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大秧歌

大秧歌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大秧歌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大秧歌问题。

分享

浏览

1590

作文

16

大秧歌小说简介

全文共 1404 字

+ 加入清单

电视剧《大秧歌》即将上星播出引起关注,因为这不电视剧是《打狗棍》《勇敢的心》原班人马打造的,因为前两部电视剧的收视率都非常不错,特别是《勇敢的心》,既然是四台连播都破2了,所以观众开始对于这样的一个班底非常的期待。同时很多朋友都问《大秧歌》是不是根据小说改编的,《大秧歌》改编自哪本小说?

《大秧歌》电视剧,是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阳大秧歌”为切入点,讲述上世纪三十年代乞儿海猫回山东海阳寻亲,从而发生的一段夹杂家族恩怨情仇、惊心动魄的抗日热血传奇故事。该剧也延续了郭靖宇的一贯风格,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着眼于民众的抗日。

剧情创作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并未将目光仅仅局限于胶东人民的抗战,而是将广袤中华大地的历史投射其上,以“小家”折射出“大家”,使各色人物穿梭其中,深入浅出地讲述了胶东地区革命群众积极参与抗日的历史。

“听风过,看云火,壮志如昨;爱担得,恨担得,才算活过。山河破,兴邦国,奋勇抗倭;血流得,命拼得,才算活过。”10月26日晚黄金档,随着一曲热血澎湃《大秧歌序曲》的唱响,电视剧《大秧歌》正式登上江苏卫视和天津卫视荧幕。两句歌词看似简单,却概括了整部剧的故事精髓,也展现了这部64万字长篇小说的恢弘气势。宝剑锋从磨砺出。夏仁胜说,《大秧歌》电视剧的剧本和小说历经六年时间才终于敲响“定音锤”,这中间波折不断、困难重重。2009年,研究海阳大秧歌十余载的夏仁胜产生了最初的创作灵感———从大秧歌入手,结合海阳当地地雷战、许世友抗战等故事,反映当年抗日岁月和抗战精神。在广泛搜集海阳当地抗日故事和典型的基础上,夏仁胜于2011年写成《大秧歌》第一稿。“但当时我们认识到,第一稿的内容只是局限于海阳地区的抗日故事,没有很好地反映整个烟台乃至整个胶东的红色文化。”夏仁胜说,于是自2012年起,一场工程浩大的扩展工作正式开始。

2013年,《大秧歌》剧本新版本形成雏形;2014年3月份之后的5个月时间里,夏仁胜足不出户,在剧本的基础上,完成了64万字的长篇小说,也就是我们今天在各大书店里看到的《大秧歌》一书。经典语录

抗战故事、抗战英雄,多是近年来荧屏上抗战剧的主线,但《大秧歌》一剧却以“大秧歌”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线,创新视角展现胶东深厚的红色文化。“我就是想以大秧歌为底色,描绘胶东抗战史诗般的画卷。”夏仁胜说。

在79集的《大秧歌》剧情中,共将出现六场大秧歌表演,而且每一场表演风格各异,体现出不同的情感与主题。夏仁胜介绍,海阳大秧歌以“唱”为主,通过歌词来展现人物性格和歌唱内容。这六场大秧歌表演出现在结婚、出殡、给日本人表演、出海等不同的场景,配合不同的服饰、唱腔和动作,在剧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首首是精品,句句是精髓。整部电视剧中,共将出现22首原创歌曲,为了让每一首歌曲都能达到推动情节发展、展现人物情感的作用,夏仁胜深入海阳村镇,历时两年搜集、整理,终于完成歌曲的歌词部分。“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一场‘皇军要看大秧歌’的戏。”说到这里,夏仁胜特意从手机里找出这首被标注为《乐大夫捉老鳖》的歌曲,歌词中用诙谐、讽刺的语言暗讽了日军的罪恶嘴脸,伴着明快的锣鼓声,给人一种痛快的感觉。

