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寻根

寻根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寻根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寻根问题。

分享

浏览

740

作文

42

寻根历史中国梦征文

全文共 1346 字

+ 加入清单

1898年,那是中国最昏暗的年份,那年随时有亡国灭种的危险,那年让更是拥有五千年文化的中国,任人宰割的年份。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法国强占山东威海卫,“租借”97年。拥有广阔领土的中国尤其落后,被八国联军轮流入侵。中国领土正在被一点一点蝉食,中国正在经历危险,自经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中国这只沉睡的巨人正在一点一点苏醒。台儿庄战役让这位沉睡的巨人苏醒了,巨人凶勇的挥舞他那强壮的手臂,打得入侵者皮开肉绽。

中国人民齐聚一心,形成一只尖锐的长矛狠狠地刺着外入侵者。1949年,中国解放了,中国走出了泥潭,经过毛主席、邓主席、周总理的精心治理下,中国彻彻底底地站起来了,中国每年都增长两位数的经济,一跃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超跃了日本。扬起了我国少年的雄心壮志,在未解放前,中国还是一个贫穷的国家,而现在是全世界第二富裕国家,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中华人有实现我们中国梦的决心。中国梦,中国强!当今社会,习主席正指挥我们迈出重要的一步。

中国已经繁荣了,但还需要中国之梦,帮助我们走向更高一层楼,习主席曾大在人大会议上九次提出中国梦这一概念。毫无疑问,这中国梦这一词将成为广大中华少年心中之梦,梦等于理想,当我中国千千万万儿女都有梦,都有理想,都有决心时,那将是我国成为发达国家之时。可以说,是中国梦造就了现在的中国,早在毛泽东时代正是前苏联风光之时,前苏联借着成功爆炸氢弹之时,与美国派来的大使谈判。前苏联与美国说:“我们已有了氢弹与核潜艇,你们打不过我们。”又对毛主席说:“我们准备将这种潜艇,布置在你们的沿岸。”

毛主席说:“不,你们是否将沿岸拿去。”前苏联脸一沉,沉重地说:“我们已将决定撤走所有的援华专家。”毛泽东不置一词,在开安门广场上说:“就算一万年也要搞出核潜艇来!”带着这种决心,这样雄伟的中国梦,中国开始建造核潜艇。1970年,核潜艇建造成功,正式下水,这艘潜艇全部零件都是中国制造,没有一件进口的。实为中国梦,中国雄!直到今天,中国梦已经为中国经济改革、教育事业、军事改革的一个重要支点。中国梦离现实已经不远了,我中国梦更要靠我们这些90后来实现。我心中的中国梦是应是充满霸气的,应是军事、经济的巨人。

中国应成为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国家,更何况中国拥有广大的领土,广阔的领海,可用的资源更是无穷的。中国更有应成为一个军事强国,更是保护属于自己的领土、领海,决不能让外国来占领,我们要用自己的力量来保护自己。中国应是一个外交强国,要用自己的法律去捍卫在外国的产业。中国应改革教育、改革高考、改革教学,应让乡下学校、县城学校得到改善,改善环境。培养后辈人才,不能让高考成为决定人生的一场考试,还要注重全面发展。我心中的中国梦理应如此。中国梦,中国霸。那要如何实现中国梦呢?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的做起。

我们应该从小就要养成节约的好习惯,珍惜时间,珍惜金钱,珍惜生活。大可不必浪费粮食,给国家增添负担,我们应该从小养成“钉子”精神。全心全意为祖国服务,努力学习知识,坚持锻炼身体,刻苦自励,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对祖国与人民有用的人,成为国家栋梁。中国梦壮我雄心壮志,扬我中华精神,提我中华霸气!

中国梦,中国强,中华龙!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作文

语言寻根

全文共 1611 字

+ 加入清单

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其实质上是“音节”相等。即一个音节对应一个音节。在英语中,单词“car”与“jeep”在数量上是相等的,但音节不相等。而汉语“卡车”与“吉普”,数量相等又音节相等。汉语之所以能实现“音节”相等,是因为汉语是以单音节为基本单位的语言。音节、语素、文字三位一体。汉语每个音节独立性强,都有确定的长度和音调,音调古有平、上、去、入四声,今有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四声,皆分平仄两大类。平对仄即谓相拗。这样,汉语的语素与语素之间(即字与字之间)就能建立起字数相等、平仄相谐的对仗关系。而英语中,即使事物的名称、概念能够相对,单词的数量和词性能够相对,两个句子的句式能够相对,但其音节长短不一,独立性弱,可自由拼读,又无声调,故无法相对。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因此,楹联对仗的第二层即是所谓文字相对。文字相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现整齐对称的条件,它是以个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它具有可读性,又具可视性。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它无论是横写与竖排,都能显得疏密有致,整齐美观。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个单词长短不一,只表音,不表义,更无可视性,只能横排,不能竖排,无法从形体上实现真正的对称。下面试举两个意思相同的中英文对偶句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说明为何只有汉语才有真正的对仗,而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则不能。

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关于中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他以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卷号为斯坦因0610号敦煌遗书为据:

岁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又:三阳回始,四序来祥。

福延新日,庆寿无疆。

立春日:铜浑初庆垫,玉律始调阳。

五福除三祸,万古□(殓)百殃。

宝鸡能僻(辟)恶,瑞燕解呈祥。

立春□(著)户上,富贵子孙昌。

又:三阳始布,四猛(孟)初开。

《声调谱》作者赵执信明确指出:“两句为联,四句为绝(句),始于六朝,元(原)非近体。”王夫之说,对联源于律诗的说法,好比“断头刖足,残人生理”——《清诗话》

对联源于中国文字语音的对称性,出现应该在周朝以前,造纸术和书法的发展,使对联成为独立文体。

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具史料记载,后蜀广正二十七年(公元九***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来到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查。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对联的格式精巧玲珑的对联,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惯,而且在群众广泛运用的基础上还有一种统一点要求,固定的格式。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中讲究较多、要求较严的一种特殊文体。从格式上看,它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间有两个门框和一个门楣道特点相应地由三部分组成:上联:第一句,也叫出句;下联:第二句,也称对句;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上、下联是对联的主体,有和壁之妙,缺一不可。另外,对联主实际运用中,上、下联文字不管多长,一般都没有标点,这也是格式上的一种特殊讲究。但也有例外。

