所以,私塾老师夸奖了学生甲,学生乙听到甲对出“老柏”受到表扬,就得到启发,连忙说“我也会对,我对‘干爹’”,(众笑)老师很生气,认为他胡闹,用戒尺打了乙一下,乙被打了还不服气地说“老师,你怎么不打老‘伯’,而打干爹呀?”(众大笑)这个故事其实很好地反映了对联的基本要求,按照我们刚才所说的对联第三个要求――词性相同,学生乙所对的“干爹”也符合要求啊,为什么不行呢?

生:种类不一样

师:对,词的种类差太远,完全不相关。这样也不行,所以我们的对联基本要求之三应为“词性(种类)相当”。都记下了吧。好的,至于对联的第四个要求就是“结构(格式)相似”,上联有什么结构格式,下联也应该有什么样的结构格式。像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之类。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对联题,这个不是要求大家去对出上联,而是要根据上联的结构格式特征来推导出下联,看这一题,“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画亦精,字亦精,______”,大家看这横线上应填哪四个字?

生:精益求精

师:为什么,**,你能说一下吗?

生某:因为上联有四个“老”字,下联也应该有四个“精”字,而且上联的最后一句首尾都是“老”字,所以下联最后一句首尾也应是“精”字,以“精”作首尾的四字成语,我想到了“精益求精”。

师:回答得很好,就是要按照上联的格式来推导下联,这也是对联考查的一个方式。同样的,我们再看一个类似的题目,这是上一届高一期末考的试题。“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____玫瑰花,春___香”,大家做一下看看。

很快有学生做出“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师:大家做得很好,说明同学们的接受能力很强。以上讲的基本上是针对对联表层的东西,下面我们说一下对联内容上有什么样的要求。还是先看小黑板上的几副对联,我们可以发现,每副对联上下两联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关联,比如第一副都跟春节新年有关,第二副是结婚,第三副祝寿,第四副理发,第五副武艺,第一副都有一定的主题,上下联都围绕同一主题。如果上联说结婚,下联谈理发,就不伦不类了。(众笑)大家初中都学过唐诗,其中千古名句,比

生:长河落日圆

师:这两句也可以当作一副对联,我们知道这两句内容是有关联的,都是写什么?

生:景色描写。

师:对,都是边关的景物描写。如果不顾上下句的内容相关,改成“大漠孤烟直,小狗尾巴弯”,(众大笑)那就不行了。

最后讲一下关于平仄的要求,“平仄相谐”,我们以前说过,音调可分为平和仄,大家还记得吗,其中“平”是哪两个调?

生:第一声和第二声

师:“仄”呢?

生:第三声和第四声

师:关于对联的平仄,这里不需要讲太多,太复杂,考试一般也不会考到平仄,所以我们目前只要了解一下常识就可以了。问一下同学们,过年的时候,大家都贴过春联没?

生:贴过

师:大家是怎么分辨哪个是上联?哪个是下联的?

生:“随便贴”、“不知道”

师:其实很简单,按照传统对联格式,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而下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大家记住这个规律,就可以很快判断出上联下联,可不要乱贴了。(众笑)

接下来是练习对句,我选了几个句子,如“祖国江山好”、“蜂采蜜”、“风吹芳草绿”等,给学生做练习,并选 些学生的对句作点评。

[名师对联课堂实录

展开阅读全文

名师点评

全文共 1412 字

+ 加入清单

① is sleeping soundly: 熟睡,也可以表达为 A boy is fast asleep。“soundly and comfortably”这类副词的加入,使得描述更生动活泼,而不是单调的主谓宾。

② A boy is sleeping soundly and comfortably in the sofa, with the television on, when his mother comes and turns off the television for him, blaming the boy for not having turned off the television again。

该句主干结构是:A boy is sleeping, when his mother comes and turns off the television。

这个句型的含义是:一件事情正在发生(正在睡觉),突然发生了另一件事(妈妈来关电视)。

“with the television on”: with 引导的伴随结构,即A boy is sleeping, while the television is on. 也可以写成伴随状语A boy is sleeping, forgetting to turn off the television。

