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寒衣

寒衣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寒衣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寒衣问题。

分享

浏览

7709

作文

52

寒衣节有什么讲究

全文共 631 字

+ 加入清单

人们常常在这一天祭奠祖先,除了常见的祭拜供品之外,还会给他们送去“寒衣”,那么在这个祭拜祖先的日子里,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

1、送寒衣的祭奠,家祭、墓祭都是可以的,家祭可以在家门口或是附近的十字路口,但需要注意天气干燥,谨防火灾。一般来说,今年新丧之人,最好采取墓祭。墓祭时,最好选择中午之前,本来这时节阴气就比较重,适当规避,特别是老人、孩子以及身弱之人要更为注意。

2、祭拜送寒衣,首先需要的是香蜡纸烛、供果、供品、酒水、纸做的衣服、布匹,还有讲究的找烧活铺里做的房子、柜子等等。

3、这是一个传承中华民族孝道孝行的好时机,可以借此机会对孩子们进行教育,宣讲家族传承、先人的故事,让自己行孝的行为给子孙后代做一个好的表率,一个推崇孝道的家庭才能成为一个和谐的家庭。

4、祭拜送寒衣之时,大家要心怀感恩与缅怀之情,不要睹物伤情,忧伤悲痛,因为这个时间正是阴气旺盛的时间,你的伤心难过,容易招来阴邪之气上身,影响身心健康,不得不防。反而应开开心心,让冥界先人也感受到你生活的很开心快乐,这种和谐的气氛是最好的。

5、送寒衣的步骤:如果到墓地去,首先要清理墓碑和附近的灰尘、杂草及不洁之物,然后选好地方画个大圈,摆上贡品、点上香烛,焚烧纸钱、寒衣,边烧边祷告,汇报一下家里的喜事与好事,让先人在那边安享太平。烧完寒衣后,鞠躬,静默给先人致哀,灭掉香火,一起回家(烧的时间别忘记在圈的外面也要适当的烧上一点,送给附近的灵异一些,希望他们和你的先人们能和平相处)。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作文

二;寒衣节风俗

全文共 465 字

+ 加入清单

为亡人送冬衣

民间送寒衣时,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焚烧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坟前进行,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有的地方习惯在门前焚烧祭物。先人的迁坟合葬等仪式,民间也总是习惯在十月一日进行。

生者习俗

民间在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烟筒。安装完毕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十月一日,妇女忌出行。民间改善生活,山区兴吃荞面、莜面。

寒衣节吃面的习俗习俗由来已久。面条是我国最大众化的传统食品之一,历史久远。最早的“面条”很难称之为“条”,人们只是将面块擀成饼状,即下锅去煮,故称为“煮饼”、“水溲饼”,又叫“汤玉”。由于它在烹制方法和配料上,同今天的过水面、热汤面类似,所以我们仍将它视作面条的前身。晋代,“煮饼”又名“汤饼”。

展开阅读全文

关于寒衣节的英语作文及翻译

全文共 1247 字

+ 加入清单

Woolies section, is one of Chinas traditional festival, on this day people memorial of dead loved ones and send it for the winter with the paper cut into clothes pants and shoes, socks, etc.

This is my grandmas fourth section woolies. At 10:30 in the morning, my brother and I go, mother, father, aunt, uncle BaLing festivals, grandma soon we came to the grandmothers grave, my mother and aunt after the tombstone clean first, dad to buy plastic flowers hung on grandmas grave, looks very beautiful.

Memorial ceremonies began, my brother and I offer the flowers, mother and aunt fruit and cake, then dad and uncle lit a wick scent inserted into the incense burner, everybody show particularly solemn.

After three bows, missing father and aunt said: "mother, weve really had a good, dont worry! We sent you clothes and money, please enjoy it!"

Memorial activities soon passed, and let me know the woolies section filial piety parents, be thankful to them!

寒衣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人们祭奠死去的亲人并送去过冬用的纸剪成的衣服和裤子鞋、袜等。

今年是我奶奶的的第四个寒衣节。早上十点半,我、哥哥、妈妈、爸爸、姑姑、姑父一起去灞陵祭奠奶奶,很快我们来到了奶奶的墓碑前,妈妈和姑姑先把墓碑清扫干净之后,爸爸把买的塑料花挂在奶奶的墓碑上,显得格外漂亮。

祭奠仪式开始了,我和哥哥献上了鲜花,妈妈和姑姑献上了水果和蛋糕,这时姑夫和爸爸点燃一炷清香插进香炉里,大家都显的格外庄严。

三鞠躬之后,爸爸和姑姑念叨地说:“妈妈,我们过的很好,放心吧!我们给您送去了衣服和钱,请您享用吧!”