夏仁胜说,他喜欢大秧歌的粗犷和豪放,这与剧中主角人物性格不谋而合,也与胶东抗战军民的精气神吻合;他也喜欢大秧歌扭动时透露出来的欢快感,这反映了胶东人民在抗战时仍然保持着向上、乐观的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大秧歌》小说剧情介绍

全文共 544 字

+ 加入清单

从昆嵛山到战场泊,从地雷战到许世友抗战……整部《大秧歌》电视剧涵盖了烟台这片热土上几乎所有经典的抗战故事,可谓是一部盛大的胶东抗战史诗。“题材扩充过程中,我们被各种抗战故事所包围,这也是这部作品今天得以面世的重要基础。”夏仁胜回忆说,郭靖宇导演对内容扩充的一大要求就是———讲故事。为此,市委宣传部多位负责人多次专程赶往北京,逮住郭靖宇就讲故事;还有一些已退居二线的老领导一次次补充抗战素材;海阳当地文化馆原馆长于春华亲自带着剧组到基层搜集故事;村里老人将剧组人员引到热炕头讲起他们所知晓的那段历史……

夏仁胜说,整部电视剧剧本形成过程中,他们搜集到的胶东抗战故事不下100个,无论是相关部门负责人还是已退居二线的老领导或者是村头抽烟的老兵,他们都成了小说素材的提供者,都是整部抗战史诗的书写者。

正是这来自生活、来自基层的素材积累,让《大秧歌》保持了朴实与真挚,也多了几分厚重。“有人问我《大秧歌》与其他抗战剧最大的区别在哪里,我想就是我们融入了更多真真切切的胶东故事,加入了老百姓活生生的生活,也夹杂着丰富的恩怨情仇。”在抗战剧层出不穷的当下,夏仁胜始终保持理性,他告诉记者———《大秧歌》来自生活、来自基层、来自胶东抗战历史,并最大限度地反映了胶东红色文化,所以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真”。

展开阅读全文

《大秧歌》同名小说

全文共 478 字

+ 加入清单

电视剧《大秧歌》正在天津卫视热播,由中国青年出版社推出的同名小说《大秧歌》也正式出版发行。昨天下午,《大秧歌》总导演兼小说作者郭靖宇和主演杨志刚现身天津图书大厦,与广大读者见面并签名售书。

荧屏外的郭靖宇爱说爱笑,杨志刚却显得特别安静。面对记者的提问,郭靖宇总是“大包大揽”抢先发言。现场很多观众一起喊“海猫”“海猫”,这是杨志刚在《大秧歌》中饰演的男主人公的名字。观众表示,杨志刚在多部电视剧中独特的语速,已成为他塑造人物的一种标志。“很多观众见到我都说,现在只要听声音,就都知道是我演的戏。”说这话时,杨志刚的神态和语速,不得不让人又联想到了他饰演的嘎小子“海猫”。

电视剧《大秧歌》剧情介绍

1930年代,乞儿海猫回山东海阳寻亲。不料,世代为仇的虎头湾吴、赵两大家族,不仅逼死了触犯族规的海猫爹娘,还将海猫沉海。吴家小姐吴若云和渔家女赵香月,以及海盗黑鲨联手相救,大难不死的海猫大闹虎头湾,却被两家族长再次陷害。海猫蒙冤入狱,被定死罪。幸遇地下党党员王天凯施巧计,才重获新生,并改名海龙。海龙不仅一次次从日寇的屠刀下保住了家园,还以斗秧歌为契机,弥合了……

展开阅读全文

大秧歌剧情介绍

全文共 251 字

+ 加入清单

由北京完美建信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出品,金牌导演郭靖宇执导,杨志刚、杨紫领携主演,王奎荣、王绘春、张少华、刘芊含等实力派演员强势助阵的大型年代传奇电视剧《大秧歌》是以我国山东海阳非物质文化为主线条出发,将大秧歌贯穿于整个电视剧剧情中。

史诗大剧《大秧歌》剧情,主要讲述了在中国华东的山东海阳这个地区,以大秧歌为故事载体,将一场“小家”和“大家”的恩怨情仇淋漓尽致的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故事,一部惊心动魄的热血抗日大剧《大秧歌》在2015年10月26日登陆江苏卫视和天津卫视黄金档播出,火热的与大家见面,敬请期待!