展开阅读全文

寻根历史征文

全文共 1023 字

+ 加入清单

纵观千百年来的中国,跌宕起伏,兴衰更替,人们的出行也在这些变更中开始发展起来。从原始社会人类的步行,到唐宋等朝代的骑马、乘轿、坐船等,再到晚清时坐黄包车,富人家坐汽车、乘火车。如今,人们出行不再限制于乘坐公交、火车、轮船,进而发展到乘坐飞机、地铁,出行变得快捷了。

虽然我们中国有千年的历史,但是人们出行变得快捷大概是从晚清开始的吧。那时的大清王朝已是风雨飘摇,西方的先进技术逐渐取代了中国的落后工具。19世纪初时,从西方传入了轮船和火车,大大加快了人们出行的速度。回想起我国出想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凇沪铁路,那还是英国商人修建的,随着汽笛的响起,火车缓缓开动,就见那老妇人惊异地张大嘴巴;青年人两眼发愣,看得出神;小孩子则吓得依偎在 大人的身上。但是,不要单纯的以为那时我国的铁路都是西方人修建的,我们中国人毕竟是龙的传人,骨子里透露出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的性子,就像1909年,京张铁路全线通车,这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它的总工程师詹天佑是一名杰出的工程师,他与他的团队在修建铁路的过程中,出色的完成了居庸关和八达岭的隧道,并设计了“人”字形轨道,体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让那些讥讽我们中国人不可能建成京张铁路的外国人彻底闭上了嘴。为我们中国人争了一口气。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政府明白便捷的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更重视了修建公路﹑铁路。于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就提出了要发展交通运输业,随后便修建了青藏﹑川藏﹑新藏三公路,宝成﹑鹰厦二铁路

现如今,我国的铁路线已是纵横交错,密密麻麻,织成了一张交通运输网。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京广高速铁路,全程有2298公里,共跨北京﹑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和广东6个省市,贯通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对沿线地区的经济﹑生活影响深远。

前些年,我的家乡也建起了马路,虽然不及城市里的大马路,但也稍稍带动了我们这儿的经济,方便了我们的出行。据老一辈的人讲,以前我们这儿的路是土路,遇上个天干大风,路上那是尘土飞扬,要是赶上个倾盆大雨,摆在你面前的,就是一条缩小版的“黄河”。如果是要去县城,那都得靠步行,来返也得好几天。现而今好了,农村的生活改善了,农民的腰包鼓了,腰板直了,柏油马路建进山沟沟了,这都是党好﹑国好﹑政策好,处处为我们老百姓着想。

新中国成立,让中国摘掉了被奴役的帽子;大庆油田的发现,让中国摘掉了贫油的帽子;交通线密集,让中国摘掉了落后的帽子。交通便捷,终在中国圆梦了。

展开阅读全文

传承文化寻根历史征文

全文共 1502 字

+ 加入清单

秦人贾平凹,对于秦地的热爱、对于秦文化的思考,我们从其散文、小说中都能够了解到。这其中,我想,他的散文作品《秦腔》可以被视作分析贾平凹“寻根”情愫的很好例证。当然,这似乎和已然被我们认作是寻根文学代表作品的贾平凹的《商周系列》有着一脉相承的地方。

我喜欢从“秦人”、“秦地”和“秦腔”的三者关系来读这部作品。这主要也是因为我在阅读贾平凹其他作品的时候发现,他的情感及其所生发出的文字都源于对秦地文化的深厚热爱。由此,我们不禁想到文学史上,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寻根作家”的作品。这些文学作品都触及了作家们对于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和对传统文化意识的思考。

“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秦腔》中,作者在开篇就给了我们他自己对于地域文化的理解。显然,作家的思考是很受大家认同的。

这篇文章的结构思路很清晰,由议论展开、夹叙夹议;先后写了等戏、看戏、议戏的场面,生动、形象,有感染力。想必给读者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这种场面的描写,地域色彩浓厚,给读者一种对秦地、秦人、秦腔的感性认识。而透过这些作品内容,我们能够看到的更有秦川一带文化具象后的影子。秦地自然条件的恶劣连结着秦人悲苦而又奋争的生命;秦人的释放和粗犷又造就了秦腔“吼”的艺术。秦人、秦地、秦腔就在这种必然的联系中完成着一次又一次的生命延展,绵延千年而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也许,有人说“文化的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我不否认这种观点,我只是想明确一个小问题,即文化的交流和借鉴一定不可忽视自身文化的价值。

“寻根文学”,乃至“文化寻根”不是复归传统,而是为西方现代文化寻找一个较为有利的载体。

在对于西方现代文学历史和作家的状况有了较多了解之后,迫切要求文学“走向世界”的作家也已经意识到,追随西方某些作家、流派,即使模仿的再好,也不能成为独创性的艺术创造。在他们看来,以“世界文学”的视镜从中国文化寻找有生命力的东西,才应该是中国文学更为可行之路。而这种“寻找”,正是“寻根文学”曾经做出的有力探索,正是像《秦腔》这样的文章背后隐含的、给予这个时代的巨大诉求。

在当今这个城市现代化、乡村城镇化的时代,我们见到的是街道两旁西式建筑林立、高校教舍竞仿白宫。那些涵养国人千年的民族文化也似乎止于考卷而距我们渐行渐远。这种退变是对自身文化忽视的必然。文化就似植物,倘若只顾枝叶而不重根基,那么再艳丽的枝叶也只是表面的繁荣。

