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国学

国学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国学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国学问题。

分享

浏览

3088

作文

1000

国学诵读作文

全文共 789 字

+ 加入清单

“精辟”的国学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感叹与无穷的乐趣。穿越历史,品读传统文化精髓,做一个有品位的现代人。——题记

国学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而每天十五分钟的晨读让我去其糟糟粕,取其精华。

当我坐在学习桌上而又懒得学习的时候,我的耳边总会想起一句话“勿日今日不学而又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日月逝矣,岁不我延。”时光的船儿轻轻滑过,在落日的余晖中驶向远方。

我在读《史记·孔子世家》的时候,仿佛看见了孔子的卫国之行。孔子曰:“灵公与夫人同车,宦官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

孔子离开卫国后,心情平复了。想起卫国公老婆仗着得宠、骄横,就发了感慨:“为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落叶划过孔子的脸庞,在微风中悄然落地。

我看《论语·里仁》,有一段言语使我感悟至深,至今未曾忘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裕与显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若缺乏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接受。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若没有正当的方法摆脱它,就不考虑摆脱。

我曾有过一个理想,那就是:美德彰明于天下。我已经把这个理想淡忘了。但是在读《礼记·大学》的时间里,我的理想又复燃起来。

《礼记·大学》中有一段话激励着我前进。那就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我期盼的目光,似乎带着一片坦然。

一杯酒,就醉了半个经典。

我读国学,读出了传承的文化;我品国学,品出了人世浮华;我悟国学,悟出了人性的善美。

在国学诵读中快乐成长,在快乐成长中浸润书香。

国学,提升了自己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国学,告诉你该如何为人处事,开拓自己的思维;国学,汲取古人的知识经验和教训。 ——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作文

我与国学

全文共 946 字

+ 加入清单

国学,这两个字怎么理解?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阅读了一千年前的古书,会有什么感受呢?国学,是各个古代著名文人为我们留下的宗教、艺术、民俗等等文化知识,是中国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中国有文字以来,这些文化知识就源源不断地记录在史书中,不仅在中国渊源流传,在外国也受到了广泛的影响。

现在有些大人能流利地背出整本“诗经”,就连5、6岁的小孩子也能断断续续地背出几篇“论语”我们从小就开始学国学。在中班开始我就会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实习之,不亦乐乎?”……到了一年级,我开始初步学习“弟子规”,到了三年级,开始学习“论语”,去年还加了两本:“大学。中庸”和“诗经”。除了“论语”,其他书上都有解释,理解起来就很快。为了理解“论语”中的意思而更好地背,我经常上网查资料,把不懂的意思全写在书上,有时也会自行理解其意思,提高阅读能力。我通过学习了几年的国学,从中感悟到了不少道理。

有句话说得好:“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论语”里的仁、诚、礼。分别代表善良、诚实、礼貌。里面说:“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意思是“善良的人治理国家一百年,就可以消除暴残,孔子说这话真对啊。”这话虽然好像在说治理国家,但也顾及到了“善人”,只有善良的人才可以把国家治理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之也。”这句话就和诚实有关,意思我就不明说了。还有“子所雅言,“诗”、“书”执行,皆雅言也。”意思大概是“孔子讲的都是雅言,读“诗”、念“书”、赞礼时,用的也是雅言。”这句话让我懂了对所有人来说,都要讲礼貌。还有好学,孔子讲的不比“仁”差。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晦人不倦。”“学而实习之,不亦乐乎?”学习是无止境的,我们老觉得自己学的很多,知识渊博,其实还有我们不懂的事,还有许多未解之谜值得我们去探索、发现……

读国学吧,读它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你会从中受到启发,感悟出许多道理,而且对我们以后有很大帮助。“温故而知新”,国学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领悟的,要慢慢积累,持之以恒。一本书背完后,要至少复习十遍,几年下来,书中的字句和意义就会在脑海里保存下来。如果一本国学书都没读过,人生一定会有所遗憾的。

展开阅读全文

学国学、品国学、悟国学

全文共 977 字

+ 加入清单

国学是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与学术;是从古至今无数代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是受无数世人所瞩目与敬仰的高尚学术;是经受历史的锤炼打磨与自然的甄选淘汰所汇聚而成的文化瑰宝。大到治国安邦,小到智慧启迪。让我们一起来学国学,品国学,用国学,读有所悟,学有所得。让我们一起来领悟国学的魅力吧!

——题记

阿柴折箭教子这一典故让我感悟颇多。吐谷浑的国王阿柴身染重病时将自己的两个儿子召集在一起,他拿起一支箭给自己的大儿子让他将其折断,大儿子不费吹灰之力轻松的将箭折断了,接着他又让大儿子将剩下的箭全部折断,大儿子这次却无论如何也折不断。儿子们终是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在阿柴去世后,他们团结一心,致使吐谷浑王国日渐强大起来。

即使自己是一颗星星,也应明白一星独亮不算壮观,浩瀚星海才最耀眼;即使自己是一块石头,也应明白一石之大不算雄伟,高耸入云才最巍峨;即使自己是一艘游船,也应明白一船入画不算风景,千帆竞发才最壮丽。一滴水微不足道,渗入泥土便会消失不见,可汇聚成河却是川流不息;一粒沙卑微渺小,散落风中便会吹落远方,可汇聚成沙漠却绵延万里;一个人的力量微乎其微,很难有大作为,可当我们团结起来却可以创造无数奇迹。阿柴折箭教子这一典故正是要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强大的敌人,任何困难的环境,都会向我们投降。

曾有人问哲学家:“一滴水怎样才不会干?”哲学家回答说:“把它放进海里。”这句话同样简短的揭示了一个道理:个人离不开集体,只有团结互助的集体才会有无穷的力量,反之如果没有团结,即使有再大的力量也会枯竭。

团结是什么?我认为团结就是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同心协力;团结就是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的众志成城;团结就是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同甘共苦。团结是五指紧握的拳头,是细线拧成的一股麻绳,是最美的音符弹奏出最动人的旋律。这就是这则典故所带给我的启发。

团结,有的时候不需要长期的合作,但它一定要有瞬间的默契;团结,有的时候没有完美的结局,但它一定需要辛勤的汗水;团结有的时候不需要精湛的技艺,但它一定需要坚定的信念。这就是我通过这则典故所延伸得来的心得。

国学如海,团结作舟,泛舟于海,方知海之深邃。国学如山,团结为径,循径登山,方知山之高大。国学如歌,团结是曲,和曲而歌,方知歌之动听。学国学,品国学,悟国学,悟其深理,学有所得。

展开阅读全文

国学伴我成长作文500字

全文共 473 字

+ 加入清单

国学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帮助,例如:“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这句话就是告诉人们团结就是力量,如果两个人团结一心就能有切玉断金的力量。

自从认识了国学后,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更大的收获是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和做事的道理。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一年的事业打算应在春天,为一天的事情打算应在于寅时,一个家庭的成功首先要和睦,一生的成功首先要勤劳。从这句话中我明白了我们要抓紧时间,为了明天不能盲目的生活,要有目标努力地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孝敬父母,帮爸爸妈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为了以后的成功就要辛勤努力的学习,为了明天的辉煌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了国学以后,我还了解到我们伟大祖国更多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身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该为此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作为一名小学生,我更要努力学习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一个合格的接班人。

国学使我懂得要有礼貌,要孝敬父母长辈,要乐于助人,要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等等,我一定要把这些从书本中学到的道理和知识,用到我的生活中,做一个优秀的好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国学:劝君少骂秦始皇,焚书坑儒要商量:秦始皇嬴政

