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彝族

彝族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彝族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彝族问题。

分享

浏览

5664

作文

44

彝族的民俗民风

全文共 471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好!最近,我特别喜欢收集一些民俗节日的资料。看得我真是心里痒痒,想要与大家好好的分享。这不,我已经都整理好,做成“大盘点”了。什么?你们不服气?好,那我现在就给你们好好地介绍一下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在漫长的历史中,也拥有了特殊的节日。在德昂族,这些特殊的节日不足为奇,竟然在特殊的节日中还包含着更加特殊的民风民俗呢!

历史悠久的德昂族,每逢节日,相互宴请成风俗,不论酒席上菜肴有多少,都要用新鲜的蔬菜做一碗没有味道的素菜,然后再端一小蝶辣椒水,蘸着辣椒水吃。听着听着,爱吃辣的我,口水都流下来了。这样吃,别具风味,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啊!

彝族是一个古老而又热情的民族。彝族的火把节也在全国颇负盛名,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它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连白族、纳西族、基诺族等都过火把节呢!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当我想象起彝族火把节的热闹,不由充满了憧憬……

各民族的民风民俗使我领略了许多民族气息,也让我更加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作文

彝族:跳虎

全文共 291 字

+ 加入清单

在云南省双柏县小麦地冲的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于村后土地庙遗址,杀狗献“咪司”(“咪”意土,“司 ”意主人,迷司即为土主神之意),随后由本村“毕摩”祭土主请虎神。8位村民化装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们”两耳高耸,尾巴粗壮,浑身虎纹,额上绘一汉字“王”,颈上挂一个大铜铃,威风凛凛。“毕摩”念罢祭辞请虎神后,虎王率众老虎入村。整个跳虎节期内,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当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跳虎、敬祭虎神和祈愿老祖宗的保佑后,全体村民才能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满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彝族节日—祈雨节

全文共 660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属龙日是楚雄彝族一年一度的传统祈节,彝语称为“门捏底”。

季春三月是一年中夭干少雨时节,彝族群众担心四月间小秧栽不下去,就以村落或家族为单位,相约成群,在毕摩的主持下,选择寨子附近最高的一座山,到山顶祭天求雨。彝族认为祭天求雨的山越高离行雨的天龙越近,求雨就更加灵验。祭夭求雨仪式是在村寨附近最高的山顶,选一棵大树作为“龙树”,在龙树下摆设祭坛,在祭坛上铺垫青松毛,摆上酒、茶、米、肉等祭品,点起清香,杀鸡宰羊,敬奉“天龙”。

祭祀仪式开始,毕摩要在参祭人员中选出一个强壮的小伙子,让他抹成大黑脸装,扮“龙王爷”的模样。龙王爷腰间挎着一个盛满水的大葫芦攀上龙树,在毕摩念“求雨经”时向下泼洒“雨水”。其它参祭人员跪在祭坛前默念祈雨。毕摩手摇冲夭铃,身披法衣,头戴法帽,施展法事,边跳边念“求雨经”。念完一段经,龙王爷就向地面洒些“雨水”。问树上求雨人,雨下得如何?求雨众人答:“雨水太少,庄稼长不起来,请龙王爷多行点雨”。毕摩又念一段“求雨经”龙王爷又从树上多洒些“雨水”,再问如何?求雨众人答:“雨下得太多,庄稼受涝,难有好收成”。毕摩最后再念一段“求雨经”,龙王爷才均匀地洒下雨水。

祈雨祭祀完毕,大家开始吃祭餐,吃完祭餐,众人就启程回家,在回家的路上,毕摩手持法器在前边引路,年轻小伙子们则临时扎一乘轿子,把黑脸“龙王”抬回家。一路上毕摩吟唱“鲁更恰”,认为这样做了,就能把“真龙”接回家,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彝族古老的祈雨节,世代相传延续至今,表达了彝族人民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的朴实心愿。

展开阅读全文

彝族的民风民俗——火把节

全文共 721 字

+ 加入清单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哈尼族等的传统节日,但是只有彝族的火把节让我感到最神圣,最让人记忆深刻了。

在彝族的记载中,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第一天为“都载”,意为迎火。这一天,村村寨寨都会打牛宰羊杀猪,以酒肉迎接火神,祭祖,妇女还要赶制荞馍、糌粑面,在外的人都要回家吃团圆饭,一起围着火塘喝自酿的酒,吃坨坨肉,共同分享欢乐和幸福。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打燧石点燃圣火,由毕摩(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由家庭老人从火塘里接点用蒿杆扎成的火把,让儿孙们从老人手里接过火把,先照遍屋里的每个角落,再田边地角、漫山遍野地走过来,用火光来驱除病魔灾难,最后一起游玩火把。

