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形势

形势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形势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形势问题。

分享

浏览

855

作文

81

2024关于艾滋病同性传播形势严峻热点话题最新消息

全文共 1063 字

+ 加入清单

原标题:中国艾滋病流行形势严峻男性同性性行为感染率攀升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办公厅5日印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计划》指出,目前,中国艾滋病流行形势依然严峻,尚有一定数量的感染者和病人未被检测发现,性传播成为最主要传播途径,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感染率持续升高,青年学生感染人数增加较快。

《计划》显示,“十二五”期间,艾滋病检测力度持续加大,经注射吸毒传播、输血传播和母婴传播得到有效控制,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以下简称感染者和病人)发现率提高68.1%,病死率降低57.0%,重点地区疫情快速上升势头得到基本遏制,全国整体疫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受艾滋病影响人群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歧视进一步减轻,基本实现了《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总体目标。

《计划》指出,目前,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依然严峻,防治工作中新老问题和难点问题并存,防治任务更加艰巨。尚有一定数量的感染者和病人未被检测发现,性传播成为最主要传播途径,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感染率持续升高,青年学生感染人数增加较快,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活动、合成毒品滥用及不安全性行为在一定范围存在等诸多因素加大了艾滋病传播风险,社交新媒体的普遍使用增强了易感染艾滋病行为的隐蔽性,人口频繁流动增加了预防干预难度。部分地区和部门对防治工作重视不足,政策落实不到位,防治技术手段有限,防治能力尚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防治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仍需要长期不懈做好艾滋病防治各项工作。

对于工作目标,《计划》明确,最大限度发现感染者和病人,有效控制性传播,持续减少注射吸毒传播、输血传播和母婴传播,进一步降低病死率,逐步提高感染者和病人生存质量,不断减少社会歧视,将我国艾滋病疫情继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

一、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5%以上。流动人口、青年学生、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等重点人群以及易感染艾滋病危险行为人群防治知识知晓率均达90%以上。

二、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减少10%以上,其他性传播危险行为人群感染率控制在0.5%以下。参加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人员年新发感染率控制在0.3%以下。

三、夫妻一方感染艾滋病家庭的配偶传播率下降到1%以下。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下降到4%以下。

四、经诊断发现并知晓自身感染状况的感染者和病人比例达90%以上。符合治疗条件的感染者和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达90%以上,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感染者和病人治疗成功率达90%以上,累计接受中医药治疗的人数比2015年增加一倍。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作文

在高峰论坛上谈经济形势

全文共 450 字

+ 加入清单

国家统计局10月1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9%,低于全年增长目标,这也是自2009年以来GDP首次跌破7%。

当天下午,在“2015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高峰论坛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讲话中表示,如今的GDP不能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现在6.9%在世界上也属于比较高的,目前更重要是提高发展质量和发展效应。他指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平稳、物价稳定、就业增加,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局势。

张高丽也强调,在经济转型过渡期,会比较痛苦和艰难,加上整个世界经济的艰难复苏和部分地区动荡,深层次问题和新问题并存。所以,创新创业是将来发展的动力,不仅可以解决就业,还可以激发新的产业,中国这么大,具有巨大的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

“GDP还是很重要的数字。”张高丽说,经济增长要在合理区间,底线就是6.5%至7%之间。我们不追求GDP,但是合理的、绿色的和质量有效的GDP,我们必须保持,而将来的创新创业,在这中间肯定起到重大作用。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全文共 1380 字

+ 加入清单

经过对《形势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只是短暂的一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首先,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赞美他,是因为他优秀,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

最后,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 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展开阅读全文

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全文共 248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学校老师给我们上了堂《形势政策》课后,我对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使我认识了什么是《形势与政策》,弄清楚了他们关系,我想这形势就是我们面临无形的推人前进的压迫感吧!而政策就是我们的按照客观事实制订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吧!它们的关系就是互补互促进的关系吧!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重要阵地,是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丰富“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改进“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高校培养目标为依据,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对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它的草本任务是通过适时地进行形势政策、世界政治经济、国际关系草本知识的教育,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及时了解和正确对待国内外重大时事,使大学生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有坚定的立场、有较强的分析和适应能力。

基本形势和热点问题对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基本理沦,对于掌握形势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基本形势是变化的,但在一个时期内,形势的发展有其规律性和必然性,如当代世界格局、主要大国之间的关系、国内改革开放的总趋势等,在一段时间乃至更长时期都是相对稳定的,把国际形势、国内形势中相对稳定、具有一定必然性和规律性的内容进行归纳,可以构成基本形势的框架。

热点问题是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有时形势(尤其是国际形势)受偶然性囚素影明而发生突然性的较大变化,由这种变化引发的、产生一定程度影响的问题,我们称之为热点问题这一部分内容业然也遵循形势发展变化的大趋势和总的变化规律,但由于时问的不确定性、突发性及受偶然因素的影响.因而在一段时期内有其自身的特点。

首先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很多方面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例如神舟六号飞天成功。这都是值得我们高兴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取得积极进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经济发展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如旱灾害,森林退化,空气污染,党的十六大五中全会提出,“十一五”时期必须统一规划,实施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逐步提高,想要取得大的发展就要了解国际局势,当前国际处在深度复杂的变化之中,总来说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我国又是WTO的成员国,给我国经济发展和我们大学生就业提供了难得机会,同时也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大学生要抓住机会。但是我国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在一些偏远的地区,在的孩子还没有上学念书,有的人还过着原始人的生活,有的人均收入还不过百元,还没有摆脱贫困,这就需要我们大学生努力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中去,要不断努力创新,实现现代化建设。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形势,但这并不表明我国大学生绝对过剩,数据统计说明,美国和日本接受高等教育和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比重为25%和23%,而我国仅为5%,显然我国大学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大学生就业困难其实原因有二:其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增长速度超过了社会新提供的比较理想的岗位的增速,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竞争加剧,获取同样岗位难度与过去相比明显增大,例如有个高校辅导员岗位竟然有1000多个大学生去竞争。第二,一些大学生择业时“高不成,低不就”,陷入选择性的怪圈子。所以要从根本改变大学生选择性失业问题,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更好地符合国际形势趋势,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开设《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展开阅读全文

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全文共 3082 字

+ 加入清单

大学生、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未来世界发展的核心力量,这就不仅仅要求我们要拥有无穷的知识,还需要我们准确把握社会信息,掌握社会发展趋势,而这些知识的来源多种多样,在大学校园中形势政策课是其中一种形式。

通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自主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真实的了解,加深了我对国内外政治文化经济的形势与政策认识,使之达到一个全新台阶、新高度,为我们今后面对世界的分析能力奠定基础,从形势与政策的学习中,我了解了它对我们大战具有重要意义,也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科学的发张,无论是对于社会还是个人都是同等重要的,而个人的发展应该着眼于长远,如何才是对于个人最好的发展,最适合自我的发展途径,都是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国家需要科学的发展途径,发展方法,个人也需要静下心来考虑自我的出路。思路决定出路,那又是什么决定所谓的思路呢?科学发展观,就是一种指导。这是最好的时代,是一个强调个性的时代,是沧桑巨变的时代,科学的发展,和谐的发展,不仅是时代的呼声,更应该成为个人发展的指导。我们相信可以在自我发展和实现的过程中,让这个时代,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不管是从自身来讲还是从将来的发展来说,都应该认清形势,深刻了解国家的发展趋势,了解社会和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培养自己成为适应时代潮流的人。

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3】

推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公布后,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学习《规划纲要》,我感到这份广集众智以凝聚共识,力求完善的纲要处处体现着党和国家重视和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充分体现了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的坚定决心,现谈一下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领会纲要精神,明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涵。

通过学习,我感觉《纲要》的每一条都是针对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地制定的,脉络清晰、目标明确、规划周密。感触最深的地方就是《纲要》中提及的“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国家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种高度是体现了教育在新时期的重要地位。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知识社会,信息时代,人们对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前所未有的重视,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是育人理念的关键因素。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公平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对我们教师来说就是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歧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我们教师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强化课堂教学,提高资源建设质量,确保教学质量及育人质量。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评价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应试教育造成我国大批学生“高分低能”已是不争的事实。改革以高考为代表的人才评价制度势在必行。《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察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

三、政校分开,高校去行政化,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在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方面,《纲要》明确提出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适应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明确政府管理的权限和职责,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权利和责任,形成不同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健全校务公开制度,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学校制度的实质就是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这是引导和鼓励学校自主整合资源、轻装上阵,努力办出品牌,打造特色,真正办出优质教育,让人民满意学校。校长不应该是官员,切实减少官本位思想,少用行政命令,多用理念引领,多用依法治校。

四、落实纲要精神,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传道必须精于道,要授业必须精于业,要解惑必须先自知。作为一名教师应时刻不忘记学习,善于学习,具有学习意识,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坚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钻研业务,成为有良知、有新知、有真知的人民满意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2024年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全文共 119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何院长给我们上了堂《形势政策》课后,我对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使我认识了什么是《形势与政策》,弄清楚了他们关系,我想这形势就是我们面临无形的推人前进的压迫感吧!而政策就是我们的按照客观事实制订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吧!它们的关系就是互补互促进的关系吧!