展开阅读全文

大秧歌第1集剧情介绍黑鲨欲取吴若云性命

全文共 907 字

+ 加入清单

1935年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胶东游击队发动了“11·4”暴动,党中央决定尽快在胶东建立革命根据地。

在高粱地的小路上,黑鲨一干人劫持在吴乾坤的独生女儿吴若云的半路上,埋伏好绳子将他们的轿子给绊飞了,而吴若云居然恰好飞到了海猫的身上,将正在睡觉的海猫给压醒了。

吴若云一看到黑鲨就吓得在高粱地逃了起来,一头雾水的海猫见吴若云莫名其妙的跑了起来,就一路跟着她不要她再跑了,让她留下来讲理。没想到在吴若云逃跑的时候,黑鲨的人居然开枪了,海猫救了吴若云一命。

吴若云却讨厌一直叽叽喳喳的海猫让他离自己远点,吴若云慌不择路滚了下来,崴了脚,为了救吴若云,海猫抱着她躲了起来,为了躲避他们的搜捕,海猫在紧急时刻亲了吴若云。

黑鲨的人走之后,吴若云因为海猫亲了自己打了他一巴掌,并让她背着自己去找她家的长工和丫鬟,海猫被打了一巴掌,本来想要拒绝的,可当他听到吴若云会给自己一块钱做酬劳,立马就答应了。

吴若云和海猫没想到黑鲨他们并没有离开,海猫他们刚露头就被黑鲨他们抓了起来,吴若云不想连累素不相识的海猫,就向黑鲨说明黑猫和她没有关系,黑鲨就让荣七将海猫给放了。荣七将海猫给放了,可海猫却不依,他居然站出来和黑鲨讲理,并要和吴若云一起被抓走,吴若云很感动,黑鲨心中对海猫也有了一丝丝的佩服,最后将海猫一起抓走了。

虎头湾两大家族吴家为了对付同是虎头湾大家族的赵家,就决定和林家的林家耀联姻,可没想到这时,槐花和长工吴天胜向吴乾坤禀告了吴若云被黑鲨绑了去的消息。

吴乾坤来到赵家找赵洪胜让他和自己一起去打海盗,可赵洪胜却推三阻四不愿意出乡勇打海盗。

吴乾坤决定带着吴姓子弟独自去聚龙岛救吴若云,可家族里面的人都不同意,这时,林家耀闯了进来,要求给他一把枪,独自去聚龙岛救出表妹,吴乾坤担心林家耀的安全,无法向他们家人交代,就让手下的人将他给关了起来。

就在吴乾坤召集吴姓子弟一起去打海盗的时候,吴老太太却用自己的生命威胁他不让他去救吴若云,吴家只有吴乾坤这一个儿子,吴老太太不舍得这个儿子,而且吴若云既然已经进了海盗窝,那还有好吗?于是,为了儿子,她可以舍弃自己的亲孙女。

为了保命,海猫出主意,让吴若云用美人计将荣七和他的手下迷晕了过去。

展开阅读全文

《大秧歌》观后感

全文共 1275 字

+ 加入清单

秧歌是中国尤其是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而山东的海阳大秧歌则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它以粗犷奔放、感情充沛、风趣幽默的表演风格著称于世。而由郭靖宇担任编导,将于10月26日在江苏卫视和天津卫视播出的《大秧歌》正是以此作为切入点,讲述上世纪三十年代乞儿海猫回山东海阳虎头湾寻亲,继而发生的一段夹杂着家族恩怨情仇的惊心动魄的抗日热血传奇。

对于作为该剧编剧和导演的郭靖宇而言,这并非是他第一次编导抗战传奇剧,之前的《铁梨花》、《红娘子》、《打狗棍》、《勇敢的心》等一系列相关影视剧俱是口碑与收视率的双高之作。如今再谱新篇,虽然在题材和主题上依旧延续前作,但是在制作和创作上却没有半点偷懒与取巧。

