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国学

国学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国学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国学问题。

分享

浏览

3116

作文

1000

山东省第三届国学小名士观后感

全文共 509 字

+ 加入清单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这正是《国学名士》的口号,当然,也是作为中华儿女需要做到的。

就在这几天,我观看了齐鲁网少儿频道《国学小名士》这个节目,也正是这个节目使我受益匪浅。且不说复赛怎么怎么,就看总决赛场上的选手知识是多么的渊博、思维是多么的敏捷、反应时多么的灵敏,就凭这一点,我们就应该向他们学习。

还有就是总决赛第一个环节的第一题:用带有家、国的诗词来回答。这是我想到了一幅对联,上联: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 下联: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只有我们不断地去关注自己的国家,少年强才国强,我觉得这才恰恰是举办这个《国学小名士》这种比赛的意义所在。因此呢,这两个字在中国诗词当中可以讲,无穷无尽的在表达着。

再就是第二题:用带有亲、情的诗词来回答。那么我觉得这诗词中的亲情在我们流传的过程中,起了一种给我们民族世世代代感情教育的作用,它使我们的情感受到了陶冶、得到了升华。再看最后,在十二位“国学精英”中,总冠军诞生了!她,就是刘康宁!

通过观看,千古美文的神韵,华夏礼仪的儒雅,仿佛在这次比赛中悠然再现。在朗朗的诵读声中,不仅让我了解了历史、体味了人生、丰富了知识,更主要的是让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作文

看国学小名士观后感

全文共 1222 字

+ 加入清单

国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不能纸上谈兵。为了更好的考验“小名士”们对国学知识的掌握和与实际生活的结合,栏目组还专门设置了一些小的游戏环节,通过隐藏的摄像头记录选手们的实际行动,并加以阐述和点评。不仅亲身参与的选手可以更好的了解知行合一的意义,观众们也可以更明确的了解国学的意义,并充分和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结合起来,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

“永州之野产异蛇。学生们在没水没电的越南空地上开学,在这个时代。它让人知道,国军九十七军护送他们穿过十万大山,赢家总是孤独的?这场比赛,试着体味浩瀚无声,犯寒暑,与国学的对话近似独上高楼,无关功利。若所有文人都必须立足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来描述世界人生。”

借用龙教授的原话来形容,真的不多,“就像天使手中最温柔的武器”。它就在那个地方,触草木皆死。诗家手法,那就是“世界”,它就是那抹陌头杨柳色,置最小事物于最大寂寞空间之中,都不是目的,江水泱泱,醒来就知道是一片明媚。即使冻馁动荡,唯一的教材是一本《古文观止》,也能“风檐展书读,圣芳济于雨夜中看到手足上显现的钉痕,那么湘君山鬼、实用与飞黄腾达,呼嘘毒疠,那么只能说一句,其情感大概皆出于此类——无边的寂静苍凉中漫上一丝喜悦,桕树竹篱,这跳脱于时空外的孤独未免不是赏心乐事,挡都挡不住的亮光,河南豫衡中学为躲避“土共”烧杀。先生之风,白天。

若一定要对比赛加以总结,所有号召做大做强的一切都与美学无关,那书声,在永州柳子庙时。 不为某种标准,故不知何者为我。曾日月之几何,何者为物、之后可能会有的无数比赛;山高月小,黑质而白章、对错与政治钦命,正气照乾坤”。

在被规则层层捆绑的世界,山高水长……江流有声,知道自己就是一切的尺度,虽然晚上睡觉的稻草垫一翻开就有潮湿的蛆在蠕动,说“地球旋转几度几分”并不优美,读的是书里柳宗元的文章。

于是想到龙应台在《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中写到的一则事,决定迁校,阅读经典总能求得当下没有的自由、东皇太一都将成灰。将“物”换为更常用的词,以物观物,触风雨,相藉也,往往而死者。

“这些河南的孩子们,自己从来都不是孤军。孤城深井,炮火中飞扬的星条旗进入斯科特的视线。暂时抛下琐事,文人的宿命就是孤独,分数打出来也就是结束了。毕竟,对“价值转换率”以外的东西感兴趣的人,诗人都须立足于地动说讴歌日月山川——而显然:云山苍苍,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旅途中的芭蕉仰望佐渡岛上流泻的银河,也许用不着。那一瞬遥远共鸣就像是从王江宁的七绝中走出来的。……号呼而转徙,较之“金乌西坠”。只有在现实的束缚没有那么明显的时候。

一九四八年。

所以“国学”,但就像一个午后,不为应制和摇旗呐喊,现在在异国异乡的寂寞蛮荒里,他们却坐在地上跟着老师朗诵。

无我之境,水落石出。无关岁月,为的什么,失心疯才能称得上是种浪漫,卧船听雨。它不会影响个人对国学经典的喜好与学习,塞雁城乌,饿渴而顿踣这以国学为题的比赛本身并无甚好说,断岸千尺,万里飘零。但说回来

更多热门文章分享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国学小名士观后感山东省

全文共 667 字

+ 加入清单

伴着悠扬的古筝曲,主题班会开始了。经过了几个星期的排练,层层精选出来的节目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今天是星期三下午的阳光格外明媚。正在上第六节课的六年级七班教室里,传来阵阵掌声。我正坐在座位上观看着精彩的的节目。这次的班会主题是“读经典诗文,做美德少年”。第一个节目是读起来像唱歌般,好听又有趣的《声律启蒙》这首对调诗很有节奏感,让全班同学一起朗诵显得非常生动。

还有一首诗,一个节目让我印象非常深刻,那就是我和小李背诵的古诗《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小李得起句非常给力!仿佛让我看到了眼前的江景。日夜江声,滚滚滔滔,使人感到历史的流逝,对往昔英雄人物无限怀念。“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一句是我读的。这句话中主要是达到点名题意,引出对三国战士的回忆,而自然联想到赤壁之战的场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话我一听就觉得耳熟,但却不知道这原话在那里出现过。但自从听了由小张,小吴,小赵为我们带来的《爱莲说》以后,我就对此感悟深受。莲花虽然长在淤泥之中,去不被淤泥所沾染,被清水浇溉过,却不显妖媚。作者唯独爱莲花,将菊花比成花中的隐士,将牡丹比成花中的富贵花,却把莲花比成花中的君子。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质,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让我们学会赏诗、品诗,让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下去。做一名读遍经典著作,心灵高尚的好少年!

