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希特勒

希特勒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希特勒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希特勒问题。

分享

浏览

216

作文

7

阿道夫.希特勒名言

全文共 3200 字

+ 加入清单

希特勒的罪恶行为给欧洲造成了空前的浩劫,也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影响。语文迷小编为大家提供了阿道夫·希特勒名言,欢迎欣赏!

( 1 ) 我们将要系统的,毫不留情的消灭敌人,连根带叶。

( 2 ) 在发动战争和进行战争时,是非问题是无关紧要的,紧要的是胜利!

( 3 ) 如果他们背叛国家的话,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

( 4 ) 国家的安全不能寄托于别人的恩赐上,历史总是在军刀上前进,这个世界就是弱肉强食的世界。要生存要尊严,就需要有强大的军备。

( 5 ) 去征服剥削掠夺乃至消灭劣等民族,乃是我无可推卸的职责与特权。

( 6 ) 历史上伟大的国家兴亡,完全是由于种族混合以至破坏了血统纯洁所致。为了要防范这种灾难的发生,所以国家必须尽到责任,采取防范的措施。

( 7 ) 民族国家的创造,绝不是毅力单薄的民族主义联合会所能济事的,只有具备钢铁般坚决意志的单独运动,才能打倒其它一切运动而获得最后胜利。

( 8 ) 凡是一种理想寄托的,无论什么组织,它的伟大,就是在于它的宗教狂热,和那不能容忍的固执精神,他们攻击其它的组织,并且坚信着人家都是不对的,只有自己才是对的。如果理想的本身合理,再加上这种武器,那么,这种理想,奋斗于世界之上,必定是所向无敌的。凡把压力加在这种组织上,那是为促使其内部的实力提高。

( 9 ) 人类的进步,好像是去永无止境的梯子。登高必须要从下面拾级而起,所以亚利安人必须要遵循实际的道路,向前进行,这道路绝不是近代和平者所梦想的道路。

( 10 ) 战争已经变成一种神秘的科学,令人高深莫测。但是战争其实是一个极自然的东西,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必要的东西……战争就是生活。

( 11 ) 只有今天会服从的人,明天才可以指挥。

( 12 ) 一个领袖,一种群众,一个国家。

( 13 ) 士兵不要思想,有领袖替他们思想。

( 14 ) 每一代都至少应该经历一场战争的洗礼。

( 15 ) 我来完成耶稣基督未竟的事业。

( 16 ) 他们得小心了,总有一天我们的忍耐到了尽头,那时侯我们会让那些无耻的犹太人永远住嘴!!!

( 17 ) 我不相信,那些以前在不断嘲笑我们的人,现在,他们还在笑!!!

( 18 ) 你们必须跟着我庄严的宣誓:我们需要的是和平,我们需要的是献身于我们的事业。

( 19 ) 去征服剥削掠夺乃至消灭劣等民族,乃是我无可推卸的职责与特权。

( 20 ) 如果日尔曼民族不在强大到可以浴血保卫它自己的存在的话,它就应当亡。

( 21 ) 如果我的民族在这场实验中失败了,我将不会为之哭泣,是他们自找了这样的结局。

( 22 ) 超凡的思想是不会与凡夫俗子共存的。

( 23 ) 我们已经设定了一个目标,并将为之努力奋斗,直到死亡!

( 24 ) 只有那些疯狂的大众才是驯服的。

( 25 ) 民众是盲目和愚蠢的。

( 26 ) 我通过循循善诱得到了一切。

( 27 ) 大众就像是个任我为所欲为的女人。

( 28 ) 妇女教育的不可动摇的目的就是养育子女。

( 29 ) 女人的智力是完全无用的。

( 30 ) 只有对我来说有用的条约才是有效的。

( 31 ) 我们以前总是,将来也会继续对一切事冒险。

( 32 ) 我总想战斗。

( 33 ) 对敌人来说没有什么地方比坟墓更好了。

( 34 ) 我们也许会毁灭,但当我们毁灭时将会把整个世界捆在一起,一同跳入火坑。

( 35 ) 我们的斗争只可能有两种结果:要么敌人踏着我们的尸体过去,要么我们踏着敌人的尸体过去。

( 36 ) 如果有人说:你做梦吧!我只能回答他说:你这个笨蛋,如果我不是一个梦想者的话,我们今天会在哪里呢?我一直相信德国,你说我是一个做梦者;我一直坚信帝国的崛起,你说我是个傻子;我一直相信我能重新夺回权利,你说我疯了;我一直坚信贫穷会有尽头,你说那是乌托邦。谁是对的?你还是我?!我是对的,我一直会是!

