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天才

天才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天才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天才问题。

分享

浏览

3600

作文

98

约翰·纳什的成名故事:天才的光辉与坎坷

全文共 2384 字

+ 加入清单

1928年,约翰·纳什出生在西弗吉尼亚。

早在高中的最后一年,纳什就提前学习了大学数学课程。他以全额奖学金的资格进入卡耐基工学院(今卡耐基梅隆大学),起初主修化学工程。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数学上的天赋惊艳了数学系的教师,后来便转向主修数学。

1948年春,还在卡耐基工学院念大三的纳什已经被哈佛、普林斯顿、芝加哥等名校录取。

他起先倾心哈佛。然而,哈佛对他的评价很一般,相比之下,普林斯顿大学更求贤若渴,甚至给予他最丰厚的奖学金资助。他的导师杜芬也极力推荐他前往普林斯顿,在他看来,纳什的气质会让他成为一个“纯粹的数学家”。而他给纳什的推荐信也只有短短一句话:“这家伙是个天才!”

于是这位天才最终来到了普林斯顿——数学界的宇宙中心。他在这里开始致力于他的均衡理论研究。

聪明绝顶的纳什,也颇为自负,虽然能得到同学的尊敬,但始终独来独往。他也许会不时和同学一起讨论问题,但常常说到一半自己就走了,因为对方和他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他认为没有继续讨论下去的必要。

他的偶像是牛顿、尼采这样孤独的思想者和超人,而在同辈人眼里,他是“孤立”、“傲慢”、“无情”、“古怪”的。

他对原创力着迷,并不迷信学术权威。尽管身边有爱因斯坦,冯·诺依曼以及维纳等权威大师,但他从未加入任何门派,成为谁的门徒。他所有的成果,基本上都是独立研究的结果。

据他在普林斯顿的同学说,纳什大多数时间都花在了思考上。在来到普林斯顿不久,他就去拜访了爱因斯坦,谈了自己关于修正量子理论的一些想法。然而,爱因斯坦仅仅是委婉地请他“好好学学物理学”。

后来,他与另一位大牛冯·诺依曼——普林斯顿数学星空中最明亮的星星、被公认为20世纪最才思敏捷的数学家——谈起他设想中的在多人博弈中取得均衡的方法,但是话没说几句就被对方不耐烦打断了。从此他再没找过冯·诺依曼。

1950年,年仅22岁的纳什凭借题为“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e Games)”的论文取得了博士学位,在这篇仅有27页的著作中,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博弈理论,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这与冯·诺依曼在1928年提出的极小极大定理一起奠定了博弈论的整个大厦,也奠定了他199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基础。

同年,纳什还到兰德公司工作,在冷战的美苏争霸氛围下,大国博弈策略毫无疑问是研究的热点,不过未能长久,纳什也很快重返校园。1952年,他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担任数学系讲师。

在那里,他遇到了艾丽西亚,一位来自萨尔瓦多的物理系学生。两人坠入爱河,并于1957年喜结连理。

1958年,纳什的事业再上层楼,因为在数学领域的优异工作,他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新一代天才数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

天才的坎坷:精神分裂30年

尽管才华横溢,但纳什的学术生涯远非一帆风顺。就在他事业爱情双丰收的时候,厄运也同时降临,并将笼罩他长达30年。

1959年1月的一个早上,他毫无征兆地拿着一份《纽约时报》走进教工休息室,用手指着头版左上方,说来自外太空或外国政府的抽象力量正通过《纽约时报》与他进行交流,已经用过密码加密,除了他没人能破译。

几个月后,他停止了教学,从麻省理工学院辞职,被送去了精神病院。步入30岁的他,出现了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这是一种最具灾难性、变化多端且神秘莫测的精神疾病。此后30年,他一直备受严重的幻像、幻听、思维和情绪错乱的困扰。

比如,他开始相信他看见的许多东西,像一串电话号码,一个红领结,都附有特殊的意义,只有他能看懂;他会突然声称共产主义者和反共主义者是一伙的,他们全是“阴谋家”;他还会打电话给亲友,告诉他们世界末日来了。

他放弃了数学,沉迷于命理学和宗教预言,相信自己是“具有伟大而神秘意义的救世主式的人物”,他多次逃亡欧洲,曾6次被送往精神病院。

祸不单行,随着事业的跌落,他的婚姻也走到了尽头。1962年,艾丽西亚与纳什离婚,但并没有将他抛弃。1970年后纳什住进了艾丽西亚家里,因为在她看来,除了自己也许纳什已经别无所依。她依靠自己作为电脑程序员的微薄收入和亲友的接济,继续照料前夫和他们唯一的儿子。

在70和80年代,他处于一个梦境的状态,沦为游荡在普林斯顿大学里的忧伤幽灵,往日才华横溢的学者,如今衣着怪异,自言自语,在黑板上留下稀奇古怪的信息,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80年代后期,他的学术影响正在各个领域开花结果,他本人依旧默默无闻。他的名字越来越多地作为形容词出现,如纳什均衡、纳什谈判解……1987年,新版大型经济学百科全书《新帕尔雷格夫》问世,其编者指出,这场横扫经济学的博弈论革命,“很显然完全是由冯·诺依曼和纳什的基本数学定理所引发,别人的任何贡献都无法与他们相媲美”。

天才的回归:诺贝尔奖

1990年前后,纳什渐渐出现康复的迹象,他开始与另一位大数学家邦别里通信讨论学术,这显示他已经再度回到了数学研究的路上。

奇迹正在发生,要知道,精神分裂症中自然康复的病例是极为少见的。

1994年10月12日,星期二,瑞典皇家科学院,本该中午11点半开始的诺贝尔奖记者招待会拖延到了下午1点,满头白发的科学院秘书长雅各布森读出了新闻稿的头几个字:“小约翰·福布斯·纳什,普林斯顿大学,新泽西州……”

随后,雅各布森拨通了纳什的电话,向他告知了这一消息。“他出人意料地平静”,雅各布森事后说,“他非常平静地接受了这个想法,我是这么认为的”。

2001年,纳什与艾丽西亚破镜重圆,两人复婚。

2015年,纳什光荣与坎坷的一生来到了终点。就在车祸发生前,挪威科学与文学院还授予他数学领域的另一个顶级荣誉——阿贝尔奖。

诺贝尔奖得主纳什因车祸身亡

纳什与82岁的妻子艾丽西亚在美国新泽西州乘坐出租车时,因车辆失控遇难。纳什在挪威领取了数学界的阿贝尔奖,刚下飞机,正从机场返回家中。新泽西媒体援引警方的消息说,纳什和妻子被弹出汽车,意味着两人当时可能没有系安全带。

展开阅读全文

勤奋与天才

全文共 463 字

+ 加入清单

勤奋天才是相辅相成,有的人自认为很聪明,很自大,但却不如一个笨拙的人,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因为一个笨拙的人比他人付出了 成倍的努力与勤奋。正所谓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认为:勤能补拙,天才出于勤奋。

梅兰芳是我国著名的戏曲家。幼时,梅兰芳去拜师学艺,师傅说他的眼睛没有神,不是唱戏的料子。之后,梅兰芳常常盯着飞翔的鸟,和水底的鱼儿。日子一长,他的眼睛渐渐灵活起来,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经过勤学苦练,笨鸟先飞,梅兰芳终于成为远近闻名的京剧大师。正所谓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啊!