据悉,《大秧歌》这部剧投资高达2个亿,拍摄用时344天,全剧长达79集,绝对是国内电视剧史上的“豪华”大手笔!此剧并非是古装历史剧,演员方面也并无当下一线红星大咖云集,因此郭靖宇便把相关费用的重点主要用在了制作上。虽无华服美景,爆表颜值,但入镜的一砖一瓦,一器一皿,无不考据讲究,尊重历史,力求真实还原剧中时代背景下的具有当地特色的风土人情。另外,他对于此剧的演员也是精挑细选,无论是年轻一辈的杨志刚、杨紫、刘芊含,中生代的宁文彤、赵恒煊、刘之冰,还是老一辈的王奎荣、王绘春、张少华等,无一不是好戏之人,如此长剧之中涉及的人物众多,而他们无论主配忠奸,一个个都形象生动,个性鲜明,令人过目难忘。

除了在制作上舍得狠下血本精益求精之外,郭靖宇在创作上也颇花心血。《大秧歌》与其前作相比,“郭式”风格和标签愈发非常显著,讲述的依旧是小人物变大英雄的曲折成长史,其中激烈的戏剧矛盾冲突和相关人物拧巴的性格、跌宕起伏的传奇命运也依旧延续了他设计剧情及人物性格时的一贯喜好,不过还是有些不一样:在此剧中,爱情戏码大幅度增加,比重比其前作中任何一部都重。

男主人公海猫(杨志刚饰演)本是孤苦伶仃的寻常小乞丐,在波谲云诡的命运洪流之中凭着一股坚持到底的顽强韧性不仅逐步成长为抗日英雄、铁血战士,还“艳福不浅”,先后获得吴家大小姐吴若云以及赵家小丫鬟赵香月的垂青,于是二女争夫的戏码从此屡屡上演,无论是日常饮食还是生死关头,二女见面就掐,无时无地不在争风吃醋,即便是海猫受吴赵两家合谋陷害即将被处死,二人也要为谁做海猫的“未亡人”这一名分争夺吵闹不休,但某些微妙关头二人行动又出奇一致,譬如明明已坐上花轿即将和他人拜堂成亲,偏偏又为海猫不约而同双双逃婚,因此这三人的感情戏搞笑时令人忍俊不禁,吵闹时热闹非凡,情深缘浅时又虐心不已,相关戏份绝对堪称全剧一大亮点,而夹在中间左右为难的海猫最终到底选谁则更是引人挂心的全剧最大悬念之一,答案只有追完全剧方可知晓。

总而言之,新剧《大秧歌》是郭靖宇携弟杨志刚等人倾力打造的又一部典型的郭式传奇大剧。其近些年的几部作品无一例外的均取得了高收视率的佳绩,如今这部《大秧歌》集前作精华之所长,而且又加大了爱情戏的比重,再加上有“郭靖宇”这块金字招牌做保障,相信在这个秋末冬初的时节定能再度火爆荧屏!

展开阅读全文

东北大秧歌

全文共 951 字

+ 加入清单

提到东北的民间风俗,你一定会想到东北大秧歌吧。

扭秧歌是东北农村逢年过节时必有的民间娱乐活动。现在已经被一些大城市引进为固定的民俗活动了,有些地方的农村,夏天的晚上,人们也要组织起来扭秧歌锻炼身体。秧歌有着悠久的历史,种类多样,有地蹦子秧歌、踩高跷秧歌和打花棒秧歌等。

正月十五到了,村里的“秧歌头”又开始筹备扭秧歌的诸多事宜了:选秧歌队员、雇吹喇叭和打鼓的、购买秧歌服、做头饰、准备扇子……

选演员是很重要的。一般的说,要挑有经验的、年轻健壮的,这样扭起来才带劲儿。但也有个别年纪稍大些的,他们在家闲着无聊,又有点扭秧歌的爱好,也就自然成了队员。还有个别放假在家的初中生,也想试试身手,在“秧歌头”家里软磨硬泡。“秧歌头”禁不住磨,只好点头答应,但条件是把他们排在队伍的末尾。这些半大小子得了这个允许,也乐得屁颠屁颠的。