祭奠活动很快就过去了,寒衣节让我明白了要孝顺爸爸妈妈,对他们要有感恩的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二:寒衣节的由来

全文共 529 字

+ 加入清单

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们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旧时,十月初一日为寒衣节,亦称冥阴节,是一年中的三大鬼节之一。老北京人照例要给亡故的祖先“送寒衣”。明《帝京景物略》载:“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清《帝京岁时纪胜》亦载:“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

展开阅读全文

绍兴人过冬至——“做冬至”、“送寒衣”、“冬至酒”

全文共 1051 字

+ 加入清单

冬至绍兴民间一年中的大节,谚称“冬至大如年”。在古代,人们一直是把它当作另一个新年来过的。《嘉泰会稽志》称其节“大略如正旦而差简”,且诸多事情皆以冬至为起点。农历推算清明,即以冬至后106天为准,谓“冬至百六是清明”。《九九歌》也以冬至起算为头九、二九直至九九,以记季节变化。民间更有“冬至月初,石板冰酥,冬至月中,赤裸过冬,冬至月底,卖牛买被”,“冬前不结冰,冬后冻煞人”及“晴冬至烂年边,雨冬至晴过年”之谚,以冬至迟早、晴雨占一冬寒暖与年边干湿。是日,民间必家家团聚宴饮,一如除夕吃年夜饭之俗。

绍兴民间冬至家家祭祀祖先,有的甚至到祠堂家庙里去祭祖,谓“做冬至”。一般于冬至前剪纸作男女衣服,冬至送至先祖墓前焚化,俗称“送寒衣”。祭祀之后,亲朋好友聚饮,俗称“冬至酒”,既怀念亡者,又联络感情。绍兴、新昌等县的习俗,多于是日去坟头加泥、除草、修基,以为此日动土大吉,否则可能会横遭不测之祸。

冬至又称“长至”,一年中,此日夜晚为时最长,故民间有“困觉要困冬至夜”之说,谓冬至安眠一夜,可保全年好梦天天。

旧时,食米多用石碓石臼舂白,绍兴人爱在冬至日前后将一年中的吃饭米预先舂好,谓之“冬舂米”,一来因为过了冬至,再个把月时间就“着春”了,家事将兴,人人须忙于备耕,无暇再去舂米;二来因为春气一动,米芽浮起,米粒便不如冬令时的坚实,冬舂米可免米粒易碎而多粞,减少粮食的损耗。

绍兴人家中酿酒,一般都爱在冬至前下缸,称为“冬酿酒”,酿成后香气扑鼻,特别诱人,加之此时的水还属冬水,所酿之酒易于保藏,不会变质。此时还可以用特种技法酿成“酒窝酒”、“蜜殷勤”以飨老人,或作礼品馈赠亲友。

馄饨冬至夜,绍兴民间还有“生火熜”习俗,畚隔夜火熜,裹入被内,谓至翌晨炭火不熄,可兆来年家事兴旺发达。

旧时越中,无论男子妇女,在冬至那天,人人都要弄碗馄饨吃吃;而在夏至,则挨家挨户都要吃一顿面条,谓之“冬至馄饨夏至面”。此俗流传已久。但到底因何成俗,却各有说法。或言至日最短,以馄饨形团而就节;夏至食面,则用面(条)之长状夏至之长昼。虽然后者可用寿庆吃面讨长寿彩头之俗进行印证,但毕竟无见于记载。晚清绍兴学者范寅在《越谚·饮食》中说馄饨“或芝麻糖或醢肉裹以面粉,冬至时食”,可见古代绍兴还有甜味的馄饨。

是日,绍兴民间忌讳甚多,忌说不吉利之语,忌吵骂滋事,忌打碎盘碗;妇女不归宁,出嫁妇女务必于是日回夫家,不得在娘家过夜;不许打骂孩子,即使是最顽皮的学生,冬至日也可免受责罚,先生只能举着戒尺警告说:“帐,给你记到明天再算!”。

展开阅读全文

寒衣节的来历说明

全文共 559 字

+ 加入清单

寒衣节亦称冥阴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为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要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并连带着给孤魂野鬼送温暖。十月初一,烧寒衣,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 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寒衣节的传说

