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唐伯虎

唐伯虎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唐伯虎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唐伯虎问题。

分享

浏览

6438

作文

11

唐伯虎写菊花的诗句

全文共 245 字

+ 加入清单

菊花

黄花无主为谁容,冷落疏篱曲径中;尽把金钱买脂粉,一生颜色付西风。

菊花图

九日风高斗笠斜,篱头对酌酒频赊。御袍采采扬妃醉,半夜扶归挹露华。

菊花图

佳色含霜向日开,余香冉冉覆莓苔。独怜节操非凡种,曾向陶君径里来。

菊花图

飒飒金飙拂素英,倚栏璚朵入杯明。秋光满眼无殊品,笑傲东篱羡尔荣。

墨菊图

白衣人换太元衣,浴罢山阴洗研池。铁骨不教秋色淡,满身香汗立东篱。

菊图

锦里先生日晏眠,客来高论坐无毡。酒资尽在东篱下,散贮黄金万斛钱。

墨菊图

绿云架上草龙蟠,马乳含秋露下干。昨日文园愁肺渴,几丸嚼破蔗浆寒.

展开阅读全文

四大才子-唐伯虎

全文共 983 字

+ 加入清单

唐寅(1470~1523年),因生於寅年寅时,便取名「寅」,因为寅为虎,又取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别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美称,苏州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绘画与沈石田、文征明、仇英齐名,史称“明四家”。诗词曲赋与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唐寅父亲是商人,希望他考取功名。自幼天资聪敏,熟读经史16岁时参加童生试,经县试、府试、院试,高中第一名案首。但随后父母妻儿及出嫁的妹妹在一段很短时间内相继去世,很受打击,之后在朋友祝允明等人安慰鼓励下,重新振作,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赴南京乡试,又中第一名解元。次年,唐寅进京会试,同行的徐径贿赂主考官程敏政,案发后唐的朋友诸穆进谗,牵连下狱,结果遭到罢黜,贬谪往浙江为吏。唐寅耻不就官,归家后纵酒浇愁,傲世不羁。

续弦离婚。明正德四年(1509年),唐寅在苏州城北的宋人章庄简废园址上筑室桃花坞,他的后半生主要生活在那里一生中的主要艺术作品也产生于此。1514,江西南昌宁王图谋造反,听说唐和文的才名,派人征聘,文称病不去,唐去后察觉宁王的不轨之心装疯脱身。后来,他娶了贤淑的沈九娘为妻,育有一女。唐诗文书画全才,画名尤其大,从小喜爱绘画,稍长即拜著名的专业画家周臣为师,又与文征明同师沈周。所以他的画被认为既有专业画家的功力又有文人画家的气韵,唐寅31岁开始“千里壮游”,足迹遍及江、浙、皖、湘、鄂、闵、赣七省。所以他画中的山水能给人一种真实感,贫困之下,以卖画为生。唐寅擅山水人物花鸟全能,尤其是仕女最知名,笔法秀润缜密、潇洒飘逸。“唐画”为后世画家所宗。各大博物馆都很看着他的真迹。

唐寅晚年,精神空虚,“皈心佛乘,自号六如”,取自《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思想趋向解脱颓唐,又将自己的屋舍改称为庵。明嘉靖二年(1523年),唐寅去世,享年54岁。在古人来说不算短寿,但是作为画家,是在盛年去世,唐寅墓位于虎丘区,经整修,1986年10月22日对公众开放。

伥伥莫怪少时年,百丈游丝易惹牵。何处逢春不惆怅,何处逢情不可怜。杜曲梨花杯上雪,灞陵芳草梦中烟。前程两袖黄金泪,公案三生白骨禅。老后思量应不悔,衲衣持盏院门前。生在阳关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具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展开阅读全文

唐伯虎的故事

全文共 2006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风流才子唐伯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历史真实的唐伯虎,名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公元1470年3月6日),死于嘉靖二年十二月初二(公元1524年1月7日)。出身商人家庭,父亲为唐广德,母亲是邱氏,自幼聪明伶俐,熟读四书五经,并博览史籍。16岁参加秀才考试得第一名,轰动了整个苏州城,20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他的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而家境也从此衰败下去,后来,在好友祝允明的规劝下苦读诗书,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一名“解元”,30岁赴京会试,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吏。此后,心态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对仕途心灰意冷,后期以卖画为生。正德年间曾应宁王朱宸濠的邀请赴南昌为其效力,但后来却发现宁王有不轨之心,于是装疯卖傻,而后离开了。唐伯虎晚年生活十分穷困,有时甚至依靠朋友的接济生活,54岁即病逝。

那么,我们为什么说唐伯虎的一生充满悲情呢?