许海峰是奥运会金牌得主的第一中国人。在这背后,许海峰付出了多少汗水。每天刻苦训练做的最好今天打10环,明天就要打10.1环,达不到10.1环就不休息。正是他的勤奋,才铸就了今天的辉煌。

由此可见,这些“天才”成功的背后都有一个“苦”字。是的,他们超越常人,但那绝不仅仅是因为天赋。天才的背后是苦学、苦练,是辛勤的汗水、是攀登的足迹。一分辛劳一分才。他们的成功不是天定的,而是用勤奋换来的,所以天才出于勤奋。

展开阅读全文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读后感

全文共 3025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所谓启迪,恰恰不是想象力那一面,而有可能是毒害,

我对这本书在豆瓣上的很高评价感到深深的担忧。我想,这么多人给它打了高分,只是因为这是一个很新的题材,满足了很多人的好奇心,但是大家都忽略了其负面影响的那面。精神病人的思维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很多人仅仅只是病态,我当然不排除其中的一部分很天才。很多人都不了解精神病,所以对它好奇甚至是浮想联翩.。

我想我很有资格深入这个问题,因为我在16岁时,是个心理问题非常严重的小孩。我曾经深深地陷入了现实和理想的纠缠中无法自拔。我也问自己,人为什么要这么生活?为什么不建立一种新秩序?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要那样…但是由于当时很年幼,我也没有得出任何结论。

现实中生存的人,都被罩在一张无形的网里,这张网就是从小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但是,精神病人是由于某种原因或者刺激脱离了这张网的人。他们站在网外,质疑现实那张网的合理性,并在编织自己的那种网。所以,很多精神病人他们都有貌似很强大的逻辑,就是因为他们在不断的编织和形成自己的那个网,来对抗现实的网。

我曾经花了2年时间,几乎脱离了现实的网。但是由于各种外界因素,或者我不太聪明或者我很走运,我没有形成自己的网。但是,我花了4年时间说服自己和完全正常,彻底认清现实和理想的关系,彻底分清楚有益和有害的思想。那6年,是人生最如花的年纪,从17岁到22岁。我没有读过心理学或者精神病学的书,但是我不断的在和自己沟通,在说服自己,在帮自己找到回归现实的路。这是个非常漫长和无比痛苦的过程。没有体验过的人,根本就就无从知道其中的艰难。但是精神问题非常复杂,我只是其中一种。

我在初中是个成绩特好的小孩,年年年级第一。我当是的状态是拼了命也要考第一,我的生活全部内容就是学习那些书本的东西,完全忽视了建立人生观和世界观。当时,我在大家的眼里是个优秀又漂亮的小女孩,好像什么都好。几乎来自所有人的夸奖,让年幼的我自信心膨胀到无限大。但其实这种自信心的唯一根基,就是我成绩第一。所以我拼了命也要保持这个记录。

噩梦从高中开始了。这也让我相信,当人生的轨迹走到顶峰时,后面就是不断地下落、下落。高中是一所省重点学校,我的成绩本来进校也排在中后的位置,支撑我自信和自尊的那个唯一一下就没有了。再加上我性格非常内向,且极为单纯,我发现--很多人不光成绩好,还有性格好,外表好,家境好;而我什么都没有了。

我的那个本来就脆弱的世界观,就在不断的坍塌和崩溃。于是,我就开始问自己,究竟人活着意义(是什么)?社会究竟是怎样的?由于我本来就很内向,几乎自闭,我没有从家庭、朋友、同学的渠道去了解社会,去寻求答案,我只是通过了书本来寻求解答。当时我就胡乱的看一些书,反正很杂。但是看了后我就更加迷茫,我在逐渐陷入一个怪圈,就是我在想--人活着的意义和人究竟要怎样生活?社会目前的状态是合理的吗?又是如何形成的?

我每天就在不断的想,上课想,下课想,简直进入了疯狂的状态。我觉得这些问题关乎人类生死存亡,自己有非常重大的责任去想清楚。甚至觉得,为什么就我意识到了这一点?而其他的小孩都只是埋头在备战高考--所以,足于证明我的特殊性和我的重大责任。但其实,我什么结论都没有得出。因为这些问题都太巨大了,以我当时的水平是无解的。但我当时并不这么认为,我执迷不悟,疯狂求索。

其实,这是脱离现实和编织那个怪异的网的开始。这其实就是个恶性循环,只会导致我更加与现实格格不入。我当时的问题是缺乏世界观和严重的性格缺陷,但思考这些无解的问题,只是更加加速了我滑离现实的脚步。我开始觉得现实很肮脏可鄙,人类的行为很丑陋可憎,只有那个理想才是高贵的。于是,我要彻底放弃现实,投奔理想。我觉得自己异于常人,但是肯定高于常人。这样的想法也会导致我表现在行为上。有些同学觉得我有病,家人也觉得我有问题。但是由于我表现的并不明显,且我一直都是很逻辑的在思考一切(我本身就是一个理性远多于感性的人),所以我在整个过程中都很理智。这也是我为什么没有出现任何精神崩溃的主要原因。虽然,我大脑里每天都在进行激烈的思考斗争,和感受来自现实的极大压力(高考和我与现实的格格不入),但是理智和逻辑一直在稳住我的整个状态。

高考后,我进入了一所野鸡大学。由于在军校内,所以实施封闭管理,导致我没有任何独处的时间。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我脱离现实的问题。也是各种机缘巧合,命运安排了一个很优秀的女孩子和我同寝室同班,所以我们自然而然成了很好的朋友。她是个非常有主见、有理想、性格也很好的人,军校和她,可以说是导致我回归正常的重要因素。军校让我不得不面对现实,因为我找不到地方独处,几乎任何时候周围都是人。由于封闭管理,我想跑出去也出不去。而她的非常正面的思维和性格,成了影响我和让我模仿的榜样。

高中的我几乎不被同学接受,没有朋友。因为大家都忙着考试,所以很正常的觉得我很怪、很可笑,迟早要出问题。但是,他们的态度和我当时面临的高考压力,让我更加觉得现实可憎,更加陶醉于脱离现实带来的快乐。但是,当我开始有了知心朋友,和我开始逐渐被寝室人接受以及喜欢的时候,我觉得现实对我开了一扇小小的门,我开始逐步告诉别人我的困惑。由于我一直在行为上都很正常,且我有可爱的一面,大家都完全的在接纳我。我开始反思现实和理想的关系,以及改变自己的性格。其实,这就是我开始步入良性循环的开始--纠正和建立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改正我的性格缺陷。