“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惟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②。我们应当珍惜这种文化的传承和积淀,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然而,凡是都要立足正反两面去看待。从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以来,寻根文学的兴盛在文学上引起了很多寻根作家在创作时吸收了大量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方式,在促进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上功不可没。在文化上,也引起了人们对文化继承问题的思考。但是,大多数作家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是"以偏概全"的,“他们往往抓住某种民俗、习惯便刻意进行渲染,而忽略了对"民族性"的真正解剖。尤其是一些作家对现代文明的排斥近乎偏执,一味迷恋于挖掘那种凝滞的非常态的传统人生,缺乏对当代生活的指导意义,而导致作品与当代现实的疏离,这造成了几年后"寻根文学"的衰微”。这也启示我们如何在外来文化影响和自身文化有效传承之间摆正自己的位置;如何平衡这种关系。

我想,“寻根文学”所带来的“文化寻根”可以被视作为一种文学干预现实的努力。“寻根文学”和“寻根作家”的认识饱含着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告诉我们在分析现实问题时,不应当、也不能忽视文学作品的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传承文化寻根历史征文

全文共 913 字

+ 加入清单

上海,一个经济快速发展、走在时代前端的金融大都市,浦东,上海最大的金融聚集地,作为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城区,其之繁华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目光,人们纷至沓来,欣赏和感受金融大都市的魅力,当人们的目光聚焦在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的同时,在浦东的一些特色乡镇,独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也全面展现了老一辈上海人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浦东的特色文化城镇——高桥镇就是这样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千年古镇,在古镇西街上处处体现着传统文化,其中高桥绒绣馆就是一个展示浦东特色手工艺的展馆。高桥绒绣因其精美的工艺闻名世界,这项技艺起源于欧洲,本是教堂里修女打发光阴、养心修身的劳作,后传入社会,成为贵族妇女消闲的女红,于19世纪末传入上海。到了中国,绒绣就不是消闲的游戏了,而是上海农村妇女补贴衣食的劳作,这就是开始最早的“来样加工”,浦东的农村妇女依样绣制坐垫、壁挂、包袋等生活用品,外国商人便将其带回国牟利。

高桥绒绣具有形象逼真、色彩丰富、层次清晰、立体感强等艺术特点,绒绣艺术精品曾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有的更作为礼物赠送外国元首,享誉国内外,已作为国宝陈列在世博会联合国馆的贵宾厅里,成为了浦东一项特色艺术形式的代表,向全世界展示了浦东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技艺,也因其在传承上颇具难度,被列入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列,其价值极其珍贵。

另一个能展示浦东历史底蕴和民俗文化的景点是“高桥人家陈列馆”,其是当年高桥众多大户人家的缩影,这些民国初期的创业者们抓住上海城市快速发展的机遇,成为营造、航运、米粮业的领军人物,为上海城市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贡献,给古镇留下了50多座优秀历史建筑。馆内几百件展品大多古色古香,整体布局力求身临其境,其中西合璧的特点,展现了海派文化的地域特色。

这些历史文化产物见证了上海城市发展的史实,折射出吃苦耐劳、勤奋好学、与时俱进、敢闯敢拼的人文精神,使后代受益匪浅。身处现代化的大浦东,回望这些蕴含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仔细体会着浦东开发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禁感叹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依附着深厚结实的历史基础,靠着年轻一代拼搏奋斗的精神和热情,上海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必将走的更宽更远。

展开阅读全文

寻根历史征文

全文共 765 字

+ 加入清单

鱼儿可以忘记那一簇簇绿油油的水草,但是它却忘不掉那给予它畅游的大海;鸟儿可以忘记沿途见过的山川,但是它却忘不掉那给予它自由的天空;花儿可以忘记那些给它带来快乐的蝴蝶,但是它却忘不掉那给予它安定的大地……

而我们人类,岂不是如此吗?

我们可以为忘记金钱,忘记荣誉,忘记朋友们的音容笑貌,但是我们能忘得掉我们的根,那块生我们、养我们的故土?

茫茫人海中,我们都在寻找那些似曾相识的陌生人,他们穿着家乡的衣服,这样的装束让我们感到欣慰;人声鼎沸时,我们都在寻找那些熟悉的家乡土话,听着那些与标准普通话格不入的家乡方言,我们觉得安心;去书店的时候,我们都在寻找有关描写家乡的书籍,读着那些朴素干净的话语,我们感到由衷的喜悦……

这些再平凡不过的细节,无时无刻都不体现着人类最本能的归宿感。寻根,不错的,自始至终……

伟大的音乐天才肖邦每到一个国家演出,他总喜欢带一瓶装着自己国家的泥土。他说:“闻着这泥土的芬芳,让我无时无刻地想到我的祖国波兰。”

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位旅居异国多年的俄罗斯太太托她的一位回乡探亲的朋友带一份家乡的报纸。当她看到这些多年不见的熟悉的俄罗斯文的时候,她不禁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此刻,那种根的归属感,在她心中猛然爆发。

每个人的一生中,他可以去很多地方旅游或者居住,但他们的心中还是惦记着自己的家乡的。当他们年老的时候,大多数人还是希望回到自己的故乡,那最初的原点,根的起点,也是终点……

记得一位在巴黎留学的朋友,他说每天晚上睡觉前,他都要在心里给自己的家乡道晚安。然后才能入睡,尽管法国的时间和中国的相差8个小时,然而这却是一种在他心底生长出来的情愫,一种寻根的思念,一种可以横跨时间与空间的力量,使他养成了这样一种习惯。

路在我们的脚下一直延伸,寻根,从我们背上行囊的那一刻起,在远方,在心里,抑或在梦境……

展开阅读全文

寻根历史征文

全文共 2300 字

+ 加入清单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我国广大地区祖辈相传,妇孺皆知。一棵古大槐树,魂牵许多代,几个世纪以来,洪洞县古大槐树迁民遗址,被海内外众多华夏子孙喻为“家”、称做“祖”、看做“根”,成为众人心中的故乡。