扭秧歌讲究个整齐,花花绿绿的秧歌服穿出来可抢眼了:清一色的红上衣、绿裤子,或者清一色的桃红色,头上再戴上朵鲜艳的大花,别提多精神了。有的秧歌队为了吸引观众,还把唐僧师徒请来了——做好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的服装,让四个秧歌队员穿起来扮演。就这一招,许多小孩子会跟着秧歌队跑出二里地。

秧歌一来,只听一声“秧歌来啦”,全村老老少少都蜂拥而出,簇拥着站在道两边,翘首望着,有的人竟上了树,还有爬到房顶上的。一条摆动的长龙游过来了,组成长龙的每个人都精气神十足,左手拿着彩带,右手挥舞着扇子,和着鼓声、喇叭声,有节奏地扭着、跳着。乐队的人都是音乐好手,他们吹出来的都是当下农村最流行的歌曲的调子,吹到紧要处,秧歌队员们扭得更带劲儿了。群众们的反应更是热烈,掌声、叫好声响成一片:“好!”“太棒了!”“再来一段!”有的观众看着觉得不过瘾,还偷偷地混进队伍扭一阵,这是不犯规矩的。

秧歌队是走家串户的。表演结束时,各家都会根据经济条件给秧歌队一定的“赏钱”,但是秧歌队管事的报数时,一定要报双数。如给了50元钱,一定要说“赏钱100元”,队员们心里自然是有数的。秧歌结束了,人们总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又盼着下一伙秧歌队的到来。

东北大秧歌,展现了东北人豪爽的性格。东北大秧歌,给人们的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让人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有机会,你也亲自上场扭一扭东北大秧歌吧!

[以正月十五扭秧歌为话题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家乡的大秧歌记叙作文

全文共 576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在都安的一个小县,那里虽无都市的繁华,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尤其是小县的大秧歌,更是小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提起大秧歌,那真是家喻户晓。家乡的男女老少,个个都能扭上一段!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小县大大小小的广场上便响起了咚咚的锣鼓声和优美的唢呐声,这声音像一种号令,过不了一会儿,人们便陆陆续续地来到了广场上。他们有的手中拿着扇子和手绢;有的携妻子和儿女。小商贩们干脆在周边支起了小摊床。一时间,广场上变得热闹非凡。

大秧歌扭起来了。虽然队伍中多是中老年人,可他们脚步轻盈,姿态优美,动作极为协调,尤其是手中的扇子和手绢,舞弄得出神入化,舞出了别样的风采,尽情地挥洒着内心的喜悦和幸福。此情此景,引逗得一些青年人和孩子心里发痒,也争着加入到秧歌队当中,那一条条彩色的“长龙”也越来越长了。队伍的四周围满了观众,他们一边欣赏,一边唠家常,自在悠闲。唢呐不时的变换曲调,秧歌的队形和动作也随着变化,让人就看不厌不疲。这样喧器的场景一直会持续到夜深才结束。

家乡的大秧歌,不仅是人们每日的精神大餐,也是节日庆典必不可少的项目。每到节日,秧歌手们便身着彩装,那些孩子们喜欢的“大头娃娃”“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也粉墨登场,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的喜庆。

啊!家乡的大秧歌,你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你就像陈年的美酒,醇香甘甜,沉醉了家乡人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

家乡的大秧歌记叙作文

全文共 357 字

+ 加入清单

你瞧!那依山傍水,绿树环绕,景色秀丽的地方就是我的家乡。我的家乡里有着善良的人们,有各色的小吃,而家乡的大秧歌更是一绝,它虽比不上大都市的舞蹈却也是家喻户晓的,那就让我来介绍一下吧!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每个村庄的鼓都响起来了,来扭秧歌的人每人手里一条小手绢和一把扇子,鼓的响声就像是一种号令,村子里的人都出来了,村子里树下热闹极了。扭秧歌的大多是老年人,他们随着锣鼓的声音把大秧歌表现的出神入化,在一旁观看的妇女孩子们也忍不住加入到表演中,在一边观看的村民欣赏着优美的大秧歌一边聊家常,这是多么美丽的场景啊!秧歌队有时候在演西游记里的人物,如:猪八戒,沙和尚,孙悟空,小孩子们可喜欢了,不由自主也跟着摆动作……

这就是我们这里的特色,虽外表不亮丽,但却展示了我们这的风土人情,如果你感兴趣,那就赶快到我的家乡来做客吧!