我是三月底出生的白羊。俗话说三月黄,人痴狂。人到了三月份就容易亢奋和活跃,很多人犯病也是在三月份。三月份出生的人,本质上就有进入精神歧途的潜质。我也是个非常典型的白羊,精力旺盛,好奇心强,内心活跃,喜欢思考本质的问题,容易偏走极端,内心单纯。这样的本质,必须搭配一个非常外向和开放的性格。我内向的性格很早就让我感到无比压抑,我也意识到一定要成为外向的人。但是,改变性格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但是,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我已经成功的把自己从一个内向、封闭、自卑、几乎没有朋友的人,转变为了一个很外向、活泼开朗、很讨人喜欢的人.。

小打岔了一下,重新回到我开始反思现实和理想的关系。其实,正常人很难理解和体会--脱离现实是种什么感觉。因为,大家都罩在那个无形的和让你察觉不到的大网,这个大网就是在你从小长到大、外界给你成功输入的、正常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总体而言,全世界的人都有类似的关于如何生活的概念。但有些人又是如何脱离这种网的呢?无外乎两种,一种是本身世界观就很脆弱,人生观模糊,以及现实的失败,会导致他们开始反思眼前的这个网。很理智的病人,就开始逻辑上构思新的网。

这就是书中提到的,那些貌似逻辑无懈可击的天才在进行的事。但是谁也无法证明那个网的正确性。当然,书中提到了人类的证明本身就很可笑,那我们凭什么相信那个网是天才的、是有预见性的、是真理呢?这也是当时我走的路,只是我走了个开头,就由于外界的因素给拉回来了。但是很多人只是越走越远,他们开始把自己的网越编越大,越编越无懈可击,

但其实,所有的一切说白了,都是妄想、臆想、假象,也就是胡思乱想。但是,由于他们的网看起来非常无懈可击,很有说服力,如果想让他们回归正常,就必须有一个更加强大的逻辑,把他们的网一点点粉碎和推翻。但是,很多时候精神科医生都很难做到粉碎和推翻他们的网,所以也无法让他们正常。但是,为什么他们的网会貌似无懈可击呢?因为织网是他们对抗现实的唯一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

张丽,18岁的天才“小花”

全文共 521 字

+ 加入清单

年仅18岁的张丽是商洛镇安人,先天性脑瘫,是本届残奥会我省入选国家队11名运动员中年龄最小的。

在北京时间9月9日早晨7时许,首次参加残奥会的张丽不负众望,在女子S5级200米自由泳决赛中以2分48秒33的成绩超出预赛近7秒的成绩,再次打破她本人创造的亚洲纪录,夺得我省运动员在里约残奥会赛场上的首枚金牌。此前,她在预赛中的成绩是2分55秒8,破亚洲纪录。

2012年9月入选陕西省残疾人游泳队以来,张丽凭借坚强毅力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全身心投入训练,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首次参加2013年11月举行的全国残疾人(22岁以下)游泳锦标赛,即取得了女子SB4级100米蛙泳第一名的好成绩,开始在泳坛上崭露头角。正是由于她不断自我加压、刻苦训练,在2015年全国第九届残运会上,夺得女子SB4级100米蛙泳金牌并打破全国记录,以及女子S5级100米自由泳和200米自由泳银牌。在随后12月份美国举行的残疾人游泳公开赛上,她表现抢眼,取得了女子S5级50米自由泳、100米自由泳、200米自由泳和SB4级100米蛙泳四个比赛项目的第一。

本届残奥会,张丽还将在12日到17日的S5级50米自由泳、仰泳、100自由泳项目的比赛中向奖牌发起冲击。

展开阅读全文

因材施教培养学生成为珠心算天才

全文共 491 字

+ 加入清单

考虑到崔京玉经历了手术和化疗后身体虚弱,延新小学校领导对其岗位进行了调整。崔京玉离开了班主任的岗位,只教珠心算。2006年1月13日,崔京玉正在学校寒假值班,一个40左右岁的男子来到收发室,向崔京玉询问,学校有没有招住宿生的教师。男子表示,他是小女孩金凤瑛的伯父,孩子的父亲车祸中去世,母亲远赴国外务工,现在一直生活在自己家中。听闻金凤瑛的身世崔京玉心疼不已。她不顾丈夫的反对把无人照顾的小凤瑛接回了家,从此,小凤瑛成了她的“女儿”。崔京玉把心思都用在小凤瑛身上,看到别的孩子有什么好吃的、好穿的,她都尽量给小凤瑛买回来。凤瑛身体虚弱,崔京玉就为凤瑛购买营养品。课余,崔京玉经常带着凤瑛练习跑步、跳绳增加她的免疫力。在相处中,崔京玉发现凤瑛对珠心算很感兴趣,就专心培养她。2009年,小凤瑛作为中国唯一的参赛选手,参加了在韩国举办的中、日、韩三国珠算数学奥林匹克大赛,战胜了预赛当中的400名选手,最终获得了单项全能第一的好成绩,获得了金牌和奖杯。今年8月,金凤瑛击败来自世界17个国家的近千名选手,夺得全世界珠心算大赛特等奖。7月在第五届全国珠心算大赛上,凤瑛夺得大赛一等奖奖牌。

展开阅读全文

天才降生

全文共 956 字

+ 加入清单

贝多芬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贫穷的家庭。贝多芬的父亲是当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他是一个碌碌无为、嗜酒如命的人。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母亲是宫廷大厨师的女儿,一个善良温顺的女性,婚后倍受生活折磨,在贝多芬17岁时便去世了。贝多芬是7个孩子中的第2个,因长兄夭折而亡,贝多芬因此成为了长子。在大部分时间里,他的父亲都喝得大醉,从没对家庭和和气气过,甚至连家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吃穿都从未过问。起初善良的祖父还能使这个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过来他最大的孙子的音乐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还把自己的名字给了他。但是当小贝多芬3岁生日时祖父就去世了。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钢琴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

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不久一个没什么水平的旅行音乐家法伊弗尔来到这个市镇被带到贝多芬家里。他和老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个小酒馆里喝酒,一直喝到半夜,然后回家,把小路德维希拖下床开始上课,这一课有时要上到天亮才算完。为了使他看上去像一个神童父亲,于是谎报了他的年龄。在他八岁时把他带出去当做六岁的孩子开音乐会。但是天下哪有后天培养出来的神童,尽管费了很多事,老贝多芬始终没有能够把他的儿子造就成另一个年轻的莫扎特。与莫扎特相比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练功时间是愉快而安静的,有着一个慈爱的父亲和一个被钟爱的姐姐。而贝多芬则不然,虽然他的演奏赢得了家乡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却远未像莫扎特那样引起世人的惊叹。