上文中,我们说唐伯虎在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一名“解元”(“解元”是中国唐代对乡试第一名的称谓),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可谓是人生得意。然而,在他得意之时,人生的挫折也相对伴随而来。

在唐伯虎参加乡试时,文章写得非常出众,当时的主考官梁储对其十分欣赏。后来,梁储拿着唐伯虎的文章给礼部侍郎、学士程敏政欣赏。程敏政读完后也觉得文章写得十分精彩。而赶巧的是,在朝廷举行的会试中担任主考官的官员也正是程敏政。唐伯虎与江阴富商的公子徐经一同赴京赶考,两人多次前往程敏政家去拜访。然而,徐经却趁此机会收买程敏政的家童,考试之前就得到了会试的考卷。然而,巧合的是,那一年会试的题目出得极为冷僻,除了唐伯虎与徐经两人之外,考生们都难以答出考题。据说,程敏政拿到这两份出色的答卷时,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句:“这必是唐寅与徐经的。”结果,这句话被一些平时忌恨程敏政的人们听到,于是纷纷启奏皇上,均称程敏政受贿泄题,若不严加追查,将有失天下读书人之心。皇帝听后大怒,将程敏政、徐经和唐伯虎打入大牢。徐经入狱后经不起严刑拷打,招认买通程敏政的家童泄题一事,并说将窃取试题泄露给了唐伯虎。后刑部、吏部会审,徐经又推翻自己的供词,说那是屈打成招。皇帝下旨“平反”,将程敏政和唐伯虎释放出狱。唐伯虎出狱后,被谪往浙江为小吏。然而,唐伯虎感到十分不耻,于是没有上任。而在此时,本以为可以飞黄腾达成为官太太的妻子一听说此事,希望落空,与唐伯虎大吵一场,拂袖而去。

不利的事情总算是过去了,但这件事在唐伯虎心中留下了长久的印记,他对仕途感到十分绝望,遂决定将自己的后半生寄情山水,游历名山大川,决心以作诗文书画终其一生。

正德九年,明宗室宁王朱宸濠以高薪聘请唐伯虎到南昌为其效力,宁王的此举唤起了唐伯虎进取的一点政治理想,于是唐伯虎前去为其效力。然而,令他想象不到的是,宁王之所以以优厚的俸禄聘请他,并不是因为他不可多得的才华,而是为自己以后的谋反网罗人才。此时,唐伯虎意识到,自己无论怎样也不能卷入这场政治斗争中,弄不好会成为殉葬品,于是,在别无他法之下,唐伯虎开始装疯卖傻,露其丑秽,宁王不能忍受自己招来的人才竟如此粗俗不堪,于是,便将他解雇了。终于,唐伯虎逃脱了这场斗争的旋涡。

优厚的俸禄不能拿,唐伯虎没有其他谋生之路,最终还是做起了自己的老本行,靠卖字画为生。依靠自己的才子之名,字画也能卖得好价钱,小有积蓄的唐伯虎此时在一个山水秀丽的地方盖起了一座简陋的栖身之所——桃花坞。

唐伯虎一生仅娶了两个妻子,第一个妻子因难产而死,第二个妻子弃他而走。他的一生中还有一位红颜知己,名字叫沈九娘。

就在唐伯虎最困难的时候,沈九娘在精神上慰藉了他。但不幸的是,沈九娘早早病逝,这令他十分悲痛。然后,民间有人杜撰说唐伯虎娶了9房妻妾,这纯属虚构。试想,一个连吃饭都成问题的人又如何能娶得起9房妻妾呢?