全文共 6961 字

+ 加入清单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书坑儒商量:秦始皇嬴政

毛泽东1973年8月5日同江青谈话,令其记下七言诗一首,题为《读(封建论)·呈郭老》:“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并说: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建树的,都是法家。

【赢政小传】

秦始皇,字赢政。生于公元前259年,死于公元前210年。13岁登基,39岁称帝,在位一共37年。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临天下、叱咤风云的人物。他统领强大的秦军,挥师东进,横扫六合,威服四海。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君主嫔妃王孙公主无不胆战心惊俯首称臣。

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德,赢政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封始皇,代代世袭。秦始皇治国的手段是高明的。在政治上,在全国范围内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由他直接控制,建立了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制定和颁发统一的法令。在军事上,明令禁止民间收藏武器,销毁没收得来的武器,在经济上,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并实行“车同轨”,开凿灵渠修造驰道。在文化上,统一文字,禁止私学,当然也为“焚书坑儒”背上千古骂名。

秦始皇是一个很有作为的政治家。并吞六国,修筑长城,征服面越地区,都应该说是他功业的光辉写照。然而,全国统一之后,他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和骊山墓及求长生不老药。

派方士到东海求神等,耗费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

秦二世胡亥即位后,更加压榨剥削人民,社会矛盾日趋激化。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完全是一副有力的添加剂,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毛泽东评点】

如果说,以前的一个时代是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那么,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仍旧保留着封建割据的状态,在封建国家中,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各地方分设官职以掌兵、刑、钱、谷等事,并依靠地主绅士作为全部封建统治的基础。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24页。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骂我是秦始皇。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因为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修筑宽广的道路,不搞国中有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到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

——转引自甄不贾《毛泽东读书笔记》,《希望》1992年新总第21期。

我赞成郭老的历史分期。奴隶制以春秋战国之间为界。

但是不能大骂秦始皇。早几十年中国的国文教科书,就说秦始皇不错了,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

——毛泽东1973年7月3日同王洪文、张春桥的谈话,见《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第363页,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

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骂他就是两条:

杀了四百六十个知识分子:烧了一些书。

——毛泽东1964年6月24日在接见外宾时的谈话,引自甄不贾《毛泽东读书笔记》,《希望》1992年新总第1期。

秦始皇是个好皇帝,焚书坑儒,实际上坑了四百六十人,是属于孟夫子一派的。其实也没有坑光,叔孙通就没杀么。

——毛泽东1964年8月30日关于黄河流域水利建设的谈话,引自甄不贾《毛泽东读书笔记》,《希望》1992年新总第1期。

这些秀才有个通病:一是说得多,做得少,向来是君子动口不动手:二是秀才谁也看不起谁,文人相轻嘛。秦始皇怕秀才造反,就焚书坑儒,以为烧了书,杀了秀才,就可以天下太平,一劳永逸了,可以二世、三世传下去,天下永远姓秦,结果是“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是陈胜、吴广、刘邦、项羽这些文化不高的人,带头造反了。

——引自郭金荣《晚年时期的毛泽东》,见1992年5月8日《南方周末》。

秦始皇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评论,要一分为二。秦始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作用要肯定,但他在统一六国以后,丧失了进取的方面,志得意满,耽于佚乐,求神仙,修宫室,残酷地压迫人民,到处游走,消磨岁月,无聊得很。

——杨建业《在毛主席身边读书——访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芦荻》,1978年12月29日《光明日报》。

毛泽东1973年8月5日同江青谈话,令其记下七言诗一首,题为《读·呈郭老》:“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并说: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建树的,都是法家。

——董学文等《毛泽东的文艺美学活动》,第247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鉴赏】

毛泽东赞扬秦始皇,主要是为他完成中华民族统一的大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对秦始皇的肯定评价,在各种不同的公开场合,先后有过多次。

1958年2月23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说过这么一段话——一股风来,本来是基本上好的一件事情,可以说成不好的;本来是基本上一个好的人,可以说他是坏人。比如我们对于秦始皇,他的名誉也是又好又不好。搞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没有人讲他好的,自从资本主义兴起来,秦始皇又有名誉了。但是,共产主义者不是每个人都说秦始皇有点什么好处,不是每个人都估计得那么恰当。这个人大概缺点甚多,有三个指头。主要骂他的一条是焚书坑儒……

我跟好多人说过……你们讲共产党等于秦始皇,不对,超过一百倍……所以,一个古人,几千年评价不下来,当作教训谈这个问题,同志们可以想一想。

秦始皇(约前259-前210),即赢政,秦代政治家,战国时秦国国君,秦王朝的建立者,公元前246一前210年在位。

秦始皇是秦庄襄王的儿子,庄襄王死后,他13岁即王位,相国吕不韦、太后宠信的宦官嫪毐(làoǎi劳矮)擅权专政。公元前238年他亲政后,坚决镇压了嫪毐发动的叛乱。次年,又追究吕不韦推荐嫪毐的罪责,免去了吕不韦的丞相职务。

旋即任用李斯为相、王翦为大将。从前230年灭韩开始,到前221年灭齐,赢政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10年之间,先后攻灭了韩、赵、燕、魏、楚、齐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王朝。秦朝疆域东至大海,西至陇西,南至岭南,北至河套、阴山、辽东,成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

完成统一中国的伟大事业,是秦始皇的首功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有名的皇帝”,“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秦始皇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要肯定”,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多次强调秦始皇的这一功勋。因为这一贡献意义极其重大:“如果说,秦以前的一个时代是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那末,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始皇第二件功业是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国体政体。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后,为了巩固胜利果实,他对政治体制进行了大胆创新。

首先,他树立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全国大统一亘古未有,秦始皇自认为“德高三皇,功高五帝”,如果继续使用“王号”,远不足以显示其胜利的尊严及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因而他提出去“秦”著“皇”,采上古位号,号曰“皇帝”。从此,“皇帝”便取代“王”,成为秦王政的称号;并为以后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所沿用。为了建立和神化皇权,秦始皇在议帝号之后,紧接着还规定了“后世以计数”,称为“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传之无穷”。皇帝自称“朕”,其命令定为“制”,下达的文书称“诏”,皇帝的印鉴称“玺”。从此,秦始皇头戴“外红内黑”的平天冠,身着玄衣绛裳,独掌了全国的军政财文大权,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其次,实行三公九卿制。

皇帝之下设立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丞相有左右两相,为百官之首,总揽政务;太尉掌管军队;御史大夫掌图书秘籍,监察中宫。三公之下设廷尉、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典客、典属国、少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中尉、将作少府、主爵中尉等多位上卿,分管各行政务,他们与三公组成中央政府。三公九卿之官,全由皇帝任免调动,不世袭。

再次,地方实行郡县制。

秦统一后,为了巩固对六国地区的统治,秦始皇下令废除由来已久的分封制,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后来又增至40多郡。郡是秦代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建制,其行政长官为郡守;郡下设县,县万户以上置县令,不满万户置县长。令、长掌治其县,主要是征发徭役、理讼平贼。县下令乡,乡有啬夫、三老和游徼。乡又由里组成,里有里正。

由郡、县、乡、里组成的郡县制,是春秋战国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政治制度。秦始皇首建封建朝廷,实行郡县制,这就建构了从朝廷到地方,从三公诸卿到乡里什伍的一套庞大的、多梯级的统治机构,大大地巩固了秦王朝的统治。