火把节第二天为“都格”,意为颂火、赞火,是火把节的高潮。在彝族中,最重要的要数 “选美”了,这天 ,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一起,组织赛马、摔跤、唱歌、爬杆、射击、斗牛、斗羊、斗鸡等活动年长的老人们要按照传说中黑体拉巴勤劳勇敢、英俊潇洒的形象选出美男子,姑娘们要效仿像阿什莫那样,举行跳舞比赛,选出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美女,夜幕降临,一对对有情男女悄然走进山坡,走进树丛,在黄色的油伞下,拨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故也有人将彝族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

火把节的第三天,意思是送火。这是整个彝族火把节的尾声。这天夜幕降临时,各家各户陆续点燃火把,手持火把,竟相奔走。山上山下各村各寨,游龙似的火把聚在一起,燃起一堆的篝火,众人挥舞着火把,载歌载舞,迎风引吭,以示众人团结一心,共同防御自然灾害,因此被称为“东方狂欢节”。

彝族的火把节象征着团结,所以神圣;象征着有情人终成眷属,所以记忆深刻;象征着和谐、幸福,所以时时萦绕于心。

展开阅读全文

彝族的民风民俗——紫溪山

全文共 536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彝家孩子的我,从小在山里长大,山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彝族民风民俗作文彝族的民风民俗作文。在家乡的众多山中,我最爱的是紫溪山。如果我是画家,我要把紫溪山的美景描绘出来!可惜我不是。但我不气馁,因为作为学生的我一样可以用手中的笔,描绘出紫溪山的美。

紫溪山风景优美。走进紫溪山,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邀我做朋友;茶花儿与我交换眼神,向我展现它的婀娜姿态;老树摇摆着身躯,为我的到来翩翩起舞……让我感受着大自然的热情、和谐与美丽。

紫溪摩崖多么神奇呀!岩石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有的像“仙人指路”,有的像“骆驼运货”,有的像“猴子观海”……这样的奇峰,再加上云雾的衬托,简直就是《西游记》里的仙境。微风拂过,带走了云雾,又一个奇景展现在我的眼前:八仙在云海里若隐若现,好像是要去参加王母的蟠桃盛会。

紫溪的山多险呀!紫溪摩崖的路直上直下,游人连走带爬,在经历磨难的洗礼后,才能站在胜利的舞台上。游人都喜欢欣赏山崖上的文字,因为那是彝族文化历史的见证。站在山顶,微风吹来,带走了爬山的倦意,让人神清气爽!往下看,只看见层层云雾;侧耳倾听,“神仙”们参加蟠桃盛会的欢声笑语在耳际飘荡……

紫溪山,你为楚雄彝族自治州增光添彩,成千上万的游客在你的怀抱中放松心情,消除烦恼。我爱你,紫溪山!

展开阅读全文

彝族俐侎人火把节的故事

全文共 1707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是彝族等许多少数民族的盛大节日,俗称"火把节"。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彝族俐侎人火把节的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

彝族俐侎人火把节的故事

生活在滇红之乡的西南部、万明山脚下有一个少数民族村-风庆县郭大寨乡团山村,距政府驻地 15公里,国土面积 5.4平方公里,全村辖 15个村民小组 529户农户 2154人,其中 俐 侎 族 427户 1704人,涉及 14个村民小组,纯 俐 侎 小组 11个,与汉族杂居小组 1个,占全村人口的 79.6%。 全村山高地陡,属山区、半山区,年平均气温 16.5℃,年平均降雨量 1450毫米,属中亚热带温凉气候。地理条件恶劣,生存条件极为困难,大多数 俐 侎 人仍处在温饱线以下。距团山村委会 3公里处,有一座绿绿葱葱的高山,名为万明山,海拔 2905米,山顶冬季积雪,登临其巅,可纵览群山,山上有一古寺遗址,至今香客不断。境内居住着的彝族 俐 侎 人,能歌善舞,热情好客,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民族风俗习惯,保留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传统的村寨建筑,传统节日有赶庙会( 农历四月初八)、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至二十六)、七月半、十月朝等,流传着 俐 侎 人起源的传说、金银饭的传说、葫芦笙的传说及火把节的传说。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是彝族等许多少数民族的盛大节日,俗称"火把节"。居住在凤庆县郭大寨乡团山村彝族 俐 侎 人过火把节,沿袭着古老的习俗并世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节日文化景观。 俐 侎 人视火把节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节日来临,各家要接回已出嫁的女儿,人人身着节日盛装,祭祖祀神,燃起火把,击响大锣,唱火把歌,跳火把舞,共祝物阜民丰。过节这一天几家人凑起来杀一只羊或杀鸡煮肉,二十四这天献山神祭田祭地,二十五吃过晚饭立火把、打歌,酒在打歌场上喝。