现在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应该就是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和我们大学生毕业就业带来的形势问题。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很多方面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例如神舟六号飞天成功。这都是值得我们高兴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取得积极进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经济发展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如旱灾害,森林退化,空气污染,党的十六大五中全会提出,“十一五”时期必须统一规划,实施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逐步提高,想要取得大的发展就要了解国际局势,当前国际处在深度复杂的变化之中,总来说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我国又是WTO的成员国,给我国经济发展和我们大学生就业提供了难得机会,同时也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大学生要抓住机会。但是我国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在一些偏远的地区,在的孩子还没有上学念书,有的人还过着原始人的生活,有的人均收入还不过百元,还没有摆脱贫困,这就需要我们大学生努力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中去,要不断努力创新,实现现代化建设。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形势,但这并不表明我国大学生绝对过剩,数据统计说明,美国和日本接受高等教育和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比重为25%和23%,而我国仅为5%,显然我国大学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大学生就业困难其实原因有二:其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增长速度超过了社会新提供的比较理想的岗位的增速,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竞争加剧,获取同样岗位难度与过去相比明显增大,例如有个高校辅导员岗位竟然有1000多个大学生去竞争。第二,一些大学生择业时“高不成,低不就”,陷入选择性的怪圈子。

所以要从根本改变大学生选择性失业问题,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更好地符合国际形势趋势,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应该做好以下几项:

首先,学校老师,家长,社会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帮助我们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社会。我们要努力寻找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切合点,到祖国西北部支持大开发。其次,我们要熟识创业和就业的政策体系,看清社会形势。再次,提高自我就业、创业能力,不断调整自己学科和专业化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结合国际形势选择就业方向。

所以我们要看清内外形势,认清方向,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我们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献出自己一份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心得体会

全文共 1189 字

+ 加入清单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从严治党“严”字当头。“严”就是严管理,严落实。做好警示教育工作,补精神上的“钙”,除“四风”之害。严格管理,重在从严管理党员干部队伍,切实把党员干部管紧、管严、管好。严厉惩处,筑牢反“四风”和反腐败的高压线,形成威慑力,让党员干部常怀敬畏之心。严格规范,对照先进典型找差距,对照党纪国法而自省,常思不足之处,常改不良之风。严明责任,增强角色意识和政治担当,积极开创聚精会神抓党建的新局面。

习总书记说过:“管党治党,必须严字当头,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从严治党,不严不足以惩腐,不严不足以治乱,不严不足以风清气正,不严不足以长治久安。全面从严治党效果如何,一个“严”字见分晓。

立“严规”。国有国法,党有党规,没有规矩难成方圆。从严治党就得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不守规矩,就会乱了方寸。新出台的《准则》和《条例》坚持以党章为统领,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把从严治党的实践成果转化为纪律和道德要求,开列了负面清单,划出了不可触摸的底线,树立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是非标准,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

定“严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全方位扎紧制度的“笼子”。所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从严治党的关键。靠制度管党,靠制度管人,靠制度管“关键少数”,才靠得住。编织好“制度的笼子”,是从严治党的前提。建章立制就是防,防患于未然。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制度在先,招呼在前,靠制度切实筑起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防火墙”。要敬畏、坚守制度的刚性,始终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不留“暗门”、不开“天窗”、不因人因事一会儿紧一会儿松,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抓“严实”。“严”字当头,从严从实。把纪律建设作为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就要不折不扣抓好制度落实。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党纪党规不能挂在墙上、说在嘴上,更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抓落实要严,就是踏石有印、抓铁有痕。从严就必须始终保持惩腐的高压态势,从严就必须坚持对腐败现象的“零容忍”,从严就必须坚持“老虎苍蝇”一齐打。

严“律己”。“从严治党,关键管好自己”“管得严更要自身严”。从严治党贵在从严“律己”,老百姓常常用身边党员的质量来衡量整个组织的形象。从严治党是组织管理、外在制约,从严律己是自我约束、内在自觉。离开从严治党,从严律己就会缺少外力推动,成为无源之水;没有从严律己,从严治党就缺少内在支撑,变为无本之木。从严治党谁也不是局外人,尤其是当领导的,既有“律人”的任务,更有“律己”的责任,严于律己,以上率下,身教常常胜过言教。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心得体会

全文共 928 字

+ 加入清单

“党要管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八方面要求,其中深刻阐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对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作出明确要求。

就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的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主题正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党内政治生活,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民主集中制、严明党的纪律等为主要内容的党内政治生活基本规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严肃查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问题,坚定不移惩治腐败,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不断扎紧制度笼子。经过这几年持续用力,党内政治生活出现了许多新气象。

然而,有了新气象,并不意味着“老毛病”“污染源”已经得到彻底解决,祛病疗伤、激浊扬清可以画上句号了。从现实看,奉行一团和气的好人主义、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骑墙善变的功利倾向在党内政治生活中仍有市场,民主生活会上不闻“炮声”,没有“辣味”,“批评与自我批评”变成“表扬与自我表扬”;有的党组织党内政治生活走过场,以读报纸、念文件的政治学习为主,满足于人来了、会开了、记录了,形式化、随意化、平淡化乃至自由化、娱乐化、庸俗化让党内政治生活变了味、走了调;有的党员、干部对中央要求阳奉阴违,说一套、做一套,遇到问题“低头走”“弯弯绕”,遇到矛盾“和稀泥”“打太极”,遇到困难当“鸵鸟”、做“缩头乌龟”。

俗话说,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对党员具有教育、改造、管理和监督作用,对党的组织具有凝聚功能。而非正常、不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则会使党的组织涣散、纪律松弛,是党员不讲政治、不守纪律、不敢担当的“源泉”。

展开阅读全文

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心得体会

全文共 1581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创新的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改革开放,从一国两制到一带一路,中国共产党95周年的风雨历程和伟大实践无不显示这个一个勇于创新、善于创新、鼓励创新的政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此次十八届六中全会制定《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正是中国共产党借鉴优良传统、与时俱进的典例。

继承传统合理性。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尤其是在中共七大上,全面总结了处理党内关系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逐步确立起以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党员和领导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民主集中制为主要内容的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全党同志严格遵守这些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在革命和建设中保持了良好的作风,最大限度的团结和凝聚了力量,创造了中国革命和发展的奇迹。可以说,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鲜明标志,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所以,1980年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对严肃和规范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活、弘扬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和作风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适应现实需求性。1980年《准则》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制定的,主要解决的是当时党内存在的特出问题和矛盾,随着执政环境和执政条件的变化,现在出现的一些问题在当时尚未遇到,当时比较突出的一些问题现在已经不突出了。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新的问题和需要,比如,党内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纪律松弛、脱离群众、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等,同时我党还面临着“四大挑战”、“四种危险”的考验。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解决党内矛盾和问题,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进一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是新形势新背景下,完善党内政治法规和制度,团结和凝聚全党、人民继续前进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深刻总结我们党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经验,深入分析全面从严治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就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作出全面部署,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提供了基本遵循。

传承态度扬精神。为了医治“文化大革命”给党的建设造成的巨大创伤,恢复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党在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平反冤假错案的同时,使党内政治生活逐步走上正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五次全会通过1980年《准则》。这显示了我党敢于直面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敢于从严治党、纠正不正之风的勇气、信心和决心。此次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我党站在党和国家的高度,在建设取得新成果、新经验的基础上,在综合分析现实需求和问题的前提下,审议通过了新《准则》,这既是我党勇气、信心和决心的彰显,也显示了我党善于根据党的建设的任务和需求不断推陈出新,善于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增强党的团结,善于完善党的组织和纪律,不断提高党的战斗力。显示了我党具备自我认知、自我革新,自我发展的能力。

革扫旧弊立新象。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党的建设状况、党的领导和执政水平、抵御风险和防腐拒变的能力与党肩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总体上是相适应的。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下党内存在着一些与党的先进性不适应的问题:部分党员、干部不讲党性讲关系,不讲原则讲圆滑,不讲正气讲和气、不讲程序讲惯例,不讲纪律讲情面,不讲实效讲过场,甚至出现理想信念动摇、纪律意识淡薄、脱离群众、贪污腐败等问题。此次新《准则》是一次除弊立新之举,为革扫腐朽、兴利除弊,营造风清弊绝的政治生态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心得体会