展开阅读全文

家乡的大秧歌记叙作文

全文共 712 字

+ 加入清单

秧歌原来是人们为了祭神或庆祝丰收的游艺性化装表演,而现在,家乡人格外喜欢扭秧歌,因为它既是娱乐活动又能强身健体。在富锦,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几岁的孩童,都会扭秧歌。

平日里,一到傍晚,每处宽敞的空地上都有人们自发组织起来的秧歌队。他们身穿盛装,手摇彩扇,腰扎彩绸,几十人或数百人排列成队,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下,欢快地扭,尽情地跳,为锦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每逢春节、正月十五等重大节日,扭大秧歌是必演的节目。我至今难忘的是今年夏天,中央电视台《倾国倾城》栏目组来富锦拍摄的“万人秧歌会演”。

那天早晨天刚亮,我和妈妈便来到富锦中央大街。中央大街真是人山人海,街中间是演员,街两边围满了观众。演员们身穿艳丽的服装,手拿漂亮的彩扇,腰扎飞舞的彩绸,每支秧歌队都有统一的服装、统一颜色的扇子和手绢,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8点整,演出开始了。锣鼓喧天,唢呐阵阵,演员们面带微笑,排着整齐的队列,走着“十”字步,在中央大街上欢快地扭着。每支秧歌队都有自己的标语,如“打造北方秧歌城,共建和谐社会”“搭文化台,唱经济戏”……每支秧歌队还有两个指挥(也是领舞)。瞧,这支队伍前面有两只雄狮在滚绣球呢。快看!又过来一队,二十几个小伙子在舞龙。只见蛟龙在队伍中穿梭,时而冲上云霄,时而急速下降,时而仰头长啸,时而低头沉思……每支秧歌队不断地变换着动作,让人眼花缭乱。瞧,“唐僧师徒”来了;两只“蝴蝶”飞来,原来是“梁祝”;“老爷爷”和“老奶奶”挎着装满南瓜米、大蒜的筐来了,他们笑着、扭着,庆祝丰收。演员们的表演赢得了观众阵阵喝彩。

万人秧歌会演为家乡争得了荣誉,也把富锦的民间文化呈现给了全国的观众朋友。作为一个富锦人,我感到特别自豪。

展开阅读全文

家乡的大秧歌记叙作文

全文共 515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家乡的文化来那可是多不胜数,例如吃饺子,剪纸皮影等等。但是让我记忆最深的是过年的大秧歌,每年过节人们都会提前一个多月准备大秧歌,然后再春节的那天表演,还到市里比赛呢!

说起秧歌队啊!你们可能不会猜到他会是怎样的一个队伍呢!他是有什么样的人组织的呢!等等的疑惑吧!我将会一一告诉你们这一家乡的文化。

秧歌队是由一群老奶奶和老爷爷组织而成的;最大的70岁;最小的50岁;别看他们老;他们可一点都不显得老啊!那秧歌跳起来;恐怕没有人说他们是老人了;那活泼;起劲别提多热闹了。

毛驴、彩扇、烟管、腰长镂等等,在前面带队,一跳一蹦的;再往后面则是一个囚抬轿子,里面有一个新娘,一走一退跳着秧歌。在后面则是大队秧歌队了,五彩缤纷的彩扇,五颜六色腰彩带挥舞着那场景美丽极了。

嗡咚-~嗡咚~嗡咚,什么声音?哇!原来是秧歌队的大鼓响了,人们跳得更是起劲了,丝毫没有感觉到自己的身份,自己还是一位老人,他们脸上充满了欢笑,充满了快乐,充满了幸福……

怎么样?我的家乡是不是很吸引你啊!这只是其中的一个而已,还有呢!我就不再一一说了,是不是也吸气啊了你的舞动之心呢!在秧歌响起的时候,你也随之动摇了呢!那欢迎你来我的家乡吧!见证我们家乡更多的家乡的文化吧!