( 37 ) 一个民族正经历着动荡,我们,在被幸运之神垂青。

( 38 ) 我们应该感到高兴,未来必将完全属于我们!

( 39 ) 德国的明天就指望你们了,德国的青年们!

( 40 ) 我们必须咬紧牙关,全力以赴去做一件事情;否则,我们将一事无成。

( 41 ) 只要还有一个德国人活下来,战争就将继续。

( 42 ) 我们的运动是反议会制的。

( 43 ) 信仰比知识更难动摇;热爱比尊重更难变易;仇恨比厌恶更加持久。

( 44 ) 世界上变革的最强推动力不是统治群众的科学认识,而是赋予群众以力量的狂热,有时甚至是驱赶民众向前的歇斯底里。

( 45 ) 伟大的说谎者同时也是伟大的魔术师。

( 46 ) 民众不思考就是政府的福气。

( 47 ) 我的意志决定一切。

( 48 ) 没有人可以夺走我们的荣誉。为了德国人民,我们必须战斗—年

( 49 ) 我宁愿在五十岁而不是在五十五或六十岁发动战争。

( 50 ) 时代呼唤战争而不是和平。

( 51 ) 政治的最终目的是战争。

( 52 ) 我们只能用武器来保卫和平。

( 53 ) 有没有世界大战对我来说都一样。

( 54 ) 年轻人本来就是要牺牲的。

( 55 ) 时间已经来到,所有时刻全世界最邪恶的犹太敌人,至少要让他们停止角色一千年。

( 56 ) 不能用和平取得的东西,就用拳头来取。

( 57 ) 我来到世界不是为了使人们更强,而是去利用他们的短处。

( 58 ) 人道是愚蠢怯懦和自作聪明的混合物。

( 59 ) 人类在永恒的斗争中壮大,在永恒的和平中毁灭。

( 60 ) 人类在斗争中变得强大,不论他达到了什么目标,都是由于他的创造力加上他的残忍。

( 61 ) 人类的整个生命离不开三个论点:斗争产生一切,美德寓于流血之中,领袖是首要的决定性的。

( 62 ) 在上帝和世界面前,总是强者有权利贯彻他的意志。

( 63 ) 强者必须统治弱者,只有天生的弱者才会认为这是残酷的。

( 64 ) 怜悯是一种原罪。怜悯弱者是违背自然的事。

( 65 ) 大自然的全部工作是强者与弱者之间的剧烈斗争——强者统治弱者的永恒胜利。如果不是这样,整个大自然就只有衰亡。违背这个基本规律的国家也将衰亡。

( 66 ) 如果一种文明没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来保护,那么这种文明是脆弱的,迟早会被野蛮所征服。

( 67 ) 如果文明没有对野蛮进行排斥打压,那么这种文明不是真正的文明。

( 68 ) 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先消灭承载它的语言;要消灭这种语言,首先先从他们的学校里下手。

( 69 )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我知道明天全世界的人都会因为我战败而责备我,但那又有什么呢?

( 70 ) 如果日尔曼民族不在强大到可以浴血保卫它自己的存在的话,它就应当灭亡。

( 71 ) 信仰比知识更难动摇;热爱比尊重更难变易;仇恨比厌恶更加持久。

( 72 ) 我们已经设定了一个目标,并将为之努力奋斗,直到死亡!