全文共 2105 字

+ 加入清单

所谓政治生态,也就是党员干部的从政环境。对于自然生态的污染,每一个中国人已经感同身受,身受其害,所以我们致力于建设生态文明。对于政治生态的污染,有些同志也许体会不深,了解不多。习近平说:“在长期的实践中,党内政治生活状况总体是好的,但一个时期以来,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党内政治生活庸俗化、随意化、平淡化等方面。虽然十八大以来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改观,但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依然存在。习近平说:“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所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集中研究解决党内政治生态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四个大字“从严治党”,“把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结合起来。”

一、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性

一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必要前提。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党永远走在时代前列的前提条件,而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又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前提条件。如果政治生态受到污染,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就会大打折扣,政治灰尘与政治病毒就会乘虚而入,兴风作浪。

二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保证党员队伍与干部队伍的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如果党生态环境净化,党员队伍与干部队伍就会茁壮成长,坏人就无法做坏事。一个党员干部也只有在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中,才能做到“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从政”。如果党内政治生态恶化,好人就会无法充分做好事,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怪形象。

三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改善党群关系的不二法门。我们党来自于人民,失去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就会失去根基。前些年来,党与群关系受到了相当严重的破坏,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党不管党,治党不严。这就是六中全会提出的“宽、松、软”的问题。因此,党群关系出现了不少的裂痕,党执政的根基在一定程度上被动摇了。

二、党内政治生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党内“腐败”问题,贪污受贿,权钱交易,数字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高,人数越来越多,渗透越来越宽,手段越来越新。因此,六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加大反腐败力度,严厉惩治腐败,做到“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

二是党员和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问题。一段时间以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在党内盛行,严重恶化了党的政治生活环境。十八大以来,尤其是通过了党的群众路线主题教育,此种情形已大为改观,但深层次的问题仍然存在。十八届六中全会继续强调“集中整饬党风”。

三是党的组织建设上的用人问题。一段时间以来,党内形成了团团伙伙,拉拉扯扯,买官卖官等不良风气。六中全会提出,“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不准在党内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严禁在党内拉私人关系、培植个人势力,结成利益集团。”在选人用人上,一定要做到“公道对待干部、公平评介干部、公正使用干部”。“坚决克服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倾向。”

四是党内民主问题。一段时间以来,党内民主未能充分发扬,党内家长制作风与人身依附关系滋长,批评与自我批评在一些组织中开展不起来。六中全会不但强调确保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而且提出“党内一律称同志”。

五是党的纪律执行问题。因为党内存在着等级特权形象,造成了相当大程度的有纪不守,执纪不严,违纪不究等问题。六中全会针对此类问题,强调“坚持纪律面前一律平等,遵守纪律没有特权,执行纪律没有例外,党内决不允许存在不受纪律约束的特殊组织和特殊党员。”

三、净化党内政治生活生态之路

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

首先是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对党员的要求严于对群众的要求,对干部的要求严于对党员的要求,对领导干部的要求严于对一般干部的要求,对高级领导干部的要求严于高级领导干部。也就是说,权力越大,责任越重。切实解决好“权力、责任、担当”的问题。《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就是对党员干部的要求集合。

其次是对党员干部严格教育。教育包括思想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法律纪律教育、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以及警示教育等。六中全会提出,“全党同志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思想上打牢从严治党的基础。

再次就是对党员干部严格管理。关键是扎牢制度的笼子,防止“牛栏关猫”形象的发生。习近平说,“要把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解决好,要有效化解党面临的重大挑战和危险,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完善规范、健全制度、扎紧制度的笼子,既使已经发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得到更加深入有效的解决,又有效防范新的矛盾和问题的滋生蔓延、有效防范已经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反弹复发”。

复次就是对党员干部严格监督。新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特别强调“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这些监督“对错误言行敢于较真”,“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推动党务公开、拓宽监督渠道,虚心接受群众批评。”要求巡视工作“全覆盖”。“党的各级组织必须担负起执行和维护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责任,坚决防止和纠正执行纪律宽松软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心得体会

全文共 5683 字

+ 加入清单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强调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一项重要要求。

一、从整体上理解党内政治生活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的要求

(一)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是党内政治生活的必然属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性质决定了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是党内政治生活的必然属性。政治性是灵魂,决定着党内政治生活的方向,如果没有灵魂,就一切无从谈起。时代性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离开时代性,党内政治生活就失去生机活力。原则性是党内政治生活的准绳,没有原则性或者原则性不强,就等于丧失或者模糊了是非曲直的标准,那就会陷入混乱。战斗性是检验党作为一个战斗的组织的重要标准,没有战斗性就没有战斗力,就不能实现党的纲领和使命,也不可能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保持党的先进性。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是一个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二)增强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是党内政治生活的经验总结。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我们党在长期的奋斗历史中,形成了以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民主集中制、严明党的纪律等为主要内容的党内政治生活基本规范,积累了丰富经验。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成为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鲜明形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展现新气象,赢得了党心民心,取得了新经验。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准则》强调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就是科学地总结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并使之上升为党内法规,用以指导新的实践,体现了党的建设上的历史传承和改革创新。

(三)增强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着眼于解决党内政治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状况总体是好的。同时,一个时期以来,党内政治生活中也出现了如同《准则》在序言即总论部分指出的那样一些突出问题。尽管党中央早就明确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但是,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从严治党不力已经成为带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管党治党失之于宽松软,商品交换原则严重侵蚀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政治生活庸俗化、随意化、平淡化的现象大量存在,不少地方、部门和单位党内政治生态恶化。《准则》鲜明地指出:“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党内政治生活如何管,如何严,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规范,《准则》有一段高度概括,就是:“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坚持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着力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着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着力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努力在全党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这一段话,明确提出了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目标要求和基本路径。“四个着力”当中,第一个着力就是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

二、准确把握党内政治生活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的基本内涵

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其基本内涵和要求融会在《准则》的各项规定中。

(一)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

政治问题,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要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要永远坚守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党员、干部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不断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不断增强政治定力,自觉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要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党员、干部要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偏离和动摇。

要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要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形成强大合力。全党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的各级组织、全体党员特别是高级干部都要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

要始终坚持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全党必须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当好人民公仆。

(二)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时代性

时代性是党内政治生活的一个显著特点。我们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走过了95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始终站在时代潮头,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在党的建设上,既善于总结经验,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又勇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这是党的建设的一个基本规律。党内任何一部法规,在一定意义上说,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都属于产生它的那个时代。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制定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其主要原则和规定今天依然适用,但这个准则针对的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主要矛盾,拨乱反正是其重要时代背景。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制定《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一个重要时代背景,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党的十八大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就告诫全党,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使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段重要论述明确指出了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内涵、方向和目的。从历史经验看,我们所面对的这些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不管是来自哪个方面的,最终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党内来,表现为党内的矛盾和斗争。《准则》强调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时代性,就是要求全党同志从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正确认识党内政治生活与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关系,使党内政治生活与新的伟大斗争相适应,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针对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信息化时代带来的新变化,《准则》提出:“健全党内重大思想理论问题分析研究和情况通报制度,强化互联网思想理论引导”;“改进和创新联系群众方法,建立和完善民意调查等制度,利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各种渠道了解社情民意,倾听群众呼声,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必须坚持党的组织生活各项制度,创新方式方法”。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办党内一批大案要案的经验,《准则》强调:严禁在党内“结成利益集团”,“坚决防止野心家、阴谋家窃取党和国家权力”。以上例举的这些规定,都体现了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时代性。

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时代性,根本问题是坚持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同时,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也面临着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增强党内政治生活时代性、适应新的伟大斗争要求,最根本的就是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全党思想武装好。

(三)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原则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干部必须坚持原则、认真负责;对领导班子来说,原则性是基本要求。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理所当然要把坚持原则、增强原则性摆在突出位置。

《准则》是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遵循,其中十二条准则每一条都是党内政治生活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坚定理想信念,是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开展的根本保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目的;严明党的政治纪律,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是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开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发扬党内民主和保障党员权利,是党内政治生活积极健康的重要基础;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组织保证;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举措;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任务。只要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特别是高级干部都严格遵守党内政治生活的这十二条准则,把原则性贯穿于党内政治生活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就能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四)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战斗性

毛泽东同志说:“我们要建设的一个大党,不是一个‘乌合之众’的党,而是一个独立的、有战斗力的党”。邓小平同志也讲过:“必须着重地指出,党是一个战斗的组织”,“既然要搞革命,就要建立一个有战斗力的党”。党的战斗力同党内政治生活密切相关,党的组织有没有战斗力,关键看有没有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