1770年12月16日,贝多芬诞生在波恩市的一个音乐世家。他4岁时就会弹奏羽管键琴,8岁起就登台演出并获得了音乐神童的美誉。10岁时他拜师于普鲁士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12岁时经聂费的推荐到瓦尔特斯坦伯爵的宫廷乐队充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是贝多芬“音乐仆役”生涯的开始。17岁时贝多芬去拜访音乐大师莫扎特受到热情接待。莫扎特在听完贝多芬弹了几首钢琴曲子后,兴奋地说“各位请注意,这位年轻人不久的将来,他就会博得世人的称赞!”莫扎特还答应给贝多芬上课。可惜此后两个月贝多芬母亲突然去世。对此,贝多芬父亲意志消沉终日酗酒。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再次回到原来的歌剧院当钢琴师。

展开阅读全文

汪老师——语言天才

全文共 319 字

+ 加入清单

老师真年轻,这是他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如果让他混学生们中间,相信不认识他的人一定会把他当作我们的同学。“人不可貌相”,熟悉汪老师以后,我才知道汪老师虽然年轻,但却是一个乡音未改、儒雅有余的“老先生”。记得刚开学的几天里,他给我们的感觉就是说话太快,别扭的普通话里带着浓浓的乡音,讲到兴奋投入时出总能溜出几个南方口音,惹得学生们暗自偷笑,他却浑然不知,依旧神采飞扬、忘我地讲课。汪教师虽无段教师那般幽默风趣,但他有极深厚的语言功底,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不管哪一堂课,汪老师总是竭尽语言之技巧,展现华夏语言之美妙,再辅之以他那招牌式的肢体语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听他的课,我们仿佛是陶渊明笔下的渔人步入了一个语言的世外桃源而“忘身之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师从天才读书笔记

全文共 1999 字

+ 加入清单

在考试临近的一周,我开始疯狂地阅读各种课外书,从《普通生物学》到《编码的奥秘》。科学松鼠会的一份推荐书单,让我开始尝试了解每个领域的神奇之处。书单很长,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是一种原始的渴望,我知道我要去做。书单的第一本,罗伯特卡尼格尔的《师从天才》。

昨天中午,在图书馆的社科文艺书库,我找到了这本描述科学史的书。书的破旧程度告诉我我不是第一个来访者。在书的内容提要中,我看到译者说这本书描述了“一个充满智慧、趣味、竞争和创新的奇妙的科研王朝”,让读者看到“观念的争执,实验的成败,对事业与关系的考验,学术荣誉的得失”,近观“那些科学实践中的深刻人性”,领略“令人难忘的探索者的精力和事业”。

书围绕着一条师承关系链展开。James A。 Shannon,Bernard B。 Brodie,Julius Axelrod,Sol Snyder和Candace Pert,这是师承关系链中最重要的几个人。他们是生物、化学、药理的集大成者。你也许在百度上完全搜索不到他们的信息,也许在维基百科上也只是寥寥数语,甚至会对这本书的真实性产生疑问。但是他们是的的确确是现代药理学特别是神经生物学的创始人。

我翻开了这本书。

对于书中科学人的伟大之处和奇特的人格我不愿意写。因为即使想在寥寥数语就概括数位伟大科学家的科研成果、科学素养、领导才能和独特个性简直是天方夜谭。我只想谈谈自己读完这本书的感受,这感受已经超出了这本书的主旨。

做一个建筑师,而不是砌砖工。这条师承关系链上的大师们,除去获得诺奖的Julius Axelrod,剩下的几位都默默无闻,他们虽然还频繁地出现在医学生厚厚的卷帙上,但还是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他们头顶的光环开始黯淡下来。但他们是建筑师,而不是砌砖工。Brodie在Shannon的影响下开始测量血液中的药物浓度,而不是仅仅注意到服药的剂量时,他打响了新药理学革命的第一枪。当Axelrod开始区分在神经元突触的事件之复杂顺序时,他已经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神经药理学。这些科学家,他们不仅提出了新的问题,并且用新的方法解决了新的问题,还留下了一大堆问题让别人继续研究。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在从事一种革命性的研究。而反观现在的名人——并无贬低之意,仅仅是关心的方向不同——Bill Gates也好,Steven Jobs也好,也仅仅是科学殿堂的搬砖工,而不是建筑师。回头看看计算机领域,让一个大学毕业生简述最终状态机的原理或是在纸上画出一台计算机中的寄存器多路选择器内存的结构,也许他会犯一会儿难。现在的教育更多的关心上层建筑,而很少去关注底层基础——这样只能培养出搬砖工,也许是卓越的搬砖工,但永远也不能培养出建筑师。

有自己的风格。书中介绍了这些伟大科学家的研究方法,由于他们师出同门,所以实验风格也如此相近。他们推崇实验为先,认为一个实验比再多的论断有用。他们相信直觉——他们的直觉往往是正确的——所以他们成功。他们宁愿做十个“脏”实验也不愿意花大笔的时间去做一个严格控制变量的实验——他们喜欢一目了然的结果。他们敢于尝试,不会被前人的思路禁锢。他们往往像孩子一样,对一些“公理”提出挑战,非要获得确切的论证才肯相信。他们喜欢与技师和学生交流,并且当他们取得进展时,不吝夸奖。他们的脑袋里总会有新想法,但只要新想法被实验否定就立即放弃这个解释,转而寻找其他的更合理的解释。他们事必躬亲,年逾古稀仍然在实验室抛头露面,并给自己的“徒子徒孙”提出中肯的建议。风格并无谁对谁错,但养成自己的风格,并坚持下去,也是这本书给我的启迪。

尊重自己的老师。这条师承关系链并不是十全十美,相反的,争执和绝交充斥其间。Bernard B。 Brodie,Julius Axelrod由于诺贝尔奖而起争执,Sol Snyder和Candace Pert因为拉斯克奖而互不理睬。原来认为如此伟大的人应该不会在乎利益名誉,但恰恰相反,他们孩子般的天真对于自己成果的保护超越一切。他们争执都是因为成果归谁而吵。但这完全没有动摇他们对于自己导师的尊重。在文章的作者采访他们时,赞誉与尊重充斥在他们的话语中,即使当时曾经恶语相向。其实,导师和学生之间是一个相互选择的过程。导师为学生指明方向、提供思路和研究设备,而学生往往是真理的见证人。在这里引用一段话——出自Daniel Levinson的Seasons of a Mans Life作为本段的结尾:

如一切恋情一样,导师与学生关系的进程很难顺利,并常有一个痛苦的结局……导师常常会剥削、压榨、嫉妒、文过饰非、强行控制;而学生则常有:提出贪婪的要求、依恋型仰慕、自我否定型感激及骄横型忘恩负义。至于谁有此类行为,为谁而为,则常常搞不清楚。关系结束后,双方常会怀有一些最强烈的感情:仰慕和藐视,欣赏和怨恨,悲伤、愤怒、痛苦及宽慰——正如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结束后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师从天才读书笔记