自仕途失意后,唐伯虎一度以“酒仙”李白为榜样,常常酗酒,使得他在晚年时期身体每况愈下,在身体状况不好的情况之下,他也难以工作,所以生活十分穷困,常常借钱生活。在此期间,他写了一首《七十词》:

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只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

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唐伯虎对其一生的感悟。然而,从这首略有哀叹的诗中,我们更能体悟到一直以来被后人冠以“风流才子”之称的唐伯虎一生究竟是悲哀还是风流?

唐伯虎晚年精神空虚,笃信佛教,以寻找精神寄托。公元1532年,唐伯虎在贫病交加中去世,享年54岁。唐伯虎身后很萧条,家中经济十分困难,还是他的好友祝枝山慷慨相助,将其埋葬在桃花庵附近。

历史上的唐伯虎一生仕途坎坷,生活贫困凄怆,但在后人的印象之中,他却是一个风流倜傥的公子哥儿,然而,在其风流倜傥的背后,更直击人心灵的应该是他那悲情的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典故:唐伯虎与狂生张灵

全文共 791 字

+ 加入清单

唐伯虎性情豪放,爱喝酒。他年轻的时候,跟一个号称“狂生”叫张灵的小伙子十分要好。俩人是街坊,常凑到一块饮酒作乐。

有一次,唐伯虎和张灵穿得破破烂烂的,装成了两个要饭的叫花子,上山去玩。走到山脚下,看见几个秀才坐在亭子里,一边喝酒一边作诗。唐伯虎冲张灵挤了挤眼,二人就凑了过去。唐伯虎对秀才们说:“诸位作诗,我们俩能不能也诌(zhōu,编造)上几句啊?”秀才们看他俩那份穷相儿,心里直好笑,打算拿他们开开心,就答应了。

唐伯虎拿笔在纸上写了个“一”字,张灵接着写了个“上”;唐伯虎又写了个“一”,张灵又写了个“上”;连在一起是“一上一上”。秀才们看了哈哈大笑,这叫哪门子诗呀?唐伯虎没理会,接着又写了三个字:“又一上”。然后拉起张灵就走。

秀才们赶紧把他俩拦住了,让他们接着把诗作完。唐伯虎说:“我们得喝足了酒,才能作好诗。”秀才们想看看他俩还出什么洋相,就给他们倒满了酒。俩人一饮而尽。张灵再写了个“一上”。秀才们笑得东倒西歪:“闹了半天这两位‘才子’敢情就会写‘一上’啊!”唐伯虎不管他们的哄笑,自个儿又喝了一大杯酒,然后提笔一气续成了一道七言绝句:

一上一上又一上,

一上上到高山上。

举头红日向云低,

万里江天都在望。

秀才们一看,吃了一惊,没想到这个叫花子还真不简单。再一回头,只见唐伯虎和张灵摇头晃脑,哈哈大笑地走了。

这一天,唐伯虎和张灵出去游玩,又喝了个大醉,张灵趁着酒意,说了个上联:

贾岛醉来非假倒。

贾岛是唐朝后期的诗人,那个有名的“推敲”故事,讲的就是贾岛。张灵在这儿用了谐音异字,拿了个古人的名字——贾岛,来说他俩当时醉得东倒西歪的模样(“非假倒”——要真倒!),还真挺恰当。唐伯虎听了,稍微一琢磨,马上对了一句:

刘伶饮尽不留零。

刘伶(líng)是西晋有名的文人,顶能喝酒了。唐伯虎也用了谐音异字,拿刘伶的名字,来形容他俩喝得滴酒不剩的样子(“不留零”——一滴不剩!),太合适了。

展开阅读全文

2.唐伯虎诗迷药方

全文共 373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日,明代大才子唐伯虎应邀到祝家饮酒,闻后院小儿哭声不绝,唐伯虎惊问主人祝允明:“贤侄为何如此啼哭!”