展开阅读全文

东北小镇的大秧歌作文500字

全文共 556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姑姑住在东北的一个小镇上,春节里我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那里都市繁华,而且有自己独特的韵味,尤其是那里的大秧歌,更是小镇一道独特的风景。

提起大秧歌,那可是家喻户晓,那里的男女老少哪一个都能扭上一段呢,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小镇上大大小小的广场上便响起了咚咚的锣鼓声和优美的锁呐声,像一种号令,不一会人们就到了广场,有的拿着扇子和手绢;有的带着妻子和儿女。小贩则在周边支起了小摊床。

大秧歌扭起来了,虽然队伍多是中老年人,可他们脚步轻盈,姿态优美,动作极为协调,尤其是手中的扇子和手绢舞弄得出神入化。让人目不暇接,她们也在尽情的挥洒内心的喜悦和幸福。一些青年和孩子,心里也有些发痒,不时地加入秧歌的队伍当中。条条彩色的“长龙”也在不断的加长。队伍的周围围满了观众,他们一边欣赏,一边唠着家常,自在悠闲。锁呐不停地交换着曲调,秧歌的队形和动作也随着变化,让人久看不厌。这样喧嚣的场面一直到深夜才会结束。

大秧歌不仅是人们每日的精神大餐,也是节日庆典不可少的项目。每到节日,秧歌手们身着彩装,那些孩子们喜欢的“大头娃娃”、“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也粉墨登场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的喜庆。

东北小镇的大秧歌已成为了人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它就像陈年美酒,醇香甘甜,醉着小镇上人的心。

我盼望着来年再到那个让人留恋的小镇上去。

展开阅读全文

朔州大秧歌作文400字

全文共 439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我们朔州独具特色的舞蹈,那么,毋庸置疑就是我们朔州的大秧歌啦!

跳舞这门艺术,我奶奶可是精通得很呢!奶奶年轻时就爱跳舞,退休后组织了一个中老年的舞蹈团。她们在各个地方表演,因为这样,奶奶的人缘很好。奶奶还给我讲过朔州大秧歌的由来。

朔州大秧歌形成于清初,是由踢鼓秧歌和小秧歌衍变而成的。朔县地处边塞,民风尚武,各大村寨都没有专门教练武术的“武场”。为了增加娱乐性,练武者腰佩花鼓,击奏发声,使拳术逐渐舞蹈化,于是产生了踢鼓秧歌。小秧歌是两三人表演带有简单情节的歌舞小戏,以民歌演唱为主,以歌赢人,群众喜闻。后来两种表演方式相互渗透,融合壮大,逐渐形成一种完整的表演方式,即载歌载舞,俗称“土摊秧歌”。

大秧歌还有“过街”的表演。小时候,奶奶带我去看过一次,是在人民公园里。一列列的人们穿着花花绿绿的表演服装,身上挂着锣,手里拿着镲,嘴里叼着喇叭,还有人扮演着猪八戒。人们伴着欢快又喜庆的音乐,边跳舞边向前走去。