“blaming the boy for not having turned off the television again”,这句是妈妈关电视的伴随动作,一边关电视,一边责怪孩子忘记关电视。

图画描述这句,写得越精彩越好,这句是先入为主的句子,也是阅卷老师重点看的句子。

③ are used to doing: 习惯于做某事,使用短语表达,地道准确。

④ to serve as responsible stewards of the planet:这是2005年真题阅读中的原句,的文章里面的句型,引用的标准到位。

一般而言,环保类话题,都可以用这句话,引出第三段的个人评论。

历年真题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举一反三。

Send Meal to My Brother-给哥哥送饭

哥哥是个研究人员,也是一个工作狂。他一天到晚呆在实验室不出来。有一天该吃晚饭了,可我们等了很长时间,他还没出来。我想他是忘记吃饭的事儿了。所以妈妈叫我给他把饭送去。哥哥告诉我他正在进行一项重要研究,很快就要成功了。我真为有这样的哥哥而自豪。

My brother is a researcher, and a workaholic also. He stays in his laboratory day and night. One day, it was time for dinner. We kept waiting for him for a long time, but he didnt come back. I didnt think he remembered to eat. Mother asked me to send him food. Brother told me that he was doing an important study and would succeed soon. I am really proud of him.

展开阅读全文

名师点评初三期末作文题

全文共 2584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上午,杭州大部分中小学生都迎来了今年的第一场期末考。走出考场,初三学生们晒起了作文题,记者一看,杭州几个城区的初三作文题刚好能凑成一句话:“我和……在一起”、“品味”、“暖暖的冬天”。

其实,不仅是这句话符合当令季节,这些作文题也和如今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语文期末考结束后,记者特地邀请了杭州各城区的语文一线教师和教研员对这些作文题进行了点评,并向他们讨教了作文拿高分的小窍门。

上城区 我和 在一起的日子

这个学期,我们认识了、梁启超、雨果、傅雷、苏霍姆林斯基、鲁迅、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课文作者,了解到闰土、杜小康、于勒、李京京、杨志、杨修、范进、香菱、陈涉、唐雎、诸葛亮这些人物的事迹,如果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穿越现实世界和书本世界的界限,和他们中的一位走到了一起,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请你选择他们中的一位,以“我和 在一起的日子”(比如,我和在一起的日子、我和闰土在一起的日子)为话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要求:(1)想象大胆,写出创意来。(2)想象合理,符合人物形象特征,文章主题鲜明。(3)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点评人:吴丹青(上城区中学语文教研员)

这样的作文题不会给学生造成审题障碍,学生不仅会觉得有话可说,而且会觉得很有意思。、梁启超、雨果……都是初三语文课本上出现过的名人,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更能检测出他们作文的实际水平,并促使他们重视经典文本阅读,将读和写结合起来。

落笔前,学生要展开想象的翅膀构思,但必须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上,这就要求他们选一个最了解最熟悉的人物来写,这样写出来的内容才能符合人物的形象特征。如果想要拿高分,还要讲究立意,倘若写成和名人吃喝玩乐过一天,主题就未免平庸了,建议学生读透名人作品再确定主题,例如可以和梁启超谈谈敬业和乐业问题等等。

下城区 品味

成长的路上,我们品味过多少生活的百味:妈妈端上的一碗热汤,老师批改的一份试卷,同学递来的一方手帕;书海的馨香,球赛的激烈,郊游的愉快;“千里共婵娟”的情怀,“一览众山小”的豪壮,“人比黄花瘦”的清苦……

请以“品味”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可以记叙经历,编写故事,发表议论,抒发感受。文体自选,题目自拟。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点评人:张虹(下城区中学语文教研员、景成实验学校校长助理)

作为杭州人,生活在杭州,应该更关注杭州,所以本次初三语文试卷处处都可以看到杭州的影子,作文是全卷的收口,其主题与杭州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相联系,希望学生能关注生活、品味生活。提供的材料是生活百味,说白了就是想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细节,学会感恩。我们希望学生们能由此生动地描摹出感人的生活细节,写出感情真挚的语句,并去发现生活、热爱生活、抒发情怀。