祝允明不由一声长叹:“唉!实不相瞒,三天前,小儿腹胀如鼓,小便不利,连请几位郎中治疗均未见好转。”唐伯虎略一沉吟,说:“不妨,待我试试”。说罢,取过笔墨纸砚,立刻开了一张药方。他叮嘱:“速将此物选三个大的,用同一个臼共同捣碎,然后敷于患者脐部,不几天就会好的”。祝允明接过药方,只见上面题着一首诗谜:“尖顶宝塔五六层,和尚出门慢步行。一把圆扇半遮面,听见人来就关门。”

祝允明看了微微一笑,提笔在诗的下角注上两个字:“田螺”,叫家人按方抓药,遵照唐伯虎的嘱咐医治,果然,不到二天,小儿便饮食如常,康复如初了。原来唐伯虎开的药方是田螺。

田螺亦称黄螺。它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经历代医药学家证明,可以治疗小儿鼓胀病、痔疮、小便不畅等多种疾病。

展开阅读全文

唐伯虎与张灵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904 字

+ 加入清单

一部唐伯虎点秋香的电影,让我们大家都知道了唐伯虎,那么大家知道唐伯虎与张灵历史典故吗,一起来看看吧!

唐寅(yín),又叫唐伯虎,是明朝有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是个风流才子,有关他的故事,流传下来不少。唐伯虎性情豪放,爱喝酒。他年轻的时候,跟一个号称“狂生”叫张灵的小伙子十分要好。俩人是街坊,常凑到一块饮酒作乐。

有一次,唐伯虎和张灵穿得破破烂烂的,装成了两个要饭的叫花子,上山去玩。走到山脚下,看见几个秀才坐在亭子里,一边喝酒一边作诗。唐伯虎冲张灵挤了挤眼,二人就凑了过去。唐伯虎对秀才们说:“诸位作诗,我们俩能不能也诌(zhōu,编造)上几句啊?”秀才们看他俩那份穷相儿,心里直好笑,打算拿他们开开心,就答应了。

唐伯虎拿笔在纸上写了个“一”字,张灵接着写了个“上”;唐伯虎又写了个“一”,张灵又写了个“上”;连在一起是“一上一上”。秀才们看了哈哈大笑,这叫哪门子诗呀?唐伯虎没理会,接着又写了三个字:“又一上”。然后拉起张灵就走。

秀才们赶紧把他俩拦住了,让他们接着把诗作完。唐伯虎说:“我们得喝足了酒,才能作好诗。”秀才们想看看他俩还出什么洋相,就给他们倒满了酒。俩人一饮而尽。张灵再写了个“一上”。秀才们笑得东倒西歪:“闹了半天这两位‘才子’敢情就会写‘一上’啊!”唐伯虎不管他们的哄笑,自个儿又喝了一大杯酒,然后提笔一气续成了一道七言绝句:

一上一上又一上,

一上上到高山上。

举头红日向云低,

万里江天都在望。

秀才们一看,吃了一惊,没想到这个叫花子还真不简单。再一回头,只见唐伯虎和张灵摇头晃脑,哈哈大笑地走了。

这一天,唐伯虎和张灵出去游玩,又喝了个大醉,张灵趁着酒意,说了个上联:

贾岛醉来非假倒。

贾岛是唐朝后期的诗人,那个有名的“推敲”故事,讲的就是贾岛。张灵在这儿用了谐音异字,拿了个古人的名字——贾岛,来说他俩当时醉得东倒西歪的模样(“非假倒”——要真倒!),还真挺恰当。唐伯虎听了,稍微一琢磨,马上对了一句:

刘伶饮尽不留零。

刘伶(líng)是西晋有名的文人,顶能喝酒了。唐伯虎也用了谐音异字,拿刘伶的名字,来形容他俩喝得滴酒不剩的样子(“不留零”——一滴不剩!),太合适了。

[唐伯虎与张灵的历史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四大才子-唐伯虎

全文共 978 字

+ 加入清单

唐寅(1470~1523年),因生於寅年寅时,便取名「寅」,因为寅为虎,又取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别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美称,苏州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绘画与沈石田、文征明、仇英齐名,史称“明四家”。诗词曲赋与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唐寅父亲是商人,希望他考取功名。自幼天资聪敏,熟读经史16岁时参加童生试,经县试、府试、院试,高中第一名案首。但随后父母妻儿及出嫁的妹妹在一段很短时间内相继去世,很受打击,之后在朋友祝允明等人安慰鼓励下,重新振作,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赴南京乡试,又中第一名解元。次年,唐寅进京会试,同行的徐径贿赂主考官程敏政,案发后唐的朋友诸穆进谗,牵连下狱,结果遭到罢黜,贬谪往浙江为吏。唐寅耻不就官,归家后纵酒浇愁,傲世不羁。