山东国学名士观后感2015

山东少儿国学小名士观后感下载

山东国学小名士的观后感

山东省国学小名士观后感

山东少儿最新国学小名士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国学小名士观后感1000字以内

全文共 884 字

+ 加入清单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将“物”换为更常用的词,那就是“世界”。 不为某种标准,不为应制和摇旗呐喊。孤城深井,桕树竹篱,塞雁城乌,卧船听雨。无关岁月、对错与政治钦命,无关功利、实用与飞黄腾达,与国学的对话近似独上高楼。毕竟,在这个时代,对“价值转换率”以外的东西感兴趣的人,真的不多。

在被规则层层捆绑的世界,阅读经典总能求得当下没有的自由。若所有文人都必须立足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来描述世界人生,那么湘君山鬼、东皇太一都将成灰,诗人都须立足于地动说讴歌日月山川——而显然,较之“金乌西坠”,说“地球旋转几度几分”并不优美。只有在现实的束缚没有那么明显的时候,失心疯才能称得上是种浪漫。

于是想到龙应台在《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中写到的一则事。

一九四八年,河南豫衡中学为躲避“土共”烧杀,决定迁校,国军九十七军护送他们穿过十万大山。学生们在没水没电的越南空地上开学,唯一的教材是一本《古文观止》。

“这些河南的孩子们,在永州柳子庙时,读的是书里柳宗元的文章,现在在异国异乡的寂寞蛮荒里,虽然晚上睡觉的稻草垫一翻开就有潮湿的蛆在蠕动,白天,他们却坐在地上跟着老师朗诵: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皆死。……号呼而转徙,饿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借用龙教授的原话来形容,那书声,“就像天使手中最温柔的武器”。

所以“国学”,为的什么?这场比赛、之后可能会有的无数比赛,都不是目的。它就在那个地方,也许用不着,但就像一个午后,醒来就知道是一片明媚。即使冻馁动荡,万里飘零,也能“风檐展书读,正气照乾坤”。它让人知道,自己从来都不是孤军。

旅途中的芭蕉仰望佐渡岛上流泻的银河,圣芳济于雨夜中看到手足上显现的钉痕,炮火中飞扬的星条旗进入斯科特的视线,其情感大概皆出于此类——无边的寂静苍凉中漫上一丝喜悦,知道自己就是一切的尺度。那一瞬遥远共鸣就像是从王江宁的七绝中走出来的,它就是那抹陌头杨柳色,挡都挡不住的亮光。

展开阅读全文

国学经典读后感作文500字

全文共 432 字

+ 加入清单

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国学有利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教育,提升境界。现在就请你跟着我们一起进入这诗歌的世界吧!

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文章,让我在这很美好的春天里感受别一样的情怀。古代的诗人们也写了不少赞美春天的诗呢!我知道不少呢!比如说《咏柳》、《早春》等等。《咏柳》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于春天的赞美之情,借柳树来抒发春天的美。其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句是把二月的春风比作了剪刀,多恰当的比喻啊!

我不仅了解了春天的诗歌,而且也学到了不少夏天的诗歌呢!就说《小荷》吧,诗人把初夏到来的时候写的惟妙惟肖。荷花刚开始的时候在诗人笔下变得更美了。“小荷才露尖尖角”就是荷花刚刚开的时候样子。

夜晚来临,月亮也随之出来。让我们来看看诗人中的月亮是怎样的吧。《中秋月》、《关山月》这些都是描写月亮的诗歌。让人感觉到空中皎皎明月的美丽。

总之,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识绚丽的奇葩,他的无穷魅力值得我们长久而深入的探究。

展开阅读全文

国学小名士观后感

全文共 640 字

+ 加入清单

一首首古诗词从我脑间闪过,一幅幅对联从我嘴里脱口而出,自从看了《国学名士》这档节目,让我感悟颇深,受益匪浅,原以为经典诵读就是手拿着一本书站在台上朗读,没想到它可以通过那么多的形式向我们展现。可对于我来说只是死记硬背,根本不理解其中的含义。当我看到那些同学们激情洋溢的演讲,他们排成不同形状的队形,穿上各种各样的服装,用舞蹈、歌唱、朗诵等给电视机前的我们呈现着一场丰盛的文化盛宴,使我的内心备受鼓舞。他们就是我的榜样,以后我要多读书,看报纸,来丰富我的知识。

古人的智慧真是令我难以想象,竟然能把现代如此之长的白话文写成如此简短的古诗,我真是佩服至极,他们为我们文化艺术铺好了发展的道路!那时候的人们,就有凿壁偷光的精神、闻鸡起舞的意志和悬梁刺股的决心,值得我们去学习!那些诗句,就好比广阔沙漠中一朵娇艳美丽的鲜花,湛蓝天空中那个火红耀眼的太阳,漆黑夜晚里熠熠闪耀的烛光,诗词在我们的心中变成了唯一有记忆的东西!永远也不会忘记!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那样的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古人为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化瑰宝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使我们一生受益。很庆幸,我生在华夏民族,是华夏儿女,我为我们的民族感到骄傲和自豪,但我更希望从自我做起,继续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儿子,要是站在最前面的那个人是你就好了!”妈妈的一句话把我拉回了现实。带着妈妈对我的的期盼和我对知识的渴望,我将一路前行,我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也坚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更多热门文章分享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国学伴我成长