写作时,学生可以记叙亲身经历,也可以发表感受,不必拘泥于表达形式。主题既可以是纯粹地抒怀,也可以是辨证的生活态度,如何理解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甚至还可以从个人角度出发,写自己应该如何面对生活。

西湖区 暖暖的冬天

(2007)12月28日,杭州某报打造了《温暖2007演唱会》,小娟这个名字成了时下杭州城里的热门话题,听小娟唱老歌成了时髦。“你去看小娟吗?”更成了很多人的见面语。严冬中,人们感受到了“小娟和山谷里的居民”带来的纯净而温暖人心的歌声。

“小娟和山谷里的居民”杭州专场的主宣传语是“生活因温暖而美好,这个冬天请你听本年度最温暖的声音”,500张演唱会门票,只送不卖,这份温暖,无法用金钱来计算。小娟用声音温暖了所有的心灵,勾起了人们内心许许多多温暖的回忆。而听众的热情亦让小娟感觉到了温暖,她笑得很甜很甜……

天很冷,心,却很温暖。

请你以“暖暖的冬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或叙写经历,或发表感悟。题目自拟,体裁不限,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点评人:王曜君(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中学教研室主任)

这是一篇话题作文,相对于命题作文等形式,它更能彰显学生写作个性,更有自由度,便于学生写作时切入生活。由于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并有很强的时效性,使学生对主题的表达不会生疏,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事可写,有经历可说,有情感可以表达。从主题角度看,材料不仅与时代和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与构建和谐、提倡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紧密联系,这无疑在告诉孩子,我们的社会是这样温暖,而作为年轻一代要懂得付出温暖。

这篇作文要拿高分,首先主题表达要与话题材料相一致,不能偏题;其次,着重表达真情实感,我们希望学生在写作中能选取来自生活的事例,吐露真情;此外,谋篇布局也很重要,无论是好标题,还是好结尾,都能给文章增加亮点。

拱墅区、江干区 独木不成林

独木不成林,只有千树万树齿相依,才有那阵阵松涛;滴水不成流,只有千点万点长聚首,才有万顷碧波。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生活正是因为有了你,有了我,有了他,有了你、我、他的和谐相处,才五彩斑斓。

根据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可以记叙经历,编写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抒发情感;文中不要出现你及你本人有关的人名和校名。

点评人:大关中学初中语文教研组

本次作文采用的是材料作文的形式,有了具体材料,学生更容易把握方向。这则材料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要培养学生学习合作,合作学习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中合作不仅给学生成功带来好处,同时对学生的各种品质产生积极影响。“和气”“和美”“和谐”是整个社会目前关注的热点,让学生想一想,写一写,有利于学生融入社会。

写作时,学生既可以从“家和”“人和”等生活细节入手,又可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着眼。

点评人:章新其(江干区中学语文教研员)

作为一篇材料作文,它的开放性很强,将立意自主权还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的自由发挥,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不过文章在立意上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学生立意要准,主题必须从材料而来,所以落笔前一定要仔细看材料。材料里有很多东西好挖,例如和谐、团结、互助等等,一般学生都能正常发挥出写作水平。

写好这篇文章,立意很重要,同时也要注重在形式上的创新,可以参考近年来在中考作文中涌现出的各类新文体,例如采用日记的形式、诊断书的形式、甚至以母亲等他人角色作文都可以,只要有充分的想象力就能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新文体。 (沈蒙和)

展开阅读全文

名师指导高考作文拿高分机巧_高考作文指导4300字

全文共 4142 字

+ 加入清单

给阅卷老师一个好印象

问题:我们都知道高考改卷的老师看一篇作文几乎只有两三分钟的时间,请问赵老师,如何使一篇作文给阅卷老师一个好印象?