火把节的由来

关于火把节,在 俐 侎 人心中有着这么一个美丽的传说: 据传在很久以前, 俐 侎 部落里有一个美丽善良的喜雀姑娘,周围众多部落着领都被喜雀姑娘的美貌所倾倒,早已垂涎三尺,欲以武力进攻 俐 侎 部落,霸占喜雀姑娘。喜雀姑娘不愿看到族人和亲人遭受战争的欺辱和蹂躏,毅然献身火海,以死回报族人。后来族人就在喜雀姑娘遇难的山上燃起篝火,敲响锣声,挥舞火把,跳起大锣笙,以示纪念,故而相沿成习。

另外有一个传说: 早在很久以前,世上万物都有语言,人类能与所有动植物进行交流对话。有一天,天上出现了七个太阳,大地上炎热得让所有的生物无法生活,到处是熊熊大火和浓烟,万物面临着生存的威胁。于是,人类就和动物植物在一起共商对策,大家一致推荐白猴王上天去找龙王,谁知龙王只有一只盛满水的大缸,那正是人间所需要的雨水,他一生气就把桌子掀翻了,缸里的水倾泻人间,这雨一下就是七七四十九天暴雨。整个世界被水淹没了,大地上听不见任何声音,漆黑一片,不分白天黑夜,人类无法生活。当时河水上面飘着一个大葫芦,里面躲着姐弟俩人。于是玉皇大帝派来寻找人类的灵鼠啃出个洞,救了姐弟俩,后来姐弟俩人结为夫妻。为了生活,丈夫到没有被水淹的大山去取回火种,点燃绑在牛头上进行耕种,就这样人类得到了光明,世世代代生息下来。后来人们为纪念这对夫妻,就把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二十五定为火把节,沿袭至今。

火把节习俗

(一)祭田祭地庄稼:从农历六月二十至二十五。二十晚黄昏时分跳锣正式开始,跳锣队伍点起火把,敲击大锣。村民们将各自在家中祭祖或到田间地头祭田,成群结队进入各家各户昼夜击锣循跳,直至走完全村。

(二)祭狗: 农历六月二十五。先喂饱了狗再用餐,以示纪念祖先。 俐 侎 人至今仍然保持着不吃狗肉的习俗。

(三)山歌对唱: 农历六月二十六。由团山村 俐 侎 族歌舞表演队出演 6个节目,接着就是山歌对唱,这是 俐 侎 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好日子。

(四)洒火把:农历六月二十五晚上至二十六。由当地头人带领着全村 俐 侎 村民,到田间地头、村寨角落进行,洒火把,求吉祥。

展开阅读全文

彝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全文共 822 字

+ 加入清单

彝族民间禁忌很多,在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都有表现,且各地有别。

饮食禁忌禁食狗、马、熊等动物的肉,因这些动物与人类同源出于雪;是雪的子孙;过年三天内禁忌新鲜蔬菜进屋,否则对祖先是最大的不敬;妇女忌食难产而死的家畜之肉;忌肉食露天进屋,否则鬼魂会附其上;禁过年七天内推磨,会使家境贫困;禁平日反向推磨,会给家庭带来灾难;忌推磨时磨心突断,俗信是鬼在作怪,磨出的粉不能食用;忌用餐后把汤匙扣于碗盆的边沿上,因这是给死人敬食的方式;等等。诸上种种禁忌涉及到食物品类、饮食方式、食品制作、饮食主体,这些饮食禁忌习俗直接影响到彝族饮食文化结构。

忌讳女人跨过男人的衣物,更不能从男子身上,头上跨过。忌讳女客上楼。妇女不能上房顶。忌讳触摸男子的天菩萨,犯忌者要宰牲,打酒谢罪赔礼;解放前等级低下的犯忌者,还有被断臂、处死的危险。如果被妇女抓摸了天菩萨,此男子将终身不吉,事后天菩萨必须剃尽,否则死后不能鬼归祖界。忌讳妇女送自己的首饰、衣物给别人,俗信认为妇女的生育魂格非最爱附在这些物件上,若送与别人,会影响生育和孩子的顺利成长。日常生活中,忌舀汤时反手用木勺,忌和燕麦面时顺时针方向搅动,忌人出远门便扫地,因为这些都是丧葬时的习俗。忌讳言死,而称老了。忌讳影子被人踩踏,被踩者一定会为此报复。禁止在放置祖筒的祖灵箐附近鸣枪行猎,或砍树烧荒。禁止在焚场或墓地打猪草、放牧。参加祈雨仪式时,禁止男子戴帽、女子打包头。禁止跨越火塘或踩踏锅庄石。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对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

在祭祀活动中,以祭龙规模最大。祭龙选在二、三、四月中的一个龙日,以村寨为单位每人自带一碗米、一小块盐,由老人备香火,在龙树下集体祭祀;云南彝族则选择正月的第一个龙日进行祭龙,祭祀后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长幼,饭自带,肉共食,是一种大规模的集会。