秦始皇的第三个贡献是,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

这些措施主要有:

一、颁布通行全国的法律。

秦早在商鞅变法时,就曾根据李悝的《法径》,“改法为律”,着手制定成文的律令。秦始皇根据维护统治的实际需要,又将商鞅以来的律令加以补充、修订,形成了统一的内容更为缜密的《秦律》,颁行全国。秦律竭力维护封建制度。

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严禁对封建国有土地和地主私有土地的侵犯。严禁贫苦农民和奴隶逃亡,尤其重视对“盗”、“贼”的制裁。

二、继续消除原六国的反秦势力。

秦灭六国后,六国的许多兵器散入民间,有的甚至埋藏起来。为了防止六国旧贵族及其残余势力利用这类兵器,伺机反秦,秦始皇于二十六年(前221年)兼并战争一结束,就下令收天下兵器,“聚之咸阳,销以为锤”,又铸铜人12个重各24万斤,“置廷宫中”。还下令“坏诸侯之城”,拆除各国的旧城郭,掘通壅河自利的堤防,平夷便于据守的险阻。

还采取了一系列强制迁徙措施,其中最著名的是“徙天下富豪于咸阳12万户”。秦始皇的这些措施,对于继续打击六国尚存的反秦势力有一定积极作用。

三、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开始的“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以及统一货币,是加强统治、维护统一诸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始皇统一文字,是以秦字为基础,简化字形,整理为小篆,作为全国规模化的文字;除法定的小篆外,在社会上还流行着一种更为简易的隶书。

战国时期,各国的度量衡制度相当混乱。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便以秦制为基础,下诏统一全国度量衡。据考证,在秦代,长度一寸为2.31厘米,一尺为23.1厘米;容量一升为201毫升,一斗为2010毫升;重量一斤为256.25克,一石(120斤)为30.75公斤。秦代统一度量衡制度,取得了明显成效。

币制的混乱,不利于商品交换,更不利于统一国家的财政收支和社会管理,因此,秦灭六国以后,秦始皇便下令统一全国货币。其措施有三:(1)由国家统一铸钱,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2)法定全国通行两种货币:一为黄金,属上币,以镒为名,每镒二十两;一为铜钱,属下币,圆形,方孔,有郭,径寸二分,铸文“半两”,即每钱重十二铢;(3)废除原六国的布币、刀币、郢爰、铜贝等各种货币,改铸秦以前的旧币。

四、修驰道、直道,巡行各地。

秦始皇为了加强对全国各地的控制,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便于巡游督察,传递号令文书,曾主持修筑了著名的驰道和直道。驰道是一种便于车马驰骋的大道,中央供天子行驶,立树为界,两旁还可以任人行走。秦驰道以国都咸阳为中心,东达今山东、河北和辽宁,南抵今湖北、湖南,东南至今安徽、江苏、浙江。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又令蒙恬等修筑了从咸阳附近直通北边的直道。

在修筑驰道、直道的过程中,秦始皇为了炫耀威德,慑服四方,曾先后五次巡行各地,第一次巡行陇西、北地;第二次巡行东南齐、楚故地;第三次巡行之罘、恒山和上党;第四次巡行碣石和北边;第五次巡行楚、齐、燕故地,死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平乡东北)。

五、焚书坑儒。

为了提高皇权,维护秦王朝的政治体制及其统治秩序,在思想文化领域,秦始皇也采取加强思想控制,反对是古非今,打击异己势力的措施。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焚书坑儒。

发生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的焚书事件,是由于博士淳于越主张以古为师引起的,丞相李斯建议禁止私学,规定“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还建议焚烧《诗》、《书》。

根据李斯的建议,当时只有《秦记》和博士官所藏《诗》、《书》,百家语以及医药、卜筮、种植之书可以保存,其余的各种书籍,特别是诸侯国的史籍和儒家的一些著作,均在焚烧之列。秦始皇批准了李斯的建议,于是,一次全国范围内的焚书事件发生了。

次年,又发生了一起坑儒的事件。这件事是由几个方士畏罪逃亡引起的。原来秦始皇十分迷信方术和方术之士,以为他们可以为自己找到神仙真人,求得长生不老之药。这当然是个骗局。这些方士害怕骗局被揭穿而治罪,于是只好逃走,特别是秦始皇最敬重的两位方士侯生、卢生的逃走。秦始皇大怒,下令御史审讯在咸阳的全部方士与儒生,结果查出犯禁者460多人,全部坑杀于咸阳。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反对是古非今,打击方士荒诞不经的怪谈异说,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是秦始皇、李斯所始料不及的。

秦始皇的第四个功绩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存在着众多的民族。秦并六国之后,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促使我国开始成为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为达此目的,秦始皇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统一东南和南方的越族地区。

在我国现在的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一带,很早就生活着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这就是史籍上所说的越族。

越族由于族类众多,种姓互异,又称“百越”,主要有于越、闽越、瓯越、南越、西瓯等几部分。秦始皇发兵率50万攻南越和西瓯,兵分五路,水陆并进。其间,为了运送军粮又修筑了灵渠。至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攻占岭南,分置桂林(治今广西桂平附近)、象(治临尘,今广东崇左境)和南海(治番禺,今广东广州)三郡,基本上统一了岭南。后又使大批内地民众南迁,与南越、西瓯人杂居共处,对于开发岭南,促进民族间的交往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匈奴,是我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的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

主要活动在蒙古高原和南至阴山、北抵贝加尔湖的广袤地区。

当时以头曼单于为代表的匈奴贵族统治者,占据了自阴山至“河南地”(今内蒙河套伊克昭盟一带),南下侵扰,构成了对秦王朝北边的严重威胁。为了解除侵扰,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统一,秦始皇于三十二年(前215年)派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秦军很快收复了河南地以及榆中(今内蒙伊金霍洛旗以北)一带地区,接着又收复了阳山和北假(均在今内蒙古乌加河以北和乌梁素海一带),直抵阴山一带广大地区,并在这里分设34(一作44)县,重建九原郡(治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使其统辖北抵阴山,南至“河南地”北(今间套北部),西过大河,东临云中(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南)的大片地区。

秦在胜利击败匈奴贵族的侵扰之后,为了巩固在战场上取得的成果,秦始皇又命令蒙恬主持修筑了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军事防御工事——万里长城。蒙恬修筑的长城,主要由三大段组成:西北段,西南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北至九原;北段,由高阙(今内蒙古临河县北狼山口)至代郡(治代县,今河北蓟县)以北;东北段由代郡东行,抵辽东碣石。

长城修成后,虽未能阻挡匈奴贵族的南下,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还是起过一定的防御作用的。同时长城本身作为伟大建筑工程遗留后世,成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的见证。

三、通西南夷。

自先秦以来,我国西南的广大地区,主要是今贵州、云南、四川一带,分布着许多少数民族,秦汉时期统称为西南夷。

秦并六国后,秦始皇派常頞通西南夷。常頞因其交通受阻,便开凿了一条从今四川宜宾通往云南滇池一带的栈道,名五尺道。栈道开通后,秦王朝的势力直抵且兰、夜郎、邛都、昆明等地,并在这里设官置吏,建立了行政机构。与此同时,秦又经蜀郡(郡治今四川成都),加强了与邛都、筰、冉駹的联系,并使之纳入了郡县制的行政系统。