赵老师:是的,由于时间与任务的原因,虽说高考阅卷老师们的阅读速度不一,但总得来讲,批阅一篇作文也就那么几分钟。再退一步说,虽然高考卷对批阅作文有具体的评分标准与要求,可是大部分老师还是以总体感觉来给分的。虽说这有点欠妥,可是凭着老师们多年的教学经验,这样批阅下来也基本没啥大的出入。所以说,要想使自己的作文能在老师阅读后有一个好的印象,给出一个好的分数,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卷面整洁,字迹清楚,段落分明,能让老师一读到底,思路流畅。特别是今年,我省采取网上阅卷,如果卷面不好,会严重影响到老师的阅读质量和心情,这对考生是绝对不利的。如果万一写错了,需要修改,也不要涂成一连串的黑圈黑点,而应该用标准的修改符号修改。

其次是要有一个与众不同的题目、开头与结尾。有部分学生认为,老师们批卷只看作文的开头与结尾,于是就只在开头和结尾上下功夫,这是错误的。特别是高考,根本不会有这种不负责任的老师。只是有一点,全省30多万考生写同一个材料的作文,在立意、题目、开头、结尾等方面难免会出现一定的相似或雷同,如果你的题目和开头没有一点新意,一开始便会给批卷老师留下一个很平淡、普通的印象。有的老师看到这个题目后,心里不会产生一丝激动或新鲜感,这便会影响到得分的。再者,每个段落既不能太长,也不可太细碎,二者都不利于老师阅读。一般来说,每段六至七行便可,全文分五到七段最合适。

开头与结尾,一般而言各自不要超过三行,即开头简洁明了,结尾简短有力。也就是过去人们常说的鸡头与凤尾。至于文章的主体部分,则如猪肚,应该丰富,有内容可品味,让人思考。同时,还得注意一个问题,行文一定要有文采。老师们读完文章后,首先想到的是这篇作文扣住材料的中心没有,偏了没有;其次便是文采,即字里行间,段落过渡,观点的表达,能否表现出考生特别的才华。那种平淡死板,没有起伏,缺少变化,如老太太聊家常的行文是一大忌,会严重影响得分的。

还有一点要知道,最近教育部专门下文,规定高考答卷时不允许用繁体字、古(异)体字和火星文。同时,我们还要力求避免外语单词及句子的出现。毕竟,考的是汉语而不是外语。

材料作文的可能性更大些

问题:怎样才能正确把握材料作文立意?作文是不是不能照抄材料?

赵老师:参照往年的高考情况,今年的作文题,从类型上讲,材料作文的可能性更大些。那么,如何准确地理解材料,确定最佳立意呢?其方式有下列几种:

一是看所给材料的特征。一般来说,高考作文所给材料有两种,一是图表,一是文字。无论图表还是文字,我们只需按下列方法去思考理解就可以了。如果材料是一则,则把此则材料的中心意思抓住去立意;如果是多则,则对多则材料进行整合与归纳,看它们相互间内在的关联,借用数学上的一个名词,叫提取最小公因数。就是找出几则材料最为根本或相同的那一内容,以此作为你文章的中心观点。例如,前几年,有一则高考材料,分别列举了多位名人的多则名言,而这几则名言有一个共同内容,那就是“息”。有的人说人生应该无所息,有的则说应该有所息,让考生谈谈自己的看法。我们就应该分析出它们的区别所在,抓住“息”这个关键问题去立意。而不能只说其一,不及其他。更不能没有次序,没有重点,没有中心胡乱来谈。

对此,我们应该明白一点,高考所给材料,不管是故事、寓言、传说,还是名言、警句、流行语,或是图表漫画、社会现象、生活实例,其实它们的目的都有一个,讲述或反映了某些道理,让我们找出它们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或看法。所以,正确把握材料的中心,最根本的是要有较高的分析事物的能力。这也正是高考作文之所以选用材料作文的目的所在。我们平时分析课文,归纳段意,总结中心等做法,都是为今天的审题做准备的。也许会有考生说,现在距高考不远了,这一能力如何训练呢?可以每天找三五个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是各种类型与内容的,如生活现象、名人逸事、笑话、佛家公案、古典名言、社会焦点、百姓用语等等,专门进行审题立意。确定后,拿去请教老师或与同学们交流,看正确与否。