朔州大秧歌寄托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我们大朔州的独特的民风民俗。

展开阅读全文

家乡的大秧歌小学

全文共 558 字

+ 加入清单

朋友,您看过大秧歌吗?如果您正月十五能到我们家乡做客,您一定会被那粗旷豪放的场面所吸引,在流连忘返中,说不定您也会情不自禁地加入这狂欢的行列,身不由己地扭起来。

你听,锣鼓声声,鞭炮齐鸣,锁呐响起来,大街上一拨儿秧歌开始打圆场了。领头的是“沙公子”,他头戴小生帽,身穿白衣,手持大折扇。后面紧跟的是乔装打扮的大姑娘和小伙子。“七冬锵,七冬锵,七八弄冬锵……”随着这铿锵的锣鼓,秧歌队在“沙公子”的指挥下踏丁字,迈十字,彩绸飞舞,龙步生风,自然排成两行,穿花打场。看秧歌的人们见到这雄浑的气势自然停住脚步。走场两圈后,只见“沙公子”跃步跳入场心,双手抱拳作揖,唱个贺年的大调,热闹的小戏便开始了。这时琐呐换调,锣鼓的韵律,也变得更加昂扬,一对对旱船如同在水上漂,手持“船桨”的老汉在前面像醉翁一样扭来扭去,那水灵灵大多男扮的“姑娘”扭作丑态。正扭到高潮处,后面却冲出几个“刁老婆”。她们手拿棒槌,身穿黑色布衫,耳朵上还挂着一红一绿的大辣椒,脸还有一个豌豆大的痣, 黄脸朱唇,气势汹汹,大有“棒打鸳鸯”之势,三跳两跳来到了旱船前,与“老汉”开始周旋。棒、桨相撞乒乒乓乓,相方相对互不相让,他们似撕似打,似挑似逗,似舞似扭,真叫人忍俊不禁。正在难解难分之时,高跷队冲了上来,这才冲散了这堆“冤家”……

朋友们。来体验扭秧歌吧!

展开阅读全文

家乡的大秧歌小学

全文共 471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很小的时候外婆带我去过东北的一个小镇上,那里虽然没有大城市的繁华,但有着自己独特的习俗,尤其是那个大秧歌。一提起大秧歌镇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啊,不管是男女老少都会给你扭上一段。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小镇上大大小小的广场上就会想起咚咚的锣鼓声和优美的唢呐声,这声音就像有了魔力一般,之后全镇的都陆陆续续的到广场上,有的手里拿着扇子,有的拿着手绢,有的就空着手。一时间广场上就热闹了起来。

大秧歌开始了。虽然队伍中大多都是中老年人,可他们瓷胎优美,脚步轻盈,动作十分的协调,究其是他们手里的扇子和手绢,舞起来出神入化,尽情挥洒着自己内心的喜悦和幸福。一些青年和小孩心里也有点痒痒,不时的加入队伍之中跳了起来,一条条色彩的“长龙”不断的快长。队伍四周的一些围观的人,他们有的在一边欣赏优美的舞姿一边拍手叫好,有的不会跳也跟着学,左脚前,双手回来回去。。。。。。吹唢呐的人时不时的改变曲调,秧歌的动作和队形也不停的随着音乐更换,让人看就了也不困。这样的表演若演到晚上是绝对不会结束的。

大秧歌已经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就像陈年的美酒,醇香甘美,醉着我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

家乡的大秧歌小学

全文共 456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在东北,虽然那里不是什么大城市,也没有那么繁华,但是却有独特的韵味,尤其是家乡独有的大秧歌,它给我们的家乡带来了无穷的欢乐!

大秧歌~,在我们的东北,人人皆知,家喻户晓,谁都能扭上一段~!每当夜幕降临之际,大小的广场上,挤满了人,伴着欢快的唢呐声和鼓声,从不起眼的小队,排成了长龙似的队伍扭起来,有的小孩子也从旁边扭来扭去的。他们不分男女老少都扭着手中的扇子和手绢开心的不得了。

广场上的小贩小商在秧歌队旁边支起了小摊一时间广场上更是热闹非凡。四周的观众一边欣赏,一边聊着家常话。唢呐的乐曲不断的变换,秧歌的队伍不断的变化着,真是让人百看不厌,这样的场景一直持续的深夜。

每个庆典或节日,过年也少不了秧歌,每到这时候,扭秧歌的人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有的人装扮成传统戏曲里的人物,还有的人骑着小跑驴,他们用各种动作和舞姿给人们送来了欢乐。

啊!家乡的秧歌,你为我们东北撒下多少欢笑多少喜悦!你给人们带走了多少疲劳和烦恼,你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你就像陈年美酒,醇香甘美,陶醉着家乡人的心!美化着家乡人们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