秦王朝对东南、岭南、西南以及北方等边远地区的开拓,使它的势力“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在这样辽阔的疆域里,在一个政权的管理之下,生活着各族人民,形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国,这不论在中国史还是世界史上都具有极为巨大而深远的意义。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功绩,毛泽东给予充分肯定;但毛泽东只肯定他应该肯定的地方,并不是全盘肯定。对他的种种骄奢和暴虐的行为,毛泽东也不讳言。秦始皇无疑是一个暴君,他实行严刑苛法,赋税徭役繁重,统一中国后又大力追求享乐,其生活奢靡无度。他大兴土木,不惜民力物力,修造旷世无比的阿房宫和骊山墓。为了长生不老,他四处巡游,求取神仙和不死之药,又加上连年用兵,广大人民困苦不堪,激化了阶级矛盾,酿成了秦末的农民大起义。毛泽东对秦始皇的这些方面都是持否定态度的。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无疑是一种极端野蛮粗野的行动,他错误地用行政惩罚乃至消灭肉体的办法来解决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当然是徒劳的,只落下个千古骂名。

展开阅读全文

国学经典诵读作文

全文共 789 字

+ 加入清单

观看国学诵读大赛的时候,我正和爸爸妈妈在古城西安,我在西安钟鼓楼广场咖啡店,和妈妈一起在手机上一口气看完了。节目既生动又精彩,看完后,我望着千年古城西安的钟鼓楼,感受着回民街的古代繁华,听着小巷里的叫卖声,让我久久回味。

我们的国学是我们的国宝,是任何国家都没有的,只有我们国家有,能用一个字代表那么多那么多的意思,而且用在不同的地方意思也就不一样,有时因为心情不同,学问不同,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呢!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就读《春夜喜雨》,上小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又读,每个年龄读都觉得不一样,现在在古城西安读更是有一番感想。我明天要去西安的“春发生”饭店去吃葫芦头,听说“春发生”这三个字,就是取自《春夜喜雨》的“当春乃发生”这句话。你看,连做猪大肠泡馒的小饭店老板都可以起这么好听这么有学问的名字,国学其实不是有多高学问的人才去读,才去用的,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所有人都喜爱的,它存在于我们的身边。

我们李老师编的《古诗诵读》作为我们班的节目可好听了,让我们一下子就背过了那么多的古诗,而且还跟唱歌一样好听,还有会跳舞的女同学伴舞,我们也有集体的动作在里面。我们的节目好多次代表学校参加演出呢。通过这个节目,我更喜欢古诗了,经常晚上和妈妈出去散步的时候给妈妈背一遍呢,背古诗是件挺有意思的事,我已经背过很多的古诗了,我觉得有时候象是在和古代的人对话呢。

我有时也会说上几句呢,比如我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出来,对爸爸妈妈说:“这真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兵马俑啊”。

我们的名字也有国学在里面噢。比如我叫“孙北宸”,北宸就取自《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宸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爸爸妈妈说,取这个名字是希望我的德行好。还有我们班上的“宋思齐”、“张自厚”,你们知道他们的名字里包涵的国学典故吗?

我喜欢国学,因为它就在我的身边,它教给我做人的道理,告诉我原来语文可以这么好玩,这么可爱!

展开阅读全文

诵读国学经典

全文共 465 字

+ 加入清单

文学和经典是两件必不可少的东西,它们既是古人的智慧和精髓,也能使人受益匪浅。古人云:“温故而知新”。这是圣人孔子所说的话;“天地之性,人为贵。”这句话选自于,《孝经。圣治章》。意思是:天地之间的万物生灵,都一样的得到天地之气成形,禀天地之道成性。但只有人最为尊贵。这句话说得多么好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自己的特长,只是有很多人自己没有发挥出来罢了。自从我观看了《国学小名士》我的词汇量不仅在慢慢的增加,也有了许多的收获。

《经典诵读》我们必须牢记的国学文化,所谓经典是指传统的,对后人影响深远的文化珍品。精美的词句,警示的格言,都给人以文化的陶冶和知识的拓展。对传统经典做到耳熟能详,无疑是让我们在享用传统文化精华的精神盛宴,可是我们呢?每天都在浪费时间,不学无术,每天昏昏的度日,所以我非常惭愧——对不起老师和父母。当我看到那些选手们激情洋溢的演讲,我的内心备受鼓舞,他们就是我的榜样,我要努力学习。以后我要多看书,读报纸,来丰富我的知识。看完后我有了深刻的醒悟:应未雨绸缪——提醒我无论做何事都要首先做好充分的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我的国学启蒙老师作文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从小到大,教过我的老师有许多许多,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我的国学启蒙老师——温老师。

认识他的时候我只有3岁,他20岁。妈妈每个周末带着我去他家里听课、品茶。时间长了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听他上课、聊天,因为他教给我们好多好知识。到了温老师的家就像到了图书馆一样。再调皮的小孩到了那儿也会很快地安静下来,进入学习状态。在温老师那里学习我知道了文王、周公、孔子、老子、庄子……我们中国的古圣先贤。每次他都会教导我们读好书,还给我们推荐励志书籍和影片。他还引用庄子的“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这句话,来教导我们如何珍惜时间。

温老师年轻有为博学多才、温文尔雅、博古通今,每次百科全书式的讲解令我们大开眼界。他常常对我们说他是致力于人文研究的工作者。漫漫求学路,有温老师的引导真好!

展开阅读全文

国学大师钱穆一生的故事

全文共 5321 字

+ 加入清单

钱穆(1895-1990),江苏无锡县人,字宾四,1895年7月30日生于江苏省无锡县延祥乡啸傲泾七房桥村的一个贫寒书香之家。他天赋聪悟,7岁入私塾,10岁进无锡荡口镇华子才创办的果育小学读书。1906年其父病逝,家徒壁立,寡母及兄弟四人,靠本族怀海义庄抚恤为生。其间他就读中学,至1911年秋,辛亥革命爆发,学校被迫解散,遂致辍学。

1912年,因家境贫寒,升学无望,钱穆想通过教书自学谋求出路,遂应聘到小学任教,开始了乡间教书手涯。在以后的十年中,他读了《孟子》、《史记》,毛奇龄的《四书改错》,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夏曾佑的《中国历史教科书》,马建忠等的《马氏文通》,孙诒让的《墨子闲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等等名著,为以后的学术思想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自1922年始,他开始在厦门、无锡、苏州等地任中学教师,教授国文、文字学、《论语》、《孟子》、《国学概论》等课程,由于教者要自编讲义,故在讲《论语》时,“考孔子生卒行事,始有意作《先秦诸子系年》”。所讲授的讲义,除文字学外,其他的如《论语要略》、《孟子要略》、《国学概论》等,后经改定均已出版。

1927年秋,钱穆应汪典存之邀,任教于苏州省立中学,并与吴梅相识。

此间,在课外的研究工作为撰述《先秦诸子系年》。

1930年春,应顾颉刚之请,钱穆把撰好的《刘向歆父子年谱》一文寄给他,顾氏看后,并不介意其观点与自己意见相左,把此文刊载在同年《燕京学报》第七期上。正是这篇文章确立了钱穆在国内学术界的地位。因为他根据《汉书·儒林传》的史实,逐年列出,进而指出康有为《新学伪经考》说刘歆伪造古文经不通者有28处,绝对不存在刘歆以五个月时间编造诸经能欺骗其父,并能一手掩盖天下耳目之理,也没有造经是为王莽篡权服务之说。这纯属康有为为了托古改制而杜撰的结果。此书问世以后,对重新评估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年6月,经顾颉刚推荐,燕京大学聘钱穆去任教。这样他就结束其早年自学教书的艰苦年代,开始了学术人生的新旅程。