全文共 1731 字

+ 加入清单

师从天才—一个科学王朝的崛起》一书深入讲述了科学界知名科学家与其门生的“生活世界”,以及这种师承链对科学发展的极大促进作用。作者向我们生动的展现了一个在美国国家卫生院(NIH)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著名科学家群体构筑的科学王朝。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中,以后来NIH首任院长香农开始的一种创造性的研究风格,在四位男女科学家中师承相传。从斯蒂夫。布罗迪到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得,再到所罗门。斯奈德最后到坎达丝。珀特。这四位科学家均属本领域中最杰出的人才。他们每个人都曾做过里程碑式的贡献。人们认为,他们每人都做出了达到诺贝尔奖水平的科学成果,其中至少三人获得了诺贝尔奖的提名,一个人获得了诺贝尔奖。

1942年,在南太平洋地区作战的美军受到疟疾严重侵害,香农临危受命,主持抗疟疾药研制的紧急计划,布罗迪则被香农指定承担整个计划的最关键性实验。他们的实验是在一个医院的地下室进行的,条件虽然不好,“但地下室的空气中”却“充满着电光火花一样的昂扬精神”。在战争的危机之下,大家恨不得“第二天”就出成果,大家没有了常规的刻板仪式,团结一致、热情向上,不断交流信息和观点。在不到一年内,布罗迪和同伴解开了阿的平的秘密,使它成为一种强效抗疟药。布罗迪热情高涨地带着他满脑子的新想法,在随后的科研生涯中,向世界推出他自己创新的新药理学,后来他被称为药物代谢之父。他的热情、态度和学识影响了一批批来到他周围的人,其中包括后来的诺贝尔奖得主阿克塞尔罗德,后者在遇到布罗迪之前,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技师。在布罗迪的指点下,"阿克塞尔罗德开始真正地研究科学了"。阿克塞尔罗德本人也说“我比任何人都要感谢他,他使我走上了科研之路”。我们或许可以这样想,如果没有冥冥之中的指引让阿克塞尔罗德师从布罗迪,他这个性格谦和,只会“像个陀螺”一样在实验室忙来忙去的技师会与诺贝尔失之交臂呢?

在深刻的了解这些科学家们的科研工作经历后,名为“师承链”的一个章节给我触动尤为深刻。在以香农为首的这条历时漫长却又无比清晰的师承链中,尽管阿克塞尔罗德与布罗迪因为某些原因分道扬镳,斯奈德与铂特在XX受体研究发现权上产生了重大冲突,但科学研究的精髓思想无疑被这些门生们传承并进一步发扬光大,可见师承链影响至深。而“大师”与门生多年的密切共事和耳濡目染,更在不经意间使门生心领神会,突然感悟并长了许多学问和见识。师承链表面上似乎与一种游戏相仿(在这种游戏中,排队的人们一次讲一个故事传下去,最后一个人讲的故事与原故事已大相径庭),但本书所讲述的师承链根本不是这样,故事传下去时非常忠于原作。正如书中说言“师承链中的一或两人可能会坚持背离剧本原稿,但所有的人都显然已将其精华熟记于心。”更让我吃惊的是这样一些统计数字:有人对9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1972年以前在美国做的获奖研究进行了考察,发现一半以上—有48人—曾是更年长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生、博士后或助手。而师承链的坏处也是惊人的—“如果没有一个著名的导师,你就几乎永远进入不了顶尖科学家的行列”,所谓“科学的马太效应”。

读完此书,我不禁沉思:“天才”应该不仅局限于科学研究,大到政治经济,小到娱乐百姓,天才层出不穷。那么“师从天才”这一现象是否也应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呢?

师承链的顺利传承,我认为有几个必要条件。为首的天才不可或缺,其在科学、产业等方向的敏感性和前瞻性判断是首当其冲的,这无需赘述。而传承的门生则是第二重要的条件。香农、布罗迪弟子众多,为什么将其科研精髓传承的如此清晰透彻的却是本书所介绍的这一条链?不必说,自然还会有其他链条在传承过程中背离了宗旨,最终将“大鹏展翅”变为“鸡飞狗跳”的也应该不乏其人。两种传承的结果显而易见,一个培养了诺贝尔奖的耀眼明星,另一个则应该是“枉与他人作笑谈”了。 除了拿“接力棒”的门生,大师对门生付出心血所进行的悉心培养和教导在师承链的传递中同样功不可没,在布罗迪,比较极端的表现则是无论半夜几点,他都可能会为某一个实验思路打电话给他的学生。在这里,大师与门生直接的沟通至关重要,绝妙的思路,往往都是在不经意的沟通对话中碰撞产生的。“看高手过招”,不仅要看,更在看过后思考和感悟,这才能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数学天才莱布尼兹名人故事

全文共 807 字

+ 加入清单

莱布尼兹(1646-1716)是17、18世纪之交德国最重要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一个举世罕见的科学天才。他博览群书,涉猎百科,对丰富人类的科学知识宝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莱布尼兹出生于德国东部莱比锡的一个书香之家,父亲是莱比锡大学的道德哲学教授,母亲出生在一个教授家庭。莱布尼兹的父亲在他年仅6岁时便去世了,给他留下了丰富的藏书。莱布尼兹因此得以广泛接触古希腊罗马文化,阅读了许多着名学者的着作,由此而获得了坚实的文化功底和明确的学术目标。15岁时,他进了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一进校便跟上了大学二年级标准的人文学科的课程,还广泛阅读了培根、开普勒、伽利略、等人的着作,并对他们的着述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评价。在听了教授讲授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的课程后,莱布尼兹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7岁时他在耶拿大学学习了短时期的数学,并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

20岁时,莱布尼兹转入阿尔特道夫大学。这一年,他发表了第一篇数学论文《论组合的艺术》。这是一篇关于数理逻辑的文章,其基本思想是出于想把理论的真理性论证归结于一种计算的结果。这篇论文虽不够成熟,但却闪耀着创新的智慧和数学才华。莱布尼兹在阿尔特道夫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便投身外交界。从1671年开始,他利用外交活动开拓了与外界的广泛联系,尤以通信作为他获取外界信息、与人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主要方式。在出访巴黎时,莱布尼兹深受帕斯卡事迹的鼓舞,决心钻研高等数学,并研究了笛卡儿、费尔马、帕斯卡等人的着作。1673年,莱布尼兹被推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此时,他的兴趣已明显地朝向了数学和自然科学,开始了对无穷小算法的研究,独立地创立了微积分的基本概念与算法,和牛顿并蒂双辉共同奠定了微积分学。1676年,他到汉诺威公爵府担任法律顾问兼图书馆馆长。1700年被选为巴黎科学院院士,促成建立了柏林科学院并任首任院长。