过去流行多神崇拜,祭祀祖先。一些与汉人长期杂居的彝族人,也信佛教。19世纪末,信基督教、天主教的先后传入,但信者不多。

展开阅读全文

彝族节庆、礼仪食俗

全文共 743 字

+ 加入清单

彝族过去崇拜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主要节日有十月年、火把节及区域性的节日和祭祀活动,十月年是彝族的传统年,多在农历十月上旬择吉日举行。节期5—6天,节日里要杀猪、羊,富裕者要杀牛,届时要盛装宴饮,访亲问友,并互赠礼品,其礼品多为油煎糯米粑或粑粑,并在上面铺盖四块肥厚的熟腊肉;火把节是彝族民间最隆重的节日,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二十五日间进,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共祝五容丰登。在祭祀活动中,以祭龙规模最大。祭龙选在二、三、四月中的一个龙日,以村寨为单位每人自带一碗米、一小块盐,由老人备香火,在龙树下集体祭祀;云南彝族则选择正月的第一个龙日进行祭龙,祭祀后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长幼,八人广席,饭自带,肉共食,是一种大规模的集会。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巾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在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

典型食品 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荞粑,彝族风味主食;面糊酸菜肉,彝族农家常菜;白水煮乳猪,云南彝族传统佳肴,用乳猪水煮后蘸食;锅巴油粉,云南彝族风味名小吃,用豌豆面制成。

展开阅读全文

彝族民风民俗的

全文共 298 字

+ 加入清单

火把节又称“东方的狂欢节”,是彝族的节日,过火把节的还有白族,纳西族,基诺族等。

时间是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将会进行“三天三夜的狂欢活动”。

第一天:祭火。

一般由寨子里地位最高,最受尊敬的人在山上进行祈求,祭祀,杀鸡宰牛羊,然后用最原始的方法获取火种,进行保存,等到第二天。

第二天:传火。

白天会赶集,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选美比赛,歌舞表演等。晚上,由当地地位高的人一起用取来的火种点燃事先准备好的主火把,然后每家人在主火把处取火,进行游街仪式,随后就是火把狂欢,一起撒火把,跳左脚舞。

第三天:送火

期盼来年会带来好运,丰收。下午回召集所有男人,不管老少,聚集在一起吃饭,代表火把节的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彝族民风民俗的

全文共 527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彝家孩子的我,从小在山里长大,山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在家乡的众多山中,我最爱的是紫溪山。如果我是画家,我要把紫溪山的美景描绘出来!可惜我不是。但我不气馁,因为作为学生的我一样可以用手中的笔,描绘出紫溪山的美。

紫溪山风景优美。走进紫溪山,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邀我做朋友;茶花儿与我交换眼神,向我展现它的婀娜姿态;老树摇摆着身躯,为我的到来翩翩起舞……让我感受着大自然的热情、和谐与美丽。

紫溪摩崖多么神奇呀!岩石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有的像“仙人指路”,有的像“骆驼运货”,有的像“猴子观海”……这样的奇峰,再加上云雾的衬托,简直就是《西游记》里的仙境。微风拂过,带走了云雾,又一个奇景展现在我的眼前:八仙在云海里若隐若现,好像是要去参加王母的蟠桃盛会。

紫溪的山多险呀!紫溪摩崖的路直上直下,游人连走带爬,在经历磨难的洗礼后,才能站在胜利的舞台上。游人都喜欢欣赏山崖上的文字,因为那是彝族文化历史的见证。站在山顶,微风吹来,带走了爬山的倦意,让人神清气爽!往下看,只看见层层云雾;侧耳倾听,“神仙”们参加蟠桃盛会的欢声笑语在耳际飘荡……

紫溪山,你为楚雄彝族自治州增光添彩,成千上万的游客在你的怀抱中放松心情,消除烦恼。我爱你,紫溪山!

[彝族民风民俗的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彝族的火把节

全文共 887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很久以前,天和地是相通的,天上的神和地上的人和睦相处,经常互相往来。有一年夏天,一个名叫耿丁的天差下凡游玩,却和人间英雄豪星发生了矛盾,于是两人比赛摔跤,结果耿丁被摔死了。天神大怒,放出许多蝗虫来破坏庄稼。豪星带领人们燃起火把,举火烧虫,保护了庄稼。从此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便成了彝族的火把节。

耶!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八月十一日的火把节了。我终于可以来参加易门县浦贝彝乡举行的火把节。这一去,不仅让我品尝到美味的羊肉佳肴,还让我体验到浓厚的彝族风情,真是“一举两得”呀!

当我们到达场地时,正好是我特别好奇的神秘祭火典礼。祭火典礼分为三个阶段:取火、迎火和送火。这些都是由大毕摩和彝乡同胞们共同完成的。圣火是取自神秘而美丽的人间仙山——马头山。圣火是用传统的钻木取火的古老方式,这代表着彝族人民追求光明和幸福的美好心愿。

转眼,到了晚饭时间。百桌羊肉汤锅盛情迎宾客,热腾腾的羊肉汤、香喷喷的粉蒸肉、香醇的彝家米酒……瞧这阵势,想不香飘十里都很难啊!这光闻着就让人口水泛滥,心动不如行动,美食,我来了!