1930年秋,钱穆执教于燕京大学。他在燕大教国文课,住在朗润园,除与顾颉刚是旧识外,还常与潘佑荪、郭绍虞等交往,又与冯友兰相识。

1931年夏,顾颉刚致信胡适,力荐钱穆去北京大学任教。来北大初期,他在历史系教授中国上古史、秦汉史两门必修课。另选开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此课梁启超在清华国学院开过,其讲义在杂志上发表。他的想法与梁氏相左,因此自编讲义,这便是日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的雏形。此外,钱穆还欲开设中国政治制度史,历史系负责人陈受颐、傅斯年不同意开设此课,因为他们所持的观点是中国秦以下政治是君主专制,今改民国,以前的政治制度不要再研究。钱穆则认为以前制度可以不再问,以前政治如何是专制,今人应该知道,遂开设此课。后来出版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就是依此课讲义改定而成的。

在北大期间,钱穆不仅教学,而且还从事学术研究。其研究重心是先秦史和近三百年学术史,先后出版了《先秦诸子系年》(1935)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37)两部主要著作。他认为,前人考证诸子年世,多依据《史记》中的《六国年表》,《史记》也有错误,并非绝对可靠。《竹书纪年》可以补此缺陷,但此书出而复佚。今传世本错误百出,如不加整理,很难作为考辨的依据。加上一般人都信史籍,而不信诸子之书,以使诸子年次难以成其条贯。据此,依据《竹书纪年》,厘定今传世本的错误,订正《史记》中的伪误和注释的抵牾。同时又考诸子群书,参证诸子的行事,政治上的事故,六国的年代顺序,与山川地理参伍以求,错综以验,辨伪订伪,定世排年。其辨析之精,引证之博,乃世所罕见。他不同意那种把汉学与宋学截然对立的观点,认为不了解宋学,也就不能知道汉学,更无法评论汉学、宋学之是非,并将清代学术的渊源归结为晚明遗老,乃至宋学;认为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都与宋学有着学术上的前后承接关系,只是到了乾嘉时期,汉学才逐渐兴起,而此时的汉学诸家学术与宋代学术休戚相关;又指出过去人们论述清人学术,往往多侈陈考据之学,或略述论学之语,而从不谈及其人思想如何,是很不够的。这两部著作对诸子及战国史和清代学术史的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当时北平学术界人才济济,钱穆善于学术交往,因此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与他同来北大的有汤用彤、蒙文通等人。汤用彤在南京中央大学时,曾去欧阳竞无创办的支那内学院听佛学,熊十力和蒙文通都是欧阳竞无的弟子。蒙文通是由汤氏举荐来北大的。在此之后,汤用彤、熊十力、蒙文通和钱穆四人过从甚密,常在一起切磋学术。熊十力此时正在撰写《新唯识论》,批驳其师欧阳竞无的学说,蒙文通则意见相左,每次见面必加以反驳,汤用彤在哲学系教中国佛教史,应为专家,却常常不发表意见,钱穆充当调解人。当他们的议论从佛学转入理学时,熊、蒙两人又相争不下,钱穆也做缓冲。

钱穆除了与熊十力、汤用彤、蒙文通常常相聚外,还与林宰平、梁漱溟往来。钱穆与孟森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又经汤用彤介绍与陈寅恪、吴宓相识,也结交了贺麟和张荫麟。还结识了张孟劬、张东荪兄弟,并和熊十力与张氏兄弟经常相晤。与钱穆交往的学者还有陈垣、马衡、张其昀、缪凤林、吴承仕、萧公权、杨树达、闻一多、余嘉锡、容庚和容肇祖兄弟、向达、赵万里、贺昌群等等。

钱穆当时也很关心时事。1935年,与顾颉刚、钱玄同、姚从吾、孟森、徐炳昶等百余人联名上书国民政府,催促早定抗日大计。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大南迁。10月,钱与汤用彤、贺麟三人同行。文学院暂设在南岳山腰圣经院旧址。当时,他曾与吴宓、闻一多、沈有鼎同住,尽管条件艰苦,仍常常挑灯夜读。一日,冯友兰来访,出示所作《新理学》书稿,请提意见,钱穆认为《新理学》只讲理气,不讲心性,有其片面性,又中国无自己创造的宗教,但对鬼神却有独特的理解,建议冯氏加上鬼神一章,这样可使新旧理学一贯相承。冯友兰部分地采纳了他的意见。

在西南联大期间,钱穆除教学外,最重要的学术研究就是写成《国史大纲》。他指出当前中国迫切需要写一部新通史,而这种通史应具有下列条件:能将中国民族以往文化演进的真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已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种种演变的人们提供所必要的知识;应能在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今中国种种复杂难解的问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的人所必备的参考。前者在于积极地求出国家民族永久生命的源泉,为全部历史所由推动之精神所寄;后者在于消极地指出民族最近病痛的症候,为改进当前方案所本。因此,研究中国历史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能在国家民族自身内部求得其独特的精神,这种精神表现在学术思想文化上的则为和平与大同、协调与融和。1939年夏,他携书稿去香港交商务印书馆付印,几经周折该书终于在1940年遵钱己见按原稿出版。此书成为大学教科书,并始终贯穿着对民族文化“温情与敬意”的精神,它一经出版发行,就风行全国,对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广大热血青年积极参加抗战,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1940年,钱穆践履顾颉刚之邀,去成都齐鲁大学任课,并主持国学研究所。期间,又迁置嘉定武汉大学讲学。在这里,他结识了朱光潜,又应马一浮之邀去岷江对岸乐山的复性书院讲学。此间开始编写《清儒学案》,特请人购得清代诸家的遗书。全书约四五十万字,由他亲手誊写,因生活清苦,找不到他人另写副本。抗战胜利后,《清儒学案》书稿随箱装船返南京时,不慎落入江中,一番心血付诸东流。所庆幸的是书序已在四川省立图书馆《图书季刊》上发表。

他又写成《中国文化史导论》,并陆续刊载在《思想与时代》杂志上。

该书从中西比较出发,揭示了中国文化内在精神及特殊的发展规律,建立了以人文主义为特征的文化学理论。他认为,人是文化的中心,把人生、人类生活当成文化的本质,并对文化的结构、要素进行研究,强调它们之间的互动性,提出了一套研究文化的方法。他倡导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要充满“温情和敬意”的态度,反对偏颇的民族虚无主义。同时也重视中西文化的比较,主张集异建同、多元共处,反对西方文化中心论。这本书是他入蜀以后在思想与写作方面的一个新转变。

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昆明的北大学生要求复校,聘胡适为校长。

当时胡适正在美国,校务由傅斯年署理。旧的北大同人不在昆明的,均已收到信函返回北京,钱穆没有得到邀请。而上海各高校争欲聘请,可他感到时局动荡,欲择一安静去处,排除纷扰,闭门著书。他曾被邀请去常熟作讲演,又与钱基博、钱钟书父子相会。1946年,钱穆应聘执教于昆明五华书院,并兼任云南大学课务。1948年,又应聘任教于无锡江南大学,并与唐君毅论交。校舍新建在太湖之滨的坡上,风景极佳,他常常泛舟湖上,悠游之余遂成《湖上闲思录》一书。又撰成《庄子纂笺》,实为近代治庄学力作。翌年春,他与唐君毅应聘于广州私立华侨大学。一日,偶遇张其昀,闻其拟在香港创办学校,自念“决当追随”,旋即迁居香港,结束在大陆几十年的教研生涯,开始了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转变。