古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这里洪洞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所以“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据我老家的村民说,我们村就是那个时候从大槐树迁移出来,以充实北部边防的,村里的家谱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记起的。)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

民国二年,宦游山东的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后,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侧,建有茶室三间,以备寻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题字为“饮水思源”。碑南二十余米处建有牌坊一座,横额雕刻着“誉延嘉树”,另一面刻有“荫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县政府重修并扩建了大槐树公园。

在这里还流传着一些有关迁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第三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所到之处肆意抢掠。到洪洞后,士兵来到古大槐树处,纷纷下马罗拜,互相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不但没抢掠,而且将财物供施于大槐树下。大槐树“御灾抗患”之功为人们所称道。

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两瓣)。“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你若有兴趣,不妨自我查看。

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说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迁民到了新的居住地点,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建屋造房,开荒种地,不论干什么,都会联想起故乡的山山水水。为了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里,大门口栽种槐树,以表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之情。有些移民到迁徙地后,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区有赵城营、红铜(洪洞)营、蒲州营、长子营等,表明这些居民是当年从赵城、洪洞等地迁去的。

祭祖小屋里贴着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该表上共有四百五十姓,供奉着他们的牌位,这大大超过了百家姓。他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经过搜集整理,公诸于墙,以便寻根查询。近年来,大陆民众竞修家谱,海外同胞寻根祭祖,纷纷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

悠悠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四百多个县,有的还远在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在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和老鸽窝时,洒下了多少伤心泪,愿大槐树与海内外同胞永远根连根,心连心。

展开阅读全文

寻根历史征文

全文共 550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过得没意思,只想过情人节;不喜欢过端午节,却喜欢在端午节里吃火鸡,虽然不知道感谁的恩。”作家冯骥才这样感慨如今的青少年对中国旧日传统文化的漠视,感慨外国的文化“侵略”到了中国。而作为语言,母语是否也遭到类似的“侵略”呢?

曾有学者批评那些在海外演讲演唱的学者歌手们,他们只懂得讲那里的语言,唱那里的歌,完全地道的英语,不懂得如何发扬自己的母语,不懂得如何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母语作为人与生俱来最初学会的语言,我们有理由维护它,有理由发扬它。正是因为母语,我们才学会了更多的知识,懂得了更多的道理,使我们成为一个有知识有理想的人,才能使得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秉承继续,发扬光大。

先有成龙海外演出坚持说汉语,后有韩寒炮轰如今的中国“闭上眼睛以为在牛津,睁开眼睛却在天津”,痛斥英语在中国的泛滥。诚然,中国正处在一个改革开放的时期,学外语固然没错,它能使我们更好地与国际友人交流,但是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对汉语的漠视。如果整日听到周围的人叽里咕噜地“ABC”,谁敢承认这是在自己的国家?我们要寻根,寻找我们的根。

作为中国人,我想第一是学会母语,第二是将母语传承并发扬下去,然后汲取外国的优良文化。只有守住我们的根,我们才能将根发扬光大。同样的,我们的根发扬光大了,不正代表着中国的崛起吗?

展开阅读全文

寻根历史征文

全文共 601 字

+ 加入清单

日复一日,又至新年,2016年的除夕钟声已经响起。按照惯例,该去岱山爷爷的坟头拜岁了。走在山上,心里莫名涌起一种激动,也不知是什么感觉。

先是来到爷爷的坟前,在我还没出生时,爷爷就离开了我。听爸爸说,爷爷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能写一手大气的毛笔字。我站在坟前,点燃了三支香,恭敬地拜了拜,插在地上,又捧起一束鲜花,送给了爷爷。爸爸又把几支香烟递给爷爷“抽”。一切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庄重。四周静静的,我们都沉思着,都在默默地祝福爷爷,愿他在天堂开开心心的、笑脸灿烂永远……

爷爷,安息!

这时,爸爸问我:“你知道为什么人们都要在今天拜岁吗?”我摇摇头。爸爸又说:“你是我们的女儿,我们两个是有血缘关系的,但如果没有爷爷,就没有我,也就没有你……”我仔细的想着爸爸的话,那么,我们就是来寻根的喽?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爸爸,爸爸点点头。是啊,寻根,我,爸爸,爷爷……都有血缘关系,我们的祖先生下了孩子,孩子长大后,再次生儿育女,就这样一代一代的往下传。拜岁,寻根,这是两件看似毫无关系的,却相互关联的两件事,做起来,是多么的神圣啊!

爸爸又问我:“你知道我们血脉的源头在哪儿吗?对,这是找不到的,但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源头在宁波蟹浦的曲洄唐陈家,那是一个大家族,有十三个兄弟,共有东七房、西八房。”我不禁感叹陈氏家族的庞大,而我属于陈氏家族。我不禁骄傲起来。

寻根,2016年,我还要来寻根,我还要把陈家的血脉继续传承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端午节作文:一次“寻根”之旅

全文共 682 字

+ 加入清单

年年端午节,年年吃粽子,端午节,是一次传统文化的寻根之旅,这旅途中,我们该如何传承?如何弘扬?才能让每一个佳节过得更有意义,更能触碰人心?