吃饱喝足之后,夜幕早已降临,火把狂欢之夜开始了!

在星月的照耀下,在群众的欢呼声下,在花鼓队、唢呐队的簇拥下,大毕摩点燃第一堆烈火时,天空中顿时燃起耀眼的烟火。伴随着绚烂的烟火,第二堆、第三堆熊熊焰火也相继燃起。唱歌跳舞勒过索(好玩呢),喝酒吃肉呐基维(好吃呢)。醉美狂欢夜,激情火把节……明月升起,激情的火把燃烧起来了,熊熊烈火照彻夜,激情的热浪一波接着一波,人们都被这火把的热情燃烧起来了!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绚烂的火把,动听的民谣,彝家的左脚舞,满天的绚丽烟火……不一会儿,我也被热情好客的彝族同胞们拉入狂欢的行列中,一同跳着欢快的左脚舞。然而一波波热浪向我涌来,那也许是火把的盛情邀请,也许是人们的激情热浪,也许是彝家同胞的热情好客,也许是……近四万名群众围着熊熊的火把唱歌跳舞,歌颂着美好生活,远处频频绽放的焰火,把浦贝的夜晚装饰得缤纷绚丽。这是一个民族团结、幸福美好的狂欢之夜!

这是我的假期快乐事迹榜中的no:1,同时我也希望下一次的火把节我还能再去狂欢一日。

展开阅读全文

彝族春节风俗作文

全文共 584 字

+ 加入清单

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区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大块大块(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彝族的房屋结构有的地区和周围汉族相同,凉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顶、土墙;广西和云南东部彝区有形似“干栏”的住宅。

各地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妇女地位较低。遗产由诸子平分,绝业一般归近亲所有。彝族历史上盛行父子连名,此俗在凉山彝族居民中一直继续到建国前。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娶媳需付较高的聘金,交错从表婚比较流行,夫死实行转房。建国前云南部分彝族地区还保持着公房制度,凉山彝族保持着严格的等级内婚。历史上彝族多实行火葬,建国前,凉山及云南沿金沙江一带居民仍行此葬俗。其他地区自明、清以来逐渐改为上葬。

展开阅读全文

彝族春节风俗作文

全文共 414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彝族,除了人人知晓的火把节之外,那就要说祭龙节了。

彝族的祭龙节即“花脸节”。丘北的彝族群众把农历的二月的第一个属蛇日或猪日定位祭龙节的起始日。每年都要举行比汉族的春节还要热闹的盛大节日活动。寨子里的老人向各户分摊分一些酒肉,每户都由一名男子携带,先有毕摩率领全村的群众举行祭山神、祭树神的活动,参加者都在神树前野炊。

男女青年在村头河边,一边互抹花脸,一边对唱情歌。村中还举办摔跤,斗脚架、唱山歌、跳民族舞、挝脚架、爬树等盛大活动。

在节日期间,那个人的脸被抹得越黑,吉祥和幸福就会降临在哪个人的头上,他的庄稼就会长的好,丰收多,做任何事都心想事成。

丘北彝族的祭龙节一直延续至今。随着国家AAA级风景区的发展,丘北县政府把祭龙节定位丘北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都举行祭龙节已经成为丘北民族的代表了。

“百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还要继续去了解其他的民族和风俗与习惯,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自己的视野。那就让我们快快行动起来吧!

展开阅读全文

彝族年传说

全文共 828 字

+ 加入清单

很早以前,山上住着一户三弟兄的彝族人家。他们年年辛勤种植,却年年被天王派来的神兵天将拱翻土地,破坏庄稼。有一年他们逮住一个天将,大哥主张杀,二哥主张打,老三则主张问清楚了再打再杀。老三问天将,天将说他是奉天王的旨意,被迫干坏事的,并且知道了天王妄图垄断大地,将要开决天河的事。弟兄三人问天将怎么办,天将说:“老大在山脚下修一座锡房,老二在山坡上修一座铁房,老三在山顶上修一座泡木房,就可以避难了。”弟兄三人按天将说的各人造好房子住了进去,结果十三天后,浩浩荡荡的洪水铺天盖地而来,住在锡房子的老大和住在铁房子里的老二,都沉没在水底淹死了,只有老三住的泡木房子浮在水面,水退后停留在一个山头。

老三的泡木房子引来很多逃难的飞禽走兽,老三热情地接待了这些死里逃生的客人。后来老三想娶天王的女儿为妻,那些寄居在家的飞禽走兽,就商量着成全他的婚事。

有一天,天王拨开云头,巡视人间,发现山头还剩下一座房子,房顶上还有一只乌鸦正鸹鸹高叫。乌鸦高叫,是不祥的预兆,天王忙叫妻子翻看天书,他的妻子开柜翻书时,发现耗子已把天书咬得破烂不堪。天王气愤地追击耗子,途中被一条蟒蛇咬伤了脚趾,痛得他死去活来。这时,一只云雀飞来告诉天王,青蛙能治好他的创伤。天王的妻子立即请来了青蛙,青蛙要他答应把女儿嫁给老三,才给他治病,逼得天王没法,只好应允。