1950年,钱穆等人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并任院长。新亚书院是在亚洲文商夜校基础上改建的,校舍简陋,除钱穆外,张丕介、唐君毅也在这里任教。钱穆等人创办新亚书院的宗旨,不仅是为许多大陆来港青年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为了护持中国文化,培养经受中国文化洗礼的中国人;目的是培养既有丰富知识,又懂得如何做堂堂正正做人的中国人;要求每个学生必须重新认识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必须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民主精神,会通中西文化,使中国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1953年,新亚书院得到美国雅礼董事会的赞助,旋即在嘉林边道租了新校舍。不久获美国福特基金会捐款,又在哈佛燕京学社的资助下,兴办新亚研究所。为了表彰钱穆办学的贡献,香港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

50-60年代,他在新亚书院,除处理浩繁的校务工作外,还承担许多课程,多次开设文化讲座,组织学术讨论会,并经常在港台作学术讲演。

在此期间,他不断完善、修补以前在大陆的旧著,还撰写了《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等新著。他先后被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邀请去授课和讲演,并被耶鲁大学授予了名誉博士学位。之后他又去哥伦比亚大学作演讲。在美国停留七个月后,又应邀去英国牛津、剑桥访问。后经法国、意大利回香港。出国访问期间,钱穆向西方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了解中国,增进相互间的学术交往起了积极作用。

1967年,钱穆辞去新亚书院职务,离开香港,定居台北,开始晚年的生活。卸任伊始,他曾去马来西亚大学讲学。期间,他日夜读《朱子语类》,开始撰写晚年的巨著《朱子新学案》,这本著作把朱子置于孔子以后的中国思想史后半期中加以考察,突出了朱熹集理学之大成,集宋学之大成,集汉唐儒学之大成的历史地位,同时连带地解决了朱子卒后七百多年来学术思想史上争论不休、疑而不决的一些重要问题。

钱穆除著书外,还兼任数职。他曾被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北中国历史学会理监事。在台湾文化学院历史系研究所任教,学生皆来其住处客厅上课,他在讲课基础上写成《中国史学名著》、《双溪独语》等书。又应聘为台湾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故宫博物院为他开辟了一个研究室,他在此读了《四库全书》中宋、元、明三朝理学诸集,选择十余人,各撰专篇论文。70年代后,钱穆开始努力编定《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共八册。这部丛书是他六十年来主要学术论文的汇集,每集每编所收诸篇,他都亲自阅读,小作改订,大体保持论文的原貌,所以花费精力极大。编至明代部分,因患眼疾,故排版和校对皆不能靠自己,清代一编也不能逐篇阅读。关于学术思想方面论著汇为专集的还有《庄老通辨》、《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灵魂与心》、《中国学术通义》等。中国文化方面的除《文化学大义》外,还有《中华文化十二讲》、《中国文化精神》、《民族与文化》、《中国文化丛谈》、《世界局势与中国文化》、《历史与文化论丛》等。文学方面有《中国文学讲演集》等。他毕生写作的目的是“皆期为国人读古书旧籍开门路”。

钱穆居住外双溪时,曾先后几次应邀去香港讲演,又两次去日本、韩国。初次韩国之行,选择李退溪、李栗谷、宋尤庵、韩南塘四家全集,回台后精心研究,写成《朱子学流衍韩国考》一文,后收入其学术思想史文集中。80岁时,在夫人陪同下外出南游,此间写成《八十忆双亲》一文,深切缅怀父母养育教诲之恩和兄长扶持、帮带之情,也透露出对大陆子女的深深眷怀与思念。后又写成《师友杂忆》一书,对早年苦学,师友交往,以及著书立说等往事做了比较全面的追忆。此书不仅是钱穆学术人生道路的总结,同时也是现代中国学术史珍贵的史料。

钱穆84岁因眼疾已不能见字。1978年,新亚书院院长金耀基邀请他去中文大学讲学,其讲演题为“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共分六讲,后据录音改写成书刊行。翌年,新亚创校三十周年,他又赴香港。

1985年,他在素书楼讲最后一课,向其学生赠言离别:“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至此告别杏坛。之后,他仍耕耘不休,在92岁时,以非常人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晚学盲言》。

1990年8月30日,钱穆病逝于台北家中,终年96岁。

展开阅读全文

国学经典《论语》读后感作文800字

全文共 831 字

+ 加入清单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这两句话虽是说:几个人在一起出自2000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对我们的学习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己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当的时候,一经别人指出,他就会立即道歉并改正。他的弟子子贡就曾经感慨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说教师对自己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论语》引孔子的话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他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我只不过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是可以这样说的。

在《论语》里对曾经犯过错误的少年,孔子表现出宽宏的胸怀。他说:“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说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应该抓住不放。我想,如果将孔门的七十二贤三千弟子看成是棵棵树苗的话,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们共同营造了一片生命的绿洲,两千多年来,我们华夏大地。这一片绿洲一直点缀装扮着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

通过学习《论语》,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更让我明白了关于学习和读书的方法、态度,真是得益非浅!

展开阅读全文

读国学经典

全文共 688 字

+ 加入清单

幼儿园开始,我就有幸接触了一本经典的书——《老子》。这本书是道家的代表作,原名《道德经》,书中告诉我们一些做人、做事的准则和方法。读了这本书后,不但开阔了我的胸襟,陶冶了我的情操,还使我略带腼腆的性格变得活泼起来。

其实刚开始读《老子》时,只是跟着爸爸依样“画葫芦”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觉得很枯燥无味,但在爸爸的强迫之下,我还是很无奈地把《老子》八十一章背完,爸爸说读背这些经典文章可明智,明智则生慧,而且对记忆力很有帮助。果然上学以后,背课文、背单词对我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即使是长一点的课文,也能很轻松地背完。

后来慢慢理解了其中的一些意思后,还把一些经典的句子,用到了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其中感受比较深的是《老子》第二十二章:炊者不立,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从中知道了自我吹嘘的人,不会有所成就;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表扬;自我夸耀的人,不能见功;所以如果是追求上进的人,决不会这样做的。第三十三章我也记忆犹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从中我知道了:善于了解别人的是智慧;能够认识自我的才是高明;能够战胜自我的才是坚强;知道满足的就是富有;坚持勤奋的才是有志气的……从这几个“知”中,可以看出“知人”“知已”“知足”的重要性。不管什么时候做什么事,能真正做到坚持勤奋就ok。《老子》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祖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一本好书,值得大家来阅读学习。

《老子》这本书中的内容也许随着时间推移我会忘记很多,但它像每天的一日三餐已变成营养,慢慢地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与经典相伴,真是受益匪浅呀。

展开阅读全文

读经典品国学作文

全文共 921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而古典名着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品读经典,是一场经典的盛宴;是一出名人大家的相约;是一段穿越时光的回想。在品读经典中滋养着心灵,闻着书香伴我们健康地成长。