续弦离婚。明正德四年(1509年),唐寅在苏州城北的宋人章庄简废园址上筑室桃花坞,他的后半生主要生活在那里一生中的主要艺术作品也产生于此。1514,江西南昌宁王图谋造反,听说唐和文的才名,派人征聘,文称病不去,唐去后察觉宁王的不轨之心装疯脱身。后来,他娶了贤淑的沈九娘为妻,育有一女。唐诗文书画全才,画名尤其大,从小喜爱绘画,稍长即拜著名的专业画家周臣为师,又与文征明同师沈周。所以他的画被认为既有专业画家的功力又有文人画家的气韵,唐寅31岁开始“千里壮游”,足迹遍及江、浙、皖、湘、鄂、闵、赣七省。所以他画中的山水能给人一种真实感,贫困之下,以卖画为生。唐寅擅山水人物花鸟全能,尤其是仕女最知名,笔法秀润缜密、潇洒飘逸。“唐画”为后世画家所宗。各大博物馆都很看着他的真迹。

唐寅晚年,精神空虚,“皈心佛乘,自号六如”,取自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思想趋向解脱颓唐,又将自己的屋舍改称为庵。明嘉靖二年(1523年),唐寅去世,享年54岁。在古人来说不算短寿,但是作为画家,是在盛年去世,唐寅墓位于虎丘区,经整修,1986年10月22日对公众开放。

伥伥莫怪少时年,百丈游丝易惹牵。何处逢春不惆怅,何处逢情不可怜。杜曲梨花杯上雪,灞陵芳草梦中烟。前程两袖黄金泪,公案三生白骨禅。老后思量应不悔,衲衣持盏院门前。生在阳关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具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展开阅读全文

关于唐伯虎的作文800字

全文共 1045 字

+ 加入清单

唐伯虎,明朝成化年间生,“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相传他是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伯虎是他的别号。

很多人认识唐伯虎都是通过周星驰大哥主演的爱情喜剧片《唐伯虎点秋香》,我也不例外。而且这个电影让人觉得唐伯虎和秋香之间真的发生了一段浪漫的爱情经历。其实,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纯粹是文人们的虚构。

历史上确有秋香其人,但那是个青楼女子,并非是“华府”中人,而且比唐伯虎大二十多岁,两人之间不可能发生如影片中的那般动人风流韵事,不过历史上的秋香确实被人“点”过。这样说来,唐伯虎的故事应该是张冠李戴,并经好事者稍事润色而成之。

尽管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是别人的杜撰,不过据说唐伯虎真的见过秋香,并且极有可能暗恋上了她,并非是我信口胡说,这可以以他的藏头诗《我爱秋香》为证:

我画蓝江水悠悠,

爱晚亭上枫叶愁。

秋月融融照佛寺,

香烟袅袅绕经楼。

虽然《唐伯虎点秋香》中的许多“风流才子”情节只不过是作者的美好想象,但唐伯虎真的是个才华横溢的才子并不假。他生在苏州,明代那地方曾出过8个状元,437个进士,这些都与他无缘,但他的名气、至少他的诗画从量上来说却是那些进士状元们无法比拟的。

他留下的画如今最高价已拍到了1300多万元人民币。他的诗涉及许多历史名人,如杨玉环、李白、苏东坡等,甚至还有日本人为题材的,我最喜欢的是《桃花庵歌》和《我爱秋香》。画方面,据说最有名的是《山路松声图》和《骑驴思归图》。有人统计,他留下来的诗有数百首,其中大部分是题图诗,即诗画一体。

有人说唐伯虎生不逢时,如生在李白那个时代,凭他的才华和机灵,一定可以锦衣玉食、加官进爵,也有人说如果他不是因受科考冤狱,肯定也是苏州数百进士之一,甚至状元榜上也会有名。我觉得这样的想法对,也不对。

如果唐伯虎真的加了官进了爵,可能会因受太多羁绊而在历史上默默无闻,也可能因此而不能率性而吟诗作画、不能率性而四处游玩、不能率性而醉卧花树下柳枝旁、不能率性而拒绝加入宁王帮派……如果真的那样,他又怎会成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呢?人们常说时势造英雄,那搁在唐伯虎身上,大概可以说是“时势造才子”了吧。

唐寅在苏州桃花坞买了一块地,他在那挥洒他的情志,或恬淡或浓烈,他积攒的画如山、他流出的诗如海。生前死后,一样辉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我轻声地诵着他的诗,漫步在桃花坞,我仿佛看到那个像电影中的华安一样的、像华安一样的江南才俊唐伯虎——正微笑着穿越时空,慢慢地、慢慢地向我们走来!

