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左传

左传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左传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左传问题。

分享

浏览

5347

作文

2

左传名言警句汇总

全文共 1818 字

+ 加入清单

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多干坏事,一定会自取灭亡。

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译文:谁能没有过失呢?有了过失而能够改正,那就没有比这再好的了。

3、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译文:百姓的生计全在于勤劳,只要勤劳生计就不会困乏。

4、《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译文:《书经》上说:“处于安乐的环境之中时,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想到危难就有所提防,有所提防就没有了祸患。

5、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译文:最上等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其次是创立学说。即使过了很久也不会被废弃,这就叫做不朽。

6、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译文:我听说过用忠心善行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用摆出权威来防止怨恨。

7、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译文:面临祸患仍不忘国家,这是忠诚的表现。

8、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左传·昭公十一年》)

译文:树冠大了必然折断,尾巴大了必然不能摆动。(旧时常以“尾大不掉”比喻部下势力强大,不听从上级的指挥调遣。)

9、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左传·阳公五年》)

译文:当权执政者不能无故奖赏对自己有恩惠的人,不能借故惩罚与自己有私仇的人。

10、无德而禄,殃也。(《左传·闵公二年》)

译文:没有道德而享受俸禄,就是祸害。(说明享受国家俸禄的人必须在品格上作人的表率。)

11、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译文:我不诈骗你,你不欺骗我。真诚相待,互不欺诈。

12、宴安鸩毒,不可怀也。(《左传·闵公元年》)

译文:贪图安逸享乐等于饮毒酒自杀,不可怀恋。

13、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ǒu)。(《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译文:下棋的人拿着棋子而决定不了下在什么地方,这样的人必定胜不了对手。

14、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左传·襄公十年》)

译文:众人的愤怒不可以触犯,个人专权的欲望难以成功。

15、川泽纳污,山薮(sǒu)藏疾,瑾瑜匿瑕。(《左传·宣公十八年》)

译文:河流大泽中也容纳污水,深山草野中也会藏瘴疠之气,美玉中也会微有瑕疵。

16、过而不悛(quān),亡之本也。(《左传·襄公七年》)

译文:有过错而不改正,这是败亡的根源。

17、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左传·文公五年》)

译文:空有虚名而无其实,言过其行的人。必然会招来人们的怨恨。

18、骄奢淫逸,所自邪也。(《左传·隐公三年》)

译文:骄横、奢侈、荒淫、放荡,是邪恶发源的处所。

19、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左传·隐公六年》)

译文:好事不能放弃,坏事不可任其发展。

20、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译文:节俭是有德之人共有的品质,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21、兄弟虽有小忿,不废雠亲。(《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译文:兄弟之间即使有小小的怨恨,也不妨碍他们的至亲关系。

22、祸福无门,唯人所召。(《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译文:灾祸或福分没有别的来路,全由人们自己感召来的。

23、量力而动,其过鲜矣。(《左传·僖公二十年》)

译文: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去办事,过失就会少些了。

24、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译文:面颊骨和牙床互相依靠,紧密相连;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两个邻近国家(或政党、团体)利害相关、互相依存的关系。

25、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译文:言辞没有文采,流行得不会很远。

26、树德莫如滋,击疾莫如尽。(《左传·哀公元年》)

译文:修养道德的最好方法就是促使它不断增长,消除疾病的最好方法治得彻底干净。

27、不以一眚(shěng)掩大德。(《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译文:不能因为一次过失而掩盖了平素的高尚品德和过去的功绩。

28、从善如流。(《左传·成公八年》)

译文:听从正确的意见象流水一样快。比喻能很快地接受别人好的意见,虚心听取他人的批评和建议。

29、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译文:人民的生计贵在勤劳,勤劳就不会贫乏。

30、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左传·哀公元年》)

译文:国家兴盛时,当政者看待平民百姓如对受伤的人一样关心爱护,这是它的洪福;国家衰亡时,当政者看待平民百姓如粪土草芥一样微不足道,这是它的祸根。

展开阅读全文

21《左传》简介

全文共 806 字

+ 加入清单

左传》后人将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书,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左传》

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说是左丘明,现在一般人认为是战国初年。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4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的思想《左传》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其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的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可以看出这是春秋战国时代一种重要的思想进步。 作者要求担负有领导国家责任的统治者,不可逞一己之私欲,而要从整个统治集团和他们所拥有的国家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这些地方都反映出儒家的政治理想。

《左传》虽不是文学著作,但从广义上看,仍可说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比较以前任何一种著作,它的叙事能力表现出惊人的发展。许多头绪纷杂、变化多端的历史大事件,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其中关于战争的描写,尤其写得出色。作者善于将每一战役都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展开,对于战争的远因近因,各国关系的组合变化,战前策划,交锋过程,战争影响,以简练而不乏文采的文笔,且行文精炼、严密而有力。这种叙事能力,无论对后来的历史著作还是文学著作,都是具有极重要意义的。且注重故事的生动有趣,常常以较为细致生动的情节,表现人物的形象。《左传》对后世的《战国策》、《史记》的写作风格产生很大影响,形成文史结合的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