读——经典

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是有一定文学价值和影响的,它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红楼梦》这本伟大的经典文学作品,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它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本身就具有一种无限的力量。品读《红楼梦》,让我懂得了黛玉葬花的伤感和宝玉的凄美爱情。。。。在我高兴时快乐时,我会翻开书,继续吸取营养知识;当我伤心沮丧时,我也会翻开书,在书里面寻找知音,让我知道,生命是美而圣洁的,人生是幸福与苦难相伴而随的。正如古人所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品——经典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好书,像长者,谆谆教导;似导师,循循善诱;如朋友,心心相印。有这样一则小故事,父子俩在林间散步,父亲问:“除了小鸟的歌唱之外,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儿子答到:“我听到了马车的声音。”父亲说:“是一辆空马车”。儿子问:“你怎么知道是一辆空马车?”父亲说:“从声音可以分辨出来,马车越空噪音就越大。”父亲简单的话语,告诫我们人不要高傲自大,自以为是,应脚踏实地。正如古人所云:“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悟——经典

荀子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的获奖其中固然有其自身的刻苦努力、笔耕不辍,但却也与那些博大精深、滋养心灵的经典作品不无关系。他出身贫寒,但也从为放弃过读书,在部队担任图书管理员期间,将图书馆里1000多册文学书籍几乎全部看过,才最终登上世界文学之巅。莫言的成功验证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的古训。

经典如一坛老酒,醇香浓烈,馥香逼人;经典如一首古诗,绝唱历史,弥久珍藏;经典如一支舞曲,圆润华丽,不失内涵。品读经典就如饮酒、诵诗、跳舞,领略艺术的至善至美。品读经典,犹药也,力行,可以清新明志、洁身正性。

展开阅读全文

国学经典伴我成长的

全文共 790 字

+ 加入清单

古人曾云:“活到老,学到老。”自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要与国学相伴随。可又有几人想过,何为国学?为什么要品读国学?怎样才能读懂国学呢?这的确是个令人深思熟虑的问题。从古至今,多人骚人墨客前赴后继,都在探索先辈们留下来的国学经典中的真谛。

当我们还牙牙学语时,就已经开始背诵《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那时看着一个个空洞乏味的符号,只知道茫然地去朗读,完全不能领会它的真正意义,和去背诵它背后的良苦用心。一直到后来长大了,才懵懵懂懂的知道那一个个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话语中包含的人生哲理。它深深地吸引我,这不止是它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故事,还有它本身富有的内涵。三字一句,两字一韵,不禁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在生活中,每一个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无可否认,《三字经》的确是一个人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可以说,《三字经》已经成为了我童年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后来渐渐长大了,读的书又多又杂。但真正能给予我人生道理的,仍是那些百读不厌的国学经典,而那之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的重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明白学习,必须学思并重才能有所成就;“谦受益,满招损”让我明白为人处世要谦虚,不能骄傲自大、自满,否则就会像关羽“大意失荆州”一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让我明白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在成长道路上,国学经典让我变得沉着、变得顽强。

国学经典仿佛一朵花,散发着缕缕沁人心脾幽香,陶醉了我;国学经典仿佛一艘船,破开了澎湃的惊涛骇浪,承载着我;国学经典仿佛一朵雪莲,绽放着片片神圣洁白的花瓣,净化了我;国学经典仿佛一幅画,描绘了乱世中哀鸿遍野的场景又现眼前,震撼了我。

读懂了国学经典,你就铭记了历史,读懂了国学历史,你就掌控了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国学经典伴我成长

全文共 461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诞生了许多经典名著。而这些名著,既引人入胜,又让人悟出一些人生的道理。

我从小就知道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的诗句,但那时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就觉得挺顺口。后来明白了意思,体会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这首诗也许是我最早接触到的诗了吧。

然后我又从书本上接触到了其他的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让我明白了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

后来,我不仅仅局限在古诗这方面了,我还阅读了《西游记》《三国演义》这样的名著,《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拥有火眼金睛,能识破妖怪的伪装;还拥有定海神针——金箍棒,能大能小,打得妖怪眼冒金星、落荒而逃;还能七十二变,变成各种各样的东西。《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15万大军,他是我最崇拜的人。

到现在,诗句与四大名著也满足不了我的求知欲,我便开始看老聃的《道德经》与庄周的《南华经》这两本书,虽然还没看完,但是我相信我会看完的。

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热爱中国,也热爱中国的文学经典。国学经典,伴我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国学比赛

全文共 540 字

+ 加入清单

9月26日,国学小达人的比赛开始了,我怀着一颗砰砰直跳的心进入赛场。

比赛开始抽签了,我抽中了4号台,我坐到了座位上,那时人已经满了。我和一位大哥哥一个组,哪位大哥哥非常厉害,这使我放松了很多。

第一轮是必答题,前几桌的题目都非常简单。轮到我了,李老师问“云对雨,雨对风,晚照对什么?请回答。”“晴空。”我回答道这一轮,我们一组明显领先,有了180分。

第二轮是抢答题,问了好几个问题,我们一台的那个大哥哥全部答对,我们台又加了30分。这时,李老师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谁说的?”我跟旁边的一位大哥哥说:“我会!”“谁呀?”大哥哥的话音刚落,第3台就抢去了机会。不过,他们答错了,没有加分。我有点后悔,晚按了铃,白白失去了分数。

下面几题我都不会,大哥哥却表现的十分出色,又为我们加了70分。李老师问:“你能说出四个有水的成语吗?”我一愣,我们一台又可以回答了,大哥哥只说出了两个,我以为完蛋了,便低下头,紧咬着牙,等待结果。幸亏,另一位刚刚及时提醒了他,加了50分。大哥哥又连续抢了一个50分题给我们加了50分。我算了算,一共有380分了。

之后,我们让大哥哥进了决赛,评委老师给我们加了40分,我们有了420分,得了第一。我手握奖状,想:我终于知道了国学的重要,我可要好好努力了!

展开阅读全文

国学经典伴我成长作文300字

全文共 561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的成长少不了国学。在我还是懵懂无知的时候。妈妈常常在我耳边念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不太明白妈妈这是在表达思念,只感受到她眉头淡淡的忧伤。

稍稍懂事妈妈就教我读“人之初,性本善。”简单的三字,直白的文义,让我喜爱上了《三字经》。自此,我便逐渐迷上了国学。年幼时,我经常要被催促着完成作业。爸爸发现了我拖拉不认真粗心大意的毛病,一有空就讲论语里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天长日久,渐渐能懂这句话,感到非常羞愧。写作业开始被我认真对待,在学中思,在思中悟。

六年级的时候,我开始变得叛逆,原来的乖乖女变成了脾气暴躁的小魔头,顶嘴互怼成了家常便饭。妈妈发现了我的变化,悄悄买了一本《弟子规》。我读到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责,须顺从。”这让我感到非常惭愧,向爸爸妈妈道了歉。妈妈笑着说。傻孩子,你听话,我们就高兴。

记得去年母亲节。我早早地回到家把饭做好,等妈妈回来。妈妈回来后看到屋里的景象又惊又喜,走到我跟前,紧紧的抱住我,生怕我跑掉似的。妈妈松开我时,我把他推到餐桌边上,叫他坐下来,取出捶背玩偶帮妈妈捶背。边捶背边背诵《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妈妈听后笑得灿烂了。

国学经典的朗读,不但给我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帮助,还让我知道了做人的道理。你是我生命里的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路。

展开阅读全文

国学经典作文

全文共 885 字

+ 加入清单

经典如黑夜中的一颗明星,点缀了夜空;她又如沙漠中的一颗小草,点染了沙土;而在当今,她似一个知识库,点亮了我们的心灵。——题记

经典诵读,她好像是一位魔术师,变化莫测,委婉奇妙,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处处都能触碰到她的芳踪……