青蛙眼见这个成全老三婚事的计划圆满实现,便扑通一跃,跳进了池塘。天王抓不住青蛙,伤口越来越厉害,就此一命呜呼了。老三娶了天王的女儿为妻,花狗献上了他尾巴上粘的三粒谷子。。老三夫妻把这三粒种子种下去,秋天收获了三吊谷穗。次年春天,他们又将这三吊谷穗播种,获得了九百吊,第三年,老三收得了千斤稻谷。夫妇俩为了庆祝丰收,在夏历十月初一至十五的一天,煮起了白花花的米饭宴请曾救过老三的天将和成全他们婚事的飞禽走兽们。

这一天,就逐渐成为了现在彝族的年节,每年秋天丰收以后,都要隆重地庆祝彝族年,以祭奠祖先,庆贺当年丰收,同时预祝来年取得更好收成。

展开阅读全文

彝族火把节600字

全文共 666 字

+ 加入清单

假期的时候,妈妈带我去云南石林旅游,正好赶上了农历六月二十四彝族火把节。

而热情好客的彝族导游举着小红旗对我介绍道:“古时候有个魔王的堡垒久攻不下,于是改为羊群火攻,在每只羊的双角和后退绑上火把,驱羊进攻,果然大获全胜。人们为了纪念这场战争,在每年的农历二十四日就要耍火把庆祝,因此就有了火把节。

夜晚,天上刚刚出现几颗星星。我看见年轻人们迫不及待地抱着一捆一捆的柴火,架在空地上,准备篝火。

晚会开始了,几个小女孩唱了一首民歌的开头,一唱完,全部的人都唱了起来:“咿咿娜给哟哟——哦都丽娜。”在场的彝族人民和我都穿着充满花纹的名族传统衣裳:一些壮汉和小伙子们普遍穿着颜色深沉的衣裙,宽大的衣袖上有着斜线和纹路;美丽的少女和妇女通常在头上围一块头巾,衣服的颜色艳丽,花纹是许多个月亮。男女老少们唱着欢快的民歌儿,一齐翩翩起舞,像纷飞的彩蝶。旁边的游客,也随着他们的音乐手舞足蹈,我也不列外,跟着音乐的节奏跳了起来,“咿咿呀呀”地跟着他们唱起来。随着欢乐的歌声,大家都点燃了手中的火把,我也好不胆怯地将火把点燃了。在歌声中,一个粗壮的声音叫起来:“大家一起把火把聚拢在一起!”所有人都将火把举起来,这个火团极其刺眼,黑夜被照的如同白天,火光找的每个人的脸上笑嘻嘻的。

火把熄灭了,这片空地在一起沸腾器来——人们把手在火把上的灰烬涂抹,再涂抹在自己、好朋友、家人的脸上,意思是让他人健康平安。一阵涂抹后,我和妈妈都变成了“包青天”。整个空地都充满了笑声。

这是多么快活的节日啊!云南的民风民俗就是这么有趣。望着那一团团跳动的火苗,心里乐滋滋的!

展开阅读全文

彝族火把节600字

全文共 680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的国家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有具有自己风俗的节日:傣族的泼水节、布衣族的灯杆节、黎族的寒食节……但我觉得彝族火把节最具特色。

据说,在很久以前的一个夏天,旱情严重,但天神不体百姓疾苦,仍派差役到凡间收粮逼债。人们将天神派来的恶差杀死后,天神怀恨在心,放出天虫祸害人间。天是彝族的人们在农历6月24日用火把焚烧害虫,战胜了天神,并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在每年有农历6月24日,彝族都要过火把节,这是彝族人民一年之中最欢乐最隆重的日子了。彝族有火把节活动丰富多彩,节日里人们从方圆百里的地方赶来,聚在一片绿茸茸的草坪上举行斗牛、赛马、赛歌、选美、摔跤等庆祝活动。火把节的夜晚还要进行火把游行和举办篝火晚会。

彝族有一句谚语:过年是嘴巴的节日,火把节是眼睛的节日。在火把节上,姑娘穿着七彩的裙子,戴着各色各样的花头帕,披着绣花坎肩,好似一朵朵娇艳欲滴的鲜花,又似天边美不胜收的彩霞。这下,人们就要从众多的姑娘中评出三位打扮美丽、仪态丰采和道德品行最好的姑娘。她们会成为小伙子心仪的目标和姑娘们心中的偶像。

斗牛、赛马、摔跤都是小伙子们大展身手的时候,他们不光在马背上表演技巧,还跟对手比赛,一翻上马,策马直追,追到对手为胜。摔跤时只限男性,将对手摔倒在地即为胜利。斗牛时,人们会拼命大喊,为公牛加油。

到了晚上,人们高举火把,年轻的女孩唱起了“朵洛荷”。排着队伍走向田野、村庄。漫山遍野,“火龙”在之中飞舞,歌声在空中飘扬。空中闪烁着亮丽的烟火,人们的脸上满是笑容,围着篝火翩翩起舞,火把节就在人们的欢声笑语和遍地的火光中过去了……

火把节是一个欢乐的节日、喜庆的日子!