1716年11月14日,莱布尼兹在汉诺威逝世,终年70岁。

展开阅读全文

天才在痛苦中诞生

全文共 978 字

+ 加入清单

之后,她从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的事迹中受到鼓舞,从高玉宝写书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决定走文学创作的路子,用自我的笔去塑造完美的形象,去启迪人们的心灵。她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写日记、读小说、背诗歌、抄录华章警句。认准了目标,不管面前横隔着多少艰难险阻,都要跨越过去,到达成功的彼岸,这便是张海迪的性格。

1981年,张海迪的事迹开始受到媒体的关注。当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报道了张海迪身残志坚、勇斗病魔的事迹,她那坚韧的斗志像火一样迅速点燃了人们的激情。随后,当地共青团组织、妇联、党报都纷纷报道她的事迹,各级单位也力邀她去座谈。

1983年2月28日,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主席的胡锦涛,亲自主持召开“首都新闻单位听取张海迪同志事迹介绍会”;3月1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刊发了《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一文,再次重点报道了张海迪自强不息的感人事迹;3月7日,共青团中央授予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全国妇联授予她“三八红旗手”称号。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向张海迪学习”的旋风。

在鲜花、掌声和赞誉的包围中,张海迪面临人生道路上新的抉择。经过深深的思考,她认为:生命的最终好处是要努力实此刻精神上的追求。

1985年,张海迪拿起笔来义无反顾地投入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的创作之中,这一写就是五年。由于长时光坐在轮椅上,导致她身体多处长了褥疮,长时光用胳膊支撑身体,她的衣袖磨破了一只又一只,肘关节的老茧掉了一层又一层,右胳膊也因长时光支撑身体导致血管变粗而残疾。

夏天的济南,有“火炉”之称,没有知觉的下身排汗本来就困难,小电扇吹出的又都是热风。为了降温,每隔一会儿,她就将头发用自来水浸湿,再坐到电扇前猛吹;一到冬天,房间里又冷得像冰窖一般,就是穿上厚棉衣,每年也要冻感冒几次,而她一感冒就要发烧好几天,甚至还有可能危及生命。对此,张海迪从不后悔,反而认为,寒冷能让人头脑更清醒,增加更多的人生感悟。

1990年,《轮椅上的梦》出版后全国发行。紧之后,张海迪又进行了第二部书《生命的追问》的文学创作。为了满足读者的购书欲望,这本书连续印刷了十次。张海迪感慨道,“作为一名作家,还有什么比读者喜爱你的作品更能让你幸福的呢?”于是,她又笔耕不辍,创作出了长篇小说《绝顶》、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等,同时翻译了多部国外优秀文学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我的天才梦900字作文

全文共 944 字

+ 加入清单

很久没有像现在这样静下心来写点什么了,有时候越是悠哉越变得慌张。思想的深度与安静程度成正比。想说的话大多时候并不需要讲,能留在心里的才是值得组织的文字。

或许必须感到迷茫,又或许是正经生活的人才有的假象,我今年十八岁,却有着青春过度的迷茫。朝着那些年的想,进了象牙塔才发现,自己追逐的,其实并不是想要的。一个人幻想出了一座城,城里,竟没有自己的容身之所。

生活像碎了一地的玻璃渣子,太容易刺伤人。

文字是解释心灵最佳的方式,你把它埋在心底,藏在脑里,不会有那一天你将它忘记。闲来无事总爱翻看着泛黄变硬的日记本,岁月沉积下来的宝贝儿,你想不出它有多珍贵。

最先爱用铅笔写日记,小时候不懂得什么是珍贵,回看时总爱把丢人的事用小小的方块擦去,如今想来,怕是弄丢了最好的回忆。但还好那早已半晕开的铅笔印,还记录着最原始的梦想。

顶想要做个法医,那时候痴迷着一部叫《重案六组》的电视剧。年幼的自己为眼花缭乱的医技惊叹。毫不谦虚的对着晚辈的人讲着我这崇高的理想。谁知道他们总是笑着,不以为意的附和着。我那小尊严爆棚的脾气怎受的了这个,悻悻的想着,他们可真是门缝里看人。最后是怎么放弃了的,谁还能记得,可能是因为大结局了吧。

后来又想着做个大明星,最好是粉丝爆棚的那一种,影视歌三栖什么的。要是还能和花美男们演个情侣啥的,就更好了。可别笑我,要是细细算来,这梦想可是坚持的最久的。就是到现在,也还是想着有机会可要进娱乐圈看看,当个明星助理也好。或许是因为现实的冷冽,所以越是虚幻的,越更梦的长远。因为幻想,好过于明目张胆的叛逆或逃避。

最后是决定了做个律师,也就是我开头讲的。是唯一真正追逐,也努力的付出的理想,有时候,更爱称之为目标。高三的时候真是泪汗都流尽了才终于考上了大学,也学到了法学的专业。只是才开始了半年,竟突然发现这行业与我想象的,只是天壤之别。于是开始了,从未有过的迷茫。

走下去吗,不想。不走吗,不敢。

现在的正在记录着的我的心情,你猜又会是怎样的天气。反正飘忽不定,像个无知的少女。有时候成熟代表很多。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你开始渐渐变得像个成人,就像你不知道隔壁家的弟弟什么时候又换了个小女朋友。

我想或许有一天,我找到自己的奖杯并拥有足够力气能将它举起,那时候就该像个天才了吧。

[我的天才梦900字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假如你不是天才_作文

全文共 1027 字

+ 加入清单

在一个急功近利的物质社会,人们经常听到和见到的是天才、成功者和幸运儿的故事。可这些人到底有多少?假如你不是天才,你就不活了吗?

活,当然还是要活的。而且还都想活得更好一些。可是,当今信息世界是透明的、扁平的,每个人面临的生存和竞争压力大同小异,如果你不是天才将怎样胜出呢?

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敬业。敬业精神,被视为现代社会最基本的处事之道。尽管你可能永远不会成为天才,通过敬业却可以使自己成为“专才”,成为不可替代的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媒体曾盛炒过一个惯偷的经历,他叫刘金华,偷偷摸摸大半辈子,监狱、拘留所经常进进出出,快60 岁的时候看到大墙外有一个孩子走过,心里猛然一动,自己都这般年纪了,白来世界上走一遭,最后连自己的骨血都留不下。于是幡然醒悟,洗心革面,要重新做人。

他最后一次从监狱被放出来,找不到工作就拣破烂。拣破烂竟拾金不昧,几次拣到居民丢失的贵重东西,千方百计都要归还到失主手里,并捎带着清理卫生和维护治安。时间一长,被物业公司招为保安。

一个贼竟当了保安,居民大哗,纷纷抗议。物业公司却力排众议,为他打保票。岂知,有他当保安就最懂得怎样防盗,贼们也不敢再光顾那个居民区。后来他成了各小区争抢不上的保安,原来的居民区为了留住他,将闲房给他住,还有人热心在为他张罗对象……刘金华可算是当今社会最底层的一员,更遑论他人。