关于“寒衣节”的来历,各有千秋,说法各一,最经典的说法源于“孟姜女”的民间故事传说。据传说,孟姜女新婚燕尔,丈夫就被抓去服徭役,修筑万里长城。秋去冬来,孟姜女千里迢迢,历尽艰辛,为丈夫送衣御寒。谁知丈夫却累死在工地上,并被埋在城墙之内。孟姜女悲痛欲绝,指天哀号呼喊,感动了上天,哭倒长城40里。

她最终用咬破手指“点血入骨”的方式找到了丈夫尸体,并用带来的棉衣重新装殓安葬。由此而产生了“寒衣节”。在济南市长清境内的长城村边就有孟姜女哭倒长城后自尽的红石江(过去这条河不叫红石江,因为孟姜女投江后,河水变成了红色,就给这条河改名为红石江)。

当地孟姜女的传说有近代出土的碑刻为证,以及百姓的口碑相传。1958年前,村里还有孟姜女庙。只可惜孟姜女庙在“文革”期间就被毁了,当年庙毁得片瓦不留,好在后来在村里有人找到了一块有历史见证价值的石碑。

展开阅读全文

寒衣节的习俗

全文共 649 字

+ 加入清单

寒衣节自古有之。据考证,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据《礼记·月令》,农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礼毕返回,要奖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已经死去的人怎么受赏呢?为他们“送寒衣”。上行下效,遂相沿成习。在《礼记·月令》中,同时还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

《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不过,前代授衣多在夏历九月,日期不确定。

唐玄宗天宝二年八月下诏(《唐大诏令集》卷77),这一诏令直接影响到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由于十月刚入冬,九月稍嫌早,所以,这一习俗在宋代便推移到了十月朔日。

宋代十月朔的习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授衣、祭祀和开炉。宋人祀先用“绵球楮衣”,后世称之为“寒衣”,不过,宋人尚无此称。

明代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春场》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的寒衣节:“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

在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中,则记载有清代寒衣节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展开阅读全文

寒衣节的习俗

全文共 1321 字

+ 加入清单

寒衣节,俗称“十月一”、又叫“腊冥阴节”、“烧衣节”等,这一天,是合葬、迁坟、烧纸等祭奠的节日,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中国民俗节日中的三大鬼节。寒衣节里,人们要为亡人烧寒衣,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家人试穿;男人们则在这一天整理火炉。寒衣节吃什么?人们吃饺子、面条等食物来度过寒衣节。

面条

民间在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民间改善生活,山区兴吃荞面、莜面。寒衣节吃面的习俗习俗由来已久。冬季中午吃一碗营养搭配合理的面条是不错的选择。平时应酬较多的人,喝酒后最宜吃碗阳春面,不仅解酒,还能起到养胃补身的功效。

冬天是吃兰州拉面最好的季节。炸酱面是几种风味面中营养搭配最合理的。刀削面由于制作工艺的差别,面较硬且不易消化,所以青年人可以多尝试,而老年人就不该多吃了。吃面条应该多搭配一些蔬菜、蛋类食品。

红豆饭

后人把十月初一当悼亡节来过时,以红豆饭为奠。迄今江苏大丰一带还有个传说,大意为:从前有个放牛娃,因与地主抗争,被地主砍死,鲜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饭染得通红。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穷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红豆饭纪念他,尚有童谣为证:“十月朝,看牛娃儿往家跑;如若不肯走,地主掴你三犁担子一薄刀。”

红豆的表皮致密而坚实,需要提前浸泡处理一下,否则蒸出来会很硬。传统的红豆饭做法是将红豆事先泡水数小时,让其喝饱水后,有时候还需要提前煮一下红豆,然后再与大米一起蒸煮。现在可以稍微提前泡一下红豆(也可不泡),然后用高压锅直接蒸煮,半个小时,软糯香甜的红豆饭就可以出锅了。

逆糍

在惠州传统的风俗中,“十月朝”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是牛的生日,也是惠州传统的祭牛节。在这一天,惠州人要吃一种叫“逆糍”的传统食品。惠州人认为,牛为人类辛勤劳动了一年,要慰劳慰劳牛。

除了做些逆糍供奉牛神外,还有一些农户将菜叶包裹着逆糍来喂牛,祈求它身强体健。剩下的逆糍除了自己吃外,还会送给亲朋好友。久而久之,这逆糍就成了惠州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传统食品之一。

糍粑

“十月朝,糍粑碌碌烧。”这是一句客家俗语,说的是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糍粑。十月初一恰逢秋收完毕,勤劳的客家人会把新收的糯米打成粉,搓糊蒸熟后,以糯米为皮,加入花生、芝麻、糖等馅料,做成应节食物糍粑,以慰劳一家老少,庆贺丰收。