“漫步山间,潺潺的溪水踩着自然韵律的拍子,卷着红红的枫叶,击打在凹凸不平的石块上,叮叮咚咚、清清脆脆……”如此美丽的景色,如此飞珠溅玉的声音!我认为,这就是经典诵读特有的委婉、奇妙。

自古以来,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立足之本,从小,我们便在孔融让梨的故事中学会谦让,在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明白坚持,在二十四孝的故事中懂得回报,在将相和的故事中理解宽容。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在不知不觉中教会我们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一个个看似普通而又平凡的小故事,却担负着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大使命。“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好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滴水穿石的坚持不懈,滋润万物的慷慨无私,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水,便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美德的最好诠释。

小时候,我较为喜欢做的事莫过于捧着那本《唐诗三百首》诵读。诗词中的蕴味总能让我揣摩许久,我能体会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国忧民;能体会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之心;更能体会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孤独寂寞……

午后,丝丝缕缕的阳光穿过玻璃铺在书房的地板上,好像是哪只馋猫不小心打翻了蜜罐,洒了一地金灿灿的甜蜜。我捧起《论语》,轻轻翻开阅读,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反复地读着,慢慢地领悟着。

不知不觉中,我沉浸在洒满阳光的书房中,沉浸在那亘古不变的浓郁墨香中,流连忘返,无法自拔……

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作为中华千千万万儿女的一份子,就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将这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传承下去,虽然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力量就会很大很大。将国学经典传承下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它是最璀璨的一颗星,照亮了中华文明。

展开阅读全文

国学经典作文

全文共 1007 字

+ 加入清单

在小学的时候,我就已经和国学有过接触了。在那时候,我的嘴里整天嘟囔着《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因为还小,根本不知道背得这些是什么意思,只知道老师让背,背过就能得到表扬。

上了初中以后,开始学习《弟子规》。一开始我也不知道里面的意思,只知道背。可是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历的一些事,让我渐渐明白了其中的一些道理。

一天,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见一部手机躺在地上。开始我喜出望外,并忐忑不安,我不知道应不应该捡,最重要的是我真的怕别人看见,到时要有多尴尬呀!我看了看田里正在干活的农民,发现并没有人注意到我,这时悬着的心才慢慢放下来。于是,我马上拾起手机放在包里,迅速地“逃离”现场。回到家,看见家里没有人,情绪慢慢稳定下来。可是我的心也害怕了起来,因为我怕失主来找我。果然,不一会儿,就听见“当当”的敲门声,我的心更是提到了嗓子眼上。我小心翼翼地打开门,原来是我的一个邻居。我说:“我爸爸不在家,等我爸爸回家了,你再来找他行吗?”我刚想关门,他却一把推住了大门,一脸焦急地对我:“我刚才在干活回家的路上把手机给丢了,我听地里干活的人说,看见你好像下来捡什么东西,那是不是手机呀。”我一听这句话,我心里更加忐忑了。

我到底不应该把手机还给他呀?我要是给了就真的“一无所有了”——“手机、面子……”此时我的心里乱极了。这时,我想起了《弟子规》中的“有心非,名为错;无心非,名为过;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我不能一错再错!

“我确实捡了一部手机,是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捡到的,不知道是不是你的?”“这是你的吗?”他看见手机以后,脸上露出了微笑,他跟我说:“这就是我的手机。”还不停地跟我说着“谢谢,谢谢……”我看到他那么高兴,那么感激我,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我觉得自己好伟大,我也好开心呀!

还有一次,我背课文背了好长时间,都没背过,心情烦透了,都要放弃了。于是我扔下书跑出去,放松心情了,嘴里嘟囔着:“这么难的课文谁能背过呀!”可是一想,怎么着也得背过,要不又要挨罚了。那我怎样才能背过呢?心里着急地想着。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我想起了,前几天在《弟子规》中背了的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于是我兴高采烈地跑回家拿起书本,用手堵住耳朵,闭上眼,用心去背。果然,没一会儿我就背的差不多了。

以后,我知道我还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相信,和国学经典牵手一直走下去,我定能走得更高更远。

展开阅读全文

国学经典作文

全文共 1024 字

+ 加入清单

国学,是涵盖了中国各种优秀文化精髓的学术。而国学经典,则是其中最优秀的文化精品,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成长一定要有国学经典的陪伴。

小学时我读经典。《三字经》告诉我要懂礼仪,尊师长;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弟子规》则告诉了我学习和做人的道理。这些文字琅琅上口,让儿时的我爱不释手。在一遍一遍诵读的过程中,我由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变得开始明白什么是“孝”,什么是“规”。做人处事的基本法则,已经在我的头脑中成形。

初中时我读经典。《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不能一味只读死书,也不能整天空想,只有将学与思结合,才能学到真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教会了我“三人行,必有我师”“不以下问为耻”的求学态度;“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让我明白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论语》中还有“朝闻道、夕可死”的求知之心,“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的凌云壮志……我读论语,仿佛看到一个长者坐在一群年轻人中间,同他们畅谈自己的人生感悟,试图让他们懂得:人应该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难怪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每个人都可以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如果说这些经典著作是一杯杯茶,唇齿留香、源远流长,那么唐诗就是一幅幅画卷,栩栩如生、不胜枚举。

在这六百年间,就有不计其数的诗人涌现。有的描绘山水,悠然自在;有的描写战乱,豪迈奔放;有的思念家乡,孤寂凄凉;有的咏叹历史,见解独到。但它们的共同点就是简洁、押韵、生动、准确。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写了他对生活无所求的恬淡闲适。而其中的一俯一仰,通过一个“见”字体现了他不经意之间的动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表达了诗人陆游的赤胆忠心。而在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更是在改了十几个字后才决定的。而有着政治军事才能的杜牧在《赤壁》里大胆假设,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正是因为这些,唐诗才被人赏读,被人视为经典。也正是这些经典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熏陶我们,让我们去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与历史。

儒家文化融合百家而为国学,中国文化海纳百川而成经典。国学让我们从圣人和智者的叮咛中品味人生的真谛。从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件小事中,我们都能感悟到古人崇高的境界和高尚的情怀。

都说学无止境,国学也是没有尽头的,而蕴藏在它之中的精华,恐怕我们穷尽一生也学不完。

国学经典伴我们成长,与我们同行,它陪伴并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永不衰落!

展开阅读全文

中华国学经典《三字经》读后感

全文共 508 字

+ 加入清单

三字经》仅仅只用几千字,就概括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很值得我们骄傲。

《三字经》中的一些句子是从古代儒家经典中演化而来的,它囊括了多方面的内容,较好的表达出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有关于为人的句子“首孝悌,次见闻;父子亲,夫妇顺……”有关于教子的句子“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有关于历史的句子“无灭金,绝宋世;莅中国,兼戎狄……”

读了《三字经》,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最后一句“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看到这里,我就想到了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小时候他亲眼看到一位老妇人,把一根铁棒磨成绣花针。因此,他明白了“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的道理。从此刻苦学习,最终成为家喻户晓的大诗人。我还想到了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车胤如囊萤,如映雪的故事······

总之,读《三字经》让我受益匪浅,“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让我知道了明责任,负责任才能为国家做贡献;“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让我明白了勤能补拙的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首孝悌,次见闻”让我知道了“百善孝为先”的道理……

欣喜之余,我也编了一段《三字经》:三字经,千字文,内容广,知识博。华夏子,千古诵,增智慧,陶情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