还有一点,有的材料本身从不同的角度看,可能得出几个互不相同的观点,我们只要抓住其中一个写就可以了,当然这个最好是最佳立意。

至于作文能不能照抄材料这一问题,我的看法是,既要把材料拉进来,又最好不要原封不动地引用。特别是那些比较长的材料,你要全文引用,一是老师看得厌烦(要知道,批卷老师那几天最烦的就是看这个材料了),二是浪费时间,三是占用有限的答题的地方,总之是得不偿失。当然不引用一下材料,有时也怕出现内容上的偏差,那就用这样的句子来点明:“上述材料里所说的……就是一很好的证明。”“材料中的那两位兄弟本身的行为是没错,但他们都少了一个心眼,都没有认真地去注意几个细节问题,所以才做了许多无用功。”“鸡蛋、胡萝卜、干茶叶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表明了一个现象,就是生命是可以在改变自身的同时,改变他人的。”如此引用,既简明,又丰富了作文的内容,同时还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例证,去证明文章里的观点。

作文得高分立意要准确

问题: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是否有所谓的标准的切入点呢?没有写到这个标准是否就不能得到较高的分数?

赵老师:应该是没有的,上面我们讲到,高考作文所给的材料,都是专家们经过特别慎密的思考最后确定的,很难有一个如数理化式的标准公式去套用。再说了,高考作文是年年有变化,即使再简单的一个材料,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观点。而且这一点,在高考作文中是非常普遍与看重的。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是不能走这个捷径的。只是有一个问题,就是刚才我们说到的最佳立意。也就是说,某一材料,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观点得出。但是,相对而言,还是有一个或几个最符合材料中心的,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最佳立意。

比如:“零”的通常意义是“无”,天下之事,非有即无,故若以“有”“无”而分天下,则“零”有其一。“无”的世界不仅存在于人们的想像之中,且有种种妙用。君不见无字之书、无乐之幸、无声之叹、无言之情,有时候不是比“有”更含蓄、恢宏、深沉、动人的力量吗?曾经唱遍大江南北的歌《一无所有》,不是使人感受到一无所有者所拥有的是比整个“有”的世界更为丰富的世界吗?

对这则材料分析,可能会有这些观点得出:我们要敢于反传统,打破固有的认识模式;世界是复杂的,我们不要被外界的假相迷惑;我们要注意精神的追求,不能过分地看重物质;要对传统的思想进行认真的辩证吸收,不能全面接受等等都有点偏差,最好的观点是:无并非真正的没有,有时它比有更重要,更让人着迷。

按照往年批卷要求,像这类作文,虽然有点偏,不是最佳立意,但也不会按跑题给分的,但要想达到一类卷(即50分以上),也是很难的。在高考评分时,其实有三个最主要的因素决定了分数的高低,一是立意要准确,二是文章要丰富而有深度,三是要有文采。至于体裁,则不是十分重要的,选取什么样的文体来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写好,而立意则是第一位的。这几年,考试中心也遵循着“不可重复,不能怪诞,稳中有变,变中有稳”的规律来出作文题的,我们也不要太把所给材料的审题想得复杂、深奥、可怕了。一般来说,有正常思维的中等水平的学生审题都不会出现大的偏差。

议论文结构应该怎么安排

问题:好多同学在高考中都爱写议论文。所以议论文的结构也就成为一大问题而为各位考生思考了。

赵老师:如何安排议论文的结构呢?大致说来,有如下几种,一是正常的,也是我们常见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结构,全文分三大部分,每段之间过渡自然而有机,一层进一层,最后结尾全文。但是,这种结构得高分并不容易,因为它太死板,难有新意。二是先讲一个故事,然后得出问题,再是论述问题,最后得出结论。三是,先针对某一问题,进行简要的对比阐述,然后详细分析,最后得出观点。四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然后简洁地讲几个故事,再是假设观点,然后认证,最后得出正确的看法。五是,通过某些人在某一问题上的矛盾或辩论,提出问题,然后再通过他们的结果证明其观点,再下来进行论证,然后结尾。其实,虽然议论文内在有严密的逻辑性,但你也可以随意变化去安排有关内容的,只要行文合理,内容相互关联,段与段间过渡得体,哪种结构都是可以的。说到这里,我想向广大考生推荐一种适合高考的文体:杂文或简短的随笔。短小精干,内容丰富,行文灵活又自由,思想与文采都可以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的感觉很不错的。