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战斗性,首先必须严明党的纪律。如果没有铁的纪律,党的组织就会像一盘散沙,就不会有任何战斗力。要坚持纪律面前一律平等,遵守纪律没有特权,执行纪律没有例外,党内决不允许存在不受纪律约束的特殊组织和特殊党员。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坚决同一切违反党的纪律的行为作斗争。

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战斗性,要把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用好。党章规定:“党在自己的政治生活中正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原则问题上进行思想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批评和自我批评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讲党性不讲私情、讲真理不讲面子,坚持“团结——批评——团结”,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严肃认真提意见,满腔热情帮同志。党员、干部必须严于自我剖析,认真整改。

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战斗性,在原则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敢于碰硬、激浊扬清。对否定党的领导、否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否定改革开放的言行,对歪曲、丑化、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言行,对歪曲、丑化、否定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人民军队历史的言行,对歪曲、丑化、否定党的领袖和英雄模范的言行,对一切违背、歪曲、否定党的基本路线的言行,必须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当人民利益受到损害、党和国家形象受到破坏、党的执政地位受到威胁时,要挺身而出、亮明态度,主动坚决开展斗争。

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战斗性,必须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要自觉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决抵制潜规则。决不能把商品交换那一套搬到党内政治生活和工作中来。党的各级组织要担负起反腐倡廉政治责任,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党内决不允许有腐败分子藏身之地。

三、领导干部要作增强党内政治生活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的表率

《准则》在序言部分开宗明义指出:“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重点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关键是高级干部特别是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在遵守和执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上作全党表率,这是《准则》的一个鲜明特点。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同样要求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

首先,领导干部要增强党的意识。清醒认识自己岗位对党和国家的特殊重要性,职务越高越要自觉按照党提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越要做到党性坚强、纪律严明,做到对党始终忠诚、永不叛党。其次,领导干部要自觉破除和反对特权思想。各级领导干部是人民公仆,没有搞特殊化的权利。每个党员无论职务高低,都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当前南海形势及中国面临的挑战论文2000字

全文共 3455 字

+ 加入清单

南海问题实质是中国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等国围绕南沙岛礁主权及海洋管辖权的地区性的海洋争端。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当前南海形势及中国面临挑战论文的内容,欢迎查看!

历史上,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开发南海诸岛,长期、和平、有效地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实施行政管辖,建立了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和相关海洋权益。二战期间,日本一度非法侵占我国南海诸岛,并将南海诸岛更名为“新南群岛”,划归台湾总督府高雄州高雄市管辖。1945年二战结束之后,根据1943年《开罗宣言》和1945年《波茨坦公告》的有关规定,中国政府于1946年恢复对南海诸岛行使主权。

直至20世纪70年代初,南海周边国家并没有对中国拥有南沙群岛的主权提出异议,南海局势是平静的,没有所谓的“南海问题”。此后,一些南海周边国家开始对中国南沙群岛的岛礁提出领土要求,甚至非法侵占部分岛礁,由此导致南沙群岛领土争议。这些国家还依据《公约》,提出了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主张,这些海域主张覆盖的范围相互重叠,从而形成了南海部分海域的划界问题。

南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大致是:

第一,20世纪60年代末,在南海地区发现了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1968年,联合国亚洲暨远东经济委员会亚洲外岛海域矿产资源联合探勘协调委员会发布的勘察报告指出,越南沿岸邻近海域、南沙群岛东部和南部海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1969年,美国海洋调查船“亨特号”在南海进行地质调查,并宣称探明南海大陆架上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1973年,世界范围内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加深了人们将石油看作一种战略资源的认识。南海的资源前景极大地刺激了越南、菲律宾等国。越、菲等南海周边国家开始加大蚕食中国在南沙群岛及相关海域权益的实际动作,并陆续提出领土和海洋权益主张。

第二,《公约》的诞生及其创设的新制度,导致海域划界争议加剧。其中专属经济区制度与南海问题的产生有直接关联。按照《公约》第121条的有关规定,岛屿如果可以维持人类居住,或可以维持自身经济生活,就可以主张200海里专属经济区,赋予了基于岛屿主张海域的权利,岛屿在主张海域和未来海域划界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

此外,南海的地缘政治地位、殖民主义和大国争霸等因素也与南海问题的产生密不可分。加之二战后,中国政府虽然于1946年接收了南海诸岛,但是除中国台湾驻守的太平岛外,其他岛礁长期没有派兵驻守,有效控制不足,从而给一些国家对中国南沙岛礁的觊觎之心和非法侵占的行为留下了空间。

自2009年以来,南海问题持续升温,其主要原因包括:

第一,美国等域外大国通过政治外交、军事、舆论等手段,逐步加大对南海问题的介入力度,加剧了南海海上形势发展的复杂程度。特别是随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推进,南海问题成为其牵制中国,维持其在亚太地区主导权的一个重要抓手。随着美国加大在南海地区的军力部署和军事活动,开展针对中国的南海“常态化”巡航,刺激了地缘政治竞争意识在本地区的回潮。

第二,中国的崛起和发展,使其他争端国对能否保住其非法控制的南海岛礁产生焦虑。部分国家担忧随着中国的日渐强大,将有可能采取某种方式来收复被非法侵占的南沙岛礁。因此,部分争端国通过国内立法、诉诸第三方机制、与域外国家深化结盟或结伴、向域外大国提供军事基地等方式来“合法化”和“漂白”其非法主张和侵占所得,以巩固其对南沙已控制岛礁的非法占有。

第三,菲律宾、越南等有关争端国为巩固和扩大南海权益主张,不断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和扩大化,加大岛礁扩建等单边行动力度。

当前的南海形势呈现出几个新的特点:

第一,南海问题逐渐由领土争议和海域主张争议演变为地缘政治、资源开发和航道管控的博弈。

第二,南海问题“被扩大化”,已由原来直接当事国之间的“岛争”,扩大到域内外力量之间的“海争”或“水争”。

第三,由于南海地区安全机制的缺失,以及亚太地区安全结构的演变和调整,南海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战略猜疑”上升,并采取寻求域外国家的安全保护和加强自身军力建设的应对策略。因此,“大国借机谋势、小国伺机谋利、大小国联合应对中国”,以“结盟”和“拉帮结派”、谋求相对军事优势为特征的南海地缘政治博弈的特点日趋明显。

中国在南海的历史性权利:

中国在南海拥有历史性权利是不争的事实,这是在中国千百年来在开发、经营和管辖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的过程当中逐步形成的,并有大量的历史证据作支撑,比如海南渔民使用的《更路簿》。

《更路簿》是中国古代使用的一种航行指南,记载了通往某个地区的航程和航向。其中古代在海上燃香一支所花费的时间为一更,一更一般能行驶10海里左右;“路”指的是航海罗盘指向的针路,即航向。海南渔民使用的多个版本《更路簿》大约起源于明代早期,一直流传至今,记载了前往西沙、南沙各岛礁捕鱼的航向航程、物资特产等。《更路簿》还生动形象地记载了100多处对西沙、南沙岛礁的命名,如“丑未”(渚碧礁),是以罗盘方位命名;“赤瓜线”(赤瓜礁),是以特产命名;“秤钩”(景宏岛),是以岛礁形状命名;“双门”(美济礁),是以水道数量命名。《更路簿》还记载了200多条航线,是中国人民持续开发利用南沙岛礁及相关海域的真实记录。《更路簿》无疑是中国拥有南海诸岛主权和历史性权利的确凿证据。

《公约》虽然没有对历史性权利作十分明确的界定,但也没有否定历史性权利的存在。而且,《公约》的宗旨包含了对历史性权利的尊重。同时,历史性权利为国际法和国际仲裁实践所认可,比如2003年的厄立特里亚诉也门案,2015年的毛里求斯诉英国案,都明确承认了历史性权利的存在。《公约》序言中明确规定:本《公约》没有涉及的其他问题仍然属于一般国际法调整的范畴。因此,历史性权利属一般国际法调整的范畴,中国不会因为《公约》无此明确定义而放弃其在南海的历史性权利主张。

中国是南海和平稳定的捍卫者:

南海事关中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中国一直致力于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推动《宣言》框架下的海上合作,并积极参与和推动事关南海和平稳定的机制建设,始终以克制和理性的态度处理与其他国家的争议。中国的南海政策包括:

第一,维护南海的和平与稳定。南海的和平与稳定是南海争端当事方及所有南海利益攸关国的重要关切。中国作为最大的南海沿岸国,始终致力于维护南海的和平和稳定,既是南海和平稳定的建设者也是捍卫者。

至于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南沙岛礁建设问题,在岛礁建设之初中国就已经向国际社会承诺,岛上设施主要服务于和平目的,尤其是为本地区国家和国际社会提供海上搜救、助航等公共服务产品。