吃糍粑最过瘾的吃法就是吃烤糍粑,冬日的山区阴寒潮湿,为了取暖,一般人家都会燃起火炉,大伙围坐一团。将糍粑放在火盆木炭上烤炙,糍粑在炭火中渐渐鼓胀,叽叽作响,表皮微微隆起后像个大包子。此时将表皮弄破,会有一股白气腾出,用口撕咬外酥内软外黄里白,似一个“金包银”的糍粑拿在手里软乎乎的,但千万要注意避免烫了口舌。

饺子

洛阳有话云:“十月一,油唧唧。”意思是说,十月初一这天,人们要烹炸食品,剁肉、包饺子,准备供奉祖先的食品。桓台居民多是用“煎馅食”祭祖。

民间有“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的说法,来源于医圣张仲景,他看到严寒中百姓耳朵被冻坏,故用面包了驱寒药材,煮熟做成“娇耳汤”治好了百姓的耳朵。通常饺子馅料有荤有素,这种合理营养搭配,能起到进补养生的作用。除了必须的肉类和蔬菜,大蒜等调味料也能起到提高肌体抵抗力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寒衣节是什么节

全文共 573 字

+ 加入清单

寒衣节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等,是中国四大传统祭祀节日之一。2016年寒衣节是10月31日,也就是农历的十月一日。

阴历十月初一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但和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不同的是,除以烧的形式为死去的亡灵送纸钱外,因为正逢进入寒冬季节的第一天,由生者的御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所以传统的寒衣节还要送去五色纸做的寒衣,以表达后人对祖先的纪念。

民间传说,孟姜女新婚燕尔,丈夫就被抓去服谣役,修筑万里长城。秋去冬来,孟姜女千里迢迢,历尽艰辛,为丈夫送衣御寒。谁知丈夫却屈死在工地,还被埋在城墙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绝,指天哀号呼喊,感动了上天,哭倒了长城,找到了丈夫尸体,用带来的棉衣重新妆殓安葬。由此而产生了“送寒衣节”。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寒衣节的四大禁忌

全文共 332 字

+ 加入清单

1、不要在床头挂风铃,即便是从前就挂着的也要在寒衣节这一天摘下来。因为风铃是容易招来鬼怪的器物,人们在睡觉的时候又往往是最容易招来鬼怪入侵的时刻。

2、不要在非特定场合烧冥纸,冥纸自古以来就是烧给好兄弟的,在非特定场合烧冥纸,容易招来更多的好兄弟。(这里的好兄弟指的是鬼怪)

3、不要在晚上将衣服晒在外面,因为如果晚上你将衣服晒出去,鬼怪觉得你的衣服好看,就会借去穿,这样子衣服上就会留下他的味道,导致你的流年不利。

4、不要在夜晚轻易的回头,因为当你走在路上的时候,尤其是荒郊野外,很容易就招引来鬼魂,而这时候四下就你一个人,如果出现有人叫你而你又毫无戒备的回头了,那么叫唤你的人毫无疑问就是鬼魂。毕竟,寒衣节是鬼节之一,是鬼魂在人间活动最为频繁的日子。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寒衣节典故传说

全文共 747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祭祖节还有这样一个蔡伦造纸和蔡莫烧纸的故事。

汉族民间传说蔡伦刚发明出纸时,买卖很好。蔡伦的嫂子慧娘就让丈夫蔡莫向蔡伦学习造纸。回来开了一家造纸厂,但蔡莫造的纸,质量不好,卖不出去,二人很着急。后来,慧娘想了一个办法,摆脱了困境。

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装因急病而死。蔡莫伤心欲绝,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边烧纸边哭诉:“我跟弟弟学造纸,不用心,造的纸质量太差了,竟把你气病了。我要把这纸烧成灰,来解心头之恨。”他烧完了又抱来纸烧,烧了一阵之后,只听见慧娘在棺材里喊:“把门开开,我回来了。”这可把人们吓呆了,人们把棺材打开,慧娘装腔作势地唱道:阳间钱能行四海,阴间纸在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我回家来?