( 73 ) 你们必须跟着我庄严的宣誓:我们需要的是和平,我们需要的是献身于我们的事业。

( 74 ) 我来到世界不是为了使人们更强,而是去利用他们的短处。

( 75 ) 我们的斗争只可能有两种结果:要么敌人踏着我们的尸体过去,要么我们踏着敌人的尸体过去。

( 76 ) 我们必须咬紧牙关,全力以赴去做一件事情;否则,我们将一事无成。

( 77 ) 世界上变革的最强推动力不是统治群众的科学认识,而是赋予群众以力量的狂热,有时甚至是驱赶民众向前的歇斯底里。

( 78 ) 国家的安全不能寄托于别人的恩赐上,历史总是在军刀上前进,这个世界就是弱肉强食的世界。要生存要尊严,就需要有强大的军备。

( 79 ) 人类的整个生命离不开三个论点:斗争产生一切,美德寓于流血之中,领袖是首要的决定性的。

( 80 ) 社会事业的不易完成,它的症结所在,不在施行小惠,而在恢复民众的权利。一个人的责任并不在于默然的去工作,而是在公然的铲除罪恶,力谋补救。

展开阅读全文

杨令弗巧斥希特勒

全文共 207 字

+ 加入清单

法丁斯头子希特勒,为了给自己装饰门面,冒充风雅,在柏林举办了一次画展。旅美中国著名女画家杨令弗也应邀参加。她画了一幅粉墨花鸟画,画的是翠竹数竿,两只鹌鹑怒目相视,在青枝翠叶中争斗。并在画的左上角题上一首《致战魔》的诗。希特勒对这幅富有东方神韵的画很喜欢,并买下了这幅画。希特勒不懂中文,待数日后读到译稿,才知道诗画原来是痛骂自己是制造仇恨,同类相残的“战魔”,他恼羞成怒,立即下“逐客令”。可杨令弗早已离开柏林了。

展开阅读全文

揭秘希特勒杀犹太人的原因

全文共 1343 字

+ 加入清单

希特勒

50年来,人们对希特勒为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屠杀600万犹太人这一历史悬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分析。现在欧洲颇见流行的观点有二:一是“目的论”;二是“机能论。”然而,从他们分持的这两种观点的实质内容来看,在历史逻辑上似乎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又存在与史实明显相悖的现象。

一、“目的论”者认为,希特勒杀害犹太人是出于争霸世界的目的,这是一种按常规逻辑的推论。

果真如此的话,那么,希特勒为什么不反对其他反抗其争霸世界的民族实行像对待犹太人那样的灭绝政策呢?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清楚,二占期间,欧洲各国人民包括德国人民在内,为了反对希特勒争霸世界的企图及其法西斯暴行,进行了英勇不屈的半争。欧洲各国民族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已经构成了希特勒横行的严重障碍。但是纳粹党徒们自始至终却没有像对待犹太人那样来对待这些欧洲当地民族,也就是说,希特勒自始至终没有对这些当地民族采取种族灭绝政策和暴行。人们不禁要问,希特勒为了实现自己的罪恶目的,为什么只对犹太人采取了这一惨绝人寰的暴行,反而对有碍于其目的实现的其它民族“网开一面”呢?显然,“目的论”者的推论忽略了这一史实的特定逻辑性。

二“机能论”者认为,数百万犹太人惨遭杀害是法西斯在战事失利之际一种报复心理及补偿心理驱使的行为。

这种推论更显得乏力。二战史实显示,纳粹德国在战事上的真正失利,应当以1943年2月2日结束的斯大林格勒会战为标志。客观地说,在此以前,德军在军事上一直处于进攻态势,纳粹德国领导集团内部在战略思考上甚至连战事失利的预感都不存在。但是,法西斯在战事失利以前的时间里,早就开始了屠杀犹太人的罪恶。1939年9月,二战爆发不久,德国法西斯占领波兰后,残酷杀害了无数手无寸铁的无辜平民,其中绝大多数是波兰籍犹太人。1941年6月23日,“旺湖会议”通过“最终解决犹太人问题”的决议之时,纳粹德国在欧洲战场上,军事实力仍处于优势。这史实无可辩驳地告诉人们,希特勒屠杀数百万犹太人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逐步升级的暴行。