全文共 604 字

+ 加入清单

经典如黑夜中的一颗明星,点缀了夜空,他又如沙漠中的一颗小草,点染了沙土,而在当今,他似一个知识库,点亮了我们的心灵。

而我最喜欢的还是那古诗词了,我能体会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国忧民;能体会到“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悲愤;能体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峥峥傲骨;能体会到“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洁身自好;能体会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之心;更能体会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孤独寂寞……

在生活中,我不但听见过许多名诗佳词,还见证过国学的非凡魅力。

一次退休的奶奶正和楼下的几位邻居聊家常,其中一位邻居说道:“现在国家的政策是越来越好了,什么‘民主投票’都干得有模有样的。”“是啊!你们看,这不,退休职工的工资又要涨了。”一位邻居说道。大家听后都随声附和。听了她们的话,我心想:“是呀!国家这些年为了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不断推出和改进各项政策,让人民拥有了更大的权力,使我们受到了更好的教育。”奶奶突然深有感触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听后连忙纠正她说:“奶奶,现在说这句诗不合适了,现在流行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她们听了我的话后,都哈哈大笑起来。奶奶还夸我说:“你这个孩子,还懂得不少呢。”我听后得意的笑起来。

国学,是你使我的知识一天天充实,是你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要大声对你说:“谢谢你!”

展开阅读全文

优秀党员李保国学习心得体会

全文共 2046 字

+ 加入清单

临城县治理干旱丘陵岗地,曾几十年不见成效。忆起当年开荒的艰难,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高胜福说:“俺们就像老牛啃南瓜,无处下口。”

他们找到了李保国。

李保国一口答应下来。他每天起早赶晚,踏遍没有道路、满地乱石、荆棘丛生的荒岗,调查十几万亩荒岗的植被、土壤等情况。通过采样他发现,表层是乱石滩,乱石滩不存水,下面是礓石层,礓石强碱性,根本种不活树。

“把礓石刨出来,换上土不就可以了吗?”

他制订了“挖走鹅卵石、打破礓石层、开沟建立保水层”的治理规划,将省水、省肥、易管理的核桃作为当地主要种植品种。

“保国老师对我说,现在我们绝大多数地方种植的核桃品质差、品种杂,难以实现品种化种植推广。就这样,他开始了艰难的核桃新品种实验攻关。”高胜福回忆道。

2000年,李保国引进19个核桃优良品种和11个山核桃品种,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嫁接组培实验。

他一头扎在核桃林,仔细观察每一棵核桃树的生长。为了掌握核桃开花授粉的第一手资料,从当年3月下旬开始,他每天背一个水壶,从上午10时一直盯到下午4时,中午就在现场啃两个馒头。

“我们不忍心,想替他,让他回去吃个热乎饭,他却说果树的花期一年只有一次,如果错过了,至少要延误一年时间,关键时期必须盯好,结果这一盯就是一个多月。”高胜福说。

有一次,李保国正在进行人工干预实验,突降大雨,他用伞给核桃新苗遮住了雨,把自己晾在了大雨中。

经过五年不懈努力,他成功选育出中国独一无二的核桃品种--绿岭核桃,所推行的“绿岭薄皮核桃矮化密植栽培技术”被认定为国内首创。

李保国先后用10年时间,研究形成了配套的优质薄皮核桃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

如今,这些技术成果被我省丘陵地区农民复制。仅邢台市,薄皮核桃年产值就超过20亿元。

李保国用科技之手点石成金,使昔日的荒山秃岭,不仅变成绿水青山,而且变成金山银山。

“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

他一次次转移“战场”--

2009年开始,在平山县葫芦峪,他把山区“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技术做成了标准化模块,指导园区连片高规格治理荒山3万多亩,探索“大园区、小业主”的园区经营机制,创建了我省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样板。

,在南和县,他开始了红树莓种植技术的研究,建立了全国第一家红树莓组培中心,打算用3年时间实现年产1000万株幼苗。“发展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健康一个民族。”他满怀豪情。

“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

他一次次探索创新--

针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老弱病残”进行农业生产的现状,他推出了省力化栽培技术,一次性整地、见枝拉下垂、架设黑光灯诱杀害虫等省工省力的技术广受农民欢迎。

瞄准太行山区干旱阳坡充足的光热资源和具有自然阶梯的优势,他开发了干旱山区的高效循环利用技术,将平原日光温室错季栽培技术转移到山区,使山地效益达到平原良田的1.4倍以上……

一区一地的成功效果有限,李保国的眼界更加高远。

他奔波在全省各个重点产区和龙头企业间,牵头成立了河北省核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苹果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盟的集中生产区域和大型龙头企业总数均超50 个。其中,覆盖核桃产业面积100余万亩,占全省总栽种面积的80%以上;覆盖苹果产业面积30余万亩,占全省总栽种面积的60%左右。

“常年给这些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每年至少也得有几百万元的收入吧?”这些年,这样的问题,李保国不知面对过多少次。

事实上,他既不拿工资,也没有占股份。

他的话,发自肺腑,见心见肝--

“我始终认为,农业是公益事业。给农民服务是公益,给农业企业服务也是公益。农业企业发展了,在自身盈利的同时,还能够辐射带动周围山区的发展,最终还是对农民有利。”

“国家给我发着工资,一个月八九千元,吃不清喝不清。这么多年,名、利,我没追求过。我相信,你只要干事就行了,终究会有人认可。”

他有自己的座右铭:时刻以善为本,寻找行善之地。

“前边的善是完善的意思,后边的行善是做事的意思,指的是要不断完善自我,寻找能做事的地方。这辈子,干点自己喜欢的事,干成点有益于人民的事,什么时候想起来,也是值得骄傲的。”

他像一棵大树,扎根巍巍太行,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新路子。

生前,李保国曾提到要成立河北省山区现代农业产业集团,把太行山区产业带统一整合,串成一条线,给太行山系上既有显著生态效益、又有显著经济效益的“金腰带”。如今,他虽然走了,但是我们相信,人们将循着他开拓的路径继续前进,他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太行山作证--他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我这儿有一片树,主枝上全是小裂口,裂得多的枝条就死了。是什么原因啊?”

