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填补

填补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填补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填补问题。

分享

浏览

2755

作文

5

填补不了的亲情

全文共 978 字

+ 加入清单

我是跟着外公长大的,外公对我非常好。有什么好吃的都让我吃,有什么好穿的,都让我穿。当我开始可以为外公分担一点忧愁的时候,外公却去世了。外公走得很安详,他知道我已经可以自立了;而我却很悲痛,我未能为他尽到孝心。

外公无论走到那里都是带我一道的。有一次,外公去种地瓜。我跟着外公去了田地,看着那一片片绿油油的原野可真爽。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空中的朵朵白云。我顿时感到无比的幸福。啊!蓝天真美。后来,我就去看外公是怎样种地瓜的,我也好帮帮忙。外公挖了一个小抗,把种子撒了进去……终于做完了,他累得满头大汗。外公都这么老了,可身体还是那么硬朗。由于从来未做过这么累的活儿,我锄头还未丢就靠着回珑,不知不觉的就进入了梦乡。迷迷朦朦的当我睁开眼睛时,我己经躺在床上了。我心里知道外公对我的好。只是嘴上没有说出来而己。

外公经常煮地瓜饭给我吃,当时我每次都把它厌烦的推开了。可现在想起来真后悔。现在,生活好了大鱼大肉吃腻了。反倒想起外公煮的地瓜了。想着想着,仿佛嘴里又回荡着地瓜的甜甜的味道。虽然妈妈也经常煮地瓜给我吃,但是总没有外公煮的好吃。地瓜不是大鱼大肉,但在我心中地瓜比大鱼大肉有价值,回忆起来更有味。

炎热的夏天,蚊子非常多。那时哪有什么蚊香呀,所以蚊子每天都来捣乱。我正好又很害怕蚊子,所以每天都会被咬得“稀巴烂”。外公知道的,每天晚上都跑到床头替我扇风、赶走蚊子。有一次,他整夜为我赶蚊子太累了,就躺在我的床边睡着了。

这一切的一切我都知道我都还清楚的记在心里,可是我已经没办法补救了。

读三年级的时候,是爸爸妈妈把我从外公身边拉走带到遵义来读书的,说老实话当时我是极不情愿离开外公、外公也挺舍不得让我走的。到火车站时,我连外公的最后一面也没见到,我感到有点失落。后面的日子我似乎渐渐淡忘了外公。再后来不知怎的就听说外公去世了,我一点儿心理准备都没有,当时,我并没有大声的哭出声来,我只是躲进小角落里暗自吸泣。虽然,表面看来我没有别人伤心,但是我想没有人比我更难过更伤心。因为外公是我童年的全部,是我生命当中的一部份。外公就这样走了,留下他心爱的外孙女走了。也不给他的外孙子一个报答的机会。

人死不能复生,我将怎样弥补外公对我的深恩呢?我现在急于要做的,我想除了是祝外公在天之灵得到安息外,更要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及早向尊老敬孝,不再为以后留下遗憾。

展开阅读全文

填补诸多历史空白

全文共 354 字

+ 加入清单

张学良的口述历史访谈主要围绕其一生及其经历的事与人展开,口述中充满了对祖国的深挚情感。

张学良的口述细化了许多历史情境,使一些事件更加丰满,许多人物更加鲜活;他的口述也填补了一些历史事件的空白、断点,纠正了一些讹传,澄清了一些混沌模糊的历史真相;张学良的一些“即兴点评”,使有些复杂的历史叙述变得简单明白,有些茫昧的人物变得清晰;张学良对其亲历的历史事件和接触过的众多历史人物都有比较冷静、客观的认识评价,对自己一生的所作所为、是非功过也都有坦诚的叙述。

访谈内容真切具体,语言风格率性独特,方言口语生动自然,不囿常规。总体而言,个人色彩纯粹,较少有其他因素掺杂。同时,也由于张学良的特殊经历、鲜明的个性、90多岁高龄的记忆性失误,以及访谈者对受访者的迁就等原因,口述中也存在内容重复、叙述松散零碎等问题和缺憾。

展开阅读全文

空色世界该不该填补作文800字

全文共 727 字

+ 加入清单

舒伯特为什么不把“未完成”的交响曲完成呢?是因为没有灵感?还是想创造一种新的形势?也许,他这么做仅仅是为了想引起轰动吧?

我想,答案永远都沉浸在黑暗的深处,无法知晓;他在想些什么,我们怎么会知道;我们不是舒伯特,我们也不可能成为舒伯特。

这就是这个世界为人们留下的礼物“不完整”。

你相信平行时空吗?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在平行时空里,舒伯特选择了将这“未完成”的乐章完成了;那结果也许会成为一曲平淡无奇的乐章,音乐长河里的一部不出名的交响曲而已。

为什么仅仅是相差一点点,却创造了两个不同的世界呢?

这就是世界为人们留下的礼物,完整与不完整。

如果舒伯特把交响曲完成了,那只不过是在将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再砸碎罢了;得到的不是艺术品,仅是一堆不成形的碎片罢了。

正因为“未完成”,所以才有新奇,突破了前所未有的形式,才缔造了不完整的神话。

某本书中说道:“上帝花了七天时间创造世界,把最美丽的事物留在了第七天。”为什么上帝不把最美丽的事物留在第一天或平分到七天里?

如果上帝把美丽放到第一天,这个世界将会毁灭;如果上帝把美丽平分到七天里,这个世界也许会平淡无奇。

上帝这么做是想为人们留下一个“空色世界”,怎么造化是人们的结果,假如一开始就拥有了色彩,这样人们还有努力的余地吗?