实事求是地讲,不论是“目的论”还是“机能论”,均未跳出通常人们在社会历史领域探讨历史事件的一般思维框架的束缚。

希特勒为什么杀犹太人

人们在考察人的行为或历史事件、探索其产生的原因时,往往首先考察其动机如何。至于为什么产生如此这般的动机,而不产生如此那般的动机则探究得不够。“目的论”或者“机能论”,虽然它们的具体内容各异,但就二者的实质而言都可归到“动机论”之列。其实,寻得动机只是认识人的行为或历史事件的入门。若能以此为契机,深入研究,就不仅能挖掘到真正的原因,甚至有可能证实自己原先发现的动机是否确切,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看法。实践告诉我们,人的动机在很大的程度上还不是产生行为的原因,动机只是原因到行为的中介,原因是复杂的。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和消失,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都有其深刻的背景和现实原因。人的行为、历史事件也莫不如此。人的行为具有目的性,但这不等于说目的性就一定是构成行为的原因,最多也只能权当原因的某一要素,甚至有的情形其目的就是其行为本身。就其全部内容而言,原因无一不是深沉的。

希特勒杀害600多万犹太人,其目的显而易见,那就是要灭绝犹太民族,究其原因的话,那就是必须回答他为什么要灭绝犹太人。

展开阅读全文

希特勒曾获39年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提名

全文共 982 字

+ 加入清单

外媒称,犯有严重罪行的纳粹领导人阿道夫·希特勒,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非常接近诺贝尔和平奖。

阿根廷南南网站12月14日援引瑞典媒体的报道称,当年瑞典议员埃里克·勃兰特提名了这位受人憎恨的纳粹德国元首。负责评奖的挪威诺贝尔委员会考虑了这一提名,但最终把当年的奖项授予综合研究机构南森研究所。

希特勒被提名的理由是1938年他与法国、英国等欧洲列强签署了慕尼黑协议。当时,一些欧美知识分子和政治人物频频向影响力如日中天的希特勒示好。而希特勒与诺贝尔奖的关系,则因反对军国主义并报道德国重整军备而遭囚禁的德国记者卡尔·冯·奥西茨基1935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而恶化。他后来颁布法令,禁止德国人领取诺贝尔奖。

报道称,虽然希特勒没有获得必要的多数选票,但关于他“所作贡献”的讨论非常热烈。有人认为,凭借与时任英国首相张伯伦进行的关于欧洲和平的谈判,希特勒应当获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无论是这一提名还是这段历史的细节,都被严密封存并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中消失了。

诺贝尔博物馆的安德烈斯·巴兰内特认为,勃兰特当时应该是“疯了”,1939年1月他曾试图撤回这一提名,但被诺贝尔委员会拒绝。虽然犹太作家格特鲁德·施泰因曾撰文分析希特勒的伟大和品质,称希特勒对犹太人的镇压是和平的同义词,但在巴兰内特看来这是不可理解的,因为从1933年开始希特勒已经表现出可怕的纳粹行径。

报道指出,在欧洲正在滑向深渊的1939年1月,有人提名多年来一直试图用温情安抚野兽的英国人张伯伦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这一提议激发了已经觉察到未来会发生什么的人的灵感,其中包括瑞典议员埃里克·勃兰特,他提名希特勒为同一奖项候选人,以示讥讽和抗议。他在致挪威诺贝尔委员会的信中写道:

“我提名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为1939年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在数百万人看来,他比世界上任何其他人更应获得这个卓越的奖项。世界和平岌岌可危,欧洲大战一触即发。能够保卫欧洲大陆免受灾难的无疑是德国人民的卓越领导人。关键时刻他自愿不引爆炸弹,尽管他有开战的权力……虽然张伯伦为和平做了大量工作,应该颁给他一小部分和平奖,但任何人都不能与希特勒比肩。阿道夫·希特勒是为最不可思议的自由而战的斗士,数百万人把他视为和平王子。”

在瑞典人看来,这封落款为1939年1月27日的信充满尖锐的讽刺语气,但许多没头脑的欧洲人却信以为真,并为此欣喜若狂。

展开阅读全文

从“希特勒”到世界大战

全文共 3921 字

+ 加入清单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一位身材不高的中年人接过了总统席位,从他深邃的眼神中折射出勃勃的野心——他就是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元首核心,阿道夫·希特勒。众所周知,一听到这个名姓,便有无数词汇浮想联翩:“纳粹”、“集中营”、“法西斯”……当然,最是那世界的灾难——“二战”。