一起去湘江赛龙舟

“看,湘江河上又在搞龙舟比赛咯!”6月2日,全国第九届民族运动会多彩贵州龙舟系列活动暨遵义市第四届龙舟比赛在湘江河畔拉开帷幕。本次比赛的起点设在公园拦河坝,终点设在石龙桥,赛程长500米,尽管天公不作美,但是依然影响不了16支参赛队同河竞技的劲头。站在两岸观看比赛的市民们不时拿出相机拍照,在比赛进行得最激烈时不时为队员们呐喊助威,场面甚是壮观。

“一过端午节,我们一家老小必定要来湘江河畔守着观看赛龙舟比赛,这已成为我们家的习惯。”站在河畔看着比赛的蔡女士激动地说,赛龙舟之前还进行了撒粽子祭奠屈原的活动,在纪念先人的同时,也再一次让我们受到教育,了解端午节的意义。“这不,为了让孩子了解端午节,之前在家就备足了功课。”站在蔡女士身旁看得津津有味的小儿子乐呵呵地说,他知道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的历史故事。“这已经是咱们遵义举办的第四届龙舟赛咯!每年过端午都相当的热闹!”遵义市文体局副局长肖宜河告诉,每一年都会组织遵义十多个县市区的代表队进行划龙舟比赛,在这之前,就开始对河道进行清理,队员们也进行紧张的训练。“在遵义最有代表性的母亲河——湘江河上划龙舟,也是对传统佳节端午节的一次庆祝,而且这档传统项目的开展,更有益渲染过节气氛,拉近人们和传统佳节的距离。”据了解,在接下来的时间,余庆县、绥阳县都会相继开展赛龙舟比赛,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端午节作文:一次“寻根”之旅

全文共 605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是一次传统文化的寻根之旅,这旅途中,我们该如何传承?如何弘扬?才能让每一个佳节过得更有意义,更能触碰人心?

今天是端午节了,妈妈要给我编五丝线,还要包粽子呢!

妈妈拿了五种颜色的丝线,分别是红、黄、绿、蓝、白。她先把这五种线捋好平放在桌子上,然后再搓成小绳,还巧妙的打了一个结。四根五丝绳做好了。妈妈告诉我这叫“长命缕”,她又小心翼翼的分别给我戴在手腕和脚脖上。还特意嘱咐我说:“要爱惜,等戴上后下第一场雨的时候,摘下来扔进雨水里。这样长命缕就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通过端午习俗的小事,我体会到了妈妈的良苦用心。

接下来要包粽子了,我见妈妈拿了竹叶,包上糯米,中间还放上两颗大枣。然后又熟练地折叠竹叶包裹糯米。还用五丝线捆扎起来,妈妈一连包了十几个。

妈妈又把包好的粽子放到了锅里,蒸上了十五分钟。蒸好的粽子放到盘子里,还没等吃阵阵香味扑鼻而来。我围着盘子闻了又闻,着急的等待着粽子降温。过了一会儿,终于可以下口吃了。我剥开竹叶,白里透红的馅儿玲珑剔透,我咬了一口,粘甜滑爽,好吃极了!我们一家人边吃边笑,因为我们都看到了彼此嘴上的白胡子。

粽子吃完了,爸爸说:“端午节是有说道的,就这个名称就五花八门,夏节、玉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蜡、诗人节等等。”

妈妈说:“除了吃粽子,戴长命缕之外,还有插艾草、撒白糖、赛龙舟……等习俗。”

我想,这个传统节日还有不少的学问哩!这个端午节不仅仅吃到了粽子,还增长了不少见识。

展开阅读全文

故乡寻根作文

全文共 690 字

+ 加入清单

假期的一天,电话铃响了,是奶奶打过来的。“放寒假了,有没有时间过来玩呀?”可是每天上补习班与堆积如山的作业,让我无可奈何。于是,假日去奶奶家过,成为我的一个心愿。

奶奶家在湘南山区,那是一个风景宜人的小镇。那里的山虽然比不上五岳那么高大、巍峨,但有着桂林山水般的柔和、秀美。山上绿树成阴,日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枝叶,在草地上洒下斑驳陆离的金色日影,微风拂过,日影也随之轻轻地晃动。路旁长满星星点点的小花,沐浴在太阳柔和的光辉下……这令人陶醉的美景,便是我对奶奶家的一个记忆。可是,我何时才能再欣赏那片风景呢?

奶奶家门前的溪水,是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流淌过来,仍如玻璃一样透明。溪水清澈见底,水底的鹅卵石清晰可见。岸边的杨柳把头向溪边探去,把自己的倩影映在清澈的溪水上。岸边种满了杏树。春天到来,杏花开了,沿着小溪形成一条粉白色的长廊。水里还有小鱼,在清澈的水里欢快地游来游去。那小瀑布一年四季总是缓缓地汩汩流淌,溅起细小的浪花,水轻轻地滑过石缝,在石头上覆了一层青苔。奶奶家门前的小溪,是我对家乡的另一个记忆。可是,我何时才能再让溪水从我的指缝中潺潺地流过呢?

我和小伙伴们时常在院外玩耍:捉蚂蚱,养小鱼,捉蝌蚪……依稀记得,乡下所有人都很熟,累了,谁家都可以直接推门进去,邻居也时常让我们进去吃顿饭。人与人没有什么隔阂,遇到小事纠纷不是得理不饶人,而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爸爸说:“乡下人纯朴。”我感觉多少次在高级饭店吃的大虾大鱼,都不如我饿了后在奶奶家吃的炖南瓜和酸黄瓜,可口美味。可是,我何时才能再见到那些纯朴的乡亲呢?

如水的月光轻轻泻了一地,勾起我淡淡的思绪……我的心愿,何时才能够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文化寻根高中作文

全文共 805 字

+ 加入清单

鲁迅先生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秋叶飘零,它们要一同抵挡萧瑟,而寻得精神一隅的梦何时才能绽放?