慧娘唱了很多遍说:“刚才我是鬼,现在我是人,大家不要害怕。我到了阴间,阎王就让我推磨受苦,丈夫送了钱,就有许多小鬼帮我,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三曹官也向我要钱,我把全部的钱都送了他,他就开了地府后门,放我回来了。”蔡莫装作糊涂:“我并没有送钱给你啊?”慧娘说:“你烧的纸就是阴间的钱。”这样一说,蔡莫又抱了几捆纸,烧给他的父母。

在场的人们一听,便以为烧纸有很大的好处,都向蔡莫买纸。慧娘慷慨地送给乡亲,这事一传十,十传百,远近的乡亲都来买蔡家的纸,烧给自己死去的亲人。不到两天,积压的纸被抢购一空。慧娘“还阳”那一天正是农历十月初一,因此,后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坟烧纸,以示对祖先的怀念。

十月初一,有的地方还有祭牛王的习俗。相传这一习俗起源于春秋秦国。某日,秦文公命人砍倒一棵梓树,梓树忽然化为一头牛。秦文公令人追杀。牛一下跳入水中,再也没有上来。人们就立“怒特祠”祭祀此牛神。怒特,是高大健壮、威风凛凛的公牛。这样的公牛,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驱疫辟邪、保护牛类的功能。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孟姜女送寒衣传说

全文共 244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寒衣节”的来历,各有千秋,说法各一,最经典的说法源于“孟姜女”的民间故事传说。据传说,孟姜女新婚燕尔,丈夫就被抓去服徭役,修筑万里长城。秋去冬来,孟姜女千里迢迢,历尽艰辛,为丈夫送衣御寒。谁知丈夫却累死在工地上,并被埋在城墙之内。

孟姜女悲痛欲绝,指天哀号呼喊,感动了上天,哭倒长城40里。她最终用咬破手指“点血入骨”的方式找到了丈夫尸体,并用带来的棉衣重新装殓安葬。由于这样一个故事,长城内外便将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称作“寒衣节”。“十月初一送寒衣”,也因此成为北方凭吊已故亲人的风俗。

展开阅读全文

寒衣节

全文共 1175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秦时江南松江府孟、姜两家,种葫芦而得女,取名孟姜女,配夫范杞良。后来,杞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长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寻到长城脚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筑城墙里。孟姜女悲愤交加,向长城昼夜痛哭,终于感天动地,哭倒长城,露出丈夫尸骨。千百年来,这段忠贞爱情故事广为流传。

孟姜女哭倒长城八百里后,与秦始皇面对面地抗争,为夫报仇、替己出气,最后怀抱丈夫遗骨,纵身跳海殉夫。就在跳海的刹那,海上波涛澎湃,缓缓拱起两方礁石。据说海上姜女坟,海潮再大也不曾没顶。

由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长城内外便将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称作“寒衣节”。“十月初一烧寒衣”,早已成为北方凭吊已故亲人的风俗。

商人促销伎俩

还有说法,认为“十月一烧寒衣”起源于商人的促销伎俩。

据不完全可靠消息,这个精明的商人生逢东汉,乃是造纸术的发明人——蔡伦的大嫂。

这位大嫂芳名慧娘,她见蔡伦造纸有利可图,就鼓动丈夫蔡莫去向弟弟学造纸。蔡莫是个急性子,工夫还没学到家,就张罗着开了家造纸店,结果造出来的纸质量低劣,乏人问津,夫妻俩只好对着一屋子的废纸发愁。

眼见就得关门大吉了,慧娘灵机一动,想出了个鬼主意。

一天深夜,惊天动地的鬼哭声冲出了蔡家大院。邻居们吓得不轻,次日一早,赶紧跑过来探问究竟,这才知道慧娘昨晚暴病身亡。只见当屋一口棺材,蔡莫一边哭诉,一边烧纸。烧着烧着,棺材里忽然传出了响声,慧娘的声音在里面叫道:“开门!快开门!我回来了!”众人呆若木鸡,好半天才回过神儿来,上前打开了棺盖。只见一个女人跳出棺来,可不是慧娘是谁?

那慧娘摇头晃脑,高声唱道: “阳间钱路通四海,纸在阴间是钱财,不是丈夫把钱烧,谁肯放我回家来!”她告诉众人,她死后到了阴间,阎王发配她推磨。她拿丈夫送的纸钱买通了众小鬼,小鬼们都争着替她推磨——有钱能使鬼推磨啊!她又拿钱贿赂阎王,阎王就放她回来了。

蔡莫装出一副莫名其妙的样子,说:“我没给你送钱啊!”慧娘指着燃烧的纸堆说:“那就是钱!在阴间,全靠这玩意儿换吃换喝。”蔡莫一听,马上又抱了两捆纸来烧,说是让阴间的爹娘少受点苦。