任何人,通过敬业都可找到实现自己价值的平台。凭这个口碑就可以走遍天下,成为个人的护身符、无价之宝,永不会失业。这是因为,敬业者都善于发现学习的机会。这是无需交学费、不必有多高的级别就可以得到的学习机会。

那就是在干中学,学中干,为干而学,为干得好而学。而学习的机会中,就常常包含着发财的机会、成功的机会。说得更直接些,在这个竞争激烈、淘汰神速的商业时代,现代人的工作“已经成为一个继续学习的过程,是个人为提高自己的工作市场价值而进行的投资。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更快地学习。”

学习就是最好的管理智慧和工作智慧。智者无不是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每一天至少有一个对某个人是有用的机会,每一天的某个机会就可能是前所未有的、也绝不会再来的机会,当你精于算计,事事计较,把多干活、干好活的机会推给他人的时候,也就把学习甚或是成功的机会让给了他人。

相反,“当一个人把敬业变成一种习惯,在多干活、干好活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体验到干活好的乐趣,从全身心投入工作中、从思想与业务同进的过程中享受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心地善良的天才名人故事

全文共 970 字

+ 加入清单

1879年3月的一天,他出生在德国的一个犹太家庭里,但很快便被戴上了“天资愚钝”的帽子,家里的女佣称他为“小笨瓜”——一直笨手笨脚,且到3岁多时才会说话。外界的嘲笑让他产生了自卑感,同时养成了一个癖好,在对人说话之前,一定先要小声地对着自己说一遍,演练一次,直到觉得没问题,才敢说。

6岁时,他被母亲送到学校,但也因为“愚钝”和不爱听老师的话而被迫退学。后来无奈之下,母亲只好把他送进一个天主教的学校里,他也因此成了该所学校70多年来的第一个犹太学生,可他的表现依然不是很好,老师们都不愿意关注他。

虽然学习不是太好,但他却有一个好品质——心地善良。10岁时,他遇到了一个叫马克斯·塔木德的哥哥,塔木德是一个家庭非常贫困的医科大学生,在学校连像样一点的饭菜都吃不起。

于是,他便请求父母让这个哥哥每周来他们家吃一次饭,算是加餐,并且要求母亲要拿出最好的食物来招待塔木德。

他的善心深深地感动了塔木德,作为一个穷学生,塔木德没什么东西能回报这个小弟弟的,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每次来都带上一本从图书馆借来的书给他看,这些书都是科学书籍,包括21卷的《通俗自然科学》丛书,该书强调生物和物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详细地记载了当时世界上的许多科学实验,这让他如获至宝,仿佛一下子开窍了似的,开始了如饥如渴地阅读了起来。

接着,塔木德又给他带来了一些几何和数学方面的书籍,这些书本该等他再长大些才能看得懂的,但他却能看得津津有味,有不懂的地方便向塔木德请教。

大约3个月后,塔木德发现自己已经无法解答他的问题了。“因为弟弟的水平已经超过了我!”

他便是后来享誉世界的伟大物理学家、相对论的创立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得感谢塔木德哥哥,是他帮我开启了探索科学的兴趣大门,他是我真正的启蒙老师。”

而塔木德却说:“我不敢邀功,我当时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是在跟一个天才打交道,是他的善良和爱心,让我觉得必须得为他做点什么。”

做一个善良的好人,到底有没有用?爱因斯坦的这个真实经历,或许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天才,潜能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056 字

+ 加入清单

天生我材必有用。——题记

我们每个人生下来就有各自的在某些方面的天赋,在这方面有无限的潜能,挖掘自己的潜能,挖掘自己的潜能就像挖金矿一样,一旦挖到,就会得到巨大的财富。

有一次,记者询问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当初为什么选择了数学,陈省身回答:“别的都不会,只好做数学。”陈大师就发现了自己在数学方面的天赋,并专注于数学,挖掘了自己在数学方面的才能,最终成为一代大师。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找准自己的潜能所在,不懈努力,就可能成为“天才”。

成为天才的先决条件是做自己所精,自己所长之事,就像陈大师选择数学一样,。如果不能做自己精通,专长之事,就会劳而无获,一事无成。就想陈大师当时如果选择文学创作,那么就很有可能不为人所知。这就像大学生选择专业,选择合适自己的专业很重要,它可能会影响你一生。

然而,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是很难的。就像并不是每个有数学天赋的人都会成为数学家一样。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这“三百六十行”当中找出一门真正适合自己的行业是很难的。所以我们要在不断地尝试和锻炼中,发现自己的优点,找出自己的天赋所在,并加以培养,在不断的刻苦努力中提升自己的能力。我想陈大师当初也不是一下子发现自己在数学方面的才能的,也是在学习中发现并加以发展的。可见,选择是否正确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在找到自己的天生的潜能后,还要通过后天的刻苦努力,才能成为“天才”。爱迪生说过:“天才=1%的灵感+99%的汗水”。由此可见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商朝的仲永三岁会作诗,可见他在作诗方面极有天赋,非常聪明,绝对是个奇才。可惜,他的父亲整天带着他去炫耀,使仲永错失了读书的黄金时间。十几年后,仲永已变得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作出的诗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水平,毫无长进。就这样,一个天才少年被毁了。可见,后天的努力是至关重要的。

同样是在少年时期表现出“天才”的莫扎特,三岁便精通钢琴,五岁就会谱曲,十几岁就创作了大量的著名钢琴曲。后来,更是创作了大量的世界名曲。我想,他的成功是与刻苦努力分不开的。

由此,我又联想到了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他出身贫寒,成年后又相继遭受了感情破裂,右耳失聪等沉重打击,但他仍然忍受着痛苦,坚持不懈的努力着。我记得小学的一篇课文里讲贝多芬弹钢琴一次可以持续几个小时不间歇,弹到手指发烫但仍继续弹,这是多么惊人的毅力啊!他是在多少努力后才成为“天才”的啊!

要想成为天才,勤奋和努力是必不可少的,二者缺一不可。“天生我材必有用”。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挖掘自己的潜能,坚持不懈的努力,那么,人人都能成为天才!