帘卷西风时,哪堪凛冽?无语低询,只道秋意无限。

走过《诗经》的缠绵柔情,走到唐诗,走到宋词,我的思绪被牵引到枯藤与老鸦一起凝视的那个面色清癯的诗人身上,他骑着瘦马憔悴而来。暮色苍茫,我被他吟哦的曲子搅得顿觉悲凉,一转身竟靠在了银烛秋光下的画屏边,屏上身着罗绮的少妇轻摇小扇,流萤飞舞,和天上的牵牛织女星隔着几亿光年放出的微光,一同如水般向我微笑……

我抬头,猛然,远处玻璃墙反射的光之万箭刺破了我的视神经。没有茅店,没有荒树,支离破碎的天空,夜晚找不到萤火虫……诗韵失去了滋养它的土壤,城市的灯红酒绿,繁管急弦喑哑了它的声音,它沉默了。

也许,冰心、巴金的去世已割断了五四运动给我们最后的血脉,于是,捧读张爱玲的小说,竟有莫名的韵味涌上心头。买那些经典的章回小说,线装书的沉香,绮丽了她的眼角眉梢,勾勒出她的冷艳之笔,每一个回廊都蕴藏着一个故事,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哀伤。哀伤,胡琴的调子,不是低低的倾诉,而是冷静的表白,读来没有眼泪,但觉得无边无际的悲伤流言似的蔓延,无可救药。

然而蔓延到了当下呢?韩寒、郭敬明的“新概念”大行其道,莫言、贾平凹少见其踪,那些所谓名流学者一顿饭时间便能勾勒出一篇长篇小说的框架,文字成了把玩于手中博人眼球的珠玉,像是安插了重金属的民乐,说不上是纯粹的搭配还是简单的调和。

意象已逝,环佩声遥。

当有人质问我们皓首穷经到底为何时,那么牛虻,有谁来做?

想起余光中,想起他的诗,他的文字,寻寻觅觅为了求得赤县另一边无尽的回忆,还有更深沉的,由仓颉触发的美好。那一脉根流转相传,不知今天是否还触着长江水和海棠红那样明丽的色彩?

秋的萧瑟隐退在夏的聒噪中,冬后有春。我知道,那是希望,我正在追寻。而它,或许正在月牙泉底、鸣沙山上,默默注视着沧海桑田。

[文化寻根高中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问:由表及里,寻根探源

全文共 373 字

+ 加入清单

纸上的文字是写作的外在表现形式,真正要探寻学生病态作文的源头,还需要老师巧妙的“旁敲侧击”,用恰当的问题去深入追踪,刨根问底,抓取病态作文的病根。问题涉及阅读、生活、书写、日记、情商等多个方面,每个问题的设计都求深求细。关于阅读,我经常设计的问题有:什么时候阅读,读什么书,读多久;有没有主动阅读,最喜欢读什么书,能从中读出什么;你最熟悉当今的哪一个作家的文章;关于生活,我经常会提问:你认为怎么才算热爱生活,怎样的生活才算是平静的生活,你怎么看待生活的快乐和痛苦,学校生活当中的哪些事情让你记忆深深;关于情商,我设计的问题更是花样繁多:有没有经历过别离,有没有一种细小的动植物触动过你的情思,生活当中的哪些细节曾经让你泪流满面,一片落叶能引发你哪些情感。通过问题的引领,把作文的话题精细化,让作文的方向明朗化。问,让学生作文的病症“显山露水”。

展开阅读全文

寻根祭祖大槐树作文600字

全文共 576 字

+ 加入清单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首被广为传唱的民谣背后,牵引着的是无数槐乡后裔的心,指引他们跨过千山万水来到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人们因何而往,请看下文——

“根雕大门”是大槐树的正门,其造型古老沧桑,伟岸厚重,支根入云,虬劲有力,寓意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穿过根雕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根字影壁”,那金闪闪的“根”字的最后一笔,倒着看像一只脚,道尽了百姓不愿离开故土家园的款款深情。

绕过“根字影壁”便能看见三座石桥,从左到右依次是莲馨桥、槐香桥、鹳鸣桥,架于“同源渠”之上,细细水流提醒着过往游客饮水思源,不忘先祖。站在桥上,眼前一座宏伟的全木结构的建筑便是“献殿”。慢步下桥,来到殿内,整整齐齐的陈列着祭祀时的贡品,种类繁多,庄严古朴。

出了“献殿”,顺着台阶往下走,站在殿前,宽阔的“祭祖广场”顿时令人视野开阔,行走其间,两侧花团锦簇,旌旗飘扬。沿着广场的中轴线径直向前,不足百步,拾阶而上便来到了“祭殿”,殿内的祭祖堂是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来到这里焚香祭拜先祖的游人络绎不绝。

还有栩栩如生的移民浮雕图、设有移民签发处的广济寺、洪洞名字由来的洪崖古洞、独具特色的民俗村……每一处景观都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寄托深深的乡土情谊。

水流千里总有源头,人处四海难忘故土。远方的亲人,欢迎回家!

展开阅读全文

我的春节寻根我的祖国我的家作文

全文共 1142 字

+ 加入清单

隆冬将至,瑞雪迎春。又一年过去了,还没与2018好好说声再见,2019的春节就展现在了眼前。随着祖国母亲的日渐壮大,我们的春节也有些不同了呢!

每当新年到来都要上路走亲戚。跨过一座又一座的高架桥,越过一座又一座的大山,飞速行驶在平坦的柏油马路上。“哎呀,多亏了高速,两地之间来往变快了!”相聚在新年,总有祖国的功劳。如今,越来越多高架高速修建起来,两地之间更畅通无阻了。奶奶告诉我们:“以前山上、田间都是泥路,坑坑洼洼,每到下雨天都无法走人,老人小孩总不免摔跤十分危险。多亏了政府给我们这种乡村修筑了水泥路,走出村子才更方便了,下雨天照样坚硬的路面都不怕打滑,多亏了人民政府!”妈妈也说:“是呀,以前嘛,两地之间行驶都消费好几个小时,现在都有高速高速多方便,老快了!”博学识广的爷爷也说:“看那港珠澳大桥,可是中国人的骄傲啊!”“中国的高铁也快呢!”一家人过年,年也在变,变得越来越好!老人们总感叹:“祖国建设拉近了中国的距离啊!”

说到过年,人们一通电话就邀来各位亲朋好友。中国的科技也越来越发达了。自古都说“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可如今,远在边疆的战士一通电话就能联系上远在故乡的亲友。新年里,奶奶有了部手机,就老高兴了。说以前怎么也叫不上亲友们,有了手机想联系上谁就联系上谁,过年总一个不少的叫上。哎呀!过年能团聚,功劳少不了祖国现在发达的科技呢!干奶奶在吃饭时总唠叨,说她女儿在国外老不回家看她,说现在有了视频聊天都能见到她孙女了,高兴的不得了。现在有了网络,过年都比以前热闹了呢!