夫妻俩合演的这一出双簧,可让邻居们上了大当!众人见纸钱竟有让人死而复生的妙用,纷纷掏钱买纸去烧。一传十,十传百,不出几天,蔡莫家囤积的纸张就卖光了。由于慧娘还阳的那天是十月初一,后世的人们便都在这天上坟烧纸,祭奠死者。

这两个传说一悲一喜,道具虽有不同(一个是烧棉衣,一个是烧纸钱),却都是拿死人做文章,拨的都是人们心中那根亲情弦。

江苏“红豆饭”传说

后人把十月初一当悼亡节来过时,以红豆饭为奠。迄今江苏大丰一带还有个传说,大意为:从前有个放牛娃,因与地主抗争,被地主砍死,鲜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饭染得通红。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穷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红豆饭纪念他,尚有童谣为证:"十月朝,看牛娃儿往家跑;如若不肯走,地主掴你三犁担子一薄刀。"

展开阅读全文

寒衣节祭祖

全文共 1189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同属民间祭祀祖先的日子,人们习惯叫“过十月一”。 旧时,妇女们要亲手缝制寒衣,送给远方的亲人。如亲人已去世,就用纸做成寒衣,在这一天到坟前烧掉,所以叫“寒衣节”。据说这个节日来源于孟姜女千里寻夫的传说。

古时,在十月初一的前一天,由家长率领儿孙们到祖坟添土。添土不用筐篓,要用衣服兜着,兜的土越多,族里人丁越兴旺。节日当天,则由族长带领家族中的男姓,抬着食盒、大方桌和丰盛的供品(20至30个大碗),逐个到坟前祭拜,叫“上大坟”。现已改为一家一户携带少量供品(一般是饺子)“上小坟”了。

如今,十月初一上坟烧纸、烧寒衣的习俗已淡化,许多人特别是城里人,只是到坟前默哀或献上一束鲜花,来怀念逝去的亲人。 过去,十月初一还是长工的下工日,所以又叫“散工节”雇主要在这一天设筵犒劳雇工、清算工钱,宣布是否继续留用,留下的叫“打冬”或“扛冬活”。 到十月初一,坡里的庄稼都已收打完毕,即墨、崂山、平度、胶州、胶南、莱西都有“十月一净坡”和“十月一坡了(净)场光”的俗谚。春夏秋冬往复循环,十月为孟冬。十月一日是进入寒冬季节的第一天。由生者的御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

晋南地区送寒衣时,讲究在五色纸里夹裹一些棉花,说是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

晋北地区送寒衣时,要将五色纸分别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甚至还要制作一套纸房舍,瓦柱分明,门窗俱备。这些纸制工艺品除体积缩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还要精致漂亮。

凡属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了。所以十月一日烧寒衣,要特别认真细致。这种行动虽然看来好笑,却也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民间送寒衣时,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

焚烧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坟前进行,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有的地方习惯在门前焚烧祭物。雁北许多地方及晋中的平遥等县,傍晚妇女要在门外放声大哭。临县旧日传有一诗:“粘纸成衣费剪裁,凌晨烧去化灰埃。御寒泉台果否用?但闻悲声顺耳来!”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对其传说效应提出了质疑。

儿女们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满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换穿常服。

先人的迁坟合葬等仪式,民间也总是习惯在十月一日进行。

民间在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烟筒。安装完毕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

十月一日,妇女忌出行。民间改善生活,山区兴吃荞面、莜面。

展开阅读全文

寒衣节脱胎于先秦迎冬礼仪

全文共 226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礼记·月令》的记载,农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礼毕返回,要奖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但是已经死去的人怎么受赏呢?为他们"送寒衣"当是题中应有之义,上行下效,遂相沿成习。但是这个观点只是理论上的汉族民间于十月初一"烧献""冥衣靴鞋席帽衣段"的记载,直到宋代才出现于文人的风土记述中,如果说寒衣节是先秦时就形成的,那就很难对这么长一段时间内的记录空白作出合理解释。所以寒衣节的形成有人推断不会早于宋代。

展开阅读全文

朱元璋寒衣节“授衣”

全文共 208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十月在古代正是稻谷收获进仓之际,“是月也,天子始裘”(《礼记·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仪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经来临。相传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时为了彰显自己顺应天时,在农历十月初一这天上早朝的时候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所以南京有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在古代人们也将冬衣捎给边疆的将士,或者外地经商的商人、外出求学的游子。表达人们之间的牵挂和关怀。