牢狱中衍生出的那本《我的奋斗》便燃烧起那日耳曼民族内心深处对战争的狂热,他开始走火入魔,变成反法西斯世界里的狂热的“左倾分子”。他曾将侵略的铁蹄踏遍整个欧陆,捷克、波兰,就连“陆军一号”的法国也难免妥协绥靖带来的厄运;他曾联合墨索里尼和东条英机,三人自诩世界的轴心为“柏林——罗马——东京”;他调教出一批杀戮战争的“机器”,整个蓝绿色的地球,被恐怖阴森的气氛层迭笼罩起来……希特勒便是这般传奇于历史的,然而他客观上仅仅只是历史血脉中,那一处暗红色的缩影罢了。

早先上溯至中世纪的开端,当匈奴王阿提拉大举入侵欧洲,便引起了大批古老民族的迁徙融合,其间,日耳曼民族的扩张便是最璀璨的一点——八世纪便崛起了横纵半个欧陆的查理曼帝国——这便是近代意大利、德意志、法兰西“欧陆三巨头”的雏形;尤其的是,德意志地区千年来浓重的军事色彩,决定了日耳曼民族融在骨子里的斗勇斗狠的个性;从铁锤查理手中分裂出来的德意志,到哈布斯堡家族中世纪末期的崛起,从莱茵河畔松散的邦联,到强大统一的普鲁士联邦——宗教战争感染不了,斯拉夫人摧垮不了;想想千年里到处四分五裂,到处烽火连天。唯有的是日耳曼人民的信仰中,逐渐酿成了一种统一的欲望,一种在蓝天下寻找“德意志梦”、“日耳曼梦”的愿望。而物极必反的是,当这种欲火从星星之火,熊熊然呈燎原之势,反演化成欧洲安定、世界和平的悲剧。

帝国的扩张与分裂,无疑在五百多年里形成尖锐的民族矛盾。扩张的是领土,是军事势力,分裂的也是土地和军备,更是民族的向心力——当日耳曼族冗杂着西亚的犹太族、东欧的斯拉夫族以及高卢民族等,便暗藏着一根致命的导火线,一触即发。而世界大战,只是火药桶中一团最亮眼的火焰,长期在德意志地区,潜滋暗长,丝毫没有幻灭的迹象。正如于《我的奋斗》的字里行间,每一个拉丁字母,便是每一颗血腥的子弹的化身,它们被种族歧视主义,所感染,“熏陶”成煽动日耳曼人心的“杀人机器;杀人为了所谓的排斥一切“值得歧视和排斥之”的非日耳曼而其他的“低劣不堪”的地区民族——歧视和排斥之,又只是为了寻得一个倾国轰动的信服人心的借口,来引爆巴伐利亚高原、莱茵河畔、多瑙河岸编处潜伏着的“火药桶”。毋庸置疑,野心之扩张全球,才是穷兵黩武最好的理由,才是军国政府最终的谋略。

曾有一位政经学家这么说过:“战争拼的是钱,到头来还是为了钱。”诚然,没有根本利益冲突作基础的“荒唐之战”,不但出师无名,倘若败北,岂不又贻笑千古世人呢?要懂得真正意义上的战争、侵略,我们从德意志的“战争游戏”中可见一斑——普鲁士王国,抑或是德意志帝国,是精打细算的国度;日耳曼人民,是精明强干的人民,都是战火烽飞中厮杀胜利、“从商顺利”的“暴发户”。1870年色当一役后,普军长驱直入巴黎,逼迫软弱庸知的法兰西第三帝国政府,赔下整整五十亿法郎,而野心的实质更是垂涎在阿尔萨斯、洛林那两块煤钢工业的黄金地段。普法战争,德意志的第一步蓄谋得逞——这是窥伺了数百年来狠狠