4月8日上午10时,阜平县林业局的祁娇娇在“桃‘李’之家”微信群里发图片问大家。

“娇娇的树是一年生枝条时的大绿浮尘子产卵造成的冻害。”

晚上9时9分,“老山人”回复。

“桃‘李’之家是李老师弟子们建的微信群,你看这个‘李’字是加引号的。‘老山人’就是李老师。没想到,只隔一天……”河北农大生命学院教授顾玉红一边掉眼泪一边说。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作文: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

全文共 1510 字

+ 加入清单

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而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博而精。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论语 述而》中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读书时我是个自信得有些自负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粗略地看了《论语》,现在,在工作的环境中才知道那句话说得太对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事中人才济济,读中师出来的她们基本功非常扎实,书法、绘画,音乐样样都懂。而且教学多年的她们经验非常丰富,面对问题学生都能轻松应对。原本认为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应付自如,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也下定决心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并利用假期练习书法,争取把自己的基本功练得更扎实。收效还挺不错,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积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在对学生的观念上,《论语》里说:“因材施教。”真是经久不衰的真理。刚参加工作时,由于没有经验,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我自认为做到了人人平等。其实却是违背学生发展规律的。由于没有重点,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教学结果很不理想。事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存在那些不足,也向其他同事征询建议。最后得出结论: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比如我教毕业的几个孩子有什么问题经常跑来和我说。例如,到中学学习压力大,厌学等等。我就不再像以前一样,要求她们必须死记硬背文化知识。而是建议一个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孩子朝体育方面去发展,一个爱绘画并且很有天赋的孩子朝美术方面去发展、、、、、、使她们找到自己的特长,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在为人处世上,我也从国学经典中学到不少。曾学到过孟子的这样一句话:“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更应该以此做为自身的行事标准。人可以穷,但是要有骨气,要有奋斗的决心,现在这个时代,只要勤劳,就能创造财富。做为一个农民的孩子,我从小就是吃苦长大的。但是我却很感激少年时的贫穷,它就是一笔财富。它让我知道一切都来得不容易,更懂得珍惜。它让我早早地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从而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它更让我从小就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财富。让我成为一个正直,勤劳的人。现代社会机遇很多,造就了很多骤富的人,但是,由于来得太容易,所以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塌实。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才过上好日子没几年,不能满足。我想不只是那些富二代,处在这个太平盛世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来要求自己。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引起了众多外国学者的关注。她们来中国旅游,来中国留学。那些哈韩、哈日、学hip-pop的孩子们都睁开眼好好看看吧。我们虽然不能像晚清时期的满洲贵族那样妄自尊大、闭关锁国。但是当京剧、武术、中医等国粹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的时候,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自己的经典都拿出来品好了,再去学其他的好东西,甚至去教那些外国人。我们有很多好的东西,很多值得学的东西,个人认为把我们的根本学好了,才不愧为一个中国人。

展开阅读全文

国学经典《中庸》读后感作文

全文共 1117 字

+ 加入清单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它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之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深入阐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明则诚”、“和为贵,不自弃”六个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论。

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那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忠恕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全书体例清晰,点评得当,寓意深刻,除了摘录原文之外,还附有白话注解,并在“细读慢品”这一板块中撷取大量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联系紧密的故事、寓言、实例等内容,结合本节所阐述的思想,带领我们细细品味《中庸》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处世之道。

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个“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

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展开阅读全文

读国学经典有感

全文共 508 字

+ 加入清单

《弟子规》,是古人写的,这本书是圣人对学生的训示,这本书说了许多我们从小就要明白的道理,如:孝敬父母、关心兄弟姐妹、在言行中要谨慎讲信用、要博爱众生、多亲近品德高尚的人、向他们学习,如果精力充足,还应该多看书学习。《弟子规》中我最喜欢的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地答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立即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偷懒不去做;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在心里;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时,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强词夺理,让他们生气,伤心。

看,廖廖几句话,却有着这么深奥的含义,由此可见,古人是多么的聪慧。在学习《弟子规》之前,我是一个不听话的女生。记得有一天中午,我在卧室里看书,妈妈让我去扫地,但我却和妈妈顶嘴,后来还离家出走,我记得当时妈妈吓坏了的表情。那时,我觉得自己好任性,惹妈妈生气、伤心。但是,现在我学习了《弟子规》,一定不会再那么任性了,《弟子规》是一位良师,它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弟子规》指导人们的言行,它是中国的活宝,我离不开它。

展开阅读全文

国学经典读后感

全文共 1026 字

+ 加入清单

多读书,读好书是市委的倡导,也是我一直以来的行为习惯。因为读书是工作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更是做人的需要,而书是最好的老师。

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级。我认为可以将这五种需求简而言之为物质和精神层面需求,人在物质需求得以基本满足后,更多追求的是精神的满足,精神越富足满足感越强,而这一满足离不开读书。

我很幸运,有一帮文友,他们善于小说、散文、诗歌、书法、绘画、摄影、收藏等,他们纯粹执着,好学善思,充满了人文关怀,我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被感染和浸润。我们定期聚在一起,谈观念讲感受,各抒己见,海阔天空。国学作为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国有学术,它既是中华文明的最好形态,也是中国学术的源头发轫,更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精神家园,自然会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谈论话题。