[关于唐伯虎的作文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唐伯虎妙对点秋香历史典故

全文共 836 字

+ 加入清单

话说明朝大画家、大诗人唐伯虎,他风流成性,为了秋香,他自称是一个落泊的公子,卖身到华府为奴,改名华安,在华府他是书童,终日伴公子华文和华武读书。有一天华太师带了两个儿子,还有教师爷和一群奴仆去春游,他游兴正浓,他想考一考自己的儿子学业学得怎样,他看见园里到处是蒲叶、桃树和葡萄,便随口吟出上联来: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谁知这华文华武兄弟俩是一对活宝,自然是张口结舌,对不出来。那师爷是奉承的高手,平日只知溜须拍马,他见自己的学生对不出来,马上恭维说:“太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文才盖世无双,这上联虽然是信手拈来,但是这是绝对,蒲叶和桃叶的谐音组成葡萄叶,草本木本又指出了它的科目,这实在是一首绝联,任何人都无法可对,佩服!佩服!”

唐伯虎听了独自在那里哂笑,华太师得到师爷的恭维,正在沾沾自喜,看见华安哂笑,勃然大怒道:“大胆的奴才!你为何哂笑?难道你能对此联?”

唐伯虎跪下禀道:“让奴才一试!”

他边走边观花园里的景致,目光在那两旁的花丛中观察,哦!有下联了,他随口曰:“梅花桂花玖瑰花……”但念到此卡住了,

华太师说:“对下去!”

唐伯虎张口结舌,汗流浃背,尴尬非常,快要难住了,突然看见自己心爱的姑娘秋香和另一个名叫春香的丫头站在华太师身旁,他脱口而出曰:“春香秋香!”

华太师点头赞道:“梅花桂花的谐音是玫瑰花,春香秋香又指出它们开花季节,‘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对得好,对得好呀!华安!回去可领奖赏!”

华太师看着自己愚昧的儿子感叹道:“鸡冠花未放!”华安向那师爷瞟了一眼,讽剌答道:狗尾草先生!”

从此,华太师就不敢小看“华安”了,从交谈中,知他很有学问,但是总以为他真的是一个落泊的公子,哪里想到他却是一代名人,为了秋香姑娘,卖身为奴,做出这样荒唐事,从此华安就代替了教师爷的地位,由于得到唐伯虎的得力调教,华文华武后来大有长进,也双双中了举,华太师为了报答“华安”,允许他自选一个丫头为妻,于是唐伯虎就选了秋香,成为文坛千古风流佳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约唐伯虎作文900字

全文共 932 字

+ 加入清单

清晨,我早早地醒了!兴奋地穿好衣服后,拿起画笔和画纸,在镜子前足足照了半个小时。大家猜猜,今天我要干什么?哈哈!今天我要去和大画家-唐伯虎互访。

可是,我在现代,而唐伯虎在古代,我怎样才能拜访到他呢?醒醒吧!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时光穿梭机”早就在市场上家喻户晓了!我坐进机舱,按了一个红色键,于是穿梭机载着我穿越了时光的隧道……

大约过了20分钟左右,穿梭机里的微型扬声器响起了悦耳的声音:本次航程已结束,现在已经到达目的地,请乘客下车!

我拎着行李在大街上兴冲冲地走着。唔!这条街真是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啊!穿着奇装异服的人们从我身边走过。路旁的小贩在吆喝着:“卖糖葫芦”“卖糖人”。远处的戏台上坐着两个穿着长裙的女子一边拨弄着不知名的乐器,一边在唱歌!