第二,维护南海的航行安全和自由。这也是国际社会,尤其是一些域外大国的主要关切。南海是重要的海上通道,确保各国依照国际法所享有的南海航行和飞越自由是中国和其他南海沿岸国的重要共识。事实上,南沙争端产生近半个世纪以来,南海航行自由从来没有因争端受到过干扰。

第三,通过对话协商来解决争议。中国一向坚持由当事国通过对话协商的方式解决南沙岛礁领土和海洋管辖权争议,这一主张是中国和其他声索方以及中国和东盟十国达成的重要共识,被写入《宣言》。对话协商解决敏感复杂的领土和边界问题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选择。中国对此拥有众多成功经验,已经通过双边政治磋商和谈判同14个陆上邻国中的12个解决了陆地边界划界问题。中国还于2000年同越南解决了北部湾海上划界问题。2015年12月,中韩正式启动海洋划界谈判。

第四,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南海问题应该说是涉及国家和争议岛礁数量最多、争议海域面积广的海洋争端。在短时间内解决如此复杂的问题并不现实。唯一可行的选择就是中国所倡导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通过在争议海域实施共同开发合作,有助于有关各方积累政治互信,从而为最终解决南海问题创造条件。

第五,“双轨思路”。2014年中国提出了处理南海问题的“双轨思路”。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缅甸出席东亚峰会时予以了确认。“双轨思路”基本内涵是指有关具体争议由直接当事国通过谈判和协商解决,南海和平稳定由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加以维护。“双轨思路”旨在解决东盟与域外国家对南海和平稳定的关切,是中国政府继“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之后,推动南海问题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所迈出的重要一步。

总之,中国是南海和平稳定的坚定捍卫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一贯维护国际法治以及公平和正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坚定致力于维护南海和平稳定,致力于同直接有关的当事国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法,通过谈判协商和平解决有关争议”。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南海问题的现状及其应对策略

全文共 3305 字

+ 加入清单

自古以来,南海从来都是属于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南沙群岛,最早并持续对南沙群岛行使主权管辖。对此我们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国际社会也长期予以承认。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形势政策论文:南海问题现状及其应对策略的内容,欢迎查看!

摘要:南海问题中牵涉到了诸多国家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中国在南海的维权问题显得相当复杂。南海问题涉及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如何妥善处理好各国之间的利益关系是首要考虑的关键问题。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南沙群岛,最早并持续对南沙群岛行使主权管辖。对此我们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国际社会也长期予以承认。

关键词: 南海问题 现状 成因 对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占领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及其他国际文件明确规定把被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这自然包括了南沙群岛。1946年12月,当时的中国政府指派高级官员赴南沙群岛接收,在岛上举行接收仪式,派兵驻守。日本政府于1952年正式表示"放弃对台湾、澎湖列岛以及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之一切权利、权利名义与要求",从而将南沙群岛正式交还给中国。

一、南海问题的历史

自古以来,南海从来都是属于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南沙群岛,最早并持续对南沙群岛行使主权管辖。对此我们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国际社会也长期予以承认。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南海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此后又发现了南海蕴藏着数量可观、价值连城的“可燃冰”。此项消息传出,立即引起了菲律宾及越南武力侵占南沙地区岛屿的动机。真正的南海问题是从七十年代,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利用军事手段强行占领或企图占领南海部分群岛开始的。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其侵略强占的企图越发明显,军事活动日益频繁,甚至公然宣布对于南海部分群岛的主权,才真正把南海问题摆到了必须解决的地步。

二、中国南海的基本现状及问题

(一)中国南海概况

南海是世界著名的热带大陆边缘海之一,以闽粤沿海省界到诏安的宫古半岛经台湾浅滩到台湾岛南端的鹅銮鼻的连线与东海相接。整个南海几乎被大陆、半岛和岛屿所包围,南海与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海疆边防。

(二)南海问题的界定

“南海问题”是指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等国围绕南沙群岛的岛屿和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主权划分而引起的国家间的主权争端,包括领土和海洋划界所有权两个内容。

(三)中国南海问题

近年来,南海争端逐步国际化,南海海域被分割,资源被掠夺,我国在南海的合法权益遭破坏。在大国插手干预与群国集体发难的同时,南海问题产生矛盾频率和爆发冲突的概率越来越大,昭示着南海问题有不断升级的趋势。

如今,南海周边各国对南海问题之争愈演愈烈。越南继前几天刚刚在我国渔民传统作业海域抓扣我国渔民之后,于6月13日举行专门针对中国的军事演习,其野心和动机已昭然若揭,而且这些都已经严重侵犯我国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美联社就此评论称,越南此举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回应”中国,因为中国此前要求越南停止在该海域的所有石油勘探活动。

三、中国南海及南海诸岛问题的成因

(一)南海地区资源丰富

南海地区的气候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南沙群岛上灌木繁茂,海鸟群集。底栖生物极为丰富,水产种类繁多,是中国海洋渔业最大的热带鱼场。南沙群岛海域蕴藏着大量的矿藏资源,其中尤以油气资源极其丰富。

(二)南海争端的历史因素

二十世纪,日本和法国人曾来这里进行经济开发和殖民活动。当时,中国政府提出了交涉。1951年,美国主持草拟、制定《旧金山对日和约》,明确规定日本放弃其对西沙和南沙两群岛的“权利、权利根据与要求”,却没有明确两者的主权归属,也没有明确中国收回主权。使中国在南海问题中陷入被动。法国、日本对南沙群岛的侵略也是导致后来南海争端的一个“历史因素”。

(三)争夺南海资源与航运安全加速了南海的争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南海和南沙群岛的战略地位日益显现出来,许多国家觊觎南海石油资源是南海争端激化的主要原因。越菲马等国也正是看中了南海丰富的油气和渔业资源,近年来不断强调对南沙群岛拥有全部主权或部分主权,并依靠南海油气资源获得的巨额财富不断扩充军备,加快在南海未来战场上的建设步伐。

(四)国际海洋法因素

1982年制定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对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享有主权权利,并规定专属经济区是指从测算领海基线量起200 海里。但在确定“专属经济区”界域时,却忽视了对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进行明确的界定。如此,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就可以存在多条分界线,这为那些专属经济区重叠的国家产生冲突埋下了隐患。据此,在本国利益的驱动下,南海周边国家大多采用有利于本国利益的解释方式,提出非法的主权要求。

(五)中国在南海的治权长期无法落实

二战后,当时的国民政府收回了南沙群岛的主权,但是,国共内战到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大陆和台湾都缺乏全面驻守南沙群岛的实力。到目前为止, 我们虽然有足够的实力保卫南海,但我国大陆占领的岛屿面积小,无法大量驻军和修建足以保卫南海的军事基地,即使我们能够通过武力夺取被其他国家占领的岛屿,在没有强大远洋海军支持的情况下,南沙群岛也很难长期坚守。

四、中国解决目前南海问题及应对周边的国家安全形势的对策

维护南海权益是我国突破第一岛链的重要一环。从现实情况分析,中国解决南海问题必然是一个长期、渐进而复杂的过程。因此,采取正确的维权路径就显得非常重要。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可以采取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切实加强国家经济建设

从总体上看,要通过大力发展本国经济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经济实力,一是可以为国家进一步壮大自身的军事力量提供物质基础;二是可以增加我国在东南亚各国的地区影响力。从局部来看,要认真研究我国经济建设对东盟具有制约性的因素,有选择有重点有突破地发展地区性经济,从而增加东盟一些国家在经济建设方面对我国的依赖性,进而增强我国对东盟一些国家的制约能力。

(二)合理开展地缘政治斗争

主要是处理好和东盟内部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东盟十国虽有宪章约束,但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与我国亲疏不一,利益矛盾时有发生。我国需要选准时机与重点,集中力量加强与其中一国或数国的合作,重点争取缅、老、柬。其次,积极谋求和台湾达成谅解,应该积极谋求和台湾联手合作。

(三)提高对南海海岛的控制力度

首先要巩固我国在东沙和西沙的地位。中国南海由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组成。南海问题主要不是东沙和西沙群岛的问题,因此,我国应该首先扎实做好对东沙和西沙群岛的实际控制,其次是加快对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实际控制。

(四)积极准备,以待时机。

目前我国国防战略格局有所调整,我们要立足于能够打赢一场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性战争的思路,加快军事斗争准备,以强大的军事实力抑制对方。要长远打算、积极准备、以待时机。从军事斗争准备来看,由于解决南海问题必须依靠海空军力量,所以,我军建设重点应该是提高航空航天、海空军现代化建设步伐,同时通过灵活措施积极进行军事控制尝试。