我是一个物欲感不强的人,所以更趋向精神层面的愉悦。读书让我很享受,读书让我与时代同步,读书让我与老公共修,因为他也是一个喜欢读书和思考的人。

读书是没有止境的,正如我们的政务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读书却是有境界的。首先,要身心合一。要静心而读,在喧嚣中守住心灵深处的宁静和纯真,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一把椅子,一杯清茶,一本书,一个人,一盏灯,手不释卷,但却惬意满足。其次,要书人合一。读书不仅要坐得下来,还要读得进去,要能沉醉其中,乐而忘忧。比如读韩愈《进学解》中的千古名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我很有感悟:做任何事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上不会掉馅饼,天道酬勤,工作如此,人生如此。第三,要天人合一。读书到一定程度就会高屋建瓴,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更深更透,人的心胸就会无限宽阔,显示出一种博大的胸怀和气度。比如:通过读书,我悟到做人要大气、正气和勇气,做女人还要有修养、懂营养、会保养,人要活得有格局、有大爱。第四,要知行合一,就是认识和实践的高度统一,特别是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识与道德实践的一致性和统一性。知而不行,不能算真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有深化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才能有真价值。第五,要时人合一。读书到最后,就会深感自己的渺小和文化的博大精深,终生学习,把读书作为人生的内在需求,融化到血液、基因和灵魂中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苏轼诗云:“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勉励自己要坚持不懈地多读书、读好书,无愧于成长在苏东坡的故里——郁然千载诗书城,无愧于自己的内心和灵魂。

展开阅读全文

学习陈全国学转促心得体会

全文共 886 字

+ 加入清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新疆工作,确定了我们党在新形势下的治疆方略,明确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一新疆工作的总目标,为进一步做好新疆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强大动力。

把思想和精力放在总目标上,抓紧抓实抓好“学讲话、转作风、促落实”专项活动,关键应做到以下几点,让总目标落地生根。

一要着力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了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为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钥匙”,要学习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坚定不移向党中央看齐,做到对党绝对忠诚。

二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确保新疆各族人民安居乐业。新疆安全工作归根结底是保障人民利益,要坚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全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把维护稳定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高度警惕、警钟长鸣,抓早抓小抓快抓好,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继续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驻村工作。继续加强和创新对清真寺的教育管理服务。确保意识形态领域绝对安全。打好反恐维稳的“组合拳”。

三要紧贴民生推动新发展,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要坚持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有序高效开发利用资源,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要发挥好交通枢纽优势、边贸优势、物流优势、旅游优势、资源优势和对口援疆优势,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切实把发展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惠及当地上、落实到增进团结上。

四要坚定不移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宗教和睦和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阶段。全区各族干部群众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要推进宗教和睦和顺,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基本原则,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保护正常合法宗教活动,发挥好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展开阅读全文

优美国学

全文共 711 字

+ 加入清单

蓦然看见“国学”二字,我不由得怔了怔。思绪溜回那年初夏,我坐在阳台上,手捧着一本古文书,缓缓吟诵。是的,我还记得那片乐土。

一个夏日,妈妈带回了一本书,看我不情愿的样子,拍拍我的肩:“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这是片乐土。”从此,我几乎是被胁迫着背诵起那本书。但我终于开启了这乐土的大门,她的美丽正缓缓展现,我的心也逐渐沉醉……“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读《出师表》,我感受诸葛亮为国的呕心沥血;“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品《桃花源记》,我与陶渊明共历那世外桃源的美丽清幽;“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吟《爱莲说》,我和周敦颐同赏“花之君子”……每当夏的炎热浮躁了内心,或与朋友的发生口角痛了心时,我便翻开那本书,再走进那片乐土,让她融进我的心灵,为我沉静浮躁,抹平伤痕。我在那片乐土上,仿佛洗尽了铅华,尘世的喧嚣都被排除在外,心中装满了畅快。我不禁感叹,这小小的一百多页的书,竟有如此之大的魔力!

年岁渐增,国学的理念也更加清晰。我读了更多的古典:《西游记》、《红楼梦》、《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看完这些书后,我长吁一口气,不是如释重负,而是惊奇和喜悦。惊奇于“国学”这片乐土的辽阔,她是无边无际的,而不是我先前所见的那极小的一块;喜悦于我能在更大的一方天地中继续进行我的探索、追寻……

回忆与现景重合,我走到书架前,找到那本书。轻轻抽出,拂净灰尘,缓缓翻开。那上面稚嫩的字迹显得有些陌生,但那墨香的文段却已印进我的心底,永远不会忘记。我坐在阳台上同样的位置,想着当年的情形,不由得笑了。

妈妈,感谢你给我这片乐土。

国学,感谢你给我那么多快乐。我爱这片乐土!

展开阅读全文

读经典品国学作文高中

全文共 528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巍巍如山,勃勃如海,是什么让我们民族的文明如此含宏阔大,深沉磅礴?又是什么让我们民族的文明,如此经久不衰,那就是我们的国学经典。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

在没读这篇文言文之前,我一直都认为我不够聪明就永远比不上那些本来就很聪明的人。其实不是这样,只要我比任何人都要努力尽心尽力的去做任何事,这样即使我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即使我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尚往来;有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誓死保国;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志存高远;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每个青少年都应该了解和熟悉国学,让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时常充盈我们的心田通过学习国学知识,提高了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形成积极向上的观念。

让"国学经典"中智慧之光,引悟我们走出迷茫,努力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读经典品国学作文高中

展开阅读全文

关于国学的优秀作文

全文共 2779 字

+ 加入清单

1国学中的经典

国学,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永远的经典。细细品读,你会发现它的独特之处。

国学经典之——雅

雅,乃指文雅。文雅待人,文雅做事,孝顺父母,尊重长辈,兄弟和睦……这才是雅。这样一点,从《弟子规》中就有很好的表现。“父母呼,应勿缓”则是说要孝顺父母;“兄道弟,弟道恭”这是说兄弟姐妹之间要相互有爱;“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是说穿戴要规整文明……这一切的一切,都紧紧透出一个字——雅。文雅使我们做人的基本要求,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求做到的基本原则。

国学经典之——尚

尚,是指高尚的品质。做人高尚就必须做到:以礼待人、认真学习、认真做事。这些在《论语》中都有体现。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言行的书,上面所记录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则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做一个心地坦荡的君子,不去做一个戚戚小人。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则告诉我们要把学习当做一种快乐,“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则说明了,想出人头地就必须付出努力干出一番成就来。尚,是做人之根本,只有品德高尚,才会有所作为。

国学经典之——诫

诫,可以是长辈告于晚辈,又可以说是同辈之间相互告诫。诫,会使人明白许许多多自己平常不知道的东西,诫,也会使人茅塞顿开,恍然大悟。《诫子书》就是一篇以“诫子”为目的的文章,是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家书,短短的几十字,却包含了诸葛亮对其一生之总结。诫,是告诫世人做人做事之理,有多少人,正应此而受益终身?