“赚”得的“第一桶金”。从此,德国走上了工业革命和军国主义高度发展之路。

然而利益永远不会得到野心家的一刻满足,更别说是在野心被短暂撕碎的一刹那;那样它繁殖得更快,攒蹙得更紧,更可怕的事不日就到来……

正如当巴黎和会上的欢声笑语还未来得及消散,金融大危机的影响仍旧在资本主义天空盘旋,弹指二十年一晃,华沙的一声炮响,就再次打破了欧陆的岑寂。与此同时,英法的绥靖政策更是在纵容法西斯得寸进尺,而法西斯纳粹德国那为谋求利益的野心欲盖弥彰。一个月,波兰的版图抹去;三个月,法兰西的三色旗在硝烟中黯淡、降落;十二个月,东欧和西欧,英吉利“日不落”的辉煌不再,苏维埃政权濒临摇摇欲坠……故而可以说,千万别轻易咬伤一头秉性疯狂的猛虎,当他伤口恢复好,再在一场代号为“复仇”的梦里苏醒后,对乾坤造物必是毁天灭地的一击。

我们也可以从国内政党阶级斗争的角度来分析战与不战、冲突与不冲突的历史现象。随着二次工业革命在经济领域的冲击,予欧美在量的方向实现飞越般的进化,然而,这逐渐地形成资产和无产方面质的矛盾。从资本主义工业型经济的源头——英国,欧洲奠定了近现代化,可在更为广义的政治经济学领域,哲学思想的溯源——德国,欧洲掀起了一场又一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纵观一百五十年多年来社会主义理论,从创立到付诸实践、圆满实现,不仅是峥嵘的历程,更是地区与地区、国与国、阶级与阶级间的摩擦、成火、爆发。而德意志,这块不寻常的地区,先是初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的洗礼,再是铁血帝国的瓦解,帝制和共和制的交锋。1933年,日耳曼民族史上最为“顶尖”的人物,阿道夫·希特勒以一场蓄谋已久的国会纵火案,了结了共产政党在德意志的残生;而取代之的,则是美其名曰为“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法西斯纳粹党——党卫军亦即国防军,“铁血二战”中俨然血雨腥风了6个多年头,俨然欺哄着好战成性的德意志男性6个多年头,俨然从金融危机中走出,坦然走进红色雄鹰与美洲虎的利爪尖牙的坟墓中,整整六个年头!

世界格局从十五世纪的世界大发现而来,一直都在变,日新月异,没有哪天是一成不变地停歇着的。

显然,就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共同达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而言,于促成和平世界和经济政治平稳健康发展是背道而驰的。其中最显眼的一处,便是对德国人民、对日耳曼民族苛刻之至的强迫——而强迫恰是软弱的体现。欧洲的绝大多数君主制国家都尝尽了战争的苦头:工厂减产停产乃至倒闭,青年、贵族、能征惯战的士兵将军都在炮火中付之一炬……如此,“一战”便潜滋暗长了妥协性的绥靖方针;而对于德国这头受了伤的猛虎,英法选择的是用二十年的时间,先是把他关在笼子里喂饱,有朝一日就不得不放出了——不让拥有空军,无妨,国内大小飞行俱乐部里的万千成员,有朝一日配上军服徽章,便是王牌飞行员;陆军减员裁员,无妨,国内至少还有一千万成年男子,日耳曼民族本是“全民皆兵”;不允海军的训练,无妨,在民国政府的港口,可以秘密训练,哪怕又只能暗暗地在多瑙河中下游操作,二十年时间,同样足够炼成千百名一等一的舰长……德意志就是如此的无坚不摧,就是用钢铁炼铸的——“从哪跌倒,就从哪爬起”;如此“意志”的力量举世殊见,比起英法各国在一享受用“血肉盛宴”之后,自甘堕落、一蹶不振。

由此,不但可以看出“一战”世界格局的不稳定性,受欧美政治经济波动和战争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德国这个最活跃的因子——翻天覆地、改天换地的世界格局是二十世纪乃至二十一世纪必然的结果——二战,到底也只是颠覆的过程。

如果又说二战仅仅是一个希特勒的缘故,那只能是大错特错了。至少,德意志不只是一个或两三个“希特勒”。

而就狭义而言,就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阿道夫·希特勒,究竟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又是一位怎么样的大独裁者呢?