展开阅读全文

彝族火把节600字

全文共 622 字

+ 加入清单

火把节”是彝族人的一个传统节日。这里有一个美丽的故事,让我来讲讲吧!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奶奶是这样说的:古时有个魔王残酷迫害百姓,群众无可忍受,便群起而攻之。但魔王堡垒久攻不克,于是改为用羊群火攻,即在每只羊的双角和后腿绑上火把,驱羊进攻,结果获胜,人们为了纪念这次斗争胜利,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四日耍火把相庆,由此形成了“火把节”。但姐姐是这样说的:在农历6月24日这天用火把焚烧了害虫,战胜了天神,于是彝族人民把这天定为“火把节”,代代据说。

“火把节”的节目特别有意思,男人们参加摔跤、斗牛、斗羊、斗鸡、赛马、爬杆等项目;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最美的要数选美了。你看那一个个美丽的彝族姑娘手里拿着黄伞,牵着美丽的镶包,还有一个个帅气十足的美男。

“火把节”那天家家杀牲以祭祖先,饮酒、吃坨坨肉。当夜幕降临时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唱歌、跳着美丽的达体舞,一直玩到天亮才结束。

吃过饭以后,差不多天黑了,火把节欢庆开始了,一位吹笛子的长者站在所有人的中间,这位长者可以算是村里比较有本事的人,因为吹笛子的手艺只传授给他的儿子没有儿子就传授给他信赖的人,在这位长者的旁边有一堆篝火,大家围成了一个圈在一起跳“踢脚舞”跳了好一会儿舞,人们拿起了火把在篝火上把火把点燃了,人们举者火把在田野上跑,我看见点点星光和点点火光,火把每到一个人身旁都要围着火把绕代表着吉祥、平安,大家都盼望秋天能有好收成,从他们的笑容中看见了他们秋收时的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彝族的火把节600字作文

全文共 680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的国家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有具有自己风俗的节日:傣族的泼水节、布衣族的灯杆节、黎族的寒食节……但我觉得彝族火把节最具特色。

相传,在很久以前的一个夏天,旱情严重,但天神不体百姓疾苦,仍派差役到凡间收粮逼债。人们将天神派来的恶差杀死后,天神怀恨在心,放出天虫祸害人间。天是彝族的人们在农历6月24日用火把焚烧害虫,战胜了天神,并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在每年有农历6月24日,彝族都要过火把节,这是彝族人民一年之中最欢乐最隆重的日子了。彝族有火把节活动丰富多彩,节日里人们从方圆百里的地方赶来,聚在一片绿茸茸的草坪上举行斗牛、赛马、赛歌、选美、摔跤等庆祝活动。火把节的夜晚还要进行火把游行和举办篝火晚会。

彝族有一句谚语:过年是嘴巴的节日,火把节是眼睛的节日。在火把节上,姑娘穿着七彩的裙子,戴着各色各样的花头帕,披着绣花坎肩,好似一朵朵娇艳欲滴的鲜花,又似天边美不胜收的彩霞。这下,人们就要从众多的姑娘中评出三位打扮美丽、仪态丰采和道德品行最好的姑娘。她们会成为小伙子心仪的目标和姑娘们心中的偶像。

斗牛、赛马、摔跤都是小伙子们大展身手的时候,他们不光在马背上表演技巧,还跟对手比赛,一翻上马,策马直追,追到对手为胜。摔跤时只限男性,将对手摔倒在地即为胜利。斗牛时,人们会拼命大喊,为公牛加油。

到了晚上,人们高举火把,年轻的女孩唱起了“朵洛荷”。排着队伍走向田野、村庄。漫山遍野,“火龙”在之中飞舞,歌声在空中飘扬。空中闪烁着亮丽的烟火,人们的脸上满是笑容,围着篝火翩翩起舞,火把节就在人们的欢声笑语和遍地的火光中过去了……

火把节是一个欢乐的节日、喜庆的日子!