展开阅读全文

《寒衣节的夜》

全文共 274 字

+ 加入清单

漆黑幽静,阴气森森

十字路口升起了火光

照亮了天堂的幽经

我给父母焚烧寒衣,纸币

灰烬随风飘零

天空眨眼的星星

不知道哪一颗是我的娘亲

隔着燃香烟的云帘

看不清仙境

奉上一盏心灯

祈求安宁

画圈外洒散些冥衣纸币

施舍给无助的孤鬼寃魂

北方的十月一

已经是寒冷如冬

漆黑的幽谷

行走着无数衣衫单薄的鬼魂

冥界里没有贫穷救助

也没有精准扶贫

莫非是凡间毙命的老虎在此作怪

莫非是阴间腐烂的尸体

招惹了更多的蚊子苍蝇

腐败平常

天上人间犹如一般

报不了多少指望

奈何桥上

孟婆脚下

被阴魂偷洒的迷魂汤

流成了河

谁也没有喝下孟婆汤

还记得官场上龌龊丑恶的一幕

魂魄在十字路口游荡

寻讨些施舍的冥衣纸币

借着寒风飘回天堂!

展开阅读全文

寒衣节

全文共 841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十月一日,是上坟烧纸给冥人送礼的迷信节日,因此亦称鬼节。十月一上坟烧纸,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古时无纸,至东汉蔡伦才发明造纸,人争购买,造纸获利甚厚。蔡伦的嫂子慧娘见有利可图,就叫丈夫蔡莫向蔡伦学造纸。那时蔡伦正在官府造纸。临去时,妻子嘱咐蔡莫少学几天,快回来赚钱,蔡莫学了三月就回家开纸厂。因纸质粗糙,货堆满屋,无人购买,两口子望纸发愁。

慧娘倒底是个聪慧的人,向丈夫耳边一阵咕哝,就这样办。半夜,蔡莫放声大哭,邻人夜起往视,说是因吵嘴慧娘寻了短见,天明她娘家来人,就请邻人帮忙说是病死的。

次日,蔡莫在慧娘棺前哭得悲哀不止,娘家的来人,一看他哭得这个样子,又一问邻居,也不起疑心了。他哭了一阵子,抱来一捆草纸烧起来,烧着哭着,说着:“我跟弟弟学造纸不用心,造的纸没人买,把你气得茶饭不进得了病,这些草纸气死的你,我现把它烧成灰,给你出出气,解解恨吧……”他烧着哭着,烧完又抱,抱来又烧。不一会儿,只听得棺材里冬冬作响,蔡莫装没听见,仍是烧着、哭着。又一会,只听得慧娘高声地喊叫:“把门开开,我回来了。”这下可把人们吓呆了,只好壮着胆子把棺材打开,慧娘坐了起来,装腔作势地唱道:“阳世银钱行四海,纸在阴间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我回家来?”她唱了一遍又一遍,定了定神说:“刚才我是鬼,现在我是人,我到了阴间,罚我去推磨,丈夫给我送来钱,小鬼见钱,争着帮我推磨(这就是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来历)。三曹地府官知道我有钱,就向我索贿,我把钱全给了他,他暗暗地开了地府的后门,让我跑回家来”。

蔡莫假装不明白的样子问:“我没有给你钱呀!”

慧娘指着烧的纸堆说:“那就是钱啊,阳间是铜钱,阴间是纸钱。”

于是蔡莫又抱了两捆草纸,一边烧一边祷告,“三曹官,我再给你送些钱,请优待我的父母,叫他们少受苦,以后只要你没钱花,我就给你们送。”

亲邻一听,烧纸有这些好处,便都掏钱向蔡莫家买纸,不到两天,堆积满屋的草纸就卖完了。

慧娘还阳的那天正是农历的十月一日,因此,后人每年的十月一日都上坟烧纸。

展开阅读全文

十月一送寒衣

全文共 1193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 ,又称?祭祖节? 。为送寒衣节。

亦称冥阴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 送寒衣。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 大?鬼节? 。为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要 焚烧五色纸, 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 并连带着给孤魂野鬼送温暖。

十月一,烧寒衣,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 的悲悯。

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 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寒衣节缘何烧寒衣 《洛阳市志》第十七卷载:农历十月一俗称‘鬼节’又称寒 衣节。

一年四季,往复循环,农历十月,秋去冬来。十月初一,冷 空气来袭,人们在裹上厚棉袄的同时,想起死去的亲人也该添加 衣裳了,于是买来五色纸糊制成寒衣,焚烧后送往阴曹地府,供 那里的鬼魂御寒,名曰?十月一,烧寒衣?——在洛阳,此话得 强调一个?儿?话音,叫?十月一儿,烧寒衣儿? 。

