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周密

周密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周密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周密问题。

分享

浏览

312

作文

5

周密的反义词

全文共 547 字

+ 加入清单

一、【反义词

粗疏、疏漏、疏忽、粗放

二、【基本解释】

周密zhōumì

(1) [thorough;careful;mediculous]∶周到细密

周密思考

(2) [close]∶严密无缝

覆盖周密。——《后汉书·张衡传》

三、【英文翻译】

1.careful; thorough

四、【短语造句】

1. 他非常周密地分析了形势。

2. 阿部将军作了周密的部署。

3. 他是考虑问题公正周密的人。

4. 这个工作需要周密注意。

5. 他把前提工作搞得巧妙周密。

6. 我们计划得非常周密。

7. 他性格沉着,思路开阔而周密。

8. 动作中显出了他的决心和周密思考。

9. 他把这一步前提工作搞得巧妙周密。

10. 他内心都在为他那周密的计划而欢笑。

五、【详细解释】

周到细密。《荀子·儒效》:“其知虑多当矣,而未周密也。” 杨倞 注:“周密,谓尽善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附会》:“首尾周密,表里一体,此附会之术也。”《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原来 钱鏐 已知此是吉讖,合应在自己身上,只恐声扬於外,故意不信,乃见他心机周密之处。” 巴金 《秋》十七:“他的信仰更坚定,思想也比较周密。”

犹周密。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父下凡诏书二》:“如此庶无不白之寃,而我二兄之恩威并行,赏罚更为週密矣。”

展开阅读全文

周密审题

全文共 1241 字

+ 加入清单

审题是作文过程的第一步,这一步工作的好坏,将决定全篇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决定构思能否按正确方向展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中考时由于审题不清而造成文不对题的情况屡见不鲜。而在作文基本功较好的情况下,只要文章符合题意,一般能保证二类文的成绩。

那么如何审清题意呢?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辨明文体

可以写成多种文体的考题是比较少的,一般情况下,一个文题只有一种适合它的文体。审题的第一步是判断文体。判断文体应注意以下规律:

(1)记叙文文题的字面一般对记叙文的六要素有所涉及。如《国庆之夜》涉及了时间,《放学路上》涉及了地点,《我家来了客人》涉及到了地点、人物、事件,《家乡变了》涉及到事物的发展和结局。题目当中直接带有“人”、“事”、“记”等字样,就更是记叙文的标志了。

(2)议论文文题中经常会有“议”、“论”、“谈”、“辩”等字眼,也有的由“……的启示”、“从……想到的”、“由……说起”等短语构成。有的议论文题目本身就是一个表明观点的句子,如《小事不可小视》、《不要惧怕困难》,判断起来就更加容易了。

(3)中考考查说明文的情况很少,即使有,一般也对文体有所提示。应用文试题则明确要求写通知、启事、书信等等。

2、要看清题目要求

一般中考作文题都在“要求”一项里对文体、字数、表达方式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必须把“要求”这项内容搞清楚,并且严格执行不能遗忘。

例如(1992年北京中考试题)

题目:在阳光下成长

要求:(1)写成记叙文,适当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3)字数500~800,不足500或超过800的,每25个字扣0。5分。

以上要求应该说是很具体的、明确的,但在实际考试中仍会有少数考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是一定要注意的。

3、注意题目中的隐含内容

考题中明确提出的要求是一望而知的,必须照办无误,但有些要求是隐含在表面文字背后的,需要考生自己悟出来。比如《在阳光下成长》中的阳光,当然不是指自然界的阳光,应理解为党的关怀、集体的温暖、家人朋友间的亲情等等。《我的脚印》一题也决不是要描写真实的脚印,而应当写成长道路上、进步过程中的有意义的事件。对一些给材料作文题目中提供的材料,更应当注意运用概括、引申、类比等方法,加以认真分析,理解题目的比喻或象征意义。

(二)妥善立意

审题完毕,就要根据题目要求妥善立意了。所谓立意,就是文章的中心、主旨。在记叙文中,“立意”是文章通过写人记事所要表述的中心思想;在议论文中,“立意”指的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论点。

对立意的要求主要有三点:

一是要鲜明。文章歌颂什么,批评什么,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应旗帜鲜明,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二是要正确。中考作文评级标准中对立意的要求是:记叙文要“思想感情健康”,议论文要“观点正确”,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切实做到。

三是要力求新颖、深刻。这是在前二者基础上更高一些的要求。文章要力争写出新意,写出深度,不要过多重复别人已说过多次的话题,不要就事论事、浅尝辄止。还要注意立意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展开阅读全文

周密是严谨的近义词吗

全文共 648 字

+ 加入清单

严谨】:严密谨慎:办事严谨可靠|写作上以严谨著称。

近义词:精密 细密周密周到 周详 稹密 缜密 严密

反义词:松散 不苛 讲究 拘束 认真 随便

相似词:谨严 结构严谨 谨记 拘谨 谨饬 谨慎 勤谨 谨启

造句:

1、科学家应以严谨的态度搞研究。

2、青年作家要学习老一辈作家那种严谨不苟、惜墨如金的文风。

3、他的态度一本正经而严谨。

4、他写的这篇文章,主题鲜明,结构严谨,简直是无懈可击。

5、他一生著作等身,宏论盖世,为人谦逊,治学严谨。

6、老师教学严谨,循循善诱,深受我们的爱戴。

7、你说话要小心严谨,不要口不择言,没大没小的。

8、张先生(张先生)写文章向来态度严谨,惜墨如金。

9、骄傲严谨、充满自信、不露声色,这就是我了解的母亲。

10、毕士安一生为人正直,勤于政务,治学严谨,知人善任。

11、对待科研实验的要十分严谨,千万不可以有半点敷衍。

12、小陈的讲演不但深刻严谨,而且妙趣横生,充满诗情。

13、王老师知识渊博,治学严谨,对同学又坦诚宽厚,真是我们的严师益友。

14、科学家们总是研精覃思、严谨治学。

15、另一方面,严谨并不意味着不苟言笑。

16、写文章时,论点和论据是骨肉相连的,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主题突出,结构严谨。

17、物候学家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赞赏。

18、陈法官(陈法官)判案一向公正严谨,真可说是明镜高悬。

19、这计画十分周详严谨,简直是无懈可击。

20、这是一篇十分优秀的考场议论文!这样严谨的思辨分析,这样丰厚的素材积累,对于一个初三的学生来说,实在难能可贵!

展开阅读全文

作文技巧1:周密审题

全文共 836 字

+ 加入清单

审题是作文过程的第一步,这一步工作的好坏,将决定全篇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决定构思能否按正确方向展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作文由于审题不清而造成文不对题的情况屡见不鲜。而在作文基本功较好的情况下,只要文章符合题意,一般能保证二类文的成绩。

那么如何审清题意呢?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辨明文体

可以写成多种文体的考题是比较少的,一般情况下,一个文题只有一种适合它的文体。审题的第一步是判断文体。判断文体应注意以下规律:

(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记叙文文题的字面一般对记叙文的六要素有所涉及。如《国庆之夜》涉及了时间,《放学路上》涉及了地点,《我家来了客人》涉及到了地点、人物、事件,《家乡变了》涉及到事物的发展和结局。题目当中直接带有“人”、“事”、“记”等字样,就更是记叙文的标志了。

(2)议论文:议论文文题中经常会有“议”、“论”、“谈”、“辩”等字眼,也有的由“......的启示”、“从......想到的”、“由......说起”等短语构成。有的议论文题目本身就是一个表明观点的句子,如《小事不可小视》、《不要惧怕困难》,判断起来就更加容易了。

(3)说明文:考查说明文的情况很少,即使有,一般也对文体有所提示。应用文试题则明确要求写通知、启事、书信等等。

2.要看清题目要求。一般作文题都在"要求"一项里对文体、字数、表达方式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必须把"要求"这项内容搞清楚,并且严格执行不能遗忘。

3.注意题目中的隐含内容

考题中明确提出的要求是一望而知的,必须照办无误,但有些要求是隐含在表面文字背后的,需要考生自己悟出来。比如《在阳光下成长》中的阳光,当然不是指自然界的阳光,应理解为党的关怀、集体的温暖、家人朋友间的亲情等等。《我的脚印》一题也决不是要描写真实的脚印,而应当写成长道路上、进步过程中的有意义的事件。对一些给材料作文题目中提供的材料,更应当注意运用概括、引申、类比等方法,加以认真分析,理解题目的比喻或象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l、领导重视周密安排

全文共 409 字

+ 加入清单

为高质量完成今年的新生军训,切实提高同学们的基本军事技能,增强了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学院党委非常重视,成立了以谢友祥副院长为团长的军事训练团,负责军训的筹划、准备及实施工作。为了完成今年的军训任务,武装部在暑假期间多次与承训部队——梅州市武警支队的领导联系沟通,协商军训事宜,并着手制定《嘉应学院20XX年新生军训计划》和各项准备工作,做到有计划、有准备。承训武警部队抽调专门力量,进行了具体分工。军训期间,学院领导及各系领导都非常重视,深入训练场检查、指导军训工作。如江南校区管委会各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确保军训工作的完成。又如:体育系、外语系、化学系、财经系、教育系、土木工程系等分管领导冒着炎炎烈日,每天跟随在训练场协助教官抓好训练,极大地鼓舞了军训人员的热情。在每天的具体组织上,双方领导都把一天所需的训练场地、器材等方面做好协调,明确分工,周密安排,严密组织,确保了军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