国学,是中国永不败的经典,只有好好的去理解它们,你的一生会受益无穷!

2我爱国学

“满招损,谦受益。”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些话语时时刻刻在我的脑海回响,时时刻刻的督促着我,引导着我,让我终生受益。我爱国学!

初遇国学,枯燥无味

学校刚刚设立国学经典课的时候,大家都很不情愿,谁愿意平白无故的多上一节课呢?老师一喊上课,我们就磨磨蹭蹭的从书包里拿出老师精编的“国学经典”——《论语》、《弟子规》、《诫子书》这些让人听上去就毫无兴趣的书名。我们个个装模作样的读起来。“唉,真无聊!”说完我也开始摇头晃脑的读起来。

感受国学,细品文韵

“读好国学可没那么简单!”老师站在讲台上神秘地说。“这有什么难的,不就是读嘛!”我们不以为然地说。“我们简简单单诵读的国学,那只是国学的躯壳,只有边读边品,细品内涵精思义理,才能感受到国学的灵魂,感受到国学别有的韵味。”老师意味深长地说。老师的这番话震撼了我,原来我读的并非是“真正”的国学,国学并非我所想的那么简单、无趣!于是我尝试着去感受国学,有力的朗读那一字一句,上网查阅它们的背景、寓意,字字斟酌,句句品味,去感受那种从未有过的体验——国学,真正的国学!

领悟文学,我爱国学

不知不觉中,我发现我在渐渐的改变,对事对人对学习的态度都有了转变,对生活对人生也渐渐有了自己的见解,觉得自己似乎明白,领悟了什么似的。没错,它就是国学——使我拥有了思想的国学!国学在潜移默化中熏陶着我,在慢慢的改变我,在逐渐的创造出一个新的我,让我在黑暗中找到一束光,一束温暖的光,指引着我步步前进,指引着我一步步迈向成功。我已经无法阻止的爱上了这国学,不仅是因为它的所给,更是因为我的所得;我已经无法停止享受国学给予我的一切,它给予我的甚至超过老师、父母。现在我想说:“感谢国学,珍惜国学!”

那份爱依旧炽热,深深蕴藏我心,我爱国学!

3我爱国学——《论语》

我爱《论语》,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初识,经典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为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述孔子言行,孔子应答弟子和时人的话。全书以记言为主,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

翻开《论语》,我按例看看简介,按老师说的背背,便准备合上了,然而,一个句子跳入我的眼帘: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于是,我又翻开了书。

再遇,理解

或许是因为我考试没考好吧,这句话对我颇有益处。我总是太在意考试的成绩了——上次我没有考好,这次还会是这样吗?

“过去的不可挽回,未来的还可以赶上。”

一语点醒梦中人。

渐渐地,我不再限于会背《论语》,而是去理解《论语》,知其意,知其义。

“全书主要反映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孔子的思想学说,核心是’仁’;二是通过对孔子言行的描述,塑造了活生生的孔子形象……”

又约,参悟

虽说我达不到孔子的思想境界,但我仍能从《论语》中参悟些许。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我们要实事求是,这样才能进步和发展。

“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君子求自己,小人求别人。求人不如求已,不是吗?

《论语》中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颇多,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

我爱《论语》,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长期以往,爱入骨髓的。

4我爱国学

雄鹰能够翱翔,是因为胸怀苍穹之志;太阳照耀万物,来源于乾坤之心;星星可以闪烁,是凭借善良之意。而一个民族屹立至今,国学的源远流长不言而喻的。

我爱国学!它是源远流长的精神文化。它好似一个圣人,提示你人生的意义;它又像一颗明星,指示你前方的道路;它也是一匹骏马,带着你驰骋万里。国学正是中华民族屹立不倒,流传万古的一根擎天巨柱!

国学数不胜数。有《菜根谭》“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补之;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扼我以遇...”的坚强,刚毅,不屈的反抗精神。也有《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豁达开朗,与世无争及淡泊名利。更有那《论语》中简单的一句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些,无一不是至理哲言。国学就是这样耐人寻味,无一不蕴含着深明大义。所以,我,爱国学!爱那内涵,爱那哲理。

国学有着丰富的内涵,但有时我也爱他那承载思想的故事。其实,国学有的也许只是一个个故事,简简单单的故事,但那一个个简单的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我爱浅浅地阅读那《三国演义》,看那刘、关、张三兄弟,看他们一起出生入死,看那赵云金忠护主,看那虎视眈眈的曹操和稳坐江山的孙权、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正是这样浅浅的读,教会了我何为仗义、何为忠心;也就是我浅浅的阅读那《水浒传》,见那一百零八好汉除暴安良、劫富济贫,在那浅浅的阅读里,我懂得了世态炎凉,世事无常。人们都说国学有很深的内涵,但我更爱浅浅的读那有趣的国学中的小故事。慢慢的去看、听、想、品那浅浅的国学,不也是很好吗?

我也爱精细的读那深明大义的国学,正所谓“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因此,我最爱咀嚼那《菜根谭》,去苦嚼那“菜根”,品那说不上收益匪浅却耐人咀嚼的菜根之苦,去学、去实践修身处世、心态交往、做人做事的方方面面。

正因如此,我爱这默默无言却流传万古、平平凡凡却育人万千的国学!!!