我按照地图来到一个小亭子里,坐在长椅上等着唐伯虎。谁知,等了一个多小时,还不见唐伯虎的踪影。我纳闷极了!心想:这个唐伯虎难道跑到镇上喝老酒去了?正想着,抬眼一望,几个鎏金大字映入眼帘“长安府大明宫”咦?“大明宫,这不是唐朝的皇宫吗?”我赶紧跑上前去,拉住一个身穿长袍的路人:“请问,这是长安吗?”那人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说:“是啊!这里是长安,大唐长安!”听了白衣路人的话,我的心凉了半截。“完了!朝代记错了,跑错了!该怎么办啊!”时光机早就不见了踪影!嘴里一边念叨:“该怎么办呢!”那白衣路人眼尖,一眼就看到我手腕上戴着的手表,他很好奇地问:“这是什么啊?”然后抓住我的手,拨动了一下!

“哎呦!”我整个人翻了个跟头,惊奇地发现自己一屁股坐在一个竹椅上。旁边站了一个笑眯眯的白胡子老爷爷。我揉了揉眼睛!瞪大了眼睛,这不正是唐伯虎吗?我有点儿神经质地问他:“唐画家,您是唐伯虎画家吗?”老爷爷笑眯眯地点了点头说:“正是!我刚想出门拜访你,却见你躺在我院子里的竹椅上,睡得正香。所以就没有叫你!”我恍然大悟。原来刚才那个白衣词人拨动了我手表上的机关,刚好拨到了明朝。所以我就从天而降,恰好降落在唐伯虎家的院子里。

我虚惊一场,幸好出门时把穿梭机复制到了手表上,要不然,我可能一直要呆在唐朝……

就在这时,闹铃响了,我被惊醒了!原来这是一场梦!不过,我暗自下决心从现在开始一定要多读书,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否则就会闹大笑话了!

展开阅读全文

关于唐伯虎的作文800字

全文共 793 字

+ 加入清单

当年,都城繁华,车水马龙,学子进京赶考。当年,他风流俊俏,是锦衣玉食的富家公子,也是诗画双全的才子。

今日,城,繁华依旧。今日,他流落街头,食不果腹,却不改半生疯癫。

前半生,他顺风顺水。父母寄予他厚望,就如众多家长一样,买书籍,请名师。他,也不负众望,十五岁,便以第一名考中秀才。年少,难免轻狂。他与结交的朋友,逛市井,住酒楼。更有甚者,在大雪纷飞,寒冷刺骨的夜里,他们扮乞丐,讨钱买酒。

风,清冷的吹着;天,阴沉。他们,穿的脏乱,于街围火而坐。别人看来难以忍受,他们却有他们的快活。围炉饮酒,不醉不归,在酒意里,他大笑;“今日这快活日子,李白那位大酒仙定然没过过!”他有诗云:“旁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疯癫,是他的专属,是一个古代学子对封建世俗的温柔反抗。

20多岁那年,是他生命的折点。弟妹去世,父亲离世,妻子去世,生意中断,家境转为落魄,一家人转眼仅剩几个年少的弟弟瑟瑟发抖。一个逍遥公子变成了一个贫寒学子。也从这年开始,他开始了他的寒窗苦读,科举之路。在返其间,他结识了一位学者——也是一个科举考的出题老师,但正是这次相识,给他带来了厄运。

当年,科举阅卷,这老者看见文章不禁感叹:“这么好的文章,定是他写的!”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两人被抓入狱,而他被终生禁考。从此,明朝少了一位状元,多了一位才子。这是他的不幸,却是中国文人的大幸。

他返回家乡,迎接他的不是锣鼓笙笙,而是亲人的冷落,乡人的白眼。生活不易,他却仍心怀壮志。40岁时,一个机遇找上了他。

宁王四处纳贤,派人找到他,邀他去做军师。他本很是高兴,却不想发现了惊人的秘密——宁王要谋反。他清楚,这次谋反并不能成功,为了活命,他又开始装疯卖傻。如愿,他被赶出宁王之府,再次流落街头。此时的他的疯癫,不再是年少轻狂的疯癫,而是生存所迫的疯癫。

半生风流,半生凄惨,一生疯癫,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一个疯癫才子——唐伯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