其实,所谓最美丽的事物并不存在,而要靠人们怎么把这不美丽的事物变成最美丽。

如果每个人都是完美的,那还需要别人的存在吗?如果每个人的命运都从一开始就注定了,那还有活着的价值吗?

正因为人不是完美的,才需要别人的存在。正因为命运的不确定性,才需要我们自己打拼。

最美丽的不是完美的结果,而是为了完美而努力的过程;不完美,为我们确定了努力的方向。

上帝为人们留下“空色的世界”,怎么填色?该不该填色呢?

展开阅读全文

留白填补幸福作文800字

全文共 836 字

+ 加入清单

人们最喜欢追求的,莫过于完美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过分追求完美则可能适得其反。

若以一个百分比来表示人生,那30%的美好已经很好,30%是憧憬,20%是悲伤,还有20%是留白,走到人生尽头,拾起人生真正的幸福填补方能得到100%的人生真谛。

人生就像一个画板,规划的过于充实,过于圆满会使整个画面凌乱,会没有多余的空间增添新的亮丽风景。

在这条漫漫的人生长路中,我们既要学会规划未来路,也要学会给自己留一条退路。我们既要懂得追求,也要明白取舍……

俗话说得好——物极必反,更是有“乐极生悲”、“喜极而泣”等成语来佐证了“物极必反”的正确性。

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清醒的人易感受到痛苦。糊涂的人不太计较人生中的得失,反而活得潇洒自在;而清醒的人有时过分较真,则会失去人生的大滋味。

清醒的人是懂得追求的人,当求而不得时会陷入惶恐与烦躁中,完美主义者的内心难以恢复平静;糊涂的人恰是懂得追求却又适时放弃的人,从容主义使其内心平和而从容淡定。

有些人提倡“坚持梦想,死磕到底”,然后斩断一切退路,奋不顾身冲向自己所想到达的完美境界。这样做的结果只有两种——到达天堂或坠入地狱。我欣赏他们所具备的勇气和一路到底的精神,然而我却更惧怕跑到最后却发现这不是我想要的终点……

比起上述的一路完美主义者,我更喜欢朝着事物完美的方向走,也给自己留一条退路,万一不成功也不至于完全的心灰意冷,跌入深渊,还有可以重新收拾心情,轻装上路。

留一条缝隙,可以给组合材料留足吻合的空间,可以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留一条退路,可以给自己更多选择,可以适时变通。

我们要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做追求完美的人,也要懂得取舍不做极端的人,做人应中和,不偏不倚。既不过分追求也不能过度散漫,要做一个清醒的人,懂得人生的大道理,偶尔也可“糊涂”一下,顺其自然,觅得人生大滋味。

30%的美好是生活下去的基础,30%的憧憬是动力,20%的悲伤是点缀,20%的留给你自己,等补齐所缺的20%的幸福,人生100%的真谛已为完美所领悟……

展开阅读全文

填补科技的道德缺失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004 字

+ 加入清单

当一辆无人驾驶的人工智能汽车行驶在悬崖边,前方突然出现了行人,而又已来不及刹车,在这时它应该选择保护车内乘客撞向行人还是避开行人坠下悬崖?

这个问题曾一度在各方学者间已发热议。人类的科技实力足够实现让汽车在极短时间内做出其中一种选择,但从道德角度,应该做出哪种选择这一论题也许还将一直存在。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库里的观点,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恐惧正是源于计算机永远无法拥有同人一样完整健全的价值观,因为这是人类文明自诞生以来不断进化凝结而成的产物,毫无疑问它仍将继续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向前迈进。简而言之,人工智能给人类造成的威胁,目前仍是潜在的,是因为其道德的缺失。

由是,再将目光转向人类自己,在面对上述可能情况时,驾车的若是一个人,他又将做出什么选择?

我认为,一个有着正确价值观与同情心的社会人将会本能地选择后者。若非如此,他在旁人眼中应该比人工智能更加可怕。一个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的人,根本没有资格生活在社会中,更无权主宰科技。

没有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的约束,知识将会是危险的。曾震惊全国的名校投毒案,之所以引发如此广泛又深刻的议论,正是因为主谋并实行残忍暴行的不是普通人,而是一个有着较高文化水平和知识技能的名校学生。通过这个事件,人们才恍然醒悟,若只注重学生的文化知识或更退而求其次只求学生的应试水平,却置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于不顾的话,将对社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为一个没有正确价值观和同情心的人,他所拥有的知识越丰富就会对社会形成越大的威胁。

而只有当科技有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的指向和引导,才会创造出积极的影响和更高的社会价值。例如一个叫“宝贝回家”的民间公益组织,利用大数据技术和基因识别技术,帮助了无数家庭找回失散的孩子,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科技对人类的巨大贡献。这样的事例还有许许多多。只有在价值观和同情心的正确引导下,科技发展与人类的社会进步才会形成持续的良性循环。

“由是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由是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人皆有是心也,贤者能勿丧耳。”孟子生于战国,就已经将人的道德观价值观分析得如此透彻。舍生而取义,这是每个人作为“人”都应该具有的道德觉悟。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绝不能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若没有这些,我们同机器除了计算能力更差还有何区别呢?

重视公民的道德建设刻不容缓,只有这样才能填补科技的道德缺失,使科技这把双刃剑更多发挥积极作用,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迈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