中国政府一贯主张以和平方式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根据这一精神,中国已同一些邻国通过双边协商和谈判,公正、合理、友好地解决了领土边界问题。这一立场同样适用于南沙群岛。对于我国与周边一些国家围绕南沙问题的争端,我国政府从维护地区稳定的愿望出发,奉行“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主张通过双边途径以和平协商的方式寻求问题的解决。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和平解决领土争端的新思路。针对现在南海的现状,中国提出南海问题是自己的核心利益,提出来是没有问题的,但前提是首先要有能力去保护。目前看来,中国政府的一贯主张和对策没有错,没有失效,没有走到死胡同,以和平方式谈判解决南海争端符合中国最大的国家利益、符合东南亚国家最大区域利益、符合亚太地区和平发展的最大国际利益。总之,南海作为我国国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在各个方面的重要性不允许我们随意忽略,对于南海的主权的维护和管理是当务之急。

展开阅读全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依法治国

全文共 3193 字

+ 加入清单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唯有依靠法治,才能凝聚中国共识和力量,弘扬中国精神,共建法治中国,复兴中华文明。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形势政策论文:依法治国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一、四中全会的背景及主题

四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的简称。出席四中全会的有中央委员199人,候补中央委员164人。列席会议的有中纪委常委、有关方面负责同志,以及部分基层党代表和专家学者。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改革开放以来,从十一届四中全会到现在已经召开了8次四中全会。全会议题以党建或经济为主题的各有3次,以人事为主题的有1次,本次全会研究依法治国这个主题。专门拿出一次全会来探讨、研究、部署依法治国的问题,这在1978年以来37次中全会中是第一次。它彰显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清醒看到了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必须下大气力加以解决违背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妨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等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须条件,这是我们长期以来所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同时,我们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巩固以往既有的改革和发展成果,通过改革逐步化解面临的问题,推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也必须依法治国,这是历史的选择。四中全会公报通过以上介绍依法治国的必要性简要地阐述了四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历史特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全党作出的战略抉择,高扬法治精神、发展法治理论、运用法治思维、创新法治方式,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体现了以下四个历史特性

1、探索“依法治国”道路的历史一贯性

中国共产党人从执政之初起,就想走出历史“周期律”,迈出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一步。改革开放初期,来自于中国共产党对“文革”十年浩劫教训的反思和警醒,邓小平在多次重要讲话中传递出鲜明的法治思维和主张。从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十八大阐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要思想,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目标任务,一整套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治理体系加紧构建,全面提升治理能力的改革深入推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这是党中央深刻总结历史、着眼未来的战略部署。这次中央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实践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必将推动依法治国迈向新的更高境界。

2、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的一致性

四中全会公报再次强调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的一致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另一方面,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首先,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历史基本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治建设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推进法治建设的结果。邓小平说,要使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基本做到了这一点。十八届四中全会正是体现了这一认识。其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宪法所确定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贯彻实施宪法,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第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执政是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关键,是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一致关系的集中体现。依法执政表现在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这是依法执政的核心内涵,党要领导立法、保证执法、严格守法,按照法治的要求处理好党与国家法的关系;二是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这是依法执政的第二个层面。通过党内法规来治党管党,这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重要特色和经验。党自身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对于依法执政、依法治国而言具有基础性意义。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五位一体性

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括五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即: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五大体系是有机统一体,法律法规体系是法治体系存在的前提和运行的基础,高效的法律实施体系是法治体系的生命,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是关键,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是屏障,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是核心。

4、总目标遵循原则的以人为本一统性

全会《决定》强调了实现这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五项原则,即:坚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及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通过研读《决定》全文,我们不难发现以上五项原则遵循了对中国传统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的以人为本思想,充分肯定了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充分强调了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保障人民根本权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彰显了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历史意义

四中全会是我们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为了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实现我们党确立的伟大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根本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唯有依靠法治,才能凝聚中国共识和力量,弘扬中国精神,共建法治中国,复兴中华文明。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根本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证明,唯有依靠法治,才能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攻克深层复杂难题,确保改革有序进行,通过良法善政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全体人民最大福祉。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实现党自身建设的目标——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长期执政具有根本意义。唯有依靠法治,以法治作为执政根本遵循,树立法治思维,掌握法治方式,才能夯实执政基础,巩固执政地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通过以上我们对四中全会《决定》总论部分的学习,我们会深刻感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上作出总体部署、采取切实措施、迈出坚实步伐。

展开阅读全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城市水环境的问题探讨

全文共 3055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的城市河流和湖泊污染情况是非常严重的,城市河流有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问题。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形势政策论文:城市水环境的问题探讨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摘要: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生态形势压力也与日俱增,水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大问题,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城市生活污染物未得到有效控制,工业污染源未得到严格治理,农业污染日益突出,部分河段水质受污染严重,河水发黑发臭,完全失去水质功能。本文主要对城市水环境治理及污染防治对策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城市规划;水环境质量;污染防治;对策

城市生态环境是城市宜居水平评价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水环境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有着重要的影响。受传统经济发展理念的影响,我国城市水环境污染情况不容乐观。而且在城市扩建过程中还造成了大量周边湿地的消失,造成了城市生态环境、水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国近年来加大了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从城市规划与发展的角度出发,恢复城市周边湿地环境、改善城市水环境与生态环境。

一、城市水环境的基本特点

1、城市用水的特点

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是城市用水的主要类型,由于城市人员密集、工业化生产程度高,所以,城市用水需要较高的质量、较大的供水量、稳定的供给,这对城市采水、供水和用水来说有着不同于农村的特点。

2、城市用水的依赖性强

城市由于用水量大、供水要求高,所以,单纯依靠城市区域的供给和开采往往难于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此,大众城市往往需要从城区周边或外地调水来满足城市的用水需要,“引滦入津”、“南水北调”就是这样的举措。

3、城市水环境脆弱

在我国北方,城市生活和生产用水大都在简单处理或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环境之中,在日积月累的大量污染的影响下,城市水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并且这一现象有蔓延和恶化的趋势,造成水环境的脆弱和生态的破坏,影响城市深入地发展。

4、城市地下水环境恶化

城市地下水环境恶化来源有两个,一是,城市生产和生活中大量污染源渗入地下,造成对地下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破坏;二是,城市地表硬化导致城市地面下渗量的减少,在大量开采地下水的同时,没有必要的补充,出现水环境的恶化。

二、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法

1、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第一点,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现实的水环境保护问题为重点,转变发展观念,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社会,走科学发展道路。

2、优先保护饮用水源

合格的安全饮用水源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水环境治理应突出重点,优先保护饮用水源,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3、强化节能减排、效益原则

与区县减排工作挂钩,把COD削减量考核指标纳入到区县水环境治理目标体系中,明确各区县污水处理率、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等量化指标。切实保障三个达标,即污水处理率必须达标、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负荷率必须达标、COD的减排必须达标。合理安排资金,对节能减排效果明显,有一定经济基础,技术条件成熟,符合国家和行业产业政策的项目优先考虑。

4、治本方针

突出截污治污。河道沿线村镇、企业密集,污染来源复杂。为此,河道治理将坚持“先截污、后清淤、先治理、后换水”的原则,周密排查河道沿线污染来源,大力实施清淤、截污、生态护坡、河岸绿化等措施,加强河道水体自净和生态修复功能;在突出截污治理的同时,各区县还将坚持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同步建设,大力提升现有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妥善解决污水出路,切实提高河道水环境质量。

5、加强协作,落实责任

市水务局于去年成立了河道水环境考核办公室,将清水工程已治理河道纳入考核范围,各区县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在本辖区内建立水环境管理机构和相关管理机制,有效巩固水环境治理成果。此外,目前市政府已正式批准本市河道水环境实施“河长制”管理意见,即将公布全市主要河道“河长”名单,构建完善的河道水环境管理长效机制,为今后本市水环境由加强治理向强化管理转变打好基础。

三、城市河流水防治和改善技术的应用

1、底泥疏浚和河床微生态系统修复

在河流洪水、蓄洪功能上,底泥疏浚主要体现在河流利用水面变化增加行洪、蓄洪能力。作为沉积物沉积,有的湖泊水的深度可以被调整,从而减少其调节和存储功能。增加城市河湖疏浚河道水容量后,以确保顺利排出这些河流洪水,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避免了洪涝灾害。底泥疏浚是水环境综合整治的一项重要措施,滇池、巢湖、太湖等水环境综合整治已被广泛使用。可见,合理的疏浚清除污染物,对于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人工增氧技术

人工增氧技术是基于城市河流水污染后缺氧的现象,人工的向水体中注入空气或氧气,从而加速水体复氧的进程,提高水体的溶解氧水平,恢复和提高在水中好氧微生物的活力,使河流水的污染物净化,从而改善河流的水质。河流氧气一般使用固定和移动站充氧平台两种形式。河道人工增氧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得水质不同时期达到消除黑臭、减少水体污染负荷、促进河流生态系统恢复的目的。