过年总少不了烟花,但是祖国为了提高环境的质量,不许在城内放烟花鞭炮了呢!所以,我们周边环境也美丽了许多:马路、街道上基本没有垃圾了,市内也减少了白色垃圾的污染,甚至各小区开启了直树剑建灵林的公益活动,为了有过年气氛,政府街道上挂起了纯布的红灯笼,空气的质量好了,市内越来越多人开始用共享单车文明出行了呢!这一切都是有祖国的变化带来的呢!

随着一年年的变化,一年年春节也有些变化了。变得更美了,变得更热闹了。传统的习俗也开始多起来了。今年春节,我们一家人在屋内包饺子,在一锅饺子里其中一个放进硬币,吃到了谁新年就最幸运。这可是我们家传统的环节呢。我们还学着电视上用红纸包纸灯笼挂在房间。为了庆祝祖国70周年,我们把我们的新年愿望写在一张张红纸上,也希望祖国来年和在未来中繁荣昌盛,越来越好。希望祖国能越来越和谐,越来越美好。我知道在习主席的领导下祖国能有一个日新月异的未来!让我们的春节那一年一年变得更有意思,希望春节不要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渐渐消没,今年春节我过得十分充实!

如今祖国也有70岁了呢,在习主席的领导下一步步踏向成功,踏向如今的辉煌。祝愿祖国母亲在新的一年里,繁荣昌盛,幸福安康!

展开阅读全文

寻根作文记叙文800字

全文共 886 字

+ 加入清单

是浪,拍打着堤岸,碎成朵朵雪花。岸上步履蹒跚而精神矍铄的老人张望着,心急如焚。

是啊,盼了几十年,总算可以回家了。想到这,不免叹一口气。想当年,一样的位置,一样的张望,却感慨着,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亲人、甚至自己的家,为何仅隔一沟海峡,却似远在天边?

“这是哪里?”这还是他的故乡吗?不对,那条充满回忆的泥泞道路,没了。

老人闭上眼睛,脑海里浮现了他离开家时定格在记忆里的最后一幕:妻子站在那半人高的芦苇坡上向自己挥手……

哦,对了,芦苇呢?他记得芦苇间有条小路,一下雨就会很泥泞,到处是水洼,顺着那条蜿蜒的小路就可以到家了。而如今,芦苇没了,那家呢?

被迫离开家的游子,急切的寻找着家,然而他发现,家乡再也不是离家前那些自己所熟识的记忆了。

眼前显然不再是从杂草丛中蜿蜒而出的羊肠小道,也不再是陈旧低矮的茅屋土房子,而是换上了整洁宽阔的柏油道路和错落有秩的高楼新房。

老人缓步走上街头,置身于人海车流,这样的喧闹岂是离家前能体会得到的?

“老爷爷,你找人么?”一个小女孩好奇的看着徘徊在自家门前的老人。

“小妹妹,这里是古镇吗?这里变化好大,爷爷我都快不认识了。”老人移开迷蒙的目光,轻轻的蹲在女孩面前。

“是啊,爷爷。我们这里可漂亮了,你看看那个大喷泉”,孩子骄傲的指着老人后面的巨雕,继续说,“那个大喷泉啊,晚上就会从里面喷出很高很高的水柱。好看极了。还有,你看,人好多,很热闹的。到了晚上,街灯都亮了起来,五彩缤纷,很好看的。”

“哦,真的吗?”老人欣慰的笑着,不为别的,只为女孩自豪的口气,然后开心着,女孩热爱着也属于她的家乡……

一阵轻风微送,把街头的彩幅吹动,那鲜活醒目的字眼“海西”深深的震荡着老人的眼球,恍如站在芦苇坡上的妻子在向他喜迎招手着……多少年了,流淌在心里的梦,渐渐的清晰起来了。

“老爷爷,你怎么了?”小女孩的清脆童音打断了已陷入沉思的老人。

“爷爷找不着家了。”

“没关系的,爷爷,我就生活在这里,我带你去找好不好?”小女孩拉起老人的手,用稚嫩的口气坚定地说着。

老人欣然的笑着,任小女孩拉着,突然瞥见院门前那簇簇的株迎春花,随春意悄悄的绽放着清香,伴老人寻向那家的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寻根作文600字

全文共 643 字

+ 加入清单

根是什么?

根是一株花草,一棵大树汲取营养的渠道,是植株生长的基础与根本,可以说,它在植物短短的一生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可正如牛汉所作诗《根》中一般,它一生一世长在地下,听不见枝头鸟鸣,感觉不到柔软的微风,可它不觉委屈烦闷,在开花的季节里,它仍旧开心幸福。

反观现在,中国已然成为泱泱大国,中华儿女遍布世界各地,中华民族的大树经历千年风霜洗礼,终于等到开花结果。那么,我们的根,又是什么?

犹记那次在国家大剧院,按捺住心中的激动,像舞台望去,如孤寂黑夜般漆黑的幕布悬挂于台上。忽地,铜锣声响起,鼓声紧随其后。“海岛冰轮初转腾……”京腔!循声而望,一位朝服华冠的女子伫立于台上,轻启朱唇。“乾坤分外明,皓月当空。”声音中的滞涩退去,语调愈发高昂,脚步轻柔。在这十足的京味,我似梦回唐朝,金黄的锦鲤在水中轻划涟漪,刚刚开放的睡莲散发出沁人芬芳……抬脚,落布,顿,动作如行云流水;提腕,翻指,浸漫人物情思;一步,两步,水袖如水波般缓缓展开;垂露,碟损,带着诗意的指法在京剧中孕育,纤纤十指牵动着读者的心。

眼眸微湿,我沉醉于这惊心动魄的京剧之美中,每一指一步间,是年复一年的苦练,是厚重的文化底蕴。

我终于找到了我们的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本,它呕心沥血构筑了中国,精心栽培出了中华儿女。它默默无闻,一心只为那沉甸甸的果实,那注满了它全部心血的希望。