首先我可以肯定的是,希特勒曾经绝对是一个怀揣着理想的有志青年。有人说,为什么不换而言之,说他是个优秀的德国青年呢?其一,希特勒出生于一个低层的奥地利家庭,的确,在德奥解体的那段时间内,他实际上只能算是“一条流亡于德意志的丧家之犬“。其二,希特勒在对于当初自己理想的方面,表现得“志大才疏”,实无优秀之处可褒。少年时代,他的“艺术画家梦”,终在父亲及这个专制色彩别样浓厚的家庭的阴影笼罩下,付诸东流;青年时代,他渴望为自己的帝国报效出力,运气尚好,在4年东线战场上苟活了下来。不幸的是,他的最黄金的年段被挥霍在监狱里,不幸而幸的是,为“法西斯主义”,为“欲雪二十年之耻”的日耳曼同胞留下了《我的奋斗》——不光是阿道夫·希特勒的奋斗,还有千万在蓝天下“寻梦”的人民。

的确,他的种种志向被无情地摧毁,可以说是受够了“天妒英才”的惩罚,因而他开始“变态”,开始仇视一切可仇视的对象。

或许,他认为,日耳曼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然而事实呢?先不再提起千百年来德意志的分分裂裂,希特勒“看透”了:共产党没有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金融危机的时候,他们一筹莫展,任经济倒退到十九世纪末的水平;国防军都是一些“酒囊饭袋”,在普法大胜过后,一天比一天颓废,“施里芬计划”没能奏效,小毛奇和法尔根汉下野,数百万亡魂幽幽地浮游在东欧、凡尔登、索姆河、日德兰……

希特勒,他心中一团欲火愈烧愈烈:他要代表德意志,用他取代德意志,他便是德国的意志——成就一个千秋不倒的帝国;他要培植羽翼,千千万万——用以种族屠杀、国防战争、科技革新、资本主义经济建设。二战的爆发,本质就是帝国元首野心的急剧膨胀;与其说它是“施里芬计划”的回光返照,还不如说是直接体现希特勒是一位“大独裁者”和背后三千万更疯狂的战争狂人——一波又一群的“希特勒”,惟帝国的元首马首是瞻!

“二战”是如此地传奇,如此地脍炙人口——的确,这多亏了阿道夫·希特勒这位神秘而传奇的人物,更多亏了这世上有像日耳曼这样历史悠久、命途多舛,而又有着钢铁意志的民族。

“二战”带来的是空前的影响。也许现在我们还可能会在私底下有事没事地议论“希特勒”、“法西斯”、“集中营”、“纳粹”之类的话题吧。和平的向往、“世界大同”的世界梦,真正地、一天一天地深入到地球千家万户,渗入到每个人心中。

有人说,“是希特勒成就了二战,二战成就的是死亡的希特勒”,我想过:如果二者,真是有种神秘叵测的缘分的话……正如拿破仑·波拿巴,他成就了法国大革命,但其英名也在滑铁卢一役挥之不再了。

展开阅读全文

中国大使刘文岛灌醉希特勒的故事

全文共 1160 字

+ 加入清单

1932 年8 月初的一天,希特勒及部分纳粹党头目兴致勃勃地出席有各国驻德使节参加的大型宴会。在不久前举行的国会选举中,希特勒所领导的纳粹党再次获胜,夺得了320 个席位,使纳粹党成为德国第一大党,希特勒及纳粹党头目们也由此陷入极端狂热和亢奋之中。

宴会开始后,希特勒兴致勃勃地来到席间给外国使节敬酒。当希特勒来到中国国民政府驻德公使刘文岛面前时,一向狂妄自大的希特勒忽然想起,中国是一个很贫弱的国家,国民政府经常派人向德国方面学习,并不断向德国政府求援,因而非常看不起中国人,竟然不给刘文岛敬酒。

刘文岛

希特勒的这一举动,让民族自尊心极强的刘文岛深受刺激。他实在咽不下这口气,于是举起一杯酒,主动走到希特勒面前说:“我是中国公使刘文岛,到贵国已经一年了,你们的纳粹党虽然蒸蒸日上,不断壮大,我们却没有机会在一起举杯饮酒,今天这个机会千载难逢,特敬你一杯。”

德国人虽有饮啤酒的习惯,但在宴请客人时,也常用昂贵的烈性酒,当天的大型宴会上就有高档烈性酒可供饮用。希特勒见刘文岛主动过来敬酒,十分鄙视地盯着刘文岛说:“你敬酒,我可一干而尽,我敬你时,你能一口喝下去吗?”