展开阅读全文

彝族的独特魅力作文900字

全文共 917 字

+ 加入清单

若说五十六个民族好比五十六朵花,那么栽种花的园子就是中华。如果中华是一片星空,那么彝族就是其中的一颗耀眼的星星。彝族为什么吸引人呢?就是它那特别的民俗风情。

彝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所以他们至今依然保留着那些历史悠久而重要的节日,火把节就是其中之一。关于火把节还流传着一个传说呢!古时候有个魔王残酷地迫害百姓,群众忍无可忍,便一起反攻。但魔王堡垒久攻不克,人们便改成用羊群火攻,就是在每只羊的双角和双腿绑上火把,驱羊进攻,最终取胜。于是,人们为了纪念这次战斗的胜利,在每年夏历六月二十四耍火把相庆,由此形成了火把节。

每逢火把节,待到晚饭后,锣声,号声一吹响,男女老少们都迫不及待地汇集于广场,点燃火把后,他们用松香粉扑撒火把。顿时,火焰冲天,五彩斑斓的“花朵”在天空纷纷绽放露出了笑脸,人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有些人聚在一起,举杯畅饮,谈天说地,围着火把敲锣打鼓,燃放鞭炮,表达着自己内心掩盖不住的喜悦,有的人举着各自的小火把围绕着大火把,跳起“丰收舞”,唱起“丰收歌”,这场面可不亚于奥运会开幕式啊,真是热情奔放。此时,一些老人仿佛返老还童了,跟着年轻人载歌载舞,真是活力四射!他们围着火把把欢歌劲舞的场景,让我感觉那一个个燃烧的火把,就犹如彝族人那一颗颗火热无比的心。

彝族对舞蹈的热爱让我惊叹,也让我佩服。他们不仅在过节日是跳舞,就连上菜是也要手舞足蹈!,这种独特新颖的上菜形式称作“跳菜”,它是宴宾是的最高礼仪,是舞蹈,音乐与杂技的完美结合。宴宾时,通常用方桌沿俩测一溜开,宾客围坐三方,中间留下了一条“跳菜”通道。随着民间音乐的奏起,一位顶着托盘的彝族男子走出来双手拱揖,脚步忽高忽低,忽快忽慢,另一个人头顶和双臂功撑着24个碗,紧跟着也“出场”了。他们配合着乐曲的节奏,翩翩起舞,时不时还做点滑稽的怪相,那优美,流畅的舞步贺顶着的那纹丝不动的盘子,不由得让人心中一共钦佩之情。他们一定是经历了许多次得训练,才有达到这种完美无缺的表演地步吧!接下了“闪亮登场”的是两位受搭毛巾的搭档,他们就像关公身边的左右手关平和周仓,时刻为那两位顶碗着保驾护航。

五十六个民族,各有千秋,但能歌善舞的彝族那独特的文化魅力,更是深深吸引住了我。

展开阅读全文

彝族作文800字

全文共 837 字

+ 加入清单

乘车走过一段路,就来到彝家新寨。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彝族“阿咪子”,就是一位彝家姑娘。她带我们参观了既是景点,又作为彝族村委会的彝家新寨。

一进大厅,几位彝族””阿咪子就用彝语为我们唱“迎宾歌”,虽然一句也听不懂,但旋律很好听,大家都随着节奏打起拍子来。这间屋子里展示的是彝族的手工技艺和他们的婚俗。其中彝族的漆器、银器和刺绣可是彝族著名的手工艺,成品可精美了

出了大厅,便是一个宽敞的院子。院子四周都是由红、黄、黑三色装饰的房间,院子中间堆着木柴,木柴还弥漫着烟雾。接下来,阿咪子要教我们跳火把节的舞步,舞步很简单,大家不出五分钟就学会了。随后,一把火点燃了即将熄灭的木柴,大家手牵着手,围着火堆跳起舞来。跳到高潮时,还有彝族小哥哥“达斯”吆喝起来,气氛很活跃。这是在模仿彝族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火把节。

紧接着,阿咪子带领我们进入了院子两侧的房间稍作休息。坐下不久,阿咪子手中端着一个美丽的漆器大盘子走了进来。她要为我们敬上一杯彝家米酒,表达她对我们的敬意。大家一起一饮而尽(除了像我这样的孩子),也表达了我们对她的敬意。米酒刚刚端走,彝家美食又送了进来。小桌子上摆着三个盘子,分别装着小土豆、荞粑和烧鸡,这就是彝族的传统美食。品尝过后不得不说,彝家的食品还是很可口的。趁我们吃东西的时间,阿咪子向我们讲起了彝族的故事。

彝族是一个很贫穷的民族,每人年均收入只有7000元,比城里有些人月收入还低。据阿咪子所说,小区里的旧衣物大多送往了彝族大小凉山,送给了当地的彝族人民。还有当时火遍全网的彝族孩子上学爬天梯的新闻,就可见彝族同胞是多么穷困。但是这几年彝族人民为了走出大山,不一直依靠政府和好心人的捐助,他们开始发展旅游业,靠彝族的传统手工艺——银饰、漆器、彝族刺绣等赚钱。最后,阿咪子郑重地请求我们,回去后向大家宣传一下彝族,让更多的人了解彝族,了解这个贫穷又渴望走出大山的民族。

车子又走在了路上,离开了美丽的彝家新寨。可一想起可怜的和我们同龄的孩子们,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