给死人送衣服这个习俗,据说是由孟姜女首开先河。

相传,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 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 面向全国?招聘?务工人员(工资是不够糊口的,生路是基本没 有的) ,修筑万里长城。所有青年男子,只要有胳膊有腿儿,一 律免试上岗。实在不愿上岗者,可选择自杀或被杀罢工。

孟姜女的老公范杞梁年轻力壮,不幸也被抽中壮丁。当时, 两人才成婚不久, 正是如胶似漆的好光景, 闻此噩耗, 如雷轰顶。

奈何王命难违,夫妻俩只得抱头痛哭一场,依依分别。

范杞梁被征调走后,孟姜女的公婆思儿心切,积郁成疾,双 双亡故。撇下孟姜女一人,孤苦伶仃,举目无亲,于是决定去找 丈夫。她不知道范杞梁具体在何处,只知道他在北方修长城,便 抱上为他缝制的一套棉衣,一路向北走。

这样连走了几个月,干粮吃完了,盘缠也花完了,孟姜女沿 街乞讨,终于在农历十月初一来到了长城脚下。可是眼前除了新 修的长城,就是荒草中堆积的累累白骨,哪有半个人影?此情此 景, 令孟姜女心灰意冷。

她明白, 自己的丈夫十有八九已经死了, 于是瘫坐在地,对着长城大哭起来。那哭声感天动地,竟把长城 震塌了一大段。塌下来的城墙中,赫然有成堆的白骨。孟姜女认 定,丈夫的尸首肯定就在这些白骨之中,便把给丈夫做的那套棉 衣摆在地上,想焚烧了祭奠亡夫。正待点火,忽又想起地下那么 多的冤魂,若要把丈夫的棉衣抢走就麻烦了。于是,她抓了一把 灰土,在棉衣周围撒了个圆圈,以警告那些孤魂野鬼:这是俺老 公的领地,你们且莫来抢。

圈好领地,孟姜女点着棉衣,边哭边祷告

?老公呀,你死 得好惨!天冷了,你把这身儿衣裳换上吧! ?她的泪已经流干了, 眼里流出的是血。

这血滴在别的白骨上一滑而过, 落到离她最近、 最完整的一具白骨上,却像是不愿意走了,径直渗入骨中。孟姜 女心想,这肯定是俺夫君的遗骨,于是就将它与灰烬一起掩埋, 之后抚坟痛哭,晕厥在地,终与其夫死在了一起。

展开阅读全文

中国民间传说故事:孟姜女送寒衣

全文共 585 字

+ 加入清单

秦朝时,万杞良在新婚之夜被征去服徭役筑长城。妻子孟姜女依依不舍,悲伤万分。看着丈夫万杞良被几个官吏强拉因拽出屋外,在夜幕中消失了,放声大哭着:

"新婚之夜夫别离,

残风传来孤雁啼,

烛花悲怆泣曳移,

凉月雪映床半席。

可恨啊!......"

转眼间到了十一月,秋风呼啸,天气变凉。孟姜女想到远在北方筑长城的丈夫万杞良还穿着单衣薄衫,心中万分着急。于是打定主意要去给丈夫送寒衣。她翻过几十座高山,渡过几十条大河。昼行夜宿,走了几天几夜,历经千辛万苦才来到了长城附近。看到好多人在服徭役:有人在不停地搬运土石;有人手握铁钎开凿打槽;有人用青石堆砌城墙;还有几个人手持鞭子双目圆睁,虎视眈眈。......。孟姜女在人群中左找右寻走遍了长城附近,丝毫不见丈夫万杞良的踪影,心中焦急如焚。向服徭役的逐人打听,他们有的摇头;有的摆手都说不知道万杞良的下落。孟姜女万般绝望,就坐在长城附近放声大哭:

"秋风飕飕天气凉,

孟姜孤寂独守房。

昼望云天思杞良,

晚伴豆灯恨夜长。

心忧衣单夫着凉,

不分昼夜织衣忙。

千针万线请深藏,

但愿衣暖把寒防。

谁知一切白恓惶,

送衣不见我夫郎。

郎啊郎!我的郎!

心上人儿万杞良!

怨!怨!怨!恨!恨!恨!

怨恨全是这筑城墙!"

"轰--"城墙倒塌了一截。露出丈夫万杞良的尸体。孟姜女想:活着夫妻不能相随,死后魂魄也要伴陪。猛然跃起一头撞向城墙残壁,立马倒在丈夫万杞良尸体旁,在没有站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