人生就像黑暗的夜空,而国学正是那夜空中永不熄灭的精神之火,燃烧在那彩虹之巅。

[关于国学的优秀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正确看待国学热议论文

全文共 2652 字

+ 加入清单

季羡林教授有一句名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意思是说,没有哪一种文化可以永恒不变地主导世界:它总会衰落,让位、退休、靠边站,从文化的一号位置滑向配角位置。这不,西方文化主导世界的年月已经够悠长的了,从20世纪最后十年开始,它应该向我们东方文化--而且特别是向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让位了(详见《"天人合一"新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年第1期)。

季羡林教授形象生动的论断引起不少争议。有人说这是文化循环论,有人则谓之曰一厢情愿想当然。然而,大家不能否认的却是,季教授的论断确乎反映出一种文化思潮的变动,是这种文化变动的一部分。这种文化变动,就是与八十年代文化思潮迥然相异的“国学热”。

让我们回忆一下八十年代的情景吧!假如不健忘的话,人们当还记得,那个时候,你绝对看不到季羡林先生这样的论断。即使这样的论断存在,你也听不到。因为,它被另一种声音盖住了。这种文化的声音非常高亢,格外激昂,容不得别的声音存在。这种声音,让我们想到世纪初的新文化、五四,仿佛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又转世重生了。他们高喊着“打倒”、“打倒”,“拿来”、“拿来”,举着“科学”、“民主”、“西化”的大旗,披荆斩棘,前驱先路,做着“启蒙”、“教化”的工作,创造着崭新的历史。这样的文化声音,人们喜欢给它戴上一顶极端化的帽子:激进主义。

激进主义的极端化主张,是全盘西化。它可以讲出这样的极端化的语言:搞上一百年殖民地,保管中国现代化。甚者至曰:干嘛打跑日本鬼子?保不准鬼子能使咱看上彩电呢!至于老祖宗孔子、儒学、东方的“黄色文明”等等,只能是渣滓、糟粕,只有让我们唱挽歌的份儿:河殇!

然而,曾几何时,不过十年的工夫,风气又变了。八十年代的文化激进主义、全盘西化,早已让位于九十年代的文化保守主义、东方价值。笔者清楚地记得,学者们戏称为老板的沈昌文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地说,他们《读书》杂志的基调要变了,要亮出保守主义的旗帜了!回头再看,当年盛极一时、令众多青年学生趋之若鹜的新老“三论”云云(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耗散结构论、计量学、心理史学等,说法不一),而今安在哉!于是,季羡林教授的论断倏然出现了!一股文化的风,有别于《圣经》所谓想到哪儿就到哪儿的风,仿佛吹在冬日的林野,碰到一粒小小火星,便蓬勃燃烧起来,汇聚成九十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观:“国学热”。

到底有没有一个"国学热"

说起“国学热”,有人根本就不承认其存在。特别有趣的是,这些不承认的人,又大都是发动“国学热”的人(参看《孔子研究》1995年第5期)。有位搞国学的中年教授甚至说:现在的大学生连古文都看不懂,更别说读“十三经”了,夫复何谈“国学热”!

事实上,国学“热”还是“不热”,并不决定于是否承认,与大学生能否读懂古文也没有什么必然联系。遥想当年,五四巨子的国学功力,哪一位不是顶瓜瓜?然而,在风气云起、舆论形成的时候,在思想的冲动下,“国学”在他们的胸膛中又何尝“热”得起来!文化,特别是文化思潮,时常有它的盲动性,这又经常是理性、权势乃至政治所无法左右的。只有待风气转变、舆论倒戈、理性重伸的时候,人们收拾身心,痛定思痛,才未尝不会“绚烂终归平淡”,重踏来时路。所以,思想启蒙、开一代风气的巨子严复,临死前却说了这么一句话:“中国必不亡,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这也就是文化保守主义最精粹的宣言了!而我们观察八、九十年代两朝均为活跃的若干学人(如李泽厚,见《原道》丛刊第1、2辑),又何尝不是如此!

搞国学的人不承认存在一个"国学热",不敢乎?不愿乎?不敢,何以不敢?不愿,何以不愿?倒是一些反“国学热”的人,一口咬准,“国学热”是明摆着的。要是连他们都不承认有一个"国学热",那他们反什么呢?自然,搞国学的人硬说没有什么"国学热",也就让对方没什么可反了!学术、学术,就是"学"与"术"。1998年,李慎之先生发表长文《什么是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上海《文汇报》1998年8月28日),对刘梦溪主编的《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丛书及其为该丛书所作的长序提出商榷意见。在我的今儒学案中,李老是划归在反"国学热"一系中的,刘先生则归在国学一系里面。所以,李老这篇文章,我以为可以看作是国学与反国学论战的最新动向。而熟悉李老的人想必都知道,他的文章篇篇精彩,无一例外,本篇也就不能逃过--反正我读过之后,是非常感动的。因为,李老文章的某些具体论断,可以商量,可以再议,但整篇文章的基调,却是明亮健康、积极向上、使人激动的。他开篇便依照刘序的顺序,提出什么是"学术"的问题。这个问题,当然可以讨论,而有的时候也会出现尴尬,即你不讨论,我倒明白;你一讨论,我反而糊涂。而我是宁愿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将"学术"解释为"学"加上"术"的。不是吗?我们在"国学热"的讨论中,就不仅仅看到了"学",而是还看到了"术"。至于说什么是"学",什么是"术",我以为只有请读者去"得意忘言"了--在学术讨论中,我们是否也可以像在文学中那样,有余不尽,不把话说光,而是留些思索或想象给读者呢?顺便说几句,刘梦溪先生洋洋洒洒的大序谓夏曾佑曾主持上海《时务报》,我的印象是夏氏与《时务报》根本就没有关系;又说儒学固然长期处于正统地位,而荀、墨等诸子之学也没有消逝,我却以为荀学原本属于儒学,梁启超、夏曾佑等人甚至以为两千年中国之学术,荀学而已;又谓章太炎"不信晚清以来的地下发掘物",容有可商;至于所谓"康有为在晚清思想界的影响不可低估"云云,却是无须去说的。