展开阅读全文

表演天才作文500字

全文共 516 字

+ 加入清单

一双雪亮又传神的眼睛,小鼻子,小嘴巴,加上一副神奇的黑眼镜,给人一种文质彬彬的感觉。没错,评委们,这就是我下面所要介绍的人——表演天才陈思哲同学。

为什么说陈思哲同学是们表演天才呢?评委们,请听我慢慢道来:

上学期末复习时,沈老师要求我们背课文。抽签后,签后得了一个数字“13”,是我同桌的学号,他所背的课文是第7单元。这篇课文一字不落地背出来可不简单。

有趣的是第二个情节。只见他语气阴沉地说:“I’dlike……”大家被他那夸张的语气逗得哈哈大笑。“最好的节目总是压轴大戏”这句话一点也不假。最后一个情节。他以一句“娘娘腔”的“Wehave……”赢得全班的笑声和掌声。

还有一次,我在《小学生数学报》上看到“关于13的恶运传说”时,我同桌的学号是“13”号,这么说,他的好运气永远比坏运气差?我将我的想法告诉了陈思哲,并向他指明文章所在的位置。他看见文章后说:“难道我以后将终身相伴的是差运气?没有天理啊!我不想活了!”说完便做出自杀的样子,把我逗笑了。

陈思哲的主持天赋也好,他主持的“十岁成长仪式”很棒,他和另外一个主持人因此在学校里出了名。

评委们,听了我的介绍,你们一定更认可他评到表演章吧。如果评上了,请告诉我,我要把好消息给他。

展开阅读全文

钢琴天才作文800字

全文共 786 字

+ 加入清单

1982年6月14日,一个不平凡的人呱呱降临在这个世界。他的出现,使中国在音乐领域引得外国人瞩目。一键惊醒梦中人,他用手指弹响了全球,他使琴键如精灵般纷飞,他,就是郎朗。

郎朗出生在一个音乐氛围慢慢的家庭。他从小就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三岁开始正式学习钢琴。郎朗学钢琴的历程异常艰辛,父亲郎国任辞去工作,每天严厉监督郎朗练琴,不容他有丝毫的懈怠。

郎朗没有多彩的童年,他甚至不知四周墙壁外的世界是如何绚烂多姿的。他因练琴而生病,却在严父面前不敢表现出来;他因依恋母亲而使父亲认为影响状态,不得不与母亲分别八年;他因练琴偶尔松懈而惹怒偏执的父亲,父亲逼迫他服用抗生素,甚至站在阳台上以跳楼自杀来威胁郎朗必须好好练琴。

或许,他曾多次对着窗外思考,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或许,他也曾多次对着厚厚的门问自己,我什么时候能走出去?

水深火热的日子,度日如年,在泪水中,郎朗学会了坚强,他在弹琴的道路上一走就是数十年!

直到1999年8月14日,17岁的他参加美国“拉维尼亚音乐节”音乐会走向世界,开始了他开挂的演奏生涯。一曲《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旋律从他指尖流泻而出,交错的黑白键触出第一组和弦,清冷如钢珠洒向冰面,粒粒分明,颗颗透骨。那旋律使全世界人们为之心醉神迷;那旋律像旖旎着轻舞的蝴蝶展翅欲飞,让世界不同的心灵一齐飞扬;那旋律亦扬亦挫,有时婉转,有时激昂,奏出生活的韵律。

随着最后一个铿锵有力的和弦奏完,全世界似已寂静。他沉醉在渐弱渐慢的余音中,人们沉醉在他创世纪的音乐世界里……随即,雷鸣般的掌声从此把他送上了世界大师级演奏之路。

而如今,他已出了《纽约狂想曲》、《梦幻飞琴》等多张专辑,北京奥运会在鸟巢为开幕式演奏,举办世界巡回音乐会,受到多国总统的接见和礼遇,这位绝世无双的钢琴天才正在享受着付出多彩童年所得到的回报。

他,是无与伦比的;他,是杰出的钢琴大师——郎朗。

展开阅读全文

我是天才,还是笨蛋作文500字

全文共 581 字

+ 加入清单

我曾经以为自己高人一等,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天才

既然是天才,不秀出自己的智商,自然也愧对这至高无上的名号了。这种举动,就是传说中的"装逼",在我们那群喜欢"装逼"的人中,我也的确更有水平,这也更使我确信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天才"了。但那一次,情况却有所不同。

那是一次数学课上,老师摆出一道基础题,我一看就口算出了答案,看看全班无一人举手,顿时我就头脑膨胀,自信心爆棚,自以为聪明地举起了手。老师叫了我,我从座位上"腾"地蹿起来,傲视全班,志得意满地报出答案时,我惊恐地发现整个教室像真空了一样豪无声息。紧接着,爆发出了一阵哄堂大笑。我定睛一看,原来我看漏了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我像被泼了一桶冷水一样,灰溜溜地坐下了。从此,"天才"的形象在我心中轰然倒塌,我认为自己变成了个十足的老笨蛋。之后,我开始用陶渊明的眼光看待那些"装逼"的人,我又觉得自己看破了世俗,凌驾于凡人之上,我又成了"天才",不屑于与他们为伍。但这样的日子过了不久,当他们真的都不来搭理我时,我感到了孤独。

青年人最需要的是友谊,我感到没有朋友的日子竟然是这样的难熬,我也曾安慰自己,"天才"是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但日久天长,对友情的渴望终于突破了我的假清高,我重新与从前我看不起的人成了朋友。我这时才明白,做人应该顺其自然,而不是自作聪明,自诩"天才"。

我这个"天才"真是太笨了!

展开阅读全文

勤奋出天才

全文共 523 字

+ 加入清单

汉朝孙敬爱看书,又怕发困便“头悬梁”;战国苏秦以提精神“锥刺股”;晋代车胤没钱买油灯便捉来萤火虫照明;孙康则利用雪映出来的光读书。他们勤奋从不放弃读书,最终颇有大志。

读了《送东阳马生序》,我更是坚信勤奋出天才这一观点。宋濂幼时便很爱读书,虽“家贫,无从致书以观”但他也从未放弃过读书。

宋濂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和借来的书终不是自己的,便开始抄书,天气十分寒冷时,砚台里的墨汁被冻成坚硬的冰,手指也不能弯曲或伸直,但他从不懈怠,抄完便立马跑过去把书送回,宋濂便凭此阅读了各种各样的书。

成年后更是不言放弃,又担心不能与老师和名人交往,便“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平时“俯身倾耳以请”,老师生气时则“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老师高兴时“又请焉”。如此刻苦勤奋,怎会不成大器?

宋濂的勤奋好学,可是谁都阻挡不了的:“负箧夜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他一心好学不畏艰难。最终被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且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很多学生因懒散而虚度时间,因而导致成绩一落千丈,对他人“皆被绮绣”,一定要“略无慕艳意”。一心用在学习上。以中有足乐者,何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展开阅读全文

天才表妹

全文共 222 字

+ 加入清单

表妹还没上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了,当你问她“你喜欢英语吗?”她肯定回答:“很喜欢!”寒假里,她竟然和我一样上网课,而且一有时间就读英语绘本,眼睛盯着一动不动,就和雕塑一般,聚精会神的一坐就一个小时。

她从来不会直接拒绝你,有一次,我打趣地对她说“今晚你住我家好吗?”她先和她妈妈眼神交流了一番,眼珠转了转一本正经地说:“你家没有床栏,我会掉下床的。”我笑了笑说:“我家有床栏,你要的全部都有。”她又找了其它理由,就是不直接拒绝你,你看她智商高不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