刘文岛经历过无数次酒场饭局,饮酒的功夫早已练得炉火纯青了。于是,他不慌不忙地回应:“可以,可以。”

希特勒见刘文岛一副轻松的样子,爽快地拿起酒杯,将一杯烈性酒倒进了嘴里。刘文岛也不示弱,毫不犹豫地举杯将酒一饮而尽。

站在一旁的另外一名中国外交部官员知道刘文岛的酒量很大,因此不断用眼神示意刘文岛继续喝。

于是,两人你来我往,互不示弱,竟然各自一口气儿喝了20 多杯烈性酒。

在场人注意到,越往后喝,希特勒的脸、脖子越红,而且出现体力不支的迹象。此时,希特勒的亲信劝他就此打住,以免醉倒丢丑,但争强好胜的希特勒坚决要与刘文岛一喝到底。刘文岛则像个亢奋的斗士,越喝越精神,声音也越洪亮。

很快,希特勒开始坐不稳了,嘴里嘀嘀咕咕着什么,而刘文岛则若无其事。

希特勒仍不服输,他高声吼道:“我希特勒喝酒从未输过人,我可以输给我们德国或欧洲的任何一个人,但绝对不能输给一个中国人!!我今天非要让中国派来的公使醉倒趴下!”说完话,又拿起酒瓶倒了一满杯酒,一口灌了下去。

终于,希特勒支撑不住了,屁股坐不稳,身子往右侧倒。他的部下连忙用手拉他,但未拉住,他一头栽倒在地。

在场的各国使节见希特勒丑态百出,无不捧腹大笑,有的人还跑到刘文岛面前,伸出大拇指称他是中国好汉。

希特勒被灌醉后,很快被人抬出了宴会厅。据希特勒的部下说,直到第二天上午,希特勒还未完全醒过酒来。这是他第一次喝酒败在外国人手下。

刘文岛灌醉希特勒的故事,据说曾一度在西方国家广为流传,但刘文岛本人却极少谈及此事。他认为,在酒桌上逞能不是好汉,没必要拿出来炫,那次灌倒希特勒,主要是出了口恶气,让这位狂人以后不再小瞧咱中国人。

展开阅读全文

给希特勒的一封信600字

全文共 638 字

+ 加入清单

先生:您好。

我是移民南斯拉夫的学生。我的家乡是南斯拉夫的小城——克拉库耶伐次。1941年10月21日,300个孩子在这里被集体残杀。而我,就是这场灾难的幸存者。

那天早晨,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母亲站在花园里望着我,笑容安详而温柔。街上的人们都各自做着分内的事情,一切都是那么祥和、太平。

到了学校,老师正在教同学们学习语法。我看了看表,已经迟到了。老师严厉的批评了我,并让我去罚站。时间过了好久、好久……忽然,几个陌生的军人闯入了我们的教室,并要带走我们,同学们都很惊慌。那位军官走上前和老师说了些什么,只见老师摇了摇头,那位军人开枪便把老师打死了,同学们都抱头痛哭。这时,他们便要把我们带走。我在惊慌之际,躲到了教室后面的垃圾桶里,才免过了一场灾难。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只感到呼吸困难,胸口发闷。起初还能听到同学们的哭声,可现在,外面是死一样的沉寂。我爬了出去,走到了大街上,惊讶得张大了嘴——这哪是我从小成长的地方啊!街道上全是人们的尸体,硝烟在空气中弥漫。我跑到了生活了十四年的“家”,走了进去看见了躺在地上的母亲。绝望伴随着恐惧终于从我的眼眶里流了出来——“妈妈”!

从此,我变成了孤儿,每天顶着炮火去生存。先生,在这个世界上,有无数个孩子和我一样,每天都在生死线上徘徊。战争是死神的盛宴,而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停止战争,迎来和平。我们希望乌云变为蓝天,废墟变为草地,尸体变为亲人。停止战争,呼吁和平!请让我们在阳光下幸福快乐的成长!

一名在战争中受难的学生

1945年10月21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