我坚信,我们的传统文化将在蜿蜒曲折的历史长河中,颠扑不灭,也会有更多华夏子孙去寻根,去寻找那生长在最深处,却依旧熠熠发光的传统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高一作文寻根600字

全文共 797 字

+ 加入清单

当我们离开杭州,路过宁绍平原,沿着山路途经平水,爸爸的家乡王坛镇就要到了。

“涧流沐浴峻山溪,隐岭最忆千年陶”,当我远远望到这幅矗立在路两旁的对联,爸爸就急不可待的让我们下车,打算带着我们一起翻越古道,美其名曰让我减肥,其实就是想让我重温他从小走惯的山路。

爸爸带我们翻越的是陶隐里古道,它建于明清时期,全长约四公里,是古时绍兴通往嵊州、新昌等地的交通要道。东汉道家祖师葛玄曾在此养生;元初诗人林景熙也曾赞叹此地“笑拂青萝为隐君,千岩秋色此平分”;陆游祖父陆佃晚年也曾在此岭上筑楼著书。

山路绿树成荫,溪水涓涓,到达山顶之际,雾气缭绕,我不禁吟出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山顶有一眼泉水,传说是某位仙人,途经此地饮水而凿,爸爸说喝了这里的泉水,可以清眼明目,想到自己的近视眼,我赶紧喝了三大碗,还嚷着让他们给我洗眼睛,把爸妈惹得哈哈大笑。

当我们顺着古道到达小溪的下游,爸爸的家乡—新联古村已经展现在我面前,村庄山清水秀,恍如世外桃源。爸爸兴致勃勃的给我们介绍着:这里是传闻埋有宝藏的尖囱洞,他从小就跟伙伴们翻遍了这里的每处山,希望能找到宝藏;那里是唐时禁锢军犯的军山底……看到爸爸那手舞足蹈的样子,我感受到了老家悠久的历史,也让我感到了深深的自豪。

新联村以陶姓居多,春节的时候,爸爸带我去看了我们陶氏的宗谱。原来,越地的陶氏系出江西古浔阳,陶渊明公的第三十一世孙,也就是我们陶隐里的始祖幸三公,于元代至和年间迁徙至此,至今已有七百多年了。我翻了族谱,发现太爷爷跟爷爷的宗谱排行字都是对的,那么爸爸是和字辈,我就是厚字辈。原来我就是陶渊明的第五十二代孙!恍惚间,我仿佛在与五柳先生把酒话桑麻,我对老家的感情越发深厚了。

春节很快就结束了,我们告别了爷爷奶奶回杭。爸爸语重心长的跟我说:这次带你寻根,是为了让你能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祖先以及如今所处的年月,不负先人,不负时代!春节的寻根之旅让我收获满满!

展开阅读全文

高一作文寻根600字

全文共 971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的一天,我正在房间里写作业,听见爷爷奶奶在外面吵,声音还挺大,声如洪钟!

奶奶嚷道:“俺们汉中,自古就有‘小江南’的别称咧。你看看,闹灾荒的时候,你们只能啃地瓜、吃杂粮,我们都还能吃上香喷喷的白米饭,鱼就更不用说了。”我仿佛能想象出奶奶脸上自豪的神情。

爷爷幽幽地接话儿:“你那米,那时候,糠的,又硬、不香、不油,不好吃,还塞牙。这东西,我们山东人都不吃,面是细粮,米是粗粮。”

在一旁,来自正宗江南水乡、“人间天堂”的妈妈说话了:“我们小时候的米,好像分两季稻和三季稻,有的硬有的软。现在的米一般都是杂交改良版,口味软、糯。不过,江南特色的米还有粳米,也就是糯米,忒好吃!过年包粽子,做八宝饭,都很香。”

我在一旁瞎凑合,探出头去大喊一声:“耶,我最爱吃大肉粽了!还有糯米八宝鸭!”

“叮咚!”一声响亮的门铃声传来,是大伯。“喏,你的馒头运来啦---”大伯在门口冲我嚷道。我赶紧跑去,掂掂那大馒头,好家伙,一个就有两斤重!跟小脸盆那么大。单手一托,沉甸甸的,我成了“托馒头天王”。

爷爷在后面乐了:“呵呵,馒头啊,还是咱山东的地道。这可是王哥庄的馒头,用最土的柴火,最好的铁锅做的,可不像那些蒸汽锅,批量生产。”

吃饭了。我坐在座位上,大嚷着:“我要我的馒头!馒头!馒头!”奶奶很快端上来了热腾腾的大馒头。这时,它已被切成几大块。我抓上一块就要往嘴里送,奶奶赶紧拦住,说:“哎哎哎,怎么一大块往嘴里送?你不怕把下巴吃脱臼啊?要掰开一块一块吃。”

这馒头的皮儿十分的白净,特别有韧性;它的底是被烤过的焦黄色的面包的颜色,看起来就很香;馒头非常之密实,撕下一块,看得出一层一层的,往嘴里送,哇!这味道!麦面之香,顷刻之间充满了我的口腔。我不禁赞叹道:“真香!”爷爷又在一旁发话了:“我就说嘛,还是我们山东的面地道。”“哎呦呦,这又夸上了。还能光吃馒头?”奶奶说,“夹菜,夹菜。”他们又争开了,春节的饭桌上变得更热闹了。

说起南方的“馒头”还有一个笑话。以前南方包子和馒头不分,一概都是馒头,就叫成“肉馒头”,“菜馒头”,“香菇馒头”,“细沙馒头”“,“实心馒头”。北方人到南方来,一见菜牌上这么多“馒头”,一头雾水。

我可管不了这么多了,米也好面也好,只要是美食,一概接受,来者不拒!那浓浓的故乡情结,深深的团圆年味,聚成全家人脸上盈盈的笑容。这个年,很温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