3、调水引流水质改善技术

贯穿城市的内河河网水系,因为控制结构的限制,使得河流水不能够连接到外部的水体,造成水处于静止的状态,当天气炎热的时候,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浓度就会降低,容易导致水质变坏。通过改进水域水动力条件,提高水体污染物的稀释能力,增强局部水体的自净能力,许多城市在水资源利用和部署中,通过跨流域调水工程,解决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

4、植物修复技术

对于河道河流自然恢复应采取生态化措施,主要是通过恢复河岸植被、恢复天然湿地,在河岸种植芦苇、浮萍、睡莲、水生植物和其他湿地植物,以提高水体的净化能力。种植水生植物的城市河流水,一方面能够通过植物的根系的吸收,从而降低和遏制富营养化趋势;另一方面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可以也起到美化水体环境,提高城市的景观的效果。

5、生物净化技术

生物净化技术是充分利用天然水体自净的功能,采用人工措施,创造更有利的环境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并培养出大量的微生物从而增强水体净化能力,以提高纳污水体氧化降解有机物能力的一种净化方法。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生物净化技术是曝气技术、生物膜技术与投菌技术。生物净化技术,其成本低,对环境的影响小,能够有效降解污染物,是水体污染处理的最佳选择之一。生物净化技术及产品的开发,特别是分解菌株的培养也将被筛选到河流水污染控制技术之中,是未来城市水污染防治和治理的发展趋势。将具有特殊分解能力的菌种添加到河边,能够将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分解为无毒无害的物质,从而加速有毒物质的分解、转化,不仅可以提高河流的净化能力,而且也实现了河流的生态修复。生物产品的运用将成为人工增氧、底泥疏浚等现有防治技术的有益补充。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城市河流和湖泊污染情况是非常严重的,城市河流水有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问题。目前,在城市河流污染环境下,需要完善城市管线网络,并建设污水处理厂,具体的水污染防治技术措施有:底泥疏浚、人工增加氧气、引水排水水质改善、植物修复、湿地水净化技术等河流强化净化技术。能够应对不同的城市的污水状况,使得城市河流水污染的情况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促进城市河流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洲榕,禹华谦.城市水环境问题及对策探讨[J].四川建筑.2011(01)

[2]高婷,于航宇.浅析我国水环境现状及城市污水的处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6)

[3]陈邵鹏,顾海东.立足流域浅谈城市水环境规划建设[J].中国科技信息.2012(03)

展开阅读全文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心得体会

全文共 1149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尚未正式颁布,通过学习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对《准则》基本精神、主要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学习《准则》,首先对为什么要出台准则,要有一个基本认识。就是公报中说的:“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要管党,必须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

学习《准则》,可以带着问题学习、思考、研究,结合党的历史上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要求和习近平总书记此前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来学习。

“党内政治生活”,最早由毛泽东同志于1929年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提出,“主要是教育党员让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首次提出党内生活政治化,揭开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大幕,被党史学界认为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源头。

重视党内政治生活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的一贯思想。其主要观点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性基础工作”;“让党内政治生活这个熔炉真正热起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伟大斗争的题中应有之义”;“解决党内政治生活出现的问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一篇大文章”;“党内政治生活要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个支部”;“党内不能存在形形色色的政治利益集团”;“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贵在经常、重在认真、要在细节”。党内政治生活为什么要严?怎么严?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里阐述得很清楚。我们在学习《公报》里关于政治生活准则的相关精神时,如果把公报精神和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学,就能学得更容易些、更深一些、更懂一些。

学习《准则》,可以结合三个问题来理解和领悟。第一个问题是《准则》突出了什么?它突出了理想信念、基本路线、党中央权威、纪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民主集中制、党内民主、选人用人、党的组织生活、批评与自我批评、监督、廉政等十二个方面。第二个问题是《准则》强化了什么?一是强化了“四个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二是强化了“一个坚持”,坚持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三是强化了“四个着力”,即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着力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着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着力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四是强化了坚定不移地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五是强化了全面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第三个问题是《准则》解决了什么?我认为,重点解决了党内政治生活不规范问题,庸俗化、随意化问题,搞小圈子问题和如何建立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长效机制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新形势四风四气方面存在的问题剖析

全文共 3131 字

+ 加入清单

一、从严治党新形势下“四问题的新表现、新动向

(一)贪图享乐“舍实求虚”。当前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下,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愈加完善,依托群众合理参与,社会监督合力不断凝聚,党员干部手中掌握的权力意味着干事创业责任、意味着转型发展使命、意味着广受注目监督,基于此,不同于以往广泛竞争领导职位的局面,现今社会出现了部分令人诧异的景象,一些为官者自愿申请由实职改为虚职,盼望从责任重、风险大、压力大的实职改任清闲且待遇不少的虚职,这种官场心态已在一些基层局长、科长们心中渐渐生根萌芽,极大动摇了党员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二)收送礼品“与时俱进”。伴随“互联网 +”、电商平台崛起等行业演变,收送礼品渠道相较以往也更为丰富隐蔽,微信红包、支付宝转账、电子预付卡等新兴钱款交付方式身披互联网外衣,隐蔽性更高,可以实现礼金点对点虚拟对接、礼品异地提取和延后提取,为部分顶风违纪的党员干部提高了收送礼品礼金的“安全性”,增加了纪检监察部门发现违纪行为和提取违纪证据的难度。

(三)公款吃喝“潜伏游击”。八项规定出台以来,管党治党越来越严,狠纠“四风”的强烈信号不断释放,为规避监督,部分干部舍弃以往在显眼的大饭店、高档会所公款吃喝的“高调”作风,转而把吃喝地点转移到单位、企业食堂、农庄,或是私营企业老板的家庭厨房,乃至异地部分小餐馆等隐蔽性更强、不易被发现的地点,或者利用村、社区财务管理上漏洞,借用支持村、社区建设名义,空转款项,用以大吃大喝,相较以往更不易被察觉。

(四)公车私用“化公为私”。伴随各地各单位公车改革稳步推进,部分单位公车外出办事使用私车频次显著升高,美其名曰“私车公用”,看似减少了公车使用频率和相关费用,实际使得私车出行费用采取公车渠道报销变得更加名正言顺。另有个别领导干部因本单位无公车可用,便长期“借用”下属企事业单位或社会组织的车辆,借此规避责任,达到“用车、车补两头都占”的目的,极大违背了公车改革政策意图和预期,触碰了纪律底线。

(五)违规福利“闪转腾挪”。部分单位为继续违规发放津补贴福利,采取虚列各类会议、活动、检查考核等名目支取工作经费用于发放津补贴或福利,或以慰问金、劳保费、服装费等名义为违规福利穿上“合理外衣”,各类名目花样繁多,看似合情合法,实则是绞尽脑汁为违规发放津补贴福利寻求“借口”,损害了党纪党规权威。

二、新形势下“四风”问题禁而不绝、纠而不止的治理对策

当前形势下,面对“四风”问题的新动向、新表现及隐形变异,各级党组织和纪检监察机关还存在监督合力不够、管控机制不全、责任落实不硬的问题,为推动“四风”问题治理工作向纵深推进,必须进一步牢固树立“两个责任”意识和创新进取意识,不断强化压力传导、制度执行和监督管控,紧盯隐形变异的关键节点,持续不断地对各类“四风”问题祭出撒手锏,确保常态长效,切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压实。

(一)持续创新执纪手段。注重从新发现、新查处的“四风”违纪违规案件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发掘共性,深入探究“四风”问题新动向、新表现下隐藏的一般性规律和动态趋势,着力研究针对性监督手段,如对私车费用公车渠道报销问题建立公车统一维护管理和突发状况应急维护报备制度,将公车日常维护权限加以统筹,定期组织单位公车统一进行维护,登记公车行驶里程,杜绝“私车公养”现象。借力“互联网+”信息化渠道优势,建立健全督查机制和部门联合检查、信息共享等常态化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大数据关联分析和信息比对作用,提高甄别隐形“四风”问题线索的能力。继续深入开展明察暗访,重点盯住“四风”问题新动向、新表现,着力发现领导干部异常要求改任虚职、利用私营企业内部接待场所违规组织宴请、躲在单位食堂和培训中心公款吃喝、违规利用互联网渠道收受“红包”礼金、巧立名目违规发放福利等问题,重在抓住“现行”,对发现的新型“四风”问题一律予以公开通报曝光,尽快将各类“四风”问题的新变种肃清。