少用口语,多用文学语言

问题:这是一个高三学生的问题:写作文能否举自己的例子进行论证?我有经常用自己例子写作文的习惯,但我的老师却认为没有力度,真的是这样吗?

赵老师:关键是看这位同学写的是啥文体。如果是议论文,举一下也并非不可。只是有个道理我们需明白,如果想写你自己,那要看你的事例能否感动得了他人,如果你十几年的生活一直都是平淡如水,平常无奇,既无达人刘伟一样的成就,也无孟佩杰一样的经历,更无暴走救儿那样可敬的妈妈,我的意见还是不写为好。一是你难写出新意,容易流于平淡;二是你写的内容别人也经历过,为文章增加不了多少色彩。如果是写记叙文,倒是可以通过游记、神话、书信、给奶奶做个小传等这样的形式,反而能把某些深刻的道理真实生动地表现出来的。一句话:不在乎你写什么,而在于你怎么写。

如何增加作文的文采?

简要说来,一是要有较为丰富生动的词语,特别是成语的大量应用,可给文章增色不少。二是多选用各类句式,不要只是一种叙述句,一叙到底。三是多用各类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四是多引用古典名句、警句、俗语、谚语等。五是语言一定要简洁,少用口语,多用文学语言,句子要尽量做到诗化。六是要尽量使文章具有丰富的文学内涵和哲理意蕴。

最后,写高考作文还要记住:一忌假大空,不要高谈阔论,不要大而无当,不要无病呻吟,要真实具体。二是化大为小,借小写大。天大的道理,通过针尖小的事来表现。三是如果是命题作文,一定要注意关键词,如《留一点空间给幸福》里的“空间”与“幸福”。如果是半命题作文,一般要先确定好中心,再补全题目,这样才不被动。如《……的梦想》,可补全为《读史中出现的梦想》。

展开阅读全文

名师点评

全文共 578 字

+ 加入清单

这篇“腊八节的蛋糕”,感情真挚,描写生动,如“在生命的历程中闪着光芒。也正是这些或甜或苦的记忆,串成了生命的链,无限地伸延下去”,运用传神之笔,对腊八节的蛋糕进行了描写。

“孩子,知道吗?今天是腊八节,也是你五周岁的生日!”他依然笑着,但那笑里有了些我不能理解的深意,“这叫生日蛋糕!听说,城里人过生日都兴吃这个!我是提前让在镇上开杂货铺的亲戚从县上捎来的!”他一边说,一边打开另一个纸包,里面是五支红红绿绿的小蜡烛,他将它们一一插在那个漂亮得耀眼的蛋糕上,又用火柴,一支一支地点着。蛋糕上立时盛开了五朵金黄色的花。“闭上眼睛,许个愿吧!孩子,许个你最想要的愿望,往后,你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越来越好,人家说了,过生日吃蛋糕、吹蜡烛、许愿,是最灵的……”

那是我平生第一次过生日,第一次见识并且拥有生日蛋糕。那蛋糕,是我吃过的世上最美的美味——那软糯,那细腻……一生不忘。舅爷爷一口都不肯吃,他说,那整个都是属于我的,我要完完全全地把它吃到肚子里——连同许下的心愿。

所谓刻骨铭心。又所谓,不思量,自难忘。那个寒冷的冬天,一位老人用他所能想到的最特殊的方式,为一个孩子灰色的童年涂上了香甜,成为我一生最温暖的记忆之一。

是的,时间永远不会使记忆风化。有些记忆甚至被岁月提炼成宝石,在生命的历程中闪着光芒。也正是这些或甜或苦的记忆,串成了生命的链,无限地伸延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