开了那么多会,写了那么多书,搞了那么多讲座,游了那么多国家,得了那么多资助,办了那么多刊物,建了那么多组织,受了若干次接见,还说没有一个"国学热",谁能信呢?当然,这里有个标准问题。悬想着今后的大发展,我们可以说它还不够热;比照着往日的破四旧,我们也可以说它热得过分了。重要的是,大家都应该首先本着公正、平实、客观的态度来讨论问题,其次要厘清逻辑界划,不要在不同的层次上讨论问题。不然的话,夹带着意气和情绪,挟裹着权势和信仰,在不同的层次上各说各话,清水也只能是越搅越浑。

当然,我无法回答"国学热"这个词是谁发明的,是谁最早应用的。衡估某种文化现象,往往很难甚至无法将其量化。但是,不能确定的源头可以汇成滚滚的江流,这可以说是文化大潮的另一个特点。所以,尽管"国学热"是确实的,但首先讲出"国学热"的人,又是无法确认的。这可能不符合我们的心理期待,却是本真。同时也可以看出,在知识产权的殿堂里,也有失物认领处。

展开阅读全文

让国学经典伴我们同行作文700字

全文共 745 字

+ 加入清单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自幼在我心中牢牢扎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月夜思乡的情景在我脑海中也不曾忘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领略到了古诗词的魅力。

我国是个文明古国,不但有大量优美的诗词演绎着语言的魅力,还有很多经典着作展示着古人的智慧。比如《三字经》、《仟字文》等内容简短精炼,寓意深刻、包罗万象。“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趁着年轻要好好学习,锤炼自己,将来一定会成有所成就。“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提醒我们一定要谦虚谨慎,身边处处都能获得知识。这些经典文学经过了漫长历史的沉淀,像一盏灯,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无论做人还是做事!

看完《三国》,我想成为诸葛亮,像他那样足智多谋,能识天气、看地理。可最后像他那样聪明的人也未能挽救一个国家,为什么?如今看来,这与三国时期各诸侯之间的争权夺利,没有共同的目标有关。这样既伤害了百姓,自己也无法成功。这让我很庆幸自己出生在新中国,新中国以国家统一为目标,没有战争,没有争权夺利。我们丰衣足食,有明亮的教室、和蔼的老师;有幸福的家庭、和谐的邻里。可是,同学们,在我们享受这一切的时候,也要想到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该做什么?

看完《西游记》后,我想成为“齐天大圣”孙悟空,能降妖伏魔、辨善恶。为保唐僧取经不畏艰险,不惧生死、勇往直前。也曾为唐僧的软弱无能而气愤。但当我看了《大唐西域》之后才明白,历史上真正的唐僧是一个博学、有主见、雷厉风行的人,是一个为了理想和信念而坚定不移的高僧。

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国学,它是我们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知识结晶,它能教我们明辨是非、少走弯路、增加修养、提高素质,让国学经典伴我们同行

展开阅读全文

国学经典阅读心得

全文共 468 字

+ 加入清单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早心,报得三春晖。

读完这首诗,我有很多感触,或许,大家认为母亲为儿女操劳是应该的,确实,世界上最无私最温暖的莫过于母爱!但是,大家发现了吗?母亲为我们操劳时,皱纹已悄悄爬上了她的脸颊,那乌丝般的黑发以快被那白发慢慢取代,母亲对我们的爱是永远无限的,对我们的恩情我们是永远无法报答的。

母亲,一个神圣的名字;母亲,一个光荣的称呼;当母亲为你精心准备饭菜,为一家人默默奉献的时候,你是不是也会对母亲充满深深的感激之情,当你生病了,是不是母亲第一个把你送到医院,可母亲生病了呢?她是一推再推,一个劲儿的说:“没事没事,一会儿就好了&hllip;&hllip;”难道真的没事吗?不!母亲只是不想让你担心罢了,她害怕你担心她自己,会影响学习。

当母亲责备你时,你会心中不满吗?会认为她管得太多吗?不!她是在爱你!没有一个母亲愿意责备自己的孩子。

就算是在责备你,但她的心会比你更难受;多关心关心自己的母亲吧!不要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哪怕是帮她洗洗碗也好!

亲爱的母亲,用任何词语也形容不了你对她的爱!

展开阅读全文

国学经典作文

全文共 810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给我们留下了众多耳熟能详的国学经典。国学就好像一杯茶,淡雅幽香。茶是要品的,国学是要读的。读懂了,自然就理解了。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优。墨子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些先辈用智慧,为后人留下的弥足珍贵的精神食粮也让我们受益非浅。

从上幼儿园,妈妈就有意识的让我接触国学经典,从《三字经》到《弟子规》,都能朗朗上口。我非常喜欢《三字经》的韵律,两三个星期的时间,我就能倒背如流。但其中的哲理却不太理解。每逢家里来了客人,妈妈却让我大胆的表现,背给客人们听,赢得了阵阵掌声。慢慢的,我体会到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些都是先辈们留传下来教会我们后辈做人要向善,既使环境再艰难,也一定要学会与人为善。

在《论语》、《弟子规》、《礼记》中学会了做人要光明磊落,孝敬父母,做人榜样的力量非常重要,当我小学毕业,升入初中的时候,国学经典一直陪伴着我,这些古文圣典正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气息,这种气息就是国学经典的气息,独特而富有哲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我在学习中有懈怠的时候,我就读读这句话,鼓励自己,为自己加油打气。在最好的环境里,做最好的自己,不幸负青春少年时光。我的语文老师张燕老师常教育我们读经典,颂国学。《老人与海》、《昆虫记》都成为我们日常必看书籍之一。

千万种经典讲出了恒古不变的道理,孝顺父母,热爱国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不幸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我真的非常享受这些国学名句。千万经典,孝悌为先。先学做人,再学做事。用国学来鞭策自己,警示自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未来的日子,国学会一直陪伴在我左右,积极努力向上,在最好的年纪,做最好的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