(二)持续凝聚监督合力。充分调动和正确引导广大党员群众开展监督,发挥媒体作用曝光各类“四风”问题新变种,加大“反四风”宣传力度,鼓励、奖励广大党员群众参与监督举报,对有价值的线索揪住不放、一查到底,查实一起、公开通报曝光一起。持续运用户外公开栏、广播电视、网站、微信微博等载体,向全社会公开监督举报电话、监督举报邮箱,打造高效、便捷、畅通的举报平台。广泛宣传各类重点法规有关内容,在为广大党员干部划清“可为”、“不可为”界限的同时,引导党员群众知晓“可为”、“不可为”的具体范畴,从而方便群众正确、有效开展监督,全面提升群众监督实效。

(三)持续抓牢纪律宣贯。紧盯“十部重点法规”等内容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充分结合相关法规内容深入开展“舍实求虚”隐藏的“四风”问题个案剖析和条规解读,强化党员干部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违规行为的认识,不断营造“实职虚职皆要干实事”的干事创业环境,逐步扭转“舍实求虚”的错误观念。积极创新宣教方式,建强宣教载体,利用微信、微博等载体开展多角度、大力度的宣传教育,树立身边廉洁守纪的优秀典型,加大变异“四风”违纪违规问题通报曝光力度,强化传播效应,充分发挥正面典型的示范引导和反面典型的警示教育作用,教育党员干部时刻绷紧纪律弦,持续释放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持续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开展廉政文艺演出、廉政书画展等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廉政思想教育活动,打造廉政文化广场、廉政教育基地等宣教硬环境,发挥好德治礼序、乡规民约、家规家训的教化作用,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崇廉尚廉的良好氛围。

(四)持续扎紧制度藩篱。紧盯“舍实求虚”等享乐主义“四风”问题,进一步健全党员干部奖惩激励机制,通过牢固树立和践行“个人埋头苦干,业绩群众公认,进步组织考虑”的选人用人理念,充分激发党员干部新形势下干事创业热情。紧盯公车领域“四风”新问题加快推进公务用车等制度改革,尽快制定相关配套规定填补“公车改革”过渡期制度空白,力求速效并举完成公车改革各项动作,逐步取消公车,消除利用公车费用渠道报销私车开销的温床。针对公款吃喝、违规发放津补贴福利等问题强化“三公”经费监管力度,凝聚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力量,加强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审计等,及时检查发现并纠正各类违规开支问题,同时推动改革“一支笔”审批制度,加大“三公”经费公开力度,规范关键权力运行流程,让“三公”经费开支在阳光下运行。

(五)持续拧紧责任链条。紧扣“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各项要求,不断健全落实“两个责任”考核机制,进一步细化“两个责任”考核指标,将“反四风”作为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的重要方面纳入考核体系,同时加大管党治党责任落实考核检查力度和频次,有效强化压力传导,确保各项责任层层压紧压实。严格落实“一案双查”制度,对发现的新形势下“四风”问题新变种、新变异,既要严厉问责违纪违规人员,还要严肃追究单位分管领导、主要领导责任,真正以“严追究、严问责”倒逼责任单位和责任领导严格履行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责任,推动“反四风”在广大党员领导干部队伍中形成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

1.四风四气自检自查材料

2.有关四风四气整改措施材料

3.四风四气自查报告

4.四风四气方面对照检查材料

5.领导干部四风四气自检自查问题材料

6.整治四风四气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照材料

7.领导班子四风四气对照检查材料

8.班子四风四气对照检查材料

9.四风四气存在的问题个人对照检查材料

10.关于四风四气方面存在的问题剖析材料

11.2017年四风四气查摆剖析材料

12.2017年警察四风四气剖析材料

13.2017年四风四气自查自纠材料

14.关于四风四气现象根源剖析材料

15.四风四气根源剖析材料2017

展开阅读全文

新形势脱贫攻坚心得体会

全文共 993 字

+ 加入清单

解决贫困问题、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是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在,有关同志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坚持从多个方面抓好党建工作,助推脱贫攻坚任务得以落实。

凝聚力量,选优配强聚合干部人才。坚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要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特别是党支部书记,使其能够成为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领头羊”,同时,精准选派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充实一线扶贫工作队伍,发挥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作用,在实战中培养锻炼干部,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干部队伍;对于每户贫困户,选配一名帮扶干部,帮扶干部要及时解决贫困户的疑惑和问题,根据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制定帮扶规划,帮助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提拔任用脱贫一线敢担当善作为、讲政治出实绩的干部,使“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的良好用人导向在实际操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夯实基础,强化党建筑牢战斗堡垒。坚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要充分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将班子配备不齐、带富能力不强、工作跟进不力的后进村列入整顿重点,加大对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整顿力度,分类施治、台账管理、转化消号,从而提高基层党组织战斗力,让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挑大梁”;切实落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提高农村党员党性修养和思想觉悟,加强农村党员培训,使其掌握最新扶贫政策和脱贫产业相关技术,担当起脱贫攻坚中“主角”,带动身边群众脱贫致富;建立起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产业党组织为支撑、带富能力强的党员为骨干的新型组织体系,推进“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创新型脱贫模式运作良好。

建立机制,制度创新激发强大动能。创新用人机制,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把鼓励激励、纠错容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作为任用选拔标准,把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等作为党政干部的重要内容,注重在脱贫攻坚一线考察干部、识别干部、使用干部;建立常态督查推进机制,聚焦解决党员干部中存在的浮躁、懒惰、虚假、扯皮四种病,扎实开展“抓党建转作风促脱贫”专项整治;坚持实行“常态明察暗访、颁发流动红旗、实施黄牌警告、严格考核兑现”,建立问题、任务、责任、成绩“四个清单”,做到不脱贫不收兵,确保脱贫攻坚见到实效。

围绕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是当前脱贫攻坚工作新常态,我们必须切实强化基层党建,筑牢战斗堡垒,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发展优势,才能走好脱贫新路子,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展开阅读全文

新形势脱贫攻坚心得体会

全文共 817 字

+ 加入清单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国扶贫已经进入需要“啃硬骨头”的关键阶段。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还有7000多万人口需要脱贫,这意味着每年要减贫1000多万人。他们所处的多是底子薄弱、条件恶劣的集中连片贫困区,在“减贫效应”递减态势下,如期完成脱贫任务仍是严峻的历史考题。

目标任务明确之后,执行力就是根本。要积极把任务分解落实到行动上,变成推动发展的务实举措,不断给广大贫困群众带来福祉。

扶贫执行力的最好体现和最终检验,就是要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见到扶贫实效。层层落实好各级部门的领导责任,完善精准到村、到户的对口工作机制,针对各地不同的致贫原因摸清家底,坚持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以严格的考核督查问责保证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也是执行力的内在要求。要加强执行检查,决不允许打折扣、掺水分,防止扶贫对象认定造假。要通过有效的监督检查,防止扶贫款项虚报冒领、截留私分、贪污挪用等违法违规行为,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切实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及时送给贫困群众。

打赢脱贫攻坚战,既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又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要紧紧依靠广大群众,积极发扬公仆本色,狠干苦干,推动贫困地区取得实实在在的发展成绩,带领广大群众共同奔向全面小康的美好明天。

1.新形势脱贫攻坚心得体会

2.2017关于脱贫攻坚心得体会

3.2017脱贫攻坚心得体会

4.脱贫攻坚推进会心得体会

5.观看脱贫攻坚党员先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6.2016当好脱贫攻坚的“领路人”心得体会

7.2016党员干部脱贫攻坚党员先锋心得体会

8.2016领导干部弘扬优良传统推动脱贫攻坚心得体会

9.干部弘扬优良传统推动脱贫攻坚心得体会精选

10.2016基层干部弘扬优良传统推动脱贫攻坚心得体会

11.2016党员弘扬优良传统推动脱贫攻坚心得体会

12.2016年弘扬优良传统推动脱贫攻坚心得体会

13.两学一做弘扬优良传统推动脱贫攻坚心得体会

14.弘扬优良传统推动脱贫攻坚心得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当前我国垃圾治理形势]

全文共 261 字

+ 加入清单

一是在政府建设和社会治理方面,政府“放管服”﹑排放者负责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落实不到位,社会资本长期投资愿望和民营企业参与率较低,不能有效推动政府、社会、市场和技术的良性互动。

二是在治理体制机制方面,各地各自为政、画地为牢的情况依然存在。一些地方垃圾治理的管理职能﹑治理链条割裂,阻碍跨域治理和跨行业治理,阻碍全流程一体化治理。

三是在法规政策方面,存在底线不明、具体要求不全、约束性不够、操作性不强等问题,缺少全面体现固体废弃物属性和固体废弃物治理要求的法律法规,不能全面、科学地规范和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地加强垃圾综合治理。

展开阅读全文